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学的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
0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数学知识的在各大发展领域的综合运用日益普遍。但由于数学教学工作中仍存在很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数学理论的广泛社会应用,从而大大减慢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为了将数学理论知识成果更好的运用于社会的发展中,我们迫切需要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与完善,从而更好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作为一门以学生思维转换为主的学科,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有效提问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同时对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叶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数学课堂的提问法教学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因此,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建立与完善提问教学法的实施方略,才能发挥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数学思维,增强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1 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1.1 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的偏差
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部分数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而只是单纯的为了教案的编写或者课堂气氛活跃的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提问。由于这些问题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因此,课堂提问自然不会与整个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这样一来不仅不会产生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引导逻辑思维形成等作用,反而会因为其耽误不必要的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效率。此外,有些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而进行过多的提问。由于未充分考虑到课堂内容的要求,问题的设置往往具有相对的随机性,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面对高频率且没有实际价值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也会与之对应的脱口而出,而没有认真思考问题。在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其实蕴藏着潜在的教学危机。如果长期采用这种课堂提问方法,那么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课堂的总体教学质量也会降低,从而严重阻碍了数学理论知识在社会各行业更加广泛的应用。
1.2 课堂提问形式过于死板单调
由于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很多学生无法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现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力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转变课堂提问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革新过程中完善数学教学模式,提升数学教学总体竞争力。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未知数求解的课堂讲解中,教师举出方程 并要求学生对其求解,这样的提问未免过于单调,很难真正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形式呢?同样的方程表达式,换一种形式提问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那么我们来设想一下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堆苹果,之后老师去超市买了与家里数量相同的苹果,又吃掉三个苹果,最后还剩下四个苹果。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家里原来有几个苹果呢?教师将一元一次方程的建立转变成了应用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不仅锻炼了学生列写方程的能力,同时以小故事的角度引入,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课堂兴趣,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
1.3 课堂提问内容单一
在抽象的数学理论教学中,课堂提问内容的灵活设计往往能引起学生兴趣,带动思维的跳跃。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前,为了更好的引入课堂主题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猜数字的方法来进行提问。在课堂讲解之初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个人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然后根据老师的运算步骤计算出一个具体数字,老师就能猜到你们喜欢的数字,而且不会出错。学生们露出惊讶的表情,并异口同声的回答:真的吗?老师接下来详细阐述运算过程:在你们喜欢数字的基础上乘以3,减去9再除以3。学生们快速喊出运算结果:3,5,7,老师也随后答出6,8,10三个数字,学生们好奇的睁大眼睛要求老师解答,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本节课主题。以此种方式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求知欲,从而使教师教学不再成为被动的授课过程,而是学生主动的去倾听接受。再比如,教师在对相似三角形的内容作针对性讲解时,学生在起初学习时经常会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定理混为一谈。教师在证明三角形相似后,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存在全等的可能,并让学生亲手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亲身实践的同时便能充分理解全等与相似之间关系的差异了,这样的提问远比空洞的记忆理论要有意义的多。
2 关于改革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法的几点可行性意见
2.1 努力创建宽松的学习气氛
宽松融洽的学习气氛,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这种氛围的形成本身就是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以有效提出的根本保障。因此,教师要将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无论简单、复杂,同等对待,耐心解决。同时,教师要全面完善鼓励机制,对于学生在初次学习新知识时出现的定义、概念不清等状况予以充分的解决,最大限度的激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2.2 促进提问形式多样化的实现
传统的数学课堂,问题的提出趋于单一性,因此完全不能满足初中生内心潜在的好奇本能。只有改变原有问题的主体形式,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问题形式。如:如何判断四个形为 的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相同解时,可以向四个学生提出问题,四个学生每人手持一块题板,题板上写着各自对应方程的系数设置,若方程计算出来有相同解,那么手持该方程系数的学生就要手拉手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这种问题的设置不仅巩固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从更广的层次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3 完善提问内容,全面引导学生思维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增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个逻辑性强且实践应用及其广泛的学科,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应该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因此,教师要课堂提问时应就一个中心将知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纵向扩展。下面我们来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教师在提到三角形时,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且实际应用广泛的图形有多种性质。由此引发的三角形全等、相似、勾股定理、稳定性等以三角形三个边和三个角为中心的问题便由此展开来提问。这样形式的提问,便于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体系,从而确保逻辑思维的有效形成。此外,针对几何数学中的一题多解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探索与研究精神,从多个角度提问进行结论的推导,并从结论中拓展思维,分析并总结出此种类型题目的最佳思维模式。而这些行为的产生必须依靠教师的正确提问与引导才能得以更好地产生与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概括总结;设疑伏笔;延伸扩展;列表比较
结课环节的巧妙运用,可以让学生了解课堂要点,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遐想,为下节课铺桥搭路。教师通过在结课过程中,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结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结课环节的忽略,有时课堂内容设置过多,45分钟的课堂根本完成不了教学内容,不仅不能进行课堂小结,而且压堂以后学生的听课效果几乎为零。即使有的老师课堂时间比较充足也只是简单对整堂内容一带而过,在等待下课铃声中结束了课程。整体来讲,初中数学教学中结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结课环节的忽视或省略。
二、数学教学结课方式方法研究
1.概括总结式
结课方式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概括总结,其中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通过精短简练的语言对整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进行归纳概括,让学生对整节课堂内容形成清晰明了的思路。另一种方式是教师让学生通过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自己进行总结,不仅能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总结的能力。不管是学生进行总结还是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的语言不应只是对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有所创新,突出重点,并且不能脱离课堂所讲内容。例如,学习“平行线的证明”一节时,结课时可以按照“线―角”顺序求角的关系,由“角―线”顺序证明线的平行,通过两个字排序的不同简明扼要概括角与线之间性质的互逆关系。
2.设疑伏笔式
做课堂小结时,如果下节课的内容与这节课的内容有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设疑伏笔的方法进行结课。在总结这节课的基础上提出与下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并让学生有所期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为下节课做好铺垫。例如:这节课讲的内容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下节课要讲“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结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之前学过的乘法分配率的运用,设想一下一个单项式与一个多项式运算的时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不仅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而且也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3.延伸扩展式
数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在设计结课方式的时候不妨试试将课堂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当中,纯粹学习数学知识显得过于抽象,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与学习的有效结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更能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并且提高在生活中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相似图形”一节时,通过对相似三角形应用的学习,让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哪些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东西是根据相似原理做成的?并找出相似点。通过课堂知识延展到课外,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探索更多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
4.列表比较式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数学概念都是比较接近但又完全不同的。为防止学生对概念混淆,课堂小结时可以采取列表比较法,使学生清楚明了地区分各个概念的特征,从而正确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线段”时,为防止与之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等概念混淆,通过列表比较异同点的方式,将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加以区分比较,使学生明白这三者之间有关端点和延长性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加深对三者的理解。
总之,结课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效果,也可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只有教师充分重视结课环节,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和对策;策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和依赖性记忆,学会在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方式才是现代教学,尤其是数学这一抽象学科教学的进步之处。而对于农村初中而言,由于存在教学条件和城市的差异,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尤为重要。
一、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具使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初中生的思维比较简单,正是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随着现代新课程的发展,数学学具也不断地进入学习课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尤其是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具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理清各个图形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具具有直观具体的视觉感受,可以有效地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兴趣,使其更加主动地接受知识和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实验和体会。
但在农村的很多初中,学前教育的各种条件都比较不完善,并且应试教育的思想在人们的意识中有很深的影响,对使用学具的方式不够重视,因此它的教学使用率并不高。尤其对于农村的教师,因为长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用刻板的板书教材教学,不能正确认识教具的作用,认为他像玩具会影响学生的上课效率。并且农村的学生对学具的认识、操作开始的较晚,动手的能力相比城市的小孩较弱,不能独立地、灵活地进行使用。特别地,对于初中的学生,可爱淘气,喜欢乱动,相对来讲定力较差,教具的使用不得当很容易使他们分散注意力,偏离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就像有时经常会听到很多教师的困惑:上数学课教具的使用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但是教学效率并没有很高,很多教学任务并不能当堂完成,到底应该如何合理的平衡教学关系让很多老师愁眉不展。所以,如何使教具的使用在农村的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使学生更爱自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是对当前农村数学教学的一个思考。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因为农村的生活更贴近自然,有很多有趣的生活现象,并且在这最原生态的生活现象里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数学知识,所以,用现有的资源去融入数学教学,挖掘农村数学与农村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找出连接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在面对一些相对困难的题目的时候,教师应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平面图形知识,为自己家设计某样东西(如窗台、台布等),也可以为学校设计花坛,给学生具体的一块正方形地,要求种花面积是花坛的一半,怎样设计?若给出几种草的价格,总费用为一千元,又怎样设计?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并且合理利用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数学本来就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数学目的,也才是学生口中真正的学会。在农村,需要的不只是单纯的完成课本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题,老师应该针对性地设计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去解决,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作业偷懒,同时提高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虽然可能适合农村初中生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并没有很多,但是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发现,去捕捉可能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和乐趣。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农村周围的集市上,利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购买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或者食物,做一些简单的计算,或者做一些蔬菜价格的调查等等一系列能够让他们发觉数学的生活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锻炼了他们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在农村有限的教学资源和状况下,把数学生活化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进步,捕捉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有效的转化为学习问题并将之引进教学课堂,可以锻炼农村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发现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教学发展,农村的教学也应不断创新和推进。设立问题情境、模拟化教学方式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并且不需要很多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资源的投入。在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中,学生会被新奇的课堂方式所吸引,主动地去探求每一个问题,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知识,把新旧知识通过这些互动联系起来,通过这些联系找到答案。
但是,找到合适的问题需要老师花费一定的精力,并且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否则,如果题目过难,学生会因此却步不愿意主动学习,太简单则没有实际效果。因此,合适的问题情境处理,可以让他们慢慢地找到兴趣点,激发探索动力,提高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愿意去了解问题的意愿。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是一群还不能够完全控制自己想法的,更容易被引导,但前提是方法合适,只有如此,才能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让他们更快地成长,更好地进步,不会因为环境和资源的相对落后而不能像城市的学生一样更好地去吸收、理解和运用知识。
所以,针对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找到合理的方法,合适的方向,就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农村初中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也不是一天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的过程,积极地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农村初中的数学课堂积累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张伍言.试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5):34-35.
关键词:学生经验;初中数学;应用能力;教学研究
学生经验是学生通过学习所总结出的经验,其包括日常生活经验、校园教育经验、家庭教育经验与潜意识吸收经验,这些经验或多或少左右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认知构成了无形影响。因此,素质教育科学发展的现如今,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现代教育逐渐将学生经验纳入教学优化改革的标准之一,望借助学生经验为引导标准,科学有效地拟定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方法。对此,本文同样立足于学生经验这一因素,分析其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科学的课堂。
一、基于学生经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可行性
数学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合理的运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望借助此来推动学生于生活中更好地应用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来处理日常生活、专业技能上的各个问题。可以说,肤浅地认知数学教育,其只是简单的算式加减,但深化了解数学教育,其是人类思想构筑与意识打造的基础,对人类发挥自身良好的各项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数学教育的教学作用而论,实现其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具有可行性,特别是基于学生经验这一点出发,保证初中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其内化成为知识经验,对今后发挥数学知识作用,协助受教群体应用知识,完成社会活动而言效果显著。
二、基于学生经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课堂设计
1.注重教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保证初中数学知识可内化为学生经验的基础应注重教学知识与实际的相互结合,其不仅是确保学生经验更具实际性,同时也可保证学生经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对此,本文认为,初中数学应用题与几何教学应更注重实际案例的列举,将最近的时事新闻、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地域性代表建筑、学生经常出入的场所作为出题内容,保证学生在阅读、学习相关数学知识,解答相应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加强与实际情况间的结合,从而在传授其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其空间感、距离感等实际经验,便于其在未来应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时更得法、更合理、更科学。
2.优化数学知识的现实渗透
数学知识虽然于课堂中传授,但是其真正回归应用应着眼于实际生活。因此,在数学知识教学中,对现实信息的渗透十分必要。教师在传统数学知识讲解与数学知识解读的基础上,应引入现实案例,讲明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对此,本文认为,说明知识重要但靠口头强调并不可取。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以数字软件模拟现实情况,以高楼为例,让学生计算设计高楼需要的各项数值,当数值有所偏差,模型中的大楼便会倒塌。在这个过程中,倒塌的模拟大楼可由真实大楼倒塌的画面替换,令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毫厘偏差的惨痛后果,从而在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经验,令其注重数学知识应用的科学。
3.促进阅读理解的实际关联
初中数学并非是单独存在的科目,在其题目的表述过程中,文字的理解能力将促使该题的解题思路天差地别。举例来说,应用经典题目火车追汽车,对于结果的需求可包括:二者到达某站的时间;二者到达某站相差的时间;二者同时到达某站汽车要先出发多长时间等,这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有效分析出题目的最终需求,并得出正确答案。对此,初中学生的阅读往往容易过于信赖经验而导致偏差,教师应在课题讲解时结合数字媒体与现实影响,积极将课题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解到达时间、到达时差等词句间的差异,令其形成全新的经验知识,保证其在做题时心中存在画面感,并有助于未来实际应用中更准确地计算出需要的答案。
综合而论,学生经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培养,将促进学生有效提升应用能力,发挥数学知识作用,协助受教群体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因此,认知基于学生经验的初中数学课堂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教学的可行性,并拟定科学的教育设计,确保从重视实际、优化知识渗透、促进阅读理解等三方面出发,实现学生经验基础上的初中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科;熟手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分类号】G633.6
1.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发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研究表明,教师在由新手型向专家型过渡的过程中,熟手型阶段是必须经历并且不可替代的过程。绝大多数的新手型教师都能在经历一定阶段后,逐渐成长为熟手型教师,但往往许多教师在此阶段难以进步,甚至发展停滞,这也许是很多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遗憾,也提醒了研究者要重视该阶段教师的职后发展。[1]
本研究主要选取吉林省长春地区、辽源地区、松原地区、通化地区106名高中数学学科熟手型教师为研究对象,采取以质化、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并分析了该群体专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出教师专业理念淡薄、专业知识模糊、专业能力困顿三中形态,以此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2.概念的界定
2.1熟手型教师
美国学者富勒将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与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关注阶段相结合进行研究。富勒认为,教师的职业经历是由个人关注、任务关注、学生关注、以及影响关注逐步发展的,随着关注阶段的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也有着相应的变化。[2]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完善,伯林纳将教师教育阶段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新手、进步的新手、胜任、能手、专家。[3]国内的研究学者多结合教师从教的时间,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意愿和专业发展需求为界定标准,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性、相对性描述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中明确将教师的发展阶段定义为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和卓越型。[4]
本文中将以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为基本界定标准,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从事一线工作8年以上(包括8年)20年以下的高中数学教师,这些教师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有相对成熟的人际关系,处于职业发展的稳定期。
2.2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理论归根结底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职业生涯取得良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一种过程。纵观教师专业发展历史,由最初关注人的个体性发展,逐步过渡到教师的社会性发展,从教师专业内涵的各种角度、层次研究教师的成长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下,教师自我选择提高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进而带动专业领域发展的一种进步过程。
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结合学科自身特殊性研究其发展规律。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刻画教师专业发展方向。[4]《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数学》中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两大模块,专业基础包括健全人格与职业道德、学科与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包括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育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5]
3.高中数学学科熟手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现状
本研究选取吉林省长春地区、辽源地区、松原地区、通过地区106名高中数学熟手型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了解高中数学学科熟手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同时进行深入分析,将所得数据结论整理如下表:
从以上表格中体现,四个地区的教师中任教8-10年的教师数量占38.67%,任教10-15年的教师数量占36.79%,任教15-20年的教师数量占24.54%;职称水平中中教二级教师数量占24.54%,中教一级教师数量占61.32%,中教高级教师数量占14.14%。以上对象经研究者制定的调查问卷进行测量,将其教师专业发展状态中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3.1专业理念淡薄期
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包括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研究中此部分的测量问题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教师的职业情感、教师的职后培训情况。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部分,对于问题“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我不太相关”有16.74%的教师选择了“较准确地反应了我现在的状况”;在教师的职业情感部分,对于问题“担心要花费大量时间在个人专业发展上而忽视教学成绩”有35.84%的教师选择了“非常准确地反应了我的状况”,14.15%的教师选择了“较准确地反应了我现在的状况”,对于问题“觉得疲惫,处于职业倦怠期”则有52.83%的教师选择了“较准确地反应了我现在的状况”;在教师的职后培训情况,对于问题“认为教师的职后培训非常有必要”有28.30%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从以上较有代表性的题目作答中看出,高中数学学科熟手型教师多数处于职业疲惫期,对于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少有明晰规划,不完全认同参与职后培训的必要性等。
3.2专业知识模糊期
研究中测量高中数学熟手型教师的专业知识的问题可概括为三方面:通识教育知识、数学学科知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在通识教育知识部分,对于问题“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有了解和积极的尝试”有38.67%的教师选择“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我的状况”;在数学学科知识部分中,问题“有理数多还是无理数多”、“概率是频率的极限吗”、“为什么要引入弧度制”、“复数能比较大小吗”等问题的作答中反应,46.98%的教师不能完整的分析问题给出答案,9.43%的教师完全没有思路,只有19.81%将题目完全解释清楚;在数学学科教学知识部分,有36.79%的教师“认为目前的状态也能搞好教学,不用提升个人专业发展”,对于问题“是否采用过创新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只有16.23%的教师选择了曾经采用。从以上数据结合对于教师的访谈可以推断,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较为熟练,但是数学本质性知识逐渐模糊,实用性知识掌握较为丰富,对于教学现象不能熟练的转化为教育理论知识,对于专业发展的影响是较大的。
3.3专业能力困顿期
本研究对于高中数学熟手型教师的专业能力分为数学教学能力、日常工作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在数学教学能力中可以细分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访谈中让教师自选内容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框架,有23.58%的教师讲出的是课程内容而不是教学设计,问题“是否尝试过创新型的教学评价方法”,有84.90%的教师选择“没有尝试”;在日常工作能力部分,92.45%的教师都能够与同事合作交流,正常沟通;对于教育研究能力,有80.23%的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研究,17.95%的教师在近三年发表过教学文章。由此可以发现,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对于专业能力的提升方式较为迷茫,虽然能够较顺利地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但是对于如何持续发展专业能力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4.高中数学学科熟手型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的方式,基本上了解了选取的四个地区106名高中数学学科熟手型教师的专业发展状态。造成这一群体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4.1教师个人因素
从对选取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11.32%的教师学历为硕士研究生,80.56%的教师学历为本科,8.12%的教师学历为大专,高层次学历的教师群体比例较低,表现出的职后专业发展意识不够突出,导致这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有所缺陷。通过访谈可以看出,熟手型教师中的F老师认为“目前的知识储备量可以应付教学工作”、L老师认为“有些知识没有必要深究,学生会做题就行”、Z老师认为“大学学习的内容基本忘了”,这几位老师均满足于目前状态,以个人的“误解”影响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如何顺应地指导高中的教学也是教师个人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问题。
4.2教师评价因素
从国家政策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管理可以发现,对于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评价方式。激励手段影响着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认知,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于专业发展的态度。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多数教师都提到了几个词“学生成绩”、“排名”、“高考”,可以说,以“分数”为教师评价导向的“潜在规则”已然让教师心中的“专业发展”产生了偏差,更让多数教师产生了“职业焦虑”、“疲惫”、“压力巨大”的心理障碍。因此如何给予高中数学学科熟手型教师合理的专业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4.3专业引领因素
近几年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积极有效的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希望能够通过各级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但是熟手型教师有别于新手教师,要注意培训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适用度,同时,熟手型教师也有别于专家型教师,往往很多教师停留在熟手型阶段而难以提升。[6]所以,专业引领对于熟手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得地区、学校内教师培训机会公平、合理是一个关键问题,而有效设置培训专题内容更加需要研究者广泛关注。
5.建议与启示
根据以上对于高中数学学科熟手型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的分析,尝试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目前状况的一些建议,当然也需要政策制度的保障。
5.1教师自身加强主观能动性
有研究表明,教师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地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在专业教学领域谋求发展,进行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活动,一定能更好、更快地从熟手型教师转向专家型教师。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熟手型教师要发挥自身熟悉教材、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关注学科教学前沿问题,同时不能放弃数学问题的本质,有目的、系统性地梳理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5.2建立合理、公平、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
随着国家教师资格考核改革方案的实施,对于教师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性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可。教师资格不再“终身”制,每隔五年需要重新考核注册,这也对教师的评价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也应该科学、合理地制定。建立公平、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让教师的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有利于调动教师践行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对于熟手型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潜在的监督。社会的发展,也就是知识的发展,熟手型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并能够将实践经验总结成个人的教学反思,进行教育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5.3提高职后培训实效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的仅为吉林省部分地区的高中数学教师,特别是受到地区政策、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和现在的学校比较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但依然有一部分熟手型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熟手型的教师更加需要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才能走出“困顿”、“模糊”的状态,发挥示范性作用。职后培训可以根据地方条件,让教师分批次、分地区开展;培训的时间可以机动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一定要分层次、分需求进行安排和布置,可以适当进行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求调研,科学合理的制定培训课程,才能让教师的职后培训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付天贵.阻碍小学数学教师接受新课程的主要因素[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4):31-32.
[2]Fuller,F.Concerns of teachers: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 [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69,6( 2):207- 226.
[3]Palph Fessler,Judith C.Christensen著.董丽敏,高耀明译.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
[4]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课题组编著.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兴趣
【分类号】G633.6
中国在85年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而这一概念也随着改革开放背景的推进在不断的蓬勃发展。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着眼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沿着新课程标准的指引,数学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力求创新。数学教育必须要从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突破出来,让学生对课本里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之后,对知识也要进一步深化和熟练。通俗点说,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对课本里的知识举一反三,以便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感觉数学枯燥、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数学是对于现实的一种高度概括后的反馈,在源自生活的基础上高于生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初中数学知识教学相对简单,学生的思维也比较灵活,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当擅于抓住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增加创新教学的方法,认真分析研究教材的内容,掌握知识的要点和体系,找准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衔接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将情感体验和教学合理融合到一起,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进而更好地学习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数学学习也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而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根据教材上的案例教学外,还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尝试转变师生关系,探究式创新教学
以往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手法过于单一,部分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不停的讲解,学生被迫的接受内容,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本身理解很少,只是单一的学会了知识,没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基本知识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方法打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很大的逆反心理,时间久了彻底丧失学习积极性,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随着教学思想不断的改革,学生需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培养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将主动权交还到学生身上,老师可以指导带领学生主动的加入到课堂活动过程中,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使n程内容更具象化和容易接受,让学生快速的从中体会内容表达出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视野,加深同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热爱数学学习。配合运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定理总结课程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划分成小组,给小组划分不同的讨论内容,比如,有的小组讨论三角形的高,研究高的定义和应用范围;部分小组讨论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其应用途径和后续内容;部分同学讨论三角形包含的总类,学生可以将三角形包含的总类分别画出来,包括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等、然后进行区别整理划分。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关系学习,还可以培养发散性的思维,小组学习后还可以互相交流,在交流发现三角形定理的实际用途,观察角平分线的位置,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数学课堂学习变得更加自然化,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升。例如,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若某种 火药的原料硝酸钾、硫酸、木炭的质量比为 15:2: 3,现要配置这种火药 120 千克,这三种原料各需要 多少千克? 从历史知识知道,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 发明之一,本题以此为背景不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 育,也提高了数学的历史厚重感,培育了学生学习 数学的趣味性,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历史。
三、穿插学科交叉内容,数学不仅仅是数学
初中数学各学科互相渗透的应用题是指涉及相关学科综合知识,为数学问题设置其他学科知识背景,或以其他学科的问题为载体提出数学问题类的题目。这类应用题沟通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借此可以培养学生多视觉应用数学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解决此类跨学科应用题,首先弄明白数学知识与什么学科、什么问题有联系,抓住此类问题在有关学科中用到的学科知识,利用相关数学的思想,转化成相关数学模型,变成数学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解决此类问题,不仅让学生巧妙地将相关学科知识及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其他学科,用多种角度去看待数学的习惯,体会学有价值的数学,而这些也恰恰是符合当前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我们为什么要在数学课穿插学科交叉内容?学科交叉内容不是纯粹的其它学科的内容,而是数学这一本身通用无比的学科在各个学科之中的显化,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让学生“看”到,我们一直在使用数学,而且是在如此大的范围内频繁的使用,一方面学生会产生对数学的广泛应用的惊讶,另一方面,数学的通用性也会极大的激活学生的兴趣。
四、采用“变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教研;实践;研究
一、合作教研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含义
数学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使针对同一数学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在教材侧重点处理、教学整体设计、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这种差异的明显性对于教师进行初中数学备课和教研来说是稀缺而珍贵的教学资源。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可以让数学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与互动,在合作教研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应通过正确、有效的集体备课汲取数学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数学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合作教研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注意事项
1.处理好合作教研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数学备课组的合作教研还处在学习、探索阶段,其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能因为合作教研有效就忽略了常规教学。客观地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运用授课内容进行教学,所以合作教研与常规教学有着直接而内在的关系,它们互为补充,不能顾此失彼。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处理好合作教研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初中数学备课组合作教研是以授课需要为基础,在某个教师教学时遇到障碍无法解决时,合作教研因为众人意见的参与而变得有效,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就只依赖于合作教研的方式进行授课。更多时候,教师本身教学时遇到的问题自己最清楚症结所在,只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不讲原则地依赖于合作教研,很可能会限制教师自我独立思维的拓展,对提升个人教学能力是不利的。
三、合作教研的实施策略
1.营造合作教研的良好氛围
在初中数学备课组合作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数学教师间应发扬自由、民主的精神,运用集体的智慧分析在数学教研中产生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发表意见,大胆质疑,使教师在充分交流和融洽沟通的情况下解放和拓宽自己的思维,畅所欲言,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
2.合作教研的课堂操作
在合作教研中,研究的主体是课堂,所有合作教研的成果是否有效都要在课堂中才能得到验证。抓住课堂,认真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进行合作教研的试验性教学和研究,有的放矢地针对教学实际采用合作教研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仔细总结,找出合作教研的有效亮点,指出合作教研的不足,这样既有利于发现合作教研的问题,也更利于实现教研的资源共享。课堂研究是数学教师合作教研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在合作教研中,鼓励教师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挖掘合作教研资源,发挥教师教学实践的教育优势,依靠整体力量,充分体现围绕课堂研究教师合作教研的优势。合作教研为教学实施、发展提供重要基础。课例分析是教师之间进行合作教学的基本形式,它是以课件为载体,在教研活动中进行包括课前分析、课中协调、课后反思在内的教师集体参与的合作教研模式。
四、关于提高初中数学备课组合作教研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体会
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进行初中数学备课组合作教研毫无疑问取得了积极和明显的效果,增强了教师间的凝聚力,促进了合作教研有效性的大幅度提升,相信在各位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初中数学备课组合作教研有效性研究将会朝着更深入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宁.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 2010(08).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
策略。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略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
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__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__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关键词:数学史;初中数学教学;整合;实践探索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数学史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问题,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的设置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明确教学目标,适当的拓展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等式,为以后高难度的数学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数学史对于初中数学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快的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我国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强调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更加重视学生综合技能水平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条件下,将数学史与初中数学内容相互结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能够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水平。比如说,在学习数学坐标系相关内容时,就可以融入数学史中的知识,讲解一下直角坐标系的由来和发展历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对于不同的数学专题模块适当的加入一些数学史的内容知识,能够拓展初中学习视野,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分析,为初中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初中数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比较多,有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在理论知识讲解中插入与理论知识相关联的数学史,能够将所有的细节内容贯通起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整合实践程序中,使得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去理解题,培养他们养成实践探索的综合能力,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二、将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整合探究策略
(一)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养。
教师要提前对数学史和初中数学中相互对应的要点知识进行分析规划,只有教师对数学史知识了解足够透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构建一批专业技能较高的教师队伍,定期做好课题研究整理工作,从而有利于数学史的深入传播和融合。一方面,可以定期为教师开展相关培训和深造,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效果考核;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校外实践走访,吸取他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创新,并依照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应用,从而在重重联合的条件下提升教学质量。
(二)拓展数学史资料收集渠道,进行辅助教学实践。
我国的数学史专家十分注重数学史资料的撰写,编著了诸多数学史教材。此类资料分别以不同的角度编著,一些资料是依据年代的先后进行编著,一些资料是依据学科的发展线索进行编著,一些资料是依据各方内容的综合角度进行编著的。大量的数学史资料为我们呈现了丰富的数学史精华,然而如何将此类数学史资料有效的融入数学教育,从而辅助教学实践,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例如,对于初中一年级学生而言,因其刚刚接触到初中数学知识,数学史资料的融入意在拓宽学生的视角、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因此,应选择数学史当中的一些初等内容,并配合专题性探究。如此,能够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初中三年级学生而言,因其已经对初中数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数学史资料的融入意在使学生借鉴、吸取数学专家的研究方法,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实践提供一些启发,达到学用融合的效果。总之,将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首要步骤是:立足初中数学教学的现实情况和学生的自身特征,以清晰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将数学史资料加以合理的选择、加工和重构,使其能够更加容易的被学生所接收,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相应的辅助功能。
(三)将数学史知识由浅入深进行研究。
就数学领域的整体内容来看,数学史是组成数学体系的元素之一,是前人进行的数学研究。将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即将同一理论的前人研究同现代研究加以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不同点,从而揭示数学发展的进程变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作用。例如,就初中数学的函数内容来说,为了使学生清晰的理解函数的基本内涵,就要立足历史角度进行阐述。从古至今,函数概念的界定发生的不断的改变和修订。为学生讲述函数概念的修订过程,才能是学生真正了解函数的基本内涵。对比现有函数概念和初始函数概念,二者在表述方式上存在显著的不同。在进行函数概念的阐述时,应从历史角度出发,置身于函数概念产生的初始状态,从而感悟当时的背景和方法。并逐步向现有函数概念进行过渡,利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生活例子展现前沿研究理论,使学生触及函数概念的最终研究成果。
三、结语
总之,数学史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数学的发展历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帅,王婷婷,周仁元,张久军,赵琪.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
[2]刘帅,王婷婷,周仁元,张久军,赵琪.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3]王岩,陈广.几何画板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