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

农业科技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研发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我国农产品高产稳产,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但是,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科技人员下乡开展“面对面”的科学知识讲座、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放科普宣传手册、设立“科普图书”专架(农家书屋)、设立科技大篷车等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资金配套、人员配备、技术指导空间的方便性、处理问题的及时性、操作处理的简便性与直观性、培训过程的延续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速度与覆盖面。

2三维动画视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优势

三维动画是借助图像与图形处理技术、动画制作软件或计算机编程等方法将静止或者运动变化的物体、环境面貌、内外结构、细节特征,或者植物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等环节以高度逼真的动态虚拟方式表现出来,给观众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男女老少的欢迎。

2.1传播内容真实化,制作过程简单灵活

三维动画作为一种动态表现形式,既要保证传播知识的科学性,又要保证知识的严谨性,还要加强操作的正确性与直观性。设计制作过程中可将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加以分解,通过细致的特写和镜头回放突出生产技术环节的重点,加深用户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根据农业科普和技术推广的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在特定区域内向社会推广应用。动画产品制作过程简单灵活,内容可长可短。

2.2表现形式多样化,观看老少皆宜

三维动画是集图形、图像、视频、文字、声音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传播媒介。动画具有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对传统视频拍摄无能为力的地方,比如地下土壤环境、植物生产过程、危险性较高的场所,动画视频都可以通过虚拟的形式展现出来,调动了观众的观赏积极性,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叙述的方式展开讲解科学知识,寓教于乐、寓理于情,使用户能够直观的了解生产过程,十分适合于科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三维动画视频故事性很强,适合儿童、成人等众多观众观看,容易被观众接受,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2.3播放途径多元化,传播迅速便捷

三维动画是基于3DMAX软件平台的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产品,若采用矢量技术,具有文件小,清晰度高、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适合网络传输和共享。目前,三维动画视频不仅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动画形式,而且迅速地转向电视、光盘、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媒体,用户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都可以轻松访问到三维动画视频。

3基于三维动画视频的农业科技推广实践

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已经开发完成的三维动画产品有:沼气池建设及沼气综合利用演示动画(主要包括:沼气的用途、沼气池的建造、沼气管道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沼气池常见故障、安全使用沼气等);果树修剪演示动画(主要包括:果树修剪的基本知识、果树修剪常用的方法、常见树形和丰产树形的结构特点等)、花卉栽培演示动画(主要包括:花卉品种特征、施肥方法、灌溉方法、病虫害防治方法等)、畜禽疾病诊断演示动画(主要包括:疾病症状、病变特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预防治疗方法等)。这些动画产品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形象生动,使课堂教学中不好演示的、难理解的、不易记忆的农业科学技术变得生动、形象,容易被农民朋友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了农民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扩大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范围,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4促进三维动画视频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主要措施

4.1组建专业的动画设计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基础

合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职业学院的优质资源,组建一支由计算机应用、三维动画、影视制作和美术设计等多学科专业人员构成的专业动画设计开发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基础。

4.2增加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平均投资强度不到发达国家的10%,推广投资强度也仅为发达国家的60%~70%。科研经费普遍不足,而真正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经费更少,致使农业科研机构无力进行成果开发与推广。针对这种情况,在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资金的同时,应鼓励企业捐赠或赞助,以确保农业科研和推广有足够的资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4.3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必要条件

目前,大多数农民接受教育比较少,知识水平低,农村劳动力外出较多,在家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效接纳农业科技知识的自觉性不高,承担风险能力较弱,另外,有些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太高,超过了现有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其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要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就必须因地制宜组装配套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满足农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不同技术需求,这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5结论

第2篇: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农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29-02

现代农业科技正迅速向宏观和微观领域迅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在农业生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作为新时期的农学类大学生必须具备系统的现代生物学知识体系,较强的整合知识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综合技能和积极的创新精神。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发展的前沿学科[1]。在我国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大背景下,农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农学方面的专业课,更应该学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基础课,以便为自身的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建立奠定扎实基础,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笔者通过近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结合农学类专业学生经常反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点多、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探索出“五要”教学方法,现分析如下,与同行共同探讨。

1 学习兴趣要培养

农学类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大多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而大二学生的课程数目较多,课程安排比较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之初应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运用书本的图片,还结合网络信息,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角色,突出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其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从而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2 理解和记忆要结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2],如果学生仅单纯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很难掌握好这门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需多引导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相应知识点的连线,最终形成知识面,这种方式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强度,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要联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以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3],在课程的前半阶段介绍生命体内主要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相关特性,后半阶段学习各类物质的代谢和调控。因此,在向学生讲授课程时应将各类物质的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密切联系,让学生清楚各类物质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功能是与其化学结构和化学特性密不可分的。只有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密切联系,学生才能很好理解各类物质的生物学特性和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才能更容易记忆和理解各个知识点,并更易于形成系统性思维。

4 阅读和实验操作要加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包含大量需要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4],并且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是经科学实验证明而获得的,因此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加强自身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在实验课中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将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的实验数据。加强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乐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水平。

5 科学思维要锻炼

现代的农学类专业学生承担着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尤为重要,而学生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框架,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并将科学思维运用到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中,有助于在今后学习工作时能将科学思维运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5]。

6 结语

总之,以“五要”对农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措施进行创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员。

7 参考文献

[1] 张小霞,梁振普.食品生物化学高效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7-28.

[2] 罗建平,周建芹,姜绍通,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4):101-104.

[3] 张廷华.生物化学课学习方法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36-139.

第3篇: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科技旅游功能分析

一、科技旅游的概念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技和旅游的综合规划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尝试、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

二、科技旅游的功能

1.科技旅游对科技的作用

首先,科技旅游是科技普及的新途径。科技旅游是一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兴事业,它增强了教育的科技内涵,起到科普宣传的作用。科技旅游项目将科普和旅游、娱乐与学习完美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在科技旅游过程中向游客传递科技知识、科学理念和探索精神是传统旅游形势所不能做到的。通过科技旅游来传播科学知识的形式无疑是科普工作的一大进步。

其次,科技旅游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新方式。我国当前扫除“科盲”的形势和任务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扫除“文盲”的形势和任务还要严峻和紧迫。其实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思想,主要是由于对一些事物和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参加科技旅游,观测自然现象,操作、科学实验,听取科学报告,参与科普演示,就能够对自然世界的存在方式、层次结构、演化发展及其客观规律具有初步和基本的了解,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提高和增强分辩科学与伪科学以及抵制各种愚昧、迷信和歪理邪说的能力。

再次,科技旅游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新动力。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而科技旅游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思想科学性和客观性,更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科技旅游,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就能够使人们懂得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了解科学研究的大致过程和主要方法,提高和增强创新意识,激发智慧和创造力,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事实、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

2.科技旅游对经济的作用

第一,科技旅游对产业间的融合与渗透

科技旅游为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有利于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发展科技旅游不仅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中,为工业企业部门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良好的途径,而且在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科技旅游促使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直接融合良性互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农村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是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旅游的开展,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交流与推广提供了无限的机遇,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这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所望尘莫及的。

第二,科技旅游对旅游产业结构的拓展与优化

科技旅游既是对传统旅游形式优点的借鉴和继承,也是对传统旅游产业不足的弥补和完善,这就为旅游产业拓展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与此同时科技旅游对现有旅游资源科学文化价值和积淀的深刻挖掘和努力刻画,使之能够发挥资源的深度效应,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从而为旅游产业创造高附加值,增添蓬勃生机。科技旅游是对现有资源的合理整合,使之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实质更加科学,从而避免了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科技旅游的社会作用

第一,科技旅游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科技学习活动,科技旅游能使人们在涉足、观赏、接触、体验异地科技文化时得到所需的额外信息和知识,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能力。它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推动人的科技交流,增加人的文化储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科技旅游,人们能够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科学文化,从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二,科技旅游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一方面,开展科技旅游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科技不是万能的,滥用科技是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通过科技旅游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全面提高人们的环境与发展意识,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同时担负起环保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可以开启心智,动手动脑利用废旧物品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变废为宝,既增加了科学技术知识又加强了环保意识,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三、结束语

科技旅游的雏形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起初是汽车制造公司为了宣传企业形象而组织的公众参观活动,之后众多企业争相效仿,科技旅游便由此开始盛行起来。随着科技旅游的发展,其功能也就自动显现或被挖掘出来并进行深化和拓宽,从最初的企业形象宣传功能拓展到现在的众多功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技旅游的功能也将会不断向纵深拓展。

参考文献:

[1]金颖若:科技旅游论[J].江汉论坛,2003,(10)

[2]李廷勇:浅论我国新兴旅游产业——科技旅游的开发[J].经济问题,2004,(2)

[3]曹晨:略论发展农业科技生态观光旅游业[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

第4篇: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政策,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以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加大对旱改水的扶持力度,把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末,全县水稻种植发展到50万亩以上,全部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种植模式,打造出具有饶河特色的水稻品牌。通过预算,50万亩水稻总产量25万吨,总产值约6.5亿元;同等面积玉米总产量为20万吨,总产值约为3.2亿元。同等面积水稻总产值是玉米的两倍,由此可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对我县农业的项目投资,做到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以项目资金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完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机制,统筹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2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大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发挥示范性工程作用,提升实施水平,加大推进力度。重点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东北黑蜂基地、特色养殖基地等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完善标准,提高效益。依托我县生态、口岸优势,以最优的政策、最佳的环境、最强有力的措施,培育壮大具有饶河特色的对俄果蔬出口产业发展,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征地审批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加快黑蜂产业园区建设,改善环境,完善功能,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3 建立完善补贴政策

坚持“多予不取”原则不动摇。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力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深入推进农村家电、农机补贴政策,开展新的补贴种类,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村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工作步伐,加大对土地流转扶持力度,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求。“十二五”末,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要达到70万亩以上。

4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主导农产品科技投入,重点增加农业节本增效、产品加工增值、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加快场县共建步伐,充分发挥地方和周边农场在农机装备、农业科技、动物防检疫、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县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5 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其它建设项目同步发展,制定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生态、优质、安全”作为发展方向,对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施行财政补贴,调整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产品认证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建立以市场为本,政府为盾,各方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带动中小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全方位加快对产品认证。

6 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

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一是当好引路人。进一步强化对农民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网上招商、网络销售、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二是当好明白人。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掌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工业基本知识,还要善于让农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三是当好经纪人。发挥干部信息灵、联系广、门路多的优势,积极为农民抓定单、找销路,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卖上好价格。四是当好带头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应继续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为有项目的干部创造条件,出台专项政策,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

第5篇: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

1.建立健全设施蔬菜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服务体系

首先,借助现有的“市、县、镇”三级植保技术推广及服务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批从事设施蔬菜植保技术服务的专职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开展设施蔬菜有害生物发生危害预测预警和绿色防控技术服务。针对有关设施农业园区、各类设施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组织以及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较大的村组、种植大户、农民带头人等,培养植保技术能手,让更多的人掌握设施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基本知识,并使之成为宣传、推广绿色植保技术的“二传手”,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其次,借助“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通过项目载体的形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设施植保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植保技术人员在现代设施农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再次,通过建设设施植保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借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开展设施植保新技术研发,开展植保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公共技术服务。

2.推广普及设施蔬菜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

为扭转病虫害防控过程中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的局面,重点针对设施蔬菜有害生物安全防控技术要求,集成并推广绿色防控配套技术。通过“三诱一网”等技术措施,降低设施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虫口密度。通过轮作换茬、种子处理、标准化育苗、设施土壤无害化消毒等措施,控制和减轻设施蔬菜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通过高温闷棚、生态调控、静电除湿等措施,控制和减轻设施蔬菜气候性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通过筛选适宜设施蔬菜有害生物防治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静电喷雾、烟雾机、烟雾剂、生物防治等措施,提高设施蔬菜有害生物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根据区域、品种布局、茬口安排、栽培周期等,分作物制定并完善设施蔬菜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或地方标准等,逐步实现设施蔬菜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和规范化。

3.建立设施蔬菜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示范园区

充分借鉴以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在现有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上,建立设施蔬菜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示范区,使之成为绿色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和示范平台。树立样板典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园区的“窗口”作用和辐射带动效应。

4.成立并完善设施蔬菜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组织

设施蔬菜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提升设施植保技术水平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设施“三农”安全的重要措施。设施植保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可以借鉴露地植保技术推广及服务工作经验,成立各类设施蔬菜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组织,改变现有的分散防治方式或状况,逐步实现专业化防治目标,提升设施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化程度。

5.创新设施植保技术服务方式和机制

第6篇: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农业;作用

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2.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的作用

2.1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2.2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2.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3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4个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机产业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4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2.5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要求,建立完善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3.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农民收入提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更好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凤,宋扬,陈红艳,等.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0,(1):4-5.

第7篇: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

一、农民素质对农村民生改善的影响分析

(一)农民素质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丽和谐村镇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索质。积极引导和培育农民:提高修养、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移俗、团结互助的崇高美德,有利于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促进村镇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农民素质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需求,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尚不到4o%。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非常的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农民素质影响着农民收人。从图1可以看到农民素质与收人之间呈现一种很强的相关关系,农民素质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加快提高农民的素质,经过系统培训后的农民,大多可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骨干。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训一名农民,就等于增加了一个产业开发技术能手,这既可以提高特色产业科技含量和开发效益,又可以拓展农民就业增收门路,从而有效增加农民收人。

二、农民素质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的文盲人口及文盲率都有所下降,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所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渐渐认识到科技和信息的重要性,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提高,守法、护法的意识也明显提高。但是提高的程度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

(一)文化素质不高。农民的文化程度是衡量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化,这对农民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必须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使科学知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生产才能发展,经济才会繁荣。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不高。首先,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偏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表I。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还占大多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有10%多,并且增长缓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素质还有一定差距。2004年,法国就有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3%。

(二)科技素质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农民科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因此必然要求农民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但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素质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1.农业技术人员不足。随着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农村已经培养了许多农民科技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总体上讲,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仍偏少。2008年,我国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仅有207万人,如表2。如表2所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人员数量还很少,所占比重很低。2008年,我国共有农业从业人员3.4874亿人,而农业技术人员只有207万人,平均10,000名农业人员中农业科技人员只有59人。其中,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2万人、46万人和149万人。农业技术人员,尤其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就难以开展,影响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2.职业培训不足。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农业劳动者掌握现代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农民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及将其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不高,使得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农民缺少必要的职业培训。部分的农民是靠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来获得技术,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农民的职业技术和知识结构都处于较低水平。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认知、接受能力不强,许多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表现出消极观望的态度,无法掌握农业科技要领。这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如果不及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将会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经营管理素质不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正逐步走向现代化,这对农民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民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应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没有胆识、没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无法将农业生产技术真正运用于实践,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高效益,也就不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目前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只知生产,不懂管理,没有接受过有关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或培训,不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知识,从而农产品深加工不够,科技含量不高,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组织、管理、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较差。

(四)产业结构提升意识不强。由于自然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我国农民固守着传统的求稳心态。建国以后,我们又长期坚持计划经济,导致人们思维封闭、僵化。这样,我国农民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缺乏创新意识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比较慢,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民市场意识较淡薄,不懂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信息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不高,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和方法,缺乏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精神和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素质。这些都使农民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制约作用。

三、提高农村民生主体素质的路径

(一)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提高农民素质,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要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用竞争的观念,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眼光决策和定位有关农民素质提高工作,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又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为农户的服务意识,带头学习为农户服务的基本知识,切实当好人民公仆;转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从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转为指导服务的工作方式,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民主协商的方法,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并逐年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全力解决缺乏办学经费,拖欠中小学教师员工工资,农民学费负担过重等问题。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增设~些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农民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我国已经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农民教育发展目标,将在三个方面突出农民教育的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一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二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是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鼗认真制定农民培训规划,提出农民培训目标,并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使农民培训成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第8篇: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

(一)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概念现代农业是指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不断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武装,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转化为先进水平现代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二)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广西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极大地加速了广西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农业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标准,广西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是:社会人均GDP实现61.23与标准值相差38.7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2.24%,不到标准值的1/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例为18.20%,不到标准值的1/2;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为8.725%,低于标准值12.75%,森林覆盖率远高于指标值;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37.2%。但是,广西与全国比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发达省区相比更是落后不少。对照农业现代化几个必需要素,广西的优势是:

一是在农产品品种的研发方面在全国领先。例如超级稻的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糖料蔗品种的研发及推广、香蕉、木薯、桑蚕、丰产林的品种研发及推广等,都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二是形成几个全国第一或领先的产业,如糖料蔗、桑蚕、木薯、速生林等。这些产品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全国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三是化学化生产方式已成为常态,农民对使用化学辅助材料接受程度高。四是形成了一些高效农业品种及模式。如优质香蕉的生产、热带水果的生产等。广西的劣势也十分突出:一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基本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综合机械化水平仅达37.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的57%。二是产业化程度低,更谈不上规模化、集约化的组织生产,农民对生产什么基本靠自己感觉,缺少产业引导,故少有产业化生产。三是自然条件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广西大部分地方是山区,土地不平整,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并不适应这里。农村山多地少,规模种植也难以组织。四是水利条件差。广西由于地理条件不好,多年来水利设施一直发展滞后。虽然广西年平均降雨量在全国是较多的,但是全区仍然有多个旱区,这主要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的工程性缺水。因此,广西建设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三)广西农机化发展状况1.发展状况。至2012年,广西农机化发展状况:一是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原值达241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196万kW,拖拉机150万台。二是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农机总作业值314亿元,比上年增加1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7.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7.6%,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三是农机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全区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621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3155个,农机专业户101.1万户,农机户总数210.9万户。五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加快,共推广农机新机具35万台套,培训农机技术人员72850人。2.存在问题。广西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低,总动力排在全国26位。二是农机化发展水平低。37.2%远远低于全国57%的平均水平。三是重要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使用未成熟形成了新的发展“瓶颈”,影响了广西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例如,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甘蔗机械化收割,前者属于难以推广,后者属于机械不成熟。四是山区自然条件和农民经济发展水平低,影响了机械化的推广使用。五是没有探索出适宜广西农机化发展的新模式,农民甚至各级干部普遍对机械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六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机械化技术推广。

二、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和作用

(一)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首先,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要素之一,它在现代农业中排在首要的位置。农业现代化首先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这个生产方式就是机械化。其次,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的各个要素中始终贯穿各个要素的始终,各个要素的实现要依靠机械化来完成。例如,水利化的实施,在水利设施的末端向农田灌溉或者运用先进的滴、喷灌技术时要依靠农机来作业。而化学化同样要依靠农机来实现高效合理的管理。即使在产后,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包装、保存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机械化的支持。可以说,在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农机化在发挥作用,也只有在各个环节使用农机化,农业才能真正实现高效。

(二)农机化对现代农业的作用

1.替代人畜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农机化对于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作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伴随着劳动工具的发展而发展的。机器替代人力从事农业生产可以提高数十乃至数百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开发了农业生产领域。在机械化条件下,人们可以轻易大规模改变生产环境和条件,一些通过机器来完成的农艺或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3.农机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机械化拓展了农业科技的研究范围,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农业机械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也促使农艺与农机必须紧密的结合,形成了新的农业技术,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的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都要求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所以,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4.农机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农机化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供了用武之地,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5.农机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实施机械化将促使农民主动掌握现代农机科技技术,特别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进程中,农机化在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农机化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机械这个载体,将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形成一种新的、高效的、高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促进广西农机化发展的思路

(一)提高对农机化重要性认识。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第一,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农业、农村中,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以及实现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共同发展,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一步缩小,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切实现的基础必须是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第三,农业机械化是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基础。节约型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于劳动力的节约,农业用耕地、能源、水的节约,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节约等方面。农业机械化是发展节约型农业的关键。

(二)抓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契机,实现装备跨越发展。自2004年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实施补贴以来,这一政策对我区农机化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抓住时机努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要鼓励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购买农机具,提高装备数量和动力水平。二是要引导农民购买先进适用机具,在主要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环节机具的推广使用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例如,出台地方累加补贴政策,对购买插秧机、甘蔗联合收割机的对象累加补贴。三是出台广西农机作业补贴办法,对主要作物的机械化推广“瓶颈”环节进行补贴,鼓励农民使用机械化。

(三)积极探索广西农机化发展模式。一要大力发展符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机服务模式。在平原地区,要扶持大型的、生产方式先进的农机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这类合作社主要装备大型先进机具,实施连片作业,可以完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二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大户的发展。三要大力鼓励山区农民购买轻便、小型、易携带的小型农机具,如小型高效的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

(四)大力扶持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解决当前广西农村农机使用不合理的办法就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通过农机合作社,一是可以扩大农业机械化作业面,提升广西农机作业水平。二是实现农机具合理使用,提高农机使用率。三是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9篇: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流动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其有的劳动能力总和。人力资源由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智力、体力、技能、精神等要素构成。人力资源通过人们的生产活动,可直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发觉农村人群的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这就要求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结合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的农村来说,劳动力的开发还是比较有限,难以把农村的人力资源培养为人才,这限制了我们总体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就存在的提提出有真催性的对策。

一、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结合调研,本文认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和国家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如下: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重。我国是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已达到9亿,到20世纪末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近3亿人,同时,我国人口又以每年1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并且绝大多数在农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今后我国每年将净增600万~700万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将对我国的农村就业、耕地等形成巨大的压力,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严重障碍。

2.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依据相关的材料可知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75%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受初中教育人口比为:0.19∶1.10∶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在80年代末为11年,目前已达到12年以上。我国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农民的文化程度指数继续以0.16年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才能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到2050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这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同时也意味着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3.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才却很缺乏,因而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81%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望态度。由于农民受教育年限较少,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普及率低,而且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能够看懂农业科技书刊的人为数不多,因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低,缺乏职业技术和技能。据抽样调查,农业劳动力中掌握一二项实用技术的人数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6.4%,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合计占被调查人数的7.3%,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反映了我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业技术教育的落后与薄弱,因此,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成为本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

4.农村劳动力经营管理素质较差。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以及受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者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结合上述问题,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更多地关注重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政府部门要落实科教兴国的方针,围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及其科技开发项目,广开渠道,筹集教育和培训经费,提高农村教育和培训水平。要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各级农村技术人才和农民专业户、示范户,因此必须增加农村科技教育和在职教育经费投入。当然,为了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还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文盲。同时,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人口身体素质。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劳动力健康水平。此外,还要改革户籍和住房制度,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完善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和劳动力保护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懂技术、懂科学、会种田的新型农民,这一教育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有超前意识,要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确定具体的办学模式和途径,以便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就业方式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观念,创业意识,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农村的成人教育可以按多层次展开;基础型教育,主要任务是扫除农村文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及型教育,主要是传授一些文化,农业科技专业技术,实用,以及法律知识等;提高型教育,主要是对一部分知识水平较高的中青年进行系统的农业现代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学历型教育,主要是通过农村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村各类人才的学历水平和实际能力。

3.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实现农民富裕,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很多地区农业的收益又较低,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生活的需要。农民要改善生活状况,依靠农业本身的进步,短期内不可能成功,因此,要加速脱贫的步伐,就必须向非农化和城镇化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一第二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村的就业领域。目前,乡镇企业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因此,要支持乡镇企业搞好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其次,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引导乡镇企业向小乡镇合理聚集。再次,要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农民进城务工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要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切实做好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最后,建立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机制,营造农村人才成长与创业的适宜环境。要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和发现农村中的优秀人才,建立起人才奖励机制,完善对农村经营大户和农业企业的保护制度,要坚持以市场配置人才的原则,建立制度,优化环境,规范管理,激励农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就要培养农村人才市场体系,规范人才市场的运作,要在农村建立起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人才市场和门类齐全的人才库,形成人才有序竞争机制,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吸引,留住优秀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要依法治理农村经济和社会秩序,为创业者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高俊书: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