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的核心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草莓训练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19-0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人以人为本理念,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多才多艺、困难重重的学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抓好这两头,学生工作就不会出大问题,但中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凡、乖顺,默默无闻、没有特长,有的甚至不擅表达,他们却占大多数,如何把中间群体培养成高层次或高技能人才,淮阴师范学院开办“草莓”训练营,培养普通的、一般的、不出众的学生,探索人才培养改革新思路,为高等教育变革提供方向与启示。
一、“草莓”训练营开办的主要背景
淮阴师范学院是总理故乡江苏淮安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有17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全日制普高在校生2万余人。淮阴师范学院开办“草莓”训练营的背景:
1.学生的多层次性。在学校里,那些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能说会道、能为集体赢得荣誉的学生最受老师欢迎;最让老师劳心费神的是另一头,他们或惹是生非,或困难重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怀、关注。这两头的学生都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抓好这两头,学生工作就不会出大问题。但中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凡、乖顺,默默无闻、没有特长,有的甚至不擅表达,他们就像草莓,外表光鲜夺目,但脆弱稚嫩、质地绵软,稍一施压就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
2.普通学生的诉求。两头的学生都获得了老师的关注,作为中间群体的普通同学,他们也想改变自己,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他们并非甘愿“普通”,在内心深处也有“绽放”的渴望,希望获得关注,得到改变。
3.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要求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秀品质,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体现整体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淮阴师范学院从2011年初,免费办起了针对没有特长、默默无闻、不善表达的普通学生的“草莓”训练营。
二、“草莓”训练营的主要做法
1.丰富两个“载体”,帮助普通学生成长
一是规范严谨的训练课程体系。内容安排切合学生需求,形体、礼仪、演讲、职业规划、综合知识等是主体。教学方法上,突出语言表达与心理承受力的实训,老师讲授和形体训练之外,把学员分为三组,各组推荐代表演讲,每堂课留下10分钟,每个学生都要发言,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考核与就业接轨:把毕业生双向选择推荐表稍作改动,去掉大四的内容,让学员去填写。学员针对自己填写表格的空白项,作出学习训练计划。每次课都坚持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相结合,期末形成学员档案。同时还定期向校内外师生展示其精彩的“公开课”,每学期结束还有学员的汇报表演。
二是建立专题博客,使交流零距离。在新浪网专门建立了淮师“草莓”训练营专题博客,及时训练营的活动开展情况,记录学员的心路历程,见证学员一点一滴的成长与进步。其已经成为“草莓”训练营新闻、经验交流的平台,学员青春绽放、思想碰撞的舞台。
2.建立“三项制度”,推动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学员招收制度。“草莓”训练营明确学员招收制度,对象不能是学生干部,不能是有特长的学生,只招普通的、一般的、不出众的学生;要求学员要有耐心、恒心,组织纪律性较强,不能缺课;同时对每期的报名人数作限制,采用小班授课,每期不能超过25人。
二是“公开课”制度。“草莓”训练营的同学们经常向学校师生、其他高校展示其“公开课”,课程分为“娓娓道来”、“彬彬有礼”、“脱口而出”、“戏融坚冰”、“彩色心情”五个环节。在“娓娓道来”环节,配合PPT同步展示,由学员代表讲述“草莓”训练营背后感人的故事,在一系列荣誉的背后彰显的是一份温馨与关怀,折射出的是同学们对快乐的追寻;在“彬彬有礼”环节,训练营同学在用优美的肢体语言现场展示礼仪动作的同时讲解礼仪知识;在“脱口而出”环节,主持人现场互动,邀请现场嘉宾随机抽取热点话题与演讲人员的名单,在经过简短的准备后,“草莓”训练营的“幸运儿”进行即兴演讲,现场嘉宾对演讲进行点评;“戏融坚冰”环节的互动游戏则完美的诠释了“团队精神,寓教于乐”的精髓,在笑容之下大家看到了小草莓们乐观积极的自我;“彩色心情”环节中,由现场嘉宾寄语草莓训练营的同学们,表达对“草莓”训练营的支持与鼓励。
三是考核制度。在每学期末,都会通过汇报展演的方式展示学生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检验“草莓”训练营的训练成果,并根据检验的结果指导学生修订和完善既定目标。通过扎实有效工作,使学生学会在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点滴积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达到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
三、“草莓”训练营的反响
淮阴师范学院“草莓”训练营开办近两年来,促进了普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获得了学校师生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1.普通学生反映:“草莓”训练营是普通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快乐的气氛中提高个人即兴表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在轻松中认识他人和发现自己;有的学员说,体形训练和“下一个是谁”游戏让我们“草莓”训练营真正成了一个整体,话剧中夹杂着礼仪知识让我们快乐学习快乐玩;有的学员回忆到,开始被老师注意,能和老师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与交流,真的很开心,感觉更加自信了。第一次被这么多人表扬,觉得自己的笑容真的很好,也发现自己对人的态度要更正,亲近热情而不失大方,相信这一切都很有意义!
2.领导老师反映:“草莓”训练营在淮阴师范学院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校党委书记郑勇说,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草莓”训练营是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创新实验,它与每一门学科的教育改革价值应是平等的,是高等教育转型的美丽呈现。“草莓”训练营里师生的倾情投入与付出,学生的改变是显性的,教育的变革也孕育其中。参与授课的王涛老师说,“草莓”训练营的每一节课,形体训练、情景模拟、亲和力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非常开心地看到许多平时说话害羞的同学也能够非常大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非常高兴地看到许多学生真挚的笑容,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
3.政府部门反映:2011年11月,“草莓”训练营被淮安市文明办评为淮安市2011年第三季度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2012年2月,“草莓”训练营项目还被江苏团省委评为2011年度全省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成果三等奖。
4.新闻媒体反映:2011年9月26日,《中国教育报》以《草莓训练营:脱去脆弱与稚嫩》为标题对“草莓”训练营进行了深入报道;2011年12月,“草莓”训练营还入选了《中国教育报》高教2011年度感人故事。
四、“草莓”训练营的经验启示
淮阴师范学院“草莓”训练营为适应形势发展,不断在内容形势、方法机制上创新完善,坚持以人为本,让普通学生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在“草莓”训练营的影响下,淮师“山楂”班、“抗挫力”培训班也悄然兴起,学校愈加关注普通学生的成长。这对于高校关注普通学生群体的成长,具有重要启示。
1.全员育人,全程育人。高校要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关注、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真心诚意为学生办实事好事上下功夫,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素质育人。
2.搭建平台,提升质量。“草莓”训练营为中间普通学生群体搭建了一个成长平台,它体现了高校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同时“草莓”训练营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激发了求知欲望,学会了思考和成长,增强了综合素质,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3.精心设计,分类引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的大学教育既不可能“一对一”、“手把手”,也不可能“大一统”。在教育中,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点,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的立场,紧贴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进行课程设计,实施分类引导,更能有效的凝聚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了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教师在课堂上,应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使学生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尽可能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主地学习,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
一、尝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有培养语文思维的意识,坚持主动积极的态度。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对于语文思维的培养增加了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生间和生师间的互动合作。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使生生和生师之间产生互动。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少讲,以导为主,尽量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讨论、操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和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充分提高教学效益。
二、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兼备的学科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地域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所以,形成语文思维,首先就要拓宽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广度,对于知识领域的延伸,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素材,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对课外作品的认知。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样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三、注重学生的经验,以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挖掘学生语文思维之深度。肤浅只会让学生逞一时之快,过后便抛到九霄云外了。这样达不到知识的积累,也无法拓宽知识的领域,进而就无法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通过表象的引导,使学生深层地挖掘知识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本质。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1、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例如《捕蛇者说》一课,捕蛇者陈述了蛇毒之厉害,祖辈父辈都死于这差役,为何还甘冒生命之危?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着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又例如:在讲解《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明显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进一步探讨内在实质。这样学生就会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腐朽。这样使学生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进而进入到更深层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当时的苛税比这蛇毒更严重。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如以《端午日》为例,龙舟竞赛这一情景中的“热烈场面”,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一下当时的热闹情景。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发挥着,结果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作者的情感体现出来。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 创业教育;实践路径;企业家精神
[基金项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1年校级教学科研项目“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接研究”
[作者简介] 赖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广东 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1-0074-00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10月,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全文,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突破两个重点:一是高水准的创新,二是高水平的创业。不难看出创业教育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创业不论是在我国高等院校还是民间,都成为一个流行词语,我国成为全球创业最活跃的国家之一。但综观我国的创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创业教育的理论多为简单效仿欧美国家,或者直接将创业教育等同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1]。总体上我国的创业教育,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创业教育深入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就创业教育的理念、核心以及实践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二、创业教育的理念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大多面向高等教育阶段具有自主谋业或创办企业意向的学生,这一状况已远远落后于时代新要求。创业教育的对象不能仅限于少数的“精英大学生”,而应当全民化,尤其应该包括未来的劳动大军――全体青少年。如此一来,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单纯依靠大专院校单方面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本文认为创业教育从理念上应当予以更新,要明白创业教育是政府部门、大学、教育机构、企业家等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2]。
首先,创业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全体公民,创业教育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我们以美国创业教育为例,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了一百多年,经历了从片面的功利性职业训练到较为全面的非功利性系统教学的过程。片面的功利性职业训练目的在于培养能够创造出更多工作岗位的人,让受教育的对象成为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人。而较为全面的非功利性系统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心理品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不同工作的需要[3]。后者的训练更注重对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
其次,创业教育的理念应予更新。创业教育应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贯穿于人的一生。目前,我国由于就业导向的原因,使得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受到高度重视,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涉及到创业教育,这会导致创业教育的根本失败。教育应当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缺位,意味着在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就如同“空中楼阁”,没有坚实而广泛的基础。现实也表明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活动轰轰烈烈,但是实际效果差强人意,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缺位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会影响基础教育本身的质量提升。反观欧美国家,创业教育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当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应当有所差异。
再次,创业教育的理念应当普及。良性的创业教育体系应该贯穿人的一生,是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时代特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实践中,创业教育的开展应当是多种形式的。根据创业行为的突发性特点以及创业活动的长期积累性特点,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教育、正规或非正规教育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组织,为社会成员开展创业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创业教育的核心
在上述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有关创业的显性知识技能,不在于指导学生去创办企业,不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企业家”、“老板”或者“商人”,而是教会学生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即企业家精神。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社会创新精神,是一种革新行为,并把这种精神或行为提高到社会进步的杠杆作用的地位[4]。本文根据相关文献总结认为[1][5]: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企业建立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才能,是一种隐形才能,企业家精神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健康有效的运作。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企业家精神的培养,那么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这种企业家精神的传递。企业家精神的传递需要合适的载体。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显性的知识技能,还需要隐性的企业家思维方式。知识技能的掌握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转化为成功的创业活动或者灵活运用于各种现实的企业活动的情境,但是如果掌握了企业家思维方式就可以在不同企业活动情景下实现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思维才能使创业过程始终保持向上的动力。
企业家精神要求企业家具备一定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性。首先,企业家应包含这样一些特征:创造力、具有领导潜质、独立自主、有激情、有冒险倾向以及渴望自我实现等。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它影响一个人做事的意愿与能力。创业教育中要培养的企业家精神就是需要具备这种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可以使企业家在不同企业活动的情境中完成艰苦的任务,并且能够调动起其积极认知能力,并对自身开创的事业充满信心[5]。
四、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根据上述所论,本文认为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期间贯通终身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已经明确人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但却没有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人们应当学习什么;第二,如何学习才会使其所受的教育终身受用;第三,学习到的知识怎么样才不会随时间与空间的转移而丢失。在大学阶段对青年实施创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路径,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最好回应。终身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帮助人们获得终身性就业知识和生存技能的教育,这与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我们认为创业教育本身也应当是一种终身性的教育。
2. 企业家精神教育进入课堂并开发相应的课程。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课堂要与地方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立足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同时开发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程体系,这将是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课堂的关键环节。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企业家精神教育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意识、了解创业知识并体验创业过程、发展企业家的个性特征等 [1]。课程的开发应当是主题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的形式。主题活动课程是以企业家精神教育为核心,以各种实践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多样性的活动和积极的实践中,体验创业过程。专题课程既可设置一定的必修专题,也可以提供较多的选修内容,供学生自由选择。
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开设创业管理或创业教育等专业,因此,在高等院校里,创业教育是跨学科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应当结合大学生的本专业特点来开设。创业教育只有渗透到专业教育中,真正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最终实现企业家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肖龙海.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兼论企业家精神教育[J].教育研究.2011,374(3).
[2]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4).
[3]徐小洲,张敏.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388(5).
关键词:心育教学;渗透;心灵;体育教学;师生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就体育教学而言,开始将教学目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可见,体育教学既包括对学生身体的锻炼,还包括对学生心理的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心育教学理念的渗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证,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心育教学理念的渗透,依赖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较大的区别,是以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的教学,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教与学以及学与练,这就会使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频繁地接触和交流,也只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在人格方面使学生与教师平等,同时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创造性。只有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促进下,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才能获得激发,并且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才能密切,一方面学生可以明确教师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可以进行有效的把握,这就为改进体育教学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下,频繁的交流可以达到心理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中,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优化体育教学效果。
二、加强对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的挖掘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心育教学理念的渗透,需要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并且形式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分析和研究,有效地把握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就体育教材而言,田径课是重点,也是其他运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开拓进取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而在球类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教育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总之,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心育教育理念的渗透,加强对教材以及各项教育资源的挖掘,并综合利用这些心理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进而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启迪学生树立爱国情感。
三、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对教学活动的把握,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平衡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丰富且教学形式多样,这就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多鼓励和指导。一方面,教师要以鼓励学生,对学生的不足要运用合理的语言和方式进行引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其鼓励,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把握,进而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进步创造有利的条件。
1.保护学生的心灵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灵的保护,特别是在体育竞赛中,教师要为学生树立重在参与的意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要避免因为比赛失利而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伤的实例,加强对学生心灵的保护,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教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体育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足够的机会,改进教学方法,避免单纯的讲授和乏味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进而获得体育学习的技能。
四、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育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与心理教学的相互渗透中,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体育教学与基础课堂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单纯靠课堂难以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知识,需要在课外进行较多的练习,这样就摆脱了课堂教学的束缚,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举行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可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顽强拼搏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对体育教学形式进行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跳山羊时,有的学生有惧怕心理,不敢练习,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后布置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动作结构,然后讲解示范后安排,勇敢大胆的学生带头练习,教会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评价、保护和帮助的方法。在教学中,辅以游戏“跳背接力”“越障碍接力”等来增强练习的兴趣,在锻炼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这就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心育教学理念的渗透,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心理健康保健工作,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教学,整合课堂教育中的各个要素,最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育;创新;理念;方法
1 初中英语教育的创新理念
1.1语法教学方面的创新
在语法教学方面,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实现语法教学的创新。其一,语言结构上,尽量用图表进行表达,这样可以明确语法结构;其二,在真实的语境中,尽量练习语法项目;其三,坚持从分步呈现、分步练习到综合运用,达到层次清晰、循序渐进的目的;其四,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实践,总结语言规律。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首先要重视语言的意义、情景和实际运用,防止死抠语法和生搬硬套的不良教学方法,充分把握语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把握语法教学的度,但是不能延伸过多,以免学生陷入英语学习的误区,而要紧紧围绕话题,创设与语法内容相似的语境,促使学生参与实践,并从中掌握所学的语法项目。
1.2转变学英语为考试的观念
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需要以身作则,不能向学生灌输英语,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采取其他不良手段。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一般都能轻松而高效地学好英语;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如果能够改变教师与学生应付考试的陈旧观念,就一定能走出英语的学习困境。因此,要想真正改变英语学习的理念,就必须制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课堂环境,同时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创新教育,从而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英语。
2 初中英语教育的创新的原则
2.1语言的实践性原则
在初中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的输入要优于语言的输出能力,在整个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英语的读和听是输入,英语的写和说是输出部分,所以说,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听读第一步,说写第二步的相关规律和准则,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过程是英语教育工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综合性的作用,对信息进行主动的吸收以及传递的活动或者过程。站在信息论的角度来说,为了英语的交际所进行的听说读写是整个听话者或者是说话者之间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的交流过程。同时初中学生在进行英语知识学习的时候应当要进行大量的听和读方面的联系,要通过相关的规则、情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吸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说得出好的英语,写好英语。
2.2将学生作为主体的原则
在初中英语的创新性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地位,要真正发挥好教师的指导性作用,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敢于说出英语,积极参与到英语的互动中来,其次,教师不仅要对知识进行传授,同时还应当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出相关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通过记录、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建立起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能力。
3 初中英语教育的创新方法
3.1单词记忆法
对于英语学习中的这些难记的单词很一些有特点的单词,我们可以在记忆单词时采用分类记忆法,将单词分类按照读音,词性,用途,种类等方式划分,并且将这种方式在记忆单词法时作为一个习惯,长期的坚持。对于教学词的种类,句子的成分及五种基本类型的简单句等都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以在记忆中,采用直观记忆法,可以利用图片,实物和幻灯片等方式,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对于背一些特殊的单词可以运用对比记忆法,这种方式在学生记忆同义,反义词或者同根词时,对比起来记忆效果会更好,并且这一方式在这类词汇的记忆时,还可以防止记忆的棍淆。还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通过想象力,,将单词与单词之间的关系通过有趣的事情建立起来,使单词的记忆能够更加的牢固,也使得记忆单词变得更有趣味。
3.2创设交际活动环境,培养创新交流能力
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能够运用英语跟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这才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然而,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英语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知识也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中国学英语,没有语言交际的环境,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没有得到充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就会出现懂得说,不懂得听,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就大大的受到打击。此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可适当调换道具,让学生能有所创新。
例如,学了Shopping之后,我为学生布置出模拟的shop。当学生看到摆满各式物品的商店时,就有了想要上来表演的愿望。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谁能用英语来购物,那么,他所买的物品就作为奖品归其所有,同学们就更加争先恐后了。在这样的交际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交流能力。因为,在这样的交流场所,学生是自主的,没有心理压力,敢于表达自己,还能根据自我需要创造性地进行交流活动,无形中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3.3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创新提高
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初中英语教师要善于创造生动的情景模式。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或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读书、看报,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尽量在每一节课上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将对话的机会留给学生。另外,在每节课上,尽量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演讲,或者讲述英语故事,通过这种简单、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4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采用,培养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教学已经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深受广大英语教师的采用。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激“活”教科书,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再次,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接受纯英语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听、说、读、写形成习惯。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走进英语课堂,听英语,说英语,读英语,写英语,从而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充分研究教材以及初中生的特点,做到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黄定安.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32.
一、目前中学生心理现状
(一)来自于学习方面的压力。
中学时期,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有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学习的压力,表现出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记忆力下降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还有的在考试过程中出现考试焦虑,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往往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二)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产生消极情绪,使得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多数中学生都希望能有知心朋友,在自己情感需要的情况下,寻求朋友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由于有的同学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甚至关系紧张,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有时处理同学关系时会感觉无所适从。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有的家长缺少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出现专制式教育,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谐、民主,导致孩子的性格孤僻、自私、专横等。不和睦的家庭更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逆反心理。中学阶段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的阶段。中学生要求独立的意识开始增强,不想依赖老师和家长,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总是孩子,对他们关爱有加,总是避免不了干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其形成很强的逆反心理。
2.早恋问题。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学生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成绩开始下降。
(四)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多独立意识差,娇气,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耍态度,哭鼻子。有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寒,时时感到矮人一截;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便封闭了自己。因此,加强学生的耐挫力的培养极有必要。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分析学生受挫折的原因,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给教师宽松的教学环境,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教师。教师不论承载了多重的负荷,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学生要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社会应为教师减负,关心、理解教师的工作,使教师先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教师所承载的负荷大大超过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学校内部的种种评比、有些家长动辄告教师状,令教师时时感到心理紧张。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又怎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因此,适当给教师松绑,给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希望能多些这样的呼声,在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也对教师多些谅解,多些宽容。
(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多方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在思想品德课中,还应渗透到其他各科教学中。不仅学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社会也应多方面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这样才能让中学生从心理上得到呵护和关爱,进而快乐健康成长。
1.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对于突然出现的偶发事件,要学会冷处理,用宽容和关爱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让他们从心理危险的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异常表现,并及时疏导,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纳入整个教育工作的日程中,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定期举办讲座、开办学生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等,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利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自学钻研,建立一支专业精、教育观念科学、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学队伍,有意识地鼓励教师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发挥好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有的优势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有责任通过观察、谈话、问卷等方法,多方了解学生,主动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多理解学生。未成年人是社会的财富,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都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关键词:综合性艺术;新教育理念;新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07-02
综合性艺术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诞生的新型课程。自实施以来,以其鲜明的人文精神、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改革创新的意识,给传统的艺术教育者们带来了剧烈的震荡。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促使老师们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实现其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人生价值,还出现了学生热情高涨、生动活泼地学习的大好局面。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增多了,学生对艺术课的兴趣提高了,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沟通上很成功。学生的参与性增强,课堂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和综合性艺术课程要求的新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综合性艺术课程涉及的教育理念非常多。本文试探究其中两方面:一是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二是教育理念的实践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
教师角色转换的一个方面是重传授向重发展的转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理念。传统教学中,注意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人的发展。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护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要在教师的监督、控制下学习中小学的课程,就是要求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的重点,有了由重知识的传授到重学生的发展的一个转变。综合性艺术课程有助于将整个教学变成一个既是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一个开发潜能、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不像过去单一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这将对整个中小学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另外一个方面是综合性课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在传统的教师角色中,教师是先生,学生是后生;从先生的角度更注意的是教,没有考虑学生的学。综合性艺术课程所倡导的是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知识要源源不断,都是从量上去考虑的。知识绝不是一个储存多少的问题,或是教给学生多少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知识的问题。所以在由教师向学生教学转变的过程,由重教到转向重学的转变,也是教师角色转变后带来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综合性艺术课程里,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学生同样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师长,同样是学生的学友,而且也是学生的朋友。教师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来,共同探讨的这种气氛,大大缩短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老师非常亲切。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给艺术课程的学习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们对艺术学习的兴趣更加明朗。
二、教育理念的实践问题
综合性艺术课程强调了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互相沟通、启发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的思考、经验、知识包括情感都是一种交通的状态。怎样把这种进步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是不是还需要一些学习、反思和不断地积淀,这是很重要的。先有好的理念,我们只是在理念上承认它,但是不能变成教学行为,实际上学生们还是不能真正受益,不能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不断的反思很重要。老师和老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合作的当中,也可以获得很多新的灵感。另外,如果老师放下架子,把某些课题跟学生一起讨论,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主动地参与、自主地学习,学生能感受到尊重。当一个人受到尊重的时候,他的潜能就能够发挥出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不断地反思学习,教师在这个课题中也就更落实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角色转变之后,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就是我们讲的教学相长。不一定是我们去给学生,学生同样能给我们很多的教学资源。在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怎样把理念变成行为?一个好的理念,真正去掌握不是会说了就是掌握这个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加深对理念的了解,这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一个好的优秀教师,一定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做指导,同时要在实践中把理念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行为的实践中又强化了理念的形成和树立。在这样一个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在实践中悟,悟完了以后再在实践中更高层次地去实践。艺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因为反复的实践过程,也说明了一个通理,就是任何人的学习都是终身的,不是简单的一节课、一个学期。特别是综合课程,每个教师都迫切感到需要学习,因为艺术课程的老师都是受的单科教育,而且过去的单科又是受到单科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技能。因此,加强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在实践中和学习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对艺术课程的理念是尤为重要的。在实践当中,有很多老师已经在有意无意地尝试着做了很多种艺术形式融合的工作,这是教学实践的要求,也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综合性艺术课程教育中,不论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还是理论的形成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以至于提高自身的全面修养,其实都需要在实践中和学习中来适应课程的需要。在课程面前我们艺术教师要有时刻迎接挑战的信心;反过来也是为教师带来一种机遇。在机遇面前,抓住机遇,不断完善自己、加强自己的学习、加强实践后的反思,这样我们将成为学习型的教师、研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1.
一、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
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也希望教师是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建立这样的平等交流平台,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才有保障。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体育趣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训练技能、发展体质的过程,而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练习,充分肯定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而是教学手段、方法形式多样化的聚集,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及归纳总结。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利用互补性充分肯定和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上,应该灵活多变
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处理好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特点,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乐此不疲。同时,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到本民族、本地区及城乡的差异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开发、渗透乡土课程资源,突出自己的特点。教学活动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四、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注重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视了督促和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经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身体差异与体能的大小,这种方式不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也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易造成对学生人格上的摧残和扼杀。新课标提出了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同时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了解和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于合理,这种较为客观的“健康三维观”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失为教改的一次飞跃。
在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自上而下已经形成一股坚实的力量,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机遇和挑战,我们别无选择,要任重道远,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应该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余文森.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
2.教育学[M].(等待补充)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新教材以“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等鲜明的特点,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数学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从而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我们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知识体系的综合编排,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节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节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二、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