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的起源范文

社区教育的起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的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教育的起源

第1篇:社区教育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社区安全教育;教育模式

当今社会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事实上,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教育,王秀明先生在《外来务工子女安全教育的问题研究》中指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教育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重视,同时指出了国内目前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不完善、不系统。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问题,国内学者也在不断探索和深入。与此同时,国外很多国家也意识到了安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现状

安全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高度重视的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已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此研究,我们科研小组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在“关于以社区为单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期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我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安全知识比较缺乏。例如:暑假期间乘车时,不会系安全带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6%;未经父母同意去游泳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为27%。

2.家长的防护意识有待提高。暑假期间家长对孩子的安置方法主要有三种:40%的家长让孩子上暑期班,27%的家长让孩子独自在家,23%的被调查家长选择将孩子放在亲戚家中照看。

3.社区安全教育形式分析。目前,安全教育的开展模式以演练和观看安全教育视频为主,安全讲座与安全书籍在社区的普及率不高。在安全模式的构建方面,首先要保持演练和安全视频的频率,其次要做好安全讲座和安全书籍的普及工作;由于各阶段孩子心理、性格各异,要做好开展形式的多样化,开展形式的多样化能保证受众在接受宣传教育时更好地适应,以达到安全教育的效果。

4.其他隐藏问题。学校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应用;家长和教师重保护,轻教育;安全教育缺乏安全习惯的培养;社区安全教育存在只有口头宣传、缺乏演练的问题;社区内部信息交流机制有待完善等。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社区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

这一系列问题也就给我们一个疑问,安全教育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安全教育是不是真正做到位了呢?安全教育的形式确实有其所无法触碰到的角落,我们亟待一个更完备的安全模式。针对上述调查中的问题,我们科研调查小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期社区安全教育模式的建议如下:

1.建立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保障机构。关于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保障机构(以下简称“机构”)的建立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全保障问题的核心问题,旨在全方位、专业化地解决社区内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及各方面问题,确保社区内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障。机构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保障工作及各方面有关问题进行处理。

2.构建社区安全馆,明确其功能定位。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我国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这就决定了其子女对城市及社区知识的缺乏,也就意味着初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社区安全知识的缺乏。同时,这也是造成他们安全问题的源头。社区安全馆的建立,旨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熟悉及掌握正确的安全知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在功能定位方面,利用高科技及各种手段让孩子了解及熟识各种交通标志、日常生活标志等,正确引导孩子对网络、社区内部安全、城市安全、社会常识等的认识,从而指导孩子的日常行为。

3.关于第三方机制的建设。资源共享,支持各方志愿组织的投入。同时,建立各社区间激励联动机制,促进各社区对“小候鸟”安保机制及机构的发展。

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社区安全教育新模式结构图

第2篇:社区教育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55-02

2011年,笔者参加了教育部“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赴美培训研修团。在美国的1个月期间,笔者了解到,美国的社区学院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其对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

1.极具公平性的大众化高等教育

全美现有1 200多所社区学院,其中有990所是公立学院,注册生达1 100余万人,约占全美大学生总数的46%。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区学院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ACC)在2009年召开的第八届年会的宣言中指出,“美国社区学院的使命被定义为一种承诺,这个承诺就是使每一个个体都能迈进高等教育的大门,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这个使命推动了我们的发展,使我们成为全世界不断革新的学习机构的代表”。正是秉承这样一种办学理念,美国的社区学院不设入学门槛,让人人都能上大学成为了可能。同时,公立社区学院的学费只有公立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低廉的学费让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也能读得起大学。

2.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1)转学分(升学)课程

在社区学院修读转学分课程的学生,可以选修与四年制本科院校前两年相同的科目。通过两年的学习,可获得副学士学位,同时还可升学到相应的本科院校完成后两年的科目。美国教育部的研究指出,从社区学院转到四年制大学的学生,其学业成绩足以比得上那些从一开始便在四年制大学就读的学生。有很多人都是在社区学院开始他们的高等教育学习生涯的,他们后来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职业技术课程

职业技术课程是专门为那些以就业为目的的学习者而设置的课程,学制一般为两年,也有人将该课程称为培养劳动力的课程,因为修读这些课程的学生毕业后即进入就业市场。职业技术课程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社区学院的一个重要课程之一,并为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补偿教育(大学预科)课程

补偿教育课程即大学预科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高中毕业后没能进入大学学习,导致他们所拥有的基础教育知识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社区学院认为,社会负担不起放弃任何人的后果,为了应对这种教育危机,其特别开设了补偿教育课程。学习者可在社区学院修读大学预科课程,以便为进入大学做好准备。

(4)社区服务(继续教育)课程

社区服务课程也称继续教育课程,是社区学院所提供的最具弹性的课程,其服务范围广阔,自开设以来一直发挥着为本社区服务的重要职能。大多数美国企业自己并不直接为员工提供培训(尤其是中小企业)。据统计,有95%的企业希望社区学院能够为其员工提供切合实际的技能培训课程。另外,很多个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需要到这里来学习各种知识或技能,如汽车维修、信息技术、插花艺术、摄影艺术、医疗保健等。为了满足这种实际需要,社区学院开设了很多短期课程(1年以下),以便为本社区内的企业及个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构建以就业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采用的是流行于北美地区的DACUM方法设置的,其核心是以能力为本位,是典型的行动导向课程,而且课程体系的实用性极强。一般社区学院的学生修满60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副学士学位,按每学分15课时计算,两年只有900课时。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学好技能,社区学院不会安排很多基础理论课程,而是会安排大量的职业技能课程。比如汽车维修专业,这是美国社区学院普遍开设的专业,其课程安排中没有我们国内相关专业一般都要开设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课程。实践性环节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非常大,一般而言,理论部分只占20%,而实践部分占到了80%。这种简单实用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劳动力而设置的,上述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4.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社区学院有一只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并且兼职教师的数量要远超专职教师,如印第安纳州常春藤技术社区学院东北分校有专职教师136名、兼职教师450名。专职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对兼职教师的学位没有严格要求,但一定要是有一技之长者。

社区学院对教师没有科研方面的要求,但特别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及训练,尤其注重对那些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的培训。新教师第一年每周有半天的培训时间,培训的内容包括教学能力、沟通能力、教学方法、课程开发、考核评估、设备使用、语言能力、规章制度、学校环境、工作流程等。我们在常春藤技术社区学院东北分校还看到,学校专门设有教师技能培训室,对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了把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先进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的能力。

5.校园信息化程度高

第3篇:社区教育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合唱;老年人

前言

党的十六大为我国绘就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迅速到来,日益突出的、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是亟待各级政府需要重视并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几年,全国各地的社区老年教育迅速发展起来。新型的生活区域社区随着一些小区的新成立不断的形成,社区作为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何过得充实、精彩,是关乎社区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以社区为办学地点开展的社区老年教育在我市起步较晚,12年10月,以市电大为依托成立社区教育办公室,13年社区教育学院在市电大挂牌提上日程,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的实施。

一、社区开展合唱教育教学是顺应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开展社区老年合唱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构建繁荣、和谐、稳定社区的必要性所趋。社区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观念,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相当普遍。再加上离退休人员面对角色变迁,要改变并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模式,心理很难调整和适应。生活圈子越来越小,感觉很失落,好像一下子失去了自我,老人们基本上很少和家人见面,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少,精神上极度空虚,情感没有寄托,总觉得心理没着没落的。长此以往,缺乏与人交流沟通,好多老年人情绪就变得抑郁寡欢,心理烦躁苦闷,感情上特别脆弱。他们渴望与人交流,希望依旧被社会认可,受到重视和关爱,如果这样的心理状态得不到疏导,转移,势必被一些封建迷信、组织所利用。如何安排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除了物资上的丰盈,医疗保障上的完善,社会保障的更进一步健全,更要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认真研究老龄社会、老年教育工作的特点,将巨大的老年人口压力转化为动力,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智慧和活力,使之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资源,这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选准老年教育的的立足点,准确把握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起新的老年教育观,为老年人搭建最适合于他们的学习平台,是一项关乎社会和谐发展,利国利民的课题研究。

二、社区开展老年合唱教育教学是社区教育办学特点的体现

陵园东路社区是我校帮扶社区。该社区的成员组成主要以原先鱼儿山这一带的老居民为主,多数居民是一些企业的职工,收入相对偏低,社区位置离市中心又比较远,这样的一个社区老年人群体,为我一直想创办老年合唱团的梦想提供了契机。该社区的老年人,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关系,普遍的退休较早,年龄都不是很大就离开了工作岗位,过早的步入老年人生活圈,从心理上的极度不适应,使得他们渴望与外界建立联系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很强。由于这里的老年居民普遍的文化层次不高,经济收入中下等,生活压力大,心理状态很不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体力下降,生体机能老化,生活区域性很强,鉴于老年人们的各项条件限制,以社区为依托,开展老年教育教学,要适合他们年龄特点,针对他们身体、心理的特征确定最佳的教学方向,制定最适宜的教学实施方案是社区教育开展的关键。社区老年教育的办学范围应突出“小区域化”的特点。地域选择要就近生活所在社区,社区教学的开展场地选择要相对简单,资金投入越少越好,还得易操作,普推广,意义重大。老年人的学习要考虑促进身心健康,能寓教于乐。而合唱教学的开展要求极其简单,教育活动场地需求不用太大,规模可大可小,文化需求不高,队员的参与近乎没有门槛,人员可多可少,很适合在社区普通居民中开展。

三、合唱艺术的社会功能符合构建繁荣、和谐社区的教育保障

合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13、14世纪奥尔加农,合唱艺术起源于17世纪欧洲教堂的唱诗班。我国的合唱最早是在清末的时侯,西方的宗教音乐随传教士来到中国,这便开启了日后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之路。最开始的中国合唱是以基督教的圣咏诗合唱为主。我国合唱艺术的兴起,是从“学堂乐歌”开始的,李叔同的三部合唱《春游》是最早的合唱作品。经历了100多年的积累,我国的合唱艺术发展很快,推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合唱作品。

如果说西方的合唱离不开宗教的发展和宗教文化;那么中国的合唱从传入至今被赋予很浓重的政治色彩,鼓舞人心,激励士气,传递着正能量,挖掘着人们内心的真、善、美,使人的情感品质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方向发展,促使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合唱艺术作为声乐的最高艺术形式,既是一种古老的、高雅的、具有极高形式美的艺术体裁,它是集语言、音乐、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包括了和声、复调、转调等多种音乐元素。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声音极富表现力,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集体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在老年人的沟通、交流、协作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效。社区合唱教育教学的开展对于营造平衡和谐的社区氛围,构造和谐社区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开展社区老年合唱教育教学,扯起社区老年教育的大旗,为社区教育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定会打开社区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梁琳琳.老年期的心理健康[J].中国社区医师,2005(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M].北京:2006.12.

[3]周正松.关于中国合唱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2005(4).

第4篇:社区教育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2-02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2]。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 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 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 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3]。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第5篇:社区教育的起源范文

内容摘要:社会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简称SNS)的思想起源于著名的“小世界”理论或“六度分隔”理论。基于社会网络服务所建立的网站以使用者真实信息,将人际关系网络化,按聚合效应机制形成独特的虚拟社区,人际关系网络及信息流动在其中呈现出扁平化、去中心化以及自组织的特点。伴随着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网络服务已对信息流动方式及传统社区产生重大冲击,在这一大背景下,未来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将受到影响。本文猜测,由于社会网络服务的作用优势,未来教育可能会朝着“自组织”方向迈进。

关键词:小世界 社会网络服务 未来教育 自组织

小世界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连锁信件实验。他在美国波士顿(Boston)和奥马哈(Omaha)两个地区任意挑选出296个人,然后给他们每人一封信,信中放了一个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的名字,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人只知道这个股票经纪人的名字、职业和大概的居住地点。米尔格拉姆在实验中要求这296人分别将这套信寄给那些自己认为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到此信后,也同样按照这种方式发给下一个人,如此一环扣一环,步步传递。实验结果让世人大跌眼镜。296封信件中居然有64封成功到达了目标人物―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手中;而且,虽然从波士顿本城始发的信件比奥马哈始发的信件传递过程要来得长,但平均下来,每封成功到达的信只经过了5.2个中转过程(Jeffrey Travers &Stanley Milgram,1969)。这个发现着实出乎大多数人意料。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德国一家报纸身上。若干年前德国一家报纸接受了一个挑战,要帮助法兰克福一位土耳其烤肉店的老板找到他与其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系。没几个月该报社的员工就发现,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的移民,他有个朋友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刚好,这个朋友有一位同事;这个同事的女朋友在女生联谊会上有个结拜的姐妹;这个结拜姐妹的父亲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而恰好,马龙•白兰度就是《这个男人有点色》的主演。因此,事实上,烤肉店的老板只需要经过6个人的私交,就可以与白兰度建立起联系了。

上面两个案例反映的实际上是一个含义深刻、颇为典型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在学术界概括为著名的“小世界”(small world)理论或“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这种理论的意涵就是,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只要不是与世隔绝)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Jeffrey Travers &Stanley Milgram,1969);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人的中介,你就可以结识任何一个人(Erica Klarreich,2003)。当然,在这里,六个人并不是绝对的,它表达的是这种意思:在现代全球化的社会中,任意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是能够产生联系,之间绝对没有联系的人是不存在的。

基于小世界理论的社会网络服务

令人震惊的小世界现象在自然和社会中其实是普遍存在的。不过,论及应用,要数计算机网络领域走得最前,基于小世界理论的社会网络服务就是最生动的实例。

社会网络服务,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其思想起源于六度分隔的小世界理论蕴涵的聚合效应。按照小世界理论的说法,个体可以通过不超过六次的联系结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因而在当代社会个人的社交范围可以不断放大,最后形成一个大型的社会化网络。事实上,综观大陆现时广为流行的一些SNS社交网络可以发现,当代中国一些现实的社会关系正通过SNS中介与虚拟社会化网络实现大规模联姻,SNS社交网站也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及市民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场所。

社会网络服务型的网站虽然诞生不久,但观察家们已经对其特点进行过许多概括描述。首先,社会网络服务发挥作用的机制在于将人际关系网络化,把零散的网络个人信息组合起来,根据聚合效应形成独特的社区。这种社区与社会学概念上的社区不同,社会网络服务里的社区不再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以共同兴趣或经历为基础,在网络上形成的虚拟社区(贺艳华,2009);它与前一代BBS式社区也不同,后者以IP形式标识用户身份,具有相当程度的隐匿性,而SNS式社区实行的是真实透明的社交文化,绝大多数个体在上面展现的是真实的个人特征(崔娜、盛斌、贾婉莹,2009),与个体实现生活的联系也更为紧密(贺艳华,2009)。其次,SNS网站以朋友的信任为连接,形成一张张以自组织为中心、呈现出扁平化特征的网络;在这里个体成为传播的起点和终点,传播者和接收者不再是拉斯韦尔所说的线性模式,而是奥古斯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接收者会变成传播者,传播者也会变成接收者,因此SNS网站凸显了“去中心化”的特征,强调合作、平等、共享和开放(贺艳华,2009;蔡沂、郑郁林,2009;崔娜等,2009)。第三,Web1.0条件下的网络信息传播生态是以专业媒体机构为主导,用户边缘化为被动的“浏览者”,只接受信息、通知和命令,没有信息、反映问题的权力,也很难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形成社群;这种权力结构随着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SNS网络的出现得到改变,Web2.0基础上形成的SNS网站将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还给了普通大众,为个体提供了信息生产、积累、共享和传播创造了独立的空间,形成网络的自媒体、自组织(赵曙光,2006)。第四,正是由于自媒体和自组织的形成,与传统大众传播领域相比,SNS网站产生的信息一般是以用户自己产生的内容即所谓的“微内容”为主,个体所产生的信息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源。第五,从传播媒介来看,SNS网站融合了各种网络应用,可兼用文字、音频和视频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网络信息传播的媒介更为多样开放。第六,SNS网络信息传播兼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双重特性,同时也表现出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传播速度快,广度也深(贺艳华,2009)。

社会网络服务以其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特征,多样化的传播媒介,以及强调用户信息的真实性的理念,造就了互联网界的又一次革命。社会网络服务带来的新型的人际网络结构,也已经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信息技术联系日益密切的教育领域在此背景下也未能“幸免”。

社会网络服务社新添的社区的类型对传统社区造成冲击,虽然这种冲击的力度大小还不那么明朗。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一般具有地域的含义,如法国人类学家雷蒙•布东在《社会学方法》上将社会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自然单位:群体、机构、社区”就隐含了群体生活的时空特征,20世纪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1935)也曾说,“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基础,是可以观察的”;(1985,1948)指出,“人们的生活有空间的坐落,这就是社区”。社会网络服务网站所产生的社区,是虚拟的,并不一定以地域为基础,它更多的是通过“六度分隔”、“认识朋友的朋友”等方式,依托SNS网络,与通常并不在同一地区,但却有共同爱好、经历或属于同一群体的其它个体形成网络社区。此外,如前所述,它与一般的BBS所形成的虚拟社区不一样,BBS社区中的个体扮演的往往是虚拟的角色,它具有间接性、多样性、想象性和责任缺失等特征,个体之间的信任由此受到威胁;但提倡实名制的SNS网络所建立起来的社区有向真实世界回归的趋势,在此虚拟社区内,物理世界中的角色规范将继续强有力地影响到主体行为。也就是说,SNS网络所形成的新型社区,突破了时空限制,但仍受现实的角色规范行为准则所控制。社会网络服务同样改变了社区人际网络的规模和类型。实际上,正是借助SNS网络的力量,六度分割理论所揭示的个体在社会中广泛拓展其弱连带的预言具有成为现实的可能。SNS网站所提供的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如文字、语音、视频等)及共享机制,也使得社区内人际交往方式、信息流动方式发生巨变。

社会网络服务对未来教育的影响

现代教育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联系密切,SNS网络的风行不可避免也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不过根据目前笔者的观察,可能是由于SNS兴起时间较短,SNS网络在教育领域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案例较少。中国大陆方面SNS网络与教育的关联大部分仅停留在SNS网络作为社交网站其触角延伸到校园和社区,计算机互联网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也绝大部分停留于传统门户类网站或BBS论坛之上。这类传统的校园网站的发起者往往是学校或机构,对外提供学校的情况,对内向学生提供教务信息和论坛服务功能;学生仅仅是“浏览者”,完成读取信息、填写信息、发表些意见等简单活动(蔡沂、郑郁林,2009)。实际上,社会网络服务扁平性网络结构的理念可以对学校及社区的网络教育产生重大而有益的影响。众所周知,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于19世纪,它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大规模生产;在此模式下,学习者一般被强加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学习是有条理的并受老师左右。基于SNS的网络教育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打破这一局面,建立起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育教学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而配置,教学计划也可以是多维和动态的。此外,社会网络服务还可以凭借其“小世界”式自组织、自媒体(赵曙光,2006)的特性,在推广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和网络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美国的语言学习公司Praxis Language就是巧妙地应用了社会网络服务“自组织”以及“小世界”的优势,通过“病毒式”传播方式,充分发挥“人网交互”、“人人交互”的效能,吸引了大批语言学习者,在推广语言网络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郝智伟,2009)。

从近五年社会网络服务的爆流行趋势来看,未来教育特别是未来社区教育在SNS理念的影响下有可能朝“自组织”方向进一步发展。自组织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从复杂系统理论中生发出的概念,它是指某些复杂系统“往往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主地从无序中形成“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吴彤,2001)。这个概念虽然是从自然科学中提出来,但社会学者们如哈耶克认为社会领域里许多自发的秩序也可以用它来表达。自组织的概念告诉我们,有些秩序有可能是从系统内部,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机应变而形成的(刁伟涛,2006)。社会网络服务网站实际上正是有这种“自组织”特性。由上可知,在SNS网络系统的内部,个体既是信息传播的起点,也是信息传播的终点;网络传播的内容也是以用户自己产生的内容即所谓的“微内容”为主,个体所产生的信息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源;个体在SNS内,可自主选择结交的朋友、教师,自主加入社区、过滤信息、设置分享等等。自组织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它最靠近于我国古代老子所崇尚的“无为而治”的治理理想,然而,自组织也并非放任自流而来的,人类社会的自组织性需要培育和保护,因此,未来教育的自组织趋势在社区教育上虽然可能成型,但在正规学校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指导型传统教育模式仍然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Jeffrey Travers &Stanley Milgram.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mall World Problem.Sociometry, Vol.32, No4 (Dec, 1969)

2.Erica Klarreich.Small World after ALL.Science News, Vol.164, No.7 (Aug.16, 2003)

3.贺艳华.浅析SNS的传播特征及影响.才智,2009(19)

4.崔娜,盛斌,贾婉莹.SNS网络文化探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5.蔡沂,郑郁林.SNS网络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刍论.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8)

6.赵曙光.“自”媒体与网络社区营销的商业价值.传媒观察,2006(10)

7.吴文藻.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社会研究,1935(66)

8..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9.郝智伟.用SNS推广网络教育.IT经理世界,2009(10)

第6篇:社区教育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 生成建构 课程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各地幼儿园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园本课程,《纲要》在教育内容和要求部分也给了教师设计课程内容的权力空间,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开放性的生成课程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以幼儿兴趣、经验、需要和发展为主线,注重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抓住本地富有特色的文化、自然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园本课程的实践活动,真正让幼儿的身心在和谐的教育中健康发展。

一、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生成建构课程内容

千灯是个水乡古镇,有着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精神、秦峰古塔、古石街、古石拱桥、少卿自然景区……都蕴藏着无穷的教育资源。如何使这些本土成为适合幼儿学习的课题资源呢?经过分析,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四大探究问题:1.人文历史类(建镇史、古镇环境地理、历史典故、名人名言);2.建筑类(秦峰古塔、古石街、古石拱桥、祠堂庭院、少卿自然景区);3.民俗风情类(各类小吃、各种服饰、各种礼节);4.艺术类(顺口溜、民间小调、秦峰书院、民间工艺)。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在与幼儿互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生成一系列主题活动内容,并根据活动性质、活动类型建构相应的主题网络。如有关建筑类的主题按建筑年代、建造背景、材料、造型、用途等展开;有关艺术类的则按起源、分布、种类等线索展开;有关风俗类的则按节日、人的活动、标志等线索展开。每个主题内容的选择力求是幼儿感受过的或感兴趣的,每个主题的设计力求整合各个学科,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有效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二、开发社区合作资源,生成建构课程内容

《纲要》强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与社区亲密“对话”。如“重阳节”到了,班里组织幼儿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活动前,教师组织幼儿思考讨论选择什么样的慰问方式,变以往注意幼儿学习的结果为关注幼儿学习的兴趣、情感与体验,关注幼儿种种能力的培养。幼儿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些老人们喜欢的食品;有的说:可以请家长帮忙联系免费车子,带老人们出去旅游一次;有的说:写慰问信,寄些鲜花给老人;有的说,最好的慰问办法是表演一些节目给老人看,让他们开心地笑一笑。根据孩子们的这些倡议,教师把幼儿分成四组,采用幼儿自己说的四种方法,老师协助他们做好慰问前的准备。结果四种方法使孩子们经历了四种不同的体验:初步了解了老人喜欢什么样的食物;乘免费车需要有人肯帮助“联系”才行;初步了解到了写信、寄信的基本程序;尝试合作活动,体验到大胆表达的快乐。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慰问活动,但幼儿学会了关心、学会了沟通、学会了解决问题,锻炼了各种能力,更增进了社区之间的亲情。

三、结合幼儿兴趣资源,生成建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建构应以幼儿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面向幼儿的整个生活世界,开放到所有对幼儿有意义及感兴趣的内容。如我们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生成了“中国功夫”主题,以幼儿喜爱的“中国功夫”为切入口,生成“谈武术、看武术、寻武术、练武术和编武术”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武术的来源、武术的精神、种类、发展等,初步感受到中华武术刚柔并济的魅力,体验到做中国人的骄傲。同时,也使幼儿树立正确的武术观念,知道中国武术自古以来都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而不是为了争强好胜。由于主题活动注重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因而深受幼儿的喜爱。

我园大班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时,发现有些幼儿每天都在相互炫耀自己的书包:“我的书包最漂亮”“我的书包是米奇的……”于是设计了“书包的用处”活动,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记录自己的书是怎么样的?它们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你还想增加什么用途?你还想做怎样的改变?通过观察记录思考和交流,幼儿从关注书包品牌和书包外型到关注书包功用和设计发明新书包上。随着课题的开展,幼儿不断求知的需要得到满足。

四、挖掘家长特色资源,生成建构课程内容

第7篇:社区教育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社区矫正;内涵;发展原则

一、社区矫正的意义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和社会隔离并使用社区资料教育来改造罪犯的方式,是对在社区中管理教育罪犯方法的总称。也就是让符合条件的罪犯到社区中来执行刑罚。社区矫正这一制度最早源自与英美等发达国家,该种制度在减轻监狱经济压力、促进罪犯回归社会、合理配置刑罚资源、保证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简介

在2004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至此,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正式开始实施,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也成为首批社区矫正试点城市。《通知》中对于社区矫正的范围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实施对象包括宣告缓刑、判处管制、裁定假释、监外制定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中服刑五种罪犯。为保证社区矫正制度的顺利实施,各个地区也制定了相关的领导方式,一般情况下,实施机关多以司法局基层工作部分为主,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社区矫正的负责人员包括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两个部分,专业人员由监狱人民警察和司法助理员组成,志愿者则由大学生、社会居委会以及专家学者等组成。以上海市为例,在各个试点街道之中,均成立了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小组,也按照科学比例选择矫正工作人员,目前,上海市矫正工作人员主要来自于干警和社区工作人员。

为了实现矫正的目的,各个试点地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矫正方式,具体的方式包括社会帮教、定期谈话、社区公益劳动、专家心理咨询等方式来促使罪犯能够纠正恶习。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制定了严格的迁居、公益劳动、外出请假、集体活动等管制制度,在这种制度的实施下,罪犯就能够被纳入科学的管理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由于发展的时间还相对较短,社区矫正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各种的问题,这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现行法律之间的冲突。就目前来看,我国《监狱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社区矫正的制定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滞后性,就试点实践过程来看,执行矫正制度的主体为司法行政机关,且矫正注重的是改造和感化,但是法律中的规定则主要为监督和管理,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各种原则和制度的制定还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也较低。

(二)思想认识中存在的障碍。社区矫正还是一种新兴的事物,受到各种传统思潮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只有送罪犯进入监狱才能够让其得到应用的惩罚,让罪犯在社会中服刑就是对罪犯的放纵。此外,政府部门、政法工作人员在关于社区矫正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这就给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对策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是对现行刑罚制度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涉及着多方利益,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加上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保证矫正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要制定好完善的发展原则。

(一)依法规范的原则。依法规范应该由五个内容构成:一是必须要严格按照现行的法律来确定好矫正的对象;二是针对矫正对象,要严格按照法律来制定严格的审批和执行程序;三是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四是严格对现行法律中关于公检法机关的有关责任进行分工;五是制定出完善的矫正工作流程、部门衔接制度等等,保证矫正制度能够依法开展。

(二)稳步推进的原则。在现阶段下,虽然我国大部分的试点地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但是,社区矫正制度的推广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加上我国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在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逐步的提高假释、缓刑以及监外执行的比例,从空间和时间上逐步扩大适用范围,完善监督管理的手段,保证矫正工作的质量,全面提升矫正的效果。

(三)改革创新的原则。矫正制度最早起源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社会制度与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在制度引进的过程中也必然要针对我国特有的人文环境、经济基础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对引进的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要意识到,社区矫正制度并非一种简单的服刑场所的转移,与传统的监禁相比而言,社区矫正制度在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方面与之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此,为了提高实施的效果,必须从创新的角度看问题,创新工作思路,促进矫正制度的完善。

(四)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矫正的目的是纠正罪犯的行为恶习和不良心理,因此,罪犯就是这项制度的核心,因此,在矫正制度的实行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避免矫正制度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在矫正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罪犯思想行为的研究,针对个别对象,对其进行针对性思想教育,保证矫正制度能够顺利实施。

四、结语

社区矫正是一项管理和教育罪犯的有效方法,在进入我国10余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保证该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在未来阶段下,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保证让社区矫正制度能够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张铮.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 2012,04(10).

第8篇:社区教育的起源范文

“全科医生”起源于欧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人中国,很快受到政府、医学界和广大居民的重视 。目前,全科医生基本遍布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而承担基层预防工作任务的“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医生,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重视。因此,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职能与现状进行探讨,以此唤起各方对基层预防工作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重视,真正做好基层的公共卫生预防工作。

1 全科医生与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概念

1.1 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训练,经过考试合格的医疗技术全面的医生,能熟练运用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整合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的知识和技术以及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于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

1.2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

目前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由三级构成,分别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科。防保科医生一般由公共卫生医生担任。公共卫生医生是保护、促进、恢复人们健康的医生。能整合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学校卫生、慢性病、精神病、传染病防治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于一体,在三级预防网络的“网底”,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除医疗以外的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的预防保健服务。

2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职能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组成 ,在这个团队中,全科医生主要承担医疗工作和团队的领导、协调工作,基层公共卫生医生主要承担预防工作及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全科护士承担相关护理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中,全科医生承担了基本医疗功能,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承担了基本预防功能。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预防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现状、人才资源与预防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第9篇:社区教育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意经济;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社区;文化社区;大学城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46-3

大学城是现代社会以来因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一种社区模式。大学城社区是指在大学城地理范围内的社会团体,主要社会成员为高校大学生及在此生活的其他居民。大学城社区与其他生活社区相比较,居民年轻化,文化素质水平高,且居民的生活兴趣、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相对统一,便于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大学城社区孕育或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先进的教育、文化水准和先进的城市社区发展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要学习国外知名大学城已有的建设经验,还要在此基础上吸收当今社会先进的经济文化发展理念,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且能够成为城市建设中文化和新经济形态发展的坐标。

当前社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创意时代,创意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影响着各国的文化教育政策。通过教育修正经济文化,增加国家竞争力,是未来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大学城社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创意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大学城建设带来的新契机与新变化,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经济文化建设水平。在各种教育资源中,艺术与创意经济的联系特别紧密,艺术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当今世界被空前地重视,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成为我们时展中的新课题。

一、创意时代的大学城社区:背景与现状

大学城在国外出现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而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院校调整,高等院校实行“聚合”,独立大学规模扩大,多校区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城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①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建设了规模不等的大学城。大学城从人烟荒芜的郊区日益发展为设施现代化、商业不断兴起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新区。然而,大学城在商业兴起的背后仍然普遍存在着政策落后、文化缺失、社区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城社区成为缺乏精神内涵的校舍群、建筑群,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并进而影响着人文化、现代化的大学城社区建设。

“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笔者基于创意社会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提出的。为什么提“文化创意社区”,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文化社区呢”?虽然二者都重视文化建设,但文化创意社区更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文化的创新性。“创意”不是简单的创新,它更强调创新的内涵和方式的人文化,是一种人性化、艺术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信息时代迈向创意时代,这是一股席卷全球的潮流。以创意为核心,面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迅速扩张,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和追求,它也同样适合社区建设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指大学城在创意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发展高等教育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提供优质人文生活品质的新型大学城社区。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创意人才、创意阶层也逐步崛起。大学城是创意人才的集中培育场所,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成为创意文化产业的消费者和创业者。有利的社区政策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城市创意人群集聚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社区。创意人群、优质的人文艺术环境,再加上促进创意经济发展的经济、文化、教育政策与社区规划,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就会推动一个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建设。而艺术教育,因其推崇的创造力、人文内涵与创意的精神高度一致,因此,推广艺术教育将直接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社区的建设。发展大学城艺术教育,以美感、创意、爱与关怀来提升大学城与所在城市的软实力,将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立幸福和谐的社区环境。

二、对艺术教育的重新认识

要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首先要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让我们通过近代以来艺术教育理论发展的路径来看看当代艺术教育的变化。

近代国际艺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大思潮:一是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表现与创造力的启发,起源于1930年代的“创造性取向(Creative-Orientation)的艺术教育”;二是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系统性的艺术课程与教师的循序指导,并倾向于以精英艺术为指导,以1980年代兴起的“学科本位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为典型代表;三是社会取向的艺术教育,古今中外都有类似的思想,但1990年以后尤其被学界强调,特别是文化层面,因此又称为社会文化取向,它强调艺术教育应以社会为中心、与社会文化脉络结合及立足于民主平等的立场。较重要的社会取向的艺术思潮包括:社会重建的艺术教育(SocialReconstructionistArtEducation)、后现代艺术教育(PostmodernArtEducation)、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CulturalArtEducation)、多元文化艺术教育(MulticulturalArtEducation)、社区本位艺术教育(Com-munity-BasedArtEducation)、全球性文化的艺术教育(GlobalCultureArtEducation)。②

从国际艺术教育思潮发展来看,整体趋势是强调艺术教育以人的生活为核心、以社会文化为导向,在这一点上与社区建设指导思想高度一致。综合各流派的思想,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特征为:1.重视艺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以及在学习者日常生活的运用;2.强调艺术教学与当地社会关系的结合互动,3.以多元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③和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及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相比,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更适合成人及社会艺术教育领域,因此也特别适合大学城社区的大学生及其他成年居民。

三、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

社区通常具有四个要素:人群、地域、社会互动、社区认同。④结合创意社会的特点,笔者归纳出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首先,通过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培育一批有权利、有能力接受文化艺术学习并支持和维护文化艺术发展的人群;其次,对建设有美感创意的优质社区生活方式和创意文化为特征的社区发展目标形成共识;再次,有健全整体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社区政策、高等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环境设施等方面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相互支持的局面。那么,在国家现有的文化教育政策框架中,我们应如何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共同努力来发展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呢?

(一)进一步普及文化艺术教育,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

只有培养艺术人群及提高民众的审美素养,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有更大的市场与欣赏人群,因此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是最基本的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高校与社区共同提供充足的文化艺术资源,保障居民充分享有文化艺术资源、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利。

2.强调社区居民维护文化艺术资源、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责任,完善艺术市场,鼓励艺术消费。

3.尊重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人群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促进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通常的城市社区是基于地域的身份认同,而大学城的居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带来了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从文化艺术和审美角度切入,重建一个属于文化和审美的社区共同体,既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基于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促进艺术教育融入生活,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后现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已经逐步发展到建立一种美感创意的集体生活方式,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进一步普及艺术教育,提高民众审美素养,还有助于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1.实施公共艺术方案(1)开展公共艺术活动

利用社区的节庆、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商家促销日等时机,通过论坛、展览、表演、公共出版物、网络等形式,开展公共艺术活动。如每年确立一个艺术活动主题,各高校与社区联合策划,推出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大学生与社区居民开放。

(2)艺术介入生活空间

艺术介入生活空间主要指视觉艺术,是通过推广公共艺术,影响社区的环境与生态,让美学与艺术的因子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促进居民艺术感的自我觉醒,营造美感创意的生活环境。我国台湾地区在1992年的“文化艺术奖助条例”中曾作出规定,公有建筑物必须提拨百分之一的建筑经费作为公共艺术的设置。之后又推出了“艺术介入空间计划”,主要提供民间团体自主、自发投入美学环境的改造,引发艺术家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⑤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

大学城社区与城市的老城区相比,在建筑风格、整体环境的设置上已经向艺术化、美观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在美感创意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与社区如能够给大学生和居民提供更多进行空间美化的艺术实践机会和场所,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关注和参与,在公众讨论和共同参与中对建设美感创意生活环境形成共识。

2.将文化艺术观念融入高校与社区的行政管理

推广艺术、建设具有美感创意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和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还应该调动整个社区的资源,包括高校和社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美感环境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与推广、创意人才的培养,只有各部门将促进文化艺术发展的观念融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广社会性艺术教育,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建立起促进美感创意社区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1.着眼创意人才培养

高校应在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上进行创新,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创意人才。设置合理的创意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科方向来构建文化创意课程体系,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商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尤其要重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底蕴,提高创意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市场需要的人才。

2.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辐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创意氛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意人才培养环境。高校应在校园文化环境上下功夫,为同学们提供具有创意、美感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可以策划开展各项激发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并以学生的创意来装点校园环境,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改变。

(四)学校艺术资源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相衔接,形成良性互动

1.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大学城是大学集聚地,每所大学都有独立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软件资源包括艺术师资、艺术课程、艺术讲座、艺术网站、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硬件包括图书馆、展览馆、演出场所、设计类实验室等。除此之外,某些大学城还规划了公共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公共演出场所、艺术培训中心等。对于这些艺术资源,大学城管理机构、教育管理机构应联合制定艺术资源共享方案,并推出向社会开放的机制,让社区民众尽可能多地享受到大学城的文化艺术资源。

2.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衔接

(1)社区对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师资、课程、论坛与讲座向居民开设文化艺术课程;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教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艺术活动,或直接利用高校组织的艺术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参与社区艺术活动,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创业人才和消费人群;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在文化、艺术、科技方面的成果,合作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

(2)高校对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高校可以利用社区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教育场所,拓展学校的艺术教育领域,培养未来文化艺术消费人群;高校可以依托社区的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为大学生安排艺术实践机会,开展研究创新,直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高校可以与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为企业的发展量身打造创意人才团队。艺术教育的发展引导着一个地区集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制定相应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实施具体的项目来促进艺术教育的推广,培养艺术人才,建立健全整体的艺术文化生态,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目标,并且能够以点带面地促进全社会公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

注释:

①大学城――百度百科,http:///link?url=T6EaiYApSJ-mPS5ADqoHkVkkMyTiHQ13GF231y0_Pn9ITtD1Pj95Hz3N2KNE2ZPb

②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博士论文,第28-29页,2005年2月。

③同上,第29页。

④社区――百度百科,http:///view/49629.htm⑤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艺术论文集刊》第15期,第48页,2011年10月。

参考文献:

[1]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J].艺术论文集刊,2011,(10).

[2]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5.

[3]黄美贤.“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文化创意产学园区与社区合作之个案探讨[J].社区研究学刊,2011,(02).

[4]王丽琦.美学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困境及突破路径[J].艺术教育,2012,(05).

[5]柳志红.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共享之研究――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文教资料,2012,(0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