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9-2020第一学期年唐家墩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全体唐小人凝心聚力、砥励前行,留下了一串串奋斗的足迹。学校坚持“同真教育”的办学理念,探索“真爱育人 润泽心灵”德育教育模式,构建“真知启人同,情智共生”本色课堂教学模式,孕育并开发德育、智育、体育校本课程,使学校成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摇篮,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家园。
一:常规常在自然向上创新提升向阳生长
1、读书积淀文化,书香润泽校园我校围绕“阅读启智
翰墨飘香”主题,创设同真书香文化,结合“红领巾阅读计划”推广品牌活动,不断推进深耕阅读工作,主要从营造氛围、特色课程、社团活动、拓展传承、亲子体验和激励评价等方面入手,大力倡导“悦读启迪智慧,书香润泽校园,读书积淀文化”,为师生和家庭的精神成长构建一片理想的文化沃土。(1)置精选书目,创书香氛围建筑同真阅读长廊,学生可以在长廊驻足阅读。学校开设“红领巾邮局”阅览室,精选书目,重视质量,每月更新,配有诵读教师、学生局长管理,引领导航。开设红领巾图书角、绿色流动书吧,班班都有“读书角”,学校每学期持续为各个学段班级添置适合的图书,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简单易读的儿童绘本、经典传承的传记小说和感悟人生的名家散文。我们让学校每一个角落都有文字的影子,每个班级充满文学气息,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2)展社团风采,培书香素养学校以“展示个性、培养兴趣、拓宽知识、开发潜能”为宗旨,成立了“三青鸟文学社”和“棒棒唐之声”广播社团,为孩子们搭建文学熏陶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孩子在经典中感悟文学魅力,在品读中领略语言的丰富内涵,突出听、说、读、写、演、思的训练。(3)润经典无声,诵四季书香四季读书节感悟一年四季的变化共分为春、夏、秋、冬四个主题,全校师生、家长共读共赏。暮春时节,开展了“诵读千古文 争做博学少年”春季诵读活动;欢乐一夏,开展了“跟着课本游中国”假日读书活动;丹枫迎秋,开展了“漫步金秋书海之棒棒唐朗读者”读书活动。让孩子在季节中感悟生活,让书声成为校园里最动听的音乐,让书香成为家庭最芬芳的味道。
(4)重激励评价,拓书香留痕
“你读,他读,我也读”是一种氛围,老师的示范阅读有着强大的磁力,孩子们有了个性见解。“你写,他写,我也写”是一种衍生,老师的创作引领有着巨大的魔力,孩子们用稚嫩的文笔续写学校特色魔幻小说《龙族精卫》或是创编属于自己的童话绘本。假日里制作阅读计划,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共同经历着书籍带来的喜怒哀乐;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DIY个性书签,完成“幸福阅读卡”,在写写画画中总结读书收获,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结合“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等评比,使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更有力量。
2、匠心点亮童心
劳动创造乐趣学校推行润心劳动教育,采用“学劳结合”结合的方式,劳动教育作为育德、育智、育美、育体的一个重要载体,让劳动服务生活。
(1)垃圾分一分变废为宝,让劳动创意生活
①创意DIY之最美小盆栽同学们的创意DIY
萌翻小盆栽无限创意绽放异彩。有用废旧物品裁剪成漂亮的花盆;用彩笔、泡泡泥等材料装饰花盆、种上喜欢的小植物;用小泥人、小卡片装饰花盆,插上了写给老师的祝福卡,提前将手工小盆栽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老师。各班同学将亲手制作的作品集中摆放在展台,参与活动的同学还可以领取一张唐家墩小学新学期劳育星抽奖券,参与开学典礼抽奖环节。
②创意DIY之变废为宝我最棒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践行环保新时尚,变废为宝我最行”的垃圾分类教育实践活动。全校33个班1400多名用破旧床单、废旧报纸、布头等材料剪成“环保球”,收集牙膏盒、喜糖盒、鞋盒做成“超酷机器人”,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纸盒作品变成了课本剧的道具,用废弃的玩具和饮料瓶制作了机器人吸尘器和电动小火车,孩子们制作的“纸质花瓶”装扮校园书吧,五年级6班的胡宁同学发现教室窗台上的花容易因忘记浇水而枯死,就进行创意科技制作,利用废弃的可乐瓶和导管发明了一个智能浇花器。我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本领。
(2)别样年级技能争霸赛,让劳动提升生活学校以别样的方式在六个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活小达人”劳动技能赛。一年级“我的书包我做主”整理书包能手赛;二年级“我的小手真能干”自理能力大比拼;三年级“自己动手为书本穿新衣”巧包书本技能赛;四年级“一针一线小绣手”为纽扣安新家;五年级“小小厨房,大大创意”厨艺显身手;六年级“巧手弄芳华”手工花艺创意赛。孩子们在劳动中创造乐趣,在劳动中放飞快乐。
二:打造同真教师团队 丰盈同真课程
润泽情智课堂在“同真”理念引领下,学校进一步厘清课程与学校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同真”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方向。并围绕“立足课堂,提升素养”的主题,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校本研修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专业成长。
1、推进课题研究
构建“同真”课程体系在省“十三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本色教育研究》的引领下,继续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本色教育学校课程体系架构”的研究。
学校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构建了五星校本课程和GBTI班本课程,开设了《力翰科学》、《航模科技》、《音乐剧》、《英语剧》、《啦啦韵律操》、《快乐足球》、《琼声合唱》、《创想绘画》等41个特色项目,全校87%的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2、关注学科素养
磨砺“同真”教师团队(1)同读教育专著,提升文化素养。给教师赠送书籍,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加大阅读感悟的分享交流力度,真正引导教师与学生共读经典同背经典,陶冶情操,涵养性情,专业化发展的同时生命品质得以提升。读书分享会让大家共享美好阅读时光,点燃了读书激情,营造了书香校园。(2)加大培训力度,丰富研修形式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体系,坚持把培训、教研和教学改革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研格局,做到人人参与,立足课堂,以研促教,以教带研,边研边教,大家共商学情,讨论学案,展示成果,传递信息,培育专业精神,发展专业能力,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的校本教研体系。(3)坚持接龙研课,提高学习效
率语数学科教师以年组为单位,以小切口的研究主题为载体,进行“说课——上课——研课再上课”的接龙研讨,让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方法的比较,实现相互学习、彼此促进、资源共享,达到以“课例”研究推进教学的成效。
4.(4)携手结对共建,促进均衡发展与学校结对共建的小学教研室段娟老师,4次来到唐小给予指导。课堂导航、教师沙龙、专家讲座多种形式的研修充分调动起老师们的研讨热情,全体数学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学校季萍老师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推选在全区执教研究课《解决问题》获好评。
2019年11月21日,余莉华副校长执教《独领的古代技术创造》一课,斩获《湖北教育》第一届“教研名师”称号。2019年11月,王萍老师获江汉区首届诵读名师提名奖。
2019年10月,学校承担的“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同真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通过总课题组专家鉴定,圆满顺利结题。2019年12月,我校数学教师乐建红、陈静、韩凤参加编写的《魅力数学》正式出版。余莉华副校长、陈丽娟老师的文章刊登于2019年08期《湖北教育》。三、常抓安全工作,为师生保驾护航
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是保证学校其他一切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力求做到安全工作“人人有责、时时有责、处处有责”:
1、期初利用开学典礼对学生上好安全第一课,按要求配备了保安人员,学校实行全天24小时封闭式昼夜值班制度,学校重点、要害部位配置安装了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施了全天24小时监控管理,做到了人防和技防的有机统一。
2、利用周会、班会、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采取板报宣传、宣传册、张贴标语、举行主题班会、安全报告会、应急演练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火、防震、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并为每位班主任和每个班级印发了《校园安全“十六”防》的宣传册,使之安全教育常态化。
3、我校把定期召开家长会作为一个长效机制,本学年成功召开了两次校级家长会及校级家长委员会议,印发“告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
三结合教育网络。此外,学校不定期对学生所带的利器,刀具进行检查清缴,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强化治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4、学校每期以校为单位进行多次防火,防地震的安全应急演练,学生在应急演练活动中提高了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保障。
5、学校积极配合防疫部门对学生进行体检和预防的工作,杜绝流行病在学校发生,周末请卫生防疫第三方到校对各个教室进行消毒。
四、加强后勤服务,为学校工作提供保障
1、每学期初及时发放了办公用品;检修了楼梯道和各教室照明设施的情况;
维修了学生损坏窗户玻璃;及时修剪花草树木;做好开学典礼和校内运动会的准备等。
2、对各办公室、各班级的财产和物品进行核查并登记入册,落实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大连市甘井子区学生劳动技能训练中心(以下简称“劳技中心”)创建于1999年,是全国首批素质教育基地。劳技中心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设有18个教学项目23个专业室,日接纳学生1200多人,年接待学生近10万人。劳技中心有教职工45人,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区级骨干教师3人,是一支专业强、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富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劳动教育塑造美丽人生”是劳技中心的办学特色,以“核心主题、融合贯通”的区域运行模式为全区21所中学提供了体验、开题、实施、指导、评价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创新、成功、快乐”。十几年来,劳技中心稳步前进,内涵发展成为学校成长的新亮点。
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劳技中心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课程实施也在同类基地中处于示范和引领地位。
一、科学管理使劳技中心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从课程体系构建到区域运行模式盘活,从德育目标体系完善到专业选择“超市式”管理,从评价体系建立到办学目标确定,无不体现了劳技中心的发展与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更科学、内容更丰富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求,劳技中心从技术基础、家政指导和职业引导这三方面出发,设计了烹饪、面点、陶艺、金工等11个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项目,由此形成了最初的课程体系。为了满足学生、家长及社会需求,将“探究、创新、成功、快乐”作为劳技中心新阶段的办学理念。依据地方特色、办学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劳技中心对课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设计开发了编结、圆雕、面塑、软陶、茶艺、烘焙等18个专业课程。
对于未来新校区的建设,我们将把学生的活动区设计成操作实践区、技术体验区、技术拓展区、作品展示区、技术科普区五大区域;把操作实践区划分为美味生活区、美画生活区、美奂生活区、技术生活区、数字生活区五个个性区域,构建出劳技中心的完整课程体系。
2.“超市式”管理,倡导自主选择
劳技中心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动手能力,在专业选择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申报专业,实行“超市式”管理。自主探究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彰显特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什么比兴趣爱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被动安排为自主选择,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学生也会从中体会到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乐趣,其研究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实施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社会责任等都会得到全面提升。
3.构建“核心主题、融合贯通”的区域运行模式
2002年,在全国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劳技中心也开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经过反复研究与实验论证,我们认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最好抓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有的放矢,不至于手足无措、迷失方向;学生可以收获更多,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劳技中心成功构建了大连市甘井子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主题、融合贯通”的区域运行模式――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融合其他领域。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走进课堂,经过探究、实践、创新的学习,再带着研究课题利用业余时间走访、调查,继续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已成为基地办学的有效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4.完善独具特色的德育目标体系
依据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劳技中心始终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办学重点。德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就卫生、纪律、就餐、安全操作等方面,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课堂德育渗透,在目标分解与教案编写、课堂目标落实、经验总结与提升等环节突出n堂主渠道的功效;三是研究性学习对德育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创建独具特色的德育目标体系,真正体现“时时处处皆德育”。在关注学生实践成果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以人为本,用“劳动教育塑造学生的美丽人生”。
5.建立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改进、提高,劳技中心逐渐形成了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可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学习,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既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让他们在整个活动中都能感受到评价所带来的收获。改变原有的注重结果评价为注重过程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与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与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功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二、专业发展能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
1.目标教研,打造精品课堂
为培养“生活上自立、学习上自主、思想上自强、有道德、有理想、有个性、有特长、有科学、有素养”的一代新人,就要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成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成长。教学构想的实施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劳技中心始终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主线,以“构建有效课堂、提升业务能力、实现四个必备、三专多能”为主题,以学校为主体,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开展了基于岗位、课堂、问题以及教师发展需求的学习与研究,着力打造“学前教育与理论探究、探究式教学、操作体验指导、创新引导及研究性学习与指导”五大课型精品课堂,实现“推门听课”的互助合作课堂,全面深化校本研修,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真抓实练,努力为新课程的改革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2.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
教研或科研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关键还取决于学生的感受。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不断转变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升级着课堂的教学模式――“自己学习,自己研究,自主感悟,自己观察,自己操作”。劳技中心的每一个专业课程都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知识搜索、技法探究、过程体验、作品鉴赏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个性,彰显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谈自己的困惑、成功的经验、探究的结论,或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可以谈自己的劳动感受,如“学到了什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成功喜悦,等等。这种课堂模式,会使学生摆脱束缚、解放思维、尽情投入,真正体会“探究、创新、成功、快乐”。
3.任务驱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经过多年实践,为了促M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了“任务驱动式”的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带徒等一个个鲜活的任务,渗透着学校的培养目标,较好地促进了中坚力量的成长,也带动了一批教师的进步,使他们既是成功的“教书匠”,也是勤奋的“研究者”。在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在省市教研员、专家的指导下,劳技中心教师编写了《甘井子区区本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该教材已成为省定规范性基地通用教材,并被评为“辽宁省推广教材”。劳技中心还参与编写了《大连市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大连市基地课程标准》《大连市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现都已出版并投入使用,为更大范围的课程开发做着贡献。
三、完善功能定位,更好回馈社会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认识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各个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基本总称,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首要工作。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一定特定环境的客观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律地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促使他们具有与时共进的社会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当今的小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21世纪中国在世界大环境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以战略的世界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客观必然性,严肃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一、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处使用,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所以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极其重要。(一)有利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品质。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基本知识的起始阶段,也是形成基本人生观、基础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品质的基本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道德修养、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其受益终生。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抓住人生初始阶段时机积极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持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显现,既然要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不可否认地就要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培养视野宽阔、责任心强、整体素质水平高、具有耐心、恪守纪律的教师队伍是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注重实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影响,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三)事关于中华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曾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地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从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高度去认识做好小学阶段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牢牢占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这块主阵地,对于帮助他们构建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为国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素养、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效率还不令人满意,效果不理想。(一)不适应社会与时展步伐。当前在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学校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比较简单滞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侧重“说教”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其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教学方法缺乏相适应的创新,加上教师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储备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等,学生动手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不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发展节奏的能力需要。(二)不适应教育观念变革与更新。侧重于知识传授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关心学生学到和背记了多少知识,而对思想品德教育一般都是能应付就应付,应有的重视没有到位。由于实践中严重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情感因素的专注培养,应试教育自然也惯性地过于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考试成绩,教育观念僵化和滞后,致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丧失兴趣。(三)不适应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很多年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了解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缺乏自觉,不注意考虑学生的感受,普遍存在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发展特征也不顾及,淡化与弱化隐性教育,加上经常不能积极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使学生不能正常向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从而导致小学生心理不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体的有效措施
如何加强改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崭新的良好姿态迎接新常态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做好新形势下学校特别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找准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关键点,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德育工作得以持续良性发展。(一)注重确立思想品德教育主导地位。学校的秩序功能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功能支撑作用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员工在研究工作方式方法和计划、措施的同时,包括在学生中、家长中,必须端正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为首的严肃态度,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不同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研讨活动,不断增强全员思想品德教育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导向作用,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注重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综合素养。面对现代化、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目标的实现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艰巨挑战,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折不扣的认真落实《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的同时,必须对自身思想、道德、业务、语言等方面的高度修养的重视。不仅要对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加以坚决的抵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且要用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通过改进、传承、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启迪学生,感召学生,才能够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三)注重班级核心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班级工作是学校实施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主,全体任课教师为辅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极为重要。我认为,班级核心管理工作建设来源于对班主任的选拔、培训、激励、考核管理;而班主任队伍建设,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现实管理者、组织者、主导者。因此,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汇集班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沟通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开展班级教育管理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完善选派机制,增强选派班主任的科学性,形成合理的班主任队伍结构,而且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班主任的考核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达到完成教育、教学及班集体建设任务的目标。(四)注重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一是紧跟时代步伐。现代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知识殿堂,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潜能,训练学生的认知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寻找符合时展的德育内容,因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要与家长、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小学生道德“知、情、意、行”的水平,共同促进发展其道德能力,为他们以后能成为有用之才奠定扎实基础。二是注重教育层次。由于教育针对性强,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必须以低、中、高三个教育层次实践,努力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操作来看,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本情况,掌握其心理动态;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积极开通教师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之中。三是把握典型示范。小学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人师表的作风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意义不言而喻。教师经常向学生展示各时代的民族精神,利用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学生模仿典型行为,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理性的教化效果。四是丰富课外生活。笔者通过走访调查,许多学校能够很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教育效果未能令人满意。我认为,多种形式的课外生活课首先要让学生共同遵守服从集体的生活准则,深刻理解劳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增强劳动的自觉性,点滴积累对社会的义务感,爱惜劳动成果为主,辅助以校内劳动、大扫除,或社会公益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如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搞义务劳动或当文明礼貌、文明交通、文明生态劝导员,培养其自信心及责任意识,或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体验生活,使思想品德教育得到自觉提升。五是利用现代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输媒体,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快速变化,也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学校教师要充分地、正确地、科学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通过正确探索处理“现代教学媒体与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师主导地位”、“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等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感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健康环境,从而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助产专业;外科护理;职业素养
我国目前助产人才培养仍与护理专业并轨培养该专业准入执业资格的获取,采用同样的评价方式,而外科护理学课程是助产专业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重点。众多的临床反馈显示,助产专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缺乏应对实际工作中节奏较快的助产操作技能和人文关怀能力。大多学生,停留在对理论的认知方面,在既往的学习中没有参与到实际工作流程体验中去,到实际工作环境,出现理论与技能脱钩的现象。为此,我们尝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先将外科护理学中损伤部分内容项目化整合,尝试采用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导的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将之与传统教学方法作比较,探索适合助产专业学生专业课的教学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随机抽取我校2013级专科助产专业班级6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个小班,每班30人,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均已完成第一学年的公共课、解剖、生理、药理、护理学导论等基础课程,两组学生均为全省统招学生,其入学成绩、年龄、既往已修课程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方法。(1)课程设计。本课程教学在第三学期,周学时6学时,在期中考试后第一周开始本部分内容授课。将外科护理学教材中的损伤总论(4学时)、颅脑损伤(2学时)、胸部损伤(2学时)、腹部损伤(2学时)、泌尿系损伤(2学时)、骨折概论(2学时)内容整合为项目课程车祸外伤伤员的急救护理(12学时),并编制教学资料。(2)教学方法。A班采用项目化课程教学,在理实一体教室开展教学,教学资料课前通过教学软件传给学生,教学资料包括:视频、微课、项目任务及部分纸质资料。车祸外伤伤员的急救护理的项目化课程(12学时)分三个任务,损伤后伤员的现场急救(4学时),损伤后伤员救护的医护配合(4学时),损伤后伤员的院内护理(4学时)。教学过程,为模拟工作现场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工作场景中的急和危,调动学生主动性及处置救急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指导、配合、校正的角色。B班采用传统理论教学加实践训练的模式。(3)考核方式。两班级采用统一的理论考试,考试试题难度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由试题库抽取。实践技能考核、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考核,通过学生在合作实习医院急诊科实习后进行考核。其中,实践技能由实训老师和临床带教老师评分,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取三个由学生护理的病人满意度调查得分和带教老师打分的平均分。(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班(A)班与对照班(B)班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成绩比较,A班较B班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班级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的快速兴起与发展,技能型人才教育成为我过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能为主,兼顾理论学习与创新的高技能科技人才是目前许多企业的重金招聘对象[1]。在高校的教育中,一直占主流的教育方式是沿用至今的理论灌输式。课堂氛围及知识传输方式以满堂灌为主,这主要因为现行的课程设计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及现行中小学教育中培养的学生被动学习习惯所致。理论与能力二者的关系,如蛋和鸡的关系,在教学中,理想的结果是既能够熟练掌握技能又能系统掌握理论。然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了对二者的兼顾。基于这种现状,学时较少的高职院校,开始了更多的探索,以期望解决技能培养与理论体系学习的问题。其中,项目教学法,是工程设计、机械制造等在学习过程中可产生特定产品的高职院校最先兴起的一种教育方法。项目教学法的产生在国外,可追溯到18世纪,萌芽于当时的劳动教育思想,经过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到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成熟,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中国传统的师承式教学,与项目教学法异曲同工,师承式教育是利用大量的时间和实践来完成技能的培养。但是,对于短时间内培养大量技能人才,师承式教育仍有缺陷。进入21世纪初,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如雨后春笋,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项目教学法也逐渐发展起来,它主要是模拟实际工作情境中的做中学的理念[2]。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首的一批工程技术类职业院校开始尝试该种教育方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首先在工程设计、机械制造等有明确产品及成果的课堂中,设计项目及任务,教学中以项目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以最终的产品和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这种产品和成果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坚定了学生的学习信念。护理专业,课程繁杂,内容丰富,时间有限,也影响项目的设计。单科目的项目设计,也有尝试,但多是就某一个方面,比如外科护理学项目设计,多以创伤护理为主[3]。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采取的这种按科目分类的课程体系,不利于项目、任务的设置。而临床护理工作本身往往是系统性的,这就使得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情境存在有很大差异,也有相关课程整合的研究[4]。而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课程整合的研究,逐渐成为教学的新动向。我们通过研究表明,以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将理论与实际工作场景联系起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成为学习主导者,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从临床对助产士的要求来说,良好的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是重点,项目化教学很好地显示了该优势。同时,相同的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当然,我们只是对课程进行了部分改造。大规模的采用项目化教学,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全盘改造,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更多的设计及尝试,也有待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胡春芳.关于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2,(5):32-33.
[2]刘青峰,罗崇敏.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价值注意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3):28-32.
[3]单柏立.分析工作过程的外科护理项目化实践教学的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3):126.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编撰学校文化管理手册,明确“三线”目标。
学校组织各部门,将学校发展概况、章程及发展规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教师评价等进行了整合,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做了进一步修订,完成了学校文化管理手册,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工工作的指南。
1、规范考评机制,画好纪律红线。
构建“532”综合考评机制。对于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修订、评先评优、考核表彰、资金使用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广开言路,商讨谋划,工会、纪检部门履行部门职责,参会讨论监管监督。
2、明确岗位职责,守好安全底线。
构建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层级,明确了33类工作岗位职责,提示了22类岗位风险,完善了14个安全事故应急流程,确保30个教职工每周安全点位值守。进一步完善了安全考核细则,提高绩效考核比重。
3、落实常规管理,提升质量生命线。
依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现有问题,进一步完善学校常规管理细则,每月底进行教育教学工作集中检查,统一反馈,及时整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并纳入学期绩效。
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心理健康课、生命安全教育等课程,开展尚美智慧课堂高效课堂建设,依据学区建立公平多元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积极开展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增强课堂实效。
学校以“质量提升行动”为重点工作,继续着力推进。要求做到“三清”,即对质量现状认识清,对质量提升目标清,对质量提升做法清。宣传动员全体教师提高认识,按照学校“质量提升方案”,认真落实,逐步达标,建立常规检测预警与期末检测考评机制。对处于考核标准以下且连续落后的教职工予以警示提醒,约谈问责。
规范管理不是无情管理,学校适时依据“尚美教育”办学理念,对教职工予以引导,力图形成“以美引善”的管理文化。
(二)落实“青蓝工程”,促进年青教师快速成长
1、开展教师“品格提升行动”
建立“尚美教师”标准,制定考评细则。与青年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规范自身教学行为。评选出3名“尚美教师”,树立了典型。组织22名中青年教师学习“五星党员”李美玲同志先进事迹,坚持用身边“模范”引领一批人。
2、落实青年教师三年专业发展规划
利用“青蓝工程”,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熟悉教学、适应教学。帮助35岁以下青年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强化目标管理。通过推荐教育类论著、杂志、视频、APP等,加强教职工理论的自学研读,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2020年,22名青年教师完成案例、论文撰写近80篇;通过校内外培训、教科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选派6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到北京、上海、重庆、焦作学习观摩。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区教学研讨活动,仅参与钟小教研活动,就超过160人次,市内参加教科研活动近200人次;结合校内集体备课、研究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坚持每周二集中听评课,完成了3轮校内教科研活动;通过区内竞赛活动,促进教师成长。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教学竞赛活动,1人主讲区级数学研讨课,6人参加区级竞赛课。通过备赛、比赛、总结等过程,让教师得到历练,得到成长。
(三)依托课程开发、社团活动,突出“尚美德育”活动体验
1、完善了尚美德育建设内容
一是进一步修订《班级管理常规工作考核细则》,督促教职工落实学校德育活动;二是建立健全学生文明监督岗,坚持每周开展“五星班级”评比,“六星尚美好少年”评比;三是加强尚美德育评价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形成了学生综合评价细则。四是完成了班级文化建设,9个班特色鲜明,美美与共。
2、完成了学校“尚美”校本课程架构(课程、体验区、活动)
一是计划开发“尚美”4个方面(社会美、科技美、自然美、运动美)校本课程,二是完成美育主题区域的设计,围绕“尚美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完成美育体验区建设。完善花卉种植基地、农作物种植基地和果树种植基地等4个美育体验区建设。三是推动学生社团建设,落实校本活动。以学校“风筝节”活动为抓手,开展学校特色社团建设,以足球进校园为契机,开展校园足球联赛和足球社团活动,坚持每周三下午开展9个校级社团活动等。
(四)鼓励师生读书,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1、以建设“书香校园”为平台,培养教师读书的习惯
2020年,学校推荐《做最好的老师》、《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与策略》、《小学生主题教育35例(基于核心素养)》、《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供教职工精读,并开展2次读书分享会,收集近60篇读书心得。通过读书,拓宽教职工的知识视野,努力让书香溢满校园,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2、以学区“书香班级”建设为切入点,层层推进读书活动
每班建立了图书角,每周固定时间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时时浸染在“书香”中。继续组织开展“书香伴我行”班队活动和“诗韵飘香”等竞赛活动,评选出4个书香班级,10个书香家庭、18名读书小明星。
二、存在的问题
2020年,学校按照三年发展责任清单,围绕“规范”做了一些文章,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还落后于全区教育的发展。学校当前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1、教职工结构不合理,合同制教师占比过大,缺编却又得不到补充。偏远薄弱的现状近期又难以改变,人心思动;
2、中青年教师培养左右为难,很难留住人才,学校工作难以持续开展;
3、学校班子配备不足,中层干部岗位少,干部分管事项过多,精力难以为续,顾此失彼。
三、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我校将继续认真落实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能力发展”这个主题做文章,力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一)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深入开展“正风除弊”评议活动,严肃查处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追责问责,提高周边居民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
1、进一步修订常规考评、民主测评细则,突出纪检、工会的监督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2、收集整理“三育人示范岗”典型案例,坚持用身边人宣传身边事;
3、通过“尚美教师”(即“ 四有教师”)评比,选树一批校级“四有”教师。
(二)继续进行尚美课程开发及社团品牌的提炼工作
落实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运用新媒体促进科技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完成4-5本校本课程开发;
2、完善9个学生特色社团建设;
3、完成美育主题体验区建设。
(三)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三年发展规划”
1、继续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培训活动、竞赛活动;
2、继续深化“尚美智慧课堂模式”研究;
3、积极推选年青教师参加区学带、区优青评选。
(四)继续开展学生“品格提升行动”
目前我们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人・自然・社会》,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童趣盎然。但是如何让我们的地方课程教学真正体现地方特色?如何从本土资源中寻找一些可用素材,并活用、巧用这些素材?我们实施了利用仙都旅游资源有效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仙都旅游资源的开发,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搭建了一个舞台,让孩子走出学校,走进仙都旅游,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体验,学会观察,从而了解家乡,让我们的地方课程教学真正体现地方特色。
一、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盘点资源,确定方向
我们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实践,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科学认真的研究,分析了仙都旅游资源:我校地处缙云县县城西南侧,距离国家著名AAAA级风景旅游胜地――仙都风景区仅5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利用仙都旅游资源开展地方课程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我校拥有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学校的“特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为开发具有本土旅游资源特色的地方课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我们确定了“利用仙都旅游资源有效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研究课题。
2.精心策划,细化目标
(1)常态性。我们充分利用仙都旅游资源,实现地方课程教学常规化、常态化。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天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特点,我们把利用仙都旅游资源的教学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制订不同层次的实施目标。如低年级配合品德与生活课开展以“热爱家乡”为主要内容的参观、访问等活动,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中年级以调查、采访、摄影、绘画、读书、观察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高年级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小导游活动和素质训练拓展等,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全面发展。
(3)专题性。专题活动是挖掘仙都旅游教学资源的重要形式。如在“导游”专题活动中,指导学生走进旅行社,与人交流,在实践中学习旅游相关知识;在“环境保护”专题活动中,开展仙都旅游环境保护行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系列性。我们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要求,纵向上逐步加深序列化,横向上注意系列化,把各种活动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框架中,达到“育德、益智、长才、出新”的目的。如把“读故事,知历史”“寻故事,觅足迹”“编故事,抒情怀”纳入“仙都奇石多”系列;对今日仙都旅游的认识,我们设计了“喜看家乡新面貌”等系列活动;“争做绿色小卫士”系列,则是引导学生投入到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活动中,让教育的效果在“近”“真”“实”“小”“新”的系列活动中得到体现与落实。
(5)差异性。正视学生的不同需要,利用不同的资源,设置不同的学习、运用环境,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3.科学规划,落实主题
少先队开展“小导游”特色活动,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仙都黄龙旅游拓展训练场地的资源,开展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对自我有新的认识,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以后生活中的挑战;开展“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环境保护要从自身做起,并且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
二、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
1.利用仙都旅游资源,开展“小导游”特色教学活动
2012年初,我校组织学生成立“小导游”队伍。仙都旅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风景,随着旅游的开发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我们的“小导游”活动,是为了将文明旅游的精神传递。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发动全社会,做文明游客,共同保护自然资源。同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的人文景观,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激励他们学习名人名家的精神,并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
2.利用拓展训练场地,开展培养协作能力教学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胆量和勇气,我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到风景宜人的仙都黄龙旅游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开展教学活动。训练中的每个项目都紧紧围绕“团结、互助、默契、信任、责任”展开,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战胜恐惧心理,学会沉着冷静。正如一位学生说道:“通过拓展训练,我不仅锻炼了体能,更磨炼了意志。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我认识到团队的可贵,唯有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3.利用植物观光园,开展科学观察教学活动
仙都旅游农业植物观光园被列为“缙云浙大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位于仙都景区的南部――小仙都景区,以果园、温室大棚、休闲垂钓和观赏运动为主要景观,种植有樱桃、蜜梨、油桃、美国提子、草莓等水果和各种各样的蔬菜。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观察认识植物,同时自已动手,掌握一些简单的栽培技术。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并与课堂探究相结合,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开展地方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
1.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利用仙都旅游资源开展地方课程教学,丰富了地方课程资源,延伸了学科课堂,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了优秀的本土旅游文化。让学生了解仙都旅游的由来、民俗、经济、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努力探索的精神。
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开设的各种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这满足了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增强了他们学习地方课程的兴趣。
3.加强教师的课程观念
在地方课程教学实施中,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程意识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师开始由课程的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鼓励了教师自我发展、创新思维,构筑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4.在教学中凸现地方特色
我们在利用仙都旅游资源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地方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通过仙都旅游资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办学形成了三大特色:“仙都风景区”的小导游实践活动、“仙都黄龙拓展训练场”的素质训练活动、“农业植物观光园”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1 寓德育为课堂教学之中
学校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品德与社会课是直接地、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课程。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起导向作用。因此,在我校每周设两节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教学,结合学生客观实际,有针对性地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不能因为是常识课就敷衍了事,要充分认识国家教育部门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及课程的作用,而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同样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不能私自调课,占课。是不是说德育只是品德老师的责任呢?当然不是,他需要很多老师的参与。因为教师教书就要育人,只教书不育人或只育人不教书的教学,我们是不提倡的。各科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在组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德育教育。每一学科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资源,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语文课上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技巧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2 寓德育为班级管理之中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学生主要在班集体中学习生活,通过学习、劳动和在与他人、集体的交往中,学会如何学习、生活和做人,对学生思想品德成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来做工作,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力量,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和班级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所以,每学期寒暑假及正常工作期间我都会要求老师读教育专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等,并且与新教育实验活动相结合,定期举行读书会,然后将自己的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体会发在新教育在线论坛及我校新教育实验园地主题帖上供全体教师浏览、交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期间,认真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校规校纪,加强良好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另外,各班每周一节主题班会,班级成员交流思想、反思成长。要求班主任认真上好每周的班会课,班会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并随时做好班会记录,这样,学生就会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在同伴的鼓励支持下不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
3 寓德育教育于日常管理之中
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养成教育的特点,结合朱永新教授新教育“每月一事”活动,每月“坚守21天”,扎扎实实地开展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并且各班制订了《学生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在守纪律、懂礼貌、讲卫生、爱公物以及一天中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坚持树立榜样、严格要求、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反复训练、养成习惯。各班之间开展“纪律、卫生、出勤”三项竞赛,联系实际,注重实效,使这项活动立足于育人,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于一体。学校少先队成立“文明监督岗”对各班级进行检查、督促、评比,每月评选出“文明班级”、“文明之星”,由于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有力地强化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的养成。学校的校风、校貌、校纪有了明显的改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文明之花开满校园。
4 寓德育为常规活动之中
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常规化活动。每年的“六一”师生经典朗读,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书法组、手工组、音乐组、体育组……)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最重要的是每逢重要节日,学校都要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升旗仪式、黑板报、手抄报、朗诵、演讲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外,学校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结合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5 寓德育为校园文化环境之中
关键词:北师大附中;劳技教育;特色;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77-02
从2013年6月至12月,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实习,这一段时间的实习让笔者亲身感受到了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浓厚氛围,也目睹了劳动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在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笔者将实习期间的学习所得写下来,希望能将这几个月的美好生活用文字保存下来,同时也可以对这几个月的所获、所感做一个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从1958年开始响应国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却从未间断过。如今,北师大天津附中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设施齐全,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十多年来附中人始终坚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被天津市教委确定为首批24所特色高中学校之一。
一、北师大天津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特色
实习期间笔者翻阅了北师大天津附中的相关资料,粗略了解了其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技术教育在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坚持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与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也因其卓越的教育教学成果而闻名全国。
(一)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校最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是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既注重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从1958年开始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以来,不断加强校办工厂的建设,建成了自己的劳动教育基地,即使在“”期间全国教育严重受阻、教学受到重大破坏的大环境下,也没有放弃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在大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同时,北师大天津附中也十分注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引下,附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二)开展教育理论学习,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让行动紧跟时代的步伐。北师大天津附中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理论的重要性,他们通过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学、进修、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置身于附中的校园,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也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附中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学校的发展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在全国各地劳动技术教育的前列。
附中教师的乐学和善学精神是笔者这段时间内感触最深的一点,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个个都是被荣誉和称号笼罩着的,这些荣誉足以让他们功成名就、生活无忧,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停下学习的脚步,依旧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形成了一种浓厚而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劳技教育研究,以科研带动发展
成功的教育需要将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科学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调查,并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法,以科研带动实践,才能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这一点北师大天津附中做得很好,该校历来注重劳动技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领导和教师都有着极强的科研意识,他们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和解决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附中多次完成了国家、天津市以及河西区的重大劳动技术教育科研课题,受到了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好评。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率先开展技术教育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以学生的健康为本,让学生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一切都是空谈。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体育课程与劳技课程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实用性的技术教育,提升学生技术素养
北师大天津附中注重开展实用性的技术教育,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了开展好技术教育学校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在校期间学生要多次进厂劳动,到毕业时每个同学都基本上掌握了车工生产技能,达到简单图纸能看懂、普通量具会使用、型号设备开得动、一般零件能制作的目标。这就使得学生的技术素养大大提高,从而为他们走出学校尽快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还注重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教育提升劳技教育水平,学校投资500万元建设覆盖全校的光纤宽带校园网,建立起了学校综合管理系统、电教资料查询系统、学科资源库、moddle数字教学平台等办公和学习平台,该校的信息技术设施、达到了全国一流的水平,其网络端点覆盖了每个办公室、教室。为了开展好信息化技术教育,让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学校“为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学班教室均配备电脑和投影机,每间教室都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育教学和办公的数字化与信息化。”①学校还开展了机器人教学活动,建立了机器人试验研发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国际机器人竞赛中附中师生多次获得大奖。
二、附中劳动技术教育显特色的原因――正确的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特色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成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主要是基于学校的几大正确选择。
(一)正确办学方向的选择
1.发展理念――科学育人、务实创新
多年来,北师大天津附中秉承天津十三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立足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科学育人、务实创新的目标。为此,学校确立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能够服务国家和社会,具有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在这些科学、务实的思想指导下,北师大天津附中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育人方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此思想指导下附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最终建立了服务性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工作重心引导到为学生的尽快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优良服务上去。学校还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努力把教育教学行为变成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施教原则,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开设“提高班”,增加他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开放图书馆、教师资料室等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请优秀教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辅导,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狠抓养成教育,着力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的选择
1.规范合理的办学章程
为了确保学校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走下去,北师大天津附中制定了自己的办学章程,章程的核心内容是:学校要以“科学、务实”为办学精神,要形成“求实的校风,严明的校纪”,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通过科学管理,精心培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附中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积极落实这一章程,力求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2.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
北师大天津附中成就的取得还得益于其高效、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有几方面内容:第一,成立教代会。职责是代表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校长要与教代会互相沟通,使他们成为校长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智慧。第二,实行教师聘任制。这是附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聘任制引入了竞争机制,让人才能够合理流动,最终优化了教师、干部、职工队伍。第三,建立了劳酬紧密挂钩的分配制度。学校实行了自费结构工资制,按课时和岗位补贴报酬,使得待遇和劳动总结挂钩;第四,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让党支部能够集中精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工作,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选择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方面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学校在对已有教师的培养方面主要有几种措施,一是鼓励和资助他们攻读研究生学位;二是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已有90多名教师通过这种培训达到了研究生水平;三是实行师徒制,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1]。学校还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针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宽厚、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但缺乏经验、教学随意性强等特点,学校通过党课、谈心等形式加强他们的职业理想,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通过把教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为他们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除了培养之外学校还注重引进优秀教师,不断调入骨干教师,外聘高级教师,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为附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后盾,也为其劳动技术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科研型教育的选择
好的经验源自不断的实验研究,附中领导班子及全校教师都具有很强的科研意识,教职工经常会参加相关的教育科研动,学校也会定期召开教育科研经验交流会,让教职工彼此学习科研经验,聘请专家举办科研讲座,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附中与全国三十多所学校一起建立了科研共同体,创办了自己的学报《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全国多个省市得到了不错的反响。2006年学校提出了“科研型教育”的学校发展战略[2],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附中逐步形成了科研型的教育文化,校内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成果也较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在附中实习期间的几点切身感触
(一)附中人具有不言放弃的精神
北师大天津附中师生具有一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正是凭着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附中的劳动技术教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正是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让师生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多次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中、国内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北师大天津附中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还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了选修课,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选择相应课程,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社团和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各项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冶功能
美好的环境对人有着教育和熏陶作用,北师大天津附中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很注重通过独特的校园布置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一点在笔者第一次踏进附中的校门时就深刻的感受到了。学校绿树成荫,环境宜人,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场馆营造了浓郁的学府氛围,时空广场等特色建筑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无一不给学生以感染和鼓舞,激发他们勤奋学习。
踏着辉煌一路走来,附中人信心满满,如今,附中的广大师生正在传承优势中创新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前行着,也坚信附中人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慧敏.培养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C].在改革中奋进――实行校长负责制10成果精粹集,1994:154.
[2]北师大天津附中.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丰硕成果[J].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附中内刊),2012(4).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