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

洪涝灾害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洪涝灾害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洪涝灾害案例

第1篇:洪涝灾害案例范文

反观近年来关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众多研究,不难发现在理念层次呼吁较多,具有操作性的实践研究依然很少;对课程标准解读全面,但和具体的教材结合较少;对生活化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有所研究,具体实施路径研究相对缺乏。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通过阅读、活动、双语教学等环节将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但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教材中的正文内容,忽视对教材中的阅读、活动等环节的开发,这些绝佳的生活化教学资源“潜伏”在教材中,亟待教师去发现、挖掘。

一、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分析

就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而言,“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册必修教材共有潜在生活化教学资源近三百处。其中有大量与生活相关的实景图片、示意图,还有近百篇文字材料、近二十个表格、近百个活动课题设计,教材正文部分亦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介绍。以上种种均可以成为高中地理教师可着手开发的潜在生活化教学资源,亟待教师对其加以归类,通过指向性较为明确的教学设计加以巧妙运用,使其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分析其中隐含的原理、总结出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聚合和发散思维能力,以指导学生今后的生活。

二、基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教学案例

(1)案例1。新课标湘教版“地理Ⅰ”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设置有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利弊的讨论活动。教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合所学分析太阳能特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有利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可能不利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不利影响、太阳活动的可能有利影响。同时,配套判断题让学生思考:我们所使用的煤炭资源与太阳能无关;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占据太阳辐射的主要部分;太阳活动会使得全球产生极光现象;太阳活动会增强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这些和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问题难度相对较低,可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预设的导学案引导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借助配套训练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2)案例2。在教学新课标湘教版“地理Ⅰ”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教师就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设计教学:首先,回顾常见天气系统、气压带风带相关知识,了解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其次,分析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联系前面所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和特点等知识理解我国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最后,结合阅读和活动内容思考我国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造成影响(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及视频)、解决的措施。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们会为自己能将新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欣喜万分,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3)案例3。在教学湘教版必修“地理Ⅱ”中心地理论前,教师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参照教材中的活动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对其居住地的店铺销售物品的种类加以统计,找出其中的规律;调查居住地附近商店的类型、数量;统计周围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量及与其居住地的距离;调查家乡所在地城市商业中心销售商品的类型。学生们可通过制作简报、展示相关照片及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调查报告等方式将学习小组研究所得分享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人教版教材对这一知识点对应的活动适当改编,让学生思考居民选择某服务所选择的城市级别。教师还要对小组研究成果加以表扬,并可以通过网络加以展示。

三、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潜在生活化资源开发实践后的反思

首先,不应拘泥于教材,要有效结合实际,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授农业地域类型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家乡所在地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原因,而无须使用教材中相对固化的资源。其次,在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中,教师可在课程标准大背景下结合多个版本的教材加以整合,选择最适合学情的教学资源。再次,教师可借助备课组、教研组力量,在参与集体备课交流活动中汲取他人之长,不断完善教师的教材开发能力。最后,教师要建立生活化教学资源?欤?关注生活中各种现象,遴选出其中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参与度、便于理解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库。

第2篇:洪涝灾害案例范文

1 生态脆弱性的解释

1. 1 生态脆弱性的内涵

我国目前对生态脆弱环境的认识有多种解释,本文则认为生态脆弱环境应该属于广义的自然和人文理解的范畴,是生态环境固有的自然属性。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被打乱,超过了弹性自我调节的“阀值”,并由此导致反馈机制的破坏,系统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从而失去恢复能力;超过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的利用和发展水平时,称为生态脆弱环境。也就是在保持和增强人类利用环境的程度、扩大利用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改革和调整,也可以靠输入或输出资源来缓解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以此将区域和全球问题联系起来。这种对生态脆弱环境的广义理解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当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时且不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水平的区域,称为“生态脆弱环境区”。

生态脆弱性作为一种在时空尺度上的特定生态系统相对于外界干扰的响应而存在,它是自然因素或人类短期经济行为作用的结果。严格的生态脆弱性概念侧重于突出生态系统偏离原生环境的程度,即生态环境受外界干扰后所表现出的不稳定性特征。生态环境脆弱性包括结构型脆弱性和胁迫型脆弱性。结构型脆弱性主要是由系统自身的结构决定的,主要体现在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胁迫型脆弱性是指导致系统脆弱的驱动力主要是外部环境扰动对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根据诱发系统脆弱性的各种力量来源,胁迫型脆弱性又可分为人类活动胁迫型和环境胁迫型两类[3~5]。所以,并非所有生态交错带都是生态脆弱环境,它仅是敏感性环境的一个类型,只有具有退化趋势的敏感性环境才称之为生态脆弱环境。所谓生态脆弱性是指在生态环境脆弱带或生态脆弱带中,由自然与人类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等活动相结合造成的环境退化、景观变坏、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等,所表现出来的不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水平的一种特性。

1. 2 生态脆弱性的机理与特征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来自于环境的敏感性,指的是环境对外界干扰反应的灵敏程度,脆弱性是某些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但同时又与外在干扰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脆弱性说明一个生态系统、景观或某一区域环境对外界干扰所产生的应变及其能力,具体说是在同样的非良性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产生环境问题的概率大小,侧重于突出生态系统偏离原生环境的程度。脆弱性越大,对非良性干扰越敏感,具有放大效应;对良性干扰(恢复重建)则表现出钝化,转化效率低。脆弱性生境的环境现状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可以是优、中、劣,但其抗逆力是脆弱的,其易损性、敏感性、难恢复性决定了脆弱性生境绝大多数是退化的生境。生态脆弱性环境与自然、社会、经济紧密联系,是自然环境条件、生产活动及历史发展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不同景观类型、地理系统和区域的自然人口承载力,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干扰的敏感性及人类经济的弱点[5,6]。对经济发达地区,人为脆弱因子起主导作用,生态环境同样表现出脆弱性。

生态环境脆弱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可被代替的概率大,竞争的程度高,恢复原状的机会小;②抗干扰的能力弱,对于改变界面状态的外力,只具有相对低的阻抗;③界面变化速度快,空间移动能力强;④是非线性的集中表达区和非连续性的集中显示区,是突变的产生区;⑤是生物多样性的出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里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组合表现出不同的特殊性,所以宏观上的生态环境脆弱带有以下的空间表达:城乡交接带、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界带、森林边缘带、沙漠边缘带、梯度连接带及地貌板块接触带[6,7]。湿地被誉为“自然之肾”,是水陆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独特水体资源和生态系统,是典型的水陆交界区域。近数十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湿地表现出各自的生态脆弱性特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研究湿地的生态脆弱性有助于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对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洪泽湖湿地概况

2. 1 地理特征

洪泽湖湿地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类型湿地,同时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为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地理位置在北纬33°06′~33°40′、东经118°10′~118°52′之间。湿地分属洪泽、淮阴、盱眙、泗阳和泗洪五县所辖。南望低山丘陵,北枕废黄河,东临大运河,西接岗波状平原。洪泽湖湿地西纳淮河,南注入长江,东贯黄海,北连沂沭水系,承接淮河上、中游15.8万km[2]流域面积的来水,是淮河中游、支流与下游河道的联结点。自然区划上属暖温带黄淮海平原区域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带。作为平原地区的大型浅水湖泊型水库,洪泽湖湿地水域面积1597km[2],容积135亿m[3][8~10]。这里地处我国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动植物资源丰富,其地理位置独特,功能多样,是江淮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湿地。

2. 2 生物多样性特征

洪泽湖湿地物种多样性包括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两方面。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地域宽广,水陆交错,气候适中,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拥有浮游植物8门141属165种,在湿地浮游植物中以藻类为主,有藻类7门36科98属,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其次为蓝藻和硅藻,金藻和隐藻种类最少。浮游植物在全湖几乎皆有分布。湿地水生植物种多量大、面积广,有水生高等植物36科61属81种,以芦苇、菖蒲等属最多,不同科植物属有各自的生长与分布规律。

洪泽湖湿地的鸟禽兽类丰富,有浮游动物35科63属91种,底栖动物3纲6科7属7种,软体动物2纲11科25属43种,节肢动物3纲22科25属25种,候鸟种群数量5万多只,其中包括国家Ⅰ类重点保护鸟类5种和国家Ⅱ类重点保护鸟类26种。生物种类多,数量大,保存较为完整。丹顶鹤、白鹤、小天鹅、白枕鹤等每年10月中旬后皆来此地越冬,此外湿地还有野鸭、野雁、巨蜥、獾和刺猬等动物。洪泽湖湿地珍稀濒危保护物种较多(表1)。据1992年洪泽湖湿地调查记录显示,湿地有鱼类16科84种,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区,素有“活鱼库”之称。经济鱼类以鲤鱼、鳜鱼、鲫鱼、银鱼属居多,其中银鱼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湿地草多虾多,有虾5种,即青虾、白虾、锯齿新米虾、草虾和喇咕,其中青虾最多,占其总虾量的38%。蟹类则以中华绒螯蟹最多。此外,湿地还有浮游动物4门32科69属,底栖动物76种[8~13]。因此,保护好洪泽湖湿地将对保护苏北地区重要的战略水资源地——洪泽湖起着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改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水水质。1994年我国制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江苏洪泽湖湿地”列入了“在生物多样性迫切需要保护的地区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的优先重点名录中,同时《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也把洪泽湖湿地列入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中。但是,由于洪泽湖属淮河流域中下游湖泊,旱涝灾害频繁,湿地生态脆弱性特性主要表现为自然本性的脆弱性和人为干扰的脆弱性两大类,具体特性及成因如下所述。

表1 洪泽湖湿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中文名

保护级别 中文名 保护级别

白鹤

一级

小天鹅

二级

丹顶鹤

一级

大天鹅

二级

大鸨

一级

鸳鸯

二级

黑鹤

一级

灰鹤

二级

白头鸨

一级

白枕鹤

二级

转贴于

3 洪泽湖湿地生态脆弱性特点

洪泽湖湿地生态脆弱性按成因可分为基底性脆弱、界面性脆弱、波动性脆弱等方面。基底性脆弱主要强调湿地的特殊地质生态环境,界面性脆弱强调湿地空间方向上要素的梯度变化,波动性脆弱强调时间序列上要素的剧烈变化。

3. 1 地貌基底的脆弱性

基底性脆弱强调的是洪泽湖形成的特殊地理本底。洪泽湖是个比较年轻的湖泊,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时才初步形成。由于历史上多次受到黄河夺淮入海的干扰,使洪泽湖在形成以后成为有名的“地上湖”。洪泽湖之所以成为“地上湖”,是古黄河侵占淮河入海通道所致。800多年前,淮河还是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河水道带来大量泥沙沉积于淮河,使淮河逐渐水流不畅。公元1194年,黄河再次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使淮河更加宣泄不畅。淮河上中游流下来的水最后在盱眙以东滞留,很快成为水面宽大的洪泽湖。黄河夺淮直到1850才改道北上,其间淮河的泥沙含量越来越高。洪泽湖形成后,淮河上中游水来到这里流速顿时慢下来,输沙能力更弱,大量泥沙沉于湖底,使湖底日益升高,湖周围的人们只得不断加高加固大堤以防洪水。现今洪泽湖的大堤已经加高到了16m的高度,而湖底高度也在海拔10.5m以上,超过了湖周围东部平均海拔小于9m的里下河平原,成为“悬湖”[11,12]。

现在的洪泽湖湖盆为浅碟形,湖底平坦,湖底海拔10.5m左右。而洪泽湖西部则是冈洼相间的波状地形,并行排列着系列沿西北-东南向延伸的四道冈和三道浅洼。不仅如此,其总体趋势是西低东高、北高南低,湖盆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与洪泽湖所处的黄淮平原地势的总趋势一致。此外,由于洪泽湖地处淮河中下游地区,其上游干流全长850km,但是坡降却只有0.03%~0.5%,这种西高东低、坡降极小的地貌基底以及“悬湖”特征,使洪泽湖本身成为脆弱体,不利于洪水的宣泄,一旦上游来水过大或发生强降水过程,都会使湖区成为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区域,因此洪泽湖具有地貌基底成因的脆弱性特征[8~10]。

3. 2 过渡带界面的脆弱性

界面一般被理解为相对均衡要素之间的突发转换或异常空间的邻接,有时也被称之为“过渡地带”或者“边缘地区”。洪泽湖作为水体,是水-陆-气三相交界的界面,影响因子广泛。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洪泽湖位于我国亚热带的最北端和暖温带最南端的衔接带,是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带之间的过渡带。同时,洪泽湖又处于我国南北过渡带自然地理重要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上,属于比较典型的边缘过渡地带。在此带上,其自然地理的诸多要素包括气候的、水文的、植被的甚至包括人文的要素在内都具有普遍的特殊性。

洪泽湖湖区平均日照率为52%;年平均气温为14.8℃,最低气温-16.1℃,最高气温39.8℃;多年平均水温为15.6℃。湖区的水汽来源主要是来自西南印度洋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的水汽,随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输入,同时也有部分黄海、东海方向输入的水汽。湖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低涡、台风、低槽冷风、北槽南涡等。洪泽湖流域季风显著,屈东南季风北跳南退必经之地,干湿、冷暖年际差异较大。夏秋季节,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常有集中暴雨和连绵阴雨,并经常遭受台风影响;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侵,气候干冷,降水稀少。而在降水上,洪泽湖区处于雨量丰沛的南方和干旱少雨的北方的过渡区,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剧烈,最大年降水量为1240.9mm(1965年);最小年降水量为532.9mm(1978年)。每年一般有3个雨季,即春雨(5月)、梅雨(6-7月)和秋雨(9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6~7月份的梅雨,有些年份梅雨在江淮停滞,形成长时间、大范围的降水,从而造成洪涝灾害。然而有些年份因副热带高压过强或西伯利亚冷气团势力过强,形成干旱气候。洪泽湖水域这些气象因子都体现了过渡带的界面性脆弱性的特点[8,12,13]。

3. 3 旱涝灾害交替波动的脆弱性

波动性脆弱的特点是在客观实体数量上作为不同状态的重复组合,而性质上没有实质的改变。波动是脆弱的表现,又是脆弱的原因。历史上,洪泽湖地区旱灾和洪涝灾害多发[12~15],这也是导致洪泽湖地区脆弱性表现明显的主要原因。

据杨庆萍等研究洪泽湖近50年水位变化发现,洪泽湖水位≤11.3m的年份有1957年、1959年、1961年、1962年、1965~1968年、1977~1982年、1988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共20年,其中洪泽湖水位≤11.0m的年份有1955年、1959年、1962年、1965~1968年、1978年、1979年、1992年、1994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共14年。而对1736以来的洪泽湖水情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736年以来洪涝的发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1736~1804年。年最高水位大于15.0尺(清朝营造尺,每尺折合0.32m,下同)的洪水年份为1742年、1753年、1755年、1771年、1773年、1778年、1779年、1782年、1786年、1796年、1799年、1803年和1804年,其中以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为最高,高堰水志桩长至16.3尺。②1805~1851年。年最高水位大于20.0尺的洪水年份为1831~1833年、1839年、1840年、1841年、1843年、1848年、1850和1851年,其中以1851年(清咸丰一年)为最高,高堰水志桩长至23.4尺,洪泽湖石工及大堤悉行入水,甚是危险。③1852~1911年。以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的洪水水位最高,该年夏秋季节,大雨时行。洪泽湖上游来水甚旺,高堰水志桩积至16.1尺。④自1912年至今。近100年以来,其中出现1916年、1921年、1931年、1950年、1954年、1956年、1975年、1982年、1991年、2003年多次高洪水位和严重灾害事件[12~15]。结合洪泽湖历史旱涝灾害来看,100年来的洪涝灾害在时间上具有显著的历史继承与延续性特点,这种旱涝灾害交替发生的局面,使洪泽湖湿地呈现出显著的波动性特征。洪泽湖水域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再此不赘述。

3. 4 水质污染的介入性脆弱

洪泽湖地处淮河中下游,了解洪泽湖水质污染的状况,必须从洪泽湖周边地区尤其是上游来水考虑。淮河从安徽大柳巷进入江苏地界,经盱眙、洪泽龙子山流入洪泽湖。李波等人研究发现,淮河干流入湖水量占洪泽湖周边河流总汇入水量的70%以上,入湖污染物占全湖的80.4%。洪泽湖的水质基本上取决于淮河入湖径流的污染状况,包括沿湖各县随洪泽湖水系输入,山包括外省市通过淮河、濉河、新汴河及支流输入,最终从淮河、溧河洼等入湖口进入洪泽湖。但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淮河口与溧河洼,分别占80.4%和14.39%,其它入湖河道仅占1.57%。在本地入湖污染源中则以湖西的泗洪、盱眙、泗阳三县为主,废水排放分别占56.38%、32.49%和11%。湖东的洪泽、淮阴区多为出湖河道,入湖污染物很少,所占份额一般都小于0.1%[13,15,16]。

淮河流域水污染有越来越严重之势,“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是对淮河干流水污染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地方部门和企业没有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政策,盲目发展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小化肥厂、小制革厂等,大量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河湖,导致流域内水体普遍受到污染。典型案例是,1994年7月的特大污染事故,持续时间长达55d,污染物浓度高,毒性危害大,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盱眙县2天内死鱼约7万kg、螃蟹约3000kg,全县渔业直接损失6350万元,累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亿元。1996年,淮河流域水质劣于Ⅳ类水的河段占全河段的79.7%,其中Ⅴ类+超Ⅴ类占64.1%。流域内发生的较大污染事故高达160起[15,17]。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洪泽湖水系污染事故主要有:①淮河口。1975年5月、1982年5月、1986年3~4月、1989年2月、1989年10月、1992年2月、1994年7~9月、1995年10月。②溧河洼入湖口。1974年7月、1980年10月、1981年10月、1986年5月、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0年5月[18~20]。可以看出,洪泽湖作为一个过水性湖泊,其水质的变化主要受上游淮河来水控制,洪泽湖水质的变化过程也是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的集中体现。这种外来水质污染使整个洪泽湖水域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质被污染,直接破坏了湖区水生生态系统和水陆交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5 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干扰性脆弱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迅速渗透到洪泽湖湿地流域生态系统的每一个部分。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滩涂的开发、围湖垦殖、湖区网箱养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等,当然也包括上述的各种水质污染事件。

洪泽湖堤的演化历史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影响的一个结果。为了抵御洪涝灾害的侵害,人类修筑了洪泽湖大堤,并在不断加高,如果一旦发生较大洪涝灾害,其危害更大。由于洪泽湖属于冈、洼相间的缓坡状地形,使其具有易开发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滩涂开发和围垦,尤其是近年来在湖中采用网箱养殖鱼类、贝类、蟹类、虾类等影响,洪泽湖内溧河洼、安河洼和成子洼三大湖湾的水域形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范围日益缩小。目前,溧河洼、成子洼还基本保持着其大体的湖湾形态,但成子洼水域面积仅为350km[2],安河洼则基本上消失。湖区面积的缩小,尤其是入湖水道的变窄,在上游来水下泄入湖时,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影响到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湖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1,22]。

1984年以后,湖区围网养殖的密度过大,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含量增高,加快了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促进部分藻类的生长繁殖;围湖造田改变了底栖动物、浮游动植物和植被的生长条件,导致物种减少,湿地生态环境失衡;乱捕滥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和水生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农田灌溉充分利用了湖泊水资源,但也降低了湖区的环境容量,出现了水产养殖与农田灌溉的用水矛盾[23,24]。因此在人类开发活动中,必须以恢复和发展洪泽湖的生物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前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才能使湖区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4 小结与讨论

洪泽湖湿地作为典型的Ecotone,具有敏感性、脆弱性和反馈调节机制弱、稳定性较差等特征[25]。其基底地貌的独特性,以及处于我国自然地理重要分界线秦岭-淮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旱涝灾害的交替多发性、人类活动影响的日益频繁,尤其是淮河流域以及洪泽湖水质的波动性大、稳定性差、时空分异性强等这些特点,是造成洪泽湖流域脆弱、敏感和不稳定生态环境的反映和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认为,洪泽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结构型脆弱性和外界干扰胁迫型脆弱性两种形式。

第3篇:洪涝灾害案例范文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地质灾害中非常重要的知识,主要强调地震的形成机制,地震的分布和地震带危害,以及抗震救灾中应该中注意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学习自然灾害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发扬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

学情分析

雅安地震同学们都很关心,求知欲望很强烈,学习积极性很高,便于活跃思维,学习驱动力大。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联系不够,地理思维能力不强,对地图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六大板块图。

教学目标

1.阅读地图并结合所学板块运动知识分析说明地震形成原因和地理分布。

2.结合雅安地震的例子,分析其地震的成因和危害及防灾减灾应该注意的问题。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震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难点:地震灾害的成因分析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册、视频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导学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震灾害

导课: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1次,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什么是地震呢?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导致岩石圈的异变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任务驱动,提高学生注意力

1、看图,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分布图,看看中国地震的分布情况。

2、学生总结: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3、师生共同读图分析探讨:整理重要地理知识的正确性。

二、案例教学(最鲜活的就是最好的教学材料)

让学生看幻灯片:

雅安(Ya'an)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邛崃山东麓,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距成都仅130公里,素有"川西咽喉"、"门户"、“民族走廊"之称。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为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四川、重庆、湖南、陕西多地震感强烈。随后接连发生了较大多次余震。本次震中处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7.0级的震级是该区域历史上最大的地震。

新闻导读,激发学生求知欲。

1、提出问题:

为什么汶川地震发生5年后,四川雅安又发生7.0级地震?它是汶川地震的一次余震吗?

2、让学生看我国地震灾害分布图

看看雅安的地理位置: 雅安(Ya'an)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的东侧,

总之,雅安就处在四川龙门山这条断裂带的西南角,也就是处在地震带上,这次地震是继五年前汶川地震后的又一次地震,并非汶川地震的余震。

三、地震的能量

步步紧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地震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呢?

教师出示幻灯片:

一次强烈地震所释放出的总能量是十分巨大的。例如,一次7级地震相当于近30个两万吨级原子弹的能量,一次8.5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100万千瓦的大型发电厂连续10年发电量的总和。震级和能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而是对数关系,震级相差1级,能量约相差32倍。小于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为微震;2~4级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开始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称强震;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

汶川地震的震级为8.0级,雅安地震的震级为7.0级,正好差一级。

2、地震的能量又来自何处呢?

教师出示幻灯片:

地震是地质作用中的内力作用的一种。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震、火山、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等。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一般推测,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热能。这些能量,部分传导到地面散失,大量的内热由于岩石导热性差,在地下聚积,成为产生各种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放射性热能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此外,地球内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结晶时会释放热,构造运动的机械能也可以转为热能。

四、地震的能量,到底对人类能造成哪些灾害呢?

1、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是突发性自然灾害,它所造成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新闻资料展示,图片和视频,最新资料,学生十分关注,学习的內驱力大大加强。

2、截至23日18时,地震已造成193人遇难,25人失踪,12211人受伤。[据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腾讯官方微博公布,受灾人口150多万,全市近40万间房屋受损,倒塌12851间,34座水库受损,堰渠损毁2668处,农林水经济损失14.30亿元,全市需安置48915户。

总之,地震除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意外,还会引发滑坡、泥石流、水灾、火灾、毒气泄漏、瘟疫等此生灾害。

五、那么,此次雅安地震抗震救灾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这是现在抗震救灾最应该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很感兴趣,师生可以共同探讨:

1、此次地震大小余震2000多次,地壳运动的活动性和不均匀性非常突出,当地地貌特别复杂,地形起伏很大,沟谷纵横,地层很不稳定,岩体破碎整性较差。受到地震影响,极易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绝不可掉以轻心,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引导:此次地震的余震比汶川地震的余震要多。

2、雅安地区处在北纬30度附近,目前4、5月份气温回升很快,强震后应密切观测高山积雪、冰川的变化情况,谨防雪崩、积雪大量溶化等导致的次生灾害。

引导:与地震爆发的时间有关系,同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有关系。

3、雅安地区为有"雨城"之称。除了应该注意防止震后降雨带来的其它不便。应该特别注意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的发生,密切关注河道堰塞湖的动态,及时疏通河道,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

引导:与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有关系。

教学总结:

本节课以学生最为关注的雅安地震灾害为案例展开学习,了解了地震带起因,地震的能量来源,以及地震的危害和抗震救灾的注意事项,让我们共同为雅安祈祷,让我们大家都伸出援手,帮助雅安渡过难关。

板书设计

一、地震灾害

1、读图六大板块分布图

2、地震分布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二、案例教学(雅安地震)

1、雅安的地理位置

2、分析雅安地震带原因:

三、地震的能量

1、地震的能量大小--震级

2、地震的能量来源

四、地震的灾害

1、人员的伤亡

2、财产的损失

3、环境的破坏

五、雅安地震抗震救灾要注意问题

1、 余震的二次伤害。

2、各种地质灾害

3、 雨季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

4、消毒防疫工作,保护好自己和他人。

5、生命线的保障。

教学反思

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新教材新课改的理念,通过雅安地震灾害这一鲜活的地理教学最新案例进行教学,极好的补充了教学课外资源,同时适当的修改了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发扬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

第4篇:洪涝灾害案例范文

>> 浅析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政府在城市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 基层政府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浅析基层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机制创新 浅析基层政府在应对洪涝灾害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与应对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问题与对策 关于基层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应对方法分析 无限政府的危机应对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创新的方向和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5]李昕.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10(3):29-37.

[6]李严.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状况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

[7]江受林.基于村民满意感的基层政府信任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8]刘学民.公共危机治理:一种能力建设的议程[J].中国行政管理,2010(5):73.

[9]尹伶俐,张芹芹.煤矿塌陷区的治理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1(1):93-94.

[10]葛维琦.中国煤矿采空区塌陷灾害治理对策[J].中国能源,2006,26(10):27-29.

第5篇:洪涝灾害案例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

一、海绵城市的发展概况

现有的许多关于雨水资源化的设计与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具体的工程及项目的角度入手来进行研究的,但是从整体上和多目标来解决雨水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工程或者一个具体的方法能做到的,这需要一个整体的理论体系和系统操作。因此,这就需要从城市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地层面来分析雨水资源化的方向,构建雨水的利用格局。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开始起步,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小措施水平上,而发达国家已经从工程技术的层次发展到与景观生态设计相结合的程度。城市整体规划以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为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但是传统的规划主要是将雨水通过管道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这样不仅增加了排水设施的工作压力增大也加重了处理设备的负荷。我国目前城市的雨水还没有被纳入规划,这样就造成了雨水设施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利用好雨水的价值。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以小区和城市道路或者绿地等为依托,并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海绵城市在保护城市环境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体现出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真正落实海绵城市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每一个市民的积极参与。

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城市中对雨水还属于小尺度的应用,以工程设施的探讨为主,而在更大尺度上的考虑,也仅仅限于雨水的储存排除和利用的水平。而设计者往往不愿意更多从城市整体的建设的角度去思考,而政府部门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者难以给出一个合理有效的方案,因此我国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还没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或指导思想,还停留在一个概念的阶段。但是也有地方的成功案例令人眼前一亮,这里的成功经验是指在治理的过程中引入新的理论和实践。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推行雨水综合利用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地区在城市绿地建设上采取了下沉式绿地的做法,他们称此为“植生滞留槽”,即在城市道路边低几公分区域种植灌木花草,铺上粗砂砾石,再把我们平常看到的下水道格栅设置在灌木花草间,保证所有道路范围内绿地都能有效收集到雨水。在房屋建筑上,采用雨水花园、生态绿地等工艺,用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汇聚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在景观绿地内,采用生态湿地、生态雨洪系统等工艺,将临近的市政道路、小区的雨水汇流至绿地内。

二、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特点

城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雨水在 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又有作为资源的部分特点。因此,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有以下特点。

(一)尺度性

尺度性即指区域性。城市从兴起到现在,不同的城市职能不同,同一城市各个分区又具备不同的功能,因此正确把握研究尺度、合理选择研究区域至关重要,从而为不同区制定不同的可行性方案,特别是对典型区、特殊区的利用研究。

(二)综合性

雨水的降落具有不稳定性,时空差异性。城市的下垫面又分为不透水地面和透水地面,不同的降雨过程在不同的城市区 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径流和下渗,所以综合考虑不同功能区如居民区、工业区、文教区的土地利用和建筑特点才能对雨水的利用作出合理的规划,达到雨水利用最大的目的。如日本于1992 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三)效益性

(1)经济效益。雨水的收集能够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工业方面,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净化后可用作设备冷却循环水,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国民收入;农业方面,雨水可直接引入农田,同时建立雨水集蓄系统解决干旱时节农作物灌溉问题,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日常生活方面,可将收集的雨水并入中水系统,用于家庭洗车、冲厕等,这样间接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达到采补平衡。

(2)社会效益。城市雨水利用是城市防洪的重要内容。雨水利用能够调节洪峰时的径流量,减少洪涝灾害。美国加州富雷斯诺市的LeakyAreas地下回灌系统,在1971- 1980年期间, 回灌总量为1. 338亿立方米,回灌量占该市年用量的1/5大幅减少了城市雨水径流量[4]。

(3)生态效益。雨水资源可用作城市园林绿化区的生态用 水,同时下渗的雨水又可弥补下降严重的地下水,缓解地下“漏斗”区和地面沉降。此外,对雨水利用程度的提高相应地会减轻对周边水的污染,改善水循环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

三、利用雨水的重要意义

雨水收集后不仅可以减轻暴雨期间城市的排水压力,减少水污染,还可以节省优质自来水,从而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把资源利用、预防洪涝、城市景观和环境改善等功能融为一体,一方面雨水利用可以减缓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建立完整的雨水利用系统(由河流水系、坑塘、湿地、绿色水道和下渗系统共同构成),就可以有效调节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将雨水慢慢排出,大大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减缓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还可减少排水设施投资,而且采用雨水渗透设施,使雨水渗透至地下,不仅涵养了地下水,还可增加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调节气候,从而遏制城市热岛效应、干岛效应;建立分散式或集中式雨水集蓄渗透设施,如集雨深井等,将雨水回灌地下,可缓解地下水位下降,避免因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导致地面沉降等的发生;一方面雨水利用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雨水冲刷屋顶、路面等硬质铺装后,其污染比较严重,通过坑塘、湿地和绿化通道等沉淀和净化,再排到雨水管网或河流,就会起到拦截雨水径流和沉淀悬浮物的作用;一方面雨水利用能实现雨水资源化。通过保护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增加坑塘湿地等下渗系统,可以保障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健康循环和交换,可以间接地补充城市水资源;而且通过净化之后的雨水,也可以直接补充水资源用于非饮用水。

四、结束语

为缓解我国城市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和解决水涝现象严重的问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雨水利用规划,实现投入资金的合理安排和使用。同时鼓励采用高效率的雨水利用系统和技术创新 ,进一步促进雨水利用工程技术的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推动雨水利用产业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第6篇:洪涝灾害案例范文

医生要解答的疑问

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可能的鉴别诊断是什么?

对此病人应考虑到哪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

讨 论

发烧并突然出现黄疸的最常见原因是甲型肝炎。不过,这个病人表现出的病毒性肝炎症状并不典型,主要的鉴别诊断是其他传染性肝炎和上行性胆管炎。

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应该考虑到败血病、黄疸出血性钩端螺旋体病、重症肺炎(包括可能的禽流感)以及上行性胆管炎。

不过病人是农民,有洪灾地区接触猪和其他家禽的背景,提示患钩端螺旋体病的可能。病原体往往存在于宿主动物(通常为老鼠)的有传染性的尿中,病人通常是因为接触了被污染的水而患病。病原体很有可能是通过病人腿部的伤口进入身体的,因为病人曾经在污染的洪水中工作。

XC先生的临床印象是典型的钩端螺旋体热,是经过由传染性的老鼠携带的黄疸出血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

诊 断

上面的诊断是临床上的初步诊断。在实验室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做一些实验室检查:钩端螺旋体抗体效价增高;血和尿的 PCR(聚合酶链反应)阳性;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血液中发现螺旋体(这个操作难度很大);肝功能检查结果应该可以发现胆红素和转氨酶增高。

常规全血检查应该发现白细胞明显增生,还有可能血小板减少。

措 施

钩端螺旋体病在老年人病死率较高,建议治疗方法是静脉滴注卞星青霉素(青霉素G),(1.2~1.5)百万单位,每天4次。有些罕见的病例在开始使用青霉素的几个小时内,可能发生吉-海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主要表现为症状加重,特别是发烧)。应该观察病人的肝、肾功能,并监测可能出现的脑膜炎。

特别提示

近年来,钩端螺旋体病常发生在位于热带或亚热带的东南亚国家,并与农田的洪涝灾害有直接关系。非黄疸性的病例比较常见,而且其严重程度低于不常见的黄疸性病例(黄疸出血性钩端螺旋体病,Weil病)。这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疾病,还可以称为泥淖热或泥土热、沼泽热或沼地热、犬钩端螺旋体热、砍蔗热、污水工热或猪农热。

钩端螺旋体病:在我国简称为“钩体病”。中医有“打谷黄”或“稻疫病”的记载,属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该病为法定报告传染病,据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报道,全国发病率高达10/10万以上的特大流行有10 次,主要发生在洪涝灾害之年。――杨 辉

体验全科思维,阅读发现价值

赵学军 阅评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钩端螺旋体病病例。在本病例中,医生详细地询问病史,询问职业和近期工作环境,了解到可能的接触史、外伤史,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找到依据,体格检查也很仔细,结合相关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及时做出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并能及时给予治疗。阅读本案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一方面,从临床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对疾病诊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醒我们除了要具备较高的医疗专业素质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医疗服务素质,比如注重交流沟通、人文关怀,这在目前的医疗服务中逐渐凸显重要性。

第7篇:洪涝灾害案例范文

关键词: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措施

引言

流域面积在两百至三千平方公里的河流一般称为中小河流。近年来,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统一有效的河流规划,加之山区中小河流方面管理工作较薄弱,导致中小河流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洪涝灾害、泥沙淤积、环境污染等日渐严重,从而造成了巨大的财产受损和资源浪费。目前,根据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广东省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根据该省中小河流管理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本身的特点进行初步探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 山区中小河流现状

就全国范围来看,山区中小河流数目繁多、类型不一,其体现出来的流域特点多种多样。就广东省来看,该省山区中小河流情况复杂:该省山区河流两岸的冲击平原滩普遍狭窄,相对山地坡面的高度差较大,汛期来临后洪涝频发。洪水来得快走得快且夹杂泥沙,当高速洪水冲击堤岸时,很多堤岸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刷,损毁面积较大。同时河道两岸堤坝防守脆弱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此外,该地区生态脆弱,采用钢筋混凝土治理偏远山区的中小河流容易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无法做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由此看来,加速河道新工艺引进,强化技术创新从而及早有效治理河道是广东省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小组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 山区中小河流存在的问题

1 河流泥沙淤积严重

泥沙淤积是该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典型问题之一。水流快来快退,急弯多、节点多的水道特征,加上支流多而出口窄的情形增加了汇流时泥沙堵塞河道的可能性,从而给地区预防以及治理洪水灾害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广东省山区中小河流一般缺乏较高的绿化水平,同时该地区雨季降雨量较大,降雨时期碰到汛期,从而导致河流流量加大[1]。河流流域洪峰量急速增大加上汇流时间的大大缩短,高速的流水速度侵蚀河道两岸,泥沙淤积现象自然产生,最终将导致河床抬高,水害频发。

2 缺乏有效治理措施

我国山区中小河流普遍缺少有效的治理措施[2]。就广东省来看,地区河流治理标准在逐步完善,治理措施也在有条不紊的制定中,但是在刚刚走上工作轨道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该地区很多河流存在缺乏真正行之有效的治理以及防洪涝措施,其次,该地区在山区河流规划方面尚存很多纰漏。

3 缺乏资金 重视度不够

国家政府相关部门投入资金不足使得各地区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中小河流治理没有足够资本进行技术研究,同时大大降低了技术引进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投资不足直接影响了中小河流水道泥沙淤积以及堤岸加固等各项治理工作的顺利展开,防洪涝、保护耕地、维持生态环境等的目标都难以实现。

4 环境恶化

河流治理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方面无休止的开发利用不利于创建生态河堤理念。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小河流附近的工厂生产垃圾以及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到处堆积。

三 山区中小河的治理措施

1 健全机制,提高投资力度

治理山区中小河最关键的是规范化机制的建立健全,一切工作包括技术工艺更新、管理强化、加强环保措施等等都依赖于制度化法规提供的有力保障。地区相关部门应该做好政策扶持、前期技术服务以及后期质量检查等工作。制定生态平衡法规,针对河流治理过程中严重影响环境的情节严格执行问责机制。同时,政府应扩大山区中小河流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引导群众、企业、个体经济积极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使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政策扶持、技术服务和质量督查等工作。同时按照地区规划,遵循“集中资金支持、区域整体推进,干一批、完一批、发挥效益一批”的原则,开展规划内治理项目建设,切实提高防洪标准。

2 加强宣传,增强保护意识

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向人民群众做好保护山区中小河流的宣传工作,这可以通过广播播报山区河流引发洪涝灾害导致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案例来揭示不及时保护山区中小河流的危害性,以此警示人民群众,使之提高保护意识。其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新闻等媒介进行宣传教化[3],引导全地区、全社会的人民群众共同保护山区中小河流,同时将对治理工作的重视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思想层面上转变人们的偏见,从而辅助水利部门的具体工作。

3 更新工艺,做好环保工作

更新河流治理工艺的有力措施之一是参考国内外河流治理的最新动向,根据本地区河流的地势、地形、绿化水平等特点来研究治理中小河流的新工艺、新技术。针对广东地区山区中小河流的特点,建议采用不同治理形式。建议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内的小型河流按五年左右防汛标准全线筑堤;面积在一百到一千平方公里的河流在上游建筑矮堤,下游地区采取弯道护坡工艺。对于更大流域面积的山区河流来说,下游地区一般拥有大面积的耕地,因此必须整修平原冲击滩来保持两岸泥土流失。防冲大于防洪,岸边侵蚀的主要原因是在降水沿岸坡流下,侵蚀岸边表面土层,以及在降水、风化、物理作用、地下水及河水风浪对岸坡坡脚的淘刷引起土体坍塌,导致岸坡水土流失。所以应继续做好沿河两岸划留护河地的工作,按河道管理条例的规定营造护岸林,保持良好的植被,从根本上减少进入河道的泥砂量。其次,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这需要结合植物治理措施以及人工清扫措施。植物治理措施是在山区中小河流周围进行树木栽种,提高河岸的绿化水平。既在河流汛期保护堤岸,减少水流冲刷伤害的同时又维持了山区原有的生态平衡,缓解了河流治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意想不到的危害。

4 强化管理,重视灾害治理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着重加强山区中小河流的管理工作,从完善制度、加强执法严肃、重视宣传工作等方面按入手,同时注意各项技术措施的融合,以达到河流治理最佳效果。要在水利工程综合治理过程中,应加强建设管理,严格执行 工程建设各项措施,如招标制、合同管理制、建设监理制等,严把质量关。要统筹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科学设防、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采取加高加固和新建堤防、河道疏浚、河势控制、护岸护坡等措施推进工程建设。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需要,最终实现防洪、除涝、抗旱、生态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区中小河流治理需要国家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坚持以人为本、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原则[4]。在加强对灾害频发、问题严重的中小河流治理的同时,又要针对尚未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的河流展开积极的预防治理工作,双管齐下,缺一不可。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是如果落实好了将会成为一项利及千秋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张栋良:山区中小河流治理问题的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1995(7):12-14;

[2]孟煜烜,赵欣: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措施的分析与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3(2):147;

第8篇:洪涝灾害案例范文

“善良”的秘诀――上善若水、善心立世。对家人相亲相爱,对他人施善而为

小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四合院里,父母对待邻里很和善,不计较利益得失,谁有困难上门求助,都热情帮助。父母常教育我们,和伙伴相处要友善谦让。我读中学的时候,班里一个同学常常找我一起上学,她家境困难,吃不上早点,母亲就准备两份早点。

父母这种扶危助困、与人为善的品质对我影响很大。1991年安徽、江苏等地遭受洪涝灾害,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我都毫不犹豫地捐款。成为教师后,学生家长出差,我把学生接到家里照顾;学生生活困难,我给学生交学费、饭费等;班上学生学习数学吃力,成绩不及格,我利用周末时间给他们辅导,坚持了一个学期。期末考试他们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我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每当在过街天桥、地铁通道看到残疾人和孤苦老人乞讨时,我都鼓励她施以援手,献出爱心;每当学校有资助贫困地区的活动时,我都支持她积极参与。

“清廉”的秘诀――做人干净,首先要灵魂干净

父亲是一个寡言少语、克己奉公的人。他在外贸系统工作,但他很少出国,而是把出国的机会让给了别人。父亲做过领导,但过年过节看不见有同事到家里送礼。父亲提携年轻干部,平易近人,为人坦荡、真诚,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这些都成为我的人生明镜。

我像父亲那样清白做人:当老师,不收学生的礼物;当校长,不收家长的礼物。做校长,不独乐,真诚帮助每位教师发展,把出国的机会、做课的平台、评先的名额都给了教师们。我把奖金和稿费全都捐给学校,作为教师的奖励基金。

“好学”的秘诀――从读书中汲取养料,思中有进

父亲是个爱读书的人,床头、窗台、阳台都堆满了书籍和杂志。父亲常常捧书阅读,忘记吃饭。我也常常看到父亲写党课的讲稿,一坐一下午,半缸烟头、半地纸团。父亲也爱买书。在不大的书柜里,既有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以及人物传记、回忆录,也有十几本泛黄的小说――《家》《春》《秋》《红日》《子夜》《林海雪原》《战斗的青春》……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学就开始读书。

父亲的好学传染了我,我也喜欢上了读书并形成了自己的“三余”读书法――课余闲读:利用午休时间读书、摘记;日余夜读:利用睡前一小时读书;假余研读:利用放假时间研读整本书。我用“案例法”研读了《红楼梦》,用“韵文法”梳理了《三国演义》,用“人物谱法”阅读了《论语》。

第9篇:洪涝灾害案例范文

一、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编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那么案例如何选编,有哪些获取途径呢?

1、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

案例功能之一是用来论证和检验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载体,它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它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地理教学的案例,必须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因此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避免与教学内容脱节。如在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可选择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模式作为案例进行探究和拓展。

2、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但要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如:学习人口迁移时,能充分利用“春运”的新闻、图片、数据并在课堂上以案例呈现,通过课堂环节的分析讨论,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就可很好地掌握了。

3、教材“活动课”可改编为案例

课文末尾的“活动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很好地围绕教学目标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基中有些内容很好很新,具有典型性,地理教师可试着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如“交通条件改变对攀枝花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个活动课本身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

4、高考题等试题资料中寻找教学案例

地理教师完全靠自己去创造和选编案例,工作量太大,往往不特别现实,而每位教师手上都有这样那样的各类试题资料,不妨尝试从各类高考题、高考模拟题中选择一些紧扣教材内容,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材料,稍加处理,就可以形成一个优秀案例了。

二、案例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针对教学目的,结合案例材料,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保证。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呢?

1、针对教学目的的设计提问,切忌随意性。

课堂上只设计或抛出案例,而不注意预设问题或即兴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全面分析该堂课的目标,要完成什么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从而对案例设计相关的提问。

2、设计的问题要符合思维的递进性

注重地理分析过程是地理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重递进式探究,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性的问题,形成串串相扣的问题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尽量避开大而空的提问,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切入点,也就无兴趣探究了。例给出京九铁路的有关图文资料后,直接问:“京九铁路的建设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了,不如把它分解为:①京九铁路穿越哪些省市?②沿线有哪些重要的粮、棉、油产区?有哪些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③京九铁路跨越发哪些大江大河,丘陵山区?④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是什么?⑤京九铁路建设有何意义?这样分解后,学生很容易顺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完成探索过程。

3、问题设计,语言表述要准确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否则易引起思维混乱,无从判断。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尤其是某些常见的“开放式”提问,往往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4、积极引导学生提问

案例呈现之后,要注意为学生提问预设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和案例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惯性模式,使教学为随着教学进程新出现的新情况不断闪现思维的火花,也可以呈现案例后由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提问并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过程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所含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行为往往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应如何进行呢?

1、注意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开放体系。课堂上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

2、课堂上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内容扩展。分析案例的过程一般老师都调控组织得较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但一定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概括、总结、提升和扩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如以长江为例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让学生掌握从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出海河、恒河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分析海河,恒河的洪涝问题,治理措施等。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