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研方向范文

农业科研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研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研方向

第1篇:农业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

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功能单元,是其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根本,也是其社会服务、对外资源共享能力及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学科建设涉及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氛围、科研实力、科技平台、科研团队、科技服务、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被称为集综合性、长期性与复杂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1]。《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发展方向及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2]。因此,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需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养学科领军人才,才能跟上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以农业产业发展新要求作为自我发展的动力,从而展现出科技创新的活力。

1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学科建设贯穿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涉及农业科研单位学科研究方向、内设科研单元、研究生培养、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其发展对农业科研单位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建设是一项持续而艰巨的工作[3]。农业科研单位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凝练出适应其创新性与富有其特色的研究方向,以满足学科所对应的产业发展的需求,展现出研究方向的活力。学科体系架构的调整随着产业发展趋势而变化,随之农业科研单位内设科研单元也发生变化,从这一层面来说,学科建设促进了内设单位布局的革新。学科建设也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它的成效直接决定着培养的能力与水平。学术团队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4],特别是学术能力较强的带头人,更是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人才培养才能引导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优化科研平台及基地配置,将为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设施条件和文化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农业科研工作中来[5]。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传统学科的创新发展,紧随科技发展的动态前沿,新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新兴学科为农业科研单位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新的视角,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设置更为丰富。

2学科建设的现状

作为我国唯一以橡胶树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以下简称“橡胶所”)紧紧围绕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与关键技术,设置了学科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的各项内容。在“十二五”期间,橡胶所继续传承50年的成果积淀,依旧保持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土壤学和作物生理学等学科。而且,这些学科呈现出其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各学科在解决产业发展中重大科技问题的同时,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外服务社会与产业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依托学科建设,橡胶所各科研平台与基地获得了创新发展的机遇,研究生培养能力也有所提高。在“十三五”来临之际,为适应农业新形势下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上级主管部门统筹配置各学科资源。在巩固原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科的交叉、分化和融合[6],橡胶所新增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在新的农业发展格局下,各学科紧随农业科技发展前沿,立足橡胶所发展基础和上级主管部门战略定位,突出区域发展特色,联合区域内各有关单位,借助各参与单位人才优势,制订出“十三五”建设实施方案,以期推动未来农业科技的创新。

3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现行学科建设缺乏运行管理的有效机制,有碍学科在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中积极作用的发挥。虽然各学科均设置了带头人,并设置了相应的研究团队,但是未从根本上建立完善的责任框架,未明确各团队体系的岗位职责。如此一来,造成主体责任不明确,主体责任意识得不到提升,各级分工得不到有效实施。此外,学科建设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规范和约束责任主体的任务和分工,必定会影响责任主体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在日常运行管理中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无法对运行管理的整体效果给予合理的评价与评估,影响整个学科体系发展的长效性。

3.2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学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大,不仅影响科研基础条件的建设,也不利于团队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缺乏资金支持,就不能保障学科发展必需的仪器设备、科研与试验基地等条件的完善,就不能保证各项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各研究方向的创新发展也无从谈起。同时,重大科研专项的联合攻关也难以实现,跨学科、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必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资金的缺乏也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团队的人才结构得不到有效的完善与调整,合理的人才梯队难以形成,势必会影响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3.3高层次领军人才相对较少

学科带头人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7]。目前,高层次的领军人才相对较少,这势必会影响学科团队的建设,因为领军人才对学科各研究方向的把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学术前瞻性、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竞争意识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必要素养与必备条件。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学科建设就很难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也难以形成学科的区域优势,学科建设必然缺乏领域内的竞争优势。同时,一个合理、稳定的团队梯队也要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逐步引导,日臻完善。

3.4科研平台建设不足

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必要载体[8]。虽然目前橡胶所有6个省部级平台和1个院级平台,但是仅有1个部级平台拥有运行管理经费。科技平台缺乏建设资金,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基础设施条件得不到改善。特别是新兴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不足,对其自身的发展会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如果不能将研发平台包括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科研平台对学科建设的支撑服务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科建设的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3.5学科发展不平衡

由于传统学科基础深厚,科研成果积累年限较长,各研究方向设置趋于成熟化,汇集了一定的人才力量。而新兴学科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研究方向还处于探索阶段,团队力量还较弱,在学科建设整体进程中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这种情况就使得整个学科体系发展不平衡,出现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力量差距大,发展参差不齐的现象,影响了学科建设整个框架的布局。

4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的建议

4.1完善学科建设的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研究方向设置、学科带头人选拔、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人才、运行管理监督、人员激励、评价与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责任主体岗位职责,做到责任到位、纪律严明、奖惩有度,才能逐步提高各责任主体工作积极性,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学科建设的原则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从而做到运行管理有章可循,循序渐进,推进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4.2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学科建设

一方面,增加科研试验基地、仪器设备配套、实验室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学科创新的条件建设,促进学科研究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学科建设依托单位也要积极争取区域内外的多方资金支持,通过项目联合、企业合作、成果转化资金再利用等方式,增强学科在业界的竞争力,通过学科建设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力争以学科建设带动农业科研单位的各项工作发展。

4.3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促进学科团队布局的合理化

现代教育研究认为,人才培养为外显性要素,直接体现科研、教育机构的学科建设水平;而团队建设为内在性要素,是学科发展必要的人文环境和条件之一[9]。学科建设需引进和培养创新力强、思维活跃、善于攻坚克难,并具有严谨学术风范的专家担当带头人,方可在学科团队中既有学术权威,又能深得大家信任,才能带动起学科的整个研究团队。同时,学科团队的布局需考虑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使之逐步趋向合理化与良性化,才能凝聚学科团队的集体力量与智慧,发挥整体优势,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智力支撑。

4.4协同科研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引入系统竞争与协同的理论:非平衡条件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使子系统之中某些运动趋势得以联合并被放大,从而使该趋势逐步优化,随之支配整个系统的演化进程[10]。科研平台与学科作为农业科研单位两大子系统,两者的竞争与协同可以使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创新发展的趋势被联合放大,从而这种趋势就会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朝着正向、良性与逐步平衡的状态发展。因此,科研平台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与资源配置的完善就可以支撑学科建设各方面的发展,保证学科建设良好的运行环境。

4.5传承传统学科,引导新兴学科

在新的农业科技发展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需要做好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年度发展方案,调整好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布局。一方面,农业科研单位需要继续传承传统学科的优良工作作风,保持其优势地位,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与完善,逐步衍生出更多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另一方面,新兴学科要积极学习传统学科建设经验,以传统学科的研究为基础,拓展自身研究方向;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共享传统学科各类资源,逐步完善软硬件条件;提升承担各项科研任务的能力,加强与传统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学科影响,逐步形成发展的良性态势。

5参考文献

[1]刘刚,陆天华,王建明,等.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思考[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4):106-109

[2]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EB/OL].(2015-05-20)[2015-10-12].

[3]吕鑫,仇贵省,孟照刚,等.农业科研院所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5(3):24-26

[4]陈荣.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要素浅析[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3):93-95

[5]程琳琳,王旭,田维敏.农业科研单位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3):61-64

[6]王小虎,陆建中.农业科研院所学科特点与学科建设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1):5-8

[7]吴鸿.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之我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9):823-825

[8]刘钦,罗兵前,周明月.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3):13-16

[9]梁传杰.对学科建设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57-60

第2篇:农业科研方向范文

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需要提高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其科技人才、科研体制、科研基础、科技手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现代农业的科技实力、生产水平和社会承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向发达国家看齐,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才能取得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才能得到提高。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相关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达到10~15年[2]。从当前的情况看,科技发展对我国农业的贡献率为49%,但是从发达国家的贡献率看通常为60%,甚至有的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我国现代农业科技落后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落后最直接的原因。通过对我国农业耕地情况统计,我国中低产田占整个农村耕地面积的70%,农业化肥利用率和灌溉水当年利用率都低于40%,主要农作物的劳动生产率和牲畜养殖单位劳动生产率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水平仅为高产国家的45%~65%,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现阶段正是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集中力量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投入力量不足造成的,现代农业科技转化成果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策略应该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制,逐步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技能。农业科技力量总体投入不足,科技支持力度较低是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3]。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多少直接决定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量,因此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农业科研水平,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农业科研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是整个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著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两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自身存在一些弊端,传统农业科研体制存在行政手段干预,其是一种集权制的管理模式[4]。由于科研管理存在集权性特点,所以管理层次存在混乱的现象,政研不分、职责不清、决策与战略合一、科研管理手段出现行政化特点,对整个农业科研全过程进行干预,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科研成果推广,对农业科技成果趋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第3篇:农业科研方向范文

1.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为了保证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正常秩序,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原则,并在整个过程之中,受到这些基本原则的约束。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第一个要考虑的原则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基本职位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基本工资数目也是相差无几的,那么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所能够提供给的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的额外金钱就成为了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追逐的方向,是可以极大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因此,要进行考虑的首要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原则。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获得职位的晋升之后,不仅仅可以获得更加多的物质性收益,还可以收获来自各方的尊敬,这也是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源动力之一。但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职位毕竟有限,没有物质性的人事管理的使用广泛。因此,其次考虑的是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原则。第三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因为种种原因,总是难以得到自己应有的人事管理。除此之外,在竞争之中,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也难以避免拉客等恶意竞争行为的出现。例如在家族性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就很少有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地晋升到管理层之中去,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运行,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机制也难以激发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原则。

2.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进入新世纪,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传统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的切实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人事管理机制的时候,一定不能够仅仅考虑到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经济方面的人事管理,还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全方位人事管理。例如,可以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做出了对农业科研单位巨大的经济贡献的时候,可以考虑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设立相应的职位,满足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未来发展。也可以为工作人员去报一些专业技能知识培训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以后的发展提供保证。在进行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评判过程之中,可以随时进行变化,并使用相关的档案管理手段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并根据这些变化改变变量(例如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性别情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年龄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婚姻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位状况等变量),就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模型。通过对这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变量的研究,可以得出各个变量改变之后,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所接收到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回报,以及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具体的满意程度,制定出符合农业科研单位长远利益、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基本制度,等等,这样就可以拉近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总结

第4篇:农业科研方向范文

农业科研单位进行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也要集中在提升工作人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往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虽然建立一套良好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拥有着巨大的好处,但是截至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没有设立出一套完善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目前,为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各个农业科研单位和相关的专家学者都付出了很多艰苦的努力工作。在这个过程之中,也诞生了很多适合某一个农业科研单位或者是适合某一种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方案,促进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发挥了很有效的作用。但是,这些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方案并不能形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准则,这就需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寻找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对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研究,切实有效地提升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竞争能力。

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1.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要遵循

的主要原则为了保证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正常秩序,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原则,并在整个过程之中,受到这些基本原则的约束。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第一个要考虑的原则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基本职位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基本工资数目也是相差无几的,那么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所能够提供给的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的额外金钱就成为了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追逐的方向,是可以极大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因此,要进行考虑的首要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原则。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获得职位的晋升之后,不仅仅可以获得更加多的物质性收益,还可以收获来自各方的尊敬,这也是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源动力之一。但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职位毕竟有限,没有物质性的人事管理的使用广泛。因此,其次考虑的是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原则。第三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因为种种原因,总是难以得到自己应有的人事管理。除此之外,在竞争之中,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也难以避免拉客等恶意竞争行为的出现。例如在家族性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就很少有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地晋升到管理层之中去,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运行,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机制也难以激发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原则。

2.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进入新世纪,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传统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的切实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人事管理机制的时候,一定不能够仅仅考虑到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经济方面的人事管理,还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全方位人事管理。例如,可以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做出了对农业科研单位巨大的经济贡献的时候,可以考虑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设立相应的职位,满足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未来发展。也可以为工作人员去报一些专业技能知识培训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以后的发展提供保证。在进行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评判过程之中,可以随时进行变化,并使用相关的档案管理手段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并根据这些变化改变变量(例如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性别情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年龄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婚姻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位状况等变量),就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模型。通过对这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变量的研究,可以得出各个变量改变之后,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所接收到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回报,以及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具体的满意程度,制定出符合农业科研单位长远利益、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基本制度,等等,这样就可以拉近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5篇:农业科研方向范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开发利用,使得土地现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资源,在新时期新形势条件下,农业科研单位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利用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做好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以满足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中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将在分析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农业科研单位的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机遇挑战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正向着商业化应用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了一种紧俏的、稀缺的资源,如何做好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是摆在其面前的一道难题,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管理与利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农业科研用地促进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解决,确保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土地资源的正常、合理的使用。

1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局

1.1土地资源的获取主要依靠国家划拨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用于军事、公益性科研等的用地均符合国家划拨条件,在这些单位用地时有单位向有关单位提出申请,经过政府批准后方可以划拨的方式向有关单位提供相关用地的使用权,农业科研用地符合国家划拨条件,因此,其获得用地的方式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无偿划拨方式取得。

1.2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获取、使用成本较低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农业科研用地在土地资源的使用过程中符合国家公益性用地的要求,在土地的征用过程中仅需要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和地面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相较于出让方式成本更低。农业科研单位在土地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具有无偿性和低成本等特点。

1.3土地资源收益国有化

根据国家文件规定,相关土地资源所获得的收益需要作为一般预算收入纳入到中央财政预算中,全部上缴国库,并由财政部统一安排。

1.4农业科研用地的巨大需求与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使得一些原本处于偏远郊区的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逐渐被纳入城市建设的范围。同时,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属于行政划拨用地,政府在征用时争议少、成本低、收益高,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常常将农业科研单位工地规划为建设用地,农业科研单位迫于政府的压力和城市建设的公益性需求在农业科研用地规模上不断退让,土地规模不断萎缩。农业科研需要使用土地作为其研究的试验田,是农业科研成果的孵化地,也是农业科研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用地,只有通过不但的试验才能使得试验数据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实用性,其所使用的土壤中所含有的物质等与一般土地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占用农业科研用地会阻碍农业科研的正常发展。

1.5土地资源收益国有化与农业科研正常运转经费之间的矛盾

国家在农业科研用地上采用无偿划拨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用地成本,但是同时国家也规定了农业科研单位土地利用的收益需要全额上缴国库,土地资源的收益各农业科研单位并不具有相应的支配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因土地而导致的纠纷越来越多,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利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但是相较于其他的科研单位,我国的农业科研单位在政府财政补助方面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公用经费、人员经费以及土地维权方面的经费都相对不足,同时农业科研单位缺少对于土地资源收益的支配权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经费的缺乏导致了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农业科研用地被占用、被侵占的维权无法有效的进行。

1.6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不匹配的矛盾

21世纪以来,国家加强了对于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与转变,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和职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变迁,但是总体来说对于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基本呈现出单一的行政主导型的特点,其主要的特征有以下几点: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方式仍然采用的是行政手段和无偿使用的办法,市场力量、市场管理的方法并未被及时引入到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中来,同时各项必要的法律、法规并未及时制定与完善,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缺乏全面规划与成本效益的分析,总体来说,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仍处于混乱、浪费和低效的状态,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的合理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作为商品以其不可替代性与唯一性的特点使得其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将会因为市场的无形之手使得其闲置、浪费的土地将会被政府所征用,这必然会倒逼农业科研单位加强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同时,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要跟上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进行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积极寻求一个既高效利用又能确保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用地长期稳定需求的管理新模式。

2新时期现阶段解决好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困局的途径

2.1加强政府在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作为土地资源的拥有者和规划着,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主体。为更好的确保对于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确保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应当突出政府在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需求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寻求政府在资金、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的支持,切实保护好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

2.2做好土地资源收益的合理分配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收益的分配管理,土地出租出借收益应当纳入政府预算与单位预算,增加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支配权,土地对外投资收益按比例上缴国库和纳入预算由单位支配,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支出,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土地合理化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2.3积极探索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合作共赢新模式

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中要充分调动起管理的积极性,现今的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土地资源仅具有使用权,对于土地出租、对外投资等均需由上级主管单位审批且收益需要上缴国库,这极大的打击了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困局需要在确保土地权属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对外招商引资通过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共同做好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积极探索一条合作共赢的管理新模式。

结束语

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是摆在政府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道难题,在其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探索一条合作共赢的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积焕.浅论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租赁管理[J].探索研究,2007,7.

[2]杨翠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管理的探析[J].中国商界,2010,8.

第6篇:农业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生产实践;改革与创新

1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

要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出发。现代农业的所需基础条件是:农业生产的设备相对发达;生产作业的技术相对领先;高效的组织经营与管理;政府部门的大力度补贴;农业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所以,农业生产的科技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改革创新实践去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生产资料;使农业达到世界先进的目标。

2 农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农业发展改革建设找不清楚方向,社会性的公益和商业性的利益依然错乱纷杂,难以区分。改革过程中,出现2个极端,一个是提出“企业才是农业科技发展改革的主体”,搞“一边倒”的盲目市场化,把一些商业性较强的所谓的农业研究所,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推入市场,成为主流,而且还转变为企业,这不但不符合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的国情,而且蒙蔽了农业发展改革的真正方向;另一个极端是,确定为公益性研究所的公益性的职能没有得到明显的强化,更有甚者,很多研究所打着公益性的幌子进行利益上的行为,这样强化了商业性的职能,丧失了原有的本职,而且导致大家都想从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

总量投入始终的严重不足的状态,从而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导致投入结构的严重失衡。据资料分析,到2005年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依然仅为0.56%,远低于全国所有行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平均数(2.87%)。在农业科研投入中,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拨款为108亿,政府的投资强度为0.47%,低于政府对全社会科研的总投资强度0.66%。同时农业项目建设的科研资金投入结构不平衡,竞争性的项目相对来说投入的比例很多。研究方向每年随课题的改变而改变。实际上光说不练,长期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及措施难以实现;企业单位与部门之间难以形成长期的科研大协作,因此就没有稳定的科研结果,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讲,只是不断地去做项目申请,或者是做一些数据和资料来应付上级的检查与工作汇报,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价值,因此农业科研的效益显著下降,过度依赖竞争性的项目,必然造成这一系列的后果,而且还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

科研体系配套改革政策懈怠落后,科研机构激励于投入的机制不足,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停滞不前,都对目前的农业发展改革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资金已成为目前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难以深化的重要原因。农业科技生产改革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使人员难以分离,使优秀研究群体难以形成,使科研机构的有效激励机制难以建立。

项目重复问题十分严重,很多的项目的提出,虽说在表面上,议题和科研项目都不同,但是研究的本质是一样的。这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也使科研与农民技术需求严重脱节。这种情况也说明了科研立项常常受主管部门利益和部分科学家个人偏好和主观意识所影响。

3 现代化农业发展创新的必要手段

①尽量做到农业制度分布的区域化、发展最优化和模式规范化。农业部门在制定农艺技术改革措施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工程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并保持农业技术与生产的相对稳定,以减少工业对机具的重复研制和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与损失。农艺布局应尽可能集中成片,以减少农机投放量和提高机械工作效率;②按照因地制宜、用养结合、稳产高产、便于机械作业等需求,确定耕作制度;③要去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负责农业发展所需要强化组织与协调广大的农艺、农机工作者、农业工作者的配合,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对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千万不能盲目的追求技术上高指标和所谓的先进性,而要脚踏实地的从实际出发,周全考虑对技术经济效果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更着眼于经济效果的分析和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4 结语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需要明确现阶段农业科研创新主体,农机设计要注意一机多用、机动灵活、可靠性、耐用性强等,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多样性和恶劣的工作条件。由于农机投资大、研发周期长、农艺变化不宜频繁;强化农业公共科研单位的公益职能,逐渐培育现代农业科研企业。同时,要加快科研配套改革政策的出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建议成立由主要部委、各省农业主管部门和部分科研院所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委员会,负责协调国家各部委、国家与地方、各省之间的农业科研重大计划。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农业发展的高效、快速、稳健,有利于农业创新建设与改革工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第7篇:农业科研方向范文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偏低主要是由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农业科研体制不合理、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有限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支持力度较低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决定了从事农业科研人员的数量和农业科研工作的规模和手段,制约着一个国家农业科研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明显不足,支持力度偏低。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农业服务)的科研投入总量增加较快,已由56.25亿元(农业科研机构48.87亿元、农林高等院校7.3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9.69亿元(农业科研机构168.76亿元,农林高等院校50.92亿元),但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仍仅为0.6%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比例。

(二)农业科研人力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我国农业科研人员的绝对规模虽较大,但相对于我国农业部门的整体规模,科研人力投入仍明显不足。从每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所拥有农业科研人员数看,农业科研人员投入的相对规模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农业科研是一项人力资本集约型的活动,科研人员的素质限定了农业科研能力。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素质体现在很多方面,农业科研人员学历水平是其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较好地反映科研人员投入的素质。2006年,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仅为6.69%,这不仅与新西兰、加拿大等农业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水平相距甚远,与孟加拉、印尼等南亚国家20世纪80年代水平也有明显差距。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转化效率极低由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彼此分离,缺乏统筹协调,导致农业科技发展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为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由于高校教育能力的欠缺,没有正确利用或缺乏技术推广过程的反馈信息,直接导致向研究所和企业输出人才的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农业科技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并影响到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四)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不顺,行政干预严重农业科研体制基本延用了传统的行政手段型的集权制。科研管理的集权特点,使管理层次混乱、职责不清、政研不分、战略与决策合一、科研管理手段行政化,致力于对科研活动全过程的行政干预,主要依靠会议、文件、报表和指标等行政方式来组织农业科研工作,使得农业科研系统的运行表现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相结合的过程。

(五)农业推广受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承担新技术风险的能力较差和农村经济组织存在缺陷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1]。农民文化程度低不仅限制了对新科技的理解和应用水平,还阻碍了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农民是否采纳新技术取决于三个因素,即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带来的预期效益和新技术风险的大小。采用新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带给农民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自然风险,很多农村家庭因难以承受巨大的风险损失而拒绝技术革新;我国现行的农村组织主要包括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不仅很多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作为引导农户生产销售的集体组织同样存在范围和经营过小、经营机制僵化、发展缺乏活力和功能难以发挥等问题,导致不能较好地组织农户进行生产研究以及大规模经营活动,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

二、职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职业院校可以很好完成农业科研任务,但需认真对待现存制约因素,并加以妥善解决。

(一)职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的可行性1.与企业的长期密切合作是科技创新的可靠保障。一方面,企业提供了实验的设备和场地等物质支持;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为研发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2.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体系为适应农业科技发展而不断更新,并应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增强工作能力,从而增强专业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3.就业学生是大量企业科技信息的可靠来源。毕业学生的就业面广,社会联系广泛,是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持。4.涉农职业院校的支持是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保障。涉农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进行相应的农业科研工作,并使相应院校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职业院校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资金、时间以及精神上的鼓励,有力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储备。

(二)职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意义1.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涉农职业院校的发展和高职本科的尝试,都要求农业科技研究能力的提升,这不但可增强教学效果,还可增强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行业竞争力。2.增强面向实践的科技服务能力。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方向要求,调整科技研究目标,引入企业教师,逐渐形成和壮大科研力量,面向地域和行业发展,主要为企业和地方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3.提高农业劳动者实用能力和素质。面向职业学生和农业人员的涉农职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职业院校教师在农业科技实践中获得深层次的实用知识,应用于理论和实践教学,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可有效增强知识传授效果。

三、如何实现涉农职业院校在农业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涉农职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要求,而真正实现需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加强校企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整合农业科技创新机构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求与开发研究、技术推广相结合,按照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的发展要求,统筹规划,组织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推出具有真正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涉农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动力应来源于社会、学校、企业以及学生本身的需求,所以要以国家政策、学校、企业等方面为参照点,深化校企合作,加大高校培养高级农牧人才力度。

(二)增加职业院校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究水平应合理利用国家农业政策,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科研项目资金、企业资助、职业院校创收等多种渠道引资,结合职业院校的生产和研制开发能力,引导职业院校涉农科技的研究进程。

(三)改革职业院校科研体制,激发研究人员积极性只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促进科研人员的人生目标实现,才能从长远意义上实现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1.加大物质奖励力度,解除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在院校政策上加以倾斜,以物质奖励方式满足科研人员对物质利益的需求,以调动研究工作的积极性。2.加强精神激励措施,充分体现人生价值。在加大物质奖励力度的同时强化精神奖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神激励能够提高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实现其人生价值和赢得社会尊重。3.将科研机构的长远发展与职工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于科研人员个人来说,是自己的工作成绩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就感,而个人的职业发展及长远的人生规划则是科研人员更恒久的人生追求。

(四)强化职业院校服务职能,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环境在集约型增长方式下,职业院校应推动技术进步,并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通过校内的职业教育培养掌握先进技能的实践人才,并采用“知识下乡”等多种有效的服务形式直接解决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应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与农机相关企业建立深层的合作关系,形成农机产品的联合研制机构,共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第8篇:农业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97-02

一、农业科研档案的内涵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是农业科技研究者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科技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主要包括课题从立项、申报、总结到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农业科研档案如同其他科研档案一样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农业科研成果还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农业科研档案比其他科研档案更具有重要性。

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对农业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1)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实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档案管理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单纯的档案保管员。(2)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发展的大方向,只有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才能和农业科研的发展相协调,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3)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效率。有效的进行档案的收集工作,有效的为科研服务。

二、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已使用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完成或开始了文件级的档案录入,使“案卷级管理”升级成为“文件级管理”。另有相当一批院所建立使用了“OA”系统。随着对信息化建设意识的加强,各农业科研院所还加强了档案信息化的制度建设,有的院所网站也陆续建立并开通。一般来说,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较好,部属科研单位、省属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水平较高,而各类民办科研单位则尚未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有些甚至连计算机、扫描仪等基础设施都不配置。

三、加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提高农业的科技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还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全局性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与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同步发展。二是标准化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有效的信息标准,以有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是经济性原则。本着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原则,追求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四是安全性原则。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数字档案可靠和内存的真实。加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以从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基础实施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入手。

1.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农业科研档案作为科研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双重性,即可为单位内部服务,又可向社会提供具有自己行业的各种服务。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档案管理意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转变、扩大和调整档案工作的职能,努力探索现代化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对内挖掘、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水平。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网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科研信息化的传播,尽快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村的档案信息共享体系,用最快捷的方法进行信息传递,实现资源共享。

2.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等基础性资源。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就要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引进资金加快更新改造的步伐。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直接体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是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同时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扫描仪、刻录机、缩微复印技术和静电复印技术等现代化设备,这些基础设施的引进为建立现代化档案信息网络打好基础。

第9篇:农业科研方向范文

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可以增强农业经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农业经济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因素来源于两个方面:市场和气候。即农业经营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两大类风险。市场风险起因于经营信息的不完备,自然风险在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力不强以及劳动对象对多变环境的适应力较弱。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新材料等的应用,为经营者规避风险创造了条件。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扩展,能为经营者及时提供更为完备可靠的经营信息;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强了生产者对小气候的控制能力;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抗性育种和生物品质改良,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对象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如此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外在不良因素对农业经济系统的冲击,增加其运行的稳定性。我国农业摆脱“靠天收成,靠地吃饭”的惟一出路,就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依靠新科技带动农业的发展。

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是适应当今世界农业科技突飞猛进走势的迫切需要。目前,一场新的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地向前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调整或重新审视、调整技术经济发展战略部署。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已从1978年以前的20%提高到40%以上(大农业),但与发达国家科技贡献率已达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形势迫人,刻不容缓,必须充分估量新科技革命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找到差距,确立坐标,跟上新形势,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

3、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自2001年起,我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及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来发展我们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但是又要看到,在目前我国农业市场化尚未完成,农业国际化条件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农产品市场放开后,西方低廉、优质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必将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农业将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对此我们应该充分估量并迅速筹划有效对策。其中至关重要的,不是被动应付,而是主动出击。主要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的技术进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农业管理经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与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提高农民收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从数量型逐渐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化,对各种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将从价格(或生产成本)逐渐向价格和质量并重转化,对农产品品种的需求也将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化。国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这些变化都要求我国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行农业科技革命,促使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部门的研究与推广工作逐渐由高产向优质方向转化。

二、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的弊端分析

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存在先天不足。在现行科技体制下,科研单位的中心任务就是科研工作,项目由上级安排,经费由计划下达部门拨给,项目完成通过鉴定就完成了任务。加上我国现行的科技管理制度不完善,唯成果视才,唯成果晋升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评定职称时,只强调成果和论文数量。所以不少科研人员只对科研课题感兴趣,不愿从事科技推广工作。有些农业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不是源于生产和市场,形成的成果脱离生产实际需要,研究与推广脱节,不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些科研成果确是生产所急需的,但科研单位在提交成果时未经中间实验环节,成果成熟度低,影响推广转化,特别是配套的技术没有解决,成果不能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或增产增收效果不明显。

2、农业技术创新财力投入严重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八五”期间农业科研投入出现负增长,“九五”期间,农业科技投入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农业科技支出占农业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95年的3.7%下降到2001年的2.2%。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投入只占农业总收入的0.15%,而发达国家已达2%,相差10倍以上。由于农业技术创新财力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业科研单位的事业经费严重不足;2001年县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人均事业费仅为0.71万元,可支配的能够用于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费更少。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五级一员一户”推广网络体系。“五级”指从中央到乡镇五个行政级别;“一户一员”就是在村级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推广方法实行的是“技术示范+行政推动+农资服务”的“技权物结合”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即在技术示范和农资营销服务的基础上,依靠各级行政组织的力量推动广大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这种运行机制的缺点体现在:一是条块、部门、地区分割,大大地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尽合理。现在农技队伍的分布是一个重轻倒挂反金字塔型,中央、省、地、县都有一个庞大的技术机构,这些上层机构中不但人员多,而且素质高,学科部门齐全。由于缺乏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动力,推广人员不愿到生产实际中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相反,农村第一线的技术推广力量却极为薄弱,仅有的技术人员中,有技术能力的也逐渐跳槽离开推广队伍。三是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缺乏足够的统筹协调。越来越多的部门单位参与农业推广活动,除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外,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民间科技组织、中华供销合作总社以及国内外的涉农企业和个体户都开始介入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但是,政府发挥的组织协调的功能较弱,基本上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这样,由于部门利益的争夺,内耗加剧,反而互相牵制,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4、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不适应新阶段的发展要求。一是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独立设置,且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各自为政,致使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农业教育与农业推广、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严重脱钩,这就从根本上割裂了三者之间内在的有机的必然联系,割裂了科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二是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重复设置,且缺乏明确分工和横向联系,甚至为了争课题和争成果而人为地相互封锁,这就必然造成研究项目简单重复、研究结果简单重复、研究资源重复配置,造成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三是用管理行政机构的办法管理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内部管理也完全套用行政系统的方法,形成了"官本位"的导向和模式,这就扭曲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必然造成科研机构的官僚化或半官僚化。

三、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

1、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的农业科技新体制。要以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为基础,按照经济发展需要、区域特点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建立国家农业科研基地、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和区域农业科研中心,形成主要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重大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等社会公益类研究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体系;按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要求,推动一批科研机构由科研型向科技服务型转化,形成主要从事成果转化与应用研究、成果引进与消费吸收、科技咨询与服务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从事科技成果开发、实现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为农业科技企业,形成农业科技产业体系。根据三大体系各自的特点,从事公益类研究的农业科研机构要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扶持,采取竞争择优的方式,提供科研项目和基地建设经费。公益类研究机构的农业科研活动要实行全成本核算,建立和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实行新的人事、课题、财务、收入分配、监督考核管理制度,逐步推行科技人员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制和首席专家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原则上要实行企业化经营,对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经认定后可按非营利机构运作和管理。农业科技产业体系要完全按照企业机制运行,积极通过科技项目投标等方式,从事共性、关键性、前沿性产业技术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要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克服“等靠要”思想,强化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在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当中,以优质服务赢得农民信任,赢得生存发展的空间。要在保证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职能的前提下,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通过开展技术承包、技物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和兴办经济实体等,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二是各级推广机构要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索试验、示范、推广服务相结合,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销售服务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的农技服务新路子。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打破用人制度上的任命制和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建立严格考核、竞争上岗、按岗定酬、以绩付酬的机制。四是要进一步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优势。大力鼓励科研单位与当地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企业联合,创办一批高新技术中试基地、示范区和科技先导型试验区、科技园区。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要保证每年财政用于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同时要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各方面保证农业科研开发与推广的经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