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1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作为盘活存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提速,有助于解决中国金融体系目前面临的“货币堰塞湖”问题

金融体系货币淤积

目前,中国经济正出现“宽货币,紧信用”的现象,一边是央行在不断地采取各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向经济体注入货币,一边是银行普遍收紧信贷政策。由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出现两难,如果继续放松货币,可能出现实体经济不能有效复苏,而资产价格先出现泡沫的情况。实际上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出现。自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目前市场普遍预期2015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将低于7%。而在实体经济不断下滑的同时,资本市场却热火朝天。自央行2014年4月开始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以来,股市开始一路走高,到目前为止,短短的一年间上证指数已经翻倍,扣除银行股外的平均市盈率已经达到40倍,火热的创业板更是达到90倍。而在股市上涨的背后,就离不开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业的资金支持。

当然,股市的上涨确实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但是这并不能彻底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毕竟,股权融资在实体经济融资总量中占比较低。根据海通证券的估计,2014年,中国新增社会融资总量中股权融资仅占2.5%,而信贷融资占比大约60%左右。实际上,即使在直接融资发达的美国,1970-2000年间,股权融资也仅占企业外部融资的11%,而通过金融中介,特别是银行的融资,依然是企业对外融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占比高达56%。其次,股权融资相对于企业来说,是最昂贵的融资方式,其要出让股权,以及企业生命周期内的现金流,特别对于优秀的企业而言,其更需要的是债权融资。

与此同时,股权市场价格的过度上涨可能最终不利于实体经济。其原因在于过热的股权市场将大量的资金吸引到二级市场,进行单纯的不产生任何价值的交易,这将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实体经济资金供给雪上加霜,不仅仅信贷资金更加缺乏,连债权市场也出现了资金紧张,这点从2015年以来国债价格的下跌就可以看出。其次是太多的资金进入股权交易的二级市场,其对企业股权融资的边际作用在递减,而在资产泡沫方面的风险却在不断累积。历史上,任何泡沫最终都不可避免地通过破裂而危害实体经济。

信贷资产证券化提升货币政策传导

可以说,“宽货币,紧信用”的现象正在导致中国经济体中大量的货币聚集于金融体系之中,形成“货币堰塞湖”。在此情况下,便利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机制,实现注册制,显得尤为重要,其有助于疏通货币传导渠道,提升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散银行体系面临的宏观风险。银行出现“惜贷”,从经济背景上来说,在于不断下行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运营出现困难,无法偿还贷款或者利息,从而导致银行资产受损。这从两方面导致银行出现“惜贷”的行为,一方面是不良资产的大幅增加降低了银行盈利能力,这间接减少了银行所能增加的资本,降低了银行在后续期间的扩张能力;另一方面,经济下行的预期导致银行在信贷政策上本能地更加保守。毕竟作为高杠杆的行业,一旦出现宏观系统性风险,将造成对本金的吞噬。因此,如果银行能够将信贷资产证券化,就可以避免出现在宏观经济下行期间,信用风险都累积在自身,有助于提升银行增加信贷的能力与意愿。

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摆脱资本约束的重要方式。“紧信用”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管对银行资本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从《巴塞尔协议I》到《巴塞尔协议III》,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几乎提高了一倍,这意味着相较于以往,银行同样的资本所能支持的信贷资产规模降低,这直接制约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而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存量资产证券化出售,不仅为银行新增贷款资产腾出了额度,也间接增加了银行的融资渠道。

同时,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可以通过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利率市场化以及由此导致的金融脱媒使得银行利差缩小,客户不断流失,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从净资产回报率看,为保持盈利能力不变,利差缩小导致的银行利润率降低,必须通过加快资产周转或者提高杠杆率予以实现。然而在行业监管日趋严厉的情况下,银行业杠杆率实际上是不断降低的。在此情况下,提高资产周转率变成了唯一可行的方式。实际上,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通过提高银行业资产周转率提升银行盈利能力,也可以通过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方式,提高银行利润率。

实际上,除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外,银监会也正在希望通过建立银行间贷款流转平台,便利银行资产周转,阻止银行业盈利能力降低的趋势,毕竟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关于这一点,从2000年开始中国银行业的“在线修复”可以看出。由于2000年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规模巨大,为了恢复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央行开始通过以“固定高利差”的方式,提高银行业盈利能力,修复资产负债表,结合后期的银行股份制改革与上市,解决了上一轮经济危机导致的银行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通过疏通银行这一重要的货币政策传递渠道,为后续经济繁荣打下金融基础。

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提高银行业放贷能力与积极性,亦可以为央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提供更多的手段。当经济大幅下行、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出现衰退时,仅仅依靠银行业自身并不足以恢复市场流动性,此时便需要依靠央行出手救助。然而当利率降低至零,而经济仍然不能止跌的时候,传统的货币政策就失去了作用的空间,在此情况下,以购买资产为主的量化宽松变成了央行主要的货币政策。从欧美日的情况看,各种MBS、ABS等是除了国债之外,央行购买的主要资产。央行通过购买这些资产,向市场置换无风险的货币资产,有助于修复银行资产负债表,恢复货币政策传导性。

实际上,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购买信贷资产在2000年前的中国也曾经出现过,然而由于彼时中国并未实行资产证券化,因此央行只能通过直接购买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贷款资产以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由此导致“道德风险”问题严重,刺激银行在放贷过程中放松信贷标准,赚了属于自己,亏了可以卖给央行。至今,央行购买的这些贷款资产仍然以“再贷款”的形式存在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不良资产,根据民间测算,其规模不下于一万亿元。

第2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直销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优势是提供便捷的服务,英国《金融时报》表示,直销银行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虽然目前国内直销银行发展迅速,许多银行将直销银行业务直接作为一种核心的营销模式,但由于行业发展条件和环境还不成熟,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直销银行目前在我国还过于形式化,目前我国的直销银行不仅没有达到独立操作,独立核算的部分依旧没有实现,另外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也造成了我国直销银行在发展上的局限性,这些发展上的阻碍多是由于我国传统的金融行业运营模式决定的。

一、直销银行发展概况

1.国外直销银行发展

目前,世界著名的大型银行被各大银行集团直接控制着。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好的大型直销银行为荷兰国际银行,在此之前荷兰国际银行的主要银行份额放在国内零售业务上,但大量的分支高度影响银行的建设成本。在1997年,荷兰国际银行在加拿大推出了首个直销银行,然后在几个国家陆续成立分支机构,目前荷兰国际银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直接营销机构。直接营销在荷兰国际银行可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于其低运营成本、高效的营销服务及不受区域限制的营销模式等因素。

2.国内直销银行的发展

到2015年底,中国的直销银行已经超过20个。到2015年12月底直接网上银行数据显示。2014年9月,长沙银行已经开始直销银行的内部试运行,但目前仍然没有投入使用。面对直销银行的迅速发展,五大国有银行也积极计划在网络上建立一个直接的销售银行。以工商银行“工行融E行”为代表的线上服务在2015年3月23日正式上线。虽然有银行在直销模式上有积极的计划,但受到国家金融机构监管的限制,国有银行在业务上向直销银行的转变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范围内,民生银行成为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向直销银行模式转变较为成功的金融机构实体。民生银行在直销业务拓展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扩大客户群,利用这个特定的客户群体大力推广银行产品的直销业务。根据直销银行业务的产品实用、服务便捷及通道快速等特点,并将金融服务与网络技术相融合,提出了“全天候的金融服务”,“24小时银行”,“随时在银行”等银行品牌产品。

二、当前国内直销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的运营机制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优势是提供便捷的服务,直销银行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但目前直销银行在我国还过于形式化。从本质上讲,政府没有提供足够适合直销银行发展的环境。在我国尚未形成能够动摇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地位的其它金融服务形式。我们知道独立法人资格是银行经营的必要条件,但现在直销银行作为一项新的业务种类,作为附属部门由传统银行机构管理,仍然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所以当前直销银行不是一个独立的业务实体。直销银行不仅没有达到独立操作,独立核算的部分依旧没有实现。与传统的银行业务相比网络直销银行不能提供更灵活的利率水平,将阻碍直销银行市场潜力的开发。

2.信用体系及监管机制不健全

国际上的直销银行信用体系的建立已经非常成熟。虽然我国的直销银行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日益成熟,但目前我国直销银行业务在国内金融环境下的发展依旧高度依赖传统的实体银行信贷系统。与此同时,中国的直销银行业务产品面临更高的业务风险,这些因素将直接降低我国直销银行的管理效率。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专业的直销银行监管机构。直销银行信贷营销金融服务产品,仍然需要采取面对面的形式,特别是客户开户必须在实体银行办理,目前直销银行的网络模式还不能完全实现。

3.缺少完善的产品体系

在金融产品的设计方面,目前国内许多直接销售银行的理财产品具有同一种类似的特点,将传统理财产品的衍生品和简单的离线产品转移到互联网上,一些银行推出的直销项目直接类似于商业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功能,导致线上线下重复的内部竞争加大,大幅度减少银行的运营效率。另外,直销银行产品的产品特征不够鲜明,往往与其他渠道的金融产品具有趋同性,经常与传统银行的理财产品及传统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服务相类似,给很多消费者在对于直销银行及其产品的理解上产生误区,认为直销银行只不过是传统实体银行金融产品的网上销售模式。在产品利润方面,许多直销银行在市场开发中挖掘客户资源,没有将业务的核心拓展范围放在产品的创新上,而是专注于模仿线下产品类型,推出相应的线上产品。在产品营销方面,单纯锁定在与线下产品竞争客户资源上,造成同类产品线上线下的不良竞争,不利于直销银行及国内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直销银行推广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的范围内,我国民众对于直销银行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还不高,对于直销银行产品的信任程度还比较低。这与我国直销银行的产品宣传销售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一项市场调查中显示,被调查公民中只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说过直销银行这样的金融服务形式,参与者中只有15%表示如果有适当的机会可以尝试直销银行服务,而已经体验过直销银行产品服务的被调查者不足10%。另外,直销银行的推广方式对于目前直销银行产品的经营现状具有一定影响,很多直销银行产品都带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客户只有在开通直销银行账户的前提下,才能够了解直销银行产品的种类和服务流程,这样非常不利于直销银行的产品推广。

三、我国直销银行的发展建议

虽然目前国内直销银行发展迅速,许多银行将直销银行业务直接作为一种核心的营销模式,但由于行业发展条件和环境还不成熟,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面对当前我国直销银行在运营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在直销银行的未来发展上应着力于战略定位、独立运营及风险防控等几方面,进而促进我国直销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

1.明确战略定位

直销银行上线之前,必须在直接渠道做出合理的战略定位,确定直销银行的销售目标。为了提高操作模式和发展模式,制订一套适应直销银行发展的运营设计方案,将直销银行作出独立的定位,而不是成为一个补充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的业务实体。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群,明确直销银行产品的整体定位。在明确产品定位后,全面分析目标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需求及发展环境适时的推出相应的直销产品。

2.选择独立运营模式

目前中国直销银行并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这该是一个直销银行可行性的未来发展方向。众所周知,独立的法人资格是实现企业独立运营的关键,直销银行的组织结构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分区,将系统业务模型、财务会计、产品系统和TI系统从传统的金融业务中分离出来,实现独立的运营模式。直销银行拥有独立的法人、独立的组织结构及直接的成本控制下才能实现独立运行,这些也是我国直销银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3.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提高国内银行的金融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基于互联网媒体环境下,金融产品的直接销售将面临许多来自网络的金融风险。这是由虚拟网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也将直接导致银行操作技术和产品的很多不确定性。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直接从法律的角度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预防和控制;第二,建立一个直销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银行、客户及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而将直销银行的运营和销售环境公开透明化,使金融行业内实现金融机构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相互监督,促进直销银行和整个金融行业风险防范控制机制的建立。

四、结语

一般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于成本控制,及方便快捷的服务等相对优势。互联网产品的核心优势是提供便捷的服务,直销银行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虽然目前国内直销银行发展迅速,许多银行将直销银行业务直接作为一种核心的营销模式,但由于行业发展条件和环境还不成熟,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面对当前我国直销银行在运营中出现的银行缺乏准确定位、独立运营程度不高、缺乏严密的O管体系及产品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在直销银行的未来发展上应着力于战略定位、独立运营及风险防控等几方面,进而促进我国直销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刚.德国直销银行发展状况的分析与启示[J].新金融,2010(12).

[2]闰竹冰.中国直销银行发展探析[J].中国金融,2014(12).

第3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本期发表的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的这篇文章,对金融包容政策进行了研究,指出金融包容致力于将贫困人群纳入正规的金融体系,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金融包容性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收入。本文对全球范围内金融包容措施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成功的金融包容措施应遵循的原则。作者认为金融包容有利于提高金融的稳定性而非相反,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更应积极倡导金融包容性发展。

本刊征得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ADBI)同意,翻译和发表本文,ADBI及作者对译文免责。

关键词:金融稳定 金融包容 普惠金融 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3-011-07

一、什么是金融包容

金融包容目的在于将“无银行服务”人群纳入正规的金融系统,从而使他们有机会得到储蓄、支付、信贷和保险等金融服务。金融包容既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当得到服务,也不意味着供应商在提供服务时不需要考虑风险和成本。尽管可得性不受限制,自愿除外和不利的风险收益特点两方面都可能排除某个家庭或小企业使用金融服务。该结果并不必然会招致政策干预。政策创新应致力于纠正市场失灵和消除非市场壁垒,以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

尽管在过去20年中,小额金融机构、信贷联盟、储蓄合作机构取得了巨大进展,世界上大部分贫困人口仍然无法获得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现金管理等服务。根据世界扶贫协商小组(CGAP)的报告,全球储蓄账户总数超过了全球人口总数。但是全球人口的一半――25亿人(其中中国有2.63亿人)――没有储蓄账户,也无法获得其他任何形式的金融服务。

金融包容作为一个政策目标反映了长期以来关于金融对经济增长和消除贫穷作用的争议,反映了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政策的演变,体现了金融服务对贫困者生活有积极影响这样的重要观点。金融部门的政策演进有三个阶段:首先,通过直接信贷支持国有企业和农业发展;第二,通过自由化和放松管制,让市场促进发展;第三,建立旨在平衡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机构。

直到198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引导公共基金投向农民和小企业等目标客户,并对其活动范围进行监管以保证这些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这些“直接信贷”项目基于此认识,即农村贫困人口无法进行储蓄,无法支付市场利率,因而需要通过补贴利率得到贷款以建立资本。因此开发银行向所选目标客户发放的贷款的利率低于市场利率。为提供低价贷款,存款利率通常受制于监管上限,这对国内资源的流动性造成损害。后果即是“金融压抑”,典型的表现为浅的金融系统和金融机构缺乏根据风险收益特征有效分配资源的能力。另外,补贴削弱了金融机构的业绩表现。这些项目不仅被证明是典型的不可持续的,而且也不能扩展对贫困者,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者的金融服务。

到了1980年代末期,新的方法出现了,该方法集中于关注金融机构向没有或较少能得到金融服务的人群提供服务的表现。这种变化是巨大的:新方法将讨论从单个企业和家庭转到机构及其以可持续、广泛的基础提供服务的能力上。印尼、孟加拉国、玻利维亚和其他国家最初的实践表明,作为“为穷人提供银行服务”的微型金融和农村金融实际上是经济可行的,而且可以可持续地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这些令人鼓舞的案例形成了所谓“金融系统”范例的新观点。该方法的内在假设是贫困人口可以产生经济剩余,这使他们有能力偿还贷款的实际成本并进行储蓄。微型金融的概念开始取代“小额信贷”,前者越来越多地用于指代由各种受监管和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如贷款、存款、保险、支付和汇款等。

在过去几年中,由于与正规金融系统的联系扩展了,微型金融出现了快速转型。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证据显示为低收入群体服务的金融系统可以促进扶贫式经济增长。低收入群体无法获得融资则会阻碍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削减,穷人更难以增加储蓄、创建资产以防范风险,以及投资于收入增长项目。因此,对金融部门发展的兴趣越多越多地集中于那些决定可获得性深度和广度的因素,趋向于发展普惠(包容性)金融体系。

随着对金融削减贫困关注的不断增加,政策目标不断扩展以包含更有质量地获得范围更广的金融服务。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和迅速普及通过支付系统大幅降低了用户与正规金融机构建立联系的成本,对该趋势提供了支持。

以此为背景,向未得到银行服务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决策者、实践者、学术研究者关心的一个主要领域,他们越来越多地强调要将金融包容作为一个政策目标。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概念不仅承认要尽可能地将更多的贫困者以及被排斥者纳入金融服务范围,而且要求主流金融机构在为得不到银行服务的人群提供服务方面发挥作用。从这点来看,微型金融正被视为普惠金融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金融包容正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对传统的货币和金融稳定支柱以及其他如客户保护等监管目标形成补充。当然,鼓励向得不到金融服务者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必须将金融稳定考虑在内,特别是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由于微观层面对于涉及金融服务的家庭行为的观点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这些政策的改变成为可能。现在,各方已经能够理解贫困家庭依赖于各种金融工具对其日常的现金流和风险进行管理,努力通过储蓄建立资产。金融日志等工具显示这些低收入家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其现金流的不规则性。国际贫困线每天2美元的平均收入在实际中变化较大,需要加强管理以平滑消费,减少对如健康风险等各种冲击的脆弱性,同时管理好生命周期中的主要事件。

二、金融包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近期证据

有证据表明金融包容对整体经济增长和个人福利存在影响。与政策目标的演进相一致,研究焦点先是集中在金融系统发展的宏观经济影响上;只是在近期才开始关注金融包容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证据

金融机构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经济增长,因为信息不对称可能对储户和投资者之间资金的有效中介形成阻碍。有大量证据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因果影响。比较突出的解释是Schumpeter的观点,认为金融通过向新进入者提供资金支持,增强创新,可能改变其现状,鼓励“创造性破坏”。沿着这个思路,向新的创业者提供资金是金融-增长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近的研究焦点转至金融中介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上。Beck等人(2008)发现金融发展、收入不平等下降、贫穷消除之间存在一种联系:金融服务的整体利用,即更深的金融系统可以降低基尼系数。

宏观经济层面同样存在证据,更宽广的金融系统促进经济增长。Giné和Townsend(2004)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对泰国经济进行分析,发现金融服务的扩展极大地提升了泰国经济的增长率。相反,Banerjee等人(2009)强调了与富裕者优先获得融资相关的效率和生产率损失,显示金融可得性对投资和增长存在潜在的一阶效应。

最后,Pande和Burgess(2005)运用印度旨在鼓励银行扩展新服务领域的新分行监管“自然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其对降低农村贫困有积极影响。但是,这种扩展政策的高成本抵消了总体收益。该结果显示技术驱动、低成本分行扩张具有巨大的潜在收益。

(二)微观经济证据

近期,微观经济层面对金融包容的支持仅仅基于看似有理的轶事证据,如孟加拉乡村银行65%的客户跨越贫困线等数据未经统计测试。在金融服务和贫困者生活得到改善之间建立因果联系存在计量挑战而且非常昂贵。这要求消除样本中自主选择等因素、以及无数的可能混淆分析结果的未观察到的因素的影响。选择的方法是田间实验,即通过随机选择一些客户进行反事实的研究方法来建立这种联系,然后运用统计分析来辨别提供某种金融服务等干预措施产生的不同效应。

来自印度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案例显示小额信贷的影响取决于家庭行为:企业家利用信贷扩大其业务,这可以在耐用品消费和商业利润的增加中得到证明;最初被认为少有开启业务倾向者没有增加投资,而是增加食品和交通等消费;有较高倾向开启业务的家庭减少非耐用品消费,增加耐用品消费,减少临时支出。研究表明对教育、健康、妇女权力等方面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商业产出的正面效应明显,包括有新业务出现,现有业务利润出现增加。

近期在南非开展的研究关注金融包容的风险管理收益。随机为因边际利润被拒绝的贷款申请者提供贷款,结果显示接受试验者中失去工作的可能性比那些无法获得贷款的申请者要小。得到贷款的家庭获得更多收入、走出贫困的可能性增加。总的来看,信贷增加有助于改进福利。研究确实证实了短期贷款是一种重要的现金流管理工具,对特别是就业和收入领域中的福利有较大的正面影响。研究同样发现对边际(或稍高于边际)的客户的贷款是有利可图的。

三、金融包容政策:近期创新

金融部门易于出现市场失灵,因而对其监管普遍较严格。低收入部门特别容易受信息不对称的困扰,需求方经常缺少信用纪录或能让贷款者放心的担保物。另外,贷款者在金字塔底端的新市场中经验不足,面临与商业程序相关的调整成本。同时,个别交易和总体市场规模都较小,这使供应商难以弥补其固定成本。

但是,微型金融的先行者曾经发现现实的市场机会,大量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扩展了“获得性可能边界”。更近期,技术创新大幅降低了接近低收入群体的固定成本,吸引了更多的新供应商。

政策通过建立监管框架、公共所有、提供市场基础设施、降低需求端壁垒等措施成为私人部门创新的重要补充。监管框架决定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制定可提供的服务的范围,影响机构开展业务的成本。

谨慎监管之于金融中介活动的开展、国内资源流动、金融机构发展、以及储户保护等非常关键。而且,公共所有将中介服务延伸至商业行为不会涉及的领域。安全的贷款框架和公共信贷监管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交易得以实现。最后,贫穷客户的低教育程度对客户保护和金融教育政策提出了要求。

决策者努力跟随快速的创新。他们在监管框架内提供实践这方面做得尤其成功,极大地控制了潜在风险。在一些案例中,决策者通过监管或立法手段,甚至直接参与市场,为市场引入新的解决方案。

快速的创新步伐极大地增加了决策的复杂性。一方面,要求考虑到金融包容对政策规则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因为创新方案由发展中国家监管者创造,促进对等建议有极大余地。

为了捕捉和比较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政策的趋势,德国技术合作机构(GTZ)评估了10个国家中提升金融包容的35个政策解决方案。其中6个方案特别有效,4个通过各种渠道改善条件以服务到贫困者,包括银行服务、移动支付、金融供应商多样化、国有银行改革。其余2个是客户保护和金融身份确认政策,对于使金融包容成为可行特别关键。

(一)银行服务

在银行分支机构无法覆盖之处,允许银行与非银行零售机构进行合作的政策对于促进金融包容非常有用。这类政策将现有零售机构作为销售渠道,不仅将药店、邮局或超市转变成银行机构,而且将其转变成金融包容的机构。

技术降低了金融交易中信息远程交换的成本和风险,使得银行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变得可行。伴随着开户程序的简化,以及如现金转换等其他利用该渠道的激励,金融系统得以延伸,用户数量大幅增加,如近期在巴西可以见到的。

巴西通过大规模地引进“银行替代者”服务于无法得到银行服务的巴西人,成为银行服务的先期领导者。该办法解决了一个关键的物理渠道限制:2000年只有1600个市拥有银行分支机构。现在,大约95000家机构覆盖了所有5500个市,3年来通过机构开设的账户近120万户。巴西的成功鼓舞了其他国家也采取类似措施,如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和智利。2006年哥伦比亚通过了监管条例,允许金融机构发展机构,吸引3539家机构,最初集中于票据支付等业务。

银行模式的关键特点是交易清算及时以减少欺诈、开户程序简化、客户严格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国际准则。成本的节约相当可观:秘鲁监管当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建立40家机构的成本仅相当于建立一家银行分支机构。

巴西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巴西的机构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服务的提供者。任何受央行监管的机构都可以发展机构,只要银行承担责任,关系受公共合同约束,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机构。该模式的成功源于其务实和灵活。总体情况集中于金融机构,央行可以获得所有机构的数据,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可以有足够的自选择如何建立关系。

(二)移动支付

2009年全球有40亿部移动电话,超过一半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过去5年中手机用户几乎增长3倍,亚洲增长尤其显著。肯尼亚47%的成年人拥有手机,城市拥有率升至73%。

手机开启了向穷人提供服务的另一个渠道。这种新技术大幅降低了方便实时交易的成本,扩展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的接触点,通过引入e-货币降低了持有现金的成本,吸引了以前得不到金融服务的客户。

一些国家的案例显示了移动支付之于金融包容的前景。2004年,菲律宾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成功地提供移动支付服务。两家移动支付运营商拥有约550万客户。手机交易成本约为银行的1/5。

肯尼亚由移动网络运营商Safaricom提供的e-货币转换服务M-PESA,在拓展移动支付中取得的进展最让人印象深刻。该服务发展迅速,目前拥有700万注册客户,这些客户中大部分之前未得到过银行服务。近期的国家调查显示了其对金融包容的积极影响:包括M-PESA的半正式服务的使用从2006年8.1个百分点增加到2009年17.9个百分点,只能获得非正式金融服务的人口比例从35%降到26.8%。最重要的,同期未得到金融服务的人数从38.3%降到32.7%。

移动支付因其跨越银行、电信、支付系统和反洗钱机制等多个监管领域,对监管能力形成挑战。移动支付产生时,监管者倾向于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允许运营商进行实践,在密切监管下开展业务。一旦市场创新和知识满足了监管者和手机运营商的要求,再建立和实施监管规则以提供法律确认,为新进入者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金融供应商多样化

政策制定者采取多种监管战略以管理因放宽存款和保险服务提供机构范围所带来的风险。将银行监管规则运用于特定的小额金融的战略包括:

――给致力于吸收小额存款的专业机构发放许可证;

――给成功转型的金融非政府组织发放银行许可证;

――给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许可证。

从央行的立场来看,分层监管方法按许可的经营范围将机构加以分类,限制低层级机构的风险暴露,可以让风险最小化。不管战略选择,高层政治在推动监管创新以扩展金融服务领域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秘鲁、玻利维亚、乌甘达的监管者通过建立获得许可的合法途径将不盈利的创新者包括在正规体系之内。这带来了更高的储蓄率,对消费者和机构都有利,使他们减少对外部和批发融资的依赖,可以经受金融危机的冲击。

印尼于1980年代后期在金融部门自由化中引入了乡村银行,这降低了金融部门的进入壁垒。经历了自由化初期的爆发性增长和后危机时期合并过程,目前有1800家村镇银行,持有20多亿美元的存款,拥有980万账户。

(四)国有银行改革

国有银行在许多国家的银行系统,以及为贫困者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仍然充当重要角色。102个国家中有73个国家拥有国有银行,占银行总资产15%。公共银行拥有大量分支网络,通常是农村中唯一的银行,因为毕竟政府要利用公共银行在农业或住房建设等缺少商业利益的领域增加储蓄和信贷,实施社会项目。

全球局面相当繁荣:贝宁、巴西和秘鲁等政府出于最低成本的选择,关闭了表现不好的国有银行,而另一些政府则继续忍受政府干预和不良表现。不过,一些决策者推动的改革显示了金融包容具有能够成为国有银行新的、有利可图的业务的潜力。

以印尼人民银行(BRI)为例,通过建立独立的业务条线,而非重组整个银行,发展有利可图的小额金融业务。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公司治理改革和运用最先进的小额信贷技术。BRI拥有4200多个乡村单位,为350万借款者和210万储蓄者提供服务。BRI小额金融业务(资产总额的27%)的利润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资助了较不成功的其他银行业务。

(五)客户保护

全球每年有15000万新客户进入金融市场。客户和银行之间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这些新客户处于不利境界。客户经验越不足,产品越复杂,这种不平衡越大。金融包容项目因而承担引入更多经验不足和脆弱客户的风险。

多数金融机构确保能够为这些客户提供良好服务,但有些滥用其信息优势,以客户为代价增加自身收益,这些客户会发现自己过度负债、保险不足、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投资收益。

客户保护通常被认为是监管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回应。正确的监管应当纠正信息失衡,通过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事前、事中和事后)加强及时的信息披露,鼓励可持续的市场扩张,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其权利和义务。

监管者需要了解客户观点以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一些监管者通过利用客户投诉来识别需要关注的领域以及市场活动的趋势。监管工具包括查阅产品相关信息、现场检查、电话访谈、中介监督,以及行业和客户监督。

客户教育有助于减少客户和金融服务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缺乏经验的市场新进入者尤其需要接受教育以了解其权利和义务。客户教育可以由政府机构、客户联盟、行业提供,但大部分以网络、电视、广告等公众宣传的形式展开。

(六)金融身份确认

在多数国家,只有在一定贷款数量之上才提供信贷信息,正好使得贫穷客户无法获得信贷登记机构提供的信息成本节约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这些客户甚至缺乏开立银行账户所需的身份资料。

政策制定者开始处理这些进入障碍,缩小与银行账户有关的文件门槛和低收入客户拥有的文件质量之间的差距。结果,这些政策赋予客户金融历史,将其交易历史转换为金融资产,使其得以以此为杠杆获得信贷和其他银行服务。

在降低准入的文件障碍时,监管者必须确定为提升包容度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为降低信贷和身份识别风险,印尼开始收集非正规金融部门中的本地信息,特别是在农村贫困人群中较流行的集合基金中的信息。这是获得金融身份和金融历史中关键信息的一个机会。印度放松了严格的了解你的客户规则,允许凭当地政府信函开立低风险的基础银行账户。

考虑到反洗钱(AML)和反恐怖融资(CFT)的有效性,尽管成功的政策改革并不正式遵循金融行动专职委员会的指引,监管者已经采用替代机制确保与AML-CFT办法中的客户识别的最低标准相符。

(七)评估

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面临金融包容目标与金融稳定和客户保护等其他目标之间权衡的挑战。上述解决方案在这方面运作良好。现实的证据表明金融稳定和金融包容目标之间的平衡是可以获得的。近期这些提升金融包容性的政策改革没有一项出现这方面的失误,相反,这些政策使得金融环境更加稳定。

以上政策解决方案应该对照扩展金融可得性广泛接受的一系列政策原则进行评估,这些原则包括:

――提升金融机构的准入性、增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建立法律、信息机构和硬件设施;

――鼓励已知的需求;

――确保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安全和稳健;

――保护低收入者和所有客户不被金融服务供应商欺压;

――保证高利贷法是有效的,如果运用的话;

――增强跨领域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在政府角色和金融服务的市场供应之间进行平衡;

――有效地使用补贴和税收;

――保证数据收集、管理和评估。

总的来看,上述政策解决方案遵循了扩展金融可得性的这些被广泛接受的政策原则。

最后,上述讨论到的政策案例在为得不到银行服务者提供金融选择中取得的成就最显著。经济学人情报组近期对55个国家小额融资环境展开的评估调查显示,菲律宾、玻利维亚、肯尼亚和乌干达位列前10位,在小额融资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建设中做得最好。

四、金融包容和金融稳定之间的权衡与合作

本次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金融稳定的巨大价值,要求对现有政策工具加以检查,防止金融系统崩溃并造成高昂代价。由于金融包容作为一个政策目标在近几年来进展巨大,因此有必要对保持金融系统稳定目标与金融用户数量不断增加之间的权衡取舍情况进行调查。本次危机来源于次贷危机,多少显示了底层市场的不稳定,尤其增加了这种相关性。

另一方面,已知的经验教训显示金字塔底部高度本地化的市场通常较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尼人民银行的微型金融在印尼危机中保持稳健,事实证明为底端服务的金融机构更能承受金融危机冲击,有助于支持本地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化的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覆盖种类更广的经济体,是否有可能让经济更有弹性、增长率更高?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对此持肯定态度,他认为金融稳定由三个因素组成:游戏参与者所能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危机防范和解决框架完备与否,市场完善程度。

本部分旨在识别金融稳定和金融包容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引发政策冲突也可能带来合作。为支持监管决策,我们考虑到稳定性突出金融包容的潜在成本和收益,强调有必要按照风险分层对政策工具加以区分。

(一)金融包容:金融动荡的潜在原因吗

根据强调信息不对称的定义,金融动荡发生于对系统的冲击极大地恶化了信息问题,使得存款和生产性投资机会之间的金融中介出现崩溃之时。在这些冲击中,那些源于状况恶化的金融部门或非金融资产负债表看似与金融包容最为相关。

金融机构在低收入市场中承担的风险取决于该条线业务收益在其总收益中的占比。尽管一些大的公众银行在这些低收入细分市场中已取得重要进展,专业的小额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更大。但是,小额金融客户一般还款利率较高。对低收入市场中的金融服务加强监管比之于其他细分市场更易理解。

数量庞大的客户的频繁的小额交易给监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不大,因为它们只占金融部门资产很小的一部分。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监管面临的挑战更容易被克服。因此,实际上监管者更关心的是因低收入客户缺乏专业知识而带来的客户保护问题,以及如果特定机构破产将因涉及大量客户而造成声誉风险的问题。

近期对包括审慎工具、市场和机构的新的宏观谨慎监管框架展开的研究证实了该观点。来自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发现两类外部性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金融机构因为共同的风险在某一时点同时破产,以及顺周期性,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动力相互加强,增加了繁荣的幅度,损害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的稳定性。另外,研究显示单一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边际贡献与其规模和与其他机构的关系非线性相关,规模较小机构的风险显著较小。

另外,美联储的研究证实社区再投资法案(CRA),美国立法中鼓励银行向低收入群体贷款的部分,对次贷危机的影响甚少:CRA形成的抵押贷款中属于高风险的次贷类的极少,确实源于CRA的次级抵押贷款的表现也比平均水平要好。

近期,出现了关于印度快速扩张的低收入部门中早期信贷泡沫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低金融教育程度者存在信贷需求过旺的风险。大部分观察者相信过度信贷是一个经常出现但具有本地化特点的现象,这证实近期对客户保护的政策关注是必要的。由于部门中非盈利机构的高比例性,与次贷危机不同,过度信贷可能是源于支出压力而非出于盈利动机。另外,大量未满足的需求使得泡沫不可能大规模形成。

总之,金融包容引入了具有特殊风险的新的业务条线,这些风险可以得到正确的管理和监控。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可能较少,对客户保护和声誉风险的考虑更重要。特别是涉及如手机银行等以技术为基础的金融包容政策,监管部门通过金融行动专职委员会的政策框架打击洗钱和恐怖融资,其关注重点在于金融诚信胜于稳定性。

实施金融行动专职委员会的标准所需的风险管理工具与对服务于低收入客户的机构进行监管所需的工具相似。这对金融包容有直接影响,因为严格的了解你的客户规则会限制扩展客户的潜力。一国的监管或排除了那些缺少相关身份证明的人群,或给金融机构施加高昂的合规成本。

(二)金融包容:本地层面上缓冲危机的影响吗

经常会提到的关于以往发生的金融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特点是,服务于贫困者的金融机构在因公司贷款客户而起的国际混乱中仍能保持稳定发展。因此,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这使得当地经济活动多少可以继续,或更快地得到恢复。

不动员存款的小额金融机构在系统性危机造成信贷紧缩时受到的冲击更大,因为现存的信贷额度无法续期,因此转贷给低收入客户的贷款资金不再随时可得。这在本次危机中也可以观察到。通过这种信贷渠道,高层危机的传导可能给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而其本来可以隔离于国内甚至国际冲击。

五、结论与建议:金融包容如何使穷人能够应对不稳定性

尽管本次全球经济危机源于工业国家的金融部门,但可能会改变未来金融包容政策的重点。对政府在金融中作用的深刻反思已经形成了对监管体系进行改革的重大趋势。决策者应该利用当前改革,引导形成有利于增强经济弹性的更先进的金融包容政策。

危机后提升金融包容性的机会有赖于对贫困者的交易风险进行仔细地分析。如果缺少这种分析,增强的风险意识可能不加区别地对创新形成限制。为制定金融包容政策,决策者应利用其同行发展形成的成功的创新。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等交换,正如金融包容联盟(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决策网)推动的,会帮助更新和广泛传播这些洞见,令其他国家得以改进和扩展成功的创新。

最重要的是本次危机要求关注重点由信贷向存款转换。获得储蓄应是个最优先考虑的事情,因其可以提供三个重要收益:

――增强家庭管理危机造成的脆弱性的能力;

――使金融机构的融资基础多样化,缓冲全球信贷收缩对国内金融中介的影响;

――更深的金融系统通过刺激经济增长、推动多样化、减少贫困,提升经济弹性。

全球25亿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成年人,因为受制于非正规金融的较差的风险管理特征,在经济冲击中显得尤为脆弱。能够在冲击来临前建立资产的低收入客户将可以有地方寻求庇护。

研究已经显示大量被压抑的正式储蓄需求有助于战胜昂贵的信贷壁垒,推动商业发展。收入和支出因此得以增长,健康的产出被证实对混乱更有弹性。更强的家庭风险管理能力在危机时期使公共支出得以释放。金融包容显示同样可以减少收入不平等。更稳固的社会关系有助于防止政治动荡,使政府可以专心于危机管理。当收益在正规金融部门中通过基础的银行账户进行传递时,社会安全网同时提升金融包容性。次贷危机显示了无目的贷款行为的危险性,客户保护被列入政策议程,金融教育势头日益增长。

总体上,对金字塔底端可行商业模式进行一个综合展示,技术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过去几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在削减贫困方面取得的进展帮助吸引了大量的私人部门投资,拓展了可得边界。决策者将监管框架引入低收入市场层面中的金融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而且没有因此影响金融稳定或客户保护目标的实现。考虑到这些,在获得扩展金融可得性收益时可以不以牺牲金融稳定为代价。当前危机因而给了决策者一个推动金融包容政策、提升经济弹性的独特的机会。

作者简介:

阿尔弗列德.翰尼葛(Alfred Hannig)金融包容性联盟执行主席、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第4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得益于财务重组和体制改革的推动,依托1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基本建立起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大幅度压低了不良资产率,获得了稳定增长的丰厚利润,并本次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跻身于全球最有影响的银行之列。但辉煌业绩背后亦有隐忧,商业银行严重依赖利差收益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也遭遇到严重的瓶颈,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货币政策转向的大背景下,各类矛盾凸现,高息揽储、存贷挂钩、表内外资产负债转移和乱收费等现象频出,再融资压力不断加大,中小机构案件频发。与此同时,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民间借贷乱象等问题也在时刻提醒监管者更加关注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困境多变革,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酝酿许久的利率市场化、规范民间借贷、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及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等深层次金融机制改革或有新突破,如何认清新形势,把握改革重点,前瞻、积极和深入的推进自身经营的变革,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商业银行面临的监管新形势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既要关注“稳”的要求更要考虑“进”的方向。从“稳”的角度看,要重点关注强化基础性风险防范的监管要求。一是把握“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和 “预调微调”的货币政策。就信贷政策来看,无论是针对平台贷款的“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退出类”清理规范工作,还是房地产贷款“名单制”管理及对保障性工程支持的要求,都充分体现出了信贷结构性调整的工作要求,需要商业银行更加具体全面的的掌握政策内涵,严格按照调控方向开展业务,控制重点领域信贷风险。就货币政策来看,在货币政策整体转向后, 2012年更突出了相机抉择性“预调微调”,受到外汇占款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以存准金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代表的各类措施出台时机的不确定性更大,对商业银行阶段性业务决策的影响更大。二是制约规模扩张粗放经营冲动的约束性政策。核心目标是要控制商业银行在利差盈利模式下追求存贷款规模的冲动,主要包括整顿商业银行存贷款和服务收费等不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执行日均存贷比控制,实施拨贷比管理,强化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和停止超短期理财产品发售等政策,监管措施更具体,监管手段更直接;三是全面部署规范表外业务。重点将针对以理财、信贷资产转让、同业代付等形式监管套利等行为出台具体的管理和调控措施,强化风险拨备要求,相当部分表外资产将回归表内,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压力增大;四是提高资产分类透明度和准确度,敏锐反映经济下行期银行资产质量的变化。针对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回升的趋势,突出强调资产分类工作真实性的监管核查,杜绝利润虚增,提高风险拨备水平,严守风险底线。

从“进”的方面要重点关注深化金融机制改革的前瞻性监管要求。一是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奠定基础。虽然存款保险制度在防范、控制和处置风险将发挥长期积极作用,但同时短期内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财务压力,对大型因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和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坚定推进国际监管新标准落地,强化资本制约。银监会将结合第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针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出台新监管标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约束机制进一步得到强化,以往规模扩张和外源融资的模式不可持续。三是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鼓励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各类民营资本以及部分外资积极参股到各类商业银行中,也鼓励商业银行参与民间资本规范化过程,这对商业银行来讲既是发展机遇也是重大的管理挑战。

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新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形势,商业银行还必须正视诸多新挑战。一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动力的长期调整带来的挑战。由于处于支持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阶段,银行贷款集中于重化工业、房地产等中长期贷款领域,潜在风险积累。同时,经济增长新动力、新方向还有待培育,农村金融、中小企业融资和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等方面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模式提出全新的课题。二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将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现有经营模式。尽管是渐进的过程,但商业银行净息差缩小和利息收入水平下降将带来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市场定位、风险定价、产品创新以及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带来根本性变革。三是金融深化过程中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影子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反映出传统银行业务较难满足经济主体日益增长的全面金融服务的需求,如何顺应市场化的大趋势,利于自身的信息、人才、资金和网络优势,以创新的精神积极融入金融深化过程之中,灵活转变自身业务经营模式,是摆在银行业面前更为长期的挑战。

“服务立行”和 “风险为本”

第5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中国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GDP增长率大于10%)后,在近几年遇到了发展瓶颈,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日渐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过去依靠出口带动和政府主导型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长期持续,中国也从此将进入到了中速增长阶段(GDP增长率处于7%~9%之间),并且,这种增速可能将是未来几年内的常态。

关于中国GDP增速的回落,有些人开始唱衰中国经济。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事实是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由低等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的过程中,依靠政府投资和出口拉动等简单粗放的增长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变时这种增长方式将会带来很多经济社会问题。中国目前就是正处于这种“中等收入陷阱”。并且数据表明,中国去年首次出现了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中国的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因此增速下降是符合目前我国的经济情况的。而且2013年上半年7.6%的GDP增速、2.4%的CPI以及4.1%的失业率都属于我们所能接受的正常水平,是合理的,并没有引起恐慌。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目前确实存在着一些很突出的问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像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光伏等产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低于75%,属于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产业分化严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社会的后半段,但是只有东部沿海的部分城市完成了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工业依然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选择;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更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外,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但是好在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没有重复过去的老路,逐步推出了一些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民技术培养等为代表的长远性的刺激政策,将政府调控让给了无形的手——市场来调节。第二产业的下滑与第三产业的兴起此消彼长,过去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东边日出西边雨”恰好互相弥补,再加上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使得中国的经济不会下滑得很明显,基本能够保证近三年中国经济的稳定。

因此,这恰恰是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整合产业以及盘活存量就是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最大机遇。而产业整合和盘活存量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并购。过剩的产能就是一种存量,低效率的企业就是一种存量,通过并购,高效率的企业兼并低效率的企业,减少资源的浪费;过剩行业的重组整合,多家企业合并,形成规模经济,挖掘潜在的效率。从世界范围来看,并购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最有效的方式,世界上的五次并购浪潮带动了世界经济的一次又一次的腾飞,为我们带来了微软、谷歌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世界500强的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并购整合发展壮大的。未来的几年内,中国必将迎来一次并购热潮。

如此大的一片蓝海,商机无限,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力量,商业银行绝对不会错过这样的机遇。多家商业银行很早就推出了诸如并购贷款等业务,但因并购业务的风险极高(统计表明成功率不足50%),各商业银行投入的精力和资金并不能与传统业务相提并论。然而民生银行并不满足于仅提供并购贷款等传统被动式投行服务,而意欲按照该行做“民营企业银行”的战略定位,以实施“民企战略”为核心。以区域龙头企业、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地方品牌企业、拥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企业,以及特定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地方政府等为目标客户,不断创新其“金融管家”服务模式,通过提供包括战略规划、交易结构设计、综合融资安排和协助实施在内的“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主动介入甚至推动企业、行业、产业和区域整合,优化提升企业、行业和区域的资源配置,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或产业集群。通过提供综合服务,民生银行能够分享产业和区域整合带来的超额回报,从而在利差收窄的趋势下,对传统公司金融业务实现“升级换代”。此外,该行在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还能够培育可以持续合作的优质战略客户群。

然而,并购业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业务活动,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多方面的综合博弈,需要牵涉到从最微观到最宏观的点点滴滴,需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专业性极强。民生银行发现了中国经济调整的商机,但是无论是为了民生银行自身的经济利益来说,还是为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业来看,民生银行投资银行部甚至是民生银行自身的力量都稍显单薄,因此“中国并购合作联盟”应运而生,联盟将通过合作以种类丰富、有效实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客户提供“菜单式”综合金融服务。

“中国并购合作联盟”的成立对于中国经济乃至社会来说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举措,对于并购行业又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壮举。未来联盟在并购、整合、重组方面的动作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此次成立仪式同时也是中国并购合作联盟的首次论坛,多位并购及政策界的专家和学者针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时期之机遇与挑战”展开了精彩的论述和热烈的讨论,多种观点交织在一起,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内容充实,观点鲜明,反响热烈。下面按照主题顺序,节选各位专家的发言摘要,与读者一起分享。

范剑平: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中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总的来看,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开局是好的,具体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总体平稳、错综复杂。

国民经济运行在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合理区间。中国GDP增长率已连续五个季度经济运行在7.4%~7.9%的区间,运行是比较平稳的。这个增速对于处于结构调整期间的中国经济来说是合理的,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相比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速度。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现在进入了结构转型的新阶段,劳动力、土地、市场这些资源禀赋条件都发生了新变化。同样的投入在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它的产出的边际效益在递减,所以我们说潜在生产率有所下降。学界测算研究的结果是“十二五”期间中国潜在增长率区间在7%~9%。

三大产业发展比较平稳,服务业比重上升。2013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第二产业增长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虽然比去年同期的8.3%和10.5%有所回落,但从趋势来看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幅下滑。第三产业延续了增速稳步提高的势头,同比增长8.3%,超过第二产业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45.3%,比去年提高0.7个百分点,成为产业结构调整新亮点。

化解过剩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一方面,不少行业现有产能已经过剩,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还有庞大的在建、拟建生产能力,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对企业消化库存和改善效益带来了很大压力。但在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处理产能过剩问题,涉及增长、收入、债务、资产、人员安置等诸多复杂因素,需要非常慎重地统筹考虑。

产业发展分化明显。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2013年上半年环保技术装备、新一代移动通信、先进医疗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达工业总体的两倍,光伏设备、风能设备也都由去年底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高能耗产业减速,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4%,与去年同期持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继续减少;与居民消费相关的行业好于与投资相关的行业:钢铁、有色等行业较为困难,而医药、食品、汽车、计算机等行业增势稳定。

制造业投资明显减速,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加速。2013年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1%,民间投资增长23.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3.7%,比2012年又提高了2.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呈现“两加速一减速”的结构特征:1~7月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增长24.1%,增幅同比加快19.5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20.5%,同比增幅加快5.1个百分点。1~7月份制造业投资呈减速态势,增长17.1%,增幅同比放缓7.8个百分点。经济靠投资、投资靠房地产和政府基建的偏斜现象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严重。

“去库存化”不彻底,经济回升力量难以积聚。“去库存”过程仍未结束。从反映库存水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的增长率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一轮库存调整在2009年8月末达到-0.8%的最低水平,刺激政策出台后在2011年10月末达到24.2%的最高水平。本轮库存调整中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在2012年12月末已经降到7.2%,(6月底7.2%)比最高点下降2/3,低于当月工业增加值名义增速(10.3%-1.9%=8.4%),但没出现工业库存绝对下降情况。

产业升级中的机遇与挑战

宏观调控放松对经济的管制。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主要指标仍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宏观调控改变了过去强硬的态度,选择“相机抉择”的调控方式,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面对当前形势,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财政、金融、产业、价格、土地、技术等政策间的协同配合,强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根据地区、产业、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化的调控,更好地依靠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二产、加快三产。升级二产,就是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举。一方面,要全面实施“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重大专项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总体方案,同时要出台重点产业布局和调整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优化,引导产业的有序转移。加快三产就是要促进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出台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继续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对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培育高技术服务业。

金融推动行业转型和调整的政策。定向开展重组企业的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这种贷款的期限。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区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执行差别化政策,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加快发展;对于产品虽然在国内供大于求,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有销路,有市场的企业,通过各种融资方式支持其跨境投资经营;对于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等方式,促进其实施兼并重组;对属于淘汰的落后产能的企业,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严禁提供任何形式新增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洪崎:大并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并购整合是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更长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过去的一个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每一次都带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了产业发展的巨大飞跃,诞生了美孚、微软、苹果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企业。并购还在促进资本市场价值发现、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创造出无数令人惊叹的奇迹,这就是并购的力量。

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深化产业整合,积极支持市场前景好、有效益、有技术、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提升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拟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日趋活跃,并购融资需求快速增长,国内商业银行拓展并购业务的积极性也逐步提高。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的战略指导意见。在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国并购业务在业务规模、金融产品创新、制度建设,以及不断完善监管有效性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我相信,在当前及未来两年内,中国将出现一次历史性的市场化并购小浪潮。同时也应该看到,相对发达经济体,我们在支持并购重组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金融服务的能力和产品线的丰富度还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应该看到,相对发达经济体,我们在支持并购重组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金融服务的能力和产品线的丰富度还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希望能够从国家层面对并购整合领域提供大力的支持和战略设计,共同推动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对银行业而言,为企业的收购兼并提供专业化服务是延伸拓展传统业务、强化投行业务、培育优质核心客户的重要举措。当前,民生银行正在积极推动战略转型,并购业务对民生银行业务发展和客户服务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民生银行一直在积极研究和开展包括并购基金等金融产品在内的综合并购金融业务。特别是,总行投资银行部还专门设立了“并购业务中心”,聚焦“企业资源整合、行业整合、产业整合、区域整合、资本整合、跨境整合和金融资产整合”等七大并购整合业务,强势推进全行当并购业务发展。针对七大并购业务市场机会,投资银行部还在行内了并购典型案例,提出包括并购贷款、并购顾问、并购基金、产业基金、过桥融资、夹层融资、可转债基金、分离交易融资、资产证券化和并购债券发行等一揽子并购金融产品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民生银行并购贷款等并购金融产品余额及资产质量均位列国内商业银行前列,并购金融服务所支持的并购交易除分布在钢铁、煤炭、有色金属、房地产、制造业等资本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外,也涵盖了建材、医药、汽车、软件、物流、批发和零售业等国家鼓励整合的相关产业。下一步,民生银行将推出国内商业银行首个并购品牌—“并购翼”,针对不同产业和行业需求,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并购金融产品,做强做大“并购翼”品牌价值。同时,民生银行还将推出“创业板专向并购基金”等一系列创新并购业务金融产品。

当前,国际上产业并购异常活跃,新兴产业风起云涌。国内,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速,并购重组成为激活市场、助推经济转型的重要工具,将带来并购重组市场的巨大商机。同时,中国企业的起点更高,视野更广,需求也日趋专业化和多元化,推动并购重组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以切实提高并购市场的运行效率。并购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企业需要“并购专家”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需要银行作为“融资安排人”,需要证券公司、审计师、评估师、律师作为“交易安排人”,需要投资机构参与作为“出资人”,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媒体的宣传引导,需要专业咨询公司提供战略整合咨询,也需要国外合作机构进一步推进跨境并购整合。总之,并购整合需要市场参与各方的紧密、高效配合,需要为企业提供系统、专业化的并购整合服务。为达此目标,民生银行与业内优秀的合作方发起成立了“中国并购合作联盟”,汇聚了活跃于国内并购市场的银行、券商、律所、会计所、评估所、交易所和专业的财经媒体,实现服务的强强联合,以紧密伙伴形式共同组成服务联盟,为企业提供并购综合服务。中国并购合作联盟的成立着眼于机构联合、服务整合和业务创新,紧紧围绕中国产业并购趋势及发展机遇,为成员打造一个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服务共赢的交流和合作平台。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行长)

刘晓丹:并购市场及并购发展趋势

关于并购重组,我想讲四个层面的观点,第一个层面我谈谈对并购重组的理解,第二个层面讲一下最近并购市场的最新变化,第三个层面讲一下阻碍并购市场发展的因素,第四个层面讲一下并购主体以后该怎么做。

对并购的理解

上市公司的成长无非两个层面,一个是内生的成长,一个是外延式的成长。并购重组是公司上市以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制度,也是推动公司市值能够不断成长的最核心手段之一。世界500强基本上都是通过并购重组逐渐发展壮大的。事实上并购重组对中国目前面临的在产能过剩、产业面临升级转型的形势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并购有三个核心本质特点要把握:第一,并购本身是企业在产品竞争之外必须面对的、基于资本的另外一个竞争的战场,所以鼓励并购意味着鼓励竞争。第二,并购一定是企业微观层面最自发的一种经济活动和冲动。它靠的是企业自己的能力和企业家的智慧,这种能力是企业内升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历练出来的,不是靠一个大张旗鼓的运动式的外力推动就能长大的。第三,并购一定是涉及到最复杂的利益结构的调整。我们经常说并购是一个公司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换言之,并购重组的改革和推动如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样,一定会触动到最深层的利益格局的调整。

对于中国的并购,我们会发现,大量的是收购,而不是合并。如果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来看,从国外并购的历史来看,大量的产业并购应该是合并,这样才会取得正面的协同。除非一些多元式的并购,采取并购的方式来保持独立的运营。如果完全是同行业的或者上下游的,合并多于收购。但是中国的情况则是大多数的并购是以收购的形式发生的。

当我们在进行并购重组时会觉得举步维艰,有的时候比登天还难,每个环节你都要去协调、沟通,宏观上的支持。如何变成微观上的落地,可能真的要打破原有的各个层面形成的既得利益的格局。

并购市场的新变化

首先,市场环境在改变。因为IPO制度和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两大制度,实际上中间的制度才是并购重组,很多时候大家去指责并购重组效率低,其实很大的畸形的源头是出在IPO制度。第二,市场对创新的宽容和鼓励。如果在一单并购当中你不能提供资本上的支持,那么其盈利模式是有问题的,资本支持方式的创新我觉得对市场的影响将会是非常深远的。第三,效率的提升。市场并购重组在快速的推进,效率的提升对一单并购交易的意义非常大,因为并购重组使两家同行业、上下游公司合到一起,这当中最大的风险是不确定性的风险,所以快速的完成交易和快速的完成整合,一定是成功的并购非常重要的一点。

阻碍并购市场发展的因素

目前在整个并购重组市场当中,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阻碍并购市场的发展。简单说是两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管制,我讲的不仅是证监会的管制,商务部门也要管,这都严重阻碍了并购。另一个原因是并购主体自身的能力和动力问题,事实上决定了这个市场能不能走向持续的繁荣。从我们接触的国企来看,很多时候国企的管理层对并购的动力并不足,原因很简单,并购交易要承担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民营企业很多时候面临的是他自身对并购没有做好准备,自身对并购的理解,对交易的理解,对整合能力的把握,大部分民营企业还是在逐渐学习的过程当中。

并购市场主体该怎么做

作为市场主体,我认为更重要的一件事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提升自己对行业、对交易的理解,推动企业往健康发展的方向。所以很多人问我,我们什么时候能迎来中国的并购浪潮,我经常说一句话,美国的并购浪潮是事后写书总结的,我说站在今天这样一个市场,如果我们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管制又能放松,我们的市场交易量在不断的往前走,我说也许多少年以后,等我们老了的时候再来总结,发现我们已经处在中国并购浪潮的起浪当中,现在却感知不到。但是我还是对未来中国的并购事业发展充满信心。

(作者系华泰联合证券总裁)

张立洲:结构调整与并购金融服务创新

经济结构调整是现阶段最大商机

中速增长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投资和出口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30年快速增长。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即使经历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过去的增长方式依然不适应中国经济现实了,这种增长方式恐将难以长期持续;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三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也暴露出了很多经济和社会矛盾,其中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是制约中国经济更好增长的瓶颈所在;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导致了资源的高消耗、低效率,且产能过剩超出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结构调整带来机遇。基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目前中国所处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因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针对中国经济暴露出来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政府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将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出口拉动型增长将转变为出口和消费共同带动经济增长;努力实现区域协同,缩小贫富差距,兼顾统筹城乡发展;通过重组整合化解产能过剩,并节能减排;加大企业创新力度,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

并购式成长带来的七大整合机遇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为企业带来了通过并购整合发展的巨大商机,我将其称之为“并购式成长时代”。作为金融机构,民生银行凭借敏锐地洞察到这些商机,并将其总结为“七大整合”机遇。

产业整合。产业整合是以企业为整合对象,跨空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和构筑新的资本组织,从而形成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相应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完善产业组织。产业整合包括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混合整合。产业的横向整合是指产业链条中某一环节上多个企业的合并重组;产业纵向整合是指处在产业链中,上、中、下游环节的企业合并与重组,包括前纵向整合和后纵向整合。当前,产业整合是解决资源配置扭曲的最重要途径,也是适宜推进整合的战略机遇期。

行业整合。目前中国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包括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医药等行业,这些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对发展中经济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不可能因为产能利用率低就把其放弃。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这些低效的企业是一种存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行业的整合,高效的企业去并购低效的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产能的浪费。

区域整合。针对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机会以及目前存在的“小、乱、散”的产业集群现象所存在的整合机遇。以浙江富阳的平板纸行业为例,浙江富阳是我国平板纸的生产基地,这个集群有大约200多家中小企业,拥有全国60%的平板纸产能。但也存在着能耗高、污染较重、效益低下的问题。民生银行与当地政府合作,推出区域产业整合基金,收购造纸企业的排污指标和土地指标,进行全面整理,关闭原有污染低效企业,支持规模较大企业重新购买土地和排污指标,引进更为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减少排污、降低能耗,重新投产。通过“腾笼换鸟”,将原先200多家参差不齐的造纸厂整合成20余家大型造纸企业,使其竞争力、经营效率和融资吸引力都显著提高,实现了区域产业集群的再造,在不增加排污总量和土地需求的情况下显著提升了产能,非常符合当下党和政府所提倡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思路,同时可以实现节能、环保的绿色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企业整合。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大多存在些许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必然要面临企业的改造升级:高杆杠的企业去杠杆化;过度多元化的企业要去多元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再造核心优势;周期性的企业要适度合理的多元化经营;国有企业要进行结构调整,适度瘦身。

资本整合。大部分的企业在并购整合后还是要与资本市场对接的。以资本市场为依托,通过资本整合方式是企业扩大规模,实现外延式增长的主要方式。拟上市的企业可以通过借壳上市、定向增发的手段壮大企业的资本实力;已上市的企业可以通过企业重组扩张、资源整合以及证券化计划实现规模扩大。

金融资产整合。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规模巨大的存量金融资产,如PE、信托以及理财产品,如何盘活这些存量,如何整合这些即将到期的金融资产非常重要;对于存在问题的金融资产要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处理,由此衍生出金融资产所涉及的实体企业、项目的重组和整合。

跨境整合。中国对外投资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根据公开数据,2012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在全球跨国并购下跌41%的形势下,中国企业实现海外并购370多亿美元,增长7.8%。

民生银行的并购金融服务创新

民生银行的定位

按照民生银行的构想,民生银行将定位为“综合金融服务集成商”。打造“综合金融服务集成商”的核心思想就是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金融解决方案,以“一个界面”解决企业的多样化综合金融需求。民生投行团队就好似一个“总包商”,在为企业量身定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后,除了直接向客户提供自身可以提供的金融服务外,还可以通过外部合作、外部采购等方式,以集成模式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金融服务集成商。民生银行以成为商业银行中的“并购专家”以及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管家”为目标,从客户自身需求出发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融资安排人。民生银行作为中国并购合作联盟的牵头行,志在成为并购贷款的“总包商”、主动并购交易的促成者以及被动并购交易的创造者。

服务模式的三大转变

民生银行若要成为并购界的专家,为客户提供并购金融服务的管家,务必要完成服务模式的三大转变:

融资模式向融资+融智模式转变。以“融资”为核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并购金融产品和一站式的并购金融服务;以“融智”为核心,为客户提业布局、发展战略、财务优化和管理提升的一揽子咨询服务。

间接融资向间接+直接融资模式转变。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基本上都是间接融资,以债权人的角色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而民生银行所设计的金融产品包括并购贷款和并购基金等债券和股权类的产品,对间接融资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完成了向间接+直接融资模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服务模式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服务模式转变。作为中国并购合作联盟的主要推动者,民生银行投资银行部是并购业务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并购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主要设计者,投资银行服务模式将在今后的并购业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民生银行的重大举措

第6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科技金融;融资约束;专业化;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11-0063-06

一、引言

特定金融需求需要相对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来满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分工的日益完善,不同行业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传统大众化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为此,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专业化发展为不同的客户提供精细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在产品创新、风险管控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稳步推进,满足市场和客户特定的服务需求,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随着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国内学者对银行业专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肖遂宁(2007)认为,有效的差异化战略能够帮助银行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压力,提高利润水平,赢得细分市场的客户,最终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同时,银行业作为高度同质化的行业,产品、服务以及管理模式上的差异化效能已经越来越弱化,缺乏品牌和文化的差异化,银行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田惠宇(2010)提出,基于客户分类分层和需求多元化,差异化服务是银行业战略转型的不二选择,专业化经营是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有效途径。

从金融需求角度看,近几年,科技型企业发展迅速,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但由于无形资产占比较高的轻资产特性以及商业银行重抵押的传统信贷机制性矛盾难以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存在。由此可见,科技型企业的金融需求是一种特定需求,通过商业银行开展专业化经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路径。2011年人民银行和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2012年齐鲁银行高新支行确立了科技金融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开始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有效路径,并于2014年率先荣获济南市“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称号。该支行利用济南高新区内科技型企业众多的外部环境,采取专业化的经营战略,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借助省、市两级政府搭建的政策平台,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杠杆,开发出适合科技型企业的新型金融产品,成功解决了部分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通过聚焦于科技型企业的信贷需求,有的放矢、突出特色,经营效益不断提升,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的品牌效应在济南金融系统中不断扩大,并逐渐向全省辐射。

现有文献对商业银行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更多是从宏观视角进行分析。本文拟以齐鲁银行高新支行为样本,从微观角度剖析商业银行专业化发展的内外部动因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专业化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力求总结其中有益经验,为我国商业银行专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齐鲁银行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的运作实践

(一)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境

中小科技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久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却成为中小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桎梏,尽管政府、银行、企业等主体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其融资约束却依然长期存在。究其原因,除了与一般中小企业相同的放贷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外,中小科技型企业资产结构特点与商业银行传统贷款模式的内在矛盾也是重要的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贷风险不可测。为规避信贷风险,《商业银行法》第36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但鉴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阶段与资产结构特点,其信贷风险实际难以管控。首先,中小科技型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都具有高成长和高风险的特征,发展过程中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性,经营失败的概率大。一旦经营失败,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处置抵质押物来获得补偿。其次,中小科技型企业资产结构以知识产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为主,无形资产抵质押融资相对于有形资产不确定性强,且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更易受市场环境、科技发展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一旦出现信用风险,抵押物转让和变现价值更不确定。

2. 信贷责任认证难。从业务流程看,信贷业务不仅涉及银行内部部门,包括信贷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和会计部门等,也涉及银行外部的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组织。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内部责任难以认定,外部责任更难以追究。目前我国制定的无形资产评估总体标准操作性较差,专利技术各有特征,评估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评估过程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假如处置抵押无形资产的变现价值远低于评估价值,中介机构是否承担损失,责任如何认定,银行追责难以实现。

3. 信贷产品设计难。间接融资市场中,资金供给方相对于需求方长期处于强势地位,传统银行业机构聚焦“有形不动产抵质押融资”的信贷模式已十分成熟,且需求旺盛、风险可控。而科技型企业持有的知识产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价值差异很大,且其价值严重依赖于资产评估师的专业判断,风险较高,无法契合现行的贷款模式。银行自身没有动力、能力为中小科技型企业设计专门的产品和制度。

(二)齐鲁银行的认识与思考

齐鲁银行于2003年在济南市高新区成立高新支行,成立伊始,齐鲁银行就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型企业;如何实现银行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互利共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齐鲁银行科技支行最终确立并坚持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的发展道路,主要基于以下的认识与思考:

1. 中小科技型企业信贷需求客观存在。济南高新区作为1991年确定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超级计算中心”、“量子技术”、“云计算”、“三网融合”等具有国际尖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基地。2013年,园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85亿元,获得各类专利授权2231件,研发总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3%。高新区快速发展的背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瓶颈却从未消除。高新区孵化培育的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再创业、再发展的快速成长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突出。

2. 中小科技型企业信贷市场未开发。齐鲁银行高新支行通过近10年的经营运作,已与济南高新区内的552家科技型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但受限于人员配备、行内考核、配套产品等方面的缺陷,业务联系大多集中在支付结算等领域,其规模、效益与其他支行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异,并没有享受到高新区快速发展的红利。

3. 中小科技型企业信贷市场具有成长性。2014年上半年,济南市高新区完成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258.3亿元、190亿元和36.7亿元,分别增长8.5%、25.2%和11.4%。全区拥有各类企业1万余家,2014年全区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2家,占全市近一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3%,在全国115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13位,科技型企业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

4. 开发中小科技型企业信贷市场需要特定技术。中小科技型企业信贷需求是可以通过特定需求来满足的,但正如上文提及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约束是根植于其资产特点与商业银行传统贷款模式的内在矛盾。要实现对其信贷领域的开发,需要商业银行设计专门的产品和制度,全面梳理内部机制,彻底解决导致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限制性因素。

(三)齐鲁银行服务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制度设计

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境呼唤新的金融供给方式。齐鲁银行通过分析市场,认识到需求的普遍存在;通过外部制度响应和内部制度建设,构建了全新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方式。

1. 外部制度响应。一是积极响应政府政策。2012年,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与市科技局、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济南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试行)》,决定以政府风险补偿金为切入点,实现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鼓励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齐鲁银行积极参与,最终成为4家科技金融合作银行之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齐鲁银行借此机会,积极协同济南市政府职能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对北京、杭州等地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研讨科技金融的运行模式。2014年4月,齐鲁银行高新支行被济南市科技局与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联合授予济南首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称号。

二是充分利用政府平台营销。受限于网点、资源等因素,齐鲁银行本身并不具备营销优势,但通过与济南市科技局签订《济南市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金贷款业务合作协议》,与山东省科技厅签订《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框架协议》,利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联合搭建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批量搜索客户、批量细分客户、批量营销客户,降低批量营销贷款操作中的人力物力消耗,充分利用政府“风险补偿金”的杠杆作用,以“专业化”的精准服务应对“综合化”的广泛营销。

2. 内部制度设计。一是打造特色队伍,培养专业人才。科技金融特色支行专注于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专职服务团队,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并通过集中培训、专家授课、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增强专业队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认识和了解,结合信贷实战操作,有效提高银行员工工作的熟练程度。同时,相对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的重复强化,促使银行人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缓解了工作紧张程度,从而降低发生工作失误等经营风险的概率。银行业务的单位操作成本得以降低,银行整体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在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这一特定领域,实现“低成本、高质效”的银行服务。从齐鲁银行看来,特色支行专业化经营可以减少其对不同业务领域人力资源的需求,从而有效降低银行内部的组织成本、人力成本以及不同业务部门和员工之间的协调成本,改善管理效率,提高业务活动效益。

二是实施特别授权制度。一方面,为规避因内部额度紧张而导致的无法按时放款问题,齐鲁银行在资金匹配上对高新支行进行了倾斜,保证科技型企业优先得到低成本信贷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允许高新支行突破地域限制,借助山东省科技厅搭建的平台,对接淄博、潍坊等省内其他城市的高新园区,给予特色支行上级管辖行500万元异地业务特别审批授权。异地审批权的下放,与其他商业银行省级管辖行不允许跨区经营的政策相比,提高了特色支行经营的灵活性,有利于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客户群体,避免了支行因规模冲动而不对客户进行区分。目前,已对接淄博、潍坊市的两家国家级高新园区企业,完成授信1亿元。

三是开发专属产品。差异化的营销平台和信贷产品是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特色定位的基础和根本。齐鲁银行推出了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资产特点的金融产品――“齐鲁科贷宝”,其主要内容包括股权质押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配套订单融资等供应链系列产品。该产品创新操作模式,如见保即贷、银投联贷、银保联贷,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提出“量身定制”的概念,针对某一类型科技型企业,为其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更加适应科技型企业的信贷需求。

四是改进信贷管理机制。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结构的特点,齐鲁银行特色支行突破了传统银行针对科技企业依然以固定资产抵押为主要方式、担保公司担保为辅助手段的授信审批机制的制约,实施差别化的信贷管理机制,逐步完善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对具有长期合作关系且经过若干信贷周期检验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采取见保即贷,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完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与激励机制,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定价能力,较好地解决了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贵”的问题。

五是确定合理的信贷责任认定机制。齐鲁银行遵循“尽职免责”的原则,只要信贷人员在贷前调查、贷中操作、贷后检查中按照信贷流程操作,每一步都遵循了信贷流程的要求,即使贷款出了风险,形成了不良贷款,也不追究信贷人员的责任。这种做法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信贷人员,只要勤勉尽职、不疏忽、不疏漏、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就不会承担不良贷款的严重后果,信贷人员办理科技型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三、齐鲁银行科技金融特色支行专业化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个性化、特殊化需求的标准化处理

从西方银行业发展经验看,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才能有效降低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提升产品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也才能更好地规范产品开发、营销和售后服务,提高应变能力和运营效率。本案例中,齐鲁银行高新支行位于济南市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客户较为集中,具有高成长和高风险特性,且无形资产占比高,抵质押物难以衡量,科技型企业的这些特点都使得其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同于一般工商业客户,商业银行难以通过传统的信贷产品满足其融资需求。为此,该支行设计推出了专属科技型企业的“齐鲁科贷宝”信贷产品,并扩展了该类信贷产品的适用范围和认知度,降低了单个客户的贷款成本,实现了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

“齐鲁科贷宝”是齐鲁银行为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充分运用齐鲁银行作为济南市唯一一家法人商业银行的灵活性和便利性,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各项硬性要求和限制,并提升了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通过将科技型企业特点与齐鲁银行经营特色的有机结合,针对某一科技型企业特点,在不违背监管政策和齐鲁银行自身信贷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标准化的信贷流程为其“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在科技企业的贷款户数和贷款量大大增加的同时,由于齐鲁银行对风险管控进行了标准化建设,重新梳理并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风险评估体系,因而没有发生一笔不良贷款。这样,该支行就把市场不能专业化的交易协调和风险决策活动,通过商业银行内部分工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通过这种协调和决策的标准化带来效率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降低。

(二) 营销平台的批量运作

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的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类型,其规模经济是经营效率、风险水平、治理结构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本案例中,齐鲁银行高新支行通过适度的专业化提高服务差异化程度,有利于提升核心业务的控制能力和风险抑制力,而且能够快速感知并响应意外的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的变化,更加灵活地适应成本结构和业务流程,在更高的生产力、成本控制、资本效率和财务可预测性水平上降低风险并开展业务,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在实现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后,齐鲁银行高新支行进一步通过“科技型企业信贷工厂”绿色通道审批模式实现批量化加工,并与政府部门合作,通过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了对客户的搜索、细分和营销,在资源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显著提升的同时,单位营销成本显著降低。

2011年之前,齐鲁银行高新支行对公贷款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30%,对科技型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35%。确立科技金融发展方向后,对公贷款平均利率依然为基准利率上浮30%,但对科技型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20%,对合作良好的科技型企业采用基准利率。尽管银行贷款利率下降了,但收益却较以往大大增加,主要是因为贷款企业的增加和贷款投放量的增加,提高了收益,降低了成本。这也是科技金融特色支行专业化、批量化发展业务的优势所在。银行与企业在科技金融上找到了契合点,实现了互利互惠,取得了共赢的局面。

(三)专业化品牌效应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和监督交易执行的成本。齐鲁银行高新支行为科技型企业设计了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这使得科技型企业更容易获取相关金融产品信息,产品与服务价格也更为公开透明,相关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和决策成本显著降低。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凸显。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最为典型的例子即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以万计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齐鲁银行高新支行科技支行模式的成功,一方面,可以推动同行业复制、模仿科技银行模式;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提供可操作的投资渠道。在人民银行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督促的基础上,各家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改进,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得以突破。截至2014年5月末,济南市共有12家企业、2名非职务发明人开展了知识产权(专利权)质押融资业务,180项专利权质押融资额度累计近3.1亿元。同时,一批符合科技型企业的特色产品和服务机制应运而生,例如招商银行建立集市场营销、授信审批、风险管理于一体的小企业专营化运行体制,开发“展翼通”系列产品,涵盖上市贷、投联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科技补贴贷等产品;北京银行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专营支行,推出“信用贷”、“软件贷”、“节能贷”、“智权贷”、“网络贷”等科技类特色服务产品。济南高新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有助于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密切银企关系,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落户园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

(四)同业竞争优势

品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初的品牌使用是为了便于识别产品。品牌迅速发展是在近代和现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品牌的使用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齐鲁银行高新支行确定专业化发展道路后,其科技金融合作银行、科技金融特色支行成为显著招牌,主打产品及授信模式更加符合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特征,社会知名度不断扩大,在高新区内的科技型企业中形成了良好口碑。高新支行在汉峪金融商务中心、齐鲁服务外包城、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和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等科技型企业集聚地的宣传营销,为特色支行锁定大批潜在科技型企业客户群。随着其独具特色的专业服务产品的不断推广、宣传,特色银行品牌的传播力和业务拓展能力得以迅速提高,提升了社会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不仅在济南市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中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影响力还延伸至山东省其他地市。

2011年以前齐鲁银行高新支行对于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较弱。2012年确立科技金融特色发展方向后,该行年开户数、贷款数、贷款金额等指标较前期都有了倍增,并且随着特色支行品牌的建设,这一趋势正加速增长,特别是2014年获得“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称号后,上述指标在2014年上半年就基本达到上年全年的水平(见表1),科技型企业与齐鲁银行高新支行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大。

四、结语

齐鲁银行高新支行的实践表明,科技型企业特殊的融资需求可以通过商业银行专业化的方式来满足。商业银行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降低社会总体融资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同时也避免了银行间的同质化竞争,契合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据此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第一,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风险。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外部制度响应,积极建立产品、内部分工协调与流程的标准化,将个性化、特殊化的需求进行标准化转换,实现规模化处理,有利于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第二,通过平台批量运作,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了规模经济。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业务量规模,有利于降低单笔业务的交易成本,并进而为企业减负、为银行增效,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双赢。第三,注重品牌建设,增强自身美誉度。品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利于吸引客户,能够为品牌拥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强自身声誉,确立高水平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先觉出版社,2000.

[2]杨小凯.经济学―新型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肖遂宁.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J].中国金融家,2007,(10).

[4]田慧宇.专业化经营促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中国金融家,2010,(76).

Specialized Operation of Specific Financial Service: Qilu Bank’s Case of Branches Characterized by Technology Finance

Subject Group of Operation Offices of PBC Jinan Branch

(Operation Offices of PBC Jinan Branch,Shandong Jinan 250021)

第7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这一年,距上一轮划时代的国有银行改革刚好10年,也是中国金融业“三驾马车”分业监管体系建立的第10年。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是过去10年的终结,又是下一个10年的起点。

经历了中国金融改革过去10年的激荡时代后,现在的中国银行业正处于一个岔路口。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经济周期波动和人民币国际化,都将迫使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并成为商业银行急迫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业转型的浪潮中,股份制银行凭借其机制的灵活性和较强的市场意识,一直走在业务创新的前头。相比之下,大行的体量可以延缓转型,城商行则始终受地方政府掌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新财经》记者表示,股份制银行具有更高的市场化程度和灵活性,因此其转型成功的概率会大于大型商业银行。

未来股份制银行的转型该去往何方?转型存在哪些压力?

黄金十年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大部分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年,招商银行正式成立,是我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除了恒丰、浙商、渤海以及广发银行以外,其余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已实现上市。

在商业银行过去10年的黄金时期,股份制银行也经历了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

首先是规模的大幅提升。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股份制商业银行2003年年末的总资产规模为3.81万亿元,占比为13.8%,如果不包含交通银行,其总资产规模约为2.95万亿元,占比约为10.7%;而到2011年年末,其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8.37万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占比为16.2%(不含交通银行)。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末,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达21.94万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占比也升至17.4%,比2011年年末高出1.2个百分点,总资产占比达到历史最高值。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前7个月大型商业银行占全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而在各类银行当中,只有股份制银行的占比保持了逐月上升的态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过去10年股份制银行的成长历程,“发展”二字就是最好的注脚,股份制银行在全国银行业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是其表现之一。

除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外,股份制银行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

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各股份制银行对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方面,采取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目前,不论是董事会、管理层还是广大的员工,都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

“由上市推动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也是10年来股份制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方面。目前而言,相对于其他大行,可以说股份制银行的内部体制更加商业化、市场化。”连平说。

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抵御和补偿风险的能力在进一步增强。这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比率下降、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拨备率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2005年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的水平在5%左右,而到2012年6月底,其不良资产比率已经降到1%(仅包含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据)。

2005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只有4%左右,而到了2012年6月,其资本充足率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了12.9%。

二次转型

就在股份制银行大部分完成上市,推动公司结构调整之后,新的挑战摆在了这些股份制银行的面前,包括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经济周期波动和人民币国际化,都将迫使商业银行进行转型。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不断迈进,银行业主要依靠息差增长的传统方式正面临挑战。“银行高利率增长时代在慢慢过去,银行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利差的优势。”招行行长马蔚华在2012年的一次股东会上表示。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曾在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上表示,经济全面转型和产业提升开始起步,金融对外开放、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趋势加速,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正在复杂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经营模式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年,民生银行在经历服务大客户的第一次转型之后,提出了“二次转型”的目标,这被民生银行行长洪琦称为是回到了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服务的初衷。

股份制银行中一直跑在前头的招行也率先嗅到了转型气息。马蔚华早在2010年就明确了招行“二次转型”的战略,将目标锁定在“低成本经营和高定价能力”。

“今天面对资本的约束和所发生的这一切,我们又在进行第二次转型,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定价能力,降低资本消耗,降低成本,实现风险可以控制,达到资本回报的最大化。”马蔚华称。

2012年,在市场利率化取得实质进展后,商业银行的转型变得异常急迫。自2012年6月以来,央行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还扩大了存贷款的利率浮动区间。这给主要依靠息差的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银行2012年三季报测算,8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有数据参考的5家净息差季环比都是下降的。而股份制银行对于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带来的冲击感受更深,因为股份制银行不仅要与大行争抢资源,还与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城商行和新金融机构存在业务竞争,压力显然更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股份制银行的转型也不得不从此前的理想变为实际行动。招行内部一名信贷人员就对记者表示:“现在已不是想如何转型的时候,而是开始实际操作的时候了。”

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此前也提出,在市场化、综合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兴业银行已经提早布局,通过内部系统建设、资金转移定价等手段,不断提高市场的敏锐度。兴业银行会把业务的重点放在中型、小型企业上,银行内部提出了中型企业主办银行的战略。

连平认为,目前股份制银行转型急需要做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客户结构的转变,第二是业务结构的创新。在客户结构转变方面,他称股份制银行“二次转型”将目标转向中小微企业,符合发展的趋势。未来,股份制银行更为稳定的客户结构将是中型客户。

多元化与混业化

在连平看来,股份制银行的转型成功几率会大于大型商业银行。问题关键是,股份制银行转型该去往哪个方向?

安邦咨询在报告中认为,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在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大客户的议价能力较强,股份制银行已很难从这部分客户身上揩得油水。因此,过去注重服务大中型企业客户,现在则必须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服务力度,使目标客户下沉,收入多元化。

目前来看,股份制银行转型均将目标投向中小微企业。

以浦发银行为例,2010年,浦发银行中小微企业业务量的占比约为10%。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和调整,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该业务量占比已达15%。该行的目标则是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将这一占比提高至20%。

另外一家股份制银行光大银行也在经历“目标客户下沉”的过程,向小微金融转型。2010年起,光大银行开始倾力打造“阳光助业”品牌,其“个人助业贷款”和“经营物业贷款业务”开始向模式化的经营思路转型。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光大银行个贷余额已达2106亿元。

民生银行小企业贷款的规模更大。截至2012年上半年,其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506.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2亿元,增幅接近8%,占全部零售贷款总额的65%,小微客户总数达到64.13万户。2012年,民生银行小微贷款余额达到3170亿元,同比增长845亿元。

连一直以私人业务见长的招行近年来也发力小微贷款,招行2012年的小微贷款1700亿元,新增906.6亿元,新增量已经超过了民生银行。

股份制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另一个转变,则是逐渐走向混业化。

央行数据显示,2002~2011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总融资规模的比例由91.9%下降至58.2%,这体现了金融脱媒的趋势。与此同时,企业债融资占比由1.8%上升到10.6%,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向以企业债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转化。在此过程中,股份制银行纷纷向金融控股集团升级,以期在直接金融领域分得一杯羹。

以浦发银行为例,一方面开展交叉产品创新和销售,推进投行业务创新,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等;另一方面则通过资本运作,逐步涉入基金、投行、信托等领域,分散经营风险,分享其他金融行业的市场利润。2007年,浦发银行与法国安盛保险金融集团、上海盛融投资有限公司合资设立的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在探索综合经营、拓展投资领域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2012年10月,招行与招商证券共同公告,经董事会审议通过,两家公司拟共计受让外资股东荷兰投资持有的招商基金33.3%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招行将成为招商基金的控股股东。此举表明,招行综合化经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引人注目的是,2012年的《金融业“十二五”规划》对这种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持以支持的态度。《规划》表示,要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引导试点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和比较优势选择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

《规划》还明确提出,要推动中信集团公司和光大集团公司深化改革,将其办成真正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这也为股份制银行的经营点明了方向。

三重挑战

尽管转型正在进行,一些股份制银行甚至借转型这一契机超越了同行,改变了行业间的竞争格局,但转型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股份制银行不仅要面对互联网金融崛起带来的技术冲击,还要面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开放短期内可能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除了这个双重挑战外,股份制银行转型的另一重挑战则是中国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经营独立性不足。

近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让中国商业银行未尽的改革和迫切的转型已经被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2012年9月份,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曾撰文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在谢平看来,目前全球范围内可看到三个重要趋势:第一个趋势是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第二个趋势是“人人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第三个趋势是众筹融资(crowd funding)替代传统证券业务。

事实上,除了支付宝掀起的金融支付革命让银行传统支付模式感到压力外,2012年做得风生水起的阿里信贷也让银行看到了互联网领域这个正在强大的新对手,阿里信贷独特的模式和先天的优势让银行自愧不如。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会“让银行颤抖”。

为此,部分股份制银行开始对第三方支付做出应对。2012年12月,中信银行在总行层面成立网络银行部,整合了此前分散于公司银行部、零售银行部的电子银行等业务,中信银行的目标是“力争再造一个网上中信银行”。

而招商银行马蔚华也在多个不同场合强调“消灭信用卡,银行也是IT属性”,并以高姿态宣布进军移动支付领域。而建行在告别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之后,2012年也高调宣布进军电子商务金融领域。

尽管如此,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拓展上进展缓慢,成效也不尽如人意。

而转型另一重挑战则是小微金融带来的风险。比如小微企业贷款表面上看是股份制银行铆足了劲儿开拓出来的一片“蓝海”业务,但去年经济下行造成众多小企业经营困难,不少成长性不错的小微企业甚至出现减产、停产现象,导致这片“蓝海”正成为威胁银行资产质量的另一个暗礁。

第8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从2014年“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到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确定GDP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都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互联网金融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加快资金周转,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更多的金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随着互联网金融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的卓越贡献,互联网金融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已成为一种可能。

二、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针对传统金融的创新,是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来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之后,被用户逐渐熟悉接受以后,自然而然的为适应当代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的业务模式。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比如说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其方便、快捷、省时等特点,使人们都广泛接受这种金融业务。根据人民银行第一季度有关支付体系运行数据报告,第一季度,全国银行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4业务227.39亿笔,金额772.54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71.24亿笔,金额6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9%和109.53%。

2.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金融业务,也就是第三方支付,如微信、支付宝、余额宝,这些支付方式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尤其是余额宝,很多投资者,包括学生,都愿意将自己手中的闲钱放入余额宝,虽然不能像买股票那样的收益高,但也不用每天担心它是涨还是跌,并且买股票需要一定经验和专业知识才有可能获利,所以,这类网络理财产品对于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适用的,十分普及,使用率最高,根据数据显示使用率已达到了76%,远远超过银行理财产品和股票基金、期货等金融产品。

3.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互联网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浏览网页、看视频、聊微信、刷微博等创造了大量的数据,这就为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而我国的征信一直处于覆盖面窄、信息不全面的状态,迫切需要得到改善。

4.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是指P2P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近几年来P2P在中国范围内兴起,截至2016年3月,我国共有P2P网贷平台2497家,贷款余额为6499.7亿元。在众多微型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借助于P2P网络借贷来实现其融资难问题的案例数不胜数,且P2P商业模式非常符合现如今的新经济;众筹即大众投资,比如说我们经常使用的美团,就是一种典型的众筹模式。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在目前的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还处于新兴行业地位,所以目前我国有关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还没有具体化和系统化,且我国尚属于分业监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定位不明确就导致互联网金融容易出现空白监管或多头监管的问题,从而使互联网金融领域容易出现洗钱、非法集资等社会行为。

2.监管力度不够,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P2P网络信贷和众筹融资,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框架,同时,还需注重信息监管,在现如今社会中,人们的私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从而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这就导致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某些业务产生不信任的情绪,最终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3.从业人员行业自律意识薄弱,由于互联网金融尚属于新兴行业,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员工的准入要求较低,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考试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从业人员缺少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鱼龙混杂,甚至有员工发生携款潜逃等问题。

4.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乏,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相比国外的互联网金融还是有很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在此方面的人才及其匮乏,如果没有这些人才的新鲜血液注入,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将举步艰难。

5.互联网金融缺乏创新,最开始的互联网金融给整个金融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想要从中获利,但是我们的时代是在变化的,不允许我们以一成不变的眼光来应对复杂的形势,要是互联网金融不进行创新,就很容易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终导致其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

四、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1.尽快完善有关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体系。互联网金融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光有道德方面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必须有健全、具体、系统的法律体系来对其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和管制。因此,我国政府应根据互联网金融的不同功能、不同特点来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构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

2.实行分层监管、加大监管力度。因为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定位还不明确,所以监管还不到位,从而导致了很多大型犯罪事件的产生。尤其是我国对于P2P网络信贷和众筹的监管还差的很远。且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因此,我们为了使互联网金融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更加明确的监管框架,实行分层监管,同时应更加注重在业务实施过程中对客户资料的妥善保存,才能使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无后顾之忧。

3.应加强行业自律意识、完善行业自律准则。从行业内部正式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在2016年3月,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管理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立,不仅有助于完善和管理互联网金融行业,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还可以定时或不定时的培训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及其相关人员,提高其行业自律意识,从而减少互联网金融行业人员违法行为的出现,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

4.加快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但人才缺口问题严重影响到互联网金融接下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在培养人才方面下功夫,比如说在大学里开设相关联的课程,大企业内部制定相应人才培训计划,针对性地让他们学习,或是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学习他们的经验,培养好的人才并给予他们相应的福利,留住人才,才能让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更加光明。

5.鼓励互联网金融多元化、创新发展。不同的时代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每一个问题,一成不变的思维只会让社会退步,只有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横向或纵向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新的渠道,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因此,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一定要进行创新、多元化发展,以不同的产品特色吸引不同顾客,同时我国政府也可以大力鼓励现有平台或将要踏上这个征途的新入者开展新的途径,只有这样我们的互联网金融才能充分挖掘潜能、发挥出它全部的能量。

第9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新街口具有打造国际商务商贸街区的基础和优势

新街口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具有加快建设国际化商务商贸街区的区位优势、要素支撑和产业发展基础。

1.拥有重要的中心区位优势

新街口位于南京市的核心区域,是当之无愧的最具吸引力的地段。根据新街口商务商贸街区范围界定,主要指东至内秦淮河,西至外秦淮河,南至建邺路―白下路,北至中山东路―汉中路,面积约4.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窗口地区范围东至洪武路(含两侧),西至莫愁路,南至淮海路(含两侧)、石鼓路,北至中山东路、汉中路,面积约0.37平方公里,是南京商贸流通、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的核心区域。新街口商圈的品牌影响力,无论对南京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节假日客流量达到国际一流商业街区日均客流量的水准(50~70万人次),显示了新街口强大的集聚辐射能力。随着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的开通,便捷的交通进一步集聚了商机和人气,更加凸显了新街口商圈的区位价值。

2.拥有现代服务业集聚优势

一批全国知名的商业巨头纷纷落户新街口,如新百商店、中央商场、东方商城、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等大型百货零售企业,苏宁、五星、国美等家电行业企业,沃尔玛等连锁行业企业,天丰大酒店、金鹰国际酒店等四星、五星级高档酒店。区域内集中了新百南京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等上百栋高中档写字楼,累计建筑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还集聚了众多银行保险、股票证券、投资担保等机构,金融资源集中度和金融服务功能首位度位居全省前列。整个街区已基本形成新街口核心商圈、洪武路―中山南路金融服务带、太平南路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区、杨公井演艺博览街区、朝天宫古都文化片区和熙南里历史风貌片区等产业集聚区。在商务商贸资源不断集聚的同时,商贸企业加快提档升级,商业能级大幅提升,2013年新街口商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亿元,连续多年增幅超过9%,成为展示城市实力和形象的重要窗口。

3.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

区域内既有朝天宫、天后宫、壁画艺术馆的古都文化,熙南里的南京文化,明城墙所蕴藏的六朝文化,金陵刻经处的佛教文化,也有体现现代都市文化气息的创意文化、演艺文化、时尚文化等。区域内还有众多的新闻媒体机构和文化单位,使新街口地区成为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街区发展积攒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二、新街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尽管近年来新街口商务商贸街区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1.街区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层次规划缺乏,发展引领性不足。目前,南京市关于新街口地区的规划是粗线条的,从市级层面缺少统一的城市设计和招商引导。而秦淮、鼓楼、玄武对各自管辖的新街口片区有着不同的规划和管理,规划的落后和欠缺,一方面导致商圈的密度、业态、功能和层次在地域间的布局不合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新街口地区整治和改造的困难。二是业态层次较低、功能品质亟待提升。一方面商圈内中低端传统商贸业比重过大,百货和专卖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品牌的重复率和商品的类同性比较突出,精品百货和旗舰型专卖尚显不足;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和国际性的商务服务,为商业、商务配套的餐饮、休闲娱乐功能还比较薄弱。三是对文化的挖掘、整体形象塑造不够。新街口商业氛围非常浓厚,但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掘和利用,已成为街区的软肋。四是公共配套、便利化的细节服务不到位。商圈内云集的众多经营业态在带来一定人流量和消费力的同时,也将管理推上了更高的难度,基础设施不配套、停车难问题尤为突出。

2.面临的竞争压力和挑战

一是传统商业受到电子商务巨大冲击。以淘宝、58同城等为首的知名网站正在全面浸入传统商业模式,传统百货在商业竞争中日趋乏力。作为南京最知名也最核心的新街口商圈,传统百货商场正面临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电商挤压汹涌而来内忧外患的窘境,虽然中央、苏宁等商贸零售企业已加入电商行列,但在规模化发展、应用深度、产业链配套方面仍然不具备优势。二是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玄武和鼓楼区所辖的两个象限日益崛起,尤其是东北象限的德基广场吸引了大批国际顶级品牌入驻,逐渐成为新的奢侈品消费中心,对我区金鹰、新百、中央等商场造成的冲击不容小觑。另外,河西、江宁等区域商圈的崛起,使新街口商圈在商务商贸服务的层次、功能和品质等方面逐步丧失其高端性、全面性和领导地位,商气、人流面临新的分配和调整,消费额正在被分流,老牌商圈全面提档升级势在必行。三是河西金融城的发展正逐步削弱新街口金融中心地位。南京市聚焦打造河西金融城,在规划、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向河西倾斜,我区金融业发展面临金融机构总部迁移、金融中心地位逐步削弱的艰难境地。

三、国内外著名商业街区的经验和借鉴

对于新街口商圈未来的发展,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著名商业街发展的成功案例,列举一些以供借鉴:

1.美国纽约第五大道

印象:时尚大气。成功经验分析:①奢华齐全的商品:商业店铺鳞次栉比,经营品类包罗万象,汇集了世界著名的商店和精品百货;②商务商贸融合发展:有众多银行大厦和酒店,如著名的纽约银行大楼、半岛酒店等等;③商业和文化巧妙融合: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各种文化设施高度集聚,其中各类博物馆就多达20余个;④配套的休闲设施:第五大道两端有华盛顿广场公园和著名的中央公园。借鉴启示:新街口既要能够引领时尚潮流、荟萃世界名品,又要充分发挥街区的多种功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

2.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印象:金碧辉煌。成功经验分析:①多种业态有机衔接:街道两侧各种专业公司、大小商店林立,从银行、保险、时装、娱乐到文物古玩、花卉商店、报刊摊位,各行各业应有尽有;②汇聚各国美味:餐馆和咖啡馆数量众多,人们能够品尝到法国的蜗牛、意大利的比萨饼、日本的生鱼片和中国的水饺、烤鸭等世界著名风味食品;③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电影院、电子游戏场、夜总会、迪斯科厅交错其间,很多都营业至午夜或凌晨,是夜生活的好去处;④风景如画的景观:香榭丽舍大道独一无二的风景让商业街有了华丽感,从而也使它的观光味更加浓厚;⑤功能完善的公共设施:建有星形广场、巴士底广场等许多公共绿地广场,代表香榭丽舍的传统形象的路灯、休闲长椅、艺术的公共汽车候车亭、复古型的报亭等配套十分完备。借鉴启示:精致的配套设施是整体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街口要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3.日本东京银座

印象:成熟浪漫。成功经验分析:①行业齐全:能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多种消费需求;②休闲娱乐场所众多:银座及其附近地区拥有40余家影剧院、音乐厅;③便利的交通:高速公路环绕,四面通行电车,还有三条地下铁路线在这里汇合。借鉴启示:新街口要加快打造立体化、网络化的交通。

4.香港铜锣湾

印象:琳琅满目。成功经验分析:①商业繁华至极:有多家大型百货公司及大型商场;②汇聚世界名品:铜锣湾名牌密集度之高让人叹为观止,众多顶级品牌都在这里设有分店,其中不仅有世界品牌,还有很多民族品牌,包括富有港岛特色的本地自主品牌与明星开设的自创品牌等等;③时尚:所有高档次的时尚潮流物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借鉴启示:新街口无论是从商品的品牌、种类、数量、价格还是服务,都要高品质、上档次,让游客感受到“购物天堂”的迷人魅力。

综合以上几个案例,比较分析这些著名的商业街,可以看到国际著名商业街大都具备以下几大特点:(1)商业街历史悠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知名度;(2)地段显赫,交通发达,人流集中;(3)多种业态有机衔接,商业与文化巧妙融合;(4)有大型零售商场,各色商品一应俱全;(5)有旅游亮点,是旅游休闲的绝佳场所;(6)城市景观有特色,街中公园芳草如茵;(7)建筑风格独特,居住条件良好;(8)街区配备多重功能、基础设施管理良好。

四、加快建设新街口国际商务商贸街区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新街口街区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借鉴国内外著名商业街区的成功经验,对加快新街口国际商务商贸街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坚持高品位引领,进一步完善新街口商务商贸街区的整体规划和城市设计

(1)注重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衔接。依托街区现有发展基础,认真梳理商务商贸肌理,综合考虑区划调整后街区的总体定位,考虑在全市所处的中心位置以及所应承担的功能,考虑0.37平方公里核心区范围与4.5平方公里街区的整体打造与有效衔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委托国际知名机构高标准规划设计。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细化具体功能区的内涵、实现路径,并且坚持规划的刚性要求,加强规划的有效实施,切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推进国际化商务商贸快速有序发展。同时,要通过有关渠道,建议市级层面对大新街口地区(包括鼓楼、玄武管辖部分)作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2)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形态的融合。从空间、功能、形态融合上,做到高品位规划设计。在空中,设计空中连廊连通新建与已建商业建筑;在地面,规划具有亲和力的小步行环境,科学搭配绿地空间,营造更加舒适的购物环境,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在地下,重视地下空间开发,依托地面步行街,增加地上地下转换空间,并考虑与地铁及周边商业建筑的整体贯通和资源共享。通过地下、地面、半空的连接设施,使部分商厦楼宇之间通达便捷,打造具有立体效果的商务商贸业生态圈。

(3)注重历史文脉与商脉的传承。依托街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既要注重保留商业街的“商魂”,即其历史文化底蕴,又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现代科技相结合,把街区的历史建筑、地域风貌、商业文化和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入到规划中,真正提升街区品牌价值含金量和国际化水平。

2.坚持高端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商贸商务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

(1)大力推动商贸业提档升级。坚持“高雅时尚”定位,以“加减乘除”法实施商业结构调整和业态创新。“加法”:引入高端商品、时尚品牌。引导商贸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品牌运营商的合作,引入更多的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为新街口注入更多的“国际元素”。“减法”:减少同质化、类同化。同质化趋同的百货商场要实现主题化、多元化经营,拥有独具特色的经营品位,可引进一些独有的商业品牌,尝试打造小众化的消费空间。“乘法”:放大商贸品牌效应。形成以新街口核心商圈为主体,带动周边主干道,包括融入其中的若干支马路的提档升级,形成独具特色的支马路商业,使支马路成为核心商圈人流“蓄水池”,既赢得核心商圈人气,又可及时快速分流核心商圈高度集聚的人流。加快夫子庙商圈提档升级,实现新街口商圈与夫子庙商圈融合、联动发展。“除法”:逐步淘汰缺少竞争力的可被取代的品牌、业态,从而整体提升商业结构能级。

(2)积极创新商业新模式。借助已有的商圈知名度,鼓励商家企业进行硬件升级和信息化改造,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业新模式。完善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及服务配套体系,培育和引进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税收减免、平台搭建、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企业扶持。可在江宁或溧水等地建设具有仓储、物流功能的后台园区,从而支撑企业前台发展,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加快完善“爱在新街口”电商平台建设,把商贸企业的影响力在线上放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积极培育街区商业服务品牌,比如微物流“帮拿拿”等人性化、特色化的服务,使优质服务成为街区的营销特色和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3)全面提升商务规模与品质。以建设国际化商务街区为目标,整合梳理区域载体资源,提升现有楼宇品质,进一步拓展商务发展空间,努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总部和投融资、研发、营销中心,特别是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提高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集聚度。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新百南京中心等5A级办公楼宇,围绕楼宇产业定位,推动入驻企业行业集聚、优势互补,提高新街口商务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3.坚持高能级转型,进一步提高金融业发展能级和创新水平

(1)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全区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加快洪武路―中山南路金融服务带的设计,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及其衍生产业,推动金融产业优势资源的集聚。抓住南京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重大契机,主动对接,找准定位,巩固和提升“洪武路―中山南路金融服务带”的品牌优势,延伸金融产业链,加快太平南路黄金、珠宝、钻石产业的优化和升级,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积极争取市级金融业发展扶持政策,与河西金融城实现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提升新街口金融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2)加快重大金融载体和重点金融楼宇建设。以资源集聚为重点,加快建设金融特色商务楼宇,打造高端金融载体,建成江苏银行、人保财险等总部楼宇,推动洪武南路ABC地块、东方国际金融中心大厦项目建设,引导弘业大厦建设金融特色载体,引导培育交规院、电线电缆厂等重点载体建设,通过增量资源拓展和存量资源置换,新建或置换一批高端商务楼宇,为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集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3)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随着金融服务业竞争的加剧,倒逼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要积极推动传统金融行业转型,引导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业加快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化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构建更加完善的银行服务体系;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快打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试验区,建立多方合作服务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4.坚持高视野发掘,进一步彰显街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品牌形象

(1)全面提升街区文化软实力。一是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推进文化设施的功能开发和内容开发,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精品,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历史文化古都充分享受现代商业文明。二是善打“文化牌”。以文化特色彰显街区品质,发挥演艺文化品牌效应,推动演艺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影响力。三是打造新街口地区文化产业新标志。将核心区内的书城、院线、教育培训机构结合起来,引入如“诚品书店”之类的文化企业,进一步提高街区品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