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农业科技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技背景

第1篇: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本刊讯 (记者崔建玲) 日前,由农业部主办,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协办,中国农业博物馆等12家单位承办的“中国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闭幕。

中国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展以“宣传农业科技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为主题,包括保障篇、成就篇两个部分。本次展览集成果展示、技术交流、科学普及于一体,采用图片、视频、统计数据,以及实物、场景、模型等形式,集中展示十年来农业科技取得的丰硕成果,反映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展示农业科技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次展览于7月24日开幕,8月4日结束。

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达5.4亿吨以上

本刊讯 8月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2015年我国保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 亿吨以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要稳定在96%以上。

国家启动新一轮冻猪肉收储工作

本刊讯 今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总体呈持续下跌走势,4月中旬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后,国家迅速启动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加强信息预警,开展冻猪肉收储,为稳定生猪市场价格发挥了积极作用。5月份以来,生猪价格下跌幅度逐渐缩窄,6、7月份企稳略升。但受生猪产能依然偏高、当前正处于消费淡季等因素影响,近期生猪价格再次出现回落迹象。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的规定,国家决定进一步加大生猪市场调控力度,启动新一轮冻猪肉收储工作。

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生猪产能持续偏高,价格可能继续低位运行一段时间。建议广大养殖户全面研判市场形势,积极配合国家市场调控,优化调整生产结构,淘汰高龄低产能繁母猪,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合力,减少亏损,促进生猪市场价格稳定。

发改委称加快制定农业投入法 规范扶农制度

本刊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8月6日《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加快制定《农业投入法》等法律法规,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扶农政策措施制度化、规范化。

第2篇: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1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1.1 经济发展更加依赖科技创新和技术储备,科技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技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科技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科技全球化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表现在农业科技领域是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引领和支撑世界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目前,发达国家瞄准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纷纷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原始性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

1.2 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大国加快了全球农业布局进程,科技是农业布局的有力手段 发达国家利用科技合作日趋深入和全球化趋势,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科技实力。如欧盟已与 43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国际科技合作协议,美国仅联邦政府各主要职能部门就与 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近 900 个科技外交方面的协议和谅解备忘录等。

1.3 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区域科技创新联盟和重大科技行动计划与工程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公共健康等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挑战,当今世界许多科技问题带有区域性或全球性,生态与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灾害防治和动植物疾病防治,需要多国参与才能解决,全球科技呈现科学研究大合作、多元文化大碰撞和技术创新大发展的趋势,农业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加速进行,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多学科大规模交叉、相互渗透的特点日益突出。

2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判断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做法

2.1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判断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除技术的应用供给不足外还突出表现为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 53.5%,而美国、以色列、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高达80%,差距十分明显。对于国际间农业现代化比较,由于国情不同,各个国家资源禀赋不同,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原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指标一般是土地生产率、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总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等。

2.2 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主要做法 我国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加大农业生物基因资源的引进;以发达国家为重点,强化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注重先进仪器和设备的引进,特别是关键部件、工艺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注重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实效性,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鼓励和支持国内科技人员出国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支持其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所开展中短期学术访问、交流,提高学术水平;积极引导和加强国内优势单位聘请国际一流专家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开展相关学术活动,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发展。

3 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对国外合作伙伴国家的情况调研与了解不足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模式不同,我国在与国外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前必须全面了解其社会文化习俗、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各方面情况,并充分估计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我国寻找农业科技合作伙伴的过程中,对合作方国家各方面的情况缺乏全面深入的考察和论证,同时,大部分出国考察团组由于受到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在国外停留的时间较短,而需要调查的内容和落实的环节又较多,难免掌握和了解情况不全面。

3.2 缺乏顶层设计和全球布局战略蓝图,低水平重复 一是现有科技体制和机制瓶颈凸显。国家、省、市科研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创新难以整合,导致投入不能有效集成,研究合力难以形成;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地方、计划与计划之间依然存在条块分割现象,使得对外科技合作存在散乱、重复等问题,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偏少;政府多、双边合作协议中务虚的框架式合作偏多,真正落实到具体合作单位、具体专家和具体项目的务实性合作偏少。二是在项目支持上,缺乏持续性扶持政策。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多以竞争性投入为主,而且项目周期较短,导致不少业务骨干整天忙着跑项目。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但竞争性投入的比重仍然偏大。

3.3 农业科技合作经费不足,缺乏落实重大合作和布局的手段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农业科技实力的增强,农业科技在全球布局有了一定基础,但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科技部掌握的科技合作经费仅占 R&D 经费的 0.3%,而美国研究发展国际合作经费 1995 年就占政府 R&D 经费的 4.5%,以色列为 12.0%,印度为 6.0%,巴西为 2.1%。由于国内配套经费不足,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以打工式、受援式为主,往往是接受对方资助,完成对方的工作,存在着资源浪费和流失的现象,在合作交流中体现我方的意志不够。

4 有关政策建议

4.1 完善部门和地方的国际科技合作统筹协调机制 完善部门和地方的国际科技合作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政府推动、科研联动、企业为主体、科技与经济和贸易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科技合作和对接国内产业发展需求,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协调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组织和民间科技组织关系。建立完善国际合作专家战略咨询和信息收集与研究系统。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建立信息合作网络,对重点国家、重点领域、重点机构和重点国际科学家建立动态跟踪数据库,对国内科研单位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为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信息支撑。

第3篇: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其次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字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使农村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进入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相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意义

农业科技档案是对农业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中包括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土地等涉农各业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具有一定查阅价值的文字、声像、电子等资料。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特殊信息资源,其原始性特征使其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是持续的,因而对其开发与利用也是持续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逐渐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将更多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科研成果,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1]31。

二、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

随着我国对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重视,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成果也不断增多。然而,对于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收集归档,却由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编目、归档等工作存在程序、步骤不规范的问题。这使得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受到影响,难以很好地进行查考利用[2]17。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

农业科技档案成果往往就是一些文字、数据、影像等资料,里面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内容枯燥,专业以外的人员往往无法认识到其中价值。目前,一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档案管理的专业意识薄弱,在整理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导致一些科技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无法很好地体现科技项目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甚至有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将在工作中积累的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资料据为己有,不愿移交归档,致使部分档案资料流失。

3.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渐渗入了各个领域,在档案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企业都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革,将内部保存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更多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查阅和下载,使一个信息资源能够同时给许多不同的人查阅。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相对低,没有跟上现实需求,农业科技档案的检索速度慢,且存在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对于不同保密级别的农业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区别对待,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事件时有发生[3]67。

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手段和方法落后。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不足不仅仅体现在管理和利用上,还体现在开发方面。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采集主要还是人工采集,仅在编写目录时才用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功能,档案的编研工作更是进行得较少,这非常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三、数字时代背景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

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可以说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应严格依据《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做到“三纳入”。“三纳入”即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最初的工作计划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管理与布置科研任务同步,保证整个农业科研都做好记录和资料的保存;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工作程序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检查科研活动进度同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的规范化;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同步,实现权责分明,有责可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维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4]91。

2.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作用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自身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其次,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技档案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科技档案业务知识储备,进一步了解自身的权责,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需要进行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也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熟悉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程序,抓住关键阶段、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与农业科研人员的互动性,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再利用做好准备。此外,相关部门还要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定期开展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统计工作,同时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打好基础。

3.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注重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科研工作呈现出了课题协作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情报交流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这虽然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的难度。我国相关部门要理清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对于鼓励推广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加强推广。对于要求严格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严格依据《科学技术保密条例》《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保密工作,对于泄密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依法进行惩处。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要调拨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密,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推广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步推进。

4.加强信息开发,提高服务水平。

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树立信息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的服务理念和被动的服务方式,主动与农业科研部门开展合作,深入农业科研一线,主动了解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明确服务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服务效率,调整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内容,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实用性[5]64。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拓宽工作领域。在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的基础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紧跟现实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动拓宽工作领域。首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好准备工作,跟随农科院的农业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科技下乡等活动进入一线,开展科技宣传、信息咨询等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农业科研工作对于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值得宣传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可以通过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传播,实现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其次,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对一些重要的符合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结合现实需求,构建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编制农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方便农业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查询检索。此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使农业科研部门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状况,避免一些课题产生重复性的问题,减少国家农业科研资源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发挥农业科技学术交流的纽带功能,积极开办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等相关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共享,促进各相关部门互通有无,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拓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来源,从而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反馈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总结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于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使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等对策建议。

作者:陈茜茜 单位: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张振玲.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路探索[J].山东农业科学,2010(5).

[2]郭朋,张宇航,赵伟锋,李淑侠.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1(3).

[3]梁海萍,唐翼锋.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些探索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2).

第4篇: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关键词:中国 俄罗斯 农业合作

中国俄罗斯农业合作

一、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的背景

中俄农业合作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下半叶俄远东南部地区便吸引大量中国农民前去耕种土地。但仍存在着开发资金筹措困难、农产品贸易壁垒、农业信息交流不畅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俄农业合作的空间还很广大。俄罗斯成功的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的开放将给中俄农业及食品加工合作带来更多机遇。同时,俄罗斯联邦政府日前批准了新的2013~2020年农业发展国家规划。俄农业部制定的2013-2020年国家农业规划的战略目标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仅限于俄粮食安全学说中的参数规定;通过农业综合体的创新发展,提高俄罗斯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确保农业综合体农产品生产者的金融稳定;确保农业用地、其他自然资源、环境再生产和效率的提高;确保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8年规划的财政拨款总额为2.28万亿卢布。俄新农业政策的出台也给中俄农业在新时期的合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在中国加快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鼓励下,中国农企加快了海外投资步伐,中国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北亚国家合作已有诸多探索。伴随着俄罗斯“向东看”战略的逐步推进,俄罗斯远东广袤的土地开发也需要东北亚各国的参与和支持。在此次图洽会上,俄罗斯代表团带来了众多的农业合作项目,希望找到东北亚各国的合作伙伴。在东北亚各国合作发展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基于东北亚各国的现实需求,农业合作的强劲势头将会继续下去,未来或将成为东北亚合作重要方向和领域。

二、中国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的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对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

适宜和完善的农业科技交流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技术合作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双方农业科技合作可持续稳步发展的制度保障。政府之间、农业科研机构之间、高校以及企业之间要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建立切实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和交流制度化、常态化。不断完善科技合作机制,发挥机制作用,进一步推动双边合作。

(二)设立对俄农业科技合作专项基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资金短缺是制约黑龙江省与远东地区农业科技合作的主要因素。随着科技成果的交流和产业化的发展,双方都认识到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愿望迫切。但由于农业科技合作投资大,从研发到实现产业化的周期长,没有可靠的资金保证就无法实现科技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建议设立对俄农业科技合作专项基金。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吸引企业、个人投资以及其他风险投资,多渠道融资。这种投资主体多元化,将有助于消除部分俄罗斯民众的顾虑,有助于消除法律上的某些限制性规定,有利于农业科技合作的顺利发展。

(三)坚持产业化方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东北与远东地区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目的是引进和吸收先进的农业科技,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研究,以产业化为宗旨,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在中俄农业科技合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产业化方向,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机制,加快成果引进和转化,使之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四)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交流,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科技合作的水平,拓宽农业科技合作领域,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必须积极开展与远东地区有关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俄罗斯的教育和技术优势,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和农业人才交流。积极开展对俄农业劳务输出人员的科技培训,全面提升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科技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俄语人才的培养须从以往培养单一的语言型人才向培养精通俄语,兼具动植物良种选育、种植养殖及农业节水等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使之有利于加快双方的技术引进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双方农业科技合作的水平,使合作向纵深发展。当前的实践越来越显示出单一型俄语人才的缺陷。应当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优秀的俄语人才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或者对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俄语强化训练,从而实现早出、快出复合型人才。

(五)中俄两国启动中国自由贸易区谈判

中俄两国启动中国东北地区一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应该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经济共同体或自由贸易区之前。上海合作组织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2020年实现商品、资金、服务和技术四方面自由流通[23]。毫无疑问,上海合作组织是在朝着建立经济共同体或自由贸易区方向迈进。参考文献:

[1]李宇.中俄农业发展合作研究.民营科技,2009.

第5篇: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 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探讨 基于林业行政管理的林业供给侧改革探讨 产业政策与供给侧改革 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探讨 休闲农业供给侧改革探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江西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 发声供给侧改革,筹谋纺织产业新格局 纺织服装产业信息化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产业选择 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内江蔗糖产业振兴 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给力供给侧改革 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供给侧改革研究 消费供给侧改革 拥抱供给侧改革 浅谈供给侧改革 直面供给侧改革 解读供给侧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系统法学:法律精细化研究[EB/OL].(2014-11-08)[2016-11-02]..

[7]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8] 张国庆.减熵化理论及其应用[EB/OL].(2015-10-25)[2016-11-02]..

[9] 张国庆.企业减商化研究[EB/OL].(2016-06-15)[2016-11-02]..

[10] 张国庆.信诉互补:当下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EB/OL].(2015-07-31)[2016-11-02]..

[11] 张国庆.降低生活成本加速全面小康目标实现[EB/OL].(2015-05-26)[2016-11-02]..

[12] 张国庆.保障劳动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EB/OL].(2015-05-26)[2016-11-02]..

[13]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企业劳动计量与管理[EB/OL].(2016-06-15)[2016-11-02]..

[14]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15] 张桢.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48-150.

[16]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17] 张国庆.基于和谐论的企业和谐化[EB/OL].(2016-06-15)[2016-11-02]..

[18]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理论的企业管理[EB/OL].(2016-06-15)[2016-11-02]..

[19] 周伟娟.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林业公平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92-194.

[20] 孙立,李俊清.林业是和谐社会公平的体现及其理论的完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

[21] 张国庆.基于复杂系统群分析理论的企业发展潜力研究[EB/OL].(2016-06-11)[2016-11-02]..

[22] 王灿国.基于发展学基本原理的我国林业生态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156-158.

[23] 王武斌.能流分析方法在营林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56-157.

[24] 张韩林.从PDCS 理论探讨我国林业行政工程化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179-180.

[25] 张国庆.复杂系统的生命周期分析与企业的持续发展研究[EB/OL].(2016-06-10)[2016-11-02]..

[26] 华余兵.林业公平发展浅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75-176.

[27] 王艾.从减熵化角度探讨林业多元化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78-179.

[28] 王坤宇.基于减商化理论的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172-173.

[29]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30] 张国庆.完善法规 科学推进林业生物灾害防控[N].大众科技报,2008-05-20(B01).

[31] 詹克敏,张国庆.浅议生物入侵及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预防与管理[J].安徽林业,2004(2):36-37.

[32] 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33] 张国庆.我国农用航空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11(4):33-35.

[34] 张国庆.节气与生物灾害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7-230.

[35]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36]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37]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38]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39]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40]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9-41.

第6篇: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应当看到,这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在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实属不易。更应当看到,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科技制高点;要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问题;要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快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要积极发展农机装备业,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7篇: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看,主要任务是执行青岛市农委指派的推广任务,主要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防治,农业公共信息和农民教育培训,主要通过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发放科技宣传资料,定期组织农民技术培训等方式将农业科技推广到户。例如2009~2012年实施的“青岛市百万亩果蔬花卉现代示范园建设项目”,根据青岛市区域布局、生产结构以及各市农业产业特色,市财政拨款,建设粮食、蔬菜、果茶花卉和花生四个特色品种的示范基地,通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推广如设施栽培技术、培肥地力、绿色控害技术等关键技术,依靠基层农技推广员开展“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农民远程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从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两方面保障了该项目的落实推进。从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发展演变的历程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青岛市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以及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然而,随着青岛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不论是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推广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都日益凸显,难以适应并满足农业转型需要。

2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状况,发掘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改革完善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决策建议,课题组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对来自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五市来我校参加青岛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的150名基层农技推广员及其对口服务村的400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和352份,有效率为89%和88%,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把握了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状况和存在问题。

2.1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科学

目前,除了个别区市外,青岛市绝大部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直接受乡镇党委、政府和区市农、林、水务业务部门的双头领导,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农业服务中心人、财、物的管理,以及推广人员的职称评聘、薪酬福利,区市业务部门只负责相关业务的分派与指导,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必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领导,政府管理和业务职能混淆,不可避免出现推广员任务的重叠性和多样性及工作效率低下的结果。另一方面,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不顺,农业服务中心是隶属于乡镇党委、政府的事业单位,必然决定乡镇党委、政府对其拥有直接管理权,由于乡镇工作繁杂多样,常把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当作行政干部使用,哪里需要就派到哪里,其本职工作———农、林、水利、畜牧业生产技术推广和指导、动植物防疫和检疫、水土保持监测等职能被削弱,推广服务功能弱化。调查发现,51.4%的农业科技推广员的工作是从事本职农业技术推广,余下的48.6%的人则在完成乡镇政府指派的非推广任务,或是满足农民其他需要。座谈会上,推广员也反应工作内容繁杂,有时需要身兼数职,从事一些非专业性工作,比如农业保险、防火防汛宣传、落实惠农政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等等。

2.2推广经费财政拨款不足,缺乏履行公益性职能的经济保障

农业科技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政府理应为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当前,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用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的三项经费偏低,被挤占或挪用的情况较为明显,农业服务中心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人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项目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和装备落后,工作环境条件差,推广手段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推广缺乏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的经济保证。调查中,有40.5%的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在3000元以下,福利待遇情况不容乐观,下乡经费、办公条件、技术装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推广人员考核激励机制不活,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运行

目前对农业服务中心推广员尚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责、权、利没有很好地结合。一是推广员进入推广系统缺乏相应考核。由于推广机构编制少,为了维持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转,存在政策性安置人员以及临时招聘人员充抵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现象。访谈中了解到,莱西、胶南此现象比较明显,农业服务中心正式编制人员少,莱西五人,胶南九人,余下全部是“杂牌军”。这种临时拼揍的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难以担当农技推广的重任。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的职称晋升、薪酬发放更多依靠的是资历和年龄,能够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作为有效激励方式的教育培训,目前还难以较为普遍的应用。调查显示,仅有24.3%人员能得到每年培训的机会,51.4%的农业技术人员2~3年才有机会接受培训,甚至有20%以上的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由此也导致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青岛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中43.8%是本科以下学历,其中13.5%的人员只有高中学历,获得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5.4%。座谈会上了解到青岛市农技人员年龄40岁以上居多,县级单位以本科生为主,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和高中为主,年龄偏大。

2.4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落后,限制了技术的传播

当前青岛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比较单一,73.2%推广员主要还是采用现场讲解示范、发放宣传资料等传统的推广方式,使用现代传播方式如网络、电视的仅占14%。从接受者看,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的渠道较为混乱,有70%以上的农民选择向亲友、邻居学习,以网络、电视、报纸、短信等媒体作为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选择政府科技下乡和村干部宣传指导的只有20%[2]。从科技信息传播与接受对照看,显然存在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错位现象,究其原因,调查的农民认为,一是推广内容与自己所需不匹配,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起来;二是遇到问题无法及时与推广员沟通,后续跟进指导几乎没有。

2.5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质量较差,农民满意度不高

农业科技推广必须注重市场和农民实际需求,才能激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才能发挥科技的现实效力。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使得农民接受新技术、新产品受阻。调查显示,在推广技术是否满足农民需要这一问题上,只有40%的推广员认为农民十分需要政府推广的新技术。在“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推广员推广的技术则是“病虫害防治技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2]。由于农业服务中心推广服务未能与农民需求完全对接,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评价较低,满意和很满意占22%,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则占到49%。农民对推广服务评价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推广员数量少,平均三个村才有一名推广员;二是农业科技服务次数少;三是提供的技术理论性太强,难以与农业生产结合[2]。

3推进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青岛市作为现代化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从粮食作物的增收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发挥的作用相当明显。近几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于2012年围绕科技创新、推广服务等关键环节,开展了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2013年以科技作牵引,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项目。在青岛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背景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体制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成为传统农业向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转型的桎梏,亟需通过改革和创新等方式加以解决。

3.1理顺农业科技推广的管理体制,强化区市主管部门管理

青岛市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双头管理体制导致农业服务中心主动性和灵活性受到极大限制、推广服务功能弱化的状况。必须以理顺管理体制作为改革的抓手,强调区市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解决人事分离的问题。为此,可以考虑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的管理职能收归区市农业主管部门管理,建立“三权归县”的管理体制,可以实现管人与管事的统一,保证农业服务中心从事本职工作,也有利于区市农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区市范围内的工作安排,发挥县乡农业服务机构的整体作用。另外,结合青岛市镇行政区划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以及现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状况,可以考虑撤销现有农业服务中心,成立跨乡镇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全面负责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疫病防控、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事务,充分发挥区域站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职能。

3.2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政府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要确保每年投放到农业科技的三项经费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和推广项目经费的支持,保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其次,在土地流转背景下,依据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要逐步满足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农业科技需求,逐步增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集中统一育苗育秧等推广项目上的经费投入,针对青岛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对涉及到的重要新品种、重大新技术设立专项资金,保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顺利开展;第三,在明确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推进推广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鼓励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加入农业科技推广,吸引其对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拓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来源渠道,尤其要注意对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各类经营性组织或个人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予优惠。

3.3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为了弥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本身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服务方式滞后,推广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建立政府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有效结合、充分合作的农技推广长效机制。青岛市现有农业院所10余家,拥有丰富的技术、信息和人才资源,可以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一定的技术、成果、知识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此,围绕青岛市农业主导产业,农业院所与政府合作建立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的价值与作用,开展各种技术下乡、科技咨询、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利用农业院所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开展应用型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使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取向与农民实际需求有机结合。

3.4拓宽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丰富推广形式

青岛市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主要以田间地头示范讲解和发放宣传资料为主,手段陈旧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有效传播。丰富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形式,除了继续加强推广员的下乡下地直接指导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如现代通讯和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农业技术信息平台,通过视频交互、远程控制等现代化手段,实时对农民农业生产进行指导;通过广泛开展诸如专题技术讲座、农民田间学校等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逐步把农民培养成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并能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另外,强化农民合作社、农业各类协会、专业大户及科技核心户“人际传播”的科技示范辐射作用,建立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的示范推广模式。

3.5以农户需求为导向,驱动政府科技推广服务供给

第8篇: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作者:魏小红 单位: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只有不断对软硬件进行更新,选择质量优良的软硬件产品才能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正常运行,跟上时展的脚步。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应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而农业科技档案保存了许多重要内容,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创造的特征,资源弥足珍贵,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因此不仅从应用方面,而且从安全方面考虑也要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以保障档案系统数据的安全和稳定。

档案服务人性化一要树立服务理念。在信息化背景下,应改变传统档案管理“重保存、轻利用”的理念,树立起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意识,在保证档案管理专业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性,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二要创新服务手段。档案馆要通过互联网广泛开展服务,建立档案网站,为档案使用者实现档案信息网上检索提供方便,做好档案资源库建设,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全面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在实践中要对服务的方法不断创新。例如:可以开展“一对一”农民科技档案服务,即为某些种养规模较大的农民建立专门的档案,把档案管理部门主动为农民搜集相关档案信息,通过互联网供农民查阅,更好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档案的科技利用率。最终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基点,以服务“三农”为核心职能的档案信息体系。三要拓展服务领域。将传统的农业科技档案主要为科研单位、农业生产企业服务,转化为向全社会服务。在实践中,可以针对科研部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农民等部门服务,为其建立不同的档案数据库模块,实现档案管理的“精细化”,使农业科技档案部门成为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的指挥部、智囊团、咨询中心。四要利用信息化促进档案管理中的交流与反馈,档案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了解档案使用者的现实需求,深层次研究开发档案信息,提高档案管理的合理性、快捷性、准确性。档案管理部门可通过建立网络论坛、微博等形式,征求各方意见,进行交流与沟通。档案管理模式市场化农业科技档案馆是农业科技信息的聚集中心和交流中心。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一部分事业单位市场化也是国家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创造性的探索科技档案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农业科技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活力。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科技档案使用过程进行商业化运作。各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可将一些农业科技资料到互联网,进行适当的收费阅读,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利用率。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档案资料咨询服务,扩展科技档案管理咨询业务,为档案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科技信息指导咨询、科技资料检索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可将档案管理工作拓展到扩展到社会活动中实现商业运作。农业科技档案馆要深入的进行市场挖掘,研究自身特色,把传统的信息采集、编目、使用、咨询等业务扩展到社会活动中来,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增强科技档案馆的品牌知名度和群众认可度。

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复合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在数字化条件下,农业科技档案馆要树立“人力兴馆”的意识,把既精通传统档案管理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网络的人才做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要建立学习型档案馆,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对人才进行精细化培养,强化数字化应用的重点。要建立健全员工培训的体制和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都能够接受数字技能的培训。二要建立文化型档案馆,不但要做好员工管理、技能上的培训,更要做好人文观念上的培训,要丰富档案馆文化内涵,使员工理解农业科技档案馆的精神实质,热爱档案管理工作,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档案馆的发展中去。三要建立研究型档案馆,档案馆要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各类农业科技课题研究,提高管理人员档案管理知识及农业科技知识的运用水平,提升档案编研能力,为数字化建设提供保证。总之,农业科技档案包括着农业科技研究和应用中的各类文字、图纸、数据、声像等资料,囊括了农业科技研究课题的“立项、申报、总结、成果鉴定”各个领域,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再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为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理念,更为档案管理紧跟农业科技发展步伐、服务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软硬件更新实时化、档案服务人性化、档案管理模式市场化、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复合化将是农业科技档案馆管理信息化的新途径。

第9篇:农业科技背景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链;区域分工;协作

一、农业产业链培育中区域分工和协作的作用

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经济关联所形成的产业链,具体来说,农业产业链应当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农业生产迂回程度显著提高,其生产过程被逐渐划分为一系列有关联的环节。农业分工的细化与交易的频繁发生使得企业必须思考如何在区域分工和协作中以何种组织形式优化行业生产要素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于是,围绕农业产业链而出现的区域分工和协作便应运而生。农业产业链本身便是区域分工和协作的产物,而区域分工和协作又推动农业产业链走向成熟。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中的区域分工和协作已是农业升级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有助农业企业降低生产或经营成本

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的普遍提高,我国已经进入农业生产的高成本时代。若农业生产效益无法有效提高,便会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除需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拓展农业产业链并提高附加值外,充分整合农业自农产品种植、加工、生产到流通各环节的要素优势,利用农业产业链优势有效控制成本,便成为培育我国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农业产业链下,从农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充分利用自身的要素优势参与农业发展,保证各环节成本降到最低水平。[1](P151)比如,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尽相同,各地出产的农产品种类和数量差别较大,而东部一些人口稠密的农业发达地区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既有技术,也有资金,若将农产品区域种植优势和东部工业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本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便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和经营成本。

(二)有利于带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传统农业种植利润微薄本,导致大量农民宁愿背景离乡外出打工,使得农村出现农业投入减少甚至抛荒现象。目前,我国对农田抛荒的具体数额尚无全国性明确统计,而一些地区的统计令人触目惊心。太原理工大学的一位学生曾对家乡湖南省常宁市的耕地抛荒现象作过一份调查。调查显示,常宁市的土地抛荒现象有三种类型,即季节性抛荒、阶段性抛荒和永久性抛荒。调查者通过对常宁市兰江乡三个村五个村民小组进行土地抛荒抽样调查和实地察看后发现,该地的农村耕地平均抛荒率为16.38%。[2]实际上,因农业生产成本上涨,粮贱伤农已是普遍现象。以水稻为例,一般水稻市场售价为2元,除去种子、化肥、农药以及人工成本,根本无利可图。在此背景下,立足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拓展农业产业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并提高其附加值,成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三)有助培育农业区域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

我国农业种植的区域自然分工决定了各地可以依托各自的农产品生产优势培育区域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农业科技、人才和资金的跨区域配置,在培育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同时加强农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和协作,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逐步树立起区域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的品牌形象。如龙口粉丝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成为龙口当地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而且成为国际知名品牌。龙口粉丝不仅有效拓展了绿豆和豌豆等农产品种植的产业链,而且企业在发展中通过融资、技术创新和人才聚集体现出区域分工与协作。[3](P78)目前,龙口粉丝因产量巨大,本地所需绿豆和豌豆等原材料基本依靠从区域外购进,其企业佣工也多为来自省内外各地的民工。当然,龙口粉丝在企业发展初期主要是利用本地适宜种植绿豆和豌豆的自然安地理条件以及本地微生物体系独特和自然气候条件适宜粉丝加工的区位优势。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以产业链推动区域分工和协作面临的困难

通过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推进农业种植的商品化,并以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农产品深加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拓展农业产业链并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我国农业振兴的必然出路。农业种植的自然区域条件以及农业企业发展的要素配置决定了不同地区在农业产业链培育中既有各自优势,也存在先天不足。为此,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以农业产业链打造为契机,加强区域分工和协作,便成为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基本需要。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在区域分工和协作发展中依然面临诸多困难。

(一)农村土地流转不畅,规模化经营面对困难

农产品种植是农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也是基础环节,而现代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求农业种植改变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种植形体,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甚至是标准化种植,以保证所提供的农产品能够符合企业加工要求,并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应用。目前,我国农村耕地实行,耕地使用权归农户,而其所有权归集体。此种土地制度固然有其确立的时代背景,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其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村耕地的规模化整合和集约化经营已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必然需要。[4](P6)然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依然存在体制僵化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现实中农村土地流转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和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发展。

(二)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品牌培育意识不强

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培育和区域分工与协作的产生本质来说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技术成果与农业结合的必然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开展区域性分工和行业内分工并不断拓展和优化产业链,从根本上来说靠得是现代农业科技以及农产品加工相关科技成果的运用,靠得是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主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并提高附加值。以葡萄酒为例,众所周知,世界知名葡萄酒品牌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如法国的波尔多,其从葡萄种植、加工到葡萄酒的销售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而维持这条产业链存在并不断增强竞争力的关键,除波尔多地区适宜种植葡萄的自然条件外,还与法国不断应用现代科技更新葡萄酒酿造工艺和将现代农业科技注入葡萄酒生产的产业链中紧密相关。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科技投入不高,科研人才匮乏,导致其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同时其多缺乏明确的品牌培育意识,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培育以及产业内部的区域分工和协作。

(三)农产品安全问题凸显,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现代农业无论其产业链延伸有多长,区域分工和协作如何细化精微,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并在流通环节保证服务质量,是最基本的要求。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一般属于快速消费品,故其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并对产业链中的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农业产业链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从农产品种植到加工和销售链条的每个环节。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违规化学品使用、食品添加剂用量和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等问题不断见诸媒体,不仅透支着我国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行业信誉,而且容易造成社会群体事件。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还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依然有待健全,从行业标准制定、安全保护立法、监督管理机制到监管执法力度都有大量工作需要做。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和行业引导规范法规的不健全也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链培育和区域分工与协作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现代农业发展中产业链区域分工与协作的优化路径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要立足不断健全的市场要素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拥有清晰的产业链要求,本质是一种商品化的农业经济。农业产业链的打造及其依赖发展的市场要素机制的不断健全,需要打破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业协同机制的优化。农业产业链培育和区域分工与协作机制的优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已成为我国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出路,面对其存在的土地资源整合、科技含量低、食品安全监管以及其他问题,我国可以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

农业产业链下区域分工和协作的关键在于打破有利于农村产业培育的生产要素流动的地域限制。目前,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投资规模放缓,国内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一个相对过剩时期。同时,我国农业科技的积累及其在一些地区的应用不仅形成了诸多颇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带,而且拥有一批产业运作经验丰富的大型农业企业。然而,农业生产要素跨区域整合的主要困难一般来自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对此,我国要积极推进农村耕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土地的合法流转奠定法律基础。同时,我国还要引导和鼓励农村和企业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资源流转的合理方式,如成立农村土地生产合作社、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和为失地农民在相关企业提供工作岗位等。[5](P22)此外,我国还可以积极推广“企业+农户”的农业生产合作模式,企业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和销售市场,由农户为企业进行定向种植,双方可基于市场价格以及预期约定一个基本收购价。

(二)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延展以及区域农业产业分工与协作的深化,直接动力来自于农业产业发育及其市场机制的健全,根本动力是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中应用推广的结果。因而,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不断深化区域分工与协作,我国还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我国要引导农业企业重视农业科技研发,为农业企业吸引人才提供优惠政策。在农业产业链培育和区域协同发展中,政府要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铺设桥梁,构建协同共进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同时,我国还要依托各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当中,如有些企业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而农户可以在为农业企业提供农产品等原材料的前提下享受企业的科技扶持服务。另外,区域内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要积极深入农村,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农业生产直接结合在一起,在推广农业科技和利农惠农的过程中不断培育自身的科研实力,并凝练一支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三)立足区域分工与协同,将品牌打造融入产业链培育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可对现代产业培育和企业发展形成极大的溢出式发展效应。对于农业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来说,品牌打造尤其重要。在一定区域内,农产品或农业企业品牌不一定需要太多,围绕某几种或某几类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形成几个具有区域乃至全国知名度的品牌便可以对区域农业产业升级、产业链的培育和分工与协同的深化形成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国地域辽阔,依托各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以及相关企业应当将区域分工和协同的深化以及产业链培育的各个环节整合到区域农业产业或者农产品的品牌培育当中,争取形成区域乃至全国知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或品牌企业。在产业链延伸和区域分工与协同中,农业企业是品牌培育的主体。围绕农业生产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要形成品牌培育的合力,从农产品种植到产品加工再到流通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要形成明确且一致的品牌培育意识。[6](P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