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范文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基础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

第1篇:机械基础教学设计范文

1.使用教材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柴鹏飞主编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

2.授课内容

第四章“其他常用机构”中的第二节“棘轮机构”。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介绍棘轮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类型及应用。

3.学习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矿山机电专业高专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专业基础课。学生情况: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喜欢动手的特点,缺乏计划性和有目的观察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对理论知识学习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解决对策:通过实际操作,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营造工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棘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类型和应用等相关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矿山机电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情感目标:通过课堂交流及实训,培养学生踏实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将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学法:听中学,思考质疑,听教师讲授棘轮机构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看中学,探索发现,观看结构图、教学动画、棘轮机构的工作视频,发现其工作规律。动中学,提高升华,动手操作棘轮机构的模型,掌握其结构和工作过程(原理)。练中学,锻炼能力,操作手拉葫芦对绞车进行起吊,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掌握棘轮机构在矿山机电的应用(手拉葫芦)。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绞车拆装实训室。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图片、动画、视频模型等。实训资源:手拉葫芦、绞车及相关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1.回顾旧课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回顾,再现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并由此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

播放自行车视频、棘轮扳手视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学生观看视频、操作棘轮扳手、思考;引入所学知识,引起学生兴趣,由此引入新课。

3.新课讲授

教师讲述本课内容,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掌握棘轮机构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

4.实际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学会使用棘轮机构在矿山机电中的应用(手拉葫芦)。

5.总结与评价

教师分析、总结及评价:对本次操作进行总结、自评、互评;总结所学知识、评价操作规范。

六、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情景模拟对本次课程进行评价,这是本节课的考核标准,有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有情感态度、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手指口述和实训报告。

七、帮助和总结(教学反思)

第2篇:机械基础教学设计范文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可以难点易化,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用性意识,提高设计能力和创造思维进行反思和探索。

关键词:

课堂教学;改进措施;探索;有效

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设计一般通用零部件和一般机器装置的能力;逐渐形成规范的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在新时期的办学模式下,以往的教学方法已远远满足不了新时代方向,又因其理论性与实践性联系较为紧密,导致学生在学习和设计时存在难度。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改革,联系实际,做如下总结: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不高,主动性差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首先是没有正确认识该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上的内容多,教师讲的深,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好它失去了期望,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累得慌,学生闲得慌”的现象。

(二)教材内容不整合,导致重合学习误区

从《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上看,内容相对片面、孤立,例如:介绍平面四杆机构设计,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等各种机械零件和设计方法时缺乏共同规律和相互关系,学生不容易建立总体设计的思维和能力。教材中涉及的例如四杆机构的类型,带传动特点、轮系的类型和传动比计算等与机械基础课程出现重复现象,而教师往往忘记整合和前后联系,导致学生掉进知识点重合学习的误区。

(三)互动少,重讲轻练

教师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较少,没有足够地关注学生的“学”。例如在讲普通V传动的设计时,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讲授V带传动设计知识点和例题,练习通常布置在课后完成。因V传动设计的步骤和细节较多,而学生的自律能力差,往往课后练习不能自觉完成,这就造成了知识点遗忘和没有及时巩固的恶性循环。

(四)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理解性教学太少

在《机械设计基础》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多,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步骤相对比较独立,联系的较少。课堂上缺乏实际联系导致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头脑中的知识点出现混淆的现象不能避免。

二、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旁征博引,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动态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动态的、丰富课程、富有个性化的、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本门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讲解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时,带领学生到实验室或学校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例如: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在现场教学前,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先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参观一边讨论,把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自由讨论式的学习方法,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着眼先进,解决难点,运用数字化教学

一般来说,学生对先进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我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机械设计课程的不同内容,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的优势,将整个教学内容难点简易化。例如为把车刀的角度及三个假想平面表达清楚,教学中引进数字化教学,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开设仿真实验,可以成功的解决这部分难点。还可以利用例如CAD/CAM/CAE软件,设计机构、零件和产品的三维动态模型,通过动态演示观察其运动特性、组成及工作情况。

(三)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为在课堂上鼓励帮助学生可以引进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对下面的学习产生兴趣。如:在作业题的布置中体现分层,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对基础好、作业做得好的,鼓励两种题型都做;对基础差的可以只选择做必做题。因材施教,使学生各自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改革,突出学生做的特点

机械设计课程所开设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很少。例如齿轮的参数测量,学生只要按照老师所演示的步骤就能完成,这样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而且学生也不能理解,为此应该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增加实验课、案例教学等,重点突出学生动手做的能力。力争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三、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的课堂教学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指明了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为目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要不断研究、学习、创新,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邓昭铭,张莹.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职教论坛,2005(12).

第3篇:机械基础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案例 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189-02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层出不穷。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促进了高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尤其对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是典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特别是专业课的学习。而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因此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变“静”为“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开展了实验研究,通过多次全程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实施,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作为课例,探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以机械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为基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生产实际,为着力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学有所用的教学情境。由于机械设备中的铰链四杆机构难以直接观察,而高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因此本节内容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方法,配合以模型感受、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其步骤为:感知―理解―深化,从而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使教学更直观、形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和理解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理解急回特性的概念、行程速比系数K的含义及死点问题的处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理解、思维和运用能力。发展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索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探究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学重点: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教学难点:铰链四杆机构急回特性。

(三)教学过程

二、案例分析

(一)互动白板的教学优势

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互动电子白板的优势,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而且使整个课堂都是在活跃的互动气氛中开展。

1.保存板书,反复应用。整个教学由复习准备引入――让学生写出四杆机构的判别式,教师调出事先在白板上准备好的各种四杆机构类型,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示,学生完成后,白板所具有的存储功能可将白板上的内容保存下来。而在教学的后续阶段,这些内容还会经常用到,教师只需将它调出即可,无需重复劳动。这样既省时,又不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而且使已学知识再次得到巩固。

2.简化功能,优化过程。(1)脱离制约,化远为近在应用电子白板过程中,可随意用电子白板配备的书写笔在白板上操作电脑或自由书写,还可用板擦随意涂改,脱离鼠标对教师行动的制约,同时学生也可轻松学会用书写笔在白板上写字画图,让教学中实现互动。教师还可用书写笔任意选择颜色、调节粗细,不用直尺、三角板、圆规等工具,就可画出四杆机构各种类型的图形。(2)修改原图,对比教学四杆机构类型判别难度较大,但学生必须掌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首先将曲柄摇杆机构展示在白板上,学生很快就能解答。然后教师在原图上变换不同杆作为机架,这时可以直接在原图上用其他颜色的笔添加一些线条,擦除多余的线条,整个修改过程学生们都可看到,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难点也就迎刃而解。(3)整合资源,教学变活机械设计基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教材中机构运动、插图和公式很多,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学生看到的内容不直观、不形象,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机构的结构,互动白板具备的VCM互动演示平台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互动演示平台将白板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整合起来,在演示文稿中制作的图形旋转、平移、翻转等运动效果,通过白板展示出来,整个课堂也因此而活起来,满足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巧借媒体,陶冶情操

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设计的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主地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使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受体变为主体,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

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探究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学习自律性差,但好奇心强,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其各种先进的性能给教学改革与资源整合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教师和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展示、自由交流的平台,这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广艳,李铭,张豪锋.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

[2]刘志蓬.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培养学生的注意力[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

[3]舒娜,刘菁.电子白板下的教学交互行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6)

【基金项目】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桂教高教(2012)22号)

第4篇:机械基础教学设计范文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对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教学方法;近机类专业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机械机构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课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可增加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使其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选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因其具有分散性、综合性及实践性和公式多、概念多及图表多等特点,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因此怎样充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研究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了。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开始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以前极少关注机械的结构,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对机械的整体认识是模糊的。

2.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内容较广且相对独立,其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内容比较枯燥和单调,所学知识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接触,初学时往往会感到吃力[1]。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师过于注重单个机械零部件的讲解,而对实际工程的机械设计方法介绍不多,忽略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惧学、弃学的情绪,或为取得好成绩而“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图示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1)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是乌克兰教育家沙塔洛夫经过30多年的潜心试验与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是“纲要网络”图表,此图表是一种由文字、图形、公式、方框、流程线和表格等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2]。在讲解各章内容时,利用图表将各个概念、知识点、公式有机串联起来,使其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按内容和应用可将图表分为“讲授型”和“概括总结型”。例如,在讲授“带传动和链传动”的知识时,当讲解到离心拉力Fc,可列举如图1所示的“讲授型”图表,并加以解释,如“当带作圆周运动时,带本身的质量将在圆周方向产生离心力Fc,而Fc将作用在带的全长上,因此在带各处的横截面上均产生离心拉应力σc;σc过大,将带来不良后果:①降低带的寿命。②带与带轮表面的正压力下降,导致最大摩擦力下降,从而降低带的传动能力。因此应限制带的速度。”在对带传动进行小结时,可采用如图2所示的“概括总结型”图表,由图表可知带是处于变应力状态下工作的,带中产生的瞬时最大应力发生在带的紧边开始绕向小带轮处。通过图表可将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从烦琐的笔记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特点是“学中用,用中学,以用促学”[3],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工作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3]。如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一章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平面连杆机构相关的问题,然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任务为“休闲娱乐机械和家庭用机械的设计”,设计的机械必须包含平面连杆机构,并对设计任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与提示,如休闲娱乐机械可以是小区活动场所的健身器材;家庭用机械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用机电产品,包括窗户的开启机构、折叠桌椅、家用折叠梯子、雨伞等。此外,还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造型设计,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进行成本核算,等等。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企业产品设计模式进行,由学生根据自身专长和兴趣爱好组队,每组3~5名学生,选出1名组长,领导本小组成员进行产品设计。鼓励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调研,且每位成员均须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由组长组织小组展开讨论,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例如,有小组学生通过调研设计了一款新型家用折叠人字梯,如图3所示,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机构使踏板同时展开或收起。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成就感,可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团队合作奠定基础。

2.完善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与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声光色结合的立体效果,能扩宽学生的眼界,便于理解,实物模型的示教能起到直观形象的作用。同时,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辅以传统的板书,使重点突出、要领清楚,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将雷达天线、缝纫机踏板、汽车前窗刮雨器、搅拌机、飞机起落架、牛头刨床等机构以动画形式显示,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4]。让一些难以想象的机构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2)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将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凸轮机构时,可演示如何应用ADAMS软件解决问题;在讲解轴系零部件时,可采用Pro/Engineer建立虚拟的减速器装配体,并将其演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急于寻求答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开设了多项关于相关软件应用的开放性实验。3.丰富考核方式。为了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总体认识,在开学之初便将机械发展史作为一项大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计入总评成绩。让学生自行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写出相关机械的发展历史,如中国机械发展史、世界机械发展史、汽车发展史、飞机发展史、机器人发展史等,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机械及其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5]。同时,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设计任务,将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质量计算平时成绩并计入总评。

三、精练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建设

1.精练教学内容,挖掘教学素材。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可以拉近学生与机械之间的距离。机械与生活紧密相连,挖掘生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素材,可以使枯燥的机械生动化,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列举生活经历或新闻报道中引人入胜、趣味性强的案例,并编拟贴近实际且内容新鲜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有用、有趣[6]。例如,应用折叠雨伞、折叠桌椅、窗户开启机构讲解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机械锁、开关等讲解凸轮机构;应用机械钟表、玩具等讲解齿轮机构。

2.建设课程教材。因材施教,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课程组在老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虚心向兄弟院校取经学习,以极大的热情教书育人和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应用图示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实践,将积累的经验和教学成果固化进教材,正式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并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四、加强实践教学

1.引导学生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学习与研究,使得学有所需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得到有益的锻炼和提高。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先后开展了“基于人因工程学的超市货架设计”、“节•阅———公共绿色照明阅读桌创新设计”、“模块化组合式家具设计”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的捷能车队更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收获了多项成果,该团队设计的节能车多次获得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最佳技术奖、最佳设计奖、最吸引眼球奖等。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去干,利用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品尝创新的滋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设计的“家用多功能折叠购物车”、“防反光可调节黑板”等作品先后获得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农用翻土机设计”、“自动选种机”、“按摩椅设计”等作品获得了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

3.设置开放性实验。为了使课程实践环节得到进一步充实,增加实验学时,课程组开发了多项开放性实验,如“典型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与验证”、“典型机械拆装测绘与结构分析实验”、“小型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制作实验”、“机械方案创新创意设计模拟实施与分析改进”、“常见机械传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实验”等,完成实验的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

五、结论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相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20-121.

[2]滕启.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3]刘相权.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4):177.

[4]李国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32(8),增刊:197-198.

[5]宋瑞银,张美琴.应用型院校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32(8),增刊:170-172.

第5篇:机械基础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闫存富(1972-),男,河南安阳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副教授,工程师;孔令云(1966-),男,河南安阳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教授。(河南 郑州 45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21PYEZX179)、郑州地方高校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编号:ZZJG-C6022)、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豫教高[2012]186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25-0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设计是在学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是使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题目和要求,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结构设计、理论计算、绘制相关图纸并最后写出设计说明书。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基本技能为目的。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还需提高他们的工程设计及创新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一、当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当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几方面问题。

1.学生先修课程基础较差,课程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课程设计中,要涉及到工程力学、工程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及机械原理等先修课程的知识,由于这些课程学习时是分开单独学习的,在设计中则需要综合应用,此时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了。该方面问题在图纸上表现特别突出,主要表现为制图时不知道先画中心线、标题栏位置不对、图中箭头画法和一些零件的简化画法错误等,其他如正确标注装配图和零件图中的尺寸公差和位置公差错误,图上的技术要求临时凑上一些内容等问题;工程力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能很好地应用工程力学知识去对轴、轴承及其他零件进行强度校核,有些学生在设计计算时不知道什么是截面法等;机械原理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对有些常用机构的特点不清楚,如有的学生在设计时将蜗轮设计为主动件去带动蜗杆转动,根本就不知道蜗轮蜗杆传动具有自锁性。另外说明书书写不规范,有些图、表和相关符号标注不符合相关规定等问题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上述问题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先修课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学生反映说是在学习时有些知识点老师没有讲或没有重点讲,再去问老师,老师则说课时太少,没时间讲,此类问题就需要指导老师在设计前给学生补充讲解一下。

2.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缺少思考,盲目照抄现象严重

目前我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题都采用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指导老师给出已知数据,由学生完成拟定传动方案、选择电动机、计算相关参数、设计主要零件、绘制装配图和主要零件图及编写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的题目单一,设计过程大同小异。虽然在课程设计结束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设计任务,但学生大多是机械式的模仿设计,缺乏主动思考。加上多数学校都是将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2~3周内完成,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设计,没有经验,在时间安排上不重视,到后面真正去做时才发现很多问题。如果老师又催得紧,这时候有些学生就会去拷贝、复制别人的东西。有些学生还会有选择地作一些轻微改动,而有些学生则干脆完全照搬过来,只改纸上的姓名、学号,其他数据计算和结构设计都相同,抄袭现象特别严重。

3.学生对课程设计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重视课程设计。他们认为反正自己将来不从事这个专业,所以就没必要下功夫去做,只把课程设计看成是一次大作业。而且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这种设计型任务,在刚开始设计时,往往不知如何入手,时间安排上很松散,效率不高。而等学生慢慢入门以后,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以至于在最后几天加班加点,随便抄袭别人或一些书中的现有设计来应付交差。有些老师把关不严,使得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这种做法就会影响到下一届的学生,造成恶性循环。

4.课程设计学生多,指导教师偏少,影响课程设计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大,学生人数比以前增加了许多。而在设计过程中负责指导的专业课教师有限,经常是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或两个班的学生,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教师在设计时也就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直到课程设计结束,交图纸和说明书时才发现问题。而有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懂装懂,老师不催,他们也懒得做,直到最后老师催缴课程设计时,才匆匆整理一下,凑出一个设计交上来。这样的课程设计,其质量可想而知,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课程设计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加强与前修课任课教师沟通,夯实基础,保证课程设计质量

通过与前修课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将课程设计中发现的专业课问题适当提出来,在上课时作为重点来讲,提前为课程设计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在课程设计开始前要将设计过程中容易出错的部分给学生提前强调一下,将错误消除在萌芽状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学生的进度和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督促学生改正。

2.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杜绝抄袭现象

数十年来,课程设计的选题大同小异,都以减速器或皮带机为设计题目,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会影响教师的创新精神。而有的学校在制图课的测绘练习时也选择减速器,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重复。所以指导老师最好能深入现场发掘新的题目,给学生提供多个题目,尽量避免设计题目的重复,从源头上杜绝抄袭。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指导老师专业水平

课程设计实际上是学生第一次独立的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一次演练,在此之前学生对实际工程设计了解很少,作为指导老师自身应该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和一定的设计经验,这样在给学生指导时才能直奔主题,使学生少走弯路。而现实中由于近几年学校扩招,有工作经验的老师相对较少,所以有些学校就只有让一些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去带学生的课程设计。而这些教师自己就对实践设计知之甚少,只有跟着前辈们“依葫芦画瓢”,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能带出什么样的课程设计效果。即便是凑合着带着学生做出来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又如何得到保证。

4.严格设计进度,保证设计质量

另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包括大量的计算、设计、绘图及编写说明书等,需要查阅有关设计手册和资料,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设计进度过快,在设计过程中就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出现不求甚解的现象,难以保证设计质量;若设计进度过慢,就会出现前松后紧现象,到后期会出现抄袭现象,同样也无法保证课程设计质量。所以应由教师提出一个设计进度计划,明确设计过程中各阶段应完成的内容,要求学生基本上按着该进度计划进行设计。

5.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改进考核方式

那些认为反正自己将来不从事这个专业,所以就没必要下功夫去做,不重视课程设计的学生,可以给他们解释课程设计不仅仅是让他们完成一次设计任务,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做事的能力;同时通过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独挡一面的能力,为学生的将来奠定基础。由此提醒学生,那种将课程设计仅仅看成是一次大作业的看法是极端错误的。

由于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当前各个学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大部分学校采用指导老师一人说了算的考核方式,而有些老师平时又对各个环节把关不严,在最后验收时又没有详细审查设计内容就匆忙给个成绩了事。这样致使比较努力的学生得不到好成绩,而有些完全照抄过来的学生却能得到好的成绩,造成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即使不认真做最后也能合格。所以笔者建议对课程设计的考核采用分段给分制,即可将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成果的质量和答辩成绩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平时的考勤及设计过程中与设计的计划进度的符合程度,成果的质量包括设计说明书和绘图,答辩成绩即最后由答辩评委给出的成绩。

三、结束语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无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但目标是统一的。学生先修课程基础差、在课程设计中缺少思考、对课程设计不重视、参与课程设计的学生多、指导教师偏少等是影响课程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采用提高先修课程的上课质量、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提高指导老师专业水平、严格设计进度、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及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等措施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易传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融人课堂教学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20-22.

[2]高路,陈民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38-39.

[3]郝秀红,邱雪松,王琼,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11,(5):51-54.

[4]尹延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存在问题与改革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107-108.

[5]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6篇:机械基础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工程意识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程。高职学生虽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高,但基础参差不齐,总体水平相对较差。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谈谈笔者的体会。

1.学生兴趣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为何要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相对于其他与考证相关的课程而言,他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课程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般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绪论"都要谈到"为什么学"、"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笔者介绍在"绪论"这一章节时,以几个例子为背景,介绍机械的发展过程。如"牛拉耕田"、"拖拉机耕田"到"现代农业机械","马车"、"普通汽车"到"现代汽车","手摇纺车"、"传统纺织机械"到"现代纺织机械"等,通过这些学生容易理解且熟悉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懂得现代机械是在传统机械的基础上集成了控制系统、测试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等发展而来的。通过对"现代农业机械"、"现代汽车"、"现代纺织机械"等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机械仍然以机械工程为基础。作为工科学生必须具备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才能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日后技术革新打好基础。这样的讲解使学生懂得"为什么学",树立"机械不会过时"及"机械是有用"的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互相协调作用。

2.内容整体性的把握。例子是诠释理论、概念的方法之一。现行教材中例题都是给出一些已知参数,设计另外一些参数。笔者认为,这样的例题讲解不易使学生整体掌握该类设计,若将这类例题讲解扩大为该类设计的讲解,效果可能会更好。

以"一对斜齿圆柱齿轮"设计为例,题目一般给出斜齿圆柱齿轮传递的功率、输入转速、传动比等已知参数,要求设计该对斜齿圆柱齿轮。对于这样的设计题,笔者认为应当从该类零件设计的第一步做起,即为何选择斜齿轮,由此与前面所学的的直齿轮特点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印象深刻;第二步介绍传动比,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前人的经验是传动比应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且过大过小会有什么问题?当电机输入和用户的输出一定,传动比过大时,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等;然后转到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式、齿轮齿数的选择等,最后根据强度条件确定其余参数。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设计方向,即使条件改变,仍然能通过够举一反三解决问题。

3.关键内容的提炼。《机械设计基础》前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三大类常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其中各类机构又可划分为很多种类。后一部分介绍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其内容繁多,学生普遍感到没有头绪。因此,教师必须需要牢牢把握教学主线。下面笔者谈谈对各部分内容讲授的一点体会。

以"齿轮机构"为例,这部分又可分为"标准齿轮"、"变位齿轮"两个内容。它包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多,是其他常用机构和常用零件不能相比的。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应紧紧抓住了"渐开线特点"及"齿轮齿条啮合特点",如只要准确理解了"渐开线特点",特别是渐开线在基圆做"纯"滚动这一特点,就容易理解渐开线齿廓啮合时"啮合线为定直线"、"定传动比传动"、"可分性"等特点,以及渐开线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连续传动的条件"等内容。同样,只要准确理解了"齿轮齿条啮合特点",特别是齿条的渐开线为直线这一特点,就容易理解齿轮的加工原理、根切现象、最少齿数及变位齿轮等内容。所谓"纲举目张",在讲授过程中时时和"渐开线特点"或"齿轮齿条啮合特点"相联系,抓住主线、突出重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就容易理解,不会有"繁杂"的感觉。

第7篇:机械基础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新课引入课堂教学课后思考题

《机械设计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密,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把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找出来,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和分析。只有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现结合近年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对新课引入、课堂教学、思考题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对新课引入得好,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师运用实践引入法引入新课需要精心设计,根据需要,可把实践中的问题先提出来,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揭示主题,立即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引向对问题的探讨。例如,在讲解《螺纹的种类及应用》时,笔者这样引入:“一般用手拧紧螺栓,顺时针拧就能拧紧螺栓,可液化气钢瓶要逆时针才能拧紧,这是为什么?家里安装水管接水龙头时,要在接口处裹上一层白色的密封绳,才不漏水,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今天要学的章节《螺纹的种类及应用》中。”

教师运用动手引入法时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参与制作简单的模型,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例如,导入螺纹的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剪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圆周,卷成一个圆柱形,则三角形的斜边所形成的曲线就是螺旋线,若沿螺旋线做成有相同剖面的沟槽和凸起,这就是螺纹了。再比如,讲授凸轮机构时,对于什么是凸轮、凸轮的形状是怎样的、凸轮的轮廓形状与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等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在讲解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用硬纸片制作几个简单的凸轮,形状如圆形、大小圆弧过渡形、三角形等,再制作一个从动件,在黑板上演示运动过程,看看凸轮的形状与从动件的运动之间的关系,得出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是借助凸轮的轮廓曲线来实现的。那么,能实现从动件运动规律的具有曲线轮廓的构件就是凸轮。这时教师再出示凸轮机构的模型进行演示,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

上述各种引入方法可以灵活运用。只有吃透教材,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机械知识,特别是一些新型机械的应用,注重积累,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灵活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对教学双方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根据教学的任务、对象和条件,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好《机械基础》,不但可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地使用、维护机械设备,而且可为学生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很有必要。

1.自学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自学式教学方法。自学式教学方法就是“提出问题+自学+回答问题+总结”,其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教师指定学习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第二步,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学,明确学习目标。第三步,提问学生,可以多问几个学生,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第四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

2.类比教学法。《机械设计基础》讲述了各种传动机构,如摩擦轮传动、带传动、螺旋传动、链传动、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液压传动等,每种传动都是介绍结构、工作原理、分类、参数、应用特点。前面几种传动可以详细介绍以上各项内容和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出应用特点和应用场合。当学生渐渐熟悉了这种分析传动的方法后,教师可用链传动来做一次类比法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方法分析链传动的结构、工作原理、分类、参数,再归纳总结出链传动的应用特点和应用场合。同样,学完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以后,也可以用类比法学习斜齿圆柱齿轮。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这种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就会养成习惯,以后碰到新的设备,先看看设备的结构,再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参数,归纳这种设备有哪些特点,可以运用在什么场合,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记笔记教学法。针对一些学习气氛不浓的班级,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提高知识的趣味性、实践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教师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坚持手脑并用,才能抓住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跟着自己转,使他们的思维与自己保持一致。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教师的板书应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主干部分,即本次课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要写在黑板的醒目位置,这也是这次课的重难点内容,最好不要超过十句,并且要保持到下课前做总结用。另一部分为辅助部分,是一些有助于理解基础知识的示意图、公式推导和辅文字,这一部分要与第一部分明显区分开来,可以随写随擦,不要求学生记下来。学生一节课记笔记的时间不要超过十五分钟,这样学生在记笔记的同时也能注意听教师讲课;若笔记内容太多,学生可能就只注意抄写而不关注抄写的内容,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不充分了。

4.归纳总结法。学完一个章节,要让学生及时地进行回顾,归纳总结出本章的主要内容,重难点是什么,使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又有利于学生记忆所学的知识。学完几个章节后,还要进行比较和总结,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例如,讲完带传动和链传动后,学生可以进行一次比较,比较它们的传动比的计算公式、范围、准确性、工作环境等。

三、巧妙设计课后思考题

要真正学好一门课程,仅凭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对机械有兴趣的学生,只有一本教材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的。因此,在选择一些典型习题作为课后练习的同时,教师巧妙地安排一些课后思考题也是必要的。学生通过对思考题的思考,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或询问相关技术人员,或自己寻找实物来研究,这些题目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平时多关注生活和生产中的机械,用心钻研,不断探索,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能找出一个令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魁主编.机械基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第8篇:机械基础教学设计范文

1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的迈进,如何扩大和深化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快速吸收国外机械行业的先进知识与理念,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为适应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势,教育部明确提出各高校需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我国机械行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1]。为实现这一目标,把英语教学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双语教学,成为有效方法之一。此外,实施双语教学对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也是十分有效的,尤其是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双语专业人才”供不应求[2]。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思维的机械类课程[3],是工科生由公共课转入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课程。对机械设计基础采用双语教学,其首要目标是课程的国际化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在外文文献中的规范化表达。学生通过原版教材能够深入了解国外先进的工程理念和应用成果,大量接触本专业词汇及特定表达,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能力[4-5]。

2 做好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对策

“机械设计基础”不同于一般公共课,它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6]。简单的将中文教学内容转变为英文教学的传统双语教学方法,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研究“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改革传统双语教学模式,成为摆在“机械设计基础”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1 提高重视程度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备的课程,既具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又具有较强的外语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设计与创新技能,又需要学生重视外语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所以,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这门课开设的意义及所面临的困难,提高对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

2.2 双语教材建设

好教材是教学进展顺利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的双语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根据国内优秀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翻译而成,侧重基本概念及定理的演绎推理,方便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对照中文版教材学习。另一类为国外优秀原版教材,以国外知识体系为基础,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内容涵盖较广,适合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学习。

在选择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材时,一方面需要考虑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教材应该保证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考虑学生对专业术语的外语表达能力,教材应该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机械外文词汇、术语与表达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高校应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学要求,参照国内外优秀教材自行编写双语教材。

2.3 双语教学内容探索

在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教案设计及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授专业与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将机械知识与专业外语学习结合,合理调整与安排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精简讲授内容,突出机械知识难点与外语掌握重点,将部分内容改为辅导内容,这既有利于学生课外掌握外语知识,又有利于课堂上理解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英文比例灵活调整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掌握机械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外语开展学习与交流。授课重点在于机械知识的讲授,并非纯粹的纯英文授课,学生接受专业知识能力受其外语水平制约严重。教学过程中应平衡好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追求英文教学比例,推荐采用60%~70%的外语授课比例。具体授课过程中,开始阶段用中文解释内容重点与难点,避免学生因畏难心里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随课程内容深入而逐步提高英文比例,到教学中期英文授课内容提高到80%比例[6];后期课堂可采用全英文授课,让学生循序渐进适应英文授课。

2.4 不断创新双语教学手段

适宜的教学手段能使师生协作,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考虑到学生对英文讲授的理解速度慢,课堂教学应减少理论推导,灵活运用模型展示、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兴趣,持续保持课堂专注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模型演示

模型演示有利于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直观认识,深化对英文描述的理解,生动形象的教具演示来阐述抽象的机构理论知识,更便于专业知识理解与英文记忆。

(2)多媒体技术

在描述机构死点问题时,教师利用含有英文讲解的飞机起落架视频演示,不仅具有了模型演示的形象直观性,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课后温习与掌握。

(3)学生讲课

大部分机械理论体现在生活实际中,应鼓励学生观察并用英文描述与机械有关的常识。每堂课前五分钟由学生英文讲解与机械相关的生活现象,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2.5 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仅有的期中与期末两次考试成绩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知识量大,需要学生课外花费较多精力来消化课堂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平时不学习而最后突击考试。所以,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将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实验报告、课外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学习过程与应用能力的综合权衡,公正考核出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真实水平。

2.6 双语教师队伍的建立

双语教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另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授课水平。双语教师队伍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聘请国外优秀教师前来授课,但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种是组织年轻教师进入国外高校观摩学习,提高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并吸收国外优秀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为教师提供双语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第9篇:机械基础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 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包含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起着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机械设计基础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既要让学生能够较扎实地掌握从事工程技术常规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新知识及本学科的新发展,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环节是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1.1 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都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理论课程的课时压缩严重。而《机械设计基础》由于融合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故涉及的内容多,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如果面面俱到,老师讲解起来感觉力不从心,学生听课时如听天书。因此,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

1.1.1 对与先修课程重复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比如在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这两章中,很多知识都是理论力学中的重点内容。以往在讲授图解法分析机构的运动时,会花费大量学时讲有关理论力学的知识,严重影响了其他内容的讲解。可以考虑先让学生预习有关理论力学的知识,然后着重对方法进行介绍和讲解,既节约了学时,也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1.2 在机构分析中,增加了解析法内容。以往在机构分析和设计中,因图解法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同时对某些简单的问题比解析法更有效,因此在学时安排上占有较大的比重。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加了解析法讲解的力度。

1.2 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实践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抽象、枯燥、难学,尤其是机械原理这部分知识,认为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器相差甚远,很难将两者统一起来。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2.1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内容时,我们就地取材,用雨伞作教具。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工具模拟学习内容,不仅取材简单,而且生动形象,容易与实际的机器相结合,克服结构运动简图抽象的特点。

1.2.2 采用师生互动、类比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可将自己的工作实践及创新经历介绍给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大作用。并且鼓励学生自由选题开展小发明制作、软件开发和教学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环境和氛围几乎能够适应每一名同学,因而有利于学生脱颖而出,做出较好的创新业绩。

1.3 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老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随着机械原理教学改革地深入,教学手段也必须进行改革,否则难以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机械原理部分有一些机构的原理比较抽象,无法用语言形象地表达清晰,学生认知困难,很难在学生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制作技术,可将一些难以想象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巧妙的将现有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结合使用,将那些难以想象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演示出来。

2 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2.1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也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将某些验证性的实验通过电教片播放,为学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即可。二是新增设设计型机构方案构思组装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不再依赖于教师。三是设计综合性的实验,通过对实际机器的综合研究,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工程意识。

2.2 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和运用资料等基本设计能力。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工艺知识和公差知识的不足,应在设计中逐步给予讲解和补充,使学生通过设计全面掌握和巩固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

3 结束语

总之,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删掉陈旧或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新发展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作用,使计算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使教学方法上一个台阶,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机械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