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1篇: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贡献度

一、引言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一国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须保持合理的消费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在不断上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300670.0亿元。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居民消费是促进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于是本文定量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和政府消费支出总额对GDP的影响程度,一定程度上解释了GDP的持续增长现象。

二、文献综述

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增长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从供给层面看,潜在产出的增加与成本的降低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从需求层面来看,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强化自主创新等来降低生产成本与增加潜在产出需要长期的努力过程,净出口也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恢复。因此可以预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我国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国内居民消费 。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引导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消费占GDP 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强,消费率过低将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平均在 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 70%以上。各个国家经验表明,消费需求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远远超过了投资需求增长和出口需求增长。在大多数年份里,主要是消费需求在支撑着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在50%以上。最终消费需求对GDP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将最终消费需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增长快,投资率较高,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已从1981年的67.1%下降到2007年的48.8%。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了促进我国国内消费的重要性,而促进消费就必须使居民收入及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在我国消费占GDP比例持续过低的情况下。要促进消费,就必须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如何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直是经济学家与政府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数据的处理与模型的建立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率分析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经由短缺时代的资源供给约束转变为市场需求约束。从社会再生产来看,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公式:

消费对 GDP 的贡献率 = 消费的增长量 /GDP的增长量× 100%;

消费对GDP的拉动 = 消费对 GDP 的贡献率× GDP增长率%;

利用《统计年鉴》(2009)中的数据,得到1978——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政府消费支出总额的数据,所有数据均为当年价格。对其进行计算得到我国1978——2008年的消费需求贡献度及拉动,所有数据以不变价格为基础。

第2篇: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9.1%,下降了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转贴于中国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3.27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2008年的2.38%,下降了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min)=0.0011719,最大差值Δ(max)=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第3篇: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最终消费率 消费拉动率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3-0119-04

问题的提出

消费问题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所关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都肯定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指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最终消费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需求是真正的最终需求,对于投资需求进而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的和最终的制约作用,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力量。因此,如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而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始终是经济学界和国家实际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创历史最低水平;与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也要低20多个百分点。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突出挑战。消费需求的持续低迷,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增长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进而恶化“产能过剩”问题和加剧国际贸易摩擦,“产能过剩”问题恶化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反过来又使得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影响了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深入研究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概念及数据

1.相关概念

在分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时,本文主要采用两个指标,即最终消费率和消费拉动率。

(1)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额占GDP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消费率反映了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通过观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研究经济的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揭示其发展规律。

最终消费率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2)消费拉动率,又称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

由于我国没有正式不变价GDP绝对数,因此本文采用现价数据代替不变价数据来计算拉动率,尽管与不变价数据计算出来的消费拉动率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基本能反映我国消费拉动率的变化情况。

2.数据来源

本文比较分析所用现价支出法GDP、最终消费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省略/)。

纵向比较:“九五”以来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九五”以来,国家一直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消费、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消费需求规模迅速扩大,对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进一步考察发现,近年来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并没有发挥主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最终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来不断下降。“九五”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走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终消费率由1996年的58.5%逐步上升至2000年的61.1%高点,随后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高点61.1%一路下滑至2005年的52.1%,达历史最低水平。

(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逐年下降。按现价计,1996-2000年我国消费拉动率一直高于投资贡献率30~60个百分点,2001年以后消费拉动率逐年下降,投资拉动率逐年提高,使得2001-2004年消费贡献率低于投资贡献率6~33个百分点。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1996-2000年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相差不大,有的年份前者还大幅度超越后者。但从2001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3~18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中外消费拉动对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历年(1990-2005年)的统计资料,在最终消费率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很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表2所列年份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消费率长期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2个百分点;与低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低12~24个百分点;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相差5~20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差距同样很大,相差11~24个百分点;即使与我国周边东亚地区国家相比,也相差1~7个百分点左右。

从具体年份2003年来看,在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的134个国家中,只有11个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低于70%,低于60%的就更少(只有4个国家),而我国仅为5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2003年,与消费率较高的美国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要低29个百分点;与最终消费率一向不高的日本和韩国相比,分别低16和11个百分点;即使与收入相当的印度相比,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也要低21个百分点。

与钱纳里“标准模式”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也明显偏低。钱纳里“标准模式”指出,人均GNP500美元(按1964年美元计)时最终消费率为78.3%;我国2003年和2004年人均GNP(按1964年美元计)分别为478.6美元和521.0美元,与500美元相当,而2003年和2004年的平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4.6%,比钱纳里“标准模式”低23.7个百分点。

国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

作用的具体政策

纵观国外经济发展史,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减税。减税是西方国家常用的刺激消费、扩大消费需求的工具之一。减税不仅包括降低收入所得税,还包括减免消费税;不仅针对居民家庭,也针对企业。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减税一直居于历届总统经济政策的核心。里根时期减税的力度最大,从1981年开始连续3年的减

税计划使税率下降总幅度达到23%,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又如1998年以来,俄罗斯政府通过大力减少税种和降低税率,使企业和个人的税负降低了3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增长。

(2)降低利率。降低利率也是世界各国在刺激消费时常用的政策手段。虽然降低利率并不能起到直接刺激消费的作用,但是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可以促使经济形势好转,从而扩大就业、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进而能起到增加消费的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衰退期,西方国家纷纷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消费,增加需求,促使经济回升。

(3)通过工资政策等手段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因此,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过工资政策来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直接提高居民购买力。例如,近年来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居民收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首先,通过颁布《最低工资法》保证劳动者最低工资及工资不断提高,全国人均月工资从2000年的2290.1卢布增加到2005年的8 550卢布和2006年第一季度的9422卢布(合310多美元)。其次,提高农民收入。近年,俄罗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4)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收入差距扩大将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因此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福利支出是发达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达30%~50%。此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都十分注重利用税收杠杆工具对居民收入分配进行调节,例如,美国里根政府取消了贫困家庭的所得税,通过改革税制缩小了相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的税收差别。

结论及政策建议

尽管一国消费率的高低与该国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能通过简单对比某国与另一国的消费率来判断哪一国的消费率更为合理,但通过上述纵向与横向比较,能够充分说明2001年以来我国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弱的事实。消费动力弱化严重制约了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借鉴国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具体政策措施,并结合中国实际,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未来一段时间要加大货币政策在调控消费中的作用。国外增强消费拉动力的政策显示,货币政策在调控消费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我国实际情况,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货币政策应通过结构性信贷政策鼓励消费增长,即一方面对住房、汽车、电器、通信设备、教育、假期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继续给予优惠;另一方面实行较为宽松的消费信贷政策,积极培育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群众的良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2)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目前我国关于消费方面的财税政策不多,支持力度也很不够。应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以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消费需求中的独特作用。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税收支持力度,扩大和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促进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要加大对住房、汽车、教育和旅游等重点消费领域的税收支持力度。

第4篇: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见表2-1。

表2-1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单位:亿元

年份总消费占GDP比重%居民消费比重%政府消费比重%

197816.6885.115.7194.00.975.8

197917.4685.616.6593.91.090.6

198019.1086.017.8593.51.256.5

198120.6479.619.1692.81.487.2

198222.3871.720.8393.11.556.9

198324.0070.722.0992.11.918.0

198426.1262.023.3789.42.7610.6

198531.5858.328.0588.83.5311.2

198636.8159.432.7088.84.1111.2

198740.0060.235.8389.24.1710.4

198848.759.043.2288.65.5511.4

198957.2757.148.9985.58.2814.5

199066.2952.248.4573.111.3126.9

199172.8752.156.8678.015.9322.0

199295.5843.475.1878.720.4021.3

1993127.9242.798.0476.629.8823.4

1994156.4741.1124.5579.631.9220.4

1995188.5046.2153.0981.235.4118.8

1996208.87、53.6168.2780.640.6019.4

1997222.3354.5176.8279.545.5120.5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以1988年为分界线,前后两个十年。1978─1988年,总消费占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下同)比重为60─86%,(个别年份稍低)。在较低水平经济总量情况下,较高水平的消费率必然是较低的储蓄率,总投资处于有限的低水平规模,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滞缓状态。1988─1997年,消费率为41─59%,储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总投资规模迅速膨胀,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但是,消费率下降的滞后结果是,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海南经济的高速度是以牺牲消费为代价的,同时,低收入低消费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消费水平没有获得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海南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海南仅为41─55%,见表2-2

总消费又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上面资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费仅占总消费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仅有两年低于20%)。与居民消费和总消费相比,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2、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Y(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Yd(2.2)

C=a+b*c*Y(2.3)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C/DYd=DC/(b*DY)=1/b*DC/DY(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海南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表2-3。

表2-3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单位:元

--------------------------------------------------------------------------------

年份职工平居民人均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居民人农业居民非农业居民

均工资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款年末余额均消费

1990198015757788028526981436

19912194172691610398666671609

1992272023181026168011288192252

19933501307213202699144910642813

19944485392016203369181412593723

19955340477018723978219715484345

19965476492621564619237617264444

19975664485023825041245818024458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第一、以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费中量入为出观念占主导地位,消费水平低下,且增长缓慢。同期人均GDP增长了2.6倍,人均消费增长1.9倍,其中农业人均消费增长1.6倍,非农业人均消费增长2.1倍。消费水平提高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1990年城乡消费水平比为2.1:1,1997年扩大到2.5:1。

第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

1990─1997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1倍,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三、非工资性收入和非货币化消费现象严重。海南经济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同时,还表现为高储蓄。1990─1997年,人均储蓄增长5.3倍,超过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的高储蓄表明,?居民的非工资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当高,甚至超过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社会团体的小金库和地下经济是灰色收入的来源。地下经济有多大?占GDP份额有多少?尚难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经济超过一定份额,将使GDP核算和经济增长测算低于实际水平。地下经济失控无疑将破坏经济肌体的健康,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非货币消费即实物消费现象不容忽视。公有住房、医疗保健等实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费形式,目前这些制度改革没有全部结束,尚有遗留问题,新的货币化分配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下的实物消费情结和惯性仍在发生作用,实物或变相实物消费仍大量存在,这些因素影响着消费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小金库禁而不绝、政府支出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见图2-1。

图2-1人均收入、储蓄、消费曲线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仍有许多空白。近两年,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需求不足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为海南1988─1997年消费、投资贡献率。

关于净出口。净出口在海南经济总量中一直占较小比重,近年受贸易政策影响,比重下降。所以净出口对海南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这里暂不述及。

2、贡献率分析

在海南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海南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我们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海南经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长道路。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尤其是十年来,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近两年,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但是,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且在宏观投资政策上,我们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1994年达到谷底水平41%,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但是,海南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如果消费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再过十年,海南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就可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再过二十年,将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滞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长2.6倍,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1.9倍,农民纯收入仅增2.1倍。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消费水平取得明显增长。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我们牺牲掉的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部分。从消费模型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时也是非工资性收入膨胀和非货币化消费增加的根源。

2、价格机制改革快于收入机制改革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许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价格调整为契机的。价格机制成为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市场流通领域利益驱动和立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混乱,曾一度失控。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糖、棉、钢材、汽车、家用电器、服装、航空客票、标准住宿费、电影票、公园门票、美容美发等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们的收入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距甚远,我们的购买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从收入分配看,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私有经济业主仅占极小份额。所以工薪阶层是我们的消费主体。由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名目繁多的“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居民消费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响需求不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态势,因为人们原有的计划经济的思想惰性和情结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加上近几年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对收入的预期下降。这些因素使人们少支出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在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议事日程,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又要面对下岗分流、子女教育费上涨等支出增加压力。因此,人们只能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

4、消费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状态改变。

海南经济发展的滞缓期比全国多十年。建省后,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才开始真正的开发建设。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长期经济滞缓和文化背景因素影响,海南经济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海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没有多大变化。

十年来,储蓄率不断上升,1992年超过60%。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波动发生时,人们在经济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采取多储蓄,而不是多消费。近两年的经济实践表明,在扩大内需问题上,高储蓄率是一大障碍,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统计资料显示,储蓄有增无减,国民储蓄热情依然高涨。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单一的降息货币政策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储蓄就意味着低消费,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活上的节约简朴,就微观而言,是一种文化美德,但就宏观而言是有害无益的,是不经济的。它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一个合理支点和借口。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生活上的节约,是生产上的大量浪费和重复建设,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在资源稀缺和经济产出成果有限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两把杀手锏,使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在扩大内需问题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励消费,一手还要抓生产环节中的浪费,要珍惜稀缺的资源。

5、影响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长,不利于消费增加。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单一,主要以投资为首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当经济过热时就严格压缩投资,在经济低迷时就大量追加投资。这种政策的结果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甚至有许多项目一开工就亏损。投资严重浪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企业低效,从而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可以算一笔帐:1997年,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通过扣除GDP的投资额,来调整海南消费率上升5%达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个亿,(1997年GDP为408个亿),相当于海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为标准,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个亿的投资额,相当于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这部分就是由于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二、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居民消费依靠对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效用选择来实现的。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国际市场相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高、中、低档商品分类,不应当仅仅是价格差别,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居民对进口商品的热衷就是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一个规避。商品价高质差,假冒伪劣现象猖蹶,欺诈消费者现象屡屡发生,这无疑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抑制了购买力的顺利实现。同时,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也构成对消费的消极影响。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市场销售产品超过40万种,而我国市场只有10万多种,而且在工艺、质量、技术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海南经济的缓慢增长,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把扩大内需做为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及时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如果需求不足长期存在,在投资手段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通货紧缩将吞噬海南经济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带来经济的严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费市场?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不足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将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长期发展战略。虽然需求不足就表现为消费率的低下,消费率提高意味着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上,首先应该注重消费率的提高。因为海南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由于过度地强调了投资的作用,忽视了消费的影响作用,造成海南经济出现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格局,投资与消费二者比例关系不协调,影响了海南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质量。应当承认,这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引导上的失误造成的。为此,要尽快调整二者比例关系,改变原有格局,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达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消费率并不是消极的压缩投资,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消费的增加,而是积极地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在经济适度增长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克服和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出现社会两级分化,要“效率”与“公平”并重,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会大环境。在政策操作上,具体地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尽快制订出台改革方案。

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也就是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将工资制度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将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和子女教育等项费用计入工资,消除现存工资制度中的各种补贴和分配中的实物消费形式,实现货币化分配。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2、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十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但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包括:?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是农业的主要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粮食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解决瓜菜水果保鲜、运输和销售环节矛盾。瓜菜水果已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保鲜技术缺乏、运输和销售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要加强“绿色通道”软、硬件建设,保证产销顺利实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摊派,实现以税代费,在目前情况下,对农民实行税率优惠政策;精减乡村干部,降低农民负担干部的系数。资料表明,农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并未全部转化为农业投资,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不合理摊派吞掉,这无疑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谋求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要素瓶颈作用十分明显,劳动力大量剩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同时推广科学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有效需求的目的。

3、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和失业救济金,健全社会保险机制,这是刺激消费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开征利息税,单一的减息政策未能获得实效,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税收调节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贫困居民转移。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低迷不振,是开征利息税的有利时机。通过利息税,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收入再分配,还可以达到缩小城镇收入水平差距,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

需求不足与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同时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可以多样,方法应更加灵活。大力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5、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严重过剩项目,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并严格禁止上新的项目,对于已近饱和的项目,要严格限制新项目开工,对投资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克服投资决策中的,杜绝新的重复和浪费。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加大消费市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结束语

近两年,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增长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海南经济中的消费问题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长期困扰着海南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政策措施。对于目前的经济问题,我们认为既有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在扩大内需、解决需求不足的同时,还要进行结构调整,这样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强烈地感觉到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还应具有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涵,应当是经济质量和成果的综合反映。发展与增长,是两个本质意义不同的经济指标,发展反映了经济的数量,增长应当是经济质量的反映。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关注,主要是对经济质量和成果的关注。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我们也是以经济增长质量为出发点的。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那么,势必就掉入了统计数字的泥潭,做出的分析和研究会变成枯燥而毫无价值的数字游戏。经济发展的数量仅仅是一种手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98年中国经济达到7.8%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和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不过1—2%,但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成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由此,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应当包含环境保护、住房条件、教育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平均预期寿命、科技含量等等概念内容,这就是我们的增长观。

参考文献

蒋学模主编,《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杨宽宽、俞肖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统计》,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第5篇: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改革 经济增长 投资主导 消费主导

一、前言

自2003年开始我国的依靠投资的经济高速增长,暗示了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严重不足。以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难以有效地应对由于金融危机欧美市场的萎缩的冲击。在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之间我国资本的形成总额超过居民消费,并且两者的差距逐渐增大。除此之外,消费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下降了约30个百分点,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欧美市场受其影响巨大,出口前景堪忧,所以此时由于出口形势走低,消费低迷的影响开始显现,所以长期来看依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过渡到消费主导的方式,否则外部市场的冲击无法得到缓和将造成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的中断。

二、基于VAR理论的实证研究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体现在城乡结构的差异上,我国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乡需求结构差异也是我国选择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因此本文将消费分为城镇消费和农村消费两部分。LNGDPt、LNCCTt、LNCVTt、LNLTt、LNGTt分别表示t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投资(包括净出口,将净出口看成国外的投资)、政府支出(可看成政府投资)的自然对数。

基于理论模型,本文构建VAR模型。模型选取的数据范围1981――2012。各变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经网等网站。其中GDP采取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一)单位根与Johansen协整检验

对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t、LNCCTt、LNCVTt、LNLTt、LNGTt存在协整关系,检验残差项,均通过检验。其对应的长期方程为:

LNGDPt = 2.84 LNCCTt + 4.45 LNCVTt + 2.99 LNLTt + 2.25 LNGTt (1)

(12.30) (-17.58) (-24.89)(8.96)

通过(1)可以看出LNCCTt、LNCVTt、LNLTt、LNGTt五个变量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一致,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城镇消费、农村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均可以正向促进经济发展;其次,城镇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最大,投资次之,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小;再次,将消费分解为农村消费和城镇消费,两种消费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各有不同,通过上面的回归方程来看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大于城镇消费。

(二)脉冲响应函数图分析

在上列各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响应期间数(单位:年),纵轴表示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了国内生产总值对数对相应的内生变量的冲击的反应,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第一个图中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城镇居民消费一个正冲击后,国内生产总值在前10期内小幅上下波动在第5期达到最高点;从第10期以后开始趋于稳定。这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经市场传递给国内生产总值而且这一冲击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

从第二幅图中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农村居民消费一个正冲击后,国内生产总值前10期内会上下波动;从第10期以后开始趋于稳定增长。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的某一冲击也会给国内生产总值带来同向的冲击以后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

三、促进我国消费增长的建议

(一)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

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调整已经进入了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良好的运行可以给其他方面的改革注入新的动力。一方面,金融改革需要继续推进利率的市场化,通过利率市场化来合理的配置市场中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我国金融行业中的银行的业务太单一主要是信贷业务,在新常态行业供给侧改革时会有企业破产出现坏账,给银行也带来极大的冲击,这一方面需要借鉴东南亚危机的经验。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居民消费会受到现期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要扩大居民消费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现期的收入,还要保障经济平稳增长。我们要控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这就要扩大社会保障的深度和广度,合理高效的管理好社会保障基金账户,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这才能使得居民敢于增加消费。

参考文献:

[1]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第6篇: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循环经济;分析与对策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层面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制度环境,但是,由于处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级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上出现了供给和需求的非均衡。所谓制度非均衡是由于现行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也就是出现了新的盈利机会,产生了新的潜在的制度需求和潜在的制度供给。在此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非均衡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制度供求不均衡。随着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但这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疑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供给,虽然非正式制度的供给能约束人们的行为,但其约束力较低。还有,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修改跟不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只侧重于“治”而忽略“防”。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仍有不少法律上的空白。[1]譬如,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贸易、资源回收、科技、教育培训等纵向管理与企业经营、包装、垃圾处理、建筑、食品、化学品、家电、服务行业等领域,需要制定法规或者规章的任务很多很重,有许多法律上的空白需要填补。

2.产权制度供求不均衡。资源与环境一直被视为公共财产,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资源的公共性造成了资源过度使用、环境过度破坏并造成生态失衡。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外部性可以通过产权交易使其内部化,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个人获利的不对称性,就需要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以便把环境成本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使得由产权不明晰所引起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目前,我国存在建立多元化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体系的需求与我国资源所有权单一 、公共所有和界定不清的供给不均衡状态。[2]

3.激励制度供求不平衡。在实现循环经济过程中,在企业范围内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是使企业在实施循环经济的同时,获得预期利益。我国政府为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有效防止资源破坏或环境污染,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财政、信贷和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包括对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购置实行信贷贴息、差别利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征企业所得税和加速折旧等;对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发电、风力发电和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等。这些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的制定虽对循环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离循环经济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对策

1.突出企业在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将对环境影响最小化和确保资源供给最有效利用作为原则,体现在整个计划中。在经营理念方面,倡导企业发展与节能环保并行,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其次,企业要进行技术的创新。以技术的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制度的创新。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树立面向循环经济生态化的技术创新观,使技术创新观由传统经济发展观下只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忽略社会、生态效益,造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的观念转化为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形成一个包含了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再次,企业要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面对循环经济的管理制度创新就是要求企业强化环境管理和加强环境保护。[3]

2.重视消费者在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中的参与作用。可持续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每一项原则的贯彻落实都必须建立在可持续消费的基础之上,因此,消费者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也要主动承担起自身责任。从个体消费者层面来看,它通过消费者的“环保选购”对企业生产产品的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方式、消费过程以及消费后处置提出符合环保的新要求。这样,生产企业才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实现生产资料的可持续消费,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觉发展循环经济。从政府层面上来看,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和象征,政府的可持续消费行为具有示范带头作用,政府可持续采购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优势。可见,开展政府绿色采购,一旦标准明确、信息畅通、程序公平合理,供应商就比较容易根据要求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以此来推动绿色产业市场形成,以可持续消费拉动绿色生产,推动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

3.强化政府在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中的领导作用。政府在应加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对已有的法律中央和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并进行完善,要求政府作到监督密切、执行有力、奖罚分明,企业和个人要积极配合,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其次,需要根据自然资源产权多样化特征,应分门别类建立起多样的所有权体系。[4]同时,改变自然资源使用权无偿获取的产权制度安排,建立起市场化的产权制度,建立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市场化。再次,政府在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时,除了要不断完善各项激励工具,还要着力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使之与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政策相一致。总之,在资源和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应通过建立消费者责任制度对过度消费作出必要的限制,对畸形消费实行必要的惩戒,对浪费行为进行必要的制裁,使消费者自觉选择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绿色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155-156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姜宏.《绿色消费:以绿色需求拉动绿色生产》[J]35页,《环境经济》, 2007年第1期.

第7篇: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096-05

引言

一直以来,世界各国的能源消费均以化石燃料为主,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依靠能源的高消费来维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不可再生能源的贮存量将不断减少并且会变得越来越昂贵。同时,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报告可知,61.4%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能源消费。因此,为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不断恶化之间的矛盾,必须从能源问题着手。探究能源消费背后的产业驱动因素,明晰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把握能源消费特征,制定合理可行的节能降耗政策,并且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费、降低环境污染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辽宁省作为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全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大省,受重工业比重过高的影响,原油消费量一直居于全国第一位,焦炭、汽油、柴油等的消费量也位于全国前列。本文应用辽宁省1978—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一个非限制性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考察辽宁省能源消费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冲击对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响应以及贡献度,从长期均衡角度来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从短期波动角度分析各变量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和作用。

一、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对能源消费的研究较为丰富,Lise和Montfort(2007)运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土耳其1970—2003的数据分析显示,土耳其的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不成立。Apergis和Payne(2009)研究的是依据独立国家联合体中的 11个国家的数据,运用多变量面板数据模型来探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实际GDP、能源消费,固定总资本投资和劳动力之间的系数是正相关的,并且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短期存在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在长期,二者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不仅有GDP,人口数量、经济结构、产业政策、能源价格等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国内学者齐志新(2007)采用因素分解法,来分析中国工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重工业比重每增加1%,能源消费增加约866万吨标准煤,说明轻重结构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林伯强(2007)将GDP、煤炭价格、经济结构、运输成本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煤炭消费的影响;此后,林伯强等(2011)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分析了国内消费、进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部门和非能源部门电力消费的影响。周建(2007)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效率改进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中,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重工业比例在经济结构中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最为显著。牟敦果(2012)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方法研究了电力消费量、工业增加值和煤炭价格三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工业增加值对电力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能源消费的研究方法和角度都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因素被考虑到研究范围内。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考察了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对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影响。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目前,关于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研究,本文结合现有文献,选取以下4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来考察其对能源消费的长期和短期影响。

(一)经济总量

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总量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本文去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均以1978年为基期。

(二)人口数量

能源消费可以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方面,人口数量对生活能源消费量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稳定增长,人均能耗也存在着一定的上升趋势,但并不明显。因此,本文仅考虑了人口数量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

(三)服务业比重

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总体来看,服务业能源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增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对于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应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描述区域产业结构,假定服务业比重与能源消费之间具有负向关系。

(四)重工业比重

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是能源消费量较大的重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能源消费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应用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代表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将其作为能源消费的一个解释变量。

(五)模型设定

根据以往文献,本文将辽宁省能源消费函数表示为:

(2.1)

为消除数据的剧烈变动和异方差性,对模型各变量进行对数处理,可以得到能源消费方程为:

(2.2)

上式的最大优点是区分了绝对量和相对量对能源消费的不同影响。

三、辽宁省能源消费的长期均衡

(一) VAR模型建立

基于所选取的变量,本文构建不含外生变量的非限制VAR模型:

(3.1)

式中:;

为扰动列向量;是系数矩阵;p是滞后阶数。

一般情况下,VAR模型中的变量必须具有平稳性,因此首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使用经改进的DF-GLS检验,原假设为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备择假设是平稳的。检验结果如表3.1所示:原时间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无法通过DF-GLS检验,即时间序列为非平稳的,而对这些变量进行一阶差分之后,检验统计量值都小于5%检验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差分序列不包含单位根,从而表明序列是平稳序列,具有一阶单整性。

(二)长期均衡检验结果

协整检验要求协整变量必须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5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满足单整的条件,因此,本文VAR模型中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从Max-Eigen统计量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0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只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3.2)

方程中ecm代表误差修正项。结果表明,在1978-2010年间,辽宁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量、服务业比重、重工业比重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对的弹性系数为0.556,经济增长对辽宁省的能源消费总量有着正向拉动作用;能源消费对人口数量的弹性系数为0.897,说明人口数量对能源消费总量也有正向影响;服务业比重对能源消费具有负向作用,服务业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会降低0.798%;重工业比重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系数最大,可见在长期重工业是影响辽宁省能源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四、辽宁省能源消费的短期波动

(一)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由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根据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导出误差修正模型(VEC)。VEC可以显示出能源消费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短期动态调整过程,反映当变量受到外界冲击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系统如何在下一期使变量重新回到长期均衡状态。

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输出结果,可以写出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

(4.1)

从模型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短期,辽宁省能源消费滞后一期对自身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当期能源消费总量受前一期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大;经济总量、工业结构的系数均为正,说明经济总量的增加和重工业比重的增加能够促进能源消费总量的提高,人口数量对能源消费具有正向影响,影响程度比较小,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具有负向影响,说明服务业比重的提升能够降低能源消费总量。从方程中各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增加0.39个百分点;经济增量每增加1%,能源消费增加0.88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每提高1%,能源消费总量增加0.97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每提高1%,能源消费总量下降2.4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短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是辽宁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方程中项是误差修正项,其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出辽宁省能源消费在短期波动中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方程中误差修正项系数的估计值为-0.24,说明短期中影响辽宁省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因素在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能够以0.24的速度回到均衡状态。

(二)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用来分析VAR模型中随机扰动项对各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下面分别给lnener、lnGDP、lnpop、stru、ind一个单位的正冲击,可以得到关于辽宁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当期给经济总量一个正的冲击之后,能源消费总量立即对扰动作出了响应,在第2期对扰动所做出的响应达到最大(约为0.06)。这表明,当经济增长受到外部冲击后,经市场作用传递给能源行业,并给能源行业带来正向的冲击;当给一个正的冲击之后,始终没有做出较大响应,这表明人口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冲击不显著,虽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汽车、家电等的需求增加,但与其他因素相比,生活能源消费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依旧较小;当给产业结构一个正向冲击之后发现,传递给的是负向的作用,在第2期对能源消费有最大的负向作用,达到-0.01,然后开始围绕0值上下波动;当给一个正向冲击时,对扰动所做出的响应在第2期达到0.004,其后逐步下降到0,从第5期开始逐渐提高并趋于稳定。

(三)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内生变量受到冲击之后给其他变量带来的影响,方差分解则是通过分析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动的影响程度,来进一步考察不同冲击的重要性。本文只考虑各变量冲击对能源消费的贡献度。下图为各变量对能源消费的方差分解图。横轴表示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各因素的贡献度(单位:%)。

表2给出了各变量对能源消费的方差分解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经济总量对能源消费总量的贡献度最大,从第4期开始,经济总量的贡献已经超过能源消费总量自身扰动所引起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总量对能源消费的扰动影响逐期增加,在第10期达到了最大值,高达67.29%。表明辽宁省能源消费预测方差的67.29%可以由经济增长的水平变动来解释。这种现象契合了本文前面的理论论述,解释了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大幅提升的原因。重工业比重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程度小于经济增长,位于第二,这体现了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特点。排在第三位的是服务业比重,在第二年达到了2.31%,随后逐年上升。近几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比例的大幅度上升降低了能源消费量。人口数量对能源消费的贡献度很小,表明生活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依旧很小,人均生活能源受制度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能源消费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基本特征。主要结论为:从长期看,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人口数量、服务业比重、重工业比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重工业比重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最显著。从短期波动看,当系统受到外界冲击时,服务业比重的变化是使系统从短期向长期回调最有力的因素;生活能源对能源消费的正向影响比生产能源要小得多,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能的空间增大了,生活能源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近年来,辽宁省能源出现了供需不均衡的现象。2010年,辽宁省从省外和以进口方式净调入能源量达到13 242.97万吨标准煤,约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66.7%。长此以往,辽宁省能源消费对外依赖度将越来越高。因此,建议省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增加一部分能源专项基金,加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对水能、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等进行补贴等。这样,一方面能够解决辽宁省未来的能源消费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减轻环境污染,符合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要求。

长期以来,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这就决定了工业是辽宁省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2010年,工业耗能增长率高达12.97%)。而服务业的优势是消费自然资源较少,并且可为农业和工业的持续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辽宁省的服务业比重也相对偏低,应该进一步限制各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淘汰能源消费高的落后企业,加快服务业发展,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尤其应该加快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3] Lise W,Van Montfort K.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Turkey:Is there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J].Energy Economics,2007,

29(6):1166-1178.

[4] Apergis N,Payne J E.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J].Energy

Economics,2009,31(5):641-647.

[5]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2):35-42.

[6] 林伯强,魏巍贤,等.中国长期煤炭消费:影响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7,(2):48-58.

[7] 林伯强,张立,等.国内消费、技术进步和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电力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2011,(10):146-162.

[8] 周建.经济转型期中国能源消费的长期均衡及短期波动:1978—2005[J].南开经济研究,2007,(3):3-46.

[9] 牟敦果,林伯强.中国经济增长,电力消费和煤炭价格相互影响的时变参数研究[J].金融研究,2012,(6):42-53.

Study on the long-term equilibrium and short-term fluctuations in energy

consump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TAN Fei,DONG Ku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section,Dal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第8篇: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居民 消费需求 经济增长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49-03

居民消费需求在拉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显著。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影响,这为人们所共知。如果不考虑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因素的话,那么,消费的实际增长,就直接表现为一国或地区GDP的增长。因为,居民的消费需求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基本要素。因此,消费的形成过程也就是GDP的形成过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指的是消费的变动直接影响其他经济变量,还会通过消费的变动间接地影响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

既然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而,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性分析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本文着眼于居民的消费需求,重点探讨居民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宏观视角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的消费需求是通过购买消费品而表现出来的特定需求能力,这实质上是市场对消费品的现实需要。这种需求的层次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愈大,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和转变。正是在消费需求的影响下,经济增长方式才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1.消费需求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水平、规模和速度。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重点的消费需求理论,建立在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基础上,国民收入是反映的是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民收入直接反映一国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国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更能反映居民的消费水平。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增长离不开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无可替代。由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需求和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根据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模型,需求的增加并不能导致供给的增加,但社会总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幅度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强度。因此可以得出,消费需求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水平、规模和速度。

2.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结构。恩格尔定理告诉我们,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消费的支出结构由原来的购买吃、穿等必须的生活必需品为主转向购买高档的、耐用消费品。而个人消费的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结构——不仅影响生产消费资料产业的构成,而且还影响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卖方市场中,生产商主导,是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而在买方市场中,是消费者主导,产业结构决定不了消费结构。通过消费,产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生产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不了,即不为社会所需,那么生产就没有必要,经济增长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从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的角度看,消费决定生产,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可以说消费产生着需要,而消费结构产生需求结构。消费者选择消费品,形成个人消费结构,消费结构通过不同的需求结构制约产业结构,且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不仅不断地促进消费市场发展,还可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因此说,消费需求结构决定经济增长结构,合理的消费需求结构不仅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也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3.消费需求影响投资和生产规模。西方经济学中加速原理(加速作用)表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会引起投资的剧烈变动。一方面,为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社会会调动各种因素予以满足,出于利益的驱动,各企业也会动用各种资源增加生产,扩大规模,这必然要增加投资,而投资的增加又要求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这必然又要增加投资,说明消费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投资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产生新的生产需要,成为生产商的动力,而生产又为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因此,生产创造消费,决定着消费的性质、方式,即生产创造出按特定方式进行消费的消费者。消费需求产生了一系列的连带生产的需求和投资的需求,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可见,消费需求的增加导致生产规模扩大,消费需求带动了经济增长。

二、微观视角下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在微观层面上,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调配”的作用上,进而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影响作用。因为,消费需求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各自行为的变化,不仅会改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方式,还会改变生产者的投资决策、企业生产策略。

1.消费需求的变化改变生产者的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产品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消费的最终完成。可以说,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促使企业进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投资方向决策、生产方式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与此同时,消费需求也对社会生产提出要求,为生产提供直接目的和动力。企业存在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要创造利润,而企业追逐利润的结果,最终都会使其处于消费需求的约束下进行生产的扩张。而消费需求对企业的约束,必将使企业都要改变固有、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在投资的规模、方向等方面走上强化科学管理、注重产品质量与科技含量的“集约型”增长轨道,进而助推经济的总体增长。

2.消费需求的变化改变消费选择,影响经济增长。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指受收入和购买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影响的消费者的货币支付能力,其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消费意愿指在物价、利率及收入水平等情况下,居民倾向于消费的程度,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它与消费支出、收入预期呈正相关,即在同等收入条件下,消费意愿越强,消费支出越多。消费者意愿的变化是动机、预期、倾向等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变化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譬如,当消费者受到某种刺激时,其内在的需求就被激活而衍化成一种消费动力,从而推动消费者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进而作出购买决策,产生购买行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企业生命,涉及到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否被社会认可的大问题。消费意愿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及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这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和最重要的动力。因为,消费需求既是内生需求,又是最终性需求,而投资需求是引导性需求,出口需求是外生需求。消费需求不仅有很高的可调控性,而且其所占比重越大,抗击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国人口众多,居民消费有很大的市场。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应对外部风险,促进经济增长,现实意义重大。

增加居民消费,最本质的就是要更多地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居民的现实购买力。

1.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动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手段。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更是促进消费的根本措施。需要重点提及的是,首先要重点增加和提高农民的现实收入,努力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其次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进一步扩大就业。只有实现城镇居民的大幅度就业,居民收入才有稳定来源,才能使消费主体增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要实现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重中之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这需要国家推行差异性经济政策,改变当前收入分配不均衡格局。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城乡居民消费的多少直接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当前扩大居民的消费首先就要切实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

2.切实转变居民对消费理念的认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人们更多地存在着“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消费观念。多年以来,城乡的居民消费倾向偏低,而储蓄倾向则很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以及消费政策的反映仍然根深蒂固。为此,政府应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影响,真正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政策,积极鼓励和大力提倡居民消费。在调节市场和经济运行上,应着力实行消费启动。提高存款税率,弱化居民储蓄偏好。应充分认识到,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会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居民消费的宣传教育,转变居民消费观念;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倡导信用消费,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扩大信息产品及网络服务的供给,促进信息服务的市场化。要从税收体系、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提供更加完备的消费环境,间接刺激居民的消费。

3.培育居民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消费热点会带动居民的消费需求,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因此培养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保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居民消费政策,对目前已经形成的消费热点,要积极促进和正确引导。

当前,居民消费热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的消费,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文化消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当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已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此,要正确引导树立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即要引导居民树立先进的文化观;引导居民树立有意义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居民树立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观。要强化对文化消费的调控,增加享受文化消费,扩大发展文化消费。政府财政应资助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消费、对外文化宣传,向基层、低收人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要加强文化消费的法律法规建设,使消费者文化消费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要强化文化消费的管理,要从体制、制度、职能、程序、方法、手段上进行合理管理,实行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实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的有机结合,为引导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这里,尤其要提及的是旅游消费,随着《旅游法》的出台,对旅游业冲击会更大,持续时间会更长。但对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意义重大。今后应引导居民把消费视点转移到自身素质提高上来,开辟出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

二是住房消费。住房是居民最基本、最主要、负担最大的生活资料,而且普通居民的需求呈刚性。当前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主要以打压投资、投机为主,笔者认为这是治标而不是治本之策。因为,单纯打压,其后果必然是减少住房的供应。而在现行利益格局下,影响政府财政更是必然,因而难以持续。老百姓手里有一定的游动资金,是个客观存在,加之又有需求。因此,治本之策是增加住房供应,但只增加保障房的供应和商品房的供应,仍然解决不了中低等收入群体的问题,所以还必须要考虑更大规模地改革住房制度,把满足居民合理居住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住房产业还可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林业以及室内装饰业和家用电器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服务消费。在我国,服务消费具备强大的结构性增长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服务的消费,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服务消费将会成为下一轮扩大消费的重点。诸如社区商业、物业、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产业等。大力发展服务产业,不仅能够直接拉动内需,增加就业,而且还能为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汽车消费。目前,我国已进入汽车私人消费的快速增长期。汽车产业关联度大,不仅直接拉动消费,还可以拉动钢铁、石化、轻工等机械制造业。因此,国家把汽车产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政府应在扩大汽车需求、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完善汽车消费政策,减免使用环节征收的各项费用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从而加快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

五是信息消费。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指出:“我国市场规模庞大,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当前,信息消费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成为追求生活高质量的一种必然选择,潜力巨大。

信息消费不仅具有效益功能,更具有强大的福利功能,因此成为居民消费的重中之重。信息消费具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们的快乐、健康和幸福的作用。发展居民的信息消费,有利于提高消费力,扩大消费规模,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当前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发展还很不平衡,政府必须在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引导信息消费等方面作更多更艰苦的努力。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信息网络产业,促进与金融、物流、现代制造业等有机融合。

[本文为沈阳市社科联2013年度民生课题“居民消费需求对沈阳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及扩大内需的对策研究”(立项编号:sysk2013-07-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善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85-190

[3] 孙超,孙婧文.沈阳市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8):48

[4] 李志良.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分析与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4):29-30

[5] 张俊良.扩大消费需求的意义难点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9(9):14

第9篇: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经济;浅谈管理;发展

1二者间彼此紧密联系

1.1发展经济是工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相当长的时间以来,作为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是其主要承担的任务。其内容包括:在企业自身内部,把工商管理的负责机构建立起来,监督和执行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企业的交易情况,以此作为手段,有序规范员工市场交易工作行为,达到一方面加强企业及员工自身的自律能力,时刻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目的,最终实现市场经济秩序得以正常维护。从二者之间关系可以充分看出,经济发展,是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开展工商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同时,经济发展对于工商管理起到决定作用。现阶段以来,在工商管理上,中国给予高度重视,管理水平也在明显提高,逐步实现提挡升级,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1.2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互相促进

快速发展的商品交易活动,对产生市场经济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合理的调节职能,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既定的发展方向。在该阶段,经济全球化步伐是在不断地加快的,对中国来说,市场经济早就不再是加入WTO以前的那样固守田园,已经在走出国门之后,向世界各地发展。因此,中国经济发展上,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态势。这种机遇与挑战,不断扩展了市场范围,同步提升的还有:市场方面的自我意识、消费者在消费方面的意识,同时,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在管制制度上面都得到了不断完善。这些,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方面进步的体现,一方面也打牢了中国在工商管理发展方面的基础。反过来说,工商管理的长足发展,又发展与完善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对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两者之间,确是互相促进,同进共荣的。

1.3经济发展推动了工商管理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在生产力进步方面,得到更大优化的是新的生产关系也得到更大的优化,并日趋复杂。市场机制自身需要发展之处很多,若是只由市场机制实现对经济调节作用,很难做到实现健康发展市场,工商管理在这方面应更好地发挥的协助作用才行。这就要工商管理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断进行自身的完善,一方面满足经济发展一方面发挥市场经济中的管理、维护还有监督的作用。

2工商管理促进加快经济发展中

2.1工商管理对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实现有力推动

工商管理手段合理是否,其体现在是否对企业实现快速稳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对企业和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加以协调。当前,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是经济形势的主要特征。工商管理部门,既要对自身管理理念加以改变,实现用改变管理观念和更新管理手段,去不断适应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其主要手段是,以实现工商管理管理理念为基础,建立新型的服务模式,新型的管理机制。这样,既对于稳步发展中国经济有利,还能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看到,切实提升企业的管理层对此方面思想认识程度,提高他们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对于加快企业发展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开展对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时,应该首先深入评估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以此为基础,实现工商管理手段不断完备。需要知道的是,中国实现快速稳步发展经济,才能对企业快速发展经济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其中,工商管理对于经济发展,其影响作用是非常积极的,因此,企业在工商管理模式上,应做到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一方面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进步添柴加薪,做出积极贡献。

2.2提高管理企业力度

对企业来说,在企业管理上,有了日益完善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把企业工商管理重视程度提高起来,使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企业应审时度势,分析掌握如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对企业的工商管理加以调整和完善。作为工商管理部门,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管理的依据,实现严格执法,以使企业每个工作环节工作于法律规范的框架之一。在工商管理中,要不断把服务意识加强和固化,实现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促进步。要把科学合理工商管理作为经济发展保障,而工商管理应把稳定市场秩序职责履行好,指引市场经济在发展时保持正确的、好的发展方向。工商管理在对企业进行正确指导后,不但可以实现企业管理力度的加大,也可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既维护了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更为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3工商管理可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工商管理,体现了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好坏程度,与消费者对企业商品满意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工商管理部门应加大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常识,提升作为消费者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的意识,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免于受到不法侵害;可以通过奖励手段,对消费者投诉不法企业进行有偿打假等鼓励。工商管理对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给予高度重视,强化宣传和告知,提升消费者在主动维权方面的意识,对企业最佳形象及信誉维护,积极促进企业发展的长远性,达到促进中国经济上实现快速健康地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议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J].群文天地,2013(10).

[2]王荔.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影响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8).

[3]吴秀婷.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3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