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调研范文

社区教育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教育调研

第1篇:社区教育调研范文

社区青少年是城市市场经济改革中出现的边缘化弱势群体,具有群体结构复杂、活动方式结群、活动方式边缘等特点。对社区青少年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事关社会的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事关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要确立“以人为本、依法维权、热诚服务、促进发展”的科学理念,要从改变社区青少年的消极心态入手,以解决实际困难为突破口,同时要整合各方资源,加强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不断充实和改进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手段,“教”、“管”配合,以“教”为主.形成配套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

以下正文: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人与推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出现了一批未能升学、就业16-25岁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他们是城市发展中不稳定的边缘化弱势群体。如何教育管理社区青少年帮助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丈面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此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牢固确立“以人为本、依法维权、热诚服务、促进发展”的科学理念

所谓“社区青少年”是指16至25周岁、无固定工作和收入或已终止学业和尚未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群体。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所进行的社区青少年工作,是旨在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一项开拓性试验。从政府实施社会控制,确保城市长治久安的角度,把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看作是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当然是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我们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因为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同时更应是一项事关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护其合法权益,不断增强他们社会竞争力、适应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希望工程。

做好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维权、热诚服务、促进发展”的科学理念,并在具体工作中充分体现。必须把政府“自上而下”的工作规划与社区青少年“自下而上”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因为求社会稳定这个宏观目标,而忽视社区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和他们求发展的合理需求。社区青少年工作者必须从心理上摈弃对社区青少年的一些带有明显偏见的传统观念,并在平等机会和尊重人格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切实维护他们整体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均衡地健康发展。只有牢固确立“以人为本、依法维权、热诚服务、促进发展”的科学理念,并以此理念开展工作,才能使社区青少年成为一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才能真正做好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治工作。

二、突出重点,针对实际,从改变杜区青少年消极心态入手

社区青少年的情况复杂多样,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有重点。那些准备创业和升学,以及预备出国的纯粹过渡性的社区青少年,不是我们教育管理的重点。而那些文化程度低,失学、失业、失管时间长,没有一技之长,整天混日子,没有进取心,家庭社会对其无力约束的青少年,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这些青少年心理消极、自卑,但心理戒备意识强,外界不易与其沟通,不少人抱着过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乃至破罐破摔的心理。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疏通和引导,加之交友不慎等原因,极易走上歧途。

对于这些社区青少年要重点解决的首先是心理问题。有关调查发现,社区青少年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结果心理耐挫折力不强,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引发偏激、攻击等心理问题,以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社区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是开展其他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努力为这些社区青少年营造一种受尊重、被关爱的氛围。家庭、朋友和社会的关爱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自尊、自信,改变懒散的生活习惯,重新鼓起工作和学习的想法和愿望。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尤其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尽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戒备心理,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与正常社会的联系和交往,帮助他们摆脱各种情绪烦恼,克服各种心理困难。在改变其消极心态,使其树立自信自尊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他们的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和思想方面的引导,激发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品质。并要提供适宜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使他们有正确的就业观,并要加强管理,避免他们向不良群体靠拢。这样就能使这些社区青少年逐步恢复自信、找回自尊,以积极的心态重新开始自己的成长发展之路。

三、以帮助社区青少年解决实际困难为突破口

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依法维权、热诚服务、促进发展”,最基本的就是要帮助社区青少年解决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努力为其出谋划策,积极为其寻找出路。

如前所述,由于社区青少年是一个结构和类别相当复杂的混合群体,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可采取区分对象,对症下药的对策。目前大多把社区青少年分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和情况一般的两类。前者包括心理和行为上存在不良倾向和已染上恶习、曾有罪错的社区青少年;后者包括弱智、残疾、家庭有缺陷、生活比较拮据或有其他特殊困难的社区青少年。对于前者,可由居(村)委、社区民警、专业社工等结对帮教,并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等实际问题;对于后者,其中身心残疾的要针对实际情况,尽可能为其联系并创造治疗和康复的条件。对于离异、单亲等家庭有缺陷的社区青少年,要积极为其提供社会心理、情感支持,对其中的未成年人要帮助作好监护工作。至于那些因家庭贫困导致失学辍学,以及有就业愿望因为学历和技能条件差而失业的社区青少年,要给予必要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比如可以考虑对他们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社会也需要的技能培训,通过专款支持、无息贷款等方式为他们求学和谋得一技之长提供帮助。需要指出的是,对社区青少年的帮助,要考虑到他们的感受和需要,顾及到他们的自尊与人格,并以促进他们的自助、自立、自强为最终目标。

四、“教”、“管”协调配合,以“教”为主,形成配套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

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不在“管”上,而在“教”和“导”上,我们要多在教育和引导上多下工夫。现在把社区青少年工作纳入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倾向于稳定与管理一头,根据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决不可忽视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教育管理最终都应体现在对社区青少年的帮助和服务上,体现在维护社区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体现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包括专业社工在内的社区青少年工作者与社区青少年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工作中应尊重社区青少年,在平等中取得他们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事实上,许多社区青少年对被人“管”,存在着本能的抵触情绪,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现状本身就是家庭和学校等“管理”失败的产物。

对社区青少年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最终还要靠配套完善各项工作体制与机制来进行。首先要尽快建立并健全由政府授权并由共青团组织负责的,从属关系清晰、法律地位明确的“主轴型”三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现有的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土作组织领导机构为:市一级是由市政法委(综治委)设立,并由团市委负责的“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区一级是由区政法委(综治委)负责的“预防与减少犯罪办公室”(该机构与禁毒、社区矫正工作混为一体);街道(镇)一级是设在街道原有的司法科(该机构也与禁毒、社区矫正以及其原有工作混为一体)。这样的体制下,难免会出现政法委和团市委双重领导的矛盾,而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及其社工站,也同样不免面临政府与社团双轨制约下的困顿。这种体制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责任主体模糊、上下关系脱节、不易管理和协调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因此急需改进和完善。其次,要尽快健全完善的机制尚有,社区青少年信息调查管理及反馈机制、日常协调检查机制、分类教育管理机制、工作评估表彰与激励机制等等。

五、不断充实和完善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社区青少年具有群体结构复杂、活动方式的结群、经济上依赖、活动方式边缘等特点,在他们身上存在几对突出的矛盾:有一定的理想信念,但缺乏意志,比较自卑;学历相对较低,技术水平差,但对职业心理期望值较高;感情上渴望得到关怀,但缺少家庭和社会的认同;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但经常出入消费场所。

针对社区青少年的上述特点和矛盾,我们在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上,应充实和加强心理、就业、法制、人际交往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心理教育方面要突出社区青少年的自信心、自尊心的树立与养成;就业观教育方面要教会他们正确进行择业定位,并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法制教育方面要重点突出青少年维权、青少年保护和罪错青少年的矫治,并要多方配合,长期坚持;人际交往教育方面要使社区青少年养成正确、合理的人际交往态度、方式和原则,学会如何择友、交友,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如何改善自己的谈吐举止和在社会上的形象等等;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重点仍应放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引导上,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16-25周岁的社区青少年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备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对其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寓教于乐,寓管理于服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手段。例如可针对社区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兴趣需求,利用社区文体健身场所、学校活动场所,开设各类受其欢迎的活动项目(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逐步消除他们的戒备和逆反心理,同时也可以减少他们出入社会娱乐场所沾染社会不良影响的机会。又如可以组织社区青少年参与一定跳社会公益活动,为社区内的其他弱势群体服务,参与大型活动担当志愿者等,由此提高社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公德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与自尊。再如,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具有开放性、隐匿性、迅捷性、跨时空性的特点,并能极大满足人们公开、平等、自由的交往心理需求,我们在对社区青少年进行教育管理时可以充分利用其上述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在不受地点、时间、性别、年龄和职业等限制的情况下,与社区青少年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与互动交流,更多地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和心理动态,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难题,做好各项工作。最后仍需强调的是,社区青少年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师长的教育引导,需要有关部门的管理帮助,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和保护,但任何教育、管理和服务只有建立在社区青少年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前提上才会有效。这是我们在改进与完善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内容与方式时必须明确的一点。

六、进一步加强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同时注意整合各方面的教育管理资源

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应当逐步由专业社会团体承担。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走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路子值得肯定,应当坚持下去。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强现有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由于双重领导、双轨建制的影响,可以由以下两部分人组成社区青少年社工,一部分为青少年事务中心通过政府从社会招聘来的人员,一部分来自公安、检察等政法机关的抽调人员。后者虽有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司法工作经验,政治觉悟也相对较高,但他们大多缺乏为社区青少年服务的社工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而且年龄相对老化,与社区青少年的亲合性不强。他们上岗前虽经短期培训,但难以转变其长期形成的司法行政知识结构、工作习惯和态度。前者由于招募时其所拥有的社工专业知识是录用要求之一,因此,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社工专业知识。但他们也存在年纪轻,缺乏工作经验,尤其缺乏与社区青少年打交道的经验等不足。这种状况自然导致现有青少年社工整体专业水平不高,职业性不强,社会认同率低。笔者认为,在理清理顺相关体制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社工专业技能培训辅导.派出考察学习交流,以及聘请专家授课督导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青少年社工难以承担这项艰巨任务。在坚持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专业化、职业化的同时,应在政府主导下,以青少年社团为中心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在教育管理资源的整合、利用中,笔者特别建议:第一,要重视父辈群体与同辈群体作用的发挥与配合。父辈群体主要是指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者中,年纪较长的同志,他们比较了解熟悉社区状况,人生阅历多,经历丰富,思想觉悟高,易于获得社区青少年及其家庭的信任,有利于工作的长期深人开展。同辈群体,即与社区青少年年龄相当的青少年,主要是指青年志愿者。他们作为社区青少年的同龄人,彼此没有代沟,易于沟通理解,形成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的亲密关系。他们通过对社区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发展与成长。父辈群体的拉力和同辈群体的引力,二者形成的合力,将会对社区青少年的转化成长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要重视对社区青少年父母的教育,充分调动、挖掘和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使其成为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推进力。据有关调查,社区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一般较好。也正因为此,父母素质不高,过度溺爱或放任自流等不良家教,就直接造成了社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行为懒散,贪图钱财享乐等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实际上,这些家长并不了解子女的真正需求,缺乏对子女的评价能力,与子女沟通协调关系的能力差,当子女出现不良行为时,又没有帮助子女改变不良行为的教育能力。鉴于此,在整合家庭教育管理资源时,建立相关的督促和保障机制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川胡军主编:《第三部门理论与青少年事务》,上海社会科学

第2篇:社区教育调研范文

关键词:上海;社区教育课程;需求;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073-05

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和依托,已被世界各国视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桥梁。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培养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问题是社区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含义多重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考虑到社区教育的特殊属性,本文从广义上使用课程的概念,即社区教育课程是指社区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目前,上海各社区院校开设了近四千门课程、六百多个教学资源,上海教育资源库还整合了约计2700小时的视频类社区教育教学资源,上海紧缺人才培训事务服务中心建设了202课时的社区多媒体课件等。但是,这些课程和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社区学习需求。

本研究立足于上海社区教育进入内涵建设的宏观背景,通过较广区域、较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的学习需求,从课程学习目的、课程学习内容、教材形式、教学形式、学习时间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完善我国社区教育课程提供启示。

一、已有的社区教育课程相关调查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近几年关于社区教育课程的调查研究主要有:

潘士君和周冬通过研究认为,辽宁省社区教育的课程内容大多是一些寓教于乐的唱唱跳跳的方式,缺乏深层次的课程教学,如职业技能和就业本领的提高、终身学习的本领等,社区教育的课程功能和优势没有得到更好发挥。

刘夏蓓和李泾一对北京市某社区事务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和社区从事服务的工作人员所开展的调查表明,目前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载体都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政策宣传和文体娱乐方面,一些本应开展的技能培训、公民教育、家庭生活指导等课程教学活动均较为缺乏。

李传红和周伟采用问卷法和开放式访谈法,对北京市海淀区社区教育课程需求状况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业余时间免费或低费在本社区参加专题讲座形式的非学历教育课程。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社区居民的课程需求主要表现为知识补充和丰富业余或退休后生活,但呈现年龄的差异。

骆建艳和徐晋对杭州市社区教育现状的研究发现,各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展的社区教育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多为一些零散性培训,规模不大,内容拓展不够,尚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陈平等对广州居民社区教育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社会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较迫切,功利性教育课程是居民最希望的教育诉求,不同年龄阶段人口对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形式和类型的需求有所差别。15―30岁的被调查者倾向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4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倾向于接受休闲学习类的培训;31―45岁被调查者对社区教育课程需求比较多元,对不同课程内容的选择分布也比较均衡。

可以发现,在社区教育课程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已开始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方法对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且在研究方法上对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直接从居民角度大规模地对上海社区教育课程需求调查研究还不多。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市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的需求非常迫切,为了充分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亟须全面了解上海社区居民对课程的学习需求,为进一步完善上海社区教育课程提供重要依据。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从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材形式、教学形式、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对上海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上海社区居民最直接、最真实的想法,为完善上海社区教育课程提供依据。

问卷主要包括居民基本信息和社区教育课程学习需求两类题目,其中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采取单项选择形式;社区教育课程学习需求包括对课程学习目的、学习内容等的选择,采取多项选择形式。

本研究采用大规模随机抽样法,由上海各区县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街道等组织发放和回收,覆盖了所有区县,共向参加社区学习的居民发放60000份问卷,最终收回问卷49718份,回收率为82.9%,有效问卷49159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参与社区学习的居民基本情况

1.性别构成。在被调查者中,女性较多,占调查样本的54.7%,男性占样本总数的43.5%,1.8%的被调查居民未回答。男女比例分布相对均衡。

2.户籍。参加社区学习的居民中,本市户籍的至少占到三分之二,是主要的社区教育课程学习者(见表1)。

3.年龄构成。从表2可以发现,被诃查社区居民的年龄跨度较大,各人生发展阶段的居民均有,但以中年人居多。40-59岁的社区居民占调查样本总数的40%以上。文化程度。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包括了从小学到本科及以上等不同层次的文化程度,其中中学层次(包括初中和高中)占到64.8%,是主体人群(见表3)。

5.职业情况。从表4可以看出,参加社区学习居民中在职人员最多,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2.2%。其次,退休人员是上海市社区教育的另一大主体,约占调查样本的四分之一。调查样本中的在校学生比例较少,占8.4%。

6.个人月收入情况。从表5看出,超过三分之一的参加社区学习的居民月收入在801―1200元,其次是。23.28%的居民月收入在1201一2400元,800元以下的也占到近五分之一。参加社区学习的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是很高。

(二)社区教育课程需求情况

1.课程学习目的:丰富业余生活和提高知识水平是主要目的。统计发现,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丰富业余生活,其次是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就业和再就业、多交些朋友,选择“没有明确的目的”的占10%(见图1)。

2.课程学习内容:学习需求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学习内容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年龄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

(1)居民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非常明显,保健养生、职业培训、家政理财、法律、学历教育等内容都是很多居民希望学习的内容。

居民对课程学习内容的需求如下:选择“保健养生教育”和“各种各类的职业培训”的排在前两位,分别达到39.8%和39.2%,其次依次是选择“家政、理财、法律等生活教育”、“计算机外语”和“学历教育”,选择“休闲教育”的排在最后,为27.6%(见图2)。

同时也发现,大部分退休人员最需要以丰富生活为主的养生、健康之类的教育,而很多在职人员和无职业人员最希望提升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对家庭理财、法律等课程的知识需求也越来越大,居民的课程学习需求多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2)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社区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重点存在差异。

20-40岁的人群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很大,55%左右的居民选择“职业培训”。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多数是在职人员,他们首先关注的是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提升自己的学历教育,目的在于提升就业竞争力。

对于保健养生内容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大,尤其是50岁以上的群体,关注业余生活质量的提高,选择保健养生的比例均超过50%,而对知识类、职业技能类的学习兴趣相对较弱。

另外,“家政、理财、法律生活教育”和“计算机、外语等知识技能”的需求在各个年龄段保持着稳定的比例,这些是各个年龄群体都比较关心的内容(见图3)。

(3)不同区域居民社区教育课程学习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郊区居民比中心城区居民对于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需求程度更高。

以职业培训的需求为例,中心城区和郊区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郊区居民关于职业技能的需求更为强烈,金山和崇明的选择比例达到了54%和62.8%。与此类似,对学历教育的需求也有这个变化趋势,郊区居民的需求更高(见图4)。

对保健养生的需求,闸北、杨浦、普陀、徐汇的居民选择的比例比较高,在44%左右,而松江居民的选择比例最低,为25.9%。对家政、理财、法律等生活教育,奉贤、嘉定、金山、崇明的居民选择比例最高,在40%左右,黄浦、静安居民的选择比例最低,分别为26.4%、29.4%。对计算机、外语等技能的需求,黄浦居民选择比例最低,仅为7.9%,浦东和宝山的居民选择比例较高,为49.5%、39.9%。对休闲教育的需求,静安、闵行、普陀、徐汇的较高,在30%以上,黄浦、浦东、虹口的较低,在20%以下,黄浦只有9.5%的选择比例。这些情况表明,社区教育的内容设置需要注意区域差异性。

3.课程学习形式:以教室上课和开展集体活动为主。从图5可以发现,居民当前喜欢接受的社区教育学习形式仍以“在教室集体上课”和“开展集体活动”为主。52.6%的居民希望社区教育采用“在教室集体上课”,47.7%的人选择“开展集体活动”,选择“上网学习”和“电视广播学习”方式的被调查者各占五分之一左右。而对于未来网络学习的应用前景,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居民认为网络学习在未来会越来越受欢迎(见图5)。

4.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主要以双休日为宜。从图6可以发现,在参加社区教育课程学习时间上,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居民认为双休日最为适宜。

65.5%的居民认为自己能保证参加社区学习的时间,34.5%的人表示不能保证,这说明很多居民是有时间参加社区学习。

对社区学习的时间安排,有50.7%的居民希望安排在双休日,34.6%的人在工作日的白天也能到社区学校参加学习,34.6%的人愿意在工作日的晚上参加学习(见图6)。

居民对学习时间的选择与年龄有很大的相关性。愿意在工作日白天参加社区学习的多为50岁以上的居民。50~59岁居民中有52.4%选择周一到周五的白天,60岁以上有64.8%的人选择这一时间段。其他年龄阶段选择工作日白天学习的比例比较低。

更愿意在双休日参加学习的多为49岁以下的居民,选择比例均超过50%,20―29岁年龄段的选择这一时间的比例更是达到68.5%。而相对而言,50岁以上居民中选择双休日的比例在三分之一左右,明显少于其他年龄段。

愿意在周一到周五晚上学习的多为20―39岁的人群,选择比例超过40%,但比双休日有所下降。而对于节假日,各个年龄段的选择比例都很低,说明较少有人愿意在这个时间参加学习。

5.课程教学形式:教室授课和集体活动受到欢迎。教室授课和集体活动是现阶段居民喜欢的社区学习形式,但在未来,网络学习将成为社区学习的重要方式。书本是多数居民目前习惯使用的教材形式,网络媒体教材也有很大的需求。

(1)“在教室上课”和“开展集体活动”是当前居民喜欢接受的课程学习形式。

调查居民中,有52.6%的人希望社区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在教室上课”、47.7%的人选择“开展集体活动”,选择“上网学习”占24,9%,选择“电视广播学习”的有21.6%(见图7)。

(2)网络学习将成为居民未来课程学习方式的重要选择,较年轻的人群对上网学习的兴趣更大。

关于对上网学习认识的调查中,受调查者中有52.1%的人认为上网学习会越来越受欢迎,有37.2%的人认为上网学习不会很快普遍使用,有10.7%的居民表示元所谓(见图8)。

居民对上网学习课程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下降。20―39年龄阶段,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喜欢“上网学习”,这个比例在50岁以后明显下降。集体活动是各个年龄阶段居民都喜欢的学习形式(见图9)。

调查发现,传统的“课堂授课”和“集体活动”仍是目前居民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但网络学习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在社区教育中必将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3)书本是多数居民倾向使用的教材形式。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书本、网络课件、DVD、VCD和电脑-光盘的热衷程度不一,年轻人更喜欢网络课件,年纪偏大的人更喜欢书本教材。

在调查居民中,倾向于使用书本教材的比例是56.3%,希望使用网络课件的比例是35.7%,其他各种形式的教材也有一定的需求(见图10)。

6.社区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缺乏适应需求的课程项目。为更好地开展社区教育,40%左右的被调查居民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缺乏适应居民需求的社区项目”,其次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居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办学条件不足”和“居民参加学习的热情不高”(见图11)。

四、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上海市各区县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具有普遍的需求,且呈现出多元性、差异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1.多元性。社区居民自身特点的多维性,如文化水平、职业背景、生存状态、年龄特征等维度的不同决定了其社区教育课程需求的多层次和多类别,各类居民群体都有其侧重的学习需求。休闲教育、保健养生教育、生活教育以及各种职业培训等不同课程都有不同的关注群体。这一学习需求的多元性带来了社区教育过程中课程内容安排、学习方式和时间选择上的巨大差异。

2.差异性。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或同一城市不同区域

的居民的社区教育课程需求也不尽相同,每个群体都有其特别关注的领域。如就学习内容来看,老年人群体更为关注保健养生类课程,年轻人群体对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更为关注。其次,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上,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群体也不尽相同。退休的居民更倾向于在工作日的白天学习;在职的居民群体则希望在双休日参加社区教育。

3.实用性。作为成年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课程学习通常都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其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一般着眼于帮助其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或者是满足个人的某一方面兴趣,如保健养生教育、职业培训和生活教育类课程受到欢迎。从中可以发现,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简单地追求知识结构上或理论上的完整,而是根据一段时间内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内容来进行取舍。

(二)建议

1.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让他们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切实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致力于为每一个社区成员创造机会,满足每一个成员的多种需要,为所有年龄段的居民提供学校课程、娱乐、健康、社会服务以及职业准备培训。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在参加社区教育的过程中,社区教育课程对居民学习动机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因此,只有能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课程设置和安排才能调动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的选择与安排应是多元化、多层次和从实际出发的。

2.进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逐步规范社区教育课程,从群体需求出发形成合理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本次调查发现,社区群体对课程学习内容的需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休闲娱乐类的课程,有职业技能培训类的课程等。为了进一步规范社区教育课程,需要聚焦特殊群体需求,逐步梳理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合理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

第3篇:社区教育调研范文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弱势群体 保障机制 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社会成员因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剧烈的分化而被迫重组,成人弱势群体“弱化”的趋势日益显化和突出,引发了系列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公平的普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救助是改变弱势群体现状最强有力的武器。本课题研究以永州市若干县区的社区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农民、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障人士等成人弱势群体)为调研对象,分析成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现状。

1.研究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意义

1.1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是偏远的县区,弱势群体的教育越是难以保障。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途径。如果弱势群体被排除在教育的大门之外,那么教育根本无法在社会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只会为社会埋下越来越多的隐患和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矛盾重重。

1.2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弱势群体亦是人类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数都有家庭,有为了自身和家庭生存生活的压力和动力。教育一直是基层社会人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教育基本上成为他们摆脱困境最关键的出路。实现社会资源公平调配,一直是社会和谐追求的物质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弱势群体必须也应当接受教育,甚至是良好而全面的教育,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改善家庭困境的现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2.关于湖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的调研

此次我们选择了4个县区的若干社区进行了调研,总的来说,其中有2个社区所处的县区经济条件较好,多数农民工是在广州沿海等地务工,经济压力较小;有3个社区所处的县区经济条件较差,其中有1个社区是新设社区,是整合了周围几个村子建成的,无论是社区的设施还是社区工作人员,都显得有些相形见绌。具体的调研情况如下。

2.1社区弱势群体的人数占该社区的人口比例

由表格数据可知,农民工、农民是成人弱势群体的主力军。

2.2社区弱势群体现有的教育方式及主要项目

经调查可知,最普遍的项目是盲人按摩等针对残障人士的教育培训,占成人弱势群体主力的农民工、农民很少有实用的教育培训项目。

2.3社区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满意度)

由数据可知,因项目针对残障人士的较多,所以残障人士愿意再次选择学习培训,其他的则很不理想。

2.4社区弱势群体对目前社区提供的教育形式的建议

3.结语

从调研可以看出,政府在保障成人弱势群体的教育方面,手段单一,效果有限,尤其受到当地经济条件的决定性影响,政府支持显得单薄而收效甚微。在经济条件差的社区,投入甚少,社区人员“自身难保”,弱势群体的教育更加难以保障。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方面,现状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

[1]纪永回.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13(11):46-47.

[2]陈乃林.基于社会治理视角的社区教育管理创新路径选择[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60-61.

第4篇:社区教育调研范文

【关键词】社区音乐教育 多元化 价值

一、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主要由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和社区音乐教育三个基本模块构成。

社区(Community),顾名思义,即居民相对固定的生活环境,是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组织。社区音乐教育(Community music education),即在相对固定的生活范围内开展与传授音乐知识相关的活动。

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音乐文化繁衍承袭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我国和谐稳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中,社区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笔者及其团队走访调研了广州地区的西二琴行、黄钟琴行、卓越琴行、嘉谊轩琴行、星海之子音乐学校、卓博艺术学校、奥斯卡培训、虹艺培训等数所社区琴行和培训学校以及相关幼儿园。综合调研情况,本文以广州地区社区音乐发展情况为例,分别阐述当前的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呈现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价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于我国多年来实行开放式经济的发展模式,因此,对于社区基层单位所辖范围内的音乐教育机构的管理可以说是十分宽松的,只要具有最基本的资质,办好相关手续,即可开始宣传招生。目前,以广州地区为例,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主要包括公立学校艺术实践培训部门、私营琴行、音乐教师个人等。有的社区也以社区名义在其管辖的区域内开办艺术培训班。

2.社区音乐教育办学形式、内容多元化

由于社区音乐教育地点多设置在居民区内,虽然其基础设施和办学规模都不及学校,但与“便利店”一样有着快捷、便利的特点,不仅学习地点多,离学员居住地近,免去了学员来回奔波的苦恼,而且社区音乐教育学习的内容相对齐全。此外,社区音乐教育模式还可以应学员所需,量体裁衣地为其设置教学内容和进程,而不像学校音乐教育一样必须受到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学大纲指导意见的约束。

学员们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音乐表演技巧,也可以根据个人的经济基础来选择上课形式(集体课、小组课、一对一小课),还可以在节假日或在每天的休息时间来社区音乐教室学习音乐。不少学员在学习音乐之余还兼学了其他特长。

以广州地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社区教育中,音乐教育仍然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而在社区音乐教育培训中,器乐音乐教育的人数又是最多的,占到了整个社区音乐教育的一半以上(表1、表2)。可见,社区音乐教育机构在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作用不可小觑。

社区艺术培训各专业名称 各专业培训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音乐培训 31%

美术培训 22%

礼仪培训 3%

播音主持 5%

模特培训 8%

服装培训 8%

书法艺术 5%

舞蹈培训 18%

表1 社区艺术培训各专业比例分配表

社区音乐专业培训内容 音乐培训各专业方向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声乐专业 5%

器乐专业(含钢琴) 53%

视唱练耳 12%

乐理 12%

合奏课 3%

其他 11%

书法艺术 5%

舞蹈培训 18%

表2 社区音乐培训各专业方向比例表

(数据来源:综合琴行、培训学校调研内容)

3.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结构多元化,学员市场相对稳定

与学校学生相异的是,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的学习目的呈多元化的特点。根据调研结果显示,56%以上的学员都以填补个人的空余时间为主,绝大多数学员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或孩子增加一项业余爱好,音乐教育的娱乐化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了体现(表3)。

学员参加社区培训的学习目标 所占比例

目的一:以满足个人爱好为目的的业余培训班 56%

目的二:以音乐表演为专业所参加的长期学习班 11%

目的三:以升学为目的所参加的强化短训班 33%

表3 学员参加社区音乐培训的学习目标比例表

另从所调研的情况来看,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的社会层次呈现多元化,从工作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在职的和非在职的;从年龄层次来分,可以分为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成人等;从专业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从学习目的来分,可以分为以满足个人爱好为目的的业余培训班、以音乐表演为专业所参加的长期学习班、以升学为目的所参加的强化短训班等。凡此种种,都让社区音乐教育的培训机构得以有效运转,又因为学员和培训机构各取所需,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的学员队伍是相对稳定的(表4)。

社区音乐培训学员年龄段 各年龄段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幼儿园阶段

(3—7岁) 56%

23%

小学阶段

(7—12岁) 33%

45%

初中阶段

(12—15岁) 19%

高中阶段

(15—18岁) 11%

成人阶段

(18岁以上) 2%

表4 社区音乐培训学员各年龄段所占比例表

(数据来源:综合琴行、培训学校调研)

4.社区音乐教育办学竞争日趋激烈

在当下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环境中,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根据笔者所走访的社区音乐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情况来看,其竞争日趋激烈:有的社区往往会同时存在几家音乐学校,有的大型社区甚至有十几家微型社区音乐学校。培训地及环境也参差不齐,有的是租用一套民用住房,通过改装,放入几架钢琴,便开始对外招生;好一些则是租用比较大的社区商业租铺,进行改造形成校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培训机构不断招收新教师,开辟新教室,扩大招生。不少投资者尽管是非专业人士,因为发现了这块市场利润,因此也积极投资加盟。有的品牌还形成了连锁店、便利店的模式,换言之,只要培训机构有一到两个长期稳定的教师,便可以加盟、开课。开办社区音乐教育培训班手续简单,几乎不设标准的办班条件和投资收益额度的不断增加,都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其教学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社区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价值

根据以上广州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尽管社区音乐教育在当前存在不利的因素,但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仍然值得肯定,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有利于在非音乐专业人群中拓宽音乐教育的受教范围

社区音乐教育虽然机构小,但是数量多,因此其辐射面也非常广泛。有的大型小区甚至开设了多家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诸多的培训机构见缝插针地安插在社区中,在非音乐专业人士中普及了音乐基本知识,对非音乐专业人群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人士的施教范围。

2.社区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

众所周知,学校音乐教育的施教范围相对较小,且学校音乐教育的时间也受到了相对严格的限定,而社区音乐教育恰恰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这些不足之处。其时间相对灵活,无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休息时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都能够根据学员的要求来安排音乐学习的时间。部分学员由于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娱乐需求,因此,在家庭经济条件或家庭住宅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没有购置乐器,社区音乐培训机构还会向这些学员提供乐器租用的便利条件。这也使得音乐教育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音乐教育的受教育人群的数量,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社区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首先,有相当大数量的学生都是抱着业余音乐爱好者的目的来学习音乐的。在教学工作开展后,学生的潜能被教师有效地挖掘出来,加上外界条件的激化和催发,这些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显山露水,在学生个人努力和家长、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逐步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选拔对象。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而言,培养对象的可选择性的增加有利于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其次,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专业音乐团体走向市场。在我国文化市场进一步改革的大环境下,全国数量繁多的专业音乐团体都纷纷走向了市场。可以说,观众对音乐的认识及其个人音乐修养决定了专业音乐团体演出市场份额。只有观众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才有可能对音乐观赏产生一定的需求,才有可能增加专业音乐团体在文化市场的份额。在此,社区音乐教育在提升非音乐专业人群的音乐素质方面功不可没,它的迅速发展使得专业音乐团体的听(观)众数量不断增加,音乐听(观)众的素质不断提高,音乐听(观)众的社会层面从学校到企业,从机关到基层不断延展,专业音乐团体有了足够的维系自身发展的运转资金,也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态势。

再次,有利于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大体可以分为音乐教师、专业音乐团体的演职人员、与音乐相关的编导工作等几个方面。不少学生和学生家长更多的是倾向于能成为一名音乐教师。然而,学校的生源一再减少,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降低,又因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技巧专业性较强,所以学生的就业面也相对较窄。在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变得更加模糊的大环境下,应该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是这些毕业生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选择。数量繁多的音乐培训机构为音乐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相对较多的工作岗位,并且相对稳定的学员队伍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来源,为其将来的工作、生活提供了立足之地,有效地缓解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综上所述,社区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意义亦是极其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第5篇:社区教育调研范文

**巷社区和**巷社区根据本社区中小学生距城区中心较远且居住分散的实际,在与区内中小学生建立假期定期签到联系制度的基础上,组织**名和**名中小学生分别进行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尊老爱幼—爱我家园献爱心、书画作品比赛活动。

**街社区根据本社区居民大部分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子女爱好广泛、整体素质较高的特点,累计组织**名中小学生在社区分别举办了绘画展览、个人才艺展示会、瓜州所见所闻座谈会、社区民警讲安全活动,开阔眼界,陶冶中小学生情操。

**巷社区根据本社区片大、住户繁杂、交通拥挤的现状,邀请县政法委领导在社区连续为**多名中小学生讲解法律法规知识、交通安全知识、消防呼救常识、远离和拒绝常识等,教育中小学生遵规守纪,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二是县关工委连续举办大型爱国主义、爱在家乡关爱活动。在指导乡镇和城镇社区关工委层层开展青少年关爱活动的基础上,县关工委又连续举办了多期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关爱教育活动。从2月14日起,县关工委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影视厅为县城社区中小学生举办了8场“认识**,热爱家乡,争做文明小公民教育报告会”,由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x同志以“祖国与瓜州”为专题,讲解瓜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放映反映**历史的纪录片《风库的变迁》和记录**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宣传片《大风歌》,受众达**人。经过精心筹备,2月21日在县城举办了中小学生《我的家乡在**》演讲比赛,由县关工委青少年教育关爱团**名成员做评委,邀请50名离退休老干部与中小学生济济一堂,老少同乐。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名中小学生分获

一、

二、三等奖,**名中小学生获得优秀奖,**个社区获得优秀组织奖。

三是配合市关工委工作组对瓜州关工工作的调研工作;4月中旬,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x、市委老干局副局长、市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x组成的市关工委调研组来**调研,我县关工委组织了由县总工会、团县委、妇联、科技局、司法局、教育局、以及县城社区、县关工委青少年教育报告团的代表参加的关工工作座谈会,并随同市关工委调研组到**县**小学进行现场调研,搜集基层学校关工工作第一手资料,取得收效。

四是制定印发了《**县开展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班集体活动实施方案》,确定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试点并正式启动;为了贯彻全省关工委工作座谈会精神、落实市关工委(**)05号《关于转发<**市**小学创建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班集体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以**经验推进全县“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班集体”和“小公民道德之星”创建活动,结合我县实际,会同县教育局于4月30日制定了《**县开展小公民思想道德先进班集体活动实施方案》,并印发了x关工委发(**)02号《关于印发<**县开展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班集体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从**年4月起,在县城**小学和**镇**村小学先行试点,推行**市东街小学创建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班集体活动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五是按市关工委部署上报**名“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我们采取个人自愿和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名热心青少年教育工作、积极参与关工事业的“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上报市关工委审批。

今后的重点工作和存在的问题

抓好全县“小公民思想道德先进班集体”和“小公民思想道德之星”创建活动,做好**小学和**镇**村小学试点工作。

一是基层关工组织建设还有缺口,**个新建移民乡乡村两级关工组织还未建立,县内工业企业关工建设还是空白,全县建立整体关工组织的比例还不足**,需要克服阻力,加大工作力度。

二是全县关工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个别基层关工委及关工组织工作开展一般化,创新力度不大。

三是各级关工委多为兼职机构,缺乏专一的工作和活动场地、设备和车辆,制约着上下级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6篇:社区教育调研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生活状态;行为情境;精神生活物质生活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42-04

1.调研背景、目的与意义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情境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建筑行业工作者而言,需要仔细深入地了解这类特殊人群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情境,从其生活的根本需要出发,设计出能为他们生活提供最大便利的建筑和最合理的城市规划以及能使环境最大优化的景观设计,从建筑和环境方面帮助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2.调研的形式、内容及环境

以长沙为城市代表,通过对长沙城区老人生活状况及行为情景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行为情景,包括经济状况,子女状况、就医状况,以及他们对城市、社区的印象。为了获得全面的材料,通过现场访问、问卷调查、现场行为观察、拍照等多种形式,来深入了解老年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细节,如儿女状况,经济状况,医疗状况,娱乐休闲等。根据居住环境的不同,将长沙的老年人群分了三部分:老城区、新老交替区、新城区,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居民区进行调研:长沙五一路老街、岳麓大学科技园区和阳光100小区。

3.调研材料统计与分析

调研的内容包含三十多个项目,逐一将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通过表格的形式汇总。下面是部分调研结果。

4.现存的几个主要问题

4.1物质生活

经济条件:三个社区的老人主要的经济收入是退休金,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居多,但也有低于500元的,例如在新城区月收入低于500元的占调研总数的29%,虽然这是一个较好的社区,但由于这部分老人以前没有职业或是农民,没有退休工资,现在住在子女家。同时有的老人月工资高达7000~8000元,不同的老年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是较大。另外,在三个社区中,受到政府救助的老年人都只是一小部分,与此可见,政府对困难的老年群体的救助还是有些不够。

居住条件:老人的生活环境应当引起小区管理人员的重视。老城区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认为非常舒适,有接近一半的老人认为不理想;建筑一般年久失修,所以居住的人群也不太注重卫生的保持,对他们的生活情绪与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居住条件有待改善。在新城区和新老交替区,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居住环境非常舒适,说明较新的城区对环境的规划管理较好;新老交替社区位于岳麓山下,空气质量和绿化等都较好,周围是大学校区,社区风气好,住房条件较好,附近有老年活动中心和著名景点,居住条件较好。阳光100社区是一个新的社区,相比另外两个社区该社区有着浓烈的现代化气息,小区内有完善的体育娱乐设施,道路组织合理,房屋设计新颖合理,采光和通风条件都很好。

医疗:在调研的三个区域附近,都有较大的医疗机构,在针对老年人群的医疗消费的调查中,很多老人医疗消费都在五百元以下,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每月的医疗消费超过了两千元。针对医疗保险问题,三个社区中较多的老人表示有城镇医疗保险,在阳光100社区该比例较小,只有56%,因为多数老年人是从农村过来和子女居住在一起,所以办理城镇保险比例较低,而农村医疗保险该社区比例最高达到17%;三者中新老交替大学城区的保险率最高,说明学校机关对教职工的医疗保险办理工作较为到位,至于老城区,未办理保险的居民人数较多,医疗保险还有待普及。但是总体来看只有极少的老年人表示没有什么办医疗保险。因此,老年人群的医疗还是有一定的保障的。

交通:在三个社区附近都有城市主干道,交通比较方便,由于在老城区主要为小巷子,道路的设计和施工不合标准,整体交通条件较差。在调研过程中,有较多老人反映,由于根据相关规定一定岁数上的老人可以免费乘公交,但在乘车过程中,许多司机有歧视老人的情况存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损害了老人的自尊,因此社会在为老人服务时还要改善自己的态度。

购物:通过对三个社区的走访,我们发现三个社区购物条件都还较好,其中阳光100社区的购物条件最好,在该社区有较多超市,且超市的规划位置也较好。在老城区,较大型的超市不多,老人在菜市场买菜,管理的较差。在新老交替区,有老人反映周围缺少一个菜市场,居民买菜购物不方便,大型超市较远,增加了购物难度。

养老: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老人都有至少一个子女,但也有极少数的老人没有子女,因此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有待政府来解决。老人们的养老意愿类型较多,约有一半的老年人表示想自己和配偶来料理,这一比例在阳光100社区更是高达66%,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想与子女同住,在老城区,还有较多的老人表示想住到养老院。同时对子女的养老意向调研发现,在阳光100社区,绝大多数的老人子女都想来亲自照顾老人,这在另外两个社区,该比例都接近50%。

4.2精神生活

家人及亲友状况:三个调研区的老年人群都有接近60%的人是和配偶或者子女一起居住的,但在新城区和老城区有较多的老人是单独居住的,这部分老人在平时生活中一类群体,他们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关心,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娱乐活动:在三个调研区域中,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他们坚持经常参加运动,使社区的运动场地和活动时得到了充分运用,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价值,但由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只是偶尔参加或者是从不参加,情况还是不太乐观。而且老城区娱乐设施极其少而且简陋,这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老人们的娱乐需求,有些老人只能看电视或者听广播,或者到沿江风光带去散步娱乐形式相对较单一;在新老交替城区,有较多的娱乐场地和娱乐设施,有36%的老人表示经常参加活动。在阳光一百社区,有活动场所和活动器械,有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老人们参加活动多且积极。

城市印象:许多老人对于回答最能代表长沙的事物问题时,回答结果多样,既提到了建筑如定王台、杜甫江阁,也有山川如岳麓山,但回答岳麓山的居多,可见长沙人对岳麓山有很深的感情。同时除了极少的人觉得生活在长沙不幸福外,绝大多数老人都觉得较幸福或者很幸福。

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致力于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挖掘老年人的潜能,使得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年教育不同于国民基础教育、学历资格教育和职业教育,因为老年教育不存在目的,是一种没有外界压力、没有思想负担的教育,是名副其实的“愉快教育”。老年人的养老不仅包括物质支持和生活照料,还包括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忽视精神赡养,认为老年人不愁吃穿,老有所养就可以。事实上,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往往是人们进入老年期后最缺乏的需求之一。

4.3年轻人的养老意向

在对年轻人的养老意向调研中,被试者男女比例均衡。透过这项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年轻人承认老年群体是一个很需要年轻人照顾的群体,但很乐意跟老人一起生活的人只占46%。当谈到养老困难时,71%的被试者认为是由个人经济困难带来的,也有人表示是自己责任心不够强。在养老决心上,只有52%的被试者认为他们一定能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另外在养老方式上,56%的被试者想由自己来照料老人,也有29%被试者想请保姆照顾。同时在调研中几乎所有被试者都有一个共识,即社会对老年人群关注度不够。

4.4养老设施建设

其一,养老设施开发建设经验不足。目前在投资模式管理服务方式,老年人群细分等方面均有待改进,例如,由于建筑形式不符合管理模式,实际运行中增加了劳动成本。其二,建设者对老年人的需求缺乏了解。老人房间如宾馆标间,缺少适老化设计,老人只能在浴缸内洗淋浴,进出很危险。其三,管理与建筑设计软硬件未能协调,如:护工24小时与老人一起生活,需要考虑护工的生活空间。其四,盲目追求奢华设施。运动设施不符合老人的生理特点,老人较少使用。其五,部分老年住区变相成为高端地产。部分项目借老年地产为名,获取土地优惠政策,但实际变相为高端低密度商品住宅项目。

5.目标与对策

老年个体社会适应性程度的提高取决于个体本身与周围大、中、小环境的互动和相互协调,对老龄化的态度也取决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种种“决定”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社会如何看待老年人和老龄化过程。尊敬和照顾年长者是世界任何地方人类文化中的少数不变的价值因素之一,它反映了自我求存的动力同社会求存的动力之间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和进步。为此,我们应从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三个有代表性的环境中寻求提高老年社会适应的积极对策。

大环境——政府应采用的相关对策:政府的努力代表的是老龄研究的务实型方向,而针对人口进一步衰老的社会现实,维持与增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是此时期处理这一趋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一大理论研究主题。

中环境——社区的对策:通过公众教育,促使人们认识到老龄化是整个社会应关切的问题;建立健全社区养老医疗和求助体系,提高基本生活适应能力;注重开发社区老年人力资源和老年人才资源;促进老年人更加积极的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依托社区资源,弘扬积极养老文化;发展社区老年文化,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小环境——家庭的对策:维持并增进世代之间的团结;发展社区家庭网络养老;提倡子女赡养老年人;鼓励老年亲属、朋友问相互走往;提倡以个人储蓄为主的自身养老;选择适合的居住模式,如:与子女分开居住、与子女等多代人共同居住;提高老年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动性;为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性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建筑设计需要针对老年人特殊设计的几点:针对体力的衰退;针对智力的衰退;针对视力、听力的衰退;针对易发生突然性病病变;针对心理上的失落感、孤独感;针对生理上存在缺陷与残疾的老年人。

第7篇:社区教育调研范文

一、积极采纳意见和建议,调整免费教育报销流程

二、主动深入企业,积极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软环境

在第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中,3月30日,社会事业局解到**中芯国际公司企业员工子女上幼儿园困难,中芯公司想利用单位现有场地改建幼儿园,以解决员工后顾之忧后。切实解决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困难,正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效的好机会。局班子高度重视,率教育处有关同志立即主动与**中芯国际公司、**成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联系,就企业目前急需解决员工子女的教育需求情况进行深入交流与沟通。在对中芯公司规划中的幼儿园场地进行实地察看后,我们对幼儿活动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提出了专业指导意见。表示中芯公司举办幼儿园的相关场地、配套设施、教育师资达到政策规定的基本要求后,将在政策范围内特事特办,尽量简化中芯公司申办程序,加快审批进度,使中芯公司员工子女能尽快入园,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为企业发展服务。

**中芯国际公司、**成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社会事业局务实的工作作风、主动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工作态度表示出极大地赞扬,并表示有社会事业局的真诚服务,公司将会为**区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深入基层调研,主动服务企业,改进审批流程

在第一阶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卫生与计生处深入基层调研,主动服务企业,将卫生许可部分审批权下沉到街道办事处,改进审批流程,大大提高行政效能,得到服务对象的好评。

1、针对从事单纯预包装食品销售的小型超市、副食品店单位或个人的卫生许可证审批等,采取"先发证后监管"的工作模式,将以往发证前的卫生监督置于发证之后,变前置为后置,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申报资料,填写《卫生许可申请承诺书》,经政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审查通过后,即可立等取证,变承诺为即办,大幅缩短办理时限。

四、主动深入园区和基层调研,积极为文化服务对象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怀着虚心听取企业和基层意见,为企业和基层提供真情服务的热情,局领导率文化处的同志们主动深入企业和社区,与企业负责人、员工和文化经营业主面对面,开展了集中调研、深入实践、真心听取各类文化服务对象意见和建议的工作:

1、4月8日-15日,集中开展文化服务对象走访调研活动,针对社区干部群众、文化经营业主和园区企业员工分别组织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项调研座谈会,共收集问题16个,收到了良好效果。

2、结合自身牵头组织实施"好书赠农家--文化资源再利用"**区捐赠活动实际,向邛崃市261个农家书屋对口援捐书刊、音像资料154590册(份),总价值约160万元,在全市提前超额完成捐赠任务,有力推进了城乡文化资源统筹协调发展;

3、针对"希望进一步加强文体活动组织,更加丰富社区群众、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群众意见

,立即调整全年问题活动安排,组织了"**杯"第三届企业篮球赛和**区全民读书暨第六届社区文艺汇演,参与群众近3000人次。

4、针对园区企业比较集中反映的文体活动场地缺乏问题,社会事业局迅速对具体需求进行了调查,相关工作措施及配备设施将很快会得到落实。

5、针对园区企业反映的活动宣传覆盖面不足的问题,迅速建立了**区企业文体交流QQ群,邀请企业行政负责人进行在线交流,在收集到可贵意见的同时,受到了园区企业的一致欢迎和肯定。

五、加快道路命名,做好服务企业工作

在学习实践调研活动中,针对石羊街办提出的**硅宝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八号花生企业门牌编制调整涉及附近新建道路命名事宜,我们高度重视。4月10日,局领导率民政司法处相关人员到现场勘查该片区道路,并就新建道路命名和企业门牌号编制的调整与石羊街道进行了反复磋商。由于道路命名的审批权在市民政局和市政府,而且还需要进行道路公示和专家论证等环节,办理时间较长。为了有效服务基层和企业,在局领导支持下,迅速向市民政局请示汇报,反复协调沟通,最终征得市民政局同意,变通办理程序,特事特办,于4月15日对新建道路进行了命名,有效的解决了企业门牌号编制调整问题,为街道、企业提供了高效有力的服务。

六、反复深入调研,完善社区建设和民生保障工作措施,提高决策的民主科学性

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局领导率民政司法处相关负责人深入各街道、社区和困难群众家中就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管理服务、民生保障救助等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反复听取街道、社区和居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真分析研

第8篇:社区教育调研范文

【摘要】城中村的发展一方面是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人口素质和文化发展的问题。加强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切实了解社区居民文化基础和文化需求取向,继承和发展社区优良的传统文化习俗,发挥大学生和外来人口这些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的作用。并注意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共同探索和创新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城中村 社区文化建设 外来人口 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0-02

“城中村”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有的现象,认清“城中村”现象,有助于把握我国城市化的特殊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道路;而探讨“城中村”的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城中村”的改造,进一步推进“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本文试以G市L街道的调研为切入口,对当前“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体验观察与阐释,并对发展走向提出笔者的思考建议。

 

1 L街道及其社区文化的基本情况

L街道办事处管辖下的L中心居委和K居委两个居委会(即是原未进行“村改居”的L村,为考察完整意义上的“城中村”,本文尊重历史与现状,调研对象包括上述两个居委,并从表述方便上考虑,在下文将两个居委会按现行街道建制统称为L),是G市区最早发展起来的“城中村”之一,其所在地是规划中G市未来的城市中心——Z新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发展成为G市集金融、贸易、展销、购物、文化、服务、居住、办公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因此,其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 “城中村”的典型,更对“城中村”社区文化的如何发展提升具有启发性意义。

 

L街道现有本地人口约6300人,外地人约12600人,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人口比例是1:2。根据该社区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本地居民高中以下文凭占33%,中专或中技文凭的占25%,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占40%,研究生学历占2%。各种职业在这里广泛的存在,其中党政机构有关的从业人员占1%,企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占8%,个体经商占25%,自由职业者占32%,其他占34%。

 

街道有一个文化站,文化站设站长1人(属街道办事处正式编制人员),另有3名专职工作人员(聘用制)。文化站建有培训室、舞蹈室、旱冰场、老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现有各种业余文艺活动团队12个。共建单位有G市聋人学校、某某小学、小区某某花园。文化站一直致力于整理当地民间文化,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化遗产有乐社、醒狮、龙舟等,且此三者都在G市有关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文化站于2003年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

 

L街道是某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该高校公共事业管理系的部分学生被街道居委会聘为“社区助理”。地域内的其它几所高校常与L街道联合开展“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宣讲、文化表演、志愿者活动等。

 

2 调研分析

在L街道党政领导和团委的大力支持下,笔者于2009年2-3月,通过采用访问、座谈、实地察看、抽样问卷、参加活动等方式方法,对街道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其中,发出当面访谈抽样调查问卷220份,调研对象为包括本地和外来人口的居民,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是90%;回收答卷中,本地人口所做的问卷共有72份,占36.4%,外地人口所做的问卷共有126份,占63.6%。

 

2.1 居民的文化基础教育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中村”的本地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通过房屋出租、集体分红等获利又比较容易,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在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上进一步提高的愿望。L街道近年来一直开设村民素质教育课程,提高本地居民的素质。在调查到的72位本地居民中,共有36位(占50%)参与过村民素质教育课程,其中有49%的人认为参与村民素质教育课程对他的帮助非常大或比较大,31%的人认为帮助一般,20%的人认为帮助不大或没有什么帮助。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被访者还是保留一定程度上的“村民保守心理”,对于“L街道的文化活动都只是L街道本地人的活动”,有42%的人比较赞同这一说法,有31%的人不太赞同这一说法,有27%的人不赞同这一说法。这一定程度反映出村民素质教育课程所起的作用,只是还必须再进一步的加强。

 

2.2 居民的社区文化参与认同

调查显示:只有25%的居民在街道办举办的文娱活动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有40%的居民扮演观众的角色,但是却有25%的居民很少或几乎没有去关注过。38%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的社区的文化活动不丰富,有29% 的居民认为太欠缺。有关文化站的使用,有21%的人表示经常去文化站活动,有27%的人表示很少去文化站活动,12%的人没有去过文化站。有关图书室的使用方面,有59%没有办理图书室的借阅证,有28%办理图书室借阅证,在办理图书室借阅证的人中,有45%的人经常或比较经常去图书室借书,7%的很少去借书,10%从不曾去借过书。有84%的人觉得图书室能够满足或一般能够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求,有10%的人觉得不是很能满足,有6%的人觉得不能满足。而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现状的认同上,只有18%的居民认为L街现阶段的社区文化建设非常符合或很符合省特级文化站的称号,34%的居民认为一般符合,17%的居民认为不符合,25%的居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其获得省特级文化站这件事,这一方面由于其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省特级文化站的建设过程中忽略了调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

 

2.3 居民的文化需求取向

调查中显示,L街道居民的空闲时间比较多,有33%的居民表示基本上一整天都有空的,而有55%的居民在空闲时间主要进行户内活动,只有23%的居民表示在空闲的时候会参加街道办举办的文娱活动。60%的居民表示他们是愿意参加社区举行文化娱乐活动,但是67%的居民表示社区的文化活动不丰富。在选择文化活动方式上,有24%的居民表示喜欢参加社区举办的集体活动,有37%的居民更喜欢参加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有24%的居民喜欢参加一些外来团体组织的文化活动。至于L街道目前的文化设施能否满足其文化需求,有59%的人觉得完全或基本能够满足,有40%的人觉得不满足,有10%的人觉得很不满足。这些一系列数据显示出L街道现有的文化活动仍未能满足居民的需要。

 

第9篇:社区教育调研范文

(一)摸排调研

进一步了解了汉沽青少年思想现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合理建议,为下一步工作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二)推进“面对面”活动深入开展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青少年事务工作中心、工作站、联络站工作职能,以法制教育为主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与青少年开展交流谈心活动,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心声,代言诉求,不断丰富青少年社会法制教育工作内容。

(三)组建青少年法律服务中心(站)

聘请法律工作者为青少年社区法制教育顾问,定期开展青少年法制服务行动,随时处理生活中的法律纠纷,答疑解难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二、加强宣传,拓宽法律知识传播途径

(一)法制安全教育培训

完成针对汉沽法制副校长、法制宣讲员、学校团支书、少先队辅导员、社区法制辅导员、重点青少年帮扶人等相关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训。

(二)法律知识宣传

结合法制宣传日、国际禁毒日等节点,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采用展牌、视频、广播、咨询等传统方式与QQ群、微博、短信等新媒体相结合进行法制宣传和答疑解惑。利用共青团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引导重点青少年学习了解法律知识。利用各校“校讯通”平台,开设“大手拉小手”法制安全知识短信课堂,通过向家长发送法律常识、案例分析短信息,再由家长传授给孩子,营造“大手拉小手、全家学法律”的良好学法氛围。

(三)法律知识巡讲

面向汉沽辖区内各学校、各社区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典型案例宣讲活动,传播法律知识,传授自护技能,提升维权意识,并通过宣传达到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授课者可以是专业法律工作者,也可以是经法制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的学校、社区法制辅导员,以及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人。

三、加强体验,发挥实践基地职能作用

(一)创建“体验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依托法院汉沽审判区创建“体验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以案述法”情景再现、少年法庭模拟、法官讲法、青少年模拟陪审员设立、情景剧展演等体验式法制教育活动。

(二)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依托公安局、司法局看守所、少管所和110接警中心等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带领青少年参观走访、现场说法,警示青少年自觉学法、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展防灾减灾自护体验教育活动。依托消防支队、武警支队开展模拟演练、图片课堂、安全自救和教授青少年简单防身术等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自护自救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