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代工艺美术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

第1篇:汉代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五千年,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宫廷美术、民间美术、文人画、宗教画、进过了五千年的洗礼,五千年间艺人的锤炼和研究,给后世留下了详尽、充足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到商代青铜器皿到战国的帛画再到汉代的雕塑,以及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有伟大的代表艺术,这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艺术品介质的转变,而艺术形式的转变,则更为丰富:剪纸、年画、面具、雕刻、油彩等等艺术品有的气势恢宏,有的隽秀灵动,有的热烈、有的飘逸。

真可称的上丰富二字。而这丰富的艺术表现,无一不是给当今的工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在我国历史上,农业社会留下过丰富的历史遗产,今天我们游览和保护的许多历史遗迹,在当年都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或建筑。

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中华传统设计元素用在当代工业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我们工业设计才能真正走“国际化”。

中华传统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工业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工业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工艺设计的必要性说到文化就不能不提起信仰,没有信仰的文化可以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没有文化的信仰,也是很难生存的。有些现代工业设计通常要抛弃传统的东西而向西方文化转型,但是这是不可取的,设计固然能兴国,但是舍弃了国家自身的特点,则国将不国。若干后,中国处处高楼林立,处处现代气息浓厚,却无法找到旧时风貌,那我们岂不是要愧对先辈。中国文化在我们手里丧失了,以后我们的孩子抓着我们的手问,爷辈留下的文化呢,去哪了,我们到时候该如何回答。

第2篇:汉代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广西;工艺美术产业;优势;对策

[作者简介]李燕宁,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所,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172-03

50多年来广西工艺美术行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较快的发展。近些年来,广西工艺美术民营、私营企业迅速崛起,不断壮大,健康发展。一些工艺美术行业企业和品牌在区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些产品被列为广西的旅游推荐产品,有些被作为馈赠贵宾和外宾的礼品,尤其是民族织锦、芒竹藤编、工艺画扇、珍珠饰品、绣球、奇石等,不仅在国内大城市畅销,而且远销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广西的民族文化艺术通过工艺制作手法展现给世人,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艺术的享受及追求,而且继承弘扬了民族文化,达到宣传广西、介绍广西、了解广西的目的。广西工艺美术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及旅游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1999年桂林市举办了“广西首届民族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参展客商360家,直接成交1300多万元,合同成交金额1.2亿元。展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来观展和购买工艺美术品的群众络绎不绝,对扩大广西工艺美术的影响,让广西的工艺美术产品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优势

广西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资源。据考古发现,20万年以前就有原始人类在此繁衍。漫长历史长卷,为广西积淀了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古人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众多,经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颁发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40余处,比较著名的有以桂林市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历史文化;以兴安灵渠为代表的古水利工程文化;以靖江王陵、王府为代表的宏伟壮观的明藩王文化;柳州白莲洞、南宁豹子头等古人类遗址;宁明花山壁画;著名的古建筑有容县真武阁、柳州柳侯祠、兴安县严关、恭城的孔庙;等等。这些充分反映了广西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广西境内有壮、汉、瑶、苗、回、侗、彝、京、水、仫佬、毛南、仡佬12个民族,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神奇的文化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情,流传下一批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物,创造了大量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化艺术。各民族的建筑、陶瓷、服饰、饮食、器皿、婚俗、、剪纸、刺绣、丧葬、节庆等方面保留的独具民族特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构成了民族文化宝库,使广西具有全国其他省市区无可比拟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这些都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吸引力。

广西有闻名遐迩的自然山水资源,奇观胜景遍布八桂大地,堪称旅游资源大省。广西的旅游资源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体,以桂林山水、北海银滩、民族风情、边关风貌为主要特色,主要有瑰丽多姿、秀甲天下的山水奇观;气势超群、形肖神似的峰林和山地景色;鬼斧神工的岩溶洞穴景观;形声动魄的瀑布奇观;绚丽多姿的滨海风光;浩瀚林海的森林公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历史悠久的古迹和众多的革命纪念地;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宗教寺庙文化、侨乡风光以及独具魅力的南国边关风貌;等等。这些都是广西发展工艺美术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是激活工艺美术设计者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最好的工艺美术素材。

广西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芒、竹、木、石资源十分丰富,广西溶岩地区沿江沿河盛产竹子,石山地区盛产各种野藤蔓,为竹藤制品生产提供了少有的资源优势。广西工艺美术产业的前景一定会十分美好,这是由广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所决定的。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温饱问题逐步解决,人们的文化需求一定会日益增长,工艺美术品开始走进老百姓的家庭;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国内外朋友及游客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非常感兴趣,这些都给广西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

二、广西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品牌

工艺美术一般可分为日用工艺、陈设工艺、装饰工艺和旅游纪念工艺等四大类,数千个品种,不是每个品种都能发展成为产业的。广西并非经济和文化大省,与发达地区难以相比,不可能四面出击,面面俱到,但也有自己的独特地域文化,在挖掘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出自己的一些东西作为拳头产品,打造自己的工艺美术品牌,加快形成富有广西特色和优势的工艺美术产品系列。如绣球、画扇、农民画、壮锦、珍珠、奇石和芒藤竹制品等,它们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绣球。绣球是用彩布或丝绸缝制而成的,如拳头状大小的一种小圆球。绣球原是作为娱乐时你抛我接之物,后来发展成为男女互相爱慕的赠品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绣球在靖西旧州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旧州街几乎家家生产绣球,年总产绣球15万只,产值180多万元,占总收入的35%,是旧州三大主要产业之一,产品每年都接到台湾、香港和澳大利亚的订单。

阳朔画扇。阳朔画扇是桂林著名旅游工艺品之一。画扇选用当地出产的凤尾竹做扇骨,画面用宣纸、布或丝绸绘画,画扇题材多样,有山水、花鸟、人物等。阳朔县福利镇年产画扇200多万把,产值1000多万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港澳台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以来不断有中央和地方媒介到福利镇采访,在媒介的黄金时间和显著位置报道,始有“中国画扇第一镇”的美誉。1997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临桂县“三皮画”。临桂县“三皮画”是以树皮、猪皮、牛皮为绘画载体,以少数民族人物生活风情为绘画题材。在创办人沈运香的带动下,五通镇目前已出现了500多户绘画专业户,2000多人从事与绘画有关的产业,年产值3000多万元。在桂林市书画市场上五通镇农民画已占75%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2003年3月五通镇荣获“广西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珍珠。珍珠自古就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说,中国海产珍珠最负盛名的是南珠。南珠产自我国南部沿海,而北海合浦所产的“廉珠”又是南珠中的佼佼者,可谓珠中极品。广西是全国海水珍珠及珍珠制品生产大省。近年来,广西珍珠产业更是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从事珍珠养

殖、珍珠饰品、珍珠制品的加工生产企业超过1000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加工的产品达3000多种。2004年广西海水珍珠产量达15吨,占全国海水珍珠60%;珍珠制品产量达5000吨,产值30亿元,约占全国珍珠制品50%。珍珠及珍珠制品已成为北海市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广西的重要旅游商品,享誉国内外市场。

奇石。广西遍地石山,赏石文化早就有名,特别是柳州市一带的奇石已闻名国内外。柳州市奇石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就发现了柳江河边的龙壁奇石是制作砚台的上等材料,其纹路宛如彩云交叠。

柳州市奇石资源丰富,石种繁多,有墨石、太湖石、风化石、千层石、彩霞石、钟乳石、卵石等50余种。且形、色、质、纹特色鲜明,有的珍品似仙似佛、如狮如虎、关龙关凤、类鼠类犬、像山像川、若树若林,有的像美女良民,有的像贤相清官……天上人间的种种事物无奇不有。据统计,全市直接与奇石相关的奇石经济产业从业人员就达近万人之多,全市奇石爱好者已达五六万人之众,家庭藏石馆近百家,企业藏石馆数十家,大小奇石交易市场遍布全市。由于奇石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石商来柳投资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柳州市经济的发展。随着奇石经济的发展,它的影响力将日益扩大,并将发展成为柳州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编织。广西博白是中国著名的编织之乡,是中国手工芒、藤、竹编生产出口基地,专供出口的样品就有2000多种,深受外商欢迎。产品畅销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博白县已跃居全国芒、藤、竹编出口收入最高的县级行列。其次是岑溪市,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编织工厂17家,另有2~3万农民以芒、竹编织为副业,从事芒、竹编织生产。这个市主要以竹蔑和芒心编织成各种造型不同、各具特点、小巧精致的篮子、碟子、箱匣或其他装饰用的工艺品。产品远销西欧、美国、日本、东南亚及港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此外还有三江、桂林、兴安等地的竹编产品,其中以凉竹席有名,销往全国各地。

壮锦。壮锦是壮族妇女用丝绒和细纱精心制造的著名手工艺品。1700多年前的汉代史籍上记载的“斑布”就是当今壮锦的前身。明代万历年间龙凤花纺的图案壮锦已成为向宫廷敬献的礼品。壮锦多以壮族地区的动物图形为图案,织功精巧,线条简练而明快,粗犷而别致,且色彩绚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4年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组委会特别定制了一幅世界最大的壮锦,并指定壮锦作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礼品。

此外,还吸引了全国各地工艺美术品厂家来广西办厂,培育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和产量,提供更多更好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

综上所述,在“十一五”期间广西重点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绣球、画扇、农民画,把靖西旧州发展成“绣球基地”,阳朔发展成“画扇基地”,临桂发展成“三皮画”基地;优先发展北海珍珠、柳州奇石、博白、岑溪和平南等芒藤竹制品等现代工艺品业;加快发展壮锦、苗绣等,力争使广西的工艺美术产业的增加值在“十一五”期间以较快的速度增加。

三、广西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对策

目前,广西工艺美术产业落后,工艺美术事业、产业水平都不高,它既有体制问题,也有资金问题。工艺美术是文化产业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行业,其产品的生产过程大多较为复杂和特殊,生产周期长,短期内不能产生经济效应,不能单纯以暂时的经济价值来决定其优劣取舍。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工艺美术行业的扶持,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予以适当的倾斜,最好能建立工艺美术发展专项资金。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工艺美术产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提高工艺美术品的竞争力。

(2)加快广西工艺美术法律法规建设。根据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广西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规划,应着力培养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至少把两三种工艺美术品发展成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对重点发展的品种争取得到政府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有力支持。

(3)文化部门要重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确立民族工艺美术认证制度。广西文化厅应组织专家评审,命名省级的“民间工艺大师”、“民间艺术之乡”、“文化之乡”等。另外,还可以建立工艺美术品“原产地”保护制度,颁发相应的证书,确认属于文化特色显著、艺术风格独特、工艺水准精湛、具有技术独占性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4)提高创新意识,认真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作品。工艺美术很强调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要不断增加它的文化内涵,只有在市场中找到位置,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5)发挥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学术交流、作品展示、作品推介和市场分析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艺术涵养和市场意识。

(6)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新、奇、精的高、中、低档次的产品,并刻意创造出一到几个品牌。大力发展多品种、小批量、有特色、价位低的工艺美术品和旅游品,在新颖独特上做文章,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7)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新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对专业人员进行多种多样的技术培训。对老一代的民间艺人的绝技应当由政府部门予以重视,派人学习继承。否则继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民族工艺美术就是一句空话。

第3篇:汉代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陶塑;砖瓦;陶器;秦汉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49-02

中国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较为稳定,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秦汉采用封建集权制度管理国家,许多重大的社会活动和工程建设,都由中央组织,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宫殿和陵墓等,这种集权政治制度,反映在工艺美术上则是它的统一性和巨大性。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手工业生产,加上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工艺美术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尤其是秦汉时期陶制工艺技术高度发达,且种类众多,具体说来可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陶塑、砖瓦、陶器。

一、陶塑

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明令禁止用活人殉葬,改用陶人俑代替活人殉葬,俑的大量使用宣告了奴隶社会人殉制度的终结,它的出现是奴隶社会被封建制度所取代的标志,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陶塑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古代雕塑区别于西洋雕塑的一个重要类型。我国古代的陶俑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尤其在盛行厚葬的汉代,封建统治阶级想把生前拥有的东西全搬到冥界,供他们继续享用。他们除了把金银玉带到墓中,还把一些难以下墓的如奴婢、仆役、仪仗队、乐舞百戏、谷仓、马车、珍禽异兽等都制成陶俑式样,随葬入墓。而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表现出了秦朝陶塑工匠的高超艺术水平,陶俑陶马和真人真马相仿,形象塑造生动,艺术手法为写实,兵马俑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活,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它规模大,数量多,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

两汉时期葬制文化中对孝、廉、忠、义的重视成为仕途、仁德、人品的行为标准,使得厚葬之风盛行,造就了陶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汉初的陶塑,体型高大,注意细节,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现了我国陶塑深沉博大的民族风格,起到了记事表功的效果。到了西汉中后期,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富足,官僚地主阶级的财富积累愈来愈多,社会风气逐渐腐败,官僚地主阶级追求享乐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殉葬的陶塑题材更为广泛,体现了官僚地主阶级所拥有的财富:奴婢,谷仓,家畜。大的官僚地主阶级陪葬还有击鼓俑,抚琴俑,舞蹈俑,吹奏俑,背娃俑。这些陶俑被塑造得惟妙惟肖,在反映当时官僚地主阶级的腐化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的经济水平。

汉代陶俑不追求将人物塑造得形肖俱全,与秦俑相比更注重写意,没有刻意求工,摒弃琐碎细节,所以选材更加自由,风格更加生动。汉俑形象塑造单纯大的结构起伏清晰流畅强调整体的力度与节奏,通过优美的曲线,流畅的外型显示了汉俑大圆则方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汉文化的包容和团结一致的精神,同时汉俑体现的大圆则方的道理寄喻着生生不息的人生理想是汉代视死如生人文观念的延续和光大。古代雕塑艺术的传统无论是大件或是小件的陶塑作品,其特点表现的主要目的是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而不是光停留在冷淡地进行外形的摹拟上。汉代美术创作的重点是在于题材意义,注重思想的表现,题材表现的范围相当广阔,作为艺术的内容则是汉代阶级社会向上发展时期所产生的意识形态,所以汉代美术不仅在美术传统的形成上,也在古代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二、砖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大兴土木使得秦汉时代的建筑用陶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筑用陶在当时的陶业中,不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砖瓦是建筑的基本材料,我们常用“秦砖汉瓦”来赞美秦汉时期建筑用陶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秦汉时期的砖瓦为瓦当与画像砖。瓦当,俗称瓦头,是简瓦下垂的部分,是中国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上面常有装饰性的图案和文字。它既便于屋顶漏水,又起保护屋檐的作用,同时还能增强建筑物的美观。画像砖是用于建造祠堂、墓室及石阙的建筑材料。

秦瓦图形有兔、鹿、牛、马等品种繁多;秦代瓦当以莲纹、葵纹、云纹最多;秦宫遗址出土的巨型瓦当饰以动物变形图案。秦代瓦当的纹样,主要有植物纹、动物纹和云纹三种。还出现了文字瓦当,例如“羽阳千秋”、“千秋利君”等,字体多是较典型的小篆书体,行款亦较固定,少见图案。秦砖纹饰主要有米格纹、太阳纹、平行线纹、小方格纹等图案以及游猎和宴客等画面。也有用于台阶或壁面的龙纹、凤纹和几何形纹的空心砖。有的秦砖上刻有文字,字体瘦劲古朴。

汉代是我国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的享乐厚葬之风日趋炽盛,这给画像砖开辟了市场。汉代使用大量的画像砖来装饰墓室,它的内容丰富到几乎可以完整的反映整个汉代的社会生活风貌。两汉时期的画像砖有汉画砖、空心砖、彩砖、雕刻砖、门砖、地砖、壁砖、井砖等十几种,内容丰富,大致可分为铭文、神话、人物、动物、植物、钱币等。纹饰花样有乳钉纹、云纹、环纹、璧纹、网格纹、几何纹、菱形纹及刻画符号等二十多类。就动物而言有龙、虎、朱雀、玄武(蛇缠龟图)、单凤、双凤、马、鱼、鹰、蛇、兔、鹿等,多姿多态。汉代的瓦当以动物装饰最为优秀。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力度超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各种动物、植物等纹样,如龟纹、蚊纹、豹纹、鹤纹、玉兔纹、花叶纹等,汉代瓦当中,以文字瓦当的数量最大,特点是在形制上分区划界,中心是乳钉与联珠,给铭文安排一个固定模式,在此范围内作上下左右的变化。文字数目不定,最长可达十多字,例如“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万寿无疆”等,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等,布局疏密相间,用笔粗犷,成为中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

古代工匠在瓦当这一普通的建筑物构件上,在那小小的圆形、半圆形空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艺术世界。通过瓦当上的动植物图像、几何图案和文字等纹饰来美化建筑,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瓦当艺术。画像砖集绘画与雕刻于一体其表现形式与艺术效果具有雕刻与绘画的双重艺术特征。

三、陶器

秦汉时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有的泥料很精细,有的则掺有细砂,由于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和烧成气氛的差异,颜色也就不同,除灰陶外,还有红陶和黑陶。以质地来分有硬陶和软陶。硬质陶为生活用具,软陶往往涂朱绘彩,装饰繁缛,为殉葬用的明器。秦代陶器的品种繁多,大多仿自铜器的造型。秦代陶器以关中秦故地的陶器为代表,典型器物有茧形壶、盆、鬲、釜、盂、豆、罐、瓮、仓等。许多器皿有其特殊的外形,如茧形壶,又习称鸭蛋壶,腹部向两侧横延,酷似蚕茧,又似鸭蛋,因以得名;窖底盆,口和底均似椭圆形,口缘外卷,腹部略向外突,厚实坚硬,可能为贮粮之用;陶仓为明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陶仓器身较矮,上有模拟平顶斜坡式的圆形屋顶,仓身正面中间开有一个扁方形门洞。秦代陶器质地细腻,颜色多为浅灰色,原料经过良好加工。一般用泥条盘筑法成型,也有的用陶轮成型,弦纹装饰在陶轮成型过程中作出。

经过战国、秦和西汉,瓷器的制作技术在不断提高,逐渐摆脱了其原始状态。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瓷器的烧制工艺得到一次飞跃性进步,其标志是制造出了青瓷。东汉时期,由于对制瓷原料进行精选,对胎釉配方加以改进,并且改造了窑炉结构,使得烧造技术大大提高,终于烧制出完全符合瓷器标准的青釉瓷器。青瓷的器形主要是广口、扁圆腹、平底的四系罐。东汉青瓷的出现表明中国的制瓷技艺已经成熟,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东汉时期还制造出一种黑釉瓷器。这种黑釉瓷对原料要求不严格,胎釉质量及工艺都不如青瓷,正因为它较粗陋,在民间有广泛的发展前途。

四、总结

秦汉时期富有艺术价值的陶制工艺品,为我们研究秦汉时期的社会面貌,各阶层的生活情况以及文化,绘画,艺术等,提供了形象可靠的资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永年、罗世平主编.中国美术简史(增订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02.

[2]李净.秦汉陶俑艺术的比较研究.城市研究,1995.03期.

第4篇:汉代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那么,当代的漆艺到底怎么啦?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先生曰:“器物之美出现了问题,是因为社会出现了问题。”^当代中国漆艺的衰微,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出了问题。

首先,漆艺的实用功能退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有这样一种手工艺发展的趋势,即摒弃功能为首的观念,更倾向自我表达和对艺术世界的向往。”现代漆艺的美术化趋势十分突出,也就是说,“从工艺向‘工艺美术’转化时,其过程必然会凸显绘画性的(以及雕刻性的)要素。若是进一步说,就是美术性要素成为其作品的主要价值。”^实际上“工艺与美术是造型美领域内流淌的两条河流,或者说是攀登高峰的两条山路。”“由工艺美感向工艺美论进发,只有将这两者进行综合,才能理出未来工艺之正确方向。”

其次,漆艺的手工性失落。面对大工业机械化时代,漆艺的手工性变得没有意义。现代大工业机械化生产是传统漆艺所望尘莫及的。随着人口的增长,中国庞大的消费,紧靠手工业生产的漆艺无法得到满足,从而“赶制”的假漆艺就诞生了,实际上,即便是这样也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因此,大量的瓷器、玻璃、塑料、纤维等生活用品充塞我们的生活空间。

第三,漆艺的传统丢失。我们多年来的漆艺发展在造型上、装饰上很少能学到古人最好的东西,也没有创造出与时代合拍的东西。“应当指出,美的作品也是正确的作品。要是回答什么是正确的工艺,请看美的古代作品。”“凝视古代的作品,那里蕴含着万劫不毁之美,似乎能够看到贯穿于未来的法则。”然而,现代中国漆艺的发展现状不禁使我们有“寒酸”的感觉,能称得上是正确的工艺,抑或拿得出手的漆艺,常常是几件去展览的漆艺。

第四,漆艺的装饰性与资本动机的纠缠。面对资本市场,中国漆艺的商业动机性装饰是不可避免的。走在平遥古城,琳琅满目的漆器几乎都带有工艺装饰的意味,其装饰的基本动机不是为了工艺的实用,而是增加资本的份额而已。北京的雕漆也基本是为了出口,漆艺市场的直接动机就是为商业资本市场服务,也没有考虑国内民众的生活需要。如此,漆艺的髹饰也就失去了工艺的本质,失去了漆工艺装饰的目的。

第五,国家的漆艺教育的困惑“二元思维”(“道”与“技”)方法论是中国当下设计教育的最大疾处“由技入道”屠夫式教学与匠人思维;“由道入技”:教条者与空想家的陷阱;“道技合一”:调停家与无作为者的理论。在此方法论的指导下,我国当下漆艺教育其实是比较混乱的。建立与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反应模式,不是理论家们在书房里能完成的事,但也不是一般匠人型学者所能完成的任务。我们需要在第一线从事漆艺教学的专家型教育者的努力,而为谋衣食的漆艺教育者所不能的。

困境中的现代中国漆艺,似乎迷失了自我。漆画,就是一种“华丽”的转身,从实用的漆器中脱离,俨然变成一种独立的画种一漆画。我不是否定漆画,而是为漆器的装饰画功能的独立而感到一种漆艺的危机--从实用装饰美向纯美术装饰的危机。“由于将美的与美术的混为一谈,因而从根本上错过了工艺及其作品。”工艺需要的是“用”与“看”的统一,只有“看”的工艺,就失去工艺的生活性,仅靠艺术性的漆艺是没有前途的。现代漆艺的复兴,必须具备两条腿一“用”与“看”。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设计理念叫“生态设计”。这股设计思潮的发生背景是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能源的过度消费、生化资源的日趋短缺以及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为了解决这些关乎人类生存的世界性话题,设计界掀起了一场旨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也就是我们今天大家熟知的“生态设计””这些原则是一个整体的、联动的与共生的整体,尤其是当下的生态设计已经牵动着全社会的生产、消费与文化的整体行为,它不仅是一个设计的立场,更是一个文化的立场,甚至是一个生存哲学的价值立场。如今,生态的“立场”问题不仅笼罩世界经济发展,还困扰当代人类日常生存。就大漆而言,我个人观察认为一在生态危机的立场下,漆艺至少能够在资源、环境、文化等领域里“冲锋陷阵”,实现自己的时代使命。资源(能源)担当是关乎漆艺资源开发的物质担当。我们对大漆的资源担当立场的考虑,实际上是基于对大漆在生态中的价值的决断与优势的肯定。大漆,作为生物资源的最大优势:自然、再生与环保。面对全球资源危机,再生资源研究与开发成为各国政府不可回避的问题。大漆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工业、农业、军事、航空、船舶、电信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漆树,在经济、环保、土壤、气候等领域的实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十分突出。同时,环境(环保)担当是关乎漆艺生产与消费的担当。环境是我们的第二生命场。现代空间中的有毒化学漆,尤其是建筑装饰中的艺术漆,实际上是一场生命的“谋杀”设计。漆艺与生态环境、漆艺与日用、漆艺与造物空间……这些论题多次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生漆论坛以及学者论文中出现,说明大漆能在环境生态危机中有所担当。在设计关乎“生命”与“生产力”的新文明时代,漆艺设计的环保主义以及对生命的环境生态的关切变得十分紧迫。再者,文化(生活与美学)担当,首先是生活(生命)担当,它是关涉漆艺的实用价值的担当。早在汉代,漆器乃养生送终之具也,漆艺乃是生活的伴侣。当代漆艺等造物文化常常披上美学的外衣,装饰抑或审美,甚至成为商业流通的“活硬币”,不仅破坏了美学的合法性,也颠覆了漆艺造物本身的功用性目的。花哨的物质外衣,美学外衣始终不能覆盖虚无的实体。漆艺,不需要花哨,漆艺不需要没有生活意义的美学外衣,它所担当的是生活性。那么漆艺如何在?我想借用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的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来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我漆故我在”。这句话是我们以及我们对漆艺,包括漆艺本身的全部“立场”。其次是审美(美学)担当,它是指漆艺最高层次的美学担当。漆艺不是在空间充塞物质,漆艺确乎有一种艺术“救赎”作用。然而,在中国家庭很少看到漆艺的身影。这种现状使漆艺的时代审美担当变得十分艰巨,我们需要在研发、生产、消费、文化等多个层面上进行一场“大漆革命”。海德格尔美学的一个基本思考维度一人如何在。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极富哲理的命题:“人诗意的栖居””在他看来,豪华的空间与富丽装饰的建筑,这只是占据空间而已,绝非是“诗意的栖居”,它认为包括手工品在内的人工产物,是人类的“筑居”之物,人们一旦被它“宰制”,必将失去“诗意”的本质。实际上,对于漆艺产品一样,在海德格尔那里,要想“诗意的栖居”,必然进入“诗”的空间。为此‘漆艺的栖居”可谓是漆艺美学所追求的未来理想。

那么,如何实现生态立场下漆艺的“担当”?或者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首先,转变思维,改革“漆艺生产”模式。不可否认,对于主张民艺思想的学者,是反对“漆艺生产”这一提法的,因为“漆艺”一旦与“生产”关联,很有可能流失了漆艺的手工身份。手工业与机械大生产也是现代工业革命以来,设计界一直争论的焦点。“手工艺”面对现代工艺如何言说,如何转译,如何生存?这些,实际上是漆艺的价值问题。我们所关注的“漆艺生产”,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生产”,在CAD技术发达的今天,手工艺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也就是说,漆艺必须参与到现代设计领域抑或现代大生产领域中。因为,现代的我们是无法回避大工业生产时展的这一大背景事实:早期的手工业漆器时代,已经度过工业化时代的漆器生产,进入到今天的信息时代的漆艺生产。因此,无论是漆艺的物质形态、生产方式,还是产品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譬如在物质形态上,早期的漆器手工业作为造物活动,已经发展到今天的漆器与漆画、漆立体等非物质形态的并存的设计时代;在生产方式上,早期的手工造物,已经发展到今天的机械生产与智能加工共存的设计阶段。因此,漆艺生产的传统回归,不是简单地回归到原始的生产方式、原始的产品形态与物质形态上。实际上,漆艺生产的“民艺思潮”导向,也不是让漆艺生产回到民间、回到手工作坊。中国当前用“漆艺”来指称的领域,如漆艺协会与漆艺研宄所、漆艺个体商人、民间漆艺爱好者、学院派漆艺专家等,它们大多受国家政治体制保护,抑或是地方市场与政府官员打造的领域。无论是哪一个领域,其实都没有实现“艺术生产”的可能,所以我个人的观察是:漆艺生产是解决当下漆艺困境的“瓶颈”。另外,漆艺生产首先要解决漆树资源的问题,大量种植漆树本身就是当代环境保护的一项举措;生产与使用生物漆,减少化学能源的消耗,本身就是当代生态设计的立场;我们大量消费漆艺产品,营造漆艺空间,减少现代化学材料装饰对生命的屠杀,本身就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出路。所以说漆艺生产是一个绿色生产行为,它与当下的生态设计思潮是不谋而合的。把漆艺提到“现代生产”的立场与高度,漆艺才是多量的漆艺,多量的漆艺才是普及的漆艺,普及的漆艺才是民用的漆艺,民用的漆艺才是正宗的漆艺。

其次,培育漆艺消费市场,重塑漆艺消费格局。如何培育漆艺消费观?这对漆艺生存也至关重要。不解决消费问题,漆艺生产以及其它问题都是“白搭””漆艺消费是正宗的绿色产品消费、正宗的传统文化消费,也是正宗的艺术消费。我们的漆艺消费现状是什么?我们的漆艺商品店里有什么?东亚漆艺店里销售什么?这些观察能帮助我们看到中国漆艺消费的情况。在当下,“美学已经变成通行的硬币”的时代,与其说消费产品,不如说消费艺术,而漆艺产品消费是最合适的选择,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性资质。因为大漆固有的物质与文化底蕴,是任何其它媒材无法相比的。温润如玉的漆艺产品在

(磨漆的大气富有光泽的)视觉、(漆膜温润而光滑的)触觉、(漆器与漆器的碰撞,静穆而不闹的)听觉等审美感觉上也是其它媒材产品无法抗衡的。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即使是很富裕的家庭,也见不到消费漆器产品;然而在日本又是另一番景象。同时,漆艺消费就是文化的消费与艺术的消费,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漆艺不仅是环保、实用的产品,而且是满足日益高涨的审美需求与文化需要的产品。我们相信,也大胆设想:未来的世界空间一定是漆艺消费的诗学空间。只有真正走进民众消费的漆艺,才是漆艺复兴之时。

第5篇:汉代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今山东淄博一带,是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泱泱乎齐之大国”,是汉代的富庶无比的齐王封国。近年来,在这块大地上被发现的铜镜资料十分丰富,这对于发掘这一地域的铜镜文化,拓展和丰富博大精深的整个齐文化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王朝建立,姜太公(姜尚)受封齐地,开拓疆域,建立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史记•齐太公世家》)。春秋时期,管仲相桓公图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齐国始终以东方经济大国的姿态称雄于诸侯列国之上。至战国之世,田氏代齐,市农工商,四业并兴,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就为铜镜的发展和流行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战国策•齐策》对当时亚洲最繁华的大都市齐都作了最贴切的描述:“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在这样一个国都极其繁荣的国家,作为既能标明个人身份地位,又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适用的铜镜,其制造水平之高和流行之广是不言而喻的。在流传下来的先秦古籍中,关于镜子的记载并不很多,但《战国策•齐策》则记录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与镜子有关的完整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铜镜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其物理作用了。这个故事也反映了铜镜与当时齐国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因为只有在铜镜非常流行并普及的条件下,用它来作譬喻、讲道理,才显得生动形象,易于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铸制铜镜最基本的原料铜矿石如何寻找矿源,最早的记载仍见于以齐国为背景的《管子》一书:“出铜之山,四百七十六山……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管子•地数篇》)。说明古代齐国对铜矿的存量和开采都具有了翔实的资料和科学的论证,具备这样的矿源以及科学先进的寻矿手段,是铜镜铸制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先秦齐国的铜镜,有着其明显的特性。齐国的铜镜以圆形为主,也有少量方形,早期的铜镜质地薄而轻巧,后来趋向稍大而厚重。镜背装置拱形三弦钮,以一钮为主,也有的铜镜有多钮的,镜的边缘上卷,镜面呈凸形。除少量全素镜外,大都装饰有精美的纹饰图案,如用细线条浅浮雕的纯地纹镜,有在地纹的基础上,又加上用粗线条和高浮雕的手法表现的主纹,形成层次分明的二层或三层花纹结构的主地纹结合的重叠式镜子。由于这种图案花纹采用了地纹映衬主题纹饰的手法,这种浅地纹并不给人以平淡浅近的感觉,而使细线条的地纹和粗线条的主纹相映成趣,整个图案组织得完美和谐。四山镜、龙纹镜、花瓣纹镜等,那栩栩如生的龙凤纹、山字纹、繁密的花瓣纹和绳纹等,都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关于这类纯地纹镜和以地纹、主纹相结合组成的二重叠式和三重叠式镜过去在全国其它地方也有发现和出土,中外学者们将它们定名为:羽状地纹镜、羽状地纹桃形叶纹镜和“山”字镜,至于其图案演变规律、纹饰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笔者通过对这类镜子图案详细的分析、比较,结合齐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史记•货殖列传》),太公封齐后,“通末利之道,极女工之巧”(《盐铁论.轻重篇》)桑蚕业发展的历史事实,认为所谓羽状纹就是蚕纹,羽状地纹桃形叶纹应是蚕纹加桑叶纹,至于三重叠的“山”字形镜,则是在蚕纹、桑叶纹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蚕用于作茧的茧山。当然,图案已由写实趋向于抽象化和写意化。大致说来,将现实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很大利益的蚕、桑等实物加以美形、夸张、图案化,装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铜镜上,应该是很自然、合乎情理的,也必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经过长期的兼并统一战争,齐国被秦所灭,我国历史进入了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作为独立的地域文化的齐文化开始了与其它文化的交融汇合,并逐渐融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这一时期,由于国家统一,国力雄厚,经济繁荣,手工业获得了重大发展,特别是齐地,当属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汉初,刘邦将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建国于此,其子孙袭王治齐达数百年之久。在发现的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中,绚丽多姿、丰满奇异的汉代铜镜可以被誉为空前绝后的工艺珍品,这一时期的铜镜主要有蟠螭纹镜,连弧纹镜,草叶纹镜,星云纹镜,规矩纹镜,禽兽纹镜和铭文镜等等。特别是秦朝时齐地的神仙方术思想和汉初时齐地风靡一时的黄老道术,在铜镜的图案上,都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四神规矩镜,尽管形式、排列不尽相同,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形十分突出,它们或同时出现在一面镜子上,或与其它奇禽异错出现。四神是汉镜中使用得最多、最广泛的题材。至于规矩纹饰,其神秘莫测的图案布局,直到今天,仍然是学者们绞尽脑汁进行研究的课题。小小的“TVL”三个符号,引来了洋洋万言的研究文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它是早期铜镜纹饰演变而成的,有的说它是由古代游戏六博演变而来的。较为一致的说法是规矩象征着宇宙运行模式。在整个的规矩纹布局中,镜钮代表着中国即茫茫宇宙的中心,钮座外的方格表示大地,圆形的镜子表示天,即天圆地方。由于大地是方的,所以大地有四个方位,分别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守护。T象征四方之间撑起天盖的柱子,V象征四海,L象征防止恶魔进入大地的门。再和整个铭文联系起来,就是自己置于宇宙中央,与宇宙一起运行,周而复始,长生不老,子孙繁昌。充分体现了缜密的道家思维。这种镜子之所以被命名为“规矩境”,还是因为在镜背方框的四个角,分别对应着的四个“V”形符号,它是画圆用的工具“规”,今天称之为圆规。而另外四个“L”形纹饰,则是木工用来划线和测量的工具“矩”,今天称之为角尺。从四神规矩镜纹饰的布局来看,规与矩平均分布在纹饰之中,十分有规律。它较集中的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意识形态。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方面,四神规矩镜的纹饰做了最好的诠释。

汉代,铭文作为铜镜装饰的主题或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铜镜铸制铭文的先河,特别是在笔者收藏的淄博地域的汉镜中,铭文铜镜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占据镜背主题的不是华美的纹饰,而是一圈或两圈铭文,其内容优美生动,字体整齐秀美,是珍贵的诗文和书法艺术珍品。如其中一面汉镜的铭文是这样写的:“治铜华[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辟不羊,与天无极如日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第6篇:汉代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 地方高校;设计专业;地域视觉艺术

我国地域广阔,地域性视觉文化资源丰富,作为地方性高校,在挖掘和利用该地的视觉元素上具有先天独到的优势。在当下设计艺术专业走向纵深发展的时期,作为高校内的设计教育担当着建设中国特色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学科构建的重任。所以,分布众多的地方性设计院校对于该地的视觉文化在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是对于设计学科发展的中国化的责任的履行。

设计艺术专业不仅是地域性高校实现地域性文化创造的一个部门,同时也是地域性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生活的职能实现。因为设计艺术的创新原理是继承传统文化,在地方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地域特色鲜明、大众喜闻乐见的设计作品。特别是作为一种依靠视觉传达的方式视觉性文化,设计艺术应该是在地方的视觉艺术文化中提取元素,彰显地域性视觉文化的特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生活服务。实现这一任务的担子就落在了地方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的课堂内容中,这就需要我们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师,在对学生传授设计艺术创新基本原理的同时,应该结合地域性具体的视觉艺术文化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设计艺术创新的基本原理,还培养了学生深入传统,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而树立起设计为生活服务的专业意识。

做为地方性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下面我们就以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在设计专业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徐州本地视觉文化加以应用为案例,进行分析。

1.了解本地典型的视觉文化资源

徐州历史悠久,两汉文化资源丰富。无论是美术中的汉画像石、故事中的项羽刘邦的典故,还是汉墓和汉兵马俑,闻名中外。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信息时代,这些丰富的汉文化历史资源都可以得到开发和利用。徐州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汉文化资源丰富,作为徐州土特产的包装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优势,对汉文化典故、历史传说和汉画像石艺术符号等,激活,创新性地加以应用,以塑造出特征更鲜明的地域土特产品牌,更好地发挥苏北汉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中的意义和作用。我们知道,购买土特产食品不仅是一种生理满足,同时也是精神的上的一种满足,在实用地域食品的同时也是在品味地域饮食文化。所以不同地区的土特产食品在包装设计上都充分挖掘该食品土特产的文化内涵,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2.带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做为地方性的视觉艺术一般都保留存在本地的相关艺术博物馆。要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必须带领学生深入到相关艺术馆和博物馆的现场,让学生现场仔细观察并手绘临摹一些典型的视觉元素图形,通过这种直观的第一视觉观察,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本地原汁原味的视觉艺术文化,这不仅是因为表象的积累是进行艺术创作的第一步,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地域视觉艺术的鲜明特征,好为下一步的图形创意做好意象构思的铺垫。在现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还要用速写和慢写的形式把典型的图形画在自己的资料搜集本上,并且作为作业考查的一个步骤内容。

图1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现场教学和临摹指导

3.对本地市场进行调研

要想设计出新颖而具有美感的新包装,还必须对本地各大超市中正在销售的土特产包装进行一番详细的调研,搜集现实中正在使用的包装案例。学生分小组进行,各组选择一个特产种类进行详细的调研,通过调研分析比较,得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这样使学生对自己在创意构思时具有理性的指导作用,从而更有利于草稿设计和创意表达的合理性。这一步尤为重要,这将是做好设计创意表达合理与否的关键性步骤,所以下面就以此为重点内容进行叙述。以某一组学生对徐州著名的特产鼋汁狗肉和传统糕点为主要的调查对象,对其在包装设计中地域性视觉元素运用列表进行了调研,调查内容和分析结果列表如下:

(1)鼋汁狗肉的包装设计

图表1 徐州特产鼋汁狗肉礼包包装设计中汉文化元素体现

品牌 色彩 图形运用的大小顺序 文字元素

汉刘邦 枣红

土黄 狗肉摄影,朱雀拓纹,三人宴饮图, 鼋汁狗肉,传统名牌,

樊哙 粉土黄底色 狗肉制作场景与狗剪纸图。 全狗宴(礼包),贡品。

樊哙七十七代。

狗肉摄影,画像石车马出行拓印图 带皮狗肉(礼包),千年鼋汁汤樊哙狗肉香。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樊师傅 土黄

大红 狗肉摄影,军帐宴饮图,底纹隶书碑文拓片和草书,青龙纹 鼋汁狗肉隶书体,正宗沛县。源于汉朝典故。

汉戌堂 黄渐变为红 狗肉摄影,国画人物与卡通小狗和乌龟图,底纹煮肉图,底纹沛县古城楼图。 汉戌堂狗肉,沛县鼋汁狗肉,徐州特产,沛县名产

沐香坊 黄、红 沐香坊老牌坊插图,剪纸 沐香坊狗肉沛县鼋汁,独门秘制,御品奇香,弘扬中华传统美食文化

樊府 黄、红 狗肉摄影和小写意师童图,集市小插图, 狗肉樊府,狗肉滚三滚神仙坐不稳,十月小阳春狗肉圣人参。源于汉朝典故。

汉盛堂 枣红与土黄 狗肉摄影,卖肉图,车马出行图。 书法汉盛堂狗肉,沛县鼋汁,沛县特产

栗红与土黄 狗肉和酒摄影。 书法汉盛堂狗肉,徐州特产,沛县鼋汁。源于汉朝典故。

高祖 肉红, 1狗肉摄影,庖厨图与车马出行图底纹 书法鼋汁狗肉,草书隶书,老宋汉韵食品。

香城 土黄

栗红 1狗肉摄影,底纹古集市图。 香城狗肉,沛县鼋汁,狗肉滚三滚神仙坐不稳。

土黄 2大写意杀狗图, 鼋汁狗腿

(2)徐州土特产食品糕点类的包装设计

徐州地处江淮,位于中国南北交界地带,面食和米食共同存在。这就为糕点的制作带来丰富的原料资源。徐州特产糕点主要有炒面类和油炸类。炒面糕点类有花生糕,绿豆糕,银杏糕,芝麻糕,莲子糕,红枣糕等十余种。油炸糕点主要是老八样,特别是羊角蜜,蜜三刀最为出名。其中羊角蜜特产的创制是源于项羽的典故。

整体来讲,糕点类土特产包装设计在对汉文化韵味的挖掘上,要好于鼋汁狗肉包装设计。目前徐州生产这些糕点的品牌有漢品坊,放鹤亭,金塔,鑫富,富德和鸿盛等。其中“漢品坊”是目前徐州土特产食品糕点类比较注重品牌塑造的一个企业,通过相同规格的造型包装纹样组合和形式的一致性,再根据糕点的不同口味色彩上有所变化,抓住汉代工艺美术装饰精致华美的特点,不同规格的包装,统一使用华美的装饰风格以实现包装品牌德塑造。旗下徐州土特产糕点类种类比较多,包装造型花样比较丰富。每种糕点有不同规格和造型的包装,花样纹饰古雅清新,版式设计左右对称为主,规整秀丽华美。炒面糕点有方形捆绑型,方形、长方形和六边形等盘盒型,还有大包手提袋式造型。油炸类糕点的包装造型有瓶装,塑料盒装,盘式纸盒装,手提袋大礼包装。在图案设计上档次和品位不如炒面类糕点包装,具有如同鼋汁狗肉的包装中的1.1和1.3项的不足。

糕点类包装设计优于鼋汁狗肉包装设计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汉文化韵味突出,版式设计具有一定品位

相对于狗肉的包装设计,糕点类的包装设计,特别是炒面糕点类在版式设计上整体比较协调,统一中又有变化,具有一定的汉文化设计韵味和审美感。植物图案结构组织严谨、色彩精美华丽,紧紧把握住了汉代宫廷美术的装饰审美品位和风格,并结合四神纹和汉画像石拓片凝重的造型和色彩,以体现徐州特产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当然也有个别包装设计缺少文化内涵而陷入庸俗,如“什锦组合糕”包装的设计,见图2。

②包装造型和种类较丰富

由于糕点食品种类较鼋汁狗肉丰富,其包装设计的造型就相对较为丰富。除与鼋汁狗肉的盘式矩形包装盒手提袋式包装造型外,还有瓶装圆柱式,不同规格的方形盘式,还有纸张包裹捆绑式等不同结构和造型,并且出现了销售量较好的糕点组合装。汉品坊什锦糕(红枣糕,芝麻糕,桂圆糕,银杏糕,桂花糕,花生糕,绿豆糕,核桃糕,莲子糕,枸杞糕);汉品坊老八样包装设计;汉品坊十大名点包装设计;徐州印象包装设计等。特别是“徐州印象”包装盒的命名设计是最值得令人欣喜的一件事情,因为其包装名称的策划让我们看见了企业和设计师对汉文化与徐州地域性结合上开始具有了设计意识上的自觉,见图2。

图2 “漢品坊”徐州特产包装设计

4.设计创意和表达

通过带领学生现场学习获得表象的积累,加上到各大超市卖场某一特产品种包装设计的深入调研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获得了感性形象和理性数据等较为全面的图形与文字分析的资料。设计创造活动包含有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性又具有科学实验的逻辑思维性。这些资料的搜集获得使设计创意有据可依,表达做到合情合理,学生下面进行的草稿创意和设计表达自然就水到渠成。

图3 学生对徐州特产包装进行的设计和图形创意

第7篇:汉代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蝙蝠纹;形与意;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38-02

出现并成长于中华文化的大环境中的传统纹样多以“吉祥”为主题,吉祥意为好运之征兆,祥瑞。有(唐)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徵。”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即注重图案与理想的神似也注重情与理的交融,多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为中心题材,是对未来生活的祝福和期望,有歌颂、吉兆之意。如今,吉祥纹样渐渐超越了所指,而展示能指风采。下面通过对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蝙蝠纹的分析探索,就如何将其巧妙的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展开探讨。

一、传统吉祥纹样蝙蝠纹概述

(一)传统吉祥纹样蝙蝠纹的起源

蝙蝠(又名仙鼠、飞鼠)翼手目动物的总称,是唯一能振翅飞翔的哺乳动物,它外形丑陋形状似鼠,前后肢有薄膜与身体相连,夜间飞翔,捕食蚊、蚁等昆虫。在东汉许慎的《说文》中有“蝙蝠,服翼也”。在汉代的《孝经援神契》也有如下记载:“……形绝类鼠,肉翅与足相连,夜捉蚊纳食之,俗言老鼠所化也”,故蝙蝠又名“仙鼠”、“飞鼠”。因“蝠”与“福”同音,所以中国人以“蝠”表示幸福、福气。先人们以智慧照见事理,通过变形、夸张等抽象艺术表现手法,结合汉字同音取意,将其包装成吉祥美纹――蝙蝠纹。

(二)传统吉祥纹样蝙蝠纹的形与意

外貌丑陋的蝙蝠在中国人眼中却有着天使般的内在,“表里不一”的反差使其转化而得的纹样显得更加特别。在这里蝙蝠纹以代表如意、吉祥纹饰的寓意出现,并与其它纹样、图式组合成丰富多彩的吉祥图案。

“五福捧寿”(图1):“五福”说法,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意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捧寿纹样由五只蝙蝠和一个寿字组成,蝙蝠聚集捧寿均匀散开,其头小体大,并有寿字嵌于蝙蝠中间,饱满浑厚,给人一种由内向外放射感;图案有六个元素组成,亦含顺意;该吉祥图案寓意有福、有寿、有顺。“五福临门”(图2):五只蝙蝠头部聚焦圆心,依照圆形轮廓均匀排列,好比“天”(天圆地方说),寓意福气冲天;色彩为红色又有洪福齐天之说。 “福寿双全”(图3):纹样由蝙蝠、寿桃和铜钱组成,“蝠”与“福”“富”、 “钱”与“全”同音取意,“桃”象征长寿;造型上蝙蝠口衔仙桃、铜钱驾祥云而来,有福从天降之意;数量上寿桃和铜钱皆为双(成双成对),被一只大“蝠”包裹着从天而降,象征在福包裹下的长寿和富贵。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物和瓷器上就不乏蝙蝠纹样,有“万福之地”之称的和恭王府是最具代表性的“蝠”文化建筑群,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吴卫教授的学术研究论文《万福之地――和恭王府蝙蝠纹样解读》中将“蝠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做了详细解读。

二、传统吉祥纹样蝙蝠纹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作为华夏文化的一个奇迹,蝙蝠由一种长相并不美观的夜间飞行物,一跃成为传统装饰艺术中的明星,只因它名字中的“蝠”字谐音,于是得到各门类工艺美术的推崇。

(一)蝙蝠纹在首饰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吉祥纹样给人的心理暗示。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每人都渴望美好、渴求幸福,吉祥纹样正是利用它本身的象征意义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愿望。

清代贴黄紫檀木刻五福捧寿方形首饰盒(图4)。尺寸:高8.5cm、直径14.2*14.5cm。首饰盒盖雕刻着五福捧寿纹样。盒子做工精细,蝙蝠刻画的栩栩如生,贴黄工艺使得首饰盒更加独具一格。

造型特点:中间的寿字为圆形,盒子为方形,五只蝙蝠围绕于寿字和方形之间,根据天圆地方之说,蝙蝠带着福气游走于天地之间。吉祥纹样的运用,让人们产生莫大的心里慰藉,将大福、长寿同自己联系起来,产生使用此盒之女子必有福气的心理暗示,享受虚拟幸福。由此可体现蝙蝠美纹的应用价值。

(二)蝙蝠纹在文房用具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吉祥纹不仅可以在造型上抓住人们的审美需求,纹意上抓住人们的祈福愿望,而且外形与色彩上也会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精神盛宴。当多种吉祥纹样映衬、组合、缠绕出现时,更是带来意想不到的美感享受。

图5,是清代用于文房用具包装的方形印盒瓷器。此印盒通高6.5cm,长11.5cm,宽8cm,上盖高2.2cm,底盒高3.5cm。矩形造型,代表文人严谨的思维和刚正的品性,由蝙蝠纹、缠枝莲纹、螺旋纹组合缠绕而成。蝙蝠纹是将蝙蝠大胆的美化而来,缠枝莲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螺旋纹形似螺旋、似云朵,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委婉多姿的缠枝莲纹围绕于蝙蝠周围,象征福气连绵不断;同时带着神秘色彩似云朵的螺旋纹点缀其中,蝙蝠仿佛成了可爱的小精灵,在云朵间翩翩起舞。蝙蝠纹在两个纹样的映衬缠绕下,使整个印盒福气典雅,烘托文人的儒雅气质。色彩上,镶于印盒表面的青花,美丽清新,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宇宙的广阔,代表文人的宁静、豁达、沉稳及彬彬有礼的秉性。

(三)蝙蝠纹在现代工业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由蝙蝠抽象而来的符号,也可以简单大方又不失吉祥韵味,图6,“诺基亚Lumia 800 Dark Knight Rises(黑暗骑士)定制版包装”,此款手机是为《蝙蝠侠前传》量身定做。包装盒均印有蝙蝠图案,色彩选用蝙蝠的标志性色彩黑色;包装,采用烫金工艺将蝙蝠图形与包装盒利用明度上的差异凸显出来,整体色调上也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美感享受;位置上,图案位于人的视觉美点――黄金分割线范围之内,符合人的审美视觉习惯。整个包装简单、大气、厚重又时尚,突显品牌的同时,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福文化内涵。象征意义,蝙蝠侠在西方人眼中是正义的化身,象征着社会安定、人们福寿康宁。由此更好的诠释了诺基亚手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蝙蝠纹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有创意的商标,可超越包装设计本身对商品的价值。标志新颖独到,文化内涵很重要,将标志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此创作出更被人们所认可的作品。

北京河图文化设计公司设计总监庞国平先生,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的思想,他的作品中总能探寻到民族文化的真谛,特别是在标志和企业形象设计上庞老师有很深的造诣,对包括笔者在内的一大批“PGP学员”启发很大,下面是庞老师在第46期课程中对“蝙蝠纹”的衍生再设计:

(1)“蝙蝠纹――正负形”标志设计(图7)。正负形即图底反转,泛指通过主要图形在相关背景衬托下所形成的图画。下图以蝙蝠外形为基础,经过简化、夸张等艺术手法,设计出的4个正负形标志符号,(图8a、b、c、d)简洁、抽象,艺术感极强。将白色看作正形,红色看作为负形。a、b中,正形似玩偶(上面白色是头部,下方白色是身体),负形似蝙蝠,两者结合而得的标志符号,既透露着可爱俏皮,又体现吉祥如意,可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卡通、玩具企业的文化理念。c,整体形似一个低头的女孩,正形中的圆是帽子,下面留白是女孩面部,负形是头发,两者结合而得的标志符号,让人联想到一个充满英豪气半低头并向人投来挑衅眼神的酷女形象。而如果将负形看做正形此时蝙蝠侠矗立在眼前。d由c垂直翻转而得,只看负形让人想到游戏中的武器装备。如此笔者认为c、d两标志符号,既有人物图形的展示又有故事情节的联想,还有福文化的渗透,增加了标志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适用于游戏企业。

该系列标志的衍生,主要是在将蝙蝠的翅膀,调整与创新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合理把握正负形的关系,使它们即互相统一又相互排斥、即彼此错视又共享空间。

(2)蝙蝠纹抽象图形(图9),似如意。图10a、b、c、d是对蝙蝠纹简化、抽象后的美纹符号,与上图相似,图案是对蝙蝠翅膀调整变形而得。其中,a中间似一颗常青树,两边似如意,寓意绿树长青、好运常在、事事如意,整体造型似蝙蝠,寓意吉祥、福气;b为a的拓展,加一个圆底,天圆地方寓意企业前程无限宽广。c,蝙蝠翅膀造型似8,寓意企业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常青树被8左右捧起,加上蝙蝠造型;标志符号有发、有长青、有福气,是对企业美好祝愿的寄托。d,在c基础上上加一个六边形底,寓意一帆风顺。此系列标志让笔者联想到优雅高贵的女妇人与欧式庭院,所以笔者认为该系列标志适合化妆品与家具企业。

三、结论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蝙蝠纹在包装设计上的运用,给今天的包装设计注入了新奇活力,他给人们展示出,福文化由谐音之美到造型之美到文化之美的意境。使消费者自然而然的同自己联系起来。五福捧寿在清代首饰盒包装上的运用,象征女子有福气;清代方形青花印盒,蝙蝠纹在缠枝莲纹、螺旋纹映衬环绕下游走,象征文人的儒雅情操;诺基亚手机包装盒,除去过多的装潢和修饰,直接应用蝙蝠抽象简化而来的符号,来象征手机安全、稳定的性能;笔者还通过对蝙蝠外形的抽象概括,特别对蝙蝠翅膀的调整和创新,运用正负形转换,使图、底互相排斥又共享空间,得到适合儿童、玩具、游戏行业或女性产品的代表符号,让观者享受到语言文字所无替代的视觉,营造出特殊的美纹体验。

参考文献:

第8篇:汉代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文化资源;产业链发展融合

一、文化产业集聚区概念与发展模式

1.文化产业集聚区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产业在一定时间或空间内产生的集聚现象。产业会在一定时间空间内产生集聚效应,并呈现集群式发展趋势,进而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集聚区(又称之为“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产业示范区”等)则指众多的文化企业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的集聚效应,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区。①

2.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1)艺术创作模式

这类集聚区主要由民间艺术创作者自发产生集聚。在文化产品生产初期,艺术创作者通常会选择在租金低廉地带开设工作室,久而久之带动更多艺术家入驻,从而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区。②

但是,这类集聚区发展比较受限。一方面,集聚区发展规模受限。集聚区一旦需要扩张,其房租地租便开始不断增长,商业气息愈加浓重,造成艺术家群体不得不撤离该原驻集聚区,而去寻找新的集聚区。这种自发集聚形成的集聚区发展模式,暴露出商业利益与原创艺术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集聚区产业化发展受限。由于作品的生产过程与交易过程大多数依靠创作者个人完成,集聚区内部的产业转化程度较低,很难形成产业链。

北京798艺术集聚区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典例。集聚区形成初期,一大批艺术家曾聚集于此进行原创作品制作与展示,在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的同时,带动了该集聚区文化旅游与娱乐休闲产业的发展。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商家入驻798艺术区,造成798艺术区房租飞涨,商业气息日益浓厚,迫使艺术品原创作者不得不选择主动离开,798艺术区也随之演变成一个以文化旅游和娱乐休闲为主的消费区。

(2)“代工”生产模式

这类集聚区主要为传统制造企业集聚区,采用流水线方式生产文化产品,文化企业之间合作分工比较明确,相对能够形成从产品生产到市场流通的文化产业链环节,集聚区产业转化能力较高。但此类集聚区仅限于文化产品生产层次,对文化产品的创意性要求不高。

大芬村油画基地为这类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代表。作为具有20多年发展经验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大芬村基本形成了“市场订货-画师制作-画商收购-国外销售”的运营模式,产业链两端都在国外,而画师则负责在国内按照程式要求制作艺术产品。③

(3)科技创新模式

这类集聚区的特点主要是文化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网络通讯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开发与运用,催生出如动漫、网游等数字娱乐产业。但此类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资金投入不高,对于政府的资金投入与产业扶持的依赖性较大。

常州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这类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典型。该产业集聚区全面整合了包括常州软件园、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环球恐龙城等城市发展资源,打造的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区重点发展中韩游戏产业,形成网游、动漫、软件、设计、电子商务和文化旅游等六大产业集群,集聚的规模为全国同类型产业集聚区的首列。

(4)品牌带动模式

这类集聚区多具有比较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比较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在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的带动下,集聚区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相关文化资源越来越多地产生集聚,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西安曲江产业文化集聚区是这类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典型。依托其自然条件,曲江产业文化集聚区已经发展成“旅游资源+文化创意”的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即通过节庆活动等形式,以盛唐文化为品牌,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不断强调和扩大“大唐”文化符号。

(5)文化消费模式

这类集聚区主要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如娱乐休闲等。集聚区内大量聚集演艺中心、展览中心、艺术品交易中心等文化企业。

上海田子坊即是由商业画廊和工艺美术等设计类的设计办公区发展为创意工艺品文化消费区。集聚区内集聚了首饰、服饰等创意商业,同时辅以酒吧等特色餐饮业态,满足了旅游者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徐州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徐州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下,徐州市的文化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然而,在实地调查中,徐州比较知名的11家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有7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真正盈利的不超过10%;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同质化、地产化和资金短缺等问题。

(1)集聚区建设同质化

北京及国内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于北京798艺术区(以下简称“798”)等需要转型的老旧工厂。当时转型成功的以798为代表的艺术家集聚区,开创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先河。然而这引起了徐州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效仿。徐州创意68产业园同样以老旧工厂为基础改造,却有别于798,定位为广告设计主题。然而实际情况是,不是每个工厂就可以改造成文化集聚区。由于艺术家是有限的,大师也是有数的,他们不会长期工作在二线城市,基本上集中在几个知名的大城市。所以,一些伪专家们不经过实际操作,只是略加分析北京、上海等集聚区的外在形成状况,就盲目引导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复制。因此造成了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同质化现象。

(2)集聚区经营地产化

由于文化产业集聚区对企业准入没有限制,故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由此造成文化产业集聚区亏损。现在徐州市大多数集聚区运营商,并没有合理制定企业入驻标准,不注重集聚区运营管理。而是进行圈地,然后尽快地把地卖掉、把房子出租等等。最后,集聚区有的成为了普通的物业集聚区,有的成为了普通的商业集聚区,有的成为了艺术家的工作室,有的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活动场所。

(3)集聚区投资资金短缺

目前,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内文化企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④因为文化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同时文化产业集聚区并没有发挥其集聚功能,仅仅作为文化企业个人的地理集聚区,因而缺少雄厚的资本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资金短板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此外集聚区企业开发资金主要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没有充分的资本积累,不利于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整体运作。

2.徐州文化产业集聚区存在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不清晰

一方面,各文化产业集聚区没有统一发展目标,造成目标分散。另一方面,由于集聚区内没有科学的规划,文化企业准入标准不统一,造成企业无法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进行集聚,转而以租金高低为标准进行集聚,从而难以形成特色的产业定位和城市定位。

如创意68产业集聚区,原定位为以广告设计、平台建设、新媒体广告研发、创意设计等为主要业态。目前入驻的企业共有90家,其中艺术家工作室占总比14%,设计策划类企业占总比18%,文化休闲类企业占总比40%,创意培训类企业占总比18%,其他5家为文化相关企业,占总比10%。实际上文化休闲类企业入驻比重大于设计策划类企业入驻比重,表明创意68产业园已经开始背离发展初衷,向文化消费类集聚区产业模式发展。

(2)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

当前各集聚区普遍将一些毫无关联的文化企业甚至非文化企业僵硬地聚集,有的卖字画,有的做动漫,有的做设计,企业与企业、集聚区与集聚区之间产业分离,无法形成产业链,更无法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这样不仅增加了各文化企业的运营资本,同时对集聚区空间造成浪费,没有达到产业集群的效果。

如创意68产业集聚区,目前入驻的90家文化企业中,包括艺术家工作室、设计策划类企业、文化休闲类企业和创意培训类企业,其他5家为文化相关企业。这些文化企业之间相对独立,无法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从而使集聚区无法统筹发展。

(3)集聚区经营管理水平不到位

在运营方面,除了集聚区运营商之外,参与集聚区管理的各级负责部门形成了多头管理的情况。多头管理难以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甚至可能造成无人管理的情况。由于管理缺位,很多集聚区在资金投入方面陷入“无人管理--投资无门--不景气--懒于管理”的恶性循环。

(4)集聚区创意创新能力不够足

徐州虽然打出“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的口号,但是在旅游者心中,徐州并非一个旅游胜地,而是一个工业基地或交通枢纽。这是由于文化产业集聚区缺乏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能力,在集聚区建设完成后不再开发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活动,城市品牌缺失,城市知名度不足。从而造成在旅游消费群体中,徐州的城市形象不鲜明,进而产生集聚区与旅游业融合不紧密的现象。

三、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开发文化资源,明确发展定位

依托徐州厚重的文化基础,充分挖掘徐州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使得徐州厚重的历史符号能够活跃在现代化文化旅游平台上,使其成为可阅读、可感受、可消费的文化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确定徐州文化产业主导发展方向,形成主次分明、特色各异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各文化产业集聚区应当将培育“城市文化名片”作为统一目标,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宣传推广力度。将徐州汉文化作为突出文化资源发展,通过报纸、杂志、海报、喷绘广告等传统媒介加大“汉代三绝”宣传力度和徐州城市品牌推广,打造徐州“汉文化”品牌。

2.明晰发展内容,完善产业体系

主管部门应该依托文化产业集聚区自身文化资源,结合文化产业集聚区自身文化特性,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培育。而文化资源与文化特性即各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内容。只有明晰其发展内容,加强内容建设,才能完善集聚区的整体规划指导。依据各文化产业集聚区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产业链,从而形成完善、优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3.提高经营理念,优化管理模式

首先,在经营模式方面,政府和各个文化企业要积极提升经营理念,建立良好的运营机制。借鉴优秀文化产业集聚区成功发展经验,以文化为核心,带动旅游业以及城市服务业发展;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运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人文旅游产品。

其次,在集聚区管理方面,文化产业集聚区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团队,而管理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团队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

最后,在人力管理方面,产业集聚区需要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健全人才建立与管理体系,招揽外地人才,留住本地人才,盘活现有人才。

4.重视发展融合,鼓励技术创新

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业态结合。让文化与各业态进行发展融合,建立集文物博览、文化体验、现代商业、演艺休闲、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同时,在徐州特殊的文化资源背景下,利用现代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相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的文化项目建设,才能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区域聚集。

注释:

①王国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营理念探析--以北京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为例.第73页.

②贾佳葛,夏欢主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实证研究.第29页.

③顾江,胡慧佳.文化产业集聚区特点、模式与发展趋势.第53页.

④王天铮.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119页.

参考文献:

[1]贾佳,葛夏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年版,第29,30页.

[2]顾江,胡慧源.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特点、模式与发展趋势[J].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第51,55页.

[3]查华超,乔刚.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述评[J].安徽电子讯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版,第106页.

[4]黄晓莉,杨利平.西安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版(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