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施工安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our country roads, bridge construction increases gradually,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problems emerge, to the safety of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lso got people increasingly attention, also become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work of the key contents. To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s further perfect bridge construction quality guarantee.
Keywords: bridge construction, the safety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safety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施工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内容,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道路、桥梁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节能消耗、严谨有序的桥梁施工管理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成功的保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桥梁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对施工管理工作有着巨大影响,安全管理的松懈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甚至是施工安全事故。因此,对安全管理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对桥梁施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桥梁施工安全管理
1、含义
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就是利用法规、技术、组织等手段,通过科学管理的方法、理论,使项目施工全过程中由人、物、环境构成的施工生产体系保持在最佳的安全状态,使项目安全目标得以实现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2、因素
在桥梁施工中,人、物和环境构成的施工生产体系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对象,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安全的施工生产体系可以建立,并且进行相应的安全责任制制定,可以使施工活动顺利地进行。其中的主要因素可以从人、物、环境三方面来看:
(1)劳动者:通过对相关安全法规、政策的制定,使劳动者的劳动安全、身体健康能够获得法律保障,同时也可以对劳动者的不安全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使主观上的不安全隐患得以减少,乃至消除。
(2)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对施工工艺、设备性能进行改善,要对施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严格控制,以及采取防止损失扩大的安全技术措施。
(3)劳动条件(施工环境):施工中粉尘、噪声、毒气毒物、严寒、高温等都会对劳动者的安全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能够对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要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防范,同时要有一定的医疗、保健措施,为施工人员的安全、健康施工提供保证。
3、特点
(1)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具有较多的难点。因为桥梁施工是露天作业,自然环境对桥梁施工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再加上桥梁水下、地下、高空等的作业环境、易燃易爆物以及大型机械都比较多等等,导致了桥梁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具有非常多的诱发点,所以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必然存在着许多的难点。
(2)安全管理中要注重劳动保护责任。由于桥梁工程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施工,施工中人员数量较大,交叉、高空作业较多,施工机械也比较集中,导致其施工中会有比较大的危险性,所以要对劳动保护措施进行加强,对劳动保护责任有明确认识,保证桥梁施工工程具有安全的施工条件。
(3)安全管理中施工现场是重点的管理内容。这是由于人员、物资、机械都集中在施工现场,而且施工现场同时还是工、料、机相结合的作业场所,所以安全事故在施工现场发生的机率非常的大。
1、存在问题
(1)设计中存在不合理和缺陷
设计不合理和缺陷的存在,也会导致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由设计所导致的安全事故原因主要有:①在设计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相关标准进行,使得设计不合理;②没有对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进行考虑,没有对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文件中标注;③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不断的投入使用,在设计中需要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和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提出一定的保障措施,否则在施工中施工人员对这些新兴技艺的不熟悉操作及应用很可能会造成施工安全事故。
(2)单位施工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安全管理不完善
在工程项目中,事故的出现大多数都不是由于技术的原因造成的,是由于施工中的操作违章造成的。安全技术知识相对缺乏、安全技术措施制定不完善、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安全管理不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不完善等都极有可能造成施工安全隐患。
2、解决对策
(1)对施工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完善
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可以通过奖罚制度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奖罚制度完善可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进而保证工程质量。对由弄虚作假、违规操作、擅离职守、隐瞒质量等行为造成事故的人员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而对工作积极认真, 事前对重大事故进行预防的班组或人员要有相应的表彰奖励,使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得到提高。
(2)对施工安全的管理措施进行完善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外界环境以及自身心理等因素都会使施工人员有不安全心理的情绪。所以要综合分析施工人员不同环境下的不良情绪,使施工人员的不良心理情绪得以消除,这就需要在日常施工中基层管理人员深入到施工人员周围,对施工人员情况进行观察收集,对其心理变化动向能够及时发现,使得由施工人员情绪问题所产生的操作安全问题得以降低。
(3)对安全设施加强检验
施工企业要对桥梁施工中所使用的安全防护设施进行定期的校验,为其安全防护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安全绳断裂问题可以通过定期的校验得到有效减少,避免了人员伤亡,使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得到保障。
(4)对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加强管理
桥梁施工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复杂工程,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很多。所以在桥梁施工中安全管理要充分考虑到施工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对一些没有认识到的安全因素给予强化,使安全管理实施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多方面安全管理工作的加强可以使施工安全事故有效的减少。
(5)对施工中的过劳现象进行避免
桥梁施工中要使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避免疲劳过度,防止工程事故的发生。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①对施工机械化及自动化程度进行提高,对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进行降低,使生产安全水平得以提高;②安排休息方式时要对工作强度、工作方式有一定的参照,与之相结合,在施工中合理安排休息时间;③如果工期允许,就尽量对轮班工作制度进行减少,使施工人员休息时间充足;④为使员工的疲劳度得以恢复,可以对丰富多彩的娱乐和体育活动定期开展,同时对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有益。
(6)对施工安全教育和培训进行加强
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中,一线操作人员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对于相关的技术和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施工操作水平也较低,而且还没有完善的施工培训,使得施工中安全事故极易发生。因此桥梁施工单位应该对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培训,使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自觉性得以提高,同时,对现场监督机制进行加强完善,使施工安全防护工作能够更好的展开。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公路、桥梁建设开始得到极大的发展,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是建设工程中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管理工作,对施工多方面都有所涉及。现代桥梁施工企业需要对安全管理的投入、人员培训和现场管理等工作进行加强改善, 并且对施工安全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施工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赵顺良.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10,(02)
[2]宋人武.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5)
[关键词] 畜产品 质量安全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52-01
1 前言
畜产品是我国基础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理念的革新,使人们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要按照正确的检测流程对甘肃省畜产品进行检测,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控制,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畜产品,推进我国畜牧行业的快速发展。
2 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兽药残留
为了谋取市场利益,提高畜产品生产效率,畜牧养殖过程中,滥用兽药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动物体内存在严重的兽药残留,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健康。例如,畜牧养殖过程中,为了减少疫病的发生,养殖人员长期使用抗生素等,使动物体内抗生素残留严重。消费者长期使用该类产品,会产生抗药反应,引发激素调节紊乱,甚至导致慢性中毒。
2.2 饲料质量
植物饲料生产过程中,面临重金属污染、病虫害污染,以及农药和杂质超标等问题;动物饲料生产过程中,面临细菌和杂质超标以及霉菌毒素污染等问题。加之,畜产品生产运输过程中,受外部环境影响,或者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等违禁药品,都会导致动物体内药物残留超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2.3 加工过程污染
畜产品加工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流程比较多。加工区域内环境污染严重,设备简陋,不注重对污水和粪便进行及时处理,对畜产品产生二次污染。例如,屠宰场条件恶劣,使肉类食品中残留大量的食源性细菌,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部分生产商受利益驱使,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化学物质或者对肉类注水等。另外,畜产品运输过程中,受灰尘污染和蚊虫叮咬比较严重,对食品产生严重污染[1]。
2.4 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畜产品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缺失。没有结合畜产品的区域性发展现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地方性畜产品标准和国家标准存在严重偏差;法律法规中,畜产品质量安全处罚力度不足;现行的兽医管理制度无法满足我国畜产品发展诉求。
3 提高畜产品质量的对策
3.1 重视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
结合甘肃省动物疫病情况,建立健全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并结合区域性特征,对省级、市级、县级疫情监测中心和乡级测报站系统进行完善。对区域性疫情检测情况进行定期上报。
3.2 建立完善的兽药体系
重视兽药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测质量,将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监测和兽药安全评价体系等落实到位。重视县级兽药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对执法手段和执法方式进行合理应用,加大不法兽药查处和惩治力度,并对兽药的使用过程进行从严控制。
结合甘肃省畜牧养殖业发展状况,指导养殖户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有效避免养殖过程中,对违禁药品和饲料等进行应用。对药物来源和供给途径进行严格核查,对实际用药情况进行严格登记,实现用药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消除畜产品药物残留。
3.3 建立完善的饲料产品检测体系
建立完善的饲料监测网络,提高饲料管理水平,最大程度保障饲料产品质量。部分生产商在畜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违法操作,或者应用添加剂和违禁药物等,要对其进行处罚。注重对新型饲料添加剂进行生产和应用,保障畜产品的安全性,为其提供良性的生产运作空间。例如,对监测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将安全检查工作落实到养殖环节和生产环节,对违禁物品、假冒伪劣产品和私屠滥宰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甘肃省畜产品快速发展。
3.4 重视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监控
(1)将畜产品加工资质认证制度落实到位,并逐步规范加工企业的从业资格,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建立完善的畜产品生产营销体系。(2)注重在动物运输过程中,对其进行检疫,有效避免动物销售或者畜产品生产过程中,疫情扩散,营造良好的畜产品生产环境;(3)借助法律手段对畜产品流通环节进行监管。严厉打击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违法行为[2]。
3.5 建立完善的畜产品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畜产品法律法规,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要涉及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法律法规基础上,对畜产品的安全检测制度和执法机构等进行完善,将各项法律法规和检测制度落实到位,并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畜产品,将畜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3.6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对养殖户进行专业培训,引导他们结合具体疫病情况进行合理用药,并对档案记录进行不断完善,从根本上对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各项行为进行规范。同时,也要对执法人员和经营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引导他们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和宣传,执法行为进行不断规范,实现畜产品的依法生产和经营。
4 结语
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它既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稳定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要结合甘南州合作市畜产品发展现状,将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对畜产品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营造安全良好的畜产品生产和销售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81-01
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其中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2010年建筑业增加值26451亿元,比2009年增长12.6%。在我国建筑市场繁荣的背后,建筑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2009年6月27日,上海在建13层住宅楼整体倒塌1人死亡;2010年3月14日,在建的贵阳国际会展中心模版支撑体系局部垮塌事故7人死亡等,建筑质量安全形势对有效监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建筑工程质量的现状
近年来,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稳步而迅速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但是,事与愿违的是,各种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甚至连一些著名的工程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危害到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更破坏了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不仅影响到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也损害我国诚信的形象。当前工程质量良好的状况应该是: 总体工程质量水平有所提高,不少地区创出了高水平的结构工程和综合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机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运用。当前新的质量形势下,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最为突出,用户对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工程质量责任追查更加严格,企业对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保证更加重视。
2.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存在的问题
2.1监督机构的监督方式单一
建筑工程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方式已经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质监机构在质监方法上的发展创新速度远远低于其组织机构建设速度。基层质量监督工作多年已习惯于工程的直接管理,缺乏宏观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尚未建立一种新的监督体系。施工几百天,“判断”一阵子,难免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造成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核验、评定和有效控制。
2.2政府监督方式过于具体
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相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社会过多依赖工程质量监督核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被视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谁核定,谁负责”。而作为直接参建的各方责任主体,反而“袖手旁观”,进而颠倒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产品的制造者以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由于政府授权质量监督机构,进而政府成为了工程质量的责任者。这从客观上造成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现行三部到位等级核定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的矛盾与不和谐。“三到场”监督,削弱了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责任意识,加剧了参建各方对质量监督人员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强化参建各方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不利于公众正确认识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
2.3现有质监人员人才结构有缺陷
工程质量监督,是一套整合性的工作,它包括法律,技术,经济和行政执法几个部分。所以,监管人员的素质与监管力度是成正比的,也是工程质量的保障。目前,国内工程质量已得到改善,但仍有好多隐患存在,塌方事故和工程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原有的质量意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与此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市场的混乱,利润至上,质量意识淡薄,的情况屡见不鲜。假设我们的监管体系忽视了质量本身,淡化了对其意识,保障质量将从何谈起。为了振兴本行业,质量意识需要提高。监管部门是工程质量认证的唯一部门,它关乎到人的生命和安全。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建立的一个监管机构的有效评估机制,使监管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也是强化整个行业对质量认识的有效手段,更是避免事故出现的重要环节。
3.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完善措施
3.1改进监督手段,提高监管效率
科技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质量监督中的效率,监督手段的改变表现在,由过去检测手段采用“眼看手摸”,向仪器检测的转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配置钢筋扫描仪、数字显示式回弹仪、取芯机、激光测距仪、激光定位仪、便携式桩基动测仪等设备,重点对承重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主要受力钢筋的数量、位置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楼板厚度、承重砌体的砂浆强度等进行监督抽测,对工程内在质量进行科学定量地分析判断,加大监督抽测的频率,树立监督工作的技术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也使质量控制点有效前移,通过设备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使预控防范能力大为提高。
3.2健全法律体系,提高执法地位
政府要将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与社会信用体系考评挂钩,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在建筑工程质量中在作用,提高执行标准,采取严厉惩戒制度等手段来保障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转。另外,要从实际和长远的角度出发,借鉴各个地区、国家比较成熟的做法,逐步地酝酿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用立法的方式改变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人员的现状,强化质量监督机构,提高执法检查地位,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加大经济、行政以及刑事处罚力度。
3.3提高人员素质,增强质量意识
要提高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效率,就必须改善质量监督的工作方法,遵守国际惯例,做到监督工作行为法律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方法科学化。法律、法规、标准的国际化就是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建筑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监督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建立和健全与之相配套的监督管理模式和方法,为建筑行业国际一体化创造条件。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政府监督要更新质量观念,严格依据建筑活动领域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办事,以建设工程项目为对象,对参与建设的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进行强制性执法监督检查,提高各主体的质量意识和法治意识,进一步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监督人员处于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环节,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廉洁执法的原则。否则,就会被利用,就会滋生腐败。另一方面,掌握着党和人民交给的权力不作为,执法不力也是一种失职、渎职。因此,监督人员要树立无功就是过的思想,既廉洁自律,又勤勤恳恳,才能不断减少建筑质量安全事故。
3.4加快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实施信息化管理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监督工作质量,是今后监督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工程质量监管领域全面引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对工程质量监管的全过程实现有效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使工程监督检查工作处于可控可有效监管的状态,实现监管工作的透明化及监督信息的动态、准确、实时采集,并在各相关部门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并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建筑业的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时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工作力度和工作效率。
4.结束语
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是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核心。质量监督人员要做到依法监督和依法行政,做好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面临着深化监督机构改革,这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一、江西省粮食安全中的涉农财政金融政策调研情况
为了研究江西省粮食安全问题,实际走访了南昌市、九江、抚州等地,本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江西各乡镇了解粮食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户存粮情况,深入粮食收购储存基地,了解农发行具体的工作流程,当地粮食产销结构及涉农的财政金融政策情况。调查问卷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系统性,了解不同地区的粮食安全情况,本调查采取阶段抽样法。一共发出266份调查问卷,其中樟树103份,九江157份,抚州6份。回收258份,有效卷253份,有效率95.1%。符合统计调查的要求。以下是调研情况分析:
1.耕种人员及工具
从江西省的普遍情况来看,由于种粮收入低,成本高,大部分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留守在当地的居民主要以老人、儿童为主,缺乏主要的年轻劳动力,根据实际走访的七个乡镇中,双洲乡中有44%的农户打算减少土地种植数量。这是因为年龄增大的原因,体力不如以前。
在调研的乡镇中,由于存在耕地分散化,不便集约式管理,有些耕地收割机等现代化工具不好进入,不得不靠人力耕种;另外请现代化收割机等耕种工具的成本高昂,加上土地面积不多,为了节约成本采取人力耕作。
种粮大户均采用的是现代化耕种设备,由于规模化效应,所以相对散户的耕作成本较低,但粮食收购商及地方粮站收购价格相差不大,仍存在卖粮难的现象。
2.农田水利设施
在所有调研的农户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排水灌溉渠道不通畅,原有的农田水利渠道老化,电线远,电压容量不足,机耕道不宽等,这些因素使得农民的耕种效率及积极性降低。
3.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江西地区的淡水资源较为丰富,使得淡水资源这一因素对粮食安全并无太大影响,除了在干旱年里有些耕地放水不便利,农户普遍反映了水利设施不足这一问题。大部分农户认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有自然灾害、耕地面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环境污染和病虫害等,然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却是所有农户所不能避免的,今年的雨水偏多则大大影响了很多农户的收成,而病虫害的农药使用不当是影响樟树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但是当今市场上假药和仿冒药太多,也没有明确的防伪标识,对农药监管不严导致难以区分农药真假,使得喷洒农药后粮食产量缺收。
4.农业补贴政策
大部分的农户都对农业补贴政策不了解,在基本的农业四项补贴中大部分农户享受到的农业补贴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但是农户对各项补贴的金额不了解,仅知道补贴的总金额,良种获得的补贴有水稻和油菜种子补贴;只有购置了农机的农户还享有农机购置补贴,但是有些农户认为申请过程繁琐和时间长而不申请。但是也有部分农户并没有享受到任何农业补贴政策。另外,粮食收成归种田人所得,但是补贴发放在土地拥有者的“一卡通”上,实际耕种人员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种粮直补。
在调研的乡镇中并没有任何散户为农作物买保险,只有调研的三家种粮大户为农作物买了保险,其中30%的保费由农户购买,农业保险金额3.6元/亩。剩余的70%享有农业保险费补贴,在为农业买保险的农户中,近两年都有获得不同程度的干旱,雨水过多等造成减产的保费赔偿。目前,并没有农户获得农业重点生产环节补贴和重大关键技术补贴。
二、江西省粮食安全与涉农财政金融政策存在的问题
1.农田水利设施不足
江西省的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农田水利设施还是利用原有的渠道,随着现代化机械入驻,原有的机耕道不能满足现代化耕种工具,电线老化,电路远,电压容量不足,还有一些农田节水灌溉设施不足,排水灌溉不通顺,降低了农民的耕种效率及积极性。
2.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农业与工商业相比,周期长、效率低、收益少,劳动力人口逐渐由农业转移到其他行业,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大部分土地荒化或以口头形式土地流转出去,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土地耕种者都是四五十甚至六十岁以上的农民。农民由于土地面积少并且严重分散,不好集约式管理,不利于耕种,产成不高,同时,去除种子、农药、请现代化耕种工具等成本外,普通散户的净收入不高约600元/亩,种粮收入低;存在卖粮难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3.农业补贴不到位
综合江西省的情况,大部分农户对基本的农业“四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了解较少,由于农业补贴的发放形式是根据农户的耕地面积直接汇总打到农户的“一卡通”上,并不是根据农户的实际耕地面积计算,使得耕种者并没有真正的从农业补贴中获益。农户对各项补贴的金额并不了解,仅知道补贴的总金额,良种获得的补贴有水稻和油菜种子补贴;只有购置了农机的农户还享有农机购置补贴,但是有些农户认为申请过程繁琐而不申请。也有部分农户并没有享受到任何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覆盖率低,很多农户完全不了解农业保险,也享受不到农业保险补贴,一旦遇到干旱水灾,农户不得不为自己买单。
4.粮食安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构
粮食安全问题贯穿于粮食的整个生产、储备、物流、加工等环节,但是国家缺乏有效的监管机构在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在粮食的生产中主要是种子及农药方面的监管缺失,致使市面上流通的杂交水稻中混有劣质杂家水稻品种和转基因品种,不但影响了农民种粮产量的收成,甚至食用转基因食品还会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在粮食的生产中,病虫害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当今市场上假药和仿冒药太多,也没有明确的防伪标识,国家对农药监管不严,很多农户不能区分农药的真假,使得喷洒农药后粮食产量严重缺收。
关键词: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
农业的发展为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但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才能真正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物质,也会使粮食受到严重的危害,引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1粮食安全的背景
可以将改革开放作为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就是将我国历史上粮食发展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人口数量增加较快,粮食的需求量也在相应增长,粮食产量受到了我国农业种植应用科学技术的影响,无法满足人口过快增长的需求,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的温饱问题。在改革开放后,这种问题出现了另一种变化,我国和其他国家密切联系,从而使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粮食产量已经能够解决我国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但依然存在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的问题。因此,现阶段需要加强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解决食品和生态方面的安全问题[1-3]。
2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增长,在满足各种需求后,人们反而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这会直接关系到自身健康问题。如果现阶段无法保证粮食安全,动植物激素被滥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都会对我国生态以及食品安全造成较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1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对我国粮食安全以及生态安全都会产生严重威胁。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大都是化学含量较高的化肥及农药,目的是改善土壤元素比例以及含量,使土壤更加适应农作物的生长。但是从生态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对土壤元素的平衡、对水资源的影响,还是空气的影响都非常严重,这些问题不容忽视。除此之外,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主要的问题还包括农作物金属含量超标,而人们长期摄入重金属物质,容易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如果无法确保粮食安全,那么国民的身体状况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也会遭受打击[4-6]。长时间使用污染物超标的食品,人体内会积累严重的毒素,超过一定阈值后,就会引起人体中毒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在几个不同城市内进行调查的成人血液还有膳食中重金属含量存在严重超标的现象。
2.2滥用动植物激素
粮食安全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动植物激素被滥用。对于动植物激素来说,一些物质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瓜果和蔬菜中农药残留明显,在人们食用前,一定要将残留的农药清洗干净,但对于动植物激素问题解决起来却比较困难,无法通过人为清洗干净。在市场上反季蔬菜畅销,相应的利润也较高,如果反季节蔬菜产量不断增加,农民获得的经济利益也会不断增长。因此很多农民都会选择利用激素使瓜果蔬菜生长周期缩短,这无法保证食品安全,也不利于食品的健康发展。瘦肉精是动物激素的一种,能够使动物的瘦肉量增加,如果瘦肉精长期存在人们食用的肉制品中,也会对人体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在我国着力提高粮食产量期间,任何技术、任何激素,只要能使农产品数量增加就会被广泛应用。当时国内市场较大,农业市场散乱,对市场监管的成本较高,因此在动植物激素用法用量都无法控制的情况下,造成较严重的内源性风险。政府作为农作物安全问题的监管者,在社会面临较大粮食压力下,想要根除其存在的风险,难度还很大。因为如果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完全放弃施用化肥、农药以及动植物激素,粮食以及农产品的供给量也会大大下降,我国不断维持的粮食供给平衡会失衡,也可能使我国陷入粮食短缺的危机[7-8]。
3规划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系
现阶段需要对我国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只有确定两者关系的和谐,才能真正保证我国食品的安全,同时确保我国生态环境的安全。在粮食安全的背景下,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食品面临的安全问题以及生态面临的健康发展问题,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如果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都无法保障,那么食品和生态安全也无法保障。需要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进行深入有效研究,尽量地考虑多方面问题,综合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粮食安全以及食品安全问题,从而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4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
所谓粮食安全,从内涵角度来说,就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有充足的粮食,能够满足人们吃得饱的问题。如果粮食安全是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达到的,那么这种状态下的粮食安全不是真正的粮食安全。除此以外,以牺牲粮食质量为代价而获得的粮食高产,对于食品安全来说,也是严重的风险源,食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人们仍然面临着粮食危机,不能够将此看作是粮食安全的状态。无论是对我国周边生态环境的牺牲,还是对粮食质量问题风险的承担,都是一种被迫的选择。在解决人们温饱问题后,人们更多的开始关注粮食安全以及食品的质量问题,对粮食数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同样在进行反思。因此,现阶段粮食的发展方向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只有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同时向粮食安全概念进行延伸,才能为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一些思路。所谓的生态安全,是一种向前延伸的方向,而食品安全问题则是一种向后延伸的方向[9-10]。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在当前生态生产中,粮食供给是否会超出一定的标准和数量是人们主要关注的内容。粮食供给是否会对我国当前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威胁,使生态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是研究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并且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找到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主要的思考方向。在石油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主要关注食品安全风险。从当前问题来看,农业环境恶化的状态较严重,为了使粮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发展石油农业非常必要。在具体农业生产的环节中,很多地区开始逐渐引入石化产品。因此,在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也需要注意污染状况,因在这些环节中,会大量使用农药及化肥,包括除草剂、动植物激素等,这些物质含有的化学物质含量相对较高,在食物链内循环和表面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自然资源受到威胁为代价,需要将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及管理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将改革组织机构以及技术更新作为主要的调整方向,从而满足粮食安全需求。
关键词:农村;科学储粮;粮食安全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有史以来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如今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粮食安全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农村科学储粮非常必要。
1.何谓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定义,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各国为粮食安全定义的解读也在不断地变化。20世界70年代,在世界粮食大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第一个相对比较权威的粮食安全定义“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随时间的推移,在1983年,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的定义“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的基本食品”。在此次提出了买得起的基本所需求食品的概念,丰富了粮食安全地定义范围,既要确保粮食需求的供给,也要发展经济,保障人们“买得起”所需食品。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地定义扩展,是基于全球范围内各地区国家的发展情况考虑,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的关注,从改善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贫困、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况的角度出发而定义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我国现有国情而言,粮食安全的定义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区别于发达国家。因此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国情,我国粮食研究学者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定义“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需求和粮食经济承受何种不测事件的能力”,我国现有国情下的粮食安全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粮食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日常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加,粮食安全就是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除此之外,要能够在各种突况面前保障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例如:突发自然灾害、大规模经济危机等。
2.农村储粮现状
在农村粮食储藏过程中,储量损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据不完全调查,平均每户的储量损失率在5%左右,相当于每100吨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就要损失5吨左右,在全国范围农村来看就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会直接影响农户全年的经济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粮食储藏方式,科学合理储粮,是当前农村粮食储备的重中之重。部分地区推出了“丰产仓”的储粮模式,利用农村普遍使用的彩钢板材质,利用其轻便、易得、成本低廉的优势,利用合理的科学设计,制造“丰产仓”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储粮的防潮、密封、避虫鼠等问题,减少粮食损失率。每个“丰产仓”的造价约在1000元左右,在政府现行的惠民政策下,农户需要承担的费用仅为20%,每个仓仅为200元左右,但却有效降低的储粮的损失率,提高的储存粮食的品质。
随着“丰产仓”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不断推行,对农村储粮现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效果比较显著的能够将年损失控制在2%左右。还是按100吨算,每户约节省粮食3吨,相当于多开垦土地10亩田地。在当前土地资源有限,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显得极为有效。
3.农村科学储量的意义及作用
部分地区已采用了多种手段对农村储粮进行了科学改进,已初有成效,改进后的储粮方式可有效地降低粮食损失,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多数地区的科学储粮改造工程还得到了政府的补贴,农户仅承担很少的一部分就获得了较大的受益,对“丰产仓”等科学粮仓改造都非常欢迎,对于加快推进粮仓的改进非常有利。与此同时,因为粮仓改造的惠民工程,也一改政府粮食部门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过去许多人认为,粮食部门无所事事,没有业绩科研成果,对农户生产提高没有贡献。通过科学改进农村粮储,减少了粮食损失,还改善了粮食部门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提高了政府在农村的群众号召力,树立了良好形象。
基于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应对各类突况,在面对突发的极端自然灾害,或国内外情况引起爆发式经济危机时能够保障人民有粮可吃,能够在粮食供给方面安全渡过危机。改善农村储粮条件,科学储量能够提高农户的储粮积极性,在遇到突况时不仅能够保证自己的温饱,还能够有余粮去帮助需要粮食的人,也就是“藏粮于民”。增强农村对突发危机的粮食安全应对能力,缓解国有粮仓粮食储备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改善农村储粮条件,还可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老式的农村粮储设备比较简陋,密闭性差,就会导致有漏粮现象,周边会衍生很多虫鼠,就会有一些“虫蛾滥飞,老鼠乱窜”的现象出现。科学储量后,改善了储量条件,加强了储量容器的密闭性,避免了漏粮的现象,也就减少了虫鼠省生存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促进了农村村容的治理,降低了疾病的传播机率。
推行科学储量方式,降低了农村原有的粮仓建设成本,改善了储量条件,新型储粮容器防潮、密封还美观卫生。同时制作、维护成本还低,大大降低了农户粮储的年损失率,显著地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益。
结语
全国范围农村的推广科学储粮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原有储量条件,降低储量成本,显著降低年储粮损失率,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农村储粮能力是国有粮库以外最大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因此增强农村储粮能力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维平,宋锋.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对策[J].粮食储藏,2000(05)
关键词:粮食安全;政策;危机;挑战和出路
一、引言
自古以来,粮食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早在东汉末年时期,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口由于战事也不断减少,粮食也逐渐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曹操意识到了粮食对战争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听从枣祗和韩浩的意见,实施了有名的屯田制度,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民的生计之源和生存之本,现如今我国是13亿人口大国,在人口如此之大的国家,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无疑成为了重中之重。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粮食安全一直是关系到民生的长久大课题。
二、 中国现今粮食安全的形势
(一) 人地矛盾、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制约我国粮食的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未来。
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耕地面积的制约,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中国现如今的头号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就人口结构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单独二胎政策都是为了解决人口所带来的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使得耕地面积大量的减少,工厂和人们加盖城市化建筑侵占了可耕用地,影响了粮食的生产力。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同时,耕地的质量也不断下降,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土地的盐碱化和荒漠化,此外,受到干旱和洪涝等影响,耕地质量也不断下滑。我国地区间差异较大也使得耕地分布不均等问题的出现。
人口“农转非”引发耕地“农转非”也导致了耕地面积的减少。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还是非农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结构的深入调整。我国耕地利用潜力有限,后备资源不足,过度的加快城市化,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粮食的安全。
粮食生产除了耕地,还需水资源作为支撑和保障。中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贫乏,由于人口的居多,我国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南方经常干旱,北方却时常产生洪涝灾害,对粮食的生产及其不利。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和工业用水的增长,水资源对我国粮食生产的约束显得尤为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已经进入了严重的缺水阶段,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已经成为保护水资源必要条件。中国大多数城市已经是“水荒城市”。如此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对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由于我国生态保护的力度不足和重开发导致了生态破坏日益加剧,农业生态环境不乐观。
我国的土壤沙漠化是由人为造成的,在风力驱使下沙漠化的不断蔓延影响到我国的耕地面积的变化。据研究调查发现,中国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重复的耕种,过分的使用化肥,必然导致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旱涝严重,土质退化使粮食安全危险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率的不断下降,会破坏生态的平衡,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水、人们生活用水、大气污染物排放使我国多数土地遭受不同程度污染,而我国的污水处理率较低,排向农田的废水严重会使农田无法继续耕种,对粮食生产构成威胁。
(二) 农业基础设施和政策体制现状。
我国虽然单位面积产量已高于世界水平,但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农业科技为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是巨大的,仅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给解决了中国大部分人的口粮问题。所以说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技的进步会对粮食安全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呈迅速增长态势。
2012年我国粮食取得丰收,实现了“九连增”,粮产增加、人均占有量、粮食库存和中梁收益逐年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效。但也带来了一些供求失衡、农田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加强政策体制改革和法律体制的监督刻不容缓。
我国粮食价格、调控等政策机制还不健全,这直接导致了目前粮食问题的发生。比如在灾难等问题发生时无法及时的供给和调控。同时,机制的不完善使粮食补贴无法有效地实施,进而不利于发挥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 中国粮食储备不足,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加深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国民收入水平增加,这也加大了我国粮食市场的压力,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需求量还是过大,使我国必须依赖进口粮食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饮食。
粮食的储备不足导致了我国对外进口依赖性加深,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潜在的风险不断增加,如果一旦渠道受阻,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政策选择
近年来支持粮食的政策力度快速的增加,但还需要处理方式方法有待完善,支持力度和规模有待增加等问题。增加粮食补贴,加强政策力度,完善政策机制是头等大事。
(一) 人口政策直接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
人口的增多必定会导致耕地面积的不断萎缩,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积虽然在总量上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人均占有却排在世界的后列,人口增多保护耕地资源,既要控制人口数量,又要控制耕地面积。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对人口的调控可以有效地平衡人地矛盾。
(二) 发展土地政策是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政策选择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发展是现代性的问题也是长远性的问题,耕地污染严重也导致了粮食减产,大量的垃圾、工业废气、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和农田中,造成了耕地的极大污染,大量喷洒农药也污染了土地。我国实施的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的约束,占优补劣现象导致了耕地质量的下降。加强土地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
(三) 提高蓄洪能力,有效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
我国的水利基础设施不足,当发生洪涝灾害时,许多堤坝无法抵御较大的洪水,使得农田被淹,我国储蓄洪水的能力锐减,围湖造田成为了主要的原因。我国的受灾面积不断扩大和承灾面积却在日益减少。实施水利政策,保护水土安全,节约用水是粮食安全的一个有效地政策选择。
(四) 完善科技政策、财政政策、进出口政策、储备政策、和生态环境政策
有效地完善科技、财政政策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增加,储备增加,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是完善进出口政策的有力方式,而提高粮食储备能力和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对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发展和环境保护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新形势下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出路的几点建议
(一) 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的核心是保护农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民生,加大对农业建设的投入和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加强对农业的法律体系建设,平衡生态资源,禁止非法侵占和破坏耕地的资源。
(二) 解决“三农问题”,增加粮食收入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农业占据主要的地位,农民的收入过低,大部分农业还处在手动生产的阶段,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农产品的产出。农民的收入过低,由于种植成本高,农产品加工能力低,而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健全,商品流通渠道少,导致了农民低收益的现象。农民仅仅依靠劳动力解决生活问题,影响了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粮食的生产安全问题。增加农业财政补贴可以很好地保障农民的生活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可以保障产量,也提高了农民产粮的热情。
(三) 扩大进出口,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储备能力。
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可以更好的增加产出量。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增加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农民的工作量,提高劳动的生产率,扩大农业的经济规模,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聘用一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可以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和市场调控水平。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可以保证部分地区的旱涝问题,增加农业耕地的应用面积,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步骤。
1. 增大国际间粮食贸易的进出口能力,维护国家安全。
我国粮食的需求量很大,仅仅是我国本国的粮食目前无法满足本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粮
食进口的“大国效应”,势必会是我国的国家安全遭遇风险。努力做好对国外粮食的进出口工作,可以维系国家的稳定,保证信誉,保持和扩大对其它国家进口粮食工作。中国进入WTO对我国粮食进出口更加的有利,我们在加大生产的同时,也要继续提高进出口能力。
2. 提高粮食的储备能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粮食储备可以有效地调控粮食供给余缺,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的储备问题。中央储备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但粮食储备存在着规模过大,成本过高,布局不合理,储备质量不高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布局,增加粮食储备质量,完善粮食储备经营管制体制。(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岳岷.中国未来粮食安全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P106
[2]陈文胜.世界粮食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机遇与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0.
[3]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P82,P257
[4]曹宝明,李光泗,徐建玲等.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P23,P64
[5]公茂刚.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P203
[6]王健,陆文聪.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P46,P111
[7]王梅.粮食“九连增”喜中也有忧[J].农业展望,2013年第5期.
[8]国家粮食局课题组.粮食支持政策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P33.P59.
[9]胡岳岷.传统粮食生产区“三农”出路解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 预警监测 模式启示
确保全国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这就要求对粮食安全进行预警和监测,并用正确的决策对粮食安全进行调控。为适应新形势下湖南省粮食安全领域发展变化的新要求,研究适合省情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为粮食宏观调控部门提供科学快速的决策支持工具,成为当前粮食安全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每个省的地理人口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存在种种差异,使得各省在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上均有不同,所以不能盲目引用。
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分析
目前,国内对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就。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储备等各个环节,其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安全、社会稳定。当然,系统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应对粮食不安全警报而建立的,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实现粮食安全。本文分别以上海、河北、福建为例介绍。
(一)上海市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上海是一个特大型的粮食消费城市,一个由市场检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环节有序衔接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在上海已经逐渐成型。这个预警监测模式的特点是能够即时应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波动。上海信息监测网络涵盖了九个大型粮食批发市场、五个粮油加工、销售骨干企业以及19个区县的粮食市场。其中有33个监测点,这些监控点按照每天每周每月的不同要求,将各自的进货量、销售量、价格等数据上报汇总。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就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监测。
随着上海粮食流通市场的发展,监测点的数量和检测网络的规模都将不断的扩大。除此之外,上海还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市场走势,以及国际农产品现货、期货的市场行情。业内人士认为,在广泛监测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将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粮食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而实现先兆预警,然后即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河北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建国以来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得到了稳定的发展,1949年河北省粮食产量仅为469.5万吨,到1998年河北省粮食产量已经达到2917万吨,50年来增长了521.96%。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07年河北粮食产量为2841.6万吨,与1978年相比河北省粮食年产量增长了68.3%,增加了1153万吨。但是河北省粮食增产速度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出现负的增长,由于种种原因河北省粮食产量在年度间的分布并不平均,而且还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因而需要生产预警系统来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目前,河北已经研究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把经济波动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粮食安全预警监测分析之中,并运用灰色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计算手段,以及扩散指数法和预警灯图法对河北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实证和预警。这种模式的建立已经成为河北省研究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
(三)福建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为了确定粮食生产警情,福建省也建立了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研究福建省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方程。福建省对粮食生产一直持积极支持与鼓励的政策,但是福建省粮食生产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而不是需求,故在方程中应选择主要投入要素作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变量,诸如农业劳动力x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2、化肥使用量x3、农机动力 x4等,用这4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建立方程,经参数估计和检验后发现,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充足,农业机械虽然在提高产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关键的作用,因而农机劳动力在方程中并不显著。重新建立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模型1: ln(y)=o 7340741n(x2)+0.186691n(x3/x2)+u
(0.056382) (0.10234)
(13.02) (1.824)
r2=0.99987,f = 59234.33832,
se =0.07582,d.w =1.49310
模型2:in(y)=0.8065071n(x1)一0.1731421n(x2)+v
(0.108729) (0.089483)
(7.418)(1.935)
其中方程下方第1行为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第2行为对应参数的t的检验统计量值。r2为较正可决系数。模型1的参数估计值0.734074,0.18669分别为播种面积,每亩化肥使用量的产出弹性。即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734074%;每亩化肥使用量是这样的: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18669%。所以模型1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类似地,模型2也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两个模型的方程和变量都很显著,拟合优度也都很高,接近于1。两个模型的随机干扰项都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由于未采用截面数据作样本,且观察值全部为实物量单位,两个模型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性可以避免。因而两个模型都是较理想模型。
(四)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相关研究
尽管国内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根据不同的省份来设计的。不过它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模式。这种共同的模式可归纳如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由信息网络、信息处理、信息、预警指标、发出预警信号等子系统构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信息网络,它能借助现代互联网工具将遍及全省的粮食信息网点相互连接,并有效且及时的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预警系统进行处理。这种预警监测系统,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早作防范,然后信息处理。信息模式的特点是将信息处理形成信息网络,加强对粮食市场监测,及时收集、分析监测省内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根据信息处理结果,即时将这些信息定期提供给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粮食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参考,采用适当的渠道定期向社会,使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法规,调整生产计划或经营策略,以期达到调节市场供求平衡目的。预警指标,建立灵敏、准确提供信息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进行粮食安全预警。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因为从这些指标中可以判断粮食安全与否,如粮食生产、需求、进出口、储备、粮食价格等方面的指标。所以要建立某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就要根据该省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
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三个省份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国内研究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都是根据各自省份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我们不能盲目的借鉴。但是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其中适用于湖南省的可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的关键,国内对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地区粮食安全预警的研究较少,分省尺度上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不仅受国家整体水平上的粮食安全的制约还受各省具体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湖南省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时考虑的警情指标较全国尺度要少,可以忽略国际粮食供需变化的影响,同时重点考虑涉及湖南地区本身的指标。
本文认为可以将预警指标设置如下:粮食亩产增长率,受灾面积增长率,播种面积增长率,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化肥销量增长率,农药销量增长率,役畜拥有量增长率,农民与非农业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例增长率,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率,农业商品率增长率,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粮食经济作物比价,农用机械动力增长率,化肥价格指数,另外,农资价格是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受农民本身货币购买能力的限制,农资涨价对农民的购买能力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监测好农资价格是影响农民投资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套自动的预警监测系统。网络不仅可以提高预警监测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利用统计信息和遥感估产信息动态分析区域粮食的年度和年内供求状况,对湖南省粮食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进行预测和预警。这将为我省粮食宏观调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各粮食部门提供方便有用的信息参考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南构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思路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把经济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湖南省粮食生产中,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根据监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有序的环节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从粮食生产增长率的角度去发现湖南粮食生产中潜在的问题。
预警就是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防范措施。粮食生产预警系统是为了防止粮食生产运行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危机而建立的报警系统。湖南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但近些年其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2000年湖南耕地面积为507.98万顷,而到2003年耕地面积只有452.98万顷,平均下降13.75万顷/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少有回升,但是增长速度缓慢。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运用预警的有关理论,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构建湖南省粮食生产监测预警系统。这种系统从逻辑上讲应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并预报警度。这里,明确警情是大前提,是预警研究的基础,而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属于对警情的因素分析,预报警度则是预警的最终目标。湖南粮食生产监测预警是根据粮食生产所出现的严重偏离正常的状态,在未造成粮食生产灾害之前进行预测、预报及调控。湖南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模型就是依据宏观经济预警的逻辑过程,即确定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并对湖南省进行粮食生产预警研究。通过探索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做到有备无患,加强对湖南省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分析市场走势,确保湖南省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贡光禹译.谁来养活中国——中国未来的粮食危机.未来与发展[j],1995.2
关键词:粮食安全;灾害;农田;水资源;科技含量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34
1 天
1.1 光、温、水、气和光照因素
光照、温度有规律的循环;降水均匀分布;大气环流均衡运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就有了先天的保障。旱涝灾害、风、霜、冰雹、恶风暴雨、极端高温、极端低温都会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1.2 干旱因素
降水量、土壤水、蒸发量、植物绿色面积、干土层、土壤热容量、土壤温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良性循环,作用于农作物,农作物根深叶茂;不良循环,可反作用于气候。就是这种不良循环,1994年郸城县发生了有史以来罕见的大旱。郸城境内坑塘干涸,河渠断流。5.23万hm2秋作物绝收。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连人畜用水也成了困难。
据《郸城县志》记载,在1986―2005年20a间,就有17a发生旱灾。7a发生涝灾。除旱涝灾害外,其它自然灾害也都在威胁着粮食安全。1993年4月11日的晚霜冻就冻死了西安八号小麦。7―8月份的恶风暴雨能使秋作物大面积倒伏。在一定的温湿条件下又能引起病虫害的大发展和大流行。2016年7月24日―8月1日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极端高温天气,使正处于授粉期的玉米出现了严重的缺位缺粒。
2 地
2.1 农田质量
地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地下的水资源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农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第一要素,是粮食生产的载体。常言说:“没有百亩,难打百旦”。再好的风调雨顺年,要确保粮食安全,没有农田是纸上谈兵。因此,国土资源部门,在农田保护方面,要处理好建设用地与产粮用地的矛盾。做好年度规划与总体规划,确保占补平衡,包住红线;确保农田的土壤质量。用地养地相结合,保证农田不污染,肥力不下降;开发国土资源。目前的问题是:建设用地与产粮用地的矛盾突出;农田农药残留日趋加重;常年使用化肥,缺乏有机质,不仅肥力下降,而保水保肥力下降;农田后备资源贫乏。
2.2 水资源
水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安全的第二要素。没有水,农作物颗粒无收。有水,而水利体系不健全,同样不能保证粮食安全。反过来,不同程度的牢灾同样造成减产或绝收。群众有“先淹后旱,吊啥不见”、“先旱后淹,啥都不粘”的说法。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与粮食安全的程度成比例关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严重贫乏,农田水利一直是困扰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群众对水利建设极为期盼,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日益完善和加强,“靠天吃饭、等雨耕田”的现象已经基本改变。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现有水源污染严重;水资源缺乏,而自然降水又无限度的流失;发生洪涝灾害时,又排水不畅。如何巩固建设成果,进一步开发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疏通渠道,保存自然降水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任务。
3 人
3.1 着眼现在,求真务实
确保粮食安全,人是决定因素。保护水资源、开发水资源,是一个系统过程,资金是主要限制因素。国家可以把农村低保的Y金、种粮补贴、水利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这样,不仅为建设水利工程集中了资金,还能解决种粮补贴中的某些缺陷。
3.1.1 工程监测
工程监测实行卫星定位,卫星监测。对豆腐渣工程,欺上瞒下的行为拿出处理非典问题的手段处理问题。
3.1.2 县水利局长建立群众水利工程监测微信群
让县长、省长、总理听听老百姓的真实呼声。
3.2 展望未来
3.2.1 集中大块土地耕种
以土地流转为平台,打破一家一户耕种的小农观念。以行政村或片为单位组建新型农场。现在的农民全部过渡为新型农工。
3.2.2 改旧村占地为农田,开发土地资源
以农场为单位建农工住宿园区。大量旧村占地改为农田耕种。农工与城市居民一样居住园区。在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彻底消灭城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