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汽车专业;职业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12年业界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我国互联网跨界融合迅速展开,当今互联网创新效果深度影响各个领域。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智慧课堂教学之风迅速兴起。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大多研究侧重于智慧课堂的硬件技术实现,如智慧教室、移动终端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搭建智慧教室或依托互联网智能教学环境。本文将总结“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总体架构,建立适应高职汽车专业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构架和教学活动程序,开发“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资源,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并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将移动智能终端和大数据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促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明确概念,确定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框架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规范,具体包含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与相应教学活动程序,使教学过程较为稳定,且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程序和策略。其中,教学活动结构框架是宏观上确定教学活动整体规划,而教学活动过程主要突出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有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体现了职业教育现阶段的教学理论思想,基本构成要素由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智慧教学辅助条件、教学评价与拓展迁移六方面组成,“六方面”既要满足企业需求,又要实现学生的智慧技能可持续发展,并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构架的设计提供依据。
(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根据教学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将智慧课堂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从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程序、智慧教学辅助条件、教学评价与拓展迁移六个层面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框架的设计。1.智慧技能教学理论基础“互联网+教育”是当今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新教育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现代教育技术要嵌入学习系统,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建设人工智能的思维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开启智能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行业企业需求、教师需求、学生需求、学习情境进行多方位获取,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和分析,依托课前备课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问卷和答题系统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为个性化学习的开展提供智能教育支持。2.课堂教学目标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在于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建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启迪学生的心智,最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3.课堂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一个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完整教学系统,包含师生活动全部行为,教学活动一般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在课前环节,要求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制作预习材料,结合学生特征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设计,设计预习活动内容,资源;要求学生预习汽车相关的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然后实施自主预习活动,在线交流,实时反馈,数据呈现学生预习结果,科学应用课前预数据,适当调整课中和课后教学设计。在课中环节,教师创设情境,项目引领,问题切入,布置任务,导入新课,课堂随测限时提交,实时点评;学生整理问题,确定问题,多屏参与互动,巩固内化,举一反三;课中保持师生立体化互动,持续沟通,合作探究,教与学乐在其中,在寓学于乐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课后环节,要求教师设置差异性学习拓展、比预习题型多样化的课后习题,提醒学生反思,开展个性辅导;学生学习相应拓展,提出疑问,提交必做的课后作业,提交录制的操作视频;课后巩固学习内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形成持续深入学习的能力。4.智慧教学辅助条件(1)硬件条件。智慧教室应具备便捷、实时、可靠的电脑、平板、手机、笔记本等信息化智能移动学习终端,话筒、摄像头等移动终端硬件采集设备,多个显示屏幕、光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智慧教室布局灵活桌椅;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能满足多设备、大数据量的互动需求,采集相关数据,记录存储教室内各种互动数据与轨迹。提供生产实训环境,智慧课堂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支持,汽车类专业智慧教室,最好能配置前教室、后车间的一体化教学环境。(2)软件条件。智慧课堂教学系统需要智能诊断、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现实等技术支持,支持智慧学习系统需求;结合生产岗位具体需求,设置虚实相结合的虚拟仿真实训环境,解决个别实操设备、实践场景等受限问题。5.教学评价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教师、企业、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师生交互”动态评价体系,以便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学生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测验、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技能操作、学习活动、行为轨迹、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等作为评价指标;借助移动工具、教学平台、考试平台、第三方问卷平台、调查问卷和综合考试等开展在线评价、面对面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督导评价等多元评价活动;进而多元评价学生应知应会、操作技能、求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效果等。应用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督促学生注重过程学习。6.拓展迁移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迁移的作用,利用大数据掌握学生喜好以及对解决问题的程度,设置有关学习拓展,推介相关拓展学习内容,充分利用正迁移,消除负迁移,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开发“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资源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适应汽车行业岗位需求,立德树人,要以行业需求和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对高职汽车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1+X”证书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新技术新规范、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课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慧课堂教学必须依托校企深度合作,进行产教融合,共同开发课程,建设优质教学资源。1.建教材优结构开发可及时更新的新媒体化活页式教材,内容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首先,紧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将基础知识及先进技术融入教材,比如汽车底盘检修课程的教材,内容选取要着重汽车底盘各系统结构原理、检修方法,同时将汽车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的新技术、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教材,对于使用频率不高的相关原理可以选择性摒弃或设成拓展学习。其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融会贯通。最后,教材要能形象描述或动态演示专业设备仪器使用及汽车底盘系统检修方法、技术规范等。2.建课程配资源校企合作培养能熟练应用“互联网+”教学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与教材同步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讲解视频、实操视频、三维动画、课件、学习评价、测试题等,建设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优质颗粒化网络数字资源,建设核心专业资源共享课程,保障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和主动自主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建设拓展迁移资源,多门同类课程云平台改造整合,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大数据,进行深度互动,通过拓展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及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89-01
教育是一门智慧之学。智慧就是对所有人生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整合。智慧不等于知识,一个人知识再多,学富五车,如果缺乏智慧,仍然可能是弱智。教育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二是告诉孩子不该做什么。但是教育智慧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形成自己的新理解和新思想,在实践中去创新。教学智慧是教育智慧的一个方面,主要指在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智慧。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是结合语文的特性,在课堂中,教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有很多类型,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四个阶段来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
1 课程导入的智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导入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对这堂课的看法,好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导入课程这个环节十分考验老师的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相比其他课堂灵活性更高,所以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激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这涉及到教学智慧的情境性。语文是一门感彩很浓的课程,例如我们有时候需要学生去体会古人的情怀,所以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某种氛围中,感染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观看也是老师们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时候某些语言过于抽象,老师可以将视频或者模型给学生观看,这样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感知,有助于学生去记忆所学知识。
2 课程讲授的智慧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讲什么,怎么讲,都是需要老师提前计划的,如果老师盲目的讲授,不分轻重,会使课堂失去色彩。影响讲授质量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点,老师语言的幽默性,老师语言的节奏性,老师语言的精准性。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将幽默应用到小学生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笑,这种气氛下,学生的表现会活跃,大脑运转较快,进而提高了效率。教师的语言如果没有节奏感,学生听久会产生疲劳感,所以老师的语言应该注意抑扬顿挫。教师语言不能太累赘,这样学生会记不清楚重点。当然准确性也很重要,小学生跟老师学习的语言很多,如果老师的语言不准确,缺乏逻辑,学生也会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
3 课堂组织的智慧
课堂组织最能反应老师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能力的方面。很多老师讲授课程的能力非常好,但是组织课堂却很乱,连简单的课堂秩序都无法维持好。这就说明,良好的课堂组织是吸取知识的前提,讲的好但是没有观众,也是徒劳。另一个组织课堂的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不一定都能领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皱眉头或者想睡觉的状态,那老师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方式和课堂组织方式。除了观察学生的表情反馈,还要重视学生的课下反馈,老师课下一定与学生多交流,现在社会信息技术发达,除了课堂上的沟通,老师应该在课下多听学生的问题,如果学生反应这节课有些知识没有学好,老师可以在下节课再着重讲解一下。
4 课堂板书的智慧
板书是老师呈现给学生的笔记,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会记笔记,数学笔记需要记的是一些重要的定理及其相关举例,而语文课堂上,笔记的重点往往并不突出,所以很多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会把老师写的和说的通通记下来,这样纯碎的抄写就是去了笔记的意义,所以老师在板书上老师应该着重的写重点,将所讲知识的机构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重点。板书不仅考验老师的写字功底,更考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逻辑性,板书中体现出的智慧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从课堂教学的四个步骤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小学语文课堂本就是浪漫的,加之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们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了巨大挑战。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多变的课程结构,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这一切因素的变化虽然带来的挑战,但是也给老师们更多展示教学智慧的机会。很多优秀的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教学成绩优异,彰显了自身的教学智慧,但是教学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单纯的套用经验并不一定取得好的效果。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要明白,教学智慧是老师们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灵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具有普遍的借鉴性,但更需要老师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理解并探索教学智慧,这样小学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施瓦布(Schwab,J.J).实践:课程的语言[M].2003.
[2]李定仁,赵昌木.教师及其成长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1997.
[4]胡燕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智慧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
[5]杜萍.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智慧课堂 构建方式
智慧课堂是教学改革以来针对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又一创新和创造,旨在通过增加更多探究式、自主式学习成分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辅助发展。
一、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的必要性
构建智慧课堂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造成的局限与制约难以彻底根除。从小学阶段开始构建智慧课堂有助于小学生从受教育伊始即尝试更多自主学习的摸索,避免传统中以死记硬背应付教师和考试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智慧课堂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让学生从墨守成规的框架中跳脱出来,始终保有一种从多个角度看待知识、对待学习的热忱和质朴情怀。
二、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的可行性
前沿科技的普及与应用已经让当前的学校教育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也就是从过去只有教师口述加板书的老传统走向现在的多媒体、网络和信息教学。技术的进步给更智慧的课堂构建创造了软硬件上的条件,也在无形中给了教师拓展教学多元模式的工具。无论是图片、图像,还是音频、视频,当下的科学技术已经让小学语文教师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可以说,只要教师选择得当,那么以更丰富、趣味性强的多重手段构建智慧课堂将水到渠成。
三、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举措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快速导入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特殊的生长发育阶段性决定了其既对环境充满好奇又容易被各种事物分散精力,在传统课堂教学时常常需要耗费教师不少时间让过于活跃的学生将注意力转向教学主题。而在当下这个多媒体已基本普及的时代,技术的应用则往往能够避免珍贵的教学时间的不必要浪费,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快速导入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特别是在学习诸如《草原的早晨》、《月亮和云彩》、《小河与青草》、《一株紫丁香》等散文类、科普类课文时,一开场就播放三到五分钟色彩炫丽、动感十足的视频画面,通常就能将学生原本涣散的精神集中到即将开始的教学上。除此以外,在涉及与环境、生物相关的教学主题时,引入恰当的环保题材资源则能够在既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番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生活的素质教育。例如有一则只有画面和背景音乐无解说的视频,就是比较直观的环保教育:一片郁郁葱葱的丘陵上植被茂密繁盛,不过这片丘陵却依托在一个巨大的水龙头之上。伴随水龙头如注水流的倾泻而下,丘陵上茂密的植被渐渐变得枯黄,直至化为片片烟尘被风吹散。当最后一点绿色消失殆尽时,丘陵变成了荒漠,而曾经丰沛的水流也渐变为水滴直至一滴不剩。这类公益广告的引入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口头解释,有正常智力的小学生都能较容易地自行理解其中隐含的环保意义。只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穿插到课本教学当中,学生就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二)引入更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辅助资源。
当今未成年人利用前沿科技获取资讯的能力远远超出成人的想象。但是,与技术的飞跃相伴的除了愈发优越的生活条件外,还有学生对于曾经艰苦的历史岁月的隔膜,反映到现实中就是学生对不少语文课程难以理解。比如学习《七律・》,小学生对于战争、革命、军人铁血之类的人事物无法建立起情感和精神上的纽带联系,以致不少学生很难对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与生命转瞬即逝的危难现实及和平得来之不易感同身受。
此时此刻,与其白费唇舌,不如引入之间既已学过的革命战争题材课文资料资源进行补充式、对比式综合教学,让学生从真实、客观的真人真事中自主体验、感悟式学习。比如《探母》、《的扁担》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置身真正的战场,明知斗争的危险和生存的艰难,但为了理想、信仰、最终的和平,他们仍然做好放弃生的希望换来革命胜利的准备。
还有一个极佳的资源就是央视记录频道曾经播出的《中国维和行动》,当中有一段中国维和士兵排雷的视频记录――联黎司令部给中国维和士兵下达了排除指定区域内地雷的命令,由于地理环境限制,机械设备无法使用,只能采取人工排雷。当画面中一位中国维和士兵以跪姿轻轻拂去红色标记框内疑似地雷物上面的土块时,话外音开始解说:“……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排雷兵,他曾经多次被记者采访和报道。甚至曾有记者以‘如刨地瓜般’形容他排雷的稳健和迅速。而现实却是,每次排雷时,他都必须如考古学家对待文物般小心翼翼,不敢有一丝大意……”随着镜头移动,士兵顶着厚重排爆头盔的面颊上滚滚而下的汗滴清晰地呈现在特写镜头中,虽然鼻尖和下巴上的汗滴不断聚集,但士兵却恍如无知觉般大睁着双眼,直直地盯着眼前的地面。当灰黑色的地雷终于露出一小片狰狞的外皮时,镜头中的士兵显而易见地松了口气……
有了这样真实、客观的记录资料,再返回课文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展开对比和递进的阐释――在貌似回归和平的黎巴嫩,战争遗留的地雷让中国维和士兵面对的依然是和战场相当的雷场。面对地雷的士兵就是面对死亡。然而中国维和士兵为什么没有转身逃跑?为什么明知危险仍然义无反顾、挺身向前?答案就是,他们身为中国军人的铁血精神,这是一份维护和平的勇气和坚毅。无论在、还是现在的和平时期,中国军人都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也有作为普通人面对死亡威胁时自然产生的恐惧。但是,军人又不是普通人,军营和战场的磨砺让他们拥有勇气,那就是即使心怀恐惧,也镇定自若、勇往直前。
现实主义题材的学习资源对于构建智慧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些素材的使用不仅是对既定的课本内容的陪衬,更是让相对平面的教材产生具象化升华。现实主义题材资源的引入能让学生在快速成长的阶段形成一定的生存智慧、学习智慧,也能使这些“温室中的花朵”通过接触适当的挫折教育培养更健全的人格、品质。
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同样旨在克服传统应试教学造成的种种弊端,让小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语文教学就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智慧课堂并非仅对语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类课堂的构建其实是对行业水平提升的帮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智慧课堂
[DOI]10.13939/ki.zgsc.2016.51.227
1 魍晨翁迷谝贫互联网环境下的弊端
传统课堂往往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客体。教师往往采用“一讲到底”,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同时在课堂互动中,往往也是采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只注重了师生互动,而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在的课堂也曾作过非常深刻的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的,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由于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都是紧密跟随互联网共同长大的“90后”甚至是“00后”的学生们,他们喜欢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喜欢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己。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希望与教师能够互动,而且也希望与同学之间能够自由地互动。同时,他们希望学习能够更加有趣、且可以随时随地地学,而不是仅仅被束缚于课堂之中。但是传统的课堂无法让他们实现这些希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要紧随时代潮流,让课堂与移动互联网紧密结合,构建智慧课堂来实现当下学生的学习要求。
2 智慧课堂的概念
智慧课堂要满足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满足学生学习手段的多样化、学习的趣味化、个性化,以及实现学生的碎片化学习要求。基于此,提出了智慧课堂的概念。智慧课堂是指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等新技术来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达到有效开发和培养学生智慧能力学习的新型课堂。
3 智慧课堂的特点
3.1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在各类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方面,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对象分门别类,且不受时空限制;学生亦可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资源,进行下载或是上传分享给他人。
3.2 内容的个性化推送
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主动、实时、个性化地向学生推送学习内容,实现精准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3.3 反馈评价的实时接收
智慧课堂可以实现师生之间高效实时的双向交流,以及反馈的可视化。从而让学生实时了解当前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状况,可及时给予指导,并可根据学生反馈的教学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3.4 协作互动交流
利用平板、笔记本、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动态实现交流时间、地点、对象和形式的多样化,如:实现一对多或一对一的多维度、多因素分组协作学习,以增强学习互动性。
4 智慧课堂的构建方法
4.1 建设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智慧课堂的载体,因此构建智慧课堂、建设智慧教室是首要问题。建设智慧教室就是要运用物联网技术、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手段,实现学生考勤智能化、课堂环境调节智能化、教学设备管理智能化等。因此,就要通过对传统教室的硬件环境进行建设和软件环境进行建设来打造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教室。在智慧教室里没有传统的讲台与黑板,课桌以分组讨论方式摆放,方便教师面向学生教学并直接融入小组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手中的任意移动终端设备(手机、PAD)实现书写并向教室内大屏幕投射,教师常用的PPT不仅仅可以一帧一帧展示用,而且可以进行任意的手写、标注、推演等,传统的教室将会变成数字化的“体验馆”。
4.2 建设教学资源云平台
建设教学资源云平台的目的是让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型在运行过程中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教学资源云平台是智慧课堂构建的重点。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自由地上传或是下载教学资源,给教师的备课和授课带来极大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给学生个性化地推送作业,并且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学生利用该平台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地下载以及共享学习资源,也可以随时向教师以及学生请教学习问题,实现了学生的碎片化学习要求。该平台上的每门网络课程都要进行精心制作,不仅要包括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PPT、教案等基础教学资料,同时还要提供课外知识延伸、在线练习以及在线自测等。
4.3 建设基于学习动态数据分析信息化平台
学习动态数据分析信息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利用分析的结果,教师一方面可以实现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订制不同的学习计划,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利用这些学习动态数据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可以及时地改善与纠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变得更为有效。
4.4 配备移动终端设备,实现移动教学
给智慧课堂上每位师生都配备一个移动终端设备,如平板或是笔记本电脑,尤其以平板电脑为主。在平板电脑上安装学习App,这个App是教学资源云平台和学习动态数据分析信息化平台的综合体现。教师可以通过手中平板电脑实现书写并向教室内大屏幕投射,将传统的黑板板书功能融入进来。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可以实现与教师之间的及时问题反馈,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动,实现移动学习、碎片化时间学习等。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移动终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从根本上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学习环境的变革,使课堂由传统的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智慧课堂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将无可估量。
参考文献:
[1]卞金金,徐福荫.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64-68.
一、设问――引导认知冲突
设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提问方式,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设问,常常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认知上最感困惑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时高疑问最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与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究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猜测、操作、交流引导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性质后,这时学生似乎已经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向学生设问:“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任何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一定不变吗?”同学们稍作思考后,便异口同声地说:“是的,一定不变!”继续设问:“有没有特殊的情况?”问题一出,同学们就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还在本子上快速的举例。接着陆续有同学举起了小手,同学们的交流和结果真是让人惊喜,“这个数可以是小数,例如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0.5,结果是,分数的大小没变” “小数可以化成分数,所以这个数也可以是分数”“这个数不可以是‘0’,如果同时乘0,分数的大小就变了,不能同时除以0,因为0不可以作除数,分数的分母也不能为0……”瞧!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思考,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而且有时学生的生成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要站在低处仰视学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方法。
二、追问――理解概念本质
在教学中,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理解往往是先通过直观观察、初步感知,到归纳、总结、逐步抽象、深刻理解,但如果教师再对某一问题进行追问,能够进一步提升对概念的本质理解。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通过操作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正方形)后,很多教师都往往急于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会马上提问:“梯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推理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我在教学此内容时,没有急于推导公式,而是向学生追问:“为什么我们要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通过这一追问,学生立刻回答:“拿已学过的图形面积除以2就得到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了。”答案即将浮出水面,紧接着追问:“怎样通过你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求梯形的面积呢?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于是又投入到这个问题的研究中,进一步去观察、思考、交流,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三、反问――培养逆向思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方式往往都是通过顺向思维问题的提问、引导,逐步让学生理解概念、公式与法则。其实通过反问,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保守性,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造力。不过,提出反问最好选择在学生已经认识理解某一概念后,因为此时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新知,所以常常会出现一种满足感。这时向学生提出一些反问,可以引导他们从另一层面认识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记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经过学生剪拼,观察总结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后向学生提问:“要求三角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接着再提出反问:“知道三角形的一条底和一条高的长度,一定能够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吗?”问题一出,学生便议论纷纷,开始了激烈的争议,最终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中底和高必须是对应的”这个特点。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学生操作、观察、交流,理解掌握了圆的概念,并会用圆规画圆,但当教师出示一只篮球时,反问:“这只篮球是不是圆?”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是圆”。由此可见,学生对圆的本质属性并没理解透彻,但通过这一反问进一步对圆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提问方式,可以随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0048-02
为了更好地落实修订后的化学课程标准,国家电教馆在全国组织了精品课例展,我有幸作为嘉宾对《化学实验中给力的注射器》这节课进行课标解读。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段,谈谈如何通过注射器将“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主干知识串联起来,并在教学中较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供大家参考。
《化学实验中给力的注射器》是以“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的课堂复习为主线的教学设计,它通过对核心物质的探究,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核心物质的用途、性质、变化、化学反应以及物质间的相互关系等具体知识,还能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学会科学探究方法,逐渐形成灵活的思维。
一、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实验能力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上作了较大的改动,新增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条目,其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针对“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的复习,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不仅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给学生多方位的感官冲击,而且能从纷繁的现象中聚焦其本质及变化性质,并且让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愿意探究情境中所包含的知识规律,这是课程标准要求建立起来的学习观念。
片段1 探究充气膨化食品包装袋内的气体成分
[提出问题]许多同学喜欢吃薯片、虾条等膨化食品,这种食品常充入气体,请猜猜充入的可能是什么气体?
[猜想]充入的气体可能是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空气中量太少且制取成本高,教师对稀有气体的猜想及时予以排除)。
[设计方案并实施]用注射器抽取某一食品包装袋内的气体,注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解释论证]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说明充入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混合物。
[板演]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生产厂家为什么不向包装袋中充入空气呢?
[分析]薯片和空气中的氧气会发生氧化反应而变质。
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医院中经常用到的注射器自己设计并动手实验,根据“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这个规律来探究食品包装袋中气体的成分。学生置身于实验这个真实情境中,在实验、分析、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中学习,从中获得化学知识,并促使自身逐渐形成一种从化学视角解读情景的能力。这一情境设计还将科学探究的“假设预测——实验设计和实施——收集证据——解释论证”几大要素一一外显,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同时深化对化学探究方法的理解。
片段中,通过对食品包装袋中气体成分的检验,复习了“身边的化学物质”CO2、O2和N2的性质,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上台板演等方式和让学生探究包装袋中不能充入空气的原因,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考查要求的提高。
二、改进经典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个实验是初中化学探究活动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实验。纵观整个初中化学内容,同时涉及物质组成、物质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在教材中只有这一个。在教学时,对于有探究价值的实验,要敢于将其放大,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此片段再次巧妙地利用注射器改进了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混合物与其组分间的关系,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定量实验的功能和特点的认识。
片段2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原理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吗?
[课件呈现]利用红磷和集气瓶中的氧气反应,使集气瓶中的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
[设问]能否用硫、木炭、白磷等物质做测定氧气含量的反应物?如果用硫、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对测定结果有怎样的影响?
[分析]写出硫、木炭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与红磷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得出“生成物是固体”的要点。若生成气体,应把烧杯中的液体换成一种能吸收或能和该气体发生反应的液体。
[过渡]课本实验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还可以用其他方法代替。
[演示实验]在50mL注射器底部放一个金属片,金属片上放一粒绿豆大小的白磷,抽入40mL空气,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注射器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然后将注射器放入冷水中再观察现象。
[现象]在热水中产生大量的白烟,活塞外移至约50mL处,而在冷水中活塞缓慢内移最终停止于32mL。
[设问]实验中为什么将注射器先放入热水中?若所测结果最终小于,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回答]使温度能够达到着火点。其原因可能是活塞与针筒之间有摩擦力,白磷量不足,没有冷却至室温,装置气密性不好等。
[设问]会不会出现书本实验中那样大于的情况?
[师生讨论]此实验采用的是先将容器密封,然后再引燃白磷的方式,所以不会出现大于的情况。
通过改进后的实验与课本实验的对比,学生感受到改进后实验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环保、成功率高、能直观显示氧气体积等多个优点。这一教学片段表明,复习并不是简单地将书本的实验再重复一遍,而是通过改进和挖掘,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自主建构。
另外,本教学片段还采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例如对原料的选择,首先提出问题:能否用硫、木炭等物质作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反应物?如果用硫、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对测定结果有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设问,巧妙地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实验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复习氧气等物质的性质。在这个问题引导下形成假设,让学生先写出硫、木炭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与红磷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得出“生成物是固体”的要点。这时学生就会思考:是否可以把烧杯中的液体换成一种能吸收或和气体发生反应的液体?它很好地践行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的“为了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可将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建议。
三、加强实验探究,理解知识本质
在复习“酸和碱”的有关知识时,通常让学生描述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性质,再者能将它们的化学性质默写下来就算达到了要求。这样的复习对实验背景的依托少,造成学生体验少,记忆多,难以将物质的性质、变化、化学反应跟实验相融合,与现行的课程标准相悖离。“化学实验中给力的注射器”能巧妙地将化学知识与实验验证结合,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
片段3.探究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验
[导入]如何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学生回答]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红色溶液中加入盐酸,红色逐渐消失。
[提出问题]能否通过盐酸与较活泼的金属、某些金属氧化物、难溶性的碱及碳酸盐发生反应的明显现象来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演示实验]镁条和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气泡停止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质疑]有可能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盐酸刚好反应完了,气泡也就停止产生。
[追问]那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气泡停止产生时盐酸并没有反应完呢?
[设计并实验]在盛有相同镁条的两支试管中,分别用注射器注入等质量分数的4mL的盐酸溶液,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无气泡产生,对比另一支试管中仍有大量气泡产生。证明氢氧化钠确实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片段3中的许多细节,反映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能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在酸、碱、盐内容上的起始点、发展点和障碍点。也就是说,学生在复习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简述课本借助酚酞证明酸碱发生了反应),哪些知识还需要提高(将酸、碱的化学性质应用于实验设计中),学生会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对比实验贯穿整个实验探究),以及学生理解过程通常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思维的不严谨)。教师对“酸和碱”主题内容的总体审视和把握,使复习目标的三个维度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片段中采用向镁和盐酸的混合物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气泡停止产生的演示实验,得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这个不严谨的结论。学生深入思考后提出疑问:有可能是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同时盐酸正好反应完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继续追问:怎样设计实验证明镁和盐酸都没有反应完而气泡却不再产生了呢?把学生质疑的问题作为思维的激发点,鼓励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在讨论中,帮助学生在知识结构与问题结构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将核心化学物质本体认识与实验情景相融合,学生才能在记忆、应用、提取信息中深化认识,才能把作为物质的核心性体现出来。这个片段教学让我们清楚地领悟到什么活动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什么活动能让学生领悟到知识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也充分说明了课堂的情境、问题、活动和深层的理解之间应当保持统一。这一教学片段通过问题启动探究,实施探究,在探究中发展思维,较好地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体验实验探究过程、体会对比实验方法、发展思维”三个层次的体验性学习目标落实得恰到好处。而且通过实验让学生走进物质世界,使课堂充满化学味,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轻负高质;初中;社会课堂;学习习惯
面对中考改革和教材改革,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追求轻负高质的初中社会课堂成为我们的共识。轻负高质的对立面是重负低质,就是师生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高课堂效率,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我们初中社会课堂有效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就学生良好社会学习习惯的养成,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认真预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理解为“预备”“准备”,也就是学生上课之前对本课内容的准备。广义的预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前的那短暂时间,它应包括学生平时对现实生活素材的留心观察和积累。而我们经常所提的预习则是指狭义的预习,也就是课前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对教材内容的研究,认真研究和解决本课的课程标准、任务、要求、重点、难点以及课后练习,做到心中有数。预习习惯的培养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预习习惯培养从每节课前布置任务开始,要求学生遵循“从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所谓“从大到小”指的是,学生在预习时,一定要从专题着手,然后再预习本节。为什么这样呢?我们都知道,新课改以后的初中社会内容是以“模块+专题+章节”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在预习的时候不能只预习这一节课的教材内容,还要看这一节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专题―单元―具体一课”的顺序来预习,可以说预习本课,也是对前面章节的一种
复习。
学习好的学生一定是善于预习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大概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以便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去听课。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预习对课本讲的内容大致在心里有一个谱。但预习时不必过细,如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难免有些松懈,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预习中要能善于发现问题,捕捉不理解的信息,带着问题上课,这样听起课来比较有针对性。
二、专心听讲和参与课堂的习惯
专心听讲和参与课堂习惯的养成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听课时提示学生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开头讲的往往提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说明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则是老师对本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学习本节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老师对重、难点内容的讲解,善于从老师那里主动地“搜索”“捕捉”知识,要注意“捕捉”老师讲解时用的关键词和线索语句。关键词往往最能点明社会现象的实质,线索语句则可以提示要出现的重要信息。
3.绝大部分社会知识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只能间接获得。因此,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认真观察,尤其要观察老师讲课时使用的教具和所做的板书,并结合想象,以形成准确的历史表象,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社会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讲状况,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督促方式,以提高听讲效率。
三、记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课时记笔记能有效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在复习时笔记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讲课的各要点、注意点等一目了然,而且还有助于理解难点。因此,必须要求所有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对如何记好笔记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导。让学生明白首先要处理好听和记的关系,不能为了记笔记影响了听课。其次,要有选择地记,不是记得越多越好,记得过多反而显得累赘,给复习带来不便。老师讲的注意点、新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以及补充的内容和总结的方法应记下。同时,上课听不懂的地方,也应该在笔记上做个记号,以便课后及时弄懂。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上课的频率越来越高,老师讲课的内容一般以电子板书呈现,有时候一闪而过,这就要求学生提高做笔记的速度。
记笔记有时会妨碍课堂听课效果,有时一节课忙于抄笔记,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记笔记。因为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多,在黑板上记的也多,但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典型的、有价值的、书上没有的,否则,见什么记什么,得不偿失。教师在学生记笔记的习惯培养上尤其要做好指导。
四、及时复习的习惯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很多学生存在着复习不及时,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好习惯,导致社会学科学得累,成绩又不理想。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要求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学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求学生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的话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五、完成课后作业的习惯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内容的必要方法,学生通过作业能进一步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完成课后作业的习惯。必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允许抄袭作业。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及时反馈,及时与学生一起查找发生错误的原因:是概念不清,还是审题马虎;是思路不对,还是书写不规范等,查清问题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纠错意识,在纠错中不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中职教学;智慧课堂
自夸美钮斯17世纪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这种集体授课形式便成为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中职教育亦是如此。但中职教育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存在着课堂教学各式各样的问题。审视传统的中职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依然是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智慧发展的整体关怀。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向培育智慧的教育。智慧课堂是开启和丰富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课堂。在中职教学中开展智慧课堂的生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下是在课题研究中关于智慧课堂生成的几个问题的回答: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
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应以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智慧课堂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的课堂,是培养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能力和个性突出的智慧学生的课堂。思维是智慧课堂的核心,没有思维就没有智慧。因此智慧课堂上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围绕着思维开展和进行。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思维价值,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促发学生深度思维;学生的学习要具有思维价值,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是争辩的课堂、疑问的课堂、探究的课堂。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或技工的重任,因此中职课堂更应该以发展学生智慧为己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否被点燃,心智是否被开启,立足于学到的知识能否活学活用,掌握的技能能否不断创新,社会适应是否良好等方面的培养,而摒弃多年来乏味、陈旧、低效的传统知识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
1、组织教学内容。中职课堂教学内容繁杂,三年中职时光,除去半年至一年的实习,需要在两年时间内学习公修课及专业基础课30多项,且教材本身还存在着“内容滞后就业需要,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本就学习兴趣不高,又面对如此繁重而脱节的课程,自然是一招“以不变应万变”,课堂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课题组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1)筛选.首先选择权威的,内容最新的教材,其次选择教材中顺应社会就业需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2)补充.职业教学中知识和技术更新比较快,对于这部分的内容要经常进修培训,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查询相关材料进行课堂上的补充;(3)回归.使课堂教学场合回归于原来的知识与技能习得的情境,使学生由聆听者变为旁观者或参与者,更好的学习和体验;(4)重组.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开拓创新,重新设计和编制特定的教学内容。
2、运用教学方法。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首先吸引注意力,才能引起对教学内容内在价值的关注。头脑风暴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表演、小组活动等方法的运用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多媒体设备、仿真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动态的生成,需要高水平的预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进程的布置,教学情境的构想反映了教师预设的智慧性。但课堂不是情景的演出场,没有固定的台词,老师也不是可以操纵人心的神灵,能够预设所有学生的反应,想象出每一种反应的应对策略。智慧型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主动捕捉问题,以机智的行动促使预设与生成的精彩结合,在动态生成中让课堂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四、课堂师生关系的掌控
智慧课堂是一种课堂形态,也是一种课堂理想。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同构共生。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同路人,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中,体验到的是彼此间的接纳、认同和支持。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人生体验,也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他们互依、互惠、协同合作,他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每个成员思想的自由性得到发挥,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随处可见。
五、课堂学生差异的应对
智慧课堂始终关注学生自身的生命和智慧的成长,始终以是否激发学生心智、开启学生智慧作为衡量课堂优质的重要指标。中职教学面对学生个体差异高度分化的现状,绝不能单纯的以知识量的掌握,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而是要考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题组以13级护理9班为实验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干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挖掘学生潜能,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两年后利用横向比较法,发现该班成员在心理健康程度、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同期其他班成员;利用纵向比较法,发现该班41位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均明显高于干预前,41位成员有36位同学在集体荣誉之外均获得一项甚至多项个人荣誉,有效的将学生差异转化为他们自我认同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4).
[2]张少明.转识成智―――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策略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张卫卫.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智慧型教师 特征 高效课堂
在教育改革的风潮中,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寻找适合当前教育模式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智慧型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堂,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在本文中我们以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为例,对智慧型教师和高效课堂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 智慧型教师所具有的特征
做一个智慧型教师应该具有的特征:
(1)教师的智慧要灵活,有创作性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而智慧具有创造性,所以想要成为一个智慧型教师,首先要具有的特征就是创造性,进行智慧的创造。教师的智慧创造性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洞察力以及灵活活力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灵活运用,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例如某位教师在课堂讲授板书时,没有注意脚下的台阶踩空,差一点摔倒,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发出笑声,这位教师在这个时候很冷静,没有和这些学生计较,而且恰当地利用这个时机为学生灌输了新的求知理念、人生态度:巨人从来不会关注脚下,因为他们总是向上看。智慧型教师会正确地处理突发事件,灵活地运用知识,为学生做人、做事起到引导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激发,首先要在课堂上释放一些创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者,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创新,没有创造知识的活力和气氛,学生是没有办法进行知识创造的,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主动的进行创造,产生创造的激情和活力。
(2)智慧型教师要具有职业道德、有伦理性
智慧型教师的教育对象,不是知识而是人,智慧型教师可以是教育活动变得丰富、开放以及和谐,从智慧型教师的角度对教育进行理解,教育教学是促进生命的发展,而不是以掌握和传输知识为目的进行教学,知识只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或者工具[1]。智慧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用自己的智慧对学生的智慧进行启迪和引导,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从教育道德的方向向学生传输有价值的知识。
(3)智慧型教师要具有实践性
智慧型教师的实践是智慧的来源,从教师专业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实践性知识的价值更为重要,智慧型教师会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将自己的智慧提升,实践是智慧型教师智慧体现的重要表现,只有经历实践,才会在实践中成长,只在理论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没有办法培养出智慧型教师的。
2 智慧型教师和高效课堂的关系研究
初中生正是思维活跃,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时期,对这类学生进行教学我们以初中二年级语文新教材分析为例,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语文素养以及语文兴趣的阶段,所以对于八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需要不断地将知识内容进行扩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动学习和探索学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储备,以及新知识的学习,八年级语文教学重点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兴趣进行培养,将教学方法和教学精神结合的一起,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2]。
智慧型教师完成高校课堂任务需要具有:关注学生,走进学生,成为学生的助手,和学生一同学习;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开发和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规范性指导。高效课堂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完成的,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八年级语文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指导性教学,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智慧型教师在八年及语文教材分析教学中,要将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树立自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对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对语文教学中知识进行分析,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树立自信的教学理念,充满激情和热情,进入高效课堂。智慧型教师在课堂上会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想素质进行划分,混合搭配,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起到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效果,为了完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智慧型教师会采取任务驱动,评价等制度[3]。高效课堂需要的智慧型教师的合理利用下完成,没有智慧型教师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良好的教育品德以及不断地进行新知识的实践,是没有办法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素养、学习兴趣进行培养的,所以智慧型教师和高效课堂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
3 小结
智慧型教师懂得如何灵活地运用知识,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对新知识进行不断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不同方面的知识,对初中语文知识进行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爱国情操的培养,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智慧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会合理地利用教材知识、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明军.走进高效课堂,做智慧型的“懒”老师[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