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但是自从实施初高中分离制度后,大多数地区的初中和高中几乎各自成为两个独立而封闭的系统,又因高考、中考要求的不一致,导致初高中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加上近年来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到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这些都凸显了高初中衔接教学研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目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对诗歌教学的脱节与衔接的分析研究,是有效地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高中诗歌教学脱节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归究起来有如下几点:
新课标在初高中阶段对诗歌教学的要求不一。新课标在7-9年级的初中阶段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在高中阶段则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o予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初高中的教学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初中更重视多诵读,中考是考默写诗句,而高中更重视的是会鉴赏,高考是考诗歌鉴赏,二者差距之大,导致许多高中阶段学生这个台阶无法跨越,诗歌赏析题学生怕做、得分极低。
诗歌教学中关于艺术手法方面的问题存在盲区。高中课标的“表现手法”与初中课标的“表达技巧”就是一组容易混淆的概念。而且“表现手法”的下级概念有哪些,它以初中哪些知识为基础,师生们也觉得最为模糊。其实它的下级指标还可以分解为象征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结合以及一些修辞手法等等。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网络系统,所以在进入高中阶段的诗歌欣赏活动时就无法调动旧有知识来解决问题。加上初中诗歌课堂教学本来就不重视艺术手法的探讨分析,学生对此就更加茫然混乱。
在认知能力方面,初中生的感知能力明显发展,想像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占优势,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不强,这就决定了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而诗歌鉴赏就是能力型的题目。就是那些学生可能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尚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缺乏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自然这类学生就缺乏诗歌鉴赏能力。
初高中教师在认识上存有两个问题。首先在对待诗歌教学的认识上、教法上存有问题。许多老师对是诗歌的认识陈旧,了解不足,特别是对当代诗诗坛、诗人、诗风不熟,甚至无知。诗歌教法的单一性令人厌烦。读背法是最常用于诗歌教学的,特别是不知该如何教一首诗时。串讲法使得诗歌教学程式化,貌似鉴赏的精讲法,常把一首诗意盎然、意境优美的佳作给分析得索然无味、面目可憎。诗歌教学中,接受主体严重缺失。其次在对待初高中衔接上存有问题。有的教师对于高初中诗歌教学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通过上几节课诗歌鉴赏课就可以把这项工作完成,存在“速成”的想法;个别教师在进行初高中衔接时存在对初中课改认识不正确,总是抱怨“初中老师这也没教、那也没教”;还有的教师存在重诗歌知识衔接、轻赏析方法衔接的现象。这给本身就难教的诗歌教学带来更多的障碍。
针对上述初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脱节的问题,采取具体可行的衔接措施是当务之急。
一、打破各自的封闭系统,建立互动合作的关系
初高中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多相互交流,在教学实践上应多互动合作。通过座谈,在明确学情的基础上,明确初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的任务是什么,强调初中课堂教学要注重与高中诗歌教学相关的知识能力的养成,通过课外练笔,如模仿学过的课本里的现代短诗,引导学生的诗性、诗情。
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来加强初高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互动合作。初中教师开设诗歌教学公开课,高中教师开设诗歌鉴赏示范课,高中教师开设诗歌鉴赏专题讲座,从中找出初高中诗歌教学的断层,找到初高中诗歌教学的衔接点。初中课堂教学应初步建立起关于诗歌鉴赏方面的网络系统,特别是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诗歌鉴赏题的答题程序,以便进入高中阶段的诗歌欣赏活动时能够调动旧有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高中教师要研究初中教材、中考要求,力争从教学上以旧带新
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了解中考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背默。然后在诗歌教学中通过用初中学过的诗歌导入新课,用学过的诗歌与新教的诗歌作比较阅读,从引导初中生用曾学过的较为熟悉的常用修辞手法进行浅层次的赏析,慢慢引导他们用更多的其他艺术手法进入更深层次的鉴赏。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可用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引入新课《沁园春・长沙》,从学过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方法。
三、要研究初中的学情、学法,找出高中相应的教法、学法
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不强,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重知识记背,轻能力迁移。进入高中,要及时让学生明白初高中有别,高中不仅要求学生读背一定量的诗歌,掌握相关的诗歌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此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目,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如何学习一首诗,如何举一反三。如课前预习应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际、写作背景,课堂上教师补充后,学生课后要有意识地整理归纳,从而拓展学生在诗歌鉴赏上的期待视野,为以后在课外做题再碰到同作者、同题材、同手法的题目时会进行知识能力迁移。诗歌课堂教学要多用比较欣赏教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思维碰撞中“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解诗的基本方法,如四看一审(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夹注,审清题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
四、充分尊重个体体验,提高诗歌阅读质量
因为中考不考诗歌鉴赏题目,所以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作为阅读的接受主体的初中生常常被忽略,教师总是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或判定诗歌的“确切”意思是什么,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个字有多么精妙…花一定的时间就能把相当数量的诗歌教授完毕,腾出更多的时间为中考服务。但是,从初高中诗歌教学的衔接上,我们要提倡尊重接受主体。课堂上,要确立学生接受主体的地位,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接受,多给学生“指点”诗词,激扬文字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为确保学生在诗歌课堂教学中的接受主体地位,教师应留下教学空白。为学生留出几段相对可以独立使用的“空白”时间,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时间上的落到实处,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诗歌教学中来,确保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空白”的设计,着力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而教师应是教材(诗歌本文)与学生(读者)的中介,教师要成为学生体悟鉴赏文本的桥梁。当然教师适度的点拨和引导是必要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接受效果。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强调严师出高徒,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这种教学观念已经慢慢被淘汰了,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转确的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教师要学会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当中,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学生做朋友,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小,关系平等时,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活跃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只有树立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座位安排,组织学生将座位进行重新的排列,围成一个大圈。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相互诉说自己的理想以及原因。为了消除学生的拘束感和紧张感,教师可以带头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理想。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开始畅所欲言,纷纷发言,有分享自己的,也有分享身?人的,也有人对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进行评价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二、重视课堂互动
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进行不断互动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构建高中语文生本高效课堂需要教师重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为课堂互动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敢于提出质疑,在相互讨论和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可以通过设置课堂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表达自己最真实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前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奥斯维辛是什么?奥斯维辛真的没有新闻吗?如果有,那是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的一个名字?教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并且找出答案。在阅读完课文后,然后让学生都来回答一下。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给课堂留白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是根据上课的时间的长短和内容的多少来评价的,而是在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高中语文教学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给课堂留白,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自主发挥的时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需要对教学的流程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设计,但是也要留有一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选举一些特定的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进行自主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在上课的时候特意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来表演提前准备的片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特定的角色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情冷暖。这样的一个教学形式,能够快速有效的构建一个高中语文生本高效课堂,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将这些知识进行内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重要问题;分析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其实指代的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流程和模式以及情感和r值观等层面之上的具现化表现,是学生在接受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教育之后可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的,带有一定程度的本学科特性的人文品质以及重要综合素质,一般情况之下来说是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以及综合性思维等因素构成的。
空间感知在这里指代的是不同维度之下人类生存空间的感性、理性认知流程,其中包含的是区域认知以及人地观念。区域认知在这里指代的是,在对各种类型的空间认知工具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针对区域中包含的位置、特征以及差异性等相关因素做出解释,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客观、准确的地理层面上行的认识;人地观念,指代的是针对人地关系形成的认知、理解,以及自此基础之上做出的判断。
历史意识指代的是在对实际社会现象进行观察以及形成认识的时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觉性反应,其中包含的是历史理解、历史判断以及历史认同性等等。历史理解,在这里指代的就是在对史料展开判别的基础上,针对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现象来做出有主观性的解释说明,从而在此基础之上也就可以形成客观准确的历史认识了;历史评判,指代的是针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现象,站在现实和价值观等层面之上做出评价抑或是判断工作;历史认同,指代的其实就是从历史的层面上对自己的国家、文化以及政治等形成一定的认同感,总而言之就是认识、情感以及态度层面之上的综合性表现。
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问题
教学重要问题指代的就是在课堂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解决到的学科重难点问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问题,其实指代的也就是在社会与历史课程课堂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抑或是实现教学目标而需要解决掉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教学领域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既是教学难点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问题)。
三、解决历史与社会教学重要问题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到的措施
教学重要问题其实都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征的,因此在找寻解决措施的过程中需要联想到的就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一种学习模式。具体点来说,综合性学习指代的就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之下,学生将综合性学习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作为载体,在施行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等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来主动的获得知识技能,使得综合性能力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图表应用措施。在对地图、图表等各种辅助认知工具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来使得学生本身的空间感知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从地图和相关图表中得到有用信息,在从图表中找寻有效信息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对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进行培养的;另外一个层面之上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表示区域自然、人文环境呈现出来的特征,逐渐的对各个地理要素相互之间呈现出来的关系形成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自然也就可以使得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了。
史料证明措施。在将史料作为依据的基础上来对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认识并展开调查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使得史实可以构建在极为充分的证据之上,比方说针对“富庶的四川盆地”这一个章节的内容展开教学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依据教师展示出来的图片、视频的基础上,逐渐使得学生对日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形成明确的认识。其次在对历史性叙述展开解读的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对历史形成准确且客观的认识了,比方说引导学生在对史料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主观性结论,并在研究分析工作结束之后将自己得到的主观性观点以及支持这个观念的理由阐述出来。
参考文献: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2016.
关键字:企业文化 教学 语文 中职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引言: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就业竞争也愈发激烈,相对的中职院校的学生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理念指导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是亟待落实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措施。由此可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此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化、职业化。本文即结合了实际的教学案例,重点探析了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的必要性及相关策略。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中职教学的教学本质是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核心,换言之在中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教学的关键点。加之中职教学有着明确的就业导向,即在教学中也存在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如此教学特性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职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职业规划。并且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作为人文关怀主要战场,在中职教学中也应该利用好语文教学的特质,将企业文化元素与日常的语文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既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提升学生而定职业素养。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至关重要,其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1.1企业文化与职业规划的关联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引导企业乘风破浪的云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很多时候,就业者选择公司的准则便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可。所以中职院校作为职业化人才成长的土壤,那么就有必要做好企业文化先关问题的讲解。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求中职,找到优秀的企业,然后才能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譬如某学生学习的专业是酒店管理,毕业求职时面对两家条件无差别的酒店的offer,帮助学生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便是对比两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的愿景与追求,在求职时学生首先应该分析该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否契合自身的价值观,除此之外,在同时收到多家企业offer时,判断企业文化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划也是帮助学生正确选择企业的重要策略。因此中职院校要根据认清企业文化的人文性,从而促使语文教学与企业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1.2企业文化与职业的持续性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引导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支持员工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因此职员对工作的热枕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文化的优劣,因此为了保证员工的忠诚度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十分必要的。中职教学既然有“以就业为指导”的教学核心,那么也有培养学生忠诚之一职业素养的职责,于此同时也有提升学生就业幸福感的责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就显得十分重要。譬如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样的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心仪的工作。比如说一个刚正不阿的学生,如果进入到一个以灰色利益盈利的公司,那么其必然不能适应那样的职业生活,因此其幸福度就会大大降低,但如果学生在求职前有意识的了解招聘单位的企业文化,从而权衡利弊找到薪资合理且企业文化与自身追求契合的公司,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几年后的职业生涯是惬意的,同时也能够降低各个企业的人才流失率。
1.3企业文化与职业的发展性
企业良性的运营状态,是动态前进的,也就是好的企业都是不断进步的。然而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有着决定性作用,鉴于此在求职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能够大致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这也是中职教育“以就业为指导”宗旨下应该完成的目标。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做好企业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此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合理的取舍标准,即学生求职时可以结合入职薪资与今后发展做综合分析,从而找到更加满意的选择。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应用
中职教学的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学校能够学到一技之长然后在社会中能够有立足的资本,这是学生选择中职的最根本的愿望。诚然中职教学也需要围绕着这样的目标进行课程教学。在中职语文叫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良同时也能提升其职业素养培养起优秀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文化、制度、道德规范等因素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不仅如此,教师也需要深入的挖掘教材内容,对教学做进一步的延展活动。一言以蔽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十分有必要。通过研究总结,笔者认为中职语文中渗透企业文化元素有以下几点策略。
2.1更新教学理念,挖掘文章内涵
想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企业文化元素,那么首先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结合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工具性特点,深入挖掘文章中的业内涵,并加以总结概括。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对有关企业文化因素自觉的进行思忖,领悟有关的职业内涵,将文章映射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做辩证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譬如在讲解《职业》一课时,文章通过对普通职员日常工作的描写,表现了员工企业坚毅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讲解时教师应该将其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而不是单纯的将其归为个人主义的表现,职员的精神是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员身上表现出的职业道德,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文化的外显。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按照传统思维去解读文章角色的特点,而是要尽可能的结合企业文化元素,全面的剖析文章角色的职业道德、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培养起良好的职业素养。
2.2有效扩展内容,传递企业基础文化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因此其具有人文性质,而企业文化也是不断发展构建的所以企业文化也具有继承性。那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在一定的企业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也能促使学生了解现在职业要求,从而提高之而已素养。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做科学合理的扩展,积极融入先关企业文化元素,是对中职学生就业大有助益的措施,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文章做一定的扩展教学。如在学习《论语》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做有效扩展。譬如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教师应该结合职业道德问题来讲解,例如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深刻的理解这样的道理,在接待顾客时如何设身处地的为顾客着想,为顾客提供想要的服务,而顾客不需要的我们不能强人所难,云南导游强制游客消费的行为就是违背了这样的原则因此遭到广大游客的唾弃,这样的案例是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引以为鉴的。
2.3专业化教学,增强实用性
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按照专业化、职业化教育的思路进行日常教学。当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生中渗透企业文化,也不能囫囵吐枣似以偏概全,而是应该立足于不同专业,从不同的角度讲解文章。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关注人文知识的传授,于此同时其职业特性也要求职员要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和耐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结合这样的职业特点,进行相关企业文化的介绍,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2.4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在企业文化学习过程中,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教学来实现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转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文章的特性,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种类多种多样,可以是求职现场也可以是具体的工作情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提高一个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的对待为学生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譬如我们可以结合酒店管理的职业特性进行企业文化渗透,教师可以模仿酒店管理的日常工作,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实践,可以结合具体的企业文化如希尔顿的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感受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企文化是中职语文实用性特点的完美诠释,是落实中职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利于中职学生把握现代职企文化的脉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冰.“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材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2010(01).
[2] 田正本.\谈就业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2).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145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所以从小学到大学,语文学科都是承担着重要的学科角色,在中小学教学体系中,语文学科是一门主要课程,在大学阶段,语文学科虽然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公共课程,但是依旧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一名高校语文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高校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一、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解析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公共课程,特别是针对理工科类学科来说,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就是围绕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在高职阶段,有不少学生认为专业课才是自己较为重要的课程,而对于语文学科这类公共课程不加以重视,其实是个误区。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高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都是比较经典的名家名篇,细细品味这些名家名篇,其实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解析人文精神。在教材阅读中,文言文、诗歌这类文体是语文阅读中的难点。在文言作品和诗歌作品中,要引导学生首先掌握文言文、诗歌作品的鉴赏方法,比如对于语言晦涩的文言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意向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更为理性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今后在品读其他文学类作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科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品读和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时间久了,就能找到规律、形成积累。
二、走出教材,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中提升人文素养
除了依托教材以外,高职语文教学还要积极走出教材,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中提升人文素养。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是成年人,每天接收大量的外界信息,现在又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高职学生走出教材,在关注社会中提升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新闻、一些事件,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关注社会,可以结合高职语文教学课堂,将传统的课堂进行适度的改革,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时事,会利用语文课的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等,通过这类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激活思维活力,提升语文素养,拥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比如我曾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值得提倡为引子,引导学生参与辩论,最终学生得出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提倡。当然,有了这样执着的精神,我们还需要科学的方法。
三、延伸教材,引导学生在总结经验中提升人格修养
作为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延伸,当下我们主张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这种延伸就是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意在引导学生在总结经验中提升人格修养。所以在教学中,结合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对教材进行适度延伸,在延伸的过程中,进行课外阅读的辐射。在高职阶段,有不少学生自己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只是因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不是文学方向,但是这样的学生内心有一颗文学的种子,在语文教材延伸的过程中,我结合高职语文教材的相关文章,进行了课外阅读的延伸,例如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除了教材知识的讲解之外,进行课外阅读的辐射和延伸,将相关的名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适度延伸。通过这种辐射和延伸,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人文素养。针对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到了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驿站,更有一些学生开始“混日子”,对语文这类公共课更是消遣、打发。结合这样的现状,我首先以趣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吸引高职学生,再结合趣味的课堂来渗透“劝学”的道理。
四、走近心灵,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呈现人文精神
作文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教学经验表明,作文是学生普遍感觉头疼的一项难题。我认为高职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走近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呈现人文精神,将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基于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和困惑,我鼓励这些学生,只要我们做到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传递出来,只要我们在写作中弘扬社会正能量,就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而作品语言是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平日的阅读、习作等进行慢慢积累的。高职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我尝试走近学生心灵,作文主题的设置,以学生所熟悉的场景、心境等作为切入点,全面激发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成效和方法。与此同时,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素养、激发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全面提升学习的内蕴。
参考文献:
[1]徐智.践行绿色课堂提升语文素养[J].职教通讯,201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教学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时间紧缩以及高职院校对语文教学认识的偏差是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语文课程则被理解成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可有可无的课程。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困境。学校对语文教学投入减少,致使语文课程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更是无法发挥出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培养的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便是增强其服务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能力,在发挥语文教学传统的听、说、读、写等作用的同时,通过完善教学体系,改革考核等方式,实现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改变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2.1构建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我们应明确一个观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基础性课程,其更应该是一种技能。传统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过分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性作用,导致其技能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想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强调其技能性作用,使其能够从听、说、读、写都能够服务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首先,就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而言,应在课本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延伸,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分析理解、信息筛选等能力。通过品味和鉴赏中外经典名著,提升学生整体文化涵养,同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便于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就写作方面而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开设各类实用性写作课程,比如《商务写作》、《文学写作》等。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包括求职、企业策划、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等都会涉及到写作的内容。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在听说和口语表达方面。听和说的能力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学生的求职和日后的工作。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商务交流》、《演讲口才》等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一个知识、素养的外在体现,良好的口语表达,对获取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训等方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信心和能力,进而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
2.2强化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考核方式
在传统高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内容是文学知识、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学生的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核重视不足。正是这种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高职语文教学目的和作用的理解。因此,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中,要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考核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采取学校考核和社会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教师所出试卷为主,试卷内考核的内容受到教师个人喜好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社会考核元素的融入,能够使考核的行动更加社会化,比如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全国普通话等级测试,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检验,并且获取社会所认可的证书,对学生的求职具有积极作用。第二,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考核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实践性内容考核不足。在改革中,应强调对学生实践性内容的考核,所谓的实践性内容就包括了听说写等方面内容。积极培养学生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信息获取和筛选能力等。
2.3通过语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大多是具有较强思想教育意义的内容,许多课文的内容出自名家,有的内容更是讲述着平凡职业者的伟大,这些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情怀,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择业观念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引用课本之外的内容,如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等文章,通过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自身现实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思想素质。
3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必须强调其实用性,充分发挥出其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促使其向着健康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盛群伟.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生语文能力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人文性教学
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求,也是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关怀和爱护人类的命运。高中语文教学加强人文性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能力。我国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从孔孟的人学思想开始,人文教育逐渐趋向与道德教育,现今我国德育开展的进程中也体现着人文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提升的同时,教育也变得更为机械和僵化,道德教育开始冰冷功利。但经历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生态平衡的一系列危机后,人们意识到现代教育缺失人文性的严重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人文精神教育基本内涵的解读,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教学现状,提升高中与教学的人文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实质主要是人文精神,包括人本主义和人格主义,现代的人文主义与物质性要求相比较,更重视人的精神性需求。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开展,教学理念更加重视高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以学生为本,贯彻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高中语文教学成效。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这个时代,避免学生对不同途径接受各种文化思潮的辨别能力,强化学生的思想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学生的高中时期塑造学生高尚的品质,并通过高中语文教学来洗涤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高考考核的重要课程项目,随着语文分数比重的逐年增加,教师也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加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正因为以高考考核作为导向去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环节设计,导致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被掩盖和忽视,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的僵化和枯燥,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比如高中语文教学对话题作文进行讲解时,通常会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讲解一系列的高分作文方法,用固定式的语句来概括文章大意,并引出文章的潜在内涵。这种“参考答案”式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更为死板和枯燥,极大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打击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也忽视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学。在现今高中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基于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加大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节奏,导致教学内容更为繁杂,受到单一教学方式的限制,教师也无法去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收情况和理解程度,无法让学生能够有效感受到语文课程的人文魅力,也不能显著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成效。
四、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4.1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首先应当进行对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以往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以成绩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衡量。而是应当加强人文教育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人文个性体验,接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不同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不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以师生合作的教学形式代替传统的讲授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2加强人文精神渗透
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当首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教学目标中树立人文教育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渗透,开阔教学思路,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影响。而这也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理解自身教育工作的本质,,才能形成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将人文性教学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
4.3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是对外界客观世界的重要反映,高中语文教学也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应走进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悟人文关怀。教师应明确认识到文学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应,因此通过全面的眼光来进行人文性教学,带着语文课堂走向自然和生活,将书本知识与外界环境相联系,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到文学的人文精神。
4.4调整评价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是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需要转变以成绩分数作为评级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不让功利主义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明确认识到每个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的差异性,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以质性评价模式取代量化评价模式,保证评价目标的动态性和层次性,从而保障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学,从根本贯彻人文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罗慧玲.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赤子(上中旬),2015(14):298.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精神;培养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激发和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保持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平衡,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难题。所以,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加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其中主要是人文教育的水平,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一种人文关怀,包括对自我的关怀和对世界的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尊重、追求和关怀,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重视和珍惜,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人文学科是一种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教育体系,它所关注的是人类价值以及精神表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是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读汉字、写汉字,更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汉字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学习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增进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十”召开以来,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一直在推进这一措施。曾经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国家人才,而小学就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在他们的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从小就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爱国、爱人民的大情怀,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即使他们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本领,也无法担负起发展社会和建设国家的使命。
同时,核心素养中还提到,教师的理论研究、教学方式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要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追求成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追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作用,切实落实人文教育。
三、小学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法
1.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对学生来说,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一个行为的示范者,教师的言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生常常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老师的个人素质、价值观念、为人处世、道德品行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也会在有意无意中模仿其行为。一个合格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正确的、理性的情感追求和处世态度,要以平等姿态面对学生,做到包容、有爱心,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的队伍,他们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人文功底和熟练运用科学教学手段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培养,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改变以往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一言堂”的状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挖掘课本中的人文精神,多引导学生去感受、去践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情怀、有骨气的人。所以,一个有人文素养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德才兼备的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情感,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深刻体会到课本所要表达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创新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熟练地运用科学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灵活地将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刻体会语文教学目标,真正做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把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融入日常的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变化的情况,切实落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创造开放、轻松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让学生在开放性、人性化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体会人文精神,在和老师、同学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到用人文精神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思想感染学生的思想,用宽容塑造宽容,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独辟蹊径,不要求一致,只要求合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拥有一个活泼、自由、活跃的学习状态,对人能做到平等、包容。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第三册“书的世界”时,教师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走进书店或者图书馆,直接去感受,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
3.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只单纯地强调书本知识,而忽视了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所学的知识一般与生活相脱节,把所学的语文知识活生生地从社会和生活中抽离出来,这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温度”,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真正好的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广阔的天地,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在大河山川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的学习模式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联系,充分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其人文情怀。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能提升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学生在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时空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对自身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是时展提出的要求,更是切实提高我国人文教育水平的一项重大措施。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自身影响力、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空间,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情怀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