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影视文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精神;正确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43-01
当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社会对人才实操能力的要求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往往更偏向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基于就业的压力,这种倾向性由偏重逐步发展为主导,甚至在某些高职院校被强调为唯一。然而这种培养思想背后却隐含着巨大的缺陷,只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关怀,其最终培养结果是将人培养为机器。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及人生目标的确立上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精神世界匮乏
现如今的高职在校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感受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看似满不在乎的外表下,大多有着一颗敏感的心。受教育传统影响,学校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倾倒式的讲授,并没有切实的去关注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与课业接收情况。另外在学校开展的课余活动中,也大多数由学生自发的组织并执行,缺少学校以及教师的参与指导,使得学生与学校之间似乎只存在形式上的结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融入,造成学校在学生心目中严肃、刻板的形象。学校常被比作“小社会”,但与真实的社会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学校里的学生也更需要真诚的关怀与正确的引导,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学生们在校只是机械的完成课业任务,开展业余活动时模仿社会模式有样学样,久而久之造成对课业的厌烦与错误价值观的盲目跟从。
二、心理承受力差
在中国人的教育观念中,高职教育似乎成了本科教育的备用选择。高职院校的生员入校学习也并非来自其第一意愿,这首先在潜意识里就对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由于对毕业后的就业范围认识不清,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本科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以自己的高职学历更无法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因此消极的情绪开始出现。另外学生中独生子女普遍,又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在家中长期扮演被庇护被宽容的角色,在之前的学习与生活中往往没有独立面对困难的经历,在压力面前通常表现的手足无措。加之当代学生对自尊的要求逐渐提高,又使得迫切改变现状的心理形成一种内在压力。诸多的原因夹杂在一起冲击着学生的心理防线,在自我疏导方面又找不到有效的办法和依据,造成学生不具备量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功利心强
在当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片面的集中在其拥有财富的多少。道德情操被长期忽视,久而久之这种“物质至上”的思想侵蚀到社会的每个角落,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辨别能力差,因此很容易被带有偏差的思想所影响。这种影响不光是在思想上的,在行动上也往往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做事之前往往先考虑自身的受益情况,然后再考量是否要做和出多大力气去做。对于学校的组织的公益活动更是毫无兴趣,即便是参加也是敷衍了事,对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完全没有领会。
高职学生在面对学校开设课程时也往往区别对待,对于基础与德育课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而对于专业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则相比较高。其中原因显而易见,基础课程的应用在工作中的实用化效应不是立刻显现的,而专业课所学的内容则大多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开展工作。至于德育课和就业指导类课程,则在心理上就被放在相对较低的位置,其教学效果自然达不到开设课程的初衷。
另外,由于缺乏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往往不关心过程更注重结果,都在想着为自己设立目标,对于如何去实现目标则全然不知,这就造成了急功近利现象的产生。
四、谦让、包容意识薄弱
如今的高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生活中缺乏相同辈分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在潜意识里就没有谦让与包容的概念。
在需要共同完成的活动中,学生往往有两种最明显的表现,第一种是对他人的不信任。在协作过程中,成员都会有自己的分工形成流水线的模式,各司其职,如果对系统中的成员心存戒备,不但会延长上道工序的审视,而且会在心理上将应该承担的责任依次转移,形成压力的推卸性递增,直至整个系统崩溃。第二种是对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漠视与不认同。这也是大多成员在系统中消极怠工的根源,这种消极建立在对系统不认同、对自身角色不认同的前提下。
高职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人文精神的缺失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极大,这对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是极其不利的。高职院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在课程设计、实践及就业指导等环节中,指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84-01
交际性是英语语言的本质属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交际原则和方法,便于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英语教师要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和质疑性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把握提问的“量”和“度”,突出艺术性,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正视教学现状,提高有效性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小学英语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于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因为,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很不到位,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有着很急需提高和改善的教学环节。
1、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程度和学习能有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因此,我们要注意师生间的融洽关系,让学生能够有着良好的心理效应,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英语。
2、任务型教学展开灵活多样。我们英语教学大多采崩任务型活动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内设计大量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repeat,imimte以及practice等多个环节进行任务型操练,从而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点。提高能力。f[1足我们的活动展开往律少了师生的对话沟通,使得任务达成,但是效果不佳。
二、重视问题突出,提高问题针对性
我们的课堂提问,教师要结合教学重难点思考所提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和已经具备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而且我们的提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预设学生通过回答提出的问题达到理解所参与的学习内容,并且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对问题的兴趣。如在 An English friend学习时, 出示Wang Bing写e―mail的图片,然后提问What is Wang Bing doing? T: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his EnIgUsh friend? What can we ask?等问题,通过问问题来学习新单词和运用新句型。同时,学生在回答中逐步理解和掌握要学习的英语知识,同是能够轻松过渡到整篇课文的学习。这样的提问,就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我们的问题提出还有要一定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地使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积极思索。
另外,我们问题的提出要精情境化、动态化。关注提问的课堂时机并能够耐心等待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如该教学内容课文前四段对话后提出问题:If you are GaoShan,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om?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思考,这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加强指导,耐心等待并适时启发,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主动踊跃发言
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应享有更多的表达主动权和话语权。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唱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歌曲,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让他们带着激情和兴趣参与课程学习。这样的提问能更好体验语言的交际性和互动化,使得学生在争先恐后的踊跃发言中不断深化感知。
教师不妨换位思考,多鼓励学生来质疑教师,最大限度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感知。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轻松自由的环境,给他们搭建平等提问的平台。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引导学生以协商探讨的形式与教师对话。通过适时追问、诘问质疑、探讨询问等形式来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与教师探讨,以此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主动表达和积极交流。教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中,可多尝试追问,让学生能够在被追问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例如,可建议学生向教师提问“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和“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以缓和课堂的紧张教学环境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针对学生的问题来予以反问,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情境。
四、注重点拨引导。突出提问有效性
我们课堂提问要关注每位学生,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我们老师的关注和期待,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竞争意识。我们高年级的英语重在阅读,教学难度比较大。因此,我们的提问要有梯度,可以设计一般问题,能所有学生能够较准确地回答,也要注意提出一些启发性、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解决问题,更让他们形成问题意识,提高自我发现和提高的能力。
Lakoff(1987)认为认知模式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它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创造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简称ICMs)。该理论认为,认知模式是知识构建的方式,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各式各样的概念和语义现象。该模式具有关联性,多个认知模式可以构成模式网络。认知模式的重要作用是提供有关的情景作为理解的背景,并激活有关的其他概念和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关注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在外语界已广为接受。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 文化教学一直处于低于语言教学的次要地位。调查显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文化知识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显着提高。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行为,因此,笔者所在课题组将认知模式理论引入英语文化教学中,进行了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异域文化,培养其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探索。
二、基于认知模式理论的英语文化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要求交际者具有能够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我们认为从认知角度进行的英语文化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
2.1 掌握异域文化的交际体系
语言是交际的主要手段之一,掌握目的文化的交际体系要求掌握目的文化的语言。这里的语言不只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语用知识。语用知识能够帮助交际者得体使用语言,我们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英语中的恭维语、委婉语、禁忌、习语,将中美或中英时间观念、隐私观、人际关系观、家庭婚姻观念等进行跨文化对比。以此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2增加可理解文化知识输入
话语模式和行为模式基于文化,对于目的文化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交际者对其话语模式与行为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移情能力的基础。异域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习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语专业开设的《英美概况》、《英语社会文化》课程能够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但这两门课程的知识性极强,内容庞杂。面对教材中众多的知识要点、人物事件,学生初次接触时普遍感觉很茫然。教师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建议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进课堂,设计合适的任务,如让学生课下准备,课堂上做“Presentation”,做完后全班同学可以就其发言提问,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和积极的课堂发言,学生会在大脑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处理,这有利于学生将该课程的学习作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去把握,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2.3培养认知综合能力
所谓认知的综合能力是整合信息的能力。只有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进行对比,我们才能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信仰、价值观念、时间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异同,增强对该文化的适应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布置的中英或中美文化差异的相关话题中选择一个,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每次课上安排一组做汇报。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结交英语国家网友,阅读英语报刊及英美文学原着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培养认知综合能力。
2.4 创设文化认知语境
认知情境的创设指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与目的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王文静,200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异域文化可以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光盘、视频、影视片段等,通过声音、图像的传递,使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情景、风俗习惯、等,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有效地领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认知异域文化的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听力及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The American Civil War”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奥斯卡经典影片《飘》片段。在讲解英国和美国经济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另外,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同样是丰富课堂知识量,创设文化认知语境的有效手段。
2.5 开展体验异域文化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文化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文化演讲”、“民族风情介绍”、“英语角”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话题,如Cultural Empathy (文化移情)、Cultural Stereotype(文化定势)、Cultural Identity(文化认同)等,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交际操练和情境操练,从整体上理解和感受中外文化差异。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多种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学跳英语国家的传统舞蹈,表演英语小品、戏剧,英文电影片段配音等趣味活动认知异域文化,激活异域文化认知灵感。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与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扩张
媒介(media)是人类意识的载体,媒介产品代表着参与制作传播的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所以媒介信息往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在政治及社会层面上从来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众多商业动机驱使下的媒介信息以文化产品的形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其或显性或隐性的传者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符号,凭借庞大成熟的产业机器以及强大的媒介技术,对信息接受者产生巨大的感知冲击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认知改变(文化同化),并试图渐渐形成一种依赖型的媒介消费关系,这即是文化强权国家所谓的“文化软实力(softpow-er)”[1](P.142)的一种表征。美国好莱坞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国际文化媒介,它风靡全球市场并充斥着互联网,在实质上推动着国际媒介跨文化沟通规则的变化。据美国电影协会(MPAA)官方网站最新的2011年电影市场报告显示,2011年好莱坞电影的全球票房收入已经达到326亿美元,同比增长3%,而这种持续增长完全是国际市场贡献的,仅在2011年其在中国的票房收入就增长了35%[2](P.4),中国顺理成章地成为好莱坞电影迄今为止最大的国际市场,但实际上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要比票房反映出的更大,因为官方的票房统计是不包括MPAA长期诟病的盗版和网络侵权视频的观影群的。2010年底在日本举办的第8届世界文化大会上,针对“亚洲国家如何应对好莱坞的压力”这个大会的最后一项议题,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关于“反抗好莱坞应该首先是文化命题”的观点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3]。笔者提及这个并非要讨论面临现实压力的中国电影产业,而是想藉此探讨好莱坞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后工业时代越来越突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它所带来的“文化帝国主义”或“文化殖民”的忧虑与问责。
(二)大学生与好莱坞电影文化
美国学者Silverblatt等人提出:个体在接受进入国际传播渠道中的信息时应必须具备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技能”,这种技能使个体能够与所接收的国际信息保持距离从而形成批判性的个人独立的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得以正确地选择进入国际传播渠道的国际信息并对其作出解读和评论。(Silverblatt&N.Zlobin,2004)[4](P.8)。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包括好莱坞电影在内的各类外来文化信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海量和无序的特征,而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人群和社会理性思维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在通过网络快捷方便地接触好莱坞电影这类他者文化媒介之时,是不是同时也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呢?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同民族和的大学生在此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别呢?由于这一层面涉及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问题,本次调查的意义得以凸显。通过考察我校大学生对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接触状况、认知以及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本文分析了民族院校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努力探索如何从跨文化角度看待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由课题负责人设计调查问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利用专业调查网站“问卷星”,以网络问卷填写与数据统计分析同步进行的方式获得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68份,有效问卷368份,回收有效率达100%。调查自2012年2月27日开始,至3月27日收回最后一份有效问卷,历时一个月。样本学生是随机的,其分层情况如下:大一共240人,占总量65.22%;大二共86人,占23.37%;大三共39人,占10.6%,大四共3人,占0.82%。汉族样本学生共216人,占58.7%;少数民族共152人,占41.3%。方面,无者共290人,占78.8%;信仰佛教者共35人,占9.51%;穆斯林共25人,占6.79%;信仰基督者共13人,占3.53%;其他信仰共5人,占1.36%。
三、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接触意愿与行为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5个问题来了解我校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接触意愿与行为。首先,我校大学生接触电影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共有89.64%(303人)的学生选择通过互联网观看电影。由此可见,调查结果验证了笔者最初的假设:大学生的观影行为大部分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呈现出自发性和随意性的特征。这与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大学一般远离市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有限;而大学生寝室现在大多具备上网条件,且管理较宽松;网络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与免费娱乐,获取电影往往非常便捷,这些客观条件培养了大学生网络自主观影的行为习惯。另一题目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看什么电影主要取决于“平时自己的喜好”,这说明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观看电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主动性,他们在选择电影时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当然,他们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意见影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身边人的推荐”会成为他们选择电影的依据,这说明人际传播对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力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网络推荐和评论有时也能对我校大学生的选择产生影响(见表一)。毫无悬念地,在“你是否喜欢好莱坞电影”这个问题上,仅有8.15%(30人)的人表示不喜欢好莱坞电影;另一多选排序题“请依据你的爱好程度依次选择最喜欢的国家或地区的电影”的统计数据也说明好莱坞电影确实在我校大学生的喜好榜上独占鳌头(见图一)。不过“你最近一年平均每月会看多少部好莱坞电影”的问题上,学生们选择的接触频次虽不尽相同,但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超过3部,而几乎40%的学生选择了1或少于1部(见表二)。这说明虽然好莱坞电影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但在我校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占用的时间精力并不多,没有成为主导性的媒介信息。
(二)接受与评价倾向
笔者曾对比过类似调查的结果,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大都将“消遣娱乐”作为观看好莱坞电影的主要目的[5]。在本次调查中也不例外:“喜剧类”电影成为我校大学生们首选的好莱坞类型片(见图二);而“精美震撼的感官效果”、“先进精良的制作水准”、“演员的精湛演技和魅力”、“经典和幽默的台词与对白”和“新鲜有趣的异国文化背景”等入选我校大学生喜欢好莱坞电影之前五大理由,其中与电影这种文化产品的“工艺”直接相关的因素就占据了前四位(见图三),这与好莱坞电影自诞生起就携带的商业与科技基因紧密相联———好莱坞电影从来就是以迎合大众的娱乐与心理需求,追逐票房为第一要务的,近年来更是花大力气利用“大片”在全球吸金,对于如何抓住观众可谓颇有心得,凭感官震撼吸引到我们的大学生实在不足为奇;另一方面,观影者之于电影自始自终就是一种媒介使用原则中的“需要———满足”关系,无论大学生们一开始接触好莱坞电影时是何目的,吸引他们持续关注好莱坞电影的力量一定是来自电影本身的魅力。我们发现,在众多因素中,西方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在大学生们对好莱坞电影的喜好度中排名不算靠前。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而看轻好莱坞电影中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力。相反,正如本文一开篇所述,电影文化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信息是绝对存在的,不论观众愿不愿意甚至知不知道,文化的渗透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此次调查笔者针对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接受倾向,还设计了“你认为看好莱坞电影自己最主要的收获是什么”一题。对比统计数据,笔者发现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在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原因中,大学生们无疑首先肯定了其娱乐功能;但是到了评价其意义的时候,仅有26.36%的人承认好莱坞电影带给他们最主要的收获是“娱乐放松了”(表三)。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由于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他们认为娱乐放松也许不应该成为最主要的收获,因而更多得选择了“开放视野,了解西方文化”这个选项;其二,正如表二所示,大学生们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看电影这项娱乐,也可以理解为电影中异彩纷呈的美国多元文化使大学生们意识到好莱坞电影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比娱乐更多。这说明我们的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还是具备相应的思考能力的。我们同时注意到,有两成多的学生认为“获得生活的感悟或信念”是好莱坞电影带给他们的最主要收获。同时,在大学生最喜欢的好莱坞类型电影中,励志类电影的喜爱度综合评分达到5.42,与排在第二位的“动作/冒险”片相差无几。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释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接受与评价倾向:他们会因为感官享受被吸引着观看并且体验深刻,但是最希望电影带给他们轻松和更积极的情绪,他们同时把好莱坞电影当成开阔眼界、了解西方和认识美国的一个重要途径。#p#分页标题#e#
(三)文化价值观及批判
美国著名的跨文化心理学家马尔塞拉(A.J,Marsella)认为,文化有外在形式(如艺术品和等级制度)和内在形式(如价值观、态度、信仰、感知/感情/感觉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认识论等)[6](P.27)。笔者据此认为,好莱坞电影就是美国主流文化的外在形式,而其内在的文化形式恰恰是通过深植于电影文本中各种或显性或隐性的文化象征符号进行书写表达和传递的。无论是电影制造者们的集体无意识还是有意为之,这种包含美国主流价值观、态度、信仰等文化模式的表达与传递的符号象征,必将伴随着好莱坞电影所带来的感官和心理冲击,不同程度得被其他文化的观影者进行解码。此前有关调查的结论曾提示,大学生们对于好莱坞电影试图向全世界表达的一些所谓“普世价值观”是完全能够感受和体会到的,但是在解码过程中却缺乏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解读[7](P.3)。那么民族院校的大学生由于民族文化和信仰有异,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种文化模式方面是否会呈现不同呢?笔者通过“你认为好莱坞影视承载了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一题的统计数据发现,好莱坞电影中的如“独立自由”、“个人主义”、“民主平等”等一些价值观能为大多数大学生所感知;但是另一些对美国主流社会同等重要的价值观如“家庭和谐”、“务实向上”等观念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认识(见表四)。
笔者认为这很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指出的,“感知是由文化决定的”,一旦我们自身的文化背景发生改变,我们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价值观必定改变。并且,文化模式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文化的变迁往往就是通过跨文化情境中与他文化的碰撞而产生或者得到强化的。在随后的交叉分析中得出的数据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更加能够感知到“家庭、社会和全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和“务实向上”这两种价值观,但是总体看来差异并不显著;而造成的跨文化感知差异则更为明显一些:穆斯林大学生最能感知到“个人价值实现”,而对“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和“和平和谐”等价值观的感知程度均最低;信仰佛教的大学生对于“和平和谐”的价值观最为敏感,而“务实向上”这样积极入世的态度则成为他们感知程度最低的一个价值观;全部信仰基督的大学生都能感知到“独立自由”的价值观,但是他们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感知程度相对最低。总的来说,大学生基本上可以意识到好莱坞电影中呈现出的美国主导文化模式,从而完成跨文化感知;但是,这种感知是选择性的,更多的是以自身文化背景为参照和筛选而获得的。在考察大学生跨文化认知背景对其跨文化认同态度的影响方面,本次调查设计了“对于好莱坞影视中的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背景和文化现象你了解吗”和“对于上题所述的普世价值观你理解并认同吗”两个题目。在交叉分析后,笔者发现,无论了不了解电影中的文化背景,大多数受调查大学生都对他们从好莱坞电影中所感知到的价值观表示了认同,即使是完全不了解电影文化背景的大学生也有近三成的人表示能够理解,且57.17%的人认同这些价值观。另外,数据显示对电影相关文化背景有了解的大学生中,其了解程度与他们对电影中感知到的价值观的认同却呈反比。这一现象令笔者相信,在跨文化情境中,对他者文化了解越多,也就越能够使自身的文化得到强化。民族与差异方面进行交叉分析显示,除了汉族比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能够理解价值观的人数比例上稍多一点(3%),无者比三大者更能够理解价值观以外(宗教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抵制变化的,使文化呈现出差异性而造成跨文化理解的障碍),其他并无显著差别。另外,几乎所有样本层的大学生都有最高比例的人选择“不太理解但可以认同”的选项。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尽管半数以上的各民族大学生认为自己并不甚了解电影中的这些价值观,但是仍然有接近七成的人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按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对这些价值观进行了解码并达成了跨文化认同。
在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批判领域,本次调查相关的题目是“如果好莱坞电影中存在以下内容你认为哪些是不能接受或值得批判的”。统计数字表明,六成以上大学生们对好莱坞电影中“总是由美国人拯救世界”和“渲染血腥暴力”等内容表示不能接受,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接触”的内容值得批判。“精神空虚、物质至上”这个选项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但仅有44.84%的大学生认为类似的内容无法接受。其余明显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选项分别有“性态度开放”、“拜金主义”、反映婚姻家庭观念的“结婚离婚频繁”和中国社会曾经之于美国社会最大的一个差异———集体主义价值观“人与人的距离感”。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这些选项中提及的好莱坞电影内容表示批判的比例却逐次递减(见表五)。这不能不让人思考:到底是我们的大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还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改变导致他们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领域转移了呢?在交叉分析中,笔者发现信仰三大宗教的大学生比没有的大学生更不能接受好莱坞电影“渲染血腥暴力”和宣扬“性态度开放”,穆斯林学生反对血腥暴力内容的比例更是达到了76%,“精神空虚物质至上”和“缺乏对少数民族裔的正面描写”紧随其后,成为入选率超过半数以上的三个选项。信仰基督的大学生则成为最不能接受对婚姻和性态度不严谨的样本层(61.54%)。信仰佛教的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反映的其他内容持批判态度的人的比例似乎最低。这些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不同样本层都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对这些接触到的异质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态度和判断。其中,有无以及不同的对个人价值评判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相比以前变得更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稳定团结,所以人文素质教育有其必要性。由于高职高专英语属于必修课程,英语教学中有着大量的人文教学资源,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英语教学的普及性和重要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传播中外优秀文化的作用。
教育部明确提出应将人文素质渗透到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人文知识,语言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反映,因而英语教学是人文素质教学的最佳途径,所以人文素质教学应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具有必要性。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应对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正确教学观。要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质量,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才能彻底改变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往往会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以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改变传统为过级、考试或证书而教学的心理,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学校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保障人文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优化教师队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都是比较高大的,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教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外,教师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同时,还应多学习西方社会的文化、风俗、历史、宗教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注重自身英语文化修养的提升,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做好榜样,所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学应注重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
3.深入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主要关注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找到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技能教育的平衡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能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对于文中文笔比较优美或人文思想比较深刻的部分,教师应适当惊进行引导和启发。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适当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丰富学生的各方面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理智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教师在英语教学时,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幻灯片和多媒体等进行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展示西方优秀文化,使学生能够学习地道的英语,鉴赏原汁原味的英语著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为英语语言知识,很少有其他形式的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高专教师应丰富教学资源,将英语文学作品、英语诗歌、英语电影、英语音乐以及英语录像等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比如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歌曲比赛或英语讲座等,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人文素养,鼓励学生在校报等平台发表英语文章,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名言警句和文学典故等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所以教师在英文教学时,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每天能够学习常用惯用语和名言警句,增加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一、初中英语课堂实施任务型教学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并不能真正理解任务型教学的涵义和具体实施任务型教学要注意什么,应该怎么去具体实施。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过于繁多
语言习得必须是在大量可理解性输入的前提下从交互性的输出中得到发展。有的教师课堂任务设计过多,任务过多必定会压缩必要的时间,学生接受语言输入就少;分配到每个任务的时间也少,只能蜻蜓点水;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参与面不广;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来不及完成任务。任务汇报阶段老师只叫学习好的学生来汇报,草率了事。特别在公开课、示范课中,给观摩的教师带来错觉。
二)任务前准备不充分
任务前热身活动非常重要,它能起到介绍新的语言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的语言知识、减轻任务的信息处理负担、引导学生按任务要求更好地理解任务的作用。目前一些教师只是追求活动,有意忽略或不重视任务前的准备工作,任务成果的质量就有一定的问题。
三)分组安排得不到位
任务活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忽视课堂活动组织形式的重要性。很多教师在开学初让班长或自己按教室座位给学生进行自然分组。对于学习小组的构成、成员间的任务分工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过程很少予以关注。
四)任务后的评价单调
任务评价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对任务的评价还跟不上去。具体表现在评价性的语言、评价的角度、评价的手段和评价主体比较贫乏和单调。往往是一句“verygood.”就打发过去了。
五)把练习当任务
在任务型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把任务教学简化了,他们把所有的语言教学活动,例如造句、句型转化和一些练习以及教学步骤等都冠以任务型教学。
二、提高任务型教学的对策
一)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是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成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合作完成情景活动的任务,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互相帮助,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收到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各种各样合作的形式,开发学生交往的潜能,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活化”教材,布置学以致用的任务
活动的设计应当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它应是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交流问题。教学内容和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因此,教师开展任务型教学,首要的是要“活化”教材,只有通过“活化”教材,教师才能把课本上的枯燥的知识条块变成学生乐于参与并接受的活生生的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
三)注意教学任务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明确所设计任务是为了对课本的哪些语言点或知识点的训练和巩固,通过任务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结果。
2、可操作性原则。教学任务的设计不能大而空。有的教师设计的任务也有明确的目的,可是不能注意从学生角度思考,在学生实际操作时很难或无法完成教师预期的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
3、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辅助者;学生才是完成任务的主体。任务的设计应能使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充分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通过任务的完成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本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随着今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加强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视,现阶段我国重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因此就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我们所说的案例教学法就是指使学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分析,思考讨论的机会,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日益提升,我国政府不断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我国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不断加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深入人心,我国的诸多企业也意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的持续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高等院校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呈现不平衡的状况,尤其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方法和水平都相对落后。由此可见,转变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呈现的特点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性的特点。在我们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大多都是普遍性的问题,这些普遍性的问题大都被研究者较好的解决了并且给出了答案,同时在案例中也存在一些非常特殊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待继续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评价有正确答案的案例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共同研究未给出正确答案的案例,由此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存在互动性的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学观念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落后,教学方式也相对落后单一,因此我国现在致力于转变我国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摆脱了教师掌握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人平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学生是主题,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生动性的特点。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案例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都是通过层层筛选获得的。我们教学中需要的案例是要能够形象生动的反映出实际活动的情景的,是要能够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是能够被学生广泛接受的案例。案例的生动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只有用好的生动的案例为学生讲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存在实践性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正是因为存在生动性的特点,它所描述的情景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虽然有些案例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进行了适当的改变,但是这些案例海事没有脱离主体,脱离实际,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大多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对缺乏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条件相对落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重视力度,我国也采取很多措施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案例制作水平有限,案例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案例教学只有在一些高等院校中才能较好的实施,其他的院校大多都不具备案例教学的条件。极少数的院校能够给学生提供成熟完整的生动的案例,我们现阶段使用的案例大都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我国自己的案例少之又少。并且我国国内的许多院校不具备完整的教学条件和设施,例如经费不足,上网条件不好,缺少人力资源实验室等问题。
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够,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是较落后的,因此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不成熟的,因此这也就进一步造成了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这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最终使得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师资力量不足。除此之外,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他们使用的案例大多都是来自外国的现成的案例,这会造成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会照搬照抄,缺少自身的思考。并且我国高校的很多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都不是科班出身,专业基础知识不够踏实,或者这些教师有很多是毕业了就工作的年轻教师,缺乏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这会给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教学带来很大的问题,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在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我国的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一会听一会不听,当被老师提问时,也只是泛泛的说几句,敷衍了事。现阶段,如何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成为高校领导和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并不全在学生身上,也有可能是因为案例不够生动,与实际生活脱离,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又或者是选择的案例较难理解,造成学生不想去思考。
我国现阶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应对措施
现阶段我国的各大高校应该注重改善案例教学的条件。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教学条件不完全,所以我国的各大院校应该注重改善案例教学的条件和设施。改善案例教学条件最需要做的就是转变高校的领导层的教学观念,使高校的领导认识到改善案例教学条件的重要性。只有学校的领导认识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鼓励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只有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首先,学校领导应该在经费上给予较大的支持,购买足够的人力资源实验设备,建立人力资源实验室。其次教学单位要建立案例库,保证案例的数量和质量。
现阶段我国的各大院校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师资力量的充足。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指明灯,要想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离不开优秀的教师。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对教师的标准和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教师的数量较少并且综合素质和技能都不够,因此各大院校亟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我们的高校可以多为教师提供出国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需要教师增加日常的积累,尽可能的利用身边的资源,多去图书馆,网络上学习,增强自身的理论功底。
现阶段我国高校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众所周知,学生是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的主体,案例是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的,学生才是案例的思考者,分析者和执行者。因此,学生对案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的配合。老师应该注重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学习气氛和环境,能够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同时现在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我国现阶段各大高校采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亟需我们去解决,也只有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职护理 英语口语 问题 对策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往中普遍使用的工具,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加速与国际接轨,对人们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这个地球人都需要的职业,更是首当其冲。因此,对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而言,加强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众多学生碰到说英语难以启齿,在英语交流方面成了一个无能者,失语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反思。
一、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班授课制的限制
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培养听说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的练习,每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听说实践机会。而现在大多数班级的英语课是上百人的合班大课。班级人数过多难以组织有效的口语训练活动,学生开口实践的机会少,口语的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二)配套语音教材缺乏,多媒体设备配置不到位
英语口语能力是建立在大量的听英语的实践基础之上的。而目前由于学校配套语音教材缺乏和多媒体设备配置不全,学生在课堂上听英语资料的机会少甚至没有,这样直接影响了说的训练。
(三)心理障碍
对于我校多数高职学生高考英语成绩是在及格线以下的。这说明这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中学英语学得不好,其中绝大多数学生习惯母语思维,缺乏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对英语缺乏兴趣甚至反感。那么现在进入护理高等专科所学的是什么呢?是医学护理专业英语。这类英语是普通英语的词汇、语法加上医护专业词汇。这势必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更加失望,尤其是表达能力。想说说不出,说出来就错。于是,多数学生宁可不开口说,对口语练习更是惟恐避之不及。
(四)以听读写为主的考试指向的不良影响
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就是应付各种考试,目前即便是国内四、六级英语考试中的口语测试也处于参考的尴尬境地。在中国,考试指向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指挥棒。于是,学生便片面认为进行英语口语训练是浪费时间,同理为了备考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放在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上。学生学习英语像学习古汉语那样:阅读、背诵、默写、填词、翻译、解释,口语训练一带而过,草草了事。因此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低也是理所当然的。
(五)英语作为外语的社会语言环境的浅薄
在中国大陆使用英语交流的场所、环境少得令人遗憾。当一种语言没有实用价值时,要让学习它的人产生强大的动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更好地运用某种语言也是与语言习得环境息息相关的。提高语言的口头交流能力不能闭门造车。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氛围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做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之对策
1.口试成绩加入期末综合评定成绩中。其分值要突出口语的重要性,占总成绩10%~15%为宜。以客观形势推动主观态度,让学生主动重视口语,从而提高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任课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对口语教学的重视。
2.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教英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用英语教英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利于向学生提供说英语的示范,便于学生口头模仿,有利于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3.小班授课,创造良好课堂气氛。为了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口语训练机会,班级人数控制在40人以下为宜。创造良好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学生开始说英语时,免不了会有些紧张、害怕、害羞,教师应热情鼓励,及时帮助,适当引导。一个轻松、宽松的环境,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容,一个鼓励、期待的眼神,都能帮助学生顺利说英语。
4.推行问答教学方式。提问具有“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供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在我的口语课上一般有师问生答、定向生问生答、拓展生问生答三种方式。“师问生答”是教师根据对话情节提出问题,让全班同学回答或指定某位同学回答。考察学生是否已了解对话内容。“定向生问生答”根据课后所给的规定问题来进行,提问的同学可从规定问题中任选一道来问,但之后提问的同学所问的问题不得与前面同学的相同,提问的同学可在班级中任意指定一个同学回答。此项活动意图让每位同学时刻准备参与或被参与,促使每个同学尽快熟悉对话,积极练习,熟练掌握对话。因为要尽量听清每个提出的问题,以免重复或答不上,所以也同时练习了听力。定向生问生答是师问生答的升级版,在理解对话的基础上,熟读对话,甚至某些重点句式表达要背下来。那么,要想达到对对话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境界。就需要用拓展生问生答来训练了。学生根据对话内容自己设计相关问题。如学对话“Is It Normal for My Baby to Vomit?”这个对话讲的是婴儿在出生的最初几周经常呕吐,其母亲带孩子来医院问诊。其中,有母亲的主述和护士的解释及护理治疗。我教的是护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这学期正好学基础护理课程,她们把专业知识与英语对话结合,按对话所给的范文句式自己创造出前两轮没有提过的问题,鼓励问题外延扩展但内核要与对话内容相关。有的学生是这么做的。问“What are following signs called, a dry mouth, lack of tears, and fewer wet nappies than usual?”答“Dehydration.”翻译过来是“口干、眼泪少、尿量少这种症状被称为什么?”“脱水。”对话中只提到孩子哭时无泪,尿布用得少,并没有提到脱水。这位同学在问答中创造性地加入他的专业知识,这时教师要非常积极的表扬学生,以期逐渐培养成好的习惯。
5.设计适当的语言活动,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热情。学生的表现欲很强,英语课堂活动设计则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每人都能到这个舞台上去尽情地表演。如对话“The Woman Is in Labor Now.”上课前,教师把这个对话按分娩问诊过程配上了六幅漫画,每幅漫画配有关键词汇及表达。上课时,把学生六人编为一组,每组一套打乱的漫画。每个组员分得一张,不能看其他人的画,用英语描述自己的画,所有人描述完后,把六张图连成一个完整的孕妇问诊过程。先完成的组,获得登台表演的机会。课堂就是舞台,学生自导,自演把问诊过程展现出来。然后,评委老师按完成的快慢,过程顺序是否正确,表演好坏给每组课堂表现成绩。口语教学设计是多样的,但都本着“教为指导,练为主线,练中学”的原则。
6.布置背诵任务,强化积累、习惯形成。背诵是积累英语语言和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英语发音、节奏、连贯、停顿以及换气的有效方法。而且背诵护理专业工作场景对话,还可以让学生的专业与英语工具融合,达到互补双赢。选择难度适宜,原版地道的医护场景视频材料可以让口语训练事半功倍。模仿背诵原版医护语音资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纯正的语音语调,而且国外真实医护场景的展现,也可帮其巩固其专业知识。一举两得。
7.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在学得一定护理和英语知识,并建立了稳定兴趣以后,就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很自然地把注意力转向课外。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语音模拟比赛,“一手精,一口清”比赛。
在改革开放三十几个年后的中国,朋友的孩子留学了,同事移民了,邻居是老外-这些现象已司空见惯。这些都说明今日的中国不但是世界的而且世界就在中国。在这种大环境下,护理和英语这两个国际化的事物的融合,似乎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必然。培养国际化的护理人才是大势之趋,愿与同行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万朋.交际法在中职护理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徐海燕.任务型教学法在中职涉外护理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169.
关键词:文学作品 改编影视 叙事方式 审美意象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声像时代宣告到来。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从传统的阅读书本,渐渐转向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电子书籍或观看文学作品的改编影视等,阅读的内容、范围、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也普遍降低,阅读的数量也大幅降低。与阅读书本相比,他们更愿意观看改编影视。在此时代文化背景下,改编影视可以成为文学作品教学的有益辅助,使之协同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
文学作品的改编影视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少研究者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研究。高文波指出“教师要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片放映给学生看,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开展教学活动”。[1]刘英杰分析了改编影视课堂利用的三个模式的利与弊。[2]罗冬梅认为“恰当地使用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观可感的认识材料,也能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3]本文愿在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的叙事方式、审美方式以及课堂组织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在叙事方式上的不同
文学作品的叙事手法通常是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影视作品最常用的是蒙太奇手法。教师在利用改编影视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应告知学生:文学作品侧重于叙述,情节发展可以不分时间地点、任意切割,阅读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读者手中;影视作品侧重于表现,受制于时空条件,观众只能根据屏幕上情节的发展来了解人物,其感受易被编导、演员、画面而左右。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改编影视,加快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速度。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反复强调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作品两种艺术形式的互补共存关系,特别是需要让学生进一步明晰文学作品是改编电影发展繁衍的渊源和基础。恰是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绝对不能抛开文学作品而为欣赏影视而看影视,那样就无法深入体悟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的异同,失去了提高阅读欣赏水平的本意。
应该说,改编影视是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性导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这种视觉艺术以直观展现方式了解文学作品,从而回归原著的阅读,在对比批评中最终达到课堂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把握。不管如何,都要先阅读文本作品,再欣赏电影,或者反之,先看电影再读文学作品,抑或同时进行,从而达到丰富感性经验与抽象理性认识兼顾的学习。
二、文学作品和改编影视构成审美意象的方式不同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4]文学作品就是文本语言的艺术,其审美意象由语言文字创造,其人物形象一般具有间接性与朦胧性。影视则是视听的艺术,其审美意象由声音、图像构造,其人物形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文学作品创造的审美意象往往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感彩,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由于文本语言或欲言又止,或简短精炼,或不惜笔墨,或一唱三叹,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的广阔天地,以获得更深层次审美愉悦。如《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一段文字无一字描写罗敷的容貌,而无一字不在描写她的容貌。作品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被罗敷所吸引的表现,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丽。每位读者脑海里所浮现出来的“罗敷”糅杂了他们各自的社会背景、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符合其审美想象,并且这种想象更能令人陶醉其中。
影视以屏幕上的视听形象为媒介,通过声音、动作、图像的高度融合,把人物动作和表情、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用眼睛、用耳朵,被动地从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可感知的矛盾冲突中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然而,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直白和,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观众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只能被动接受影视作品所构造的审美意象,而不能以自己的视角能动地欣赏原著所塑造的审美意象。《陌上桑》到如今并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但是可以想见:不管“罗敷”是以何种面目出现在屏幕上,总会有很多人发现此“罗敷”与自己心中的“罗敷”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因此,影视作品既表现了美,但在一定程度上又破坏了美。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基础,利用影视改编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读精读,以营造丰富的审美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充分结合,协同构筑和谐课堂
文学作品与改编影视在课堂上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但是没有相应的规范可遵循。有的教师以改编影视为主,以作品讲授为辅,造成学生对影视的依赖,更不愿意直接阅读文学作品;有的教师则把握不准作品讲授与影视播放的时间分配,以至于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的教师不加选择、不分优劣地给学生随意播放影视。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了解改编影视在教学中的利弊,进行有的放矢的运用,才能缓解教学困境,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教学成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反之,则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5]利用改编影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塑造、思想主题、艺术特色和语言特色等展开探究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个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排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深对于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看作是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属于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的一个方面。改编影视与文学作品的协同,更是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有意义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高文波,电影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J],电影评介,2008(17)
[2] 刘英杰,他山之石何以攻玉――浅论如何利用名著改编电影促进英美文学教学[J],时代文学,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