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

第1篇: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员工收入;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04-02

通货膨胀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现象。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对企业员工的收入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如何制定薪酬政策以更好地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通货膨胀概述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大概可以分为“货币派”和“物价派”两类,前者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强调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即货币数量的发行超过社会产出的增长率,造成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后者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包括工资、劳动力等所有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且上涨趋势不可逆转。因此,综合上述两个学派的观点,通货膨胀可以界定为在经济运行中由于货币过量发行或者其他因素共同影响下的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现象。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通货膨胀的本质为物价总水平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上升的货币现象;(2)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可能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也可能是其他经济因素发生了变化;(3)各国应该结合国情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率、工资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以及社会心理预期等等来确定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分界线。

在复杂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通货膨胀现象日趋多样化,在现实中,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通货膨胀分类。其一,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程度划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压抑型通货膨胀,前者指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或者服务的超额需求引起的价格或者工资水平的上涨,后者指经济运行中存在政策等因素干扰时,商品或者服务的超额需求不能完全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而是反映为排队、购票等;其二,按照通货膨胀率的不同程度来划分,物价总水平上涨率不超过4%,为爬行的通货膨胀,上涨率在4%~7%之间的,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上涨率在7%~10%之间的,为奔腾的通货膨胀,上涨率超过10%,且加速上身的,为恶性通货膨胀;其三,按照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来划分,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超额总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即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推高企业商品价格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即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引起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对员工收入的影响

中国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通货膨胀的发生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均产生影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以及价格总水平数据的可获得性,下面用物价上涨来说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既可能推高企业员工收入,也可能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使得员工工资的购买力下降。

1.在超额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条件下,商品或者服务的需求超过供给,为企业提高利润提供了可能,因此,企业有必要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补充劳动力资源。这时候,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了,名义工资相应的也会增高。

2.通货膨胀条件下,物价持续上升,使得企业员工生活压力加大。据《新资本》杂志针对企业职员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93.17%的接受调查者认为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对其生活有影响,2.15%的接受调查者认为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对其生活没有影响,4.68%的接受调查者对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没有感觉。可见,通货膨胀对企业员工的生活具有较大影响。据《新资本》杂志针对企业职员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48.56%的接受调查者表示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工资涨幅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34.53%的接受调查者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房租、房价等不断攀高,生活压力倍增;12.95%的接受调查者表示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不断攀高;3.96%的接受调查者表示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生活其他方面。可见,通货膨胀条件下,物价上涨,员工工资的购买力下降,给企业员工的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总之,通货膨胀不仅让企业员工工资购买力下降,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

三、针对性措施

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由于员工面临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而薪酬水平上涨幅度有限,员工生活压力加大,负面情绪增多,士气容易低落,离职意愿加强,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采取措施帮助员工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帮助企业留住合适人才。具体来讲,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制定精细化的战略规划,应对通货膨胀对员工收入的冲击。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员工面临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相应地不断上升。为了更好地应对通货膨胀给企业以及员工带来的影响,企业应该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短期内的通货膨胀水平做预测,了解当前实际通货膨胀率,从而为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帮助员工应对通货膨胀对收入造成的负面影响。

2.工资与物价指数挂钩,即根据物价补偿的原则,企业员工的货币工资随当期物价指数浮动,从而达到自动调节企业员工收入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工资表只列出等级工资的指数,实际工资的货币额等于工资指数乘以最低生活费,最低生活费则依物价的变动而变动。这样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随物价指数变动而变动,工资的增长高于或至少不低于物价的上涨。

3.优化员工薪资福利。针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其一,企业可以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多种娱乐方式,为员工提供工作餐、带薪年假等福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其二,企业可以优化薪资结构,如适当调薪、带薪年假、发放节日礼金等,让员工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其三,可以为员工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让员工看到未来的晋升空间;其四,制定员工持股的相关政策,让骨干员工入股,使员工能够为企业奋斗。

4.构建常态的内部培训体系。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可以通过构建常态的内部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为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投资。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通货膨胀的契机,通过培训疏导员工的负面情绪,提高员工工作的士气;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安排员工参加各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为员工充电。

5.打造无缝隙员工沟通平台。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员工负面情绪增多,士气容易低落,离职意愿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严重时甚至发生悲剧。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牵头打造沟通平台,搭建员工与企业决策人、员工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与主管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平台,帮助员工疏导负面情绪,应对通货膨胀的冲击。

总之,通货膨胀作为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具体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对企业员工的收入具有明显的影响。企业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战略规划、工资与物价指数挂钩、优化员工薪资福利、构建常态的内部培训体系、打造无缝隙员工沟通平台等措施,降低通货膨胀对员工收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需平衡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对一个国家经济而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还有失业率是最为关心的三点。其中大国最为关心的是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货膨胀。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通货膨胀率逐月攀升,到2011年7月达到了6.5%高位,创37个月以来新高,8月份以及9月份通货膨胀率仍处于6%以上的高位,处于一个严重通胀的阶段。通货膨胀率的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并开始冲击实体经济,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通货膨胀率攀升原因分析

1、流动性过剩

我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依然偏松,根据央行的统计2011年6月新增贷款高达6339亿元,上半年新增贷款累积4.2万亿元。6月广义货币M2增速达15.9%远高于名义GDP增速,总量升至78万亿元,我国货币超发高达40多万亿。流动性过剩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美国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由于目前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通道,导致大量的美元涌入国内,截止2011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万多亿美元,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热钱",由此导致大量的外汇占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2、积极的财政政策

目前我国实施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实施赤字政策,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可用于开支的收入。为了应对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国家通过发行国债、实施赤字政策等手段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投资,由此拉开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基建运动。但是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GDP增长,虽然实现经济的短期增长,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通货膨胀,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涨。

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维持在高位

铁矿石、原油、大豆等大宗物质的高位运行给我国通货膨胀率的上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而铁矿石的价格近些年来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从而2009年到2010年短短一年,铁矿石价格就上涨了一倍。同样大豆价格以及原油价格都从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谷底价格大幅上升,成为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输入性因素。

4、房地产泡沫严重

十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一直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风险正在加剧,房地产行业投资额占GDP的比重逐年加大,房价收入比日益高企,我国部分城市的房价收入比甚至超过了日本房地产泡沫化最为严重的时期,房地产怕泡沫严重导致大量的流动性涌入房地产行业,由此带动水泥、钢铁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率上涨。

二、降低通货膨胀率对策分析

1、加快人民币汇率自由化进程

首先,人民币升值可以在降低进口价格的同时提高出口价格,从而使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加,减少贸易顺差,消除由此带来的"流动性输入",最终使通胀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其次,人民币升值使得进口大宗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下降,必然带动国内其他相关产品的相应降价,从而对输入型通胀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货币政策

一是公开市场操作,即央行通过卖出各种有价证券,收回市面上过剩的流动性;二是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尽管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21.5%的历史性高位,但是依然还有进一步上调的空间;三是利率政策,要进一步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彻底改变目前国内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鉴于贷款利率已经处于高位,可暂不作调整,即采用非对称的利率调整政策。

3、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中央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使经济达到平稳向前发展的目的,而综合运用政府支出、税收、国债等工具调控经济运行,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和。尤其是对于某些过热产业要在财政政策上加以限制,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

4、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世界各国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主要是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然,在控制需求的同时,商品的有效供给也要适当增加,比如通过降低成本以及减少消耗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投人产出比。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通货膨胀率日渐高企的不利局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果断采取包括货币手段、财政手段以及行政手段等一揽子措施。另外宏观调控政策要实现抑制物价和稳定增长的双重目标,就要改变2011年前三季度单纯用收紧银根的办法来抑制通胀的调控措施,要通过增加供给来抑制通胀,特别是实现生产和需求之间的供需衔接。只有如才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率的进一步上涨,从而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统计司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R].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叶为金.关注影响全年通货膨胀率上涨的新涨价因素[J].中国财政,2010,(10).

[3]金砾.影响我国通货膨胀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0,(10).

[4]卢宇荣,蔡佩伦.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基于2008年以来国家的货币政策[J].金融教育研究,2011,(6).

[5]廖沁.中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2011,(1).

[6]王薇.浅议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1,(8).

第3篇: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 影响 措施

前言

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是指货币的投放量在经济体系中的多与少。导致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在经济体系中投放了过多的货币,多余的货币(资金)就需要投资,过多的投资就导致了投资与经济过热现象,那么通货膨胀的危险也在所难免。出口贸易商不断的将收回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那么人民币就不断的投入经济体系中,这就造成了经济流动性过剩。

一、流动性过剩及其当前流动性过剩现状

流动性具有可测量、可统计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可以界定流动性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银行体系内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第二个层次是货币供应量;第三个层次是金融资产。

流通性过剩一般是指在银行信贷投放方面较强,在经济层面上资金比较充裕。在我国,流通性过剩现象尤为明显,该现象有利必有弊,利的方面是在衰退的经济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大量的货币投放市场,会引发投资热,经济指标也就随之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过剩起利的作用;弊的方面是针对目前我国现状,流动性过剩很容易引发投资与经济过热现象,在经济发展上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现阶段货币的流通量,我国长期保持着一个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于2008年年底政府因应对经济危机采了各种宏观调控措施,而这些宏观调控措施使得我国货币流通量骤然猛增。在这种情况下动性过剩在所难免,大量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在理论上势必引起通货膨胀。在09年,根据货币供应量数值的不断上升,这将导致通货膨胀危险,但此时消费者物价指数又不断下降,这说明通货紧缩,两个数据的对比,这种现象很不正常。09年,通货紧缩和CPI的下降,原因是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遏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根据目前的流动性过剩来看,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个大趋势,于2010年中国物价纷纷大幅上涨,整体CPI指数上升飞快,再根据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超过3%,而银行的存款利率还不到2%,这种“负利率”已经产生。

二、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流动性过剩问题在我国的现象也尤为突出,流动性过剩问题导致股市、房市烈火烹油,这极可能出现泡沫危险,因此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当前银行体系资金充裕与部分经济实体、个人的贷款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满足形成了鲜明对比,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也随之产生。出现这种情况是因大量的银行资金不能进入实体领域,而是在货币市场“空转”。这就是当前货币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非理性特征。在资金市场中,大量的资金滞留在货币市场中套利,目的是追捧收益较低的国债和大型国有企业融资债券,然而在实体经济当中,部分大型企业资金来源充足与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资金来源匮乏并存。

2、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流动性过剩造成商业银行收益明显下降。分两方面,一是货币流动性过剩造成资金利率降低,因资金运用渠道有限,过剩的资金流向货币市场。在之前投资债券中,国有商业银行是投资金融机构有价证券的主力,资金持续涌入造成债券价格在市场飞速上涨,导致债券市场收益率降低,也因此影响银行收益明显下降。二是商业银行仍然将信贷资源倾向于“大客户、大企业”,这种现象导致各金融机构竞相压低贷款利率,使贷款收益降低。此时,流动性过剩可能导致银行之间盲目的竞争“大客户、大企业”,由于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贷款利率,造成了银行不良资产的隐性累积。

三、流动性过剩及其治理

1、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三元悖论”的影响,慎重选择和使用货币政策。目前我国央行在主观上试图采取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放弃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但事实上央行选择的是稳定人民币汇率,以及在利差汇差双重诱惑下使得资金违规流动,从而使得独立的货币政策无法实现。

2、慎重考虑使用加息政策。如果实施加息政策,理论上是可以减少货币的流动性,但是由于“三元悖论”的影响,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入我国市场进行套利和保值。如果国际游资的流入存量大于减少的国内流动性存量,那么加息政策就会适得其反。,

3、适度的管制投机性资本的流入,鼓励对外投资。随着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超量美元也随之流入,因热钱的流入以及过多的美元追逐使得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如改善这现象,需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以及遏制热钱流入。尤其是要监控中短期外债等短期投机资本以及防止热钱通过经常项目流入,从而规避资本管制。要重点监控通过贸易渠道和通过非贸易渠道汇入外币。作为一种对称性管制措施,我国加强监管资本流入的同时,逐步放松对资本流出的监管,加大鼓励金融机构与居民对外投资,将过剩的资本投资到一些我国能够保值的产业中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流动性的产生主要是因货币过量的发行导致的。经济流动性过剩对整个宏观经济以及对商业银行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如何处理经济流动性过剩是也是目前我国的难题,在应对措施上,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三元悖论”的影响,慎重考虑选择使用货币政策、加息政策以及适度的管制投机性资本的流入,鼓励金融机构和居民对外投资。

参考文献:

第4篇: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为害;应对方法

一、引言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物价连续上涨 6个月以上,或货币连续贬值 6个月以上)普遍上涨,物价上涨幅度大于等于3%,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也可定义为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由于消费价格指数(CPI)是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会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因此一般用CPI来衡量通货膨胀。当CPI 介于3%-5 %时为温和通货膨胀,在5%-10%之间为严重通货膨胀,大于10%的则是奔腾的通货膨胀。

近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呈现出GDP高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却出现一个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通货膨胀。2010年以来,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持续走高,特别是进入2011年后,CPI平均在5%以上,表现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近期人们普遍担忧宏观经济是否会发生比较严重的通胀,本文将就我国近期的通胀的成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预防通胀恶化的应对方法。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胀。当前我国出现的通胀压力加大的原因并不是单一因素所引起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一)货币供应量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货币数量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根据货币数量论的观点,通货膨胀的最终原因必然是货币供应超过了社会的货币需求。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中国货币政策由原先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转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造成市面上的资金流量过大,流动性过剩明显。经过一个时期后,宽松货币政策对于物价指数的拉动作用就开始慢慢出现。伴随着庞大的货币投放数量,我国的物价指数也出现了大幅的上升,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大为增加。

另外,由于我国长期的贸易顺差,使得外汇储备逐年增多,导致我国的外汇占款越来越多,从2009年10月的218454亿元增至2011年5月的243907亿元,增长率为11.65%。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央行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使得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更为突出,影响偏紧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外汇储备的高额积累也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陷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广泛实行,2010年11月美联储宣布,进一步收购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利率于0-0.25% 的区间不变,欧洲央行、英央行、日本央行紧跟其后,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开始实施。此举诱发了国际资金不断涌入中国经济市场的冲动,大量的国外资金进入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只要国外银行还在蓄意的打压资金的利率,我国将要面对越来越多的套利资金,这就加大了通货膨胀可能。

(二)公众预期

预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之一,指经济活动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 ( 如价格、利率等 ) 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经行的预测。通货膨胀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在于导致长期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如果现时的通货膨胀导致了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上升,那将具有更大风险。在通胀的产生初期,物价上升,如果进入了通胀预期的循环,无疑会加大人们的心里对通胀的预期,形成“ 预期通胀”。 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就会促使大众提前盲目的消费或增加金融投资的比例,这类行为又会进一步加剧物价上涨。目前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增大了通货膨胀的风险和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任何外生因素对物价的冲击,都会产生较大的联动效应。当前人们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物价水平攀升的内在动力。通胀预期加强还会增加居民对保值商品和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需求,提高此类商品和资产的价格,社会调查资料显示,当前社会公众对未来发生通胀的预期相当明显,不断上涨的房价和金价正是这一预期的明确反映。

(三)结构性原因

经济学家希克斯认为:结构性通货膨胀是在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下,因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保持一致的矛盾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部门发展结构的不协调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经济实质,而部门间物价涨落幅度的差异程度则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

1、房价上涨与通货膨胀

房价与通货膨胀是一种相互推动的关系。持续偏高的通货膨胀促使房价暴涨。同时,房价的暴涨反过来也可能刺激通货膨胀。房价的上涨提高了生产行业的成本,从而压迫利润极薄的生活必需品涨价。房价全面上涨,必然会拉高城市经营性场所的租金和人工工资,抬高了城市所有经营性场所的成本,这些抬高的成本一方面通过提高管理消化,另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抬高价格”来消化,这将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2、食品等农副产品供求引起的通货膨胀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食品价格出现了非常大的上涨。造成全球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不仅有暂时性的,而且也有可能产生长期、持续影响的原因。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政府对农业价格的长期管制,导致农产品价格长期低于其价值,因此必然存在调高农产品价格的客观要求,从而导致结构型通货膨胀。

3、能源价格的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资源(如石油、铁矿石、木材等)的消耗逐渐增加。当国际上这一类资源价格上升时,会带动许多行业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出现普涨,最后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一旦工资和物价轮涨,将引发通货膨胀螺旋式增长。

三、通货膨胀的为害

(一)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危害

一般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是有益的,但是高通货膨胀甚至恶性通货膨胀一般与低增长或开放性的经济衰退相伴随,会给国家经济带来灾难。Fischer(1993)发现,通货膨胀平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会损失1/10个百分点。根据实证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通常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亚洲经济危机,由于企业负有大量的短期债务,必须按极高的利率再融资,从而导致了企业大面积破产,经济出现衰退。2011年 3月以来,CPI连续三个月超过5%,通胀对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治理通货膨胀往往会引起更多的失业,至少在短期内如此,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2008年以来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但同时也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三)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

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润为收入者受益。由于生产成本特别是工资落后于产品价格的上升,因而利润呈上升的趋势 只要成本滞后于产品价格上升,那么取得利润者就会获得好处。通货膨胀降低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在劳动市场上,工人的工资往往以工资合同的方式预先加以确定,也就是说货币工资的上涨往往慢于物价上涨。因此,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工人的货币工资没有变动,但实际购买力却下降了。

四、应对通货膨胀的方法

通货膨胀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降低国内商品出口的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标准,引起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的影响。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一)减少货币供应量

通过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减少市场上的流通性,并由此影响总需求供给曲线,使得均衡价格下降,从而降低通货膨胀。针对过多的货币供应量,央行采用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方法来紧缩银根。从2010年1月18日至2011年6月20日,央行已经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2011年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从16.5%上升到21.5%。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行为。但实际上,仅靠单一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对通胀及流动性的作用有限,CPI指数仍然持续增长,且股市对于加息政策反应平淡。需要同时运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加息和外汇监管等手段对通胀进行控制。

同时,在保持汇率水平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减轻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过多压力。加强对短期投机资本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热钱大规模流动给国内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加强和改进外债管理,鼓励和引导境内机构更多地使用国内资金。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机构对外金融投资。

(二)增加信息透明度

抑制通胀预期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显示当前控制通胀上升的政策效果。央行要注重通货膨胀的防治,保持币值稳定,在宏观调控和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促进就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储蓄流向及时预测未来通胀的变化趋势。政府应该增加反通胀的政策透明度、经济透明度、政治透明度、程序透明度及操作透明度,进行通货膨胀的预期管理,让公众对政府的反通胀政策产生信心。

(三)实行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稳定粮食生产,增加重要紧缺农产品供应,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最终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减轻通胀压力。

(四)稳定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

美国能源信息暑(EIA)预计,2011年中国石油日需求量上升55万桶,至944万桶,升幅6.2%,所以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外汇储备充裕的优势,增加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不可再生资源产品进口,控制国内资源性产品的需求,稳定汽油等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

(五)完善住房供给体系

虽然我国CPI中居住类消费不包括房地产价格,但住房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已成为最重要、最受瞩目的民生问题之一,而且房价上升必然拉动水泥、钢材、建材、家装等上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推动消费指数整体上升。因此,必须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申建文,王立平.结构性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及政策应对[J]华东经济管理,2011(1):84-87

[2]范方志.通货膨胀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2):25-32

[3]李天锋.美国二次量化宽松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国际金融,2011(2):16-19

[4]韩淑梅.我国当前就业与通货膨胀双重压力的成因及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4):31-33

[5]陈燕.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及当前中国的对策[J]亚太经济,2010(4) :45-49

[6]唐华鑫,对预期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31):1-2

第5篇: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流动过剩 成因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11年的高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但是我国依然保持在8%以上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物价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根据国家统计局于1月20日的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6%,全年涨幅为3.3%,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3%的安全警戒线,就被视为已经发生了通货膨胀,而近期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则远高于国际警戒线。我国经济已经面临通货膨胀的严重威胁,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物价上涨对生活造成的压力。

一、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1、浅层原因

1)自然灾害频发,2010年我国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农产品价格上涨,并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化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

2)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3)房屋租赁价格的上涨,中央政府为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加强了对房市的调控,而CPI中居住类是按房屋租赁价格来计算的,房价的打压客观上提高了房屋租赁价格,2010居住类提高4.22个百分点。

2、深层原因

1)货币大量发行

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长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发行了大量货币,过多的货币投放量就会引起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就会有投资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的危险。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产品就会导致物价上涨,比如:过多的资本流入到房价,房价飞涨。

2)对外贸易顺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差额几乎全部表现为顺差。2010年10月贸易顺差达到271.5亿美元,环比大幅增加60%。在我国的结售汇体制下,持续的贸易顺差成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2.847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外汇储备的变动对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形式发放的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利用货币乘数原理形成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相应改变。货币供应量增加形成对物价的上涨压力。

3)人民币升值

2009年12月31日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6.82,之后人民币趋势上一直处于升值状态,2011年1月23达到6.68。人民币升值预期加上中美利差倒挂,大量热钱涌入,不断增加的流动性,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4)输入通货膨胀

美国次贷危机后,为了缓解危机给美国国内带来的通货紧缩,美联储采取了降低基准利率、大量释放美元流动性和放纵美元贬值等应对措施,累计高达3.25%的降息幅度与不断升高的利率差,诱使大量热钱流出美国,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凶猛的热钱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发展中国家的楼市、股市以及全球的大宗商品市场。美元贬值还造成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飞涨,石油价格每桶曾经突破147美元。我国目前主要基于能源与食品价格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十分明显,根据测算,国际油价每上涨10美元/桶,将推高我国当年CPI上涨约0.2个百分点。

二、解决经济中通货膨胀问题的政策建议

流动性过剩会导致投资过热,进而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如果要控制通货膨胀即要从流动性过剩和投资两个角度来调节经济。

1、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根据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影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过高的流动性。因此应该配合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流动性过剩。2010下半年开始货币开始紧缩,从2010年年初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今年初提出的“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准备金和利率,截止到2010底,央行已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

2、加大外汇占款的冲销力度

中国贸易顺差涨幅虽然收窄,但我国的外汇储备仍然增长迅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解决问题的手段也要变得更加有力,这就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冲销力度,将外汇占款余额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3、加强民间投资引导

和政府投资相比,民间投资具有更高的投资效益和投资效率、具有更强的活力。因此,一方面改善民间资本发展的市场环境,让大量的民间资本走上市场,由市场进行优胜劣汰,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最优配置;另一方面要为民间资本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使民间投资得以更快的发展,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我国经济体制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4、对投资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主要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投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式来增加经济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采用这种方式,能够节省资源的消耗,有效地缓解能源的、燃料、原材料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市场上的原油、铁矿砂、氧化铝等初级产品价格暴涨的背景下,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产业结构上,必须打破现在第二产业投资过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不足的局面,合理设置农、轻、重的发展比例,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改变资源投入向工业部门倾斜的格局,使资源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和其它投资不足的部门,促进投资结构的协调。

参考文献:

第6篇: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

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某些产品和资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价格会上升,并且这种价格上升的速度会大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将之前存在银行里前拿出来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从而实现保值或者对冲通胀的目的。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和行为的存在,使得某些产品和价格在形成了上涨趋势之后就长期保持这种上涨趋势,由此导致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造成一种日益严重的恶性循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环境下,我国房地产行业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的发展,持续过热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由于长时间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发展状态,人们对于房地产行业价格提升的心里预期较为普遍。在这背景下,预期性通货膨胀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房地产行业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房地产行业必须从根本上强化自身的成本管理工作,开源节流,多方并举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成本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很多房地产企业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认识,由此导致了思想上的不够重视。首先是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正确地看待和认识成本管理工作,尤其是在预期性通货膨胀环境下,仅仅单纯地考虑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来寻求更大的经营效益和收入水平,没有将加强成本管理与推动企业发展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得成本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战略决策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其次是房地产企业员工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作为的意识,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漠视态度,认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只是会计和财务人员的本职工作,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自己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参与实际的成本管理工作,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成本管理工作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内部环境。

(二)对预期性通货膨胀的预见性不够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逐渐加大,对各行各业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当前我国很多房地产企业对于通货膨胀都缺乏足够的预见性,因而在应对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风险意识不够强烈,受市场长期供不应求状态的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盲目地通过银行信贷等方式来加快企业发展步伐,而银行信贷的大规模扩展反过来又使得房地产价格上升。这种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背后的潜在风险是巨大的,会极大地提高房地产行业的整体运营成本。其次是风险预防措施不完备,对于很多房地产企业来说,总是认为预期性通货膨胀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和经济规律,在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企业没有及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预防措施,使得在房地产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主动求变的意识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够。

(三)成本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首先是成本核算流程不尽合理。房地产企业在践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在核算方法和成本分配方法上存在诸多问题。所采取的较为粗略的成本核算方式使得企业的成本数据严重不实,不但会极大地影响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质量,还难以对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其次是成本核算内容不够全面。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所产生的各种耗费,主要包括原材料、机械设备和人成本等等。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时,这种广义上的“耗费”是随着时展和经营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且受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严重。当前我国有些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思想较为僵化,缺乏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意识,始终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核算方法来践行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由此导致了实际的成本核算工作不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做到全面覆盖。

(四)成本核算与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成本管理人才队伍缺乏是当前我国很多房地产企业都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不重视成本管理工作,造成了人才匮乏的局面。首先是房地产企业没有积极引进专业化的成本管理人才,现在很多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岗位人员都是由普通的会计工作人才过渡而来,缺乏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作支撑,对于很对先进的核查理论与管理方法都不够了解,使得企业所制定的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其次是房地产企业对于成本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没有结合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变化,及时组织相关岗位人员学习最新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法,更新成本控制管理理念,使得从业人员始终以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及时贯彻和体现企业最新的管理要求和发展目标。

三、做好通货膨胀预期下房地产行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房地产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从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要求出发,切实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成本管理理念,从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待成本管理问题。对于房地产企业管理者来说,要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在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成本管理的重要性,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着力提高成本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成本管理环境。对于房地产企业员工来说,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严格落实各项成本核算与管理措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并最终推动房地产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完善风险预防措施

对于我国房地产行业来说,在完善企业自身建设和追求发展机遇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尤其是在当前日益凸显的预期性通货膨胀压力之下,更应该着力完善企业自身的风险预防措施。首先是要强化风险意识,企业要在不断发展的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实现经营目标,就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风险,并且这种因经济大环境而产生的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必须时常怀有一种风险意识,时刻做好抵御风险的准备。其次是要完善风险预防措施,预防风险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两点:一是科学分析风险,房地产企业要结合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科学分析引发预期性通货膨胀的因素,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预防措施;二是要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只有积极地创新求变,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万科房地产公司为例,该企业长期将“尊重环境、注重生态”作为发展要义,在施工过程中着力做好水资源的节约和建筑垃圾的处理,不仅极大地节约了运行成本,还更好地迎合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制度的健全是提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质量的前提,也是有效抵御各种通货膨胀风险的关键。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经营实际和管理需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工作制度,以此来推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在贯彻和落实成本管理工作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房地产行业所处的经济环境,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费用的归集与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计算期、产品成本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等。其次是要做好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和记录、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制定工时、材料的消耗定额,加强定额管理;制订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最后是要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如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产品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企业应该将成本管理工作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市场经济的不同环境下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考量社会通货膨胀程度,尤其是那些可能出现的新的影响因素。

(四)造就成本管理人才

人才质量的提升是做好通货膨胀预期下房地产行业成本管理工作最有效、最现实的举措之一。房地产企业要加大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投入,积极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以此为基点来逐步营造和优化企业良好的内部环境,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正规性,防止由于个人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带来决策上的失误,并引发工作上的盲目性。通过从业人员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来科学地分析当前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寻找相应的突破口。同时,房地产企业要积极做好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工作,鼓励他们学习最新的成本管理,科学分析市场经济环境现状,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落实。要结合房地产企业经营目标的变化,督促相关人员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抓住成本核算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要严格做好评价与考核工作,定期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考核,对他们的工作业绩和业务能力做出评价,对于那些不能满足和适应企业成本管理工作要求的人员要及时调离相关岗位,切实避免因为个人的原因影响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结论

第7篇: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财务报表;影响;应对措施

欧债危机也即欧洲债务危机,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现在许多国家,随着救市规模的扩大,债务比重也在大幅的增加,当这个危机爆发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违约。欧洲债务危机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问题。如果把政府看成一个大公司,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的原因是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除了问题,尤其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欧洲各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的问题是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从财务上看,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会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企业的偿债能力会下降,带来债务风险。本文从三大财务报表角度审视欧洲债务危机,并据此提出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以及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以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从三大财务报表解释欧洲债务危机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资产的增长速度快于债务的增长速度,资产负债比率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企业能够有效利用负债带来的财务杠杆收益,企业才能长久发展。相反,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企业财务风险超过可接受的水平,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最后破产。如果把欧洲五国各国政府分别看做一个大公司,这五个大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同一个问题就是资产过低,负债过高。欧洲债务危机实质上是增长危机,是这些国家经济“生产性”的危机。和欧元区的核心国家相比,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的经济基础较差。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引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受此影响,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大幅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宏观经济深陷衰退之中。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很快就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五国陆续裁撤公务人员、削减福利支出,以压缩财政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这些紧缩措施在短期内必然影响经济增长,推高失业率。2008年以来五国国债余额占GDP比例不断攀高,除西班牙之外,其余四国债务比重均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的基准线。西班牙国债余额虽然相对低一些,但由于该国失业率非常高,其财政形势仍然严峻。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资产的增长快于负债的增加,资产负债表就不会出现恶化,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良好。反之,资产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负债却增加,资产负债表就容易恶化,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容易出现问题。五国实体经济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政府宏观资产大幅贬值,同时债务大幅增长,政府资产负债表恶化难以避免。五国政府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比率过高,由于财务杠杆效应,政府财务风险很大,政府的财政状况出现严重问题。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企业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超过营业成本越多,企业经营成果越好,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相反,企业营业收入等于或小于营业成本,企业经营成果不好,企业不仅不盈利反而亏损。政府的营业收入可以理解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的营业支出理解为政府的财政支出。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欧洲五国各国政府财政收入方面,经济衰退直接导致了税收的减少,即五国财政收入减少。但五国政府财政支出则没有相应减少,五国都是高福利国家,而且人口逐步步入老龄化,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福利支出,但由于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五国逐步老龄化的人口,财政支出几乎没有变化。由此财政收入减少而财政支出没变,政府的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可能是亏损状况,即财政收支失衡。从会计上看,企业利润表持续亏损,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就值得怀疑,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同样,政府的财政收支失衡,政府虽然不至于倒闭,但出现债务违约是很正常的。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财务报表。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欧洲五国各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理解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由上面分析可知,五国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而财政支出没变,即五国政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为负值,产生的现金流出量为正值。由于上述五国均为发达国家,投资活动相对较小,所以主要论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影响五国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主要因素是融资成本。五国由于国债余额过高,评级机构不断下调对五国的债务评级,导致国债收益率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市场担忧政府债务违约,投资者纷纷抛售国债,使得国债收益率更高,导致政府融资成本上升。由于五国社会福利开支过大,而紧靠税收收入难以满足其财政开支,因此仍要依靠举债,加重债务负担,使债务危机更加恶化。因此,筹资活动也产生了负的现金流入量。总体而言,五国政府的现金流量为负值,五国政府现金流断裂,未来“经营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其偿还债务能力急剧下降,欧债危机很可能进一步恶化,除非有大量的现金流的注入。

从财务会计角度看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资产负债比率过高,财务风险很大,同时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仅依靠单项资产(即征税权,理解为无形资产)的增加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乏力,而债务比重不断增加,经济增长陷入困境,导致政府利润表连年亏损。同时债务余额过高,导致融资成本过高,融资活动难以持续,政府的筹资活动现金流断裂,而政府的财政收支失衡也即政府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断裂,政府很可能债务违约,欧债危机爆发。要解决欧债危机,根本要靠改革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降低资产负债比率,降低财务风险,使政府的现金流量得以持续。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国家经济更加困难,同时欧盟地区是中国第一大对外贸易区,因此会通过贸易影响到中国企业出口,中国的出口型企业将更加难做。同时,欧洲五国由于债务危机的上升,短期资本流动性的波动性加大,而中国的人民币对美元仍然有升值的压力,所以国内可能会有热钱流入,这样可能就会给中国国内造成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好企业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争取最大利润,是企业财务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本增加。由于世界经济的联动性,短期资本流动性的波动性家具,欧债危机可能造成一部分热钱流入中国,进而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

第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欧债危机的影响,通货膨胀,国内各种商品价格上涨,很多企业迫于成本突然增高会限产、停产甚至破产,造成市场萎缩。同时如果国内通货膨胀率一直高于储蓄率和工资增长率,消费者可能会缩减一些消费开支,消费需求下降,在总体上造成市场需求的下降,因而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及企业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导致了企业生产力的下降,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欧洲国家的跨国企业会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对中国境内企业发展造成冲击。

第三,融资难度大,资金流动难。虽然目前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还不是很大,但中国仍处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融资难仍是国内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企业的融资仍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由于欧债危机融资环境逐渐恶化,银行不仅提高了融资标准和成本,而且融资额度也随之降低。这样,使企业丧失许多良机。融资困难,一些企业会缺少流动资金,也就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企业由于资金缺乏而面临倒闭破产。

第四,出口型企业发展更加困难,可能直接破产。很多出口型企业主要市场是欧盟地区,由于欧债危机,欧洲各国经济萎靡,欧洲各国纷纷紧缩对居民的财政补贴,居民消费水平会因此下降,出口型企业出口数量会减少,可能有破产倒闭风险。对于出口型的企业,应该通过开拓新市场或者采用新技术,安全度过寒冷期。

三、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

面对当前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形势,中国企业应考虑在财务上如何应对欧债危机。综合对欧债危机的产生原因和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我认为中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欧债危机:(1)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投资资金的影响,设法减少长期投资项目的建设。(2)提前购买、囤积生产必须的原材料,以避免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长,而存货的增长也会带来资金成本的增长,要从二者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3)对于跨国公司,可以加大对欧洲市场以外的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以使企业整体风险降低。(4)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的正常经营往往会因为流动资金原因而出现财务风险,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培育、取得和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完善应收账款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程序。第二,采用客户信用管理。第三,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动态管理。(5)清理应收账款和存货,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健康。以降低由于通货膨胀带来货币贬值导致对货币面值需求的大幅增加的影响。(6)抓住机会,进行企业合并重组。由于欧洲债务危机,众多欧洲企业的资产价格出现大幅缩水,急需得到资金援助。同时,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而且中国企业对资源和技术的需求也很强烈。因此,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机遇。

四、总结

欧债危机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从财务角度寻求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欧洲五国长期高福利,国债余额过高,资产负债比率过高,导致财政收支失衡,同时融资成本大幅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断裂。中国企业应谨慎面对欧债危机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财务管理,尽量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获取盈利,谋求发展的新道路,未雨绸缪,以防欧债危机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参考文献

[1]陈志.欧债危机的财务会计分析[J].中国金融,2012(03).

[2]周逢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J].银行家,2012(01).

[3]冯永华.欧债危机的演化及应对策略[J].未来与发展,2012(01).

[4]赵东平.何静波.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分析[J].现代商业,2012(02).

第8篇: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回归模型;协整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普遍地、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通货膨胀是一个极具经济影响力的过程,个人和其他单位都受它波及,例如:储蓄、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人被不同的物价所影响,通胀有了不同的衡量方式,最常见的度量其所采用的是居民物价指数(CPI)。

(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种多样

的,目前主要是从货币数量、总需求与总供给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来解释,包括以下几点:

(1)直接原因。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通胀,直接原因就是市场中存在着过多的货币供应。在商品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存在过多的货币供应,就导致了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从而就会出现通胀。

(2)深层原因。①需求拉动。即市场上总需求增速过快,超过了当下价格水平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在我国常常是由于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等原因。②成本推动。即由于提高工资的要求,或者是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原因而导致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成本增加。③结构失调。这类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的。④供给不足。即社会总供给相对社会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例如我国期间发生的通胀就是由此而致。⑤预期不当。即由于人们对通胀形势预期不当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二、货币供应的口径研究

货币供给是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指货币供给主体(现指银行)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行为。货币供应量的不同口径,实际上就是依据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按照IMF的要求,目前我国货币层次划分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即人们手中持有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单位定期存款+其它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式中,M1为狭义货币量;M2为广义货币量;M2-M1为准货币;M3是为金融创新设立的。由于M2的数据更具有外生性,可以反映社会总需求和未来通胀压力状况,本文经济模型将使用M2的增长率作为货币供应增长率。

三、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选取。本文选取M2增长率(记为QM)作为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的衡量标准,选取CPI变化率(记为QC)作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标准,以M2增长率为解释变量,以CPI变化率为被解释变量,其他影响因素为随机扰动项,并选用1996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各72个季度数据作为分析对象,通过运用Eviews6.0来分析研究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二)直观分析。在进行下一步的统计分析之前,先对CPI变化率与M2增长率作折线图并进行直观分析。如图3-1所示,基本而言CPI变化率与M2增长率的变动趋势相吻合,并且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鲜明的变化特征,即M2的变化在前,CPI的变化在后,且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因此,我们可以推断CPI变化率是随着M2增长率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也与经济理论中货币供应量对CPI有滞后影响这一论断相吻合。

(三)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对序列QM、QC进行ADF检验来判定变量的平稳性,结果如表3-1所示:序列QM和QC是非平稳的,而D(QM)和D(QC)的ADF统计量则小于其对应的5%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序列是平稳的。即QM序列和QC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QM~I(1),QC~I(1),可作协整分析。

(四)协整分析。序列QM和QC原序列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虽不能直接用最小二乘估计进行参数估计,但均属一阶单整,所以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在此,我们运用基于回归残差的方法进行协整检验,来分析M2增长率(QM)和CPI变化率(QC)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我们先作两变量之间的回归,得到的估计回归模型为:

QC=-1.4801+0.2129QM+et

据此,可得到残差序列et。对et序列作单位根检验,得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为-1.9460,ADF检验值为-2.

9276,远小于临界值,可得出et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故et是平稳的。至此,我们可以断定:QM和QC间的确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

综上,可得到回归模型:

QC=-1.4801+0.2129QM

(-1.0449) (2.7199)

上述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系统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确实存在着正向的相关关系,且M2每增加1%,平均而言,将会带动CPI变动

0.2129%。

四、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得到两变量间正相关的结论,即,我国货币供应对通胀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恶性通胀将会造成人们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展开,将会引起市场上突发的商品疯抢行为和挤兑银行状况的发生,将会造成收入再分配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急速下降,最终导致一国的政治动荡。因此,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通胀的预防、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正确把握货币政策的度,防止货币的流动性泛滥。由于过松和过紧的货币政策都有可能带来经济动荡,因此,政府正确判断经济发展形势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应加大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调控,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各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货币信用总量,从而使得货币投放得到有效控制,银行信贷规模保持适度,促使货币供应量与客观需求量达到平衡。

其次,要加强央行的独立性,发挥其引导作用。由于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不是由中央银行独立完成,因此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上有所欠缺。另外应逐步加强央行的独立性,且进一步加强其对商业银行的引导作用,调控货币的流向,从而达到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目的。

再次,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低效率、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导致现阶段众多经济问题的产生,应尽快改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努力做到高效率、低能耗的生产模式,拉动和扩大内需,从而实现通货膨胀水平降低以及财富的平均分配,最终达到国家长久稳定发展的目的。

五、小结

自2011年起我国一直坚持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日前,央行2月8日晚间的《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14年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失业率的增加,因此,更应该注重对通货膨胀的预防工作,相信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紧密配合,通过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联动作用,通过众人一心的渐进式改革,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会沿着又好又快的步调稳速前进。

参考文献:

[1] 黄达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第9篇: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

货币政策;货币超发;汇率;通货膨胀;资产泡沫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9803

0引言

观察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数据,中国的广义货币增长率长期超过名义GDP增长率,这必然引起下一步的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带来收入分配更加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问题。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为防止经济走向低迷,中央银行扩大了货币发行量,虽然最终达到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但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来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恶化了居民的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

具体说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台4万亿国家投资等一系列扩张财政政策,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和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等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增加的货币通过乘数效应成倍的扩大从而引起货币超发。因资本具有逐利性,大量的货币涌入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CPI一度高居不下,房地产市场出持续火热。追溯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2003年至今已经发生两次比较明显的物价上涨,第一次是2008年,CPI年均上涨率达5.9%,第二次是2010年7月开始至2011年,CPI同比增幅曾连续高于官方通胀调控目标。很多研究认为通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超发造成的。本文试图通过这一时期的数据观察货币超发对经济的具体影响,并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相应政策提出建议。

1 货币政策引起的货币超发

1.1我国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

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实施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加深,到2008年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逐渐把重点转向对抗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底央行调整货币政策,从“适度紧缩”调整为“适度宽松”,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保持市场信心,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1.1.1利率调整

上一个经济周期中,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的过程见表1。

从降息的幅度来看,1998年开始的那轮调整幅度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而2008年开始的调整更倾向于高频率小幅度的微调。从降息的频率和基础货币扩张的规模来看,2008年政策扩张的力度更强,在执行了五次降息后,定期存款的利率已处于20年来最低点,活期存款的利率也低于2002年的最低点。

表1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金融机构对

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的过程

银行存款利率的降低将货币引入市场流通,引起了投资的增加,扩大了流通中的货币量。

1.1.2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由下表可以看出,在这一轮的经济危机中,人民银行明显比以往更加频繁地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进入2008年下半年,通过四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直调低至2007年末的高度。增加了货币乘数,扩大了市场中的货币量。

表2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的过程

1.2货币政策引起的货币超发

1.2.1 过量的货币供应

经历了2008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影响,在进入2009 年以后,明显看到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2009年一季度M2增长率达到25.51%,二季度达到28.46%,三季度则达到29.31%,此时的货币政策已显现出过度宽松。我国在上一时期的实际GDP 增长率最高达到13%(2007年),而13%的经济增长率所对应的当年货币供应量增速为16.74%,当然,前一时期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可能引起后一时期的GDP增长,但即使是以2006与2005年的货币供应量为准,这两年增速也只分别为17.57% 和1568%。这说明,在经济危机前,约为17% 的货币增长率曾经带动了13% 的经济增长率,而经济危机后,28% 的货币增长率却仅拉动了约8% 的经济增长率。若货币政策效应仍未完全显现,则之后GDP应有更高增速,经济还会有大幅波动;若GDP增速不高是由于供给缺乏弹性,即政策之于产出的效应已完全显现,则必然导致后一时期较高的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我国存贷款差在经济危机时快速扩大。2008 年初期,我国存贷差仅为115783.62 亿元,至2009 年9 月,存贷差已升至184012.09 亿元,计算这一时期增量为68228.47 亿元。金融机构手持大量过剩的货币,则必然以更加优惠的条件促进贷款额的增长,货币供应也会随之进一步增长。

1.2.2 过度膨胀的信贷

2009 年以后,存贷款果然都出现超速增长,如图1。且其中短期贷款比重偏低,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无法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这将使资金大量流入原有产业甚至老化产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

图1存贷款增长

2货币超发的影响

2.1 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

2.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超出实体经济增长的货币供给总会传导给价格,表现为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经验显示,从货币供给较快增长到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可能需要1年左右时间。2009年货币供给的大幅度增长引致2010年的CPI高位运行,这是经济对扩张性政策刺激的正常反应,且这种情形的惯性作用在2011年已显现。

图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2010年物价水平的调控目标是将CPI增长控制在3%,数据显示,2010年最终增长了3.3%,2011年的调控目标是4%,最后仍达到5.4%,突破了全年调控目标。

尽管这一段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9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7%,而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788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同比名义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但是居民收入增长的数字是人均数的事实不容忽视。居民收入增长超过CPI,是高收入群体拉动了收入增长,却不适用于广大中低收入群体。

2012年数据显示,CPI全年增速已回落至2.6%,但本轮货币超发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并未见得完全释放,物价形势仍然不容盲目乐观。

2.1.2 资产泡沫中的房地产市场

中国经济严重依赖房地产、地方各级政府的炒房炒地行为、机构和个人的房地产投机行为、宽松的信贷环境都促成了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房地产投资占GDP 比例可以反映整体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在大国的房地产历史上,美国在1950 年出现过6.98%的最高比例,直到1991 年从3.42%开始,一路上涨至2005年的6.2%,随后发生了次贷危机。而日本在70 年代中期由最高的8%左右一直降低,到1985 年广场协议签订,房地产在日本开始过热,房地产投资占GDP 比重在1989 年到1991 年的最高点期间约5.5%,日本的房地产于此时崩盘。而中国从有据可查的记录来看,从1997 年的4.02%开始一上涨,到2007 年时这个比例到了10.13%,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没出现过的高度。考虑房地产对相关经济的带动作用,其对GDP 的影响将高达32%。

同时,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远高于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并且一直在快速增长。国际上房地产利润率一般维持在5%左右,高的有6%~8%,而中国房地产的利润率高达30%~40%。而按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国房地产利润率增长每年都在30%以上,2001年增长41%,2002年增长56%,2003年增长32%。我国房地产投资者在投资房地产时并没有考虑自己的支付能力和从物业的使用中获得的收益,而仅仅是预期房地产价格上涨获得收益。这种投机因素会产生大量的虚拟需求,从而推动房价大幅度上涨。房价上涨又会引起开发商错误判断市场,盲目增加投资,导致泡沫迅速膨胀。

图3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从图3可以看出,从2009年6月起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保持增长,并在2010年4月达到峰值的同比增长12.80%,然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增长开始下降,直至2010年12月同比增长为6.40%。

图4货币流通量

由图4可见,我国1999年至2010年的货币流通量快速增长。从2000年末到2005年末,我国M2年均增长率为25.1%,高于名义GDP增长率。

货币量的大幅增长与高额的存贷款差额相结合,金融机构一方面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有过去遗留下来的整合不良资产的压力,在积极扩大贷款额的同时寻找风险较小、收益高的贷款投资对象,而房产信贷恰好达到了这样的标准。商业银行积极的房产信贷激励为个人住房贷款提供了便利,刺激的普通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同时也为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比较长期以来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长,整体房地产信贷的发展情况可以总结为:个人住房贷款在房地产贷款中的比重增加,房地产贷款总额在银行全部贷款中的比重增加。即:个人住房贷款增长快于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意味着房地产贷款的增长对需求的刺激大于供给,促使房地产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价格不断上升。2008年经济危机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各行业投资前景更加不确定,增加的货币供应更多地被投资于房地产行业,使得上述影响进一步扩大,房地产价格上涨也随之加剧。

2.2 收入分配

如同发币货超引起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房地产行业受益的大幅度增加,而不是所有行业受益的同等幅度增加,货币超发、通货膨胀会导致财富的重新分配,超发货币首先只为一部分人或行业所得,并且最终也不会均匀分配。

比较2009年通货膨胀中各类企业的收入,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通胀中私人企业的受益增加少,而国有大型企业的受益增加多。并且,如前所述,房地产行业的收入因房产需求被过度刺激大幅度增加。而这些收入增加幅度最多的行业、企业中的人群在社会中已然是持有财富比例较多的群体。这一群体的资产大幅增加,直接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当通货膨胀大于名义利率时,实际利率为负。低收入家庭由于其资产主要是固定收益的银行存款,手中的货币随着通货膨胀不断贬值。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如果其家庭资产有用抵押贷款购置的房地产,虽然,其房地产价格在上涨,但由于贷款利率会随着通货膨胀上升,也不能从通货膨胀中实现财富增长,但其损失大大小于低收入家庭。中高收入家庭有超过消费所需的实物性资产,由于资产价格的上升有可能通货膨胀中获取利益。理论上讲,有产阶级并不一定在通货膨胀中获利,只有以实物资产为主要持有形式的有产阶级可以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不注意规避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可以使有产阶级重新变成无产阶级。

无论如何,通货膨胀必然对社会财富作出重新分配。低收入家庭在通货膨胀中损失极大,而部分中高收入家庭则反而在通货膨胀中受益。

2.3政府信用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方式,信用是经济活动的纽带,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作为货币发行主体的央行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政府负有稳定币值、稳定物价的的责任。在具备扩张性质的现代经济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仅仅通过自身积累来进行投资发展,失去了货币的稳定性,就丧失了企业间资金流动的借贷标准,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都会受到扭曲,莫衷一是,人们最终会归咎与政府。同时,货币超发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均、信息不对称者出现资产泡沫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信誉。

3政策建议

3.1 货币政策

(1)货币增长应以适应长期经济增长需要为目的。长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的发展,货币供应应该根据这些条件所产生的预期长期增长来制定货币政策。否则,忽略了长期增长能够引起的供给增加量,在短期施行货币政策虽然起到增加产出的作用,但由于对需求产生冲击,引起了经济的波动,在长期供给未能随着经济增长而有所增加时,必然最终导致高通货膨胀。因此,平稳的货币供应政策是不影响经济长期稳定的要素。同时,从政府信用的角度,平稳的货币供应政策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信用,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

(2)货币政策应以稳定物价水平为目标。货币超发引起通货膨胀,真实的通货膨胀又引起通货膨胀预期的上涨,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进一步导致投资需求增加,GDP增长随之加快,经济不断升温,形成恶性循环,引发经济泡沫并最终导致危机。这时,如果货币政策选择盯住产出,则会由于实际GDP中剔除了通货膨胀而忽略通货膨胀的恶性影响,泡沫过大将不可收拾。而如果货币政策盯住稳定的物价目标,由于通胀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经济的热度并作用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作用于产出的增长,这个目标并不会使货币政策忽略掉产出。因此,以稳定物价水平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是可取的。

(3)加强货币政策相对于财政政策的主导地位。财政政策在政府直接投资的同时增加了政府对货币的需求,提高了市场利率,从而使得私人投资需求降低,“挤出”了私人投资。这最终会降低财政政策乘数。而货币需求则相对来讲对利率富有弹性,根据经济生产能力增长预期的长期经济增长率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当它与财政政策共同实施时,更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发展。

3.2汇率制度

(1)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环境。

现今,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比如目前中央银行处于频繁入市干预和托盘的被动局面,银行还未建立做市商交易制度等。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尝试建立市场化条件下的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模式,改进央行汇率调节机制,建立一套标准的干预模式,给市场一个比较明确的干预信号,尽量减少直接干预,让市场主体通过自主交易形成公平价格,强化央行的服务职能。

(2)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

中国自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由于种

种因素的制约,人民币资本项目仍不可兑换,这样一来,在

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兑换,这是与我国的经济实力所不吻合的。

(3)合理拓展外汇储备的功能。

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具有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但是也为我国增加聚集了大量的外汇风险。对于一些财政资金属性的外汇储备,可将其用来调节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失衡问题,盘活外汇储备,降低其风险的积聚。

(4)舒缓人民币升值预期。

降低以投机人民币升值为目标的外资流入。现今,公众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过高,对于这一点,国家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可以考虑实施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的货币篮子或设定阶段性升值上限,影响升值预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措施制定上应当保有灵活性,即面对汇率形势的变化,在人民币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之前,不至于造成外汇出口打得开关不掉的被动局面,一旦人民币汇率预期掉头,大量的外资流出将是十分危险的。

总体来看,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正在也应该朝着更加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方向稳步推进,只有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金融市场才会变得安全。

参考文献

[1] 邹东涛.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赵海云.中国货币政策特殊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赵留彦,王一鸣.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科学,2005,(2).

[4]冉繁茂,张宗益,冯军.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J].重庆大学学报,2002,(3).

[5]窦含章.强制结售汇制度助推货币超发[N].中国证券报,20110422(A04).

[6]吴成军.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9,(19).

[7]潘文荣,宋迎迎.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

[8]李然然.中国房地产泡沫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金卡工程 经济与法,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