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是交际的一种主要模式,文化建构交际的环境,交际需要使用语言来表达信息。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被Hall总结为“交际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交际”(Hall,2010:169)。外语教学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通过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
1 理论基础
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论以Abraham H. Maslow(1968)的需要层次论为基础,认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人性、培育出完美的人(张庆宗,2011:12-19)。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外语教师通过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帮助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以期形成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格。
1.2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Piaget的图式(schema)理论提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的一个建构过程。在Piaget看来,学习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徐刚:2008)。在众多图式类型中,文化图式的建立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文化图式创建协作,交流反馈,最终达到意义建构。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研究,笔者对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沟通能力调查和结果分析。随机选取了非英语专业的80名大二学生在课余和晚自习时间进行问卷调查和文化测试,采取不记名方式,发放学生问卷和测试各80份,问卷全部回收;测试回收78份,回收率为97.5%。随机选取了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6名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教师问卷6份,全部回收,教师访谈均有记录。调查结束后对问卷和测试及时回收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总的看来,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了对文化及文化教学的喜爱,认可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但学生对于文化方面的学习动机不强,教师对于语言教学太过于侧重,这些问题,都导致难以顺利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1)从学生方面来看,虽然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学生过于侧重对四、六级考试的准备,用来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少,英语学习被作为单纯提高考试分数的工具(即工具型学习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认为英语学习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提升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即综合型学习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普遍薄弱。
(2)从教师方面分析,部分教师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忽略了文化的许多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虽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兴趣浓厚,肯定了文化教学的意义,但部分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理解也不够全面、深入,他们的认识与文化教学所追求的学习者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的目标还有差距;为了满足应试的需要,部分教师过于侧重语言教学,缺乏系统的文化教学培训,导致教师的教学手法过于单一、内容枯燥、与文化教学衔接不自然等问题。
但英语学习的本身具备了跨文化的特性,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3 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等,拓宽提升文化素养的渠道;在教学目标和方法设计上,必须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合考虑,挖掘文化渗透的因素,营造课堂文化感知的氛围,创设学生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的机会;多布置任务型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建构文化图式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learner autonomy);教师之间也应加强文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交流、讨论;将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内容整合到测试和评价中去,进行多元化教育评价。
3.1 用文化旁白法加强词汇、语法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文化旁白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入相应的文化内容介绍,并组织同学们就该文化知识进行讨论。文化渗透则是指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把除了有指称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词汇,以及具有目的语文化特征的习语、俗语、成语和句法、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语言项目提取出来,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各自特征及异同所在,从而更好的掌握及了解目的语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201)。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文化信息的积淀。语法使语言输入更系统化、更易于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词汇和语法浅层次的介绍上,还应该讲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内容,通过用文化旁白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目的语中的文化点与本国语言进行对比,创设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机会。
3.2 用语用对比分析法比较口语和听力中的语用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语境、语用的了解程度不够而导致的会话含义误解不在少数。许多学生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没有掌握英语中一些词语的社会意义和语用规则。人们普遍认为,由于语言上的不通所造成的误解和问题可以很快得到消除和解决,而在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方面所犯的错误,则会在长时间内给交际的双方造成很深的心理隔阂,从而大大影响双边的合作和交往(潘亚玲,2006:359)。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的能力,由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转向交际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何使他们能恰当地(appropriately)、有效地(effectively)使用英语,是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自然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口语和听力材料中关于文化方面的素材很多,教师应有意识地用语用对比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的会话含意理解能力,跨越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障碍,帮助学习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3.3 用活动教学法融入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
活动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一个分支,是从学生课堂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计划应使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法中的“活动”,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充分运用网络和媒体资源,通过利用视频来介绍文化背景;或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推动教学气氛,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到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8单元Reading Passage“An English Christmas”,针对该课文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希望通过中外节日的中英文表达方法和不同习俗的讲解,给学生制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讨论话题,创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自然互动,促进交流。教师可在网络媒体上准备好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中外节日庆祝视频,以及与课文内容配套的课件,在精心组织的课堂环节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还可以趁机介绍中西方节日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然后,安排学生分成小组,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进行讨论,假定场景,组织对话,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短剧编排后,进行小组成果展示,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选出最佳短剧,并给予奖励。
3.4 根据教学有效补充教材以外的文化教学内容
只利用教材作为文化教学的资源,范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来促进学生的文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课前或课间,可指导学生观看具有文化内涵的视频或电影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化的氛围,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在课外,可推荐学生广泛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这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常用手段。其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内容与语言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恰当地将语言和文化并列理解。还可以介绍学生浏览一些传播现今西方流行文化的网站,与时事、世界、以及流行文化接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展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经历,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酒店企业 跨文化交际能力 问题 途径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我国良好的政策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入境游人数大幅增加,游客主体的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在2011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3376.22万人次,同比增长5.76%,其中主要以观光休闲和商务游客为主;而国际旅游组织也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16亿国际游客,中国将有1.3亿游客过境,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接待国。而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酒店业主要是以提供住宿为核心的接待服务工作,游客主体的多元文化特征势必对酒店员工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当代酒店业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克服语言差异障碍,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熟悉并遵守国际社交礼仪,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使交流的过程顺畅。通俗来说就是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人士打交道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提升酒店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是在对酒店顾客群主要行为特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语言沟通能力、社交礼仪、沟通技巧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拓宽员工的文化视野、增强其语言沟通能力,使其在对客服务工作中,能够从情感上接受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在行为举止上体现遵守和尊重。
二、目前酒店员工主要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酒店客源构成体系的复杂性使酒店员工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服务效率下降,客人投诉增多,极大地打击了酒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度,挫伤了员工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会使员工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目前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问题。
1.语言差异成为酒店员工对客服务沟通的最大障碍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工具,但据调查大约有90%的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过程中都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这种语言沟通障碍不仅存在于与外国客人的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甚至与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客人交流时也有沟通障碍。如:粤港澳地区的游客,主要以讲粤语和英语为主,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有些客人甚至既不会说也不会听普通话,在面对这些客人时,若酒店员工对粤语也一窍不通话的,双方的交流将很难进行。
2.不了解客人的生活习惯而造成服务差错
目前我国酒店业服务人员在对客服务过程中比较注重标准化服务,而个性化服务不足。有些员工在对客服务中因经验不足而缺乏灵活变通性,从而造成服务差错。如: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忌讳较少,喜食动物内脏,而欧美人却对动物内脏和家禽类的爪部等敬而远之,如中国人觉得美味又有营养的“凤爪”在外国客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如果餐厅服务员在客人点菜过程中,若不清楚客人的一些禁忌,只是按照酒店的标准化操作要求先向客人推销此类餐前小食或盲目的向客人推销菜品,必然会引起客人的反感和不适,甚至会造成轩然大波。
3.员工缺少对宗教文化知识的了解从而造成沟通的误会
虽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很多酒店员工对民族信仰和宗教禁忌却知之甚少,以至于在面对持有不同宗教文化信仰的客人时,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如酒店的门僮在客人到达酒店后,按照服务操作规程需要帮客人打开车门,并为了防止客人的头部撞到车门上方而要为客人提供“护顶(即将手放置在车门上方)”服务,但对于一些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的客人,如泰国人,却非常忌讳别人将手放置在自己头部,另外他们见面的行礼方式是“合十礼”而不是我们日常的握手礼。像这类宗教禁忌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客人的日常行为和饮食习惯,若员工平时缺少对这些宗教文化知识的了解,就会在对客服务过程中“好心做错事”,引起客人的反感。
4.过于关注客人的隐私问题,从而造成客人的反感
某些酒店员工在接待客人的过程中,出于对客人的关心或为了增强与客人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按照中国人的处事方法同外国客人交往,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客人。如私下打听客人的婚姻状况、收入状况、年龄、家庭状况等,或在日常见面后打听客人的外出动向等,这些都会使客人觉得反感。
三、提升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员工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从而提升员工的对客服务沟通技巧,对增强员工的工作自信心和心理素质,稳定员工队伍和降低人才流动率等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酒店企业如何提高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1.酒店管理层应重视并建立相关制度对员工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对员工进行不间断的培训,若管理层对该问题不重视的话,势必会使各部门形成应付的态度,甚至会造成该项工作的半途而废。
酒店管理层若能在日常的管理和经营过程中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员工日常工作的重要影响作用,并积极地督促各部门开展相关学习活动并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不断推动部门员工自觉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过程中,最好能建立系统的培训管理机制,以对各部门的培训工作进行督促和管理。
2.深入调研酒店的客源构成主体及其主要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
酒店应成立专门调研小组,如可从酒店的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市场营销等部门抽调部分员工组成调研小组,将各部门收集到的客户信息按照客源地、语种、住宿目的、住店期间的消费习惯、平均住宿天数、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等进行分类整理和深入分析,并形成文字资料,为开展相关培训做好准备工作。
3.聘请语言教师,对员工进行相关语言培训
在对客源地顾客行为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熟悉本酒店主要接待对象的语言特征,可聘请相关教师对员工进行语言培训。该培训应重视培养员工的交际语言能力,即重点培养员工的听、说等沟通能力,培训过程可通过收集工作实例,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此外,语言培训可采用分级制教学,并辅以各种激励措施促进其长期有效地开展。如为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语言培训,可给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培训的员工每月进行奖励,奖励的金额应根据员工的语言水平有所差别,而员工在参加语言培训之前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参加相应级别考核,考核通过就可以参加高一级别的语言培训,避免浪费时间。另外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实施考勤制度,不要使培训流于形式,浪费酒店资源。
对于语言培训教师的聘任,酒店也可以充分挖掘内部人才。如当今很多酒店都设有“AM(大堂副理)”或“GRO (宾客关系主任)”等职位,担任这些职位的员工一般都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熟悉多国文化、具备多种语言交流能力,并对酒店的工作特点和流程更加熟悉,若能聘任这些员工担任语言培训工作就能使培训过程更加贴合实际,并能够为酒店节约一笔不少的培训费用。
4.善于从工作中总结,建立客史档案并整理成册
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坚持,最好能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平时应注意收集整理日常工作中的相关案例,如在工作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部门培训会议上提出,由部门员工共同讨论解决方案,而对于部门解决不了的,可进一步提交到酒店层进行讨论。
对于酒店的一些常客和VIP客人,酒店方要建立专门的客史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来记录。
客人住店期间的行为习惯、爱好和消费特征等,以便在客人下次入住时员工有所参考,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5.营造文化学习氛围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
部门主管在日常工作中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不断提醒员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尽可能打造良好的酒店文化氛围,可在员工公共活动区域内,如员工饭堂和更衣室等地方,张贴一些图片或礼貌用语,员工餐厅可以滚动播放一些礼仪文化讲座或口语教学讲座,使员工在用餐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所收获,通过耳濡目染,提升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6.形成每日重要客户通报制度,避免服务差错
酒店在进行贵宾接待服务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管理层可在每日例会上向各部门主管通报当日的贵宾名单和预期抵店的时间,以及这些客人的生活习惯、爱好、要求等,再由部门主管向部门当值员工传达,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7.招聘过程应注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能力,稳定员工队伍
酒店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目前酒店业普遍存在人员流动率大的问题,人力不足一
直是困扰酒店发展的主要问题,故很多酒店在进行员工招聘过程中,一般不太注重考核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进入酒店工作的门槛较低,而招聘的新员工未必能适应酒店的工作,离职现象普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因此酒店方若想稳定员工队伍,必须重视员工招聘,尤其是对一线部门员工的招聘,必须注重对应聘者综合素质能力的考察,应聘者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文化知识水平等进行考察,使得新员工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产生职业归属感,从而降低人才流动率,提高对客服务效率。
8.加强与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研发,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人才
目前大多酒店都与一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合作办学,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酒店业未来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酒店方在与校方合作过程中,可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输送的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校方重视对学生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开发相关课程,全方位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跨文化交流已成为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当员工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后,才能在工作过程中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应付自如,从而使酒店行业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2010年1-12月入境旅游外国人人数(按目的分)[EB/OL].省略/mon.web/DocView.aspx?ChnID=282&LeafID=3060&DocID=2454919,2011,01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23
“一带一路”就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国家级顶层战略既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世界级工程。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中国与沿线50多个相关国家进行多边机制合作。另外这样一项浩大的世界级工程必然需要借助于世界上既有的合作平?_模式,学习那些既有平台中行之有效的合作经验,通过采取互联互通的方式来获得沿线国家之间政治互信,也可以通过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经济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也可以通过实现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工程来共同打造文化包容的共同体。作为亚欧的人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一带一路”应该是多国共享共同繁荣的世界文化遗产。著名学者周德仓指出,“一带一路”的互动不应该仅仅只是地理上互动的概念,更多的应该是实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寻求经济合作与贸易共赢,它的作用不仅是打破原有的封闭的保守的文化,还要通过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实现增强双方文化生命力和文化软实力。随着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贯彻落实,欧亚经济发展将会越来越渴求文化、交际与商务复合型新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加强培养跨文化商务英语教学英语人才迫在眉睫,这些人才将来不仅是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跨文化商务交流的主要人才,也是促进沿线各国实现文化融合文化包容的纽带。
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应该重点发展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地域的交际能力培养。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在2003年就已经对商务英语教学等问题作出了相应的总结,他们认为商务英语教学是一门十分具有研究前景的学科,是需要认真研究和专研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形势下,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对比中美商务贸易的文化异同,提供一些启示给商务英语教学的商务英语教育:商务人才在复杂多变的商务环境中不仅需要能不断的适应各种文化差异,而且还要在商务和交际过程中能够与不同文化的商务人士共同创造商务英语教学环境营造跨文化交际的和谐氛围,商务英语应该重点培养商务人员在面对跨文化交际时候能够具有超强的商务英语交际能力。在最近的几十年来,无论是中国还外国对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都是处于稳步发展探索前进的状态,商务英语不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商务英语教学、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管理等领域。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通过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现在日趋于成熟,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等。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商务英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组成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如果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缺乏培养应有的商务英语交际基本能力,那么就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导致商务实践的失真和错误。所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组成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应该立足于培养和满足国际化与全球化人才需求为基本点,探索在新经济形式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高水平跨文化交际与高能力的商务英语教学培养计划与培养模式。但在目前形势下,如果要贯彻和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应该解决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不足问题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足问题。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发现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无论是商务英语专业还是非该专业的商务英语教学人才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达不到要求。
世界上任何文化的载体都是语言,汉语言正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载体,为五千年的华夏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也为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进步做出了绝大的贡献。文化传承者不仅要拥有自身独特的语言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跨文化跨国际之间的交际能力。文化传承者如果只是掌握一门或者数门外语,就算他们具备的相应专业知识多么的扎实和博学仍然不能保证文化传承者在跨文化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进行成功或有效的文化交际。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组成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商务英语人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具有的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我们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能力。
(二)商务英语教学对学生多元文化的培养
“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外语语种的多元化以及英语语言变体知识的差异。根据中国制定的丝绸之路战略经济带的特点,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沿线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贯穿其中,这些国家与地区与我国会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经济贸易合作,或者是与我国签定了服务外包经济项目合作和技术外包经济项目合作等合同。所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能够准确流利的使用国际语言工具进行交流是商务英语人才与外商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实际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同行很多年了,由于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会使大家即使在使用国际通用语言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语音与语调,或者由于使用不同的母语语言拥有不同的语言思维可能会产生英语变体现象或特殊的语言词汇,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造成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障碍。因此,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跨文化商务交流活动中应该具备高标准高复合型的国际化外语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存在着沿线经济带国家中有些国家和地区文化断层或文化缺失的问题。将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效果显著的时候,我国企业必然会“走出去”进行一系列的商务活动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同样也会有许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加入到一系列的商务活动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聚集一地进行商务洽谈,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都有着自己祖国和家乡培育和生长出的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也许他们能够进行?贤ê徒涣鳎?同时不同的文化习性使他们之间在具体的商务行为和跨文化交流过程思维方式大相径庭。这些现象和障碍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商务活动的主体,即商务交流人才没有及时了解和沟通双方国家、国情和各地风俗等,没有形成具体的文化共识,没有构建形象的国情文化。
(三)商务英语教学对学生实践沟通能力的培养
著名学者窦卫霖在几年前的研究,说明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包括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元文化环境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除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外,也要注意培养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拥有开放的语言态度和交流意愿,克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语言变体或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忽视了语言多元化。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中应该设法融入变体知识,可以采取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具体案例,培养商务思维能力、多元文化环境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商务英语人才具有跨文化商务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培养。比如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参与西洽会,或让参加广交会,或让与外向型企业合作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商务实践能力等,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商务实践与学习者能够走出去,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跨文化商务英语教学,提高商务实践与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邀请国内外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研究专家以及一带一路相关企业家,进入校园开展座谈会、科学讲座与学术活动,让他们与学习者进行密切交流与增加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速了“地球村”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社会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文化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整合创造了条件。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实现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与构建,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进行英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提供新的着力点。
关键词: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它最直接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从高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直接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沟通,对于文化贸易、社会发展和进步等多方面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总而言之,重点为高校培养更多跨文化交际人才,不仅仅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更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优化配置和繁荣发展。
二、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不清晰
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不够清晰。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在进行教学规划和设计的时候,过多地将教学目标认定为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升,但是并没有将目标细化,这就很难为后续的英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由于没有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学生在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的时候,也无的放矢,缺少具体操作环节地重视,这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总之,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规划,从而为教学效果提升创造可能。
2.缺乏有效的校园文化交流环境
在很多高校校园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校园文化交流环境,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讨论和交流,这就会很难将个人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无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只有依靠英语沟通和交流,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很多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中过多地灌输理论知识,没有展开有效的师生互动,由于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学习环境,这就很难让学生对英语使用环境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这对于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3.教学评价方式不尽合理
很多学校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评价方式不尽合理,阻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对于不少学校而言,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业水平已经成为了常态,尽管也有不少课程将学生平时的表现计入评价中去,但是这还远远不能够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素质充分地展现出来。在这种错位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指引下,很多学生将较多的精力放到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提升上,而忽视了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要保证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同步性,从而达到完整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路径
1.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
对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体系的建设来说,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从而来将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到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去,提升教学效果。第一,必须要保证课程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语言技能课程、文化类课程、心理学课程、实用英语课程、文学鉴赏课程、影视艺术、写作课程、翻译类课程、口语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第二,应该深入挖掘课程教学资源,实现教材的重新编制,以此来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学要素、文化需求、社会需要等多方面的要素来进行教材的设定和编纂,注重内容的详实性、结构的严谨性、实用性、趣味性,从而来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化的跨文化交际教师队伍
不断优化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潜在素质和文化涵养,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作为教师,应该将跨文化交际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为学生带来有效的学习体验。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给他们出国深造的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美国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从而来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指导思路。第二,由于跨文化交际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等,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自学,提升个人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从而间接地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教育和培养。第三,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因此可以通过打造“双师制”教师队伍,积极邀请国外专家或者社会语言学家来学校任教,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校园环境
对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来说,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必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校园环境来实现。
第一,从高校校园环境出发来进行学习氛围的营造,比如通过高校的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台、双语文艺晚会等方式来实现,通过建立网络化的校园交际平台来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条件。
第二,通过校园社团的方式来实现,开设与英语交际交流相关的社团,引导学生们进行参加,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各国之间频繁的交流和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做出了严格地规定。加速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构建,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校园环境、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构建,从而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卫岭.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2,01:118-123.
[3]谷小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8:124-125.
关键词:翻转课堂;跨文化沟通;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引言
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下人才培养等都对21世纪的大学生提出新的标准与要求。针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河北省某省属重点高校对大学英语进行了教学范式改革,在通用大学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的基础上为学生增设学术英语(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和跨文化沟通(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课程,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能适应全球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做出努力。本研究试图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大学英语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基于实践的一手资料,为其他高校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翻转课堂
近年来,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的研究与实践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的“翻转”是针对传统课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课上讲,学生课后练,知识学习在课堂上,知识内化在课堂外。而翻转课堂是将知识学习和知识内化颠倒顺序,即知识的学习发生在课堂外(课前),知识的内化发生在课堂里(课上)。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课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等方式自学相关内容。课上师生合作,一起解答疑难问题,再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达成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选择翻转课堂理念来设计《跨文化沟通》这门课程是由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翻转课堂的优势所决定的。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一些实际困难。首先,教学任务多,课时少。大多数高校目前都在压缩大学英语的课时,而教学任务并未减少。其次,班容量大,师生互动少。学生人数众多,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再次,反馈不及时,学习效果不佳。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只能通过课后的作业或小测验。教师难以及时、动态地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也就很难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
教育界的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研究。虽然说法不一,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相对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在以下几方面更具有优势。第一,翻转课堂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遇到难题,学生既可以跟同伴一起讨论;也可求助于教师。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可能都不同,但这才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难题。第二,翻转课堂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均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1]。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参与者。翻转课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2]。第三,翻转课堂能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发现个性化问题,课堂上大大增加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最终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特点与优势恰恰可以克服传统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些不足。因此,本研究采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模式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二、跨文化沟通教学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因此,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这个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指出,我国大学教育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针对大学英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5]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跨文化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是课程教学设计,因此,仅对近5年的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沟通研究做一个简单梳理。在知网搜索页面按主题“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沟通”,并含“英语教学”,时间限定为2013-2018年,搜索到2444条记录。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仅有220条记录。再手工剔除“学界动态”、“征稿通知”等无关信息,仅余138条记录。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跨文化沟通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但高质量的论文并不多见。通过知网,对这138篇文章做计量可视化分析。2013-2018年间,关于此领域的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发文量,但总体趋势平稳,变化不大。被引最多的文献是上个世纪末出版的一些关于跨文化的著作,如《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1997)、《文化与交际》(胡文仲,1994)、《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1999)[6-8]等。或许可以推测:关于跨文化沟通教育,近年来并没有突破性的创新之作,对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要向更深的层面推进。从热点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学”和“外语教学”等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关注点上浮,更多是宏观层面和整体趋势的探讨,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也少有更深层次的创新研究。因而,本研究着眼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力图对跨文化沟通教学有所创新,特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三、《跨文化沟通》教学设计
《跨文化沟通》是河北省某省属重点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范式改革的举措之一。自2014年起,为推进大学英语教改的内涵式发展,顺应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该高校在大学英语即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基础上增设了《跨文化沟通》课程。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的依据。在前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跨文化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思维、合作学习能力和课堂展示技巧。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跨文化沟通课程组根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需求和综合能力发展,拓展学习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课程组经过反复讨论,选择庄恩平和NanM.Sussman(美)所著的《跨文化沟通》一书作为课程教材,并筛选了几个模块作为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的学习资源。模块话题包括节日(HolidayandFestival)、婚礼(Wedding)、教育(Education)、体育(Sports)、艺术(Arts)、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Collectivismvs.Individualism)等。课程组还特意安排了两周的自选模块,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或学生的兴趣自行安排学习内容。除了课本,课程组为学生课前自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相关文章、音频资料、短视频、微课、电视节目、演讲、电影等。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分享学习资源、补充资源库。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和合作学习模式。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放在课前,由教师提供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源包并安排学习任务。学生分为讨论组和评价组,隔周交换角色。讨论组学生课前自学资源包里的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提交作业。评价组则以小组为单位,对讨论组的作业进行评价,并准备课堂展示。。此外,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和评价展示,课程组教师还分别设计了DiscussionForm和Reflec-tionForm,制定明确的讨论框架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跨文化沟通课程,不仅在设计上体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翻转”,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改善。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堂外,师生之间的互动数量大大增加,互动质量也有所提高。教师在翻转课堂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学习促进者、帮助者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模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注重课后的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反思日志。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框架写(收获-问题-解决办法或建议),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一是可以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二是可以培养提升思辨思维。在后期的访谈中,有些学生就提出“写反思日志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写反思日志,我学会了独立思考,自己分析问题,再想办法解决……”。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的反思日志可以看出学生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难点、重点没有掌握;这次课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问题又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反思日志,教师也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式的改善等等。
(四)教学评估的设计
《跨文化沟通》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指导,大大增加形成性评估在学生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其中,形成性评估(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评估(期末测评)占总成绩的60%。考虑到《跨文化沟通》课程的特殊性,课程组对期末测评也做出创新性的改革。期末考核要求学生就某一个跨文化现象录制评析视频,并配以文字报告,对该跨文化现象进行深度解读。
四、《跨文化沟通》教学实践
经过3轮教学实践,课程组不断修改完善《跨文化沟通》的教学设计,并就课程满意度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选取个别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再辅以学生平时的反思日志,验证《跨文化沟通》的教学效果。课程组随机选取《跨文化沟通》的4个班17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52份。随后挑选了12名学生就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访谈。问卷结果表明,94%的学生对该课程持积极态度,认为“有必要(很有必要)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92.1%的学生认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更能激发学习积极性”。87.5%的学生认为“跨文化沟通课程能够提高跨文化能力”。在之后的访谈中,学生虽然觉得翻转课堂模式下,他们的学习任务增加,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仍然认可翻转课堂对他们的积极作用。有学生在访谈中提到“这是上大学以来让我觉得收获最大的一门课”,“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很有动力继续做下去”,“小组合作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个人认为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好,能有效提升我们的思辨思维”等等。学生的反思日志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总体来看,基于翻转课堂的《跨文化沟通》教学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从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反馈来看,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软件外包;职业英语能力;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251-02
全球超过3500亿美元规模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以欧美企业为主要发包方,为中国软件外包服务业带来了巨额利润,同时也对我国软件外包人才的职业英语能力提出了挑战。
在国家大力发展软件外包行业政策号召下,软件专家、教师从不同层面对服务外包行业进行了解读,而在软件外包课程中重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和强化跨文化沟通能力,减少因文化不同带来的误解,提高工作效率和获取客户信赖,也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
一、外包人才职业英语能力培训现状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服务外包作我国带来了300多亿美金的效益,尽管每年新增60万名软件类工程师,仅有10%毕业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符合企业要求,每年40万的软件类人才缺口与目前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看似过剩形成巨大反差。培养擅长英语交流的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是软件外包行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软件外包职业英语能力包括英语文档的准确阅读和项目书的流利表达以及邮件的得体交流能力,还包括商务惯例的跨文化认知。目前高校大学英语培养的学生多属于低端技术人才,缺乏职业英语语用技能训练。复合型人才的严重短缺,极大影响了与印度争夺欧美外包订单的实力。
现阶段我国外包人员英语技能培训重任主要由各大高校软件专业、软件职业学院、社会培训机构等承担,尽管国家设立了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由于高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实验基地、教师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等无法满足庞大的软件专业人才培训需求。目前多数普通高校外包专业仍然沿袭传统人才培训体系,学生所学课程与市场需求脱钩,与印度爱尔兰成熟的人才培训体系相比,我国高校在外包人才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如部分本科院校尽管开设软件外包专业,教学理念陈旧,教材更新速度落后于行业发展需求,有实践经验的IT专业教师十分缺乏,且多数教师由计算机、通信工程与电子商务等转行,对国际外包市场行情缺乏深入了解,也不熟悉外包行业流程,自身英语水平仅限于查询科研资料,缺乏外包流程业务方面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缺乏与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合作创办实训基地的实力,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足够的实践锻炼,无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软件外包业员工英语能力调查结果
山东省共有108家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包括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潍坊学院等高校。外包企业1802家,IBM、微软、HP、东软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发包企业落户我省,从业人员达13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英语基本技能包括英语读写能力、英文商务信函、电子邮件及相关文书的规范写作。受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因素制约,我省现有教育体系无法培养出精通外包语言、熟悉外包开发流程、了解国际外包规范的软件外包服务人才。
我们课题组对山东省内规模不等的50家外包服务企业发放了员工英语能力进行了网上调查和电话采访,并对省内高校软件外包专业英语技能培养状况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30份。通过对山东省软件外包服务业发展现状调查结果,了解到企业高中端人才培养、英语能力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开展软件学院与大学英语教研室合作,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将英语课程要求与企业英语能力需求结合起来,在课程内容设置、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实施面向软件外包人才英语能力培训的教学改革,本着英语+专业+商务平衡发展的原则,突出专业能力和商务交际能力,选派专业师资到外包企业进行英语培训,争取实现英语和专业技术的无缝对接。
调查数据显示,有82%的员工反映电话沟通会因噪音、口音等外在因素影响有效交际;约有74.2%的员工表示他们非常重视英语阅读能力,76.3%的人员认为同欧美发包方开展的业务有效沟通是很重要的能力,但使用英语收发电子文档的能力较弱。有七成以上员工有因不熟悉外国文化、写作能力差和影响业务进程甚至丢掉客户的经历;80%以上员工表示他们对英语技能培训有强烈的需要,认同目前高校软件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脱节,造成资源的浪费。九成以上人员表示高校应尽快与国际知名软件学院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软件外包高端人才。调查问卷结果还显示,约有92%的软件外包企业重视提高员工的英语沟通能力,他们高薪聘请国际软件培训专家讲授按照国际商务惯例收发电子邮件,如何开展有效的跨文化商务沟通,避免合同签订和项目研发细节上产生纠纷。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企业和员工都建议高校尽快引入IT职业英语的课程和考核机制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三、高校IT服务外包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面对服务外包业客观经济效益和大量的就业机会,相关高校应该及时引入IT职业英语课程,加快传统英语教学,培养大批精通行业用语的外包人才。注重模拟外资IT企业中的工作场景,强化听说写等职业英语技能,重视跨文化的商务沟通和业务交流。本课题成员在完成本教研室任务的前提下,到软件外包企业认真学习软件业务,与企业员工交流工作经验,积极参与外商的项目洽谈和合同谈判,在取得第一手学习资料的基础上,充实软件外包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内容,重点讲解专业词汇,模拟比较真实的工作环节进行授课,增强了英语与教学的专业性。同时,利用自身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优势和科研成果,结合大学英语课程,通过搜集相关电影、视频等网络资源,对学生着重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训,特别是针对中西文化传统导致重要价值观差异,如何遵循国际商务惯例润起草商务合同、润色电子邮件内容,以避免因文化不同产生的纠纷。本课题组成员还把从企业网络收集的服务外包案例、商务谈判等材料自编教义教材,突出外包服务特色。
本课题组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部分企业建议,结合本院教学实际,在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实训基地、实习企业等条件下,落实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系统学习以基于行业的学习(Industry-based Learning)、建构主义和任务型教学法、体验式学习等理论知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尽量合乎行企业要求,在不过多增加课时基础上,强化商务对话、技术对话、电邮写作等模块,考核学生包括软件业务交流、商务合同谈判等IT职场实践环节。此外,大学英语教师与软件学院教师合作,设计了IT职业英语的考核机制,推荐优秀学生到软件外包公司进行业务实训。本课题组教师精心准备了多场双语外包业务讲座,包括国内外服务外包发展形势、印度爱尔兰服务外包经验、服务外包公司应聘指南等。改革传统期末考核形式,按照模拟求职面试25%+英文简历撰写25%+听力测验25%+课堂表现25%的考评方法,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手段能够保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和针对性。
总之,服务外包英语教学改革对外包人才英语能力培养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实践价值。今后还需要对此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突出外包服务英语特色的系列方案,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优秀外包人才。
参考文献:
[1]Hutchingson,T.& 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崔玉宝.浅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4).
[3]教育部.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9)5号.
[4]唐宜红,陈非凡.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国别环境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7(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常见语用失误 文化对等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在根本上加剧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碰撞,开启了时展的新步履。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它最直接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以此来不断实现我国社会的进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常态,对于学习者的文化素质、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目前英汉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进行有效的研究,对称呼和问候语、赞美和鼓励、就餐和饮食、邀请及致谢等方面的语用失误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来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
一、英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不断的来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文化素质和文化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程度的逐渐扩大,积极培育英汉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来实现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正常的跨文化交往,这对于不断提升我国社会的开放程度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时也是个人成长和社会交际发展的需要,提升了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目前英汉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研究
如何有效地避免社交语用失误应该成为每一位学习者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提升文化互动效果。本文主要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对常见的社交语用失误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为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沟通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和应对策略。
1.在称呼和问候语上的语用失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对人进行称呼的时候,会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遵循 “上下有义,长幼有序”的文明礼仪,而西方人则受到平等与自由等文化的影响,过多强调平等的对话。汉语言中礼貌、尊重、尊老爱幼是其主要的精神核心,“叔叔”,“伯伯”,“阿姨”,“奶奶”都是司空见惯的称呼语言。在英美文化中,直呼其名则是其主要的交流和问候方式,代表平等的社会地位。比如,在很多欧美国家,年长者对年轻人会称呼son,表达对于年轻人的关爱和亲切,但是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格格不入,甚至被中国人视为一种挑衅和侮辱。此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式英语也常常出现,比如 “Miss”、“Mr.”加姓氏,比如 “Professor Clark”。而Teacher Wang!就是常见的例子。
从问候语来看,很多中国人出门见面的时候,往往会问对方有没有吃饭?吃的什么?好不好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在西方人来看,很容易被他们误解为一起共同进餐。因此,西方人更习惯通过“Good moming、afternoon、evening!”、“How is everything? Fine!Thank you,and you?”等语句来进行问候,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语用失误的重要体现。
2.在赞美和鼓励上的语用失误。谦虚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兼听者明,偏言者等等经典格言都是十分有力的证明。然而,在开放、平等、务实的西方国家人们眼里,在得到别人的夸奖和赞扬时,他们会通过“Thank you”来谢谢对方并坦然接受。赞美自己、赞美别人已经成为了英美国家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很容易造成中西文化的矛盾和碰撞。在西方人眼中,他们会认为中国人虚伪,不求实;在中国人眼中,他们会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无法取得长远的发展。但是在涉及到学术报告等教育问题的时候,西方人又是非常严谨、求实的,决不用excellent,wonderful,perfect等词语来进行自我褒奖。
3.就餐、饮食等方面的语用失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是中国社会的良好风气,因此很多中国人在公共场合比较热情,往往会对朋友或亲人寒暄、敬烟敬酒、并给客人夹菜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人则对此行为不太适应,他们更倾向于自给自足,不善于寒暄,不过多地提出溢美之词。同样,在饮食和待客等方面,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与中国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例如,主人通常会这样对待客人:“给你倒杯可乐吧?吃点瓜子花生吧”,客人则会客客气气地回答:“不用费心,自己来。”在同样的场景放到西方国家,面对主人的提问,客人直接会通过“Yes,please.”、“No,thank you.”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总体说来,西方人的表达习惯较为直接。
4.邀请及致谢方面的语用失误。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感恩是他们的生存智慧,因此“Thank you”成为了他们表达感恩的重要词汇,面对别人的帮助和提醒,他们都会表示感谢和感恩;而在中国,“谢谢”通常会用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惠之后,有一定的功利性。此外,很多中国人都有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在邀请别人时,往往会通过三顾茅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热情和真心实意,然而在西方人看来这都是在干扰对方的自由。总之,中西方的文化碰撞和语用失误有很多,这都为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制造了阻碍。
三、如何有效提升英汉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1.不断培育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视野。不断培育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是不断纠正社交语用失误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对于学习者来说,必须要充分地把握和分析语言的文化内容和社会背景,为文化交流和沟通创造条件。所以,学习者必须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阅读原版英文书刊、杂志等,通过英汉对照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对比,增强并提升语言鉴别能力和语感。同时,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深入本质地来对不同文化进行深入切入,对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进行有效对比和思考,从而来更好的提升个人语言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学会理解和宽容,对于相应的语言误解和冲突来进行有效化解。
2.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提升英汉交际能力。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提升英汉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基础,不断的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来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来不断强化他们的实践水平和表达素质。可以开展主题探究、小组讨论、课外英语角互动、网络文化学习等方式来实现,从而来不断的促进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进行本土化交流和实践,提升英语领悟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通过举行英语文艺晚会、英语沙龙和辩论会等活动来实现,不断地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生英汉交际能力的提升,为他们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灵活地适应文化语境和文化形态。灵活地适应文化语境和文化形态,是每一位学习者都应该重点提升的素质和能力。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地域文化中人们的表达方式都不同,说话方式或说话习惯也各有差异。因此,应该主动深入到文化本身,来对文化内容和语境进行有效的适应,抓住不同地域下的民族特点、性格特征、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等要素,并对不同文化的相通之处进行有效对比和理解,为语言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消除民族间的断层和偏见,减少不必要的语言误会。总而言之,只有灵活地适应文化语境和文化形态,才能够有效地减少文化冲突的概率,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与互动,从而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这样对于增进民族感情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语言沟通中的最大障碍,语用失误的出现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文化之间的不对等,影响了沟通效果的实现。要想有效地消除文化断层,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语言的沟通和良性互动,必须要从文化本身来对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深入了解,找到不同文化之间问题断层的成因,实现最有效地沟通和理解。不断培育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视野、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提升英汉交际能力、灵活地适应文化语境和文化形态等,从而来尽可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寅.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D].河南大学,2013.
关键词:全球化;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10-04
作者简介:张丽君,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
学术界对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的理解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深刻变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表现,它体现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体育等诸多方面,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毫无疑问,全球化进程因此也不断地影响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助推着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成为了酒店进入新市场的主动力。
随着1982年香港半岛集团正式管理北京建国饭店,其它国际饭店集团也陆续逐鹿中国酒店市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还有十余家酒店管理巨头:喜来登、希尔顿、香格里拉、半岛、新世界、日航、华美达、凯悦、美丽华、太平洋、马尼拉。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关键期,国际酒店集团登陆中国市场的步伐也随之明显加快,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相继有马里奥特、最佳西方国际、天天、凯宾斯基、喜达屋、豪生、瑞迪森、海逸、罗顿、文华等数十家国际酒店集团涉足中国这块新兴市场。目前,世界各主要酒店管理公司已经基本进入所有中国省市,以香格里拉、凯悦、万豪、喜达屋、洲际等为代表的31家国际酒店管理公司旗下的47个品牌都已进入中国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市场这块大蛋糕越来越吸引着国外投资者的注意力。
一、青岛酒店业全球化历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酒店业更能感受到该趋势所带来的影响。青岛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其酒店业的发展也紧扣时代的脉搏。笔者认为,青岛酒店业全球化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酒店客源的全球化;二是酒店管理的国际化。
一是酒店客源的全球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旅游业也彰显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20世纪80~90年代,青岛第一批国有饭店被批准为旅游涉外饭店,成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先锋。至1995年,青岛的涉外饭店有青岛饭店、东方饭店、黄海饭店、汇泉王朝大酒店、汇泉宾馆、青岛铁道大厦等少数酒店。这些第一批涉外酒店奠定了青岛酒店业全球化的雏形,体现了酒店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二是酒店管理的全球化。自20世纪末到现在,国际酒店品牌大举进军青岛市场,引进星级评定标准,在酒店管理方面按国际惯例办事,大大提升了酒店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青岛酒店业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将一个传统性的、指令性的、隶属于政府外事接待工作序列的服务性机构,转变成为一个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越发引人注目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由一个计划经济的封闭性行业转变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性行业。1996年开业的丽晶酒店是山东省首家五星级酒店。随后,连锁国际品牌酒店香格里拉入驻,海天挂五星,有名的“老三家”自此形成。来自旅游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岛城目前拥有星级酒店160多家。其中包括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海尔洲际、希尔顿逸林、景园假日、万达艾、鲁商凯悦,等等。
由于外资酒店在品牌创立、酒店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信息搜集、客房预定、宣传促销和培训管理方面有明显优势,国际性品牌和国内酒店的交锋在所难免,我国酒店业受到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的危机更不容忽视,那就是酒店业跨文化沟通的问题。
二、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的具体表现
1.跨文化沟通的定义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
跨文化沟通的需要源于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的交流首先是文化的交流,所有的国际政治外交、企业国际化经营、民间文化交流与融合,都需要面对文化的普遍性与多样性,研究不同对象的特征,从而获得交流的效果。
2.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跨文化沟通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影响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跨文化沟通的理解过于狭隘,以为只是语言的表达问题。二是对跨文化沟通过于随意,以为自己输出的信息,听者都能正确解码;他人发出的信息,只要语言听懂了,就能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因而,要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带来的障碍,需要交流的双方至少有一方要深入到另一方的文化之中去,能用对方的文化模式进行思考和看待问题。
3.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的具体表现
国际酒店集团在不断发展与壮大的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不断注入企业中;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化旅游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这也就为酒店业带来新层次的多元文化的冲击。据国家旅游局官网公布的数据,2012年1~3月,青岛共接待入境游客193412人次,同比增长14.52%,其中,境外藉游客高达122721人次。青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作为蓝色经济区重要发展城市,与其隔海相望具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韩资、日资企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青岛地区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已成为韩国、日本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城市。与此同时,随着青岛开放程度的加深,世界五百强企业,尤其是欧美企业巨头也纷纷扎根青岛,参与市场竞争。
因此,酒店客源以及酒店外籍高管构成体系的复杂性,使得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的日益凸显,导致客人投诉增多,酒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热情度减少,最终使得酒店服务质量下降。笔者认为,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酒店客源的国际化,尤其是大量日、韩客人的蜂拥而至,所带来的酒店主客之间跨文化沟通问题;外籍高管与本土管理人员及普通的文化冲突;其它的跨文化沟通问题。
一是酒店客户来源的国际化,尤其是大量日韩客人的蜂拥而至所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首先,语言差异成为酒店员工对客服务沟通的最大障碍。据官方数据统计,大约有90%以上的青岛涉外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中存在语言沟通障碍问题,这种语言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与境外客人的交流与沟通中,如:日本、韩国客人,他们有些既不会说也听不懂英语,有些即使能讲英语,但因受其母语的影响,英语发音极不标准。在面对这些客人时,若酒店员工对日语、韩语、英语也一窍不通,双方的交流将很难进行。面对欧美客人的时候,中国籍员工更表现出了语言能力欠佳的问题。同样,中国式的英语发音、英语句式也很难让老外听懂,即使听得懂只言片语,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问题。其次,是不了解客人的风俗习惯而服务出差错。据了解,目前青岛酒店业服务人员在对客服务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标准化服务,这些所谓的标准化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缺乏了解异域文化,不能灵活变通,提供不了个性化服务,从而造成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如:对于韩国人来说,“4”和“13”是他们的禁忌数字,因为它们和韩国语中“四”与“死”同字同音,传统上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韩国高层楼房里没有四号楼、四层楼、四号房,宴会厅里没有四桌,敬酒不能敬四杯,点烟不能连点四人。很多酒店前台服务员由于缺乏对该文化的了解,将韩国客人房间安排在四楼,或者使用四的数字,结果造成了韩国客人的不愉快,影响了酒店的形象。日本这个民族在饮食上颇有忌讳,他们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得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欧美人对动物内脏和家禽类的爪部等敬而远之,如中国人觉得美味又有营养的“凤爪”,在欧美客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所以,如果酒店服务人员在服务韩国、日本、欧美客人时,不了解他们的饮食文化、礼节或禁忌,必然会引起客人的反感和不适,甚至会造成轩然大波。
对于文化背景理解的不同,成为酒店对客沟通的主要问题。为了实现与日韩客人的有效的沟通,需要酒店员工对他们的文化背景差异有相应的了解和认识。
二是伴随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入住,外籍高管与本土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产生文化冲突。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文化价值优越感。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无论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还是引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美利坚合众国,对各自的文化体系都很自信,并且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比如国际酒店集团的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若都带着对各自文化体系的这份优越感去对待彼此,结果不外乎是:要么产生误解,要么是产生反感,要么引起冲突或遭到抵制,后果可想而知。第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欧美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个人主义,他们做事往往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利益,这和中国人崇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完全背道而驰,所以造成文化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作为一个精明的管理者,尤其是离开本土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从事管理工作的,如果还是固执地以自我为中心,不做变通,其管理之道势必行不通,从而导致管理上的失败。第三是沟通误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交流思想与感情、传递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但是因为语言沟通或者肢体语言沟通不到位,必然会导致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传递有误,造成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三、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的治理对策
针对之前分析的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方面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层面探讨治理的对策:一是宏观层面的,即政府、行业组织及其社会方面的措施;二是微观层面的,即酒店的外藉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与本土作业人员等应采取的措施。
1.宏观层面
全球经济一体化体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从彼此隔绝到联系不断增强、不断融合的过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们越来越像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而一个国际化的酒店则更像一个“万国店”。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在对外交流中的种种表现,成为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政府应加大跨文化交际宣传力度,以期最终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并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如:政府官员及外事人员、国际商务人员、国际新闻传播人员、跨国公司经营者、教授、专家与学者、学生,等等;在国外,孔子学院与公众沟通的优势不可忽视,建议鼓励其它国家专家学者适当研究中国文化与该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青岛是一个日韩客源极其丰富的城市,因此,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大宣传日本、韩国文化,然后着力培养相关人才,从而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加大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力度。只有这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才能形成。这一格局必须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多方位参与的模式,才能促进青岛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避免跨文化沟通障碍,提升跨文化合作,促进经济互惠双赢。
另外,中国每年大约有1200万人踏出国门旅游、经商、求学以及移民,等等,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大约有2400万人。可见,民间对外交流的影响力会在某种程度上胜过政府的对外宣传。因此,应充分利用好这块民间外交平台,让参与对外交流的人士都能成功地开展起公共外交,有效地展现国家及国人的形象。
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部门,跨文化沟通课程必不可少,而这个课程的主讲人首当其冲应是政府相关部门。该课程不仅要介绍文化差异,更要教会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表达与沟通方式。
2.微观层面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酒店服务和经营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经济因素。但事实表明,在很多情况下,文化方面反倒成了主导因素,原因在于酒店服务的对象是人,管理的本质也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酒店客人无疑又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对酒店的产品与服务肯定有着不同的要求,不同文化背景的酒店员工也自然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和对客态度。那么,在酒店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如何有效处理外籍客人和中国员工,以及外籍高管与本土员工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1)跨文化沟通的原则——正视差异,。应对跨文化沟通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首先要在主观上正视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的理念去解决跨文化冲突问题。在国际酒店集团管理的酒店中,外籍高层管理者面对的是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为的中国籍员工,而中国籍员工服务的是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为的外籍客人,二者都是在异域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存在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方面的冲突是在所难免并无法回避的现实。只有正确认识双方的文化差异,做到相互理解,,才能实现文化的融合,建立众多酒店的独有的多元企业文化,从而用文化力促进生产力、以期增强酒店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2)跨文化沟通的实施——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已经成为了跨文化研究的一种基本要求。只有端正态度,融合不同文化,才能促进沟通双方的交流与协作,减少由于文化冲突而带来的组织关系的严重失谐。为此,应该做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前,沟通双方至少应当了解对方文化和本国文化存在的各方面差异,从而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了解得越多、越详细越好。在沟通过程中,应灵活地采取有效的沟通交流措施,来处理较为浅层面的文化符号差异。针对较为深层面的规范体系差异和认识体系差异,要准确找出导致的该沟通障碍的原因,并且要尽可能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在沟通结束后,应学会尽力总结沟通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探讨相关的沟通规律和技巧。
(3)跨文化沟通培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酒店集团可以对管理层和内部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应重视:①外语培训,尤其是英语的培训。因为即使很多日韩客人来到青岛后都用英语交流。应根据岗位的不同需求,设计英语教学内容,克服酒店服务中的主客跨文化沟通的语言障碍。②文化培训。讲授酒店主要客源国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在遇到文化差异和冲突时,员工能从对方异国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设法消除文化壁垒,避免只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对别人的言行进行解释和评价。
四、结语
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青岛酒店业的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青岛国际酒店集团跨文化沟通的诸多烦恼。跨文化交流已成为酒店外藉高管与本土管理人员与员工以及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只有当外籍高管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掌握跨文化管理的知识和理论,并且将其转化为实际能力,在酒店运作中构建和谐的酒店文化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而酒店员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后,才能在工作中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人时应对自如,从而提升青岛酒店业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天虹.全球化是西方化吗[J].教学与研究,2000,(4).
[2]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关键词:文化;国际商务谈判;中美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从事商务活动的人们,他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而通过信息的交流去对一些事情达成一致的意见的过程。由于谈判主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很多差异,这些都对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产生直接的影响。
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隐形潜藏在个人意识里,个人外在的衣着饰物和行为举止会不自觉地打上成长社会的烙印;其次是中间层,个人信仰、社会价值和生活态度;第三是标准的行为模式,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来调节社会群体中的个人。
文化因素对中美商务谈判与沟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谈判本身的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对谈判的取向往往不同。
中国人更侧重与关系取向,在中国人眼中的谈判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共享和发展关系的建立。相比之下,美国人则比较侧重于任务取向,他们眼中的谈判就是能够使交易达成的行为、技巧、过程,认为完成工作和任务要比维持和谐的关系更加重要。
二、对谈判组织的构成
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各个谈判组织选择谈判人员的标准和方法是不同的,体现在人员数量、资质和分工等几个方面。
在谈判中常常可以看到,美国的谈判团队人数不多,少而精。尽管在中国人看来,人数太少会显得没有诚意或准备不充分,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如果人数太多则会表示缺乏自信,谈判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不足,很多时候当对方人数很多时,他们都会表现出怀疑或者不满的情绪。
美国是一个等级观念很小的国家,在选择谈判人员的时候,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一个人的业务水平、口才、应变和推理能力,而这个人的性别或者在公司的地位则不太会被他们考虑。而在中国,职位、专业知识、年龄和性别则比较重要。
美国人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把一切行为诉诸法律对美国人来说是非常习惯的、自然的。因此,美国商人很重视律师和合同的作用,他们经常要邀请律师参加谈判,并能严守合同信用。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带着律师参加商务谈判则可能代表着对对方的不信任。
三、对谈判时间的把握
美国人是典型的直线型时间观,他们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他们做事时注重效率,竞争意识很强。而中国则是典型的循环型时间观,强调“一时多用”,人们可以有宽松的时刻表和信息反馈的延期。
四、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谈判风格,主要体现在谈判者的言语、行为举止、做事的方法等方面。这些东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谈判人员的个人风格,但是,文化对谈判风格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
美国体现的是典型的西方型谈判风格和低语境文化,说话喜欢开门见山,语言中所含的信息充分表达了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中国则是典型的东方型谈判风格和高语境文化。中国人比较注重“人情味”,人际关系在谈判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人不习惯直接反驳对手,更无法接受谈判中出现异议使自己失去“面子”。
五、对决策方式的影响
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决策方式是不同的。
谈判过程中,美国人习惯直入主题,将细节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探讨,在最终决策时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参与谈判的主要人员具有最终的决策权,尽快完成谈判是他们的宗旨。而对中国人而言,谈判时会先说一些其他话题来调节气氛,对于合同等条款问题会在最终决策时解决,最终的决策过程也强调的是群体共同参与协议的原则,全体人员自下而上进行决策。
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包括语言沟通,也包括非语言沟通。跨文化沟通能力特别强调情境脉络的重要性,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和适当性,更重视人与沟通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双方的文化认同。学习不同的文化,了解谈判对手所处在的文化体系,对于理解沟通符号和谈判语境,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国际商务谈判与文化密不可分。深入研究文化因素,可以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商务谈判提供借鉴,也对我国企业进一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并获得最大化利益提供一定的建议。所以,对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对国际商务谈判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国际背景下,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对世界和我国的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中美商务谈判背后庞大的文化心理、文化冲突、文化模式、文化背景的探究能够为两国之间的商务活动提供便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刚.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青岛:青岛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08.
[2]王东升.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