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化资源配置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成为实现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确保高质量课堂顺利实现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语文课堂质量进行概述,以期能够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一、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教师要有“走出去,引进来”的意识,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保障工作。那么,我们该如何将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听课、评课、同课异构以及公开课等方式来学习其他同行的优点,同时,通过教研组的评课来找到自己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还能促进教育的公平,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以“学习”的态度在优质资源共享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为语文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打好基础。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1.同学科资源的整合
所谓的同学科资源的整合就是将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在教学《怀念母亲》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也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充分发挥教材资源,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将本文与之前所学过的《慈母情怀》《梅花魂》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与《慈母情怀》进行对比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思想;与《梅花魂》进行对比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总之,同学科资源的整合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2.跨学科资源的整合
跨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授课的时候,我结合历史教学中的“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知识与本节课的内容相结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要合理优化教材资源,并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育公平,进而在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程度的提高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合理利用课外资源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优化信息技术资源,合理利用课外读物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效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授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桂林的山和水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中心思想,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在确保教育公平的情况下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为高质量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 有效性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现有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以缓解目前的资源短缺现象。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理论者的思想,是实践者的行动。要透彻认知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要有效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从以下几个问题认识与解决。
一、化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应该在怎样的区域内实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是国家级层面的,可以是省级层面的,也可以是县级层面的,还可以是学校层面的。不同层面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会有不同的内涵。所以,我们在探讨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时,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
基本公共化学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调研中,我们认真比对上级的要求分析资源配置上的差距;比对先进地区的做法研究工作上的差距;比对区域间的优势剖析发展上的差距;比对群众的愿望了解需求上的差距,认为当前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如果站在县级或者学校的层面,从大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那我们阐述的思想,就好似来自远方的雷声,要准确把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必须先了解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所在的区域。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是辨证明晰教育均衡理念,从三个方面来增加对均等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到均等化,人们往往误以为就是人人享有一样的教育。无论领导者、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界,都应该对均等化的理念有基本的、科学的认识。一是对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的认识。教育均等化服务不是指所有公民都享有完全一致、没有差别的公共教育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为所有公民都提供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教育。二是对教育均衡包含教育资源数量上的浅层次均衡和教育质量上的高层次均衡的认识。在教育资源数量上,可以遵循平等对待和补偿弱势的原则,通过“削峰填谷”使强弱双方在数量上趋于平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强弱双方的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质量的高层次均衡。三是对教育均衡是有层次性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认识。教育均衡是相对的,始终处在均衡与不均衡之间。当一个均衡目标基本实现后,需要鼓励和推动一些学校在竞争中逐步形成新的优势,在“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中推庸共教育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是谁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谁来实施?也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是谁?要弄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必须先要知道谁主管教育资源?依常规,谁主管着教育资源,谁就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体。在当前的形势下,客观来说,政府能够给足教育经费就很不错了,经济的发展问题、社会的稳定问题,政府都关心不过来,自然就无法顾及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只能由县级教育局来完成。真正说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的问题。但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必然有限,不可能由于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政府忽视其他投入只管教育投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在一定经济与社会基础上开展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教育资源丰富,还是贫乏,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都得进行,其主体有责任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之产生最好的效益。推进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机制。深化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育系统化学校教育人才存量资源的盘活与优化工作。实行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实施动态、规范和科学的管理,盘活存量资源,确保教育行业最大程度的人才使用率。
三、有效开发和利用化学教育资源的基本途径要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其主体必须先要知道,自己手中有哪些教育资源?有多少教育资源可以用来进行优化配置
站在不同的层面,教育资源会有所不同,如国家层面上的教育资源肯定与一个学校层面上的教育资源是不同的。本文讨论的是县级层面上的教育资源。不管是哪一个层面,教育资源总是丰富的,但是,可用于配置的教育资源却不一定很多。例如,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教育局就很难配置好区域内的教育经费了,同样,这样的形势涉及学校,学校也无法配置好学校的教育资源了。要优化配置好教育资源,明确教育资源有哪些还不够,更要明确的是,哪些教育资源是可以用来配置的。比如说师资队伍存在学段学科及城乡间的不均衡。一是化学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缺失。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二是学段、学科教师不平衡。三是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年龄结构老化。四是教师的招录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如何才能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一)教育资源的含义
教育资源是指为了教育、培训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而在教育领域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约束下所做出的决策,使其分配给不同区域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适应所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最佳组合。
(二)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
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大体有市场配置教育资源和政府配置教育资源。一般来说,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两种配置方式同时存在、相辅相成。对于教育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教育供给,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
(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1.教育性和服务性原则
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如何分配,除了坚持资源应用效率性原则外,还应发挥能够支持和强化教育的功能,突出教育性。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即为学习者学习服务。
2.合理性原则
看一个教育机构或教育单位对教育资源的应用和分配是否合理,我们要看其资源配置是否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率,使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规模效益原则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仅仅是指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应考虑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合与共享,同时还能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在考虑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要根据本地教育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合理地制定资源配置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摘 要: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有利于提高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质量,实现财务预算管理零死角,降低成本支出,有利于高校优化资源分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过于粗犷,导致预算管理制度的混乱,非常不利于高校的长期发展,因此,对高校财务预算实行精细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 财务预算 精细化管理 改革
1、前言
预算精细化管理指的是在财务预算管理中融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对预算进行全面管理的同时把握其中的重要环节,以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并落实预算管理责任以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各个环节的密切联系和合作。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为的是挖掘财务管理工作的潜在价值,科学合理的实施精确、细致的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范围,已达到合理预算,节省成本开支,提高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1]。在高校财务预算中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但我国现在很多高校的预算管理仍存在诸如管理不科学、执行不彻底、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评机制等问题,因此高校中传统的预算管理也不符合快速发展中高校的管理需求,所以应该改革高校预算管理制度,推行预算精细化管理。
2、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良好的预算管理意识
我国现代高校中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够,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高校预算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首先,更重视教研工作而忽视了对财务预算的管理工作;其次,财务预算没有与高校战略性发展目标、资源分配等工作结合起来;再次,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后,普遍缺乏对预算管理足够的执行力度和监管力度。
2.2 缺乏完善标准的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预算编制。目前高校中很多预算编制人员没能完全了解各大高校的下属业务,导致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出现偏差或错误的情况,无法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预算定额标准。此外,采取传统的统计评估方法并不能准确的确定各项业务的预算定额,导致高校预算定额缺乏准确性和合理性,非常不利于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进行。
2.3 缺乏良好的预算管理执行力
我国高校目前在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执行力度不高的问题。比如:①因为没有标明项目经费的具体用途,导致项目经费缺乏明确的使用标准,随意性很大;②某些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只流传于形式,缺乏具体管理方法;③对高校的各项收入没有按照编制进行分配,使编制工作形同虚设;④没有科学制定预算支出结构,无法实际反应出高校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也就失去了对财务的控制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各项工作的展开。
2.4 缺乏完善的监督考评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健全的财务预算监督考评机制,预算管理工作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导致预算定额经常出现较大偏差,随意性较大,造成高校财务管理混乱,出现收支不平衡现象。
3、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改革建议
3.1 树立预算精细化管理理念
任何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应用都离不开管理层的支持与重视,何况精细化管理要求各部门的紧密配合,所以要在高校中推行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就必须要求校领导的充分配合,才能调动各部门积极参与,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和配合,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推动预算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应加强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宣传和学习,利用高校特有的学习气氛帮助树立正确的预算精细化管理理念,结合科学的管理方式,加深预算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以利于保证预算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实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3.2 实行预算精细化编制管理
实行预算精细化编制管理有利于全面反映高校的实际收支情况,帮助编制人员准确预测各项收入,并进行合理的资金分配。按照预算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编制方法,以将预算项目精细化,并标明具体用途,以明确项目资金的使用方法,优化资源配置。此外,在控制预算总额的同时也要对各项预算项目指标进行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申请、审批和考核标准,以明确支出结构,保证预算定额的准确性。
此外,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建立准确的预算定额标准是保证预算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预算定额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预算人员应该参考高校近几年的实际支出记录,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剔除不合理的项目,了解高校近几年的实际资金需求情况,从而制定出准确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2]。比如:对员工支出项目需按照实际编制划分定额标准;对日常用品支出按照指标划分定额标准等,力求改变传统预算管理中不合理的部分,已达到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3.3 加强预算精细化执行力度
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度决定了精细化管理的实际效果,尤其应该重视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预算定额标准确定后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高校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要落实预算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通过完善执行标准来有效控制预算的执行力度。预算定额标准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需要进行变动,但要严格控制变动程度,以保证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为此,高校可以建立相对公开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共享,以保证实际执行情况的及时反馈,一方面可以加强预算控制,另一方面也利于预算人员核对预算指标,及时总结,完善预算项目中不合理的部分,并制定改进措施,促进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3.4 完善预算监督考评机制
完善预算监督考评机制是保证高校预算有效执行的重要工作。只有完善预算监督考评机制,才能保证预算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实施,并及时发现预算项目中存在的偏差,以加强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促进预算精细化管理更科学、更合理的发展,促进高校资源配置的优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若想实现快速发展,对财务预算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改革步骤,只有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善庆.高校财务预算应做到精细化管理[J].财会月刊.2011(02):78-81.
1、等收益线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假设一个企业只有两种资产X、Y且两种资产的价格不变,等收益线是指能给企业带来同等收益的两种资产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如图1所示)。曲线上的各个点代表资产X和资产Y组合不同但带给企业的收益是一样的。图中位置越高,即离原点越远的等收益曲线代表的经营者的收益越高。
2、从宏观角度建立企业最优资产组合
帕累托在190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中指出了如何衡量资源的最优配置:假如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的方法已经不可能在无损于任何一个人的前提下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得较前好,这便意味着一个社会在既定的生产技术和既定的每个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生产资源的配置情况已经达于最适度状态。
我们在寻找最优资产组合点时引入埃奇沃思盒状图(图2),此图是这样得出来的:假定社会的全部资源(X、Y)只供两个行业(企业)A、B使用,A、B的等收益线都如图1所示,先把A的等收益先固定下来,然后把B的等收益线旋转180度,使其原点相对,两轴相互平行。这便得到埃奇沃思盒图,这个盒图X轴的长度等于该社会已有的X资产的数量,Y轴的长度等于Y资产的数量。
假设初始状态时A位于等收益线的X1的Q点,B位于等收益线Y2的Q点,通过交换资产X与Y,即A用Y向B换进X,只要交换后的A、B行业所拥有的资产各一定量的位置位于X1、Y2这两条等收益线相交的阴影部分之内的任何一点,AB两个行业均将上移到比初始状态更高的一条等收益线上,即AB两个行业都在交换中得到了好处。A的一族等收益线与B的一族等收益线中各自一条曲线相切之点,都是交换的均衡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构成了最优资产组合点,把此线称作“契约曲线”。此时也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因为任何重新改变资产配置的方法已经不可能在无损于另一个行业的前提下使任何一个行业的处境变得较前变好。
3、从微观角度建立企业最优资产结构
企业经营者都愿意选取离原点远的等收益曲线,因为离得越远代表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但是这里收益的增加是有前提的――资金的充足供应,而企业常常是受资金供应量约束的。即我们要同时考虑资金预算线的约束,这里我们引入资金预算线的概念。
假设一个企业只有两种资产X、Y且两种资产的价格不变,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资金总量是不变的。企业用既定的资金来购买这两种资产的所有不同组合就构成了资金预算线(如下图3所示)。当这种组合能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时,我们就说这种组合是有效的;反之是低效的。如果企业的资金总量增加,则资金预算线会平行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右下方移动。
如果将等收益线和资金预算线综合起来考虑,可以得到下图4,即只有当资金预算线和等收益线相切的A点才是最优的资产组合。
一、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内涵
集约化管理是当代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实现电力物资最优化调度的基础保障。顾名思义,“集约”就是把所有能调配的人力、物力等进行统一的管理,然后在实施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节约为本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电力物资的优化配置。依据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的走向,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已经逐步成为了我国节约企业集团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有效途径[1]。现阶段我国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还存在诸多的漏洞和不足,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优质化。物力是指企业物力资源的意思,企业在活动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生产资料,物力资源包含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无论是设备、厂房还是燃料都属于资源,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物力集约化作为建设目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对成本加以控制,降低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物力应用的高效性。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物力集约化管理,完善招标采购、合同管理,从而增强竞争力。
二、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优点
(一)降低了成本和费用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集约化模式管理电力物资,能够有助于降低成本和费用,使得电力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在市场上,采购单个产品的价格要明显高于批量采购的价格,那么,电力企业在物资采购时,可以实行批量采购,取得产品价格的主动权,这样不但能够降低物资价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供应商的需求。此外,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完成物资采购工作,因而电力企业可以缩短物资采购时间,并最大限度的减少交易费用。
(二)与供应商良好合作
在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模式下,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时,能够与供应商进行良好的合作,确保供求关系更加稳定,使得双方都获得一定的利益。保持稳定的供应关系,电力企业可以对物资进行集约化管理,优化电力物资,充分发挥电力企业集约化物资管理的优势。
三、电力企业物力集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力供应管理环节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下,电力企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市场化发展时间较晚,所以,电力企业物力管理系统不完善,物力供应管理环节不健全,对物力集约化管理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将提升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物力集约化管理,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物力资源予以合理的调配和掌控。但是,从当前物力集约化管理现状来看,未能形成有效的供应机制,而且在与供应商合作时,没有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考察,物力供应管理环节不健全,尤其是供应环节存在问题,因而对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二)物力集约化管理工作不到位
当前,电力企业在物力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物力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象,物资管理人员在制定物资需求计划时,计划不全面,不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电力物力管理部门在编报物资需求计划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物力管理存在漏洞,因而制约了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的发展。
(三)物力管理方法不完善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部分电力企业在物资集约化管理期间,仍然采用落后的管理方法,不能推陈出新,物力管理方法不完善,因而造成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科学技术水平正处于不断提高的状态,但一些电力企业未能将信息技术与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因而电力集约化管理效率偏低,不利于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四、有效促进电力企业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供应环节
电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应该对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予以充分认识,当前在对电力物力进行集约化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明确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的目标,并完善供应环节,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电力物力集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电力企业应该完善供应环节,使得供应环节更加科学化,实现对物力集约化管理。电力企业需要结合实际电力物资需求,制定物力集约化管理目标,采用三级物资供应运作模式,大力深化和实施集中采购,在选择供应商时,要根据健全的供应商评价标准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掌握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供应能力,与供应商建立良好沟通和合作关系。同时,在一流的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作用下,保证供应质量,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进行集中控制,促进物力集约化管理的稳定发展。此外,电力企业还要做好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在全新的物资管理模式下,电力企业需要对物资招标采购、财务预算和综合计划等方面进行协同管理,实现与电力物资管理的对接,对电力物资管理的全过程加以控制[2]。此外,电力企业还需要建立统一的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成本标准。在采购物资过程中,应该将物资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最大限度的减少中间环节,确保供货状态更加合理。同时,电力企业还要在市场上建立库存,减少电力物资库存积压,使得资金能够有效周转,从而确保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进展。
(二)优化资源配置
电力企业在解决物资管理过程中,应该优化资源配置,使得电力物资管理质量有所提升,并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显著的提高。在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期间,为了使其向集约化发展时能够更加顺利,电力企业需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电力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对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对物资管理要素予以优化配置[3]。此外,电力企业为了使得电力物资集约化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结合实际需求,对物资管理进行合理分工,将电力物资管理责任和职能分工到相应的部门,然后各个部门认真落实电力物资管理工作。总之,电力企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能够对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建立完善的电力物资信息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所以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为企业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依据[4]。电力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转变观念,不仅加强对电力物资的管理,而且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将物资的生产日期和数量等信息都编辑在物资管理系统中,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力物资信息系统,对电力物资信息加以整理,从而促进电力物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电力物资管理效率[5]。对于电力物资而言,其包含了电力企业中很多资源,而且物资有很多种类,所以电力物资管理系统具有复杂性。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下,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电力企业必须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电力物资管理中,建立电力物资信息系统,从而使得企业电力物资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实现物资管理向集约化、网络化和规范化发展。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电力企业可以将ECP和ERP作为主体,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和应用,进而构建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下,保证电子物资管理系统运行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6]。同时,电力企业还需要建立物资管理监督平台和电工采购平台,通过在线预警和在线监测,实现对电力物资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而且电力企业的装备能否符合要求,相关人员借助于完善的电力物资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物资进行科学和高效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质量
一、加强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加强财务管理对资源配置方案的预算、决策作用
1、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奠定资源配置方案的编制基础。健全的会计核算系统,通过各项会计要素核算,能够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盈利能力;企业各项资源的数量、价值及其分布;各项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会计信息,为企业提供拟订资源配置方案基础资料,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资源配置结果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正确提供会计信息。
2、强化财务预算功能,提供资源配置方案的决策依据。运用管理会计的有关方法和技术,根据企业的资产关系,通过全面的预算和差异分析,提供资源配置方式、配置成本、筹资和投资方式、预期效益等预算资料;模拟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资源配置前后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从财务的角度对资源配置方案的优劣作出初步的判断。
3、增强会计咨询作用,为企业的作用配置方案的决策提供专业服务。资源配置工作涉及到国资管理、中介评估审计、财税金融、证券监管、工商法律等各个部门,涉及到各方面的规定、规章、政策,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工作。财务部门在其中应该发挥特长,做好专业咨询和政策咨询,分析利弊,使各项工作合规合法。
(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项目的质量
企业资源配置行为就是通过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以尽量少的资源耗费取得尽量大的增量资源。换言之,是一种追求资本增值的行为。降低成本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资源配置成本组成包括:前期的准备成本,如信息成本、决策咨询成本、资产评估及审计成本、对外项目的谈判成本;期间的直接成本,如取得成本、交易成本、人工安置成本、增量投入项目的投入成本、盘活项目的盘活成本;后期的整合运营成本以及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等。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的途径有许多,笔者认为,以下途径具有实用性。
1、妥善安置职工,降低人工成本。
2、合理选择融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一是企业的内部挖潜;二是间接融资方式;三是直接融资方式,利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债券、配股、增发等形式募集资金。目前更多采用先间接融资再直接融资的办法,解决增资控股要有好项目,而好项目需有大资金的矛盾。但必须加强新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确保经营收益以获取直接融资资格,降低资金成本。
3、合理设计业务和管理流程,降低营运成本。统一商品采购、配销系统,通过提升采购、营销、信息和物流配送核心业务技术,降低经营成本;整合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费用。
4、化解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在企业对外的购并项目中,由于各种管理上的原因,或有负债风险是增加企业重组成本的重要因素。对外一要完备各项法律手续;二要加强银行的查询、函证工作,如通过银行贷款证查询系统发现是否存在或有负债;对内要及时清理档案、核查资料、人员征询等办法,努力化解和规避风险,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加强财务整合,健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功能
企业整合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源配置效应和整体经营状况的好坏,甚至决定一个企业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失败。企业的整合工作是全方位的,包括经营整合、财务整合、组织人事管理的整合,乃至企业的机制、精神和文化的整合。财务整合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与环节。必须着力于以下方面的工作。
1、整合企业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衔接企业的会计制度和政策;整合内部单证流转、会计核算流程、核算方法、财务管理办法;并科学整合会计电算化的支持系统。
2、整合企业会计组织机构和管理理念。根据重组后的企业规模,设置会计组织机构;贯彻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配备财会人员等。
3、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财务整合。围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从市场占有率、生产经营能力、营销技术、专业合作和多元化经营等方面进行整合,保留原有的竞争优势,形成互补关系,发挥协同和规模效应,实现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4、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资产效率的财务整合。围绕企业的各个会计要素的内部控制,包括业务流程控制、现金控制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国资管理的要求,整合企业内部授权资产经营、管理、监督,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国资保值增值。
5、重视企业外部关系的整合。包括获取企业主管和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良好关系;发展稳定的供应商、客户网络关系等。
二、加强财务管理对运营质量的影响
(一)加强资金管理,实现五个相结合
1、资金运用相结合
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企业是根据资金运用的需要来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是筹来的资金要确保有效地运用,投入要有产出,确保企业资金的抗风险能力。资金的筹集运用与权益必须相配比,超越了配比的比例,必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较大的风险,影响企业资金的有序运作。
2、费用成本和收益补偿相结合
为确保资产增值,公司应提出费用成本与收益相结合的观点,要求每一笔收益必须抵补成本费用,每一笔成本费用必须带来收益。我们学习邯钢市场成本否决法的经验,将费用成本与收益相配比,促进企业发展。
3、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动态是绝对的,静态是相对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有动态的一面,也有静态的一面,企业的发展有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不同的阶段,这也就要求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及企业本身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决策调整。财会管理不能仅限于记账、算账等静态管理,也不能停留在一种期间的决策中,而应适应各个阶段的管理需求,通过市场信息、预测分析、参与决策,通过动态管理来实现财务控制,促进经营持续发展。
4、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其运营前的决策管理,运营过程中的控制管理,运营结束后的分析管理,因此必须通过全过程的控制来保证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保证效益最大化。
5、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相结合
投资决策需要权衡风险和回报。一个投资项目要有好的回报,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投资方向适当;其次要投资时机适当;再次要适合环境变化。项目建成后还须管理科学,经营良好。因此,企业在决策时要识别风险,判断风险,决策后进行风险管理,规避风险,从而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二)强化管理,讲求实效
1、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和内部监控工作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公司编制财务预算,对财务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将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责任人。明确各部门各责任人应完成的奋斗目标,并通过财务预算来约束和控制企业的财务行为,保证企业各项计划的完成。
企业财务总监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组织财务部门在充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财务预算,提交董事会审议。董事会对财务预算审议通过后形成的决议,作为企业工作的法定依据和目标。董事会通过的财务预算由企业经营层组织实施,财务总监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并将半年度、全年度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向董事会报告。
(二)实施财务总监制度;推行财务主管委派制
1.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强化财务监督力度。为加强财务控制力度,通过运用人才市场机制,完成配置财务总监的工作,并制定及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
2.完善财务主管管理,健全主管考核办法。公司可实行对财务主管进行委派。坚持管资产、管事、管人相统一的原则,制定企业财务主管管理办法,确定委派人员的任职条件,进一步明确其职责、考核办法、奖惩依据,财务主管的收入报酬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发放。通过财务总监和总经理的联签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专业例会制度、财务评比检查制度、财务主管培训制度,完善对财务主管的使用、考核、奖惩。
此外,还应加强培训,提高财务骨干素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一)在企业借贷负债中运用统计相关回归模型
为维持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够顺利进行,企业通常会借入不同种类的借款,产生借贷负债。但不管借款的方式如何,都要支付相应的利息,基于此,在发生借款时,要对企业的未来收入进行预估。在借款后,如借入资金带来的收益大于支付的利息,企业便会赢利;反之,企业负债额度就会扩大,现金流出量增多。如借款过程中,市场环境突变或是企业经营不善,企业的适度负债就会变成沉重的财务包袱,严重的情况可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由此可知,企业在借贷时,应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市场风险、产品更新等有一个合理、科学的预估,对存在变化和不会变化的情况进行分类,借助统计分析各因素变动的可能性大小,对自变量每发生一单位的变化时资金流量的变动量进行计算,以提升预估的准确程度,对管理者提供作出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
(二)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会计信息的收集.在我国,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内部信息,具有无法公开的特点。而在国外,设有专门的机构可以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查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行为的日益规范,我国可以对国外的这种信息管理办法进行借鉴,构建一个对信息进行采集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应有别于企业统计部和会计师事务所,而是对会计信息进行专门、专业的采集、分析,向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会计信息采集的过程中,要对各类统计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同时,数据分析软件和计算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软件在开发时,要有意识地进行衔接,使会计信息的采集、分析成为一套操作简单的系统工作。
2.加强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分析的切合度.统计分析主要是对统计指标进行统计、计算,财务管理的分析对象为财务信息,二者是平行的关系,在各自的领域内并无交叉,这种工作内容类似,但工作内容无交叉的情况,有助于企业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如若两者内容出现交叉,则易出现分析结果不同的现象。尤其是统计分析工作中的价值指标对于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为会计核算具有准确无误的特点,是其他核算方法无法比肩的,同时,从会计信息中取得指标信息的工作成本也最低。因此,要加强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对财务预测、收益风险等指标进行披露,切实有效地把统计分析应用于财务管理中。
二、大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路——基于统计角度
(一)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偏向于物质资本运作的管理,如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回收、分配,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等。然而,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资本在企业资本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放眼未来,知识资本必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新对象,财务管理的内容应更多地关注知识资本。
(二)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的创新。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变化。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经历了由“利润最大化”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过程,我国企业也正经历由“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到“资本保值增值最大化”的发展变化。
1、提升企业价值。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物质资本仍占据很大比重,但知识资本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现代企业实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它已不是传统认识当中的股东目标,企业财富更多地表现在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中。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投资转向无形资本,如人才、企业文化、产品创新等等。现代财务管理应注重在这些方面提升企业价值,使无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战略资源,为新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夯实基础。
1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伴随市场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作为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电力企业也面临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已成为现阶段电力企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供电企业本身有着工作人员数量多、人员流动大等特征,这就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构成一定困扰,目前我国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人才结构单一
受到供电企业本身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特征的影响,企业内部的大部分员工都属于理工类、技术类人才,而真正的管理系、营销系的管理人员十分欠缺,这就造成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流程简单、人才结构单一等问题的发生。
1.2 用人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供电企业员工普遍都存在文化水平不高、人力结构单一、员工专业不对口等现象,但企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都是因事择人,在人员管理中将工作重点放在员工对工作岗位适应方面。这种用人方法使得大部分岗位的设置都存在问题,不仅无法达到人尽其才、按才用人、因事设岗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而且面临用人机制与企业过去发展问题,使得企业人力资源损失现象非常的严重。
1.3 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变革条件下,企业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不得不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目前,国内大多企业内部人事部门改变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建立企业了相应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非常落后,管理手段和方法还停留在过去人事管理工作上,其主要表现在供电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实施力度不够、激励机制缺乏以及管理方法不合理等方面。
1.4 绩效考核体系欠缺
目前,电力企业为了更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纷纷建立了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也为企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这些考核机制在具体落实之中,却往往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存在问题。首先,考核目标不明确: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认识程度不够,导致绩效考核工作往往都当做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这种工作理念导致大部分员工对绩效考核存在抵触心理,不利于整个工作的开展。其次,在具体的工作中考核机制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关键性的考核指标往往在设计方面都存在不明确的现象。再次,考核方法太过单一,领导对于员工考核观念的认识还处于过去计划经济阶段,整个考核指标缺乏公正性。最后,在绩效考核工作中,考核结果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使得员工在考核之后无法具体了解到考核的作用,使得考核机制的作用被严重弱化。
2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原则
人力资源作为当今企业管理工作重点,它是企业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的主要举措,也是对组织和企业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现代化策略。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管理力度,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员工工作效率。供电企业要想更好的做好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就必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2.1 企业内部为主的原则
供电企业在使用人才时,应首先从本单位人才着手。企业内部要建立起人力资源的开发机制,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这两个机制都很重要,如果只有人才开发机制,而没有激励机制,那么本企业的人才就有可能外流。从内部培养人才,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与挑战,造成紧张与激励气氛,是促成公司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也并非排斥引入必要的外部人才。当确实需要从外部招聘人才时,我们就不能“画地为牢”,死死的扣住企业内部。
2.2 能级对应原则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的目的应该是使企业整体人力资源功能强化,人与岗位相匹配。对于不同能级水平的岗位,安排具有相应能力的人才,做到能级对应。
2.3 便于调节的原则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员工的能力在各自的岗位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保证随着企业岗位的变化,随时对人员配备进行调节,保证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能级对应。避免一职定终身的现象发生。
2.4 优势定位原则
供电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优势,安置到最有利于优势发挥的岗位上。同时,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确保能级对应,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3 供电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应该根据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进行。
3.1 供电企业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让每一名职工凭自己的能力竞争上岗。对上岗员工实行三级动态管理,划分为优秀、合格、临时三种上岗身份,根据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定期进行考核,给予员工压力和动力。
3.2 合理调整生产一线,把不适合在生产一线工作的人员调整出来,把身强力壮的人员安排到生产一线,保持队伍的强劲。同时,根据生产需要,对一线员工配置一定的辅助人员,确保各项生产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
3.3 避免因人设岗的现象,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使合适的人才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促进相关岗位的技术进步。
3.4 供电企业内部各岗位,应保证让每个岗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体能结构合理,符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形成职工之间的互补效应,确保企业的良性发展,保质保量各项工作的完成。
一、聚焦难点问题,明确改革思路
菏泽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收入水平低、保障能力弱、公共服务水平低,改革前,公共资源配置体系不完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资源家底不清,市场化配置范围不明。公共资源由各个部门和行业分头管理,项目不明,总量不清,公共资源哪些应该行政配置,哪些应该列入市场化配置范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目录。二是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资源配置随意性强。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为例,2012年底全市固定资产净值为86亿元,累计处置固定资产5500万元,其中采取市场化配置方式处置的资产仅为200万元。公共资源项目何时进行配置,该不该配置,没有统一规划。一些单位和部门以权力配置公共资源,往往出现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现象。三是管办不分,配置方式和程序混乱。部分公共资源管理、配置操作和承接不分。配置方式和运作程序由各个部门和行业分头确定,方式方法不一,操作程序各异。四是配置结果缺乏集中统一管理,配置监管缺乏统一协调。“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没有明确综合业务监管部门,没有形成公共资源配置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运行机制。五是缺乏公共资源配置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目标难以全面落实。
为解决以上问题,菏泽市专门到20多个省市考察调研,自2013年起,对公共资源配置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以效率、效益、经济和公平为导向,绕 “资源―配置―收支―资源”循环过程,建立了“一个目录兜底、一个‘笼子’储存、一套平台配置、一个渠道收支、一套机制监督”的“五个统一”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
二、围绕“五个统一”,系统推进改革
一是制定一个目录,兜清家底。按照专有性、公共性、公益性以及市场化配置可能性的原则,菏泽市于2013年9月确定并公布了10大类746项公共资源品目目录,将公共资源分为收益性资源和支出性资源两部分,按品目目录,明确了公共资源管理部门、行业监管部门、收入管理方式和支出管理渠道等。组织开展了清查规范活动,摸清了公共资源家底。
二是实行一个“笼子”储存,提高市场化配置比率。根据品目目录和清查结果,按照“部门主导、财政监管、联合建库、信息共享”的原则,初步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公共资源项目库,明确了公共资源管理部门市场化配置的主体责任。2013年9月,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市场化配置目录297项。
三是实行一套平台配置,创新配置形式和方式。完善财政投资、有偿使用和获得、特许经营、PPP、购买服务等配置形式;整合工程、政府采购、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11个交易市场,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体系,规范市场交易方式。探索试行竞争性选择、竞争性分配等市场化配置方式。建立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探索实行基金、担保等资本运营方式;设立5家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国有企业,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取消了入菏市场的备案和工程报建等手续,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制定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11个行业交易流程和规则。建立了电子化交易公共服务系统和分行业、分县区的电子化行政监督系统;通过市场竞争方式,引进了3家第三方交易平台,形成市场配置、互联共享的电子化交易体系。
四是实行一个渠道收支,完善全口径预算。根据品目目录和市场化配置目录,在对政府预算相关收支科目细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共资源配置预算制度,与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同步编制和执行。按照预算执行和市场配置结果,对形成的财政收入,实行财政直接征收。对形成财政支出的,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相关资金结算实行财政集中监管,超收和结余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五是实行一套机制监督,强化部门联动。建立了财政部门牵头,发改、行业监督部门和审计、监察部门参加的联动监督机制,实行部门间联动预防监控、联动检查处理、联动监管信用信息、联动考核评价。建立了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制度及全过程信息公开机制。探索建立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考核评价与配置项目、市场、收支及监督机制的良性互动。
三、资源配置效能优化,改革初见成效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政府统筹公共资源的能力。几年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27项,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比率由原来的13%提高到33%。2013年10月至2016年底,全市实现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额1023.21亿元,节支增值83.92亿元。
二是开发潜在财源,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通过对公共设施广告设置和经营权进行市场化配置,实现财政收入3845万元。社会保险卡特许承办权的市场化配置,把原本需要市政府付钱3800万元变为中标银行向政府支付2200万元。公共资源配置收入的直接征收率和支出规范率达100%。2013年10月至2016年底,市级由此增加财政收入6.31亿元,节约财政支出14.16亿元,为建立全口径预算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