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孩子沟通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行为沟通;爱心沟通;家校沟通
班主任是学生们的心理辅导员和教学监督者,只有掌握这一沟通技巧,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化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可,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行为的沟通
班主任平常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学生很容易受到班主任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会无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思想。因此,在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首先树立一个好榜样。比如,严禁学生上课玩手机,那么自己就做到上课不携带手机;要求学生上课要准时,那么,严格要求自己总是在上课前两分钟就在教室外候课。学生们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自然就改变了自己的习惯,学会了自律。因此,班主任必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不断地提升个人素质,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可。
二、爱心的沟通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此期间会很反感父母或者老师的说教,容易情绪化,就算是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也会拒绝承认和改正错误。由此可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如果一味地向学生质证错误的事实行为,进行严格的思想教育,学生只会一开始就进行心理抵触,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班主任只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学生才会与老师亲近,向老师打开心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然后“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沟通才会有效果。由此可见,老师与学生的爱心沟通是极其重要的。
三、家校的沟通
对学生的成长影响较大的还有父母,因此,必须重视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初中生在不同的环境下,行为表现也是有差异的,因此,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对学生的性格和生活习惯进行全盘了解。在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和班主任可以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互相帮助,解决教育问题,班主任要主动向家长咨询学生的基本情况,虚心接受家长的建议。班主任要定期进行家访或者用电话、邮件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充分利用家长来校看望孩子的机会,与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学生习性,帮助家长加深对自己孩子学习情况的了解,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综上所述,班主任的工作绝不轻松,与学生友好相处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注重沟通技巧的应用,拉近与学生心灵上的距离,班主任的沟通才会有效果,班级管理才会变得轻松。
参考文献:
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感受、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培养与父母沟通商量的能力、对多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的能力、与父母交往的诸多策略的应用能力、家庭交往中得失利弊的权衡能力,从而提高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交往与沟通”部分中的“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宽怀和积极态度与父母交往”。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正值“叛逆”的年龄,在家庭生活中,难免在一些事情上与家长发生冲突。所以,本课主要通过对生活中亲子冲突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尝试增强促进自我成长的责任意识。进一步确定理解父母的必要性,并探索解决亲子冲突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他们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在家庭矛盾发生后会用合理、恰当的方法来解决矛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与父母沟通的程序及基本要领和主要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案例分析中学会遇到事情和父母沟通商量,对多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崇尚与父母平等,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掌握沟通的方法,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解父母,主动化解同父母的矛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法方法】
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慢慢老去的感人亲情》。
板书:两代人的对话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折纸游戏
活动要求:全体学生闭上眼睛,只能动脑动手,不能睁眼看,不能提问。
1.为什么在老师的口令下,同学们叠出的形状各异?
2.从这个活动中你有哪些启示?
环节二:学生互教“叠千纸鹤”活动
提问:1.你是如何教会同学的?你注意到了什么?
2.你学会了吗?不会的地方怎么办?你注意到什么?
师总结: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去沟通才能达到融洽,要架起沟通的桥梁。
环节三:现场采访
提问:1.你是否与家长发生过冲突?
2.你与家长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是什么?
3.你常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你与家长如何保持和谐融洽)?
环节四:角色互换
情境:父母:吃完饭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你还会干点什么?
孩子:妈妈,我知道您对我好,我看新闻也没错呀!七点半马上写作业,老妈监督。
父母:考试拿不到第一名,以后不许再看电视、玩电脑。
孩子:我也这么想,我也努力这么做,我和您的目标是一致的。放心,我会努力的。
父母:还在那愣着干吗?没听见我和你说话吗?
孩子:……
师生共同交流分享与父母沟通的秘诀:
沟通技巧――微笑 平和 表达
沟通技巧――爱 尊重 理解
环节五:填写亲情计划
1.父母最希望我作出的改变有:
通过努力,我能做到的:
我暂时不能做到的:
2.以后与父母发生误解或冲突时,我的反应:
3.我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是:
(三)教师总结
【关键词】 亲子沟通;初中生;行动研究;定性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02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3-0157-05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由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学业、行为和心理问题所引发的各种亲子矛盾使亲子关系变得脆弱而敏感,容易出现亲子沟通不良的状况。因此,探索如何改善初中生的亲子沟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当前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⑴亲子沟通的定义 [1];⑵亲子沟通的状况,包括沟通的内容[2] 、沟通的频率、主动性和满意度[3]、沟通的问题[4];⑶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5];⑷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6];⑸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教育对策及实验研究。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实验研究较为全面,如于学兰等[7]采用测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团体实验法、个案法对如何改善亲子关系进行了研究。其具体措施包括转变家长的观念,传授相关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学知识,对家长进行集体咨询,利用心理常识课和个别咨询对学生进行辅导,对所选个体进行具体指导等。国外对于亲子沟通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沟通环节的某一个方面,如对儿童焦虑的口头表达 [8],或者特定类型行为模式的青少年身上,如酒精滥用、肥胖症等[9]。 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⑴实验皆是从研究者的视角进行设计的,而参与的亲子双方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单向”的干预;⑵多数实验旨在将父母和子女分开进行干预,然后以一定的量化考核结果来验证实验效果;⑶缺乏对实验干预过程的质性描述。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来进行实验。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指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10]。在行动研究中,参与者是研究的主体,研究者只是起一个中介的作用,为参与者的研究和行动提供必要的帮助。这种研究方法强调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处理社会问题。行动研究的结果检验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10]:(1)是否有利于发展和改善目前的社会现实,是否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或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2)是否提高了参与者的自信、自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实践的要求是否相符(如时间、经济条件、职业文化等)。本行动研究对结果的评估将遵照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行动研究的先驱勒温将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包括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步骤。后继的研究者将勒温的这些步骤明确概括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循环[10]。本研究采用“以参与的亲子双方为主体、以研究者为主导”的合作模式,提出一个计划、执行、评估的动态循环研究框架。
1 对象和方法
1.1被试
对重庆市某中学校方指定的初二年级2个班级,用“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PACT)进行施测。两个班级的学生共94名,选出PACT总分显著低于总体平均分的学生15名,然后排除2名家庭有实际困难无法参加活动的学生,最终参与研究的家庭共13个,形成一个以“亲子成长工作坊”命名的活动团体。其中,父母共同参与的家庭有3个,固定由父母中的一方参与的家庭有10个;学生中男生10名,女生3名;成绩优异者2名,成绩中等者7名,成绩较差者4名;父母受教育程度:初中2名,高中3名,大专7名,本科1名;父母职业:农民1名,工人2名,个体商人1名,军人1名,公司职员6名,公司管理人员2名(因父母双方共同参与的家庭中,有一方参与时间不固定,所以只对固定参加的一方进行数据收集);家庭结构状况:单亲家庭2个、核心家庭11个(其中再婚重组家庭2个);家庭子女数目:独生子女家庭10个,非独生子女家庭3个。
1.2研究工具
1.2.1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Adolescent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est , PACT)[11]
由37个题项组成,其中测谎题4项,每一个题项的回答包括对父亲的回答和对母亲的回答两种。该量表包括2维度:亲子沟通的动机(包括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支配需要、轻松感4个因素)和亲子沟通的能力(包括积极倾听、沟通灵活性、理解、开放的表达4个因素)。
所有项目采用自陈测验五点记分制(1.完全不符合;2.大部分不符合;3.不确定;4.大部分符合;5.完全符合。)。量表总体α系数为0.8699,各维度的α系数在0.3554~0.8465之间,总体分半信度为0.8015,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3554~0.7999之间。经本研究实测后的总体α系数为0.8410,各维度的α系数在0.3991~0.8757之间,总体分半信度为0.7416,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3505~0.7416之间。各个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8~0.82之间。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11~0.73之间,相关适中,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
1.2.2自制活动反馈表
要求每一次活动后,家长和学生分别填写参与者姓名及满意程度(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对下一次活动的建议。
1.2.3 “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
包括家长和学生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及最后的活动感言,题目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很符合、一般、不符合)两种。
1.3 资料的收集
按以下4步来收集资料:⑴在第一次活动开始前首先进行总体需求评估(包括亲子双方参与活动的愿望、活动安排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然后研究者根据评估结果单独制定第一次活动的方案及活动方式的总体分类。⑵执行既定的活动方案,并根据特定的活动情境灵活地调整部分内容。⑶每一次活动结束时,亲子双方共同填写活动反馈表,同时进行现场讨论(经亲子双方的同意之后录音,事后整理为文字稿),由研究者进行归纳整合后形成下一单元正式的活动方案。研究者要在每一次活动后及时总结自己的观察体会。⑷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亲子双方填写“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收集活动整体情况的相关数据,结合之前各次活动的评价以及研究者的体会,形成最终的评估结果。
1.4 活动开始前的总体需求评估情况
1.4.1 活动愿望
研究者通过课间活动及学校例行的家长会分别向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平常的亲子沟通状况,同时对本次行动研究的主题和预想方式做一定的介绍。口头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2个班级的80%的家长和学生都对这项活动具有极大的兴趣。
1.4.2 活动安排
研究者和班主任、家长及学生对活动的时间安排进行了民主协商,学生和家长的主要分歧是安排在周五还是周六,学生认为周五的功课较少,且可以不占用家庭活动时间,家长认为周六的时间较充裕,可以避免一些工作事务的打扰,最后协商的结果是定在周五的下午6:30~7:30。关于活动的地点,大家一致同意在本班级教室,理由是环境熟悉,参与活动时比较放松。经协商,本次活动共持续8周,每周1次,每次一至一个半小时。
1.4.3 活动内容
亲子双方都希望活动内容比较实用,能够用来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沟通困难。双方对活动内容的需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对亲子沟通技巧的学习,包括如何与对方进行融洽的言语沟通,如何在双方面对分歧时恰当地处理好亲子矛盾等,如“我想了解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或技巧”、“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管教好孩子,又不让他产生抵触情绪”;二是对亲子沟通观念的改善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想了解更多孩子成长中的事,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解释”、“希望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得到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希望成为儿子的朋友”。
1.4.4 活动方式
通过向家长和学生口头调查,以及向班主任征询意见,大多数参与者都比较喜欢轻松、气氛融洽的活动方式(如“气氛最好搞活跃一点,不要让人觉得是到学校受训来了。”“和大人在一起容易变得不自然,要是可以多做一些游戏什么的,那就好了”),而排斥传统的报告或讲座形式,认为那种方式既单调枯燥又学不到东西(如“每天都在学习,好不容易有点课外活动时间,还是讲课多没意思”、“整天工作都是些枯燥的事情,不想在下班以后还来听一些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东西”)。但也有的家长希望通过讲座了解一些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纾解学习压力的心理学知识。
根据上述家长和学生们的意见,并通过具体商讨活动方案,整项研究中综合运用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知识讲授5种方式。8次活动的主题分别是“我们来到这里”、“重新认识对方”、“寻找有效的沟通方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建立和谐家庭”、“学会奖励孩子”、“怎么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是黄金搭档”,并且在部分方案中附有教子锦囊,于活动结束时发放给家长。
1.5 统计方法
利用“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对亲子双方共同调查收集量化数据,其中部分数据做非参数检验中的确切检验。同时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分5种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质性的现场描述。
2 结果
2.1亲子对活动整体执行过程的评估
表1显示:活动方案充分调动了亲子双方的积极性;研究者的带组技术基本达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素质要求[12],活动内容较为通俗易懂和实用。
表2显示:总体上各项活动的受喜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Pct of Cases)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知识讲授。家长对各项活动方式的喜爱度较为一致;学生对亲子游戏和角色扮演的喜爱程度较高,对故事分享和案例分析的喜爱程度较低,对知识讲授的喜爱程度最低。
表3显示:家长和学生对于活动的整体效果还是满意的,但对于不同方面的评价效果不一样。
2.2 不同活动方式的亲子体验报告举例
2.2.1亲子游戏
子女: “‘亲子信任考验’的游戏我很喜欢,虽然游戏当中我有点害怕,不过突然发现我是多么需要妈妈的关心与帮助”。家长:“我女儿今天很勇敢,平时看她柔弱的很,没想到我的安慰和鼓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这个游戏的效果的确很震撼,连大人们都不敢轻易尝试,没想到家长对孩子的鼓励这么重要。”
2.2.2角色扮演
学生:“以前没发现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对,今天看别人表演出来,才发现好多问题。” 家长:“心理剧这种形式很不错,既可以观察别人,又可以启发自己换位思考”,“通过和孩子分享心里的故事,我发现了孩子的另一面,这是以前没有注意的。”
2.2.3故事分享
家长:“我觉得那个让亲子双方讲述最让对方感动的一件事的内容非常好,平常看儿子不声不响,还以为我们做家长的对他的关心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现在才发现他还是很关心我们的。” 学生:“以前我很怕和父母交流,有心事也不愿意告诉他们,现在我觉得无论快乐还是悲伤的事情都可以向父母讲,而父母有什么事情也愿意与我共同议论。”
2.2.4案例分析
学生:“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和爸爸妈妈尝试一下”,“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是不错,可以反映出我们小孩子的心声。” 家长:“我认为我们家平时还是比较民主的,我愿意跟小孩做朋友,但是如果白纸黑字的把这些事情固定下来就让我觉得不太舒服”,“要是跟小孩签订这种东西,家里会不会闹翻天哦?”
2.2.5知识讲授
学生:“有些活动有点无聊。”家长:“有些活动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讲得再实际点”,“关于身体语言的知识让我感觉很新鲜,以前觉得孩子大了,不好意思再去拥抱他了,现在觉得用这种方式去表达爱特别温馨,感觉很好”。
3 讨论
已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学生亲子沟通心理发展存在年级差异,发展曲线呈U字型,其中初一和高三的亲子沟通心理状况最好,初三和高一的状况最差,也即是说,初二的亲子沟通水平是相对下降的[11]。但是基于实际操作条件,例如学校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只愿意提供非毕业班级供研究者进行实验干预,且从老师的反馈来看初二年级的亲子沟通心理问题也最为突出,故本研究选择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本研究活动方式的喜爱程度排序来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更喜欢双向沟通、能够获得更多参与权利的方式,如亲子游戏、角色扮演,这说明单向性的、权威式的亲子关系不能很好地促进亲子双方的沟通,而且即使是成年人也喜欢新颖、有创意的沟通方式,孩子给家长所提供的温情、寻求依靠和帮助的反馈能够进一步激发家长的耐心。知识讲授这种活动方式虽然效果不太好,但它也是应部分家长建议而纳入的,提示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家长平时在和学校教师的交流中习惯于家长会式的单向报告方式,同时对亲子沟通的知识抱很大期望,希望能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沟通问题。目前看来这种知识内容的筛选以及呈现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从活动效果的整体评价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亲子双方对于沟通知识的接受较好。本研究在知识传授方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报告或讲座形式,而是与其他活动方式相配合,比较灵活自然,易于被亲子双方接受。②亲子双方对于沟通态度的转变较沟通知识与沟通技巧要差一些。说明态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部稳定性,要想通过短期的干预训练就达到彻底转变的效果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由参与者本人长期坚持以新的观点评价沟通对象才有可能彻底转变。但数据结果也说明活动本身还是给家长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对他们今后的沟通活动会产生良好的影响。③亲子双方对于沟通技巧的改善程度较大,这可能与本研究特别注重参与者主动性的发挥有关,从方案的规划到活动内容的执行都要求参与者全程参加,加之活动内容始终保持了沟通的双向性、互动性,这对于亲子双方是一种有益的磨合,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沟通技巧的提高。
行动研究的主旨是提高参与者的自信、自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李强等的研究探索出“在学校指导帮助下,以家长为主导,寓于实践活动中的亲子双主体互动”的亲子关系模式[13],但这些活动由研究者单独设计,亲子只能被动接受,而本研究的活动并非研究者单独设计,体现了亲子双方参与的主动性。
另外,从不同活动方式的亲子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亲子双方受到的心理冲击较大,对于亲子沟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对家庭中过往沟通状况的反思,但同时也还有一些疑惑和心理矛盾存在,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因此,这种质性的评价作为量化评估的补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亲子双方的内心活动,以改进实验。
采用参与者的自我报告体验作为评估的结果可以较为直观地表现出活动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量化考核的不足,这也是行动研究的独特之处。但由于部分活动内容与家庭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考虑到亲子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比如对于知识讲授,有的学生觉得“有点无聊”,家长也认为其中部分内容如心理学理论知识“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讲得再实际点”,这与研究者的带组技术以及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另外本文筛选工具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的实证效度资料不足。所以,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 2001(6):49-53.
[2]Noller P, Callan VJ.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J].J Youth Adolesc, 1990,19(4): 349-362.
[3]Barnes HL, Olson DH.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the Circumflex Model[J].Child Dev, 1985, 56: 438-447.
[4]Vangelisti AL.Older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with Their Parents[J].J Adolesc Res, 1992,7(3): 382-402.
[5]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J].心理科学,1998,21(2):122-125.
[6]Eisenberg N, Fabes RA,Carlo G,et al.The relationships of maternal practices: a characteristics to children's vicarious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J].Child Dev, 1992, 63 : 583-602.
[7]于学兰,孟育群.关于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少年健康成长的实验研究[J].教育改革,1994,(4):30-34.
[8]Field AP, Ball JE, Kawycz NJ,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Verbal Information Pathway to Fear in Children: Two Preliminary Experiments[J].Behav Cognit Psychother, 2007, 35: 473-486.
[9]Fogelholm M, Nuutinen O, Pasanen M,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nd obesity[J].Int J Obesity,1999,23:1262-1268.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48-458.
[11]张峰.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B].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2]梁东标,汤礼深.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丛书之5:亲子心理辅导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0-14.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为班主任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才能为人师表、以身示范,真正做到润物无声。与学生朝夕相处,孩子们的模仿力极强,稍有不慎,我们的不良习气就被学生学去了。所以,身为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要做到,只有让自身成为一面明亮的镜子,才能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管理学生。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却是巨大的。
当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老师,除了懂得去爱别人,还要懂得去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爱学生、爱事业的体现,老师的存在就是榜样,老师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老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试想,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迟到,而自己时常晚到早退;要求学生上课听讲、不做小动作,而自己眺望窗外、接打手机;要求学生打扫卫生、整理教室,而自己在办公室里喝茶闲谝。老师自由无限,幸福无比,却让学生做这、干那,学生能心甘情愿敬重你这位好老师吗? 为人师表者一定要努力摆正自己做人的目标、方向,不受世俗风气、自傲自大、师道尊严的影响,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榜样。
二、善于与学生沟通,开启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与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需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1.放下架子,平等沟通。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学生与教师一样能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信息, 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求知的参与者等角色转换, 师生之间的交往带有了朋友间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因此,班主任应放下严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沟通。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吐露真言和表现自我,班主任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把握时间,注意场所。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越,都是家庭娇生惯养的,他们要求独立又存在依赖心理,希望自制又极易冲动,好面子又常犯错,因此,班主任与他们沟通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场合。尤其是与犯错误的学生之间的沟通,可在双方情绪稳定或稍隔一段时间后进行,谈话的场合也要注意营造和谐气氛,有利于解决问题。作为班主任,应该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了解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关爱每一位学生,宽容他们的过失,用心与他们沟通,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奉献爱心,艺术化转化后进生
爱是教育的剂,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班级管理中尤其不能缺少爱。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有句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的自由。这句诗移用到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上,是最恰当不过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也应该像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学生。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78-02
怀孕、分娩是女性一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女性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分娩后,随着新生儿的诞生,产妇身份发生变化,家庭结构随之改变。2006年1~12月,我们对600例出院产妇进行家访,以促进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这一角色。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00例出院产妇,其中初产妇 468例,经产妇132例,年龄20~45岁。顺产240 例,剖腹产及阴道难产 360 例。孕周:≥37周540 例,<37周 60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42例,初中以上258例,中专以上300例。
1.2 访视方法
1.2.1 建立联络登记本由责任组长进行出院指导,如产后产妇护理内容、婴儿护理内容。并查对产妇的休养地址及电话号码是否正确。
1.2.2访视人员及时间安排选派护师以上职称,长期从事妇产科工作,由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助产师、主管助产师参加,产后5 d进行电话回访,产后7 d、28 d左右进行家访。另外,可根据情况增加家访次数。
1.2.3 建立家庭访视登记本登记内容有产妇姓名、访视时间、生活环境、家庭结构、孕产过程、母婴体检结果等。访视时对产妇及婴儿进行详细体检,和产妇进行深入的交谈。针对影响产妇适应新角色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导后让产妇及访视者分别签名。
2 访视结果
访视中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产妇角色转换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及其他因素(表1)。
3 护理
3.1 对产妇进行知识宣教
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帮助照顾新生儿,宣教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如新生儿黄疸、溢乳、假月经、乳腺肿大等现象,讲解产后保健知识和母体生理变化,从而帮助其掌握如何护理自己,如何照顾新生儿,使其感觉有能力承担母亲这一角色,对自己充满信心。
3.2 对产妇家属的宣教
告知产妇家属产妇产后的情绪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家人要给予充分的认同和理解。不要指责产妇太娇气、太依赖,或不允许她们心情不好,尊重产妇自我调节的方式。在观念上多沟通,尽量达成一致。给予产妇足够的鼓励,不要只顾孩子而忽略了对产妇的关心。指导家人从生活上给予细心的照料、体贴、关心,饮食上注意营养,食品多样化。对家人进行有效的宣教,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育观,摒弃旧观念和封建思想,树立男女平等的观点,争取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产妇树立信心,消除苦闷心境,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3.3 指导产妇自我调节
指导产妇要认识到产后心理的特点,尽量避免悲观情绪的产生。对生男生女正确对待。平时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度疲劳。闲暇时除了享受亲人和丈夫的亲情之外,还可听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或看一些图文并茂的杂志,或读一些幽默故事来调节身心。由于分娩后一个月内产妇都是在家里,整天围着婴儿、奶瓶转,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常会感觉被社会抛弃。应指导产妇多与朋友电话联系。要让产妇做适量的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一是可以转移注意力,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可以使体内自动产生快乐元素,不要用传统的方式度过产褥期:不能下地、不能出门、不能干活、连电视也不能看等等,这些都会使产妇越发地感觉到生活的乏味单调,讨厌做母亲的生活。另外,新妈妈也要理解丈夫的辛苦和对家庭的奉献,不要认为只有自己“劳苦功高”,和谐的夫妻关系和积极的家庭支持才是保证产后健康的前提。
3.4 帮助新爸爸树立父亲角色
宝宝出生后,新爸爸、新妈妈与新生儿之间产生密切关系。新爸爸也需要借着帮助妻子以及育婴的工作来确立父亲角色。尤其是产妇身体虚弱,手脚无力,新爸爸要比产妇更适合做给宝宝洗澡、为宝宝洗衣服等大小事情,另外,新爸爸还要帮助新妈妈做清洗工作,借此表达对妻子怀胎十月的感激与慰劳。孩子出生以后,产妇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身材,丈夫的支持与否微妙地影响着产妇对自己身材改变的接受程度。如果丈夫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会使妻子觉得有安全感,能够做一个骄傲的妈妈,并且认为付出身体外表的改变是值得的。除此之外,作为丈夫,要和妻子多谈心、交流,不要因为孩子而忽略了二人世界。
4 体会
产后访视是医护人员对产妇及婴儿在出院后健康状况的延续,通过产后访视给予其健康教育、技能指导及心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更能体现医院以病人需求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
通过产后访视要求我们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边缘学科知识,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及人际沟通技巧等,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来适应当前产后家庭服务的需求,拓展产科服务领域,促进母婴健康。
【关键词】中职学生 沟通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08-02
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必备的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即将走入社会的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本领。大部分中职学生沟通意识薄弱,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和必要的沟通实践。对此,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中职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中职学生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随着社会对人才的沟通能力越来越重视而日益凸显。目前,中职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三不”:一是不愿沟通。很多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拒绝与外界沟通。二是不会沟通。部分学生缺乏沟通的意识,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和方法,不懂如何与人沟通。三是不敢沟通。一些学生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不敢主动发言,沟通过程上稍稍遇到困难就退缩。
造成中职学生沟通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因素。中职学生中农村孩子占大多数,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孩子,不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养方式简单,孩子在家庭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沟通必要性的认识教育和沟通的经验。二是学校因素,中职学生这个群体总体上来说在小学、初中阶段属于“学困生”,老师很少甚至没有给予关注和正面的评价,致使他们缺乏主动沟通的动力和自信。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如中职学生不爱读书,课外基本不阅读,知识面窄,缺乏必要的语言材料支撑等,这些都限制了学生沟通能力形成。
二、培养中职学生沟通能力的必要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不可能不与他人沟通,沟通能力涉及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沟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人际关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甚至未来的整个人生。当今社会,单位招聘员工时不再以文凭为第一标准,对求职人员的衡量越来越看重他的综合能力。一些说话流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首先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反映出一个人特有的人品、魅力和个性,是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职学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与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等进行沟通交流,减少交际中的挫折,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促进健康成长;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相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有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就业和工作。
三、中职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对一个人的沟通能力越来越重视,对中职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也引起了许多教育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效培养、提高中职学生的沟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培养学生主动沟通的意识,使学生端正对沟通的态度。对培养中职学生的沟通能力要做到切实有效,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沟通的意义,端正沟通的态度,培养主动沟通的意识,从“要我沟通”变为“我要沟通”。因此,中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前十分钟演讲、沟通小游戏、学生分享沟通经历等让学生参与沟通,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可以采取把行业、企业专家请进学校给学生做讲座,通过专家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沟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正确对待沟通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汽修、会计、计算机等多个专业在这个方面做了切实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以汽修专业为例,汽修专业曾经在近两年来多次聘请汽修行业的专家和汽车相关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到学校与师生面对面交流,专家和部分负责人的谈话让师生获益匪浅,同时也认识到沟通能力对于一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重大影响――无论是汽车销售、售后服务、汽车美容,还是汽车修理和仓储保管,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无一例外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开设选修课传授沟通知识,教给学生沟通的技能。中职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根据市场、企业以及个人的需求,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锻炼,开设有关沟通的选修课。课程内容中,以了解沟通的定义、目的、过程、构成环节、步骤;掌握各个层次沟通的原理、策略与技巧,与不同的沟通对象对应的策略与技巧等知识作为沟通教学的重点知识。学生学习后,不仅能学会沟通的方法,提高沟通的质量,适应企业招聘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而且进入职场后,也能支持个人的持续发展,满足学生就业竞争和个人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学校的发展来看,(下转第10页)(上接第8页)这样做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又体现了学校的创新精神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狠抓课外阅读,让学生的沟通有语言材料的支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阅读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学生最大的缺陷是不读书,课外基本不阅读,知识面窄,缺乏必要的语言材料支撑,限制沟通能力的形成。成功的沟通不仅需要主动积极的态度、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更需要有丰富的阅历。对于十几岁的中职生而言,人生阅历不可能很丰富,通过读书来获取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经验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阅读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别人的经历来丰富自己;有关沟通的书籍中大量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沟通的理念,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方法来提高自己沟通的能力;阅读还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态度、处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奠定沟通的基础。
(四)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实践沟通的机会。生活是个大舞台,生活有多广阔,沟通就有多广阔。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沟通能力的培养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家庭、社会等课外生活的广阔领域,引导学生融入家庭,走向社会,给学生提供培养沟通能力的实践机会。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困惑与迷惘,有快乐也有烦恼,引导学生经常和父母谈心,把成长的困惑与烦恼向家长倾诉,把成长的快乐和家长分享,这个过程既让学生锻炼了如何与父母沟通,又享受到了亲情,一举两得。此外,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平台,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观看经典影视作品,交流观后感,模拟招聘会参加招聘,让学生做小导游,向家长、朋友介绍学校等都可以给学生提供沟通的实践机会。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修理厂当学徒,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幼儿园见习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人打交道,慢慢地学会如何与人沟通。抓住课外生活的广阔领域,让学生多实践,多锻炼,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当众说话的胆量,而且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学生融入社会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中职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切实有效地抓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两个环节,使学生掌握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切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谦.现代沟通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松下幸之助.经营管理全集[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2
[3]陈思.让学生“说”起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沟通能力训练的尝试[J].考试周刊,2013(98)
【关键词】 人文关怀;儿科;护理
--------------------------------------------------------------------------------
作者单位:723500 陕西省西乡县人民医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生及人民对护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转向以人、健康、环境为主要内容,兼具人文色彩的整体护理模式[1]。医学人文学(medical humanities)作为一种理念,倡导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积极维护生命,珍惜生命,是一种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由于儿童自身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医护人员需在为他们提供安全、及时、可靠的医疗护理的同时,保证患儿有良好的治疗休养环境[2]。人文关怀正是医护人员自觉给患者的情感付出,使患儿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处于满足、舒适的状态,从而利于疾病的康复。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儿科门诊患儿,全面施行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我院2010年10月至1月收治的儿科门诊患者,男58例,女26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1~14 d,平均病程95 d。患者家属文化程度均为初中水平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具体如下:
121 护理人员人文关怀教育及培训 通过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人文知识的培训和考核,使护理人员了解人文关怀的“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服务于患者,一切方便患者”的服务理念。并将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重、对人性解放的追求等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能够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以患儿及家长的感动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和行为准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及讲座,护理人员在完成专科学习的同时,能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护理技能水平及护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转变了护理人员既往“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
122 创造温馨的人文环境 病区环境的营造需注意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充分尊重换利益及需求,合理设计及布置病房,处处体现温馨、舒适、安全、方便。注意病室湿度、温度、通风及采光情况,时时处处让患儿感到舒适。采用家庭化的布置消除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如摆放符合小儿特点的床头牌,房屋顶层设置晒台,走廊悬挂卡通图画,儿科健康常识,认图识字表等。制作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卡片悬挂于输液架、床头柜旁,提醒患儿及家属关于治疗、饮食及检查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护理人员需注意言谈举止,努力做到端庄大方,举止文雅,面带微笑地与患儿交流,使用文明用语,从各个角度关怀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从而使患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23 不同年龄患儿交流 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交流沟通技巧。对于婴幼儿,沟通时主要注重精神接触及,通过抚摸他们的头部、后背,接触手指、脚趾等方式,给予主动接触满足婴儿情感上的缺失,满足婴儿的皮肤饥饿感。通过抱、拍婴儿等方式,满足患儿住院期间安全感的确实。对于2~4岁儿童,交流时应采取鼓励为主的方式进行,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长处并给予鼓励,满足患儿的自尊心和虚荣心。通过微笑及与患儿家长的交谈了解患儿的痛苦,给予相应的适当的沟通的疏导。与患儿接触时,护理人员需注意面部表情、语气、语调、眼神等自身行为。通过主动热情的自我介绍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患儿消除陌生感,使患儿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对于学龄前及年长的患儿,主要通过言语沟通的方式进行交流。注意使用亲切、吻合、温柔的语言,禁止使用生硬、冰冷、粗暴的语言,以减少患儿的畏惧感及避免抵触护理人员等情绪的产生。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时时处处爱护患儿、关心患儿、尊重患儿,做患儿的知心朋友,增加患儿的信任感及安全感,与患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3]。
124 营养护理 由于儿科门诊患者多为幼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加之各种疾病困扰,身体通常处于较虚弱的状态。护理人员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尽可能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对于4~6个月婴幼儿,通过向患儿家属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鼓励患者家属给予纯母乳喂养,同时对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给予指导,加强母乳喂养期间对乳母的心理护理,保证乳汁的充足。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及疾病治疗的需求,添加适当的辅食。对于年长患儿,通过根据其喜爱食物图片量身定制的图文并茂的彩色图片,辅以患儿喜爱的调味香料调动患儿的视、听、味觉功能,增强患儿食欲,促进患儿消化吸收。
125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通过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沟通采取共同参与的模式进行,通过对患儿进行健康宣教,使患儿及家属对疾病有充分了解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根据患儿及家属的个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包括讲授、示范、阅读指导。游戏等方式进行,使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出院时,护理人员协助家长办理好出院手续,详细向患儿家属讲解包括出院带药、药物使用、出院后注意事项、复诊时间等,留下科内咨询电话,方便患儿咨询,协助患儿整理住院用品,送出至病房门口,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4]。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对护理服务满意36例,满意度857%。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42例,满意度100%。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文关怀为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内涵为一切患者为中心,真正做到把方便留给患者,把温馨带给患者,把实惠送给患者,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服务理念。施行人文关怀不仅是护理工作的需要,更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生活上给予关怀,态度上给予体贴,技术上给予信赖。人文关怀既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也可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价值,从而为患儿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利于患者的恢复。
本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显著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在对患儿的护理中,始终注意“诚信、尊重、平等、耐心”,在营造和谐的氛围的同时,通过有效地运用沟通技巧及给予情感上的交流,取得家长的信任及理解,从而肯定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进行情感交流,有效地进行沟通,进而获得较满意预后。
参 考 文 献
[1] 郝冰,修雪莲,程倩人文关怀护理在儿科病房护患沟通中的应用.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20442045.
[2] 王春囡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0):865866.
众所周知,在一个班集体中,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人物便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初中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和,初中阶段的班主任教师不仅仅承担着班级管理的职责,同时也会担任着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工作内容也是非常繁琐的。因此,班主任必须要梳理好与每一名学生的关系,为后续的班级管理工作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奠定最坚实的基础,班主任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不断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赢得学生由衷的信赖与尊重,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愿意服从自己的管教,愿意听从自己的建议。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班主任教育与管理工作经验,针对当前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希望能够对广大初中班主任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注意教育的分寸
对于初中生的管理,班主任教师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方式便是批评,批评是任何一位教师都用过的手段,批评也的的确确是帮助学生人事错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班主任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所使用的批评性质的语言,不同的批评语言对于批评的效果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的。班主任适当的批评不仅仅会让学生们进行深刻的反思,更能够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勇气和斗志,但是,如果班主任把握不好批评的力度和分寸,用错言辞,必然会产生反面的教育效果,让学生们产生畏惧或者反感的情绪。我建议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学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语言的幽默性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会用比较幽默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出一个严肃的真理,学生们也会更加愿意接受班主任的这种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们的改正错误的方式便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会?谋欢?的改正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改正,学生们自愿进行改正,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
然后,心中要有一把公正的标尺
班主任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千万不能过分羞辱自己的学生,不准进行人格尊严上的伤害,要给学生留足面子,不然,学生们便会恼羞成怒,对班主任形成不好的印象,这对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每一位班主任教师都应该在心中为自己树立起一把标尺,明确自己的批评上线。
二、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
1、把握好沟通的时间
我们不难发现,只要班主任教师主动找学生谈话,学生都会表现出一份非常顺从的态度,但是,这其中不乏一部分学生表面看似顺从,内心实则拒绝。初中阶段的学生们其实对于班主任教师还是存在着一份畏惧心理的,班主任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准备找学生沟通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状态仔细地进行观察,把握住恰当的谈话时机,学生的状态良好,才会更加愿意和班主任进行沟通。
2、找到最佳的沟通场景
班主任切勿小觑每一次与学生的谈话,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因此,班主任必须要正视起与学生之间的谈话,选择好最佳的沟通时间之后,也要确定出最佳的沟通场景,在适当的场景下,学生才会更加融入其中,更有耐心听教师到底在讲些什么内容,在这里需要提醒广大班主任教师的一点,那就是尽量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和学生谈话,这种场景会让学生产生非常多的顾虑,不愿意听班主任的教育,也不愿意敞开心扉和班主任对话。
三、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
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就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校的教学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保持好自己的形象,坚持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好榜样形象,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楷模。班主任教师必须要保证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细心
作为一名班主任,心一定要细,要学会洞察一切,首先要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班主任应该是第一个发现问题的人,而不是等着去解决问题的人。在班级中,不仅仅要管理好学生的学习和纪律,也要管理好班级的全部细节。
然后,耐心
初中生虽然与小学生相比,各方面的能力都所有提升,但是,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失误,班主任教师必须要拿出足够的耐心,给予他们科学的引导,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学生。
最后,爱心
班主任和学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其中牵扯他们最深的还是彼此之间在点点滴滴的相处过程中积攒下来的感情,班主任必须要发自内心地去爱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要建立在爱他们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们感受到班主任的爱才是班主任在工作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然而,由于心理活动课开展的时间较短,尚未建立起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师不知道学生已经学过什么或学习的程度如何,这极易导致不同年级间辅导主题的“撞车”,所以经常听到学生说“这个我们已经上过了”。同时,主题的重复也导致了活动形式的单一,同一个主题基本上都是采用某几个“经典游戏”,而某些活动更是成了“万能充”,所以常常听到学生抱怨:“怎么老是玩这个游戏,真没意思。”因此,即使设计得再好的心理活动课,在多次重复下,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作用,引起学生的厌倦。
心理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性问题为主要内容,教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选择相应的主题和活动形式。
人际关系历来是心理活动课的一个重要主题,而亲子关系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往不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亲子关系都是心理活动课的热门主题之一,但是目前各年级阶段的课程设计几乎没有区别,在主题的选定上,小学是感恩,初中是感恩,高中还是感恩;在活动形式上,都是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或《天亮了》,讲述地震中母爱的故事,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等。这样的课程设计,第一次能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触动,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就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尤其在小学上过之后,再给初高中学生上,学生会觉得这些活动很幼稚。
为了摘掉心理活动课“花架子”的帽子,使它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亲子关系中的发展性问题,就必须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一、小学阶段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权威表现出绝对服从,对父母非常依赖,认为必须听父母的话,该阶段的亲子关系承接着幼儿时期的依恋。因此,在主题的选择上,应该着重加强亲子之间的依恋,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并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如“我爱爸爸妈妈”。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追求自主,有时会表现出一些逆反行为来表明自己“长大了”,同时,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有所发展,逐渐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反应。所以小学中高年级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父母的唠叨,如“啰嗦——爱的心结”。
在操作上,小学心理活动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实施原则,即强调活动性和情境性,让学生尽量动起来,而游戏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最好方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难以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而游戏恰恰在具体经验和抽象思考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在实践中这种操作形式也是小学生最喜欢和最易接受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上使用的游戏,应防止照搬成人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现成模式,教师应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和开发一些符合小学生特点、充满童趣的活动,例如歌曲接龙、“动物全家福”、“让爱天天住我家”、“千千结”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游戏,邀请家长一同参与。
二、初中阶段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自我意识高涨,生理上的变化和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也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希望父母给予他们完全的尊重和信任。强烈的独立意识使他们不愿听取父母的意见,把父母的关爱当成是约束和禁锢,常常处于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同时,他们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愿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使亲子之间的矛盾更加难以化解。因此,青春期是亲子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如何解决亲子冲突是该阶段的发展性课题。此阶段的心理活动课应注重引导初中生走出“自我”,让他们尝试从父母的角度来重新看待父母的行为,并学会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化解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设置有针对性的主题,如“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三、高中阶段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这种独立性要求与初中时期有所区别,它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反抗性成份逐渐减少。另外,高中生的观点采择能力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他们开始能够理解一个人的看法和观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该阶段的心理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和接纳父母,掌握必要的亲子沟通技巧,认识到自己在建立和谐家庭中的责任,积极主动地去承担责任,如“我爱我家”。
在具体实施中,由于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该阶段的心理活动课要注重体验、讨论与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讨论与分享,使学生在分享体验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观点采择能力,学会换位思考。
相比之下,初中心理活动课的操作要求更强的体验性,例如,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或心理剧表演,一个表演父母,另一个表演孩子,然后分享自己的体会;而高中心理活动课则更加强调讨论与分享,可以通过一个切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直接切入到亲子冲突当中,然后进行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