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范文

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发展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经济发展情况

第1篇: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世界经济;耦合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82-02

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研究独立发展多年,人们很少将两者相提并论。这一方面与重陆轻海的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两者的关联并不显著。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各国的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学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海洋经济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与之相适应,新近有人提出了“海洋经济就是世界经济”的观点。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海洋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战略、直至影响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一、传统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

从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两者存在密切关系。从时间上看,17世纪欧洲国家从海上掠夺开始了崛起之路,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演变;19世纪沿海国家借助近海之便发展对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世界工业化进程也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15世纪的经济和技术大发展使得早期的航海活动开展起来,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传统海洋经济向现代化转变。从空间上看,世界经济中心沿海布局的态势明显,从中亚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和罗马,再到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以及超级大国美国。如今人类各种经济活动都越来越多地向海洋延伸,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都集中在离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沿海,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

海洋交通运输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海运的辐射半径大大超过河运和陆运,海运技术的突破为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贸易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早期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贸易,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贸易的主体之后,更是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在开放条件下,各国在全球市场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和产品配置,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国家的繁荣来源于贸易,贸易依靠海上交通,而海洋交通运输是传统海洋经济的主要部分。因此,传统海洋经济通过国际贸易间接对世界经济发挥作用。

二、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耦合

20世纪60年代,海洋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以及海洋科学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嫁接、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技术领域,标志着以海洋大规模综合开发利用为特点的现代海洋经济诞生。现代海洋经济的诞生是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传统海洋经济并非直接对世界经济发生作用,而只是通过海上交通强化了地理意义上的国家互动。现代海洋经济则不同,它逐步摆脱了陆地本位的束缚,直接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

1.世界经济发展对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任何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作保证,世界经济在生产、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发展构成了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也往往是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日本1981年海洋开发研究经费高达393亿日元,这一数字在2001年增至964亿元。(2)制度推动作用。伴随着世界多极化发展,全球范围内对海洋经济的认知呈现出内涵更加丰富、领域不断拓宽、地位逐渐提高的趋势。沿海国家纷纷提高了海洋问题在国家内外政策中的地位,甚至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筹划的重要内容。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海洋科学报告”中提出要以海洋科技的发展来提高美国全球经济竞争力。日本出台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长期展望》也提出以海洋技术为先导,加强日本海洋开发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地位。政府的积极干预使海洋经济发生跳跃式发展,同时也为其适度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海洋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工业―技术革命将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纳入“资源”的范畴。海洋蕴藏的资源远比陆地要多,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大大超过农作物,海洋储藏的矿产资源和可燃冰能够使用一千年,海水经过淡化后可以直接供工业和生活用水。和开发陆地资源相比,其经济成本小,边际收益大,因此海洋开发成为许多濒海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2)海洋经济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舞台。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尽管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很粗浅,但其潜在的巨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引起重视。进入21世纪,网络泡沫退去后,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海洋技术很可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力。海洋再生能源、海底通讯、游艇、海洋生物技术等产业扩散效应强,极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后沿海国家首先崛起的产业。

这是一种有别于间接传导机制的直接传导机制,具有几个特点:(1)直接性。现代海洋经济是知识经济、资源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直接提供动力,效应大、时滞短。(2)有序性。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补充、聚合放大,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状态。(3)自发性。这种机制是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不需要人为推动,还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海洋经济的认识。

三、现代海洋经济的世界经济属性

(一)现代海洋经济的本质属性

结合历史和当前趋势来看,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具有动态性。要验证“海洋经济就等于世界经济”这一论点,就要从两者的本质属性上探求答案。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全球化态势,世界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现代海洋经济也是开放经济:(1)海洋具有空间开放性。任何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都离不开海洋,各个国家通过海洋互相连通,控制了海上交通就是控制了世界贸易,从而控制了世界财富。(2)海洋资源具有共有性。有些海洋资源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成为跨国界共享的资源,还有些海洋资源归属不明确,沿海国家围绕其产权展开的竞争与合作日益频繁。(3)海洋技术具有综合性。海洋产业涉及学科多,海洋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恶劣的海洋环境和频发的海上灾害加剧了其风险性,因此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加之海洋开发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也要求各国共同承担责任,采取共同行动。

同世界经济相一致,现代海洋经济也开始了全球化进程:(1)政府间海洋合作不断深化,海洋大国之间从海洋科技合作向政策合作转变;(2)远洋渔业、海油开发等产业走向全球布局,以此突破资源、资金和技术瓶颈;(3)众多海洋产业相关企业采取全球化生产方式,建立起物流、航运、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跨国战略联盟。总之,现代海洋经济在对外关系视野中的地位得以显著提升,现代海洋经济的开放性是探究其与世界经济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生耦合

海洋经济自诞生以来就和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未来这种态势只能更加明显,两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共同生存、协同演进的关系。

首先,两者共生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世界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裹挟中,对外贸易增速大大超过经济增速,资本和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要素在各国间高速流动,只有开放的经济领域才可能在世界大市场中占领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海洋经济就是如此。开放性是现代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共有的属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这一属性都不会发生改变,决定了两者耦合发展的态势。

其次,两者耦合于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一方面的发展,反映在世界经济上都将产生极大的效益。世界经济的基础正从资源向资本、知识和技术转化,以新科技革命为背景的现代海洋经济无疑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厚的利润源。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现代海洋经济非但不会脱离世界经济,两者的关系还会更加紧密。

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耦合演进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号:现代海洋经济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海洋经济等于世界经济”这一说法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经济的历史和未来,以及对其地位和价值的理性认识。只有认清两者的耦合规律、发展态势,探索其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战略,才能把握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脉搏。

参考文献:

[1]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经济思想史,2007.

[2]刘新华,秦仪.海洋观演变轮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2):75-78.

[4]红.现代海洋经济及其特点、趋势初探[J].资源与产业,1999,(6): 41.

[5]马汉.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6]乔琳.刍议复杂系统下中国海洋文化系统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9,(15):9-18.

[7]温俊萍.经济史视野中的大国崛起[J].史林,2008,(4):167-173.

[8]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46-52.

第2篇: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范文

一、2004年是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将有所放缓

从经济增长来看,2004年大部分经济体的复苏更为有力。预计2004年将会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而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将会有所放缓。当前,全球产出和出口增长都已经达到近期的较高水平,是全球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动力。在生产方面,供给能力提高和利润增加使产出增长较快;在需求方面,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复苏。在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在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中再次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日本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较快,而非洲国家和拉美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脆弱。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前景与90年代初期相比较为模糊和脆弱。结构调整没有到位使得没有出现类似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投资热点,同时,安全因素影响扩大,打击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此外,通货膨胀有所抬头、利率水平上升、失业居高不下、美国双赤字不断扩大和石油价格飞涨等不确定性因素令人担忧。因此,总体来看,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出现适度回调。

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对各自的世界经济预测纷纷做出了一些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底公布的新一期秋季展望报告中,调高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至5.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为4.3%。世界银行11月16日《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的全球增长率为4%,2005年会放缓至3.2%。联合国LINK项目11月22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2005年的增长率也将放缓至3.2%。在发达国家当中,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将比2004年明显放慢。受巨额财政赤字、庞大贸易逆差及生产能力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减缓。日本经济发展中不利因素较多,经济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通货紧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摆脱,将抑制经济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很难继续通过增加公共投资的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世界经济回调的影响,出口有可能会减速。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于受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减速的影响,增长也将有所放缓。

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带动全球贸易大幅增长。世界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联合国和IMF预测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9.3%和9.1%,不仅明显高于2003年,也将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美国国内需求强劲,日本和中国外贸快速增长,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是拉动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美国月度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日本出口增长继续明显提高,欧元区在2004年第一季度进、出口额双双实现正增长后,增速逐步提高。受这些发达国家的带动,亚洲发展中国家外贸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大多在10%,甚至20%以上。

但是同样,世界贸易增长的稳定性也令人担忧。首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数额持续扩大将制约其进口的继续快速增加,因此国际市场需求难以稳定增长;其次,美元汇率波动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贸易量的增长有限;第三,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国际贸易环境向合作和保护两重性并存的方向发展。预计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将有所放缓,联合国LINK项目和IMF预测200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8.0%和7.4%,尽管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将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世界贸易量年均6.6%的增长速度。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分析

1. 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今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5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标志美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当然,美联储是否将继续提高利率仍然取决于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但是,只要美国经济能够保持适度的温和增长,不出现大幅度衰退,未来美国整体利率水平将会继续有所提高。

英国央行也已经连续五次提息,以遏制经济增长较快出现的日益高涨的借贷水平和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与此同时,英国住房市场和消费信贷持续升温,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较快增长,消费者债务日益增加。虽然英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仍控制在政府设定的 2%目标之内,但从中期来看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预计英国央行的基本利率有可能继续上升。

当然,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不尽相同。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复苏,欧洲中央银行目前仍然维持现行2.0%的再融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认为需要创造区内有利环境,促进下半年以后经济复苏的增强。但是,由于一年多来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欧元坚挺,提高了欧元区的通胀水平,而且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如果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复苏,欧洲央行将会转而考虑结束降息周期。

各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将决定利率走势。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一些不利因素可能使复苏的持续性面临潜在风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如果复苏减慢,那么利率的上升将会随之放缓,甚至出现波动。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美联储将会采取“有节制”稳步升息的步骤,逐步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一个“更加中性的水平”,从而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增长。

2. 美国“双高”赤字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潜在威胁是美国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2003财年财政赤字激增到3740亿美元,200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达47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超过4%,相当于世界储蓄总额的6%。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也是由来已久,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2亿美元,比前一个季度增加12.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美国财政收入在短短的几年中由黑变红表明,美国财政状况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恶化。财政赤字将会减少储蓄和抑制投资,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双赤字"带给美国的将是经济发展放缓以及政策风险积聚,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现在越来越多地依靠从世界其他国家借来的资源所推动。有人甚至认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借来的资金和借来的时间”基础上的。所以,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如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的方式借钱给美国人花。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其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美国不进行重大政策调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必将会危害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处理美国破记录的预算和贸易赤字,将对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 全球国外直接投资将恢复增长

90年代,国外直接投资(fdi)显著增长。从90年代初的2000亿美元,达到2000年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fdi流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任何其它世界经济主要综合指标。fdi已经超过贸易,成为组织国际化生产和服务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并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是,进入新的世纪,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连续三年下跌,2003年降到只有5600亿美元。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仅为300亿美元,为1992年以来最低水平。只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复苏,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同比增长了9%,共计达1720亿美元。

世界经济回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按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3%。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恢复以及经济增长的加速,全球投资流量将在2004年重新开始增长,预示着全球fdi流动将开始新一轮繁荣。《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增长到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7.1%。

第3篇: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范文

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范文一: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本章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各方面发展着的贡献,指出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影响作用。并且展望未来,预测中国未来10年至20年将会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但占全球比重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关键词:中国发展 世界经济 影响性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开展,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着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势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明显减弱,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而随着新时期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贡献,面向国际化不断调整战略定位。

一、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GDP总量77.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3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GDP为17.149万亿美元,位居第一;中国GDP为10.380万亿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响世界。在我国向全球经济大国前进的途中,制造业的崛起尤其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完成工业增加值21.07万亿元,占世界比重达20.8%,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第三,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国和世界第二的进口国,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度超越美国,跃居榜首;第四,我国是投资大国。2015年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极大,为全球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中国作用第五,我国已跻身于金融大国行列。本国的钱币在世界的影响是提升国家金融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5的境外人民币储量将会不断增加。

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1.中国经济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国内GDP总值从2005年至2014年不断上升,呈稳定增长趋势。2011年至2014年我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而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长量不断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们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是经济总量仍在不断上升;第三,中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逐渐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此外,我国在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业等方面发展也呈稳定增长趋势。作为制造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增长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南北格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占世界经济发展比重较重。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时发达国家的GDP是发展中国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纪末期,发达国家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至85%,发展中国家发展稍显滞后。但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据估计,到2015年年底,发展中国家GDP将占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加速全球经济重心向东亚方向迁移。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资本和产业很明显的向中国偏移,这也是形成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全球经济资本和产业的转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过来推动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不断加大。

3.中国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着推进作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一直依靠技术的模仿和追赶提高技术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前沿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直是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导者,其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且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为发达国家扩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加其市场规模和收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吸引了大批的外来跨国公司。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健全的产业体系等都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速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其经济收益和发展效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据报道,我国201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国内生产总值2.09%。除了加大资金投入,中国现今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大国,2014年中国企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万件专利申请,较2013年增长18.7%,中国企业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申请大户。

4.中国发展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稳定全球价格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虽然近年来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与过去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响,使得中国的出口长期保持较低的价格。与其他国家出口价格涨幅较大对比,中国长期的低涨幅必然对控制全球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够减弱全球经济的波动。上世纪出现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但是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增长,对促进全球经济幅度、抑制全球经济波动、稳定全球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加大,这种稳定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有研究针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波动程度做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发展规模加大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最小,说明了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与世界经济

1.中国发展占全球比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预计在中国未来的10年至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领域的投资空间会减小;部分技术创新追赶的后发优势将减弱;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将会导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出现回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发达国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全球经济也经进入发展相对缓慢时期。虽然中国增速将会减慢,但是仍然保持着相对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国未来的发展占全球经济比重将会不断极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加强,未来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中国未来的定位。

不断发展是我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战略定位的总体目标时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打造互惠共赢的国际环境,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时为全球经济增长长期提供正能量。为此我国需要对未来定位做出适当调整:首先,中国未来的定位将从被动开放转向主动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其次,中国将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成为世界核心消费市场以及商品、技术等主要供给基地;再次,中国要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成为全球重要的资金提供国家。最后,中国要发挥大国优势,发挥一体化进程的主导者作用。

四、结语

十三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发展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当前局势来看,中国将来的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场中合理配置我国战略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家合作体系,大力发挥我国在全球中的大国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力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史学科发展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4,10:59-72.

[2]《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赵福军.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4,10:1-16.

[3]郭晓东.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外部挑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阎三虎,骆华松,刘云.中国和东盟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J].绿色科技,2014,02:246-249.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罗雨泽.中国利用外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发展研究,2014,09:8-11.

[6]权衡.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迈向一体化互动发展[J].国际展望,2014,05:1-15+150.

[7]关庆凡,崔建伟.论重商主义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2,05:67-69.

[8]陈永杰.世界影响中国发展方向,中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J].经济研究参考,2011,49:45-50.

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范文二: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引言

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人民币币值趋势保持稳定,促使人民币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人民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伴随人民币在国际范围流通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俨然得到了我国决策层、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由此可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

1.人民币国际化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指的是人民币不受国际限制在国际范围流通,进一步转变成在国际上获取广泛认可的计价、结算以及储备货币的过程。现阶段,人民币国际上流通已经在诸多国家展开,但这还不能完全说明人民币已经形成了国际化,伴随人民币国际流通逐步扩大,相信势必会促使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真正意义上转变成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含义可概述为以下三方面内容:I.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需要一定程度流通度享有基础;II.以人民币计价的主要金融产品转变成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资工具,此点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应当逐步对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进行开拓,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便利。III.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额应当达到一定的份额。上述三方面标准主要作用于衡量人民币国际化,且后两方面相对更为重要。

2.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2.1分析综合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年均增长幅度连续多年超过国际平均增长速度。2013年上半年年,全球经济逐步回暖,新兴经济体下行风险提升,一些国家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预期等造成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出现不稳定局面,资本流出、货币贬值压力不断冲击着新兴经济体。然而,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各项重要经济指标仍旧处在预期的正常区间范围[1]。

2.2金融环境推动进程

经历30多年来国家金融体系逐步转变的冲击,我国金融业在国家金融改革、货币外汇政策管理以及金融风险控制等相关管理获取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我国金融环境获得了系统充分的改善,改善的内容分别有提升金融监督力度、提升金融体制改革速度、促进国内金融市场良性发展及加快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等。尽管如此,相较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我国金融经济、金融市场依旧存在显著的不足,而该类情形势必会对我国金融业融资功能、股票市场等快速发展带来不便,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切忌操之过急。

2.3汇改后脚步放缓

2005年7月21日,改革人民币汇率产生机制体系,我国全面推行基于市场供求,结合一篮子货币展开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1年,摩根大通中国资金及证券服务副主席罗丽莎指出,人民币汇率眼中不再只是美元,而是结合自身对外经济发展实情,认准多种相关货币,附加针对的权重,构成一个货币篮子,在结合市场内外金融发展情况,对人民币汇率展开调节、管理,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在科学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

3.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货币竞争属于现阶段各个国家相互经济竞争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倘若相较于其他货币人民币的替代性不断提升,这有利于强化对应铸币税利益、转变各个国家储备货币分配格局,并且会对世界经济形成深远的影响。

3.1有利于缓解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国际货币体系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它一方面存在相应的先天缺陷,另一方面显然难以呈现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征,致使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具备对应一定的话语权。由于美国经济发展放缓、日本经济发展长时间不前进、欧元区引发主权债务危机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迫在眉睫。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亟需展开科学有效的革新,然而要使一些既得利益国家积极投身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存在极大的难度,鉴于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脚步得以向前迈进一大步。

3.2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多元化

在对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过程中,想要实质性地对美元进行制约,回至金本位或者金汇兑本位等,这显然无法实现,更为合理的手段是借助国际货币多元化和国际货币相互竞争的外部约束来对美元起到制衡作用。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势必会引出一系列国际化货币币种的出现,如此可有效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作用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期间,中国还能够与亚洲周边国家进行不同种类金融货币交流,探寻建立区域内汇率维稳体系及区域性货币,以为日后亚元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3]。就亚洲及世界经济发展而言,不仅能够为中国贸易、投资提供有效便利,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或者以外国家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经济交流;还能够在人民币升值或者稳定的前提下,其他国家储备人民币是合算的,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为货币储备提供了又一选择。

3.3有利于国际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人民币具备主权、信用、稳定性、可用性及便捷等特征。人民币持有者可通过人民币买入任何中国制造的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商品。现如今,已有诸多国家购买人民币作为自身外汇储备,如此说明了人民币国家化发展成效显著。简而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好比一个消费者在百货大楼中购物,倘若只有一种商品可供消费者选择,那么其自然要花费更高昂的成本,倘若出现了多种选择,市场力量便会为其营造缩减成本的机会。人民币国际化将为美国、日本等先进经济体在内的全球货币消费者提供又一种选择。人民币国际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4.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4.1构建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应当提升对构建综合风险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并结合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改善规避综合风险策略,包括:有效利用起汇率避险手段,对现有的外汇予以第一时间结算;使用不同币种开展各式各样业务;提升与金融机构合作力度,借助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关产品与服务,好比外汇期权产品、外汇期货产品及信息咨询财务顾问服务等,有效开展好综合风险规避工作[4]。要对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功能属性展开全方位认识,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预期回报率,对对应的人民币国际化规避手段展开选取,注重选取适宜的交易时机,经外汇投资对保值增值提供全力保障。

4.2建设离岸金融市场

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有着不同的优势及特色。鉴于此,在开展发展规划期间,同样应发挥各自优势,相辅相成,确保有效实现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群。应当进一步依赖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域、体量优势,使得人民币产品类型更加丰富,扩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规模,将伦敦作为中心,将人民币离岸业务扩展至全面欧洲至全球;突出香港作为最庞大人民币跨境结算市场的作用,自服务实体经济角度出发,强化香港与内地及东南亚周边经贸合作力度;全力推进人民币在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定价权的成形,显现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辐射优势,提升人民币在东盟区域的使用、交易力度;规范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机制,开拓市场规模,推出更多金融产品,基于国内经济发展,提升对人民币的定价权,从而转变成人民币产品定价中心[5]。

4.3资本项目有序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一步步深化对资本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资本项目逐步放松管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鉴于此,要实现资本项目有序开发:I.推进资本项目渐进式开放,在开放期间确保经济金融秩序稳定,有效适应我国国情及全面国际环境要求,同时防止太过谨慎造成的管制成本升高、效率降低,明确适宜的开放顺序、内容,实现人民币有效跨境流动。II.资本项目开放顺序、内容,规范金融市场建设,对发行市场、非居民国内交易进行优先开放,再对流通市场、局面境外交易进行开放,采取稳步推进、灵活调节措施,促进完成以价格调控为中心的资本项目管理目标[6]。

第4篇: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经济 全球化 贸易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状况使全球化的进程只能是次优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区域化方式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体制内的最优安排,但由于它严格的排它特征,使之与非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与投资壁垒。但从总体上和发展进程上,经济区域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补充,而且在结果上,区域化最终将促进全球化,已有的区域化实践已经证明,区域化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扩大了成员间的贸易,其进一步的结果是随着相互间市场的开放,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最优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增加对区域外产品和生产的需求,到这时,区域内经济就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与区域外经济交流,或者是扩大区域化的范围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四、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办法

1.积极发展国际贸易,注意控制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的贸易,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扬长避短,一方面可以发挥自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如中国的纺织和服装产品出口以及旅游服务),另方面可以在引进国外较高技术产品过程中争取到一个新技术消化吸收的时间,以开发出自己的新技术产品(如中国的家电业和电脑业)。这样,可以促进中国自身的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转型。只要掌握好贸易发展的进程,国际贸易是比较有利而比较安全的。相反,国际资本的流动就不一样。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不使用国际资本几乎就不可能。但是,国际资本的投机性和不确定性太大。我们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分析各类资本的背景和结构。尽量引进比较稳定的资本,防止短期的“热钱”性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冲击。

2.加快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根据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提高国家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的实力。在明确了国有经济必须重点驻守的产业领域以后,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国民间的民族产业资本。与目前经济全球化中资本过于张扬的情况相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以来甚至改革至今,民间资本仍受到过度的压制。资本受到各类政府机构和过时规章的歧视、排挤和随意浪费的现象依然严重,资本产权的界定工作迟迟难以完成。因此,中国的资本力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甚至在民间资本较快积累起来的地区,资本外逃的现象相当严重。对此,中国倒是应该从政策上重新尊重资本(民间资本),给资本以应有的和合理的生产要素地位,尽快完善资本市场,保护资本所有者的正当权利。以使中国真正的民族资本迅速壮大起来,而能与市场上的国际资本相抗衡。同时,要大力加强相应的基础性经济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晓梅,宋春艳. 关于经济全球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东北亚论坛, 2002, (02)

第5篇: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范文

全球经济失衡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越南金融动荡的爆发,甚至有人预测整个亚洲会出现问题。探究其中的原因,我认为这是21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经济的高增长导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所致。一方面,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8000多万美元,占2006年GDP的6.2%,资本项目同样出现逆差,双赤字导致外部失衡。另一方面是中国外汇储备剧增,对外贸易顺差2007年达2600亿,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出现双顺差。全球经济失衡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所有问题包括越南金融动荡、油价粮价高涨等问题的根源。即便没有发生次贷危机,美国也会通过美元贬值来调整世界经济的发展,次贷危机刚好加重了失衡的紊乱性。

历史上每次全球经济发展失衡都会引起世界的紊乱。1929~1931年的大萧条缘于当时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失衡发展,美国赶超英国时出现了失衡。英镑的国际地位下降,美元迫切希望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从而使国际货币体系从金本位向布雷顿森林体系过渡,出现了缺位,英国经济没有能力为世界平衡支付,于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大萧条。另外,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世界经济再次出现失衡,这次失衡主要是由于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崛起。当时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美元无力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于是在此次失衡调整中,爆发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将整个西方世界推入经济衰退。其结果是由美元、日元、德国马克共同支撑西方货币体系,过渡到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美元逐步回升。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在经历了相对滞胀的一段时间后,进入一个相对高速增长的时期,但是此阶段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源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出现和发展,西方老牌国家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世界经济再次出现失衡。此次失衡最大的特征是美国和西方带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转变成以金砖四国为龙头的格局,新兴市场在崛起。2007年,世界市场增长的三分之二得益于金砖四国加上石油出口国。另外,经济发展的失衡引起了秩序的失衡。随着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上升,它们开始寻求更多的话语权,迫切要求改变以往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从而出现了秩序上的紊乱失衡。

以往的失衡缘于西方国家内部,他们可以谈判协调,但此次失衡西方国家不可能依照过去的做法解决,他们只能通过与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对话机制,要求这些国家进行经济调整,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刚好这时出现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爆发必然导致美元贬值,其结果是以美元结算的全球商品价格上升,越南25.2%的通胀率里粮食和食品占了很大比重。美国进行政策调整,利息大幅下降,导致热钱大量流向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国家。但是美元贬值最大的问题在于贬值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升值,从而带动热钱回流美国市场,引起新兴市场的动荡。

防范胜于治理

为什么危机只在越南而没有在其他国家发生呢?如果说震源是美国次贷危机,震中就是美国,震波扩展到世界所有地方,哪个地方防范不好,就会出现问题。油价上涨后,美国要增加生物能市场,生物能市场导致粮价上涨。中国在十七大时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越南没有引起注意,资本项目开放,股市允许外国资本自由进入,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失衡。内外因共同作用诱发了此次越南金融动荡。股市下跌不只是越南一国,新兴市场都在跌,全球市场都在跌。美国是问题产生的源头,但是由于美国股市比较成熟,驾驭能力强,趺得比较少。越南作为新兴市场,股市存在很多漏洞,一旦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大量热钱必然迅速撤出,引起市场动荡。

中国和越南同样遭遇了股市下跌,通货膨胀增长迅速,但是两国有着很大不同。越南最大问题是政策失衡,利用本币大幅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结果适得其反,越南盾大幅贬值,通货膨胀迅猛上升。虽然人民币也在不断升值,但是中国经济的力量和规模大大超过越南,两国承受风险的实力不同,结果必然不同。另外,当股市大幅下跌,人们预计经济增长放缓时,必然会出现大量热钱流进流出的现象,越南为了吸引资本,大幅跳跃式提高利率,在很短的时间内上调了500多个基点,导致资金收紧,经济硬着陆,企业开始倒闭,失业大量增加。宏观政策出现问题后,短期政策的相继出台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中国同样在收紧货币政策,但是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收紧,为经济调整争取一定的适应时间,降低调整的成本。

总的来说,外部原因很重要,内部原因是主要因素,国内政策调整出现重大失误,外部环境又不看好它,越南经济出现动荡在所难免。但是由于原本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预期低,以及民众性格方面的原因,越南国内并未出现太大恐慌,整个政局依然比较稳定。越南小国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它经济动荡不会加剧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反而是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越南的经济动荡。

中国能够抵御经济危机

按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往往是第一年振荡,第二年出现下降。所以现在IMF、世行以及联合国预测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时都是今年相对高于明年,原因在于它的滞后性。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并不坏,世行修改了4月份的预测结果,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值由3.7%修高到4.3%。时间的滞后决定了世界经济真正的低谷在明年。即便是低谷,也有低谷不低的时候。

中国政府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8%,预计今明两年在9.5%左右,但是依然高于政府的目标,中国经济很有可能经历一次软着陆。9.5%的经济增长率,这在世界上依然是屈指可数的。首先,中国金融风险上升了,同时,金融安全度提高了。以前银行的坏账率非常高,不可能完全放开走向市场。中国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进行坏账剥离,金融体系效益提高,整体承受风险的能力得到提升。其次,中国应对危机拥有多项政策选择。目前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7.5%,一旦出现情况逆转,我们可以选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放两个百分点就可增加1000亿美元的流动性,这是中国应对流动性逆转的一个有力工具。另外,中国拥有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多元化的贸易发展战略以及资本项目、金融监管不放松等等,都为中国抵制经济衰退提供了坚强后盾。这样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至少可以保持在9.5%。

第6篇: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范文

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将持续放缓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危险时期。发生在欧洲的金融动荡已扩散到了不久前尚未受到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高收入国家。这种高传染性推高了世界许多地区的借贷成本,拉低了股市,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量也出现急剧下跌。欧洲显然已经陷入衰退。与此同时,包括巴西、印度,甚至还包括俄罗斯、南非和土耳其在内的几个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比复苏初期明显减慢。这也是2010年末和2011年初为抑制通胀压力上升而启动经济紧缩政策的结果。

尽管美国和日本的经济活动正趋于活跃,但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增速急剧放缓。世界银行对2012年和201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去年6月份的3.6%调低至2012年增速2.5%,2013年增速3.1%。高收入国家2012年的经济增速为1.4%(欧元区国家为-0.3%,其他国家为2.1%),2013年增速为2%,而之前的预测分别是2.7%和2.6%。对发展中国家2012年和2013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从6.2%和6.3%下调至5.4%和6%。

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11年的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为6.6%,2012年预计为4.7%,2013年增长至6.8%。而对哈萨克斯坦来说至关重要的石油价格方面,2012年预测为98.2美元每桶,2013年97.1美元每桶。除了石油以外的其他资源类商品价格在报告中预测2012年下降9.3%,2012年下降3.3%。

世界经济发展带有不确定性

但是如此之差的结果能否实现也是十分不确定的,欧洲经济衰退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缓慢相互影响,最后可能带来更糟糕的结果,使恢复市场信心的努力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其他高收入国家的高额债务和缓慢增长趋势导致的中期问题尚未解决,有可能引发突如其来的危机。此外,增长预测还面临中东、北非政局紧张而造成的石油供应中断、一个或几个重要中等收入国家可能出现“硬着陆”风险。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无论2012年和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结果如何,有几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将放缓,因为他们要设法修复受创的金融行业和过度扩张的资产负债表。

其次,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转向发展中世界寻找增长点,这个转型过程已经开始,但有可能带来自身的挑战。预测报告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情况的部分中,指出,2008~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以来的一个最积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中东欧国家除外)快速走出经济危机。2010年前53%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都已经接近甚至超出其产出潜力。尽管发展中国家的财政状况相对好于高收入国家,但是2012年发展中国家中有近44%的国家将出现政府财政平衡恶化,其程度可能达到或超过GDP的2%,约有27%的国家政府预算达到或超过GDP的5%。因此,发展中国家用于应对新一轮经济危机的财政资源非常有限,如果高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成为现实,全球金融状况出现急剧恶化,那么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充足率将降低,贸易机会减少,对私营和公共经济部门活动的资金支持也会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在本世纪头十年看似比较容易实现的发展前景和增长率在第二个十年可能会变得充满困难,在经济繁荣期不宜被发现的脆弱性很可能会暴露出来,应及早做好应急预案。

各国应及时做好应对经济危机预案

第7篇: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第8篇: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全球化,对策

0引言

全球性公司作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正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种多国经营有利于相互合作,采用新技术;其次,有利于突破贸易限制,进入市场;再次也为各自进入地方市场提供了便利,从而节约了市场调查和建立市场网络的费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全球性公司的兴起,是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健康现象,并预言这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必将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对于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讲,应当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从企业自身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策略。

1本世纪初全球跨国公司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在本世纪末以前的130多年里,跨国公司成功而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1世纪初跨国公司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一些走势:

第一,企业兼并,强强联合仍将成为跨国公司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形式;

第二,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合作更趋国际化;

第三,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加强;

第四,跨国联盟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第五,全球性公司正在兴起。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批跨国界、不同于上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的全球性公司已经悄然兴起。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我国,相当长时间里把跨国公司看作是剥削第三世界和各国劳动人民的“吸血鬼”,因而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用外资的逐年增多,国际跨国公司的触角日益伸入到我国,我国企业也逐步走向世界,逐步国际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条件,但仅有的几家跨国企业同全球性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仍很悬殊。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量增加,但总体投资规模较小。

2003年我国累计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147.9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约12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9.2亿美元。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多,但投资规模小。据统计,1999年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平均金额只有220万美元,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600万美元。其次,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但形成跨国公司的企业少。目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已达3万家,相当于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近1/2,但还没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反映出我国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不高。再次,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贸易加工类企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主要是贸易型企业,占61%;其次是资源开发型企业,占19%;生产加工型企业,占12%;交通业占2%;其它为6%。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总态势良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

近年来,我国大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由1996年的3家企业,增长到2001的11家。从营业收益率来看,2000年到2001年分别已经超过了世界500强的平均收益率0.25和2.5个百分点。2001年均超过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总数仍然很少;进入500强的11家企业仍不具有世界优强跨国公司实力;进入500强的我国企业基本属国家垄断企业,市场竞争力差,这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

2.2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目前,世界6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5万个子公司,足迹遍及全球各地,它们中间不仅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也有新兴后起、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这些国外子公司雇佣了5400万员工,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65%以上,技术转让的80%以上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全球最重要的工业、服务业都已经进入了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生产、流通和服务的网络中。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低估的力量。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35亿美元,从事跨国经营企业达3万多家。目前,已经有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的亮点。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有效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3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正在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经济战略,将直接影响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上。因此,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与控制,应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借鉴跨国公司的有效做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跨国经营战略和控制体系。

(1)走出去是企业扩张的需要。低成本扩张,境外收购、合资、独资建厂,进行境外加工贸易是当今世界上跨国公司盛行的投资方式和跨国经营方式,也是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变产地为销地,有利于突破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迅速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扩大品牌影响力,直接开拓目标市场。

海尔从1998年开始重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海尔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南非投资374.5万美元建立合资工厂,此外还在印度尼西亚投资100万美元,合资建设电视机生产厂。深圳康佳集团在印度投资900万美元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彩电、冰箱、视听和通讯产品,此外还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投资建厂。广东TCL集团已在越南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彩电生产工厂,有50万台年生产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在印度合资建厂,占当地7%的市场份额。广东科龙集团目前正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建立生产企业。

(2)以大型国企为依托,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中小跨国公司,建构我国市场经济跨国公司框架体系。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已具备了3个条件。一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子。二是近10年来在发展企业集团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三是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国家统计局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2001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及利税总额等均有提高。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经济效益,它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批民营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跨国经营中取得了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如:联想、TCL、远大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已经在跨国经营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3)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快解决国有资产产权单一的问题,使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只有这样,“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规模重组”才会真正有效。

第一,应积极推进跨所有制的企业兼并重组,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真正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企业自发兼并扩张的竞争格局。第二,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尤其到境外上市。境外上市能够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优势企业应积极开展跨国并购,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快速扩张和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加速跨国化进程。

3结论

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是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巨大作用都将会给世界经济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带来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且处于上升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充分把握和利用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不断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段先胜,杨秋梅.外国直接投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梁能.跨国经营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第9篇: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范文

国内部分企业在2011年遭遇的经营难题,已经预示了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

“2012年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判断,受欧美债务危机冲击,世界经济风险很大;中国出口增速将明显降低,内需弥补外需任务艰巨。

入世十年的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发展,这是发达国家金融财政体制、发展模式等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的爆发,解决起来需要相当的时间。

“从2012年开始,也许要延续5到10年,全球经济是低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预计。

联合国日前的报告预测,2012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陷入泥潭,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全球经济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报告把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计从半年前的3.6%下调到2.6%。

对于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中国而言,将在较长时期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从内部环境看,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概括为:需求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一些领域风险隐患逐步显现。

专家分析认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制约了未来投资的增长。而汽车、住房消费将低速增长,新的消费热点一时难以形成。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呈长期化趋势,加之全球流动性充裕,通胀压力依然较大。部分在建项目资金紧张,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扶持。

然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对于这一点,应当保持坚定的信心。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进一步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张平认为。

稳政策稳增长稳物价,“稳”是基础

“现在用工成本越来越高,工人招不满,我们7条生产线只有4条半在开工。希望政策上能给企业发展更多帮扶,给企业吃颗‘定心丸’。”台湾麦斯集团南宁鞋业项目负责人张元亨说。

面对复杂严峻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中求进”作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总基调。会议指出,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发生根本性大变化的情况下,不对宏观政策做大的方向性调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2011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良好,没有必要在2012年对政策进行方向性调整。

经济学界普遍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略高于9%,而一度快速上涨的居民消费价格(CPI)也转为回落,这些都为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2011年增速下滑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但也不能忽视世界经济低迷对经济下滑影响的可能在加剧。所以2012年要‘稳增长’,但还没有到‘保增长’的阶段。”杨伟民分析认为。

2012年的中国经济,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双重压力,决策更加需要统筹协调。

“物价回稳的基础不是很牢固,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所以货币政策不能转向宽松,但可针对中小企业的困难进行预调微调,同时更多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副院长王一鸣分析道。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一系列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降低小微企业税负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增值税扩围试点2012年在上海开展。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更是传来消息,2012年将对小微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

多数经济学家和机构对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计高于8%。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预计,若国际经济不再出现显著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严重自然灾害,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9%,CPI将上涨4.6%。

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进”是方向

“当前的经济形势确实是有非常严峻的一面,翘首看中国,这对中国来说又是机遇大于挑战,不可多得的机遇。”李伟分析认为。

回顾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处在相对落后境地。这次中国能与主要国家在一个基本同步的、新的起点上参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是重大战略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会议指出,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历史关键时期。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有两个趋势已基本确定:一是经济增速将逐步有所回落,二是通胀压力将较长期存在。解决由此引发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的安排,2012年,国家将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兼并重组,实施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实施“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支持政策。

“结构调整进展相对较慢,主要是受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制约。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方式,要抓住机遇推进改革。”杨伟民说。

2012年,国家将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方面,将试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择机推出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实施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更加重视财税改革,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健全增值税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细化、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

“在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尤其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王一鸣强调。

2012年,国家将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00万套以上,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尽快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等等。

“2012年虽然会困难一些,但我们提出要把这一年作为科技创新年和管理升级年,‘修身养性’。等这段时间调整完后,企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翁天方信心满怀。(文章来源《半月谈》)

链接

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斗转星移,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运行一波三折,在剧烈动荡中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从国际金融危机进程和暴露的问题,可以看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些趋势。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萧条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至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依然步履维艰。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失业率和赤字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欧洲债务危机扩散蔓延,多个国家信用评级下降,借贷利率上升,面临无力再融资偿债的延期风险,引起全球信贷紧缩;日本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低迷持续多年,如今又被政府高债务、日元升值制约出口增长等问题困扰,经济复苏态势不容乐观。从近期和中期看,制约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因素仍然不少,经济萧条可能长期化。

全球市场可能陷入持续低迷。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股市暴跌,至今仍处于震荡之中,加之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财富大幅缩水;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使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多数居民即期收入下降;而提前偿还债务和经济低迷又迫使居民增加储蓄,多种因素造成居民消费能力下降。企业则由于危机使投资获利空间变窄、投资风险剧增,投资行为趋于谨慎;同时危机造成资金链断裂,银行重建资产负债表,也降低了企业投资能力。从宏观政策层面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长期“寅吃卯粮”,靠透支未来收入支撑过大开支和过高消费,导致债台高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