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下水现状范文

地下水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下水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下水现状

第1篇:地下水现状范文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 评价 管理

前言

水和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最重的物质。据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报告[1],全球水消耗量由20世纪初的5000×108m3/a,到20世纪末已增长至50000×108m3/a,即增长约10倍,按地区分布,欧洲和亚洲用水量增长最快,北美洲和非洲居中,南美洲和大洋洲增长最慢。据法国水文地质学家J.马尔盖和印度等最新资料,全球在80年代中后期地下水开采量为5500×108m3/a,其中开采量大于100×108m3/a的美国、印度、中国、巴基斯坦、欧共体、独联体、伊郎、墨西哥、日本、土耳其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开采量之和占全球总开采量的85%,地下水年开采量在(10-100)×108m3/a的近30个国家,其总开采量占全球地下水开采量约10%。上述数据说明,全球地下水开发极度不平衡。这与各国自然条件、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利用地下水历史经验等因素有关。

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地下水有关。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资料,全美有52.5%的人口依赖地下水作为饮用水[1]。我国的情况大致与此相当,仅以地表水相对丰富的江苏省为例:目前开采地下水的机井约有12000眼,民井10000眼,地下水开采总量达到15×108m3/a,可以说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准确评价与科学管理是人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1.1原苏联区域性地下水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的评价

1960年苏联水文地质学家B.H.库德林教授在《地下水天然资源区域评价原则》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应用水文-水文地质综合方法分解河流水文河流水文图和评价》一书中,系统地提出提出了应用水文-水文综合方法分解河流水文图和据此评价地下径流的原理和实例,1965年B.H.库德林教授主编了《苏联地下水天然资源图》(比例尺1/500万)和《苏联领土的地下径流》专著[2],对于有水文网发育的广大领土,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河流水文图成因分解法,对于地下水主要靠降水入渗补给而又主要消耗于蒸发的地区,利用地下水动态资料评价地下水资源,积极交替带的地下径流用多年平均模数(L/km2・a)在等值线在图上表示。

俄罗斯水文地质学家H.C.泽克茨尔应用类似的方法编制了全欧洲地下径流模数图(1989年),综合地反映了地形、岩性、降水等因素对各地的地下径流形成的控制作用,他还主持完成了国际水文计划项目“地下水在水文循环和大陆水均衡中的作用”,有美国、加拿大、印度等专家参加,该项目成果报告于1990年出版,并附有世界地下径流图(1/100万)。

60年代中期,为配合制订“苏联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由当时任全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长的普洛特尼柯夫教授主持编制了“苏联地下水开采资源图(1/500万)”,计算范围仅包括平原、盆地、丘陵区,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按平均布井方案,用解析法预测在一定允许降深下的可开采量,当时给定的条件是允许动用一部分储存量,但在开采期50年之末,地下水位下降至距地表不超100m,且疏干含水层不得超过其厚度之一半,图上反映了各地区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

1.2美国的区域含水层系统分析计划

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USGS)于70年代后斯开始执行区域含水层系统分析计划(RASAP)是一项很有特色的庞大计划,1976年和1977年美国西部连续遇到特大干旱,水资源问题引起全国公众的关注,经国会批准许立项拨款,USGS开始执行此项为期17年的计划(1978--1994),以研究大面积分布的层状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资源为主要内容,对在全美领土上圈定的28个区域含水层系统进行评价,共分两大类型,各个区域含水层系统是一个项目,作为“区域含水层系统计划分析”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于1991年提交了第一份大区域水资源图集。

此时,各种数值计算法也日趋成熟,为实现地下水系统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ASAP计划采用分布参数系统的有限差分法评价地下水资源,一般采用正方形规则网格,有些面积大的区域的网格边长可达10km或15km,以综合整理和分析研究现有资料为主,有的项目也补打少量控制性探孔,取得深部水文地质资料和必要的计算参数[3,4,5,6,7]。

美国是私有制社会,在地下水的开发制度、法律、规章等方面的与其它国家相比,美国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在其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占有全国供水充足的良机[8]。

发展演变都围绕着如何解决用水争端,在用户中公平地分配地下水,节约或延长可利用的供水水源等问题。虽然他们早已将地下水看作整个水资源的一部分,但直到50年代初仍认为地下水是一种“局部”资源,水源地仍以泉、单井或小井群供水为主,因此,有关研究多注重含水层、单井或井群涌水量的评价[9,10,11,12]。

1.3欧共体地下水资源综合研究的基本作法

欧共体各国联合在区域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1982年出版了由联邦德国水文地质学家佛利德主编《欧共体地下水资源》综合报告,此项成果是为提供给供水管理和计划当局使用,也供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者使用,范围包括了当时的欧共体九个成员国。项目共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建立了数据库。第四专题的思路和作法有借鉴之处。该专题讨论全区“潜在可扩大开采的资源量(potential additional resource)”,反映当时水文地质学家试图在总结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采 现状的基础上,定量评价全区各地的潜在可扩大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以便更好地为供水规划和管理服务。

该专题中首先对“含水层系统的资源量”给出了如下的定主义:“对于一个含水层系统,资源量等于多年平均补给量减去为满足各种经济的、技术的、生态的限制条件所需的水量”。这个定义表示,只考虑利用地下水含水层的调节能力并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可抽出的地下水量,是受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限制的,但未考虑消耗储存量,并以非承压含水层为主的计算和评价对象。

其次对“潜在可扩大开采的资源量”作了说明,资源量减去现状开采量等于“可扩大开采的资源量”。此项研究认为,地下水补给量应满足多年的水均衡方程式:

I+QS=P-ETR

式中:I―降水入渗补量;QS―地表径流量;P―降水量;ETR―蒸发蒸腾量。

计算“潜在可扩大开采的资源量”后,得出了全区地下水潜力的总体概念,共可划分五种类型的地区:(1)可扩大开采的资源为正值,有扩大开采地下水潜力的地区(2)引值为零,可维持现状开采的地区(3)此值为负数,地下水已超采的地区(4)具有局部有供水意义的地下水资源的地区(5)无地下水资源地区。此次计算的结果表明:地下水水超采区占丹麦国土的16%,占英国国土的4%。

1.4我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现状及展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应用数学和地下水动力学的相互渗透,以及电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大丰富和突破了传统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使水文地质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阶段。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理论,从稳定流发展到非稳定流,从二维流发展到三维流,从一般均衡法、比拟法进到解析解、数值解。举凡有限单元或有限差分法、相关分析法以及解析法等,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得到普遍应用,因而不论在理论上和具体计算技术上,都较以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80年代后期是地下水资源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把主要目标逐渐转向管理模型的研究,即研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调控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使之处于对人类生活与生产最有利状态。因此它不仅涉及水文地质学和各个领域,而且涉及与地下水开发活动有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通过数学模型和最优化技术,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实现管理目标。

目前,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范畴日益扩大,从地下水资源的定义、分类,到地下水系统的研究,发展到地下水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从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发展到管理模型的研究,从信息系统发展到专家决策系统的研究,从水资源管理发展到水资源保护的研究等等,所以地下水资源的研究,实际上包括从水资源评价到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全过程,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可以称之为“水资源水文地质学”。展望21世纪,在地下水资源理论研究方面,将以渗流理论为基础,以水资源水文地质学为重点,以模型研究为中心,加快开发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WMO/UNESCO.Report on water resources assement. UK Oxford:Words and Publication.1991.

[2] Bindeman,N.N.Yazvin,L.S.The main problems of regional evaluation of exploitation groundwater resource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prodeeding Vol.4:427-437,1973.

[3] G.卡斯塔尼,周秀芬译.法国水资源评价方法、数据及地下水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译丛,第3期,1981.

[4] Freeze,R.A.and Cherry,J.A. Groundwater.Prentive―Hall Inc.,1979.

[5] Mandel,S.and Shiften,Z.L.Groundwater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Academic Press,1981.

[6] Hamil,L. and Bell,F.G.Ground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1986.

[7] Bredehoeft,J.D.,et al.Groundwater Models.The Vnesco Press,1982.

[8] 柴畸达雄著,王秉忱等译.地下水盆地管理(理论与实践).地质出版社,1982.

[9] 陈梦雄等.我国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若干问题及有关意见.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经验交流会论文选.地质出版社,1983.

[10] 王大纯,张人权,史毅虹.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80。

[11] 机械工业勘测单位编.供水水文地质手册.地质出版社,1983.

第2篇:地下水现状范文

【关键词】地下水;数值模拟;发展现状

1、国外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现状

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地下水计算机模拟技术开始起步,最初应用于大型方程组的数值求解计算,后逐渐向综合模拟方向发展。

1979年德国开发FORTRAN IV程序FEFLOW,起初用于模拟饱和孔隙介质二维非线性流及溶质迁移,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实用多用途综合软件并不断升级,Version5.1为最新版本[1]。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地质调查局的McDonald等开发出一套用于孔隙介质中地下水流动数值模拟的软件MODFLOW,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成为目前最为普及的地下水运动数值模拟标准软件。先后MODFLOW88、MODFLOW96、MODFLOW2000和MODFLOW2005[2,3,4]。

90年代随着地下水水流模拟技术的成熟,地下水溶质迁移、流线示踪、模拟预后处理、可视化、软件集成等技术不断发展[5]。1990年美国Chunmiao Zheng开发地下水系统溶质迁移模拟软件MT3D,之后几年MT3D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物迁移模拟和治理评估研究并不断升级。先后包括:MT3D1.1、MT3D1.5、MT3D1.86、MT3D96、MT3DMS和MT3D99;1997年美国T. P. Clement在之基础上开发出用于模拟自然降解条件下的地下污染物迁移软件RT3D;相应的溶质迁移模拟技术朝着生化反应动力学以及随机理论、神经网络方向不断发展。同时先后出现可视化软件GW、Visual Groundwater 、ModGui Modviewer、Visual Modflow 3D explorer、自动校参软件Modpest,winpest,Visual PEST-ASP、水文试验专业软件AquiferTest等。由此更促进了计算机模拟向大型集成方向的发展。2005年Visual Modflow 4.1,可视化程度大大提高。90年代美国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的环境模型研究实验室和美国军队排水工程试验工作站开发出了GMS软件,该软件综合了MODFLOW、FEMWATER、MT3DMS、RT3D、SEAM3D、MODPATH、SEEP2D、NUFT、UTCHEM 等已有地下水模型,是又一个综合性的、用于地下水模拟的图形界面软件[6]。

2、国内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现状

国内地下水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较快。基础研究方面涉及地下水流机制、含水层参数研究、溶质运移等诸多领域;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也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包括GIS集成可视化技术、模型网格自动生成技术、遗传算法参数反演、空间差值算法等,从简单地编制特定问题方程的求解程序,引进国外成熟商用软件发展到大型集成软件(如GWMS,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开发)的自主开发[7]。吕俊文等[8]采用Visual Modflow对某铀矿地浸采区的水动力场进行了模拟,但尚停留在对水动力场的基本流态模拟层面,没有进一步深入对流场的流速、水量交换比例以及溶浸范围等的模拟计算,难以具体指导生产实践,而魏云杰[9]仅介绍了Visual Modflow模型及其在砂岩型铀矿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应用方面建立的模型已差不多囊括国际地下水模拟中心(IGWMC)分类中所有的模型,模型涉及地下水预报、管理、识别,内容涉及水流动态预测、溶质迁移、污染检测等诸多领域。

3、展望

在国内外建立的诸多模型中,往往多见的是地下水流态、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管理以及污染治理等方面,对铀矿地浸开采的模拟多在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对地浸流场的数值模型非常少见,近两年国内也仅见对个别的对地浸水动力场、溶浸液迁移场的模拟研究,因此,十分有必要根据生产实际,建立地浸模型,对溶浸过程中的水动力场的流速、水量交换进行综合模拟研究。

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取决于模拟软件的发展,其中模型的建立是核心内容,提高模拟的精确度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工业污染的不断加剧,地下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地下水水痕量污染物在溶质迁移过程的变化规律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秋锦.地下水模拟计算机软件系统FEFLOW[J].中国水利,2003(18)

[2]贺国平等.FEFLOW在地下水流模拟方面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30(4)

[3] H.J.G.Diersch,Finite Element Subsurface Flow & Transport Simulation System User’s Manual,Institute for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Systems Research Ltd.2004

[4] Zhang,Stochastic Methods for Flow in Porous Media:Coping with Uncertainties, San Diego,California:Academic Press. 2002

[5]Rechard B.Winston,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Modflow,U.S. 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10-315

[6]李森等.地下水动态数值模拟中随机方法研究进展[J].勘察科学技术,2006

[7]陈崇希等.“渗流-管流耦合模型”的物理模拟及其数值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2004(1):1-7

第3篇:地下水现状范文

关键词:永城市;水资源;现状;饮用水;对策

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当前,随着城镇化进展的加快、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再加上各种规划的不协调,我国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全国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因此地下水是当前我国的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发言中提到, 全国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水源水质环境安全受到威胁。因此,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用安全,科学合理的保护地下水资源迫在眉睫,也成为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永城市供水基本情况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地理坐标:北纬33°42'~34°18′,东经115°58′~116°39′。西部和西北部与夏邑县接壤,北、东、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安徽省砀山县、萧县、濉溪县、涡阳县、亳州市毗连,全市面积1994km2。方圆100km内有陇海、京九、青阜三大铁路干线交汇,区内铁路、公路交织成网,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交通运输条件。

(一)地貌、地质特征

永城市在区域性地质构造上,位于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北支南侧东延部分,为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内之华北凹陷的一部分,以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为主体,东西向及近北西向的构造次之,控制着该区地层的展布。地层从古至新,依次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新三系及第四系。

永城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降在1/5000左右,海拔高度30.7-37.7m。地貌可分为3个类型:

①剥蚀残丘:位于永城市东北部和东南部;

②黄泛沉积平原:分布在沱河以北及十八里乡以西;

③湖河相沉积低平地:分布在市区以南和双桥乡以东。

永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位于黄泛沉积平原、湖河相沉积低平地交汇处,部分井眼处于人工湖周围。

(二)水文地质

本区地处黄河故道南缘,水系发育,沟渠纵横,走向呈西北—东南,水系流向东南,属淮河水系。区内共有大小河沟26条,其中王引河、沱河、浍河和包河四条骨干河流均由西北向东南流,汇入淮河,属洪泽湖水系,水源地位于沱河两岸,沱河切割深度5.0m左右,河流水位一般低于浅层地下水水位,形成排泄地下水水的水道,只有在洪水期间对地下水有短暂补给。沱河发源于商丘东北侧响河,流经本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流量随季节性变化很大。最高水位标高34.79米(1963年),最大流量671m3/s(1982年);最低水位标高27.64m(1982年),常年流量2—3m3/s 。

二、用水及供水状况

(一)水资源状况

永城市水资源总量32389.2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784.9万m3,地下水资源量25266万m3,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661.7万m3。由于受上游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污水的影响,永城市主要地表水河流水质基本上维持在IV类水水质,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因此,永城市生活饮用水主要采用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

(一)地下水资源状况

永城市位于隐伏的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的东端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上第三系地壳一直处于下降,因而沉积了较厚的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平均厚度达375 m,是该区地下水的主要赋存空间。各段含水层组的埋藏条件、富水程度、类型差异较大,以埋藏深度分为浅层地下水和中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埋深在60 m以上,赋存于全新统和更新统上部冲积层的地下水。含水层上部岩性以粉砂、细砂为主,可见3-6层,两极厚度10.5-44.0 m,平均厚度为26.0 m。浅层水一般无压,水位标高28.63-30.49 m,单位涌水量3.32-7.8t/h•m,渗透系数2.27-11.07 m/d,导水系数161-382m2/d。浅层水的补给源是降水的入渗,其次是河水高水位短暂的侧渗补给和农灌的回渗补给。流向呈北西一南东方向,与现代地形倾向一致,水力坡度为0.005,其水平运动迟缓。排泄的主要途径是蒸发和开采两个方面。浅层水一般为无色、无味、无嗅、透明,水温15-17℃,PH值一般在7.24-8.30之间,为弱碱性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克/升,浅层水氟含量0.4-1.5 mm/l。

中深层水地下水深在60m以下,赋予于第四系更新中下部和上第三系新统冲湖积层的地下水。中深层水的补给源主要为侧向径流补给,其次为较长期的垂直渗透补给,流向与现代地形坡降一致,呈北西---南东向,主要排泄途径是向下游侧向径流排泄,其次是局部地段的集中开采。中深层水为无色、无味、无嗅、透明,水温18-20℃,PH值一般在6.70-8.25之间,为弱碱性水,矿化度一般在0.7-1.43g/l,中深层水氟含量0.5-2.35mg/l,总硬度一般为2.16-6.99德国度,中深层水由于埋藏深,其上有较厚隔水性好的隔水层,自然保护条件好,除氟含量超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二)永城市地表水资源状况

永城市地表水主要河流为沱河,沱河水势平稳,水面宽度200-250 m,两岸设有防洪堤,堤宽30-50 m。永城张桥处沱河干流上建有节制闸,张桥闸控制流域面积2237km2,闸以上河道最大蓄水量695万m3,一般蓄水500-600 m3。据永城沱河水文站水文观测资料,沱河张桥处历史最大流量476 m3/s,相应水位34.92m,最枯流量0.12 m3/s,相应水位27.65 m。沱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39亿m3,75%保证率径流量为0.584亿m3,95%保证率的径流量为0.167亿m3。根据监测报告沱河水水质基本维持在《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V类水水质水平。沱河张桥断面以上永城境内无大的污染源汇入。目前沱河是上游地区的泄洪河流,沱河红旗闸上蓄集有来自上游地区的大量污水,水质类别为V类,污水一旦下泄,必然会影响下游永城段,因此,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

三、用水及供水状况

2010年城市用水总人口20.2万人,用水总量1201万m3,饮用水源地集中式供水量912.5万m3,服务人口17.2万人,自备井分散式供水288.5m3。其中居民家庭生活用水754万m3,生产运行用水161万m3,公共服务用水91万m3,其他用水量45万m3,漏损量150万m3。

四、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评价

(一)水质标准及评价指标选取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三级标准进行评价。永城市新城水厂委托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郑州监测站监测的指标共88项,本次水质评价选取毒理学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两大类共20项指标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

饮用水源地一般采用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永城市城市饮用水地下水井群饮用水源地采用单项组分评价法。

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即:

式中:Si――第i种污染物的标准指数;

Ci――第i种污染物的实测平均值(mg/L);

Cs――为第i种污染物的标准值(mg/L);

pH的标准指数为:

式中:pHj―pH在j点的监测值;

pHsd―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

pHsg―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

Si值越小,水质质量越好,当Si超过1时,说明该污染物浓度已超标。

(三)水质现状评价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郑州市监测站对新城水厂水质监测结果及评价指数见下表:

表2-3永城市新城水厂供水水源水质检测结果及污染指数一览表

(四)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评价结论

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永城市新城水厂地下水井群饮用水源地除氟化物没有达到III类标准外,其余项目均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水质状况良好,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III类标准,适当除氟后适宜做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

五、饮用水水源地氟化物超标原因分析

永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氟化物超标主要是水文地质原因造成的,永城市地处商丘东部,属于豫东平原,为传统的高氟区,水流经高氟矿床或高氟岩石时,使地下水氟含量超标;此外,含氟岩石的风化与淋溶以及地下水对含氟矿石的溶解也导致地下水氟含量增高。

六、 水厂饮用水除氟工程改造

(一)饮用水除氟必要性分析

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元素之一,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氟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体内氟含量过低时,会出现龋齿,但摄取过量的氟,不仅易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并且可引起人体器官、神经系统和细胞膜的损害。高氟地下水在我国分布广泛,遍及27个省、市和自治区,全国各地约有7226万人引用含氟量超标的水(我国生活饮用水的标准为1.0mg/L),因此,控制和消除饮用水中氟的污染,研究经济、实用的除氟剂与除氟方法,对防治地方性氟病、改善居民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永城市地下水氟化物中深层水氟含量0.5-2.35mg/l,因此,需进行除氟。

(二)除氟工艺选择

针对永城市地下水氟化物超标可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法作为核心处理单元。活性氧化铝(γ-AL2O3)是最常用的吸附除氟物质。含氟水经过比表面积较大的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层,在PH值6~7.5的条件下,水中氟离子被吸附生成难溶解的氟化物而被除去,其反应式如下:

(Al2O3)n×OH-+F-(Al2O3)n×F-+OH-

氟离子被吸附后在滤料表面生成难容氟化物,运行一段时间后,活性氧化铝失去除氟能力,需要进行再生。吸附剂失效后,用硫酸铝溶液进行再生,以恢复其吸附能力。再生反应式为:

(Al2O3)n×F-+OH-(Al2O3)nOH-+F-

处理后氟化物可达≤1.0mg/L,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适合人群饮用。具体改造工艺路线如图6-1。

参考文献:1.《永城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技术划分报告》

第4篇:地下水现状范文

关键词:离子型稀土,地下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 ionic type rare-earth or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us monitoring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coal mining area and downstream effects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us, give the rare earth in-situ leaching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 mine factor and its change trend, and in-situ leaching of rare earth mineral process, protection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ionic rare earth,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某离子型稀土矿矿区面积为0.4186km2,拟采用原地浸矿采选方式,开采标高为320~280m,设计生产(氧化稀土)能力为2.0万吨/年。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的要求,对该矿区及其下游影响区地下水进行了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评价区地质背景及水文地质条件

1.1地质背景

评价区地处属华南褶皱系赣中南第二隆起带中。区内地层有震旦系上统(Z2),岩性上部为灰白色条带状厚层硅质岩夹变余长石石英砂岩,下部为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分布于矿区;第四系全新统(Q4al),分布于区内河谷两侧及山间低洼处,一般具二元结构,上部为灰黄色粉质粘土,下部为灰黄、褐灰色中粗砂、砾砂组成。区内岩浆岩分布较广,为弹前岩体,属燕山早期花岗岩(γ52),为稀土矿主要成矿母岩。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北北东向~北东向断裂发育,为压性及压扭性断裂。

1.2水文地质条件

评价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单元,海拔高程在150~820m,地形切割较深,冲沟发育。区内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年最高气温为40.0℃,最低气温-3.9℃,历年平均气温为19.9℃,全年的无霜期297天,年平均降雨量1365.5mm,最大降雨量2047.1 mm,最小降雨量1157.0 mm,其中每年的4~6月为丰水期, 10月至翌年的元月为枯水期, 2、3、7、8、9等5个月为平水期。

区内地下水类型有三种:(1)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相地层中,多呈较连续条带状沿河谷两岸展布。岩性结构上多具有二元结构,即上部为粉质粘土,下部为砂、砾石,水力性质为潜水,局部微承压。含水层厚度一般0.50~4.80m,水位埋深一般0.10~12.50m,单井涌水量54.0m3/d,渗透系数为6.20m/d。富水性贫乏。水质类型以HCO3-Ca、HCO3 -Ca·Na型为主,矿化度为0.014~0.162g/L。(2)风化带网状裂隙水,赋存于燕山早期花岗岩的风化带网状裂隙中,是本区最主要的地下水类型。风化壳厚度一般0.5~22.8m,水力性质为潜水。泉流量0.00248~0.089L/s,单井涌水量1.26m3/d,渗透系数0.0076~0.022m/d,富水性贫乏。水质类型为HCO3-Ca、HCO3-Ca·Na、为主,矿化度为0.014~0.157g/L。(3)构造裂隙水,含水岩组为震旦系上统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泉流量一般为0.032~0.039L/s,富水性贫乏。水质类型为HCO3-Ca·Na、HCO3·Cl-Ca·Na型,矿化度为0.032~0.061g/L。

区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大致遵循着山区基岩裂隙水的特征与规律。往往小型山间洼地范围内即可成为较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具有“近源补给,短途径流,就近排泄”的特点。

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3.1监测点布设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的要求,结合评价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的空间展布,地下水的基本运动规律,地下水水质监测主要是稀土矿区及附近的地下水污染区敏感点和矿区下游地下水可能被影响的区域,并重点评价区内浅层地下水的质量状况;地下水类型以潜水为主,尤其是网状风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具体布置点位时,适当兼顾当地居民饮用水井;监测点数按一级评价考虑,本次共布置监测点10处,详见表3-1。

3.2监测项目

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1993),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指标确定本次地下水水质监测项目。测定项目包括:pH、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总硬度、砷、硫酸盐、汞、六价铬、铅、氟、高锰酸盐指数、铜、锌、镉、铁、总α、总β共20项。监测结果详见表3-2、3-3。

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指标和步骤

本次评价按国家颁发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所规定的监测项目分类标准和规定的方法,进行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和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进行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本次综合评价指标包括:pH、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总硬度、砷、硫酸盐、汞、六价铬、铅、氟、高锰酸盐指数、铜、锌、镉、铁、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共20项。

评价的具体步骤:

(1)、将各项指标首先进行单项组分评价。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5类,对照单项组分测试结果与标准值,确定所属质量类别。

(2)、确定各单项组分评分值。根据组分所属质量级别按照表4-1进行评分。

4.2评价结果

第5篇:地下水现状范文

【关键词】 市政道路排水管网现状施工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市政道路地下排水管网属于民心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顾了面子忽略了里子现象在市政道路地下排水管网施工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市政道路地下排水管网作为城市公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功能的基本构成要素,分为雨水排水管道和污水排水管道,这里重点探讨污水排水管道。

一、市政道路地下排水管网的现状

大雨过后,在电视广播上经常听到或者看到某某地方发生城市内涝,有的甚至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其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这体现出我国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也容易形成这段路面的积水。抛开历史欠账原因,一些新建或改建过后的市政排水管网依然存在排水不畅造成内涝,这是需要我们重点深思的地方。

二、市政道路地下排水管网工程的施工要点

1、测量放线

用全站仪按照设计图纸上井位坐标,通过加密控制网在实地上放出检查井的平面位置,根据每一井段的开挖深度放出开挖边坡上口线,用灰线连成带状,并对井位引出护桩。

2、沟槽开挖

对填方区直接采用机械开挖,人工检底成型;对于石质挖方区,采用钻爆施工,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成型。为便于沟槽施工,原则上从下游往上游开挖。施工时应注意观察沟槽边缘是否有裂缝,沟壁有无塌落现象发生,以确保施工安全。沟槽施工时不宜过长,自沟槽开挖到管道安装及沟槽回填应连续不断施工。

为避免地表水冲塌沟槽,在基槽上口外适当距离设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沟槽内,影响沟壁稳定。如沟槽地下水位高,渗水严重,在每段沟槽下游挖一较深的积水坑,用抽水机将水抽至下游排出。沟槽开挖的土石方置于沟边要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确保沟槽施工顺利进行。

3、沟槽验收

沟槽验收是在沟槽清理到位、标高和中心线复测无误后,由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地质勘探单位共同参加、监督人员到场的情况下进行的,是排水管网工程三大验收之一。沟槽验收的基本条件有:施工资料齐全;安全防护措施到位;槽底宽度、高程、平整度、放坡等符合要求;各参建单位项目负责人到场。沟槽验收的基本过程:现场验收时对槽宽、高程等进行复测;对沟槽底的平整度进行检查;对施工现场安全措施进行检查;查阅地基承载力试验报告,符合要求后各参加单位签字确认。

4、垫层施工

沟槽成型自检合格后,经动力触探试验符合地基承载力要求,填写隐蔽资料报监理工程师同意后,方可施工垫层。

经监理工程师验槽合格后,并用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材料铺设垫层,砂砾混合料在运输中防止离析,若发生离析要重新拌和。垫层必须平整、密实。对于钢筋混凝土管,在垫层上立模浇筑垫层砼,浇筑砼时必须挂线,保证沟槽轴线和纵坡符合设计要求。

5、安管、管枕砼浇筑、接口抹带

对运至现场的水泥管应提前用钢刷或钻子将管口凿毛,清扫干净(采购的水泥管必须出具出厂合格证并经抽检合格),待砼垫层达到一定强度后,经监理工程师批准,敷设排水管。管子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应采取防撞措施,避免管节损坏或产生裂纹。安管时必须挂线,从下游往上游敷设,边敷设边检查管子的平整度和顺直度,管内不得有泥土砂浆等杂物。每节管子必须紧贴垫层上,使管子受力均匀。如管径不一致,在检查井处必须采取管内顶平接。对于钢筋混凝土管,管道接口时,承口端应先座水泥砂浆,在管口对接后再在承口端的环形空隙内塞以砂浆,使接头部位紧密吻合,管口内砂浆必须平整密实,钢丝网抹带前必须洗涮干净,管口表面抹面平整,抹带后及时养生。对于双壁波纹管,主要参考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技术要求,还必须符合《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 第1部分:聚乙烯双壁波纹管材》(GB/T19472.1-2004)等专业规程要求。

6、检查井的安砌

低流水槽采用定打青条石加工,表面光滑,线型流畅,不能有滞水现场。井墙用C30预制砼块安装,在安装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搭接,错缝安装,检查井砌筑时砂浆要饱满,检查的几何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7、闭水试验。闭水试验是排水管网施工中的第二大验收。闭水试验是在施工资料齐全、试验管段注水24小时合格后方可进行。闭水试验的基本条件是:各种进场原材料合格证、检验报告齐全;需复试的进场原材料试验合格;有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各分项工程验收合格;闭水试验自检合格;试验管段注水超过24小时且上游水头达到2米;注水容器符合要求。闭水试验程序:在上游第一个检查井内侧水面处划红色基准线,同时开始记时,30分种内水位随降随补,到30分钟累计出总补水量;观察各检查井、管段接头、管段有无渗水现象,以无明显渗漏为合格;计算实测渗水量,并与规范要求相比较,小于等于规范允许渗水量则为合格。

例:DE315双壁波纹管允许渗水量Q=0.0046d=1.38m3/24h.km。实测渗水量q=W/(T*L)(W―补水量,T―实测渗水量观测时间,L―试验管段的长度)。若试验管段长150m,观测时间30分钟,补水量3L,则q=3/(150*30)=0.000067L/min.m;换算成允许渗水量:Q=q*60*24*1000/1000=0.96m3/24h.km1.38m3/24h.km,闭水试验合格。

8、回填夯实

管道安装完毕,养生达到规定要求、自检合格及闭水试验合格后,经监理工程师同意,方可进行回填。回填时管子两侧均匀对称回填素土,用蛙夯夯实到管顶上50cm处,密实度达到95%。管顶50cm以上分30cm一层用蛙式打夯机分层夯实回填至设计标高,压实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9、雨水井及支管安砌

收水井支管纵坡必须达到设计要求,收水井支管安放时外露在检查井内的端头只能和井壁齐平,安支管时只能在井壁上留圆孔,不能留方洞,对收水井两侧条石要求必须保证能加工成“L”型。

10、精度要求

管道安装:中线位移

抹带:宽度+5mm,0,厚度+5mm,0。

检查井安砌:井身尺寸±20mm,井底高程±10mm。

沟槽回填:密实度>95-98%。

11、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是排水管网施工的第三大验收。排水管网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竣工验收应提供以下资料:竣工图及设计变更文件;主要材料和制品的合格证和试验记录;管道的位置及高程测量记录;闭水试验记录;中间验收记录;回填土压实度的检验记录。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检查竣工验收资料;管道位置及高程;管道及附属构筑物的断面尺寸;外观检查。以上内容均符合要求,竣工验收为合格。

总之,排水管网工程的施工管理,应将质量管理贯穿始终,以图集、图纸、规范为依据;熟悉施工工艺、控制各环节的施工质量;按程序对进场材料特别是管材进行检查验收,控制好材料进场关;严格审查施工资料,做到资料与进度同步;严把验收关,以验收促质量、以验收保质量,通过各分项、分部工程的层层控制,从而提高整个排水管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Z]

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22:2001)[Z]

第6篇:地下水现状范文

关键词:海岛;地下水;监测

一、引言

①、目前平潭岛地下水开采现状:

根据平潭岛区域水文地质现状调查最新成果,平潭岛现有陆域总面积为371.9km2,地下水天然资源5718.16万m3/a,开采资源为4435.43万m3/a,储存资源有19235.56万m3。

据统计,现有井灌工程(机井、大井)1200个,开发利用地下水灌溉耕地2742公顷。据水政部门统计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备水源井估计有300—400口。有70%的乡村居民以一户井或多户一井的分散开采方式取用地下水。

根据平潭岛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结果,平潭岛各部门用水总量为4389.13万m3,其中地下水开采量为2428.20万m3,占各部门用水总量的55.32%。其中农业用水总量2968.45万m3,地下水供水量1565万m3,约占农业用水总量的52.72%;工业及公共设施用水总量314.25万m3,地下水供水量251.4万m3,约占工业及公共设施用水总量的80%,城乡生活用水总量1106.43万m3,地下水供水量611.8万m3,约占生活用水总量的55.29%。

②、未来平潭岛地下水需求状况:

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平潭岛未来将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海岛旅游城市,形成台湾高端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建成海峡西岸新兴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其人口将从现在的30余万增至100余万,经济总量将是现在十倍以上,对地下水开发需求也出现急剧增加。

③、地下水监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初步把平潭岛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划分为五个区,分别是可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调减开采区、禁止开采区及尚难规划利用区。而岛上仅布置少数几个观测井,主要用于监测海水入侵,采用人工观测,其地下水的监测几乎是空白,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主要原因:

1、地下水监测体系不健全

2、缺乏整体规划,监测的覆盖面不足,针对性不强。

3、经费欠缺,没有专门的预算资金投入。

综上所述:随着平潭岛建立海峡两岸合作试验区进一步开展,需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系统,通过系统监测获得全面、准确的地下水信息,为更加科学地、合理地利用地下水打下基础,最终达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的要求。

二、地下水监测程序

在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水文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执行《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及现行相关的规程、规范、标准,确定地下水监测程序为:

三、开展地下水监测必要性及主要工作内容

由于在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过程中存在无规则和无节制地开采等行为,带来诸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存在水质恶化加剧和浅层地下水的污染范围及海水入侵范围不断扩大。这些问题不仅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而且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建立地下水监测系统,主动地掌握地下水动态信息,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防止地下水水质恶化,并将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减少至可控范围内。

目前在平潭岛建立海峡两岸合作试验区,将成为沿海地区岛屿开发利用的典范。随着进一步开发,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网络和设施,形成一个集地下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及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实现对全岛地下水动态的有效控制,以及对超采区、工业与人口密集区、重要水源地地下水动态的区域性监控和地下水监测点的实时监控;为各部门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地下水动态信息,为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服务,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开展的工作内容如下:1、水文地质调查;2、水文地质钻探;3、水样采集及测试;4、地下水监测站建设,完成地下水监测站布置方案;5、自动监测系统设备的安装与调试;6、数据收集及处理、综合分析。

四、结 论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地下水监测系统,获得全面、准确的地下水信息,更加科学地、合理地利用地下水。因此建设地下水监测示范工程,推广地下水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通过开展地下水监测,可查明监测区内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各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及相互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

2、可实时监测地下水水量、水温、水质及水位变化情况。

3、可实时监测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污染现状,防止地下水水质恶化和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

4、可建立预警模型;提供信息服务;开展地下水监测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地下水专题研究,建立示范性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然后在其他监测区推广。

参考文献:

[1]1995年,1:5万平潭县幅地质填图。完成单位:福建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2]1999-2000年,福建省平潭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完成单位:福建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第7篇:地下水现状范文

关键词:天津市地下水;工程建筑;区域地下水评价

1天津市地下水

1.1天津地下水现状

天津市人口众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他城市,所以天津市的地下水长期的是处于严重开采的现状,因此我们发现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我们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下沉,还有就是许多厂家,把工业污水偷偷的排到地下,从而造成我们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地下水的质量,以及它在空间还有时间上的变化,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地下水的勘察和调研,不仅是我国的一项问题,也是世界上研究的一个重点[1,2]。针对天津地下水这种现状,我们要结合到我们以后的工程建筑中去,因为上文作者已经提到,地下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工程建筑的质量,与我们的人身还有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所以加大对它的研究是时代的趋势,也是我们发展城市经济的必由之路。

1.2天津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天津市它坐落于我们华北地区的北部,由海河连接着,自古以来经济发达。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但是天津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它的年降水量不大,地下水的分布区域,也不是很均匀,分布的条件复杂,埋藏的深度,也是随着地区的不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对天津市地下水的开发,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历史上天津曾经出现干旱问题,因此在那段时间里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在忙着从事同一件事,那就是打井,打井热造成天津地下水的大量被使用,现在随着市区城市的建设,和人哭的逐年增加,市区的用水量,也出现了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历史,这一现象导致我们的地下水位下降,地面甚至出现坍塌的现象,我们国家近几年采取引滦入津,这一分针的采取,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了我们的我们市区地下水的开采量还有可开采量的平衡,但是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在局部区域也存在着过渡开采问题。地下水不论是对对农业还是对工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对待其,要慎之又慎[3-5]。

2天津市地下水对工程建筑影响

2.1地下水的化学物理性质还有侵蚀性

地下水的形成我们知道,它是由地表逐渐深入到地下的,期间需要经过岩石,岩石中含有大量的可溶解性的物质,因此地下水中一般含有酸碱度,地下水中一般都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地下水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他们一般情况下以气体状态存在于水中。当我们的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逐渐增加时,那么我们地下水溶解碳酸的能力也会逐步上升。当水中HCO-3的数量增大的时候,这是水中也必须有相对数量的CO2,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平衡,他们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我们把游离的CO2称为平衡CO2。当游离的CO2和新生的HCO-3保持稳定的时候,其他的部分将对碳酸盐进行溶解,因此这后一部分的二氧化碳被我们称之为侵蚀性CO2。这并不是说,CO2和我们的碳酸盐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生化学的反应,他也存在着特殊性,而溶解碳酸盐二氧化碳众多我们熟知的作用里面的一个,还有就是,SO2-4它混凝土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能够生成水硫酸晶体,这就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广泛的存在于我们工程建筑行业中,还有就是镁盐和混凝土中的Ca(OH)2相互作用从而形成Mg(OH)2还有非常容易易溶于水的CaCl2,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混凝土建筑,遭到致命的破坏还有侵蚀。

2.2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的危害

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的影响,首先我们先讲一下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它对工程建筑的影响还有危害。如果地下水位上升那么我们的地基的承载力就会变低,重要问题就是可能造成建筑的坍塌,还有就是滑移等系列问题。如果由于气温原因,从而引起地下水的冻涨等问题,那么我们地上的建筑物,可能就会因为上升和下降的变化,从而导致建筑地基严重变形。尤其是对于结构不稳定的土壤来说这种情况,尤为严峻,是我们进行工程,建筑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再者我们要说的一个问题就是地下水侵蚀可能会对混凝土,还有可溶性石料,金属制品造成严重的侵蚀性的危害[6,7]。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化学物质,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会在我们以后的工程建筑中,带来很大的危害性还有就是破坏性,地下水化学物质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我们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还有就是它的稳定性还有安全性,所以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实现做好调查与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地下水对工程建筑造成的不良的影响。

3天津市区域地下水

3.1不同区域的质量

我们现在以县级行政区作为我们划分的依据,对地下水的质量进行分析,比较各个行政区地下水的质量差异。从而我们就能整体上了解天津市整体的地下水的状况,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各个行政区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地下水质量远远低于同等级的县级行政区,还有就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除了蓟县还有宝坻区外,水质相对较好外,其他各个行政区的水质都是五级,地下水存在的问题众多,比如我们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有就是工业污染。从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发现在天津各个行政区,他们的深层地下水,质量要好于我们的浅层地下水,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生活中,主要用到的还有就是污染到的都是我们的浅层地下水,而深层地下水由于埋藏的深度较深,所以受污染的程度也就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并不所有区域的深层地下水的程度都好,比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塘沽,还有北辰区,深层地下水的质量也是比较差,这主要是和他们的本身土壤中含有的氯化物有关,当然也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关系。

3.2不同水层地下水的质量

地下水,分为以下几种他们分别是浅层地下水,承压水,深层地下水。从调查结果中我们的出了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最高,而承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是成下降的趋势的,所谓水质量的好坏,主要是看我们谁中所含有的氯化物的含量,还有铁元素,高锰酸钾等一些列元素的含量,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浅层地下水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与深层地下水之间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而我们的承压水处于两者之间,水的酸碱度,还有氯化物的含量是我们做调查所必须研究和调研的一部分,缺一不可。浅层地下水的含量占地下水含量的绝大部分,因此它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天津地区,浅层地下水分布的区域也是相对来说比较集中的,它主要分布在塘沽,汉沽,大港,东丽,北辰,市区等,但是静海还有宝坻的浅层地下水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4结语

本篇论文主要是结合我们天津市区地下水的状况,综合分析了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的影响,还有就是对天津市地下水区域进行了一个比较详细和系统的分析与调研,我们通过文章了解到,天津地下水的现状,还有它的开发和使用的现状,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问题,找出问题的解决的方案还有措施,从而保证我们以后再开发地下水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地下水与我们的工程建筑,密切相关。我们要在工程开始之前,对当地的地下水做一个详尽的分析与调研,从而保证了我们工程建筑的使用寿命,还有就是提高了我们的工程建筑的效率,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以天津为例,分析了它不同区域之间地下水的差别,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自燃原因,还有就是次生问题原因。整片文章的布局作者始终保持着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综合分析各项的研究数据,保证我们研究的准确性,还有对以后工作的可指导性,作者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我们的地质工作人员,还有我们社会上的各个群体有所帮助,使它们明白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并不容乐观,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保护我们的地下水不受污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绿色的家园。

作者:唐宇鹏 单位:天津华北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颜於滕,浅析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9.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S].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S].

[4]尹国勋.李振山地下水污染与防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5]文冬光.加强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防治[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

第8篇:地下水现状范文

关键词 地下水;监测;开发利用;建议;辽宁省;2012年

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15-01

1 监控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辽宁省的地下水类型按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主要分为孔隙水、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按水力特征分为潜水和承压水。大部分地区如沈阳、辽阳等地区为浅层的第四系孔隙潜水,盘锦等地区为深层的第三系孔隙承压水,本溪、鞍山、大连等地区有岩溶水。

根据2012年地下水水位与2011年同期对比的结果,将地下水水位状态划分出地下水强上升、下降区(水位变化幅度>2.0 m),弱上升、下降区(水位变化幅度0.5~2.0 m)以及地下水水位变幅在0.5 m以下的基本稳定区。按行政区划分,与2011年相比,辽宁省地下水潜水水位状况总体上以基本稳定状态为主。枯水期各市地下水水位以基本稳定状态为主,其中锦州市、辽阳市以弱上升为主,铁岭市以弱下降为主,其他11个市水位基本稳定;丰水期各市地下水水位仍以基本稳定状态为主,水位呈强上升状态的市级行政区为锦州,水位呈弱上升状态的市级行政区有辽阳和葫芦岛,水位呈弱下降状态的市级行政区为大连,其他10个市地下水位变化均以基本稳定为主。

2 监控区地下水降落漏斗情况

全省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表明,省内主要有21处地下水降落漏斗,其中有16处为潜水漏斗,5处为承压水漏斗。潜水漏斗主要分布于沈阳、辽阳、锦州、葫芦岛、营口、铁岭、朝阳等地区。以丰水期计,潜水漏斗面积总计达138.9 km2,比2011年漏斗总面积缩减34.99 km2。2012年有8处潜水漏斗面积扩大,为41.013 km2;有7处潜水漏斗面积缩减,总计76.004 km2;承压水漏斗有5处,其中鞍山1处,盘锦2处,锦州1处,营口1处,总面积808.721 km2,比2011年漏斗面积减少16.524 km2。

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2006―2010年辽宁省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发现各行政区的年总用水量有较大差别,但基本都维持稳定。其中,沈阳地区总用水量最大,其次为大连、鞍山、盘锦、辽阳、铁岭,再次为丹东、锦州、营口、抚顺、朝阳、葫芦岛、阜新和本溪。而各行政区所利用地下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也有很大差别。锦州、朝阳主要以开采地下水为主,地下水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0.11%~95.05%,其次为沈阳、鞍山和阜新,地下水用水量较高,基本维持在70%左右,葫芦岛维持在65%左右,辽阳和铁岭市地下水和地表水用水量基本持平,维持在42.96%~54.38%,而大连和营口市主要以利用地表水为主,地下水用水量不足总量的1/4,尤其是盘锦、抚顺、丹东和本溪,地下水开采量仅占总量的10%左右。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位于下辽河平原区。该区有着巨厚的含水层,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以2011年为例,根据统计资料,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农田灌溉、林牧渔畜、工业生产、城镇公共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等。其中农田灌溉占总用水量的比重最高,达63.24%,其次为工业用水,占总量的12.27%,而居民生活用水、林牧渔畜和城镇公共用水则较少,生态环境用水最少,仅2.80%。

4 地下水开发利用建议

4.1 科学合理开采地下水

制定中、长期地下水保护计划,通过有效保护和涵养地下水资源并实行总量控制,防治地下水污染,减少地下水超采。禁止在滨海平原开采地下水。若开采地下水,则易破坏海水与地下水的天然平衡,造成海水倒灌,使海侵界线内移,产生危害性环境地质问题。盘锦开采深层地下水,多年连续大量开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已形成了2个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如不合理开采,会造成一系列次生灾害[1-2]。

4.2 深入研究地下水利用现状和地下水开采潜力

丹东市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赋存在鸭绿江及其支流大沙河等第四纪冲积砂砾石层中和丘陵区基岩裂隙中,丹东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进一步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潜力很大。营口市大石桥第三水源地,位于大石桥市旗口镇新立东和新立西2个村范围内,日供水量1.2万~1.5万t。就其地下水动态来看,尚有加大供水的能力,建议加大对第三水源地的投入,增加供水能力,以减轻大石桥市区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

4.3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严厉禁止水源地河流的河道采砂行为,全面治理污染水超标排放企业,严查饮用水源周边存在的排污企业,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4.4 加强水环境监测与管理

建立地下水长期动态监测系统,对水质进行跟踪检测,及时掌握水源水质的动态变化情况,加强矿坑水的综合利用和矿山恢复治理,限量开采地下水。加大对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的建设力度,发展绿色农业,有效控制面源污染[3-4]。

4.5 加快替代水源工程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

由于水资源在地域、时空上分布不均,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开发也不尽合理,应因地制宜合理调配水资源,按照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优先、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统筹兼顾的原则,大型工业供水、农业灌溉以地表水为主,城市居民生活以开采地下水为主。

5 参考文献

[1] 李凯,卞玉梅,杨静,等.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多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地质与资源,2009(2):63-66.

[2] 高世斌,王旭.沈阳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1999(3):19-20.

第9篇:地下水现状范文

论文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对策;张掖市甘州区

张掖市甘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游,总面积4 240 km2,人口49.8万人,灌溉面积108.85万亩,是张掖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可利用水资源量8.97亿m3其中地表水6.74亿m3,地下水2.23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800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824m3,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和46%,属中度缺水地区。

1全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00年以来,国家对黑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随着黑河调水方案的实施,分配给张掖市及甘州区的黑河地表水资源大幅度削减,当黑河莺落峡水文站来水l5.8亿m3,高台正义峡下泄水量达9.5亿m3,。甘州区地表水引水量从调水前的8亿~9亿m3,减少到目前的6亿m3,左右,而地下水开采量从90年代的0.8亿m3,增加到现在的2.1亿m3,。目前,甘州区40%的农业用水、95%以上工业用水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解决。地下水资源已成为甘州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007年全区机井数量已达2800余眼,地下水开采量达2.1亿m3,已接近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据张掖水文水资源局提供的观测资料,甘州区地下水位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幅度0.15~0.30m/a,特别是石岗墩滩、盈科灌区上秦镇、西干灌区沙井镇的局部地区地下水下降幅度达0.5~0.6m/a。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北部滩等局部地区生态林草大量枯死,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从大满、盈科、西干、乌江4个井河混灌区来看,由于井灌面积不断扩大,河灌面积不断减少,导致灌区水费收入减少,已对灌区今后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城区一些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未进行达标处理直接排放,造成城区及东北郊浅层地下水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黑河下段、山丹河靖安桥以下河流水体受到一定的污染,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从全区当前面临的水资源严峻形势来看,如果不注重对地下水加强管理保护,不对地下水开采加以限制和规范,不对滥打井、乱取水行为加以控制,任其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甘州区的命运比武威市民勤县的状况好不了多少。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对实现甘州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护的措施和做法

近年来,甘州区加大地下水管理保护力度,从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分析论证,严格审批;严肃执法,强化保护等方面人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使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

2.1加大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每年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集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水法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三禁”政策、市政府《关于禁止开荒加强地下水管理的通告》。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单,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等形式,并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三禁”政策、取水许可和机井审批等方面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地下水开采管理、取水许可及机井审批的原则、程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公众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认识,使《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甘州区地下水管理保护的政策文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2建立健全甘州区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制度体系

《水法》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对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甘州区从完善执法体系,依法治水,依法取水,依法用水的角度出发,建立并完善了地下水管理保护体系,区政府出台了《甘州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及机井管理办法》,区水务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地下水管理、取水许可、打井审批、水资源费征收和严禁开荒的暂行规定》、《甘州区机井审批程序及管理办法》、《甘州区地下水管理操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从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论证、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水资源费征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使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3加强凿井施工企业管理,从源头上杜绝违章违法打井行为

针对甘州区境内凿井施工企业管理不规范,打井市场混乱、监督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按照《行政许可法》、《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区境内国营、集体、个体凿井施工企业统一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凡区境内从事凿井施工的国营、集体、个体打井队,必须向区水务局提出登记备案的申请报告,向区水资办报送相关材料,材料包括:①打井申请报告;②本单位企业法人(个体)工商营业执照;③企业(个体)税务登记证;④拥有的凿井设备和其他主要辅助设备清单;⑤工程技术人员及从业人员花名册;⑥其他可以证明具备从事凿井施工能力的材料等。区水务局对申请单位报来的材料进行审查,具备打井能力和条件的进行登记注册,发给《甘州区凿井施工企业登记证》,为凿井设备统一编号、上牌,准许在甘州区境内开展打井活动。对报送材料不全,打井设备、技术力量达不到要求,不具备打井条件的打井队,不定资质等级,不予备案登记,不准在甘州区境内从事打井活动。2.4严格执行机井审批的各项规定,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在机井审批中,严格执行《甘州区机井审批程序及管理办法》的规定,按照申报、取水审查、复核、审批、发证五个审批环节,加强审批管理,并根据甘州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及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取水许可和打井审批的一些原则和规定,这些原则和规定主要有:①在纯井灌区,按照“报废一眼,新批一眼”、“先报废,后审批”、“先论证,后审批”的原则,进行论证、审批。②在井河混灌区,实行以河水灌溉为主,机井补充为辅的原则,在现有地表水能保证灌溉的村社和单位,一律不予考虑新打机井;若因水源、地形、地势、引水工程的限制,现有地表水无法满足需水要求,可适当打井补充,但要认真论证,从严控制。③对河灌区,除区政府和水务局同意发展高新节水农业、设施农业项目、集中畜牧养殖区项目外,其他一律不予审批新打机井。④严禁开荒,对新开荒地和没有水权的三荒地,一律不予新打机井配水。⑤在城市规划区集中供水管网覆盖地区,不予审批新打机井。⑥建筑施工、基础降水、城市园林绿化等需要临时用水的,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临时用水指标。⑦建设水源热泵系统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和水环境评价,并向水务局做出相关承诺,加强水质监测,确保回灌水量,防止水环境污染。⑧对年取水量大于50万m3,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取水的,必须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根据审查结果和专家论证意见及甘州区水资源状况,决定是否同意取水许可。⑨新打机井必须安装取水计量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对报废旧井注销取水许可证,并进行填埋处理。⑩对各类机井进行建档立卡工作,实现“五个一”的管理目标,即“一井、一证、一表、一号、一卡”。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3对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3.1切实搞好地下水资源规划和评价

鉴于甘州区地下水调查及评价已经过了整整10a,这10a当中,水资源利用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根据目前地下水资源开发的现状,并考虑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加的客观事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调查评价,切实搞好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建立完整、科学的全区地下水资源规划体系,促使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2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工作,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要按照《甘州区水资源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布设地下水位、水量、水质观测井开展监测;对城市重要的工业、生活、城镇集中水源地取水口、重点排污口安装远程监控设施,进行数据传输的控制,建立地下水资源动态自动监测系统,运用微机技术定期分析监测资料,监测区的水情预报和预测,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3.3实行严格的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井布局。

要根据地下水保护重点及开采现状,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在禁采区禁止开采地下水,对现有的开采井要逐年进行关闭;在限采区内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对开发建设项目严格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环境评价制度,禁止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对新打机井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审批;对地下水超采区,要按照行业用水定额,对取水单位逐步削减取水量,逐步恢复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