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8-02
在新课程实施中,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怎样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教师所面对的新课题。渗透德育教育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树立目标,全面发展
在体育课教学中,需要加强组织性纪律性与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教师除严密地组织好各项练习外,还要注意活动开展的多样化。在体育课中,有的学生对球类或做游戏比较感兴趣。觉得好玩,就乐意去练。但是,到学习田径有关知识及活动时,部分同学就不愿意去做,认为单调乏味,产生消极为难情况,甚至怨声怨气,怕苦怕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强令人与人之间服从,而是应该启发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锻炼的思想和自觉性,用一些伟人自学锻炼身体的范例去启发他们,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去感染他们,使他们懂得今天的锻炼是为了明天作出更多的贡献。把学生的活泼好动建立在为崇高目标而努力学习、积极锻炼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接力跑的活动过程中,弱小的同学由于跑得慢,经常受到同组一些同学的责备。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这些同学为的是集体荣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应肯定同学的责备是为了本组的荣誉,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做会极大的危害某些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知道督促的方式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建立在友谊、互助的基础上。其次,应用积极有效地引导差的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和为集体争光的责任感。
教师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以鼓励为主,决不要影响学生的锻炼情绪,对那些比较弱小的学生应特别为他们提供方便,帮助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培养学生具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品德。同时我们还要在培养对集体有责任感与荣誉感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积极完成任务。
三、合理安排,抓好集体观念的教育
当我们在安排各项新的活动或竞赛、游戏时,往往发现学生不但很感兴趣,而且积极性很高,获得竞赛胜利又使他们无比振奋,更增加了对这些活动的激情。我们在这时可以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但也要注意到由于教学组织,竞赛规则和思想工作落实得不恰当而产生的一些乱子或事故。这时,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和及时调节运动的密度和运动量,加强保护和帮助,严格按照竞赛和规则去指导和开展活动,密切关注活动的进行和变化情况,使学生自始至终有组织地进行练习,养成井然有序的良好风气。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大家庭的温暖。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
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
小学生的注意是无意占优势,他们的神经兴奋过程较强,抑制过程发展较差。往往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一定的优势中心。他们的注意力会随着周围的任何刺激而分散,影响学习效果。例如:几个班同时在一个操场上上体育课,不同的口令、吵声和活动情景都在互相渗透,一些学生就不容易自控,左右顾盼。有的学生练习某一项目,一两遍后就不能专心地往下练,而私自去做老师不允许的练习项目。出现这些现象,从儿童的心理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却不能就此迁就,顺其自然。我们老师除了应该尽量排除那些容易分散儿童注意力的因素外,还应在教学组织上搞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以增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尽快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要让学生知道,一切有损于集体阵容和声誉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一切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在教学中要切实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使他们充分的认识到无论上什么课,保持良好的注意力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五、身体力行,知行结合
在体育课中,老师是他们活生生的榜样。他们容易接受教师的各种影响。所以,教师的“言教”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上课时,教师的动作要规范,示范要认真,凡事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决不可指手划脚,做到知行并重。总之,我们要有对事业的忠诚,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爱护,言行举止端庄,仪表风度典雅,诸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和模范,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他们,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大有思想工作可做,而且,这个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它和锻炼是有机地结合着。我们只有针对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每个练习中,及时引导,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奇程;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品德教学
1家庭参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育模式,遇到什么事情就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去教育孩子,因此,教育方法灵活多样,不强调正规化,而是强调生活化。总之,家庭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对子女的体质、道德、智力、审美、劳动等素质的发展具有全面的推动作用,人的各种素质的基础,大都是在家庭里奠定的,而这种作用,是其它任何社会单位都替代不了的。家庭教育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家庭教育,它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又影响着社会教育的基础与发展。学校教育,它既对家庭教育起着支撑和导向的作用,又对社会教育起着辅助和优化的作用。社会教育,它既为家庭教育提供环境和条件,也对学校教育反馈信息、提出挑战。但是从家长的总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已经交了学费了,家长就尽到了责任了,管理孩子完全是老师的事情和责任了,学校就好像是全托所似地,这样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孩子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孩子内心世界从来不管不问,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管好吃饱穿暖就成了。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完全忽略了对孩子的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习惯教育的养成。早期形成的好习惯对今后身心发展起催化作用,早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会对今后身发心展起着巨大阻碍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全面转变观念,配合学校和社会进行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请家长走进课堂,举行专题讲座;利用通过家长职业渠道提供的教育资源,带领学生到不同的工作单位参观考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行业的工作经历。还可以通过家长这一中间渠道,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或历史文化遗址参观考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祖国灿烂文化的魅力。
2社会参与思想品德教学
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在家庭之外,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整体社会环境对其各自的家庭教育也会产生影响。比如乡邻相互之间有个照应,能给彼此带来一种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支持,另外,环境的经常变动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现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居无定所,有时为了寻找更好的居所,有时是变换工作,孩子要不断的适应新环境,家长忙于生计,不愿意经历许多麻烦去为孩子上学奔忙。很难保证给子女提供稳定和良好的环境。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他们的孩子失学或无法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
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成长都起作用,也都有影响,社会上各种因素例如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和各种宣传工具(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者要善于挖掘社会环境的教育资源,并注重抑制其中的消极因素。在社会教育环境建设中,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变社会环境的随意影响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极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失学少年时常聚在一起,四处浪荡,打群架或从事行窃活动或上网成瘾,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孩子失学后留在家里照顾家庭,或做父母的帮手,这实际上是把这些孩子推向社会最低层,给他们一生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先进人物、知名人士、革命先烈等,都对思想品德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这一部分人的力量,将有利于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例如,教师可以争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社区知名企业家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农场、企业并参与到其中,感受自然生态园和企业文化的魅力,体验企业的生产经营,锻炼学生校外生活实践的能力。
3学校开发多样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未曾转变,认为吃透书本教材就可以,而学生则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使之更好地为思想品德的教学服务。
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外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关键是要把校外课程资源与校内课程资源联系起来,就校外课程资源而言,主要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的社区资源。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蕴涵着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能为教学提供许多的便利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只注重书本教材,对这些宝贵的社区课程资源视而不见,无疑是没用的,所以要重视校外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积极开发利用校外社区课程资源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连接好社区内的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区服务机构和地理资源、生物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经济技术资源、民族传统资源,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与时代接轨,与学生生活接轨,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在开发利用思想品德社区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各种社区课程资源进行识别排查,精心过滤,从中筛选出所需要并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这种开发利用方式既简单方便又容易实行,而且学生也易于接受,由于所筛选的课程资源来自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学生因此会倍感亲切,容易为他们所信服,也有利于促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生活化,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化。
4结语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点问题,更是一个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迫切需要解决的且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充分开发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位课程资源对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赋予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极为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宋霞.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活动改进的策略研究[J].岱宗学刊,2008,(03).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设计;讨论;指导
“好一个好的方法可以为大家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让人们能够认识到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发生改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师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的方法
民主讨论的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导引导下,学生就课堂的主题进行民主讨论,从而完成激发―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情景设计的方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三、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四、情感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
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诉说了沈阳五星河体育馆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足球提前出线时全场红旗翻滚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有些内容和录像场面使教师们激动不已。
五、意志磨练法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六、自我教育指导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了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
让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进行自我评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会评价自己是先从认识别人的品德开始的,对自己的评价只能重复教师或家长的看法,已慢慢学会独立评价别人,最后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
1.偏低的思想品德素质
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中职学生的教育,并且投入了大量经费,农村中职教育也发展迅速。但是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质量仍然不高,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素质极差,上课睡觉、说脏话以及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
2.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缺乏判断和社会阅历的农村中职学生往往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从而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信仰和追求,很多中职学生上学纯粹就是为了打发时间,还经常沉迷于网络世界,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的标准,不思进取,甚至为了金钱走向犯罪的道路。
3.对学习作用认识不够
很多中职学生认为学习根本没有用处,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这种错误观念的恶性循环使得更多的中职学生无法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二、农村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方面
农村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家庭教育方面的影响颇大。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根本不理会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孩子犯错,家长唯一的处理办法就是“棍棒教育”,这样不但不会正确引导孩子,严重的还可能扭曲孩子的思想,使孩子对生活充满失望,对人生没有追求。
2.学校教育方面
目前,很多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意图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成功就业,从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而且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中职学校经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强行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理会学生有没有听懂。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以后在社会工作中根本无法有效运用所学技能,更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三、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校首先就该舍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同时还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农村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与正常的城市里的学生不同,不能用传统的思想和方法来教育,不然会產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这就需要农村中职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2.做好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视,通过把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与技能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并不是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工具,相关领导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否则可能会影响到很多学生以后的发展前景。
3.优化师德队伍
优化师德队伍是提高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前提,只有具备一支优秀的教育团队,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水平。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聘用工作,要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应聘教师必须拥有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件,同时还要对教师的实习期工作进行考核和评判,以确保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水平。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工作已经迫在眉睫,这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个方面来共同努力,通过尝试不同的办法,让农村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为其以后的发展道路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杜海玉.思想品德教育对中职学校学生人生观塑造的作用与方法分析[J].电子制作,2015(7):17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探究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而现实中的思想品德课陷入了一种教师在课上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却收获很少的怪圈,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思想品德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在生活中真正运用。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课程目标不相符的现象,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做出了一些尝试,供大家探讨。
一、情境导入法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起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气氛的重要作用。它是师生之间共鸣的音符和师生心灵的桥梁。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入,增强其有效性,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积极性,从而为提高教学效率打下良好基础。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可以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社会热点等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思想品德。
1.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在教学中,以社会热点导入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学生也更感兴趣。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法不可违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今日说法》等普法节目,让学生看到触犯法律的后果,认识到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辨别是非奠定基础。
2.利用歌曲导入
初中学生大多喜欢音乐,音乐作为一种听觉刺激能够调动学生情感,愉悦学生身心,因此,教师可以把音乐这种形式引入课堂导入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爱我家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亲相爱一家人》这首歌曲,很多学生都情不自禁跟着唱起来:“我喜欢一回家就有暖洋洋的灯光在等待”,在优美的旋律里,不用教师开口,学生就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对自己的期待,爱的情感油然而生,教学难点也就不攻自破。
3.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导入
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能引起学生共鸣,有利于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调动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件。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生命和健康的权利时,我引入了身边发生的有关保护青少年生命和健康的热点话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高,又提出了各种问题。
二、讨论交流法
初中生年龄大多在13~15岁之间,青春期刚刚开始,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虽然有些孩子气,但却故意表现出成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烈,喜欢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针对学生这一心理发展特点,应及时疏导,巧妙设置话题引导他们自由表达。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六课“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说说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也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和自身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例如,为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准备怎样实现这个理想?我有哪些责任?我承担了多少?我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贡献呢?根据教师提示的问题,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有了讨论的话题,学生能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这样也就完成了思想品德的德育目标。
三、辩论教学法
初中学生虽然心理上不太成熟,但他们却已经初步建立了是非观念,他们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和看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让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采用辩论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的辩论题目。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追星”现象进行辩论,分出正反方。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模仿榜样人物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明星。
2.教师要在辩论开始前启发并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表见解,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辩论结束后,教师应当及时总结,评价辩论中正反两方学生的表现,并将教学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择善而从。
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结合新课标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娇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方法的使用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讨论法是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
一、讨论式教学的价值
所谓讨论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核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侧重点在于通过讨论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个人的观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具体说,讨论式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堂讨论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他们是获取理论知识,发掘智力潜能,转变思想意识的主体。而现代教育理念证明: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过程才能达到。可以说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的高度是教学质量能否达成的关键。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其中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好讨论式教学方式。
因为在讨论的准备过程中由于教师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所以要想独立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必须主动、深入地带着讨论的题目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讨论进行过程中,通过思想交锋,观点的碰撞,相互启发,对自己所形成的观点不断进行修正,从而更加完善。而且在讨论过程中,由于对论题有相对的了解,在自尊心及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也必然会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对他人观点做出赞成或反对的评价。由于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观点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积极、主动、独立、快速的思考,这就达到了在教学中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意识。也就实现了我们常说的教学中要真正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主线的教育思想。
(二)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地思考问题,明显地激发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热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语言表达、思维逻辑、写作能力等都有很好的帮助。素质教育提出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合作。由于课堂讨论提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讲授法信息交流单向性、谈话法信息交流双向性的局限,实现了班级全体成员之间信息的多向交流,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理气候”得到了良好的调节。由于各自的生长环境不同,学生之间异质性比较突出,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差异性很大,这种差异在平时的交集不多,现在通过讨论的形式集结起来,在此过程中就能找到他人思维的闪光点,开启自己的思维宽度和深度,学会真诚赞美,学会善意批评,学会虚心接受,学会思想碰撞,使学生通过讨论的媒介中能充分地展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讨论式教学学生往往需要组成小组,这就使他们的学习是集体探讨而非个体学习,从知识的接受上也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的转变,这时他们获取的知识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授而是由教材、图书资料、电脑网络及同学交流所构成的立体的多渠道、全方位的途径。这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使学生容易产生创新思维的热情和冲动。
二、讨论式教学的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被证明比较适合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当然,但讨论式教学实施能否成功还需要认真处理这样的问题:
(一)讨论氛围――宽松和谐
讨论式教学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采用这一教学方式是需要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里,教师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播、讲授者,他所要担负的任务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开拓思维广度。实际上,如果教师用友爱的笑意、睿智的思维、理性的谈吐、周密的组织出现在讨论现场的时候,一个宽松、和谐的讨论环境就已经被营造出来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活动的条件,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如果人从心理上感到没有压迫感,认为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之中时,他就乐于展现出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要想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宽松和谐氛围的形成。
(二)讨论准备――充分周密
充分周密的准备也是讨论成功的关键。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要将所进行的讨论和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讨论也要在教学内容所限定的范围之内进行而不的离题千里,漫无边际。所以,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应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关于这一点,下面还要提及,在这里就省略了。
(三)讨论的参与――积极投入
讨论是正常教学的过程,理应做到全员参与而不是几个或部分学生的表演。当然,许多学生不太习惯这样的场合发言,考虑这样的学生可能不是少数,所以在讨论开始时教师不要对论题进行过度的分析,也不要害怕开始时会出现冷场。因为,过度分析会在无形中干扰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并做出判断而开场时的冷场是学生整理自己观点、梳理语言逻辑的标记。可从比较轻松的话题比如询问准备过程中的甘苦切入,调节好讨论的气氛。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讨论的兴奋点,使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始终得以保持。教师所做的是掌控讨论的节奏,认真听取发言,引导学生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理性对待可能出现的争论。当然,在结束时教师对讨论进行点评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讨论式教学法实施的原则
(一)充分信任原则
这是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原则。早在20世纪80年代,合作教育的先行者们就指出,对于教师而言,要始终相信每个学生所具有的潜力及其发展前景,要懂得将学生的潜力尽可能的发掘出来,对学生的成功始终要持乐观主义的态度。对于在思想政治课中所要贯彻在讨论也是如此。要对学生对将要讨论的问题的把握有充分的信心。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并提供一切可能条件帮助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所提供给学生论题必须是适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能激起探究热情的能使之言之有物,言之有获而非不加选择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有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我们的讨论就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了。
(二)正面性原则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之一是必须依靠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德育修养。这一原则完全适用于思想政治课的讨论教学。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各种社会思潮、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加以信息获得的多样性,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时期的学生而言,面对纷繁的信息以及自身切身的感受,难免会感到困惑。这时思想政治课教学坚持正面性原则也就更显重要。
正面性原则就是依托科学的思想、先进的榜样、正面的事实坚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态度教育启发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认识觉悟和认识水平,排除各种认识障碍,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接班人。
(三)有效性原则
讨论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也不是为了教学形式的“花哨”,而是为了最终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否则只会言而无物,浪费教学资源,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课堂讨论不但要具有讨论的外在形式,更要谈出成效。
课堂讨论有效性是指学生有得有失。有所得是指通过讨论的媒介,学生能够吸取正能量,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有所失则是指通过讨论,学生解除消极因素的影响,抛弃不正确的观点,最终在这一得一失之间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简而言之,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就是做到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得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做到三维目标协调发展。
四、讨论式教学法实施过程
讨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准备、实施、总结。
(一)讨论准备
讨论的准备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详尽的准备,讨论是无法实现的。既然要讨论,首先必须有供讨论的话题。讨论话题的确立依赖于教师。
一般说来,讨论话题的确立无外乎三个要素:一是紧扣教材;二是贴近生活;三是难易适度。
同时,在讨论进程开始前,制定相应的讨论规则也是很有必要的。讨论的发言时间、讨论时所用措辞等都要事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达成共识从而保证讨论的良好秩序。这是教师的准备。
要使讨论圆满,学生也要进行相应的准备。由于学生是讨论式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准备情况影响到讨论的深入程度,因此学生的准备是讨论式教学不可或缺的方面。具体要做的就是根据讨论的话题,熟悉相关的教材内容,整理资料,通过深入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针对教师给出的案例或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解决方法,对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进行梳理留待交流。在确定自己的观点的基础上准备好讨论提纲。
确定了讨论话题之后,还有一项必备的准备工作就是组建讨论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性格、特长等多方面的因素,使讨论组合形成差异性和互补性,尽可能使小组的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讨论实施
讨论实施是组织讨论的中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实施前要确定好游戏规则,教师要随时掌控讨论的节奏,鼓励学生就话题畅所欲言,使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出现思想的碰撞,最终取得相对一致的结果。
(三)讨论总结
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了讨论的过程后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心讨论总结。总结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因为讨论教学的一种方式与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的过程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达到掌握,进而消化的目的。
五、讨论式教学教案实例
教学设计应符合课改的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展开为主线,把学生置入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教材,查找有关法律规定;教师围绕教学的重点内容设置情境,由情境话题展开课堂讨论,在师生、生生合作中明理导行;学生用所学知识剖析社会现象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言行。
以初二《思想品德》第十七课第二课时《学会尊重他人隐私》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哪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我国法律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方面有哪些规定,学会如何去尊重他人的隐私,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教学重点在于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如何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充分使用课堂讨论的方法,通过对几个问题的设置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归纳展示出来。并在确定了讨论题后让学生以5-6人为单位进行准备。
首先,通过视频《陈奕迅买烟视频流出不忿隐私被侵与粉丝对质》,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次粉丝的行为会让他如此生气呢?”通过对此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出本课所要探讨的隐私话题。
其次,设置两个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1)在好友家,你看到她的日记翻开放在桌上,你会怎么做?(2)小莲因父母闹离婚很困扰而向你倾诉,同桌问你小莲发生何事,你该怎么说?
在学生对这两个情境进行讨论和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1)大家能否归纳出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2)不尊重别人的隐私,甚至传播别人的隐私,是什么样的行为?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该怎样尊重他人隐私。
再次,在掌握如何尊重他人隐私的基础上,把话题回到学生自己身上,作为未成年人,生活中如果遇到教师、父母出于各种目的而拆看自己的信件等东西时,该如何更理性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此处同样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玲玲的烦恼”――最近一段时间,玲玲一回到家就上QQ跟好友聊天,妈妈看到后,她就马上关掉。老师也反映开学两个月来,玲玲学习不够认真,成绩有所下降。妈妈对此很怀疑,坚持要看玲玲的聊天内容,要求玲玲交出QQ密码,玲玲觉得这是自己的隐私,坚决不肯。母女俩因此闹翻了。
组织讨论:(1)对玲玲妈妈索要QQ密码的做法,说说你的看法。(2)玲玲该怎么妥善的处理与妈妈的矛盾?(3)如果遇到父母或老师想翻看你的私人物品会怎么办?引导学生分别站在玲玲和妈妈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学生对这一情境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发言后,及时归纳,使学生明白,如何既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又正确理解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关爱。
最后,在讲解尊重把他人隐私的注意事项时,同样通过案例来展示:(弗吉尼亚枪击案)凶手行凶前曾在接受心理咨询过程中提及自己的计划。心理咨询员没有及时向校方汇报情况。”
组织讨论:(1)心理咨询人员为什么没有将凶手的犯罪倾向和计划向警方反映?(2)心理咨询人员的做法对吗?为什么?(3)通过这一事件,你觉得在尊重他人隐私的问题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探讨,向学生强调隐私的相对性尊重他人隐私,不等于能够隐瞒包庇犯罪;生活中没有绝对的隐私权。
最后,我做了这样的讨论总结: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孔子的“礼”论,也反映出了对他人隐私的尊重。从心理学角度讲,窥探他人隐私也是一种好奇心的表现,但是如果侵犯到公民的隐私权,那就是违法行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知道甚至传播,因此我们都要学会怎样尊重他人的隐私。我国法律对因为宣扬隐私使他人受到伤害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做出了明确规定。生活中基于彼此的信任我们常常会分享一些个人的小秘密。此时,要承担起对这份隐私的责任和信誉。尊重隐私需要强化我们对他人的责任意识、信用意识。所谓责任是保证隐私的安全;所谓信用是体现对他人的忠诚。只有责任和信用才能为我们的隐私建立安全的平台。结论是:
(1)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是现代社会生活我们应共同遵循的文明准则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而相互尊重的主要内涵就是尊重个人的自由和隐私权。个人的隐私权得到尊重程度反映了个人所处社会文明的水平的高低。个人隐私越是得到尊重越是表明这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越高;
(2)尊重他人隐私的表现:理解他人保持自己隐私的权利,不刻意的打听别人的秘密;同时,也要肩负为他人保守秘密的责任,不经当事人本人的允许,不向第三者散布当事人的隐私;
(3)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治机制的健全,在这样的社会里,尊重他人的隐私权的公民的义务;
(4)现实生活中隐私权的获得不到绝对的,任何权利都是相对的,都必须被限制在法律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说绝对隐私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5)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个人的信息,除非本人允许任何商业机构、个人都不得向第三方透露,否则便构成了民事侵权,受害者有权依法要求侵权方立即停止其侵权行为,在此过程中如造成经济损失的可以要求侵权方承担经济赔偿的责任。
(6)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隐私: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与人交往中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和适度的情感距离,不向他人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从课后学生的反馈看,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整理和素材的收集,他们对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的隐私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反映由于自己的参与程度较深所以对教学目标的体会更深,他们一致要求以后这样的教学方式要多使用。
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诚信为本》时,用简笔画画出“小木偶奇遇记”里的比洛丘,先问学生认不认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再提问他的鼻子为什么会越来越长,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再顺势诱导学生联系教材,谈谈为什么要讲诚信及如何做个诚信的人。又如在学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一内容时,可以如此设问:这句话是否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的影响和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存在?并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回答的内容将是十分丰富的,这样做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如教学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富起来》时,由“春天的故事”引入改革开放话题后,可提问学生:改革“改”的是什么?是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学生经过充分讨论,联系教材得出结论后,教师再用“足履关系”作比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一来,“改革的实质和目标”这个疑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勿以恶小而为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抓住“危险的诱惑”这一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诱惑?它们有什么危害?为什么青少年学生最容易受诱惑?青少年应该怎样抵制不良诱惑?以网络为例,说说你怎样避免网络的不良诱惑。这样提问既便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身边的各种“诱惑”,初步具备对各种“诱惑”的辨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明辨是非,自觉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四、抓住矛盾点提问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矛盾之处,也就是认知上最感困惑的地方,有已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有现实和理论的矛盾中突等。在这些地方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教学“平等待人”这一内容,讲完“每个人拥有同等的权利和尊严,我们要平等待人”后,可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讨论:一个老人上了公共汽车,没有人让座。售票员请一个年轻人为老人让座,年轻人无动于衷。站在一旁的王丽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懂得尊老爱幼的道理吗?”年轻人反问道:“现在都讲人人平等,大家都一样,凭什么要我给他让座呢?”请你帮王丽讲出反驳那个年轻人的道理。
五、要抓住聚合点来提问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课文的基本观点或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在讲八年级下册《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时,首先就热点设问:“你了解‘同票同权’吗?它有哪些规定7为什么要出台这些规定?”这种结合热门话题提问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并掌握知识。
六、要根据教学重点来提问
一、德育目标的实效性
大多数西方国家对学生德育目标设置科学合理,在德育目标的设置注重实效性。目标设置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认知水平出发,强调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分阶段提出具体的切实的操作性强的目标。因而,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很容易达成德育目标。如日本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内容比较具体细致,包容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学生的穿戴、仪表到学校课堂纪律、活动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德育内容与学生校内外生活直接相关,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细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操作性强,避免了形式主义,中小学校的德育实施效果明显。为了较好地达成德育目标,日本学校的德育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特点出发,精选了最适合学生需要、喜闻乐见的、熟悉了解的生活资源。德育目标的提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螺旋式上升,如对小学低年级的要求是不说假话、做事诚实、不撒谎、不欺诈他人,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等。对中学生的要求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生活有规律,具有自律精神。同学之间相互信赖、理解和尊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同时,与德育课程相吻合,利用各种活动广泛开展培养学生的乡土教育,保护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并适应新时代的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等。
与之相比,我国的德育目标设置过于粗放,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缺少具体可行的分年级或分阶段目标。在目标设置上过于宽泛,标准模糊,不能够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社会认知水平,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笼统的目标使得在实施德育目标时往往无所寄托,缺乏生活基础的支撑,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道德教育内容的人本化
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基础的差异,西方国家中,各国道德教育内容随本国具体情况不尽相同。然而有一点比较相同的是:他们虽然也重视道德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因素,但他们强调更多的是个人品德和公共美德的培养,并把政治性的内容寓于道德教育之中,而不是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在具体道德教育过程中,尤为注重学生个人优良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如美国“诚信”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对他人诚信,不说谎话,重诺言,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进而升华到对国家的诚信――忠于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样把个人的道德教育(诚信)与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效果较为显著。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根据国家性质来培养合适的社会成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年幼的小学生而言,深刻的政治理论和抽象的灌输说教是否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能否理解和接受。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生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时期,应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放在首位,到高年级理解力较高时再进行政治教育。在进行政治教育时,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心理规律,采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将政治理论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用浅显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生硬的灌输方法。
另外,我国传统道德中的合理资源被忽视,由于西方文化日益普及,大多数学生对一些经典的道德箴言知之甚少,对做人道理和日常行为习惯以及与尊重生命等基本方面重视不够,但教材却人为地拔高了道德标准,脱离了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接受能力。道德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教育方法机械单一,使学生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兴趣。对学生的权利重视不够,而过分强调奉献精神,易引起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的挫折感。一言以蔽之,道德教育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针对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合理对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取舍,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德育过程的知行统一性
西方各国的德育普遍注重德育的实效性,基础的思想道德内容、原理仍通过课堂向学生进行传授,但是,空洞的说理教育显然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德国中小学每人发一本记事本,专门记录自己一天的行为,并进行分析:哪些事做得好,合乎社会规范,要继续坚持;哪些事做得不对,错在哪儿,为什么错了,提醒自己不可再犯类似的错误。与之相对比,我国思想品德(政治)课程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课程的设置与考核方式注定了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政治)课程的智育化倾向,由于考核方式的单一化,考试主体的一元化,一张思想品德(政治)试卷即可决定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成绩,再加之“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使得思想品德(政治)课程完全偏离了自身目标,异化为一门文化理论课,完全割裂了知行的联系,将“行”这一环节完全排斥于思想品德(政治)课程之外。在整个中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只局限于课堂的认知、理论的灌输,忽略了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品德教育;问题;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乎学生对生活与生命的认识,所以说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正处于转折时期,因此,在中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与目的地认识水平,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生命的能力,进而使他们健康成长,所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问题
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理念是育德为先,育人为本。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育目标理想化
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一直以来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只是单纯地从总的教育目标出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将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理想化。在教育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是大而空的进行教学,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最终致使思想品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2.教育内容抽象化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年龄特点,致使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概念和道理。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长期以来,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这也就背离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
3.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化
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缺乏灵活性,不注重学生的自我领悟与体验,而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将思想品德教育变成呆板的说教式教学,所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教学情境,运用教学理论将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1.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角色,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课堂氛围感受生活。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别人理解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条件,从情感上让他们感受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意义。
2.创设激励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抽象化,致使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思想品德极其枯燥、乏味,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只是形式性地学习,在内心深处根本不情愿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创设期望的课堂
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过一些事例感染学生的情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语也会影响学生自我观念的改变,日积月累,就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力量和信念,从而达到教师的期许。
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观念的形成与改变,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所以说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还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从而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关乎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明确教育目标,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不仅对思想品德教育课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珍爱生命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