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以读为本 阅读兴趣 阅读地位 阅读习惯 阅读品格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自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要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展开充分而自由的读,在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真挚的情感以及深邃的意境,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来实现以读为本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培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与新奇性,才能激起学生不断阅读的动力与积极阅读的热情,才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这样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1.悬念吸引。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这正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来巧妙地提出问题,制造悬念,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2.音乐感染。音乐诉诸于人类的听觉,与文字结合在一起,更能相得益彰,传达出更多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内容。一曲悦耳的音乐,一首动听的歌曲,都可以营造出愉悦而和谐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画面烘托。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对形象直观的图片、画面更感兴趣。在阅读前出示相关的图片,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未读其文先感其形,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确立学生的阅读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缺失,没有阅读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权,这是教学的一大弊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要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展开主动阅读,这样才能深入文本。教师要对师生在阅读中地位与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要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阅读中来。为学生的主体阅读提供条件,创造机会,给予帮助,如此才能保障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确立与阅读主体活动的开展。
1.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我们要坚持精讲少讲多读多练的原则,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展开充分的阅读。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阅读文本,能够真正地将文本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
2.让学生展开自由阅读。阅读可以分为精读、细读、默读等类型,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要限定某一种阅读方式,而是要鼓励学生来自由地选择阅读的方式,这样才能激起学生读的动力,让学生的读更加有趣,更能读出韵味。如可以学生可以默读,可以大声的朗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分角色朗读,等等。
三、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也正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但良好的习惯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养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纠正学生在阅读中的不良习惯,加强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学会阅读。
1.勤于思考。正所谓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只是阅读而不思考,只能局限于对文字表面的理解,而不阅读则无法展开思考,只有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精练的用词,巧的写作技巧以及深厚的情感,才能深入文本,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2.勤于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会产生许多的见解与感受,而这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要加深学生的印象,就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好习惯,要让学生将在阅读中所产生的想法与见解记录下来,用笔来标注出重点词语、语句等。这样的阅读才能更深入。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品格
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是知识的简单拥有者,而是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能够自主发现与创造的创新型人才。这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按照预定的教学思路来展开,而是要让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阅读,不要盲目的迷信教材与教师,而是要敢于质疑与批判,能够产生更多独特的见解与感受,能够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要让学生认识文本只是阅读的材料与凭借,我们不能为作者的思想与思路所束缚,要勇于跳出所谓的标准答案的怪圈,能够将文字与现实结合起来,对文本持批判意识与质疑意识,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的想法与看法。其次,营造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学生心中的想法只有真正表达出来,展开交流与讨论才具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而积极地将阅读中所产生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尤其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在互动中达成共识,这样更加利于学生阅读水平、鉴赏水平、表达水平等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曾桓强.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2).
关键词:小学语文;和谐课堂;课堂形态
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态,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打造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征与心理特征的,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心的课堂教学形态,其教学目标指向是实现小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善于学习语文,高效发挥小学生学习主体的潜在能力。
强调小学生综合的发展,强调小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强调课堂氛围的民主、开放和愉悦,强调教学手段的启发性、导学性及激励性特征,强调语言价值及社会化应用,是和谐课堂的基本体现。和谐课堂将教学的重心放在过程上,将学习的目标指向长期发展上。
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和谐课堂构建的一些思考。
一、和谐课堂上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其新的教学目标,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仍秉承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在传统的理念格式下让学生向新的素质学习方向努力,是不太容易实现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上下级式的,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太远,彼此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呆板、生硬的,和谐是无从谈起的,这样的教学形态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因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和谐的课堂,首要的工作是打通师生之间感情互动的路径。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心理期待和学习需求,教师应认真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树立与学生换位思考的教学理念,从而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只有教师掌握了小学生关注的重心、掌握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才可以在小学语文的和谐课堂构建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操作。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是高度尊重的,对学生的自主思维是积极鼓励的,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真诚理解的。
二、和谐课堂提倡合作与共享
一个和谐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必然是活跃和开放的,是师生自由交流思想的场所和学生充分表达和表现的场所。在和谐的课堂中,学生善于表达自己,也善于理解教师;愿意帮助同学,也愿意接受帮助,这种和谐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极大的自我满足感,是一个快乐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过程。
在构建和谐课堂时,教师可以较多地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新型学习形式,这种形式能给学生充分地学习自主和协作机会或空间。
如,在讲《观潮》这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我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钱塘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这时,我就不急于开展进一步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分组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按小组来一起理解字词、划分段落结构,并让学生一起互相交流一下对观潮的想法或理解,最后让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表述他们合作学习的成果:“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等等描写是怎么想的,用学生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或这种现象的原因等等,学生可以任选角度自由表达。
这个合作学习设计,一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促进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与共享,学生表达的正确与否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和谐与快乐。
三、和谐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构建和谐课堂,教师在保证不脱离教材方向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在更多地满足学生素质发展需求的情况下,为构建和谐课堂提供支撑。而且,优化教学内容还能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思维能力,并能使课堂教W过程更丰富、灵动。
如,在讲《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课时,我在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并感受了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这一教学内容后,引导学生探索与之相关的更多的知识。如,世界上有几个著名的大峡谷,都位于什么地方,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比较,哪个更让你喜爱?等等,我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了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节课,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打开了,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总之,和谐的教学理念是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而创设的,是推进小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重要教学形态,也是新课程下对语文教育的目标要求。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构建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挖掘和优化,广大教师都应引起重视并引入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教学管理 存在问题
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中小学教育模式、要求、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教学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走向和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为了促进教学常规更好地贯彻落实,我们修整和完善了备、上、批、辅、考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力度,对课前候课、老师拖堂、不按时进课堂、随意调课、随意占课等各项常规进行检查。教学常规的规范实施,促使老师更加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者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淡薄,维持性过强。
2.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持续性;教学管理系统开放性欠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与部分教师现有专业水平存在差距;教学管理方式方法落后。
3.加强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总得来说,我认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思想,树立促进发展的教育理念,开放管理系统,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踏踏实实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1.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教师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就必须先从头脑之中真正理解新课标所传达出的理念和精神,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之下,老师要按照新的理念要求自己,坚决摒弃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目标。
2.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改变教育行为、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3.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认可,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4.强化师生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5.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分数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量化表征。分数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学习质量情况,但它是学生学习的量化标志;另一方面,不应过度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应将眼光转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改变上来。
参考文献
[1]刘银泉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校长的教学管理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30-01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终身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朗读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既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又降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而开展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不足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朗读教学虽然为教学常见内容,但教师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过渡,并未针对朗读而开展有效性教学,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不利于小学生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之后教师对文章进行解析。该环节中,朗读教学的积极作用未充分发挥,且缺乏有效指导和评价。由此,语文朗读教学过程十分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育部门及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朗读教学加以充分重视,采取有效策略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1]。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朗读教学中要循序渐进
(1)引导小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小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虽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尤为重要。所以,在初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但是,在初读文章时,教师要为学生纠正错音,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和写作思路,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小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巡视,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教师进行提问“你认为文章中最感人的情节是什么”,小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朗读,能够对文章有整体初步感知[2]。
(2)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
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进行文章朗读时,可能产生诸多自己的问题,但教师不可立即对问题加以解答,而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朗读,积极寻找问题答案。如此,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充分发挥朗读教学有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小学生在不断反复朗读中,对文章有着更深入的认识,既启发学生思维,又促进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答案,能够增强小学生朗读学习的自信心[3]。
(3)细读文章,情感升华
对文章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章,有助于促进小学生情感的升华,使小学生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在朗读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之间有个性化的真情流露,不仅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朗读教学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感悟,使小学生对文章有充分联想,增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
2、针对不同类型文章而开展有效性教学活动
(1)诗歌类型文章的有效教学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诗歌类型的文章较多,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对激发小学生语文兴趣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以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如对低年级小学生,准确朗读和培养语感是教学重点内容,教师应给予小学生以激励,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对高年级小学生,教师应给予学生以足够的理解和想象空间,充分提高朗读效果。
(2)叙事类型文章的有效教学
由于叙事类型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具有深度,所以教师要采取积极策略而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叙事类型文章,其内容深度层次有差异。首先,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尽可能选择篇幅较短、难度较低的文本进行朗读教学,使朗读教学能够被小学生所接受,因而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以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针对中年级学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朗读文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最后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情感,实现文章精讲,引导学生融入朗读教学活动中,以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4]。
(3)说明类型文章的有效教学
由于说明文的逻辑性较强,因而小学教师在此类文章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而合理选择说明文,使朗读教学内容能够被小学生所接受。其次,尽可能选择内容生动形象的文章进行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最后,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文的层次理顺,帮助学生更好了解文章内容,充分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师采取合理教学策略,对提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掌握朗读教学的步骤,进而对学生施以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小学生对朗读教学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朗读教学更具针对性,不仅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增强小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的感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 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0:169+171.
[2] 孙 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108-112.
一、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方式的实践模式
1.课前做足准备
备课组明确教学内容,指导教师依照自身的教学风格与经验,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案,然后与其他教师一起讨论。备课组可安排两个教师同时备课。在课前,需要两个教师深度研读课文,并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中两个教师可借助多种途径参考优秀教案,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案的加工与创新。备课组可把诸多优质教案汇集在一起建成备课素材库,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及音频整理入库,确保每个教师都可共享这些资源。然后,教师分别在备课组中就自己的教学设计开展研讨与完善工作。
2.课中认真施教
教师一将朗读教学法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借助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台湾蝴蝶谷的主要特征,诗意而又扣人心弦地导入了新课,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可借助以下几个问题激励学生能够仔细品读课文:“蝴蝶谷为什么会出现在台湾?”“蝴蝶谷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可为学生的朗读活动配上恰当的音乐,可选用的朗读方式有师生齐读、点名读、自由读等,需要学生有感情地读、字音标准地读,并能将自己对蝴蝶谷特点的认识说出来。教师还将多媒体设备应用到了课堂中,给学生展示了蝴蝶谷的优美景色以及各种特色蝴蝶的图片,还将可突出蝴蝶谷特点的文字用各种醒目的字体呈现出来,使得学生真切感知到蝴蝶谷的特点与迷人之处,并产生强烈的到宝岛台湾一睹为快的愿望。
教师二以绘画形式启发学生想象台湾蝴蝶谷的样子。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各种蝴蝶的图片,引导学生逐一说出这些蝴蝶的特点是什么,然后,趁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了解宝岛台湾蝴蝶谷中蝴蝶的名称及特点分别是什么。接着,教师用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让各组成员在商讨的基础上亲手画出蝴蝶谷中各种特色蝴蝶的样子,要求突出各种类型蝴蝶的特点,从而使得学生在全面了解蝴蝶特点的基础上还可感受到绘画的快乐。W生在画蝴蝶的过程中都使将自己对蝴蝶的喜爱之情渗透其中,有些画出了翩翩飞舞的金色蝴蝶;有些将各色蝴蝶画到一起构成了美丽的七彩花瓣;有的画出了正在花瓣上小憩的蝴蝶。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到了蝴蝶谷的美丽与神奇,还增强了学生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3.课后深度评价
课后,授课教师可先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思考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导入是否有新意、有无践行新课改理念。然后,备课组其他教师对教案进行评议与交流,并与授课教师一起讨论大家关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与分析,为授课教师指明调整教学方案的方向。最后,备课组长归纳教学实践的优缺点,并协助授课教师逐渐完善教案。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的授课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充满美感、导入充分,但缺乏拓展,没有很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二的教学形式十分新颖,但给人“舍本逐末”的感觉,未重视字词教学。教师们在评课中都能指出实质性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很强的建议,为授课教师完善教案提供了依据。
二、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方式的反思模式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高质量应用“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活动完成之后,仔细反思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次教学中预设的内容过多,生动的内容过少。怎样设置有价值的提问,应是教师备课过程中重点研究的内容。教学活动应重视人文性的培养,在关注其工具性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归纳、大胆想象、仔细观察的习惯,尤其应培养学生明确、全面展示自己观点的能力。
一、坚守底线,意文兼得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语文”活动,是要引导学生从机械、封闭的课堂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生活和美好的大自然,从单一、被动地接受学习,向增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转变。与其它的实践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从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兴趣和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主题指导他们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与方法,开展资料积累与处理、社会考察、实验操作、交流反馈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做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是教学的主导思想和根本目标之一。
在活动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采访、记录、读资料、讲故事、听故事、写感受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的安排都要为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服务,最终使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一要充分挖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阅读、说话和写作素材;二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文本和网络阅读,丰富知识,拓展视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三要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规范性、正确性、流畅性。这样就能做到坚守底线。除此之外,还要把握活动中的人文内涵。清初张伯行信奉程朱理学,特别强调“道”的重要性,但是,在谈到读书治学问题的时候,他明确指出“文”“道”不可分的关系,他说:“论道而专求诸语言文字之间,则道晦矣;抑论学而不求语言文字之间,则道亦泯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为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提供沃土,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同时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尊敬师长,珍视生命,勇于探索……最终做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意文兼得。
二、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新的语文课程方案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力图改变多年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封闭性教学模式,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课文”并列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将二者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视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因此,在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陈旧观念的禁锢,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新体系。
虽然年级不同,活动的次数也不相同,但是,综观18次活动的设计内容都是结合教材、贴近生活的。“生活如同泉源,语文犹如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这句话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里将得到最佳体现。像《感受“爱”》《新年》《玩具展示会》《节约的秘密》等活动都和学生的生活直接相关,只有《办科技小报》《寻找英雄的足迹》《“爱我中华”故事会》三次综合实践感觉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办法拉近学生和活动的距离。
三、注重探寻,启发诱导
学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全过程都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活动主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与评价,都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参与。仍以《“爱我中华”故事会》为例,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一方面表现为:有的记不上,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记笔记;有的不敢和别人说话,这是因为他们很少和别人交流,特别是和陌生人交流;有的家里没有电脑,只好和学校的老师借。另一方面就是资料整理,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取资料;有的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杂乱无章,不知如何运用。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引导学生在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时,一定要列出小组内搜集准备运用资料的方法,比如,请教家长或其他人、查资料、自己动手做一做等有效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指导、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的活动全过程。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在指导过程中,不作统一规定,不提统一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规则的告诉者、方法的规定者,而是一个帮助者。教师要努力提高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重在启发诱导。
四、小组合作,学科融合
摘 要:小学科学作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简略分析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重点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问题意识;建议
一、问题意识的界定
“问题意识”可以理解为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产生疑问,或者对于一些理论观点提出质疑的心理反映。本文所提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则可以解释为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探索解决方法的心理状态。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独立的思考,并且在不断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问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开端,然后经过分析或者实验,最后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学生具有了问题意识,才会自觉的进行独立的思考。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既可以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以下几点比较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学习一种新的知识,需要和头脑中原有的旧知识进行对接,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才能掌握新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二)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发展学生智力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探索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得到了发展。
(三)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综合能力、道德、习惯、性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各种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主动学习,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等。除此之外,坚强的意志品质、恒心、耐心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利用小学科学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的几点建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小学的科学课是一门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学科。下面结合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几点建议。
(一)转变学生观念,鼓励学生问
小学科学课程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科学未知世界的兴趣和习惯,作为科学老师,我平常就非常注意随时随地地鼓励学生提问题,改变学生原来的错误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敢问,才好问。如,在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健康饮食》教学时,由于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对于每天吃的食物一定有很多想知道的,下面我们进入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提问题。同学们把你们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围绕着食物问了许多问题:为什么盐是咸的而糖是甜的呢?什么是“垃圾食品”?这堂课就在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顺利的完成了。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作为引导者,需要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巧妙的设置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探寻问题答案的想法,这种发自内心的想法,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学习内驱力,使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如:在小学科学三年级《走进水世界》教学时,我从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同学们想一下,世界上什么东西越洗越脏呢?”引入,学生们一听脑筋急转弯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纷纷开动脑筋,答案也是五花八门。这时我及时肯定了这些同学爱动脑筋,科学的学习就是要爱思考。当有同学说到了“水”后,有同学就问:“为什么水会越洗越脏呢?”我表扬了问问题的学生,对他们爱问问题的行为进行了正强化,并且引导他们学习有关水的知识,探寻问题的答案。
(三)营造课堂气氛,促进学生问
人往往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会比较活跃,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下,学生对老师的惧怕感会减弱或甚至是不再害怕老师,学生们就会把脑子里想到的问题提出来。作为科学老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们问一些奇怪的问题,甚至是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这时不仅不能批评,还要鼓励引导,对于自己不会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课后去查资料,下节课再给解答。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多问。
(四)恰当引导点拨,教会学生问
由于小学科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基本能力,经常采用探究性学习、小组讨论等各种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方式,但是这个过程中,往往因为小学生的基础知识还不够丰富,对于一些探究的方法还没有掌握,需要老师及时恰当的给予点拨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三年级上册《小白兔》一节,播放视频前,学生不知道要看什么。我告诉学生要仔细观察外形、生活习性等。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了答案后,学生还产生了问题。
(五)培养学生习惯,让学生爱问
小学科学课的内容都是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基础的科学知识,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总是喜欢问这问那,刨根问底。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爱问题的行为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渠道自己去寻找答案。如《常见的力》单元,学生问:为什么在打别人时自己也会感到疼呢?为什么自己吹的气球飞不上天空呢?学生提的问题都非常好,我让学生先课后找同学讨论,或者自己查资料了解,不懂的再问老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很有成就感,这种行为不断被正强化,慢慢地就养成了自己查资料、自己找答案的好习惯,这种自觉学习、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一生受益。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同我国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同步,呈现出以语文教学大纲为线索,从无到有,经过曲折发展,正逐渐走向规范的发展轨迹。
一、自发萌生期
从1949年到1985年,教育部颁发的1950年、1956年、1963年、1978年四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无论是“草案”,还是“试行草案”,都没有明确提出过教学评价的要求,评价处于教师自发操控状态。
二、初步形成期
从1986年到1991年,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步形成。这五年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列出评价的基本要求,较为简单地规定出教学评价的几方面内容。如国家教委1986年12月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第七章“努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用一个自然段提出“要改进考查学生成绩的方法”,表明了教学评价问题。但它只是简要说明了考查的目的、考查的范围、考查的内容和方式。虽然该大纲在实施过程中,对指导教学、推动教改确实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个大纲将教学评价的范围设定在“考查”上,而考查的目的主要在“检查”、“促进”和“改进”方面,表明那时对评价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三、曲折发展期
从1992年到2000年,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进入了教学评价曲折发展的时期。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用专章的形式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说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考试考查的性质、规定考试考查的学科、时间与次数、方式及依据等有关基础教育课程评价问题。从教育发展史角度看,这是一个进步。“考核”、“考试”、“考查”是“计划”中的高频词,但“评价”始终没有出现,更没对其提出具体的评价要求。与之配套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第五章“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第六个问题提出了“要改进成绩考查的方法”。指出“要对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查”,考查的方式“既要用书面的,也要有口头的”。第一次提出便要“注意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可见,这时的语文教学评价观有了一定的发展,已认识到评价是个综合、全面的问题,但尚未全面认识到教学评价的价值,只是把考试、考查作为教学评价最主要乃至于唯一的评价手段。2000年的《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又有了新发展。开辟了专章“教学评估”,从评价要求、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考试题型与范围、评价分析等五大方面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纠正了过去忽视教学评价的倾向,语文教学评价走上了正轨。这个时期教学评价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增强了评价观念学科意识。强调“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纠正了以往语文教学评价内容的空泛化、随意化,标准的绝对化、刚性量化等倾向。第二,评价要求日益具体。在提出具体的评价原则的同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各自独立且又较为具体的要求,特别强调评价教学过程和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突破了重视评估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硬性规定而不顾实际是否可行、只重视学生评价而不顾及教师评价的传统。第三,注意评价方法多样化和科学性。要求禁用词语解释、难题、怪题、偏题和烦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拓展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鼓励新见解,并第一次提出了“要重视教学评估情况的分析和反馈”,即评价的再评价问题。第四,重视评价功能全面化。提出要从态度情感和知识能力几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阅读量、习作量、口语交际能力、自学能力和参加各种语文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这纠正了以往侧重甄别与选拔功能、置评价的其他功能于不顾的倾向。
四、规范发展期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时期。新课标很好地继承了前几部大纲的合理内核,在标准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专列第四项“评价建议”,首次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用超过“教材编写建议”的篇幅阐述了评价方面的问题,内容表述新意迭出,内蕴丰富,吸收借鉴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全面考察,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性和综合性。从中可深切感受到新课标语文评价观的显著变化,具体如下:
评价取向侧重激励。新课标把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评价的目的不仅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到达度,更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优化程度的检验和改进,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改善,并明确提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观念更加开放。纠正了从前侧重于量化和客观化,单纯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对学习档案资料及考试结果缺少分析,评价欠客观科学的倾向,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个性评价。评价主体趋向多元。新课标建议从教师、学生、家长多个角度实施评价,由以往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转向师评、自评、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维度多样而综合。超越重在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点的掌握效果评价的传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性和综合性。评价要求具体明确。新课标打破了大纲只简单提出评价建设性意见的传统,提出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并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非常详尽地罗列了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评价要求。提出要求之具体,评价范围之全面前所未有。
作者单位:余干县瑞洪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PCK;提升;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8701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教师知识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师教育标准的重要依据。校本研修则是新时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校本研修中,学校不仅要聚焦教师知识能力的成长,还要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才是校本研修的价值所在。
一、不同阶段教师的PCK特点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情境性知识和一般教育性知识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PCK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量到质的过程,不同阶段的教师PCK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下面,笔者将入职初期、成熟期、专家型教师的PCK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1.入职初期教师的PCK特点
对于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来说,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的积累都相对不足,他们在教学重、难点与知识点的把握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许多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与语文教学知识、语文教学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教学方面,他们都是从“教师教”的视角出发,将主要精力放在基本的教学内容和一般性的知识上,如教学目标、写教案、常规教学设计等,在其他方面很难有大的突破。
2.成熟期教师的PCK特点
成熟期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开始追求和关注一些较高层次的东西,如在教学知识方面,他们会在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结构优化方面有所尝试,还会就不同章节的学科知识进行研究。由于在教学方面他们比较自信,所以会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去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变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引导式、探究式教学,并从知识单向传递转为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学习等。
3.专家型教师的PCK特点
专家型教师大多是学校教学队伍的骨干,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在教学研究方面独当一面。因此,在教学理念方面,此类教师会从更高的角度将教学视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知识框架构建的一个过程,不仅会传授知识,还会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本质工作中,此类教师会更多地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并将社会文化知识、环境知识、课程知识等都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有更多的收获。
二、在学校校本研修中提升教师的PCK建议
1.以教师PCK为核心,构建PCK知识库
如果说PCK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那么校本研修则是提高教师素养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校本研修中,学校要正视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关注教师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状况,本着“提升教师PCK”的目的,以语文学科组成试点,构建语文学科核心教学内容知识库,为教师量身定制研修规划,就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学习、实践体验等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要求广大教师在研修过程中,明确学科教学知识学习、积累和研究办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在语文教学内容知识库的建设中,学校要将知识库分为课堂教学和习惯培养两部分,然后以这两部分为核心,发挥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创建独立的专题群,对知识库框架中的内容进行填充,语文教师则要在教研员的带领下,以PCK为呈现点,进行知识学习、提炼、归纳与总结,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2.优化研修机制,利用活动催生教师PCK
校本研修活动的顺利进行要以完善的制度做保障。鉴于此,在语文教学研修中,学校要完善、优化校本研修机制,明确相关人员在脚本研修中的任务,就校本研修流程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等做出明确规范,以确保校本研修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校本研修中,提升教师PCK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团队合作、研讨活动无疑是最能催生教师PCK的方法了。因此,学校要积极利用创新备课、课例反思、观摩课堂、集体会诊、前沿关注等活动,丰富校本研修的内涵,催生教师PCK,促使教师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要构建教师公共学习平台,为不同能力层次的教的学科教学知识学习、交流和分享提供平台,以提高语文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