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研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途径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真正价值,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1],[2]。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在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办学模式下,探讨如何发挥农业高校优势,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能够切实为“三农”服务,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1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新时期国家赋予了高等学校四项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充分彰显了国家对大学给予的厚望[4]。作为农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要服务的对象无不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我国农业领域而言,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5],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不足40%,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的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6],我国农业高校中这种“高产出、低转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政府每年只是按照预定计划下达对农业的投入,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投入[7]。但很少管理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产出后如何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缺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配置、缺乏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2.2高校赋予科研人员的职能限制。受教师与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搞科研就是片面的追求获奖等级、晋升职称、提高待遇,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意识。所以学校产出的科研成果得不到进一步的技术转让、成果推广和科技开发,就被“闲置”在实验室里或者档案馆里;另外,由于后续科研经费不足,绝大多数科研成果只是个半成品,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在过程中“夭折”[8]。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到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农民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科技运用能力较差。但是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文化程度相对高的农民都转入了二三产业领域,但留下来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科技意识,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反映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3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实现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重要支撑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更好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何种途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9],[10]。
3.1. 探索一条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鉴于我国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每年的科技成果高产出,政府应该依据我国国情,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选定一批能够带动各个地区“三农”发展的科技成果,由政府实行买单,无偿给予农民使用。通过政府配套服务资金的启动、资金补助促动、奖励引导推动,同时,政府还应鼓励社会组建各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向社会集资。金融部门应兑现在科技开发贷款上的优惠政策。对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科技成果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减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带来的风险。
3.2制定相应政策,激励农业科研人员深入推广一线。教育部、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或者制度,将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分类考评。抽调一批热衷于科技推广的科研人员,品种、专利发明人,科技成果获得者深入农村、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的生产实践,来实现科技成果的真正转化。
3.3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农民教育。农民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主体,他们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成果被接受和应用的程度。所以,加强技术培训是农业科技成果实现成功转化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 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提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要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因此,必须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力。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农业高等院校都要认真学习、细心思考,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进群.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若干问题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9(4):71- 73.
[2] 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 (5):55-58.
[3] 裴翠娟,董志强,贾秀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 (5):83-85.
[4] 刘细发.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53-55.
[5] 王树进,李彩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 科技与经济. 2005,18(1): 27-29.
[6] 苑新,冯元璋,吴建忠.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与建议[J].科技与管理,2007, (1):19- 20.
[7] 苏俊宏, 于小宁, 李高宏, 彭渝丽.西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 31 (7):408-411.
[8] 谭 进, 朱明君.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1):32-34.
[9] 彭义杰张开春王文娟戚元勇徐秋红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 (5):85-87.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成本法;评估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成本法研究”(SK201505-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8日
在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发展中起的作用逐渐增大,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20世纪之后,我国农业虽然产量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分散经营方式已经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即它也是科技成果的一种,但是这种科技成果主要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部(88)农科字31号《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为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以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从而发展新产业的活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质就是将农业研究成果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最终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转化率还不高,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2014年在全国科技成果中,应用技术类的科技成果达到39,218项,占科技成果总数的88.71%,其中农业科技成果只占15.73%。可见,农业科技成果所占比重比较低,这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科学技术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1%,与20世纪70年代的27%相比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离预期目标50%还存在差距,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日本也有70%,西欧的一些国家为60%。
“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大约有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转化率只达到40%左右,还不到一半,这不仅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还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首先,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超过70%;农业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已然达到了50%~60%;农药的有效利用率30%左右,发达国家达到了60%以上。灌溉、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低,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化肥、农药超量使用,最终导致水位下降、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农药含量超标,这些都对我国农业不利,最终都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生存安全。
如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这不仅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还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对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成本法研究
通过评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价值评估,体现出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的方法有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
采用成本法评估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原理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掌握,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农业科技成果价值=农业科技成果的重置成本×(1-农业科技成果的贬值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要确定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关键是确定农业科技成果的重置成本和贬值率。农业科技成果属于无形资产,只有无形损耗,即只需要计算经济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如果是评估刚刚研究得出的农业科技成果,技术上还处于先进水平,就不需要计算贬值率。
(一)重置成本确定。农业科技成果的重置成本,是指现时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一项全新农业科技成果所耗费的全部货币总额。也就是说,将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过程中所有的耗费加起来就是其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有的是自行研制,有的是从外部购买,取得方式不同,重置成本的构成也不同。
1、自创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果是自行研制开发的农业科技成果,在研发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耗费,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项目,如图1所示。(图1)
虽然农业科技成果成本中包含的项目很清楚明晰,但实际中确定起来存在较大难度。
(1)价值与成本费用对应性弱。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过程比较漫长,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很多费用,却没有实现任何有价值的成果,也可能有成果,但是能不能转化也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有的研究费用不多,却得到了一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时可能在大量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何向这些成果分配费用也比较困难。研究成果带来的预期效用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预期效用的多少与其研究费用的多少又没有必然的关系。
(2)账面成本不完整。目前,我国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研究阶段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费用满足资本化的计入资产成本,不满足资本化的计入管理费用。这样一来,账上反映的农业科技成果成本就是不完整的。农业科技成果往往还存在大量的前期费用,但这些都没有计入成本,这导致账面成本不完整。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账面成本不完整和价值与账面成本弱对应性这些特点,对农业科技成果价值的评估时要区分其是否具有明确的账面价值,从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一,如果农业科技成果具有明确的账面价值,可以运用价格指数法进行调整评估。运用成本法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估,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农业科技成果账面价值;二是农业科技成果价格变动情况能够确定,此时重置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农业科技成果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的账面成本×价格指数
或者:
农业科技成果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的账面成本×(1+价格变动指数)
第二,如果农业科技成果由于财会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而没有账面价值,则需要按成本的构成要素采用现行标准确定重置成本。现行标准包括消耗量标准和价格标准,消耗量标准指的是现状重置的消耗量,而不是原来实际消耗量,价格标准指的是现行的价格水平,也不是过去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下,如果现在重新研制农业科技成果时发生的工资成本、材料成本、资金成本和设备折旧费等,按现行费用标准和价格标准进行估算,然后汇总,就能求出重置成本。
农业科技成果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材料消耗量×现行价格标准+∑农业科技成果工时消耗量×现行工资标准+其他费用
2、外购的农业科技成果。从外面买来的农业科技成果一般都有明确的购置价格,从而账上有原始成本,这样确定其重置成本就比较简单。直接利用账面成本和价格指数就可以确定重置成本了。具体公式如下:
农业科技成果重置成本=农业科技成果的账面成本×价格指数
(二)贬值率的计算。农业科技成果贬值率的计算一般是根据使用时间来确定,计算公式为:
贬值率=已使用时间÷总使用时间
总使用时间=已使用时间+尚可使用时间
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时间一般是以“年”为时间单位。已使用时间是指从开始使用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尚可使用时间是将来还能用的时间。将来还能用多少年,指的是农业科技成果还能实际发挥效用的时间,并不是指法定有效时间。确定科技成果将来可使用的时间,既要根据科技成果现在的情况,还要考虑科技进步等因素,尚可使用时间是估测出来的,这需要利用评估人员的丰富评估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查询时间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将于2月3日开始陆续公布。其中已确定2月3日公布成绩的省份有:湖北、黑龙江、江苏等地区。
其他省份研招初试成绩的公布时间,请关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和招生单位通知。
查询入口
研招网(微信号:chsiyz)和研招网资讯(微信号:chsiky)两个公众号也会及时推送相关消息。
(1)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apply/cjcx/),考生输入名字;证件号码;准考证号;在选择报考省市及院校,最后点击查询即可获取2018考研成绩信息。
点击进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apply/cjcx/
(2)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考研成绩查询网址:caas.net.cn/
点击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招生网:caas.net.cn/
为及时获取中国农业科学院考研成绩查询入口变化,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
更多需要关注的考研成绩查询信息: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研究;应用分析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来自于田间开展的科研试验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观察、记载而直接形成的各种纸质、电子文字、图片、视频、标本等反映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过程的历史记录,从而获得的农业科研成果资料。涉及农、林、牧、医、草、渔、虫、果、蔬、环境、土壤、园艺等众多领域学科,是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与精心整理的宝贵财富。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资料管理的过程中,能否科学管理、安全有效地保存并及时提供利用服务是现阶段档案管理应关注的焦点。所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既要保证档案内容的管理科学,又要确保档案调阅的便利性与科学性。随着数字技术在各领域档案管理中的广泛被应用,农业档案管理应用数字技术成为必然趋势。
一、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的重要性
现阶段,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量大、范围广,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系统化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为避免和减少重要科研成果信息数据的流失,有效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优化也就至关重要了,其不仅能保证农业科研档案的有效留存,同时亦能确保农业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明确及研究信息共享的科学。具体来说,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的具体价值,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有助于奠定农业研究基础。众所周知,科研技术发展的前提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而科研工作者的潜心研究亦是建立在基础样本的采集与基础条件的勘测之上。因此,在确保科研工作稳步开展的之前,科学管理农业科研档案,有效留存农业科研数据,是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的价值体现。其二,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有助于农业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农业科研领域中,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保证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关键,亦是激发研究者不断研究的手段。通过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优化,将上报科研成果进行审核与定性,有助于从根源明确知识产权所有者,确保知识产权的明确化。总体来说,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科学优化,将保证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活力,对农业生产优化而言至关重要。其三,有利于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密切与广大农民群众联系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能力。其四,有利于推M档案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科研档案作为档案家族的一员,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数字技术支持下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方案
认清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对农业生产活力的支持作用,结合现代科学管理手段,有效引入数字管理技术,打造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新方案,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践行:
首先,利用数字网络构建农业网络科研档案库。农业科研工作周期长、可控性差、保密难,形成的档案数据也就体现出多个专业综合,数据类型多样;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材料散存于项目小组或个别科研人员手中;信息数据记载形式多样,整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科研档案专业人员即便统一标准存档格式,严肃归档要求,小心保管,监管借阅查询过程,但现实的档案实体都会有破损、缺失的危险。书稿会泛黄、破损;图片会褪色、模糊;影音磁带、碟片也容易刮花或损耗。因此,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将珍贵的书面资料、影音图片等内容以数字形式呈现于网络数据中,并借由数据库存储,可以更好地保存珍贵资源,科学研究资料。此外,随着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原本模糊、刮花的图片与影像资料,利用数字软件也能较好的复原,这不仅有助于科研工作者的资料调阅与研究,有效提升其研究效率,并且能保证前人的资料得到妥善应用,其科研心血不至于付诸东流。
其次,结合数字网络构架农业科研成果公布处。数字网络不仅能留存过往珍贵书面文献、历史图像、影音资料等,其同时可构架科学的交流平台,为科研工作者网络探讨奠定基础。科研工作者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与探讨,有助于触发科研新方向,为农业科研进步开拓前路。此外,就网络平台的特殊性质,于网络平台上公布科研成果,有助于科研工作者明确知识产权所有权,从而确保知识产权归属的明确化。可以说,利用网络平台公布研究成果,将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确保其更好的投入到农业科研工作中,不为成果被盗用而烦恼。
最后,综合数字网络打造线上线下资料预调法。数字技术既然能将文献影音内容留存于数据库之中,以科学的归类形式,精准的关键词标注,数字技术便能为影音文献资料调阅提供良好的平台,协助不同的资料需求者在共同的线上平台调阅资料。此外,利用数字技术的交互性,在进行实物资料的调阅过程中,农业科研人员可以与资料保管处进行沟通,提交调阅申请,便于保管处根据不同的申请准备材料,从而提升了资料的利用率,并节省了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可以说,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资料调阅新模式,是数字技术科学应用的关键,同时亦是发挥数字技术,优化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是现阶段农业科研当管理发展的关键,应用科学的信息技术,在明确农业科研档案优化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构建线上线下资料分享平台,促进农业科研档案的留存与利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提升农业科研水平,更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才能很好地优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提升档案管理效率。
创新农业科研管理要结合农业科研工作的自身特点和规律,使两者进行有效的衔接。其中,农业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如下。
1.1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
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进行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满足我国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1]。农学科研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广大的消费者,这也是其公益性最好的体现。农业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农业科研成果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农业科研成果甚至可以直接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
1.2周期长,风险大和不稳定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很长,会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风险,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农业科研成果具有不稳定性。
1.3保密性差,缺乏商品性
农业科研工作具有开放性,决定了其成果缺乏保密性,但也减弱了成果的商品性。
2管理思维的创新
从多渠道和不同层面筹集农业科研经费,改变一直以来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经费主要来源的现状。进行任何科研工序的前提都是具有足够的资金。在知识经济时代,改变单一的科研经费来源,利用农业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吸引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户进行农业科研的投资,将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与国际接轨,将国外的融资优势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样就会使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来源变得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2]。农业科研管理的相关工作者应不断结合知识经济和市场的规律,鼓励所有的科研工作人员与国内甚至是国外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开创农业科研经费的来源,跟进市场的朝向,不断进行创新和研究,减少低层次的且过多重复的劳动。我国科研成果的价值一直是由国家经费和学术高低以及奖励级别来决定。这种评价体系从市场价值的角度来看,虽然体现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技术价值,但是其市场价值却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导致我国大部分的农业科研管理都只片面追求学术价值而没有满足市场需求。这样的科研活动缺乏市场领先性,没有产业化开发的必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种农业科研活动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应尽快制止。农业科研的创新基于实践,与农业生产活动关联紧密,其自身具有高投入和高产出的独特优势,具有很强的社会吸引力。所以,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应设置基本的鼓励机制,实行科学合理的措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对农业科研的创新。
3管理机制的创新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合理地构建相关的管理模式。科研管理的队伍应该具有先进的思想、扎实的业务以及坚定的创新精神。我国的科研管理要始终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是每个人才在科研活动中的需求都得到满足[3]。对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团队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组合,利用每位人员的长处,进行科学的工作轮换,任务应适当增加挑战性,使每个科研人员都可以更加具有科研的热情,对学术带头人采取创新性的培养,科研骨干进行提高式的培养,那些一般的科研人员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打破过去项目-成果-结论这样固定的管理格式,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以解决市场的需要为主要目标,建立一个崭新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建立与是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有效地实施相关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农业科研与市场需求等各个要素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农业科研管理才可以始终进行良性的循环。
此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鼓励机制,实现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权、责、利互相之间进行结合。结合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有关文件的精神,制定出既可以提高科研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又可以调动其科研人员热情的激励制度,尽可能发挥出其积极的效果和影响。将这些带有激励性的政策不断予以实施,可以使我国农业科研管理方面出现争项目现象,又可以比较快速地出现结果和效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就一定会取得相应的结果。同时,不能忽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问题。管理者应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组织管理能力,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进行管理工作[4]。有关于协调管理的工作也应该给予重视,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创作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有益于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管理者还需要一定的谋事和判断能力,无论什么新的政策都要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可以始终遵守既定的方针和路线进行工作。
4结语
一、农业科研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战略布局与规划不合理
大部分农业科研基地建设都考虑了科技创新这一重要环节,但总体布局和规划仍存缺陷:一是地域选址离城市较近,建成后不久就被征用,导致部分破坏或整体破坏,需重新建设;二是科技创新生态链衔接不紧凑,中试向产业转化存在脱节现象,技术不能及时推广转化,使投入产出比例失衡;三是学科定位和规划布局等不合理,重基础研究,轻开发与推广,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效益不明显,有的甚至申报成果后束之高阁,成为摆设。
(二)经费投入不足,维护管理滞后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靠政府投资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初期添置的仪器设备均按照当时项目需要配置,缺乏长远规划,基础设施等建设质量也不过关,随着技术需求的更新升级,仪器设备的配置跟不上、基础设施等损坏现象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减弱,在自身运转经费和外部后续融资不足的情况下,设备更新及基础设施维护乏力,后劲不足,影响科研事业的发展。
(三)科研偏离生产实际,辐射带动乏力
很多科研项目没有结合农业生产需求和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来立项,偏离了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为目的的研究,真正能解决生产存在的问题不多,真正能用于服务“三农”的科研成果也不多,研发的新技术、新品种也偏离市场的需求,对“三农”产业发展的贡献有限,与产学研的结合不紧密。
(四)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农业科研基地基本上由国家项目投入建设,运行时间大多跟随项目运行,时间较短,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管理跟不上,忽视科研与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公共资源、设施设备的调配使用效率低下,后续管理机制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追求结果重于成本的核算,科研成果示范的外相度不高,同领域、同专业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技术转移、共享与服务政策、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制度难于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造成科研基地开放度偏低,开放层次和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真正的开放、交流和共享。
(五)服务管理效率跟不上,运行效果不佳
农业科研示范基地的位置多数较偏僻,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多种原因,科研基地作为研究、推广与示范等以非盈利为目的的项目,工作绩效量化程度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愿意扎根基地建设管理的队伍不稳定,缺乏对基地的归属感,服务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肯干事、能吃苦、乐于奉献的管理服务队伍更是少之又少。在吸引基地管理人才政策方面,倾斜力度不够,使多数科研单位只能从单位临时抽调劳务性质人员参与基地管理,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搭配不合理,管理服务跟不上,基地运行效率低下。
二、对策与建议
(一)制订科研基地中长期建设与发展战略规划
农业科研基地的发展规划可按“规划先行、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进行,结合科研的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及发展定位,按照科研创新发展要求规划区块,建立科研、开发与推广等中长期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将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等先进理念融入其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地调研,结合地方特色,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遵循前瞻性、示范性、节约性、市场性等原则,凸显“科技理念、创新体制、激励机制、服务农业”的创新思想,优化调整,合理布局,不断改造升级,促进科研基地不断优化发展,确保规划的正确指导实施,使科研基地健康、持续发展。
(二)适当的有偿服务有利于提高基地的运行效率
有偿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让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分配使用,让科研人员主动将公共资源列入科研项目的预算成本,也可以适当对外开放,由对内服务向对外开放服务延伸,在科研基地内展示科研成果等形式实现共享,提升服务水平,使基地可持续发展,提高管理与服务的效率。
(三)农业科研基地建设要与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我国各地方的农业发展需求不同,科研方向、定位重点也有所不同,而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其建设应具有预见性、前瞻性。科研立项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为导向,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的,因此建设农业科研基地要结合“三农”发展需求。
(四)结合市场运行规律,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市场的需求是科研成果开发及推广的最好催化剂,能更好地反哺科研。在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下,适当引入市场运行机制,需求大的实行全方位开放,遵循自主开发,自主管理,以服务“三农”为主,适当盈利为原则。一方面,基地要积极承担国家下达的科研和推广示范任务;另一方面,熟化的成果示范要面向市场,加强同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紧密结合科技经济的发展方向,将科研成果规模化向外扩散,使基地由“消耗型”向“效益型”转变,提高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科研基地自身能力的建设。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科学有效的管理队伍,可适当引入企业式的管理,有一定的自主权,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依靠 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始终围绕科研以发展生产为目的。完善基地的劳动用工制度、激励机制、投入与产出分配制度,基地管理实行全员聘任制,根据工作岗位职责、业务能力、科研创新水平、科技开发与推广等业绩,将个人收人、福利、奖励等切身利益与工作绩效挂钩,做到多劳多得,按业绩、贡献大小的奖励分配制度和激励管理机制,形成基地管理与科研创新,科技开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保障基地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的实现;加强队伍的建设管理,提高服务意识,自觉维护设施、设备,不断更新管理技术,一切为科研和推广示范服务,促进成果的转化速度,使基地增产、增效。
三、结语
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为“三农”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更好地把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为地方提供服务,为“三农”发展服务,科研院所需不断探索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发展模式,在运行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使其功能不断完善,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真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更好地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服务。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党的十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山东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事业,2012 年11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兴农大会充分肯定了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也指出山东农业发展面临着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作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和支撑黄淮海区域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创新工作任重而道远。
农业科技期刊是传播农业科研创新成果、交流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媒介,也是农业科研人员表达和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通常,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发展轨迹,可以从其创办的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反映。今年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建院110周年,也恰逢《山东农业科学》创刊50周年。作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乃至山东省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宣传和交流窗口,《山东农业科学》见证了山东农业科研半个世纪以来的风雨历程,在报道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科技交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山东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新形势下,提高学术水平、打造品牌栏目、扩大期刊影响力、构建《山东农业科学》核心竞争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强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3年第45卷第1期近代科技期刊在300多年前创始之际,即提出保存文献、学术交流、培养人才三项基本任务,直到今天仍是学术性期刊的基本宗旨,也是今后《山东农业科学》服务农业科研的指南。学术期刊首先在于其能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及时传播科技信息,而高质量的稿源是构建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体现栏目特色,从2013年起《山东农业科学》将进一步创新办刊思路,探索与有关专业研究机构联合组稿实施选题计划,开办特色专栏、缩短出版周期、打造品牌栏目,吸引具有较强前瞻性、原创性、实用性的优秀论文,及时报道、传播最新研究成果,努力发挥对农业科研创新工作的导向、推动和引领作用。
学术期刊不仅是纪录科技进展和传承科研成果的载体,更是推动学术交流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借鉴国内外优秀期刊的成功经验,《山东农业科学》今后将通过发动主题征文、开展优秀论文评比、举办学术会议等形式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同时发现学术新秀,培养核心作者群,推动学科骨干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
50年栉风沐雨,50年春华秋实。回顾《山东农业科学》5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离不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相关协作单位、期刊管理部门及各位编委的大力帮助。值此创刊50周年之际,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山东农业科学》的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我们将不懈努力、开拓进取,不负读者的厚爱,将《山东农业科学》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推向一个新台阶。
探索新机制谋求新发展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月新日异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农业科技工作处于一个需要创新才有可能持续发展的时代。面对严峻的形势,州市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究竟依靠什么来实现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必须深入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为了实现彝州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发展,我中心结合自身的实际,深化内部改革,创新推广思路,探索走出了一条依靠体制创新,强化科研基础,重视成果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模式。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如下六点经验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
我中心的农业科研工作始于1962年,42年来,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紧紧围绕全州农业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针对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成功选育推广了经省州审定合格的48个粮作新品种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全州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到目前为止,科研工作先后获得了166项农业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48项,地厅级奖116项)。
尽管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九五"以前,我州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成立州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乡农业科技推广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和业务指导。其次,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较弱,农业科研和推广割裂现象明显,农业技术创新流程不能相互衔接,利益关系不明,农业科技的体制和机制都不能很好适应农业创新的需要,造成了我州取得的科研成果"州内研究、州外推广"、"墙内开花、墙外飘香"的情况,构建适宜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研推广体制势在必行。
"九五"以来,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和推广优势,促进彝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楚雄州农科所积极向州委、州人民政府争取,于1998年4月经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楚雄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州农科所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开展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初步搭建了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发展的雏形,为目前形成的强化科研基础,重视成果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科研是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我们在科研方面强化了以下工作。一是结合市场需求,搞好选题立项,有的放矢地开展选题立项和研究,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几年来,我中心所有的农业科研项目必须围绕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状况来选题立项。具体情况为:以优质种源为基础,面向市场和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重点研究优质"楚粳"水稻新品种和糯性好、食味佳的"楚单"系列杂交玉米品种,着力推进长荚大粒蚕豆新品种的选育,并根据市场需要,加强高蛋白、高湿面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使新品种的选育上档次、创优质,推动全州粮食生产向优质化方向转变。开展适用综合栽培技术及特种蔬菜、果树苗的引种与繁育研究,开发新肥种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科研推广后劲。二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先后五次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由国家农业部立项投资,在我所青龙桥基地建成了省内第一个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1998年,省计委和省农业厅立项投资,在我所基地内建设高原粳稻原种扩繁基地。1999年,农业部将我所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十五所科研院所之一,给予立项投资,对我所高原粳稻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仪器设备进行更新。2000年,省政府投资建设组培中心。2002年,国家计委、农业部投资建设高原粳稻良种繁育基地。以上项目的投资建设,使我所的农业科学研究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稳定提高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科技人才,提高队伍素质。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和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调查了现有学术带头人中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根据需要加强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改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客观环境,同时在继续发挥老年专家作用的同时,委年轻人以重任,努力提供参与国内外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机会,从而建设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科技队伍,为提高科研水平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近几年来,以优质为前提的科研工作己初见成效。如"楚粳香1号"、"楚粳22号"、"楚粳23号"、"楚粳24号"、"楚粳25号"、"楚粳26号"、"楚粳27号"、"楚恢7号"、"楚恢12号"、"楚恢13号"、"楚粳优1号"、"楚粳优2号"、"楚紫优1号"以及引进的"云恢290"、"红优1号"等优质稻品种。"楚粳香1号"经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监督中心分析测定,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了优质米标准;"楚粳24号"在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云南省粮食局联合组织的第三届优质稻品种评审会上,被评为优质稻品种;优质小麦新品种"繁19"、"96鉴-4"的育成推广,填补了长期缺乏优质小麦新品种的空白;玉米"大白单1号"、"楚白单4号"等新品种的育成推广,解决了鲜食玉米的需求,提高了全州的玉米生产水平;土肥等其它科技措施的研究推广,有力推动了全州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抓好推广是关键
近几年来,我们立足于科研工作的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争取政府重视,加强体系建设。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的"瓶劲"问题,理顺了州、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从体制上保障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发科技成果。在每年的小春生产中,与州面粉厂合作,在我州小麦生产重点乡镇推广种植"96鉴-4"等优质小麦新品种,由州面粉厂按既定订单收购,使粮食加工企业在获得优质原料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大春生产中,结合优质米基地建设的实际,与优质米加工企业合作,大力推广"楚粳香1号"、"云恢290"等优质稻品种。其中"楚粳香1号"优质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场价高0.50元,"云恢290"优质米每千克比普通米市场价高1.80元,农民种植优质稻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三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彝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广大农村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兴农意识不强,科技应用水平较差。贫穷落后的县乡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在自然条件、科技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使科技推广普及层次较多且量大而面广,增大了科技推广的难度。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我们加强了农村科技培训,指导和支持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召开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现场会,建立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热线,在乡镇集日宣传科技成果,让广大农民对先进科技成果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使广大农民能自觉地接受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四是认真抓好全州常规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州县乡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逐年得到了加强。全州每年平均完成水稻旱育秧12806亩,其中塑盘简化育秧3307亩,共移栽大田38.418万亩;推广壮秧剂27吨,秧田应用1120亩,移栽大田16800亩;推广水稻抛秧31101亩;推广摆秧23282亩;完成水稻双龙出海条栽88.036万亩;推广优质稻62.01万亩,其优稻21.95万亩;推广玉米育苗移栽15.355万亩;推广旱作立体间套种16.807万亩;实施地膜玉米13.013万亩;推广"沃土工程"示范样板103490亩,辐射带动837470亩;,推广平衡施肥技术1594808亩,推广作物专用肥618553亩,推广中微肥805898亩,推广种植绿肥218199亩,秸秆还田519458亩。
四、成果开发是重点
尽管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传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的延续和涉农部门利益机制的约束,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科研推广部门难以将新品种和新技术等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在种子开发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综合实力提高缓慢。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增强科研成果开发的自主性,使科研成果的开发为农业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我所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依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专利法》的有关规定,于199年申请,200年农业部授权保护了5个农作物新品种,拥有独立的新品种权。其中,水稻新品种为楚粳23号、楚粳香1号、楚粳24号,玉米新品种为楚白单4号和楚单7号,2003年前获新品种权保护的数量占全省总数的50%,居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之首。2003年已申报四个品种(其中水稻3个,玉米1个,水稻品种为楚粳26号、27号、楚恢7号,玉米品种为楚单8号)。2004年,拟订申请保护2个水稻新品种(楚恢12号和13号)。
通过申请新品种权的保护,为独立自主和高效地开发科研成果,增强自身实力打开了新的局面,品种权对育种的反哺作用已初现端倪。第一,拥有独立的品种权后,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发经营获得品种权的新品种,充分保护了我所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果。第二,有效改变了部份推广部门长期以来忽视知识产权,无偿开发经营的状况,规范了拥有品种权新品种的开发。第三,在开发经营中,我所把开发拥有品种权的新品种作为带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的突破口,依法委托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及州内外个体户经营"雄丰"牌种子,走出了一条育繁推结合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即保护新品种权,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开展经营服务,提高整体实力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以明确"责、权、利"的方式,与州内外开发商广泛合作,加大开发力度,极大地提高了新品种的开发效益。2003年以来,己有3家州外的种子部门、6家州内的种子部门签定了开发协议,带动我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年平均利润突破了100万元。已授权品种在州内外的推广面积逐年上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现。
虽然我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但省内外"中海拔"稻区在楚粳系列水稻优良品种的推广中,授权品种被侵权的现象广泛存在。为此,我们在维权工作中重点强化了以下方面。一是对授权品种被侵权的情况作了深入调查,并向省农业厅和州农业局作了汇报,得到了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二是针对州内市场存在的侵权行为,邀请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就"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座谈,并就进一步强化授权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了共识。经协商决定,在2004年以后授权品种的开发利用中,开发单位必须向提供品种的单位支付一定的使用费,开发每千克种子支付0.07元,并逐步统一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针对州外市场存在的侵权行为,在省农业厅科教处的指导下开展了维权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部份种子企业及科技推广部门已前来协商合作开发授权品种有关事宜。四是每年的4月26日,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新品种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五是在维护授权品种权益的同时,主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依法积极生产经营推广应用授权的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科学管理是保障
为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及其它各项工作有序、规范、高效地进行,我所在市场经济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针对全所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管理出科研成果,管理出经济效益"方面的教育,使全体科技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充分认识到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树立全面、系统、综合的农业科技管理新观念。与此同时,在涉及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养、经济核算、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考勤管理、履职考核、利益分配等各项工作中,结合事业单位的改革,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管理的杠杆作用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向管理要科研成果,要经济效益的规范化管理新局面。通过推行科学管理,推动了我中心科研工作持续发展,技术推广稳步推进,成果转化明显加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兴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全面发展是目的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程序;农业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7.21.008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将研究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效果的媒介,作为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二次创造,也是提升农业产量与推动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但从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要想开展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必须要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程序,以现存问题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农业技术推广程序
1.1合理选取项目
主要是指收集信息、制定方案、选定目标的过程,作为推广农业技术工作的物质基础。一般情况下,农业技术源自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借鉴引用西方国家优秀技术;国家农业科研部门及相关单位研究得出的结果;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扶持;农户个体生产经验。在实际选取项目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事先对技术推广所在地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土壤情况、经济能力、人文环境等多个要素,选定符合当地生产需求的农业技术。
1.2试验
在确定推广项目后,不可即刻大范围的推广,而要经选定的技术随机选定试验田进行试验。在开展适应试验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生态环境,保证技术可行性后方可进行普及。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开展开发性实验。对之前所选的农业技术进行改进,创新研发出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最佳方案。
1.3示范
是指设置样板,借助实践操作,向农民呈现出新成果的具体效果,也是对当地农民、机关干部、技术人员的培育过程,作为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程序,需要予以重视。在示范过程中需要展示成果、生产方法、技巧等。活动可以由专职人员组织开展,也可以由乡镇相关部门承办。从实际推广效果来看,选定科技示范园增强技术推广效果具备可行性。
1.4培训
培训主要是指技术输入,通过有效示范帮助农民更快地掌握农业技术,也是提升农民生产能力与科技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当前,培训的形式有许多种,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集体讲授新技术,由专职技术人员或是致富高手向农民讲授新技术及使用方法。例如定期开展经验分享活动,或组建农民夜校等;专职技术人员到现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指导,此类培训也最受农民喜欢的;媒体教育,具体包括农业技术宣传手册、电影、电视广播、公众号等方式。通过定期更新有关农业技术的知识,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科技生产能力。在实际培训过程中,需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选取最为适宜的培训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培训作用。
1.5服务
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营销、政策、产品加工、物流等方面的指�В�简单地说是为农民提供从产前到产中到营销一整套的服务活动。要想落实好技术服务工作,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配合,联合新闻媒体、财政、产品营销、水电等多部门的合作。从调查研究结果中得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效果不佳,极大地影响农业科研成果转换的质量与效率。基于此,当地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引起重视,及时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科研成果推广机制,结合行之有效的技术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效果。
1.6普及
普及是农业技术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与影响力的过程,作为全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现,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十分多样,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政府部门主推;国家农业科研院及相关农业生产院校主推;经济市场中多家企业单位联合民间组织主推;大众媒体主推等。大众媒体作为最近几年兴起的信息传播媒介,具备速度快、范围大、成本低、见效快等优势。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体逐渐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
1.7评价
评价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总结阶段,在推广农业技术活动结束后,需要对本次推广活动进行系统化、全面的归纳评价,整理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技术应用效果及时调整,从而有效研发新技术。
2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对象是农民,但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等,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加之大部分农民对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了解比较少,导致在接受农业技术普及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另外许多农民只是一味借助过去的农业生产经验,对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因不了解更弃之不用。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制造了许多障碍,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2.2资金条件不充沛
在建设乡镇地区技术推广服务站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与精力。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乡镇部门多个岗位薪资待遇低,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不仅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也直接影响到组织内部的稳定。
3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建设新农村的社会背景,开展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定是发展方向。通过有效普及农业科研技术,既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益。因此,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要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新忠,李芳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回溯与展望[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