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发起和实施主体的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发起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主体可分为外部机构和企业自身。对于外部机构,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运用这一指标体系来对某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进行评价、审计或监督,发挥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导向功能,引导全社会企业以更加正确的理念、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自身,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指标体系的沟通功能、管理功能和考核功能,以实现与利益相关方更加有效地沟通,营造更加浓厚的履责氛围,推进企业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地履行社会责任。
发挥指标体系的沟通功能,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
利益相关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概念,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这要求企业必须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强化利益相关方沟通。要提高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有效性,不但要求企业针对各类利益相关方确定不同的信息披露内容,展现企业不同方面的履责绩效,明确回答他们各自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要求企业必须将需要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内容以逻辑清晰、易于表达却又不失关键信息的方式予以展现,以避免利益相关方在大量凌乱的信息中难以甄别,难以有效地进行选择性接受。显然,按照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员工沟通指标、用户沟通指标、政府沟通指标、伙伴沟通指标、社区沟通指标等在内的逻辑清晰、科学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内容的信息载体,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
发挥指标体系的管理功能,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可以分为履行活动和管理活动,其中管理活动是为了推进和落实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更好地去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遵循通行的管理过程与方法,包括目标管理方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管理法要求企业将需实现的社会责任目标通过指标分解的方式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业务单元和各岗位,成为部门、业务单元和员工社会责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明确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详细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推进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细化管理。
发挥指标体系的考核功能,促进企业履责的有效保障与改进
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考核首先要建立一套包括各岗位社会责任指标、各部门社会责任指标和各业务单元社会责任指标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通过运用这一指标体系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考核,不但可以强化每个岗位、每个部门、每个业务单元的责任意识,督促他们的履责行为,而且可以发现他们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哪些指标或哪些内容上存在不足,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短板”,并依此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提升他们和企业整体的履责水平。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七项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某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过程和绩效结果,能够有效地衡量某一企业管理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效果和效率。
1、一致性(consistent)原则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的选择应与指标体系的使用目的相一致,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使用目的服务。从企业角度来看,根据功能作用的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使用目的可以概括为顺畅沟通、利于管理和方便考核等三个方面。为此,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时,必须依据这三个方面的目的不同选取相一致的、合适的指标,以真正发挥指标体系的功能。
2、科学性(scientific)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既能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本质内涵,较好地衡量企业管理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效果和效率,又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叠,以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因此,所选取的指标必须概念清晰、含义明确,且有具体的科学内涵,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
3、系统性(systematic)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在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应以系统思维方式考虑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以及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所选择的指标应能系统地反映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本质上是要反映企业这一子系统对经济、社会、环境大系统的作用关系,并具体反映在企业对其它各子系统的作用结果。这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覆盖面广,并按系统性要求综合反映企业行为对经济、社会、环境的作用效果,而在指标体系内各类指标应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4、全面性(comprehensive)原则
所谓“全面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能全面并综合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和状况。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相对比较丰富,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广泛,涉及到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多个领域。而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来看,它通常也涉及到企业中的所有部门和所有岗位,并与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联。为此,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覆盖面要相对广泛,能够真正地反映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这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不但可以有效地体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绩效,而且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绩效。
5、可操作性(controllable)原则
所谓“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在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时,应充分考虑所涉及的指标在实践中便于获取,测算、统计和汇总上便于操作。也就是说,使用的指标在度量技术、投资和时间上应是可行的,可用准确可信的方法予以测算;同时,指标的数据采集应尽量节省成本,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为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采用企业已有的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指标,并使所选指标易于定量化。
6、可比较性(comparable)原则
所谓“可比较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该具有纵向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纵向可比性意味着指标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可比性,不同时点上的指标值可以进行比较,其目的是反映企业自身进步的情况;横向可比性意味着指标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不同企业的指标值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其目的是通过与其它企业的对比来客观评价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这就要求指标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延续性,所选取的指标要尽量与国际上通用的和已有的比较规范的指标靠近,这既利于横向比较,又易于采集数据,并保证了数据的延续性。
7、持续性(continuous)原则
所谓“持续性”原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所对应的工作内容应当是连续的而不是临时性的,指标的内容和要求应当有助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不是短期的工作,而是需要企业长期重视和坚持的,社会责任指标所反映的企业各项工作也应当是长期的、持续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目标,社会责任指标的内容和要求也应当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有四类依据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可以分为四类:国际公约、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企业自身特点。
1、国际公约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主流化的背景下,国际公约作为跨越国界、调整国际贸易行为的主要法律文件,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普遍化、公平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几乎每一个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国际公约,包括核心公约以及补充性、实施性和专门性公约与议定书。这些国际公约中的部分公约,尤其是我国已经签署的公约,如国际人权公约、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劳动组织公约,是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指标构建的基本依据之一。
2、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对整个社会共同体和利益相关群体承担的一种义务。反过来也就是社会共同体与利益相关群体可以向企业主张的一种权利。正因如此,国内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与社会责任领域密切相关的其它法律、行政性或地方性法规与规章、行政性规范性文件、司法判例或解释和行业规约等)是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必不可少的考量依据。
3、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如果说国际公约和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是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硬性外部约束条件(依据),那么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则是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软性外部约束条件或参考规范体系。这些指导性文件多为国内外行业协会、民间组织或企业组织所制定,它们从某个领域或多个领域对企业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应履行哪些社会责任进行了规范,并在实践中逐步被企业所接受,从而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规范。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指导文件的功能不同,可以将这些文件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用来规范企业运营中责任行为的文件,如SA 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OHSAS 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另一类是用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或审计的文件,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4、企业自身特点
从所有权结构来看,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性质差异决定了社会对它们承担社会功能期望的不同,进而使得它们的功能定位和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角色不同,并最终表现为它们在承担经济、社会、环境责任的范围和重点不一样。从行业性质来看,管制行业和非管制行业企业所面临的运营环境不一样,它们所提品或服务的差异(前者多为公用事业企业,后者多为非公用事业企业)也使得它们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尤其是,不同行业性质的企业在提品或服务过程中对外部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这也致使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关注的重点存在明显差异。从经营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受到公众关注的程度和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使得它们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显著不同;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在市场势力、资金实力、资源丰富程度以及社会资本大小等方面的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它们具有不同的履行社会责任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差异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差异使得它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显著不同,并最终表现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方式上的明显差异。从区域环境来看,由于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生态环境和政府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处于这些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内容必然不同。比如,处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处于市场经济不发达甚至计划经济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它们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不尽相同,后者需要承担更多的特殊角色,由此引起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边界和侧重点上也有所差异。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影响的行为。这里的有效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积极影响;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影响;三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就是说,对于每一利益相关方,企业都需要履行这三方面的责任纬度。这样,如下图所示,按利益相关方不同,我们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分为对客户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商业伙伴(债权人、竞争者、供应商、战略合作者)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和对社会(公众、社区、社会团体)的责任,而对于每一个利益方的责任,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增加积极影响的行为活动、减少消极影响的行为活动、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行为活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以上模型基础上,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型进行构建和分析(如下图)。
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方/行为类型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首先,企业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工作表现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企业向各利益相关方履行责任的行为和结果表现,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表现;二是企业对推进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的管理工作表现,即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表现。这样,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整体构成就由两部分构成:履行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表现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表现。
其次,根据利益相关方的不同,履行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表现进一步分解为对客户的履责表现、对股东的履责表现、对员工的履责表现、对环境的履责表现、对商业伙伴(债权人、竞争者、供应商、战略合作者)的履责表现、对政府的履责表现和对社会(公众、社区、社会团体)的履责表现。
再次,企业对每一类利益相关方的履责表现,包括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一是企业对每类利益相关方履行责任时是否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即制度建设情况;二是企业向每类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增加其积极影响(正外部性)的行为表现;三是企业向每类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减少其消极影响(负外部性)的行为表现。
【关键词】社会责任;审计;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一直是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股东、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面对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另一方面,各企业也越来越趋向于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核心,作为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便提升企业的形象,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发展,同时这也是企业加强内部非财务指标管理的需要。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变革日新月异的同时,国内外企业发展中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失业问题等。近几年的山西“黑劳工”事件、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财务造假等都是社会责任缺失的典型案例。尤其是近期,处于风口浪尖的双汇集团的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更是令社会公众一片哗然,报告中除了具体数字和事件与2009年略有所变化外,其他表述全部照搬硬套,只字不提“瘦肉精”事件。如此的社会责任报告不仅没有起到最基本的监督作用,更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亵渎。
在这样的现实情形下,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规范和审计迫在眉睫。对公司行为进行重新评估,要求通过第三者的监督与控制,社会责任审计应运而生,这对于监督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中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体系的探讨
虽然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不过几十年,但其发展已经从理想走向了现实。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依赖于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愿性,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来看,制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社会责任审计体系将是必然的选择,这对于审计理论的完善和审计实务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下文试图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合理而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并就社会责任审计目标、标准、程序等重要方面做了简单的评价。
(一)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目标
社会责任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发挥着导向作用,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指导思想。参照财务报表的审计目标,CSR信息披露审计的总体目标可描述为:对被审单位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合规性、披露方法的一贯性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
(二)社会责任审计主体
周晓惠、许永池(2011)指出,应当构建我国社会责任的双主体联合审计模式。即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双主体联合审计,并实施信息共享,避免社会责任的重复审计。
(三)社会责任审计对象
在明确审计目标和主体之后,需要明确审计的具体对象。对此,学术界有两种观点:
1.被审计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2.以相关信息披露为基础,被审计单位自身出具的社会责任报告。
笔者认为,若社会责任信息以财务报表披露为主,则审计对象为前者;若社会责任披露出具了单独的审计责任报告,则审计对象更倾向于后者。
(四)社会责任审计内容
国外学者Carroll(1979)曾对社会责任审计内容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提出了社会责任模型,建议从三个维度进行审计:社会责任的种类、公司应对社会问题时采取的哲学、社会责任所维系的社会问题。
目前,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还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内容包括:企业对股东、职工、社区、环境、消费者、政府以及供应商、合作者、竞争者的责任等。
(五)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西方CSR审计的标准很多,到2010年初已经达到300多个。我国学者阳秋林(2010)等认为,结合我国国情,社会责任审计标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强制性标准,如有关的法律法规;而是非强制性标准,如有关利益相关者期望和反馈评价标准。
以下是CSR的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已然渗透到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各项活动中,如何有效实施这些标准,我国也应当尽快出台相关措施。同时,最新出台的ISO26000标准,呈现出更注重利益相关方的充分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的特色,这将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意义上推动全球社会责任的发展,并获得包括我国政府部门等各类组织的响应和采纳。
(六)社会责任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满足对最终社会责任报告发表意见,需要通过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程序完成,划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准备阶段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社会责任的基本情况,并对审计作出计划;实施阶段包括收集信息资料,检验测试管理系统和程序,确定项目产品或服务中的社会责任因素,对照相关法律政策对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并形成审计结论;报告阶段包括撰写审计报告草稿,最终的社会责任审计报告。
由于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责任审计程序出台,因而,这势必会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审计程序的公正、准确必然对合理适当的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至关重要的。
(七)社会责任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经过审计过程,应得出审计结论并审计报告,并遵循以下两个方面:
1.对外披露;
2.以正面、积极的方式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合规性、披露方法发表审计意见。
三、结论
任何事物的兴起、发展、繁荣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责任审计作为历史的产物,同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依照现实需要开展专项审计,再发展全面、合理、系统的社会责任审计。如能进一步将社会责任审计系统化,明确企业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丰富社会责任审计系统理论,将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秋霞.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借鉴[J].审计与监督,2007(9).
[2]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
[3]周晓惠,许永池.构建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双主体联合审计模式[J].财会月刊,2011(2).
【关键词】 社会责任会计 信息披露 研究
从三鹿奶粉到双汇火腿肠,从三聚氰氨到地沟油,再到海上石油的无序开发引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诸如假冒伪劣商品、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经媒体曝光,对国内会失去消费者对相关企业的信任,蔓延开来,通过舆论的放大效应,这种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我们整个企业的信任。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研究,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并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
在我国,1999年,中国证监会要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在法律意见书中要说明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是否有违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等环境信息;财政部颁布的《2002年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专门增设了“综合社会贡献”主要考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维护商业信誉、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情况;2006年3月14日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了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 2011年中国证监会发出公告要求上市公司应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满足广大投资人的环境知情权。列入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应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在年报“重大事项”部分披露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环保达标情况、同行业环保参数比较、环保问题及整改等环保信息。同时,鼓励其他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进行自愿披露,主动承担社会环境责任;2012年3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透露,国资委正在研究出台《央企社会责任管理指引》,要求大型央企履行社会责任,定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希望以此激励央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通过会计手段准确反映社会责任。
1.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实践方面来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正处于探索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动机。
中国社科院2011年11月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无论是国企、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得分都少得“可怜”,平均得分仅为19.7分,满分为100分。调查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尚属起步阶段,七成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近半数国企处于旁观。甚至有26家企业得分是0分甚至是负数分。企业忽视社会责任或是不够重视社会责任的问题屡见不鲜,这也是在提醒理论研究者对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进行积极探索。
1.2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低,内容不充分。
具体表现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以非会计信息披露为主,会计信息披露不足;各种社会责任报告以描述性信息为主要披露内容,缺乏通过数据的形式进行表述,不能对信息加以有效量化,使之更客观更具有可比性。此外,没有社会责任报告的规范和指导,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策略性选择,企业为了自己的形象而提供有利的信息,避重就轻,罗列成绩,更多的是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宣传企业实力以提高企业声誉、增强市场竞争力。总体而言,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随意性强,哪些披露,哪些不披露,披露详细程度如何,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
1.3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项目不单列。
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并不列示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而是将该项目归入某个传统的会计科目内,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排污费直接列入管理费用;因社会责任问题而交纳的罚款、因此而造成的停业损失,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等一般均列入“营业外支出”。这样就使得企业虽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是,相关的信息却无法在会计报告中体现出来,会计信息使用者就看不出有多少“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是因为社会责任目的而发生的,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信息的使用。
2.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非法律强制执行,属于义务范畴。我国现行《公司法》尚未有明确条文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缺少企业所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其他方面的规则、准则和指南。
2.2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过高。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用货币确认和计量存在难度,而且核算的内容具有多样化,例如企业对员工提供福利的责任、对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责任以及公益责任等,由于这些事项暂时还没有形成市场,其确认和定价都存在困难。
3. 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3.1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
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可以有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对领导要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管理层绩效挂钩,作为领导奖金、升迁的重要指标,对员工要实施社会责任培训,协同企业管理层一起做好这一重要工作。使企业真正成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让企业由被动披露转变为主动披露,承担起披露主体的责任。
3.2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3.2.1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通过对国外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借鉴,结合我国国情及会计现状,我国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其反映的内容范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信息;企业对社会福利的支持;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与安全方面的信息。
3.2.2建立相关指标评价体系,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将所有企业划分为若干类型行业,在行业内对披露内容和披露模式进行具体规定并实现标准化,体系设计应便于企业之间以及内部横纵向比较,使企业之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可比。
参考文献:
[1] 曹红飞.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D].2006(12).
[2] 郭素勤.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1(6).
[3] 宋永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1(12).
[4] 陈继初.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新思路[J].商业时代.2008(16).
[5] 杨雅娥,刘建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J].财会月刊(综合),2006(7).
[6] 吴 磊.社会责任会计及其披露相关问题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5.
[7] 叶,聂莎莉,李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 2011(6).
【关键词】SA8000;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一、社会责任的内涵
从早期的人权与人性理论,到消极的认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裸的市场竞争关系,到利益平衡观、服务观,再到现在的企业社会责任。在这场席卷全球的企业社会责任风暴愈演愈烈的时候,SA8000应运而生,其旨在“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浪潮。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通过自由决定的商业实践以及企业资源的捐献来改善社区福利的一种承诺。而托马斯・贝特曼将企业社会责任分成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谢尔顿则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群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这些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指出了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和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基础来看主要是二方面: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成本、提升企业形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SA8000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以麦当劳、耐克、沃尔玛等为代表的多家跨国公司已相继着手对公司的供应商和分包商以劳工标准检查为内容的社会责任运动。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来看,企业要维持自身的运转首先就要创造利润,企业创造利润对内要对股东利益负责,对员工要保证相应的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对外要对环境、资源保护、社区发展、消费公众、政府等负责。而作为生产者的企业生产各种商品及提供服务也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要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来看,首先国家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政府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应积极推行、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并建立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最后企业自身要认识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把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中,提升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
三、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上,各方实际探讨的方法、标准较少,对其应遵循的原则、依据及相关框架有所涉及。在制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时我们应该在发扬优秀传统商业文化的同时,还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成果和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以SA8000为例,SA8000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认证标准,得到了很多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的支持和推动,但也带来了一些争议。SA8000的出台和推广是由SAI咨询委员会负责起草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而委员会共28个成员,其中14个来自美国,亚太区只有一人。这种人员上的不均衡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SA8000产生的片面性。AVE与SA8000不同,AVE认证的目的不是在供货商没有达到社会责任标准时中断与它的贸易往来,而是继续发展和完善伙伴关系,通过培训及贸易伙伴的支持来改善供货商的社会责任表现。
在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其构建应遵循的原则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制定的内容上来看,我国企业要尽可能地使自身行为与国际社会责任标准接轨,在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时,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来扩充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在制定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时,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首先关注和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突出问题。(2)从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功能作用来看主要有:一致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等。在共通的原则下,有效地衡量、评价一个企业管理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及外界环境的影响的效果和效率,并能及时横向和纵向将它与其他企业的情况进行对比。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使用目的为顺畅沟通、利于管理和方便考核,发挥其导向功能,引导全社会企业以更加正确、积极的态度来履行社会责任。(3)在讨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中谈到的较多的是:国际公约、条例,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企业自身特点。各国经济实体之间的业务往来频繁,为减少贸易摩擦各行业达成共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公约或议定书,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需要遵守的。另外,国内外行业协会、民间组织或企业组织从某个领域或多个领域对企业应怎样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履行哪些责任进行了规范,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被企业所接受,而慢慢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规范。此外,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盈利能力、经营规模、社会市场等不同,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企业具有不同的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积极推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对于社会和企业意义重大,但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Abstract: Since the issu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public and government’s demand for high-quality information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increasing rapidly. Building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 Based on such circumstances, the author tried to discuss theevaluation syste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 in following five aspects: evaluation objectives, evaluation principles, evaluation methods, evaluation indicators, evaluation criteria.
关键词: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evaluation;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230-03
0引言
国家审计署长李金华在2004年第二届“中国财经法律论坛”的演讲中指出,审计署已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给予更多关注,并强调关注社会责任将是国家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发展相对西方国家还比较滞后,尚未建立系统的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我国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面的实践也仅局限在退休金、养老基金、行业保险基金和环境的某一个方面的审计。为了推动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经验,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围绕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对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1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目标
社会责任审计目标是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指导思想。我国学者陈金池[1]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提出审计报告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他认为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主要是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我国学者阳秋林教授(2005)[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以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是维持可持续发展。刘长翠[3]将社会责任审计具体化为对企业收益、环境保护、职工福利、所在社区义务、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关注,该定义侧重对具体方面的考虑。以上对社会责任审计目标的定义侧重点有所不同,根据上述研究,本文就社会责任审计的特点,将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分为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具体目标包括审计主体针对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也即员工权益保护、消费者责任、债权人和投资人责任、供应商责任、社区贡献、政府责任、环境责任、公益事业的八个方面,根据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全面、准确的综合评判。最终目标是通过总体评价和报告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从而监督和规范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实现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与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
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是社会责任审计实践中把握重点,进行客观评价的总纲领,因此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与企业道德相关的范畴[4],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评价应着眼于全局,即既要考虑企业内部状态,也要考虑企业外部反映,既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及管理这些未能充分反映到财务结果中的过程管理,也要考虑形成企业财务记录的结果评价。
2.2 重要性原则企业的社会责任事项是十分广泛的,审计主体对纳入审计范围的事项,应在全盘把握的基础上针对重要事项的进行重点核查,如对法律法规规定性事项,对公认的企业社会责任底线事项如员工劳动权益保护、社会诚信、环境保护责任应给予重点详细审计。
2.3 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必须简明、具体、易懂,便于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易于判断被审计对象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履行情况的优劣,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此外,审计评价标准还应充分考虑客观因素,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被审计单位的可控制因素进行评价。
2.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状况的总体评价。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目标涵盖的范围和内容较为复杂、广泛,简单的标准难以全面评价被审计事项,因此需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审计评价。
3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
同传统审计必须依据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财务资料为基础进行一样,社会责任审计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及相关资料为依据进行,根据以往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有四种:社会责任会计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指数法。那么结合传统审计的评价方法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法的特点,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传统财务审计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在社会责任审计中也同样有效。它既可以是审计人员将收集到的数据同相关标准相比较 也可以同其他同类行业企业情况相比较,然后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运用对比分析法时,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审计标准,如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国际标准等;二要注意由于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及不完善,有时需要借鉴来自其他方面的标准,此时,审计人员应考虑被审计单位与该标准适用单位之间的差异,以便对审计标准作出适当调整,从而能够客观评价社会责任审计。
3.2 比率分析法它是由审计人员在所收集的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有关比率来剖析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既可在审计期的数据与初始状态数据基础上计算得来,也可以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较得来,还可以是在其他有内在联系的有关数据比较得来。比率分析和对比分析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问题,但由于比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它可以弥补对比法的不足,把一些不可比的数据转化为可比的数据,从而揭示了有关信息的内在联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适用于多准则、多目标的决策分析方法。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必然是多方面的,如果仅仅依据某方面单项的指标是难以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客观的、科学的、总体性的评价。该方法则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将复杂的企业社会责任因素以及一些定性的因素模型化、数量化。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为按问题性质和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 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然后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或确定相对的优劣次序,从而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它们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其社会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区域应各有侧重。那么审计主体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特点,针对企业不同方面的社会责任权衡轻重并进行评价。如对于化工型企业来说,审计主体会更加关注企业在环境方面的影响方面和评价,而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说,这个方面就没有那么重要,审计主体可能更重视对消费者责任的审计等。
3.4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从根本上讲属于一种多层次分析方法[5]。它是一种非数学模型法,与纯粹的数学模型相比较,更强调人的思维判断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据以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模糊评价模型,对于定量因素,运用数量化的统计、计量分析,对于定性因素,可采用专家德尔菲法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即对不同的企业在确定社会责任领域各要素对总体评价的影响权重时可采取多位注册会计师进行专业判断,以提高审计评价的质量和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定性指标设定标准值时,应请具备相应方面知识的注册会计师和相关行业专家对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多轮的咨询调查并修正后,采用统计方法综合得出专家群体对评价指标标准值和权重的判断赋值结果后,再进行相关分析。
3.5 软件辅助分析法软件辅助审计方法已经成为现代财务审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的优势在于对常用的或复杂的计算和分析方法进行模型化的设计,由系统根据录入的基础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减少审计工作中对数据的大量计算分析,大大的提高了审计效率和效果。社会责任审计内容广泛和复杂,特别是定量与定性因素的分析,对审计主体的要求比较高,上述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各步工作如果由审计人员手工开展,则需要审计人员掌握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并要求具有较强的数学推演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将该方法固化为一定的审计评价软件,通过软件运行获取注册会计师及专家对每一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所赋予的各项指标影响权重以及指标评分标准,而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只需要审计人员在已经计算好的各类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影响权重的基础上输入指标得分,就能够得到综合业绩评价的得分,操作简单。
这样,借助于计算机软件辅助审计,一方面促进了科学的审计评价方法的运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审计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同时极大提高了社会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质量和效率。
4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
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是指企业在执行社会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应遵循的标准。
学者李嘉明[6]认为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的社会责任标准;企业自行拟定的内部标准。笔者结合我国国情,认为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制性标准,如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家、行业等制定的标准。二是非强制性标准,如有关利益相关方的评价标准等。根据其来源并结合社会责任审计评价目标和原则,认为评价标准应当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4.1 真实合规性评价标准真实合规性评价标准是指被审计单位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资料必须真实地反映其社会责任活动,且这些活动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支出是否真实,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其账务处理是不是根据国家有关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而做出等等。
4.2 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及管理系统评价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评价标准,即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导向评价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企业政策层面的评价和企业管理层面的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产生之日起便与道德的范畴相联系,企业的政策是企业经营战略和理念的书面化表达,是重要的价值观传递方式,企业有怎样的政策直接关系着企业在社会责任活动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而管理活动是联结企业价值观,战略政策与企业行为活动的桥梁,其有效性间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结果。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和管理活动评价标准是社会责任审计综合评价不可或缺的部分。
4.3 利益相关者期望和反馈评价标准企业利益相关者即社会公众和政府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主体,这决定了在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他们的参与是提高社会责任审计结果有效性,降低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最具影响和得到广泛认可的世界著名的美体公司(The Body Shop)的社会责任审计设计中,将公众期望和评价的获取作为审计程序的重要部分。尽管公众和政府的期望和反馈评价标准难以确定,但是却能对企业社会责任状况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因此在社会责任审计的前期准备阶段或预审阶段,可以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影响主体如政府相关管理结构、内部员工、供应商、债权人、主要消费群体、社区居民等就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访问、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以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和反馈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的一个方面,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综合评价。
5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应当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设置,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对社会责任指标的设置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因此笔者参考G3报告指引、SA8000标准[7]和AA1000标准及我国法律、法规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规定通过以下指标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具体指标见上页表1。
以上仅是对指标和影响因素的大致描述,在审计过程中对这些指标的衡量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定量指标,另一类是定性指标。对于定量指标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计算。而对于定性指标则需要通过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8]等进行量化,再据此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选取和量化分析,能够比较科学、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总体情况,较好地解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问题,并可得出较为系统、直观的量化评价结果,减少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社会责任观念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观念不同对审计评价形成影响。往往财务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在某种意义上还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社会责任审计更是如此。不同审计人员工作经验、社会阅历、知识积累以及认知心理均可导致其对被审计事项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对指标的有效选择和量化分析有效避免了这种随意性,使社会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更为系统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祖民,颜剩勇.论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学科基础[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9):13-15.
[2]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刘长翠.论社会责任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998,(9),20-22.
[4]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3):33.
[5]牛秀敏,郑少智.几种常规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J].知识丛林,2006,(3).
[6]李嘉明,赵志卫.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的构想[J].中国软科学,2007,(4):123-126.
[7]周兰,彭昕.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现状分析与启示[J].财会月刊,2009,(4).
【关键词】 平衡计分卡; 企业社会责任; 评价体系; 利益相关者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在高度重视管理的时代,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下同)正在成为企业独立的竞争力。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建立当中,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因为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才能进一步量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作出准确的衡量。本文拟将平衡计分卡融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中,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较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一、平衡计分卡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概述
(一)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下同)是一种将企业战略和具体业绩评价有效融合的新型管理工具。1992年初,美国哈佛大学卡普兰和诺顿 (Kaplan and Norton)教授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平衡计分卡模型,提出通过顾客角度、内部角度、创新和学习角度、财务角度四个重要方面全面地考察企业,弥补了传统业绩评价只有财务指标而无非财务指标的缺陷。后来,在实践中,卡普兰和诺顿很快发现了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指标选取方面的问题,于是对其进行了修正,并于1996年1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把平衡计分法作为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石》(Using the Balance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提出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提出了战略地图的概念。
实践中,BSC在企业绩效评价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经济增加值与平衡计分卡融合,平衡计分卡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应用,以及在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等方面应用,由此可见,BSC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平衡计分卡现已成为国内外战略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工具之一。
(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社会责任评价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里一个关键的问题。不少研究者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也设计了一些比较适用的评价方法。较早期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和“声誉指数法”(reputation index)。而到了后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呈现多样性的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污染指标法”、“问卷调查法”和“专业评估机构数据库法”三种,其中“专业评估机构数据库法”应用最为广泛。
目前,国内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上证社会责任指数”——是以上证公司治理板块中在社会责任的履行方面表现良好的公司股票作为样本股编制而成的指数,推出上证社会责任指数的目的是鼓励和促进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标的指数,促进社会责任投资的发展。“中责盟50指数”——全称为中外企业社会责任同盟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指数,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联合。该指数以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为样本,从中选取50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最好的上市公司构成成分股,主要依据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从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CBN-社会责任兴业指数”——由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和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编制,该指数是国内首只跨沪深两市,反映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表现良好的公司股票价格变动趋势的指数。
上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及指标,特别是我国采用的一些评价指标一般都是基于上市公司而言的,且其更侧重于财务指标的计算,具有较大的片面性。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BSC和CSR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BSC的提出和发展,其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平衡计分卡在不同类型企业组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均认为通过平衡计分卡的战略规划和高效执行,能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全世界普遍关注绿色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在我国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是实现企业整体利益追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业绩的综合评价,必须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这是对企业业绩考核的完善和补充,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两者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为两者融合提供了保障。
(二)BSC是整合CSR的优秀工具
BSC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反映了财务与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等多个方面,对考核目标进行量化,且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计量性,应用BSC能反映组织综合经营状况,利于组织长期发展,BSC现已成为国内外战略管理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工具之一。而CSR的履行需要融入现行的战略管理思想和绩效管理系统,通过CSR与BSC的融合,企业在战略中与顾客、交易方等的关系,将CSR相关的战略嵌入到BSC的框架之中,依据BSC的战略计量相关性,可以较好地与CSR相互联结。所以,平衡计分卡系统是整合CSR的优秀工具。
(三)两者结合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优势
BSC是基于多项利益均衡的控制系统,CSR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有关利益相关者的控制系统,通过二者的整合,企业能够获得潜在优势。CSR的履行给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变化,若能够与平衡计分卡系统的管理规则相符,体现渐进性和继承性的特征,不轻易放弃或打乱原有的组织内运行的较为成熟、有效的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而是利用原有平衡计分卡框架的系统优势,进行局部调整(而不是对现有平衡计分卡系统进行根本性改造),则更易为企业、管理者、员工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所接受和实现。这种继承对CSR履行的路径与行为能起到积极的稳定作用,这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的优势。
三、基于BSC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被认为是用于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框架,从而出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两大理论全面结合的趋势。基于上述理论,笔者认为将CSR相关的战略嵌入到BSC的框架之中,企业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应该贯穿于平衡计分卡的每一个维度,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等方面得到体现。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平衡计分卡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进行融合,需要将企业社会责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的指标体系转化为平衡计分卡视角的四个维度层面的指标体系。这一转化过程可以通过图1表示。
1.财务责任:财务责任是企业的首要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主体。股东和债权人最关心企业的经济运营状况,所以将对股东、债权人和税务部门的责任转换为企业财务维度的责任。主要衡量指标包括:股东权益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股利分配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流量债务比等。
2.客户责任:对于消费者与商业伙伴来说,消费者是企业的终端客户,商业伙伴主要包括供应商、采购商和战略合作伙伴,商业伙伴是企业的中间客户,或者说企业是他们的客户,所以,将消费者与商业伙伴指标转换为客户责任维度指标。主要衡量指标有:产品安全情况、售后服务费用率、产品返修率、合同履约成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等。
3.内部流程责任:很多研究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等经营者是企业仅次于股东的利益相关者,员工紧随其后,所以经营者和员工构成了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可以将经营者、员工转换为内部经营流程责任维度。主要衡量指标有:成本率、工资付现率、工资增长率、培训费用支出率、职工安全事故率、员工职业健康与安全保障实施情况、员工每月加班工作时间、员工劳动合同执行情况、员工升迁变动情况、员工接受教育培训情况、员工最低工资发放标准、员工奖金福利发放情况、员工决策参与度等。
4.学习与成长责任:该维度主要包括安全和环境保护、带动社区生活水平、社区捐助、提高全民生活质量、赞助教育、提高社会就业、缴纳税款、对社会团体的资助情况等。主要衡量指标及方面有:环保费用占收入比率、社区赞助比率、产品创新率、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比率、捐赠收入比率、社会就业增长率、罚款支出比率、税款缴纳率、社会贡献率、对环境保护支持者或组织的资助情况、对打假个人及组织的资助情况等。
四、基于平衡计分卡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步骤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可以按下列步骤来做:
第一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无论哪个企业,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确定长远的战略目标。
第二步,根据战略目标确定利益相关者,并将利益相关者分配到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即将企业的财务责任、客户责任、内部流程责任、学习与成长责任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管理与评价系统。
第三步,确定目标企业,既然是要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程度,那么就必须有一个比较的对象或标准。这个目标企业或标准企业可以是在同行业内大家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榜样公司,这个标准也可以是国家制定的标准(目前在我们国家还尚未有这样的标准)。比如要评价西宁特钢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那就可以把酒钢宏兴与其作一对比,因为两者同是西部的上市公司,同行业,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综合相似度较高。
第四步,对企业社会责任平衡计分卡的内容和权重进行分配。企业可以成立社会责任评价小组,同时可以引进外部专家进行完善,以增强平衡计分卡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权重是评价因素重要程度的定量表示,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因为它客观性较强,是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常用方法,但该方法使用起来比较繁琐。鉴于我国的现实,笔者认为权重分配可以由国家相关部门给出可以参考的比重大小,在此基础上,不同行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项指标在具体评价中的权数。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上市公司,保障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首要任务,所以财务维度应当占有决定性的比重;其次,占有较高权重的维度是客户维度;再次是内部经营流程;最后为学习和成长维度。
第五步,确定了四个维度及其权重之后,确定各个维度的具体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并计算其具体分值。如果平衡计分卡总分为100分,四个维度按照第四步中分配的权重计算,可以按表1计算(不同的行业分配权重可以有所变化)。
第六步,计算第五步中的各个指标,根据第五步计算的具体指标分值,进一步计算出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得分,即计算公式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得分=∑(各指标分值×相应的权重)。
第七步,将第六步计算的总得分与事先选定的标准企业相对比,或与国家标准相对比,得出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大小。
五、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已从过去的设备、厂房等硬件转化为企业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人力资本等软件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主动服务的能力。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也就至关重要,企业社会责任必须在具体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得到体现,通过平衡计分卡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战略规划,这样才能防范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风险,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为了能更好地将平衡计分卡应用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中,笔者认为:一方面,企业自身应进一步致力于转变管理者理念,对管理者进行培训,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了解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成功地把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引入企业的管理之中。另一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起来,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颁布一样制定出“企业社会责任规范体系”,其中当然应该包括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若真是这样,笔者相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会被纳入到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将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这不仅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对建立和谐稳定社会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冯巧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会计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09(8).
[2] 易稳.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研究[J].科协论坛,2010(2).
[3] 徐泓,王玉梅,朱秀霞.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差异的实证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6).
关键词:利益相关;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18-03
21世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是推进人类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企业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交易成本最小化或者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承担起社会责任。烟草企业作为特殊产品的国有垄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增加对社会的正面贡献应成为烟草企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一、基于利益相关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早期,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一直是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领域各自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探讨公司对社会所承担的经济、道德和伦理责任,而利益相关理论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直到20 世纪90 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才被认为是可用于评估CSR 的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框架。
在利益相关理论作为评价社会责任的理论框架下,一些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应运而生。最著名的有KLD 社会指数体系和ARESE 社会责任评价标准。近年来,我国以利益相关理论为基础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成果逐渐增多。李瑞兰等(2009)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并且可以满足行业管理需要的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姚立根等(2010)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员工分层的角度建立了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叶陈刚、曹波(2008)将企业社会责任层次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同时,一些特定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成果也开始出现。如华立群、朱蓓(2009)创建了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刘文浩、刘禹君(2012)建立了食品类行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烟草企业作为生产特殊产品的国家垄断行业,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烟草企业的两个价值观“以国家利益为上,以消费者利益为上”概括了其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同时,烟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必须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目前,探讨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的论文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仅有廖建军以烟草企业为例构建的垄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但在这篇文章中,对烟草社会责任的指标选择仅仅是主观性题项,而缺乏客观性指标。因此,本文拟构建一个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由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互相补充的“两位一体”的烟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二、烟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一般采用Waddock(2000)的观点,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但这种分类方法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影响的重要性和层次性。考虑到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相互影响的关系,将烟草企业CSR的评价范围界定为四个层次八个方面。核心层(内部直接利益相关者)、紧密层(外部直接利益相关者)、间接层(间接利益相关者)和延伸层。
核心层是烟草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和员工。烟草企业作为国家垄断企业,其股东就是国家,对股东的责任就是对国家的责任。烟草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和其他企业具有一致性,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发放薪酬、保障生产环境安全、规划职业生涯等。
紧密层是外部直接利益相关者。其外部利益相关者涉及到烟草关联企业(烟草供应商和零售户),卷烟制品消费者以及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对关联企业的责任包括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付款、及时供货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是提供低危害高质量的产品,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间接层包括对社区、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包括建立公共吸烟区,尽可能减少被动吸烟造成的危害;参与社区发展规划,慈善捐助,提供就业岗位等。
延伸层主要是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生产中使用清洁能源,避免释放污水、有害气体。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烟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和测度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本文对烟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层,设计了8个一级指标。考虑到社会责任的多维度属性,为了准确反映烟草行业社会责任的执行情况,本文对二级指标的选择包括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考虑到烟草行业的特征,设置了36个客观性指标和48个主观性指标,然后针对烟草行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某烟草商业系统的24家烟草公司的领导和员工,某大型卷烟厂周边社区的群众,以及街头随机的一些消费者。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46份,剔除不完整问卷,获得221份有效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在每类指标中选择2―6个指标,然后对指标选取率进行排序,选择每类指标中排序在前并且选择率超过50%的指标作为烟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了21个客观性指标和15个主观性指标(见下表)。
(二)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以及数据的获取
本文对指标权重的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在确定了准则层、目标层和指标层的基础上,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的构造,采用1―9标度法设计了调查问卷,然后进行专家咨询。
为了保证权重计算的准确性,我们选取了22位专家,最终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了9个判断矩阵。
其中,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为:
A=
用同样的办法,得出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由于篇幅关系本文略去。
在建立判断矩阵之后,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利用Yaahp 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和层次单排序结果如下:
比较判断矩阵A 的最大特征值:λmax=8.2726
归一化特征向量wi={0.2378,0.0320,0.0581,0.0458,0.2033,
0.2702,0.0763,0.0763}
一致性指标CI=0.0390,RI=1.4130,故一致性比率CR=
0.0276
同理,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比较判断矩阵B1、B2、B3、B4、B5、B6、B7、B8,分别计算单排序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层次总排序权值和一致性检验。
得到的其余9个判断矩阵均符合一致性标准,即CR均小于0.1。对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如本文表中所示)。
四、结论及研究展望
通过对烟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分析,可以看出,烟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首先要坚持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原则,保障国家利益就意味着要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0.2378),更重要的是要保障国家的税收(0.2702)。其次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0.2033)。随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烟草企业应该注重对社区和公众负责(0.0763),同时要建立环保意识(0.0763)。当然,烟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有自身利益的追求,包括对员工的责任(0.0320)和对关联企业的责任(0.0458)。
烟草企业的特殊性,使得对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为一项长远的和复杂的工作。对烟草企业社会责任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是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检验,在进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判断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并提出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赵杨,孔祥纬.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分项评价模式[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6).
[2] 廖建军.垄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产经评论,2014,(3).
[3] 李瑞兰,黄珍文.“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
[4] 姚立根,王华东.基于利益相关理论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0,(2).
[5] 叶陈刚,曹波.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8,(6).
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是以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为目标、将社会责任要素渗透到战略管理全过程以及各管理层级的体系。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确立以履行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第二,识别企业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及其各自的利益诉求,分析组织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资源与能力;第三,确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第四,确立基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组织结构,确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文化,通过预算控制等方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第五,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对企业战略实施结果做出评价,并根据社会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确定战略的调整方案。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内容
根据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构建的要求:战略分析是基于企业使命与目标,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进行企业定位,是战略选择的基础;战略选择是明确发展方向,确定战略方案,是战略实施的依据;战略实施或执行是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决策,即采取具体措施使战略发挥作用;最后,战略评价和调整是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考察战略实施结果是否符合战略目标的要求。
企业使命的确定――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企业使命与目标的确定是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出发点。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体系认为,营利组织的使命是为所有者带来经济价值,企业目标体系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构建。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下,企业使命体现为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综合利益最大化。组织的战略目标体系应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要求。因此,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及战略目标是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础。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分析
在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下,战略分析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以及内部环境分析。其中,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以及产业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包括组织的资源与能力分析。在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下,战略分析的内容体现为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的识别以及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诉求的资源与能力条件分析。
企业组织是以一定资源为基础、通过特定经营活动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些经营活动是通过组织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或价值链活动来完成的,如图所示。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企业内部运营或价值链活动实现,其履行结果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企业的资源基础或能力。因此,在企业资源基础或能力分析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根据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考察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整体情况;第二,在企业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对企业目标影响的不同,确定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排序。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选择
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选择体现为企业制定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使企业利益相关者综合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从总体层次上确定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职责;第二,根据企业的运营特征确定不同部门的责任。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企业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企业发展体现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但是,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利益期望不同,必然会产生利益矛盾与冲突。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是企业战略选择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制定利益协调战略时,企业可根据美国的约瑟夫・W・韦斯构造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识别进行属性与优先度分析,确定企业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交换与依存关系,选择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方式,进行相应治理,即企业可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与利益诉求确定不同的战略。应注意的是,企业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为了满足某一特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
企业不同部门的责任
为了实现针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目标,企业应在内部构建包括总部、业务层以及职能层等各层级部门在内的分工协作机制,并确定各自的职责。对一般企业而言,研发设计、供应、生产、销售、服务、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公关等内部组织应根据各自职能特征,确定对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责任。例如,研发设计和生产部门应特别考虑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应特别关注员工对工作回报的要求,并创造学习和成长的良好环境等等。此外,不同职能部门还应相互配合,通过提高组织效率,共同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实施
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就是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首先,基于社会责任的组织结构不再以股东为核心,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亦不再是股东大会,而是利益相关者大会。由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董事会共同决定组织的战略方针;第二,构建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是组织战略实施的基础,实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目标应成为渗透到组织各层级的核心价值观;第三,企业计划,特别是预算安排应围绕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最后,在控制环节,应注意企业不应仅仅出于增加利润或成本控制的要求而损害员工或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应特别关注组织运营可能带来的环境及社会影响。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评价
对企业战略实施结果的评价可按照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进行。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与组织战略密切相关。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组织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体现,反映组织战略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是组织实施战略方案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评价以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有效性的工具,同时,也是评价战略实施过程与结果的标准,并为战略调整提供依据。
(长春财经学院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122)
摘 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企业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则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制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92-02
一、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会、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企业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则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在处理内部关系的同时要处理好外部关系,即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通常指进行慈善活动和参加社会捐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又赋予其新的内容。建筑企业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包括对雇员、消费者、债权人、环境和资源以及对社区的社会责任等方面。
建筑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其特殊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加强品牌建设。当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引起广泛关注时,不仅可以赢得人们的信任,更加可以回馈社会并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环境和生态保护、社会和谐、人们意识觉醒和信息透明的今天,大家越来越关注,在保证产品质量之余,自己消费的品牌能否支持社会公益和社会捐助,注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在众多品牌中与众不同的要素。
第二,有助于提高建筑公司创新力。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为建筑企业产品和服务带来一种新的营销思路。把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到建筑企业战略、产品研发和服务时,建筑企业能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建筑公司运营、产品和服务中的方方面面,不断改进更新现有程序、方式及服务,这种思维的改变和不断更新推动了建筑公司的创新力。
第三,有助于员工的使命感、幸福度及满意度的提升。大部分的建筑员工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会把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列为重要指标。目前,已有很多建筑公司鼓励员工团结协作和发挥集体意识,通过引导并参与不同的公益活动和社会捐赠活动,应对主要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另外,给员工更多的平台实现其人身价值是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第四,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建筑企业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营成本,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只要建筑企业重视环保、真正实践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投入的资源自然就会减少,成本就能相应降低。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单从慈善捐款和参加公益事业来理解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是不全面的。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从诸多方面综合优化建筑企业成长,帮助建筑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使建筑企业优化与所有相关利益者、社区、环境的关系,更全面综合地规划建筑企业发展,为转型中的中国建筑企业带来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二、当前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筑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规模自1978年以来不断扩大,产值翻番增长,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力量。而且大部分建筑企业都能积极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积极的投入到社会慈善事业之中,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社会责任意识差。由于我国建筑企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不完善,而且许多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识差,致使建筑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促进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自律他律相结合,即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和市场规制、政府监管以及舆论引导与监督相结合。但是首先,建筑企业应该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企业的发展运行过程中。
第二,企业员工权益方面,建筑企业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许多社会问题,如员工的合法权益遭到分包商的侵犯、安全事故频发、工作条件恶劣、不参加社会保险等,集中体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履行不到位。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也间接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绩效。
第三,环保意识方面。建筑企业的建筑垃圾污染严重,与建筑有关的污水污染、电磁污染、噪音污染等等,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建筑企业缺乏相应的环保意识。
第四,企业承担工程质量方面。很多建筑企业施工质量极差,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门窗变形、墙体裂缝等问题更是普遍存在。很多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仅仅将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存在的唯一目的,这也是很多企业过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社会慈善方面。我国仍有一部分建筑企业并没有对慈善事业投入太多关注,即便参与公益事业也仅仅只是作秀,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更是极少履行社会慈善义务。
三、加强我国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政府对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
首先,推进企业使用国际标准来管理企业。在政府的监督下,建筑企业用国际标准来管理公司,要求企业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管理,使之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处于受控状态,以减少和预防质量问题来保证产品质量和满足顾客的需要并保护组织的利益。加速与世界接轨,加速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另外,规范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制度。政府建立社会责任披露制度和准则,限制披露内容和规范披露形式。建筑企业每年发表企业社会责任年报,报告中详细叙述企业在本年度的社会责任表现,以及推动行业及相关产业的举措。企业要敢于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使公司更好地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可以向外界宣传公司的信誉和形象,增加公司的品牌价值。
(二)社会力量来推动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
1、民间组织的推动
民间组织也称第三方部门或非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和非营利部门之间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组织机构。非政府组织对政府和企业都进行有力的监督,对其决策产生影响。特别是针对建筑企业,要以民间组织监督为主,政府权利要下放,并扶持民间组织的发展,使其发挥更大更好地作用。
2、媒体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成为向公众提供信息的主要工具,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媒体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媒体展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功的一面,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媒体也可以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的一面,引起公众的关注,以此对企业施加压力,从而规范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三)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1、国家规制
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政府监督、企业自律相结合;国家要完善社会责任的立法工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列为监督管理的范围,用法律和政策的而形式规定下来,如政府限制企业的污染物的排放,防止企业将其外部成本内部化以及内部效应外部化,推进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和违法必究,要严厉打击建筑企业的违法行为。
2、企业自律
建筑企业要按照国家的法律和相关政策积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正确看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保障企业利益、提升企业的信誉、塑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企业也要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规范,以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企业在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履行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但是大部分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一直存在,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牛松.论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路径及经验[J];安徽大学学
报,2011年03期.
[2]张璐.论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承担[D];山东科技大学,2010.
[3]陈长勇.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探讨[J].工程管理,2006.
[4]陈留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