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一线学科教师必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内容有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这和上面提到的信息素养内容相类似,实际上这个《标准》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特别是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方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
我的实践经历
我开始学电脑时,热衷于学习各种技术,可以说对电脑各个方面知道比较多,但却没有精通。然而,这些技术基础为我以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课件到积件
我开始用Flash制作数学课件时,把整个课堂教学环节都做在课件里,从复习、导入、新课、练习和作业,非常看重课件的完整性,想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黑板,一节课下来不用写一个粉笔字。当时我教六年级的数学,教到《圆》时,我犯了难。因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难点,教师难于讲清,学生也不易去理解,更多学生只是死记计算公式。这倒也可以应付做练习,但对于教师却不能这样让学生糊里糊涂地混过去。我开始尝试着用Flash做课件,把圆平均分,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展现给学生看,把难点形象化,帮助学生去理解知识。这个《圆的面积》课件还获得了市数学课件比赛一等奖。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原来的想法是不对的,应用信息技术应该是突破教学难点,没有必要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课件中去,要从课件转变到积件,节省教学准备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后来制作的课件《圆柱的认识》就是一个动画,演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专题学习网站
多媒体课件虽然声色并茂,但只具有演示的功能,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只有看的份儿,而不能参与。这样的课实质上还是传统的讲授课,只不过用投影仪代替了黑板而已。而使用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在自己的机器上自主浏览感兴趣的知识,随时可以在BBS上回答或提出问题,这样就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应平时教学之所需,也为了参加市里的整合课比赛,我制作了《战争与和平》、《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多媒体连环画》等专题网站,但由于我校学生的网络应用水平不高,打字的速度慢,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困惑:多媒体与网络
曾经有一位同事对我说,看来以后多媒体课件是不合潮流了,要被淘汰了,只有做网站、用网络,才算是课程整合。我觉得这句话又在走极端了。多媒体课件还是有它适用的地方的,特别是当我们在用传统方法难以向学生表达时,多媒体课件是一个很好的“助教”。我在课程整合相关论坛上也经常能看到有关网络教学是不是课程整合的高级阶段的争论。其实,课程整合在技术上应该是不分高低的,只要我们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就是好的,要把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了能够听取更多人的想法,我还在我的博客上发起了“整合课是不是一定要在网络教室上”的讨论()。
4.整合评优课的深层思考
(1)整合评优课的目的是什么
从电教馆的角度来说,是以比赛促进应用,带动更多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实际上,即使是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也是为了比赛或者为了不同场合的公开课而准备评优课。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为了展示一个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而事实上,很多参赛教师所用的课件或网站都是自己只提供教案而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代劳制作的,这也造成绝大多数计算机教师“反感”整合课。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比赛有什么实际意义?整合课何时能成为学校的“常态课”?
苏州电教馆宋家林撰文指出,要达到促进的目的,就不能评完了事,做好赛前赛后的工作尤为重要。很多参赛教师只是关心自己的比赛成绩,举办单位也没有创造机会引导参赛教师进行教后反思,这样对教师的促进就成了美丽的泡影,整合评优课就成了一种形式。我们应该把评优课活动作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来操作,形成研讨第一、比赛第二的氛围。当然,现实的操作可能有些困难,但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加深评优课的内涵。
整合评优课就是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核,许多人觉得我只要把课上好就行,至于技术可以让信息技术教师来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再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应用能力。只有教师深刻理解了信息技术所能发挥的功能,才能思考如何有效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为课堂出彩。
(2)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是什么
现在公认的说法是,整合课必须要体现学科味,不能变得“四不像”。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是作为一个教学资源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或者一个认知工具,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更好地达成学科教学目标。
如一堂语文整合课《莫高窟》,提供给学生的专题网站界面美观、内容丰富,有视频、音乐、图片,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莫高窟网络展览馆。执教教师是应用Authorware的高手,教学课件在渲染课堂气氛上做得很出色。这样的课又该如何来体现信息技术的特色呢?如果仅仅局限于演示,恐怕还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我认为,在让学生看了课文作者的描写和相关图片后,要引导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图片也来介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或者可以辅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软件,把整篇课文的写作思路描绘出来,加深对课文结构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框架的把握能力。
又如一堂数学整合课,课题是六年级的图表教学。这个内容的教学按计划需要一个星期,是教学内容多吗?不,是因为学生在课上画图表所占的时间太多,而真正去分析图表的时间却所剩无几,上课的效率不高,但如果不让学生动手画,只分析教师现成提供的图表又有失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呢?中文Excel 2000是在Windows98/Me/2000环境下运行的一种电子表格软件,不但为制表提供了方便,还允许输入计算公式,进行自动计算。此外,还提供了大量统计图的类型,实现了制图表的自动化。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 2000的使用,加上两个办公软件界面和操作的类似,学生应该很容易上手的,所以,完全可以在图表教学中引入Excel 2000,来帮助学生学习统计图表。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
对以上两个课题的分析,初步表达了我对整合课的理解。我觉得,在设计一堂整合课时,要根据学科教学目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建议可以考虑这些问题,如选择应用什么技术?能否突破技术的常规用法?如何利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没有必要制作一个资源丰富功能齐全的专题网站?
观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数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抹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办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台”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
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根据各学利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1)知识点切人策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切人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
(2)情境激励策略。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3)自主探究策略。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面对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要知道与问题有关的详细信息,并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学习哪方面的知识,以学习资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这个阶段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让他们能充分地探索,独立自主地查找信息,记录所找到的信息,以此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一部分,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三、整合课中运用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策略的继承性。教学策略不是无源之水,它足在继承以往教学策略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并开始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尽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但其仍未脱离班级授课制的模式,因此.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许多教学策略稍加改造仍然适用,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也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教学实践中,无法将新生的教学策略与固有的教学策略完全割裂开来。
(2)教学策略的创新性。教学策略不仅具有继承性,同时也具有创新性。教学策略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育技术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进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现实情况的需要不容再像过去“那样教”,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面对教学实际,必须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研究当前“怎样教”的问题,因而,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指导下,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便会应运而生,这就是教学策略的创新性。
(3)教学策略交叉性。事实上,任何教学策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少有人在一堂课中只用某一种教学策略教学,稍有教学常识的人都懂得这一点。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教学策略的运用经常是交叉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整合课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多种教学策略的交互运用。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目标
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教学 整合 利弊 体会
正文:
在新课改中,许多数学教师顺应时代的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这不但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解放了老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显然对师生都是一件大好事。但如何恰当的运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这就是时代抛给我们数学老师的一个课题----怎样搞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针对此课题,结合现阶段我所在的县区一些乡镇中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我粗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搞好整合的前提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
为了用信息技术辅助好教学,教师要勇于面对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参加有关计算机培训,尽可能地提高自己信息技术水平。比如可以学习幻灯片的制作、Excel中文电子表格的应用、《几何画板》、《白板》的基本操作等等,并大胆的应用于教学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二、在整合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有以下强大的功能。
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以下主要功能:
1、模拟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利用《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能方便的应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明了。例如:我们要讲“轴对称”这个概念时,我们便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花蝴蝶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就会吸引全体同学的眼球,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老师趁机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适时讲解“轴对称”的定义,学生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三角运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的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又画又讲,一节课忙的不亦乐乎,但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概念的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并不能把握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不能给予及时反馈。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并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如初中数学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教学,就可利用网络教学,要求小组合作,把收集到的数据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并且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使师生及时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节约时间,容量增大。
无论是利用课件中的现有图形还是用展台展示图形,或用白板中的智能笔画图,都能节约一些时间,课的容量自然加大。例如:以前初三数学中“抛物线”教学中的画图很令老师头疼,画不准确说明不了问题,画好又浪费时间,现在利用多媒体中的数学软件这个问题自然解决了。
三、在整合中教师还要注意走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产生的误区。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在使用课件的时候,要清醒的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呈现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用课件代替教师“解说”教学内容,取代课堂中的情感互动或者看到优秀的数学课件就欣喜的全盘照搬,这都是认识上或者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越多越好。
并非所有的课都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选择这种课型要适时适度,不能无视教材特点和目标主次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不然将事倍功半。
2.主次颠倒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永远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过分夸大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错误的 。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永远是主导、是灵魂、是核心。计算机只能是辅助教学,服务教学。教学标准和教材的规范性、示范性不能改变,常规教学的“讲、练、辅、批”的四环节不能丢。
3.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实质。
在课件的制作中,我们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势必会造成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课下教学效果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呢?再就是长期过多地使用课件,可能会降低对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要求。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利。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选材要适当、典型、紧扣课标和教材,旨在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中,不屑一顾、嗤之以鼻是一种态度;不考虑自己和学生的实际,照搬照抄是一种做法;甄别采撷,有效汲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并实时地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又是一种境界。一个好的数学课件必须是经过教师用心设计和整合而成的。它首先是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也应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视听心理特点的。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将会适得其反,得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我的原则是:需要才用,宁精勿滥。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发兴趣渲染情境首尾呼应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36-01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1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然性
“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1.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1.2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3.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有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2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方法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2.1激发兴趣法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特别强调和重视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课程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媒介,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例如,传统的古诗教学,就是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抄写背诵,兴味索然,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古诗的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设计,音像剪辑,粘贴组合,呈现鲜活的图画、动画,文采飞扬的文字、情意隽永的音乐,增强了趣味性、感染力,无疑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给学生开辟了一方乐土,使他们产生了投入学习的极大的兴趣。
2.2渲染情境法
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富有表现力的画面、音乐、语言,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多种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渲染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2.3首尾呼应法
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前有铺垫,后有呼应,设计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社戏》时,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导入阶段就要注意将学生的思绪引向童年美好的回忆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浙江海边农村纯净优美的田园风光,突出“社戏”片断。教师导人时,可指出,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为大家所喜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社戏》,就是鲁迅先生记叙童年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文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是一场什么样的好戏,让先生这样倾心呢?让我们走进作品去看个究竟。这一导人,具有凤头的特点。如,配有特色的背景音乐,悬念的设置等,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到了课文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教师素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它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而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学生各种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所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当作获取信息、探索和解决问题以及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更是教师在新时代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偏差,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单纯事物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而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的优势,更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可见,能否理解、认同和内化以上新观念,能否与信息时代相接轨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那么,我们就来讨论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培训状况。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素质
1.把握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程学习活动是在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这些都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多媒体技术。但就目前教师结构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熟练操作,他们连最基本的“文字处理”都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他们而言可以说只是一种摆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让教师知道多媒体的用途,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指导。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正是将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的有效手段。它是开发和使用种种学习资源来便利学习的一种方法,而且它提供了多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以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将教学风格和特色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营造教师与学生配合协调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
3.具有合作交流能力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接受。将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整合正是在实践这项改革,如今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中,在课上或课下为师生及生生间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间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否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与教师交流一些情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成为能否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关键,因此交流也必然成为现代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培训
1.开展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选活动
首先,学校应聘请专家为教师开设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课程;其次,每位教师每半个学期应提交一个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评比,从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查;然后按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评定。同时,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评语还应写出与前一次教学设计的对比以肯定其进步,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记入教师发展档案。
2.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交流是一种人与人在平等关系条件下的互动。前面我提过合作、交流是现代教师所必备的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概念。
过去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的重要性,但自从直接参与了教学过程才发现,只有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才能使教学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从事了五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我的讲课过程完全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实践中寻找事例,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学习当中。这就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课堂枯燥乏味,课后学生对自己所学感到毫无用处的教学模式。其次,我上课所用的课件也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教学需要。之所以能够如此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是因为只有学生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什么才最能够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所以,我的大部分教案是多年来和学生合作的结果。可见,师生间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过去我们常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事实上,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必须允许教师创新。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藩篱,大胆创新,将反映现代化水平的科学思想用于教学工作。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研究意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要想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学校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教师具备创新、合作、交流等素质提供发展空间,学校应以“科研兴校”为切入点,建立激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机制,提供必要研究硬件,如科研经费、研究的必要设备等。定期组织教师间、教师与专家的交流,确定将教育科研落到实处。同时,也应鼓励教师将科研中新的教学成果积极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总之,通过这样的培训培养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特有的素质,才能带动教育改革成功,将教育真正带入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周清.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素质、角色、地位,2005-04-25.
[2]肖光娟.把握切入点,促进基础教育全面改革.日照师范学校,2004-09-25.
[3]徐平.掌握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五字诀”.日照一中岚山分校.cn.
[4]谌业锋.专家型教师的思考.四川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2003-10-07.
[5]陈萍.小班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实验小学.
[6]湖北省荆山市龙泉中学课题组.“泉”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中期报告.佛山现代教育技术网.
[7]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层次.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cn.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思考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我们教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下面就我自己几年来的工作经历谈一谈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中的一些感受。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能够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信息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多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达到解决重点、难点的目的,达到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教学《詹天佑》一课,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爬坡困难,詹天佑顺着山势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形线路,利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但是,这个“人”字形线路对于我们生活在山区从未见过火车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这又是课文的一个重点部分。面对实际困难,我就利用计算机设置推拉活动课件,让它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屏幕上:“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中,一列冒着青烟的俩头列车,在一阵呜呜的鸣笛声中,向东北方向前进,过了‘人’字形铁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又推。”学生通过这一形象直观地欣赏,恍然大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段课文的含义。并且由衷地钦佩詹天佑那聪颖的智慧和高超的创造才能。如此同时重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月球之谜》一课时,同学们对月球的奥秘了解甚少,要想创作出神秘的月球,就要到月球上去看一看。这就必须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课件,把皎洁的月光、美丽的传说、神秘的月球、人类登月球、月球上的奇异景色图片……这些奇妙的东西尽情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千姿百态的月球世界,而产生新奇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探索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美感,培养学生美育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的现实,在于培养艺术美的创造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抓住了小兴安岭“美”的特点,用录像将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的美景依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图象与课文内容相互对照,形、声、音、色浑然一体。“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这时的学生,有了浓郁的兴趣,他们进行了实地的体会,仿佛进入了茂密的树林,置身于娇艳的野花丛中。他们漫步其间,看到了活跃小鹿群,树洞口的黑熊,枝头散步的松鼠;那满地的蘑菇伸手可取,那神奇的人参在频频招手。学生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深深地爱上了祖国的小兴安岭。可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将学生陌生的可感性事物再现出来,可以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空白。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祖国的美好山河,而且能引发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感受美、享受美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关键词】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44-01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1.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当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根本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
(1)把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对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有效技能的整合研究,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提高教育质量。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的技能素养,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打破资源有限、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习者突破时空限制去探求所需的知识。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实践水平,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1)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意识,信息技术是当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2)促进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性等特点,可以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的许多不合理性。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由按部就班的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校园围墙的学习。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并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堂上的显形行为,逐渐转变为课堂内外教学设计中的隐。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建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2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为“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强调机械的、被动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认为行为的多次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主张通过强化和模仿来形成和改变行为。
2.3 认知主义
20世纪中期以后,认知理论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的过程,而不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它关注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通过对学习者认知结构所作的假说来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强调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2.4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批判地继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人是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图式”。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建构主义已成为指导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2.5 数字化学习理念
(1)数字化学习的要素:①数字化学习环境②数字化学习资源③数字化学习方式
(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①学习资源的便捷性②课程学习的情境性③学习方式的个性化④学习内容的可再生性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3.1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较广,各学科都能运用,特别在数学中函数图形的变化、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物理学、化学中的实验教学中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2 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
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联想、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
3.3 竞争游戏型教学模式
竞争游戏型教学模式,是合理地选择优秀的教学性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创造一种带有竞争性的学习环境,把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3.4 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校园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2001年10月24日.
[2] 王洪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课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4-0064-01
一、概述
当前,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网络通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融合,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当今社会成为了知识经济社会。职业教育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教育模式和方法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当前,三通工程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相融合,极大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三通工程简介
在2009年的全国信息化教育的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三通工程”的概念,所谓“三通工程”,全称为“三通两平台工程”,包括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云平台”。该工程被教育部看作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工程。尤其是网络空间人人通工程,实现了将全国的学习资源有效联通,实现了资源的互享,各个硬件设施的作用也完全发挥出来。该工程在提出之前已经在湖南多所职业教育学院进行了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当前,正在面对全国的多个城市的多所学校进行推广。三通工程的推广为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使教学方法也更加丰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相融合的工程“三通工程”是当前二者结合的完美典范。“三通工程”的除了要实现学校宽带的连接,同时还包括了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要让每个教师都拥有多媒体设备,并且根据学校的教师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计算机,教师还会得到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对学校的部分教师也会受到相关培训,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这种信息技术化的教学环境。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还能够在网络上学习更多最新的教学经验,目前“三通工程”的“校校通”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优质专业资源,浏览专家名师的教学视频,不仅提高了个人的专业素质,还能够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
四、信息技术提高了职业教育工作效率
信息技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还能够运用到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在学校的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规范、系统,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人的劳动量。
五、信息技术丰富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是方便了资源的传播和整合,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工程“人人通”,也就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打破了原有的学生和教师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要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与教、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全面互动,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在空间中上传真实的照片和个人信息,这样保证了空间资源的质量,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通过网络空间,每一位教师不仅是空间资源的使用者,也是资源的提供者和维护者。资源在这种形式下不断增加,不断创新,通过网络空间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通”是空间教育的核心,是三通工程的核心功能。湖南省在“人人通”工程的推广上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经验。当前,在湖南省开放的空间总数达到了将近50万多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基本上都拥有了个人空间。通过将近一年多的发展,上传的各种教学资源突破了1250万篇,空间上传的视频总量也突破了75万,而对空间文献的访问超过了2亿人次,视频访问数量突破了1500万次。这些数据能够说明,“人人通”工程对于教学的影响是重大的,这也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带来的改变。比如湖南某家职业院校的空间中,有一部分内容为“空间课程大观园”,其中包括了将近120多门课程。该学校的每一名教师的教学课程都上传到了该空间当中。湖南的另一所职业院校空间中有一个“课程墙”的板块,包括了将近800门课程,其中包括了服装设计、3D动画、公共语文、产品改良方法等。通过空间课程下的内容回复能够看出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方便了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管理
在职业院校使用信息技术对教师进行管理时,通常都借助于网络空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管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空间中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同时,学校也会通过网络空间对教学进行管理服务。首先是在空间中对优秀课程的评选,对教师上传的课程资源进行评选。其次,是对教师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行管理,采取抽样检查的形式,对各个专业教师的空间建设以及专业技能进行监控。人人通与学校管理服务的结合还体现在空间“教职工之家”的建设上。比如我院通过云平台所创建的“教工之家”应用空间中将教师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到空间中,空间内包括了学校的新闻动态、领导讲话、学校公告以及文件精神等。教师可以在空间中获得学校的各种信息服务,了解到学校最新的教学安排,同时还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六、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信息技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信息技术带来深刻的影响。“三通工程”的建设则完全借助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了教学资源,改变了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借助网络空间,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实现自主学习。相信在将来,三通工程会在全国普及开来,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会带动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红,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2]程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6).
[3]张永强,倪健,申艳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0,(10).
[4]张辉华.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J].集美大学学报,2003,(1).
[5]苗逢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效性辨析及实施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2003,(06).
[6]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09).
[7]韦天珍.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整合 多媒体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与空间,为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引言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习记忆;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特别是在帮助学生建立过程物理模型方面更有其优越性;它还可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物理现象,有效地控制变化的进程,从而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它也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突出重点,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与学效果。
二、多媒体与物理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
2.1重视素材的积累,建立备课资源库
素材的积累和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只有平时进行充分的积累和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备课过程中,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都要研究、积累。物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
2.2多媒体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优化教学过程
1、巧妙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又与学生实际紧密相连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来认识理解物理现象和本质,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设计模拟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控制实验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在教师与计算机的共同启发下,达到实验学习的目标。同时,模拟物理实验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进行“机械波”的教学时,若用多媒体演示横波、纵波的产生和传播,则物理图景清晰明了,并能由教师控制波动过程的展示节奏,有助于学生掌握其产生和传播规律。3、突破重点、难点。教学中的难点,有些很难用传统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突破,若用电脑模拟,往往就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在讲授地磁场对通电导线和运动的带电粒子的作用力知识时,由于中学实验条件的限制,教师为了建立物理模型,通常是靠讲述、版画来让学生了解、建模,学生往往对于这些现象和规律理解不深刻,记不了多长时间就忘记了。但是如果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演示,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动画来描述一种物理现象或者一个物理过程,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形象,使学生容易理解,易于建立物理模型,难点也就容易突破。4、整合已有知识。物理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例如,在初中、高中毕业班复习物理实验时,如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很难把大纲中要求掌握的仪器装置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做过的实验全部重做一次。此时若利用电脑模拟,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同时会节约大量时间。5、网络检测反馈。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探究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上网学习, 查看相关内容,以扩充教学知识,使学生视野开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不能简单的将它看作是一种手段,而应该更多的将它与学科进行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结合希望能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起这样一种工具,为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提高教学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陈军.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28(3):88-90.
[2]陈军.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J]. 物理教学.2015,(5):32-36.
[3] 容中逵.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系统辨正与观点重申[J]. 课程.教材.教法,2011(6):15-22.
[4]陈军,于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4:178-260.
[5]黄荣怀.教育信息化助力当前教育变革: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1,(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