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安全防控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到201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进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0.79。
1.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和区域宽带协调发展。到2015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7亿户,其中光纤入户超过7000万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光纤到村。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6500吉比特每秒(Gbps)。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用户数超过4.5亿,LTE实现规模商用。互联网网民超过8.5亿人。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规模商用。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数字化,80%实现双向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制造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中等收入国家领先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建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9%。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系统软件、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集成电路芯片规模生产工艺达到32/28纳米。
3.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以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为基础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85%,地市级和县区级政务部门分别平均达到 70%、50%以上。电子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政府延伸,基于互联网的政民互动逐步普及。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信用、综合治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一批重大业务协同应用取得实效,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
4.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初步形成支撑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规范可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覆盖70%以上的城乡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省范围内即时结报。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8亿,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5.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掌握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建成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比例大幅提升,基本形成技术、装备、系统和服务一体化支撑能力。
主要任务
一、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
1.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应用,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促进研发流程变革和模式转型,实现多专业、跨企业研发协同创新。加快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原材料工业集约化、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消费品工业精准化生产方式。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
2.推动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促进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以集成应用支撑业务流程优化,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化、运营一体化和决策科学化。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一企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
3.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动制造企业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回收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强备品备件管理、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继续深化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4.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应用,提高绿色研发设计能力,加大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建立健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价体系,改进资源能源需求侧管理,提升资源能源供需双向调节水平。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专用测控一体化技术,建立健全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特点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
5.建立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估认定体系,推广行业评估规范,指导中介机构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健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支持面向具体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加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地方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和监测,完善区域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适应服务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鼓励工业和商贸流通领域骨干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推动中小微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
2.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物流发展的融合创新,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
3.提高服务业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提高金融宏观调控和综合监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围绕增强普遍服务能力,提高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积极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环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四、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民生活、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强农惠农。
1.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多方共建的原则,加快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省为平台、全国统筹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集约建设涉农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和农业综合基础数据库。发展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丰富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向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模式。
五、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六、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
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为加快社会事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七、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
发挥信息化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实现精确高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1.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立足城市功能和空间生产力布局,依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深化空间地理信息应用,推动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运用感知、传输、智能计算和处理技术,增强城市空间要素的可感知度,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2.推进社区信息化。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鼓励建立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优化区(县、市)、街道、社区等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流程,为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提供支撑。
3.提高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公共场所、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智能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体系。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扩大监控监测覆盖面,加大对维稳、反恐、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信息的综合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健全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应急响应和灾难救助机制。
八、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继续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不断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身份标识,完善以居民身份证信息为基础、相关职能部门业务信息为补充的人口信息资源库,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支撑。
2.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利用力度。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制、国土资源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3.发展先进网络文化。实施先进网络文化发展工程,鼓励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化产品,推动网络知识的创造、整合与传播,增强信息化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引导数字内容资源制作、传播和利用,提高数字内容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建设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游戏动漫等新兴产业。
九、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把握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的机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以宽带普及提速和网络融合为重点,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1. 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完善业务节点国际布局,提升国家骨干网传输能力。采用多种技术推进光纤向用户端延伸,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提升用户端接入能力。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空间布局,实现互联网信息源高速接入。
2.促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布局。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抓紧开展IPv6商用试点,适时推动IPv6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加快推进IPv4向IPv6的网络过渡、业务迁移与商业运营,在设备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环节形成较完善的产业和协同创新链条。
3.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综合考虑业务需求、设施配套、信息安全保障等因素,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规模化、集约化、节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强统筹管理,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内容分发网络(CDN)。
4.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组织实施三网融合全面推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规划,加快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标准体系,加大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新兴融合型业务,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强三网融合法制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监管,建设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
5.优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
十、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加快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资源等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重要基础设施的精准管理和高效运行。
1.加快建设智能电网。
2.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客货运输票务、单证等的联程联网系统建设,逐步完善高速公路全国监控、公路联网和不停车收费系统。
3.提升基础性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进程,构建布局合理、动态监测、信息共享和科学决策的水利智能应用体系,强化水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环境资源监测系统,建立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等基础性资源全程动态监测、污染源控制、生态保护信息系统,提高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的预警、决策和执法能力。
十一、着力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十二、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政策措施
1.完善产业政策。取消或下放一批信息领域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管理事项,优化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程序。放宽信息咨询设计、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电信市场,降低互联网企业设立门槛。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政策,加大信息技术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加大对民生领域以及金融、电力、铁路、交通、水利、农业等战略性行业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推动形成安全可控的技术、应用、产业良性发展循环,提高信息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在企业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2.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有关产业发展专项等,加快推进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挥财税金融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大对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宽带应用服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完善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扶持政策。落实国家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公共服务、基础教育等领域宽带接入工程建设。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适应新时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对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订。继续推进电信、广播电视传输等信息化立法,加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出版、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服务等管理办法,逐步完善网络市场准入、网上交易税收征管、电子证据、电子支付、电子合同等相关管理规定。积极参与研究制定相关信息化国际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