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概况范文

新能源概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概况

第1篇:新能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企业发展;创新开发培训项目;强化岗位技能练兵

作者简介:李欣(1962-),女,重庆人,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主任助理,教授。(吉林 长春 130022);王立志(1967-),男,山东新泰人,国网技术学院培训教务部副主任,教授。(山东 济南 250002)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88-03

2011年11月24日至12月2日,由国网技术学院组织率领的电网运行专业考察学习小组赴德国GridLab GmbH(欧洲电力系统安全研究与培训中心)进行学习,目的是掌握电力企业岗位培训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促进国网公司培训基地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迈进。笔者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随团参加了此次学习考察活动。在德国培训期间,我们重点利用仿真系统对电网运行的监控、操作以及调度等岗位职责进行了培训体验;对德国电网的建设、改革概况,市场运营模式,新能源发展态势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德方共安排了9位专家及技术人员为我们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和介绍。同时我们还到德国50Hertz 输电公司(德国四大输电公司之一,负责德国东北部电网输电业务)的控制中心(TCC)和所属的一座220kV/110kV变电站进行了参观考察。

此次赴德考察学习感触深刻,收获极大,对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印象深刻,对强力推进新能源的发展政策和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更是叹服不已。在广泛地考察、学习和了解中,领会和理解了德国供电企业的培训模式和培训理念,拓宽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对今后开展岗位培训与练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创新培训奠定了基础。

一、德国电力企业发展概况

1.德国新能源发展概况

在学习期间,9位培训师的讲课内容中有5位涉及到了新能源的发展。主要原因:一是新能源在德国以立法形式促进其发展,发展力度大;二是新能源的开发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环保意识强;三是新能源的发展也开放了发电企业的竞争市场,投资积极性高;四是新能源的发展对电网运行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没有坚强而稳定的电网作支撑,新能源的发展就只能停留在设想上。

为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德国于2000年出台了新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2004年又做了修改,极大提升了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大体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新能源要安全投入电网。新能源法同样对可再生能源入网的安全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一方面促进了新能源的发电企业在电力设备技术上创新的速度,另一方面也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证。

二是明确了新能源必须优先入网。新能源法明确规定了必须首先保证可再生能源优先入网,并且给出了相应补贴措施,这从真正意义上开放了发电企业的竞争市场,促进了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德国电网改造和欧洲联网的进程。

三是对新能源的入网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对新能源入网的补贴方法做出了相关规定,如制定高于常规能源的入网价格,以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新能源发电市场的竞争中。

四是规划了未来新能源发电量的比重。受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影响以及民众的意愿,德国政府要求在2022年之前,关闭境内的所有核电站,同时对新能源所占能源消耗的比例做出了初步规划,即2020年新能源要达到总能源消耗的35%以上,2030年要达到50%以上,至2040年达到65%,而至2050年则要求达到80%以上。可见德国政府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的决心和信心。

五是不断降低新能源的发电成本。新能源入网初期(2004年之前),德国政府对新能源入网给出了几乎10倍于常规能源的入网价格,但经修改后,对新能源入网规定和加大了入网电价逐年递减的幅度。从而强力促进了新能源发电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降低发电成本,以保证未来方便、快捷、灵活以及廉价地应用新能源。

新能源法的出台和实施,激活了许多投资者的热情,使德国许多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特别是风力发电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旺盛”。目前,德国的陆上风力发电能力基本已趋饱和,已转向海上风力发电。尽管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但因其发电能力远远大于陆上风力发电,所以德国很早就已经致力于海上风电的开发。目前已有位于德国北海离岸45公里处海域的12台风机60MW的海上风电场已经并网发电,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400kV的海底电缆工程。德国的海上风电未来将占整个风力发电的25%。

2.德国电网企业的改革概况

受历史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电网新能源的发展需求,德国的电网建设以及电力企业的运营也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革,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电企业市场化运营的改革。在1998年之前,德国的电力市场也是由几家发电企业所垄断,形成这种垄断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发电企业只在某个固定区域供电,用户没有更多选择的可能。1998年至2005年,经过几年改革的起伏变化,最终实现了发电与电网的真正分离,形成了电力企业有序竞争的局面。

二是电网发展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欧洲联网的规划格局,实现大区域、跨地区(国家)联网是为了实现清洁能源的远距离输送。需要说明的是,德国作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基本达到稳定阶段,所以用电负荷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几乎没有增容扩销的电网扩张工程,所以网架结构相对简单、变化较小。对德国来讲,电网工程改造的重点主要是更新设备和实现跨区域联网。

三是电网运行设备的改造。至2005年,德国境内电网中的大小变电站,全部完成了自动化改造。过去分散控制的变电站,全部实现了集中控制。以德国50Hertz输电公司为例,全公司只有1个控制中心(TCC,相当于调度中心)和6个区域集控中心,共监控69个变电站,变电站全部实现了无人值班。

二、德国输电系统企业员工岗位培训概况

德国电力企业员工培训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所引起电网结构变化及设备的更新改造而不断改变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运用仿真系统对员工进行培训虽然从2005年之后才开始,但是在培训理念上,却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把对员工的安全培训作为第一重点来抓。在德国,对员工的安全培训被作为一项法律条件来要求企业。比如,某员工一旦出现人身伤害事故,有关调查人员要检查该员工是否有接受企业组织进行的安全培训的记录,否则将追究企业的责任。不仅是电力企业,政府或工会组织也对安全培训极其重视。多项监督的合力作用,使得安全培训成为自觉自愿、必不可少的常规性培训。其培训形式(以过去变电运行人员的培训为例),既有个人操作的模拟演练和讲解示范,也有实际操作的视频录像,还有非正常操作引起的事故仿真画面,通过增强视觉上的冲击感,以此来增加印象。

二是培训的方式更加注重角色的扮演。以我们所体会的调度人员培训为例,学员接受培训的主要内容通常是模拟出一项工作任务,每个学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照工作流程,行使各自角色的岗位职责。在角色扮演中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掌握每项工作的技术要点和可能存在的危险点。

三是培训内容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德国人的培训理念中,培训更加注重的是一种有针对性的行为能力的培养。仍以电网调度人员或变电运行人员为例。按照他们的培训思路,一定或尽量要让培训学员能面对自己岗位所熟悉的系统网络或对应的设备,培训中注重每个细节的训练,包括每句话的规范性以及每个动作的标准性等等。

四是培训的师资更加注重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培训师。对于某些专业性很强,需要综合能力的技术岗位,德国的培训机构,更倾向于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培训师或来自学员所在公司的技术专家,承担重要技术岗位的培训任务。这对于学员来说,更能够有针对性的掌握本企业的综合情况,按照本企业的特点,进行专项技术技能的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学习考察后的思考与启示

1.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创新开发培训项目

从德国乃至欧洲对新能源发展规划的目标,可以看出未来世界新能源发展的方向。我国目前能源结构虽然仍以煤炭资源为主,但是随着“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和新能源政策的出台,逐年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已势在必行。而对供电网络来讲,则要应对各种新能源发电中不稳定因素对电网冲击所带来的挑战;要应对大区域大范围联网对系统稳定性、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挑战;要应对事故紧急情况下系统协调调度、安全运行的考验。所以,在目前国网公司建设智能电网的强劲势头下,创新开发适应新形势下的培训项目,是提升人员素质,做好能力储备的必要条件。可探索和开发:(1)电网运行调控一体化的培训项目;(2)新能源入网的协调联合调度、监控电网稳定运行的培训项目;(3)电网事故状态下应急处理培训项目;(4)智能电网综合性培训项目;(5)智能用电侧的需求管理培训项目;(6)可再生能源发电入网仿真系统监控运行、紧急状况预案处理等等。

2.跟进企业发展脚步,强化岗位技能练兵

电力企业的职业特点是:技术工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要求高,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结合德国考察的体会,主要启示是:一是应加强安全行为的专项训练。特别是生产类的运行、调度、检修与试验等岗位,对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动作、标准要求的强化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应加强岗位工作标准化流程和标准化作业的练兵。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作业训练,有利于学员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同时提升完成任务的工艺水平、综合质量和工作速度等。三是应加强岗位工作角色扮演的模拟训练。按照实际工作的角色分别进行模拟强化练兵,有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了解实际工作内容,丰富教师实践经验

第2篇:新能源概况范文

2月25日,第38期“光谷・青桐汇”在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举行。

在这场由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创业黑马集团承办、《支点》杂志社协办的“光谷・青桐汇”活动上,武汉依讯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带来的新能源移动汽车补电网项目,以10张投资邀约函的成绩,成为本期“光谷・青桐汇”的“邀约王”。

讲述人 武汉依讯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 丁勤

项目背景

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基于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技术,从事PNT(定位、导航、授时)系统解决方案的军民融合企业,业务范围包括驾驶员培训、车联网平台、自动驾驶等领域。今年预计销售额将达到1.8亿元,净利润3000万元。目前已完成尽职调查,拟在创业板IPO。

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因长期做与车相关的北斗导航解决方案,又关注到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趋势,公司拟切入新能源汽车市场。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2014年销售8万台,2016年猛增到100万台,到2020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500万台,新能源汽车迎来井喷时代。

项目概况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存在充电难、充电桩建设难的瓶颈。公司很早就在研发快速充电技术,后又成功研发了T-BOX/BMS技术。T-BOX是车联网中的智能移动车载终端,BMS是电池管理系统,这两项技术可将车辆位置、电池等相关运行数据传输到监管后台。快速充电技术加上T-BOX/BMS,公司便可委托车辆厂加工,做成移动充电车。

用户需要移动充电车服务时,可通过APP呼叫,我们可就近提供充电服务。当然,根据后台监控数据,系统也会提示用户何时需要充电、何地能提供充电服务。在这项业务基础上,我们还可提供分时储能、充电车与电池销售以及电池回收等服务,这就形成了新能源移动补电网。

市场情况

目前有多家企业涉足新能源固定充电桩市场,但进展都不太顺利。而且,移动充电车与固定充电桩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加上涉足者少,市场潜力巨大。去年底,工信部发文要求所有新能源汽车必须加装车载终端和电池监测系统。目前,已有部分新能源汽车电池厂家与我们达成了战略协作。

融资需求

融资3000万元,出让5%的股权。资金将全部投入公司,新能源移动补电网项目考虑以控股或全资子公司形式操作。

投资人点评

对投资人来说是个机会

蒋正轩 承胜创投投资总监

这个项目还不错。它是背靠一个准备IPO的公司在孵化,这家公司此前在北斗领域已做得比较成熟,现将一些技术运用到新能源移动补电网上,实际上是在探索另一个盈利方向。

就行业来讲,新能源汽车充电是比较热的市场,也是国家鼓励的发展方向。虽然现在的发展还不太成熟,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所以新能源充电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向。

对投资人来讲,这也是一个机会,因为这家公司很快就会IPO。

移动充电不是强需求

谢坤 约瑟投资公司投资经理

新能源移动充电肯定有需求存在,但爆发点没那么大。在如今新能源固定充电桩建设网络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移动充电需求确实存在。但是,如果未来固定充电桩像加油站一样普遍,需求可能就不存在了。

从日常生活来看,现在用新能源汽车的人,很多都是把车当做上下班的代步工具,下班后在自己家附近充电即可,没必要还专门叫个移动充电车。所以,这只是弱需求,而非强需求。

能不能做好很难说

胡新高 丰厚资本副总裁

尽管公司此前的业务已很成熟,但新能源移动补电网能不能做好很难说。我认为这个项目的估值有点高。

目前该公司采取的办法是将资金投给公司,而孵化新项目又可能会影响主营业务的利润,反倒不利于上市。我建议,不如直接以控股或参股的形式,独立对该项目融资,这样更容易成功。

挠τ贸【袄纯矗如果新能源汽车需要移动充电,车很可能是在出行状态。但车在行驶途中不可能随便停在马路上,一般是在高速公路服务站、停车场和车库等地方停车。这些地方是移动充电的理想场所,但会涉及到建服务点的问题。这就要和一些固定场所合作分成,一方提供充电场地,一方提供充电服务,这其实和建设固定充电桩一样,并不容易。

第3篇:新能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能源;智能汽车智能交通

1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已经超过2200万辆,全球排名第一。年初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4475万辆,千人保有量首次超过百辆,达到105.83辆/千人。但是我国的千人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美国千人保有量超过800辆,所以中国未来增长预期和空间也是很大的。

从能源安全问题考虑,我国的用油量五成依赖进口,即将突破60%的警戒线。长期以来,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处于不足,一旦石油进口出现问题,中国大地将变成停车场。我们已经感觉石油供应日益紧张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我国已经成为第二大CO2排放国,由此产生的国际经济和政治争端越来越激烈。这充分表明,我国所面临的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来势更猛、挑战更严峻。

2 新能源汽车定义阐释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定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定义和包括的车辆类型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主要政策,在2012年沿用新能源汽车名词,分类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主要特征是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

3 全球车用能源发展概况

近年来,全球各国政府拘于能源安全及环境污染考虑,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运用普及,并给予政策上扶持。

日本2009年“下一代汽车”的中长期目标,力争到2050年环保车数量达到3440万辆,占日本汽车总量的50%左右。“下一代汽车”指清洁柴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等环保汽车。德国2012年《国家电动汽车平台计划第3次评估报告》,进一步要求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基础设施技术、动力系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全方位的研发体系,实现到2020年成为世界电动汽车领先国;美国2012年启动电动汽车国家创新计划《EV Everywhere》,通过提高对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插电式车辆技术、轻量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支持,实现5年收回车辆附加成本的目标。

在有关财政税收方面,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在法律法规方面,也在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法律规范。综合他们的成功经验,加强产业初期的政策支持,加大补贴政策,明确颁布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够保障消费者、企业一些享受优惠的权力,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4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机制的放宽。在市场无强大需求情况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放弃传统汽车,传统汽车企业意愿不强烈,控制投入研发力度,依然深耕传统市场。如果国家放宽对电动车的资质管制,允许有实力的行业外资进入那么新能源汽车将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如像小米、阿里、腾讯、乐视等这样实力雄厚,市场嗅觉敏锐企业巨头,结合自身互联网思维打造发展智能电动汽车。只要国家放宽管制,这样企业的资本与技术将打破新能源发展的僵局,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定位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发展纯电动汽车。但是在发展中也应该鼓励混合动力等节能汽车,纯电动的充电桩、电池续航里程等问题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我们的近邻日本,他们的汽车工业、技术储备比我们先进的多,特斯拉用的电池就是松下提供,但是日本非常明智地选择了混合动力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现在十几年时间过去,混合动力发展不错,丰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厂商,日本每年售出的新车中混合动力占到了2~3成以上。

(3)结合智能电网与充电网络运用与建设,寻求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结合新模式,推广充电普及形态,以达到经济、便捷的充电模式。与传统的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物联网发展方面有更明显的技术优势。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推广,便于存储的电力能源将成为城市的首选能源,这对发展纯电动汽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电网搜索与电动车充电站的覆盖结合运用,对正常运行甚至路况智能分析提供帮助,也促进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为未来的无人驾驶奠定基础。

(4)要加强对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有专家认为,尽管电动汽车技术特别是电池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电动汽车很可能只是一种过渡性产品,因为电动汽车还需要充电,发电依然会产生污染和温室气体。电动汽车电池如果得不到安全可靠的后期处理,很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因此人们更加重视现在正在研发的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是利用氢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化学反应发电来驱动车辆,只排放少量的水,几乎不排放污染物质,是最清洁的下一代汽车。

2013~2015年我国对指定39个城市进行新能源汽车运用推广,计划总量为33.6万辆。但截至2014年9月,完成的推广量仅为目标量的11.49%,离目标差距较大。由于我国创新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基础研发能力尚显不足,仍存规模化车型少,生产成本高,充电不便等突出问题,新能源汽车仍然难以得到普通消费者亲睐,步入平常百姓家,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4篇:新能源概况范文

对于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是以天然气、煤炭、石油等一系列的一次性能源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可再生能源的出现逐渐大规模开始替代传统的能源系统。二者之间最为重要的差别就是前者能够进行存储,有着较为稳定的发电空间模式,电力系统的双侧供应可调可控;然而后者主要是以再生能源为主要发电能源,其有着不可存储的特性,因此不确定性就更为明显,电力系统的双侧供应可调可控性较差。新能源的出现,就是为了能够弥补可再生能源的可调可控性不足,通过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独特方式和创新技术,使电力系统能够在保证可调可控更稳定的状态下,保证可再生能源得到更加安全、高效的应用。

1.1高渗透率的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高渗透,也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因为我国在新能源应用方面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等地,这种格局的界定根据地理位置确定。在未来的我国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主要发展形势仍然会以普遍的集中形式,包含各地分布形式为主要策略,逐渐地远离大电网输送,消除中途输送的能源浪费,从而有效地保证新能源电力系统充分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1.2侧向供应的多能源互补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着重发展方向是能够有效利用的可再生资源,运用电源、电网、负荷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实现统一的协调互动,从而保证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高效运作。对于侧向供应的多能源互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供应,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这些永不枯竭的绿色能源,配备精确的预测技术,在最大限度上使新能源电力系统得到充分地发挥,将一系列能源之间的运作形成互补,从而减少因为自身稳定性差而出现波动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需求,利用当前电力系统中的先进技术,使所有的用电用户准确地知道自己的用电情况,根据电力系统所提供的运行状态来实时掌握价格的变化,并及时地对自身电力使用情况进行用电调节。

2新能源电力系统优化控制方法

从当前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整体状态上来看,控制方法还需要不断改善和优化,在此过程中还要遵循协调与分解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整体方面考虑,另一方面也要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局部自主优化考虑。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优化控制过程中,多个方面的不稳定性都将随之产生,在难度上呈现递增趋势,局部与全局的协同性问题也在增加。因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能源电力系统优化控制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

2.1新能源电力系统友好型控制方法

新能源电力系统友好型控制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能源形势来讲,能够提供更高的电力输出,有效地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新能源通过各项科学分析,依据历史数据以及天文气象等信息,利用数据分析解读可控手段和方法,因此,新能源的分析预测已经成为了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分析预测主要是针对其功率进行控制。当前功率预测可以分为3个等级:日、小时、分钟。就当前新能源电力发展的状态看,优化控制方法的功率预测分级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项方式方法。在未来新能源的道路上,需要更加精细、更加优化、更加稳定的友好控制。同时,沼气、蒸汽、火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一系列能源之间的互通互补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2.2新能源电力系统多源互补控制方法

所谓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多源互补控制方法,主要就是利用水利能源、煤炭能源等一系列传统的发电形式中的稳定性,来协调太阳能源、风力能源等可再生能源较为不稳定的电力输出,从而在多个能源相互之间补充的情况下,使电力系统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也基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当前较为缺乏的就是能够储能灵活的能源,因此,在我国煤炭储量位居世界第三的前提下,就需要努力提升燃煤能源,以此来对当前较为薄弱的多个可再生能源进行互补,从而提升电力系统的利用率。

2.3新能源电力系统双侧资源控制方法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力系统,其发电的控制方法随着新能源电力的增加,以往的单纯依靠单侧资源控制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电能负荷的需求量成倍增长,单一的供给与需求平衡逐渐被打破。因此,在当前阶段新能源电力系统双侧资源控制方法所具有的独特双随机波动性,能够有效地解决资源合理分配的问题,从而减少误差提高稳定性,整体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利用率。

3新能源电力系统关键技术创新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技术主要是通过其结构和运行,使得电力系统能够在稳定性较低的情况下保证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是新能源电力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想要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优化控制,就要实现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配套机制,以促进系统的可调控性、安全性、稳定性、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3.1电源响应技术

应用电源响应技术,主要是在技术能力上有所突破,适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新能源发电、输送以及平抑电力波动等一些新技术,以提高新能源的电力发电与应用效率,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开放电网,以此来实现所有电力系统的公平接入,利用新型的电网友好型发电技术与其他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实现与源网的协同机制,并且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清理能源的补偿机制,保障清洁能源电力系统的长效发展,同时开放电网的公平接入,建立新能源电力系统发展的新机制,促进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十三五”之后全面发展。

3.2电网响应技术

应用电网响应技术,主要是由于新能源电力存在电网振动的缺陷,使新能源电力无法在电网内大力输送,这是受其系统相关特征影响而产生的电压耐受力与通电能力低的现象。可通过采用合理的低电压、高电压、不对称穿越的方式,改变系统的奔向你通过,使电力系统电网存在一定的惯性。我国的新能源建设与实际地理位置相结合,构建了全新模式的电网机构,运用国外先进的电力输送方式,从而实现各地区之间的电力系统能够进行互通,使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一系列的相关可再生能源实现跨区域电力交易机制,并进行系统建设,充分发展新型电网结构与先进的输电方式,进一步实现电网的先进控制与安全防御功能。

3.3负荷响应技术

应用负荷响应技术,是因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对外界环境的抗干扰能力不足,在外界产生比较严重的干扰时,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系统功能瘫痪,这就需要提高系统承受高峰能力。同时还应利用发电设备的集中布局优势,充分在距离使用上有所发挥。通俗来讲就是将各种动力设备以及生理组织等在单位时间内承担协同电力额定。在此方面需要建立各项能源的供需协同响应机制,重点是在科学技术与智能调控管理,各种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研发,从而能够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逐渐地适应全新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双侧供应互补。

3.4云端智能综合控制技术

由于大型系统的数据来源复杂多样,控制关系又错综复杂,对系统进行既有控制效率又有实施效果的改进,成为目前主要研究的课题。通过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云端智能综合控制技术被应用到新能源的电力系统中,一方面数据通过云存储技术实现了自由下载与使用,这使信息互通性大大加强;另一方面,系统规划与协调运行均可通过云计算、云处理技术得以实现,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协调性;还有云端综合控制技术还完成了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这也大大节省了系统资源。

3.5大数据系统技术

大数据技术应用近年来很受青睐,尤其像新能源电力这样的大系统结构,可通过对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控制、分配与完成进行一系列的可协调性、稳定性以及能通性的分析,使信息传递更完整,更灵活。除此之外,大数据技术还具备清理、解读、存储等多项功能,尤其是新兴的大数据融合技术与可视化技术等应用,更为新能源电力大系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新能源电力系统优化控制方法及关键技术创新发展是我国需要不断深入研讨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真正实现电力系统多项能源互补,能源之间协调存储,才能够最大程度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最终使得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电力系统之中的首选。

参考文献

[1]刘吉臻.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问题[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16):1-8.

[2]刘吉臻,曾德良,田亮,等.新能源电力消纳与燃煤电厂弹性运行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21):5385-5394.

[3]冯双磊,王伟胜,刘纯,等.风电场功率预测物理方法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2):1-6.

第5篇:新能源概况范文

沈阳近海经济区管委会

2018年12月5日

第一部分 辽中区概况

一、辽中区简介

辽中区隶属辽宁省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沈阳市西南部,因在古代辽郡以西、辽水以东,宛在中央而得名。区域面积164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3万,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近海经济区,全国第18家综合保税区—沈阳综合保税区,也坐落于此。辽中区是沈阳市转身向海,打造近海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沈阳成为沿海城市的重要里程碑,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互动的先导区域和钻石节点,形成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辽中区是东北首家国家级生态县,相继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色小康县等多项殊荣。辽中有全国岸线最长、沈阳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辽中蒲河国家湿地公园”和辽宁省最大的平原水库—“珍珠湖”。“辽中寒富苹果”、“辽中大米”、“辽中鲫鱼”、“辽中玫瑰”、“辽中葡萄”五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成为辽中靓丽的名片。2018年10月,辽中区入选“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二、沈阳近海经济区简介

沈阳近海经济区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区,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于2007年6月正式启建,规划总面积66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公里,核心区20平方公里。沈阳近海经济区是沈西工业走廊的门户空间、沈西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承接地、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增长极;依托母城沈阳和营口港,服务沈阳经济区、辐射环渤海经济圈、面向东北亚,最终建设成为沈阳对外开放的门户。沈阳近海经济区主要发展商用车及零部件配套、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表面精饰五大主导产业。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生产型企业118家。其中,汽车产业有华晨金杯商用车、辽宁忠旺特种车、沈阳钧翔专用车、沈阳沃特专用车、沈阳远程摩擦、海达热交换器、裕森车饰、天勤座椅等各类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4家,整车生产企业4家,专用车生产企业7家,零部件企业14家。

三、沈阳近海经济区汽车产业园发展规划

规划定位:聘请顶尖规划院所,系统编制了沈阳近海经济区卡车及特种汽车产业园控详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用地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园区总的空间规划布局为 “四区二中心”:“四区”即整车生产区、专用汽车生产区、零部件配套生产区和商贸物流区;“二中心”即展览展示销售中心和科技孵化与整车检验检测中心。打造集研发、生产制造、商贸物流产供销一体化,具备商务功能的新型综合产业园区。

产业定位:园区以生产销售卡车整车、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为主要目标,在大力引进卡车整车、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同时,“搭平台"、"铸链条",积极引进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及汽车后市场项目。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为沈西工业走廊汽车产业提供生产及配套服务,打造沈西工业走廊辽中节点的汽车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计划用3-5年时间,以金杯商用车、忠旺特种车项目为龙头,引进商用车、特种车、专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10-1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30-50家,整车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套(件),产值达到500亿元,成为辽宁地区重要的商用车、特种车、专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和展示销售中心。

四、沈阳近海经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

区位交通:沈阳近海经济区位于辽宁省中心,沈阳市西南,距沈阳市45公里,距营口港69公里,距桃仙国际机场65公里。一小时经济圈辐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化纤城辽阳、石化城盘锦等8大工业城市,覆盖人口2400万。沈阳近海经济区地处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的中心,京沈高速,沈大高速,辽中环线高速,通海开发大道,沈盘公路,秦沈铁路,出海货运铁路,与正在规划建设的沈阳至辽中轻轨,直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宝航路等交通干线,构成了中国北方最为密集的陆路交通网络。

生产资质:落户在沈阳近海济区的专用车、特种车、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可以与沈阳宇龙汽车改装有限公司(详见附件)、辽宁忠旺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合资合作。

市场优势:2015年11月,国家已批复沈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实施方案。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辽宁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16]139号)和《沈阳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实施方案》(沈政办发[2018]142号文件。沈阳市明确规划新能源汽车发展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相关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到2020年,力争实现2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30万辆,当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10万辆。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充(换)电站200座,充电桩2.1万个。

人才优势:沈阳市拥有140所各类科研机构,47所高等院校,2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截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人才220万人。辽中区具备良好的人才优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管理、科研人员5000余人。“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沈阳市辽中区职业教育中心已实行校企联合办学,有针对性的实行“订单式”职业教育,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良性互动。辽中职业教育中心设有机械加工、汽车制造、汽车维修、网络技术等相关专业,包括汽车电子、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等相关学科,为客商的入驻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技术优势:“辽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由沈阳市辽中区人民政府发起创立,依托辽宁三维打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积极整合辽宁省科技厅、沈阳市科技局、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东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黎明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等各方在技术、管理、市场及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势,以提高沈阳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体,共同打造辽宁省智能制造公共研发中心、示范中心、教育培训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及孵化基地等,力争为沈阳制造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加速辽宁智能制造技术水平的提升。

进出口优势:2011年9月7日,国务院在整合原沈阳保税物流中心、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批准设立了“沈阳综合保税区”,它是东北内陆城市中唯一的综合保税区,汇聚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等多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全部优惠政策,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特殊开放区域。

沈阳综合保税区总控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沈阳综合保税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企业搭建“引进来”的通道和“走出去”的平台。未来,沈阳综合保税区将着眼国家“一带一路”和“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大格局,构建国际化生产业枢纽和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第二部分 预选址地块基本情况

一、项目预选址地块

(备注:沈阳近海经济区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拟选址地块)

(备注: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拟选址地块1,原沈阳营口港物流有限公司,项目占地1097亩)

(备注: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拟选址地块2,位于开放大路和沈盘公路交汇处东北,总占地面积477.2亩,其中商业用地131.6亩,工业用地345.6亩)

(备注: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拟选址地块3,位于开放大路和沈盘公路交汇处东南,总占地面积待定,其中商业用地267.5亩)

(备注:华晨金杯商用车生产项目建设中期航拍图。项目总占地面积1592亩,一期占地面积755亩,建筑面积45.6万平方米)

(备注:辽宁忠旺特种车生产项目航拍图。项目占地面积375.9亩,厂房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

二、项目预选址地块概况

1项目拟选址地块沈阳近海经济区汽车产业园

2土地面积 待定

3土地招拍挂价格13.3万元/亩

4政府规划用途已批国有工业用地(二类)

5与城镇中心距离距离辽中区城8公里

6平均海拔21米

7降水量634毫米

8年平均气温8.1。C

三、项目周边基础设施及投资成本

1周边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8公里范围)“七通一平”及公路、铁路货运专线

2供水情况供水厂一座,日供水5000吨

3用水成本2.35元/m3

4污水成本0.95元/m3

5电力供应情况可提供66KV双回路高压电力,无停电、断电问题

6用电成本普通工业电价平期0.79元,大工业电价平期0.48元

7电力来源孙家万供电站距离项目地12公里,杨士岗供电站距离项目地25公里

8天然气供应情况由沈阳港华燃气公司提供压力为2.2帕左右的天然气管线接口

9天然气用气成本4.2元/m3

10供热供应情况2号热源厂已于2017年底10月建成供热,两台30MW汽轮机组

11供热成本32元/平

12劳动成本普通工人1200-1800元/月

技术工人2500-5000元/月

管理人员2500-5000元/月

13建筑成本钢结构厂房约:700-750元/平

框架结构厂房约:800-900元/平

框架办公楼造价约:1100-1200元/平

四、项目周边交通、物流运输情况

1最近火车站的名称及距离辽中火车站8公里,规划轻轨站2公里

2最近铁路线的距离沈营货运专线2公里

3周边公路沈西工业走廊开发大道、沈盘公路

4周边高速公路京沈高速、本辽辽高速、灯辽高速

5海运港口距营口港70公里,大连港300公里

6空运港口距桃仙机场65公里,车程约60分钟

五、项目周边区域建筑环境情况

1最近公共区或者住宅区距离0.1公里(西山村正在组织整体搬迁)

2环境污染源情况无

3周边设施可能导致危险情况无

六、项目选址地质构造情况

1土壤类型①耕土、②粉质粘土、③粉细砂、④中砂

2地下水标高7.9米

3地质沉降无

4地面平整程度良好

5地面高度差0.5

6历史发生地震情况无

7历史发生洪水情况1995年出现一次洪涝灾害

8公共及其他地下设施无

七、建筑及其它法律、政策规定

1周边整体发展规划辽中区城市总体规划、近海经济区汽车产业园规划

2建筑相关要求建筑密度30%-45%,容积率不低于0.8,绿化率不低于15%。

3项目通常批准时间15个工作日

4建筑规模及尺寸限制无

5交通、环境事务、废物处理等方面特殊的强制性规定无

八、节能减排情况

1废水排放通过接口排放到污水收集管网

2废水排放成本以排放量、排放浓度除以国家规定的当量数收取费用

3污水排放标准单位1m3COD≤100mg/L

4三废处理法定程序环保局形成环境影响报告,根据评估履行程序

九、外籍员工生活配套设施情况

1周边主要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47所

2周边主要中小学辽中第一高中、辽中城镇二中、茨榆坨九年一贯制学校

4周边主要职业培训学校国家级重点职教中心-辽中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5周边主要医院辽中区人民医院8公里,辽中区第三人民医院6公里,辽中区济康医院4公里。

十、周边社会事业基本情况

1每100,000居民就业人数50000

2每100,000居民拥有病床数300

3每100,000居民拥有牙医16

4每100,000居民犯罪人数90

5产业工人教育程度和技能中专以下80%,中专以上20%。工种:车、铣、磨、电、钻、钳、焊、铆等工种及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工种。

6工会组织20个

第三部分 汽车产业配套环境

一、特种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平台

以华晨商用车项目为龙头,建设专用汽车生产资质和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沈阳忠旺特种车项目为引领,建设商用车、特种车生产资质平台。

二、汽车金融服务平台

设立沈阳市汽车产业发展基金。由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出资设立汽车产业发展基金,一期规模2亿元,二期规模3亿元。以股权+债权的模式重点扶持近海经济区入驻的新能源汽车、卡车、特种车生产企业及其配套企业。

三、汽车后市场及物流建设平台

通过兴顺集团建设近海汽车展览销售中心,实现汽车产品的展览展示、动力驱动系统及电池材料供应、充换电服务及相关仓储物流、车检、金融、商旅服务等功能,打造“一站式” 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

四、汽车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平台

通过我区国家级职业技术中专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合作办学,引进大连天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沈阳近海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养培训汽车产业技术工人、管理人才及汽车后巿场服务人才,为客商的入驻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第四部分 新能源汽车项目优惠政策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市人民政府出台的《辽宁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16]139号)和《沈阳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实施方案》(沈政办发[2018]142号文件精神,为鼓励和推进沈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特制定本优惠政策。

一、推广政策

1、到2020年,沈阳市力争实现2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30万辆,当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10万辆。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充(换)电站200座,充电桩2.1万个。

2、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先行先试,以城市公交、出租、网约、邮政物流领域为重点,同时在汽车租赁、环卫、市政服务、通勤班车及私家车领域推广。

3、新增和更新的公务车及用于公务使用的租赁车辆除特殊需要外,全部采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全部采用纯电动车辆;新增网约出租车全部采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鼓励巡游出租车采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在物流和环卫领域大力推广和应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新增分时租赁车辆全部采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

二、补贴政策

1、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行补贴。对在我市一手销售、上牌并获得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货车及物流车、新能源客车(不含市区新能源公交客车)生产企业,给予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50%的地方财政补贴;国家和本市财政补贴总额不超过车辆售价的60%。对符合补贴范围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车辆销售上牌且获得国家补贴后即可按相关程序申领地方财政补贴。市内新能源公交补贴政策根据每年实际情况按市政府有关决策执行。

2、对我市新能源乘用车生产企业1年内(1月1日-12月31日,下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过(含)3000辆,奖励30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0辆奖励80万元,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含)500万元;新能源客车生产企业1年内新能源客车销量超过(含)200辆,奖励10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辆,奖励30万元,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含)500万元;新能源物流车及专用车生产企业1年内新能源物流车及专用车销量超过(含)500辆,奖励5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辆,奖励10万元,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含)200万元。

第6篇:新能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电力公司;煤电联营;战略

1 企业概况

KH电力公司隶属于中国五大电力集团KH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由KH发电厂改制更名而来。1985年11月首台机组发电,1991年7月机组全部投产,总装机容量1,000 MW,是山西电网的主力发电厂之一。

从2001年开始,该公司用4年时间对6台机组全部进行了低压缸通流部分节能改造和分散控制系统的改造,机组运行的可靠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截止2004年,机组利用小时数达到7,626.35h,全年发电量创79.314亿kW·h的新记录。投产20年来,公司累计发电量超过1,000亿kW·h,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国内先进电厂行列。

2 KH电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2.1 KH电力公司的PEST分析

1)政治法律方面。对KH电力公司而言,煤电联合正是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政府所倡导的。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先进电力输配技术,实现大容量、远距离、高效率的电力输配。

2)经济环境。虽然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但目前世界经济正逐渐复苏,人们有信心促使经济的不断发展。

3)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生活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力是二次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大大降低。

4)技术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煤电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洁净煤发电技术和绿色煤电技术。

2.2 KH电力公司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行业竞争力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为主要的基础。一个行业中的竞争,存在五种基本力量,包括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议价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和与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2.2.1 行业主要竞争力量

KH电力公司的行业主要竞争力量主要是来自煤电和新能源。因为电力和煤炭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所以在市场方面各煤电企业竞争压力较小。在新能源发电方面,由于技术和各方面的限制,新能源的发电量比例还是比较小,所以新能源发电对KH电力公司的影响不大。

2.2.2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作为电力企业,其主要供应商是煤炭生产企业。因为KH电力公司地处山西,山西的资源比较丰富,所以有比较好的地理优势。由于山西东南部还没形成煤炭专用的通道,长期以来山西中南部煤炭运输存在瓶颈问题,即晋城、长治等重要煤炭生产基地的煤炭,无法直接东运,必须绕行北部大秦线输出。虽然正在建设一条横贯山西中南部的铁路,但是山西中南部铁路出海通道的建成还需时日,大秦线为主的北通道短期内仍将是运煤主力。运输瓶颈会造成供应商的要价能力比较强。

2.2.3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由于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赢利能力。对于煤电行业来说,购买者比较多,购买者的数量较为单一;而各煤电的产品都是同质的。而电力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所以,KH电力所面对的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不强。

2.2.4 新进入者的威胁

煤电产业的特殊性、高风险性决定煤电产业存在较高的进入门槛。煤电行业基建时间长,初期投资高,生产设施所需资金量大,因此没有一定的资金量是无法进入煤电行业的。综上所述,潜在竞争者进入是有较高门槛和高风险性,但是煤炭生产企业为了延长其供应链,其建立煤电企业是比较容易的。

2.2.5 替代品的威胁

从与替代品比较来看,煤炭的主体地位难以改变。我国能源资源结构是少气、缺油、多煤的特点,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国内煤炭资源量占国内一次能源总资源量的80%以上。我国的资源条件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主体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新能源发电,比如水电,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近期,由于日本的核电危机,核电在较长时期内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2.3 KH电力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即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分析,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要素分析的组合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SWOT分析。

3 KH电力公司的战略实施

3.1 煤电联营是KH电力的最佳选择

KH电力采取煤电联营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运输瓶颈,而且对于变化无常的煤炭市场也规避了市场带来的风险,保证了煤源的供应。采取扭转型战略和大型煤炭公司战略联盟不但能解决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还能利用其提供的平台在扩大融资、提升管理水平、有机会充分利用新技术、更新设备、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扩大市场覆盖面等方面全面升级,可谓一举多得。所以说KH电力公司竞争战略应定位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利用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采用横向一体化战略与大型煤炭企业重组结盟,摆脱困境。

3.2 科学发展战略

当今世界,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公司煤矿、电厂、铁路,都采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坚持走“设备现代化、工艺简单化、管理集成化”的科学发展路子。在管理过程当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和集成化管理对企业有很大影响,信息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方法共享。

3.3 创新战略

要以煤、电、运技术中心为依托,从理念、决策、战略、组织结构、人本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管理创新,构建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的条件和公司的自身优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创新型企业。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物价局.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对黑龙江省煤电产业影响的分析研究[J].学术交流,2006,17(8):17-21.

[2] 张艳,郝文玉,甑枫杰.以煤电联营促进锡盟煤电产业可持续发展[J].露天开采技术,2010.04(6):8-10.

[3] 曲创,秦阳洋.中国煤电谈判势力的来源与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07,(10):23-25.

第7篇:新能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省属企业;电力;投资;策略

一、福建省能源开发概况

在福建省的主要能源资源中:水电资源的开发程度较高,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不大;省内煤炭资源储量不大,主要为无烟煤,难以为沿海大型燃煤电站利用,目前主要用于坑口流化床燃煤电站和建材、冶金等;潮汐能资源的开发往往与临港工业冲突,开发的潜力也不大,全省沿海陆地风能资源总储量较多,但因与城镇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进一步开发的难度较大、空间较小;福建省所属台湾海峡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风能资源和波浪能资源,但开发技术尚不成熟,而海上风能资源的储量为陆地上的3~4倍,开发技术已日臻成熟,是近期可规模化开发的主要能源资源之一;此外,福建省还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目前尚处于开发的起步阶段。

二、福建省属企业电力产业投资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长期以来,福建省属企业在电力产业领域的投资多采取项目参股的形式,随着企业的发展,近年也开始拥有了控股电力产业项目。目前电力权益总装机约600万千瓦(含在建),投资领域涵盖水电、核电、风电、煤电和燃气电站等项目。当前,随着海西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福建省属企业电力产业投资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1.福建省属企业电力产业投资面临的机遇

(1)国家和海西经济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

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将保持不变。国家将海西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福建省将迎来一轮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电力需求量将不断扩大,电力需求的扩大又将刺激整个电力产业投资和生产的发展,因而给福建省属企业电力产业的投资带来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2)福建省属企业面临的政策和战略机遇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和福建省陆续出台并不断完善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和意见,为福建省属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对企业进行优化重组,福建省属企业集团的资产规模和总体实力大为提高,省属国有资产电力产业投资和管理的职责集中由新组建的投资和能源两大集团承担,为省属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力产业提供了新的平台、动力、保障和难得的战略机遇。

(3)低碳经济带来的能源结构调整机遇

在建设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碳交易和新能源配额制的建立,对传统燃煤电站项目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日益严格的要求。福建省属企业现有燃煤电力项目的权益装机总量相对都不大,且配备的是循环流化床清洁煤燃烧技术或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大型高效新型燃煤技术,能够较容易实现清洁排放,承担的环保压力相对较轻。所谓“船小好掉头”,省属企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项目。

(4)福建省的能源赋存特点带来的发展机遇

福建省的能源赋存决定了开发风电、核电等新能源项目是一个必然的方向,可以预计,在接下来的10年内,福建省电力产业(电源项目)投资的重点将是大型火电、核电和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也将得到广泛的应用,而2020年前后,核电和海上风电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波浪发电开发技术将趋于成熟。福建省属企业在新能源的开发方面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前期工作和资源属地的协调工作,这就给省属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5)我国新修改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带来的机遇

按照新修改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一亿千瓦,新增风电的绝大部分将来自海洋,这就为有着丰富海上风能资源的福建省的省属企业带来了发展海上风电的巨大机遇。

2.福建省属企业电力产业投资面临的挑战

(1)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带来的挑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受到明显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使得电力的需求增长减速,影响现有电力产业的投资收益。福建省属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企业总体收益下降的同时,投、融资的难度加大。

(2)企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足带来的挑战

电力项目往往同时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与央企相比,福建省属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实力差距较大,在以往大多数的电力项目投资中充当中小股东的角色,对参股项目运营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小,无法通过项目滚动发展形成规模产业,无法通过长期积累形成较高水平的电力专业人才队伍,在电力投资领域缺乏专业话语权,这些不足都给福建省属企业未来的电力产业投资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3)后续项目储备不足带来的挑战

目前福建省内适合建设大型煤电项目的厂址已基本为以五大集团为主的各投资商圈走;海上风电和抽水蓄能水电项目前期工作投入大,而后期能否顺利拿到开发权却还是个未知数;陆上风电因与城镇建设用地的矛盾等问题后续开发难度大、空间小;福建省属企业的电力后续项目储备不足,无法满足产业持续开发、滚动经营的需要。

(4)碳交易和新能源配额制带来新能源项目竞争的挑战

碳交易和新能源配额制使得各发电集团纷纷加大了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剧了在新能源领域项目资源争夺的激烈程度。福建省属企业规模小,获取项目开发权的实力本就不足,而央企企业规模和煤电比例都很大,面临空前的减排压力,必须通过发展新能源项目调整电源结构、缓解减排压力,其在竞争新能源项目开发权的时候对经济性不敏感,从而对省属企业形成实质性的垄断竞争优势。

(5)风电项目电网接入难题带来的挑战

目前风电项目的电网接入通常缺乏明确的技术要求,很多风电项目接人系统的投资和建设主体责任不清,电网企业对风电项目的接人系统建设积极性不高。电网接入难题不但延误了风电项目的进度,而且加大了项目投资的商业风险,已经成为限制风电项目发展的瓶颈。

三、应对策略,

在目前的形势下,福建省属企业该如何应对,才能在进一步增强电力产业投资领域话语权,促进省属电力产业稳健、快速发展,加强省属电力产业对海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作用的同时实现省属电力资产的保值、增值呢?

1.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项目

一要积极开展海上风电测风等前期工作,做好海上风电的前期研究,特别要重视海上风电资源和建设条件的勘测与评估,加大对资源可获得性的实证,以提高建设风场的风能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储备省属企业海上风电资源库;二要做好风场的总体规划,落实国土规划、海域利用规划和电网规划等工作;三要抓紧建设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以取得海上风电投资开发和专门技术经验,特别是海上风机设备选型、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经验;四要在示范项目的基础上争

取控股投资一个以上大型海上风电基地项目,并在总结项目开发经验教训和确保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项目的滚动开发,最终做大海上风电产业,体现规模效益。

2.积极发展核电

一要充分发挥省属企业作为参股股东的作用,配合控股方通过加强现有在建项目的投资和建设管理,推动参股项目早日投产发电,二要加强前期阶段核电项目工作,以专业的精神做好核电项目的投资分析、调研工作,发掘投资机会;三要积极寻求增加新的核电项目场址储备;四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强与有控股资质央企的合作,加大核电项目的投资力度,积极增加核电权益装机规模;五要委派管理和技术骨干人员参与福清、宁德、三明等核电项目的建设,向央企学习储备核电项目的投资开发和管理经验;六要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在参股核电项目中控股一台以上核电机组,并通过控股机组实现后续项目和人才的滚动开发和积累。

3.努力获得已开展前期工作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权

要积极沟通、深入领会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精神,积极了解海上风电开发的“游戏规则”,对照我国首次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方案中可能的各评分的权重,(即:电价占55%;技术方案,包括施工、设备、风机选型、施工方案组织等占25%;已有项目业绩、企业的实力、资质占15%;财务状况占5%,)努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做到:一科学收集风资源等相关基础数据、分析风资源的特性、发电小时、场址布局等几个方面数据,确保较准确测算出开发后的电价和成本。通过对项目资源的把握度提高特许权投标成功的概率;二通过选择有实力的设计单位和设备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精心准备技术方案,制订科学、经济、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增加方案得分;三不断加强现有风电项目的经营管理,提升业绩和企业实力,为开发资质和财务状况加分;四适时引进与省属企业互补性强、有良好合作基础的央企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开发海上风电项目,进一步提高海上风电项目特许权投标成功的概率。

4.多渠道解决风电项目的电网接入难题

首先要争取政府层面对风电项目的大力支持,由政府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新能源发展规划为风电项目的接入提供依据,同时由政府出资组织开展对风电上网课题的综合攻关,由政府成立专门机构主导协调解决风电项目电网接人难题;其次要做好项目投资方、地方及电网公司等各方利益的协调工作,通过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来解决电网接入难题;再次要合理规划风电及其配套项目,如海上风电规模巨大,可在优化接入设计的同时考虑配套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在大型海上风电场和电网之间增加一个缓冲环节,为电网接入和错峰、调度提供便利等。

5.加强资本运作做大电力产业规模

电力项目的投资内部收益率普遍不高,投资回收期较长,只有做大产业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而电力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对资金的需求量大。省属企业承担着较多的社会基础性投资责任,资金普遍不充裕,若全靠自身积累难以实现产业发展,银行贷款成本又较高,还本还息压力大。因此,要做大电力产业规模就必须加强资本运作,尝试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办法,实现项目的良性开发和滚动开发。

第8篇:新能源概况范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l0. 19 311/j. cnki. 167 2-3198. 2017. 15.008

1引言

作为深度融合了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协同创新、创新驱动和突破性创新的特点。在中国制造2025和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该产业已成为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引擎。要适应、引领新常态、加快我市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短缺、城市人口激增以及环境压力的加大,发展新能源汽车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无锡也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由于新能源汽车有着极强的产业关联度,在逐步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过程中,需要整个产业经济和社会服务体系的配套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战略价值将日益凸显。

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差距并不算太大,这也使我们有了赶超国外先进企业的良好机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国家公共研发机构的组织与支撑功能以及政府科技计划的引领作用,推动无锡地区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之一。

2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技术特点

新能源汽车是综合了车辆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以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具有先进技术原理的新型结构汽车。其主要产业技术特点,首先是技术要求高,如动力电池的能量和功率密度不能满足长距离续航的要求。其次是产业链长,主要涉及上游资源生产、电池、电气设备、驱动系统、整车制造以及下游用户等。再次是研发成本高,电池的性能、成本和安全性都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应用。最后是商业化进程缓慢,在燃料来源、成本、政策配套、技术、消费者认可等环节,一旦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部会阻碍商业化的速度。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概述

3.1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概念

上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产业技术联盟这一概念,当初组建此联盟的目的主要是分担开发成本、缩短技术开发时间、提高研发速度、强化技术集成,获取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进程所需的互补资源,从而形成联盟内各合作主体的竞争优势。 组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并将三方的利益都要兼顾到,这个组织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法律契约为保障,它们可以进行优势互补,进行联合创新开发,共同承担所要面临的风险。它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以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发展为基础,引导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有的竞争优势。

3.2文献回顾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虽然在实践中得到迅速发展,但相关理论研究仍较匮乏。新能源汽车技术作为实现汽车智能化的载体,也吸引了众多产业的加入,如IT产业、金融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寻求联盟合作效应及风险共担等方面,并认为采取联盟的形式,企业能最大程度减小独自技术开发的风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已从最初对产业联盟定义和动机的研究,逐渐转移到对联盟知识转移、技术创新、关系资本和标准的研究。研究内容涵盖知识转移过程、技术创新路径、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标准和决策流程等一系列管理标准。国内学者的研究内容还停留在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路径及联盟绩效等相关问题上,虽然也关注到联盟的知识管理、管理体系和技术创新等问题,但显然还不够深入。3.3 国内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简介

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建立了多个产业技术联盟,并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仅美国在1985 -1996年就在生物化工、材料能源、通信信息技术等领域建立了六百多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美国联邦政府在1 9 9 3年联合开展了旨在推动汽车技术革命的合作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提高美国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开发新型汽车、研发新技术。此类联盟充分体现了政府计划引领作用,吸引了产业链上各主体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各方优质资源的整合,它们也成为国家战略性技术研究的重要实施手段。配合高效合理的组织管理和利益分享机制,可成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国家战略技术目标的一种应用面广,适用性强的政策工具。

通过研究欧美等围的产业联盟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我们发现该联盟的组建模式主要有下面3种模式,一是政府引导联盟模式,二是工程研究中心模式,三是工业大学合作研究模式,如表1 0

表1 国外产业技术联盟组建模式

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资助,或者通过各种渠道筹揩资政府引导7

金,然后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引导企业参与一些国联盟模式:

家研究项目。

研究的方向比较系统全面,它包括从生产到制造的方方工程研究面面,它希望通过跨学科课题进行研究,来加强学校与中心模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研究经费,有政府资助,工

业和大学也会参与其中。

参与企业开展的课题,能够与企业达成共识,建立长期工业乡

内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研究中心意在解决行业内的共合作≤姜器问题,可以采取一对多。一所大学与多个企业,或者多 模

,寸多(多所大学与多个企业)的合作形式。

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联盟目标、选择机制、组织管理、利益机制和政府作用等方面采取的做法如表2 0

2009年在北京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它是由北汽控股、公交集团、中信围安等5 0多家企业和清华、复旦、北理工等国内一流大学率先组成。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也先后成立了近6 0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也开展了很多合作项目。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并鼓励新能源汽车开展试点工作,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 0 1 5年我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加快新兴技术的培育和孵化,促进新兴技术产业化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新兴技术产业化成功与否就成为衡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利用技术筛选,为形成创新合力创造了可能。可以构建一条“生产线”,发挥自身技术生态位的优势,对新兴技术共同研发、培育、孵化,然后将其推向市场。

表2 国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特点

关注性技术的研究,并且,通过知识支持和解决方案,来解联盟羹篙芸中长期科技发展普遍性难题,这样,可以推动国家高目标1

科技研发,提高国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选择的时候,可以以核心技术研发单位和行业顶尖企业为选择目标,组建成核心团队,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结合自身在关机制薯篙套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和产业链中驱动等方面的优势,

茨盟的活力;在联盟项目选择上,要把每项研究项目都

细化,将技术通用性和基础性作为目标。

在发展的过程中,组织管理机构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组织制度,加强对联盟合作项目的评估,以遵循联盟战略定位为管理前提,提出明确的分阶段合作研究目标,制定项目合作路线

图、定期报告制度和时间表。

引入风险投资,化解项目合作的资金问题,降低运行管理中

的成本和风险,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利益财政方面,可以采取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税收和低息贷款等机制措施;在法律构建上,可以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

其他相关法规,以及一些鼓励倾斜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构

建中介机构,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

制定与完善国家合作研究与生产法案、技术创新法案、技术

转移商业化等法案,为联盟的合作研究、知识产权转移、成果政府转化等提供保障;在创新初期或规模较小时提供大量的经费作用支持,以后再逐步减少促进联盟企业的自我发展,发挥政府

的公信力的作用,使联盟成员企业间可以建立一种良好互信

的关系,构建一种创新的氛围。

4 产业创新联盟对无锡“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4.1 无锡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

无锡作为制造业大市,已积累了雄厚的汽车配件生产基础,拥有上汽大通、长隆客车等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的整车厂。目前,无锡新能源汽车涉及的企业有1 0多家,主要分布于江阴、惠山和新区,有多家企业从事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目前该行业的年产值约为五十亿元,发展潜力巨大。而电池研发的成果,也让无锡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同时成熟的电池技术可吸引投资者建设充电站、充电桩,而完善便捷的充电设施又会刺激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热情,这些都为无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4.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尽管无锡还未建立起真正意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但就目前来看,联盟的技术创新问题已得到广泛关注,为了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更好的发挥,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我国产业联盟的运营管理模式,本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突出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提升联盟组织优势”的原则,提出了无锡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4.2.1构建知识融合与技术积累协同发展机制 着力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基础性研究,形成联盟技术标准,构建技术积累与知识融合协同发展模式,对协同发展的创新源要做大做强,依托优质技术研发平台开展技术积累与知识融合,在已有的高科技园区、产业孵化园和科研机构的基础上,立足联盟内核心企业,携手本地区的高等院校,建立一批高规格的国家研究实验基地、数据中心、联合实验室和技术标准检测机构,着力解决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利用设计链、生产链、市场链的创新传导原理,形成包括原材料、生产设备以及关键零部件的创新链,加快知识共享和技术扩散,增加联盟内企业知识与技术的存量,提升联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2.2建立信息化与创新联盟深度融合机制

加强信息技术开发,包括大数据、云计算、IOT相移动互联等,形成智能化的产业链,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储运销售做成一条产业线,使创新程度更高;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与信息化技术的高度融合下,打造技术创新信息平台。然后借助基础设备和人力资源等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交互服务。

4.2.3打造联盟区域协同集成服务平台

需要用心打造的6个平台有:金融服务与信用平台、技术转化服务平台、研发与设计服务平台、知识服务平台、风险评估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与信用平台主要是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改革与创新,解决一些投融资问题和股权投资问题;技术转化服务平台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技术转化中心和区域性技术市场,通过规范化的运作、专业化的服务和规模化发展,使得联盟的研究成果与市场无缝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研发与设计服务平台,理所当然的是做好产品研发与设计;知识服务平台,是以提供信息咨询、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服务为目标的;而风险评估服务平台,是构建一个风险评估机构,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所谓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是加强对联盟技术产出与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4.2.4发挥政府科技计划引领作用与公共研发机构平台支撑作用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利于集中研发目标,降砥技术独自研发风险,集中多方科研人员攻关,可以提升企业研发积极性和研发效率。提高无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整体产业竞争力,整合优质资源,促进多方参与。另外要充分发挥政府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引导作用,通过设置科技计划目标,形成高效的联盟伙伴公共研发平台,制定政策法规,利用税收、财政补贴手段,刺激区域内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突破原有技术障碍,从而解决产业内的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

4.2.5提供配套支持,完善联盟的内部管理结构,提升校企合作的技术创新

为了配合技术联盟的高效运转,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联盟的组织运行与管理模式,在决策、研发、知识产权等方面,明确联盟成员间的义务和责任,完善联盟结构,提高联盟企业的创新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组建联盟对优质资源进行整合,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制定配套政策,大力支持联盟,要增加资助,建立相关组织协调机构,推动企业间深度合作,调动企业参加联盟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联盟实现资源互补,拓展合作空间,拓宽研发平台,改善项目合作模式。通过联盟,整车厂可以将企业和大学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捉高联盟内企业与大学合作的研发效率。

5结束语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模式与组织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我市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做法,提出我市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为无锡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与帮助,同时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付苗,张雷勇,冯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模式研究以 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10):31-38

第9篇:新能源概况范文

淄博柴油机总公司始建于1970年,是我国大功率中高速船用发动机专业化制造骨干企业,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理事长单位,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大功率分会副主任单位。总部下设全资子公司南通淄柴船舶机械公司和控股公司青岛淄柴博洋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

柴油机共有150、170、V170、210、250、270、300、330系列,功率范围从150kW到4800kW,及以此为原动机的柴油、气体(生物质、煤层气、高炉煤气、沼气、天然气)发电机组。产品品种400多个,具备年产发动机总功率35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产品主要用于船用主辅机及气体发电机组(电站工程)等,如广泛用于渔轮、客货轮交通运输、内河航运、疏浚工程、港口拖轮、工程船舶、执法船、军船、船用发电机组、陆用发电机组;柴油及生物质气、煤层(瓦斯)气、沼气、天然气等各类电站工程;煤层气综合能源利用工程等。

近几年来公司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得到了国资委、国务院监事会、国家审计署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获得“中央企业先进集体”、“中国机械500强”、“中国内燃机行业排头兵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机械工业管理进步示范企业”、“中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山东省卓越绩效先进企业”、“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单位”、“山东省机械工业百强企业”、“淄博市工业明星企业”等系列荣誉称号。公司Z6150、Z170、210、L250、300五个系列产品于2005年以来一直被评为 “山东名牌产品”和“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名牌产品”,“淄柴牌”商标2010年被授予山东省著名商标。

二、坚持持续创新,以新产品研发推动企业发展

淄柴一直非常重视研发平台建设,持续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基础及水平。自2006年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以来,依托于淄柴的“山东省船用发动机性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小功率双燃料船用发动机工程研究中心”先后获批筹建;依托于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北方科学观测实验站”、“山东省淄柴新能源院士工作站”先后获批筹建,淄柴新能源公司牵头成立了“山东省生物质气化发电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公司被山东省科技厅评为2011年第四批创新性试点企业,2012年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多年来,淄柴一直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坚持科技创新,以新产品研发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司通过与国内船用发动机重要研发企业—中船重工集团第711研究所合作,先后研发了L250系列、210系列、Z170系列发动机,彻底改变了淄柴建厂20余年产品单一的局面,奠定了淄柴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重要产品基础。2000年以来,公司适应市场需求,坚持产品延伸开发与引进开发并举,船用发动机与气体发动机研发并重,先后自主研发了Z170、210、L250、300、Z6150系列柴油机100余个品种的产品,自日本洋马柴油机株式会社引进N330系列柴油机,有效拓展了企业产品品种和功率范围。自主研发了300、170系列生物质气、瓦斯气、沼气、天然气、页岩气、兰炭气等系列适应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导向的气体发动机产品,有效地拓展了公司产品领域,使企业以船用发动机为主正式进入了具有很好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应用内陆市场。

2012年,公司通过国际技术招标并成功中标,与国外进行战略合作,使完全由淄柴自主开发的V170型发动机产品成功技术输出国外,开创了我国大功率柴油机技术输出的先河,实现了由产品创收到技术创汇的重要飞跃。与此同时,公司还加快了大功率柴油机的研发进度,持续拓展产品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还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高技术船舶研究专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等重点科技创新项目30余项,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为推进我国在船用/气体发动机以及新能源利用装备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公司产品先后通过了中国CCS、美国ABS、日本NK、法国BV、意大利RINA等近十个国家船级社的产品认证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渔船检验局、军检、商检等检测认可。企业于1997年就在行业内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OHSAS28001-2001认证,2011年通过山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认定,所有船机产品均通过了于2011年开始实施的国际海事组织(IMO)TierⅡ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检测。产品在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的同时,获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许可证,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实力在国内已居领先水平。产品销售覆盖国内30余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巴西、意大利、尼日利亚、越南、马来西亚、俄罗斯等二十多个国家,在国际船机和气体机市场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三、技术改造支撑起淄柴快速发展之路

持续坚实科技创新,靠新产品研发持续引领企业发展,使淄柴抓住了市场快速发展的各种机遇;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技术改造,使淄柴产能获得持续提升,并支撑起企业快速发展之路。

为了满足较快上涨的市场需求,解决影响产能瓶颈问题,1999年,公司投入资金1500万元,进行了装配车间精装间扩建项目。2001年开始,又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铸造车间进行了一期和二期扩建改造。两次技术改造,使公司产能翻了两翻,为满足迅速扩大的柴油机市场需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04年,为顺利实施从日本洋马柴油机株式会社引进生产N330柴油机项目,公司在平度市高新区控股成立了青岛淄柴博洋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投资2亿元,实施了博洋一期和二期技术改造项目。先后引进了数控动梁龙门铣镗床、数控曲轴车铣中心、数控曲轴车床、N330曲轴淬火机床、微机控制台式曲轴回火炉、动平衡机、三坐标测量机、三坐标划线机、数控落地镗床、气缸盖装配流水线等系列重要机械加工及试验检测装备,很好的突破了因受限于从日本进口曲轴而困扰N330柴油机产能提升的重要瓶颈,为快速实现N330柴油机国产化和产能提升奠定了基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N330柴油机的引进、消化、吸收并全面投入生产,为很好地抓住市场需求机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截止到2012年底,该机型已经累计为企业创造销售收入约23亿元,为加快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9年,公司适应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和加快节能环保装备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导向,在国内外气体发动机市场前景日益看好的情况下,发起成立了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专业化生产生物质气体、煤层气、沼气及天然气发动机,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装置等环保及新能源利用设备,为企业全面进军气体发动机市场吹响了号角,使淄柴走向一个崭新的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公司成立三年来,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为国家新能源应用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2009年以来,面对经济危机给行业造成的冲击,公司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根据市场需求趋势,果断做出决策,对产品结构进行了重新布局调整:将L250系列调整到博洋公司生产,有效挖掘和利用博洋公司大功率柴油机产能潜力、弥补N330机因经济危机造成的市场需求不足缺陷问题。2010年,面对市场对210柴油机和L250柴油机两种机型不断上升的需求,经过结构调整后的产能迅速得到释放,很好地缓解了两种机型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经过调整,大机产能有原来的每月不足50台,增加到每月100台,实现了产能翻番的目标,很好地解决了产能瓶颈问题。

通过对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内部产业结构分析,结合下一时期的发展,公司提出了“创新引领发展,变革成就未来”的理念,坚持调结构、转方式的总体思路,加快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和调整产业布局。以公司整体搬迁及产品升级技改为契机,在淄博本部建设我国新型中高速柴油机及关键零部件生产重要基地;在青岛淄柴博洋公司以已有机型为技术基础,加快大功率V型、直列型产品的创新研发进程;将淄博淄柴新能源公司建设成为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与技术开发的创新基地;在南通淄柴公司逐步转型发展为有潜力的陆用特种设备和发动机关键部件生产基地。

目前,计划总投资15亿元、总占地面积540亩的“淄柴总公司搬迁改造暨新能源项目”一期所有手续已经完备,已即将进入全面开工阶段。本项目将通过新建机加工、装配、试验联合生产车间、工程实验室、研发生产楼等,新增数控龙门镗铣床、五面体加工中心等各类加工设备和研发、检测试验设备,通过产品升级技术改造,建成年产发动机总功率60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在目前产能基础上翻一番,届时将成为国内船用发动机和新能源应用行业具有领先水平的中高速发动机研发生产企业。“淄柴搬迁暨产品升级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已经被列为2012年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重点项目。

淄柴总公司搬迁改造暨新能源项目建成后,淄柴总公司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通过建设,将建成为我国船用发动机和新能源利用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企业的发展空间将得到极大拓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高,淄柴总公司也将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为我省工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技术升级改造,作为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使淄柴不断适应了市场需求和行业快速发展要求,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淄柴技术改造的历史,是适应企业不同战略发展阶段,不断进行“转方式调结构”的自我实践的历史,是淄柴在适应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中进行持续自我调整、提升自我造血机能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发展战略得以不断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