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

第1篇: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

1资料与

1.1一般资料:经系统电生理检查和RFCA确诊为AVNRT的病人71例(均为慢一快型),男34例,女37例;年龄13-71岁,平均43.1±17.6岁;心动过速发作史6月-33年;心动过速130-220次/分。5例合并高血压病,1例合并心房扑动,2例合并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

1.2临床分组:患者分三组:①慢径消失组,41例消融后慢径完全消失;②慢径残存组,25例消融后慢径尚残存,但随访中未再发AVNRT病人;③复发组,5例消融后慢径尚残存,在随访中AVNRT复发病人。

1.3检查前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穿刺右颈内静脉,左、右股静脉,放置冠状窦、高右房、希氏束及右室标测电极。同步描记体表心电图I、Ⅱ、aVF、V1导联及腔内心电图。行心房、心室程序剌激不能诱发室上速者,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静点诱发。房室结改良采用慢径消融法。以慢径消失为消融终点;若慢径残存,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静点仍不能诱发AVNRT亦可作为终点。术后重复电生理检查,与术前同等条件下测定房室结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1.4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2-30月。

1.5统计学处理:所有电生理参数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消融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采取配对t检验,P

2结果

2.1慢径消融对快径前传功能的影响:①慢径消失组,消融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分别为392.7±71.4ms和347.3±41.Oms(P

2.2慢径消融、快径前向传导功能与复发关系:所有病人随访2-30月,71例病人中5例复发,经第二次消融成功,至今未再复发。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残存组66例病人消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均较消融前明显缩短;而复发组5例病人消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较消融前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消融前后其快径有效不应期几乎不变。

3讨论

第2篇: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与商学论文;计量分析;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研究力量分布

1文献计量分析在经济学与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文献计量学是借助于统计学和数学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来评估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预测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运用文献计量法可对总量达13万多的经济学与商学文献进行精细分析,实现对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态势的全面了解,也可实现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近距离细致分析。关于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经济学研究状况的我国已经有文献报道,万珊珊对2005-2014年期间ESI数据库中经济学与商学高被引论文进行了全面的文献分析[2],罗润东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数据源计量分析了2015年我国经济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了十大研究热点领域[3],顾海兵基于中国知网对1995-2017年中国经济安全研究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安全研究的文献特征和结构特征[4]。但国内对于经济学与商学全部国际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还很少,将基于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SCI、SSCI数据库中近五年经济学与商学国际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挖掘出世界范围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机构、学者和刊物,揭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密度和发展轨迹。

2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

基于WebofScience数据库平台检索近五年数据库核心合集SCI、SSCI数据库中的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具体方法是在高级检索中检索全部经济学与商学相关大类即Economics;Business;BusinessFinance;AgriculturalEconomicPolicy等四大类中的全部文献,文献类型包括ARTICLE、REVIEW、LETTER,时间跨度为2014年至2018年,共得到文献133318篇,其中中国论文有11913篇,下载全部133318篇国家经济学与商学论文题录信息,并借助Excel对全部论文的所属作者、机构、国家地区、来源期刊、资助基金、学科方向、关键词等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和统计分析,并采用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和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

3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论文现状分析

3.1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力量分布

为考察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的研究力量分布,对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的高产国家和研究机构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第一作者地址对全部机构进行甄别、合并和统计。按发文数来讲,2014年至2018年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46387篇,占世界经济学与商学论文总数的35%;其次是英国和德国分别为17046篇和12186篇,占总数的12.79%和9.14%。中国经济学与商学研究成果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为11913篇,占总数的9%。就发文数量而言,美国一枝独秀,发文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是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金融领域研究成果的最大产出国;英国、德国和中国发文量位居第二梯队均为1万多篇,是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所在国度;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六国位居第三梯队,发文量在5000~10000篇之间,在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力量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第一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发现,国际产出经济学与商学论文量前10名的机构依次是伦敦大学(3400篇)、加利福尼亚大学(3993篇)、国家经济研究局(2637篇)、弗洛里达州立大学(1687篇)、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567篇)、美国联邦储备局(1546篇)、格鲁吉亚大学(1500篇)、哈佛大学(1498篇)、德州大学(1407篇)、伦敦政治经济学与商学院(1404篇),详见图2。产量前10名的研究机构中美国有8个,英国的有2个,说明美国和英国的拥有研究力量强大的研究机构,并且许多研究机构内形成了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其中英国的伦敦大学是世界产出量最大的研究机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紧随其后。我国经济学与商学国际研究论文发文总量排名世界第四,产量可观,但中国没有研究机构进入前50强,说明在经济学与商学领域,中国研究力量比较分散,未形成较集中的强势研究团体。另外,伦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国家经济研究局、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美国联邦储备等高校或研究机构排位靠前,可以作为我国学者访学和取经的首选单位,同时也可以作为我国学者合作研究的优选单位。

3.2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

发文量仅仅反映研究产出量,为了从质量或影响力的角度来反映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影响力分布,我们综合了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论文被引百分比、高被引论文数量、h指数、引文影响力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为论文实际被引次数除以同年、同学科、同类型论文被引次数的平均值,通过标准化来减弱不同学科引文习惯不同而形成的学科间差异,CNCI在不同学科之间具有可比性。筛选出排名靠前的20所学术机构详见图1。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伦敦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得克萨斯大学系统、牛津大学等。这些学校在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的学术和研究水平在世界上是先进的。综合各国研究产量、质量和影响力等多方面表现来讲,美国在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中独占鳌头,英国位列第二,美国远超过其他国家。英国的伦敦大学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产量和影响力均位列前两位,是世界研究力量分布中实力最强的研究机构。另外,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综合影响力前20名中是亚洲地区的领先研究机构。

3.3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重要作者

近五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约有10万名作者,产量最多的前50名作者发文量占了文献总量的13.76%。发文最多的作者分别是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ofPretoria)的RANGANGUPTA(143篇)、德雷塞尔大学(DrexelUniversity)的SHAWKATHAMMOUDEH(85篇)、诺森比亚大学的NICHOLASAPERGIS(70篇)、逢甲大学(FengChiaUniversity)的TSANGYAOCHANG(张仓耀54篇)、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的RUSSELLSMYTH(54篇),他们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

4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热点及前沿

关键词表达了文献的主题内容,通过作者关键词词频统计能够分析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别采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和VOSviewer对2014~2018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五年整体分析和分年具体分析。首先,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14年~2018年五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图6是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的关键词图谱,分析图6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学与商学关于模式(15351)、绩效(10225)、市场(9216)、影响(8148)、行为(6185)、增长(6069)、信息(5947)、风险(5542)、公司(5356)、管理(5023)、政策(4999)、改革(4905)、视角(4549)、价格(4333)、决定因素(3954)、竞争(3906)、工业(3646)、投资(3633)等方面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绩效、市场、模式、行为、工业、增长等关键词的中心性较高。另外,运用VOSviewer对2014~2018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主题密度视图进行逐年分析后发现,近五年核心研究热点为改革创新、经济增长、企业管理,五年中这三个关键词均列前三位,且研究热度持续上升,说明近五年国际经济研究主要围绕改革创新、经济增长、企业管理展开;另外,年度的次要研究热点是渐进改变的,2014年次要研究热点为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公司治理;2015年次要研究热点为公司治理、企业家精神、企业社会责任;2016年次要研究热点为教育、人力资本、新兴市场;2017年次要研究热点为社会媒体、不确定性、信任;2018年次要研究热点为企业社会责任、气候变化、公平性研究。可以说,五年主要研究热点不变,次要研究热点从货币政策、金融危机、企业管理逐渐转移到人力资本、新兴市场、社会媒体、气候变化等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上。

5结语

第3篇: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周期 电子商贸 发展思路 现状 趋势

一、国际贸易周期和电子商贸概述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对外贸易都会存在周期性。这种周期就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国际贸易周期。经济学中将国际贸易周期按照贸易方向分成了进口和出口两种贸易周期,进口和出口贸易周期都具有扩张和收缩两个阶段。根据相关经济理论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进口贸易周期是由该国的经济周期决定的,而一国的出口贸易周期则是由世界经济周期决定的。

所谓电子商贸,指的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最终实现流通这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在经济学上,电子商务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电子商务指的是,在商务活动中采取各种电子工具来完成整个经济活动。狭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传统理解的电子商务即指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商务经济活动。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其中均包括了电子商务所必须具备的两个特性。一是商务活动必须以互联网作为平台,二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必须是商务活动。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一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电子商务的出现,才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一国的对外贸易。同样,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电子商贸发展,了解世界形势必不可少,掌握国际贸易周期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电子商贸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分工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电子商贸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二、国际贸易周期和电子商务的关系

(一)电子商务发展带给国际贸易因素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给国际贸易带来了诸多影响。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贸易主体、贸易产品和方式,甚至是贸易政策和风险等都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买卖双方不用见面就能实现经济交易活动。这大大缩短了卖家和买家的距离。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电子商务应用下变得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准确。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速度。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并且产生了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电子商务有利于跨领域的企业实现合作,优势互补,为世界市场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服务。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提高传统贸易方式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将多种贸易方式结合产生电子商务所特有的贸易方式。同时,在传统贸易中很难实现的贸易方式也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成为可能。

当然,电子商务在给国际贸易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风险。电子商务的优点基于交易者、交易方式等的虚拟化,虚拟化在推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使国际贸易在发展中产生贸易风险。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周期中发生作用的原理

1.国际贸易周期会受到一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电子商务会带动国内经济增长而作用于国际贸易周期。电子商务简化了传统交易方式,降低了传统交易中的交易成本。同时,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影响,促进了生产、流通速度的加快和消费的提高。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快速提高之后,也就使国民经济得到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也相应拉动了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进出口贸易的提高也就改变了国际贸易周期。

2.国际贸易周期还会因为世界市场的变化而改变。电子商务通过推动世界市场的改变而作用于国际贸易周期。电子商务的出现,打破了地域对传统市场的限制,使得世界市场形成具有可能性。而世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市场也得到逐渐深化。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世界市场形成了实体和虚拟两种形式。在虚拟市场中则完全依靠电子商务手段,在实体市场中则兼有传统交易和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电子商务方便快速的特点,使得更多的传统交易手段转向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这部分传统交易手段的经济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从而影响了国际贸易周期。

三、国际贸易周期思路下的电子商务发展

(一)我国电子商务要与国际贸易周期相适应

要想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国际贸易周期的掌握。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国际贸易周期的监测。对于影响国际贸易周期的要素进行深入研究,从要素中抓住国际贸易周期的变化方向,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加快实现我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化

自从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市场逐步扩大开放。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和应对世界市场的竞争,我国电子商务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建设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电商平台是加快电子商务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和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时候,需要将贸易中的不同代码进行统一整理并,促使电子商务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完善电子商务业务衔接。在电子商务的业务申请报告、核准作业和资料整理的商务操作上实现国际化。

(三)在实现电子商务国际化的同时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化

由于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有出色的表现。因此,在贸易中,可以使电子商务朝向专业化发展,即提高电子商务的中介作用。如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可以为大企业在跨国经济活动中提供更加专业的电子商务技术和服务,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进一步提高。而对于中小企业,在市场上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第三方平台可以为其提供价格适中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利用自身小而精的特点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子商贸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了解国际贸易周期的规律。根据国际贸易周期的规律适时调整电子商贸发展策略,才能在我国电子商贸中规避贸易风险,同时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郎丽华,张连城.中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11).

[2]杨坚争,段元萍.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10).

[3]江嫔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面临的困难及其改进策略分析[J].科技风,2012(04).

第4篇: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制度 OFDI 差别待遇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呈现高速增长,规模也迅速上升。根据商务部的最新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国内的投资者共对世界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海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完成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中国已经从FDI东道国,对外贸易大国发展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国。

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OFDI发展水平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OFDI流量水平较高,内陆地区的OFDI流量水平则普遍较低。同时,目前关于OFDI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投资行为的基础上。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差异巨大,中国的OFDI有着若干不同于发达国家的OFDI特点。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非对称性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及驱动因素等。然而,目前的跨国投资理论对OFDI行为的解释是来自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投资经验,强调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前提是企业拥有特定的所有权优势,所以根据西方国家的传统的跨国投资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中国跨国企业的OFDI行为。所以,有效地解释中国OFDI的发生机制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并且正确认识中国的OFDI的发展机制也拥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利用资本的国际转移,把国内相关的商品生产过程由本国转移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跨国经营的企业嵌套于母国与东道国的双重制度结构中。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涉及到一国的经济、政治、法律以及社会制度等很多方面。目前,学术界对中国OFDI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关于中国OFDI与东道国制度的研究。Buckley et al.(2007)利用1984~2001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OFDI的区位因素,得出了中国OFDI与东道国制度因素负相关;韦军亮、陈漓高(2009)在对收集的样本国家进行研究时,发现高政治风险的东道国更容易受中国的OFDI的青睐。进而判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中国跨国公司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及部分跨国公司的盲目投资;Ramasamy et al.(2012)把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两大类,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大多是政治风险较高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而私有企业则倾向于市场规模较大的东道国。

第二大类是关于OFDI与溢出效应的研究。Bitzer和Gorg (2009)采用OECD17个国家相关方面的数据对OFDI的溢出效用进行检验时发现,OFD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刘明霞和王学军(2009)的研究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对外投资的溢出效用与人力资本正相关;李梅和柳士昌(2012)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对引发积极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门槛进行了研究。

遗憾的是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道国的制度对中国OFDI的影响和OFDI与溢出效用的研究。而从制度方面对中国OFDI的研究则相当有限,本文则主要从商会组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政府扶持制度方面研究对OFDI的影响和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制度环境与OFDI的关系

(一)商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中国OFDI的发展

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一般要比国内市场的不完全性更为严重。而市场的不完全性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有成本的交易有赖于制度等非价格的配置方法(Barzel,1997)。商会作为一种制度结构,有助于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交易的不利影响,降低交易成本,为企业带来商机。原因在于,商会创造了一种稳定的制度环境,内部存在广泛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成员的经营绩效(Recanatini和Ryterman,2001);并且,商会组织的发展有助于减轻机会主义行动。商会组织成员相比于非成员,由于能够利用信息网络的横向和纵向的分工而存在的固定依赖关系,所以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制度优势。另外,商会可以将负的外部性效应内部化来提高效率且作为集体能够为成员争取良好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和服务以及某些方面的投资优先权。

(二)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与OFDI负相关

交易的达成、资源的分配以及收益的分配都是由产权决定(Demsetz,2007)。投资者是增加还是减少投资是由事后剩余索取的程度决定。所以,投资者在追求产权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的地方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因为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巨额的研发资金和耗费很多的时间,而且很容易被模仿,所以企业的创新意愿很大程度上受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影响。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与知识的创新和积累,并且知识由于自身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成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所以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增强会减少中国OFDI的流量。

(三)政府扶持有助于OFDI的发展

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科技扶持能够促进技术资源的开发,引起本土跨国公司对科技研发的热情,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基础,增强在海外进行投资时抵御风险的能力。

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通过“走出去”战略,以国家层面的资源为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和制度支持。并且通过与东道国政府签订各种条约、产权保护以降低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并为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时提供信息服务,来引导OFDI。另一方面,对于监督政策则简化了审批程序,降低企业时间成本。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面临着各种不利的影响,如对东道国的政治、文化、法律以及市场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增加了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然而我国政府通过“走出去”战略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各种扶植政策,从而有效的消除不确定性和减少了企业的不必要成本,增强了企业的海外竞争优势和扩大了OFDI的规模。

三、中国OFDI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在对直接投资扶持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政府的倾斜性经济发展政策,使得该地区经济发达,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强。而且,在信息服务、信贷及企业扶持方面得到的政府扶持远大于内陆地区,这为该地区的的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从而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OFDI的规模和质量远大于内陆地区。

(二)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差别待遇

资本充足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为充足的资本有效减轻了流动性约束。融资难、成本高成为阻碍非国有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非国有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确实有自身信用与担保不够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来自强制性制度的约束。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制度是以国有银行为主高度集中的金融制度,它直接造成了非国有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存在严重的歧视待遇,不仅要面临繁杂的审批程序,还要提供可信的抵押担保,这就使得融资困难、资金不足的非国有企业往往会持谨慎态度在对风险较高的东道国进行投资时。

四、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在探讨制度与OFDI时发现商会组织的发展和政府的扶持有助于OFDI的发展。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的抑制OFDI的发展。

对于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对外投资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对内陆地区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科技、资金的支持。而对于解决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差别待遇,政府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发展普惠金融,促进金融市场化和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简化对非国有企业的审批程序。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并且提供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更多的金融便利,来促进OFDI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建刚,王柳娟.经济制度与OFDI的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4.

[2]李梅,袁小艺,张易.制度环境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J].世界经济研究,2014.

[3]张纪凤.制度因素、资源寻求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工业经济,2013.

[4]Buckley,P.J.,Clegg,L.J.,Cross,A.R.,Liu,X.,Voss,H.,Zheng,P..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

[5]Bala Ramasamy,Matthew Yeung,Sylvie Laforet.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Location Choice and Firm Ownership[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2.

[6]韦军亮,陈漓高.政治风险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09.

[7]Biter,J.,Gorg,H..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Competition and Industry Performance[J].Word Economy,2009.

[8]刘明霞,王学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

第5篇: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1.1学科间交叉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不仅仅只是某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而是多个学科之间进行融合,然后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互补和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叠加,而在从全局出发,把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的着力点,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学科之间的升级和发展。目前学科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成为趋势,同时发展方向为多元化。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做好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工作,对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和互补融合。

1.2农业结构调整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之一,人口基数大,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人均所占资源比例相对较小,没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这样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我国传统的农业管理结构与当前现代化农业管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意识到当前社会是科技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及时调整农业结构,配置并优化资源,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开发,将农业经营导向组织化。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促使当前农业产品符合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根据时代和市场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及时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证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新时期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握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1.3提高科技水平,重视团队精神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主管贡献,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不是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团队之间进行协作,进而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队伍主要是由国内的科研学者组成,但是在新时期,我们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不断培养学科中的新骨干,然后不断提高成员之间的科技水平,发挥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方向

2.1农业经济应用研究借助政策研究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主要是由中小规模的农户经营的,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国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差异很大,所以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研究,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一直是把“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在农业经济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就导致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隔离,改革开放后如何能够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改革,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

2.2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受到的压力和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环保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考虑环保问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们生活方面的舒适性问题,同时也要将自然保护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够充分考虑环保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贯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

2.3农业经济管理趋于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充斥着这种形式,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产品差异是很大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和往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在日常的农业经济管理中提倡走国际化路线,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将我国的农业经济推向世界化,农业经济管理中采用土地报酬递减作为理论基础,在知识经济作为导向的现代社会,农业生产管理中知识作为基本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在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的深化应用,知识得以积累,这样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时展的脚步,农业经济管理中要不断深化知识资本,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倡导国际化观念。

结语

总之,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要不断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及时调整原有的农业结构,提高队伍成员的科技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国际化发展,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研究,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喜江.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

[2]申纪云.关于全面准确把握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

作者简介:

杨晓雨(1977.02-),女,汉族,吉林省集安市,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教育。

第6篇: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当今,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经济发展合作的主要趋势。在新一轮的区分域经济合作发展中,东亚区域合作发展尤其迅速。在此,我们按照国际惯例,把地理位置作为区域的基础,结合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将东亚分为东北亚和东南亚。东北亚地区主要是指中国、日本和韩国,东南亚主要指的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包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柬埔寨、缅甸、越南、老挝10个国家。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这13个国家地区经济区域发展合作的进程,发展面临的困境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伴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腾飞,东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1967年,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五国外长在曼谷召开会议,发表《曼谷宣言》,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标志着东亚地区主义的复活。特别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其造成重创,影响广泛。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后,仍然不能解决其金融危机问题,同时欧美等西方国家对此采取冷漠的态度,让东南亚国家不禁开始反思东亚经济合作一体化的重要性,这促使东亚各国构想建立统一联盟来寻求相互帮助。

目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有:

1.中国与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二战后,在东亚地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功推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实现腾飞,在此,也给中国与东盟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发展方向的选择。中国与东盟国家选择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为以后形成区域合作组织奠定了基础。

2.日本经济模式的转变。日本在选择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这种发展是基于美国采取的“冷战”策略,但当世界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时,美国开始对日本的经济实施干预与抑制,迫使日元升值。1991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出现严重的经济泡沫,对其经济和金融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此时,日本开始把目光转向东亚,利用本国先进的技术和资本,向东亚国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并把本土不具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东亚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以日本为领头,带动其他国家发展的东亚新格局。客观上讲,这样的发展促进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的发展。

3.亚太经合合作组织(APEC)的成立。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正式成立。1993年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为东亚各国,但也有欧美国家的参与,若组织内部发生冲突,必然会引起东亚地区主义感的加强,于此同时,APEC的成立,也标志着东亚以日本发展为带动力的东亚新经济区域的形成,客观上,加强了日本在东亚的经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

4.伴随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及良好发展,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意识到相互团结的重要性,建立统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因此,积极展开对话,逐步形成了东盟与中国、东盟与日本、东盟与韩国的“10+1”发展模式,于此同时东盟与中日韩组成了“10+3”合作模式,这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带动了各国经济、政治合作的团结性,促进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东亚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1.缺乏东亚地区意识。一个地区最终形成区域合作离不开相通的文化背景,东亚地区受到儒家文化、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文化的影响,存在相当大的具体差异。比如印尼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菲律宾大多信仰基督教,日本大多信仰佛教等,具体不同国家主导文化是不同的,且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在思想、行为上的一些不同和异质性,阻碍了统一经济体合作体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基础的差异性。东亚13个国家中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严重差异。在这当中存在发达国家如日本,也存在不发达国家如缅甸、柬埔寨和老挝,这种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给地区合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障碍,造成地区之间贸易的不平衡,经济投资的均衡,最终导致区域合作不统一,经济合作发展差异趋势越来越大。难以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政策。此外,经济发展制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市场完全开放与半开放,开放项目不同,各国经济体不能完全进入,经济一体化受到限制。

3.统一制度的缺失。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建立了“10+1”“10+3”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对话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排除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东亚国家统一的经济发展制度并没有形成起来,各国之间的合作也仅限于相互对话,降低关税幅度等,这样的发展模式没有固定性与严格性,相互之间的对话也仅仅基于讨论合作的基础上,并没有严格按照一体化的标准来发展和执行,导致一体化进程缓慢。

综上所述,东亚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阶段性进步,但从长远看来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注重各国文化交流,增加各国之间的沟通,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合作法律体制和制度,全面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军行,全毅.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特点[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05).

[2] 陆建人.论亚洲经济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6(05).

[3]王庭东.论东亚新地区主义[J].当代亚太,2003(01).

[4]李建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选择的动因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01).

第7篇: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时间序列;GDP;ARIMA模型

一、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概述

所谓时间序列是指根据时间的顺序将某个变量进行排列,从而产生的序列。该变量可以是一个经济指标或者商业指标,例如:股票市场指数、利率、物价指数、GDP、汇率等。

时间序列预测,即通过对变量本身的时间序列的分析与处理来研究其变化趋势。也就是通过该变量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延伸到未来,从而对该现象的未来作出预测。时间序列模型的分析方法最早是由博克斯-詹金斯(Box-Jenkins)于1970年提出的,该模型的主要目标包括:第一,确定变量过去行为的特征。第二,预测。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不考虑以经济理论为依据的解释变量的作用,而是依据变量本身的变化,利用相应的外推机制描述时间序列的变化。一般来说,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时间序列的识别和模型形式的选择。第二,模型参数的估计。第三,模型的诊断。时间序列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自回归模型(AR模型)、移动平均模型(MA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模型)、单整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本文针对数据的特征采用ARIMA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同时,本文采用本国GDP占世界GDP份额和美国GDP占世界GDP份额这两组相对数作为预测对象,依赖数据本身来预测中国赶超美国的发展趋势。这样做不仅规避了经济危机、经济周期、通货膨胀、货币汇率以及统计口径调整对两国名义GDP的影响,而且在国力实力对比中相对实力的对比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本质上是取决于其相对于他国的相对实力的强弱。

二、时间序列分析

ARIMA模型实际上是对ARMA模型的一个扩展,因为构建ARMA模型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是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而大多数时间序列都具有某种趋势或特征,因而不能直接使用ARMA模型。因此我们必须对该非平稳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常用的方法便是对其进行d阶差分(即d阶单整),然后利用ARMA(p,q)模型对该平稳序列建模,再经过逆变换得到原来的的序列。ARIMA模型的数学描述为:

其中:是相互独立的白噪声序列,且不等于0,(i=1、2…p)、(j=1、2…q)为待估参数,p和q为模型的阶,记上述模型为:ARIMA(p,d,q)。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及其处理

从图1中可看出该序列有明显的趋势,是非平稳数据。也可通过序列ADF检验,经过Eviews检验,t统计值均大于在显著水平为1%、5%、10%的临界值,该时间序列非平稳。从而对该时间序列进行数据平稳化处理:首先对该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并进行ADF检验,经过对原始序列一阶差分的ADF检验,可以看出,该数列还是非平稳。于是对其进行2阶差分并继续进行ADF检验,结果如图1:

从二阶差分的ADF检验中可以看出:t统计值均小于在显著水平为1%、5%、10%的临界值,表明至少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认为该数列是平稳的。因此原始数列二阶单整,取d=2。

(二)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

模型识别:ARIMA模型的识别与定阶可以通过样本的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函数的观察获得。

从图2可以看出,原始序列二阶差分的偏自相关系数在滞后1、2阶显著不为零,故P可取1或2。原始序列二阶差分的相关系数在滞后1阶后趋于零,故可取q为1。但究竟选取哪个模型用AIC和SC准则来判断。运行Eviews得出在ARIMA(2,2,1)模型中AIC=-0.192211,SC=-0.050601;在ARIMA(1,2,1)模型中,AIC=0.566055,SC=0.662628。因此,在取p=2,q=1,d=2时,AIC、SC均最小,所以最终选取ARIMA(2,2,1)模型,利用Eviews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的结果为:

根据回归结果,得出模型的最终结果为:

(三)模型的检验

为了判断序列是否有分析价值,必须对序列进行纯随机性检验,即对模型的Q统计量进行白噪声检验。运用Eviews进行检验表明:残差序列相互独立即为白噪声的概率很大,故不能拒绝序列相互独立的原假设,检验通过。

(四)预测

利用该模型对2007和2008年的数据进行预测,运用Eviews进行预测的结果为:

由以上预测结果看,该模型比较好的预测了2008年和2009年的中国GDP占世界的比例,于是对中国2009年至2020年的中国GDP占世界比例进行预测,结果如下:

采用同样的方法对2009年至2020年美国GDP占世界比例的数据进行预测结果如下:

三、结论及不足

由以上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按照过去十八年来的的发展速度和趋势,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将在2017年超过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必须制定好相应的经济政策,做好发展规划。

由本文得到的较为满意的拟和结果可知时间序列短期预测精度是比较高的。由此可见,时间序列预测法是一种重要的预测方法,其模型比较简单,对资料的要求比较单一,只需变量本身的历史数据,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在应用中,应该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及问题的特点等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并选择相对最优的模型。

但是,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值有时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会比较大,对于波动性较强的时间序列数据,模型的解释能力一般都比较差,相应地,其预测能力也就不强了。一般来说,对近期的预测,时间序列的预测能力比较强,而对于远期的预测,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能力相对于结构模型就差一些了。

参考文献:

[1]王丽娜,肖冬荣.基于ARMA模型的经济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预测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4(1):133-136.

[2]龚国勇.ARIMA模型在深圳GDP预测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4):54-57.

[3]俞会新.中国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5):74-77.

[4]王建.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在GDP增长预测中的引用[J].孝感学院学报,2005,25(3):55-57.

作者简介:

第8篇: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煤炭;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4902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煤炭贸易日趋频繁,贸易量不断增大。根据BP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年底,全世界探明煤炭总储量约为8609亿吨,储采比为112年,为世界上可利用最长的化石燃料。从全球范围看,煤炭分布极不均匀,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及欧亚大陆和亚太地区,三个地区的煤炭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4.7%;从国家看,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八个国家煤炭资源储量占世界总量的87.6%,其中中国排名第三位,占13.3%。

1国际煤炭贸易发展历史

煤炭作为世界三大能源之一,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能源战略地位。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煤炭开始成为近代工业主要的动力来源。由于当时开采技术和运输等条件的限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煤炭贸易还只在北美、中美、西印度群岛以及欧洲少数地区中进行。一次大战时,欧洲煤炭减产、需求增加,美国及时向西欧扩大出口。战后英、德等国煤炭增产,与美抗衡,使美煤输欧受挫;加上西方发生多次经济危机并且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主要的船用燃料,使世界煤炭贸易骤然下降。二次大战中,煤炭成为战时的主要能源并且在战后对促进欧洲经济恢复起了显著作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石油增产,油价平稳,动力煤的竞争能力减弱,世界能源消费中的煤炭比重下降。此后的18年中,国际煤炭贸易主要是冶金工业所需的焦煤。1973年底至1974年初,油价暴涨,由每桶3美元涨到每桶10多美元,石油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对煤炭产生重视。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迅速渗透到煤炭领域,使这一古老的传统产业发生巨大的变革,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煤炭工业的面貌,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生产成本明显下降,安全状况大为改善,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开发将使煤炭成为干净、高效和廉价的能源。这在高技术领先的美国尤为突出。1989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8.8亿吨,比1976年增加50%。

从1991年至2000年这十年间,受前苏联解体经济严重滑坡、西欧各国煤炭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和印度煤炭生产趋缓等影响,世界煤炭生产出现明显的负增长,其中,1993年世界煤炭产量为43.8亿吨,比1990年下降7.2%,受其影响,国际煤炭价格也连年下滑。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以及石油价格的高位波动,世界煤炭业开始新一轮复苏,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煤炭供需两旺,价格趋升。此间,虽然曾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的日本和法国分别在2002和2005年取消了采煤业,世界煤炭产量却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1998年至2008年10年间世界煤炭产量增长48%。其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世界经济稳定快速发展这段时间世界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量减少,价格不断攀升;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等。根据BP统计年鉴2012年数据显示,2011年煤炭成为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增幅达到54%,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份额增至30.3%,达到历史最高点。

2011年全球煤炭产量增长了6.1%,其中亚太地区占全球产量增长的85%,世界最大的煤炭供应国——中国以8.8%的增量一马当先。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其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

2国际煤炭贸易特点

(1)国际煤炭贸易具有相对集中性。澳大利亚、中国、美国、南非、加拿大、印尼、哥伦比亚等煤炭出口国是世界煤炭出口的主体,占世界煤炭出口贸易的90%以上;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为主体的东亚地区和以欧洲共体为主体的西欧地区是实际煤炭进口的主体,合计进口量占世界煤炭进口量的75%左右。

(2)国际煤炭市场供应充足,已呈买方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同一国家的煤炭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对各自企业乃至国家利益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3)国际煤炭贸易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贸易,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更易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在煤炭供应中,稳定的供应量更受重视,谁能信守合同,按质、按量、按时地向国际煤炭用户交货,谁就能牢固的占领国际煤炭市场。

(4)在国际煤炭市场上,焦煤和动力煤的贸易比重发生逆转。至1990年开始,动力煤的贸易量在煤炭产品贸易总量中的比重有逐年增加之势。

3国际煤炭贸易现状

2011年全球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增长6.6%和53%;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最大煤炭进口国,印度尼西亚超过澳大利亚成为最大煤炭出口国。

2011年,全球煤炭产量增长6.6%,达到76.78亿吨(表1)。从每年的产量看,1999年是煤炭产量下降的最后一年,2011年煤炭产量比1999年增长了68%,这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动力煤(增长74%)和炼焦煤(增长101%)产量的增长,而褐煤产量增长较为缓慢,自1999年以来增长了26%,年均增长仅1.9%。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产量达34.71亿吨,其次是美国的10.04亿吨,其它主要煤炭生产国还有印度、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表2)。

近年来,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和地区煤炭产量发展截然不同。2011年OECD国家煤炭产量比1998年的产量少1000万吨,而同一时期非OECD国家的煤炭年产量增长了29.87亿吨(115%)。2010~2011年的增长率也能反映这点,OECD国家煤炭产量仅增长0.8%,而非OECD国家总的煤炭产量增加了9.0%。

表12009~2011年全球煤炭产量 (单位:百万吨〈Mt〉)

2009年2010年2011年

动力煤5081.05317.45670.1

炼焦煤784.8900.3967.3

褐煤969.7983.41041.0

泥煤16.017.0

合计6835.57201.17678.4

注:合计中不包括泥煤。

表2全球主要的煤炭生产国 (单位:百万吨〈Mt〉)

2009年2010年2011年

中国2895.33140.23471.1

美国987.6996.11004.1

印度566.1570.4585.9

澳大利亚411.6424.1414.3

印度尼西亚291.2325.0376.2

俄罗斯276.0321.7333.8

南非249.5254.5253.1

德国183.6182.3188.6

波兰135.2133.2139.2

哈萨克斯坦100.9110.9116.7

哥伦比亚72.874.483.8

土耳其79.573.478.1

加拿大62.967.967.1

乌克兰55.555.461.8

希腊64.956.558.8

捷克56.455.254.4

其他346.4359.9391.4

合计6835.67201.17678.4

2011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增长5.3%,达到52.67亿吨标煤。OECD国家消费量减少3260万吨标煤,非OECD国家消费量增加2.99亿吨标煤(表3),OECD国家煤炭消费占全球消费量的份额也因此下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28.7%)。中国继续驱动全球煤炭市场,2011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增加到25.51亿吨标煤,净进口量增加3310万吨,达到1.77亿吨。

表3OECD和非OECD国家(地区)煤炭消费情况

(单位:百万吨标煤〈Mtce〉)

2009年2010年2011年

OECD国家美国693.6718.2697.0

日本144.7163.7154.8

韩国92.4104.3154.8

德国100.1106.6104.1

续表

2009年2010年2011年

波兰77.686.085.8

澳大利亚74.973.560.0

土耳其42.445.648.4

英国42.444.544.5

加拿大31.631.227.8

捷克24.826.024.9

意大利18.520.421.9

法国15.016.113.2

西班牙14.711.211.4

其他OECD93.998.199.2

OECD合计1466.61545.41547.8

非OECD国家(地区)中国2200.82326.12550.7

印度401.9410.1446.0

俄罗斯137.3165.8177.7

南非146.9143.9137.4

中国台湾54.458.160.8

乌克兰49.553.655.8

印度尼西亚43.643.553.1

哈萨克斯坦45.248.852.0

泰国21.323.123.5

朝鲜23.422.222.9

巴西15.218.921.7

马来西亚15.120.921.6

越南17.920.917.3

菲律宾8.310.912.0

保加利亚9.19.811.8

中国香港10.99.111.4

其他OECD国家59.059.567.4

非OECD合计3259.83455.23743.10

欧盟合计377.6396.0400.1

总计4726.44990.65290.9

4国际煤炭贸易发展趋势

(1)跨国资本重组聚集煤炭业。今后大型企业集团在煤炭贸易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伴随着煤炭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涉足此领域的资本输出也加快了步伐,收购、兼并将是煤炭企业扩大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手段。而且就煤炭工业本身而言,也必须要走大公司、大集团的路子,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主体,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建立跨地区、跨国经营、业绩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公司。美、德、英、澳的煤炭已经通过兼并、购买的方法向全球化的煤炭经营方向发展,其中一些国家的企

业已开始涉足中国的煤炭企业和煤炭市场。所以说煤炭行

作者简介:

孙赫(1973-),女,吉林长春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业的跨国资本重组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2)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煤炭价格将起伏不定。世界经济的低迷,股市的不景气,世界油气价格的反复无常,使国际煤炭市场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将使各国在煤炭的进出口操作中变化很大,从而引起煤炭价格的起伏不定。同时,反观以前的煤价:自1997年国际煤价大幅下滑,到2000年才有所回升,而近两年煤价持续上涨、势头较好,预计几年后又可能有所回落。照此看来,国际煤价到底如何发展仍是未知数。

(3)可持续的贸易发展观将贯穿于国际煤炭贸易的始终。由于煤炭是一种稀缺但在短期内无限供给的资源,煤炭公司会因资源的垄断而获得暴利,尤其是在国际煤价攀升的背景下,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获得眼前产量的增加,给未来煤炭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许多隐患。此外,煤炭的开采对水源也有很大的危害,有损人体健康和生物生长;还有被环境保护组织一直提到的空气污染问题。对此,一些国家为保护资源已开始限制煤炭的采掘,同时为改变大气温室效应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力争使煤炭产品向洁净化方向发展。所以,对于煤炭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可持续的贸易发展观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煤炭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要关注行业的长远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4)在国际煤炭贸易中,煤炭除了用于现时需要外,还将作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质。随着人们加深了对煤炭的认识以及各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基础建设消费层次升级,对钢铁、电力、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产品需求猛增;同时,国际煤炭市场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也会对煤炭贸易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对此,各国尤其是工业国家都会倾向于建立煤炭战略储备,一方面以备国内供应的不时之需,另外它也是平抑煤炭市场使之稳定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新民.中国煤炭内需改变世界煤炭贸易格局[J].经济参考报,2005,(4).

[2]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当前中国煤炭经济运行态势分析[J].中国煤炭,2009,(2):57.

[3]李金克等.我国煤炭贸易国际竞争优势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8,(1):2123.

第9篇: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商品贸易 服务贸易 价值链

引 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成绩斐然,不但实现了向“贸易大国”的跨越式发展,还以此为助力奠定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地位,但在贸易总额第一的背后,中国的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速度较慢,仍然以简单粗放地增长方式为主,主要体现为数量、规模和速度的增长。这种简单粗放的贸易增长模式所付出的资源、环境和人力成本太高,长期会难以为继。现今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加快、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宏观背景下,对中国的贸易策略的制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十三五计划”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我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发展转型的艰巨任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贸易强国的实现,离不开以商品和服务为依托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外贸发展战略也在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从国际背景来看经济全球化下我国贸易结构还没有实现从依赖要素成本竞争向依赖知识技术竞争的阶段性转变,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对外贸易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加人后,国内企业正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而对外贸易高摩擦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主动了解主要贸易强国的特点和优势,同时,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不足,出台相应的政策,学习和借鉴贸易强国的商品和服务转型升级的路径,以求在新的国际贸易发展中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这有助于中国认清新时期的国际贸易格局,摆正自己的位置;有助于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较早地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一、我国商品与服务贸易结构现状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出口贸易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方式和贸易主体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已逐步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部分。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存在市场结构失衡、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1.我国商品贸易结构现状

出口商品结构指有形的出口商品和无形的出口商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评价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按制成度为标准又可以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越大,初级产品的比重越小,说明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越好。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以低附加值、低档次的粗加工产品为主,这不但消耗了国内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产品利润的大部分也被跨国公司拿走。加入 WTO 后,这一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方面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速高于初级产品;另一方面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速也高于商品贸易。此外,我国商品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有所提高,出口制造业在产业链的位置逐步渐上升。

2.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现状

2015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7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4. 6%,增速较2014年提高两个百分点。虽然中国服务贸易在不断成长发展,但是,其竞争力脆弱与结构性失衡问题依旧突出。

总体来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结构仍然比较落后。从服务贸易商品结构上看,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传统服务项目上,而在对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依赖较大的服务领域,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专利服务、广告和宣传服务等新兴服务项目上,我国的出口比重还较小;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特别是新兴服务进出口严重不平衡,长期处于逆差国地位。

此外,通过对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现代服务贸易部门、生产贸易部门、非生产贸易部门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生产贸易部门是造成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

二、基于标准探讨结构路径问题

通过对我国商品和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不难发现近些年来我国的贸易结构向着贸易强国方向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距离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强国地位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基于贸易强国标准中关于商品与服务方面的内容:贸易结构和贸易效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世界级品牌等。

1.贸易结构和贸易效益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的一系列数据表明,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较高比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超过了一般贸易的占比,而外资主导型加工贸易的特征,又使得中国在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仅能获得微薄的加工费,效益较低。中国的贸易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考虑到服务贸易的附加值较高,中国不平衡的贸易结构将对外贸效益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国向贸易强国的推进。优化商品与服务的结构,提高高级生产要素在商品与服务中的比重,是构建结构路径手段之一。

2.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保持贸易利益增长的核心在于追求贸易附加值。毫无疑问,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上游位置的是贸易强国,一般而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充裕的技术和资本要素长期占据价值链分工中的战略价值环节,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嵌入过程中被锁定在附加值较低的中低端环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贸易,即发达国家负责中间品的生产和出口,发展中国家负责加工组装环节并出口最终消费品,由此产生“贸易利得”的不平衡。

提升中国商品与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是构建贸易强国的商品与服务结构路径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3.世界级品牌

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导,人们对于世界经济强国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是从品牌开始的。而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和市场的渗透、占有和垄断,也是通过这些品牌实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品牌策略研究,因为品牌是区域经济中鲜活的生命体,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品牌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附加在产品和服务上的价值。品牌创造企业价值,企业创造社会价值。一个强大的、享有声誉的、影响深远的品牌,其实可以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是竞争优势。

品牌的缺失致使中国企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靠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艰难度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是企业创造高附加值和获取丰厚利润的竞争利器。构建贸易强国的商品与服务路径,缺失构建世界级品牌这一路径,是不可能成功的。

三、优化我国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路径对策建议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基础,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已经不能给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带来优势与利益。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抛弃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才能在出口贸易中取得优势。

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贸易基础上,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提升出口商品质量。加大对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贸易和低碳贸易,突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低碳h保的产品出口,增强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

2.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

第一,积极打造适合我国自己的产业链。中国企业应该稳步地走出去,通过大规模的走出去,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生产率和资源禀赋进行要素优化整合,全球分工合作,进而打造国际产业链条。其次,提升我国贸易地位的关键资源要素必须是依赖于国内的要素基础,需要培育技术资本等长期受外资控制的瓶颈要素,整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替代我国失去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通过要素调整,摆脱锁定在产业链低端的困境,向高端价值链攀升,走出“重复引进”国外技术的不良循环,摆脱受制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困局。发挥产业联动效应、技术外溢和“干中学”等经济效应,促进高端要素禀赋的积累,融入高端分工环节,推动贸易结构升级,提高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

第二,增强企业的国内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应摆脱对原有发达国家企业技术路径的依赖,更加完善产学研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我国特有的资源要素禀赋,将技术进步的生产效率提高与优化劳动力素质结合起来,着力从强化我国市场的消费感知,优化产品研发等优势增加产品附加值,整合多维度的资源与能力,攀升到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实现企业升级。

3.提高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品牌的构建与营销

第一,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企业应该对自身品牌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和定位,树立一个合理科学的品牌发展策略。品牌发展的策略的核心在于企业的品牌文化的内涵。有名的产品不仅仅是靠价格去吸引消费者而是产品本身所拥有的品牌文化。所以,一个产品要想长远的发展需要依靠的是产品的文化底蕴。这是企业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还要注重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注重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一个没有属于自身技术的企业是不能够在现今的国际市场中生存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只有不断的进行企业的创新改革,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位于不败之地。

第二,可以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力量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现如今,媒体的力量越发的强大,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信息的流通更加的便捷。相关的企业可以利用这种传播的方式,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从而去的知名度,受到消费者的信任。

四、结语

综述所述,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但并不是贸易强国。出口产品当中,绝大部分附加值比较低,自有品牌比较少,在全球的营销网络和营销方式也是比较滞后的。这是我国下一步由一个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当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这也与中国在新常态经济下的发展方式和目标一致。在构建我国的商品与服务结构,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这条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郑甘澍.中国实现贸易强国的路径探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

[2] 赵蓓文.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升级[J]《世界经济研究》20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