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的哲学思想范文

设计的哲学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的哲学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的哲学思想

第1篇:设计的哲学思想范文

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其精髓,主旨是对于每一个面向社会的人,要求以礼仪、仁义以及一系列良好的品德来约束自己,以完善自身的标准来完善社会,使人能够向天靠拢来获得舒适自然的感受;而道家则是要求在完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后,升华于社会,回归到田林、山地等自然中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道互补的命脉由古到今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史,实践到每个人的身上的具体形式,则是人必须在社会中竭尽全力完成自身被赋予的社会责任之后回归到大自然的环境中,达到无欲无求、名利不争的“无为”状态,也就是从“入世”到“出世”的转变。这一点与佛教最后达到的“涅盘”状态非常像,也是不执着、不贪欲,但是佛家达到了这个状态之后还需要回到社会中去,并尽可能地完善更多的人群来继续修行,并且佛教自魏晋传入之后才逐渐汉化,究其根本也是外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同儒家、道家一同发展的还有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其他流派。法家要求以规范或法律来治理国家,墨家以严格的纪律和组织来武装自身,而阴阳家发展到后期与天文、占卜、五行等方术相关,具有了宗教迷信的性质而不能在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因此,儒、道两家从众多的学术流派中脱颖而出而成为中国社会中主导的哲学思想。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概述

(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国,在长江流域的多水地区就有干阑式建筑,干阑是独立的底层架空结构,底下架空的一层用来蓄养牲畜,人居住在上面而能够有效隔潮并且能防御野兽的侵袭;秦汉初期楼阁建筑的兴起,促使斗拱结构发展;北魏佛教传入,建筑明显受其影响并开始大量兴建寺庙、开凿石窟;转入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唐代建筑气魄宏伟,开明之中又见严整;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赵州桥。北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木构架结构,总结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特点

1.木构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创造出了独特的木结构形式,木构架结构的建筑是古代建筑典型的结构,主要有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木构架结构在屋顶与顶梁的交接处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构件——斗拱,其将屋面的承重由横梁过渡到立柱上,造型美观大方。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中经常采用华表、牌坊、铜狮等依附性建筑来衬托主体建筑的氛围,达到所谓主次分明、相依相衬的整体效果。

3.封建宗法礼制的设计

中国古代许多宫廷皇室建筑的组群被均衡分布在了中轴线上,封建社会中的均衡分布、规矩方圆被牢牢限定在了建筑组群中,等级制度相当森严。

4.庭院式的组合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体,其通过主体建筑、辅助建筑、花草、山木、雕塑、河池等一系列的艺术景观将各个建筑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建筑、生态、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

三、中国哲学思想在古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髓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礼制的运用,“礼”作为日常生活中君子自律的修身规范,被运用到建筑物中则是规矩、均衡、定制的体现。作为皇室宫廷的代表建筑,故宫将封建等级制度的划分发展到极致。故宫的主体和辅助型建筑都被安置在了中轴线上,宫城内外四四方方的布局使主体、辅建筑分布鲜明,前三殿与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为重要建筑,在穿过前三殿的主要空间之后,又在太和殿布置了一些庭院以强调前朝的尊严。而在空间气氛的处理上,由大清门、天安门和午门形成三处渲染氛围的,大清门和天安门是一段,天安门和午门又为一段,在穿过午门以后,绕过金水河才到太和殿,经过一重又一重的空间渲染,使人们在进入大殿之前就感到严肃的气氛。此外,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组群也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四合院的大门均不设在中轴线上,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西北角上。大院分前院和后院,以院墙隔开,墙文化是古代建筑中内外隔绝的最好例证。分隔内外院的门设在中轴线上,前院招呼宾客,后院为主人房,宾客不得入内。正房置在中轴线上,一般为长辈居住,厢房在左右两边对峙分布,为晚辈居住,前后院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致,这种根据封建宗法礼制和等级观念分布的主次顺序、内外有别在住房上相当讲究。

儒家礼制在建筑中的严格规整、均衡分布使封建等级制度的观念深入人心,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在等级森严的建筑中生活与居住,不免会感到乏味倦怠,并且文人“入世”后的悲愤不平与无奈妥协又使其灵魂不由自主地要求解脱放松,于是便有了退隐山林的私家园林,文人们在那里畅谈欢笑,将自己淡泊豁达的情怀寄托到山水之中。

苏州园林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例子。其中最为出名的沧浪亭,在其园门外,有一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水之景借入园中,此乃是古代园林专注《园冶》中“借景”的方法。其余的园林设计包括山、石、池等都模仿自然,以达到《园冶》里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这里,道家的思想尤为可见,在经过规范礼制的社会生活之后逐渐升华自身,修行自己的灵魂,形成“天与人”的结合,将人工雕琢嫁接到自然恩赐上,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2篇:设计的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脑梗死;血液流变学;血脂;丹红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20―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脑梗塞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现代研究认为,血管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为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笔者对收治的12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27例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1例,男39例,女32例;年龄38~81岁,平均57岁。对照组56例,男23例,女33例;年龄40~79岁,平均59岁,2组均无严重心、肝、肾损害。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250ml5%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5d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灯盏细辛注射液20ml加入250ml5%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与治疗组相同。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除按需要给予脱水剂、抗生素、维生素及给予积极支持对症治疗外,均未用其他抗凝药及降脂药。用药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查。用国产的R80型血液流变仪测血流变指标;用日本生产的7060C生化仪测血脂。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B检验。

3治疗结果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比较见表1、表2.2组血浆粘度(比)、全血粘度(比)、全血还原粘度(s)、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TG、TC、HDL―c均较前有显著改善(P

4讨论

丹红注射液由丹参、红花两味药组成,其中,丹参是活血化瘀的常用中药。人心、肝经,通心窍,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现代药理分析丹参含有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丹参酸A、B、C、等物质,具有抗自由基损伤、保护脑组织、抗脑缺血与脑水肿、改善对空间辨别障碍的作用。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其性味辛温人心、肝经,为化瘀活血要剂。能降低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对实验性脑梗死动物的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并能改善缺血性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介质的代谢紊乱。现代研究认为,红花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被现代医学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该配方科学合理,符合中医理论,二药合用能起到活血能通络,化瘀可溶栓的作用。其药理作用为:(1)保护血管内皮;(2)促进血管再生;(3)抗凝及溶解血栓。故该药具有较强的抑制血管内凝血和促进纤溶活性的功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缺血缺氧,对抗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凝集。

第3篇:设计的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急性脑梗死;il?8;大梗死灶

【摘要】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il?8水平的影响。方法 开放随机对照研究,70例患者按1∶1∶1方法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治疗组a和治疗组b,三组均采用基础治疗,两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外合并应用丹红注射液40 ml溶解于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a治疗3 d(d0~d2),治疗组b治疗6 w+1 d(d0~w6)。采集血样即入院后即刻(d0),次日(d1),d2,d3,d4,d6,d9,d12及入院后第4周,第5周和第6周各抽空腹静脉血2 ml检测il?8水平的变化。结果 丹红注射液可明显降低血清il?8的水平(p<0.05),但早期应用丹红注射液3 d,80 ml/d和持续应用到第6周,40 ml/d对il?8的变化曲线无影响(p>0.05),对大梗死灶(最大直径> 2 cm 者)受益更加明显(p<0.05)。结论 大梗死灶早期应用大剂量(80 ml/d)丹红注射液可明显降低血清il?8水平,对小梗死灶(最大直径≤2 cm 者)或持续应用至6 w均无临床意义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急性脑梗死;il?8;大梗死灶

随着对急性脑梗死(aci)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备受关注,炎症和免疫反应在aci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炎症介质水平升高被认为是此类疾病的危险标志。白细胞介素8(il?8)是这类炎症介质之一,能诱导中性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加重炎症反应。有研究证实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il?8均明显升高〔1〕。有研究发现丹红注射液可改善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外周血il?8的水平〔2〕,但尚无在aci人群中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丹红注射液对aci患者血清il?8水平变化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0例aci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神经内科或其他科室推荐的住院病人。入组标准为发病48 h内,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根据梗死范围大小,分为大梗死灶(梗死范围最大直径>2 cm者)和小梗死灶(梗死范围最大直径≤2 cm者),梗死灶的测量以入院当天检测为准,如当天检测无法进行或无法评估,以次日检测为准;如果次天检测无法评估或进行则不入选此例患者。排除栓死性、腔隙性及其他病因脑梗死,排除有其他重大合并疾病或损伤尚未恢复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在进入临床试验前均要签署知情同意书(icf)。本试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ec)批准后执行,因丹红注射液并未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获得确切的疗效,故此可获得ec批准的理由。

1.2 方法

采用步长制药赞助的iwrs(international web randomization system)软件按照1∶1∶1比例进行随机分组,共分为对照组、治疗组a、治疗组b,三组的人口学特征见表1,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和梗死灶大小的构成比特征方面平衡,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因为无法设盲,所以为开放性研究。三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吸氧、抗感染、补液、利尿及其他对症治疗,也可按医生对患者的判断采取个体化治疗,不限制应用对症治疗的具体方法及合并治疗,但患者不能同时参与其他的临床试验,同时对所有伴随用药均给予记录以分析其是否潜在影响丹红注射液的疗效。其中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合用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6866)40 ml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250 ml(糖尿病患者用0.9%生理盐水250 ml)中,治疗组a从入院开始(d0)给药,连续给药3 d,2次/d;对d0无法完成2次/d治疗的患者,排除心肾疾患后,可一次性给予丹红注射液80 ml。治疗组b从入院开始(d0)给药,连续给药6 w,1次/d,根据以往临床治疗经验选择给药方法。

1.3 外周血中il?8的检测

患者入院后即刻(d0),次日(d1),d2,d3,d4,d6,d9,d12及入院后第4、5、6周各抽空腹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20℃储存待测。试剂药盒为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产品,批内cv<3%,结果以pg/ml表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均数差异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成组数据应用fish′s确切概率检验,计数数据应用秩和检验。进行三组il?8对比时按照意向性治疗(itt)原则只分析随访的患者,对出组的4例患者只进行了药物和治疗程序的安全性评估。本研究在随机时因样本量较少,不进行分层随机,但在统计数据时按照患病史进行分类,根据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史进行记录和分类〔3〕。不同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il?8水平变化的统计学分析因样本量无法满足统计学需求,所以其差异只能表达组间变化的趋势。

2 结 果

2.1 各组血清il?8水平的变化

见图1和图2。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d0~d12)血清il?8水平较高,恢复期(4~6 w)血清il?8水平有所下降。治疗组a和治疗组b的曲线相互重叠,其血清il?8变化的趋势相似,入院后d12内血清il?8下降较明显,说明用药后急速降低患者急性期血清il?8水平。显示小梗死灶d12和6 w的il?8水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568,0.998),而大梗死灶d12和6 w的il?8水平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1)。

2.2 不同病史的患者急性期(d12)和恢复期(6 w)血清il?8水平变化

见表2、表3。对照组、治疗组a和治疗组b中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与全部病人的均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有肥胖病史的患者与全部病人的均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中具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在恢复期第6周的血清il?8水平与全部病人的均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 三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表2 不同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d12)血清il?8水平变化表3 不同病史的患者在恢复期(6 w)血清il?8水平变化图1 各组患者血清il?8水平变化(x±s)

图2 不同大小梗死灶d12和6 w血清il?8水平的变化

3 讨 论

本研究选择aci患病人群,通过对人群基础特征的描述显示中国人群aci多与高血压、糖尿病及肥胖相关,且发病48 h以内的大、小梗死灶比例相当。丹红注射液可明显降低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8的水平,但早期应用丹红注射液3 d、80 ml/d与持续应用到第6周、40 ml/d对il?8的曲线变化无影响,这说明早期应用丹红可改变血清il?8曲线变化规律,但尚无证据支持持续应用。从对梗死灶大小构成比的分析来看,大梗死灶应用丹红注射液更加受益,而小梗死灶则无明显受益。

il?8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使中性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经过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趋向炎症灶,释放炎症介质和氧自由基,加重脑血栓部位的炎症反应〔4〕;袁平等〔5〕研究证实,il?8在aci后较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狄政莉等〔6〕等研究鼠缺血再灌注模型时发现il?8在脑缺血再灌注时水平急剧上升,表明il?8可能对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及进入损伤区起趋化作用。本研究观察到aci后的对照组患者直到入院后第6周血清il?8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平均值780 pg/ml,与吴映曼等〔1〕对健康人群统计的280 pg/ml数据相比,明显增高,这说明aci患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血清il?8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前述学者临床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徐晓华等在crf病人研究中发现,应用丹红注射液可降低crf病人外周血和尿液中il?8的水平,且在亚组分析中发现对加重组患者应用丹红注射液效果更显著〔2〕。本研究发现丹红注射液同样可以改变aci患者血清il?8的变化规律,且亚组分析中发现对大梗死灶患者效果更显著。提示丹红注射液可改变crf及aci患者外周血il?8的变化,il?8与上述两种类型疾病的发生或预后相关,而与其他血管性疾病的相关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认为对发病在48 h内大梗死灶患者早期连用大剂量丹红注射液3 d可有效改变血清il?8的变化规律,但尚无证据支持对小梗死灶患者应用或持续更长时间应用。由于本研究中不同病史的患者血清il?8变化的组间比较例数较少,故此只能看到变化趋势,更多样本研究有待于进一步进行。关于il?8是否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和功能的预后相关,以及是否应该在aci早期更大剂量给予丹红注射液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映曼,蔡毅,急性脑梗死患者il?6、il?8和tnf?α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8):997?9.

2 徐晓华,袁义梅,谭 岩.丹红注射液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外周血及尿液中il?8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2):2529?30.

3 zhang xp,hu y,hong m,et al.plasma thrombomodulin,fibrinogen,and activity of tissue factor as risk factors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am j clin pathol,2007;128:287?92.

4 elmas e,lang s,dempfle ce,et al.high plasma levels of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 (timp?1) and interleukin?8 (il?8) characterize patients prone to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complicat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 chem lab med,2007;45(10):1360?5.

第4篇:设计的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心肾阳虚;心肌梗死;无创血流动力学

心肌梗死是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努力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是临床治疗中的重中之重, 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参附注射液是治疗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 在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院采用参附注射液加西药对收治的心肾阳虚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治疗, 同时使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对治疗的具体疗效进行了研究, 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2年4月~2013年5月入本院进行治疗的58例经中医辨证为心肾阳虚型心肌梗死患者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按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有29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有男性患者16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37~83岁, 平均年龄(72.6±2.5)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14例, 年龄36~81岁, 平均年龄(71.5.6±2.2)岁。入院后对上述患者进行进行了彩超检查, 同时对LVEF进行了测定。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存在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1. 2. 1 西医诊断标准[2] 患者心前区疼痛, 持续时间在30 min以上;肢体和胸前导联ST段均有所抬高, 前者抬高幅度为1 mm及以上, 后者抬高幅度在3 mm及以上;患者心肌酶谱明显增高。

1. 2. 2 中医诊断标准[3] 患者气短乏力, 有明显气喘、心悸现象, 畏寒皮肤温度低, 面色发青, 尿少腹胀, 脉沉迟舌有齿印。

1.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 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哺乳期妇女和孕妇;对参附注射液过敏或使用之后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

1. 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西药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加用50 ml的参附注射液(三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20043116), 同时加入100 ml的5%葡萄糖静脉滴注。1次/d, 连用7 d。

1. 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幅度为2级以上;有效:症状有所改善, 心功能改善幅度在1级以上;无效:症状及心功能无改善, 或有加重趋势。

1. 6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以Bioz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患者入院48 h之内进行监测, 疗程结束后复查。

1. 7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 以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以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在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 观察组CO、CI以及LVEF等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上升明显, 与对照组相应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心肾阳虚型症候的例数 在本次研究的58例心肾阳虚型心肌梗死患者中, 主要症状有气短(56例)、心悸(52例)、乏力(49例)、畏寒(31例)以及尿少(13例)。这说明说明气短、心悸以及乏力是心肾阳虚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见表2。

表2 心肾阳虚型症候的例数

症状 n Sum

气短 58 56

心悸 58 52

尿少 58 13

乏力 58 49

畏寒 58 31

3 讨论

心肌梗死属于急危重症之一, 患者的病情较为凶险, 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多, 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参附注射液是经黑附子、红参等药物提取而成, 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和心肌血供, 使心排血量大大增加, 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4]。本次研究中的观察组患者联用西药和参附注射液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的心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本次研究中还采用无创血流动力监测仪对患者的有关指标进行了监测, 治疗后观察组CO、CI以及LVEF等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上升明显, 与对照组相应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曾勇,吴锦波,王志兵, 等. 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2):70-71.

[2] 陈国伟.现代急诊内科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275-276.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77.

第5篇:设计的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冠状动脉无再流;经改造的球囊导管给药

PCI是治疗STEMI的核心手段, 然而对STEMI患者行PCI时CNRP发生率高达32%[1]。目前经指引导管冠脉口给药预防CNRP已得到广泛认可。本研究旨在比较经改造的球囊靶血管给药与经指引导管冠脉口给药对CNRP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按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诊断为STEMI, 且符合以下任一标准:①发病12 h内伴持续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②发病>12 h仍有胸痛等不适、新发LBBB或ST段仍抬高。排除标准:①年龄≥75岁;②心室率

1. 2 方法 以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评价冠脉血流。两组在PPCI中首先对IRA病变处行球囊预扩张, 实验组以手术刀片纵向划破使用过的预扩球囊并将其送达IRA病变处注射地尔硫卓稀释液2 mg, 对照组经指引导管注射等量地尔硫卓稀释液。IRA开通后, TIMI≤2级为CNRP , PPCI术后2 h STR≥50%认为有效, MACEs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再次因冠心病住院。

1.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术中CNRP发生情况和术后资料比较 实验组经改造球囊导管给药后, CNRP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32), 并能有效提高STR比例(P=0.045), 术后1周实验组LVEF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21)。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MACEs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有临床意义但是没有无统计学意义(P=0.383)。见表1。

3 讨论

PCI是目前诊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 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充分认可, 尽早对STEMI患者实施成功的PCI更是治疗的核心。CNRP在PCI中发生率在1%~5%, 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时更高达10%~30%,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3]。CNRP是一个随心肌再灌注而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 目前的研究发现其机制可能与微血管结构破坏, 微血管功能失调, 血小板激活, 白细胞聚集和微栓塞等因素有关[4]。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等对预防CNRP有一定疗效。给药方式上, 目前广泛采用经指引导管于冠脉口给药。本研究通过改造的预扩球囊对靶血管直接给药, 较传统经冠脉指引导管冠脉口处给药降低了CNRP发生率, 提高了有效STR, 提示该方法能有效预防STEMI患者PPCI中CNRP发生, 改善心肌灌注。其原因可能是较冠脉口给药而言, 靶血管给药使病变区域有更高血药浓度(例如前降至病变时, 若于冠脉口处给药, 必然有药物流入回旋支)。两组在术后3个月MACE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可能与样本容量较小, 随访时间较短有关。

总之, 该方法是从临床实际出发所提出的新的有效、安全的用药途径, 有很大推广价值。经改造的球囊靶血管给药较指引导管冠脉给药能降低PPCI术中CNRP发生率, 改善心肌灌注。

参考文献

[1] 孙海慧,崔连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山东医药, 2013,53(33): 94-97.

[2] 沈卫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0,37(6): 321-323.

第6篇:设计的哲学思想范文

一、教育哲学研究的立体视域

在2016年5月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基于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和作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科学发展,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引领,教育哲学无疑是这一思想理论的先导与核心。本书作者胸怀使命,采用大跨度、大纵深的开放性研究策略,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各种现实问题置于历史、理论、实践等立体视域中考察,试图从哲学的高度寻求破解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可谓用心良苦,也使研究成果富有广度和深度。

(一)全书所涉猎的教育问题与教育哲学思想覆盖古今中外。可以说,本书上至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状况与诸子百家的教育哲学思想,及至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与哲学思想体系,涵盖19世纪至今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教育哲学思想演进历程及其教育改革发展,既植根本民族文化特色,彰显对本民族教育哲学思想的自信,又注重吸取世界文化及哲学思想精华。梳理、研究的任务复杂而艰巨,著作文献内容之丰富、理论视野之开阔、问题解析之精细,弥足珍贵。

(二)全书所梳理的教育哲学思想与理论系统全面、丰富多样。作者以哲学为指导,强调人的发展之于教育哲学的本体论意义,突出唯物主义反映论之于教育哲学的认识论意义,演绎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于教育哲学的方法论意义。作者既尊重各时期各学派教育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又实事求是地剖析其时代局限性,建构教育哲学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历史连环,勾勒出教育哲学思想不断革新、不断丰富的发展图式。这为提出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正确哲学指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三)全书所表达的教育哲学思想与教育实践紧密对接、互为观照。一方面强调教育哲学思想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突出教育实践对教育哲学思想丰富和完善的价值,同时,秉持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风格,注重甄别、吸收古今中外各时期各学派教育哲学思想精华,并把各时期各学派教育哲学思想与当时当地的教育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分析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以服务当今和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

二、教育问题解析的多维视野

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本书明确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问题为导向,从国计与民生、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教育内部诸要素与教育外部诸因素等多维视野中,运用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度解析中国教育问题的历史症结、现实课题及其破解之道。

(一)确立教育的国计与民生关系视野。作者将教育的国计意义定位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方面,这种价值的厘定源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文化――“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更源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基本国策的现实选择;相对而言,教育的民生价值主要侧重在以人为本、民生幸福的价值上,以及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知识改变命运方面。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基于这样的关系判断,教育问题的分析及破解之道,必须站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立场上。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抓住教育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在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上形成共识,才能更好地促成教育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二)确立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视野。作者注意发现教育实践与教育哲学演变的规律性,从中提取思想精华,探索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问题解决的方向和路径,探索中国教育哲学思想嬗变的典型特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教育思想中就孕育着人本主义、生态教育、知行统一等教育哲学思想,并为历代教育实践所沿用。及至今日,数千年前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教育思想仍是指导当今中国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应对挑战,它给我们的启示,一是中国应有充分文化自信,包括哲学和教育哲学自信;二是教育哲学为解决教育问题开出思想良方,但这种思想良方如果不能转化为国家教育决策和意志、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育实践,再理想的教育哲学也只能是花瓶一样的摆设;三是教育需要被赋予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与责任,但给付的方式一定要以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为前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三)确立教育内外部要素和环境视野。作者反复强调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要遵循人的成长成才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增强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内部协调性和外部适切性。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教育哲学思想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既共同构成教育哲学思想的孵化平台,又成为教育哲学思想演进的催化因素。同样的道理,教育问题也不是孤立的,它具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教育内外部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教育问题源远根深,研究中国教育问题,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必须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和理性务实的态度。

三、教育现代化实践的多重考量

实践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同样,教育哲学也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产生能量和价值。本书作者以哲学为指引,以问题为线索,以实践为导向,将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紧密连接起来,充分彰显了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一)教育现代化战略策略的实践考量。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本书作者从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实政策与长远策略等方面,多层面解读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科学推进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定位从偏失到回归、重建、系统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强调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强调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价值意义,指出短视、功利的政绩意识扭曲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战略意图,提出回归初心、不忘本质不仅是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求,更应成为教育决策意志、政府行为原则和全民共识。通过分析现实教育决策与政策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强调实行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质量特色等政策的现实意义,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并优化支出结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对确保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作用,等等。而这一切,都是为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基。

(二)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源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考量。本书作者从教育本质和目的视角探讨人才培养问题,围绕“教育培养能力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体制机制活力不足”等展开深入讨论,强调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导向,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住根本取向和正确方向;提出传承历史、放眼世界,回归本质、科学发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组织文化变革,提升教育内涵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建构适应现实与未来社会需求的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第7篇:设计的哲学思想范文

一、中国哲学课的意义与目标

为什么要开设一门针对留学生的中国哲学课?调查显示,促使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然而本科阶段开设的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等课程,只是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等有了一个表层的大致的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及其他各类文化现象的根源,不了解这些哲学思想就无法深入了解各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另外,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一些对现代社会、对人生极具启发性的瑰宝,学习并体悟这些智慧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心胸,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与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各种哲学思想进行开放的讨论思考,或与自己国家思想文化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平等对话交流的能力。在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可以让学生们逐渐发展出较为理性的思维方式,学习以平等的开放的心胸对待不同的思想与文化。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针对留学生的中国哲学课与针对哲学专业的哲学课有很大不同,经过三年的汉语学习,这些学生大部分已通过HSK(汉语水平考试)五级,已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了解还有限,理解专业的哲学词汇更为困难。所以首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一本适合学生的哲学教材。目前公开出版的哲学教材基本都是针对哲学专业的学生,难易程度和内容不太适合留学生。最终,笔者选取了一本北京大学留学生哲学专业预科教材《中国哲学专业汉语教程》,这本教材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语言较为简单,且对一些哲学专业词汇有注音和解释。根据学生反馈,教材难易程度较为合适。

但是,要将哲学课开展得较为生动活泼,仅靠教材还远远不够。因此,笔者只是将这本教材作为参考,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内容,并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专题进行课堂讨论。作为一门针对来华留学生通识选修课,本课程在介绍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哲学思想时,不具任何宗教性,同时尽量做到避免中国文化本位思想,鼓励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沟通。课程的内容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现实性,教学方法力求轻松活泼,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如下:为了建立一种能够自由平等交流的氛围,建立一种多元理解的文化态度,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在第一堂课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课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并就授课内容、方式方法、课外作业等内容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大部分学生反映因面临撰写毕业论文及就业压力,希望可以通过较为轻松愉快的方式学习哲学课,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可以学以致用。根据学生的建议,笔者在授课的内容和形式上做了调整。首先,在内容上,参考《中国哲学专业汉语教程》,将第一课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第二课中国的哲学家及其理念改为东西方哲学思想对比,从哲学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等方面简单介绍东西方哲学的主要差异,同时也让学生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在授课形式上,为了让学生更直观体会中国哲学的精神,采用了较为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讲授方式。如在学习道家的无为思想时,学生很难理解无为的深意。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深奥的哲学理念,笔者给学生播放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视频。这样,学生就可以体悟到无为不是消极地旁观或等待,而是极具智慧、力量和远见的思想。一些精彩的电影也蕴含深奥的哲学精神,鉴于学生非常喜欢中国的功夫电影,在学完先秦道家哲学和法家哲学之后,带领学生观看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讨论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这部电影中的体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佛家思想中无我的概念,让学生去思考眼前的一张纸或是自己身上的一件衣服的制造过程,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学生就会直观地感受到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存在。

除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也是哲学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philosophy一词本义即是爱智慧,而通过营造一种可以宽松和谐畅所欲言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就某些专题或观点展开谈论,在这种自由的开放的讨论中,通过各种观念的碰撞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打破一些僵化的观念,逐渐学习以一种更平等更包容的心胸对待不同的思想观念。笔者尝试通过一些游戏营造这种开放的平等的讨论氛围,如在授课之初将一些不同文化的名人苏格拉底、耶稣、孔子等的名言放在一起请大家归类。这个游戏可以让大家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不同,又有一些共通之处,可以彼此交流学习。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有些学生对某些传统的哲学观点提出质疑,有人开始质疑由父母、国家甚至宗教灌输的价值观,开始依据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也正是哲学课努力达成的目标之一。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同时也为了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课外作业。在学习某种哲学思想后,在生活中观察这种哲学思想在各方面的表现或应用,2~3人一组,通过制作PPT课件向大家展示。如在学完道家哲学思想后,为了让大家体会道家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深意,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智慧,体会人类可以从自然中学习到什么,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制作PPT向大家解说。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自然,体会自然的奥秘与智慧。每个小组探索观察的角度不尽相同,但是都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讲解作业的过程也变成了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第8篇:设计的哲学思想范文

道法自然这句话是老子的《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也是道家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古代一种自然观的哲学思想的体现。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是说人们在改造环境利用环境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也包括做事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这是老子的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理念,也是做人做事的道理。道法自然也是道家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强调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之中,要以自然为中心、追求以自然的美的生态观,是道家哲学思想的自然观的根本体现。道家认同所强调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也是人自身的生命和健康的统一。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倡导人要善待自然、循训自然之道,由于道家倡导的对大自然尊重的思想态度,道家的哲学思想蕴含着,自然和人的关系特殊的意义。老子提出的“道”也就是对待事物的态度以及做事的方法,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大彻大悟。在“道法自然”这样的感悟之中,人不能认为“享有无限制利用与强权的控制”。是要掌握一个度,应该合情合理的去把握这层关系。人掌握着主动权应该适度索取,给予以关怀,对自然的崇拜是一个永恒而古老的话题。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密切的。

二、传统园林景观中的道法

自然精神内涵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影响。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与追求,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客观的场景与自己的主观能体会的心情相联系,把自我融入到自然的环境里。具体来讲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崇尚自然,实际上并不是对自然形式美的简单模仿,而是对隐含在自然形式美之中的意境美的追求。在园林景观之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寄情于景”,对自然美加以再现。园林景观的意境美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艺术的最高境界,达到“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在园林景观中的体现,在道家超脱的思想影响下,以”道法自然“为造园艺术的园林景观便应运而生。道家的自然观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体现是,还在造园地址的选择上,比如:明朝的计成的《园冶》一书中就有“相地”一章。介绍了园址的现场勘探,对环境与自然条件做出评价,对地形和地势与建造园林景观的构图关系做出分析,建造内容与要表达意境的计划等做出充分考虑,直到选址的确定。还详细的介绍了他做相地工作的实际经验。从他的经验可以看出,“道法自然”理论的应用,例如:是不是有山有林可依?是不是有水通过?不仅注意地形,还要注意地势,十分的重视已有树木等的保护和加以利用。他认为最讨巧是江湖地,“略成小筑,足徵大观”;在郊野中,易选“平冈曲坞”也就是丘陵地形,,又有“叠陇乔林”的场地为佳。也就是说园林景观的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之前要对建园的基地作详细了解,只是要了解建园基地情况,还要充分了解的环境。整体布局都要顺应自然,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改造,使园林景观的构图得体适宜。在园林景观的造园艺术方面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总体的布局要合乎自然。山、水、树木以及假山等各景观因素的造景组合,要符合自然界的树木山水的生成客观自然规律。二是指每一个山水景观要素的造型组合都要合乎于自然规律。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个形状各异的石料叠合而成,叠砌的仿造天然岩石的形成肌里,尽量的不要显现人工造园的痕迹。水池也要做成自然而曲折的、高下起伏的形状。树木也错杂相间,追求的是天然的野趣。花草的布置应该是疏密有致,形态自然。树木山石的布局融于自然、巧夺天工。

三、道法自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艺术观念来看现代园林景观,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的设计精神主要体现中国传统园林景观造园艺术。园林景观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精神,以及它所蕴含的自然观的文化情境中显出深刻的现实意义。现代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与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的关系。中国园林景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进了古今人们对自然界和生活的感悟。历史证明,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观念的变化,要经过一定社会变革以及大的科技的进步,人们视野的开阔,不同程度的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变化过程始终有一条主线那就是“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始终影响着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中国当代园林景观是在基于一种特殊的历史的变化中形成的,同时,对传统园林景观的认识一样。由于,古代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古人建造园林景观更多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形式再现上,对自然元素所形成原因没有清楚的认识,对自然景观的功能的分析一没忽略了。力求给景物以意境美,这和现代的人对自然景观的认识,有着根本的区别。尽管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对自然的认识比较表面化和一定程式化,但是传统园林景观朴实的自然观,依然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着很大影响。道法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资源,对中国现当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传统”和“现代” 一直是艺术创作的老话题,但传统永远都是现代的参照。没有“传统”也就没有“现代”。不管现代多么彰显,传统始终是现代的根。花儿虽美,无根则枯;风筝虽高,无牵则落。传统艺术中的道法自然,正如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造园艺术,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几乎全世界都受到了它们的影响,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生态园林景观的根。而“道法自然”也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精神,而这种生命精神早已根植于园林景观艺术之中,进而生发了新的生命。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采用朴实无华的自然元素建筑空间,以自然的景观满足观赏者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用科学方法,对场地的实际状况深入的评价,运用适宜的材料与技术发现场地的自身演进力。所以,在以 “道法自然”为指导、以生态理念为主体的园林景观设计中,中国园林景观融入其中,并为国际园林景观文化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结语

第9篇:设计的哲学思想范文

1 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

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道家思想由天道运行的原理进行切入,提出主张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 道“ 的哲学。道的哲学旨在阐述“ 道法自然、天道运行“ 的原理和内涵从而提出一个活泼自由的世界空间。通过对“ 自然而然”的世界运行秩序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 即社会只是客观存在的客体而在社会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存在的自由性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限制和束缚。

2 绿色设计的基本理念

绿色设计是指在所设计的产品使用周期中,充分考虑产品的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修护性、可重复使用性等相关环境属性,并以产品相关环境属性作为衡量产品的重要准则之一。追根溯源,绿色设计所提出的相关设计要点与传统的道家思想中的“无为”与“生生不息”等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认为,可以通过持续性发展的手段实现“天人契合”。

当今时代,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中与生态密切相关的内容逐渐被演变为当代的生态自然观与思想观。它认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和融合的过程,大自然一直在生生不息的循环和更替,绿色设计应遵循传统道家哲学中的生态观念,从而使自然实现自身体系内的良性循环。从某种程度而言,绿色设计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是一致的。

3 道家思想孕育下的绿色设计理念

3.1 “无为”思想下的绿色设计理念

道家文化思想中的“无为”主要是指,通过进行“有为”的思考,并根据当时所处的时间、空间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根据实时的需要作出决定。从设计角度而言,“无为”是指使产品具有并保持自然本性,不过分进行人为改造,使其在使用和回收过程中遵循自然固有规律,不损伤道德规范。

道家“无为”的思想观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着充分的体现。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愈发重视,人们居住的城镇和城市区域大量被重新设计和规划。都市农业建设是新型城镇建设的新形势,设计师在建造都市农业园林式,要统筹的考虑其社会、生态和经济价值。此外还应秉承道家“无为”的哲学思想,使设计同自然和谐相处,鼓励和主动设计有益社区和当地生态的再生性景观。位于多德雷赫特的奥古斯都别墅是集厨房菜园、酒店和餐厅于一体的酒店,主体建筑沿用19世纪水塔,而不是一味的拆除旧建筑,以“无为”而达到“有为”。

3.2 “生生不息”―― 可持续发展

在道家的传统文化思想中,“生生不息”是指人地和谐。《周易》一书中所指的“三才之道”中,天道、人道以及地道的相辅相成,主要就是讲解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互存的内容。《周易》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设计角度而言,其书中阴阳互生、生生不息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机会和课题,新能源新技术的出现为可持续性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新能源的迅速发展,逐步代替一次性非再生的常规能源,新能源在设计中也广泛应用。中国目前推行新城镇化建设,其中生态村设计规划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典型案例。生态村具有生态体系的功能,并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生态村的目的在于节约能源,科学开发使用自然资源,建立生态稳定的居住环境,这同道家“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观念一致。其中“生命周期”在生态村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生生不息”的观念。

3.3 “天人和一”―― 和谐有序

中国道家思想所提到的“天人合一”,推崇天人和谐、社会与人的协调以及事物的统一。将其回归至设计,设计师应充分认识到人类并不应该统治和主宰自然界,意识到万物的生存都是依托于自然环境而存在的,设计灵感、材料和生产方式应来自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要保o自然与人各自的生存权利和生存方式,任何破坏自然的“人为”都会导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是道家所反对的。1

设计师应加强社会责任感,使设计遵循自然发展之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美国的“布莱尔杂货店”学校将农业生产、校园建设和教育合为一体,学生也成为农夫,他们不仅掌握了农业生产,同时也掌握了市场营销和销售。在设计中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自然相结合,让人们生活同大自然紧密相连,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传统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相符。

参考文献:

[1] 袁慧玲.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