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系统管理理论的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各行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在全国范围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类犯罪活动的案件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的案件,在校园系统中也不断出现。防微杜渐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学校内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的威胁;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针对网络安全威胁隐患主要有四个方面:
1.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
在危及信息系统安全的诸多因素中,计算机病毒一直排在首要的防范对象之列,日益增加的无孔不入的计算机网络病毒,就对网络计算机安全运行构成了最为常见、最为广泛的每日每时、无处不在的头号威胁。计算机病毒发作轻则在硬盘删除文件、破坏盘上数据、造成系统瘫痪、造成无法估量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教学管理,校内信息等难以弥补的延续后果。
2.人为的无意失误。
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用户随意将自己的帐号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信息系统安全带来威胁。
3.人为的恶意攻击。
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黑客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就属于这一类。这类攻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重要数据信息的完整;另一种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两种情况的攻击都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露。
4.操作系统及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
当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无缺陷和无漏洞,然而这些漏洞的缺陷恰恰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另外,软件的"后门"都是软件公司设计编程人员为了自己方便而设置的,一般不为外人所知,但一旦"后门"洞开,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安全措施
针对学校里使用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要构建完善的校园系统安全体系,网络安全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应用防病毒技术,建立全面的网络防病毒体系;应用防火墙技术,控制访问权限、实现网络安全集中管理,必要时采用内网与外部网络的物理隔离,根本上杜绝来自internet的黑客入侵;应用入侵检测技术保护主机资源,防止内部输入端口入侵;应用安全漏洞扫描技术主动探测网络安全漏洞,进行定期网络安全评估与安全加固;应用网络安全紧急响应体系,做好日常数据备份、防范紧急突发事件。
1.建立网络防病毒体系。
在校园网络中要做好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首先要在校园系统内部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网络管理人员和系统管理员的防范意识,使用正版的计算机防毒软件,并经常对计算机杀毒软件进行升级。
2.建立防火墙体系。
防火墙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也可称之为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建立起来的相应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来自外部网络的侵入,使内部网络的安全有了很大的提高。
3.建立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是近年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记录证据用于跟踪和恢复、断开网络连接等。实时入侵检测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对付来自内外网络的攻击。其次是因为它能够缩短黑客入侵的时间。在需要保护的主机网段上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实时监视各种对主机的访问请求,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台,这样全网任何一台主机受到攻击时系统都可以及时发现。网络系统安装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后,可以有效的解决来自网络安全多个层面上的非法攻击问题。它的使用既可以避免来自外部网络的恶意攻击,同时也可以加强内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主机资源不受来自内部网络的安全威胁,防范住了防火墙后面的安全漏洞。
4.建立安全扫描系统。
安全扫描技术是又一类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安全扫描技术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通过对网络的扫描,网络管理员可以了解网络的安全配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客观评估网络风险等级。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扫描的结果更正网络安全漏洞和系统中的错误配置,在黑客攻击前进行防范。如果说防火墙和网络监控系统是被动的防御手段,那么安全扫描就是一种主动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黑客攻击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
5.建立计算机灾难恢复系统。
灾难恢复系统是为了保障计算机系统和业务在发生灾难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得以恢复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它包括备份中心、计算机备份运行系统、可根据需要重置路由的数据通讯线路、电源以及数据备份等。此外灾难恢复系统还应当包括对该系统的测试和对人员的培训,这将有助于参与灾难恢复系统的系统管理员能够更好地对灾难的发生做出合理的响应。
三、结语
【关键词】人员素质技术资料加强培养
近年,电网的发展,为电力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电网调度系统随之诞生。所谓的电网调度系统是指对电网运行进行有效地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使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一个机构。然而,由于电网调度的发展过快,伴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电网资料不全,电网调度人员与电厂之间的沟通不到位等等,这些都是电厂中存在的隐患问题。
一、存在的隐患
在现代的电网调度中,存在着主要几个方面的隐患,这些隐患对于电网调度的发展与安全影响甚大。所以,当务之急应积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人员素质。良好的人员素质是电网调度系统在能否正常运行以及发展的关键,在电网调度中,一些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习惯性的违章操作比比皆是。在调度中,使用的调度术语不规范,往往靠的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比切合实际而造成误下令。其次,调度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过关,在调度电网的工作过程中,一些调度员不熟悉操作,造成误操作或在发生事故时不能做到忙而不乱,惊儿不慌,往往在发生事故时惊慌失措、顾此失彼。本来很小的事故引发成大事故,处理结果的不尝试。
2.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调度员对于操作指令票马虎操作或者事后补空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在工作的工作许可或者工作结束的手续交接不清。从而造成了误下令或者误送电的事故。给电厂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同时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电力的事故。所以管制应该加强。
3.调度人员与电站人员沟通缺乏。一般情况下,当值的调度员与运行人员之间的联系基本上是单渠道联系,但是在当前的电网网架的发展中,因为网架的不断复杂,运行方式越来越灵活。所以,在工作量比较繁重,操作比较复杂的工况下,如果电厂人员与调度人员缺乏沟通的话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二、做好安全管理措施
如以上所说,电网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所以构筑安全稳定的电网调度管理措施就显得很重要和很有必要,那么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如何才能提高电网的调度安全呢。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加强人员的培训。人员的素质的电网安全的根本。只有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才能够认真的去对待。首先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强化安全意识。要始终要求调度员记得“精心调度,精心运行,超前发现,快速反应”十六个字精神。其次,应该建立某些激励制度,加强刺激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通过政策来鼓励工作人员努力工作,加强安全的责任心,如绩效考核,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第三,定期举办安全活动,夯实安全基础,多样化的安全培训手段,才能是员工实时在工作中保持警惕,不忘安全责任。(2)加强调度流程的安全操作。责任在心,操作在手。熟悉流程和严格按照流程来操作这才是电网调度安全的关键。在调度工作中,工作要规范化、流程化,并且严格遵守“无关”。同时严格遵守各部门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做到制度在心中,操作在手中。并且要加强同电厂人员之间的沟通,做到有疑问及时解决,统一步伐。(3)加强培训工作。知识是无止境的,同样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离不开对知识的不断学习和不断传输。所以,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如举行各种形式多样的技术学习讲座、运行分析会、方式讨论会等,力求目的明确,效果显著。保证将新的知识教给员工。同时,应鼓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的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新点子。力求亲身参与新的设施的研究与开发。增强员工的学习动力。
总结:电力调度管理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系统。系统是联系我国电力和人民、企业之间的纽带,所以。系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和十分具有潜力的。我们应该重视系统的发展,完善我国的电力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一、健全档案管理的制度和组织架构
系统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档案管理有很强的制度要求。2011年,人大修订的《档案法》对档案管理有明确的要求。财务档案管理是比较特殊的一种,《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财政部的档案局也制定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对各类财务凭证保管期限都有具体的相关规定。因此,企业制定档案管理制度至少要明确部门职责、流程、保管期限、销毁、监控、惩罚等内容。
档案管理组织架构是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具体单位都设有档案管理机构,有的单位综合办公室是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但也有企业技术部门是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主要是技术部门的档案文件较多。档案管理综合部门的职责主要有负责安排和协调档案部门工作,配备与任务相适应的专职档案人员。同时,有档案储存的各有关部门及企业分厂设相应的兼职档案员,业务受档案部门指导,按时完成档案部门所交办的有关档案工作。
二、完善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做好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工作,要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企业档案工作坚持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承担负责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要负责本单位及所属各单位文件材料归档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企业要设置档案室,档案室的专职档案人员负责企业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工作。财务会计类档案的管理有其独特的地方,会计类档案按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进行归档,财务部门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在年度终了后,一般由财务部保管一年后,再编造清册,归集到专门的档案室。财务档案、资料的贮存基地和利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规、法令和政策,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讲,职责和责任很重要,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搞好档案工作是档案人员的首要任务,应列入档案工作的职责范围,并有相应的经济责任制作保证。同时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积极开展业务培训。
三、完善档案归集的流程
档案管理的流程非常重要,首先要确定哪些是档案?w集的范围,就是说什么样的文件材料才可以作为档案归集。一般说来有本企业财务凭证、报表、其他财务相关资料;本企业内部形成的文件材料有利用或保存价值的;本企业引进项目、外购设备等带来的文件材料;本企业参与的合作项目,合作单位按要求应向本企业提交的文件材料并有保存和使用价值的;本企业执行、办理的外来文件材料并有保存和使用价值的等。档案归档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纸质、光盘、磁带、照片及底片、胶片、实物等各种载体形式。分类是可以设置二级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可以按时间进行分类。
对于档案归档时间,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主要根据档案的时效性来确定归档时间,比如科研技改和课题类的资料可以完成1~2月后归集;文书类、管理性的文件可以在第二年进行归档;财务类的档案一般在下一年再进行归档;有些工艺变更、新品鉴定等时间性很强的资料可以随时归档;基建项目文件材料一般在其项目鉴定、竣工后或财务决算后三个月内归档,周期长的可分阶段、单项归档。档案归档手续一般要简洁并且完备,一般来讲,归档资料的收集工作由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兼职档案员负责。凡属应归档的各类文件材料,材料必须完整、正确、统一。
财务类的资料比较特殊,做好财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对财务档案做合理的分类,从财务角度来讲,可以分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报告、其他资料等。档案部门接收保管的会计类档案,原则上应保持原卷册的封装,如果发现需要重新装订时,一般应当会同财务部和经办人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
四、细化档案的使用、复制及销毁管理
资料归集后,调取和使用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特别是经常要复制一些图纸和复制财务数据和资料,这种情况下,应由申请部门填写申请单,经有关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方能复制,需出档案库房复制的文件应由责任档案管理员负责监督复制。
档案保管期限的确定和销毁环节也很重要。原则上讲,对企业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档案应永久保存,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分别为长期或短期保存。一般管理类、科技类、人事类、特殊载体类档案保管期限定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实行标时制,可分3年、5年、10年、20年等期限。各种会计档案的保存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保管,按国家规定定期保管可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五种,各种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档案的销毁要有专门的流程,必要时要成立鉴定小组,对保管期限已满,并确定无保存价值的档案,经过鉴定小组鉴定写出鉴定报告,由公司负责人批准后,即可销毁。
确定销毁的档案,要编制销毁清单,在档案目录上注明注销并报送档案部门备案。销毁工作由档案管理人员执行,销毁时应指定专人(一般两人以上)销毁和监督,以防发生意外。会计档案的销毁按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执行。
其他方面,企业要对档案要经常检查、清理,并做好统计工作,确保档案完整、齐全。档案保管房间要保持整洁、通风,积极做好“八防”工作:防火、防盗、防尘、防光、防高温、防潮、防有害生物和防污染等。下班前要切断电源,关好门窗,确保档案管理房间的安全。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 网络建设 信息安全建设
医院信息系统简称HIS,是现代医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专门处理、维护和存储医院信息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为医院信息共享和管理层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一、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
医院信息的网络系统建设对医院来说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医院网络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效益。一个好的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其功能完善、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扩展能力强,且能够灵活升级[1]。
(一)信息系统设计原则
1.实用性和创新性。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中要注重实用性,通过与多种医用设备互联来满足各种应用要求,结合实际需要,采用网络先进技术,以满足大批量数据的稳定可靠传输,并增强其可扩展性。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网络的效率和可靠性,提供不同种类的接口,支持各种网络协议。
2.安全性。信息系统除了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共享性外,还很注重信息的安全性。在网络系统设计中要考虑到应用部门的信息安全问题,做到外网和内网物理隔离。对应隔离的地方要进行充分隔离,有选择的实现共享和相互访问控制,也可使用入侵检测包和防火墙等技术过滤病毒、防止入侵和无效访问等。
3.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保证网络结构的可靠性,在物理设备的连接上应该尽可能使用双向连接,对备用服务功能和备用线路做好充足考虑,以保障物理连接的可靠性。网络设备应有较好的容错能力,能够进行热备份,避免因故障而丢失数据。
(二)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的基础通信设施,可以使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相连,并与外部通信网络连接,形成一个智能化通用平台。在网络布线设计中,要将医院实际的物理、地理情况作为首要考虑对象,科学、规范地设计合标准的布线系统[2]。
(三)网管系统
一个网管系统包括设备管理、VLAN划分和管理,以及对端口的管理。在规划时,要考虑到对多级网络的管理,能否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浏览设备配置信息和接口使用率等问题,使用网管工作站监控整个网络系统的运行,使网络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动态配置网络的负载量,提高确定故障点的效率。
二、网络安全维护措施
网络安全是要由多个安全组件共同完成的,单一组件做不到这一点。这些组件包括:安全的应用系统、操作系统、防火墙、查杀病毒、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加密、灾难恢复、信息统计、安全扫描等。
(一) 中心机房及网络设备的安全维护
1.环境要求。对中心机房的环境要求是由其中的设备运行的环境要求所决定的,其温度需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40%-70%之间,限制人员流动,保持室内无尘。
2.电源管理。对于7*24小时运行的医院网络系统,必须保证不断电,除了要做到对UPS的合理分派,保证对中心机房平稳持续供电,还要针对静电、火、雷等做好防范措施。
3.网络设备。网络的正常运行是医院网络信息系统正常工作运转的必要和基础条件,它和网络设施的良好维护是紧密相关的。要定期对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进行检查,做到防患于未然,将预防放在补救工作之前,放在重要地位上[3]。
(二)服务器的安全维护
1.服务器冗余。服务器是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对网络系统进行使用和维护时,要确保服务器的高效、可靠和稳定运转。有条件的医院要建立异地机房,当主机房因损坏、故障等原因不能运转时,异地机房能接管主机房的服务,保证业务的持续不间断。信息中心机房的服务器可以采用双机热备来保障。
2. 定期检测和审核系统日志。系统日志是用来记录网络用户访问信息的,包括登录时间、使用情况和活动情况等。加强系统服务器日志的定期检测、分析和监控,可以有效确保服务器的正常运行,也能为维护人员提供维护使用的可靠数据。
3.账户和秘密的管理。账号和密码是进入到服务器系统的钥匙,对账号和密码的有效保护可以保障数据库信息的安全。如果账号和密码因系统攻击而截获或是盗取,攻击就能够进入到网络系统中,其他安全保护措施就都可能失效。
(三)工作站的安全维护
1.外接设备管理。在对工作站的维护中,要注意防止用户对数据和文件任意拷贝,防止非法安装,严格控制外来设备接入,降低病毒感染的机会。
2.权限设置。每个用户都有唯一的账号,针对用户身份设置不同级别和种类的权限,使用户只能对自己应属权限的内容进行操作,不可越权操作。
(四) 病毒防御措施
1.内外网物理隔离。医院信息系统网络与外网应进行严格物理隔离,切断病毒入侵的途径。
2.VLAN技术。VLAN即虚拟局域网的简称,使用VLAN技术,可以把物理网络分隔成若干个下层子网。可以将医院系统网络可以划分多个VLAN,这样,即使有病毒从一个端口入侵,也不会蔓延到整个网络。
3.查杀病毒软件。面对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计算机病毒,网络信息系统需提高警惕,使用网络版杀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毒入侵和蔓延。
(五)数据安全管理
数据安全,通常指的是数据在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做好数据安全工作就是为了确保数据在网络中不会被解密、显示、复制、篡改和非法增删,从而确保网络的安全。
医院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和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医院提供安全稳定的网络信息系统,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安全开展。
参考文献:
[1] 贾鑫.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分析与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4(4)25-26.
一、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以往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较多依赖于人工的手动操作,对人员的档案管理素质要求较高,需要用笔规范、耐用,字迹工整、清楚;分类、统计准确无误,归档文件需要严格执行修整、组建装订、编页、分类、排序、编号、编目、装盒8个环节,这样的档案管理工作又费时,又费力。引进计算机处理相关工作,实行办公自动化,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运用相关程序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自动筛选、编号、归档和保存,在文件资料收集、储存、分类、统计和查阅等环节中,工作有序快捷地开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特别是在复杂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尤为突出,例如,基建档案的管理工作,要求按照前期准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建立及使用维护等内容,区分保管期限组成案卷,且每个工程项目的文件材料要保持成套性,这样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极高,要全面、及时、完整,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人工收集整理费时费工,耗时耗材,引入自动化系统,则方便快捷,利用电子文件非实体归档的特效,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很快地完成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整理归档等任务,实现随时办结随时归档。
二、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
档案利用的方法是档案部门为达到迅速、准确、全面、及时地满足档案用户需要的目的所采取的各种服务方式、程序和手段。目前档案利用的基本途径是:提供档案原件、提供档案复制品、提供档案信息加工品。档案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开设阅览室、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本、出具档案证明、提供咨询服务、印发档案目录、编写档案参考资料、举办档案展览、档案信息上网、政府公开信息查阅等。由于原始的文书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过于依赖纸质载体,大部分的资料长期仅能存档于文件柜中,查找和使用极其不方便,给档案利用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之处,大大限制了资源的相互交流。在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后,文书档案资料可以脱离原载体,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自行选择相应的储存介质,比如VCD、DVD、U盘、磁盘阵列、移动硬盘、云端等等,这些介质通过互联网或专门的电子渠道迅速传送所需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档案利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电子档案可通过提供拷贝件、通信传输和直接利用来完成提供利用的功能,从而可以更好地用好、用活、用透资料,使文书档案资料的价值得以更好地体现。
三、保障文书档案资料安全性
传统文书档案资料以纸张为载体,在档案保存和利用的过程中,档案纸张在外观、结构和性质诸方面逐渐发生着不可逆的变化,比如变色、强度下降和化学性质变化。纸质的文书档案资料不利于环保节能,保存档案资料时占用地方,特别是小心保存的同时还不能保障完全的安全,纸质的文书档案资料极其容易受到保存环境的影响,比如在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情况下,会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在《档案法》中从法律角度明确了档案保管工作的职责和内容,《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中也对档案馆的库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可见保管档案对基本物质条件有相当严苛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稍有不慎,在文书档案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实行办公自动化后,文书档案的管理介质有了较大的提升,这类新载体的优点是存、读方便快捷,便于携带,易于传递,且贮存时间长,受外部环境影响小,不易损坏,具备可修复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复制容易,交流方便等。
1 学生基础知识缺乏,需要加以补充。
AMIS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档案学、管理学、系统学及信息学知识及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但是,鉴于档案管理专业属文科设置,学生接触的计算机维护与开发等实践过程较少,故在课堂上对AMIS的操作过程与专业知识理解有限,更谈不上实际的开发设计。为改进学习效果,应在低年级增开一些与AMIS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及高级语言等,然后把AMIS专业课程设到大三或大四,使学生不但能彻底理解和掌握AMIS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也可在毕业实习期间对照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开发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技能。
2 教材质量不高,急需更新。
目前AMIS教材存在着内容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强、知识陈旧等问题。在课程中仍局限于一般信息处理软件的开发方法,并没有结合其理论及专业性做深层次解说,这就模糊了AMIS和一般软件开发的界限。还有,AMIS教材应该用完整的案例贯穿始终,从规划、设计、实施到维护与安全、逐步讲解开发过程与方法,提供统一、衔接的过程描述。但很多教材却是生搬硬套的理论解说、互不相干的程序或图表拼成的过程组合,读者最后仍不能明确AMIS的产生过程,也没有真正掌握AMIS的开发方法。对AMIS开发方法论的介绍也显得陈旧。如今,快速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符合现代软件工程开发的特点,即可重用机制强、易开发、扩展性好、维护方便等,如目前很多教材仍以传统的结构生命周期法为主,对前两种方法往往一带而过,轻描淡写,学生学不到新知识,也满足不了现实应用需求。
真正提高AMIS教学质量,需要改进教材的编写,丰富其基本理论和方法,划清它与一般信息处理软件的界限,并用一个大型开发过程案例来贯穿始终,详细阐述各开发阶段及方法;要用现代的新型建模语言来构建系统模型,并用原型法或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来实现系统模型。
3 教学内容雷同无特色,应加强专业针对性。
目前是传统载体档案和数字档案并存的局面,学生一旦掌握了较全面的档案学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师就应传授A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和技巧。对一般计算机知识相对较弱的初级学员来说,为了使其系统地了解AMIS的分析与设计,教师最好利用多媒体或软件操作的方式对AMIS的整个开发过程和方法做系统性的讲解及演示;此外,更重要的是把学员的档案管理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融合在一起讲授,从微观的信息处理技术入手,找出档案文献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掌握档案学的信息化管理技巧。
但实际上很多高校无视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中把档案学等多学科知识不分主次、均一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因把握不住它们与本专业的疏密联系,找不出与本专业的结合点,对AMIS的原理及实际运用技术的掌握便感到乏力,等于对AMIS学无所精。这种教学模式是亟需改变的。
4 教学手段落后,需要加以优化。
AMIS因其实践性很强,故教学中需绘制大量的图表,如组织目录树、E-R图、数据流程图及系统结构图等,并配以大量的案例操作演示。如果以传统的黑板绘制方式来表达,课堂内容便会不连贯不清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采用多媒体形式,把案例解说和系统开发过程用动画、声音、流程图表等形式做形象化、整体有序的直观演示,才能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理解透并加深记忆。
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因课堂内容多且信息量大,教师就要随时布置作业,如上机操作、阅读参考资料、进行网上AMIS论题讨论等等,以督促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5 案例教学比例不足,需要增加学时比例。
案例教学是一种寓理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但在管理类教学中并未得到充分应用,主要原因,一是教材中没有足够数量的案例及其分析过程,使教学实践性不强;二是案例选材不当,即案例的专业性与学生的课程之间有偏差,教师分析案例时不能近距离地把AMIS的实现过程与书本中的档案学理论结合起来,学生也只能“雾里看花”般被动地接受陈述。改变这种教学缺陷,就要编写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材,并联系档案学理论做详细的分析与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满足AMIS的实践教学要求。
6 不重视实践教学,需要更新观念,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
目前AMIS教学普遍侧重于理论讲解和方法介绍,对实际开发过程、操作步骤、业务流程和AMIS的实际利用效度均了解不足。学生实习时也很少接触AMIS的上机操作与开发应用,所以对AMIS的掌握只是一个中空的框架。学不能致用,无疑是知识浪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出建议如下:
第一,给学生安排课题设计项目。
首先要求学生任选一个档案管理业务方面,调查、分析、评估、调整其业务流程及人员构成,然后确立其业务管理目标和档案信息需求度;然后,用建模工具把这些需求和目标转化为一种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以用例图、表的形式来绘制信息系统的关系模型;进而,运用恰当的分析和设计手段建立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与系统结构图;最后,产生一个系统分析、设计文档来进行开发过程的总结。总之,通过课题设计,学生不但能巩固AMIS理论知识,加深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及档案学、管理学等知识的理解,还能把抽象的理论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真正理解AMIS的现实意义。
第二, 安排一定的讨论题目。
教师在校园网内申请个人博客,给学生设立专有访问权限,再定期发表一些内涵丰富且论证灵活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见解,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作为补充,教师在其中还可提供一些参考材料、书目或网址以备学生查阅,挖掘题目讨论的深度、拓宽其广度。
第三,购置必备的软硬件设备。
如今一般高校内部均配备了微机房等基本设施,但从AMIS课程的教学要求来说还有欠缺。所以除配置专用网络系统,满足一定的处理速度、传输速度和存储量等方面的要求外,还要配备AMIS开发必需的应用软件,如建模工具、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设计系统、文件处理工具及网络安全监测工具等,使其承担大型系统的开发、运行或模拟任务。同时,还需要配备打印机、投影机等输出设备。总之,完善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是进行AMIS开发的必备条件,也是保证教学内容完整和教学质量精良的物质基础。
尽管目前高校AMIS教学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经过逐步改进,必将不断完善,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档案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承慧.关于非计算机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6(9):135.
[2]姜海虹,等.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探索. 科技资讯,2006(1):66.
[3]邢铁燕.浅谈计算机相关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特点.专业教学研究,2006(11):91-99.
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纳洛酮氨茶碱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AOP)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儿科2002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在抗感染支持及对症治疗基础上使用氨茶碱注射液治疗呼吸暂停,首次负荷量5mg/kg静注,12小时后给予维持量2mg/kg,每12小时给药1次稀释后静注;治疗组加用纳洛酮注射液,首次负荷是为0.1mg/kg静注,1小时后按0.01mg/(kg·小时),经微泵持续静注,每日总量不超过0.4mg/kg。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纳洛酮氨茶碱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单用氨茶碱。
资料与方法
一秀资料:2002年5月~2006年5月,我院儿科新生儿监护室共收治60例AOP早产儿,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AOP标准,男32例,女28例,胎龄30~35周,出生体重1200~2100g,发病时间在生后2~3天26例;4天22例,5~6天12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出生体重,首次呼吸暂停发生时间上无显著意义。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首次发生呼吸停止后给予氨茶碱5mg/kg,稀释后静注,12小时后给维持量2mg/kg,12小时给药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首次负荷量0.1mg/kg静注,1小时后按0.01mg/(kg·小时)维泵静注,每日总量不超过0.4mg/kg静注,两组均治疗3天,3天后有效患儿继续治疗2天,3天后无效或病情加重需改为机械透气或CPAP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用药48小时内AOP停止发作,呼吸节律正常;②有效:用药72小时内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减少及呼吸节律好转;③无效:用药72小时后呼吸暂停无减少或加重。
结 果
治疗组30例显效21例(70%),有效8例(26.7%),无效1例(3.3%),总有效率29例(96.7%);对照组30例,显效13例(43.3%),有效9例(27%),无效8例(29.7%),总有效率22例(70.3%),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讨 论
呼吸暂停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中发病较高,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据有关资料报道: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率约20%~30%,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高达50%,AOP一般在生后2~6天多见,持续时间不完全一致,到达37周时停止发作。
AOP发病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早产儿呼吸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是其出现呼吸暂停的生理基础,早产儿脑干神经细胞间树状突少,神经元细胞间突触少,呼吸控制不稳定,当神经元传入冲动少时,呼吸中枢传出冲动也少,即引起呼吸暂停;另外胎龄愈小,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愈不成熟,对CO2的反应敏感性降低,尤其是低氧时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刺激反应变低,易引起呼吸暂停。氨茶碱治疗AOP的机制是通过刺激呼吸中枢,增加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改善心脏功能。
20世纪80年代研究发现,早产儿脐血β-EP水平高于足月儿,并认为可能是早产儿容易发生呼吸暂停的生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AOP发生后24小时~3天血浆β-EP水平在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其血浆β-EP值与动脉血pH、PaO2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1)表明血浆β-EP活性增高与低氧,酸中毒有关,且两者越重,则β-EP释放越多,为呼吸暂停病理基础,从而推新β-EP是导致呼吸暂停始与复发的重要因素,是产儿呼吸暂停极易造成机体缺氧,酸中毒,尤其是脑缺氧,促使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释放入血,导致血浆β-EP升高,作用于阿片受体,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循球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酸中毒。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可降低血浆β-EP水平,与分布在心脏等部位阿片受体结合,解除β-EP对脑呼吸、心跳、中枢的抑制作用,解除β-EP降低脑干对CO2敏感性及抑制通气功能,从而兴奋呼吸,改善通气障碍,降低CO2分压和缓解低氧性呼吸衰竭,所以纳洛酮可使呼吸暂停减轻或停止发作;纳洛酮还能增加心输出量、每搏量和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平均动脉压,使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缺血得到改善,能改善脑血流量,增加脑灌注压,使缺氧后脑血流重新分布,保证脑干重要部位血流供应,促使神经细胞功能恢复,阻断缺氧继发性脑损伤发病过程,避免呼吸暂停缺氧对脑组织损伤,促使早产儿智力发育。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0~232
2 胡亚美,江载芸,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8~469
【关键词】企业管理;目标;效率
管理理论先后经过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和当代管理理论等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管理大师们为应对当时的管理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各种理论都是以提高效率为终极目标。
一、企业管理就是提升普通员工的生产效率
最早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以制造别针为例分析了劳动分工。生产别针的作坊把生产工艺分解为18种由不同的个人分别进行的专门操作,实行个人之间的劳动分工,劳动生产率提高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可以达到人均日产4800个。如果一个人从事所有的工序,那么他一天也生产不出一个。
经过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新发明开始出现,出现人与机器的矛盾,人们对众多机器的协同生产的问题还很陌生,但是管理仍处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经验和主观臆断盛行,传统的经验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美国的管理专家进行了各种试验,让机器与操作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生产效率。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W·泰罗于1898年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搬运生铁块试验”。他分析整个搬运过程,改进操作方法,结果使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近3倍。泰罗的试验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并使其所用的时间最少,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以,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科学管理之父”泰罗都是把提高车间工人的生产效率作为企业管理的着手点。
二、企业管理就是提升管理当局的生产效率
法国古典管理理论杰出代表“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享利·法约尔在法国最大的矿冶公司任总经理30年。他从企业管理的全局和整体出发提出一般管理理论,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提出:企业内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普通工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从事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和管理活动等这六项活动,只不过是随着职务的高低和企业的大小不同而各有侧重。高层人员工作中管理活动所占比重较大,而在直接的生产工作和事务性活动中管理活动较少。
德国的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之一“行政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也提出:管理职业化;管理人员要公私分明;管理人员要遵守规则和纪律等。他认为这样可以提高组织和管理者的效率。
古典管理理论重物轻人,强调严格管理的思想,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上世纪20年代以后,工会组织得到加强,工人们已经厌倦了像机器人一样工作,卓别林演的《摩登时代》的工人就是典型的代表(工人每天在转动皮带前为半成品拧螺丝,由于长期的同一动作的机械重复,使得工人一拿起扳手就自然地做出拧螺丝的动作来,结果,他看到女人胸前的纽扣也以为是螺丝,伸手就要去拧)。于是管理学者从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了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成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
在管理丛林时代,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对提高管理层效率提出各自的看法。社会系统学派提出,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执行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若干职能。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计划到控制,再从控制到计划,表明了过程的连续性。控制职能确保组织达到其计划的目标。社会系统学派认为,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决策理论学派提出,管理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即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强调,管理人员应树立全局观念、协作观念和动态适应观念,即不能局限于特定领域的专门职能,也不能忽视各自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经验主义学派通过案例研究,向一些大企业的经理提供在相同情况下管理的经验和方法。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型及其符号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以达到企业目标。权变理论学派认为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给管理当局对如何管理员工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使管理层的工作更加有效。
三、企业管理就是提升知识型员工的生产效率
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提出,20世纪,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生产设备。21世纪,组织(包括企业和非赢利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率。(下转第181页)(上接第22页)专家认为,在21世纪知识型员工将占劳动力总体的1/3。所以,通过加强知识型员工管理并以此来提高其生产效率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是依靠脑力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员工,如从事软件开发、数控机床操作、市场研究、战略分析、项目运作、产品设计、法律及会计事务等人员。
在当代的管理理论中,美国著名管理专家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合著并于1993年出版的《再造公司——企业革命宣言》揭开了企业再造理论的面纱;美国彼得·圣吉于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目前创新管理、知识管理正蓬勃发展。当代的管理理论的提出或者说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其必然离不开知识型员工的支持与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型员工的生产效率将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企业中的员工分为三类:普通员工、知识型员工和管理者。通过对管理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所做任何管理上的努力都是着眼于如何提高普通员工、知识型员工或管理者效率。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没有“闲人”,企业不允许也不容忍无绩效或绩效低下的员工存在。管理当局在进行管理时,就是应不遗余力地提高这三种人的工作效率。所以,追求效率的提高是管理的根本,管理层不能因为追求时髦管理概念和管理理论而舍本逐末。同时,员工应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并以此来提高个人生产效率,不能抱残守缺、满足于现状。 参考文献
?眼关键词?演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外部风险
?眼作者简介?演张 南(1960―),男,江西省电力物质公司经济师。(江西南昌 330077)
承接产业转移的根本目的,并非是简单的项目和企业的搬迁,而是为了促进转入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区域自我发展的能力。根据学界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以及当前诸多的实践案例,承接产业转移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风险。因此,欠发达地区不能忽视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应有效处理好产业转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走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路子。
一、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污染转移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
从上世纪末开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效地承接了发达国家与地区传统制造业的转移,成功的实现了经济发展升级。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面临着弱化甚至消失的危机。同时,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相应的环保制度也越来越完善,环境成本也逐渐被纳入到企业私人成本范畴之内,当地企业的生产成本由此而增加。因此,发达地区有产业转移的内在要求。
由于区域间生产成本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发达地区一些高能耗、低附加值、严重污染的企业会逐步转移。由于被淘汰的设备价格低廉,欠发达地区的对此大为青睐并将其引进,从而形成了实物性的污染转移;同时,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能源与原材料相对低廉、技术起点相对较低,且有一些优惠政策,发达地区的部分行业对此具有较大的转移动力。欠发达地区为了发展经济,承接了很多高能耗、低附加值、污染严重的产业。这些产业直接在欠发达地区形成污染源,威胁该地区的环境安全。
(二)产业结构失衡风险
产业集群是由众多上下游相关联的企业在特定地点集中的一种现象。进入新世纪,产业集群在江浙等东部发达省份形成良性互动。集群内的企业分工合作,形成专业化的网络,大大降低了生产交易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熏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地区经济的增长又推动产业集群的进一步规划化发展,由此形成了良性互动。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打造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追求自身的政绩,很可能在没有考虑引进的产业是否适合本地发展而非理性的引入了产业。由此,很多引进来的产业可能会因此不服水土,失去应有的合理结构,最终导致当地产业结构的失衡。盲目非理性的承接产业转移,必然会加剧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失衡,不利于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金融市场风险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助于拉动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也必将产生大量的金融需求。但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即在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大量金融需求的同时,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欠发达地区通常资金缺乏,相应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制度也不完善。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投资项目规模较大,加上市场变化较快,项目在引进和建设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不稳定因素,资金的有效到位、项目的顺利进行、投产后的预期收益等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都会给商业银行以及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承接高能耗产业转移产生较大的不可持续发展风险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其承接的往往是偏重于利用价格比较便宜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要素产业,属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高能耗的产业。高能耗产业的入驻,会大大消耗欠发达地区能源和资源,促使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迅速减少,导致承接地的资源优势可能很快不复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欠发达地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引进的产业必须大量兴建厂房,导致当地的耕地面积大幅缩减,这对于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建设用地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形成高峰,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二、欠发达地区承接外部产业转移风险的应对之策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承接产业转移规划
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市场失灵问题同样存在。所以,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既要实事求是的把握本地区原有产业的发展实际,也要科学客观的分析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本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括本地区承接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来调控产业空间转移,以实现有效引导产业转移,从而真正使所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能够最大限度的符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欠发达地区需要建立起相应的长效机制,以推进承接区域间产业转移、经济利益协调与有效监管,尽可能的纠正各级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配合以规划为指导,协调好区域内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利益,最终使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实现承接产业转移的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
(二)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体系,降低环境风险
要建立和完善环境评估体系,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产业技术规范和行为标准。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严格规范环保产品的质量认证与环境标志制度。在引入企业的时候,要考察企业运行质量,科学评估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在评估引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时,应从投资的金额、环境损害的程度、排污治理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考量。对污染可能性大的项目要严格控制数量,一旦引进,应积极引导其防范和治理。
(三)用系统管理理论科学治理产业转移环境
系统科学是形成于20世纪的一门新型学科,根据系统观,组织或区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同时它又是更大的社会系统的分系统,它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
从系统管理理论出发,欠发达地区可借鉴系统管理理论方法,大力治理和改善区域内产业环境,不断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引入的产业应以能带动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为衡量准则,建立科学可行的准入评价标准体系,对将要引入的产业进行评价,严格执行准入标准,根据区域内产业发展规划引入,为转移进来的产业在本地市场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熏从而使发达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本地区广阔的市场空间相融合?熏推动本地区经济繁荣、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
(四)加大转型资金来源,建立健全地方财政金融监管体系
产业转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资金短缺问题,其关键是要解决资金投资的来源。因此,应积极发挥市场融资功能,大力拓宽承接产业的融资渠道,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要大胆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贷模式和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督管理体系。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之一,地方政府也是财政扶持资金的主要使用主体,在使用扶持资金方面,应严格加强监管,为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五)促进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结合本地区自身优势,根据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实际情况,积极引进有助于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产业,以已有的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相互协作,吸纳发达地区先进经营和管理理念以及高新技术,促进区域内自身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种生态资源和政策的优势,有选择的引进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在技术、经营、管理上有所创新,组织各种相关教育培训,尽可能调动相关人员创新积极性。应整合本区域内各种资源,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