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培训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研修2017年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根据澄政教发【20XX】191、192号文件精神,围绕县局20XX-20XX学年度教材教法过关训练和校本培训工作任务,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全体科任教师,造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使校本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
2、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知识更新与拓展。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4、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1.全员培训
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杜绝违规的教育行为。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
内容:政治思想与师德教育,教改新动态,新课程与教学策略。
方式:讲座、研讨会、考察等,并与自学相结合,侧重于实践活动(力求结合学校实际,为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服务)。
时间安排:每周一政治业务学习,第5、8、XX周专题培训。
职能部门:校长室、教导处、及各教研组。
2.学历教育
目标:鼓励教师参加本科进修,继续提升学历层次。
内容: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
方式:自我进修。
3.新教师岗位培训
对象:工作未满三年的新教师
目标:为使刚毕业到校的教师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胜任岗位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内容及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学校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教育常规、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艺术等。在学校安排下,青年教师要骨干教师为师,认真向师傅请教,主动请师傅指导班主任工作,听评课和检查教案。
活动形式:采取报告、讲座、观摩、讨论以及师徒结对等相结合的形式。
步骤及时间:上岗锻炼,全学年。
4.新课程培训
目标:进一步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帮助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建议,使教师能以此为依据,在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制定相应的教学及评价策略。
内容:各级新课程培训学习材料等。
活动形式:讲座、研讨观摩会等,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5.教研活动
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内容:
1)每学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各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常规》及有关小班化教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文章等(不少于四次)。
2)继续加强校内、外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有计划,每次活动有主题,活动有记录考勤。
3)每学期组织全校性教学研讨活动。各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每学年请有关的专家、教研员等来校做专题讲座。
活动方式及时间安排:
1)每学期开学前,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1)的学习。
2)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方式:观摩、考察、研讨会。
3)每学年进行优秀论文、经验总结、优秀备课组评选。
4)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
四、组织机构:
组长:雷x
副组长:张x孙x
辅导员:杨x
成员:各教导干事、教科研全体成员
职责: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五、保障措施
1、设立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建学校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和资深教师组成的咨询小组,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过程进行指导。
2、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每学期请有关的教育专
专家、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以备课组为依托,开展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建设和小班化建设;以各类培训班、研修班为依托,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3、出台倾斜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岗位聘任、学期考核挂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努力打造一支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4、结合学校办学情况和师资水平状况,有计划地安排学科教师参加市级培训、进修。
校本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我们就必须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充实内容,逐步建立起校本培训的体系,构建校本培训机制,确保以后的校本培训工作健康顺利开展下去,取得良好的效果。
【校本研修2017年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从沙中教师队伍素质现状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化改革,优化组合。以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职业道德培训、教学策略培训为重点,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努力开创我镇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创新型、学习型、研究型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实现在原有的基础再提升,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跨越。
二、培训目标
1、教师具有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
2、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拓宽科学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树立典型,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是素质不断提高,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4、从中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努力打造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群体。
三、培训形式
由于我校规模和教师所教学科差异和知识储备不同,本学年校本培训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即教师集中培训和个体自由组合学习。
集中培训学习。培训内容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培训学习要做到三个统一: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人员,并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各组指定时间每两周集中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有组自定。
分散学习。可以是老师们个体自学,也可以是几个人自由组合的学习。教师以学习的摘记、心得、就某课教案的反思以及参加交流的记录或感想,作为自由学习的成果与材料上交备案。
四、工作要点
1.以教研组研讨为基础,进一步营造校本研讨的氛围。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把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培训继续作为本学期校本培训的核心工作来抓。针对教师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全校教师开展经验交流,找出问题及原因,制定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2.搭建平台借助各种机遇,为教师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让优秀的、有进步的教师脱颖而出,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
3.开阔视野,平时观看网络教学和专家讲座,假期期间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进修校组织的培训学习,抓住尽可能实现的学习机会来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让实践升华为理论,理论有实践依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抓好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多向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本学期,我校将分批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去县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向优秀班主任跟踪学习他们日常管理班级的先进方法。回校后把学到的东西带回来,把人家的亮点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变成自己的亮点。并且要求他们在业务学习时间向全体教师交流学习收获和今后的工作想法,或者上汇报课。
5.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
一、适应改革需要,树立研训新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特别是对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给予了极大关注。
新课程改革由于系统性强、内涵丰富、周期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当然,也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需要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反思的平台和过程,校外培训虽能部分解决教师对新理念的认同,但很少关注学校的特点,校本研训是基于现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因而具有校外培训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校本研训,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
校本培训从组织的角度与校本教研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内容,也是最本质的东西。它是一种由学校组织,主要在校内开展的,和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一种继续教育实践。“以学校为单位,以学校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是两者的共同理念。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及时引进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这两种好的研训新路子,并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进行尝试和落实,并不断更新和完善。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习校本研训的有关理论,并选择了一些相关的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尽量使有关同志和学校认识到“校本”的真正含义,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具体的活动中,则有意识的转变工作方式,重点参与一些校本色彩强的活动,使校本研训能初步被广大学校和教师接受。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以校为本”是我们工作的创新、深化和拓展,对学校发展来说,“校本培训”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时髦点缀品,而是顺应时展要求,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尝试课题探究,促进工作转型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1. 课题引入——提升探究水平。
引进的优势就是指导相对到位,资料相对丰富。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作文生活化”、“发展性评价”、“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活动。
2. 行动研究——促进工作转型。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然而农村小学教师又存在理论不足和受时空制约的弊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校尝试了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于实践,服务教育。我校先后尝试了“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预习能力的培养”、“学困生的转化”等课题研究。并把每周论坛作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行动研究的开展,不仅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且使教师逐步由原先的“教书匠”心态向“研究者”的意识转型,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张万生
教师队伍建设历来是一所学校、一个校长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也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知名度的正确途径。近年来,各地各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在成绩的背后,已经明显暴露出一种"瓶颈"现象,对这一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任由其发展下去,就会影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研究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出发,略谈一二,不足之处,敬请匡正。
一、"瓶颈"现象的表现
1、骨干教师的价值取向问题。在我校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计私利报酬,工作中舍得投入,拿得起,放得下,成绩优秀的骨干教师,他们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在他们身上也表现出一些与时代要求不适应的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对自己的教育理想定位不尽合理。他们往往以取得好成绩,受到表扬和赞誉,或者取得丰厚的物质待遇为自己工作的全部目的和落脚点。这种定位是把教育看作了一份职业,凭之吃饭,挣工资。但在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在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仅仅把教育看做一种职业,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这个时代需要教师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去从事。只有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才能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学生倾尽心血,时刻做个有心人,时刻动脑子,探索规律,发现真理,追求成功。并且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博采众长,能把最恰当的事例信手拈来,融入课堂,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汲取知识,不再有学习之苦。
2、中年教师中的“高原”现象。中年教师在我校所占比例较高。有多年经验的中年教师对学校的管理模式、人际交往、工作方式耳熟能详。在工作中,勤勤恳恳,遵章守纪,习惯于凭自己经验和思维定势开展工作,不喜欢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我们称这种现象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的出现,虽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与这个改革和创新的年代,却极不相适应,影响了教师的发展,影响了教育的创新。
3、青年教师的浮躁现象。青年教师思维敏捷,知识新,观念新,容易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所在,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在青年教师身上却存在一些浮躁现象,如有些青年教师缺乏人文素养,不知道尊重别人,心高气傲;有些青年教师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些青年教师一旦发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受不了挫折,就热情锐减;一些青年教师看到社会上有些人大把捞钱,而看到教师清贫,就耐不住寂寞;一些教师面对学校、社会及教师职业道德的“清规戒律”,感到不够独立自由,就搞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应付;有些青年教师不善于学习,没有理论功底,撰写论文,东拼西凑等等。这些都是青年教师中的浮躁现象。
二、对"瓶颈"现象的思考
1、校本培训模式的缺憾。校本培训模式,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正确有效的途径之一。校本培训,应当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教材、有实施措施和物质保障的培训方法;应当倾尽全力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专业文化知识,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校本培训真正产生效益。近年来,我校虽然坚持了校本培训,把校本培训纳入到了校长的议事日程,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出台了《教师基本功考核训练办法》,形成了《师德签定暂行规定》,在平时工作中,开展了"三笔字"、授课竞赛等岗位练兵教学活动,这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不足,与校本培训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要求上整齐划一,希望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活动,使大多数教师都能进步,但没有认真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面的教师的精神需求。二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上缺乏时代感。在具体工作中,强调对教学基本功的要求,而忽视了新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教育;三是形式上单一。很多情况下,局限于组织教学竞赛,组织听课等方面。
2、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这个倡导改革创新的年代,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然而,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却有其难度和复杂性。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切中时弊,掌握职工的思想脉搏,才能有针对性。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仅靠简单说理或精神刺激和物质奖励是解决不了新形势下教师思想问题的;最后,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已经形成的传统和长年形成的校园文化积淀,我们要采取扬弃的态度,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拿来,而是在优良传统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然而,纵观近年来我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却有明显的不足。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及时全面地摸清职工的思想脉搏,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不够灵活,思路不够开阔;三是对校园文化的内化过程缺乏指导,教师重新塑造自己的意识不强。很多情况下,还受儒家的中庸、仁仪、礼让等思想所左右,而对现代的竞争、效率、公平等观念还未形成校园主导思想。四是过多地强调敬业爱岗,热爱学生,却忽视了对教师人文素质,如德性、教养、思索习惯、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3、囿于环境的影响。早年,就有"孟母三迁"的事例,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以考试论英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既使出现道德品质上的问题,也被轻描淡写地处理,在这种大环境下,使教师的发展不够全面;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效率、公平,提倡创新的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功和素养。另外,发达的信息,开放的环境,既给教师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带来了一些不容乐观的东西。一些教师在互联网上玩游戏、聊天、迷恋体彩、足彩等,有些教师乐于人际交往,社会上三教九流皆交之,这对思想稳定工作极为不利。因此,我们主张,教师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提高辨别事非的能力,积极吸收现代信息社会的优良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三、解决"瓶颈"现象的对策
1、领导要转变观念,明确方向。所谓转变观念,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识到教师不是单纯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而是学校发展的促进者,树立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才能不遗余力地去抓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树立平等的观念。校长与教师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也应当成为朋友关系,要懂得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与教师平等相处,亦师亦友,才能真实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和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所谓明确方向,是指对教师队伍建设要在不同时期,能够提出不同的教育培养目标。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并以三句诗加以概括:"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最高境界。依我看,为师之道也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教师把教育当作职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这是对现今教师的最低要求。第二层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求教师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既要好好干,又要会干,要用心、用脑,不断积累,追求成功。第三个层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求教师把教育当作一门艺术,通过潜心钻研、探索,达到解人而不知,育人而不觉,博采众长,信手拈来,学生无学习之苦,教师品成功之乐的境界。以此为鉴,我们可对教师进行排摸分析,分三个层次进行不同目标要求的培养和引导,鼓励教师向最高境界努力。
2、要倡导先进的校园文化。倡导先进的校园文化,也就是学校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但要使环境优美, 同时也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传播文明,创造文明、发展文明的场所。为此,校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有了它,才能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其次,要树立人文关怀的思想,从基础道德入手,以教育教学实践为载体,发动教师、组织教师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在活动中内化自己的理念,把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教师的思想之中。再次,要建立相应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不能动辄就扣工资,扣奖金,把流水线生产的管理方法简单照搬到学校中来。最后,要努力使学校具有特色。一旦特色形成,产生效益,教师就会产生自豪感,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这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3、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以前的观念是一个人从出生到30岁或者大学毕业学习任务就结束了。现在的社会,教育从娘胎就已经开始,直至生命结束都必须学习。因此,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聘请名师专题辅导,编印专题学习材料,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引导教师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紧跟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构成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还有部分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还存在非师范类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也阻碍着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阻碍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目前农村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和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学习和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老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机械式的管理上。教师观念的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要更多地依赖教师培训工作。然而,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选送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培训则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培训经费短缺使得教师无法外出培训,从而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知识的完善,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开展。此外,在校本培训方面由于缺少相关的师资和条件,无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培训,即使培训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培训有很大难度,培训缺乏实效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教师自学自研落后,限制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的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更少。许多学校地处偏远没有网络,有限的一点图书也得不到更新,教师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农村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远,生活条件差,留不住教师。人员调动频繁,使得农村学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出现断裂带。农村教师无法去外地参加培训,有时即使培训了,来年可能就调走了。这样造成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不能内化和深化,亦不能推广,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这样恶性循环,成了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绊脚石。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四、留守儿童增多,家庭教育缺失制约着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随着近几年农村家长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学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扮演着在校是学生,在家是家长的双重角色。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大,社会上闲散人员增多,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迫切。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学习,扮演好老师、家长和朋友的角色,使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校本研训;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88-02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和关键。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校本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从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推动新课程改革出发,高度重视强化校本研训工作,以“纵向四个阶段、横向三个系列”为主要方向,明确任务,加强引导,强化落实,提高了工作成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1 明确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研训,促进教师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优化和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学习、教研、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训,通过有效研训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团队;采取自我研修、同伴互助、名师带动、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快速成长。
2 丰富内容,精选研训要点
校本研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形式。为此,我们确定了“纵向四个阶段、横向三个系列”的培养方向,即按照“纵向1~3年养成期、4~6年成熟期、7~8年成才期、9~10年成功期”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针对性培训;横向以“讲课类、管理类、教研类”为系列,挖掘教师潜质和特长,进行发挥教师特长类培训,组建名师培养后备团队,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
“爱与责任”涵养师德师风 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重点以《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省市区有关素质教育规范文件为依据,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的道德教育,每学期开展“爱与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师德模范事迹,树立身边的师德榜样,强化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爱与责任,提高教师自觉奉献、淡泊名利、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高尚境界,培养良好的教师风范,树立教师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良好群体形象。
注重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更新
1)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不断丰富与更新学科知识内容。
2)加强新课程改革培训,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教学策略、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内容,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实施能力。
3)提高课堂教学实施能力。
第一,通过教学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比赛、教师基本素质考核比赛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的开展,以此来推动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养,满足新课程对教学实践能力的需要。
第二,积极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有步骤、有秩序、扎扎实实推进和谐高效课堂教学,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教务研训两处主任、级部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管理、服务教学改革工作,采取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的工作思路,经过定标、立标、学标、达标的过程,采取“听课、说课、评课”的方式,扎实开展“集体备课”“天天公开课、人人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达标课、公开课”,与省内名校名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新老教师结对“一帮一、对对红”“青蓝工程”、每周一次“学生最喜欢的一堂课”评选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等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模式。
在课堂教学研究中,通过制度导向,引领教师切实针对课堂教学开展教学反思和总结,听课评课直面得失,指出不足,坚决不搞人云亦云、一团和气,营造了敢于批评、乐于接受批评的良好教研氛围。
第三,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正不断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互联网技术不断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使教与学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扩大教学容量和思维密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逐步成为教师队伍的共识。信息技术使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教师从互联网中广泛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可将自己的课件、教案、心得等教学资源分享给其他教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培育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整合?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来改革传统教学?怎样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怎样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这些都不断激发教师积极思考,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技术背景下的教学工作。为了推进信息素养的提升,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学习培训,并通过远程研修、校本培训、外派学习等方式,逐步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素养和能力。而通过信息技术搭建的校本教研平台,改变了传统的研修方式,将研修、分享等融为一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和专业成长,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4)注重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倡导教学反思和教学科研,以“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科研”的理念引导教学科研不断深入,重点研究的内容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分层次教学有效措施,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推动小课题教学科研向课堂教学的成果转化,拒绝假大空的教研,从教学实践出发,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确定学科研究题目,坚持理论学习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原则,坚持课题实验与研究,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积累课改的经验,出版《教研园地》《班主任论坛》杂志,举行教师专业成文评选,形成了“人人有科研课题,组组搞学科教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良好氛围。同时开展教研评估考核,改进教研考核制度,将教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杜绝了形式主义学风。
3 创新形式,提高研训实效
坚持校本集中培训
1)每周集中组织教师学习,具体内容为教育理论知识,全面走进新课程及新课程导读内容,使教师从理念上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增强主动提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学校定期购进新课程有关书籍或印发相应的学习材料,以学科组和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3)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主持进行,中心议题是制定教学案,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合一,倡导“师生共用教学案”。
4)组织教师参加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增强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5)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定期邀请专家来校讲课,或组织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研训活动,参加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帮助教师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及时获取最新的课改信息,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每年外派大批教师参加国内外、省内外高层次培训和研讨,“校园百家讲坛”邀请著名课程专家如陈继英、高金英、聂影梅等来校举行报告会,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倡导教师个人自学
1)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坚持写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体会、感悟文章。在教师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创建书香校园,制订读书计划,举办教师读书心得和书评征文比赛,每年为教师免费提供新课程两本书籍,要求教师写出读后心得,学校进行评选,优秀心得文章结集出版。
2)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学校网络资源,鼓励教师学习,广泛收集新课改方面的教学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3)积极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组织的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系列教学活动,把先进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认真学习并抓好落实,使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4 严格考核,加强研训管理
1前言
素养包括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新、求知意识以及准确的判断能力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青岛市城阳区仙家寨小学教师素养对学生素养的影响,研究探索提升师生素养的方式。
2.2研究方法
学习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
2.2.1学习研究。通过学习,了解国内外提高教师素养的策略、机制和手段,进一步研究教师素养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2.2.2调查法。以设计调查问卷,在研究之前与研究之后,分别进行前测与后测,采用同年级段在研究因素有无的条件下横向比较,评估研究效果。
2.2.3行动研究法。在校本研究中,力争做到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调整,不断深化。
2.2.4个案研究法。通过案例研究,探究教师素养对学生素养的影响,以及提升教师素养的方式。
3研究结果
研究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并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逐渐形成了自我反思意识。一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反思发现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养成了做作业认真审题、分析、检查的良好习惯,避免了一些无谓失误的出现;培养了学生能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意识;有学好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所遇到的困难。
4分析与讨论
4.1校本培训,提升基本素养
4.1.1加强素养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深化课改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教学专著和专题学习材料的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帮助教师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另外,通过网上信息积累等的自助学习,认真钻研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做好学习笔记,力求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以进一步指导和推进我们的课题研究。
4.1.2抓好教材培训,挖掘教材内涵。建立“教师素养对促进学生素养形成的研究”实施与反思教材赏析与解读的研究策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新课程培训和教材教法学习,以及骨干教师培训等类型的学习,通过深入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用好教材。
4.1.3建立成长档案,做研究型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档案,整理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性材料:制定个人发展三年规划、培训记录、自我推荐的优秀课件、案例研究、教科研论文、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等,做实践研究、反思型教师。
4.2实践研究提升素养
4.2.1以“录像课回头看”活动为基点,抓实研究进程。每次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定公案。集备时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交流对教材不同的处理策略,形成个案。在集备基础上,通过课堂进行实践验证,借助录像课这一有利的手段,有重点的对研究课进行录像,评析、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利用录像课重放这一有效方式,将部分重点教学片断反复再现,使每位教师能够“跳出来”分析研究,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升素养。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任务紧,责任重的情况下,分工协作,整理各单元信息窗应注意问题,及易出错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素养。
4.2.2以“同课异构”活动为载体,加强专题研究。“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利用和兄弟学校的校际间“同课异构”、课堂研讨、观摩等有效的研究交流活动,从课堂教学的结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探索出解决问题方式和方法。通过交流与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在实践研究中,实现资源共享,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们教学的规范性和实践性,提升了教师素养。
4.2.3以“走进名师课堂”活动为平台,促进专业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师生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走近名师,走进名师课堂,感受教学大家刘德武、吴正宪、华应龙如涓涓细流般平实的教学素养……积极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安排组织的参观学习,撰写听课体会、课后反思、与名师一起研讨交流……在原有的教学水平及教学理论水平上得以提高。
4.3反思交流,提升综合素养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反思交流,审视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不断丰富自我素养。
4.3.1课前反思。备课时先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做到不但要借助于经验,还应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未来的课堂上。审视自己的教学预案、设计思想是否与新的课程理念相适应,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否相适应,分析和把握课堂上可能生成的资源。在对现有的教学策略的反思过程中,进行教学策略和目标突破措施的反思,做到设计教学预案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精心预设教学环节!
4.3.2即时反思。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要求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后,进行实际的课例研究,即时撰写课堂教学评价,让教师以课研课,作一位教学反思的实施者。
4.3.3课后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业务水平,课后反思尤为重要。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就这样课题组教师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这种善于总结,积极反思的做法,提高了专业判断能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4.3.4对比反思。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展开对比思考,通过不同教学行为间的对比、不同评价形式的对比、不同学习效果的对比、素养形成的不同策略对比、目标达成的不同途径对比……总结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及时整理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做好积累与实践验证。
另外,加强学生的反思,同样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自然应当做好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引路人。在教学时,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日常的教学中,更要有意识地加强引导、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养成反思习惯和创新意识。
5结论与建议
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在验证中反思,在反思中整理,在整理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潜心钻研与探索,一定能进一步提升师生素养。
参考文献:
[1]颜遐遗.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及其提高.
[2]张万波.教师,与新课程同行.
优化师资,提升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美好梦想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是推动新时期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
改变观念,发展自我 学校在课改前召开动员大会,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拯救教育的唯一出路。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需要对社会担负起使命感,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才。学校的教育不一定要把孩子个个都送到名牌大学,但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因素,为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课改不断深入,学校把转变教师观念当作首要任务落实:一是通过派出教师去山西太谷课改名校参观学习、组织教师观看山东青岛即墨二十八中等学校的课堂实录,让教师切实感悟到高效课堂之高效;二是通过现状分析转变观念,现行教育许多行为只能让学生更加厌学,让教师失去了职业幸福感;三是通过评价引导转变观念,评价体系变了,教师的教育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其观念也会随之改变。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全面提高 一是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比如:对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进行校史、办学理念等爱校培训,对班主任进行岗前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课标培训;二是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论及一些地区的先进经验,利用固定时间开设业务论坛,进行教学研究,让教师结合自己的上课体会,谈思路、说经验、找不足;三是学校通过印发高效课堂学习材料、安排相关人员围绕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课堂建设等方面专题进行讲座,要求教师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由重传授向重发展的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集体教研,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落实之前,不仅需要教师自行备课,更需要通过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切实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为此,学校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要求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开展同课异构研讨,并对每节课进行全程反思,关注教学行为改进,共同研究上周的教学效果,并安排如何进行下一周的课堂教学。
除此之外,学校继续推行听评课常规化,要求全体教师每周至少能够听评一次课,然后通过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以及学生的学情和学习效果,及时交换意见,取长补短。学校实施课堂教学诊断制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力争让教师的每一节课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
观摩研讨,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抓住课堂教学就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就抓住了学校培养人才的一条基本途径。
首先,高效课堂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课堂行为。通过派出参观、组织观看课堂实录等一系列的学习,涌现出了一批教育理念新、课改意识强的教师,学校把他们作为实验的排头兵,承担起教学改革的先行任务,让他们为全体教师进行展示,由教师集体评议,汲取经验,发现问题,再次完善,最终在学科组内推广。
其次,在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之后,教师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满堂灌的教学行为,取而代之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答疑解惑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四步导学法”教学模式,第一步:学生温故互查,教师设问导读;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别指导;第三步:学生合作展示,教师点拨提升;第四步:学生训练总结,教师布置任务。这样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学生低负高效的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环节多了,生生互动的效果明显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好转了,学生的反响也好多了。在活动中,教思想品德的罗慧敏老师、教美术的李新华老师等脱颖而出,深受学生欢迎。
学校在继续推行“四步导学法”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有目的地根据不同层次设置学习目标,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诸如多媒体、实验器材、小黑板等来创设情境并设问,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并通过积极启发、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活动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为此学校针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情况,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并将采取检查、测评等多种手段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
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的工作开展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校课题研究为入手,用课题研究有效地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让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探寻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困惑的路径与方法,开展“务实教研,教研务实”,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工作要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
1、本学期,教研组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各位教师要认真研读《数学学科课程标准》和《课堂常规》,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其他学习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在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2、根据本校的教学特点、重点研究的课题、教师的不同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把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把专题学习与问题探讨相结合、把学术交流与教学反思相结合,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充分发掘我校教师的自身优势,发挥资深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学校教研组的学习培训为基地,围绕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困惑、问题和需求,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带动广大教师共同走进新课程。
(二)、扎实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本学期要加强课改年级的教学研究力度,宣传课改新理念,把课改的精神落实到每位教师身上,提高广大教师的课改意识与课改热情。
2、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学科课程与教学协进的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活动目标,改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水平。本学期要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以协进研究的方式,发扬互帮、互助、携手共进的精神,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构建全校师生共同发展的研究网络,达到教育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享。
3、进行教师备课改革的研究,经常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常规调研时将备课检查作为一个重点,及时了解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研究教材、把握课堂实效的情况。及时总结和推广数学教师的成功经验。
4、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规律靠拢的过程。因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育科研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问题,让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教研组将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逐步由“职业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5、在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教改实践,让教师在文本理论、个人观点与教改实践的对话中进一步激活思想,认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将组织教师参加市、县征文活动;收集、整理“教学情景设计及典型教学案例”,开展“老教材新思路”备课活动,以此来促进教师新理念的内化,教学新行为的改善,总结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抓实常规管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严格规范数学教学常规。期初每位教师要认真制定各年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组织数学学科的质量调查。配合教导处每月对教师业务常规情况以检查与考核。
2、加强培优辅差工作。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师要早一点打算、多一点行动、少一点埋怨、早一点落实转化措施、多一点关心体贴。要花大力气来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3、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备课、上课。规范教师的业务行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继续组织好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结合我校本学期的校本培训,围绕专著的学习、课题研究,以教材分析、说课、评课为主,定时、定人、定内容,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认真准备、积极发言,继续深化我校数学教研之风。
5、认真组织好教研课,形成教师课堂教学风格。本学期仍要求人人上好教研课,并结合自己所报科研课题进行,将课题研究与平时教学实践、教研课、教学专题总结等结合起来。组织教师进行说课、听课、评课,以提高教师的说课、评课水平,推选教师上好校级研究课。通过以上活动,使每位教师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活动安排
第1周:备课,做好开学的准备工作。
第2周:做好各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五年级数学观摩课。
第3周: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课堂常规》
第4—5周:一年级数学课例研讨,主讲人:郭田
第6—7周: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主讲人:张立茹
第8—9周:主题研讨:低年级数学高效教学。主讲人:张丰福
第10周:期中阶段总结。
第11—12周:数学计算过关抽查。
第13—14周:三年级集体备课。主讲人:谢学平
第15—16周:主题研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主讲人:齐云飞
大家好!
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让每个人都能愉快地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校教职员工精诚团结,不懈努力,“用勤奋经营自己”,办学质量稳步提高。下面按上级要求就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些做法向大家做一简要汇报。
一、创新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我们立足学校实际,一改过去学校处室直接管理模式为年级模块化、扁平化的实体管理,实行学校统一领导下的年级主任负责制。由三位中层正职分别兼任三个年级的级主任,负责整个年级的教师选聘、日常考勤、常规考核、课务安排、教学研究、学生管理等工作。学科组长负责指导本年级的学科教学、集体备课等工作。学校各处室的职能变为指导、监督、协调、控制和评估。管理中心的下移,减少了管理环节,更好地适应了各个年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激活了年级的活力和创造性。
另外,我校还注重打造团队精神,变“个人创优”为“集体创优”。改革教师工作评价机制,推行“捆绑式”考核奖惩制度。具体做法是:推行两个责任制,即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整体教育教学目标责任制和以学科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教学目标责任制。班级责任体实行导师制,每月召开一次学情分析会,分类会诊,因材施教,让任课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由原先的一人独管变为现在的多人齐管;有效分解班级协作组整体目标,使每位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特定的承包学生群体,增强了责任体成员的责任感,密切了成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了班风、学风、教风。
二、创新教学管理,向课堂要质量
(一)从严治教,精耕细作,优化教学常规管理。我们推行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抓薄弱、抓具体、抓细微,做到细致入微的研究,精益求精地雕琢,实实在在地改进,力求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注重抓反复,反复抓,对一些解决之后容易复发的问题,增强工作的韧劲,揪住不放,狠抓不松,直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取得成效。比如,我们针对老师们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劳动,专门制定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坚定不移地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坚决刹住“以讲代学、一讲到底”的风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效益明显提高。
(二)把握年级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思路,努力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最大化。我们确定“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做、教互动“为课堂教学原则,把课堂“有效教学”最大化,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高一年级,依据起始年级的特点,提出“小台阶、稳步走”教学原则,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自然、平稳过度;研究学情,调整教法,使教学适应新生;重基础、降难度,提高学生求知信心。高二年级,依据该年级教学任务重、进度快的特点,提出以精练、精讲为突破口,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练习效率最大化。高三年级,以知识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单元复习方案,单元复习教学采用“五环节”、“四课型”、“一检测”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学、助学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追求复习课教学最大效率。
下面就我校高三复习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下重点介绍。
我校单元复习教学由“自主复习―讨论解疑―针对练习―拓展(综合)练习―习题讲评”五个基本环节构成。
第一个环节是自主复习。要求学生在做到“三清楚”的基础上,各学科做到“一要、一导、一保”,以确保学生学习效率。学生“三清楚”是:一是已熟练掌握的知识点要清楚;二是掌握不准确的知识点要清楚;三是未掌握的知识点要清楚。一要:要为学生设计一个具体的各单元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表,使其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复习效率;一导:对学生自主学习给于恰当的指导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方法是用“学案”导学、问题情境导学等。一保:自主复习必须给学生充足时间作保证,时间应在课上,学科正课或自习课均可。
第二个环节是讨论解疑。在学生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就学生发现的自己又不能解决的共性、重点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通过生生互动讨论、师生互动讨论,教师精讲等方式为学生解疑。
第三个环节是针对性练习。要求练习要针对学生、针对高考。根据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和高考的考纲要求去精选练习题,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训练,通过练习发现问题。
第四个环节是拓展(综合)练习。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定时训练与不定时训练相结合,选题质量是关键。
第五个环节是习题讲评。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展示典型错题---学生讨论评价---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反思整理。”在此基础上,强化规范书写、细心计算等。关注点是让学生反思、总结规律,形成经验和能力。
我校单元复习课的基本课型设计为“四课型”,即自主复习课、讨论解疑课、习题课、讲评课。“一检测”即单元检测(单元过关考试)。
三、创新过程管理,关注学生发展
(一)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立足生源实际,坚持“让每个人都能愉快地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最薄弱的学科抓起,不放弃一名学生,争取使每名学生都能上本科大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把后进生当作资源去开发”,从树立信心着眼,从课堂教学着手,从分层施教着力,狠抓薄弱学科,注意做到“六个一点”:即“起点要低一点,底面要宽一点,台阶要密一点,节奏要慢一点,反复要多一点,要求要严一点”,保证课堂人人“吃得下”、“吃得饱”、“能消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以考代练,分层辅导等形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进步。
(二)搞好各年级质量监控。高一高二年级抓好每一次月考,考前抓命题,考中抓考风,考后抓讲评和补救,始终将中下层面学生作为关注的重点,做到讲、练、考一体化。高三主要是在一模与二模之间进行5次强化训练。首先是组题。五次强化训练的试题均由学科组长牵头,力争在五次考试中覆盖所有高考考点,抓好重点,同时做好巩固训练。其次是考后分析。考后分析主要开好四个会:年级分析会、班会、对子班会、学科教研会。第三是试卷讲评。我们不断摸索,探讨试卷讲评的有效方法,形成一定的讲评模式。讲评时通过扫描展示学生答案,讲清得分点,明确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答题技巧在一次次考试中得以提升。第四是考前热身与考前指导。二模之后至高考,有三次热身练习,督促各个学科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和薄弱知识点、重点知识的强化掌握、运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并适时调整。这三次考试只有一次老师讲评,其他印发答案,学生自己解决。最后一次热身,组织一次各学科指导,由教研组长通过广播在重点题型、答题技巧、书写顺序等方面进行考前培训。
(三)强化全程备考。针对以前学校管理的重心过于偏重毕业年级,关注基础年级不够,往往导致高三教育教学“事倍功半”,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试能力得不到有序有效的提高的弊端,我们“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高一重点搞好养成教育,新生一进班就想着高考,就要有适度的高考压力;老师从高一开始就要关注高考,研究高考,立足高考抓教学,瞄准高考抓质量,夯实基础提能力。高二随课程难度增大,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易产生两极分化,年级工作的重点转向对学生的防差补差工作,谨防学生掉队。同时,还突出一个“活”字,课堂教学适当联系高考,把近几年高考题和命题思路渗透到教学中去,增强迎考复习的针对性,使学生了解高考,适应高考,解除对高考的神秘感和恐惧感。高三是高中的冲刺阶段,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狠抓班风、学风、纪律及生活管理等各项工作,重点做好尖子生培养以及推拉生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对高三学生的心理疏导,全面启动学生心理咨询系统,要求班主任必须下足功夫,耐心细致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适时加以调整,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减压,善待学生,关心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创新教科研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一)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我们以“面向全体教师,按需施教,着眼提高、注重实效”为原则,在学校领导先学一步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和外地先进经验,自己编写学习材料,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学习。比如,开展了以更新教学观念为目的的新理念学习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为目的的专题培训、以“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为主题的师德培训、以“学习、借鉴、提高”为主题的学习培训、以促进校本教研为目的的专题培训、以提高教学能力为目的的岗位培训。此外,我们还邀请省市教科所专家到我校讲学;鼓励奖励教师积极参加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支持教师外出参加由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业务提高培训学习等。
(二)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一是搞好教学研究与常规教学的结合。我校坚持每周“三个一”活动,即每周每学科进行一次集体听评课活动,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学科教研活动。二是搞好小课题研究。我们以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学改革实践层面上的具体问题为目标,以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为主要形式,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持续反思为基本手段进行教学研究。围绕“以问题促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的思路,坚持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原则,提出“学校的一切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的校本教科研理念,让教学充满研究,让研究解决问题。。
(三)加强高考命题研究。一是学校要求各学科组织老师潜心学习高考大纲,努力做到三个明确:明确大纲在题型结构、题型功能和能力层级要求上的特点;明确考察内容的重点和关键点;明确考试样题体现的特点。二是从历年来的高考试题中找共性,找差别,找变化,找趋势,通过“四找”研究和把握高考命题的角度和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搜集高考信息,认真加以研究和筛选,从而增强教学指导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