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混序组织;信息管理模型;过程方法;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中图分类号: N945.12;N941.7 文献标志码: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the chaordic organization
SU Li.wen1,2*, DU Gang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2. Information Centr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Th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is one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present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pplies Dee Hock’s Chaordic Organization idea and method to make up a kind of resource shar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sake of providing a practice way to th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of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principle of Chaordic Organization and the cooperated relation among the Chaordic Organization members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management model for its information connect and resource share. This common model is applied for the system design in the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and further we create a common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s management model with which we have also constructed the system frame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for example as the administration examine and approve system at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social trustworthiness. So by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 kind of soft system frame model and technology method for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management with the feature of Chaordic Organization.
Th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is one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present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pplied Dee Hocks chaordic organization idea and method to make up a kind of resource shar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sake of providing a practice way to th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of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principle of chaordic organization and the cooperated relation among the chaordic organization members, the authors constructed the management model for information connection and resource shareing. This common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system design in the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and further a common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management model was created with which we have also constructed the system frame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such as the administration examine and approve system at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social trustworthiness. So by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 kind of soft system frame model and technology method for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management with the feature of chaordic organization.
Key words:
chaordic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process method;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formity and sharing
0 引言
目前中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正面临着职能转变、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以及协调机制等四大命题,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与这四大命题均相关。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都需要整合政府部门的管理规章和规定的信息资源,以统一的行政行为规范,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而资源整合与协调机制也是为了整合与协调不同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资源和业务管理资源,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机制对社会公众服务。因此,有必要对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管理方法和实现途径进行探讨和研究,建立具有示范作用和通用价值的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的管理模型。
本文作者在多年从事综合性的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中,感到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在多线条、多系统、多资源、多规章的政府部门管理的系统分析中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逻辑的梳理与设计,一直试图构建一种通用模型。在参阅与研究了大量有关资料和文献[1-20]之后,迪伊・霍克(Dee Hock)的《混序:VISA与组织的未来形态》提出了另外一种组织形式――混序组织,可以用于构建这类复杂型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的管理模型。本文对混序组织的原理、特征和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了混序组织的本质特征,构建了混序组织的信息管理模型[23],为复杂型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创建了一种过程方法和系统模型。
1 混序组织的管理理念和基本特征
1.1 混序组织的管理理念
“混序组织”是VISA国际的创始人迪伊・霍克(Dee Hock)根据其组织和运作VISA国际的经验提出的,他的主要理念是:依据主从关系构建的大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将由半独立而平等的个体联合组成的组织架构所替代。正如现在VISA、万事达等从事信用卡业务的公司都能在VISA国际的框架内既不受约束地自由竞争,又可以彼此关联,了解其他成员的需求,并在需要时作为整体不可分割地部分彼此合作。VISA国际的成功充分体现了现代混序组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特点。
混序组织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它可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有自适应调节功能;具有混沌和有序两种看似相反的特性;它可以是一个个体,也可以是一个混沌有序的复合体;其整体不是部分之和,整体中包括了以演化为基本原则的个体成长[23]。混序组织的这种管理理念打破了传统组织管理的局限。混序组织可以没有人,但却可以包含一系列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适应功能的调节规则和自动控制的软件模块[23]。具体说,它可以是一个网络系统,一个软件系统,一个管理体系,还可以是一个混序联盟的组织,比如欧盟、北约、联合国、金砖国家组织等都是具有混序组织管理理念的联盟组织。
混序组织管理与传统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管理主要关注的是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工作体系所产生的物质资源的变化,而混序组织的管理主要关注的是一体化工作体系中信息、知识、智力资源的变化。而在日益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对信息、知识、智力资源变化的关注与获取正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与本质。
1.2 混序组织的基本特征
迪伊・霍克给出了混序组织以下六个基本特征[11]。
1)权力与功能必须最大限度地下放。任何功能, 如果能被多个部门所分担, 就不可集中于一个部门;任何权力, 如果能由更基层的部门所行使, 就不可控制在高层。
2)自我组织。无论出于何种原因, 任何成员都有权在任何时候, 以任何规模进行自我组织管理, 并且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利来参与更高层次乃至整个组织的管理。
3)管理必须分散。任何个人或机构, 或彼此间的联盟, 尤其是管理者, 不得控制或支配任何层次的任何决定或结论。
4)将竞争与合作完美结合。组织的每个部分都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不受约束地自由竞争, 但又要彼此联系, 充分了解其他成员的需求, 并在需要时作为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彼此合作。
5)具有延伸性和持久性。在保持根本目标、组织性质以及具体准则不变的前提下, 能够从形式到功能都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使人类的才智与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6)全部成员和谐而公平地分享组织的所有权力。任何关联方都有权参与经营与管理,并享有所有权力。
2 混序组织的信息管理模型[23]
2.1 混序组织信息管理模型
依据混序组织的管理理念和基本特征,定义混序组织CR,混序组织的成员集合M,混序组织的通用规则集合T,混序组织的共享资源集合R,以及混序组织的用户集合U。
混序组织CR=〈IDCR,SCR, ACR〉,其中IDCR是混序组织CR的唯一性标识;SCR是CR的自身类别属性,ACR是CR的自适应调整集。
混序组织CR的成员集合M= {Mi|〈IDMi, SMi, AMi〉, i=1, 2,…, f},其中IDMi是成员Mi的唯一性身份标识; SMi是成员Mi自身类别属性集,标示着成员Mi的类别属性; AMi是成员Mi自适应调整集,包含了成员Mi的自我调整机能和策略。
【关键词】MOOC模型 大学英语 知识整合与共享
一、引言
知识传承的目的在于推陈出新。创新即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质变。是对旧有零散、杂乱的知识加以整合、共享和交互之后的新的发展思路和创造发明,是事物前进的根本途径。MOOC来袭,使处于教育金字塔中下圈层的地方院校的教学事业岌岌可危,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非得来一次划时代的大变革不可。高校是知识资源密集的组织机构,但地方院校所以在这场个性中处于极端不利的境地的原因,在于其所占有的知识资源零散单一,体系陈旧,质素较差,创新能力薄弱。MOOC发根并兴起于西方,MOOC在中国的推广普及也大都与英语语言学习和对英语世界国家文化传播相关。因此对于地方院校而言,以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作为MOOC资源整合和共享模式的耦合对象,在整合和共享自身英语知识资源的基础上对该模式进行自适应研究,对促进高校自身发展和带动区域教育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MOOC主要特征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在线课程。它由加拿大人提出,在美国乃至整个应语言世界得到巨大发展。2012年开始大规模席卷全球,其接地气的教学理念给统学校教育和旧式网络远程教育以颠覆式的进攻,并给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前沿方向。2013年1月开始,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南大等国内顶尖大学纷纷投身其中,以求获得了解,并生发出应对之策。MOOC风暴,一时无两。
1.免费性和共享性。MOOC模式对传统大学最直接的打击源自经济因素。资源共享和免费教育是MOOC的核心理念。经济上的打击往往最直接也最为有效。针对传统大学动辄上万且还在不断上涨的学费收取标准,MOOC提出免费教育。这极大地降低了受教育成本,而教学所必须的资源通过共享获得。教学资源共享的驱动力在于人们对自身知识传播的崇高热情和巨大冲动。当然除了个人之外,当前MOOC资源的贡献主体源自名校、名师。对于个人,知识资源的共享出来可以带来身心的愉悦感和满足存在感而言,这一行为还可能带来某种程度的名或利;而对于高校而言,增强高校文化辐射半径,提高自身学术影响能力是其主要动机。但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在他们实现资源共享的时候,他们其实最终都将受益其中,并且也都在客观上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2.开放性和互联互通。MOOC模式的开放程度是只要你拥有一台可以连接互联网终端设备就能够平等地接受世界顶级知识教育的开放。它的开放还表现在价值层面的兼容并包,是一个去权威的平台,所有人不分信仰、立场和知识差异都可以平等地发表自己对于某个知识点的认知和评价。可以就知识点本身进行比较,也可以“肆无忌惮”地评价别人的认知和评价。归结起来,MOOC开放表现为:对学习对象的全面开放;教学与学习形式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放性;阳光下的高质量;教育理念的开放等。MOOC可以随时随地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只要具备上线条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并且能够及时得到学习反馈。这意味着经济实惠,可以适时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过程。大学英语的MOOC教学模式是多对多的教育,与传统的一对多存在天壤之别。在MOOC课堂里,所有人一起准备同一语法知识的资料,所有人一起互动,然后相互评价。大数据时代,教师乃至于整个教师团队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教学资源,这除了现有资源的巨量性之外,还因为知识资源是动态产生的。因此成千上万的学生利用微博、wiki、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就某一语法结构和英语文化共同作业,一起备课,一起讨论和相互评价,这本身就是一个海量知识大量汇流和交互的过程,其产生的知识福利是传统课堂的成千上万倍。而这一切都愿意MOOC平台的开放性和互联互通。这里互联互通,既包含学生与教师(助教)之间,也涵盖了学生两两之间。
3.大规模。小打小闹不足以对强大如斯的传统教育构成挑战和威胁,更不可能规划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MOOC的大规模,集中表现为参与主体(学生规模、参与高校及其教师团队)即知识资源的分享和习得主体数量之大,和人财物投入巨大以及知识自身数量(可选择的网络课程)的海量巨大。这三者的结合体足以让一个事物形成气候,变成潮流甚而主流。截止2013年,慕课国际国内各主要在线平台经常性在线学习人数超过1000万,可以选学的课程总数超过2000门,聚集资金占全球GDP1%左右。
三、MOOC两大运行模式及大学英语知识资源定位
1.基于关联主义的x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的cMOOC。史蒂芬・唐斯基于不同的学习理论提出了xMOOC和cMOOC两种不同的MOOC模式(2014年发展为xMOOC、cMOOC和tMOOC三大模式)。基于关联注意的xMOOC模式,人们主要借助移动客户以及建构其上的微博、微信、社区等进行半组织学习,而cMOOC则是基于行为主义的远程网络教学的变种。简单来说:cMOOC是一种强调自学、互助的模式,xMOOC则是接近于传统教师授课的在线教学模式。cMOOC从2008年开始得到发表,代表性的大型项目主要有CCK08、DS106、eduMOOC、MobiMOOC;而xMOOC的发展则要滞后cMOOC数年时间,典型项目主要有Uadcity、Coursera、edX、u2等。二者主要区别表1。
表1 xMOOC与cMOOC
cMOOC xMOOC
理论 关联主义 行为主义
模式特征 基于主题;侧重只是建构和创造;强调创造、自治和社会网络学习 基于内容;侧重于只是传播和复制;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
课程结构 学习内容-共享、交互、扩展 课程结构与流程
学习目标 共享、共创 掌握结构化内容
课外讨论 分布式,多社交媒体 集中式,线下
评价方式 教师综合评估 软件、自评、互评
2.大学英语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是指可重复利用能创造社会财富或是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所有资源的总称。大学英语知识资源主要附在在课程、专著、论文、课题、讲座等知识载体上,目前,其整合、运作和推广也主要由承载这些资源的大学教师个体进行,从学校层面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的高校目前相对较少。并存在方法单一,力度薄弱和体系淡薄等问题。MOOC模式的到来恰逢其机。
3.基于xMOOC和cMOOC的大学英语混合模型。大学必须承担知识传播和学术创新的功能,故此,在促进大学英语知识资源整合和共享模型构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一个英语知识向下迁移和大学英语学术圈层交互、共享的问题。遵照这一理论,我们提出了混合模型策略。即把擅长于知识传播的xMOOC和专业于学术共享和交互的cMOOC耦合进一个一体化的模型系统中去,实现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学术平台的同台建构(如图1所示)。
图1 xMOOC和cMOOC一体化的大学英语知识整合与共享模型
在图1所示模型中,xMOOC主要进行地方院校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即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大学教师学术专著、论文、课题以及讲座等优质但是零散的知识资源多媒体化,使之传播方便。以推动英语知识传播,推动学校文化扩散,促进学校影响力提升。同时,利用cMOOC平有的知识收集和汇聚功能,集中全球特别是英语世界知识专家、学者对同一主题或是同一知识点进行交流协作,建构和创造新的英语知识体系。必须清除的指出,xMOOC和cMOOC 都是大学英语传播和学术平台结构需要借助的先进的授课模式,而不是目的。并且,在推动该模型的运行模式构建和平台结构构造的时候,应该把两者融为一体而不是孤立起来。并且牢记,知识传播和学术提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拔高地方院校自身地位,但最终乃是为了推动知识福利社会的建构,是为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个前瞻理念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平台搭建者都应该十分清楚的。
四、结论
毫无疑问,文章所建构模型相较于传统知识整合和共享模式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它推动了知识传播的信息化,交互化,可以更好地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教学。然而,只是不断增长,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们应该期待有更好的替代模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和传承。毕竟,知识共享是知识力量的源泉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英语知识的习得和教授具有封闭性,英语教学资源在不同的圈层结构内分布不均,实际存在知识垄断和知识围墙的可能,建构在科技进步和观念转变的MOOC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资源的提供和共享,还是教学方式的灵活机动性,都体现了较好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是多对多的协同教学,能够促进全人类知识福利的提升,这一点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13-19.
[2]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并存,成为了图书馆馆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正确把握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相互关系,使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是图书馆界需要不断创新和解决的新问题。本文在介绍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特征的基础上,并对在馆藏资源建设发展方面两者并存发展进行了探讨。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馆藏结构也由纸质信息资源一统天下的格局,转变成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并存的新局面。现在的数字图书馆不仅有以纸质资源为主的实体形态的馆藏,也有以电子资源为主的虚拟馆藏,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因此,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成为了现代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主要馆藏。本文介绍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特征,并分析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中二者的协调发展及应注意的问题。
1 纸质资源的特征
纸质资源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图书、报纸、期刊、特种文献等印刷型文献,其主要特征有:
(1)实体性。这是纸质资源的最基本的特征,看起来比较直观。(2)存储性。具有一定的物理介质形态的信息资源,需要相当的空间来收藏、存放才能得以使用,如图书馆的阅览室、书库等。(3)集中性。便于保管和读者使用,图书馆将纸质资源按照一定的方法把同一学科的图书放在馆内的某些地方。(4)共用性。纸质资源是供广大读者公共使用的资源,读者可以通过阅览、外借、复印、馆际互借等方式来利用。(5)有限性。由于存储空间和经费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图书馆在购买资源的时候只能是有数量有质量的选择符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的图书,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图书馆能收藏全部的纸质资源。(6)具有所有权和永久使用权。纸质资源主要是通过订购、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得,图书馆一旦拥有了该文献,就拥有了该文献的永久使用权和所有权。(7)收藏性。由于纸质资源不易保存和广泛流传,年代久远的书就会成为古书或者经典本,故其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
2 电子资源的特征
电子资源是指图书馆通过签约付费,储存到本地服务器或者数据库提供商,可供本地网络内的读者免费在线利用的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有电子图书、期刊、报纸及全文数据库、网络视频资源等。电子资源主要有如下特征:(1)虚拟性。电子资源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它以数字化的方式将信息资源放在网络上供读者使用,读者不必到查询。(2)丰富性。丰富性是虚拟馆藏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互联网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等优点,因而以此为条件的电子资源也同样具有丰富性。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查询、搜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甚至还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资料。(3)方便性。由于电子资源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物理载体,只要读者拥有访问权限,便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检索访问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4)分散性。电子资源的贮存是分布式的,存储于各个图书馆的服务器和磁盘阵列上。(5)共享性。电子资源通过网络,使全球各图书馆的物理实体馆藏并为一馆,为全人类共同享用提供了可能并正在逐步实现。(6)动态性。电子资源具有动态随机性,它随时都在更新和变化。(7)非拥有性。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只有网络使用权,而没有该信息资源的实体和所有权。电子资源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购买经费过高,存储电子信息资源使用的服务器和磁盘阵列的购买费用都比较昂贵,对于中小型图书馆来说,确实是难以完全承受。
3 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中二者的协调发展
3.1合理分配购买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所需的经费比例,优化馆藏结构
随着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都出现了传统的纸质资源利用率在降低的情况,同时,纸质资源的存放需要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但是单纯的发展电子资源,费用又比较高昂,让普通的高校图书馆难以承受。笔者建议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本校的特色,学科特点,根据读者需求,利用两种资源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不增加太多经费的同时,合理分配购买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所需的经费比例,优化馆藏结构,缓解高校图书馆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馆藏结构带来的矛盾。 转贴于
3.2馆藏信息资源的整合
现在多数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印刷文献资料,而且还有大量的数字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各自的特点,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以利于读者或用户的使用。馆藏信息资源整合可以是基于本馆内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信息资源整合,也可以是基于某个地域范围内的馆际之间的资源整合的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以馆藏书目系统(OPAC)为主体的整合、以馆藏数字资源为主体的整合、按照学科专业进行的整合,具体的整合方式根据各个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而定。通过整合,高校图书馆可以有效促进电子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大大提高图书馆工作和读者检索的效率、真正体现图书馆工作由收藏为主向服务为主的转变、还有助于本馆各部门以及馆际间的统筹协调。
4 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认识资源共享,重视本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共建与共享是信息时代资源建设的主要特征,但是通过复制或馆际互借获取所需文献的方式,只能部分解决馆藏信息资源的不足,读者的绝大数需求,尤其是专业需求,还应依靠高校图书馆自己本身的馆藏信息资源(特别是特色馆藏资源)来满足。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资源共享而放松了对本馆信息资源的建设。
(2)在抓数字资源建设的同时,更应重视纸质资源的建设。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清楚认识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局限性。图书馆对那些只购买“租用权”而不具有“存档权”的网上电子信息资源,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因此,对网络资源如何存贮和管理,是图书馆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总之,图书馆应充分考虑和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化环境,重视建设数字资源,但同时也不能放松对纸质资源的建设。
(3)数字资源建设中的版权问题。版权问题是目前资源建设中比较重视的问题,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资源的版权,以免带来不必要的纠纷。
5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被一分为二,即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电子资源)。对读者而言,他们无须顾及信息存放的位置,两种资源皆可为其所用;对图书馆而言,这两种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的关系不是相互代替、相互矛盾,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转化、互相补充的。纸质资源是数字资源的基础和主要的信息来源,数字资源是纸质资源的补充。没有数字资源使文献信息资源实现网上的资源共享,纸质资源也不可能冲破自己的局限,有限的馆藏和服务不可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二者的协调发展,使各种信息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用,尽最大努力满足读者需求。
参考文献
(一)内部审计的定位、职责划定
内部审计是由各单位、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单位的资产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内部审计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自我约束和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相关资产,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内设机构。内部审计就其性质来看,它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是代表管理权的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职责定位是在本单位、本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监督,其履行的职能主要有:
1.经济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源于“两权分离”的管理需求,即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而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其目的是对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判断。经济监督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它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合法、合理、有效,检查被审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通过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财务收支审计涉及的内容有:检查会计资料及其有关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合规;检查财产和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检查内部控制和会计控制的适用、有效与健全:检查经济业务、经济合同、财务收支的合法与合理。审计人员审查的重点是管理层和执行层在处理经济业务方面的真实性、完整性。
2.经济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是由经济监督派生出来的一种职能,在现代内部审计中,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要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考核职能
随着管理层次增多,内部管理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单位人事主管部门选拔和任用的主要依据,以测评各层次的负责人履行责任情况的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内审工作的重要职责。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主要内容有:评价被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管理目标的完成、财务收支、对外投资和担保情况等。审计人员审查的重点是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为实现目标付出的代价。
4.风险评估职能
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的内设机构,根据单位及自身发展需要,目标逐步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风险控制”,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单位治理结构。
(二)国家审计的定位、职责划定
国家审计又称为政府审计,是指由专门设立的政府审计机关依法对公共资金的运用状况进行的审计。国家审计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其目的是对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国家审计是政府的一种行政职能,国家审计主要关注国家机关及国有单位的财务情况,防止非法占用挪用资金及逃脱税务等行为,国家审计的一般执行机构为审计署,财政部及相关财政机构,也会对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一定的审计监督工作。在法治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的职责确定必须从“自我为中心”走出来,理清与政府、各级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之间的多元关系,经由责任的重构、重释、重建、重塑和重理,才能形成既顺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法治精神的国家审计职责体系.。国家审计不仅是“照妖镜”,更要做“显微镜”、“望远镜”,不仅是“财经卫士”,还要做“财经医生”;不仅要做“看门狗”,更要做“牧羊犬”,从上可以看出国家审计的职能不仅包括监督、评价、鉴证三大基本职能,还包括控制、监测、测评、甄别等职能。国家审计的内容包括: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国有企业、国有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环境保护资金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等;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导、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的审计业务质量。
二、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区别
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有密切的关系,内部审计要接受政府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政府审计内容也可以委托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也基本相同,但两者在审计目的、代表的利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等都存在着差别,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其主要区别在于:
1.服务对象不同
内部审计是根据国家的要求和部门、单位内部的需要而设立的,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国家审计则是应国家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在行政上受政府主要负责人领导,在业务上受上级审计机关领导。
2.独立性程度不同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单位、组织的内设机构,其独立性易受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影响;国家审计由于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其独立性较强。
3.审计范围不同
内部审计可以对本单位、系统内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经常性、详细的审计;而政府审计可以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单位进行审计,但审计深入度及细致程度较逊色于内部审计。
4.审计的深度不同
内部审计人员较国家审计人员更熟悉本单位、本部门的情况,在审计中更容易深入发现问题和开展工作。
(二)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对现有的资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各项资源得到发展和完善,各要素之间相互调整并加以重新组合,达到协调统一,形成合力,获得整体效能达到“1+1>2”的结果。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资源整合是现代审计的必要形式,为了能够促进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应需准确把握两者的结合点,做到审计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1.建立协同审计机制,是节约审计资源的重要措施
内部审计机构应避免内部审计工作与国家审计工作重复,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国家审计因素,尽量避免工作重复,最大限度地节约审计资源。
2.审计人员资源整合
内部审计侧重于本单位全监管,国家审计侧重于审计的全覆盖,由此存在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审计过程中影响审计的效率。审计人员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明确审计目标和各项要求;统一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人员的审计理念,树立审计组成员整体观念,促使审计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3.信息资源的整合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发挥“金审工程”建设成果的作用,迅速推广新的审计方法、采用新的审计手段,开阔审计人员的视野,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统一审计对同一问题进行处理的口径,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审计力量较弱的审计机构的力量,便于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4.沟通和合作
内部和国家审计人员,相互交流审计经验、学习相关知识,收集政策法规及管理信息,明确审计工作措施;加强在审计范围沟通、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结论和管理建议、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沟通;及时发现的审计缺陷,以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应在内部控制、揭示和防止舞弊、改进审计建议、审计评价结果等方面的沟通。
(三)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资源共享
建立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成果信息共享机制,改善审计成果信息在掌握上的对称性,提升审计成果透明度和信用度;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外部审计,在工作中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内部审计根据国家审计成果,更有效实施内部审计和监管。国家审计关于单位内部控制的评审结果,特别是薄弱环节,内部审计要跟踪调查核实;利用国家审计提供的问题,确定审计方向。内部审计要与国家审计及时沟通,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审计影响。国家审计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内部审计关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
由于对内控制度的评审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之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控制程序,其关于内控的评审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赖程度,国家审计可以在进行评价和审查之后加以利用。
2.内部审计机构对下属单位进行审计的结果
如果内部审计机构对有关下属单位进行全面审计,审计人员应对其工作进行评价,评价后利用其工作成果,减少对下属单位的审计工作量。
3.利用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线索,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在阅读内部审计报告或其他工作资料时,可以发现内部审计已发现的问题,或是其他线索,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这些线索进行深入的检查。
三、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整合;高校;信息管理平台;创新;构建
高校的发展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而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为高校管理提供了走向网络化管理的契机,为高校信息管理走向网络化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促进了高校管理的全面转型,“整合”视角下的高校信息管理平台迎来挑战,同时使高校各职能部门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带来了便利.
1“整合”的涵义
“整合”的概念来自于公共管理领域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理念,其涵义是为了应对公共服务内容的复杂性而存在的,并且能够跨越各部门之间的间隙,从而提供整合性的公共服务,整合性公共服务就是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工具,从而发挥整合性公共服务的功能.许多西方国家所推行的政府改革就是利用了公共管理的概念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进行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就高校的信息管理而言,“整合”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建立在知识管理标准下的协同服务.只有高校的各职能部门跨越边界,将知识管理的标准和程序作为依据,将这些元素以伙伴的关系整合起来提供服务才能建立起高校整合体系.这和以往学校的管理模式有着一定的区别,以往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少,不能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只是各自管理,缺乏协作.第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体系.高校的管理和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因此,整合的目标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实用、优质的服务,这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模式以自我为中心的分散式管理,实现了统筹全局的全校型整合型服务,把中心位置交给了学生.第三,建立信息技术平台来对学生进行服务管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通,高校管理引入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服务管理是势在必行的.信息技术能够快捷高效地为学生提供在线服务,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学校的资讯和通知,并且能够相互分享学校的公共资源,也能够进行在线处理和申报.
2“整合”理念下高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中信息传递慢、信息丢失严重、传递过程长等问题,并且能够发挥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中传播速度快,存储量大,信息资源涵盖面广的特点,通过对原平台的管理创新,促进知识和信息管理之间的联系,使高校校园服务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做到各职能部门间相互共享协同合作.“整合”是高校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一种能够为高校提供高效、快捷的一种系统.“整合”在高校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学生为服务中心,深入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对其进行管理服务,以整合为导向,并且制定战略规划可以让学生得到哪些校园服务;二是实现学生与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利益融合,形成多主体、多层次的合作关系,从而改善校园服务的质量;三是为学生提供在线服务,让学生能够在线处理相关事谊.
3“整合”创新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
“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学生对学校内部信息的需求的复杂多样化,并且解决高校信息管理平台所存在的问题.
3.1构建高校“整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原则
“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服务,并且这项举措是为了建设和完善服务型高校,并且为高校的各职能部门和学生之间搭建桥梁,以建立起一个和谐的校园.因此,“整合”的建设不仅仅是对学校进行信息化管理,本质上是对高校职能、高校体制改革和效能的重要措施.从这样的意义上,“整合”不能仅仅视作是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工作,“整合”创新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在高校管理建设中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应当引起高校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且制定周密计划,举全校师生之力来推动“整合”的建设和实施.“整合”创新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要求高校各职能部门承担自己的责任,明确自己的任务,管理好自己的岗位.并且制定以信息资源共享作为核心计划,与其他部门形成友好协作的一个整体,共同承担为学生服务的责任,促进高校走向服务性.在“整合”创新信息管理平台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基础设施投入和先进技术投入之间的关系,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另外“整合”的根本内容在于其所承载的服务内容,因此,引起先进技术要与服务内容相匹配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3.2“整合”创新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的战略计划第一,“整合”平台建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战略管理和布局,以业务智能重组、职能之间相互整合、各部门进行资源共享作为三大基本原则.另外,还要对高校的各职能部门进行职能服务的评估,内容涉及到“整合”中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维护,并且对其进行投入和产出的评估.这样才能评判出“整合”在建设初期再到成熟期的整个过程.第二,将传统的高校管理方式与“整合”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进行相互补充.传统的高校管理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果把“整合”看作是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升级,那么高校就不能意识到各职能部门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全局问题,将会出现盲目跟从效仿的情况,因此,“整合”平台构建之初要以整体发展为目标,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出现,导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情形出现.第三,“整合”平台的建设要建立在为学生服务的基础上来进行发展和规划的,要兼顾各方面与利益存在相关联者,否则就会导致建立起来的机制欠缺执行力.在传统上,高校的最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而这个服务对象往往被高校忽视了,而偏离了主体地位.在“整合”平台建设规划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并且扩大服务的力度和深度.
3.3“整合”平台建设及其提供服务的策略采取市场化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中的生产模式来进行高校管理人员的职权转变,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角色互换,树立为学生服务的信念的高校新形象.详细来说,就是要对高校中的各部门进行职能转换,将生产者、供应者和监督者融为一体来达成相互监督相互工作的模式.由原来的高校是作为一个提供者转变成制定者、购买者和监督者,将权力转换.并且将过去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将高校、市场和社会组织三者进行有机组合.在服务的提供方面,“整合”平台的创建是应对学生利益需求而存在的,通过这个平台的推广,学生能够从多个渠道取得自己想要的相关信息,然后快速的处理自己与学校之间的事务.高校应该建立跨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需求.传统的行政处理办法都是单对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为学生进行服务的,这样难免出现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整合”平台的出现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帮助学生所要处理的各项事件,例如学籍办理,学分查询,考试查询等,并且能够加强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的联系与共享.
3.4“整合”平台的运行条件在“整合”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最终目的.学生是信息平台最主要的使用者,高校各职能部门在对学生进行服务时要从全方位出发,从不同方面进行管理平台的动作,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②运作过程调控.整个运作过程要做到宏观调控,以围绕学生需求为目标,并且采取相对应的控制措施.③资源共享.建立一个能容纳大量资源的信息平台,需要高校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资源的配备.④采用合理的机制.如果各个部门进行协同工作,可能会出现复杂难以控制的场面,因此合理的机制是制约各职能部门职权的重要保障.⑤构建和谐的合作氛围.各职能部门在工作时做到,“异”在于工作内容的不同,“同”在于能够共享分享相互之间的资源,并且做到相互信任与支持,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4“整合”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整合”的出现将高校从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为服务者,高校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并且能够使高校的校园服务摆脱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传统模式下,学生在获得校园服务时是固定的,还会受到信息缺乏的限制.而在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下,学生在接受校园服务时几乎是不存在地域的限制的,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到一种良好的服务体验.“整合”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广泛的信息资源,能够在参与高校活动中获得重要的资源,能够在接受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参与监督.让学生拥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学习资料、考试信息、保研手续等事务的查寻与办理都能够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平台进行快速的解决,不用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这些事务.“整合”覆盖面广的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5总结
“整合”能够为高校提供行政效能,提高行政效率,可以优化高校的服务供给.高校的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无处不在的移动设备了解学校各处的信息,并且迅速做出决策.并且可以充分征集校园内的信息,以保证决策的实用性与合理性.职能部门能够学生做到直接沟通,使高校的服务管理更加直接,并且及时有效,能够针对学生的个人问题迅速提出解决方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当然“整合”平台的出现,等于是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其的建设成果离不开高校领导的支持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时,高校各职能部门能够做到资源整合,给予学生充实的服务,也是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肖艳.大数据时代地方高校实现协同创新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及路径[J].情报科学,2015(11).
[2]曾维和.整合性公共服务———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提供的新模式[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3]孙智慧,周湘林.余雅整合视角下高校信息管理平台创新及其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
[4]李帅军,主编.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7.
[5]沈大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广西大学,2008.
[6]陈建华.马玉芳.浅谈如何构建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0).
摘要:文章认为在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应在信息服务的环境下重构服务模式,并创新数字化服务状态,以适应信息服务的激烈竞争,从而约束人们的信息阅读行为。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7-0105-03
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要从资源载体、信息获取路径、结构体系等方面,进行重构和创新,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变传统的单一、封闭式阅读服务状态,替之以开放的、多元的数字化信息交流方式和服务模式,从而使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功能更加趋于宽泛和丰富。
1 数字化环境下为图书馆转变信息服务模式带来的契机
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代表的现代新型信息技术,为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进行了创新和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技术驱动的“全面信息服务”机制使图书馆的信息交流结构得以重组,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并走在了数字时代的前沿,成为社会知识的“储存器”“交换机”和“加油站”。
1.1 技术环境带来的契机
普及而宽泛的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产物,为图书馆的数字服务模式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数字信息资源。在互联网通信网络中,支撑技术环境有:中国计算机公用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网通高速宽带互联网、中国科技网、中国远程教育卫星宽带网、中国有线电视网等。同时,新的数字出版技术也为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模式带来了契机,由于数字信息资源的时效性要求较高,从出版到上架的周期较短,图书馆可以借助于预印本和开放存取数字化交流模式,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
1.2 人文环境带来的契机
图书馆崇尚和推行“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坚持“用户中心论”的服务理念,尤其是在当前网络技术普及的时代下,用户的信息行为习惯和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些信息阅读需求在数字化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2.1 信息需求的多元化特征。网络信息化环境下,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显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态势,由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产品样本到专利文献等,用户需求呈现出动态化、回溯性和历史性的信息特点。
1.2.2 信息需求的即时性特征。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有多样性,但在网络化传递的数字化状态下,图书馆应向用户提供最为快捷、新颖的知识信息,避免了无谓的重复研究,确保知识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即时性。
1.3 市场环境带来的契机与挑战
一些出版发行商、文献索引服务商参与到信息服务中,改变了图书馆原有的信息服务垄断地位。同时,商业性的信息服务商已成为信息服务领域的新生代,它们以高端的技术、高效的信息服务手段,进入到信息服务领域,图书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1.4 体制环境带来的契机
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形势下,图书馆要废除那些不合理的旧体制,建构全新的信息服务新体制,要注重信息服务形式与内涵并重的管理体制,用优化的信息服务管理思想进行变革性的管理,如:现代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重组”体制,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同时,图书馆要在社会价值的多元取向面前,寻求社会公益效能和市场经济信息枢纽的平衡点,要摈弃“公益”与“市场”对立的二分对立思维模式,在个人的价值观发生转变的知识信息经济时代下,图书馆也要进行重新定位,要实现具有主导性、活化性和增值性的信息服务。
2 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
2.1 信息服务对象的转变
在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关注服务对象的改变,要从区域性的服务对象向社会化的信息服务对象转变;要采用区别于读者的思维角度,进行信息服务对象的关注和定位。图书馆要从自我封闭、有限开放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要关注服务对象的社会化趋势,将服务扩展到任何一个使用网络终端的用户,不再限定“法定”的读者,将服务拓展到物理用户和虚拟用户等不同层面。
2.2 服务途径的转变
图书馆的资源获取要从实体化的信息服务获取途径转变为数字化的信息服务途径。可以通过传统的获取模式,如:采购、交换、捐赠等;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渠道获取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可以是外购的数据库资源,如:中国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
2.3 服务内容的转变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由单一的浅层次服务转变为多样的深层次信息服务,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增值性的服务特点。其服务内容主要有:公共目录查询、辅用户服务、数字资源检索、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网上资源导航、用户教育与培训服务等。
3 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信息化转变路径
3.1 构建全新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体系
在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要构建全新的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加强自身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体制建设,借助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以系统化、数字化为标准,进行全新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馆际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在积极参与、共建共享的机制驱动下,寻求参与共享各成员馆之间的利益均衡,推动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可持续性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2 加强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
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主要是对数字信息内容、功能、结构等进行融合、重组。如:采集、分类、编排、分流等工作,可以在数字化的数据存取自动化模式下,完成用户对不同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具体整合方式主要有:基于OPAC的信息资源整合、基于跨库检索的信息资源整合、基于资源导航的信息资源整合、基于超链接的信息资源整合等;可以通过对资源缺陷的弥补,对信息资源进行过滤,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实施对信息资源的有效评价,提升图书馆自身的竞争优势。
3.3 构建面向用户的网络服务模式
3.3.1 数字化参考咨询的协同服务模式。数字化环境中用户对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要求日益提高,随之催生出图书馆新的数字化参考的协同服务,它又称虚拟参考服务、在线参考服务。用户可通过网络面向用户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专家共享、服务共享,虚拟的数字参考服务模式可以解决单个图书馆受限的问题,在专家服务合作团队中实现优势互补,更加有效地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3.3.2 学科信息门户服务模式。数字化环境中的信息资源服务模式是针对特定的学科或主题,进行学术网络资源的采集、描述和组织,在网络平台上实施浏览、检索、导航等增值性的服务。它是一种集成化的、全方位和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模式,它可以通过组建信息专家团队,吸纳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信息咨询能力的人才,实施放射性的服务。
3.3.3 主动输送信息的个性化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是基于网络的推送技术而增加的一种新型信息服务模式,它是利用一定的标准和协议,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在特殊软件系统的支持下,传送给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其个性化信息输送渠道可以通过邮件推送,也可以通过“频道”推送及预留网页等方式,实施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该模式是引导和培养用户需求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它具有针对性、可定制性、主动性、智能性等特点,建立与个性化用户需求相适应的信息服务模式,体现了“信息找人”的主动服务模式,极大地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
3.4 变革和创新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机制
图书馆为了有效地传播信息资源,需要创新服务管理机制,引入信息营销理念,打破图书馆与生产、科研、市场相对立和分割的封闭状态,创建新型的、以人为本的效益价值观,构建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图书馆的这种信息营销管理理念,实现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以及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价值对等交换。以信息服务作为营销对象,以网络为依托,实施内外营销和互动营销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不同的信息营销策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图书馆服务效益的最大化,推进用户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无缝衔接。
3.5 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在向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形势下,要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以知识管理、忠诚管理、关系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为理念,创新和变革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在先进的服务理念下,创建学习型图书馆,注重知识的引导作用,对用户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吸引和挖掘潜在的用户需求。
3.6 关注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长期维护与留存
图书馆信息资源要有永久可存取性,需要对大量的模拟文献的数字化资源进行管理,数字化资源需要涉及多项技术,包括:录入、存储、数据管理与分发、元数据管理、唯一标识管理、安全机制管理与控制等。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它不仅保持实时的、完整的、动态的数字化信息,而且起到传承人类文化和历史经验的作用。在知识化、网络化、可视化的状态下,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了资源无谓的浪费和重复,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4 结语
数字化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要以用户为中心,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在用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时效化的趋势下,进行其基于网络的数字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的转型,要立足于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馆藏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从图书馆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扭转原有的封闭式的单一服务状态,要向用户展示出开放式的、大规模的、可扩展、可交互、分布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使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数字化信息,在图书馆服务体系创新的模式下,进行开放性、增值性、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晓明.拓展网络化时代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探讨[J].兰台世界,2011(27).
[2] 张轲,陈能华.三网融合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模式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
[3] 张雪梅.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实践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2).
[4] 关健宏.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5] 孙刚.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竞争力的体现[J].科学中国人,2014(7).
[6] 谭晓燕.信息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4(17).
关键词: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资源计划;资源配置;企业资源计划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133(2012)03-0001-05
近些年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尤其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应用中,产业集群战略的创新效应十分明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了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和利用资源,高技术产业集群呈现出“虚拟化”发展的趋势,一种新的产业集群形式——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high tech virtual industrycluster,HTVIC)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HTVIC是指高技术领域内的企业、相关机构以合作创新和共同发展为目标,借助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在虚拟空间上集聚,通过最大程度的整合集群内的资源和能力,使成员分享机遇、共享资源,在密集的合作竞争活动中实现资源协同的一种组织形式。
区别于传统企业和组织“垂直一体化”的资源配置模式,HTVIC的资源配置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分布性的特点。HTVIC本身动态、松散的复杂网络结构决定了集群要想获得整体竞争优势必须构建一套满足HTVIC特殊性需求的资源集成和优化配置机制。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与高技术相关的资源进行集成配置,使各类资源要素在HTVIC成员的合作竞争活动中不断挖掘自身优势,与其他资源整合,实现HTVIC资源“1+1>2”的协同效应,进而获得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HTVIC拥有的资源并不是越多越好,这些资源在未经过优化配置之前大多都是零散的、非系统化的,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最大使用价值,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资源进行集成、激活、实施、匹配、再构建,使之更具条理性、柔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将资源合理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价值的地方,这一系列活动就是资源配置过程。目前对组织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大多以资源观理论(RBV)为基础,分为计划和市场两种配置模式,但这些方式更适合资源产权明了、边界清晰的组织形式。HTVIC作为一个边界模糊、由多成员构成的一种自组织系统,对其资源的配置应从整体考虑,把握资源和任务相匹配的原则,充分利用HTVIC的虚拟化优势,实现高技术资源的分布式优化配置。在集群资源配置的过程中,HTVIC各种能力逐渐形成,如孵化能力、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等,这些能力在市场中表现为HTVIC独特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HTVIC资源配置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作为一种先进的资源管理思想和方法已被理论界和企业界所接受,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通过协调企业业务流、信息流,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调配和平衡,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ERP思想主要面向企业个体,显然不适合由多个跨地域的企业集聚的HTVIC的资源管理,因此,以ERP思想作为指导,提出一种基于资源计划思想的HTVIC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1 HTVIC资源内涵及运行基础
1.1 HTVIC资源的内涵
对HTVIC资源内涵的界定是:能够为HTVIC成员所利用并为集群成员创造价值的各类资源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总称。它们由集群成员各自拥有的各类资源、自愿贡献的共享性资源及集群独特的品牌和声誉资源等构成。根据HTVIC的结构,HTVIC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1)HTVIC资源从分布的地理位置来说,是分布的、地域分散的。
(2)成员企业对自身的资源拥有最终控制权,成员在集群的公共平台可公开或共享资源信息,在遵守集群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参与集群的资源运作。
(3)HTVIC资源的内容和数量是动态变化的。
(4)HTVIC成员间合作、竞争关系并存,因此资源具有竞争性,同时还表现为协同性。
综上,HTVIC资源的特点可归纳为分布性、自治性、动态性、竞争性、协同性。
1.2 HTVIC资源运行基础
HTVIC资源配置活动是在一定的运行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HTVIC成员围绕高技术价值链进行价值创造活动,核心高技术企业之间具有相似的资源禀赋、市场和相似的生产、销售流程,成员间的合作竞争活动因资源和流程的相似性更加频繁。
(2)HTVIC成员彼此资源共享。成员自愿贡献的资源以及集群的公共资源都能为HTVIC成员所共享,共享性资源具有排他性,集群外部企业没有权限使用,这种共享行为促进了成员间更深入的合作,使HTVIC网络结构更紧密、稳固和持久。
(3)HTVIC成员间的协调性比较强。在HTVIC内部,成员间有着相似的价值观、文化氛围和较好的信任关系,这些都为成员间的沟通和合作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降低了资源交换过程的交易成本。HTVIC是在成员间不断地合作、竞争、再合作、再竞争的反复磨合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结构,成员间对彼此的资源及合作状态更加熟悉,因此,HTVIC成员间具有较强的协调性。
HTVIC的运行基础为HTVIC资源计划的设计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依据。
2 HTVIC资源计划与ERP的区别
HTVIC资源计划(HTVIC resource planning.HTVIC-RP)是对ERP思想应用于集群环境的一个延伸,是一种对HTVIC资源配置过程进行规划的机制,目的是通过规划,使HTVIC内的资源和任务在数量上趋衡,在应用上实现最优匹配,进而实现资源协同。
HTVIC-RP与传统ERP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不同。
(1)应用环境。传统ERP主要面向企业自身及其业务往来相关资源。HTVIC环境下,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源协同是为应对动态的市场环境而形成的,HTVIC运作中对资源的管理,具有网络化、虚拟化、多主体管理和控制的特点,在考虑HTVIC整体发展战略的同时,照顾成员企业的利益。
2011年3月,吉博公司银行顾问团,总结全国实战经验,走进招商银行浙江省分行,针对网点、财富中心、理财经理等多个层级,采用教练式一对一、一对多、小型理财沙龙等多种形式进行“示范销售教学协助销售独立成交”等具有吉博特色的培训方式, 全面的提升了行员营销战斗力并完善了团队建设。下面,与大家分享此次培训过程的三大亮点。
资产配置的推广
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展示理财经理专业度的最好方式。姚老师纠正理财经理的观念,理财不仅仅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任何人都需要将自己的资产进行配置,让自己的资产处于安全、保值、增值的状态。资产配置的推广势必会成为银行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针对不同客群、不同的年龄、不同投资类型的客户,进行短、中、长期的资产投资配置。投资组合要依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意愿来评价:低、中、高,根据收入、平衡和增长策略的不同而定。
客户经营
客户永远都是银行赖以生存的资源,老客户深耕与新客户开发是银行业永恒的话题。老客户深耕要保持怎样的联系频率?用什么来维系与银行更深的关系?需要提供怎样的服务?
以上表格,轻松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对于如何对客户进行分群、维护和开发,请参考《首席银行家》创刊号封面主题的文章。
我们都希望任何资源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银行的客户资源同样也是如此,那么开发客户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要不断的开发新客户,客户资源才能细水长流并永续经营。在客户开发中可运用客户之间的转介、公私联动、批量营销等多种方式,重点在于开发新客户的策划与活动的后续跟进。
私人银行个人风格塑造
私人银行服务于高端客户,高端客户在银行端的服务不只是专业周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达成盈利的目标才是私人银行为客户做好服务的根源。客户的资产投放在银行并非完全只为增值,而是最安全、可保值、有效的资金资源整合,并能与银行在生活上、事业上等多方面达成资源共享。理财经理应配合客户的兴趣爱好,增加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最重要的是为客户提供尊贵细致,并区别于一般客户的高端理财服务。
姚老师认为建立领先的财富管理业务,网点应从以下五个关键方面着手:
1. 深刻理解客户群的特征和需求。
2. 对各客户群进行高度差别化的价值定位。
3. 为实现价值定位量身定制客户服务模式。
4. 内部驱动力:组织、人力资源、政策、流程、工具和系统。
5. 管理业务模式的经济效益。
银行业的业务发展日新月异,从理财产品的兴起到理财产品的叫停这个阶段中,必然也会有新的替代产品产生。在银行产品日益趋向同质化的情况下,除了加强产品的创新和研发速度,同时更要注重银行从业人员专业度的提高,时间管理、业绩管理和目标管理方面的能力也需与时俱进,才能在同业竞争中取胜!
本案执行老师 姚璁颖
吉博金融管理十大名师之一
银行网点管理专家
关键词:慕课高校教学信息素养实验探讨
新时期人才培养在关注智力培养的同时也关注信息素养的训练提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才培育的基本技能要求。我国高校不断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多渠道做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推广实施。但无论是课程形式还是课程内容,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并不理想。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信息资源获取及利用的需求。慕课作为创新的教学模式,为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注入活力,高校应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借助慕课的热潮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入实施,输出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
一、慕课的含义及特征
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又被称为开放性的网络课程体。慕课受众对象更广,在提供开放互动的视频教学资源基础上,实现在线答题和师生互动交流。慕课理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尔提出,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慕课备受关注。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慕课具有三方面特征:其一,具有大规模特征。慕课受众对象广,所有学生都可以互动参与甚至不局限于高校学生,远远超出传统课堂教学所容纳的学生数量。只要网络注册成功就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其二,具有开放的特征。慕课是面向全球开放的网络课程体系,没有选课人数及学生身份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慕课学习与互动中,而整个学习过程几乎是全部免费的。其三,具有灵活性的特征。与传统的静态授课模式不同,慕课具有教学实施的灵活性。授课教师围绕课程知识点进行短小视频的提炼整合与,时间多控制在十几分钟内,学生注册后即可以自由观看,带有碎片化教学倾向,契合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实际。与互联网的远程教学、网络公开课教学模式不同,慕课除上传课程资料之外,还设置课间提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等环节,让师生互动,这种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更吸引学生关注。正是因为慕课的既定特点决定其在高校信息素养教学中有现实便利性。
二、慕课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
1.带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
随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趋向越来越明显,慕课无疑为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和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技术进步带动教学模式的革新,知识传授转变为素质培养,带动教学质量的优化提升。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更为迫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必不可少。具备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能浏览网页、下载文件、加强信息检索、准确快捷地获取信息知识,经综合整合与科学分析后转化为自身的综合素养。由慕课引发的教学改革热潮其开放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受时间与年龄、地域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慕课学习互动中,通过网络免费接受高水平的教育,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带动高等教育信息建设深化。每个人的学习自主性更强,学习更为自主便捷,在学习中真正做到个性化的关怀与关注。慕课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高等教育的前沿发展趋势。
2.创新高校信息素养学习方式
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来说,学习方式的创新优化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当前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多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及实践实训等渠道,而这些渠道信息素养教育的局限性十分明显。慕课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获得新的载体支持。不同于以往的面授课程,慕课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具有很强的课堂互动性,在实际的课程讲解中能融合各种趣味性的实操练习,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学到的知识,“学中做”“做中学”,激发学生探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慕课开放性及大规模化的特征使信息素养的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减缓信息素养教育的现实压力,让高校学生多渠道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慕课授课的灵活性为自由的模块教学奠定基础。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略有差异,慕课关注学习需求的差异性,基于学科内容划分模块,满足各个学科门类的需要。慕课可以灵活调整模块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嵌入式组织教学,师生互动更为高效灵活。
3.带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效发挥
随着慕课热潮的掀起,慕课时代到来,慕课背景下实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化必须发挥图书馆的积极作用。而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图书馆角色转化的基础之上。高校图书馆应加大对慕课实施的关注,无论是行动还是实践都与慕课热潮相匹配,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熟悉慕课,学会注册与使用慕课,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空间的拓展提供便利。基于慕课的教学大背景,高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做好角色的创新转变,带动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革新。把握慕课发展的趋势,加快搜索引擎,信息检索技术的更新,在慕课课程中加大对信息应用及技术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更好地应对信息基层的现代社会,高校图书馆发挥慕课的教学优势,为读者提供终身教育学习的平台,帮助读者不断提升信息素养。
三、慕课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举措
1.关注校本特色,创建信息素养慕课
高校基于慕课实施的大背景,要做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贯彻实施,必须有信息素养慕课课程支持。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外,引入具有校本特色的信息素养慕课课程,图书管理员在慕课课程创设中积极发力,熟悉慕课教学流程,为其他教学环节的服务奠定有效基础。信息素养慕课课程创建是长期持久的过程,慕课全球开放的属性意味着只有最优质的课程资源才具备强劲的竞争实力,课程制作必须走共建共享、资源整合之路。建立信息素养慕课教学制作团队,与其他部门沟通协作,寻求专业视频制作公司的技术支持,积极挖掘信息素养典型案例,加大知识管理理念的慕课融合,实现知识模块化的处理与并联,让更多的人更加自由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素养课程学习中。
2.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信息素养指导
对于高校信息素养教学来说,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教学指导。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必须在资源整合教学指导方面持续发力。慕课实施以来信息量激增,信息来源渠道广,信息资源形式多样,图书馆员多渠道整合,综合性分析,围绕信息素养培养的大主题进行课程资源的重组与分类标引,为高校学生提供正确的信息指导。在信息指导下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评价利用信息,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慕课带有出版模式和信息资源的标签属性,图书馆必须将成熟的慕课资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
3.借助社交媒体,提升信息素养教育实效
对于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来说,社交媒体的优势作用发挥必不可少。新时期做好社交媒体的创新应用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的思路和策略。微信、微博、论坛、视频会议等社交媒介让慕课资源共享落到实处,带来慕课学习分享体验的优化。基于社交媒体的慕课信息素养教育实现了交流模式的全方位拓展,基于社交媒体,图书馆员可以多渠道了解读者需求,获取信息,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开展进度做好学生资源利用的帮扶指导。社交媒体的宽泛性意味着很多虚假信息掺杂其中,这需要图书馆员加强不良信息的筛选排查,引导学生坚持用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看待信息,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
4.加大数据关注,深入挖掘慕课平台数据
基于慕课的大背景,做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必须发挥慕课平台的数据分析作用,做好用户行为需求的分把握。数据的信息反馈功效十分明显,客观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现实需求,在信息服务中更具针对性。高校图书馆依托慕课的数据平台,加强用户资源使用方面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加强对学习者整体学习情况的分析,做好不同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借助更系统、成熟的数据分析报告,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指导教师做好教学计划的调整。基于学生的信息需求,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训练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其相关信息技能,研究规律,做好教学方案的优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