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黑色瘤的早期症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

第1篇: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鼻-鼻窦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3%左右,占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的20-50%[1],从数据上看,鼻-鼻窦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因隐匿性较高,在没有行专科检查前,诊断率不高,所以鼻部恶性肿瘤的误诊及漏诊率较其他肿瘤高,现将我科诊断的2例鼻腔恶性肿瘤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1.女,55岁,因右侧鼻腔反复出血半年为主诉就诊。曾在外院基层医院就诊多次,以治疗鼻出血方法处理,即行静脉止血及前鼻孔填塞处理,效果欠佳。在我科门诊行鼻内镜示:右侧鼻腔中鼻道黑褐色肿物,较大,约4cm,质软,鼻咽部可及。行鼻窦CT检查示:全组鼻窦炎(右)。右侧中鼻道肿物。行肾上腺素丁卡因棉片收缩鼻腔后,考虑为坏死性鼻息肉病,鼻内镜下取活检,病理报告为:右侧中鼻道恶性黑色素瘤。因患者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出院失访。

例2.女,51岁。以反复发热,头痛2月为主诉就诊。患者曾于外院因发热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较低,约2.0×109/L,在外院内科行抗炎及升白细胞治疗后,体温每天下午升高至38℃-39℃,口服尼美舒利后,体温可降至37℃左右,治疗20天,效果欠佳。故转一家三甲医院血液科就治,同样给予抗炎,激素治疗,患者体温于治疗后可降至正常,但停用药物后,体温再度升高。行各项血液检查结果回报均未见有明显异常。行骨髓穿刺术示:骨髓轻度感染。并行鼻窦CT示鼻窦炎,右侧窦腔大量散在霉菌菌斑,并见窦腔内大量积液,自然开口闭锁。因患者经济困难,未行鼻窦手术。于2月后,来我科门诊就诊,以“右侧霉菌性上颌窦炎”收住。住院后,行鼻内镜检查示:双侧鼻腔干燥,鼻腔内可见较多白色干痂,鼻腔粘膜脆弱,触之有渗血,右侧中鼻道可见白色团块状肿物,约3cm,不规则,触之出血。故取活检,病理结果回报示:恶性淋巴瘤,故转肿瘤科进一步治疗。

2 讨论

因鼻腔及鼻窦解剖位置较为隐蔽,肿瘤发生于此,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鼻塞、低热、头痛、鼻腔反复出血等。多数病例结合典型症状及体征以及鼻腔检查及活检而获得诊断不困难,但少数病例首发症状不典型,往往使诊断困难而致误诊、漏诊。黑色素瘤又称为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大多数见于30岁以上成人,发生于皮肤者以足底部和外阴及周围多见,也可发生于粘膜和内脏,黑色素瘤的预后大多很差,晚期可有淋巴道及血道转移。因此,本瘤早期诊断及及时治疗十分重要[2]。而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等处的恶性肿瘤,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儿童和年轻人中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上述的两种鼻腔恶性肿瘤中,例1症状较为明显,但当地医院因缺乏专科耳鼻咽喉科医生,同时,医生因对鼻腔恶性肿瘤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准确行检查及活检,造成患者病情延误,也是造成此病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例2患者典型症状不明确,以发热为主,首诊医师未能对患者行全身各方面检查,同时又因鼻窦CT检查结果回报后,请专科耳鼻咽喉科医生会诊,而专科医师未能对患者行必要的专科检查,未能发现患者鼻腔肿瘤,而造成对患者疾病的误诊漏诊。

因此,为减少误诊,耳鼻咽喉科专科医生应提高对鼻腔恶性肿瘤的全面认识,同时也应掌握全科医学知识,对久治不愈有鼻出血、发热鼻塞伴头痛等疾病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应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检查方法,如MRI鼻内镜检查设备,对可疑的鼻腔肿瘤经治疗效果欠佳的,应及时做病原学检查,及早发现,及早诊断,以达到及早治疗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第2篇: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幼儿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统计,死亡率为43.2%。这还不包括放弃治疗的病例。多发于5岁以下的小儿,最小者为生后1个月。多单眼发生,双眼发生者为8%~10%。现已证实,本病与遗传有关。

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分为4期。①眼内期:初无明显症状,很少被家长发现。肿瘤组织只限于视网膜上,病变多白眼后开始。视力状况常因肿瘤初发的部位而异。自前部开始且生长慢者,可在相当长时间内视力不受影响;若肿瘤自后部开始,则常较早地引起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肿瘤如发生在视网膜外层,往往为脱离的视网膜所掩盖;多数肿瘤发生在视网膜内层,容易突向玻璃体内,表面有新生血管或出血。此时瞳孔开大,有如猫眼样的黄光反射。此期通常历时半年至1年,绝大多数家长因发现孩子有猫眼症状而来就医。②青光眼期:肿瘤在眼内继续增大,导致眼压增高,眼球扩大,出现青光眼症状。患儿头痛,眼球胀痛。由于小儿眼球壁富有弹性,有一定扩张余地,角巩缘处(黑眼珠与白眼珠处)可被拉长,形成间部葡萄肿。此时眼压可暂时下降,疼痛反而减轻。此期一般为7个月。③眼外期:肿瘤增大终于穿破巩膜,向眼外发展。此时眼内压对肿瘤的生长障碍消失,它可无拘束地生长。加之营养状况的改变,肿瘤增大极为迅速,以至充斥整个眼眶,使眶骨变薄、破坏,眼眶扩大。肿瘤组织向前突出于眶外,大者如小儿拳头,可将鼻部挤向对侧,患儿痛苦不堪。肿瘤还可沿视神经蔓延至颅内,直接危及患儿生命。④转移期:除颅内直接转移外,视网膜母细胞瘤还可通过血液、淋巴系统等途径转移到全身各处,如骨骼、肝、肾及鼻腔、口腔等处。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早期可作眼球摘除术,手术时应尽量多剪除眶内段的视神经。亦可作放射疗法,还可用激光、冷冻等手段摧毁肿瘤组织,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眼外期可作眶内容剜出术,并配合放射疗法,这样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延长生命。此外,还可应用抗癌药物治疗,如环磷酰胺等。

视网膜母细胞瘤虽是一种恶性肿瘤,但只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还是有治愈希望的。问题在于患儿年幼,不能主诉,检查时又很难合作,因此往往被忽视。故凡幼儿视力不佳、眼睛反应不灵敏或有斜视者,应领他到医院眼科就诊,以免漏诊。瞳孔有黄光反射者,多为本病的征兆,但有时也易与化脓性葡萄膜炎、眼内出血、全眼球炎等呈现出的“猫眼”相混淆,应作全面检查,如x线摄片、B超、CT、房水和玻璃体脱落细胞检查等,以识别之。

第3篇: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关键词:阴道肿瘤;治疗

        本研究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21例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探讨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发病年龄:最大73岁,最小11个月,中位年龄43岁。21例患者中有10例已绝经,占48%(10/21)。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Tco)的标准。分期:I期10例,Ⅱ期6例,Ⅲ期4例,Ⅳ期1例;早期(I~Ⅱ期)患者占74%。病理类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鳞癌及黑色素瘤13例,腺癌4例,内胚窦瘤及肉瘤、痛肉瘤及阴道上皮瘤样癌各1例。

        1.2临床表现:21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以不规则阴道流血多见,占38%(8/21),其次为发现阴道肿物,占19%(4/21),接触性出血占12%(5/42),阴道排液占10%(2/21)。

        1.3诊断标准: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1)肿瘤原发部位位于阴道,除外来自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外的肿瘤转移至阴道的可能。(2)肿瘤侵犯至宫颈阴道部,并达到宫颈外口区域,应诊断为宫颈癌。(3)肿瘤局限于尿道者应诊断为尿道癌。

        1.4治疗方法:采用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2结果

        21例患者中,鳞癌6例,黑色素瘤7例,腺癌4例,内胚窦瘤及肉瘤、痛肉瘤及阴道上皮瘤样癌各1例;I期10例,Ⅱ期6例,Ⅲ期4例,Ⅳ期1例。治疗上采用了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3讨论

        3.1阴道恶性肿瘤患者年龄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罕见,仅占妇科恶性肿瘤的3%~5%。

其不同病理类型的发病年龄有所不同,本组资料显示,鳞癌、腺癌及黑色素瘤好发于绝经前后的妇女,而阴道内胚窦瘤及葡萄状肉瘤则多见于幼女,与文献报道相符。Hellman等总结了341例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指出阴道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年龄有关,年轻女性的发病可能与人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年龄大的妇女发病可能与激素和阴道的创伤有关。

第4篇: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关键词】 恶性肿瘤;颅骨;硬脑膜;转移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达170万,且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老年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逐步增加,恶性肿瘤颅内转移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多。对200509~200910,10例60岁以上患者,以单发颅骨、硬脑膜转移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60~72岁,平均65岁。病程3~15个月。临床上以发现头皮无痛性肿物,肿物逐渐增大就诊神经外科,病人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昏,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住院后进一步检查,发现原发肿瘤,明确诊断为颅骨、硬脑膜转移。伴高血压4例,糖尿病3例。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均行头颅CT检查,4例行头颅MRI检查,额顶部肿物6例,顶部肿物2例,枕部肿物2例,7例伴有颅骨溶骨性破坏。术前常规检查发现肺癌4例,甲状腺癌1例,肾癌1例,其余为术后病理证实。

1.3 手术方法 以肿物为中心弧形或马蹄形切口,显微镜下全切肿瘤,全部病例均在硬脑膜外生长,脑组织未受侵犯,完整切除肿瘤及受侵犯的硬脑膜、颅骨,硬脑膜缺损处取筋膜或人工硬脑膜修补,颅骨缺损面积大的,用钛板修补颅骨缺损部位。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积极治疗原发肿瘤,手术切除原发病灶5例,未手术切除原发病灶仅放疗或化疗3例,未治疗2例。

2 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肺癌颅内转移瘤4例(鳞癌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2例),甲状腺癌颅内转移瘤2例(状癌1例,滤泡状腺癌1例),肾癌颅内转移瘤2例(均为透明细胞癌),硬脑膜高度恶性淋巴瘤1例 (免疫组织化学:CK(-)、CD3(-)、CD45RO(+)、EMA (-)、CD20(+)、LCA (+)、CD79a(+)、S100 (-)、GFAP(-) B细胞型 ),乳腺癌颅内转移瘤1例。本组病例经3个月~4年随访8例,其中死亡3例(小细胞未分化肺癌2例,恶性淋巴瘤1例),余5例继续综合治疗。

3 讨论

颅内转移瘤大多数是经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系统向脑实质内播散,呈单发或多发的转移灶。而经颈外动脉系统播散于颅骨及硬脑膜者少见。颅内转移瘤根据不同的部位分为颅骨、硬膜、软脑膜及脑实质内转移,前两者不足总数20%[1]。

转贴于

颅骨转移占颅内转移瘤的6%~10%。颅骨转移瘤多见于颅盖部,常为多发性,单发少见。颅骨转移瘤主要侵犯颅骨板障间隙,可侵犯硬脑膜并沿硬脑膜生长,也可穿透硬脑膜进入硬脑膜下腔。颅骨转移瘤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其中溶骨型多见,常见的原发肿瘤为甲状腺、肾脏、肺脏和和黑色素瘤。颅盖部转移癌多无神经系统症状,肿瘤向脑内发展时可出现颅高压症状和相应部位的定位体征。如果中老年人颅盖部突然出现迅速增长的肿块,质硬,伴疼痛,多提示颅骨转移瘤。颅骨转移瘤应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颅骨穿凿样骨破坏的特征性X线表现,实验室检查有BenceJones蛋白尿和骨髓穿刺检查找到瘤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可明确诊断。儿童和青少年多见的颅骨骨肉瘤和多见于中老年人的颅骨转移瘤也好鉴别[1]。颅骨转移瘤为单发并位于颅盖骨者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硬脑膜转移的原发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肾癌、结肠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2],其中以肺癌及乳腺癌最为多见。结节型硬脑膜转移瘤在影像学表现类似于脑膜瘤,增强后呈中等程度强化,伴有邻近脑膜的线样强化,即“硬膜尾征”,因此容易误诊为脑膜瘤。但是结节型硬脑膜转移瘤多具有一些恶性肿瘤的特征,如形状不规则,多呈分叶状,强化不均匀,可见无强化坏死区,脑水肿明显,局部颅骨受侵蚀破坏,这些征象有助于与良性脑膜瘤相鉴别,临床上也可采用PET—CT或MRS进一步证实,在PET—CT上转移瘤放射性浓聚高,而脑膜瘤放射性浓聚低;MRS上脑膜瘤可见特征性的丙氨酸峰,转移瘤则无丙氨酸峰[3]。但是与恶性脑膜瘤或脑膜肉瘤临床上难以鉴别,需病理结果明确诊断。

因为以颅内转移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容易误诊,很难早期诊断,误诊率高。金敏[4]曾报道以颅内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肺癌病例中误诊率达75%。临床上因为很难区分颅骨转移伴硬脑膜侵犯或硬脑膜转移合并颅骨破坏,病理检查也不能作出明确判断,所以多数诊断为颅骨或颅内转移瘤。因为颅骨、硬脑膜转移瘤手术切除不复杂,特别是以颅骨、硬脑膜转移瘤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转移瘤后,根据转移瘤的病理结果或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采用针对原发肿瘤病灶的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早期诊治,预后良好,可延长病人的生命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树源, 只达石主编. 神经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0.

[2] Ehrmann J, Dusková M, Machac J, et al. Solitary intracranial metastasis of follicular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gland clinically mimicking a meningioma [J] . Cesk Patol,2004,40(2):6871.

[3] Bendszus M, WarmuthMetz M, Burger R,et al. Diagnosing dural metastases: the value of 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J] .Neuroradiology,2001,43(4):285289.

第5篇: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病理分析; 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73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2-0077-02

doi:10.14033/ki.cfmr.2016.12.042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canoma)是一种来源于恶性程度较高的产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占皮肤恶性肿瘤的7%~20%,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恶性黑色素瘤主要发病部位在皮肤,在生殖道、消化道、鼻腔等黏膜组织中较少发生[1]。目前,黑色素瘤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研究提示与遗传基因和环境刺激相关,如日照时间、人种及是否有家族史等因素[2]。临床上恶性黑色素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血、溃疡及瘙痒等,其中瘙痒、皮损颜色和大小变化在年轻患者中多发,而老年患者则主要表现为溃疡。组织学类型又因年龄、性别和种族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由于该疾病的发生较隐匿,病理组织结构及细胞学形态变化多样,且有一些肿瘤并不含有色素,易引起误诊[3]。本次将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经病理诊断确诊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例,男女比例为1.5∶1。年龄7~73岁,平均49岁,其中4例患者年龄大于50岁,仅有1例男性患者为7岁。黑色素瘤有2例分布在上肢,占总例数的40%;2例分布在足,占总例数的40%;1例分布在下肢,占总例数的20%。发病时间1个月~2年。

1.2 方法

手术切除肿瘤送检至病理科。标本经过10%中性甲醛固定,随后采用石蜡包埋组织,通过HE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全部患者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均使用福州迈新生物制剂公司抗体试剂,采用SP法对HMB45、S-100、Melan-A、CK、Ki67进行标记。细胞质内出现棕黄色颗粒即判定为阳性标本。操作方法严格按照免疫组化试剂盒标准化操作步骤进行。

2 结果

2.1 巨检

所有患者皮肤首先经过肉眼观察发现颜色多以棕黑色、黑褐色为主,一般呈不规则形,皮损较皮肤表面高,面积不规则且大小不一,最大处为5.1 cm×3.2 cm×1.1 cm,最小处为

0.8 cm×0.5 cm×0.3 cm,结节状较多且表面粗糙,边界较模糊,质偏硬且部分较脆,少数伴有坏死、糜烂及溃疡,并伴有分泌物。

2.2 镜检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根据已有的分类资料本文患者恶性黑色素瘤共有4种类型:(1)小细胞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占20%,患者为女性,病变位于右手食指远端。该型以痣样小细胞成分为主,瘤细胞体积较小,胞质较少,细胞核小且浓染,可见核分裂象。瘤细胞排列呈巢状、裂隙状、弥漫片状结构,多数瘤细胞为单一淋巴细胞样小细胞;(2)表浅扩散型恶性黑色素瘤1例,占20%,患者为男性,病变位于左膝关节皮肤。该型瘤体颜色为黑褐色,并混合少许白色。皮损稍微隆起,边缘不规则,瘤体体积较小,有较强的侵袭性。(3)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2例,占40%,患者为一男一女,病变分别位于右手大鱼际皮肤和左足底皮肤。该型瘤细胞体积较大,形状极不规则,核大且呈空泡状,胞质较丰富,部分可见瘤巨细胞和病理性核分裂。(4)肢端雀斑样恶性黑色素瘤1例,占20%,患者为男性,病变位于左足跟皮肤。该型瘤细胞主要为大的异型性黑色素细胞,多为梭形细胞,细胞核大且怪异,核仁可见,胞浆内充满黑色素颗粒,病变细胞主要位于表皮基底层,可见较复杂的树突状结构。

2.3 免疫组化

经免疫组化检测,S-100在5例患者的恶性黑色素瘤标本中均为阳性,阳性率100%,而HMB-45、Melan-A均有4例阳性,阳性率80%。CK在5例患者均为阴性,Ki67阳性率为5%~35%。

3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起源于人体黑色素细胞,该细胞最初来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随后进一步分化为黑色素细胞进入表皮基底层[4-6]。一般研究认为,恶性黑色素瘤的产生主要与紫外线照射、遗传因素、环境刺激、色素痣恶变等密切有关,发病相对较为隐匿,临床表现也非常复杂,容易误诊为色素痣、溃疡、血管瘤等其他疾病,在手足等地方出现一些长期不愈的溃疡患者,应尽早就诊进行观察,并且切除后送病理,及时诊断,以提高生存周期[7]。

恶性黑色素瘤在病理诊断中主要包括临床资料观察、病理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的结果[8]。首先,在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上,主要以皮肤上出现无痛性的快速生长的黑色结节为主,在病理大体检查中,先观察皮肤肿瘤颜色是否均一、轮廓大小、表面有无破溃、有无上附毛发、边缘是否规则、有无卫星结节,并进行细致的初步分析。恶性黑色素瘤在光学显微镜下较为典型的指标主要为早期表皮内黑色素细胞Paget样水平及向上生长,以后向下在真皮内呈不规则片状、巢团状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大小不均一,异型性明显,典型胞核为芽瓣核及八字核,核仁一般大而呈嗜酸性,核分裂现象增多、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恶性黑色素瘤组织排列较为复杂,大部分可见小块粉末状黑色素颗粒,而少数部分黑色素瘤体为低色素或无色素,导致其在临床观察及光镜下较易误诊,需要进一步免疫组化等确诊。黑色素瘤病理表现复杂,因此根据瘤细胞核形态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分为上皮样、小痣细胞样、梭形和透明气球样等不同细胞类型。同时,临床组织学分型主要包括4种类型:恶性雀斑痣样黑色素瘤、浅表扩散性黑色素瘤、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黏膜黑色素瘤和结节性黑色素瘤[9]。本组5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已涵盖了不同的组织类型。除光镜对病理组织观察外,再对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的检测将会对恶性黑色素瘤的确诊有帮助。研究显示,S-100蛋白对恶性黑色素瘤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本研究5例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而HMB-45和Melan-A敏感性次之但特异性高,本研究阳性率均为80%,但两者在促纤维组织增生或神经分化黑色素瘤中表达较低,另外HMB45可在Pecoma组肿瘤中阳性表达,Melan-A可在卵巢性索肿瘤、肾上腺皮质癌阳性表达,应予注意。恶性黑色素瘤CK极少阳性,本研究5例均为阴性。Ki67增值指数低并不能排除恶性可能,高增值指数考虑恶性,并提示预后差。

在鉴别诊断上,对分化差的恶性黑色素瘤及无色素型恶性黑色素瘤,要与恶性淋巴瘤、各种肉瘤、低分化癌、皮肤麦克尔细胞癌等鉴别;主要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常用抗体包括CK、EMA、LCA、SMA、Desmin、CD34、CD56、CgA等。另外,有时和一些良性黑色素细胞肿瘤鉴别困难,包括Spitz痣、色素性梭形细胞痣、发育不良痣、表皮剥脱性痣、非典型性痣等。主要鉴别要点为:(1)良性肿瘤痣细胞可较大、呈上皮样或梭形,胞浆丰富,有明显核仁,但无明显多形性和细胞异形性,核分裂象较少。(2)痣细胞可侵及表皮,形成圆形、界限清楚、大小对称的痣细胞巢团,常见和表皮之间有明显裂隙为界,提示痣细胞团的非浸润性生长方式。(3)表皮浅层无单个异形性黑色素细胞浸润。(4)真皮内痣细胞呈巢团状、束状生长,一般形状在水平及垂直方向较一致,靠近表皮真皮交界处黑色素较多,越向下黑色素越少以至消失;痣细胞生长有成熟现象,越在真皮深层痣细胞越成熟,表现为痣细胞较小呈梭形、核小无核仁、胞浆少、无核分裂象、生长平和。

总之,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由于其发展速度快、转移时间早、容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等,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外,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早期发现有助于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因此对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分析显得极为重要,掌握恶性黑色素瘤病理诊断特点,有助于临床治疗和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周兵,王洁,王晨亮.原发性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31(5):587-589.

[2]王亚丽,石光跃,龚海燕,等.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2):444-447.

[3]王燕,薛卫成,斯璐,等.皮肤原发恶性黑色素瘤127例细胞增殖活性与生存预后相关性[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3,42(3):178-181.

[4]孙懿莹,徐小红.外阴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6):106-107.

[5]徐晓红,陈小祥,孙懿莹,等.原发性外阴黑色素瘤诊治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9):143-144.

[6]张艳丽,祝顺琴,刘亚玲,等.恶性黑色素瘤内科治疗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14,41(1):74-78.

[7]付琪雯,杨雯娟,尚志梅,等.心理干预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146-147.

第6篇: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关键词】 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玛刀;全脑放疗

Clinical efficacy of gamma-knife radio-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30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and lung cancer WU Li-ping, GAO Guo-wei Dept Radiotherapy, Xinxiang Centre Hospital, Xinxiang 45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gamma-knife radio-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brain and lung tumor. Methods 38 patients (70 locus) with brain metastases were treated by WB-SRS260 gamma-knife of Hangzhou gamma-knife company after regular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The 50% dose curves were selected in γ-knife and the peripheral irradiation doses of the clinical planning target ranged from 2.5 Gy to 5 Gy per fraction, one fraction per day, 5 fraction per week, total dosage ranged from 32 Gy to 50 Gy. Results 38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he complete response (CR) rate, partial response (PR) rate, no change (NC) rate and progression disease (PD) rate were 39.5%, 50%, 2.6% and 7.9%, respectively. The effective rate was 89.5% (CR 39.5% and PR50%). And most cases had no any side effects (79%). Conclusion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brain metastases was effective and safe.

【Key words】 Brain metastases tumor;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Gamma knife;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

本科自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脑转移瘤患者38例进行放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0~82岁,中位年龄56岁。原发灶不明1例,原发灶明确37例:其中肺癌15例(小细胞肺癌7例,肺腺癌5例,肺鳞癌3例),乳腺癌8例,直肠癌5例, 食管癌3例,胃癌3例,肝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所有转移灶均经CT和(或)MRI证实,多发性25例,单发性13例。所有病例有二大类症状:颅内高压症和局部症状。具体有下列一项或多项症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言辞不清、精神症状及肢体功能障碍,(如肢体乏力、瘫痪、抽搐等)。

1.2 放疗方法38例脑转移瘤患者首先采用6MV-X线,单次量1.8Gy~2.0Gy,1次/d,5次/周,全颅放疗30~40Gy/3~4周。全脑放疗后使用WB-SRS260型智能数控伽玛刀放疗系统。患者采用WB-SRS260型智能数控放疗系统专用的头部

适配床和带有三维坐标的头部分次治疗无创头框,热塑面膜固定。在线螺旋CT 3 mm断层连续扫描,部分病例病变区1~2 mm薄层加扫。部分患者CT扫描中应用增强剂。将带有坐标标记的影像资料传输至WB-SRS260型智能数控放疗系统的专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上勾画GTV,根据患者及肿瘤的综合情况确定CTV和PTV,制定治疗计划。经临床医师确认的治疗计划在患者正式治疗前先在WB-SRS260型智能数控放疗系统上模拟治疗一次,无误后方可进行患者治疗。患者采用专用的头部重复摆位定位框架复合,首次治疗时,用CT扫描、TPS规划核准重复摆位,然后开始治疗。本组病例GTV 0.09~223.6 cm3,平均17.3 cm3,中位2.38 cm3。50%或60%等剂量线覆盖PTV并以此作为处方剂量,采用大分割分次治疗,每次分割处方剂量3.5~5Gy,每周5次。加速器全脑放疗后大分割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补量总剂量20~32Gy,平均24.2 Gy, 中位22.5Gy。总治疗次数4~8次,中位5次。总疗程时间5~10 d,中位6.5 d。4例患者的加速器放疗剂量为36~40Gy,平均39Gy, 中位40 Gy。加速器放疗为常规分割放疗,即每次2Gy,每周5次。在治疗中采用刘原照等[1]的剂量换算方法,总生物效应=(α/β+单次剂量)×总剂量。对于脑转移瘤的α/β值选10,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等效生物剂量(ED2Gy)=(10+单次剂量)×总剂量/12,患者合并全脑放疗,其总剂量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ED2Gy与全脑放疗剂量之和。放疗期间给予激素、利尿剂、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1.3 评价标准①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②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50%以上;③肿瘤好转(MR):肿瘤缩小25%~50%之间;④稳定(SD):肿瘤缩小25%活肿瘤增大不超过25%;⑤肿瘤进展(PD):肿瘤增大≥25%。放射反应或损伤评价按RTOG/EORTC急性放射损伤和晚期放射损伤分级方案。肿瘤体积计算方法:π/6(a×b×c),a、b为CT图像肿瘤最大层面上的横径和垂直径,c为纵向长度。

2 结果

治疗后1~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中位疗效评定时间3个月,肿瘤未达到CR者评价时间大于3个月。疗效评定以随诊期间肿瘤最小时计算。

2.1 影像复查资料

随访38例以MRI或CT等影像资料为准。38例患者(70个病灶)中多个病灶者以疗效最差病灶进行统计,其中38例中CR 15例(39.5%),PR 19例(50%),MR1个(2.6%,),SD3例(7.9%),总有效率为89.5%[(15+19)/38]。其中出现脑坏死者2例,脑水肿6例,总并发症率为21.1%。

2.2 临床症状观察

脑转移瘤引起的症状消失者17例(44.74%),减轻者6例(15.79%),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者8例(21.05%),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81.58%(31例),症状加重3例(7.9%),治疗3个月内死亡4例(10.52%)。

3 讨论

随着恶性肿瘤综合治疗观念和手段的提高,肿瘤治疗疗效的不断提高,生存期的延长,远处转移的相对发生率增加。据统计肿瘤患者约30%发生脑转移。脑转移瘤也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常见原发肿瘤以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及恶性黑色素瘤多见[2]。国外资料报道,50%患者为单发转移瘤,20%患者发生2个脑转移瘤,脑转移是经血道转移而发生。有脑转移症状时,预示患者的预后差。头痛为最常见症状。脑转移瘤在颅内呈膨胀性生长,影像学上有较清楚的边界,易于被CT或MRI扫描发现,脑转移灶多发性常见,约占2/3。其临床表现多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3]。脑转移瘤患者若不治疗多在1个月内死亡,若保守降颅压治疗不超过2个月。尽管给予了积极的治疗,但生存期延长不明显,预后仍差,大多数仍死于脑转移病变。对于脑转移瘤的治疗,从根本上来说目前仍属于姑息治疗,主要的目的是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分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普通放射治疗)为治疗脑转移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治疗主要适合单发性脑转移患者,手术难以切除位置较深的多发小病灶,然而即使是单发性转移灶,周边也存在亚临床病灶,术后复发机率大。对于多发病灶的处理手术无治疗优势。一定比例患者虽然肿瘤得到切除,但遗留严重的并发症,生活质量不高。因此笔者认为手术仅用于治疗体积>3 cm3的单发脑转移瘤。大部分脑转移瘤对放射线有良好的反应,而且放射治疗适应症较广, 尤其对于有脑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可明显地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有效率为77%~83%, 50%~60%患者可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延长生命平均6个月左右[4,5]。本研究的结果与国内同行无明显差异[4~7]。单纯的全脑放疗对于大病灶的治疗疗效欠佳。 笔者认为脑转移瘤先给予全脑放疗后局部病灶再采用伽玛刀治疗。高建英等[7]单纯用伽玛刀治疗56例脑转移瘤的结果提示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后易再次发生脑转移,因此应定期行增强MRI随访,有利于早期发现新出现的,尚无症状的新转移瘤。本研究组因为应用全脑放疗,所以脑内再次出现新转移灶的可能性减低,但为全脑放疗发生脑水肿等副作用有所增加。由于脑转移癌患者总的预后不佳,约一半以上死于脑外广泛转移,故根据原病理类型在脑部放疗后予全身有效的化疗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原照,李高峰,刘明远,等. 老年人脑转移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分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1,24(1):24-25.

2 殷蔚伯,谷铣之. 肿瘤放射治疗学. 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040.

3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116-1118.

4 张开军,陈德玉. 53例脑转移癌放疗临床观察.临床肿瘤学杂志,2003,8(4):456-457.

5 赵海燕,张中民,赵汝斌,等.23例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观察.现代肿瘤医学,2003,11(3):222-223.

第7篇: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早期症状:牢牢控制致“癌”权

出现症状往往已是肿瘤中晚期,还有早期诊断的意义吗?“癌症并不是绝症,患者应多灌输‘与瘤共存’、‘适度治疗’的新观点,将其当成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欧阳学农主任医师说,随着不同以往、相对稳定的新理念走入临床,防癌抗癌也已进入一个“新常态”的阶段。因此,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关健。

警惕肿瘤“预警信号”。原因不明的较长时间体重减轻要引起重视,身体任何部位,如、颈部、腹部发生原因不明之肿块,并不断地增大,可能患乳腺癌、皮肤癌、恶性淋巴瘤、颈淋巴结转移癌等。经久不愈之皮肤溃疡,黑痣或疣迅速增大、变硬、不平、溃烂、出血,可能患黑色素瘤或皮肤癌。进行性吞咽困难,持续性声音嘶哑,可能患食管癌或喉癌。耳鸣、听力减退、鼻塞、回吸性血涕、头痛,可能有鼻咽癌。中老年已婚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可能患宫颈癌或宫体癌;持续性消化不正常、上腹部不适、大便隐血,可能患胃癌。便血或排便异常,可能患大肠癌。久治不愈的干咳或咳血,可能患肺癌。无疼性血尿,可能患肾癌。

牢牢把握主动权。防癌体检时,有可能发现一些“早期症状”,不同的高危因素侧重点不同。如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做胸部CT检查;胃癌高发人群则应重视电子胃镜检查。长期便秘或有肠道息肉的患者,应每年进行一次电子肠镜检查。对惧怕胃肠镜检查的患者,可以用基础麻醉,在无痛情况下一次完成电子胃镜与电子肠镜检查。因此,针对性体检是最有效而经济的抗癌计划,并对各个部位的肿瘤预防都有意义。

欧阳学农主任医师一再强调,“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癌症也并非一点征兆都没有,人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把“健康”拴在自已身上。

癌前病变:“指鹿为马”才吓人

“癌前病变”与“早期症状”,往往被患者“指鹿为马”,仿佛进入生命的倒计时。欧阳学农主任医师解释说,癌前病变并不是癌,也不是癌的初期,它们与癌有质的区别。癌前病变是可逆的,大多数不会演变成癌症。

癌前病变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转变为癌。不同的肿瘤的转变几率也有高有低。而且,所有的恶性肿瘤都有癌前病变阶段,如果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大部分癌前病变会“悬崖勒马”并转危为安,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癌前病变会继续发展,演变为癌。

第8篇: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早期诊断;CT 特点;首诊

脑转移瘤见于多种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其中,以肺癌脑转移最为多见,发生率为25.4%~65.0%,占脑转移的40%~60%[1],约72%的脑转移发生在癌症诊断后的1年之内。约1/3 的脑转移患者无任何症状,不能早期诊断。其中,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几率最高,也可见于未分化大细胞肺癌,腺癌和磷状细胞癌等[2]。为提高临治过程中肺癌脑转移的诊断准确率,选取我院2011 年1 月—2013 年1 月收治的90 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10 例病例中,男性8 例,女性2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1±5)岁,病史中8 例男性均有吸烟史,2 例女性均有长期被动吸烟史及长期接触厨房油烟史。其既往史中:慢性支气管炎5 例,肺气肿2 例,肺结核1 例,脑梗塞2 例。

1.2 临床表现

该组病例均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呕吐8 例,单侧肢体偏瘫5 例,语言障碍2 例,癫痫2 例,视物不清2 例。

1.3 检查方法

10 例均完成头部及胸部CT 检查,5 例完成头部增强CT 检查。颅脑层厚5 mm,胸部层厚5 mm,摄取肺窗及纵隔窗。

2 结果

脑转移瘤单发7 例,多发3 例,中心型肺癌4 例,周围型肺癌6 例,伴纵隔淋巴转移6 例,伴肝转移2 例,伴骨转移1 例,病理结果:腺癌6 例,小细胞肺癌3 例,鳞癌1 例,头部CT 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高密度或等密度及混杂密度影,其瘤体大小不等,瘤体周围多有片状水肿表现,而以额叶,颞叶,顶叶多见,其他可分布在小脑及脑室周围等部位,一部分有脑室受压及中线向对侧移位表现, 头部CT 检查瘤体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瘤体中心常液化坏死,低密度病灶和脑梗塞难以区分,及易误诊。

3 讨论

从该组临床资料可以看到肺癌的发病率以男性居多, 而该例中所有男性均有吸烟史,说明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且90%以上的肺癌是由于主动吸烟或被动吸“二手烟”所致[2]。还有一部分与电离辐射及空气污染,职业致病因子和遗传因素等有关。肺癌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中老年患者,但据统计,目前肺癌的发病年龄渐趋向于年轻化。该组病例中可见周围型肺癌发病率高于中心型肺癌,这与文献报道相似。脑转移瘤中最常见的就是肺癌,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血流丰富,胸腔随着呼吸压力变化时易于使肺部癌细胞脱落,随着血行及淋巴转移到脑部,引起转移性脑瘤或瘤卒中,从而神经系统症状[3-4]。脑转移瘤病灶分布多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灰白质交界区为多, 这与供血动脉在灰白质交界区突然变细,肿瘤细胞容易种植有关。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是脑转移瘤及其灶周水肿所致颅高压引起,也与其瘤体所在部位有关,表现各不相同。常以颅内转移灶为首发表现,而肺部表现不明显或轻微,对于颅内单发病灶需排除原发性脑瘤,可通过立体定位切片检查以及开颅切片后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肺癌患者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3 个方面:①患者对肺癌或脑转移癌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不足,等发现肿瘤时通常已经是晚期, 错过肿瘤治疗的最佳时机。对策: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及广度。至少每2 年组织1 次常规体检。②医务人员对疾病早期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通常考虑常见病,多发病,而忽略了肿瘤的早期诊断。对策:对临床上长期咳嗽咳痰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之后又反复发作患者,或者咳嗽性质变化,同一部位反复感染及无明显原因的胸痛咳血患者均应常规行胸部CT 检查和肿瘤全套检查。③一部分肺癌患者早期表现不典型,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发现时已经是肿瘤晚期,伴随多器官转移,生活质量差,生存周期短,通常几个月时间就死亡。对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联合放疗及化疗治疗,提高患者生存时间。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上,对于单发脑转移患者,身体条件允许时可以考虑行手术治疗联合放疗化疗, 对于延长生存时间及提高生活质量有实际意义[5]。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提高治疗效果,可以颅内放疗联合全身化疗,通过放疗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通过全身化疗增加治疗效果[6]。另外,中医药治疗肺癌脑转移具有药效温和,不良反应小,患者易于耐受等优点而作为肿瘤晚期治疗的一种选择。中医治疗肺癌脑转移, 是通过中医的辩证论治原理, 重在治疗肿瘤本身,对于症状则是辅助治疗,中药通过调补气血、益其脏腑,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达到使肿瘤萎缩甚至消失的目的。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延长生存时间。有文献报道我国自行研制的抗癌中药榄香烯注射液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中药鸭胆子油也有中枢神经系统通透性强的特点,且可选择性作用于肝、肺、淋巴结等器官,药物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小,适合辅助治疗。临床实践中有一部分肺癌脑转移患者在很长时间内停止进展,考虑可能是进入脑实质及脑膜的肺癌细胞在脑内生长过程中,出现凋亡与增殖达到平衡,不再继续生长,甚至死亡,或者休眠几月,甚至几年,最长可达几十年。其深层次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丽昆,徐光川,刘国贞,等.COAPC 方案联合脑部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J].癌症,2003,23(4):407-410.

[2] 王吉耀,廖二元,黄从新,等.八年制内科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0):117,120.

[3] 刘武,何珩,莫膨涛.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肺癌26 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8):1945.

[4] 魏增俊,张西方.以神经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39 例临床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6):62.

第9篇: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单侧鼻腔新生物仅凭症状、肉眼和CT检查容易误诊。本次研究就109例单侧鼻腔新生物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总结,以提高对单侧鼻腔新生物的诊断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9月至2008年8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09例单侧鼻腔新生物病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46例,年龄5~84岁,平均年龄(44.58±1.21)岁,包括:左侧48例、右侧61例。

1.2 方法 对109例单侧鼻腔新生物的诊断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行分析比较。

2 结果

2.1 鼻腔新生物分类 鼻息肉55例(50.46%)、恶性肿瘤15例(13.76%)、后鼻孔息肉13例(11.93%)、血管瘤13例(11.93%)、内翻性状瘤12例(11.01%)、真菌病1例(0.92%)。恶性肿瘤包括鳞癌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腺癌1例、黏膜上皮内神经内分泌癌1例、癌肉瘤1例。

2.2 鼻腔新生物临床表现见表1

2.3 体征 鼻息肉和后鼻孔息肉均表现为灰白色透明状,前者多位于中鼻道,后者多垂至后鼻孔。血管瘤呈暗红色,极易出血。内翻性状多呈灰白色或淡红色,略呈状。鼻腔恶性肿瘤表面不光滑,常附有坏死物,质脆易出血。

2.4 CT检查 50例鼻息肉患者可见鼻窦或鼻腔软组织密度影,骨壁未见破坏,5例出血坏死肉患者上颌窦内侧壁吸收变薄。8例后鼻孔息肉见鼻腔、后鼻孔、上颌窦内充满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骨壁未见破坏。内翻性状瘤见病灶异常密度影,膨胀性生长,5例上颌窦口扩大及内侧壁吸收,4例鼻甲骨破坏。血管瘤为新生物部位软组织密度影,3例有鼻甲骨部分吸收,2例引起鼻窦炎症。鼻腔恶性肿瘤累及多个鼻窦,11例见骨质破坏。

3 讨论

鼻腔鼻窦的肿瘤,一般仅会局限于一侧,表现为单侧鼻腔新生物。而鼻息肉多与炎症有关,多为双侧发病,少量单侧发病;后鼻孔息肉也多单侧发病。因此,单侧鼻腔新生物,可以是良性肿瘤、恶性肿瘤、鼻息肉及后鼻孔息肉等。而双侧鼻腔新生物绝大多数是鼻息肉,罕有双侧肿瘤。基于这样的特点,临床上单侧鼻腔新生物可见于多种疾病,更多受到重视,否则容易出现误诊。

既往的临床经验,以单侧鼻腔症状就诊的患者,往往倾向于肿瘤,以内翻性状瘤和恶性肿瘤多见,而不首先考虑鼻息肉。但是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最多见的单侧鼻腔新生物还是鼻息肉。这与文献报道单侧鼻窦病变以炎症最多见者相似[1]。因此,有涕血、骨质破坏的单侧鼻腔新生物仍可能是鼻息肉。本次研究中,55例鼻息肉中有7例涕中带血、5例鼻窦骨质破坏,与恶性肿瘤相似,术后病理都为出血坏死肉。而另一方面,对没有伴骨质破坏的息肉样单侧鼻腔新生物,却要与鼻腔内翻性乳状瘤作鉴别诊断。后者占鼻腔肿瘤的0.5%~4%,早期酷似鼻息肉,容易误诊,CT对肿瘤部位及有无邻近骨质破坏的判断有帮助[2],病理可确诊。

出血坏死肉、内翻性乳状瘤、鼻腔恶性肿瘤在CT片上都可以表现骨质破坏。鉴别时应结合各自特点来考虑。鼻腔恶性肿瘤好发于40 岁以上男性,多鼻窦受累,侵袭性骨质破坏,常侵及周围软组织,本组11例见骨质破坏。出血坏死肉的CT表现呈膨胀性扩大, 骨质受压变薄, 未破坏的骨壁常硬化增厚。内翻性乳状瘤对周围组织及骨质有侵蚀性破坏,本次研究有5例见上颌窦口扩大及内侧壁吸收变薄,4例可见鼻甲骨质破坏。因此,对伴有骨质破坏的酷似“鼻息肉”的鼻腔新生物首先要考虑鼻腔内翻性乳状瘤。血管瘤CT片上较少出现骨质破坏,真菌病可见特征性的钙化影。

对于单侧鼻腔新生物的诊断,结合临床表现特点及CT结果,一般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在症状上,鼻息肉和后鼻孔息肉主要表现鼻塞、流涕,本组分别有66例和54例;血管瘤和恶性肿瘤特点是血涕或鼻出血,分别有13例和10例;内翻性状瘤主要鼻塞,本组有11例。在体征上,鼻息肉可见灰白色透明状新生物,光滑柔软,不易出血;血管瘤暗红色,极易出血;内翻性状瘤多呈灰白色或淡红色,略呈状,触之较易出血;鼻腔恶性肿瘤表面不光滑,常附有坏死物,易出血。诊断时了解上述特点,结合CT结果,一般可以作出诊断。术前不能明确诊断的,可活检做病理切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