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范文

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

第1篇: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范文

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选择模式是农村依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按照市场需求完成资源合理配置的产业化方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模式在不同地域之间可以借鉴或模仿,但发展路径起点的选择只有与当地基础条件相匹配,才能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少走弯路。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以文化资源赖以为生的环境为基础,广阔的文化创意消费市场为前提,众多充满活力的艺术家和产业经理人为依托,以及来自政府的恰当的扶持政策,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不能脱离环境、市场、技能和政策这四个要素,而充分认知产业发展要素是理性选择产业发展路径的前提。(一)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农村发展基本要素是当地自然条件、传统文化和基础设施等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决定当地优势产业类型,传统文化是产业主体之间实现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基础,基础设施则对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产生影响。正如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C.North)所说:“非正规约束在制度的渐进演进方式中起重要作用,是路径依赖性的来源”[2](P43)。农村经济社会历经多年的积淀而逐步形成的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特色产业,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和商业传统,以及区位特征都会反映在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从而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演进方向和方式的选择。(二)市场经济组织通常将利润最大化当做追求的目标,利润的来源是市场,市场需求是经济组织获得现实利益的根本保障,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萌生和发展动力归根结底来自于市场需求的导引。正如德国学者杜能(J.H.von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中的描述,一个区域的农业布局尽管存在不同的结构和方向,但市场需求才是造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3](P66)。市场需求决定经济活动的价值,对产业组织的行为方式产生方向性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为市场供给的产品,其市场响应程度就体现为市场需求量,这也是产业发展水平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未来。(三)技能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指出技能是强有力的生产推进器,它能够征服自然,满足需要[4](P126)。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农村发展进程,技能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与产业内容相关的特定技能。这些特定技能包括经过长期积累沉淀的被产业组织所掌握的与文化创意产业运营活动有关的技术、工艺、经验、方法等。这些特定技能大都随着文化创意在农村的发展而产生和扩散,具有空间上高度集中的特点,通过产业组织在特定区域内的合作与交流逐渐实现共享。技能的积累和外溢在增强产业发展能力的同时,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演进提供新的动力和技术支撑。(四)政策政策是政府对产业主体市场行为的规制以保障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的制度安排。如前文所述,在政府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模式中,政策对于产业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尽管依靠市场力量自发形成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组织在起步阶段并没有直接受惠于政策因素,但当产业初具规模并显现出可观的经济社会效应之后,政策将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激励力量,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环境的优化能够推动产业加速发展。同时,政策能够影响产业组织战略目标、成长方式、产品和市场策略的选择,以及不同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构。

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文化特质和资源禀赋差异大,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全面盘点和认真梳理当地产业发展要素,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条件,遵循系统性、适宜性和应变性的基本原则选择恰当的发展路径。(一)系统性尽管环境、市场、技能和政策要素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这四个要素在发展实践中缺一不可。系统思想指出,任何要素一旦离开系统整体,就不再具有它在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系统的本质属性是要素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和统一性,系统最优化是系统管理的核心问题[5](P12)。文化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创意人才和现代经营理念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由此导致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效益不高、产业化程度低。另外,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意元素融入度比较低,缺少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认同感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整合,即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找寻文化资源产业化恰当的突破口;争取政府政策资源,为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的财政投入和税收管理体系,吸引金融、企业和社会资金等多元投资主体进入产业领域;尊重市场,研究市场,在产品创新升级中不断拓展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整合所有可以利用的发展要素,以促进产业整体价值的提升。(二)适宜性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的驱动力来源于区域资源要素禀赋,资源要素禀赋直接制约着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布局和发展领域。政府主导模式突显政府意志对产业发展的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有明确的产业规划作为指引;资金推动模式体现投资人的趋利倾向和资金周转特性,产业规模与资金流量的相关性清晰可见;资源转化模式的重点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产业内容与文化资源内涵一脉相承;而需求引发模式基本上是市场发挥其资源配置能力的结果。综合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的选择实质上是产业化进程中资源要素禀赋的现实选择。我国广大农村的差异化,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方式和产业内容上不能生搬硬套或模仿复制,而应该依托本地优势资源,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为重点,选择与区域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匹配的发展路径。(三)应变性发展本身就是变化的过程,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必然伴随产业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权变理论强调管理决策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相应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而灵活应对,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适合的模式、方案或方法[6](P202)。在以政策和资金为主要推动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模式形成初期,文化资源的开发是试探性的,市场需求处于懵懂阶段,政策和资金对产业发展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当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就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在资源转化和需求引发模式的开始阶段,政策和资金并不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是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效应会牵引政策和资金逐步进入产业领域,并成为产业成长的加速器。由此可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产业发展环境和资源要素禀赋演进关系的变化,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路径,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

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演进的方向选择

第2篇: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背景;农村文化;发展趋势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由于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刚刚开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处于起步阶段。

1.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如东北地区盛行“二人转”、华南地区则以舞狮表演。但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

2.场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设立文化站,或者仅仅是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

3.专业性较低,产业规模小。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参与者是农民,而目前大多数农民仍主要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获取生活来源。农闲时期,很多农民则选择到城市务工,只有较少的农民业余性地从事一些文化产业活动,如工艺品制作、舞蹈排练等,专业性较低。并且多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缺少对外合作,导致产业规模小。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亦如此。大部分人认为只有在城市才有文化产业,只有城市才能够发展文化产业,甚至将文化产业等同于城市文化产业。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与措施,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到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上,而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重视,没有出台相应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扶持预算安排。

2.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条件差。城乡公共服务分配的不均等,导致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较差,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很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公路、电力、广播电视、通讯等建设滞后。例如,我国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相当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用来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由于其主要分布在交通闭塞的山区,基础设施的落后致使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配套条件不能满足,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无从下手,即使有了较好的发展也很难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3.农村文化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首先,基础薄弱的农村经济难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决定农村经济在较短时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农村文化发展受农村经济制约的现状将持续存在。其次,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发展形成挤压。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城乡文化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挤压,呈现逐渐边缘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物质、财政资源的城市偏好、农村文化人才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最后,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困难重重。近年来农村文化的断裂使生活其中的农民越来越成为“无根”的草民,致使农村社区赌博、吸毒、封建迷信活动等不良现象丛生。

4.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例如,农村舞蹈的编排、手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都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普遍偏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十分有限,不能将自己拥有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而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水平等条件限制,使很多优秀的、精通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集中于城市中,而不愿意到发展空间更大的农村来。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农村文化产业规划、研究机构,使一些有意愿致力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没有稳定的职位安排,导致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三、新时期背景下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势

1.队伍数量将不断增加。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如狮舞队、腰鼓队。在南宁市的一部分镇,富裕起来的农民会自己出资聘请专职老师来进行教学,广场舞、舞扇、舞剑等舞种,在农村也随处可见,这些都是农民们自发组织的,没有任何目的,只为健身乐呵。

2.作品质量将不断提高。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农民群众从简单的、粗糙的田坎拍打起舞,发展到场面恢宏、声势浩大,编排精细的大型舞、广场舞;由低俗的、带有封建色彩的笑语,变化到有较高文化品位、文化艺术高雅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由简单的讲民间传说,俗语、谚语变化为讲评书、小品。由于见识面的不断扩大、文化素质修养和自身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学会,而是要学好。这种变化是由单一性、低层次向多样化、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变化,并且是一种长时间内持续的变化,只要有差距,这种变化就会不断地发生,这种动力使参加的群众更广、社会性更强,影响面更宽,为社会发挥的作用更大。

3.内容上将不断更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内容上从简单的、单一的活动,变化为以乡、村、户三级文化网络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内容极为丰富的展示活动。现今,这些群众文化把经济贸易、科技交流、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以更新、更美的形式渗透在活动之中。现在的群众文化活动又贯穿着历史的演变,传承着好的内容,把历史流传下来的群众文化,形式好的在内容上更新,内容好的在形式上变异。如:玩龙、舞狮,从古到今一直流传,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没有太大变化,但表现的思想内容已截然不同。过去舞龙,是一种图腾崇拜的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具有迷信色彩。今天舞龙,则以代之龙腾虎跃、振兴中华的内涵,象征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赋予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上的变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发展农村文化,让先进文化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开花,需要立足乡情民意,反映时代特点,迎合农村文化发展的趋向,以人为本,重在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秦海燕. 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反思[J].青海社会科学. 2011(04).

[2]成冉. 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1(02).

第3篇: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范文

论文关键词:重庆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一、研究意义

作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重庆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试验,其文化产业在过去五年以年均28%的速度快速增长,为同期重庆市GDP增速的两倍。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6.46亿元,占全市GDP的2.87%。从重庆文化产业结构可以看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发行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以数字传媒、动漫、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

现阶段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如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等,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较少。由于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数据不甚完整,口径亦不统一,缺乏使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需要的大样本数据。比较而言,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通过对“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鉴于文化产业客观条件的制约及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本文将文化产业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考察两者之间的灰映射关系,从而得出影响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因素的相关顺序,以此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二、研究方法

关于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目前尚无经典理论加以诠释,但中观层次的产业是宏观经济的组成元素,可依循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来分析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以哈罗德、多马、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假设下,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作用;以卢卡斯、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则认为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结合产业兴衰转化规律,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场与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政府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资助、扶持和保护的各项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与导向作用。此外,任何产业的形成都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市场空间大小及其市场需求前景,对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劳动生产力、资金、技术、财政拨款、消费需求、投资、重大项目带动几个方面为数据指标分析其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指标选取及灰色关联模型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进行灰色管理链分析,首先要选准系统行为特征的映射量,本文将重庆文化产业增长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随后进一步明确影响系统行为的有效因素,即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及比较序列,设系统行为序列:

X={x(1),x(2),…,x(n)}

X={x(1),x(2),…,x(n)}

………………………

X={x(1),x(2),…,x(n)}

………………………

X={x(1),x(2),…,x(n)},i=1,2,.....,m

基于文化产业相关评价模型的建立原则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量化的原则,采集2005年至2008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及重庆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中选取数据,(重庆统计局2009年文化产业数据仍在整理中,本文的研究数据最新截止到2008年。)选取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系统特征数列X,人均生产总值X;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定为X及X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X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X;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X;科技经费支出X;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X;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X见表1。

表12005~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数据

年 份

指 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X

39.80

52.41

66.66

88.57

114.16

146.46

人均生产总值(元)X

8075

9608

10978

12437

14622

17575.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

8093.67

9220.96

10243.99

13715.3

12590.78

14367.5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

2214.55

2510.41

2809.32

2873.83

3509.29

4126.2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元)X

1025.99

1200.52

1391.11

1449.49

1237.35

1498.9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元)X

180.28

198.65

249.71

189.73

195.97

211.83

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X

4.21%

4.53%

6.27%

5.63%

6.11%

7.11%

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比重X

1.93%

1.98%

2.03%

1.97%

2.57%

3.25%

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占重庆GDP比重X

1.91%

1.87%

1.98%

2.56%

2.95%

3.01%

8个影响因素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生产力提高、文化需求拉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根本动力

从表3可知,重庆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影响最大,分别位居一、二名。这两者是文化消费需求的根基,而文化消费构成了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最终环节和源泉,并调节着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和供给,促使文化产业结构随着人们需求层次高级化而高级化。产业经济学中指出,生产力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是新兴产业的内生动力,也是根本源泉。重庆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在经历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推动之后,正在从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

文化消费能力在现实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文化消费总量不足。2007年,上海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653.67元,北京2007年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383.96元,相比之下浙江为2158.32元,而重庆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12590.78元,相比之下可见其差距。其次是文化消费能力地区差异显著。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对重庆文化产业影响排位居第五位,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更是排位第五。如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带来的“消费断档”,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市场本身寻求内生性增长源泉加以解决。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文化投资方向、扩大文化投资规模

资本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该产业的规模和素质,由表三可以看出: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对重庆文化产业产生的影响位居第三位。重庆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一定成果之后,需要继续稳步推进“转企改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扩大文化产业投融资力度,尽管文化领域的投资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但仍应给予其投资空间,这需要政府出台明确的产业发展与投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民资、外资等进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商贸、房地产、金融等外部行业以多种形式对文化产业进行资本渗透与融合,在发挥资本运营作用的同时,引入国外文化服务业先进理念、文化管理先进模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

目前来看,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政府投资扶持,2010年,在中国国际文博会上,重庆9个政府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额近80亿元。重庆市政府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采购、后期奖励等方式,成为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开拓新的投资主体,2007年,浙江宋城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投资集团,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实现贸易成交137.38亿元,协议利用外资10.17亿美元,引进内资108.34亿元,重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要借鉴各省市投融资成功的运行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

(三)从依靠政府政策、投资推动转变为依靠市场内生动力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在重庆的逐步深入,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关键命题将会逐渐转向市场宏观环境。如何给改制后的企业提供一个较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进入退出机制,给予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以国民待遇,通过市场管理文化,将政策性的安排转化为制度性的建设等等,政府应从文化企业改革中转变职能,全力培育规范的文化市场环境。

重庆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的比重对文化产业产生了一定影响,据重庆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显示,2009年重庆市文化与传媒支出19亿元,2008年重庆市对广播电视的财政补贴达到20377万元,对艺术表演团体补贴总计达7187万元,重庆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但是在扩大文化产业供给的前提下也要兼顾需求,兼顾文化产业发展自身规律,重要的问题不是财政是否具备能力,而是能否创新支持产业的体制机制,使得财政资金能够有效发挥作用。重庆市政府在对文化产业进行财政资金支持的前提下,要对支持方式进行合理设计,要避免文化企业把政府作为“客户”,开展不良博弈,降低财政资金的效用。

(四)财政资金应重点扶持高端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

2008年,重庆市政府对于文化体育传媒财政经费投入为151279万元,同比增长26.94%,财政拨款的方向和力度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的根基与灵魂,文化产业同样会面对产业的整体换代升级,因此重庆财政扶持政策应着重偏向于高端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方面,增强深度开发能力、价值增值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处在全国网络游戏产业和休闲游戏的领先位置的深圳,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补贴着重放在高端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依托IT等高新产业的优势和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平台,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加快新媒体产业发展,带动基于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网络基础上众多产业的转型和融合,形成软件服务商、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印刷出版者等共同参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指标排名中,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在影像文化产业发展因素中位居第六,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教育财政支出不单是指在文化产业方向进行的人才培养,但公共教育支出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的投入。文化产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构筑人才的平台。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大相关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及投入;在相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书华,王华强.北京市文化产业关联分析[J]. 经济论坛,2008.9

2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3 钱韵竹,张磊.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9.11

4 深圳文化蓝皮书.改革开放与城市文化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

第4篇: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范文

一、发展河南省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条件

(一)良好的文化政策优势

河南省在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两大跨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在政策和资金上积极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条件。此外,现阶段国家也出台了许多发展农村文化的政策,“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国家其他的惠农政策也为河南省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环境,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制度保障了农村人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使农村人生活得更轻松;对农村的各种补贴和文化、家电下乡等活动给农村人学习科技文化提供了更多具体的帮助,这些都是对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力支持。

(二)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

位居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不仅是国家的粮仓,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省会郑州市集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于一体;洛阳既是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积聚地,拥有者九朝古都的盛誉和国家牡丹园的美名;开封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宋都、菊乡和水城是其三大品牌;“三商之都”的商丘、楚汉文化荟萃的南阳、三皇故都之周口、殷商古都安阳等无不闪耀着灿烂文化之光;新兴地市平顶山、三门峡、鹤壁、济源等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河南不仅历史文化深厚,自然景观也十分丰富,融南秀北雄于一体,四季皆有旅游观光之处。优越的文化资源急需要得到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来开发和展示其价值。

(三)充分的经济水平基础

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这个“门槛”,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则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则进入对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河南省在2009年人均GDP已经进入3000美元阶段,河南省的经济总量在稳步提升,2007年位居全国第五位,这就表明河南省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和潜在的市场需求。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无疑为河南省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又一项巨大的驱动力。

(四)便利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条件

2009年河南省的光缆线路长度达到32.38万公里,初步构成了全省“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河南交通建设投资将超850亿元,再开建11条高速公路,开通4条城际公交,郑州市建起“十桥十路”,民航吞吐量力争达千万。河南交通运输已基本形成以铁路、公路、水路、民用航空组成的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便利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条件为发展河南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发展河南省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思路

(一)推进农村信息化,培育新型农民,营造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文化环境

建立各种农村文化创意产品网站使农村人学会和利用互联网信息和获得信息;使农村人学会在网络上塑造本地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开拓外界市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发展经济和提高农村文化形象的双重作用。农村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农民信息技术素养的增强,是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农村信息化,营造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环境。农村信息化不仅为农村和农民提供了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提供了培养现代农民的途径,使农村人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及发展状况,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不断更新本地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以期开拓出新的产品和市场。

(二)搭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不能闭门造车,而应有充分的交流互动,在互动环境中通过文化艺术思想的碰击,更新观念、孕育创意灵感。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的省市,无不重视交流平台的搭建。“2008中国・温州创意产业博览会暨动漫嘉年华”激发发展动漫产业的热情。西湖创意市大大推进了杭州市创意产业的发展。每年一届的“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搭建了成果展示、信息交流和项目交易的新平台。通过不同农村地区互相的参观学习、组织博览会、组织不同层次上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论坛或城乡文化创意产业交流论坛,展示新产品、激发新灵感、赢得新市场等,来营造一个良性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互动环境。

(三)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农村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农村人有着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有着贴近现实的思想灵光,有着许多原生态的文化,具有生成原生态创意的巨大潜力,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让农村人参与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各地应充分激发当地农村人的创意热情,积极鼓励民间闲散资金积聚起来投入农村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艺人参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农村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农村创意产业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区都需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其他人文环境来发展各自的农村创意产业,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农村每个地区都有一定的闲散资金尚未充分利用,许多农村能人或民间企业家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利用,在积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农村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是符合当前农村特征和需求的。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是沟通各种文化产品供求的纽带,它一方面接受高层的文化信息、文化理念,把这些传递给农村家家户户;另一方面它又要了解农村人的思想动向、文化消费需求,及时向供给方反馈。目前农村基础组织力量薄弱,缺乏专项资金、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专业的工作人员。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农村文化公共设施是提高农村人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基础条件,健身场所和设施使农村人有了思想交流和科学健身的场所和条件;农村文化站或图书馆是农村人提高文化品位的有力保证,农村图书馆、群艺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活动室等这些文化服务设施现在还不够充分。另外,各地也需要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地方文化品位。

第5篇: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对策

一、我国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发展战略、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对外开放程度不均衡、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几个方面。

1 工业化发展战略弱化了第三产业对就业的需求

自200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超过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的贡献率。一般而言,由固定资产投资将更多地拉动重工业的增长,而对轻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则较弱。根据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各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和各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度系数可以看出,受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长影响较大的部门主要是设备制造、采掘、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化工等重化工业部门。这使我国的第二产业部门比重进一步上升,而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第三产业却没有得到迅速的发展,降低了对劳动力的吸纳,使较高的资本投资率并不能导致劳动需求增长率相应增长,不但影响了工业部门的就业总量增长趋势,而且造成了就业结构转化困难,弱化了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条件下的就业促进功能。

2 劳动力市场化发育不完善影响劳动力就业

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存在较大脱节,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1)劳动力市场主体尚未完全确立。大部分国有企业虽然拥有了一定的用人自,但还没有具备充分的市场主体资格。而非国有企业及其员工虽已基本确立市场主体地位,但其行为往往缺乏规范性,随意性较强。(2)劳动市场分割。由于体制或制度因素作用,中国目前尚存在严重的劳动市场分割现象。一是不同所有制部门劳动力市场分割;二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3)劳动力市场法制环境较差。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法制环境较差,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企业侵害职工利益的事端屡见不鲜。(4)劳动力市场服务保障功能尚不健全。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劳动供求信息、职业培训等劳动服务方面尚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同时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主要存在着非国有经济职工缺乏应有的劳动保障,以及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力和运作效率不高等问题。

3 对外开放程度不均衡影响就业结构

中国改革开放的另外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急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理念和国际合作机会,提高了经济的开放度和竞争强度,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对就业结构调整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外国直接投资(FDI)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中国的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调整。当前FDI主要集聚于制造业领域,因此有利于促进中国第二产业就业及促进就业人口非农化;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外资的方式和方法,再加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总量规模较小、结构层次较低、以及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FDI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不足。

FDI分布的不均衡性对中国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区域不平衡性具有一定影响和作用。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FDI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促进其工业化进程,引发了劳动力向东部流动。FDI及其决定的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呈正反馈关系,并将影响到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调整。

4 劳动力素质也对就业结构也有很大影响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现有技能素质无法与不断提升的产业结构相匹配,从而导致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出现失衡现象。在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力技能素质偏低,将无法满足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影响就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此外,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高是中国劳动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

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1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在加快中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同时,还需要采取措施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调整内部结构,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行业。(1)明确第三产业发展目标,大力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且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饱和,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根据第三章预测结果,中国第三产业比重未来一段时间内基本徘徊不前,到2015年时占GDP比重仅为39.0%。因此,我们应制定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重视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实现其内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2)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与制度因素的制约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过大,垄断程度还很高。我们应改变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垄断经营严重和透明度较低的状况,降低第三产业进入门槛,鼓励非国有经济广泛参与第三产业发展,让不同的市场主体开展公平有效的竞争,从而为第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2 科学引导外资流向第三产业是中国目前吸纳劳动力最强的产业,但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偏低,同时中国第一产业聚集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而目前的外国直接投资现状有利于促进第二产业就业但不利于第一产业就业,同时对第三产业就业影响不足,这将不利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此外,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过多地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投资份额和项目明显偏少。而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来看,中国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依次降低的梯度分布,省际差异极为悬殊,中西部地区协调性明显偏低。因此,我们在积极面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科学引导外国直接投资的领域和区域,鼓励外国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向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加速改造中国的落后农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改善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3 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部分,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资能否得到有效配置,并影响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逐步消除各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区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市场化程度。

第6篇: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河北省 特色农业 “一村一品”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1特色产业开发的理论分析与“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运动最早起源于日本的大分县。“一村一品”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品牌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乡、镇、市)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分县通过深入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确立多项特色农产品并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成为振兴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典范。

2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一村一品"的典型案例

河北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河北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近年来,河北以特色产业为着力点,重点发展蔬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芦笋等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产品。许多县市的特色产业已经开始走向集群化、规模化,如大名的面粉、花生、香油产业,张家口的奶业、满城草莓、平泉小蘑菇等。

2.1满城―小草莓,大亮点

满城县是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县,常年草莓占地面积达6万余亩。经过多年发展,满城县草莓生产技术不断完善,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产品远销京津、内蒙古、山西、东北等地。仅草莓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0元,已形成立县富民的支柱产业。2009年,满城县被确定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在草莓标准园内率先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2.2平泉―小蘑菇,大产业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农业县。食用菌已成为平泉立县富民的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其生产基地已覆盖全县91个乡镇,200个行政村,菇农达到4万多户。为不断加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平泉县制订了“创两个知名,建三个中心”的目标,即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全国知名产业,把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打造成全国知名市场,把平泉培育成为周边及华北地区食用菌菌种的供应中心、原辅料和产品的集散中心、人才技术的输出中心。目前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到 203家,年收储加工能力达8万吨。平泉已成为全国四大食用菌产地之一,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称号。

3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1)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河北省大部分县域技术水平落后,特色产业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种植生产,缺少产品的深加工,附加值普遍较低。

(2)特色产业发展缺少全局统筹。河北省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历史长短不一,有的早在改革开放后就进行了推广、发展,而有的只有两三年时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不一,且产业发展的模式、重心和创新类型等也不尽相同。通过调研发现,县域内的特色产业发展主要靠农民自发进行,产业过于分散,缺少组织性,也正因此,特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急需政府的规划、引导。

(3)特色产业的服务、培训体系不健全。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县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无法为农户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培训,无法引导经营的多元化发展,影响着特色产业成果的推广。

4河北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开展 “一村一品”的建议

首先,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发展规划,对农业产业化开展及经营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改变农民自发进行,产业过于分散,缺少组织性的现状。

其次,应划拨专项资金建立科技员、农民培训体系,健全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对县(市)科技局及科技员的培训,打造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直接服务农户的能力。目前试点县(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力量研究本地的农业产业化难题的问题。外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走,本地工作又马上陷入“瘫痪”,造成特色产业无法持续发展。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扎根本地、了解本地产业特征、熟通本地习俗的“田秀才”、“土专家”。农业特色产业化需要依靠本地专业人才与农民相互配合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管理能力。

最后,积极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以地域范围确定区域主导产品。“一村一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从生产主体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的水平、文化素质;从生产对象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提高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有机化水平,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从生产环境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完善产品的人性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一村一品”的理念,鼓励多种农业特色经营,例如农村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的等农业经济新形式,创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形式。

本文系河北省委讲师团系统2014年度课题“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与‘一村一品’”结项论文,课题编号201422。

第7篇: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范文

河南省商丘市是一个民间艺术大市,拥有众多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构成中原地区文化母体的重要分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商丘市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民间艺术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在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亦暴露出传承体系不健全、产业运行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审慎对待。笔者在几次走访王公庄画虎村时,除了对其发展的速度、现有规模及运营模式等产业发展核心问题表示赞叹,另一方面也考虑其将来的发展趋势,作为文化艺术产业,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继承与创新,画虎村目前的现状为大力开拓虎画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来说对于该产业所依托的民间艺术门类本身艺术价值的进一步发掘和提高所做出的“软投入”相形见绌。

关键词:中原地区;民间艺术;产业化;现实意义

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源泉。我国的民间艺术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和全人类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是民间艺术大省,民权王公庄画虎是全省有影响和地位,产业化有一定成效的民间艺术门类。本文选择王公庄画虎村作为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对象,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访谈、实践探索等方式,访谈了包括民权县北关镇政府工作人员、专家和画家艺人,基本摸清了民权虎画的资源价值、传承传播与产业化现状、面临的困难等问题。为此,我们根据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大众文化消费的变化,提出一系列思考及新的发展方式。以期以民权虎为典型案例,寻找和探索商丘地区民间艺术产业化提供可操作和可借鉴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和模式。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和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斑斓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风俗、民族体育活动等,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不仅成为各民族赖以绵延发展、增加凝聚力的纽带,也成为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以及联系世界的桥梁。尤其在中原及广大的西北地区,得以保留下来并持续发挥价值的民间文化形式多样品类齐全,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发展,农民对农业生产力的单纯追求逐步转变为对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的追求,民间艺术的受众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艺术的传统功能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而变得模糊化、边缘化,呈现出新的意识形态。农村民间艺术的需求由个体转向共求,其作用也由单纯的精神生活抒发转向运用民间艺术观念思想的表达转为艺术形式的多维性表现。当地的农村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功能特征发生了新的方向,从单纯的农民精神生活抒发转向市场化、产业化。民间艺术充当起农村娱乐产业制造的推手,其特殊的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为农村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动作用,鲜明地确立了不同地域农村的文化特征。在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被各种媒体广泛传播。此时的地方民间艺术在农村产业化建设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方式。

也有人认为,能实现经济价值的民间艺术固然是好,但是一味追求民间艺术产业化,很容易将那些比较难实现经济价值但同样珍贵的民间艺术逼入死胡同,反而不利于民间艺术的整体发展。如今的民间艺术主要是缺少一种氛围,民间艺术要生存和发展,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支持和民间组织的重视才能支撑下去,产业化的各方条件都尚未成熟,言之过早。针对这种观点,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艺术门类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了生存空间,但大部分民间艺术还有着深厚的土壤,能够在农村产业结构市场化的背景下谋求新的发展。

当历史进入到20世纪,民间艺术受到其从属性的制约,逐渐失去活力,面临着生存困境,民间文化正受到来自商业社会外束文化的冲击。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使许多人脱离了维系生活的土地到城市中谋求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尤其是工业化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原有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方式很难适应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可以说,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脱离导致其加速衰落。

通过对王公庄画虎产业发展个案进行探究,进而联合商丘地区其他的民间艺术门类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虞城县的花木兰传说、柘城县的大仵民间舞蹈和李秀山泥塑、商丘市的四平调、睢阳区的火神祭祀、睢县的二夹弦等。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要重点打造“华商之都”文化品牌,围绕“商”字做文章、谋发展、求振兴,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认为:“艺术作品毫无疑义应走近普通大众,他们有这样的文化权利也有这些需求。但现在的艺术创作,似乎还没有把面向普通百姓、进入寻常人家作为目标或方向。出现在展览会、博览会、画廊等场合的作品,大都指向特定受众。进入市场领域的作品,主要是按商品的游戏规则在流动。”因此,民间艺术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该艺术门类本身的传承与发展,而且也极大地丰富并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发展传统艺术文化,首先是这种文化对于接受者是否有价值。目前不少地方采取了多种措施希望能够保护传统文化,但是能够真正发展传统文化的就没有多少。文化的传承很大的程度上属于说教,没有实质内容。而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结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成为一个产业的保护促进方式,渐渐成为共识。当代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民间艺术产业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民间艺术指明了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 庞向辉.“画虎村”的变与不变[J].农家参谋,2010(07).

[2] 郭俊华.小画笔画出大产业[J].村委主任,2010(03).

第8篇: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村庄;发展模式:实施策略

一村庄演变的背景

海盐县(含8镇2区,总面积507.3平方公理,根据海盐县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区范围)现有农业人口28.817万人(2003年统计数据),行政村104个。

海盐属于嘉兴地区,在历史上背负着“天下粮仓”的盛名,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粮为生,由此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性,大大小小的村庄是他们传统的生活聚居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快速向外拓展及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城市用地急剧膨胀,导致城市边缘地带大量的传统村落和耕地不断地被“圈”入城市范围以内,由此形成了以居住职能为主的、不同于一般城乡社区的“城中村”,另一方面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和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凌乱布局和无序发展导致农村污染严重,传统村落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而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和控制,规模扩大化、形式功能单一化及村庄配套设施的滞后导致村庄传统特色的消失和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由日照、通风、占地等问题引发的农村纠纷日益增多。

造成村庄问题的实质在于: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大拓展时期,城市在缺乏资源和远见的背景下,城市为获取发展空间而采取的妥协性征地政策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城中村”,而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却在减少,包括资金投入和管理投入等各方面,而热衷于招商引资,开发各类工业园区,再加上村庄规划的滞后、政策之间的矛盾、管理的松懈、农村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农民建房的无序和混乱,耕地被蚕食,居住环境在不断恶化。从而使许许多多的村庄面临着历史转型的十字路口,现有的村庄将何去何从?

二村庄的现状特征

平坦的地势和密集的水网使得海盐的农村村庄呈现匀质性的特征,或者形象一点可以说是满天星状。

2.1村庄规模小根据海盐县村庄现状调查汇总,县辖行政村104个,自然村达3953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有38个自然村,而且有一个共性就是。规模越小的村庄,户均占地面积越大(既有用地空间受制约小的原因,更有制度、管理方面的原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该县村庄分布之散,自然村平均规模之小,农村建房侵占土地资源之严重。

2.2土地粗放使用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超过150平方米,大大超过市区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根据总体规划,我县干2005年市区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基本处于自由式的无序建设状态,村民住宅大多为2—3层独立式砖混结构建筑。大多数的农村居住点沿河分布,在远离城镇建成区的村庄,目前还保留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特点。

2.3公建设施滞后

学校、医疗卫生、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村民的需求,缺乏公共活动场地,供儿童和老年人使用的外部环境设施和绿地等更是无从谈起。

2.4基础设施缺乏,居住环境恶化

村庄内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排水设施不合理或基本没有排水设施,导致内涝,环卫设施缺乏,存在不少卫生死角,脏、乱、差现象较严重。有些村庄内,居住用地,乡镇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互相交织,居住环境更差。

2.5住房形式单一,功能落后村庄内住宅建筑形式单一.功能落后缺乏有效引导,村庄特色逐渐消失。由于农民房屋建设缺乏科学设计指导和地方政策对农民建房规定过分简单的划定,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到现在还在沿用功能明显不合理,建筑形式又十分单一的3—4层楼房。

三村庄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

分散的村庄进一步固化了农业经营的分散化和土地经营的细碎化,使得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也增大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难度,进而影响城市化进度,最终会影响到城市发展速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分别采取拆迁安置.撤并、迁移、就地发展等不同的措施,并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逐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现农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这是海盐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针对目前“满天星”式的村庄分布状况,应根据《海盐县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对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县域用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在整体上对各类区域的性质和性质给予界定,把县域划分为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农业生产区等三大区域,针对不同区域内的村庄制定不同的村庄发展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整治措施。

3.1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内的公寓化模式

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内指武原镇城区、大桥新区等城市重点发展区,主要以城市建设用地及二、三产业发展用地为主。其村庄的发展模式采用公寓化模式,对区域内村庄按条件成熟状况逐步以整体形式进行改造.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按城市住宅区标准统一建造公寓式小区。

实施策略:(1)政府统一规划引导,市场主导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参与改造。(2)统一建设,成片改造,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公寓化改造必须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实行统一建设、成片改造。同时改造项目应纳入垒县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以免造成土地供应失控,冲击房地产市场。(3)土地彻底国有化,完全消除改造的产权障碍。

3.2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内公寓化与农民新村相结合的模式.

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主要指各建制镇的镇区及其工业功能融资区,主要为城镇建设用地及第二产业发展用地。在该区域内采用公寓化和农民新村相结合的模式。农民新村是以集中联排式低层为主的住宅区。农民新村模式鼓励村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实施策略:1).规划城镇建成区以内,在有条件的村庄推广公寓化改造模式。一般村庄采用农民新村形式予以改造,农民新村以复合式公寓和联排别墅为主要住宅形式。2).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改造为主,允许其它单位参与改造。这种方式一可降低改造成本,二可筹集改造资金,三可保证新村的建筑质量和整体环境。3).各乡镇因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制定出台各种政策和办法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3.3农业生产区内村庄的田园生态村庄模式

本区不仅是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城市生态功能区及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所构成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农副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农业的生活服务功能、生态功能,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教育的需求也在增加。本区应避免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宜集中布置农村居住点和农业园区。即采用集中型的田园生态村庄模式。民房逐步向基层村、中心村集中。

实施策略:1),依靠重点工程的模式。利用重点工程安排的拆迁补偿资金,进行新农村村庄建设。2)、依靠工业园区建设,企业与农村联姻的模式推动、支助新农村建设。3)、政府适当补贴模式。主要还是靠村、组集体经济和村民自身的参与。4)、土地问题可以通过宅基地整理、租用或对下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指标问题在一定区域内平衡。

第9篇:农村产业发展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桑蚕产业化金融支持研究

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致使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生产规模逐年下降。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备发展蚕茧丝产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将蚕茧产区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对稳定我国蚕丝产业、保证我国茧丝绸大国地位、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应和推进这一发展态势,商务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加速桑蚕产业化发展。

一、桑蚕产业化特征

桑蚕产业化是以区域桑蚕产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桑蚕生产、加工、商贸和科研等环节实行一体化、企业化管理,实现各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经营体系。其应具备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市场向导化

指桑蚕产业化紧要组织从事的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活动,均从从市场需求出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介,最终实现生产经营效益。

(二)分工专业化

指生产过程中,根据各主体能力和特点,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环节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使桑蚕种养加工,产供销和服务等产业链相连接的系列化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经营一体化

指企业与科研机构,与农民之间以规范合同相维系,按照某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运作,对桑蚕种植、加工、产品销售和科研各环节目标做出具体规定,明确生产责任,以及按照全面经济核算制度与财务制度,实行对内财务公开,明确各要素之间利益,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四)区域规模化

指桑蚕产业集中于某个区域内,凭借高新技术和较低成本生产,实现较大的批量产出,增加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上林县桑蚕产业化发展现状和特点

上林县桑蚕种植历史悠久,是广西重要的桑蚕基地县之一。根据广西上政办发「201019号文件精神,上林县人民政府在确保原有桑蚕历史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桑蚕改扩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全县各乡镇的工作任务,详情见如下图表:

据统计,2011年7月全县的桑园面积已达到13万亩,年产鲜茧9000多吨,产值达2.9亿元。丰富的桑蚕资源,使上林县涌现了“斯尔顿丝绸发展有限公司”,“海润丝绸发展有限公司”,“中兴丝绸发展有限公司”,“金鑫丝绸发展有限公司”,还引来了第五个大规模的丝绸公司――山东淄博大染坊丝绸公司,进住上林县投资丝绸和缫丝加工项目,年加工白厂丝300吨,绸缎280万米,总产值达人民币1.5亿元,可消化当地产蚕茧860吨。目前,上林县桑蚕产业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据有关部门统计,上林县桑蚕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4.55万亩增加到2011年7月份的13万亩,增副了185.71%。目前已有5家大型缫丝企业落户上林县。2007年斯尔顿、海润两家缫丝企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2008年,斯尔顿公司由原来的12台机组扩大到15组,海润丝业由8组增加到12组,金鑫与中兴两家公司分别由6组扩大到8组。同年,山东淄博大染坊丝绸公司丝绸加工项目也于6月底竣工投产。

(二)生产技术明显提高

为了让农民真正掌握种桑养蚕关键技术,上林县桑蚕推广站对蚕农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的传授采取集中课堂培训或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办法;还在全县大力实施“优茧工程”,推广“桂桑优62”、“桂桑优12”等良种桑树种植,引进和培育抗病、高产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良蚕种,推广方格簇、小蚕共育、简易大棚、省力化养蚕等实用先进技术。目前,全县在大丰镇、西燕镇、巷贤镇、中可乡等建立了小蚕共育基地。

四、上林县桑蚕产业化发展的三种基本合作模式构思

(注:TBT项目融资建设是一种以BOT项目为基础,将TOT与BOT项目融资模式结合起来的项目融资建设模式)

上述三种产业化合作模式是最基本的桑蚕产业化发展模式,我们在开展实践的同时,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把以上三种基本合作模式结合起来并进行创新,鼓励企业、农民和科研机构联合走股份合作制道路,实施真正意义的“经营一体化”合作模式:

一是在合作模式上,应大胆尝试桑蚕种植,加工和科研单位以资金、商誉、技术等,按市场原则入股,结成以股份为纽带的“农民+企业+科研”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科研”为一体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各方面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多方共同关心的稳定的产业集团,进一步提高产业资质,满足金融机构贷款条件。

二是在资产调配上,公司能够统一调配使用“技术,固定资产,应收帐款”等一切可以抵押资产,为公司发展壮大筹集资金。

五、金融机构支持桑蚕产业化发展贷款现状

上林县桑蚕产业化贷款现状:

上林县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银行,无论在支持农户种桑养蚕上还是在支持丝绸企业的发展上,均起到了“主力军”作用。她开通了贷款“绿色通道”,为茧丝绸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把信贷服务渗透到桑蚕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上林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营业网点点多面广、最贴近农户和农户最信任优势,制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因需放贷、动态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深受农户的青睐。

在支持丝绸企业贷款过程中,上林县农村信用社给予丝绸企业最高限额循环贷款。企业按“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规定适用授信,有效满足了“快贷快用”的需求,适应了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化快、波动大的情况,避免了因操作“时间差”而造成企业损失。同时,针对丝业企业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的特点,上林县农村信用社推出丝业企业间的联保贷款、办理土地、厂房、机械设备抵押贷款、茧站联保贷款、干茧(原材料)质押贷款、改变传统“房地产抵押――存货(干茧)质押――保证”担保顺序,建议企业按“保证――房地产抵押――存货(干茧)质押”的顺序办理贷款等贷款方式,帮助丝绸企业办理各种贷款。通过以上办法,基本满足了企业的信贷需求,为企业的发展谋得了时间和融资空间,加快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深受企业喜爱。

上林县农村信用社在发放桑蚕产业贷款上,贷款利率像其他贷款品种一样,严格按照“存贷挂钩,利率优惠”的政策执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是根据借款人申请借款日前4个季度中任意1个季度或者借款人申请借款日前12个月中任意连续3个月存款的一定比例确定贷款额度和贷款上浮利率。详情见如下图表:

(注:上述贷款基准利率是根据2011年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

六、金融支持桑蚕产业化发展思路

(一)积极发展合作支农新模式

一是创新“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合作模式,拓展委托、银团贷款,资金批发等业务,联合支持桑蚕产业化,二是创新“银保联动”等多种合作经营方式,发展“小额贷款保险”、“抵押贷款保险”等业务,减少信息不对称性,降低和分散信用风险,提升桑蚕产业化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推广“银政保、企协农”相互组合的新型支农模式,建立利益共同体,相互合作,相互制衡,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巩固农业链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担保方式

一是创新农地担保制度,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使建在集体土地上的农业企业真正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二是加快“信贷+保险”、“信贷+财政贴息”、“信贷+公司担保+大户”等新型抵押担保贷款方式的试点和推广。满足农村金融多元信贷需求。此外,要完善贷款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建立本地实际状况和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内部风险评价体系,防范桑蚕产业化进程中的风险。

(三)引导和优化信贷配置结构

一是中央银行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桑蚕产业发展。二是金融机构以桑蚕加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持重点,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升级以及桑蚕产品季节性收购;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下的订单农户、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三是根据桑蚕产业化发展特点,降低贷款准人门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以满足桑蚕产业化发展需求。

(四)制定桑蚕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是设立桑蚕产业发展基金,将桑蚕产业发展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补助新造优质高效桑苗,桑蚕种植水灾或旱灾政策性保险费等补贴,二是对桑蚕产业化项目投资实行减税或免税措施,以引导激励各类资本参与桑蚕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冷晓明,王铁生,叶英斌.农业产业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