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石油价格高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损害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上升,上半年石油价格已经从去年的平均每桶30美元上涨到40美元以上。6月初油价最高升至42美元,创出1983年以来的新高。油价高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反复调整生产。欧佩克决定自4月份起把日产原油的上限减少100万桶。这给市场带来了冲击,引致石油价格猛涨。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得不于6月3日同意增加原油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从8月开始每天多生产50万桶,以对抗能源价格攀升,油价才稍稍回落至每桶38美元左右的水平。但全球能源中心预测下半年油价整体水平仍会居高不下。二是地缘政治风险所致。今年以来中东局势依然不稳,伊拉克油储占全球第一,但其国内战火不熄,市场担忧其政权移交后,内部政局很难平稳,结束动荡遥遥无期。以色列的沙龙政府及执政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硬姿态使人们对巴勒斯坦形势的前途日益担心。在产油大国沙特,针对外国人和政府机构的恐怖事件接连发生,这也向世界表明了中东原油供给方面的潜在风险。估计因中东形势不稳导致的原油风险溢价达5-10美元。三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升温,主要国家原油需求增加。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创16年新高。从能源耗费角度来看,美国位居化国家之首,5-6月又是美国传统用油高峰。在亚洲,由于极高的经济增长率与经济的高能耗特征,对石油需求的增长率很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去年每天的原油需求量为550万桶,超过日本。今年国际能源机构又上调了中国每天的石油需求增长。印度对石油的需求量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亚洲占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量的90%。
油价上升将损害全球经济的增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会造成伤害。国际货币基金(IMF)报告指出,油价在一年内若上涨15美元,将直接减少世界经济增长1%。如果油价持续保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美国的经济增长将降低0.3个百分点。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报告指出,油价每上升10美元,全球经济增长将减少0.5个百分点,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下降0.8个百分点。欧元区12国所需的石油70%以上依赖进口,油价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同时还给欧元区带来了通胀压力,对于正处在经济复苏时期的欧元区来说,油价上涨也不是福音。随着油价的飞升,全球通胀压力正在增加。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也随之上涨。这些动向也会直接影响化工产品的价格。
(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高削弱经济复苏势头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复苏的轨道,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价格明显上扬。这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带来通胀风险。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3年,全球燃料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6%,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了7%,其中金属价格上涨了12%。由于制造业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已经推动了物价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美元贬值使美国2004年头三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上升了5.1%,大大高于2003年全年的1.9%。国际市场许多商品价格大幅攀升或转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受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加快影响,市场需求激增,加之一些产品库存下降,供应呈紧,世界有色金属价格多有飙升,一些商品如锡等价格甚至更升达其14年来的最高水平,有色金属价格的总体水平也升达9年来的新高。韩国、日本、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对钢材的需求猛增,特别是三国造船企业2004年的新船完工量都将创新高,对厚钢板的需求尤大,引起厚钢板价格飞速上涨,目前已升达1998年以来的最高价位,钢材的总体价格水平也已突破每吨500美元大关。
二是由于受气候不良影响,2003/04年度世界大豆的产量将较上年度减少4.8%,美国大豆产量更将剧减12.3%,世界大豆及豆油价格随之出现猛涨,目前甚至已分别涨达其历史最高水平和20年来的最高价位。因菲律宾、印尼产量减少,2004年上半年全球椰油市场预计也将出现约30万吨的供应缺口。
三是原料或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支持了半成品、成品或下游产品价格的提高。如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一些石化产品如乙烯、石脑油、汽油和聚氯乙烯等价格上涨;天然橡胶价格上涨带动轮胎价格上涨;废钢、焦炭和铁砂等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钢材价格的上涨。
(三)调高利率增加世界经济复苏的成本
美国联邦储备局自2001年连续13次降息,短期利率从6.5%下降到目前的1%。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强劲增长----连续三个季度的GDP增长在4%左右,4月份通胀水平达到4.4%,1%的利率水平已不适于美国。美联储在6月30目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提高利率0.25个百分点。预计一年内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由1%提升到3%,美国住房贷款利率会由5.5%上升到7.5%。加息不仅对美国的投资、股市、消费及美元汇价产生影响,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利率提高将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受损。在美国的超低利率背景下,购买其他国家股票的美国机构投资者开始回归美元,进而影响世界市场。由于预期美国加息,今年以来东京市场、日元汇率均急剧下跌。亚洲其他地区股市也在下跌(香港、、韩国、新加坡的主要股票指数从年初以来都跌入低价范围。香港恒指跌17%,台湾加权指数跌16%,韩国综合指数下跌15%。)拉美股市和汇市也纷纷下挫。
其次,由于预测美国将提高利率,世界资金流向正在发生变化。日美利差的扩大也会加剧资金从日本转向美国的势头。由于担心利率上调,使筹措资金的成本增大,一部分资金开始撤回,新兴市场上债券也开始软化。2003年新兴市场国家获得140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利率上调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引资成本提高,因此可能加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第三,美国利率的上调从上应带动美元汇价的上升。但是从过去十几年的情况看,1988-1989年,美联邦基金利率从7%升至10%,1999年2000年,利率由5%升至6.5%,美元汇价是上升的;而1994年-1995年利率从3%升至6%,美元汇价却跌至历史低位。因此,单一利率趋势难以判断美元走势,主要是看贸易形势和其他经济指标。从目前的情况看,贸易逆差依然会拖累美元,若美国贸易逆差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而扩大,而美国无法抵消赤字扩大,美元仍会存在贬值的压力。过去几个月美元的回升是基于对美国加息的预期。
第四,由于已经预见到美国将提高利率,且幅度不会很大,因此,提高利率对亚洲不会造成很大的威胁。不过,随着通胀的抬头,亚洲国家也有可能追随美国加息。这也会影响其经济和外资的流入。工业国利率上升和新兴市场国家债务的迅速上升带来的财政困难都将削弱全球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世界形势对的
(一)世界经济的好转和国际贸易的回升为中国出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头5个月出口增长33.4%。其中,中国对美欧日三大市场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3.3%、38.4%和22.0%。
1、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国内投资需求进一步拉动,对生产资料采购将大幅增加,从而给中国相关产品出口带来机遇。今年1-5月,我国对美国出口432.3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制成品增长了36.2%,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出口增幅最大为47.9%。2004年1-5月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240.9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尽管美国经济尚好,但如何保障充分就业仍是一个重要的,制造业的失业人口达270万。为大选服务,争取制造业的支持显然成为美国和共和两党最紧迫的需要。彩电、家具、纺织和服装等均属制造业行业,而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美国藉此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案件随之不断发生,预计下半年围绕政治问题产生的贸易摩擦仍将延续。
2、1-5月中日双边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日本向中国出口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3.8%、14.8%、22.8%和18.8%。日本的国内需求重新焕发了活力,对进口需求也会逐步增大。而中国目前是日本第一大进口国,必然会从中受益。2004年1-5月日本从中国进口分别增长了9.6%、5.2%、25.5%和12.9%。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最主要三种产品为:机械设备、纺织品和食品。其中占进口比重最大的机械设备(占比几乎为40%)增幅都在20%左右,3月份更是达到了41.9%。
3、一季度,中国对欧盟出口200.4亿美元,同比增长41.7%; 欧盟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对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5国出口占中国对欧盟总出口的 76.5%,同比分别增长 38.9%,42.4%,67.4%,23.9%和40.5%。中国对欧出口面临的不利因素是,欧盟委员会2001年12月10日、2003年5月8日和12月23日三次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普惠制”毕业,取消了16类中国对欧出口产品的普惠制待遇。而与此同时欧盟仍然给与其他国家的相关出口商品以普惠制待遇,中国有关对欧盟出口商品在与来自这些国家商品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4、今年5月1日欧盟实现的东扩,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统一和稳定的市场。如今,只要我产品进入欧盟任何一个成员国,就可以进人其他成员国市场,而中国企业在10个新入盟国的生意相对较多,东扩为我企业进入欧盟老成员国市场提供了机遇;且由于欧盟运作规则将实现统一,我企业对欧盟贸易在手续上也将趋于简化,从而为我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更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同时,由于东扩前10个新入盟国的工业制成品关税普遍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3.6%),欧盟东扩后要适用欧盟统一税率,将使中国出口产品包括钟表、玩具、游戏、用品和人造珠宝等可从对新入盟国家的贸易中获得相对较低的欧盟关税税率,减少我产品成本。此外,欧盟东扩后,随着新入盟成员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其劳动成本将有较快增长,也有利于我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保持和增强。当然,欧盟新增的10个成员国对老欧盟成员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排除挤占我部分产品在欧盟(主要是德、法等欧元区国家)市场的份额的可能性。
(二)国际商品市场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了新商机
世界商品贸易的回升和增长,价格大幅上行,给我国企业出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前景向好。2003年世界半导体的销售额全年增幅达18.3%,2004年则更将出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增幅可望大大高于上年,达到29%,销售额预计将可基本恢复到2000年泡沫高峰期的水平。随着市场的恢复和加速增长,半导体的价格也有明显上升。作为IT业两大增长引擎的电脑和手机市场,情况也大体如此。我国以工厂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当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纺织品服装后配额的到来,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新的广阔空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长期来虽不断有所增长,但国外相关配额限制仍不失为影响我出口扩大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据WTO统计,1995年至2002年7年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加了62.9%,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自12.2%增至17.5%,即增长了5.3个百分点,但由于受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同期我纺织品服装在美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仅增长了0.9个百分点。WTO《纺织品服装协议》有关纺织品服装配额的规定将于2004年年底终止。为此,许多海外客商认为,对与中国企业做贸易的空间将会更大。据我今年春季广州交易会纺织商会统计,本届交易会到会的客商比往届有明显增加,许多还是首次到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明年配额取消后,一些国外采购商看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希望到广交会进行考察,建立新的供货渠道。
3、在世界有色金属市场需求回升,价格不断上涨下,锡市场供应连年不足,铅、锌供应也呈短缺,2003年以来价格分别都有飙升,是我扩大出口的大好时机。世界有色金属价格总的说来在经2002年的小幅回升后,2003年乃至目前价格出现大幅走高。在此背景下,世界锡的价格2003年也有大幅度上行。如2003年12月,锡的价格为每吨6057.62美元,较上年同期猛升43%,2004年以来,截至4月份,较上年12月又再升47.8%。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锡的消费不断增长,市场连年产不敷消,供应严重不足。如据统计,2001年世界锡的消费较上年增长0.3%,2002年为增3.8%,2003年增6.2%,2004年预计还将再增4.1%,而同期世界锡的生产平均年增约仅1.3%。在此情况下,锡市场生产不敷消费的数量2001年为500吨,2002年为2900吨。2003年陡增达24800吨,2004年预计更将增达30400吨。世界铅、锌市场也大体如此。继2001年至2002年或2003年供应明显过剩之后,2004年世界铅、锌市场据预计也将分别面临12.5万吨和10万吨的较大供应短缺。
(三)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1%和19.9%。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发达国家从廉价劳动力生产的进口产品中受益,同时对高产品和服务有了更大需求。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将看到对中国出口机会的增加,包括初级产品和制成品。
从长期来说,我觉得也需要防范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可能带来的一些潜在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中长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逐步下行是一个必然的趋势,90%以上的国家都曾在高增长中减速,有一些国家减速的幅度还相当之大,我们能不能在未来8―10年里保持经济在一条线上运行,不让它下行。如果我们认定未来还是有一个下行的态势,当然随着改革红利全面充分的释放后,我们的经济可能会带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还会有8%的增长,但是向上的这种态势可能也需要条件。如果从日本教训的角度来看,在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上,如果把控不好的话,经济可能会出现过度的下滑,过度的下滑之后,最后的中长期的下滑可能是比较大的。当然,对2020年后的目标不至于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到了2049年前后,这些发展,对整个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进程会不会造成一些影响,还是需要适当地加以关注,如果不带来大的负增长,我们觉得让经济适当的回升一下也是有必要的。
我认为在世界经济复苏之初,或者是之际,这个时候重要的是要调结构,要练好内功,而不是等待。调结构不是简单的本身的措施就可以起到作用,还需要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些配合,对当前而言,切切实实的调结构非常重要,而且是早调整,早主动,晚调整就可能非常被动。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开放的经济,开放经济跟封闭的经济有很大区别,封闭经济条件下调结构很简单,关门淘汰就可以了,但是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重要的是政府相结合加减法并行的这种调整。简单的练内功,或者是简单的淘汰可能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虽然不主张简单的通过政府的支出等等这样一些措施增长,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仍然是必要的。为了更加有效的推动结构调整,需要把握好“去杠杆、去泡沫”和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常作用的关系。
同时,也需要把握好调结构转方式,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系。要坚持从需求方面施策,从供给方面发力。首先,从需求方面施策来说,有些投资还是要适当的扩大。过去确实有重复建设、过度投资、铺张浪费等等一些无效的投资,我们肯定要去掉控制这些无效的投资,但是不能因为控制无效的投资,把该投的、必要的、合理的投资也否定了。我们的基础设施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有我们的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方面欠缺还是相当之大的,我们推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些企业虽然有推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动力,但是往往缺乏这种能力,在这个时候需要政府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以推进。
关键词:国际金融;经济形势;经济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已逐渐步入一个新的环节,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变化的重要形态,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变化,各国经济形势都进行了相关变化,其国际经济对当前我国就业问题已经形成一种全面的影响。
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概述
(一)世界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增长缓慢,尤其是在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十分脆弱,西方发达国家深受债务和财政紧缩问题影响,导致各个国家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相续导致经济的恢复能力不足。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相关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逐渐显示出来。
(二)美国经济
美国经济作为发达国家的主要体现,其经济形势影响着其他国家相关政策,这对美国经济的具体情况十分不利。今年来,美国失业率回落至9%以下,初次申请救济人数不断下降,这在一方面的体现出经济指标进行回升,另一方面表明美国经济有所回升。当然美国经济恢复缓慢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无法促使经济摆脱无就业复苏的状态。其技术创新也呈现出低谷状态,但在后期的发展中呈现低速增长状态。
(三)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的增长低于预期状态,这是由于日本经济在2012年灾后重建的拉动效应的情况带动下进行的。日本经济增长呈现当前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经济发展放缓日元升值从而导致日本外需疲劳,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国内的电力供应紧张,震后重建工作的缺乏相关经济支持,从而导致的经济前景达不到预计要求。
(四)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对金融影响的重要环节,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市场心态也变换武昌,这对国际经济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了重大 的冲击,还对市场经济的预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今年来的市场经济格局没有明确的变化的情况下,市场经济核心因素也变动不大。在今后一段时间,市场经济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式局面,这将进一步导致国际各国经济受到巨大挑战。
三、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上而言,国际经济型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有利影响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利影响方面。有利方面包含了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对经济战略的影响,这种融合不仅仅表现在对贸易的影响方面,更主要的还是表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其不利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我国经济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我国就业方面的影响。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国际市场的巨大变化下,国际经济增长速率明显下降,由于我国的经济对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加大,不可能在国际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不受丝毫影响。从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的GDP数据可以了解到,我国2015年内的生产总值为676708亿元,GDP增长速率为6.9%,2010 年我国的GDP增长速率为10.6%,2011年为9.5%,2012年为7.7%,2013年为7.7%,2014年为7.3%,2015年为6.9%,为近年来最低值,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的GDP年增长速率正在逐渐降低,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对贸易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尤其是美国等发展国家,随着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大大降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趋势日渐紧张。2014年,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影响,经济增长十分缓慢、一些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我国对外贸易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3.4%,其中,出口增长率为6.1%,进口增长率为0.4%。从2014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率的具体月份来看,在2014年1至3月份,我国的进出口增速受国际市场的需求影响出现大幅度下降,从4月份开始,外贸进出口的增长速率有所回升,并出现较快增长。
(三)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变化较大,经济周期并不同步,主要的一些经济体出现了货币政策分化的现象,在欧洲一些国家支持经济复苏的形式下,美元的资产收益率以及美元汇率持续上升,导致国际的债市、股市以及汇市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受到较大的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陆续出现外币缩水的现象,金融市场的业绩大大下降。
(四)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由于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调、经济增长速率较低的现象,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有所降低。在2008年的2月至9月期间,居民在食品价格、工业品以及燃料购进等方面的消费价格出现回落,从1月份至11月份我国居民的消费情况来看,食品类价格、烟酒价格、医疗价格以及工业品价格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增长,而在服装价格、交通价格以及娱乐教育用品价格等有所降低。由此可知我国的通货膨胀有所缓解,但是经济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五)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经济形势对我国就业情况的影响是作为一个国家衡量经济标准的重要环节,其关系到人们群众的整体利益。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其对我国就业情况的影响十分巨大,这也是和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美国经济复苏相对稳健,欧元区却因受到债务危机导致其基础不牢固,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我国经济和印度等地区的经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状态,但又受到国际经济条件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呈现不太乐观的状态发展。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1%,较2014年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整体增长2.0%,较2014年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而新兴经济增长速度为4.0%百分点,较2014年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通过统计发现我国2015年上半年总出口价值为6.57万 亿元,增长0.9%,由此可以发现,我国出口产业受到国际金融经济的影响,持续保持增长状态,对就业的影响依然不容忽略。当然这种影响也和社会人口基数有很大关系。
四、面对影响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国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局面时需要完成的重大任务,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希望看到的。虽然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并不理想,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体趋势并没有改变,只要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特点,针对问题具体解决,就可能将挑战变成动力,出现经济平稳且较快的增长。
(二)扩大国内需求
在其他国家对我国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必须不断扩大国内需求,不断发掘国内需求的市场,将扩大国内需求视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情况下,结合基本国情的相关特征我们会发现,扩大国内需求并不困难,在扩大国内需求时要注重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将服务业与就业充分结合,以提高消费水平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三)调整经济结构
在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为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要转变发展观,从长远角度出发,调整经济的结构。进一步突破与产业有关的关键技术,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推进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区域性生产力的差距,淘汰落后生产力,不断创新适合发展的生产力,积极从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国际经济形势固然对我国的经济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在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必须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找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大实践力度,努力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阅军.浅谈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06).
[2]宋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5).
[3]洪银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2(71).
[4]毕吉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J].国际商务财会,2008(04).
[5]叶青林,冷崇总.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J].价格月刊,2009(02).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策略;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出现了贸易摩擦、贸易纠纷等问题,这就使我国在贸易保护方面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研究出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二、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形成的原因
1.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和欧美债务问题的扩大
近年来,中东与北非地区发生政治动荡,日本爆发了特大地震灾害以及欧美债务风暴升级等问题的出现,使得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世界经济增长呈现下滑趋势。为了能够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欧洲中央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为政府债务融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致使各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急剧增加。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的不断扩大,加快了经济的波动频率,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使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崛起,并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
2.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中的迅速崛起
目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迅速的崛起,其明显表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国家,并且逐渐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一股主要力量。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一直保持着中高速的发展,在2001―2011年间,就已经发展成为第二贸易大国,并且贸易出口排名第一。中国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也给贸易保护主义带来了一些新的特点。
3.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的重大议题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并且对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在世界政治及经贸格局的新形势下,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等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为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当然也会受到一定额限制性规定,而这些限制性的规定延伸到贸易领域就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三、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1.高新和新兴产业将成为重灾区
早期,中国出现的贸易摩擦问题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产业和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使得电子信息、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进而也逐渐晋升为贸易摩擦的主要领域,并有可能成为国外实施贸易保护的“重灾区”。
2.贸易争端会逐渐向中国蔓延
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的经济复苏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而中国由于采取了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产品出口贸易等方面获得迅速的发展和崛起。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贸易量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也随着增多,贸易争端逐渐向中国蔓延。
3.贸易摩擦会对中国的崛起带来考验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必然会对美国的霸权地位带来严重的威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崛起定会对国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容易挑起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争霸战。而中国近年来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综合国力上都表现突出,因而在国力关系上容易产生摩擦,对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四、新特点贸易保护主义下我国的应对策略
1.政府要加强营造良好的国外环境
面对国际新形势,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的形成,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此,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努力为我国的对外贸易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贸易中,政府出于宏观层面,是国家利益的代表,所以政府要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与各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
行业协会处于中观层面,是企业和政府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我国应对外贸保护主义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为此,行业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结构,组织企业积极应对国外的贸易保护。与此同时,行业协会还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协助政府一同加强行业的保护,解决贸易纠纷。
3.企业自身要提升应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
企业是国际贸易中的微观元素,同时也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参与者和受害者,需要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应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来减少贸易摩擦,并尽量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例如:企业可以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还可以通过业界合作提高自身研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新特点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不断地增长定会使对外贸易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尽管如此,我国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制定长期有效的措施来迎接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化,推动我国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苏华山.我国应对国外“双反”贸易摩擦需要有新思路[J].对外经贸实务,2012(02)
[2]刘旭.“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2(01)
[3]于维军.国际贸易中的舆论壁垒及其应对措施――兼谈正确发挥媒体在食品安全中的舆论监督作用[J].中国检验检疫,2012(01)
[4]季中文.中美贸易摩擦骤增的原因及对策[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4)
IMF预测,中国今年增速将维持在9.7%不变,对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期是报告中的一大亮点。IMF同时指出,中国出口增长有可能受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但稳定的投资增长和消费的加速增长继续对经济活动构成支撑。中国的内需可能会出现令人意外的上扬,因为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支持经济增长,强劲的国内消费将帮助中国应对海外市场动荡所导致的出口增长放缓。IMF还将中国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升幅预期从4月份的5.9%上调至6.4%,将2009年的CPI升幅预期也从此前的3.6%调高至4.3%。IMF并未对中国通货膨胀压力表示担忧,而是预计通货膨胀将有所消退。
尽管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明显恶化,但IMF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主任布兰查德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速仍保持3%的情况下,还不能用“萧条”一词来定义当前的世界经济,特别是在全球协调一致行动的情形下,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那样的持续低迷的可能性很小。另外,IMF仍然对世界经济的反弹表现出了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几大因素将为2009年晚些时候出现逐步复苏提供保障。这些因素包括:预计初级商品价格会稳定,将促进石油进口国的消费,2009年美国及欧元区的消费都将适度反弹;美国房市下滑将在明年触底,有利于抑制与房贷相关的损失并使金融机构恢复健康;近期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虽有所降温,但受益于强劲的生产率增长和调整改进的政策,其国内需求非常旺盛,仍会成为抵御衰退的一个力量来源。
布兰查德在会上表示,美联储及全球央行降低利率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他警告说,降低利率不是灵丹妙药,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未来经济状况仍十分艰难,当前尤其需要欧洲采取进一步行动。
据相关资料介绍,目前美国的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日本占到87%;而辽宁省的中小企业产值去年占到全省GDP的60%以上。中小企业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力量,尤其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这项艰巨任务,中小企业无疑是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是,就辽宁省目前的情况看,中小企业还面临资金方面的困难,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尤显突出。辽宁省中小企业经济研究会常务会长刘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省中小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还不尽如人意。除了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目前大部分发展中的中小企业都对资金有一定的需求。尽管中央政府已经给银行新增加了50%的贷款额度,并且要求贷款去向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但银行依然按照自己的内部机制“按部就班”。比如,如果企业固定资产抵押额度达不到银行所制定的2个A标准,那么企业想得到贷款是很难的。而就目前看,一般的中小企业根本达不到。显然,银行还没有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营造一个很宽松的氛围。
讲到这里,刘会长拿辽宁与浙江做了对比。浙江地区资金环境比较好。比如民间银行、民间互助会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搞得很红火。尤其为中小企业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比如企业有一个项目急需几千万元资金,几家民间金融机构一周转钱就出来了,项目马上就上去了。而辽宁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民间金融机构,诚信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所以中小企业需要资金基本还是两个渠道,一是银行贷款;二是通过担保公司。而担保公司辽宁目前也还是弱项,担保的力度不够,所以企业想获得资金非常困难。
为应对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辽宁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出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政策。辽宁省中小企业厅在印发了《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后,又出台了补充规定,投入8000万元对担保公司给予风险补偿。比如,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1000万元,担保公司就可以得到4万元的补偿。
而对上市中小公司的鼓励,沈阳奖励100万,省里再奖励100万。出台这样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就是要将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辽宁省政府也下发了《关于促进全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了在全省14个市每个市成立一家小额贷款公司的指导意见。目的就是让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及时获得足够的贷款。政府鼓励成立民间小额贷款公司的做法是非常罕见的,足以证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是明确而有力的。
刘会长说,小额贷款公司不但手续简单,贷款目的明确,而且允许利率比银行利率上浮4倍,这样就可以抑制地下钱庄的泛滥。小额贷款实际上是解决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尽快上大项目,帮助解决生产和经营上急需资金的问题。记者在此前了解到,沈阳市东陵区一家民营铝制品企业,每年进铝锭再到别的企业加工成铝板就需支付1 000多万元加工费。如果自己建立加工附属厂就可以节省1000万元,而且两年后便可以偿还贷款。类似这样的项目关键是急需资金。
论文摘要: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攀发,金触危机很快艾延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发撼。时至2010年,这场风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开始回吸。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呈现出祈的特点,高失业率、预期通胀率、国际贫易竟争加剧、,易保护重断抬头……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贫易艰难发展。面对祈的经济扶序,我们应该积极训整对外贫易政策,以在祈一枪竟争中盛取更有利的对外贫易地位。
2008年,潜伏已久的美国次级房贷问题全面爆发,掀起金融市场的狂风巨浪,贝尔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动性危机,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资……这场金融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经济,使其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体已经挺过这场风暴的中心,逐渐过渡到“后危机时代”。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金融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低迷,公众信心丧失,在与之周旋抗衡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据世贸组织(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下降12%,降幅为60年来之最,而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方面面临极为不稳定的经济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增加而承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日趋强劲的贸易保护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出口贸易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 .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 .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
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 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 .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 .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
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
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
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3 .4优化行业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健进步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洲所带来的打击远比美国要重,究其原因则是后者的制造业规模比前者要大得多。这给我们的教训便是,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是不能完全统一的。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可靠保障。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效益,也要狠抓制造业的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有效促进和确保经济健康高速平稳发展。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 脱钩
有专家指出: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起源表面上看是因为美联储运用货币工具不当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当前世界一次能源日渐枯竭,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发展需要而引起的能源危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能源管理等多方面遗留的痼疾,使中国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能源压力。
一、前言
“脱钩”理论来源于西方,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理论产物,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包括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区域经济等现论。“脱钩”对应的英文单词是Decoupling。而英文中“decoupling”一词是缘于“coupling”(中文是 “耦合”)提出的。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发展水平类似于60年代~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脱钩”研究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关联分析
1.能源消耗总量分析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速度。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也在迅速增长,2008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高达28.5亿吨标准煤,仅次于美国,成为为世界能源消耗第二大国。以9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中国GDP变化情况来看(图1):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整体稳步上升,但其增速低于中国GDP增长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差距并且越来越大,两条曲线呈现出喇叭口形状,表明中国已具备了“脱钩”理论图形的基本特征。
2.能源消耗弹性分析
根据西方学者“脱钩”研究经验来看,单纯以能源消耗总量作为“脱钩”研究的惟一指标显然不太科学,还需要另外一种或几种衡量指标来界定,本文还采用能源消耗弹性 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指标。从图2可以看出,1991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弹性数值位于-1与2之间,显现出震荡态势。其中1990年~1997年,1998年~2002年,能源消耗弹性位于0到1之间;1997年和1998年能源消耗弹性数值小于0,能源消耗弹性很好地反映了二者的脱钩情况。
综上说述:同时使用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消耗弹性两个因子作为脱钩研究的衡量指标,更有利于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关联和影响,更便于对“脱钩”类别和特点加以区分,GDP总量、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耗弹性和脱钩类型如表所示:
三、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脱钩”的具体措施
虽然中国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以及管理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此,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改革能源管理体制
目前,中国的能源管理采取的是低级别分散式的管理体制,能源管理机构众多,各部门分而治之,而且这些能源管理机构普遍属于低级别部门,宏观调控能力不够。因此,应将分散于各部门的多种能源行业管理权集中起来,从欧美国家能源管理的先进经验来看,在中国设立国家能源部,统筹电、石油、煤炭、核能等多种能源的管理和利用是实现中国能源脱钩的体制保障。
2.促进产业结构转变
不同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同。一般来说,三大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普遍较低。因此,应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小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权重,鼓励和推动符合减量化和非物质化的第三产业发展;同时以推广绿色经济为契机,开发推广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用低碳生产、低碳生活替代现有的高能耗生产、生活方式。
3.调整能源消耗结构
中国的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相应水电、核电、风电比重较小,但相对欧美国家来说,中国能源消耗结构十分不合理,严重制约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需要对现行能源消耗结构加以调整,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同时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推广。
4.发挥技术创新作用
国内外众多理论均认为技术进步是解决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并非单向和无条件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极有可能带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有可能带来更广泛的能源需求。针对具体的节能目标,开发有针对性的绿色技术,以减物质化和非物质化理念来引导技术创新。
5.普及节能减排教育
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工作,不但要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节能减排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而且要在全民个人生活中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强化节能观念,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总之,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只有充分认清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能源消耗特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最终达到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突破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相对脱钩”乃至“绝对脱钩”,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并存
(一)欧美经济降温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笼罩在衰退的阴影之下。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仅为0.6%,全年GDP增速为2.2%,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新的经济数据表明,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从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部门。
欧洲的金融机构大量持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所以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也遭到重创,使欧洲的信贷活动受到限制。加之美国是欧洲重要的出口市场,美国经济降温,特别是消费需求下滑,使欧洲外部需求减少。去年第四季度,欧盟经济由三季度的0.8%放缓至0.5%。
(二)全球通胀压力没有减弱迹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通胀压力不断加大,2007年11月美国CPI同比上升4.3%,创一年来的最大升幅,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月度CPI同比升幅保持在4%以上,表明高通胀有长期化趋势。
欧洲的通货膨胀形势也日益严峻。受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自2007年9月以来CPI涨幅已经连续数月高于欧洲央行2%的警戒线,并在2008年1月份达到3.2%,为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的最高纪录。
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形势也很严峻。俄罗斯通胀率已经从2007年8月的8.6%上升到2008年1月的12.6%。进入2008年后,受国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急剧上涨的影响,印度通胀率也再次上涨,到2月份已经达到4.35%。
二、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通胀压力得不到缓解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放缓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之相关的供需不平衡。简单的讲,就是一方面,由于金融资产过度供给和需求不足,导致美国和欧洲经济明显放缓,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和内需增长强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造成初级产品需求旺盛和供给不足,形成持续的通货膨胀压力。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扩张有两个火车头,即建立在资产价格上涨之上的美国经济增长和建立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之上的新兴市场经济增长
2001年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中央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房地产、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使华尔街的实力空前壮大,获得了巨额会计利润。美国的金融机构利用这次机会实现了一次在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上的大飞跃,从而使金融服务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与此同时,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刺激了私人消费,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
在美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也经历了一次经济快速扩张。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崛起,意味着近30亿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升级、能源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需求猛增。与美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资产市场不同,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实体经济,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能力扩张。
客观地讲,究竟这两个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哪一个对近年来的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更大很难量化。因为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已经非常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经济运行的复杂性超越一些表面的统计数据。但很显然,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和生产能力的扩张,以及基于此之上的经济增长,对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明显。例如,非洲经济增长能够达到数十年来的最快水平,主要是因为新兴市场国家需求的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的广度是空前的,已经超越了发达国家。
(二)近期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及其带来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长
美国经济的高增长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高增长都增加了对初级产品的需求量,但是从增量部分看,后者无疑大大超过了前者。在经历了制造业转移后,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人均物质消耗绝对量较大,但增量较小。而且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近期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对初级产品的需求量基本稳定。但新兴市场国家则完全不同,经济增长意味着对更多的初级产品需求。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很多国家还处于“重化工化”阶段,所以经济增长必然意味着物质消耗量的提高。
其次,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建设新的道路、市政工程和公共设施,对矿产品和能源的需求大幅度提高。
最后,新兴市场国家消费结构升级增加初级产品需求,例如亚洲国家居民逐渐改变以谷物为主的饮食习惯,增加了食物中的肉类的比重,这些国家居民的汽车保有量也在增长,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
总的来说,建立在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基础上的美国经济繁荣,并不是近期世界初级产品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而建立在实体经济扩张基础上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则对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
(三)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表现的差异性造成世界经济在降温的阴影下继续受到物价上涨的困扰
虽然美国经济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但是其经济增长的基础毕竟有很大区别,这是为什么出现“脱钩理论”,即世界经济增长与美国“脱钩”,的重要原因。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表明美国经济走势的确和其他国家经济走势并不同步。
当前的美国经济降温始于房地产价格下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贷危机,可以被认为是由一场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放缓。到目前为止,这场金融危机对其他国家实体经济的冲击程度,和该国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次级债相关产品的多少直接相关。欧洲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美国次级债券,所以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也遭到重创,实体经济降温的幅度也比较大。由于日本金融机构相对保守,在次级债相关产品上的投资不多,所以金融系统受到的冲击要小于欧美国家,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小。而新兴市场国家远离华尔街,受到的影响直到目前还没有明显显现。
很显然,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主要影响了经济增长建立在资产价格上涨之上的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而对于经济增长建立在实体经济增长之上的新兴市场国家直接影响较小。所以目前世界经济“滞”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停滞的风险。2007年中国、印度(财政年度)、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7%、8.7%、8.1%和5.2%,明显高于同期美国、欧盟和日本2.2%、2.9%和2.1%的增长率,很清楚的显示出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依然充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