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银行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的盈利模式

第1篇: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本文结合教育部-IBM精品课程《主机银行业务应用案例分析》建设的实例,介绍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缘由、手段及教学实践。

1建设大型主机实践教学模式的缘由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在规划、制定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首先面对并回答的问题。在大型主机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从分析大型主机市场及技术人才需求着手,针对业界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和本院学生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设计并持续改进大型主机专业方向实践教学模式。

大型主机是指具备高处理(I/0)能力、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商用大型服务器,通常配置在大数据量处理的各类组织(包括政府部门及实业界大客户)的数据中心中,用作后台数据处理的主服务器,担当用户业务信息处理的“心脏”。据统计,全球70%的数据运行在大型主机平台上,《财富》排行500强中的大部分企业都使用大型主机。在国内,大型主机主要应用于金融、交通、能源:制造等大型企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与大型主机在高端服务器市场上的高占有率相比,主机技术人才却面临着断层的危机。有关资料显示,北美主机技术岗位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45岁,严重老化;我国也同样面临主机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国内一家大型商业银行2006年中计划招聘10位主机应用开发技术人员,到年底尚有一半缺额。同时,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以汇丰银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大型主机用户和以ISSC为代表的大型软件企业,每年都为招聘不到数量充足的合格人才而苦恼。

业界对大型主机人才的需求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大型主机的使用者(即主机用户),所招聘的人才直接满足该单位的业务需求,为直接需求;第二类为软件企业(特别是从事软件外包服务的企业),所招收的人才承接开发国外主机用户发包的订单,为间接需求。这两类需求对应聘者的知识技能有不同侧重,软件企业倾向招收具有较强编程、测试及文档写作能力的人才,而主机用户则更注重应聘者的理论基础、行业知识、软件工程素养等能力。

在充分分析主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同济大学软件学院的实际,我们将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满足业界需求的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在实践教学中,“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合作为抓手”,将“业界需求和知识技术、因材施教与主观能动”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培养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的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中,在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型主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2构建大型主机实践教学模式的手段

贯彻“前沿化、工程化、国际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构建大型主机实践教学模式,将“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作为两个引擎,顺利实现大型主机实践教学的起飞,强有力地持续推进实践教学在内容上的深化和水平上的提高。具体做法是:

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同济大学与国际商业机器(中国)公司合作建设“System z主机系统教育中心(上海)”,配备了大型主机教学平台,软硬件总值超过一亿元人民币:聘请行业资深专家担任兼职教授,讲授大型主机专业技术课程;与CSDL合作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接收研究生、本科生在基地内接受主机技术的实践锻炼;在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支持下牵头设立“大中华区大型主机数据库用户协会CDUG”,钩织起技术与市场、学校与用户间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网络体系。

以“国际合作”为支撑,派遣专职教师、高年级研究生赴美,与IBM硅谷实验室(SVL)专家合作开发反映大型主机数据库最新技术的系列纯英文专业课程;聘请国外业界知名专家假期来华免费讲授专业技术课程:正在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业界主机技术专家或大学洽谈跨国间开设大型主机技术课程的可能性;派遣优秀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主机知识竞赛,载誉而归。

经过三年多时间,我校已建成相对完整的大型主机技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课时安排中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每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内容,应用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不少于课时的50%。

3《主机银行业务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介绍

教育部IBM精品课程《主机银行业务应用案例分析》(简称案例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介绍大型主机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应用。该课程以主机技术为平台,从讲解银行基础知识和主要业务流程入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模拟,将银行业务知识、信息系统设计、主机技术与银行业务交易实现手段有机串联,使学生在了解商业银行业务的基础上,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开发基于主机技术的商业银行常用服务及产品软件。

3.1教学内容与构成

案例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的方式,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75%。全部课程由四大模块组成。

模块一:商业银行基础与银行会计学知识介绍

介绍商业银行学和会计学基础知识,主要讲述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及流程、银行业务系统及功能、业务信息的会计学表述、判断银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基础知识等。

模块二: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开发准则

主要讲解银行业务系统的设计准则、应用程序开发准则等。

模块三:商业银行业务案例分析

全部由案例组成,主要包括:银行系统登录与用户权限控制、基本账户管理、联机交易与批处理、存款系统、贷款系统、营业日计算与处理、利息计算、外汇汇兑计算、税金计算等银行主要业务在主机上实现的案例及练习。

模块四:金融信息化新课题

介绍网络化时代银行业务系统架构、银行新业务设计及7*24系统设计等。

本案例课程的特点是:通过深入浅出地案例讲解和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将商业银行学、会计学、主机应用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四门多学科主干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有机结合,实现有限课时内多门跨学科课程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本案例课程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包括:

实验一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编制实验,了解银行获利的途径和方式

实验二系统登录与用户权限控制实验,了解系统管理基本知识

实验三建立客户账户实验

实验四定期存款开户处理联机交易实验

实验五产品账户联机查询,修改和维护实验(定期账户、活期账户)

实验六定期存款的批量处理流程分析与实践

实验七房贷系统的开户联机处理试验

实验八产品账户联机查询,修改和维护实验(贷款账户)

实验九房贷系统的批量处理流程分析与实践

实验十批处理中的文件备份,轧帐,报表处理介绍

实验十一外汇系统开发实验

实验十二利息计算系统开发试验

实验十三金融创新业务的介绍和系统结构设计实验

实验十四系统整合测试试验

实验十五大型机上的代码管理和版本控制的介绍

3.2课程特色

3.2.1主机技术与银行业务应用的结合

学生们通过大型主机技术前修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主机操作系统及主机技术应用开发技术,能够编写运行基本的批处理和联机处理应用小程序。本案例课程要求学生设计和开发一个完整的或大型系统某个模块的应用程序系统,如何教授学生将已掌握的主机开发技能与银行业务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功能上和技术上进行怎样的组装,方能有效率地开发出既定目标系统?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不断回顾前修课程学到的技术和方法,结合银行业务应用,分析各种技术与解决方案的特点及局限,通过比较甚至动手实验,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选取、应用各种技术手段,达到案例教学的目标。

案例课程涉及的技术关键点包括:批处理流程图的制定、批处理程序开发、JCL编写和执行、CICS联机在线程序开发、Web前端开发技术、数据库和文件的使用等。

案例课程展示给学生的首先是一个生动的、可运行的模拟银行系统,在存款、贷款、转账、计算利息、外汇买卖等交易中体现了银行的主要业务流程,通过一个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交易流程,将银行业务、相关金融知识和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分解出来,展示出银行整个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之间一步步的对应关系,并适时地介绍相关的业务背景及金融概念和计算。学生学习之后,在理性和感性上对整个银行的工作内容、运行机制、盈利手段及业务内容上有了全面了解,避免了以往理工科学生对金融业务知识敬而远之、难以接受的弊端。

3.2.2因材施教与主观能动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了解每一个步骤的重要意义,参与到每个环节的开发中来。从银行的实际业务需求、盈利模式讲起,讨论需求分析、设计项目框架、明确性能目标、划分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和接口、开发程序模块、撰写标准化的文档、编写测试计划并进行测试、编写软件使用说明、进行期末考试的演示与答辩等。学生们发现,完成一个项目,编写程序代码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工作,还需要大量的沟通、设计和团队协作工作方能完成。项目完成后更需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告诉客户你的工作有多棒,这个项目才算成功。

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每次课程的第一阶段,教师都先设计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表达此生活场景的应用系统模型是什么,如何描述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们设计解决方案。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他们积极应用多种不同技术手段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2.3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相长

部分有潜质的学生在课外花费大量时间潜心学习和研究主机技术。他们自发组织起“同济大学IBM技术俱乐部”,有组织地对主机存储技术、Web技术及SOA技术等专题进行深入研讨,翻译了多本IBM技术红皮书,张夏宁同学的论文被2008SSME会议录用。

更为可喜的是,2007年2005级两个小组的本科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自行设计并开发出手机银行和三维银行两个模拟应用系统,这些系统都以基于大型主机的核心银行系统为数据处理中心,加入当前新的、热门的技术元素,体现了较高的市场敏感度、创造性和积极探索性。这两个项目分别在2007年的“花旗杯全国金融信息技术大赛”、“IBM全国大学生主机技术竞赛”和“2007年上海市工业博览会”上获奖。

第2篇: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利差 细分

一 商业银行及其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经营大量货币性项目;从事的交易种类繁多、次数频繁、金额巨大,分支机构众多;存在大量不涉及资金流动的资产负债表表外业务;高负债经营,债权人众多,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

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营中呈现了一定的同质性和层次性,其盈利模式具有一定的类似性,因此所谓的盈利模式也只是众多获利渠道中最主要的业务盈利模式,为了更为有效的区分各种盈利模式,我们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为利差盈利模式、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和客户细分盈利模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一)利差盈利模式分析

    利差盈利模式是以存贷款之间利率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银行以低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无限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额作为利润。利差盈利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之一,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相对风险较小,利润来源稳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呼声不断高涨,利差逐渐被市场压窄,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利差盈利模式为主的经营模式亟待转变。 

(二)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分析

    产品细分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将自己设计的产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以满足现行的市场对各金融类产品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设计和细分。现行的商业银行将其运营业务分为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就是将业务分为是否较多的占用银行自己的资金为标准将业务划分成上述两类业务,因此,商业银行那么可以参照相关标准,将商业银行产品或业务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中间业务型产品和服务较少的涉及自有资产,一方面它提供了较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有着服务客户稳定客户促进传统业务发展的作用。同时,中间业务型产品成本低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独特优势。

(三)客户细分盈利模式分析

随着客户需求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以信用为基础的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将渐渐的退出市场,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的战略型伙伴银企关系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商业银行将不断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客户终生价值的指引下,对客户实行细分盈利战略,甚至实行对客户一对一的盈利战略。商业银行客户细分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明确的战略和特定的市场中,根据客户的属性行为需求偏好以及价值等因素构建的一种特殊的获利渠道和业务模式。因此,在客户细分盈利模式运作中,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相关变量,对客户群进行微利分割,即建立客户群微利分割模式。客户细分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中避免金融产品的同质化带来的剧烈竞争,使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发展出自身特色,从战略上防止其他金融企业对盈利模式的模仿。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上的软实力。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突破性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利差盈利模式为主,虽然不断加强体制改革和创新法展,但没有实质性突破,因此需要不断提升我国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能力.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超前,在金融创新方面也不断进步,我国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但是仍然是一直跟随发达国家的前进方向,这客观上不断催生我国金融的创新体制。

(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矛盾失衡

    我国商业银行采取分业经营,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综合性的供给。首先,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相对单一,相对经济水平发展滞后,一些特殊金融产品推出较少或者没有推出,没有办法满足特殊金融产品消费群体。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服务水平略有不足,居民对银行服务水平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好要求,但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整体运行体制的弊端的存在,缺乏应有的竞争和服务意识,无法从服务上优化盈利模式。

(三)普通层次客户盈利潜力挖掘不充分

    诚然,目前银行业的主要大客户是各银行间争夺的主要阵地,普通的客户群体中的利润没有得到银行的足够重视。忽视了普通客户群体的客户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视角问题,更多的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问题。客户群微利分割模式要求我们将客户进行细分,其深层次的要求是需求我们从客户的终身价值考虑,不断的挖掘普通客户的利润空间。因为客户的终身价值或许没有办法在一时间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理念,不断的重视普通客户潜在的盈利价值,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完整性。

四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与发展

在经济体制不断变革,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的今天,商业银行应不断调整自身的盈利模式,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趋势。中央政府和相关机构应不断加强我国金融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建立步伐,使我国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商业银行自身也应该不断调整自身的产品供给,设计出符合金融消费者的各种金融产品,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供给的便利性,并且不断的重视普通客户的价值,实现以无利化有利的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的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克服我国经济体制中的弊端和不足,自强不息,不断创造出更加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新产品,不断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寇茜.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思考[j].西安金融 ,2005(10)

第3篇: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银行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资产规模;利差

Abstract:Empirical tests using VAR model on the profit structure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shows that,credit scale and spread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profits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Impulsive effect of the bank’s net profit on the asset siz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spread. High investment-driven growth mode is the root of the credit expansion and the high profits of the bank. Taking the ideal level of profitability into consideration,so far,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n China’s economy growth mode and bank profits mode is to converse the regulation ideas and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market-oriented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such as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Key Words:bank profit mode,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asset size,spread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8-0064-04

一、问题的提出

从实际盈利情况看,2005—2010年间,我国银行资本利润率维持在15%—17.5%之间,2011年则快速上升到20.4%,较工业企业高13.1个百分点。随着2011年上市银行年报的陆续披露,关于银行“暴利”的议论再度升温。

国内严格意义上研究银行盈利模式与宏观经济效率的文献较少。陈凯(2011)以财务盈利能力指标ROAA作为第三方检验标准,分析了1996—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效率与GDP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强相关、与消费增长率弱相关;高玮(2009)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我国投资的变动决定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

该如何理性认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及其高利润现象?本文将在理论综述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讨。

二、银行盈利模式相关研究综述

一般认为,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

我国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从比重结构方面看,可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务型(颜婧宇,2011 年)、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刘宇迪,2010年)等;从结构形态角度看,可分为利差盈利模式、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和客户细分盈利模式(张国柱,2011)。

数据表明,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结构主要包括净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零售银行和私人银行收入等。与发达国家银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属于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50%(於力、廖勇、郭娜等,2011)。2009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虽然增长趋快,但占比仍然偏低。2010—2011年上市银行利息收入平均在80%左右,利息收入以批发业务为主;非利息收入占20%左右,且非利息收入以低水平的手续费收入为主(李岚等,2012)。

盈利模式与银行效率方面,张健华(2011)从银行盈利的角度用距离函数对中外银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促进银行效率的因素包括银行在本国的重要程度、银行规模及不良贷款拨备率,降低银行效率的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及不良贷款率等。王兵等(2011)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对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比较,结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效率及总体效率优于国有商业银行。刘宏等(2011)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市场集中度与效率的关系负相关。龙等(2010)以DEA方法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分析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占比对银行技术效率的正面作用逐年减小。

颜婧宇、王刚等(2011)认为:我国银行业经营与盈利模式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不可持续:一是过度依赖投资和贷款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二是过度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三是过度依赖大企业大项目;四是同业恶性竞争;五是依赖信贷快速扩张与频繁融资支撑的模式。

三、对银行盈利结构的实证分析:以商业银行为例

(一)净利息收入在银行盈利模式中的地位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迅速,从2003年的323亿元发展至2011年的12519亿元(见图1),九年增长近40倍,年均增速达到150%。

第4篇: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一、引言

2012年6月8日,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8倍,7月6日,央行允许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7倍,这一举措使商业银行最低贷款利率降低到保本点附近。这是央行自2004年10月决定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贷款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之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探索的再次重启。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官方解除对央行存贷利差保护的过程,这意味着银行利差水平将被缩窄,随着我国继续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非对称降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传统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显得尤为迫切。

二、相关文献综述

利差收入是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也是度量银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关于银行利差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较多。Ho和Saunder(1981)是最早研究银行利差的学者,他构建了交易者模型,认为利差水平取决于银行的交易规模、市场结构以及利率波动等因素,并建立了避险与期望效用的综合模型来分析银行利差。Drakos(2003)对转型国家银行改革对银行利差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是有效的,改革减少了银行利差,外国银行的进入也减少了银行利差,所有权改革对银行利差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国有银行对收缩利差有明显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对银行利差研究的文献也逐渐增多。张彦(2006)对我国银行利差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我国银行利差基本处于一个适中的水平,贷款损失准备、经营费用、非利差收益等是影响银行利差的主要直接因素。赵旭(2009)对我国15家商业银行1998-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总体上,我国银行利差处于一个适中偏高的水平,且呈上升态势,这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提高。

上述文献虽都集中在研究利息差,但由于选取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着差异。本文旨在结合当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探寻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寻找该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一定的建议。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第5篇: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盈利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截至2012年末,我国共开业村镇银行800家,中西部地区机构占比61.2%。资产总额为4343亿元,贷款余额为2330亿元,其中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占84%[1]。然而在村镇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其盈利能力却呈现两极分化和地域分化的趋势,从总体看真正实现稳定盈利的还是小部分,大部分仍然在盈亏平衡波动,同时在数量占比较大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总体盈利能力较弱,实现稳定盈利的村镇银行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2]。当前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亟待提升。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总体盈利能力分析

村镇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金融机构,其盈利性是在安全性与流动性基础上的最终要求,同时盈利能力的大小也最终决定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对村镇银行总体盈利的衡量评价可以客观反映其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银行业普遍采用的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资产收益率,净利差率,存贷比,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非利息收入占比等。

(一)与银行同业平均的比较。我国银行业的主导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之比较,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的村镇银行规模小、网点少、业务单一。在各项评价指标中,村镇银行与行业平均值差距较大。这主要由于村镇银行正处于扩张期,同时经营成本初期投入高,短期资产回报受到影响。以江西为例,2012年,我国银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为1%,而在江西辖内村镇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仅为0.5%-0.7%,同时行业平均净利差率为2.6%,而江西辖内村镇银行净利差率为2.2%。由于规模效益难以体现等原因,在净资产收益率、非利息收入占比等核心指标上中西部村镇银行均低于行业平均值。但是处在信用体系不完善的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远低于行业平均值。

(二)与同地区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比较。村镇银行在同地区的竞争对象主要是农信社和邮储行。由于市场后入和公众认知不足与政策扶持力度小,村镇银行发展受到限制,吸收居民存款缓慢、依赖资本投入,5%的营业税率高于农信社的3%,结算渠道与涉农贴息未得到政策支持等,因此村镇银行的成本费用等支出性指标要比同地区农村金融机构高,但是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较其他银行分支机构表现出来充分的灵活性却要大的多,创新中小微及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形成了小微金融战略的有效延伸,扩大了其在县域、村镇的市场份额。

(三)当前盈利能力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1.外部环境和政策制约严重。中西部村镇银行大多处于发展中的县乡,金融需求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盈利空间狭窄。村镇银行吸储较慢信贷结构单一,同时信用体系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盈利能力的提升,对村镇银行的帮扶政策还停留在宏观层面并未具体落实,削弱了村镇银行竞争力。

国家应放宽对村镇银行发起人结构及股本的限制,鼓励多种资本参与[3],活跃农村金融,强化村镇银行与地方政府联系,加大扶持力度,尽快落实补贴支农业务政策,提高村镇银行竞争优势。

2.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亟待加强。当前,村镇银行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村镇银行资本单薄,公众对其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信心不足,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农民对银行资金的安全性要求更高。村镇银行内部治理没有统一的制度要求,同时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信贷风险控制不足。

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制定统一的村镇银行内部治理控制要求,同时加强监管,建立市场推出与风险保障体系,村镇银行自身应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与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岗位监督与员工职业素养要求。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析

当前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和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一)当前盈利模式分析。当前村镇银行由于所处环境与自身条件限制,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净利息收入,业务模式主要是零售银行业务为主,其中零售银行业务当中涉农存贷款占到62.5%。而在东部地区的村镇银行以及中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成功的村镇银行中,其盈利模式中批发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混业经营业务呈现多元化趋势,中西部的489家村镇银行中的90%主要以零售业务为主,而在东部的311家村镇银行中这一比例不到50%。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导致盈利稳定性较差,业绩波动大。

同时村镇银行在区域金融的竞争中不能有效联合资本,导致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过于重视资本的逐利性,盲目追求扩张,盈利模式的一味求大而没有保障其合理性与流动性。

(二)当前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1.业务结构单一化制约着村镇银行在中西部地区的获利能力提升,直接影响其抗风险能力与资产收益。在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尤其是村镇银行所处的县级城市金融需求日益增大,村镇银行却不能因需定求,导致发展陷入困境。

村镇银行应平衡业务结构,合理配置资本,将业务面向区域金融的需求,面向中西部县域的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同时挖掘涉农潜在业务,优化业务流程,开发适应三农发展的金融产品,保障盈利模式质和量同步提升。

2.盈利模式僵化,缺乏核心竞争力,当前村镇银行存款主要由资本投入组成,加之公众了解不够,吸收居民和企业存款滞后,导致流动性下降,资产管理水平下降,同时面对区域内同业竞争缺乏有效应对,不能扩大盈利空间。

村镇银行应积极与区域内国有资产、大型企业合作,互相注资参股,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与地方政府协作[4],提高公众认可度,创新信贷方式,推广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微企业金融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2012年报,2012.

[2]赵冬青,王树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0.

第6篇: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中介,通过向社会公众(资金盈余者)吸收存款,然后经过筛选再批量贷放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个人,从而赚取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入,这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方兴未艾,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除了传统的存贷款利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为21222亿元,存贷款净利差平均为2.7%;手续及佣金净收入为5982亿元,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18.2%;投资收益为8173亿元,非利息收入占比约21.1%。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多商业银行还处在以利差为主的粗放型的盈利模式阶段,这种盈利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盈利手段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经常讲二八定律,也就是说重点服务20%的客户,这部分客户为银行创造80%的利润。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贷款利差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70%以上;二是利差收入主要是由批发业务贡献的。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设定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金融抑制的手段,拉大了存贷款利差,使得商业银行赚钱相对容易,但与之相伴随的是信用风险的集中。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净利差从2008年的3%下降到2013年的2.7%。同时,由于P2P贷款的快速发展,部分取代了银行的资金中介和信用中介功能,未来依靠利差收入为主体的这种盈利模式将会难以为继。相较之下,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包括服务及投资类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达到62%,这反映了美国银行业已从传统银行盈利模式向全能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扩大非利息收入方面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中间业务品种较少。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加大力度开拓中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目前,在中间业务方面,存在两个短板。一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较少。目前全球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我国中间业务品种仅有300种左右,在实际业务中经常使用的就更有限了;二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技术含量还较低,主要以支付结算类、信用类等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筹资功能的劳动型、低收益业务为主,、而衍生类、避险类等高收益、技术型的业务开拓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中间业务体系。未来,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开展诸如个人理财、资产评估、具有避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等以智力投入为主、盈利潜力大的业务。

(三)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发放贷款、票据业务和同业拆借等,证券投资业务以债券为主。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主要是为了吸收存款、服务客户,以推进存贷款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获利手段。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造成各银行提供的服务同质化趋势严重。部分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导致整个行业收费水平下降,使得银行面临着一方面市场份额扩大、一方面盈利能力下降的局面。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冲击

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支付快捷、资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改变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

(一)对商业银行负债的冲击。2013年下半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与商业银行展开了存款大战,尤其是银行活期存款,增速明显放缓。据统计,2013年商业银行负债总额为110.8万亿元,比2012年的97.7万亿元环比增长了13.1万亿元,增长幅度较历史水平明显下滑。其中,活期存款27.8万亿元(按存款性公司统计数据),仅比2012年增长2.4万亿元,“流失”趋势较为明显。因为互联网金融提供的理财产品与活期存款存在显著替代关系,不仅收益率较银行活期存款高,而且可以随时赎回,方便储户进行个性化、碎片化的资金管理。为了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争夺存款份额,不少国有银行也开始陆续加入到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的行列中,有的银行甚至也推出了T+0的理财产品。随着存款利率上浮和存款总额的下降,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会进一步攀升,从而撼动其低成本揽存这个传统盈利模式的“基石”。

(二)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冲击。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得资金供需双方对对方信息基本实现完全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商业银行的信息中介功能。目前我国已经有拍拍贷、阿里小贷等多家互联网公司介入P2P融资平台领域,而且业务规模增长迅速。与传统商业银行相较,互联网金融在提供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消费贷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阿里小贷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贷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贷款审批流程简单、放款速度快。互联网金融这种操作简便、流程快捷的融资方式已经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融资模式形成冲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预测,20年后“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

(三)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功能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支付功能的核心是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就是与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例如,支付宝提供代购机票或火车票,代缴水、电、煤气、电信等公用事业费用,保险和基金、代票等多种支付结算服务。移动支付主要指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来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出现了短信支付、语音支付、二维码扫描支付、手机银行支付、刷脸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互联网金融这种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务将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边缘化,并使其中间业务受到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四)对商业银行盈利方式的冲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盈利模式大都仍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式增长阶段,利差仍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从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看,其目标客户主要是对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以及高端零售客户,他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诉求是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银行凭借规模经济、专业知识和复杂流程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群体发生了改变,以中小企业客户及年轻消费者为主体,他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诉求是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追求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基于知识密集和技术复杂的金融产品的优势被削弱。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净息差收窄及支付中介功能的边缘化,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

三、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和对策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来势汹汹和金融脱媒加速的局面,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尽快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实现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

(一)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地位。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冲击更多是思维层面上的。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应尽最大可能将互联网金融上升到全行发展战略的层面上,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下到银行组织结构、操作流程、风险控制、网点建设等,改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商业银行要重新进行市场细分,找准市场定位,切实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客户的参与和体验,精简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

(二)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目标市场,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当前,银行间竞争同质化的主要原因是目标客户定位的同质化,大家都在做20%的客户。因此,商业银行应将目光转向那80%的客户,通过产品、服务、渠道的创新,降低成本,那80%客户一样可以产生较大的利润空间。特别是中小银行,一定要立足区域和社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蓝海”,形成比较优势,而不要深陷“红海”,去打残酷的价格战。只有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形式了优势互补,同时凸显各自的经营特色,那么整个金融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加有序。

(三)加大互联网资源的投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对数据的挖掘和积累,通过数据分析,再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其实商业银行本身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其中蕴含着海量数据资源,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有效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互联网资源的投入,打造自己独特的金融互联网模式。大型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善融商务是以专业化金融服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信息、在线交易、支付结算、分期付款、融资贷款、资金托管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而中小银行可以适时地与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获取客户资源,加上自身良好的金融服务业务,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例如,平安银行在深入研究了eBay卖家的特点,充分了解eBay卖家在资金周转方面临时性、短期性和灵活性等需求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定制了“贷贷平安商务卡”,其融资模式与阿里小贷比较接近。

第7篇: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总审计室,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利率市场化、外部竞争加剧、经济结构变革等对国内商业银行以存贷差盈利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观念,加快变革才能形成实现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变革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049-02

得益于中国改革、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及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努力,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3年与2005年相比,国内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从37.47万亿元增长到151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17%,净利润由2599亿元上升到1.42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2%,均远高于经济增速。

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市场与国外接轨程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参与到我国的市场中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逐渐被削弱,固有的盈利模式已经被打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压力正一步一步的逼近。

一、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转型压力

在改革红利减弱的背景下,国内银行既往的高增长盈利模式将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1.利率市场化压缩了银行利润空间

在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的背景下,以借贷为主的高利差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首先,银行为了吸收存款将会上浮存款利率,必将增加银行的资金成本。其次,利率市场化将增加优质企业的议价能力。商业银行为了吸引优质企业,将不得不考虑降低贷款利率。此外,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利率定价时必须全面考虑经济、市场、对手等情况。利率的波动将增加更多不确定性。

蓬勃发展的银行理财产品,变相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理财产品的高速发展,导致大量资金流向理财产品,分流了银行的存款,致使银行融资资金匮乏,成本大幅上升,进一步降低了银行的净息差。

2.同业及跨界竞争全面展开

“超级网银”、跨行取现等的推出,淡化了银行边界,弱化了传统渠道优势。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出现,使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的优势愈发明显,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将受到金融脱媒的威胁。此外,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也会分流传统的存款业务。

此外,互联网的金融创新也在慢慢的吞噬着银行存款、贷款、支付等传统业务。余额宝的推出、货币基金实现T+0等功能,侵蚀了银行的传统存款功能;阿里贷、人人贷、虚拟信用卡等网络贷款的层出不穷,侵蚀了银行的传统贷款功能,这都对传统的金融业造成了新的挑战。

3.流动性风险凸显

商业银行为保证负债资金的竞争力及营利性,应该使资产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期限和回报率相匹配。然而部分银行在利润考核压力之下,发放贷款的冲动较大,信贷业务扩张较快,银行内部资金备付率低,降低了超额准备金率,导致银行系统内流动性的边际承压性下降,容易受到资金供需变化的冲击。此外受金融传媒影响,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大规模扩张,银行倾向于以短期资金投向长期资产。这种期限错配的盈利模式导致流动性问题更为严重,容易发生大规模现金短缺的问题。

另外,利率市场化后,储蓄客户、贷款客户对利率的变化更为敏感,存款取款、提前归还贷款的行为可能会增多,这将使银行头寸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同业竞争的加剧,加剧利率的下浮,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利润率将更加趋向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增加流动性风险。

4.经济结构转型和监管政策提出新要求

2013年6月末的“钱荒”,可能带有偶发性,但也暴露了金融领域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和泡沫化的倾向,说明银行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等国家宏观经济的要求。过去银行业务本身过度的扩张造成放出的资金量过多、流转速度过快,以至于外部环境发生突然变化时,出现了资金紧缺的问题。商业银行必须改变这种粗放增长、依赖存款增加、倒逼中央银行的模式。

近两年,银监会出台了资本充足率管理、“腕骨指标”等监管规定,明确了银行收费、理财业务等系列监管要求,并规范了债券市场交易、银行同业交易等。这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既有盈利模式形成了挑战,要求银行加快转型的进度。

二、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以上诸多压力,表明商业银行的发展不能再一成不变,商业银行要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找准在市场中的定位,提升自身竞争力,加快转型的进度,寻找新的盈利点。

1.顺应经济形势发展找准转型定位

国内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参加到市场竞争中:一是更新发展理念,突破传统银行粗放式的依附于存贷利差盈利的发展模式,从大局出发敏锐捕捉市场盈利机会,以客户为中心,在强化服务管理、完善服务产品、增强服务功能的过程中持续发展。二是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新的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中,需要银行具备一定灵活性,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构建与市场高度契合的内部管理体制,做到目标明确、管理有序、职责分明、服务专业。

2.拓宽盈利渠道,创新盈利模式

各家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探索业务经营模式转型的方式和方法。寻求增值服务和存贷业务共同发展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资源逐步向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倾斜,寻找新的增值亮点。对大型客户的服务要从单纯的存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综合性的银行服务。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在利率市场化的大局下其着力于发展新型业务。中间业务将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盈利的新增长点。但是,发展中间业务绝不仅仅是提高业务费用或者扩大业务规模,而是要根据银行自身特点寻找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加快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制定产品创新规划,明确产品创新战略。商业银行内部应该建立清晰的产品创新策略,强化产品组合创新,充分体现差异化,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品牌价值。

确定产品创新的重点。牢牢把握国家经济转型带来的机会,坚持“客户、市场、监管”三个方面的创新驱动,努力发挥整合和联动优势,努力抢占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制高点。

4.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树立正确的风险收益平衡的观念。站在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角度,处理好收益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在统一风险偏好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客户和产品,明确相应的风险政策。研究制定科学的资产负债结构策略,强化流动性缺口管理。优化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权责对等、决策高效、流程科学、运转顺畅。

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考核传导高层的经营意图和风险偏好,引导基层机构的业务行为。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转变为可衡量的当期成本,重新对当期收益进行评估,计算出风险衡量后的收益大小,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对等。

5.加强资产管理能力

加快风险计量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和客户的不同生命周期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模型,并嵌入业务流程,形成体系化的运行模式。打造资产管理平台,提高资产配置和管理能力。

围绕资本约束的要求,建立资产与资本联动的管理机制。在资本约束下发展业务,业务的发展速度必须在资本可控能力之内,确保风险资产的增长与资本的充足率、市场环境、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

6.放眼全球,加快国际化步伐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银行业市场越来越开放,但受国内制度的限制,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并不高。面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断增多,与国外企业合作越来越密切,国内商业银行应加速完善自身业务体系,提高国际化程度,建立国际业务团队,为中资企业提供现金集中管理、海外融资、大宗商品交易、投行以及市场风险管理等多元化的跨境金融服务。此外,人民币国际化也将为国内商业银行带来重大机遇。自2009年中央银行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境外人民币存贷款、结算、托管等业务需求势必快速增长,为国内商业银行业带来新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朝阳.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转型[J].金融博览,2014(10).

[2]徐志宏.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几个认识问题[J].金融论坛,2006(9).

第8篇: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银行;不良贷款;理财产品;风险;财报

一、2012年五大行财报信息和非财报信息分析银行风险

(一)银行业的利润收入及质量

我们看到尽管在2012年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处于下行的状态下,银行业的利润依旧很高,中国的五大行在2012年实现净利润7745亿,日赚超21亿,中国的银行业依旧是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受到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五大行的利润增速都下降了大约10%以上。特别是交通银行,与2011年相比利润增速下降了有14%。从2012年整体的银行业来看,其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同比增长19%;而2011年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则达到37%,银行业去年业绩增幅增速较2011年大幅下滑。随着我们对未来经济预期的持续不乐观,可以预测银行业利润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再从银行收入的来源来看,利用存贷差的利息收入仍然占据银行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说明银行利用金融产品的创新,信托等中间来获得的收入不高,银行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可以想见,随着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利率自由化的进一步推进,银行为争夺客户可在允许的范围内调整存贷利率,存贷利差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压缩,这对未来银行业的利润增长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及分布情况

从五大行公布2012年的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且基本比2011年有所减少,大约为1%。但不良贷款率的回落是因为贷款总额的增长幅度超过不良贷款的增长从而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是回落的,实质上的风险并没有减少。我们应该注意到,除农业银行外,其他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仍然在增加,且其不良贷款余额占其净利润的比重都不低。统计显示,中、农、建三大行2012年实现净利润总额约为4781.65亿元,这意味着,三者不良贷款总额相当于其净利润总额的约为47.2%,可以推断出银行的资产质量是在下降的。

再进一步分析可得出不良贷款的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各大银行的主要贷款地,贷款比例在各自的报表中都是最高的,而恰恰这一地区是不良贷款的高危区。以建行为例,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额占到了不良贷款总额的44.1%,不良率由2011年的1.31%升至2012年的1.97%。这是需要引起各大行高度注意并进行风险管控的重点区域。

(三)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这几年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在银行存款实质上是“负利率”的条件下,理财产品相对的较高收益率以及中国人基于对于从银行推出衍生品的信赖吸引了很多人购买,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这样的理财产品在监管上还存在诸多漏洞,部分银行员工,高管利用人们对于银行公信力的信任,利用所谓的理财产品进行筹资进行资金运作,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很有可能导致客户的资产损失。

二、银行风险控制的相关对策

(一)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1.加大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强化银行的前端销售,推进网上银行的创新。借鉴国外先进的模式,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信用卡等产品的交叉营销,提高产品的覆盖度,维持好客户关系。同时,充分利用好中国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积极创新电子银行,丰富电子银行的业务覆盖度和金融产品营销,提高电子商务在银行中的市场份额和收益。

2.积极培养新的业务增长点,强化中间业务的发展,巩固银团贷款,保理等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同时,还应改变传统的依赖信托产品来发行理财产品的业务模式,转向资产配置的运行模式,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丰富银行的盈利渠道。随着中国财富增长,富裕阶层的扩大,应发展相关的私人银行为其进行资金的风险管理。

(二)银行理财产品治理

为了规范银行的理财产品,银监会出台《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用来规范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该监管文件重点突出两点监管要求:不达要求的需计提资本;对理财业务单独建账进行充分信息披露。这在短期来看是压缩了通道业务,给日益火爆的理财产品“降降温”,长期来看能够规范理财产品的发展,化解长期性的风险。

(三)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

在对于不良贷款的治理方面,面对着已发现不良的重灾区和行业,要加强监管和贷款回收工作;对于确实不能回收的贷款,地方政府应承担部分责任给予补偿,银行在此基础上对计提的坏账准备进行冲减;同时要完善风险贷款的审批决策机构,加强对拟贷款企业的调查,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率。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目前形势下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完善或者重新建立一个风险管理体制,并给与对应机构足够的权限去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利明献. 市场利率化下的银行盈利模式.中国金融,2011(20)

[2]姚朝霞.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8)

[3]张春林. 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探析.现代商业,2011(15)

[4]交通银行2012年财务报告,2013(3)

[5]中国建设银行2012年财务报告,2013(3)

第9篇: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分析及改进策略 台湾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评定及对大陆银行业的借鉴意义 台湾地区发展民营银行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台湾地区征地补偿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企业e—learning的发展分析及启示 基于作业成本的客户盈利性分析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客户盈利性分析 国际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变研究及启示 台湾地区成人教育立法概况及启示 台湾地区微观领域公共参与形式及启示 台湾地区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及启示 美国盈利性大学的特点及对我国民办高校定位的启示 台湾地区出版业发展的现况\问题及启示 台湾地区存款保险制度及对祖国大陆的启示 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 台湾地区检察事务官制度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台湾地区“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的实施及启示 台湾地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策略及启示 浅议台湾地区产险业并购及对我国的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机构库的建置发展及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4-18.

[7]S.Scott MacDonald,Timothy W.Koch;钱宥妮 .银行管理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3.

[8]刘秀玲,郑鸿章.金控公司架构与非利息收入业务对台湾银行业经营效益与风险之影响[J].台湾金融财务季刊,2010,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