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范文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

第1篇: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范文

关键词:产权价值并购动因 并购绩效

一、引言

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企业并购浪潮:以横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以纵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二次并购浪潮;以混合并购为特征的第三次并购浪潮;以金融杠杆并购为特征的第四次并购浪潮;以跨国并购为特征的第五次并购浪潮。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着以资源型、全方位综合并购为特征的第六次并购浪潮。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形成的,涵盖归属权(狭义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支配权的权利束;产权的直观形式是人对物(财产)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围绕财产而建立的经济权利关系;产权制度是社会基础性的母制度,是其他相关制度衍生的源泉(张荣武,2011)。并购活动伴随着产权价值的流转与产权关系的改变,是产权财务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并购不是简单的主并企业规模扩大、目标企业消失,而是不同产权主体之间为实现彼此收益最大化所发生的产权交易和整合。并购扩展了企业产权边界,深化了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使企业成为产业相互交叉融合的联结点,也是整个产权价值网中相关节点企业互动的直接体现。本文以产权理论为基石,通过对并购进行产权分析,揭示企业并购所引起的产权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产权经济关系,不仅有助于以期加深人们对企业并购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企业并购实务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产权价值网优化的预期目标。

二、企业并购动因产权分析

( 一 )并购动因理论分析 国内外并购动因理论主要包括:(1)协同效应理论。协同效应理论也被称为效率理论(Weston,2001),是指企业并购会产生“协同效应”,即“1+1>2”效应,具体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等内容。当管理有方的主并企业并购管理低效的目标企业,提高了目标企业管理效率和产权价值,从而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当同行业的企业未达到最优生产水平时,横向并购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以实现研发、生产经营和销售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纵向并购可以降低生产经营各环节谈判沟通等交易成本,从而产生经营协同效应。当低现金流、高投资机会企业并购高现金流、低投资机会的企业使得企业内部资本成本得以降低,以及由并购导致的企业负债能力增强,则是财务协同效应的体现。无论是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还是财务协同效应,都意味着并购创造了产权价值。(2)理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两权分离使得企业管理者和股东之间产生冲突,而并购被视为缓解管理者偷懒行为或过度在职消费等冲突的重要机制。然而,理论认为企业并购亦可能是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冲突的体现,即管理者寻求私人收益、建造企业帝国和进行堑壕的自我保护而发动并购。价值毁损的并购导源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自由现金流量的成本(Jensen,1986),自由现金流量增大价值毁损型并购的概率(Harford,1999)。管理者为了保全职位而实施堑壕,发动能够专用化其人力资本投资的并购活动(Shleifer and Vishny,1989),且可能支付过高溢价造成主并企业股东价值毁损。相关研究表明,高自由现金流量和低负债率的企业更有可能从事股东回报低的并购活动(Lang et al.,1991;Lewellen et al.,1985)。此外,管理者也可能出于多元化个人投资和增加个人薪酬等私人收益而发动企业并购(Morck et al.,1990;May,1995;Grinstein and Hribar,2003;Harford and Li,2007;李善民等,2009)。理论的内容涵盖了管理主义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是理论在并购问题上的延伸。企业并购的理论指出了管理者寻求私利的动机驱动了并购活动的发生,即管理者进行企业并购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分散自身风险和增加控制权私人收益等)的考虑而不是追求主并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就是说,基于理论动因的并购是一种产权价值毁损型并购,企业产权契约共同体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产权价值通过并购被转移至管理者,而管理者的负外部性则由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3)市场势力理论。并购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控制力,攫取超额利润(Stigler,1950)。虽然Eckbo(1983)实证研究结果拒绝了市场势力假说,但Mullin et al.(1995)又证实了市场势力的存在。Meeks(1997)认为市场势力假说就是将企业并购诱因归结为对市场占有率的追求。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的势力。当并购引致的市场权力达到某种程度时,优势企业便可获取垄断利润。总之,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并购能够减少竞争对手数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主并企业市场份额,控制或影响市场价格,从而获得较高利润。这实际上是通过挤占其他企业市场份额、争夺商品定价权、促使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进而夯实主并企业的产权利益和产权价值。(4)信息假说与信号理论。Bradley et al.(1983)提出的信息与信号理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并购传递了目标企业股票被低估的信息,从而促使市场对目标企业进行重新估价;二是并购活动本身就会激励和鞭策目标企业管理层从事更有效率的管理活动,改善经营业绩,促进股价提升。信息假说与信号理论的实质是主并企业发现了目标企业所拥有的被低估和未被充分利用的资产,然后随着并购决定的公布,这种信息即成为一种公共品。信号理论彰显了主并企业对目标企业产权价值的挖掘并将大部分新增产权价值转移至目标企业股东。(5)管理者过度自信。管理者由于狂妄自大(Hubris)或过于骄傲而在评估并购机会时犯了过度乐观的错误,可能导致主并企业在并购活动中向目标企业支付过高价格,进而使主并企业股东利益受损(Roll,1986),因此,管理者的“狂妄自大”可能是并购在未创造产权价值的情况下仍被实施的根源。管理者通常低估企业内在的不确定性,过分相信自己对经营业绩的驾驭能力(March and Shapira,1987)。并购的价值毁损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Lys and Vincent,1995)。CEO过度自信引致主并企业支付过高溢价,这种关系在董事会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中更加突出,而且CEO过度自信程度与主并企业股东财富损失正相关(Hayward and Hambrick,1997)。高账面市值比的企业发动并购可能源于管理者的“狂妄自大”(Rau and Vermaelen,1998)。乐观的CEO发动并购的频率更高;股权依赖度越低的企业,过度自信的影响越大;投资者对由乐观的CEO的并购公告持更加怀疑的态度(Malmendier and Tate,2005)。即便不被市场看好,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仍热衷于发起企业并购活动(Shefrin,2006)。管理者在第一次并购成功后将更加自信地进行连续并购并支付过高溢价,造成了连续并购财富低效应现象(Doukas and Petmezas,2007)。源于初次成功并购后自我归因导致的过度自信,CEO在后续并购前的股票净买入量大于初次并购前的股票净买入量(Billett and Qian,2005)。在进行多元化并购和内部资本充足的企业中,过度自信的CEO在并购中支付过高溢价造成的主并企业股东财富损失尤为突出(Malmendier and Tate,2008)。管理者首次成功并购会放大过度自信心理偏差,而过度自信效应与学习效应的综合效果决定连续并购绩效的变化方向(吴超鹏等,2008)。值得指出的是,也有少量研究不太认同过度自信对并购的解释作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之间并不显著相关(姜付秀等,2009);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决策、并购频率及次序均没有显著解释功效,理论在管理者视角并购理论中处于主导地位(毛雅娟和李善民,2009)。尽管学术界对企业并购与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一定争议,但大多数研究表明,在市场理性和管理者非理性的前提下,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动因的并购将降低或毁损主并企业的产权价值。(6)市场择时理论。股票市场误定价也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Stein(1996)提出市场择时假说(Market Timing Hypothesis),认为在市场非理性和管理者理性的假设前提下,非理性的投资者的确会影响股票发行时机。Baker and Wurgler(2002)首次明确提出市场择时理论(Market Timing Theory)。并购行为是由市场对并购企业错误定价驱动的(Shleifer and Vishny,2003)。市场择时理论有助于解释诸如“谁并购谁”、“现金并购还是换股并购”、“并购浪潮如何产生”、“并购量与股价时间序列关系”等问题。(7)再分配理论。再分配理论是指并购会引起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产权利益再分配。并购的产权利益从债权人转移至股东、从普通雇员转移至股东及消费者、从小股东转移至大股东,因而多数情况下主并企业股东尤其是大股东作为受益人,通常都会支持这种并购行为。从纳税筹划的角度来讲,低税收企业并购高税收企业或者政府对并购行为实施税收减免,并购产权利益将从政府征税部门转移至并购企业,这种税盾作用也是一种典型的产权利益再分配。基于再分配理论的企业并购是一种典型的分配性努力而不是生产性努力,实际上是产权价值在企业契约相关方之间重新切割。(8)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一个完整的资本配置过程通常可以被抽象为两个环节:一是外部资本市场环节,即社会资本通过信贷与证券市场将资本配置给不同企业;二是内部资本市场环节,即企业把资本配置到各分部和子公司并延伸至不同的投资项目。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内外部资本转换成本导致传统的外部资本市场低效,促进了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其本质是企业集团对市场组织的一种替代。内部资本市场优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原因在于企业总部拥有剩余控制权(Gertner et al.,1994)。拥有控制权的企业总部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配置企业稀缺资本,从而增加企业价值(Stein,1997)。从本质上看,内部资本市场更多地依靠权威、等级制并配合使用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而外部资本市场则主要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尽管内部资本配置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象,即弱分部会得到强分部的交叉补贴(Scharfstein and Stein,2000;Rajan et al.,2000),但内部资本市场仍具有明显优势: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企业总部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带来的监督与激励效果改进;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放松外源融资约束;增强企业避开法规限制与纳税筹划能力,提高企业灵活性。因此,通过并购实现企业集团的资本市场内部化,可以提高企业产权价值,优化企业内部产权价值网络。

( 二 )并购动因理论分类 以“产权价值创造与产权价值转移”作为分类标准,并购动因理论表(1)所示。以“产权价值创造与产权价值毁损”作为分类标准,并购动因理论表(2)所示。

三、企业并购绩效产权分析

( 一 )利益相关者视角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沿着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两条主线开展企业并购行为研究。其中并购绩效的研究常用方法有两类:一是基于股价波动的事件研究法;二是基于财务数据变化的会计研究法。并购双方的股东均能在要约收购、多元化并购和相关并购中获得显著正的超常收益(Dodd and Ruback,1977;Lubatkin,1987)。并购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资产回报率和经营现金流(Healy et al.,1992)。归核化能给主并企业带来显著正的超常收益(Berger and Ofek,1999)。绝大多数研究表明,目标企业股东获得了可观的超常收益,主并企业股东的超常回报均值为零,但方差很大(Bruner,2002)。收益最高的并购通常发生在并购潮的初期(Martynova and Renneboog,2006),而之后管理者的“狂妄自大”和“羊群效应”行为导致并购低绩效(Auster and Sirower,2002)。然而,更多的西方并购文献显示,并购使目标企业股东获得了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而主并企业经营业绩有所下降(Agrawal et al.,1992)或股东财富遭受了显著损失(Jensen and Ruback,1983;Andrade et al.,2001;Jarrell et al.,1988;Aybar and Ficici,2009)。诚然,任何具有解释力的并购理论必须考虑企业所处制度环境的影响(Andrade et al.,2001)。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不少有关并购绩效研究的文献。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从整体上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混合并购和横向并购后业绩的改善要强于纵向并购(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主并企业股东在相关并购中财富增加显著(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但相关并购对以后年度的绩效影响不大(李善民等,2004),而多元化并购不能增加企业价值(李善民和朱滔,2006)。并购重组为目标企业创造了价值,但对主并企业股东产生了负面影响,对并购双方的综合影响(即社会净效应)不明朗(张新,2003)。并购活动总体上能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并在随后几年内延续着绩效提高的趋势(李心丹等,2003)。具有配股或避亏动机的企业购并能够显著提高短期会计业绩,而无保资格之忧的并购活动则会损害企业价值(李增泉等,2005)。目标企业所在地投资者保护力度越大,主并企业获得的并购收益越多;地区投资者保护带来的并购协同效应主要源于交易成本和市场摩擦的降低(唐建新和陈冬,2010)。从中长期的角度上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整体上取得了非负的超常回报率;国有企业的并购绩效明显差于民营企业(顾露露和Reed,2011)。

( 二 )主并企业视角 现代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缔约形成的合作收益大于合作成本的产权契约联结体(张荣武,2009)。企业并购的本质内涵就是主并企业为了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而实施的产权交易与整合行为,并购意味着企业整体或部分资产和控制权的转移与集中。企业并购的产权价值运动是并购过程中双方企业存量产权价值在并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转移和增量产权价值的创造及分配过程。如前所述,当我们以“利益相关者”作为考察视角,以“产权价值创造与产权价值转移”作为分类标准,并购动因可以分为产权价值创造型动因和产权价值转移型动因。并购创造产权价值的基本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并购获得目标企业生产要素并与主并企业的生产要素实现互补,创造出增量组织租金或合作剩余;二是通过并购将主并企业的剩余要素输出到目标企业并实现优势扩展,创造出大于原目标企业的组织租金或合作剩余。通过这两种途径,原有生产要素效率提高创造了更多的组织租金或合作剩余,即并购创造了产权价值。与产权价值转移型动因对应的是产权价值在并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转移。实际上,并购的产权价值运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存量产权价值的转移;二是增量产权价值的创造与分配。存量产权价值转移是增量产权价值创造的前提与基础,而增量产权价值创造是存量产权价值转移的归属与目的。成功的企业并购不仅要转移企业的存量产权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增量产权价值,实现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改进,甚至实现帕累托改进。如果以“主并企业”为考察视角,企业并购应以实现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改进为目标,即并购应立足于主并企业产权价值创造,优化产权价值网,实现主并企业绩效的切实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并购能否创造产权价值受到外部制度环境、企业内部治理、主并企业本身所处阶段、并购方式、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并购双方的信息对称度以及对并购的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并购创造产权价值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

四、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并购是主并企业通过获取目标企业部分或全部产权,从而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的一种投资与资本经营行为,其本质内涵就是主并企业为了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而实施的产权交易与整合行为。(2)并购动因可分为产权价值创造型动因与产权价值转移型动因、产权价值毁损型动因。(3)并购的产权价值运动包括存量产权价值的转移和增量产权价值的创造与分配。并购能否创造产权价值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成功的企业并购不仅要转移企业的存量产权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增量产权价值,实现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改进,甚至实现帕累托改进。

参考文献:

[1]张荣武:《产权财务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11年。

[2]梁国勇:《企业购并动机和购并行为研究》,《经济研究》1997年第8期。

[3]谢霄亭:《中美企业并购动因的比较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6期。

[4]齐安甜:《企业并购中的实物期权与博弈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5]寇淮:《中国国有企业并购趋势与战略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6]吴超鹏、吴世农、郑方镳:《管理者行为与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7]姜付秀、张敏、陆正飞、陈才东:《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企业财务困境》,《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8]李增泉、余谦、王晓坤:《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9]唐建新、陈冬:《地区投资者保护、企业性质与异地并购的协同效应》,《管理世界》2010年第8期。

第2篇: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 协同效应 问题研究

一、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一)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认为,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达到规模经济的生产范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并购双方的优势互补,因此可以相应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实现企业整体价值大于并购前个别企业价值之和。

(二)财务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通过并购可以降低企业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资本成本,可以使两家公司的财务结构互补,还可以使公司从边际利润率低的生产活动向边际利润率较高的生产活动转移,从而提高公司的资本分配效率,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客观上为混合并购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财务结构或边际利润率情况一般差异会比较大。

(三)委托理论。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公司管理层与所有者两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在签订和执行和约过程中产生成本,即成本。通过并购可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成本。

(四)战略发展理论认为,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为了降低风险,企业应该实行多元化发展理论,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这样大大提高了进入改行业的速度。外部并购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进入障碍,获得时间优势,迅速达到多元化发展目的。

(五)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处在两个不同管理水平上的企业并购,管理水平低的企业其管理水平将会得到提高,同时能够提高目标公司的资源效率,或者双方能够得到互补,从而能够提高并购双方的管理效率,创造价值。

(六)资源稀缺理论。该理论认为:是一连串的资源而不是产品组合构成了决定企业竞争地位的核心,而且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价性,能够形成竞争优势;当这些资源不能够被对手轻易复制、不可替代、不可轻易转移时,就能够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因而需要通过并购重组对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从而保证自身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的并购动因

(一)企业并购与国有企业产权问题。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就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划分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产权结构的变化一般表现为一个产权所有者到多个产权所有者的变化。在产权分化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企业产权的过度分化,进而导致成本的增加和资本效率的降低。因此,我国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应该保持所有权的相对集中,企业并购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并购与“壳”资源的稀缺性。在我国,证券市场规模较小,且不完整,再加上上市额度的资源稀缺性无可比拟。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买壳”上市、“借壳”上市情况。上市额度的分配,即“壳”的初始分配,是由政府按照类似于计划经济的方法进行的,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就不可能将稀缺的上市指标分配给最需要,也最有资源的企业。由于有的上市企业营利水平较低,甚至亏损,而有的企业却有很好的发展势头,但缺少资本市场的通道。于是,“买壳”上市,“借壳”上市便成了我国国有企业并购的又一个特有的动因和现象。

三、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活动的非市场化。并购是一种市场行为,那么,市场就是并购双方实现交易的场所,在交易的机制上也应该是市场取向。然而,从我国国有企业的并购实践来看,并购活动的非市场化时有发生。对自身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缺乏充分的估计,对被并购企业的市场状况也知之甚少。一些企业对并购不积极,并购方和被并购方沟通的渠道少,难以在市场中见面,有的企业未经批准私自并购。为加快并购进度,仅以感性认识来接受并购企业,程序不清,手续不全,致使假并购出现,使企业并购失败且不透明,易产生腐败。

(二)并购企业产权模糊。企业间的并购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和产权主体,尽管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国家,但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其代表的法人财产权,也必须明确。不论是并购方还是被并购方,都必须明确产权主体,这样才能交易。

第3篇: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范文

(1)竞争优势理论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方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

(2)规模经济理论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规模经济的追求给予解释。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成本的角度论证企业经济规模的确定取决于多大的规模能使包括各工厂成本在内的企业总成本最小。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从市场结构效应的理论方面论证行业规模经济,同一行业内的众多生产者应考虑竞争费用和效用的比较。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获得规模效益。

(3)交易成本理论在适当的交易条件下,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可能低于在市场上进行同样交易的成本,市场为企业所替代,当然,企业规模扩大,组织费用将增加,考虑并购规模的边界条件是企业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等于企业边际交易费用的减少额。在资产专用性情况下,需要某种中间产品投入的企业倾向于对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实施并购,使作为交易对象的企业可以转入企业内部。在决策与职能分离下,多部门组织管理不相关经济活动,其管理成本低于这些不相关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多部门的组织者看作一个内部化的资本市场,在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后,资本市场得以内在化,通过统一的战略决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能够集中起来投向高盈利部门,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科学分析这一效果方面,现代财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技术促进了企业并购财务理论的发展,也为量化并购对各种经济要素的影响,实施一系列盈亏财务分析,评估企业并购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理论詹森和梅克林(1976)从企业所有权结构入手提出了成本,包括所有者与人订立契约成本,对人监督与控制成本等,并购可降低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成本。

(5)价值低估理论企业并购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低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能力并未发挥应有的潜力;并购方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有关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认为并购会得到收益;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目标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当时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小于该企业全部重置成本,并购的可能性大。价值低估理论预言,在技术变化快,市场销售条件及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活动频繁。

就我国并购财务问题研究进展来讲,多数是对并购动机理论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规模经济、买壳上市、提高管理效率等经营管理动机,对财务预期、价值增值等财务动因较少研究。对于并购的财务分析方面,理论界的焦点在于企业定价,提出了自由现金流、折现现金流、拉巴波特模型、不同支付方式的定价模型、以及市场法等多种复杂的定价方法,而对企业价值的组成内容、现金流量的构成方面、风险衡量等较少涉及。对于并购融资只是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我国的现实结合不深入。对于并购后的整合,多数集中于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方面,而很少探讨风险防范的问题。对并购绩效评价采用了多指标的回归分析,应用较为复杂。

有必要通过对企业并购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希望能够为规范并购行为,为企业并购的制度化,提供一些借鉴,为并购双方提供有益的探索及思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资本集中已经是企业进行外延扩大规模的内在要求,并购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种选择。并购必须讲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一项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可产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进入新行业或新市场等多种协同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在特定的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上作为买卖的对象。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机制不活,有的甚至几乎破产,客观上给企业并购提供了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蒂格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世界大的500家企业全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并购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都密切注意并购行为发展,公司通过产权交易获取股份,从而取得对其他公司的重大经营以及财务决策的控制权,或施加一定的影响力,以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并购在推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原因固然表现在定位失误、行政干预、忽视整合等方面,但是财务会计工作滞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方面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已经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有些研究人员借鉴国外做法对并购动机、企业价值评估、并购融资等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索,但是尚未取得共识,有待深入研究。而在我国,无论是加入WTO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会面临企业并购经济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等因素,但是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

1、并购的效应动因

在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基础上,提出许多具体的并购效应动因。主要有:

(1)韦斯顿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并购会带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

(2)市场份额效应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通过横向并购,达到由行业特定的最低限度的规模,改善了行业结构、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使行业内的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而纵向并购是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利的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混合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是以间接的方式实现,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充足的财力对其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威胁。

(3)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其中的经验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由于经验无法复制,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企业发展费用,在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企业,经验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

(4)财务协同效应并购会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效益,主要有税收效应,即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股价预期效应,即并购使股票市场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并购方企业可以选择市盈率和价格收益比较低,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12].

2、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

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而增加企业价值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根本,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获取战略机会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如会计收益数据可能用于评价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被用于评价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等,这对企业并购十分有意义。

(2)发挥协同效应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领域:在生产领域,可产生规模经济性,可接受新技术,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同样可产生规模经济性,是进入新市场的途径,扩展现存分布网,增加产品市场控制力;在财务领域,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开发未使用的债务能力;在人事领域,吸收关键的管理技能,使多种研究与开发部门融合。

(3)提高管理效率其一是企业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更替管理者而提高管理效率,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则可提高管理效率,如采用杠杆购买,现有的管理者的财富构成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成功,这时管理者集中精力于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13].此外,如果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企业,然后出售部分资产收回全部购买价值,结果以零成本取得剩余资产,使企业从资本市场获益。

(4)获得规模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生产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子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5)买壳上市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审批较严格,上市资格也是一种资源,某些并购不是为获得目标企业本身而是为获得目标企业的上市资格,通过到国外买壳上市,企业可以在国外筹集资金进入外国市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在海外已多次成功买壳上市控股了香港中远太平洋和中远国际。中远集团(上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耗资1.45亿元,以协议方式一次性购买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占股份28.7%的发起人法人股,达到控股目的,成功进入国内资本运作市场。

此外,并购降低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障碍。例如,为在上海拓展业务,占领市场,恒通通过协议以较低价格购买上海棱光实业国有股份,达到控股目的而使自己的业务成功的在上海开展;还可以利用被并购方的资源,包括设备、人员和目标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出于市场竞争压力,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开拓新业务领域,降低经营风险。

企业并购作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表现形式,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企业的总体效益超过并购前两个独立企业效益之和的经营协同效应;由于税法和证券市场投资理念等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收支上的财务协同效应;可实现企业的主营业务转移等发展战略。成功的企业并购可以搞活一些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和扩大证券市场对全体企业和整体经济的辐射力;企业并购能强化政府和企业家的市场意识,明确双方责任和发挥其能动性,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企业并购为投资者创造盈利机会,活跃证券市场;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并购决策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并购目的上的主次分明的原则;并购后行为主体的企业化原则;实施方案的科学论证原则;并购机理上的资产核心原则;并购行业选择上的产业政策导向原则;并购容量的整合显著有效原则;并购进程上的渐进原则;并购重组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原则等[17].这里的所谓整合,就是并购方所拥有的与调整包括被并购企业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要素与环节的能力;所谓的以资产为核心,是指集团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他企业建立起紧密的资产联系,并购双方的资产可否建立一种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益的关系,并购方的地位取决于净资产的多少和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总之,以上述原则为依据,保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企业并购财务动因

在西方,对企业并购存在种种理论上的解释。有的理论认为并购中通过有效的财务活动使效率得到提高,并有可能产生超常利益。有的从证券市场信号上分析,认为股票收购传递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信息,会引起并购方和目标公司股票上涨。综合各种理论,企业产权在买卖中流动,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使生产要素流向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地区和行业的同时,还要考虑由于税务、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律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的效益,因此,企业产权并购财务动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避税因素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现金流量的盈余使用方式有:增发股利、证券投资、回购股票、收购其他企业。如发放红利,股东将为此支付较企业证券市场并购所支付的证券交易税更高的所得税;有价证券收益率不高;回购股票易提高股票行市,加大成本。而用多余资金收购企业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债券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这样发行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后的盈余计算所得税,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

(2)筹资并购一家掌握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筹资是迅速成长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设法与一个资金充足的企业联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职能部门改组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当前许多国有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急需大量发展资金投入,因此采取产权流动形式使企业资产在不同方式下重新组合,盘活存量以减少投入,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举例来说,在香港注册上市的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拆资6000万元收购了上海霞飞日化公司,为我国企业探索一条间接利用外资发展国产品牌的新路,霞飞虽然拥有驰名商标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仍然发展缓慢,并购完成后,注册香港的公司作为向海外融资的途径。

(3)企业价值增值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提高了股东财富价值,因此,在实施企业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筹资成本下降,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企业价值增加,并产生财务预期效应[15].

(4)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大大扩展到证券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势力的考虑往往投入到资本运营的方向而寻求并购。

(5)投机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

(6)财务预期效应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16].

第4篇: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张的一种手段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并购有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企业并购的动因。文章以我国的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以求在并购实务中能为企业决策者们提供决策参考。

[论文关键词]啤酒行业;并购;动因

一、引言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on)的合称,并购在经济学上的含义通常可解释为一家企业以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取得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在实际中,并购(M&A)通常包括公司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最近的一次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还在延续。近期国内就有美国凯雷收购徐工,宝钢并购八一钢铁、邯郸钢铁、马钢股份海螺水泥并购巢东水泥,国美收购永乐电器,帝亚吉欧收购水井坊等并购事件。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保持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才能生存下去。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选用两种方式进行发展:(1)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2)通过并购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其中,并购是国际企业公认的效率较高、较迅速的方式。本文以我国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

二、文献回顾

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经济学家们作了大量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或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诸多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1+1>2,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营协同效应来自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

委托一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可归纳如下:并购可以降低成本。Manne(1965)认为并购事实上可以提供一种控制问题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人有问题产生时,收购或权的竞争可以降低成本。而MueHer(1969)提出的假说认为人的报酬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对并购后公司潜在效率的追求,包括节约交易费用、效率最优化等。Coase(1937)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解公司并购提供了一个较有解释力的基础。Wiliamsion(1951)进一步发展了Coase的理论,深入研究了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认为纵向一体化有效地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啤酒行业并购现状及动因

我国的啤酒产业1978年时只有少数几家啤酒厂,全国啤酒产量也只有40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年均递增近30%的高速度增长,到1988年,在数量上已发展到813家,总产量上到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世界第三,到1993年就跃居世界第二。1997~2002年间,我国啤酒产量年均增长7%,到2003年达到了2400万吨,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和消费国。

2006年啤酒产量已达到3600万吨。我国的啤酒人均消费水平也从1978年的5公升增长到2006年的27.6公升,与世界消费水平同步。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成熟的啤酒行业集中度较高,几大啤酒公司垄断市场,占据全部销量的80%~90%。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啤酒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中国啤酒行业的集中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国内前十大啤酒生产商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l%,但是青岛、燕京、华润三大巨头的市场占有率之和仅为36%左右,市场上活跃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行业集中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青岛啤酒公司自1995年以来在全国重要区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活动,已在鲁、京、沪、粤、陕、苏、闽等l7个省市设有近50多个啤酒生产分厂,在我国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生产销售不同档次的各种品牌啤酒,2006年总产量达到500万吨。燕京啤酒在1999年开始连连兼并30多家啤酒企业,2006年啤酒销量已达300多万吨,尤其公司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几次增持惠泉啤酒股权,公司持有惠泉啤酒有限售条件的股份1.25亿股,占惠泉啤酒总股本的50.03%,为惠泉啤酒的绝对控股股东。华润集团已将27家啤酒公司收至麾下,年生产能力突破350万吨,产销量超过220万吨,国际著名啤酒厂商SAB是华润啤酒集团的三个股东之一。华润凭借雄厚的资本,先后并购沈阳“雪花”和四川“蓝剑”两大名牌。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l0.5元人民币的价格受让重啤集团的国有股5000万股,占重庆啤酒总股本的19.51%,股份转让完成后苏纽公司成为重庆啤酒第二大股东。

通过前述各种经济学派对企业并购行为解释,结合我国啤酒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分析我国啤酒行业兼并重组动因如下:

第一,啤酒行业特点是典型的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同时降低经营成本。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进而企业的利润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啤酒企业出于经济上理性的思考,追求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第二,从国内企业来讲,我国大部分啤酒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地域性严重,销售网络还是局限于本地区或者某一地区,其他地区占有率很低,同时还有一些地区的市场没有得到开发。在这种形式下,一些企业把目标瞄向了自身市场以外的地区,通过并购重组其他地区的市场,打开销售渠道,从而扩大自己的销售,同时因为本地化生产,降低了成本。

第三,树立品牌效应。国内啤酒行业生产能力目前相对过剩,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一般把目标定在了高端市场,它们追求的是品牌效应。面对国外企业的冲击,我国企业也正在改变营销思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我国啤酒行业品牌的建立是循着一个思路:地方品牌、区域品牌、全国品牌到世界品牌。以全球化的观点来考虑,品牌对于一个啤酒企业至关重要,这种情况下,通过并购优质资产,扩大了销售范围,同时也扩大了知名度,进而为进入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竞争减少了一些障碍,为企业拓展了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

第四,啤酒行业的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增强企业进入壁垒,建立优势的竞争地位。从啤酒产品本身来讲,差异化非常困难,因此,啤酒企业在不断的并购中完成企业的战略布局,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以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给同行业的竞争者或后进入者设置了障碍。由于地方保护及消费者偏好的问题存在,有实力的啤酒企业通过并购一个地区的啤酒企业,可以赢得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及地方政府优惠的投资政策支持,进而可以控制市场资源,包括市场网络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关系资源,这些优势资源是啤酒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大规模的必要保障。

第五,提高市场份额市场份额代表着一个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如青岛啤酒对全国各地的啤酒生产企业开展的横向并购对提升青岛啤酒的市场份额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显著。青岛啤酒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其市场占有率由最初的不到3%达到了现在的14%。

第5篇: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范文

关键词 企业并购 并购动因 风险防范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企业并购实践不断发展和深化,并购种类更多,动因更加多元化,程序更加复杂,市场日益扩大,对并购的研究也不断深化。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通过并购方式实施跨国经营和全球扩张,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选择和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随着并购资本流入份额的增加,股权投资规模的扩大,在我国将掀起新一轮外资并购浪潮。但与此同时,并购的财务风险也贯穿企业并购活动的始终,如何防范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对并购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并购的根本动因

企业并购的根本动机是企业逐利的本性和迫于竞争压力而采取主动行动。寻求扩张的企业面临着依靠内部扩张和通过并购谋求发展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实施并购行为,往往存在以下动机:(1)获取企业发展机会。企业发展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积累,二是通过并购其它企业,来迅速扩大自己的生产能力。相比而言,并购方式比内部积累方式速度快,效率高,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取未来的发展机会。(2)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根本宗旨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但通过内部扩张往往需要一个缓慢而不确定的过程,而通过并购发展则可迅速达到预期目标。就具体业务而言,并购的动因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 能够提升行业战略地位。企业规模的扩大,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销售网络的完善以及市场份额的提升、从而确立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2. 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并购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成为原料供应商的主要客户,能够极大增强企业的谈判能力,从而为企业获得廉价的生产资料提供可能。同时,高效的管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企业知名度的提高,都有助于企业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3. 能够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费用。通过并购,企业规模得以扩大,能够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能够带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降低生产、管理、原材料供应等环节的成本费用。

4. 能够推动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并购活动收购的不仅是企业的资产,而且获得了被收购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这些都有利于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提升,推动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5. 能够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投资风险。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通过混合并购等方式对其他行业进行投资,从而跨入了新的行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扩展企业的市场空间,而且能够分散因本行业竞争激烈而带来的风险。

总之,成功的企业并购会产生协同效应,即合并后整体价值大于合并前两家公司价值之和从而产生1+1>2的效果: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有助于企业以很快的速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确立或者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有助于企业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财务结构,提升企业价值。

二、企业并购风险分析

尽管兼并和收购是推动公司增长的一条快捷途径,兼并的优势也很多,但也很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和风险。

企业并购风险往往是由于并购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经营管理的复杂性和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从而导致企业并购后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而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的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具有动态性、综合性、可控性和关联性等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目标企业定价风险

在计划决策阶段,最重要的是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但往往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价值评估方法的不当,造成目标企业的定价风险。它同目标企业的性质、并购双方的态度、并购信息的获取和定价方法的使用都有很大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大小。另外,价值评估方法的选取不当也会使得目标企业的估值和定价过高,导致并购方承担了过高的成本。

(二)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在交易执行阶段,企业在决定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时,可能会面临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是否能够按时足额筹集到资金,是关系到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如果并购企业融资能力较差,可能会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支付并购价款和其他费用;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会造成企业资本结构的恶化,不能满足企业正常运营的需要。

支付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并购时资金支付能力不足及与股权稀释有关的资金使用风险。现金支付很容易导致并购企业的现金余额不足,而股票支付则可能会使得股权被稀释,并购企业的收益下降。

(三)流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

第6篇: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rporat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global scope can be described in an endless stream, the econom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is also growing.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M & A, and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wo time periods from 2002 to 2008 and 2008 to the present. At last,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Key word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research; motivation

一、引言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曾指出:美国几乎没有一家大型企业是简单仅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所有大企业都经历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过程[3][1]。在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不断加剧,他们往往通过并购来占领更大市场份额、整合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力。

随着新一轮并购浪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混合多元并购和大规模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尤其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企业掀起了风起云涌的的跨国并购,“以弱并强”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如:吉利并购沃尔沃、四川汉龙收购Sundance Resources等。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绝佳的契机,更是在全球化趋势中把握主动竞争地位的绝佳机遇。

二、企业并购动因

(一)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一般动因的理论研究总结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研究企业并购的理论很多,多数学者均认为并购是多种动因综合推动、动态平衡的结果。西方学者针对性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理论、多元化经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等[2]。

(二)当代跨国并购动因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紧接着2003年全球掀起第6次并购浪潮,我国公司海外并购蓬勃发展,一些学者结合案例研究总结出了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动因。归纳总结之后,窃以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按照时间段可划分为分为2002年-2008年以及2008年至今,在这两个个时间段的并购动因是有所差异的。

1.2002至2008年的并购动因

由于外国学者的理论发展已在20世纪90年代趋于成熟,所以在此主要介绍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2002年-2008年,由于并购数量稀少,缺乏案例,文献也相应较少,中国学者在这一段时间中主要沿袭西方理论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总结,但总结相对松散,鲜有高论,属于幼稚的探索时期。如:叶勤(2002),刘磊(2004)着重指出实现借壳上市是企业并购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兆吉(2002)的观点是许多企业并购的原因其实是掺杂政府的意志,而并非出于真正的市场原因;由于我国刚刚进入WTO,他认为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还处于萌芽阶段的较低层次,并购追逐小利,距离并购的最高层次归核化并购(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关并购)还有很远的距离。谢亚涛(2003)将中国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可以归结为:完全由政府推动下的并购、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资源、获取更多市场机会以及合法避税的需要[4]。刘磊(2004)提到企业由于战略的不同,并购的动因相应出现差异,并认为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其一是包括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其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实现这两个目的的一般动因在于获取战略机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共享经验实现互补、实现借壳上市、降低进入新行业和市场的障碍;实现这两个目的的财务动因归纳包括:避税因素、筹资因素、投机因素、企业增值因素。艾青,向正军(2004)依据西方学者的理论将并购动因归纳为五点:价值低估理论、财务协同理论、资产组合理论、市场势力理论、效率理论(并购其他企业从而实现“管理的溢出”产生“1+1>2”的效益);他们认为并购活动是企业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并购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企业并购的最根本动因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杨晓嘉和陈收(2005)站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运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将并购动机归结为促进融资功能;维护信誉;争取领导宠信稳固个人地位的动机;改善竞争优势;分散风险维护投资安全;规模经济等。

2.2008年至今的并购动因

这一时期明显体现出两个最主要的新的并购动因――主要都和当前经济的大环境有关。从国际方面来讲,欧美国家依然未能挣脱经济危机的泥沼,企业经营困难、资产大幅缩水,因而需要我国公司并购摆脱困境,实现技术产能转化升级;从我国国内来看,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可是过多地消耗了本国资源,因而要“走出去”与外国公司合作获取其他国家战略性资源。

2008年以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逐年攀升,并购总额在世界跨国并购总额中显得尤其耀眼,体现出诸多新动因。董庆辉(2010),杨洁、高丽红(2011),杨波、魏馨(2013),李志斌(2013),周君明(2014),徐传谌(2015),张文佳(2015)均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获取战略性自然资源(石油、铁、铝),获取先进研发技术,获取优质资产和品牌,拓展海外市场这几个动因。而董庆辉(2010)、周君明(2014)、徐传谌(2015)从经济意义层面进行分析认为金融危机使外国经济持续走软,企业经营困难、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并购不但可以解决被并购企业的燃眉之急,也可以节省我国企业的收购成本,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绝佳时机,收双赢之效。但杨洁、高丽红(2011)着重强调规避贸易壁垒这一动因,我国企业通过并购国外当地企业,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利用原产地规则,取之于当地,销之于当地,就可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从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实现达到开辟新市场的目的[5]。相应的杨波、魏馨(2013)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提出两个的观点:从币值上来看,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使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实际成本下降,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资金基础;从政策方面看,我国政府为了更合理地使用日益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放松了外汇管制,并积极支持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因此使得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环境日趋宽松。崔瑾(2011)将企业并购的动机按一般动因和政府动因分为两类,他依然持传统观点认为有一般动因包括: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竞争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获取避税优势,降低成本;买壳上市;购买被低估的资产,转卖获利益;以多元化发展的方式,以降低风险等几个动因。苏敬勤?p陈静(2012)从东西方的并购动机对比入手得出了中国企业强调获取外部知识产权、管理经验、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等资源。程达军(2013)则另辟蹊径对海外并购中的民族主义动机做了重点分析,并深刻阐述了其严重性。并购完成之后,民族主义依然可能对并购企业的经营施加影响,致使企业退出当地的市场。胡宏雁(2014)则在诸位学者的基础上指出探索当前的新动因: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动因。

三、结论

综上,企业并购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既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扩张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已对企业并购行为开展了研究,在80、90年代相关理论已较为成熟,国内学者基本是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作者总结动因研究文献发现:国内文献刊登期刊绝大部分都是非核心期刊,只有4.39%左右的文献出自核心期刊,而由CSSCI收录的文献更是屈指可数,一方面说明这一研究方向缺乏高质量的文献,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目前国内学者和期刊对这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略显不够;在研究方法上,绝大部分的学者都运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描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近年来,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已为多数学者所采用,使得文献更具说服力。综述形式的研究也仅仅对并购动因进行了比较松散的总结,多数文章缺乏层次感。

第7篇: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范文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首先,企业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即若a公司和b公司并购,则两公司并购后价值要高于并购前各企业创造价值的总和。(v[,ab]>v[,a]+v[,b])v[,ab]与“v[,a]+v[,b]”之差就是“协同价值”-协同作用效应所产生的增量价值。它应是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未来增量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协同作用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经营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因经营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其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并购能产生合理的规模经济(尤其对经济互补性企业),这里的规模经济包括生产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两个层次,规模经济是由于某种不可分性而存在的,譬如通过企业并购,企业原有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如品牌、销售网络等)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营销费用等投入也可分摊到大量的产出上,这样有助于降低单位成本,增大单位投入的收益,从而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管理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因管理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某企业有一支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管理能力超出管理该企业的需要,但这批人才只能集体实现其效率,企业不能通过自聘释放能量,那么该企业可并购那些缺乏管理人才而效率低下的企业,利用这支管理队伍提高整体效率水平而获利(这种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管理资源的使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只能对特定的行业发挥作用,相对而言,该理论对横向一体化较具有解释力)。

3.财务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对财务方面产生的有利影响。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企业理财以及证券交易的内在作用而产生。主要表现在:(1)合理避税。税法一般包含亏损递延条款,允许亏损企业免交当年所得税,且其亏损可向后递延可以抵消以后年度盈余。同时一些国家税法对不同的资产适用不同的税率,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资本收益的税率也各不相同。企业可利用这些规定,通过并购行为及相应的财务处理合理避税。(2)预期效应。预期效应指因并购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由于预期效应的作用,企业并购往往随着强烈的股价波动,形成股票投机机会。

其次,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看,企业并购有以下驱动因素:

1.追求高额利润的结果。由于一个经济部门的资本集中总有一定的限度,各个经济部门的利润水平也有差别,资本的本能驱使少数垄断资本,千方百计介入多个经济部门,获取更大范围的垄断利润,积累更多的资本,以谋取更高的利润。

2.减少风险,减轻由于危机所受的损失。经济危机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各经济部门在危机期间的利润率也不同。即使在非危机期间,各经济部门的经营风险也有差别。因此,采取多部门经营的方法,进行多样化经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减轻在危机中所受的损失。

二、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问题分析

1.现金方式并购。一旦目标公司股东收到对其拥有股份的现金支付,就失去了对原公司的任何权益。现金方式并购是最简单迅速的一种支付方式。对目标公司而言,不必承担证券风险,交割简单明了。缺点是目标公司股东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从而不能享受税收上的优惠,而且也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对于并购企业而言,现金支付是一项沉重的即时现金负担,要求并购方有足够的现金头寸和筹资能力,交易规模也常常受到获利能力的制约。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纯粹的现金方式并购已越来越少了。

2.换股并购。即并购公司将目标的股权按一定比例换成本公司的股权,目标公司被终止,或成为并购公司的子公司,视具体情况可分为增资换股、库存股换股、母子公司交叉换股等。换股并购对于目标公司股东而言,可以推迟收益时间,达到合理避税或延迟交税的目标,亦可分享并购公司价值增值的好处。对并购方而言,即使其负于即付现金的压力,也不会挤占营运资金,比现金支付成本要小许多。但换股并购也存在着不少缺陷,譬如“淡化”了原有股东的权益,每股盈余可能发生不利变化,改变了公司的资本结构,稀释了原有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等。

3.综合证券并购方式。即并购企业的出资不仅有现金、股票,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混合形式。采用综合证券并购方式可将多种支付工具组合在一起,如果搭配得当,选择好各种融资工具的种类结构、期限结构以及价格结构,可以避免上述两种方式的缺点,即可使并购方避免支出更多现金,以造成企业财务结构恶化,亦可防止并购方企业原有股东的股权稀释,从而控制股权转移。

4.杠杆收购方式。即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和将来的现金收入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再用贷款资金买下目标公司的收购方式,杠杆收购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要靠负债来完成,收购方以目标企业作为负债的担保;(2)由于目标企业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得投资者需要相应的高收益作为回报;(3)具有杠杆效应,即当公司资产收益大于其借进资本的平均成本时,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可大幅度提高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收益,反之,杠杆的负效应会使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收益剧减。很明显,这种方式好处在于,并购方只需出极少部分自有资金即可买下目标公司,从而部分解决了巨额融资问题。其次,并购双方可以合法避税,减轻税负。再次,股权回报率高,充分发挥了融资杠杆效应。缺点是资本结构中债务比重很大,贷款利率也较高,并购方企业偿债压力沉重,若经营不善,极有可能被债务压垮。

三、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思考

下面笔者就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在现有环境下企业并购成功需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从企业并购动因来分析。企业并购是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自愿做出的战略选择,并购的动因应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动机。但从我国企业并购产生的背景分析,企业并购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动机代替了企业的动机;从政府动机看,实行企业并购主要是从摆脱企业严重亏损的困境出发的。这就造成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局限性:(1)并购动机单一。即企业动机由政府动机所取代,政府以减亏、缓解财政压力为出发点;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9年《证券法》施行前,企业并购动机又以“买壳上市”为主要目的,即主要以获取融资渠道为目的,并购效益不佳。(2)产权界定不清,产权明晰是企业并购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而在我国,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出现复杂的产权关系,使并购遇到许多难题,如转让费归谁所有、兼并后企业性质为何等问题。甚至造成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3)政府干预较多。我国企业兼并中仍存在政府的盲目干预,给企业兼并带来一定的负效应,也限制了兼并市场的发展。如部门所有制与地方所有制的阻碍,政府搞“拉郎配”,强行兼并,还有的将被兼并企业资产无偿划拨,等等。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可喜的是,我国的企业并购正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如“万科申华事件”、“无极小飞之争”以及法人股市场上的“光大标购玉柴”等收购事件,表明我国企业并购正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过渡。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必须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明确产权界定,完善市场机制,特别是加快企业并购中的法律建设问题。

其次,从企业并购支付方式来分析。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对比,我国企业并购支付方式主要有以下问题:(1)发达国家盛行的换股并购和综合证券并购在国内基本上没有起步,企业并购的证券化程度低。我国企业并购中被并购或交易的资产多为实物形态的资产,而非证券资产。这种以实物资产作为并购或交易标的的交易方式,往往由于被并购企业的人员安排、债务处理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使得企业并购的谈判过程和交易过程复杂化,从而并购的成交率低。(2)中介机构薄弱。企业并购以及相应的并购支付方式的多样化,需要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发挥重要作用,如目前世界上较有名的高盛、美林等,它们不仅参与企业并购的咨询、策划和组织,还可以通过参股或控股,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但是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则滞后于企业并购的需要,如杠杆收购中,垃圾债权的发行和过渡性贷款的安排都强烈地依赖于投资银行,投资银行的行业操作能力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充分发展。针对上述情况,我国企业并购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1)发展金融市场,促使金融工具多样化。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使得企业在并购支付方式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从而增加并购成功的几率。我们可借鉴外国经验,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工具。比如可转换证券,1998年8月,国内首只向社会公众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南宁化工1500万元可转换债券正式获准发行,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还为此颁发了可转换债券的上市规则。可以预见,可转换债券,在我国企业并购中会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又比如表外工具(off_balance_sheet vehicles)的运用。为了使杠杆收购能顺利完成,高成本暂时不宜列示在并购公司的资产负债平衡表上,这时投资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利用表外工具。(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培育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业务。如果没有中介机构向公众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资,仅靠企业本身的资本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如上述表外工具的运用主要靠投资银行来具体操作。我国间接融资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主体,作为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角色,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我们应给这些中介机构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运用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信用优势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并购开创多种多样的筹资渠道。

最后,我们应认识到:从理论上讲,企业并购行为是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金融学等共同作用的产物。从实践角度看,企业并购行为受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多方位的看待这个问题。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士,在从财务上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选择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从而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最有效的信息。

[参考文献]

[1]j.fred westons.mergers,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control.

[2]p.s.sudersanam.the essence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3]gerry tohnson[英]。公司战略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第8篇: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 协同效应 供应链整合 实现机制

供应链整合研究综述

关于供应链整合的理论研究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是不同并购动因背景下供应链整合目标研究。企业并购的动因复杂多样,所产生的供应链整合目标差异万千。基于什么样的动因、并购动因与整合目标之间存在着怎样匹配关系、不同并购动因中供应链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二是并购后供应链整合策略的理论研究。合理的策略选择是实现并购后整合目标的必要支持,尽管这方面有比较全面的研究,但因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和庞大性,相关研究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基于什么样的环境变量、选择什么样的整合模式、不同整合模式的实现机制是什么,是供应链整合策略研究的重点。庄玉梅、曹文琴等对供应链整合中节点、流程、信息等影响供应链价值的要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供应链整合的核心就是从以顾客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强调以集成整合的手段来实现供应链协同效率的提高,通过职能、效率、信息的集成与整合来优化供应链,把供应链上的企业为达到客户价值最大化而相互联系,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长期绩效和个体组织绩效为目的,通过对供应链三大流的有效控制和合理高效运行,供应链内外的资源和信息合理的整合,使供应链成为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企业并购后的供应链整合及其模式

供应链整合是指在企业并购交易完成后,为了实现提高供应链的整合协同效率,从并购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供应商、制造商、内外部管理、客户、售后服务等双方供应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与并购战略相匹配,从而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供应链资源整合的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和形式。

(一)并购后的供应链整合

在企业并购的角度看,企业是由许多不同的相关职能部门和支撑职能部门的员工所构成的一个利益集团,又可以看作是供应链网络中的构成节点,包括客户、员工、股东、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利益相关方关联。所以,对供应链整合进行研究,必须对内部供应链整合的各职能部门和外部供应链整合的利益相关方在企业里发挥的不同作用和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要同时对供应链整合包含的维度进行的考察和了解,才能从根本上发现和了解供应链整合对完成企业并购成功的重要机制。供应链整合一般包含二个维度: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外部整合又分为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

1.供应链内部的整合。供应链内部整合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将组织战略、过程管理、客户和市场、内部分析改进等联结成一个协调的、标准化的、可视化的流程。并购企业首先对并购供应链上三大流进行调研和考察,再进行相互间有效的整合。并购后企业通过对供应链组织的改善,过程的重新选择,对企业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协调和统一。

2.供应链外部的整合。外部整合内容是指在供应链上跨越企业界限,对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群体等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整合,将所有供应链上的职能,以及产品和服务送至客户的整个流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和整合。整合完成后供应链伙伴关系会发生新的变化,相对应的企业的能力也随之而变化。

供应链整合的完成意味着供应链趋向于追求协同效益的最大化,有利于建立基于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差异性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并根据协同和战略发展要求,将产业上下游企业或其他资源提供机构视为经营合作者,基于协同合作模式的重建能够更好的实现供应链的整合,该合作模式是创建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制度保障,如图1所示。

(二)并购后的供应链整合模式分析

并购双方用来衡量依赖程度的两个维度是由组织独立性和战略依赖性相组成的。组织独立性是指并购双方企业在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的关联程度;战略依赖性是目标企业在生产管理、信息和资源或销售方面增进或补充并购企业战略的程度。根据并购双方企业在二个维度的不同,将供应链整合分为不同的整合模式。基于这二维条件变量,建立相应的供应链整合条件矩阵如图2所示,包括重组式整合模式、吸收式整合模式、共生式整合模式和保护式整合模式。

1.吸收式整合模式。是指并购企业采用“扬弃”的方式,选择性吸收被并购企业部分供应链中某些环节或关键要素。当双方的组织独立性需求低,战略依赖性需求高时,可采用吸收式整合模式。

2.共生式整合模式。共生式整合是指允许被并购企业与并购企业供应链某些环节或关键要素相互独立、同时存在,共同服务于其并购后的战略。约束条件是当组织独立性需求高,战略依赖性需求也高时,可采用共生式整合模式。

3.保护式整合模式。组织独立性需求很好,但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战略依赖性不强,可采用保护性措施,来培养和增强企业的能力。保护式整合模式,对一些重要的某些环节或关键要素可通过有限的保护性干预,避免在整合过程中流失。

4.重组式整合模式。目标企业的组织独立性需求很低,而且并购双方的战略依赖性也不强。重组式整合是将供应链某些环节或关键要素采用变革式重组,以便更能挖掘该环节中的要素价值。

供应链整合的实现机制

协同效应使得并购后企业供应链整合后所产生的效益要大于原有企业供应链所创造的效益总和。从这个概念延伸出去,通过企业并购供应链的整合成果理解为并购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收益超过并购前供应链企业的收益。

定义Pni为并购前供应链成员企业i的收益,kn为并购前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总数,Pmi为并购整合后供应链成员企业i的收益,km为并购整合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总数,则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可以表示为:

(1)

并购后要通过供应链整合获得协同效应,这就需要企业把整合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消除浪费,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营的节奏和效率,共享信息资源平台,尽最大努力降低供应链整合成本。延伸公式(1)的概念,供应链成员通过供应链整合,提高协同效益产生更多供应链剩余价值,可表示为:

maxPmi-Ci

s.t.minPmi-Ci>maxPni (2)

式中,Ci为并购后供应链整合和协同所需的成本,包括责任部门落实和更换、供应商的更新、流水线设备的投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企业间文化的融合等产生的相关成本。通过对供应链整合成本的讨论,通过对公式(1)和公式(2)中的约束条件对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实现机制进行分析:

(一)落实内外部供应链整合的责任部门

内部供应链整合是外部供应链内部化的过程,是两个企业在资源、业务、信息方面的内部融合的过程。而外部供应链整合是有原属两条供应链的两个方向的对接,因此内、外供应链的整合的任务是不同的,进而整合的计划和速度也是不同的。整合过程中要建立相关责任部门负责各自任务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

(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统一

提高供应链协同需要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来保障。各企业间不断的传递和交换时时变化的销售数据,采购数据,出入库和库存的数量,库存产品保质期,客户订单等各种资源和信息。通过平台的建立,减少和消除错误信息的产生,加快企业间信息的传递,可以增强合作企业之间的融合性,增进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的互信。并购企业对供应链整合的目的之一是加快信息在企业间的及时传递和流动,避免信息失真,进而增强合作伙伴之间的融合性和竞争力。

(三)改良供应链物流缺陷

当成员企业各自拥有运输与配送等一整套系统时,就会成为供应链物流瓶颈,制约和阻碍彼此间物流的流通,产生不合理的浪费。通过对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改良,实施物流整体改善方案,优化商品在供应链流动过程中的在途时间,通过信息平台的共享改善库存和其他薄弱环节,优化供应链物流系统,努力降低物流成本。

(四)建立和完善供应链成员绩效评价体系

供应链整合中包括了供应链伙伴的优胜劣汰问题,原先处于两条平衡的供应链成员之间因合并而产生了竞争,即新的供应链可能并不保留原有的全部供应链而选择其中最具有竞争力的若干个,这个问题也成为并购后供应链整合的一个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有对供应链成员建立和完善一个公平公正的供应链成员绩效评价体系。

(五)加强文化融合并注重风险防范

供应链的整合是业务和资源的整合,业务流程开展的顺利与否与企业的文化背景有重要的联系。供应链内部的默契程度、合作态度及行为风格是在长期协作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因而供应链的整合既需要不同的供应链文化的磨合和引导,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和碰撞,为企业创造新的财富和价值。通过供应链合作关系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要考虑企业供应链整合所带来的风险。应通过适当的防范措施和手段来加以规避和控制风险,完善双方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增进企业间的信任,合理分配共同利益,保障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已上升为供应链之间的集群竞争。当现有的供应链难以为并购企业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协同效率时,整合就成为实现企业并购战略的一种重要办法。并购企业根据并购前的设定目标和对整合后的协同效应的期待,对供应链采取合适的模式进行整合。因此,实现并购企业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并购后供应链的有效整合,提高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陈静.企业横向并购中的供应链协同与整合[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张洁梅.并购企业供应链整合的知识管理研究[J].经济经纬,2009(4)

3.曾敏刚,张贵萍等.企业横向供应链整合的建模与优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励凌峰,黄培清.企业横向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模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4)

5.崔永梅,陆桂芬等.我国企业并购后整合的难点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11(21)

6.黄青紫.企业横向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07

7.刘莉.供应链整合对制造企业竞争优势及绩效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第9篇: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范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并购行为成为企业经营常见的行为;本文探讨了影响并购绩效的相关因素,并针对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并购绩效 影响因素 建议

一、研究意义

企业为了进行自身经营扩张,增强企业经营实力,往往采用并购行为来达成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市场并购行为愈发频繁,但并不是每一次企业并购行为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恰当时机的企业并购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资源浪费、人力资源冗杂等消极影响。因此,分析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可以促进企业并购行为为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长远发展,使并购行为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

并购主要是指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其中,兼并主要是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通过合并组成一家企业;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资产或股票,获得对该企业的资产的所有权的行为。并购根据其不同功能或产业组织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目前全球并购已经历5次并购浪潮:19世纪以横向并购为主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以;20世纪以纵向并购为主的第二次并购浪潮;以混合并购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并购浪潮,以融资并购方式为主的第第四次并购浪潮和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并购浪潮。

针对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余燕妮(2012)通过Bootstrap-DEA、非参数面板协整以及边限协整检验等方法对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并购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探讨了影响企业并购绩效因素的宏观和微观因素。从宏观层面上,影响并购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状况、汇率变化、市场现状、货币供应情况。而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的规模与并购绩效息息相关;税收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企业保证并购绩效,促进企业的并购行为。

张旭(2012)通过对国有企业并购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分析,分析出影响企业并购技校的12种并购动因,并对国有企业与一般企业在并购动因的不同上进行分析。从财务角度与非财务指标角度两个维度上,对国有企业并购行为进行绩效评价,认为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主要有:政府和产业环境、并购策略、并购整合、决策者行为、员工与企业文化这五项因素。最后,从政度角度,针对并购活动的全过程提出不同阶段的不同建议。

王凤荣(2012)则通过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根据行业生命周期为研究维度,探讨政府干预对于不同阶段企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政府的适度干预会促进企业绩效的增加,而对于成长期的企业则会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对政府干预的研究,探讨企业并购行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对于政府干预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的认识更加客观化。

综上所述,通过对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无论使用采用任何维度不同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从内外两个部分来体现,对于企业内部来讲,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选择并购的时机、选择并购的方法以及针对并购后续的资源整合计划。而对于企业外部环境而言,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主要有被并购方所处行业环境特征,国家宏观因素影响、国家政策导向、货币供求关系、行业融资状况等宏观因素。

三、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的建议

针对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从不同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从政府层面,针对国有资产主导的企业,政府应该分清行政角色和市场监管者角色,减少直接以政府形象介入企业间并购行为的发生。政府过多的干预国有企业的企业行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原则,影响企业并购行为的绩效。因此,政府应该对于市场履行监管的职责,完善并购行为的相应法律法规,但对于国有企业给予充分经营自和企业自由意志,充分发挥资本的聚合效应,促进企业资源的整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从市场层面,应继续发挥市场主导情况下经济发展的优势,不断进行市场完善和市场资源优化。各个行业的行业特征、生命周期等都不同,都有各自的特征,并购行为并不是在任何时间都适合企业经营的发展。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市场进行资源选择的主动型,针对并购行为的行业特征做出不同的行业引导;完善市场体制,降低企业间沟通成本,充分发挥市场效用

最后,从企业层面,企业应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状况,适时进行企业并购。企业并购并不一定时刻对企业产生积极影响,不当的并购时机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带来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因此,企业应该首先对自身情况和市场状况进行准确合理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考虑并购成本等,仔细分析并购动因,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次,对于被并购方所处行业状况进行仔细了解,合理选择并购类型,防止盲目扩张;注重并购后企业的资源整合,使企业在并购后能迅速实现自身的经营与发展,使并购产生积极地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

[1] 余燕妮.企业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的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2.

[2]余鹏翼,王满四.国内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4(03):64-7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