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范文

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

第1篇: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就业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教学改革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15年2月14日,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虽然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本专业的大学生却面临就业困难的窘状,这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有关。为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应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一、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一)具有国际化的语言能力

中国加入WTO后,经贸发展逐步融入全球一体化格局。作为企业间开展国际交流的工具,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市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掌握国际化语言是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以语言为载体不仅能增强国内外企业的联系,而且有利于提高交流的质量。当前,英语已经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信息传达的主要媒介,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服务贸易企业的重视。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加,小语种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小语种人才对服务贸易企业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因此,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国际化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进行国际商务的听说,而且能直接与外商进行服务贸易磋商及合同签订。

(二)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专业知识背景来看,国际服务贸易人才不一定是具体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但必须具有较强的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掌握国际服务贸易法律、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和惯例、国际承包与劳务合作;了解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等。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应对服务贸易纠纷,维护企业权益。

(三)具有良好的业务水平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在招聘时往往倾向业务水平突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能较快地融入工作环境,为企业更快的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能节约业务培训时间,为企业节省成本。鉴于此,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加强实践训练,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当前国际市场呈现信息化、技术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服务贸易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创新能力等。根据近百家服务贸易企业的调查可知,将近80%的企业非常重视就职者的职业道德,员工较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另外,身心健康、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是服务贸易人才需具备的素质。当然,国际服务贸易人才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根据国际形势,探索新路子、开拓新市场。

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人才培养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规模稳步增长,国际服务贸易学科发展越发重要,但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理念依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无法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的调整、不能体现学校办学的优势特色、缺乏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等。这不仅导致学生无法把握国际服务贸易的热点问题、难以及时了解专业的前沿知识,而且使得人才培养缺少特色性和高端性。

(二)教学模式单一

尽管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大部分地区的高校仍然采用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听。对于即将面临工作的大学生来说,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行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有较多的概念、理论、政策等抽象知识,一味地灌输知识既不利于学生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有效地运用于适当情境,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服务贸易专业许多课程都强调国际化,但是,专业人才真正走进国际市场并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是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实践才是真正的落脚点。然而,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是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共同问题。很多高校的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比重大,实践知识比重小甚至几乎没有,缺乏相对应的实务实训。

(四)师资队伍不完善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40岁以下专任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尽管国际贸易服务课程的教师结构队伍年轻化有助于高校人才梯队的建设,但是大多青年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实践经验有限,加之具有外语能力和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知识的“双优”教师短缺,难以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更新对人才培养具有指导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及时更新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内容;利用学校人才培养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科专业的特色性;参照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以此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

(二)采用“双向”教育模式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会愿意自主的去吸收对自己就业有用的知识。因此,老师应从知识灌输者转为知识引导者。增强与学生互动,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经济实例与学生探讨,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散学生的思考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应该本着“为企业服务,适应市场需求”的原则展开,加强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服务贸易行业实习,模拟真实的就业环境。此外,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服务贸易课程实验基地,以便为学生提供真实性的专业操作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做好就业前的实际操作准备,以此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实行课程教师的再教育

第2篇: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范文

通过对现有有关服务贸易竞争力有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文献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指标,缺乏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构建服务贸易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和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服务贸易竞争力 评价体系 文献 评述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日趋“服务化”,国际市场竞争的重心逐渐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俨然已经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关的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贺卫等(2005)以服务贸易出口额表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通过数据测算得出: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本、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改善资源禀赋质量来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李秉强(2008)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发展中成员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与经济增长、服务业水平、服务业基础设施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正相关,与货物贸易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负相关的结论;王永宁等(2009)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与服务业占比、FDI、人均资本、市场占有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城乡差距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国别或地区视角下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针对国别和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采取不同的用以表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单一指标对国别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赵书华、李辉(2005)运用比较优势指标对全球10大服务贸易强国或地区1995年至2004年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谭晶荣(2006)运用RCA指数和TC指数对中日韩三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经研究发现,三国竞争力尽管有差距,但总体差别不大;殷凤(2007)用服务贸易增长率、服务贸易开放度、国际市场占有率、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和显示比较优势等指标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徐秋菊、郑莉莉(2007)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和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了比较,并得出了两个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均较差的结论;殷凤、陈宪(2009)从显性比较优势、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对我国和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出口国家进行了比较,得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差的结论,并对竞争力低下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陈虹、章国荣(2010)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TC指数和RCA指数,邢孝兵、张清(2010)利用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Michaely指数分别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和国际比较,均得出了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但在逐渐提升的结论;尹国君、刘建江(2012)通过CA指数和RCA指数对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分部门的显性比较优势和显性竞争优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在金融服务、版税与许可证费用两大服务贸易部门同时存在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与此相反,美国则在这两个部门存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三)产业视角下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基于产业视角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传统的产业:运输和旅游,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借助一些常用的贸易竞争力分析方法进行国别和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比如,针对运输服务贸易,孙江明、苏琴(2006)和王晓东、胡瑞娟(2006)分别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NTB)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均得出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结论;赵书华、徐畅(2007)采用比较优势指标,对全球运输服务贸易排名前10位的国家的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并分别列出了在运输服务贸易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国家,此外还系统阐释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趋势;陈秀莲(2011)对中国与东盟国家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和东盟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都较差,但在增速较快的条件下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仍然低于部分东盟国家。

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赵书华、李辉(2005)对全球旅游服务贸易收入前9位国家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墨西哥、中国、美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存在比较优势,英国和德国存在比较劣势,并阐明了原因和趋势;董小麟、庞小霞(2007)和徐虹、曲颖(2008)通过对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结果认为尽管我国旅游服务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依然不是旅游强国。

除了两个传统的服务产业外,有些学者也对一些新兴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黄满盈、邓晓虹(2010、2011)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曲国明(2012)对中美创意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等等。

二、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已有文献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多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数和服务贸易开放度等单一指标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殷凤,2007;林珊,2008;殷凤和陈宪,2008、2009;陈虹和章国荣,2010;黄毅,2012;黄健青和张娇兰,2012);或者是采用上述单一指标进行国别之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赵书华和李辉,2005;丁平和徐松、赵放和冯晓玲、董小麟和庞小霞,2007;尹国君和刘建江,2012);或者是在上述某些单一指标的基础上,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一服务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孙江明和苏琴、王晓东和胡瑞娟,2006;赵书华和徐畅,2007;方慧,2008;曲国明,2012)。上述文献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均没有形成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虽然有些文献的研究采用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这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至少还是不完善的。

因此,制定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仅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全面评价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满盈,邓晓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于“钻石模型”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07):3-9+87.

[2]陈虹,林留利.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与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2):75-80.

[3]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13-23.

第3篇: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范文

Abstract: As long with speeding up the transfer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and going on the liber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the service trade of China has obtained a quick development. However, at present, it still lack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propo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 service trade competitive base on the Potter’s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Using a statistical model to measu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n offering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ervice trad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Key words: Service trad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Impact factors

作者简介:张善岭(1983-),男,山东聊城人,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044.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1.3%。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了1464.5亿美元,世界排名由2007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同比增长20.4%。但是我国是一个服务贸易大国而非强国,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水平较低,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89%;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自1995年以来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且贸易逆差有不断扩大之势。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对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的反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现状,本文采取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进行分析。

(一)出口市场占有率

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是一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比重提高,说明该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增强。

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464.46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8764%,居世界第五位。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距美英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仅为美国和英国的28%和52%。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该指数的优点是去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作为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比较,通常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取值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竞争力越强。

由表2可以看出,近五年的时间,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优势指数均小于0,明显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服务贸易总体状况属于比较劣势,这表明我国的服务贸易近几年虽然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总体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

二、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关于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大多是在波特(E.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郑吉昌,夏晴(2004)以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核心,结合服务贸易的特征来探讨了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1]王永宁(2009)等认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与人力资本、FDI、服务业占比、市场占有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也有学者从其他视角进行了考察,蔡茂森和谭荣(2005)认为服务贸易开放度、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将是服务贸易竞争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已有的研究所选取的指标不能全面反映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仍然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为主要理论框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在指标选取上有所突破,尽量将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纳入分析框架,为相关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一)指标选择

1990年,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包括四要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及其结构以及同业竞争。波特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和产业,并没有专门涉及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把这一理论引入到服务贸易领域,必须结合服务贸易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变通,合理选择影响因素。

服务贸易生产要素方面选取人力资本(HC)和城市化水平(URB)两个指标。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科研、教育、人才等高级要素相对丰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相对发达;服务贸易需求条件方面选取指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IN)来反映一国国内的购买力规模和个人购买水平,选取世界经济增长率(WEG)指标反映国外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条件方面选取服务业劳动生产率(SL)和服务业增加值(SVA)指标反映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选取工业劳动生产率(ER)和工业增加值(IVA)指标反映工业发展水平,选取货物贸易出口额(EXM)和货物进口(IMM)指标反映货物贸易发展状况;服务贸易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方面选取服务贸易开放度(STO)指标,反映我国服务贸易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其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2009》的相关数据。由于受数据的限制,本文采用1982―2008年的数据,并对原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

(三)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由于选取的自变量较多,其中有的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可能不是很大,而且各自变量之间可能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因此本文采取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回归的过程中,依次剔除的变量分别为LNIN、LNGDP、LNIMM、LNHC和LNEXM,并且得到很好的回归结果:,这说明在这个回归模型中,不存在自相关的问题,且所选的解释变量都通过了α=0.05的检验。

根据表4所得到的估计模型为:

LNEXS=0.284LNER+0.415LNURB+0.843LNSTO+0.549LNWEG+0.353LNIVA+0.453LNSVA+0.806LNSL-7.280

从模型结果看,城市化水平、服务贸易开放度、世界经济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和生产率、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对服务贸易出口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服务贸易开放度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

三、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显著的因素主要有:城市化水平、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工业的发展水平、服务贸易开放程度。为了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推进城市化进程

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方面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空间,拉动服务需求,进而促进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高级要素的生成和集聚,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有力的要素支撑。城市化建设应重点改善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制度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快速提升服务业产业竞争力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 ,应该继续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特别是信息技术服务和通讯服务等基础服务业;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壮大运输、商贸、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咨询、信息、中介、医疗、远程财务处理等现代服务业;强化服务产业集群,帮助服务产业克服内在惯性,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利用工业发展带动生产贸易的发展

工业发展对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产业支撑作用,工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链的分工深化,可以促进生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我国生产贸易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应推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并努力占据产业链高端。另一方面要加速工业与服务业的产业互动耦合,同时要充分发掘货物贸易中蕴含的服务贸易机会,争取在输出货物的同时,也大量输出服务。

参考文献:

[1]郑吉昌、夏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探讨[J] .国际贸易问题,2004(12),15-23

第4篇: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 要素禀赋论 国际服务贸易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量不断增加,服务贸易开始引起经济学家们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各国签订《服务贸易总协定》明确服务贸易的定义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服务贸易正式被纳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中。

1、 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服务贸易的观点

由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建立在货物贸易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时,存在着诸多疑虑。

首先,对国际服务贸易的贸易壁垒较多。服务贸易的无形性导致服务贸易不能依赖关税政策进行管制。因此国际服务贸易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而这些非关税贸易壁垒在大多数情况下有表现为一国政府对服务业进行管制的各种措施,如对专业服务行业的资格认证和许可条件。服务业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政府必须对服务业加强管制,防止损害贸易自由化的收入。

第二,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的要素跨国流动。在服务贸易交易的过程中,无论是过境交付,商业存在还是消费或人员移动,都要涉及到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在构建模型时,一般都假设生产要素都不能跨国流动,因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生产要素不能跨国流动”的假设并不适用。

第三,服务的生产效率难以计量。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侧重比较两国的生产效率。在衡量货物贸易中,货物的生产效率仅由生产方确定,与消费者的效用没有直接联系。但由于服务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存在的,所以服务贸易的效率不仅仅由服务的提供者决定,而且受消费者的效用高低的影响。而消费者效用的大小难以度量,因此服务的生产效率难以确定。

第四,H-O模型主要从要素的供给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强调一国生产力水平和丰裕要素的供给结构,最终出口国会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然而,当贸易服务的生产函数与主要要素投入相结合时,任何国际服务贸易都依赖于需求因素而不是生产成本,强调需求因素导致的贸易量的增加,消费者的选择,运输成本,信息成本,消费者收入和偏好,服务种类消费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服务出口的贸易条件,所以,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仅从资源禀赋角度探讨服务贸易优势是不够的,而更注重服务贸易的流向,相关的市场结构和需求特征角度来检测服务贸易性质。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传统贸易理论并不能恰当的解释国际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理论研究早期,迪克等人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18个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果:没有证据表明比较优势在服务贸易中的决定作用并不明显。之后,山姆普森(Sampson)和斯纳普(Snape)根据对国际服务贸易实例的研究认为,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并不适合国际服务贸易,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

2、比较优势理论完全适用于服务贸易

另一种观点则完全相反,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完全使用与服务贸易。没有必要把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完全分离。1981年,萨皮尔(A.Sapir)和卢兹(E.lutz)对迪克等人的观点提出挑战,通过对35个国家服务贸易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表明有形资本禀赋充裕的国家在运输服务业享有比较优势,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在保险和其他私人服务业拥有比较优势。因此,他们得出比较优势理论不仅适用于货物贸易,而且适用于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货物和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查德・库珀(R.Koope)认为,“作为一个简单的命题,比较优势说是普遍有效的,正如存在与商品生产中那样,比较优势也存在于服务贸易中。”

3、比较优势理论不完全适用于服务贸易

第三种观点,介于前两种观点中间,即承认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服务贸易方面存在缺陷,但经过一定改进后,还是适用于服务贸易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学术界大多数人的认可。迪尔多夫(A.Deardoff)对H-O模型中的个别要素做了改变,成功的解释了对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1990年,伯格斯(D.Burgess)对传统的H-O-S模型进行了简单修正,将生产者服务作为一种投入要素放入商品生产的成本函数中,发现各国生产者的技术和质量差异将影响该国商品生产的比较劣势和贸易模式。他认为,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服务技术会改变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提高出口国的整体福利水平。这个结论证明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可以用来解释服务贸易的。

长期以来,在国际贸易中,货物贸易占主导地位,服务贸易为辅。随着服务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有关服务贸易的理论也开始逐渐发展。传统贸易理论的实质在于各国利用本国比较优势,实现贸易自由化,提高本国福利水平。世界各国通过实行包括服务贸易在内的自由贸易,必然促进经济资源在各国间的合理分配,产生规模效应,达到各国经济共同发展,整体福利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新章.国际服务贸易[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6月

[2]龚新宇,李才波.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适应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0年第1期

第5篇: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1.引言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国际分工的日益加深,各国的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服务贸易也快速发展。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具有产品无形、高附加值等特点,因此各国对服务贸易的关注越来越多。目前,服务贸易增长迅猛,成为各国新的增长点;同时,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最后,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自身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抓住服务贸易发展的契机,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服务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服务贸易总额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低下。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来研究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具有无形、高附加值等特点,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各国应该抓住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契机,不断提高本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

2.1在全球的服务贸易中占据的比例日益增加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迅速增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庞大经济体。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服务贸易也快速增长。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043.4美元,成为仅次于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出口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虽然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但是增长速度非常之快。从2014年来看,我国服务出口2222.1亿美元,增长7.6%;服务进口3821.3亿美元,增长15.8%,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2.2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

传统的贸易理论既能解释货物贸易的发展,也对服务贸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同样重要,既不能只提升货物贸易的竞争力,而不关注服务贸易的发展,“跛脚式”的经济结构不利于各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与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但占比仍然较小。我国应努力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使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平衡发展,不断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

2.3服务贸易逆差持续存在,且进一步扩大

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主要存在于旅游业和运输业。这是因为,随着境外游的不断盛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持续存在,且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对国际运输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国际运输服务的逆差也没有缩小的趋势。虽然高新附加值服务贸易存在顺差现象,但是顺差额较小,无法弥补我国传统服务贸易的逆差差额。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现象非常严重,且没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如若一直持续下去,势必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理论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决定了该国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其又受到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两个辅助因素———政府和机遇的影响。本文将以此模型为理论基础,主要从四个基本要素的角度出发,对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3.1要素条件

要素有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之分,相比于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诸如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的高级要素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一国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依靠于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但是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应不断加大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与人才供给,进而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

3.2需求条件

国内需求对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效的国内需求能够促进行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行业竞争力。其次,把握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向,引导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发展,使本国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率先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升级。

3.3相关和支持产业状况

通常所说的上游产业即是指本文中提到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于服务贸易而言,如果其上游产业能够以低成本、高质量的投入,不断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促进服务贸易的创新与升级,必将促进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优质的供应商是新技术、新方法传递的渠道,有利于整个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一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的增强也具有重大影响。

3.4战略结构和竞争

同业竞争对于提升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具有显著作用。首先,同业竞争的过程中,各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保持竞争优势,就会加大投入,增强创新能力,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整个行业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较成熟的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便向海外扩张,寻求更高的利润。经过国内激烈的同业竞争之后,该公司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容易在国际市场上取胜。

4.结论与建议

第6篇: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标准国际化;经济利益;贸易理论;策略要领

高新技术标准国际化关系到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和比较利益。运用三大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分析可看到,我国企业和政府应注意发挥既定国家优势条件,从推动产业国际化、完善政策制度等方面规划策略和采取措施。促进和推动中国高新技术标准国际化。

一、经济利益流程与贸易理论选择

(一)经济利益流程我们,流程体系就高新技术标准国际化与产业成长互动,高新技术标准国际化的经济利益做基础性认识。

1、高新技术标准国际化促进产业国际化成长。经过流程,相互存在对应关系的高新技术专利群体和技术标准形成,如果再通过过程得到正式国际场合(一般表现为国际组织或论坛)认可或在既定事实上被公认为国际标准,将带来三方面利益。一是知识产权收益,即本国厂商相应专利群体的知识产权价格、市场规模和潜在收人增加;二是国际贸易利益,本国产品将不会遭遇贸易壁垒:三是产业国际化成长,产业成长得以避免市场范围受限和知识产权费用负担,并充分形成国际竞争力。

2、产业国际化成长加快高新技术标准国际化。通过流程:(i)即使企业标准还未得到任何国际场合正式认定,但企业产品已在国际市场中形成较强优势地位,则技术标准成为事实国际标准。如思科“私有协议”标准,共属于微软和英特尔的“WinTel”标准。事实标准形成标志是不拥有标准所属专利权的同行也大量使用本标准开展生产和服务。(ii)在企业产品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技术标准可能会被正式认定为国际标准。

3、产业国际化成长与高新技术标准国际化相互促进的步调关系。促进无时不在,其步调关系可能表现为:前者促进后者,后者促进前者,二者交互促进对方不断取得小进展。

(二)贸易理论框架的选择与运用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都不同程度涉及产业成长促进、国家优势条件、政府干预策略。我们选用三者,以研究产业国际化成长,产业国际化成长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促进为思路线索,以揭示国家优势条件和探索(包括政府和企业层面上的)国家策略为研究目标,从理论逻辑和实际情况等方面阐释中国高新技术标准国际化进程的关联方面和重要事项。

(三)理论分析的实际素材选择 目前,我国先后谋求标准国际化的移动通讯标准TD-SCDMA和无线局域网标准WAPI(相关详细资料请参阅新闻和网页资料)的产业化都历经坎坷并尚未成功;其相关经历能向我们暴露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拟以它们作为理论分析的典型素材。为此,我们先明确此二标准所对应产品和产业种类。(1)TD-SCDMA。体现该技术的产品为移动通讯终端(手机)及其运营设备、移动通讯工程服务。(2)WAPI。该标准为通讯协议标准,它所对应的最直接产品是操作系统中(未商业化)的算法和软件,服务对象局限于PC芯片和PC计算机,后者应视作为对应于专利和标准的商业化产品。

二、波特国家竞争优势论分析

(一)理论框架简述如图2所示,波特(中译本,2002)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共四方面环境因素决定着产业国家竞争优势形成,四因素共同组成菱形“钻石体系”。在钻石四顶点任何两者所代表国内状况之间都可交互影响,并再影响到竞争优势的形成。此外,还有机会和政府两钻石外因素,它们也随时可以对组成钻石体系的任何四方面因素,乃至国家竞争优势发生影响。

(二)运用理论框架分析

1.国家优势劣势条件。(1)国内需求条件。中国享有突出优势。中国无线通讯终端及其运营设备已成为全球最大国内市场:中国PC芯片及对应的个人电脑市场容量仅次于美国;上述两类产品市场在中国增长潜力都看好。(2)生产要素。中国虽然整体创新能力不具备优势,但在某些局部科研领域却拥有科研力量和条件,并能支持在少数技术创新点上取得突破。(3)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两标准所对应产业都是外国跨国公司在本土市场占据优势,所存在激烈竞争也多发生在外国企业之间。(4)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二者均表现出中国厂商在直接体现技术的产品制造和产业过程上存在竞争劣势,但周边配套产业条件较好。

2.产业国际化成长及其与技术标准国际化互动。目前,TD-SCDMA实现国际化,WAPI国际化未完成:同时,二者所对应中国厂商产品商业化和产业国际化都尚未启动。不过,波特用来解释产业竞争力的“钻石体系”诸因素却都已对上述技术标准国际化进程表现出影响。(1)中国国内需求条件对TD-SCDMA接纳为国际标准起到积极影响。(2)中国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力量薄弱对WAPI国际化带来不利影响。(3)企业同盟对技术标准国际化进程表现出重要意义。目前,TD-SCDMA、WAPI都成立了产业联盟。但是,前者阵营里有多家外国或外国投资背景企业,而后者均为中国企业;且后者与外国竞争对手Wi-Fi联盟相比,实力差距明显。由此可预想,即使WAPI今后谋求事实标准。其国际化路途仍将相对坎坷。

3.政府实际干预策略。对照竞争优势论,就两标准的国际化和产业化而言,中国政府已开展事项包括:通过科研课题资助支持生产要素形成;为本国关联产业成长提供公共政策环境;提请外国注意中国国内“需求条件”优势并与中国合作;促使企业把握机遇。此外,政府在引导企业形成联盟合作关系上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只是工作方式和力度应有所完善。

三、战略性贸易理论分析

(一)理论框架简述 战略性贸易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包括有布兰德(Brander)、斯潘塞(spencer)、克鲁格曼(Krugman)。值得本研究关注的重要文献包括Krugman(1979),Spencer and Brander(1983),Krugman(1980),Krugman(1984),Brander andSpencer (1985),Spencer(1986),Krugman(1989)。

我们分收益源泉、政策扶助两层面就战略性贸易理论内在逻辑做总结。收益源泉包括有:(1)垄断租;(2)静态规模报酬;(3)R&D创新收益;(4)“干中学”收益。

由于这些收益的存在,政府可通过进口保护、出口补贴、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R&D研究资助或

其他扶持等干预措施,或促使本国企业获取这些收益,或将原属于外国企业的收益朝向本国企业转移。选定扶持的战略性产业要符合一定要求:R&D和资本需求强度较高,厂商静态动态规模经济效应明显,本国厂商和产业成长面临外方强势竞争对手,产业活动上下游关联性和外部经济效益较强。符合上述要求的产业,政府扶持所带来的福利收益才可能超过所付出成本。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符合上述战略性产业的要求。

(二)运用理论框架分析

1.国家优势劣势条件。在培育高新技术战略性产业上。(1)中国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国内市场规模大和要素成本低两方面。市场规模大为本国企业获取静态、动态规模收益提供了好基础。要素成本较低意味着在本国战略性产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充过程中,“干中学”收益、规模报酬、企业竞争力都将能以较快速度提升。(2)中国不利条件:一是中外厂商竞争力差距较大,二是外国企业以FDI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也可利用中国国内优势。(3)在R&D素质和能力上中国优势劣势并存:从R&D成就看,目前中国只是在某些孤立技术点或相对局部的科研领域R&D成果能和外国相竞争;外国占据大部分技术“制高点”。然而。高新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性强,中国R&D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中国企业能够不断取得创新成就,并为中国高新技术战略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创新起点。

2.产业国际化成长及其与技术标准国际化互动。政府和企业共同采取战略性措施,将能通过推动中国高新技术战略产业国际化成长,对中国高新技术标准国际化带来积极影响。

3.政府实际干预策略分析。就高新技术标准所对应产业,我国政府目前已采取或拟初步尝试的干预策略包括:关联R&D资助;营业牌照安排。今后。中国政府通过市场开放程度调节来为本国厂商产品寻求国内市场保护会受WTO多边框架约束,同时外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多通过FDI方式,因此。政府关注重点应转向促进本国厂商境外市场开拓。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分析

(一)理论框架简述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由杨小凯(Yang)在DS模型(Dixit and Stiglitz,1977)基础上,以超边际方法引人交易效率分析而奠定框架基础。随后,杨小凯(Yang)、萨克斯(Sachs)、成文利(cheng)、张定胜(zhang)等人共同对理论框架补充和建设做出贡献。我们从以下方面梳理该理论框架对本问题分析有所裨益的若干要点。

1.专业化生产和交易效率之间的互动和均衡决定贸易发生和市场范围。杨小凯(Yang,1991,1996)建立的内生贸易模型认为。新产品出现和专业化生产带来高效率生产,但导致交易费用增加;通过生产效率和交易费用二者互动。特定交易效率的市场自我调节形成最优分工水平、(产品)市场范围和交易深度;国际贸易规模和深度取决于与国内贸易相比,关税水平、运输距离、通关便捷性等因素引发的交易费用增加。

2.人口规模、交易效率都应视为影响国家竞争优势、国际贸易发生和国际分工格局的重要因素。专业化生产效率、要素密集度成为国际分工格局形成原因已为新兴古典理论之前的贸易理论阐释。DS模型首先注意到一国人口规模增大可能通过增加企业生产规模和消费产品多样性之间相折衷均衡的裕度,为某些产业在本国兴起提供所谓“后天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萨克斯、杨小凯(sachs,Yangand Zhang,2001)将交易效率和生产函数差别引入DS模型。论证了在人口和市场规模、交易效率等方面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可以出口外生技术比较劣势产品。乃至在国际分工格局中获得相对有利的地位。

3.从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出现时机而言,落后国不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具有一定合理性;随着各国交易效率提高。自由贸易对所有各方都是有利的。根据成文利、萨克斯和杨小凯(Cheng,Sachs andYang,2000)的分析,当交易效率初步变化时,由于落后国国家分工水平和交易效率相对较低,却面临与发达国相同的国际市场相对价格,贸易和分工的利益接近为发达国独占。此时,落后国有意愿通过关税来改变贸易品相对价格,以增进自身贸易利益;发达国则倾向于单方自由贸易政策。随着交易效率改进和国际分工深化,贸易品相对价格由双方生产条件和消费偏好共同决定。于是,双方都愿意推进自由贸易。

(二)运用理论框架分析

1.国家优势劣势条件。很显然,就高新技术标准所对应产业而言,目前中国在外生技术、外生生产效率方面处于劣势。不过,中国在国内人口和市场规模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只要做出努力,中国在境内和跨境贸易方面的交易效率优势也将有望形成。

2.产业国际化成长及其与技术标准国际化互动。中国应从推动具有后天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内生l生成长人手。促进技术标准国际化。

3.政府实际干预策略分析。基于中国国情,政府干预应涵盖到以下方面。(1)培育和扶持厂商主体。(2)改进国内贸易交易效率。(3)改进国际贸易交易效率。(4)采取先适度保护后逐步开放的有利国际经贸关系策略。

五、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标准互促国际化的策略要领判定

(一)积极以产业国际化成长推动高新技术标准国际化在产业培育任何阶段,都不放弃任何可能出现的标准建设和国际化机会;灵活对待国际场合认定,对某些国内尚难在产业国际化前期认定为国际标准的高新技术,基于产业动态成长,积极谋求事实标准。

(二)在培植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群体的基础上,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标准的国际化 在指导思想上,要充分开发利用中国国内人口和市场规模带来的潜在优势,培育中国高新技术后天比较优势产业,以为产业和标准的国际化提供国内市场前期孵化。

(三)面向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采取战略性扶持政策从现在起10年左右时间,对处在成长前期的高新技术产业。在R&D资助、财税优惠、出口补助、进口关税、行业经营许可、“走出去”、国际经贸合作等方面采取具体举措,推动本国产业国际市场份额上升。

(四)积极改善国内国际贸易的交易效率继续就市场秩序、诚信体系、知识产权等问题加强国内法制建设和改善司法行政能力;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推进贸易厂商培育、市场建设、消费设施完善等工作;运用现代技术改善通关和物流效率:通过内外企业供应链合作、展会、电子商务等方式促进国际贸易制度创新。

(五)以技术标准建设为纽带,按照恰当要领积极构建企业或产业联盟

1.横向联盟和纵向联盟并举。以横向联盟总合横向同行技术实力,形成本标准综合竞争力;以纵向联盟建设为自主标准形成及其产业成长提供纵向伙伴支持。

2.联盟建设与厂商培育相结合。积极面向高新技术及其上下游产品开展厂商培育,并与联盟建设实现相互促进。

3.努力争取外国强势企业加入中国产业联盟。向外国企业表达中国市场规模为其提供的发展机遇,以此适度分化原有外国技术标准联盟。

4.政府与行业组织就企业联盟和合作加强引导。

(六)基于已有成就着手培育自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技术标准集群 当我国企业在某些技术单点的领先性标准建设上初步取得成就的时候,加强产品价值链上下游环节技术创新,以点带面,争取中长期在较大范围产品领域,形成自主技术标准群和产业集群。

(七)加强国际经贸关系合作的策略性

1.在WTO多边框架下保持我国就相关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开放承诺的相对稳定性。

2.积极面向发展中国家、面向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与我国具有互补性的经济体,通过FTA和其他经贸协议形成(准)共同产品市场关系。

3.推动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国内贸易制度改善。

4.对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和我国存在竞争关系的发达国家。基本维持目前的产业开放程度。

第7篇: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范文

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三大贸易保护理论回顾

国际间的自由贸易、贸易保护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就是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尽管自由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源远流长,但因其假设前提过于严格,其理论说服力并不强,而贸易保护观点则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发展态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界先后产生了三次影响深远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一)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北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不断兴起,对经典的李嘉图比较优势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定理等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诞生了基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克鲁格曼,他用十分简洁的、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假设的数学模型,清晰地论证了国际贸易不仅可能在资源相似的各国之间(如美国和加拿大)发生,而且还可以在各国间同一产业内进行。[1]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影响之一是催生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所谓“战略贸易政策”是指“在一个实际的或潜在的国际寡头垄断市场上,影响企业间战略互动结果的贸易政策”,其主要思想是,通过改变企业间的战略互动,一国贸易政策可以将寡头垄断市场中的超额垄断利润(或“租”)从外国企业转移到本国企业,从而提高本国福利。从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战略”并非军事目标或战略性产业,而是企业间的战略互动,即企业利润或其他目标是直接受其竞争对手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决定所影响的。[2]战略性贸易政策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布朗德和斯潘塞的“出口补贴论”:通过研发或出口补贴,本国企业能够从事更高水平的研发和生产,提高本国劳动生产率,从而迫使外国企业压缩其研发和出口,改变“古诺均衡”结果,排挤外国市场份额,本国产品在国内外竞争中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利润份额,将“租”从外国企业转移到本国企业。[3]另一是克鲁格曼的“进口保护论”:在寡头垄断市场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通过进口关税或配额等贸易保护措施,本国企业能够通过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不断降低边际生产成本,而外国企业的边际成本则随着生产被压缩而递增,从而增强本国企业在对方国家及第三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外国企业在本国及第三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将垄断利润从外国企业转移到本国企业。[5]

(二)内生贸易政策理论与利益集团

20世纪80~90年代,在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核心问题。所谓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简言之,就是在分析国际贸易的模式及政策时考虑政治因素。该理论认为,贸易政策不是外生的,不是经过经济学家福利分析之后选出的由政府规定执行的最优政策;而是内生的,是各个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博弈的均衡结果。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内生贸易政策理论。[5]内生贸易政策理论将代议制民主政府、国内利益集团和国际政治等因素纳入同一框架,分析一国贸易政策的决定因素和形成过程。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的“政治捐资模型”集中研究了代议制民主政府和国内特殊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互动。该模型认为,各个利益集团会因为某个贸易政策或者受益或者受损,故会为获得利益或者避免损失而向政府进行游说;代议制民主国家的竞选运动和政党筹资方式决定了政治家具有兜售其政策影响的强烈动机,现任政府在给定政治捐资的基础上综合权衡总政治捐资和投票者福利之后,将其自身福利最大化、决定最优的贸易政策均衡,最后达到政府与国内特殊利益集团之间的纳什均衡。[6]在其随后的论文中,他们将帕特南的国际关系“双层博弈”思想运用到其模型,构建了一个既能分析国内利益集团和政治家之间的战略互动,也能分析国际舞台上各国政府之间的战略互动的正式框架,阐明了在非合作和合作政策均衡条件下贸易保护结构的决定因素。非合作博弈时,博弈方都忽视其政策对要素所有者和国外政治家的影响,利益集团组织力量强大的产业将会出现较高的关税,关税保护程度与特定要素的政治捐资正相关,与外国出口供给弹性和本国进口需求弹性负相关。合作博弈时,贸易保护率不仅反映国内的特殊利益集团的政治力量,而且反映出国外同一产业利益集团的政治力量:当国内利益集团强大而同产业的国外利益集团弱小时,保护程度最高;当两者力量相当时,保护程度最低。

(三)新新贸易理论与技术转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异质性推动着国际贸易研究重心由传统的国家和产业等宏观层面日渐转移到新近的企业和产品等微观层面,并由此在21世纪初诞生了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为梅利兹和安特拉斯,其基本思想是,企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是造成产业内企业异质性的最主要原因,是进而决定着企业是选择退出市场、还是在国内销售、或出口到国外市场,以及是以FDI形式还是外包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等决策的关键因素,企业根据生产率水平差异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形式和贸易模式。[8]与此同时,在美国最著名的一些经济学家之间,引发了新一轮针对技术转移的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争论。为贸易保护进行辩护的代表性人物有鲍莫尔和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大师。鲍莫尔和戈莫瑞构建的贸易互惠区和贸易冲突区两国模型认为,只有一定条件下(贸易互惠区),自由贸易才是互惠的;如处在贸易冲突区,技术转移会增加贸易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挤占本国市场份额,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果本国与贸易伙伴处于贸易冲突区,最佳的贸易政策应是适度保护和阻碍技术扩散,而非自由贸易和技术转移。[9]萨缪尔森运用三组数字化模拟,分别说明美、中自由贸易和技术转移的三种可能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鲍莫尔和戈莫瑞的适度保护论观点。(1)相对于自给自足经济,自由贸易提高两国人均实际收入,两国均从中受益;(2)中国提高其出口产品生产率,改善美国贸易条件,美国从中受益更大;(3)中国提高其进口产品生产率,缩小两国生产率差异,美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优势不断被削弱,美国出口贸易量持续减少,甚至存在贸易消失的潜在风险,自由贸易使美国福利受损,而且是永久性损失。

二、奥巴马政府对华贸易保护主义三种

主要形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奥巴马政府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多样,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一是不断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二是频繁启动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特保)等贸易救济措施和337调查;三是继续实行高科技产品管制。接下来,我们运用前文已述的三大贸易保护理论,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分别分析其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原因,并简要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人民币升值声浪

人民币汇率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实施对华贸易保护的重要“武器”之一。2005年的“舒默-格雷厄姆议案”曾在美国国会掀起一股对华贸易保护新浪潮。2009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声浪又起,且与以往不同,奥巴马政府与美国国会遥相呼应,齐声协力共同“讨伐”人民币汇率。如2011年10月,美国参议院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其主要内容是要求美国政府对“汇率被低估”的主要贸易伙伴征收惩罚性关税。同年11月,奥巴马在夏威夷APEC会议上表示:“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被低估20~25%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快升值。”奥巴马政府施压人民币升值有多种图谋,如对外经济方面,中国坐拥庞大美债,人民币升值将稀释债务;国际政治方面,通过干预人民币汇率影响中国崛起。本文主要从战略性贸易政策角度来分析其背后产生原因和发展趋势。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失业居高不下,财政赤字屡创新高。为摆脱高失业、高财赤的“双重困境”和重振美国经济,2010年1月,奥巴马提出“五年出口倍增”目标,举政府全力实施“国家出口计划”:一方面,通过推行“商业外交”和提供“一站式”服务等,大行“政府补贴”,帮助本国企业打开国外市场;另一方面,以“公平贸易”和“世界经济均衡增长”等为由,大力保护国内市场。显然,这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美国又一次新的应用。根据克鲁格曼的“进口保护论”,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无疑是奥巴马政府实现其“出口倍增”目标最有效又最“理直气壮”的手段。一方面,如果施压人民币升值成功,既可以削弱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及第三国市场的竞争力,又可以提高美国出口产品在中国及第三国市场的竞争力,将“租”从中国企业转移到美国企业。另一方面,不仅中国的贸易顺差与美国的贸易逆差形成强烈反差,而且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美中贸易逆差占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5.3%、43.0%和40.6%。美国经济“双高”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11年10月,美国失业率仍处在9.0%高位。白宫预计,美国失业率2012年底还将处于7.9%的高位。美国财政部报告则警示,2011年11月,联邦债务已经突破15万亿美元大关,将很快达到其GDP的100%警戒线。另一方面,由于两国产业和贸易结构原因,美中贸易赤字也恐难以迅速减少、甚至有可能还会加大。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美中贸易逆差2011年1~10月为2454.5亿美元、同比增长8.0%。因此,美国“国家出口计划”“任重道远”。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几年人民币汇率问题将可能不断被“旧话重提”。

(二)利益集团与贸易救济措施

贸易救济措施和337调查是奥巴马政府发动对华贸易保护使用最为频繁的工具。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统计数据,2009~2011年期间,美国共发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21宗,占其总数(31宗)的67.7%;共提起44起涉华企业的337调查,占其总数(153起)的28.8%。本文以“轮胎特保案”为例,从利益集团角度来分析其产生原因与未来发展趋势。2009年4月,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申请USITC对中国轮胎发起“特保”调查。6月底,USITC建议对中国输美轮胎连续3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从价关税。此建议提出后立即遭到中、美两国产业界的广泛反对。7月初,美国轮胎产业协会(TIA)致函奥巴马总统,强烈要求其否决该建议,因其不仅不能保护美国就业,而且还会导致美国轮胎消费者面临更高价格与更少选择,从而损害美国消费者和轮胎贸易商的利益。7月底和8月初,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分别致函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总理,提出类似请求尽管如此,2009年9月,奥巴马仍宣布未来3年对中国轮胎分别征加35%、30%和25%的惩罚性关税。事实上,正如美国TIA所言,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研究报告,2010年美国轮胎制造业就业率同比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10%;而其进口轮胎价格同比也上涨了10%~20%。那么,为什么奥巴马政府会做出如此“下策”呢?USW的全称是“钢铁、造纸和林业、橡胶、制造业、能源及相关工业与服务业工人的国际联盟”,是北美最为活跃的劳工组织之一,目前有大约120万会员,其会员不仅积极参与选举投票,而且投入大量资金从事政治捐资活动,对美国政治选举与政府决策产生着极大影响。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奥巴马正是因为得到其大力支持,才得以在初选及随后的全国大选中拿下关键的几个制造业州。较之USW,无论是美国TIA还是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其影响力显然都弱小得多:美国TIA只有6000多个成员单位;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则只有800家左右成员单位。因此,无论是美国USW与TIA之间在第一个层次的国内博弈,还是美国USW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之间在第二个层次的国际博弈,前者的力量都比后者强大得多,按照“政治捐资模型”,双重博弈的最终结果无疑是USW获胜,无论其建议是否合理。

(三)技术转移与高科技产品管制“放宽”

美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问题由来已久,1950年12月曾将中国列入全面禁运国。目前的管制政策始于2007年6月,其管制清单包括航空发动机等20大类的高科技产品。奥巴马执政后,其管制政策似乎有“松绑”迹象。2010年8月,历经一年审查之后,白宫正式公布了美国出口管制改革的新方案。2011年5月,奥巴马表示,“美方愿向中国和其他国家出口更多高科技产品,这符合双方的利益。”有的学者认为,此番改革是奥巴马政府实施出口促进战略的必然结果,美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或将逐步放宽。果真如此吗?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对外经济与贸易角度,还是以国际政治视角,都不应有过高的期待。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迅猛,不断挑战和冲击美国的经济和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中国经济总量,2010年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世界银行预计,2020年将超过美国。WTO数据则显示,中国货物出口早在2007年就已经赶超美国;中国服务出口与美国差距也不断缩小,其全球相对份额从2001年的2.4%持续上升到2010年的4.6%,而同期美国份额则从18.1%不断下降到14.1%。因此,这很容易让奥巴马政府产生错觉,认为美中两国处在“贸易冲突区”,尽管事实上两国贸易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根据鲍莫尔-戈莫瑞模型,显然,奥巴马政府的“上策”是阻碍技术转移,不太可能放宽高科技产品管制。另一方面,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新现实主义,技术是发达国家实力与霸权的重要基础,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则是美国国家安全和对外战略的关键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是其维护霸权实力、保障国家安全、推进外交政策的常用手段之一,加强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乃为更好地实施对华遏制的国际霸权大战略。由于美、中两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都有很大差异,使得美国朝野长期无法将中国视为可信赖的政治伙伴。在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日益快速发展的当代,这种不信任感也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演变成为“中国”。美国有线新闻网在2009年6月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55%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对美国存在严重威胁,只有18%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对美国没有威胁。美国GBS新闻在2011年11月的民调结果则显示,61%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经济扩张对美国经济不利,只有15%的受访民众认为有利。因此,鉴于美国对中国日益加重的战略防范心理,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很难会有真正放松。

三、中国政府应对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思考

综上所述,奥巴马政府对华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背后有其深刻的经济与政治原因,未来发展趋势也不容乐观。基于这一判断,运用第一部分的相关理论,并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对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进行一些初步思考。

(一)加强与美国战略对话和贸易谈判,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典型的零和博弈策略,一国所得正好是他国所失,极易招致贸易伙伴的贸易报复,如2010年6月,WTO裁定欧盟补贴“空客”之后,欧盟立即反诉美国,2010年9月,WTO再次裁定美国非法补贴“波音”。尽管在单次非合作博弈中,博弈方的占优策略或许是进行出口补贴或进口保护,但是最后达成的纳什均衡却可能导致囚徒困境。因此,在长期重复博弈中,博弈方的占优策略应该是开展互利合作的自由贸易,而非实施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因此,从这个角度,为避免中美贸易摩擦激化甚至贸易战爆发,同时也为实现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不妨“并驾齐驱”。一方面,通过WTO、APEC和G20峰会等国际组织平台,以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中美商贸联委会”等高层对话机制,加强与奥巴马政府的对话磋商和贸易谈判,反对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共同营造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双边贸易环境,实现合作双赢。另一方面,借鉴国际经验,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平衡增长。首先,借鉴日本和韩国等国经验,主动实施贸易顺差回调措施: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实行适度的汇率升值,同时配以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实现贸易平衡,又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借鉴德国和日本经验,更加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在扩大出口中的作用,积极推动境外投资,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最后,借鉴美国和日本经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与低碳经济:把握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机遇,有选择地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加强同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能源、环保等领域国际技术合作,促进服务贸易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调动中美各方力量,削弱美国特殊利益集团的不利影响

根据“政治捐资模型”理论和“双层博弈”思想,针对USW等特殊利益集团对奥巴马政府贸易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不妨调动中美两国各方力量,降低和削弱美国特殊利益集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挖掘美国有关利益集团的力量,从美国国内层面的政治博弈中施加积极影响。事实上,美中自由贸易对美国利大于弊,在对华贸易中取得的巨额收益使美国出现了一大批支持美中自由贸易和反对对华贸易保护的利益集团,并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产生积极影响。如2007年9月,微软、沃尔玛、花旗等122家跨国公司以及美国总商会等38家行业协会联手致信国会,呼吁避免采取专门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两国之间的严重贸易冲突。中国现阶段超过50%的加工贸易与美国大型跨国公司和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息息相关:据世行数据,2001~2011年期间,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利润汇款与其净流入量的平均比例为35.2%。中国政府应发挥在华美资企业和相关利益集团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其对奥巴马贸易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壮大中国商协会及各种行业协会力量,在国际层面的政治博弈中产生积极抗衡。中国现有的六大商协会和各种行业协会在对外贸易促进、组织企业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较之USW等组织,其影响力薄弱得多。中国政府不妨加大中国商协会以及中小企业贸易促进机构的改革力度,建立更为完善的贸易促进体系。同时,中国商协会和行业协会不妨借鉴美国工会组织的成功经验,加强自身组织建设,提高游说能力和国际谈判水平,在国际层面的博弈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抗衡美国特殊利益集团的政策影响。

第8篇: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范文

1.1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出口作为GDP増长的三个主要动力之一,服务出口贸易与降级増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服务贸易出口扩大服务产业市场,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増加服务贸易外汇收入,带动服务贸易相关性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増长。以服务出口贸易额(X)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运用对数一对数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OLS),来分析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回归方程系数显著,LnX的系数不能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服务出口对经济増长的正向促进作用相对较弱,解释能力相对较小。经济总量(GDP)在服务出口贸易増长1%的前提下,将会増长0.2527%。反映出我国服务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其经济效应的发挥。

 

1.2服务进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根据宏观经济増长公式GDP=C+I+X-M,进口是经济増长过程中的重要变量,进口通过影响出口和进口国内所需的生产要素以及生活必需品,作用于服务产品国际和国内市场,进而影响整体经济。以服务进口贸易额(M)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对数一对数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OLS),来分析服务进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2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与竞争力

 

通过以上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看出,服务贸易对经济増长的作用日益显著,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带动作用相对较弱,服务进口贸易具有很强的经济促进作用。尽管如此,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上。我国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未充分发挥的部分原因在于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较低,而服务贸易低的开放度又在以一定程度上受到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低的服务贸易开放度和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反过来又制约了服务贸易经济效应的发挥。

 

开放度的内涵是一国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和国外经济主体和要素进入该国国内市场程度的综合,主要包括服务贸易开放度和外商投资开放度。服务贸易开放度衡量了一国的服务贸易融入到国际市场和国外服务生产要素进入本国市场的程度,从另一个方面又体现了国际服务业市场对本国整体经济増长影响度。服务贸易开放度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国经济总量(GDP)的比重。

 

3政策启示

 

为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和増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我国服务贸易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升级以及发展环境改善。

 

3.1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服务要素

 

根据1997〜2008的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分析结果,服务贸易总体、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进口与总体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均对总体经济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仅从回归系数,不考虑置信区间,服务贸易进口对国民经济増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服务贸进口的整体经济效应,服务贸易出口的经济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因此,为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増长的带动作用,在稳定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的前提下,通过増加服务贸易的进口来获得国内缺少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要素,以改造传统服务业,进而极高服务贸易出口的层次。

 

3.2基于传统服务优势,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知识内涵

 

从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层次仍然较低,在物化技术、知识、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基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现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仍然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基础所在,我国在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应以服务产业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稳定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快物化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的生产产业(金融、保险、咨询、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的发展,増加现代生产业对传统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品比重,提高和増加传统服务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

 

3.3重视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是传统服务贸易产品,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中心是现代生产贸易产品,而先生产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其物化的技术、知识、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层次。因此,应在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优化的同时,重视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加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服务市场环境的塑造,通过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物化高级生产要素,进而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4政府在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中的角色

 

政府在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就是拓展产业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业市场体系。政府通过支持现代生产的发展,对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实施倾斜和扶持政策,创造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空间。

 

参考文献

 

[1]华尔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J].经济研究,2001(12).

第9篇: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范文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