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机械工业设计范文

纺织机械工业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机械工业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纺织机械工业设计

第1篇:纺织机械工业设计范文

一、**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市场需求大,资本技术密集,综合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实力。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和沿海临港的区位优势,着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我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71万家,从业人员269.8万人,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6.8%和36.9%;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745.5亿元,出货值3372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3.5%和44.2%。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507亿元,占全国同行业利润总额的10.4%,同比增长27.5%,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限额以上完成投资1018.38亿元,占整个制造业限额以上投资的38%,比上年同期增长22%,增幅比限额以上制造业高5个百分点。为加快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产业特点和优势

1.装备制造业呈加快发展趋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十五”期间,我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和32%,分别高于同期全部工业增长率3.2和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从28%提高到32%,提高了4个百分点。2006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出货值分别增长28.9%和38.2%,对工业生产和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8%和58.4%,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一大批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竞争中迅速壮大,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入选2006年中国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万向集团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钱江集团有限公司入选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30名。从发展趋势看,装备制造业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方向和支撑产业。

2.装备制造业行业特色明显,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据统计,在装备制造业173个小行业中,我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在10%以上的有68个行业,在20%以上的有27个行业,超过30%的有14个行业。一批产品如泵、阀、风机、轴承、环保设备、仪器仪表制造的产量比重居全国第一;纺织服装皮鞋专用设备、塑料工业专用设备的产量比重居全国第二;汽车仪器仪表、电线电缆、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冷冻设备的产量比重居全国第三位。一批成套装备产品如杭氧集团的空分设备、杭汽轮集团的工业汽轮机、诸暨菲达集团的电除尘设备、杭锅厂的余热锅炉、宁波海天集团的塑料加工设备、杭州机床集团的平面磨床、飞跃集团的服装缝制设备、**中控科技集团的集散控制系统等产品在国内外处领先水平,进入了国家重点装备配套,成为我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优势行业和产品。

3.装备制造业呈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块状经济”

“十五”以来,我省因势利导,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块状经济”在整合中进一步提升。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区块已达到了15个,一批产业集群如温州的高低压电器、阀门,杭州、台州的汽车零部件,绍兴的纺织机械,宁波、舟山的塑料机械、船舶制造,台州的工业缝纫机,已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特色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加强既竞争又合作的企业联系;构建专业化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这些“块状经济”正加快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众多以产品品种为导向的区域性产业集聚,在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中,表现出技术、品牌、标准、市场销售、服务等新的集聚优势。这种集群经济既是地域性产业的代表,又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区域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附加值不高,重大装备少

国务院明确提出构建由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组合而成的装备制造业新格局。**装备制造业以一般机械装备为主,产品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般产品多,专特产品少。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产品多,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少。单机、零配件产品多,重大、成套产品少。据统计,我省单机或成套设备制造约占25.5%;零部件制造约占28.5%;机电基础件制造约占46%。特色优势行业,只有小部分属设备制造,成套设备制造甚少,多数是轻型的机电基础件、器具和配件。产品以中低档次为主,总体质量、性能不高,加工精度、可靠性和自动化、成套化方面的问题明显。一些规模较大的产业,如汽车零部件制造发展迅速,但多数产品没有进入大型汽车制造商的配套产业链,而是作为修理备件和供给小型组装车厂商。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型人才较为缺乏

**装备制造业,在工艺技术、基础材料、产业组织、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各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根本的是技术瓶颈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始终没有摆脱技术引进型的模仿创新模式,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较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比重是1:0.2,与工业化中期日本、韩国1:5至1:8相比差距很大。从研究开发投入来看: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3%以上,高技术产业超过10%。从技术人员情况来看:目前,大专院校培养的方向虽然已经向实用技术型人才这方面转变,但由于师资和条件所限,还是跟不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开发、产能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其次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需要技术研发人员和攻关团队不断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人才短缺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影响到产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3.制造技术水平低,服务能力和成套能力有待提高

在制造技术方面,我省大量小企业的制造水平仍处于简单机械加工为主的阶段,设计手段落后,工艺装备水平低,而发达国家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集成化生产阶段。目前,我省装备制造业与美国、日本90年代中期相比,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和日本的十五分之一,工业增加值率只有美国、日本的一半左右。此外,我省装备工业无论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上都落后于国际上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高水平的服务使进口产品的竞争力更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差距造成的竞争威胁,不会小于产品技术上的差距。

综上所述,我省装备制造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产业优势且成长性良好,但整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能力不够强,产品技术含量和产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做大做强。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背景与形势

(一)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代表了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纵观世界上美、日、德、法等工业化强国,无不是以强大的机械制造业为国家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国际制造业升级和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值得关注和借鉴。

1.国际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全球化

随着新科技革命和高技术产业的深入发展,产业国际转移在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面对新世纪的发展与竞争,发达国家以全球化战略为基础和出发点,大大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国际转移日益深度化和广度化。国际装备制造业正向融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销售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和研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装备制造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已经把全球化战略作为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这种全球化战略不再等同于过去通过异地生产或销售来占领市场的传统战略,而是有效地利用全球制造资源,使制造业的资源配置由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生产、销售、服务乃至研究开发等各个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促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的全球优化配置和战略转移,实现装备制造业全方位的全球化,建立起越来越完整的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和出口等在内的全球性产业链,以抢占世界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全球化战略的目标。

2.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力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趋势不断发展,即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企业在地方(地区)有机地集聚在一起,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通过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优势。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德国的索林根的刀具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群等,都是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随着区域竞争不断加剧,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式转移,以形成产业的群体和网络,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载体是跨国公司。传统产业转移将采取梯度方式,主要着眼于劳动力优势与区位优势。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以跨越的方式,更注重东道国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

3.装备制造业新型制造模式不断涌现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进一步给制造技术带来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一大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崭新的制造技术。装备制造业新型制造模式不断涌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信息化数字化。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嵌入”制造业的产品,实现产品的信息化数字化。二是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快速出产品或装备,而且要努力实现产品或零部件一次开发成功。三是制造装备高精度、高效与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制造装备的精度与效率,并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四是制造的网络化与柔性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基于网络的制造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制造装备和制造系统的柔性与可重组成为21世纪制造技术的显著特点。五是制造管理的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信息化和国际化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彻底改变了制造业的传统观念和生产组织方式,加速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制造业信息化的推动下,全球正在兴起“管理革新”的浪潮。

4.制造业与服务业呈现出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的态势

当今,制造业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业呈现出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发展态势。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水平和能力,还应包括从市场调研到售后服务乃至产品服务业界线越来越模糊,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已经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定向设计制造和全方位营销服务为中心。近年来,制造业的网络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充分显示了装备工业服务化的趋势。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均在积极地开展与产品相关的全寿命周期内的服务,并积极推进网络销售、网络承揽订货、网络售后服务等。装备制造业从“硬件(生产)”为中心的素质中脱身出来,向以“软件(服务)”为中心的、具有综合工程能力(产品+服务)的产业转变。许多企业的销售额中全球服务的比重在不断提高,服务对公司毛利润率、营业利润率的提高起的作用不断增强。如日本通过大力倡导和培植装备工业的工程服务能力,日本的机械工程产业创造的产值已经相当于机械工业总产值的80%。专业或兼业的工程企业几乎涉及装备工业各个行业,形成了工业中的服务产业群。工程服务加强了装备工业企业与用户的结合,延伸了服务的内涵。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国内环境与机遇

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处于被动状态,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而振兴成为进入新世纪面向“十一五”的中国装备工业主旋律。

1.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振兴国内装备制造业

国家已经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窗体底端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和国税总局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07〕11号),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税收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发展将给予大力支持。国家有关部门利用国债资金,依托国家重点工程,组织实施装备自主化工作,主要是电力装备、冶金装备、石油化工装备、船舶工业、轨道交通装备、数控机床等16个重点领域。

2.装备制造业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将建设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将给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依托南水北调工程,开发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装备;依托西气东输工程,开发天然气管道输送装备;依托西电东送工程,开发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及洁净煤发电设备和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装备;依托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及城市地下建筑施工设备;结合乙烯改扩建及合资新建项目,开发大型炼油厂(1000万吨/年)、大型乙烯装备(45万~90万吨/年)及下游合成产品所需的重大装备;结合钢铁冶金企业改扩建项目,开发薄板坯连铸连轧成套装备、大型冷连轧装备、高质量的冶炼技术与装备;结合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项目,开发空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噪声与振动控制以及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随着传统制造业不断改造升级,需要大量先进设备配套。我国装备制造业将会从重大项目建设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获得长足发展,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3.经济发达省份把率先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产业呈现出高盈利性和高成长性两大鲜明特点。经济发达省份民间资本充裕,资本和融资能力较高,民间资本存量巨大且投资倾向明显,有利于支撑装备制造业的加速发展。因此,经济发达省份发展装备制造业具有先发优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层次正不断向高端演进,随着我国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基础装备制造业将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如工业设备与装备制造及零部件产业、化工、冶金及环保装备产业、工程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高科技通讯产业、电子元件、医疗器械与设备、飞机制造及零部件制造等。由于经济发达省份具有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和扶持政策优势,因此可以率先承接装备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同时,经济发达省份由于受到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环保和节能减排等因素影响,迫使其“腾笼换鸟”,率先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加快发展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特性的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总之,当前有利的宏观环境将给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受能源、环境、市场、效益的约束不断加剧,发展装备制造业我省既有良好的基础,而且装备制造业还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量大、带动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的优势,应作为我省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一突破口,来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总体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推动、自主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提高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的跨跃,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装备制造业发展应坚持如下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形成合力推进的机制和格局。

2.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

3.坚持国家产业导向与发挥特色优势相结合

按照国家产业导向的总体要求,加强与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的衔接配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

4.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集群,努力在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专用装备、成套装备和重大装备领域取得突破,带动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的整体提升。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按照建设创新型省份要求,到2020年,掌握一批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开发一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点产品,提升一批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到2010年,主要目标如下:

——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占全省工业的35%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优势行业的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形成100个以上具有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能力的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力争达到40%,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取得标志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培育100家装备制造业优势企业及较强成套能力的工程公司,形成一批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领先的“小巨人”企业。

——依托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培育10个左右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重点任务

(一)突出发展重点,扶持一批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和产品

围绕国家确定的关键领域,立足**的比较优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省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产品分以下四个层次:

1.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配套,根据国家确定的十六个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领域,进一步提高我省具有相对优势的空分设备、工业汽轮机、余热锅炉、除尘脱硫等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及集成能力,提升我省在全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的地位。

2.大力发展我省特色优势产品,重点发展新型纺织机械、轻工塑料机械、汽车关键零部件、船舶制造、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产品,进一步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要积极拓展新兴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领域,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新能源关键设备、医疗设备、环保设备、核电、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设备及关键部件,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优势。

4.围绕我省装备制造业中的成套产品配套发展相关基础件和通用件,如新型液压、气动元器件,精密轴承、精密模具、特种泵阀、新型密封件等。通过提高基础材质和工艺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从而带动我省成套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及产品详见附件一)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快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以我省装备制造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推行开放式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际合作、联合制造、参股、并购国外先进企业等多种方式,掌握核心技术。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大技术专利、专门人才和先进装备的引进力度,通过合作研发和收购国外公司等形式积极获取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省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导向目录详见附件二)

(三)提升块状经济,发展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

充分发展**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块状经济,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为载体,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结合装备制造业发展,科学规划和统一协调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总体布局、发展规模、产业导向、功能区块、生态环保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产业层次和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及其他配套产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和改造提升,以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为指导,以产业链为纽带,着力建立和完善区域服务体系,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强配套产业发展,支持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新优势。重点培育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舶修造,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纺织机械,环保设备,塑料机械,服装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电机、轴承、阀门等基础件产业集群十大产业集群(**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培育产业集群详见附件三)。

(四)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大集团

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企业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主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采取联合、购并、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支持大企业大集团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运营中心和营销网络,加快向跨国公司发展。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属企业和省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以技术、品牌、出口、零部件为主导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五、政策措施

(一)大力扶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把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作为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鼓励和支持企业依托国家或省内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以及替代进口,通过技术攻关研发一批装备制造业国内、省内首台(套)产品。对于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的企业予以一定的奖励。降低选用国产首台(套)设备的风险,引导项目业主、装备制造和保险公司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鼓励项目业主和装备制造企业对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投保。进一步规范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秩序,加强对设备采购的引导和监督,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扩大国产装备的使用,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

(二)推动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设备成套能力

装备制造业向服务化延伸是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是提高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要大力提升大企业大集团的装备成套生产能力。根据企业产品特征,延伸产业链,为用户提供成套技术和工程服务。鼓励企业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为目标,加强客户咨询、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发展市场调查、工业设计、软件开发、信息咨询、会展物流、设备租赁、维修检测等中介服务公司。鼓励和引导以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联合国内外相关企业或机构组建形成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提高装备产业的总承包总集成能力,支持取得工程和设备总承包资质,提高总承包总集成业务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推动装备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和融合发展。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发展融合,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模式

以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本企业实际,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改造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财务、物流、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的应用,实现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积极应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促进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引导和大力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精益生产、清洁生产模式、虚拟制造模式等先进制造模式,尝试应用并行工程和协同制造、网络化制造等下一代生产和制造模式。

(四)扩大国内外合作,提高装备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紧紧抓住国际装备制造业加快向长三角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突出招商选资,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大型跨国公司、中央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吸引更多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大型跨国企业参与我省重大成套装备的开发生产。装备制造企业招商引资要坚持以我为主,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品牌和管理经验。鼓励企业“走出去”,到省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合作研发、联合设计、联合制造,以及采取并购参股等方式,积极融入国际产业体系,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到国外承包工程,开拓国际装备制造市场,提升我省重大成套装备的出口比重,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

(五)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构筑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装备工业的高级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托大专院校、技工学校和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建立多层次的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装备制造业适用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技工;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和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制定各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各种人才脱颖而出,留住人才。

(六)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财税支持力度

认真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和国税总局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07〕11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扶持资金给我省装备制造业项目以支持。省有关部门支持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专项资金要向装备制造业倾斜,各地也要相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国家专项进口税收政策,对列入国家重点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国内生产企业为开发、制造这些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实行税收优惠。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允许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按规定100%扣除的基础上,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