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第1篇: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生态文明;莱芜市;生活质量;统筹城乡

Abstract: It is a major event concerning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ordinary people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improv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masses. We should really d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well by implementing the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of Laiwu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circumstanc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ofLaiwu Cit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iwu City; life quality;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中图分类号 : 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集聚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配套必要设施,搞好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农村生产条件,焕发农村社会活力。

一、莱芜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莱芜市区域面积2246平方公里,辖莱城区、钢城区、高新区和雪野旅游区,共20个镇(办事处),1070个行政村,1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万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莱芜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生态产业发展富有特色,农村环境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整个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自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以来,莱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在2007年党代会上,莱芜市委、市政府就把“生态建市”作为四大发展战略之一;2008年出台《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2011年4月份,召开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确了今后每年的责任目标和推进措施,并成立了由市住建委牵头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是制定政策,提供保障。下发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健全完善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部门单位帮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市财政设立1000万元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各区按1:1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部分镇、村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也相应投入了配套资金,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示范带动,打造亮点。按照生态文明建设“三清、四改、五化”的总体要求,各镇村根据各自实际,全部制定了整治方案,明确了整治任务,确定了整治重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铺开。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带动面上工作开展,按照下发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对城市建成区以外、《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保留的、近期未列入拆迁范围的村庄,每年选择100个村庄进行重点扶持,开展以“三清、四改、五化”为重点的综合整治。

(三)部门帮扶,形成合力。根据莱芜市《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文明城市创建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动员大会精神,在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同时,选择100个重点打造的村,采取市直、区直部门单位帮扶等措施进行重点整治,目前帮扶部门工作扎实,积极主动,在帮助村里制定整治方案的同时,强化了具体帮扶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实施主体存有畏难发愁情绪。部分镇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村庄没有起到应有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有的村以农忙或者以村庄即将改造为理由,整治力度不够,整治标准不高;有的面对一些实际困难束手无策或者办法不多,存有等待观望,畏难发愁情绪。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工作开展不平衡,经调查,今年全市还有30%的村庄进展缓慢。

二是资金紧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生态文明建设,镇村是实施主体,需要投入大量的整治资金。但从莱芜市的实际来看,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区镇配套资金不足,经费投入难以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工作的实施进度和质量,资金紧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是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还没有按照新的办法运营。有些镇还存在保洁员不到位、垃圾清运不及时、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农村新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繁重,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的76个农村新社区,配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只有40%。

三、建议和措施

(一)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政府为民办的一件惠民实事,是广大村民所支持和欢迎的,各级建设部门要会同当地镇(街道)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对整治比较好,面貌改变大的村庄,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引导、提高农民参与的自觉性,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提高了实施主体的积极性。

(二)先强后弱、抓两头带中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有一定的次序,要做到点面结合,才能形成系统。第一批整治重点村要以经济好、地理优的村庄设点,尽快做出样板,建设成为示范村,以便让其他村有样板可循;第二批改造的重点要放在村经济最差的一批村庄进行;最后再对中等经济村庄进行建设。这样做可以在两方面取得兼顾成效,一是可以分散工作难度。按照经济强弱,安排整治顺序,第一批是整治工作最容易的,基础好,建设速度也快的村庄,它们能给其他村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经济稍强的村一般会效仿,自行进行一些基础性工作,这样政府和建设部门就可以把精力放在经济薄弱的村庄,集中力量来来整治。因为经济薄弱村没有多少财力,必须本着少花钱,干实事的原则来进行整治,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制定更加经济实用的方案,以达到整治的效果和目标。二是可以缩小村与村之间的差距。新农村建设是要普及几亿人口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不要把当地村与村之间的差距再次拉大,差距拉大不利于镇级政府管理,会产生更大的矛盾,差距小,矛盾就小,新农村建设工作才会顺利进行。

第2篇: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环保工作,围绕全面提升环境质量这一重点,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大力打造循环经济平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全防全控的监管体系。推进水环境整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1年环境质量目标是: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5分(新口径);空气质量符合或优于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良好天数百分率为94%;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地表水质达标率为62%;滆湖水质主要污染物浓度年月均值较上年下降3-5%;入太河流主要污染物浓度较上年下降3-5%;入太河道、“科考”、生态补偿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较上年下降5-8%。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减排、治太等各类目标任务、生态文明年度创建任务以及区一、二类目标任务和为民办实事任务。

三、主要任务

1、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总体规划,制定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方案,明确创建任务并落实到各镇、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开展新一轮截污接管行动,切实抓好工业集中区、被并镇以及重点单位的接管。开展畜禽养殖场的整治,建立畜禽粪便回收利用渠道,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浓厚生态文明建设氛围。继续推进各级生态村、绿色社区、生态文明示范村(示范社区)、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加大重点工程跟踪督促力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

2、强势推进污染物减排。针对国家和省减排工作的新变化,及时制订我区的减排方案,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一是重点推进结构减排。加大化工、印染等重污染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行业准入,减少污染物新增量。关停一批污染重、能耗高、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项目)。二是全面实施工程减排。加快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的同时,新建武南污水厂二期、牛塘污水厂二期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切实提高全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全面实施电厂低氮燃烧技术,推进电厂脱硝工程和钢铁烧结脱硫工程。全面推进机动车尾气检测。三是切实加强管理减排。加快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加强化工、钢铁、纺织、电镀、医药等重污染行业污染源的现场监管,对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3、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以治污通道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废物处置工程,加快医疗废物、化工残渣、废酸处置中心、水处理污泥处置中心建设,满足循环经济链的构建;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重点行业中水回用,降低污染负荷,提高资源节约;推进高新区、经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步伐,有重点选择工业集中区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

4、继续推进太湖水治理。按照省入太“五河二湖”的整治规划要求,与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各项工程的实施,“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太滆运河、港、武宜运河、直湖港四条入太湖河流及支浜的综合整治任务。开展重点区域和地区的环境整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5、加强工业污染源全防全控。一是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完善环评审批制度,研究制定项目准入的环保门槛,鼓励发展五大产业、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大对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的关停并转力度,用环保倒逼机制促转型升级。严格各类园区建设项目的准入,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集中区集聚。二是继续深入开展环境专项整治。强化现场监管力度,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根据国家、省、市部署,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继续深化重点区域整治,积极开展岳溪河、向阳河沿线企业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整治。开展牛塘镇工业园区整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三是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困扰群众的环境问题,确保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

第3篇: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机关各单位,各人民团体:

为深入贯彻十精神,着力提升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进程,根据《______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XX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要求,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总目标,紧紧围绕生态和民生两条主线,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的林业生态网络格局,促进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全面提升林业服务经济转型水平,为打造生态、宜居、美丽______提供生态基础。

二、建设任务

1.森林资源培育160700亩。其中人工造林107900亩,飞播造林30000亩,森林抚育22800亩。人工造林按工程分:山区营造林工程920__亩,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15000亩,农田林网工程17000亩,社区绿化美化工程932亩,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8000亩,经济林4000亩。

2.林业育苗10000亩。其中普通育苗7000亩,花卉苗木 20__亩,设施育苗1000亩。

三、重点工程

1.绿化基地工程。建设以全民参与生态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绿化基地12个,总面积14500亩。其中市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建设工程10000亩;县(市)绿化基地6个,每个面积不少于500亩;区属绿化基地5个,每个面积不少于300亩。

2.道路绿化工程。绿化面积3600亩。一是完成人民路、林邓线、新洛路等重点道路的高标准绿化,绿化长度80公里;二是按照省政府3年完成高速公路绿化提升工程要求,确定______四条高速公路2013年绿化任务。

3.城市绿化工程。______市中心城区加快推进西部万亩森林生态园建设;启动建设______、______三个城郊森林公园。县级城区主要建设______公园、______森林公园、______公园、______公园、______公园等10个公共园林项目。

4.社区绿化美化工程。完成新型农村社区绿化美化14个,其中:______各一个;______各两个;______各3个。社区全部按照园林式绿化要求设计施工,绿化面积932亩。

5.花卉苗木工程。在______建设苗木花卉基地6处,面积5000亩。以生产高档绿化苗木和花卉为主,为全市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保障。

四、保障措施

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______的重大意义,要把林业生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形成四级书记抓生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

2.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要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出绿化目标和工作措施,共同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改革部门要将生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突出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地位;财政部门要保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林业部门要做好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技术服务;交通运输、水利河务、旅游、住房建设等部门要分别做好公路、河渠、堤防、风景区、城市建成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工作。形成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格局。

3.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奖代补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从2013年开始,高速公路两侧30米内绿化每亩每年奖补1000元(市级财政600元,县级财政400元),连奖三年;林邓线两侧及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山脚线以南范围的绿化,每亩每年奖补1000元,连奖三年。鼓励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每年奖励一个规模达到20__亩或产值达到1000万元的林业科技示范园。积极探索和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专业合作社贷款、林农小额免评估贷款等金融服务业务,支持引导林农及各类经济实体扩大造林、营林规模,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

4.加强督导,严格奖惩。建立完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督导体系、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严格按照督导办法和考核标准对各县市区生态建设目标进行督导与考核,并按照《关于建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核奖惩机制的意见》兑现奖惩。大力开展国家级绿化模范城市、绿化模范县、绿化模范单位,以及省、市级绿化模范乡(镇)、绿化模范单位创建活动,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附件:1.______市______生态景观带建设 实施方案;

2.______市______线两侧绿化实施方案;

3.2013年______市营造林计划明细表;

4.2013年林业重点工程计划明细表;

5.______市______生态景观带绿化任务分配表。

附件1

______市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战略决策,加快推进“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建设目标,全力打造中心城区生态屏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1.总体目标。从2013—2017年,用五年时间,在中心城区北部______三区的33个行政村,建设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的生态景观带,新增绿化面积20__0亩。

2.工程期限。整体绿化工程分两期完成:第一期三年时间(2013—2015年),完成造林10000亩;第二期两年时间(2015—2017年),完成造林10000亩。

3.建设标准。按照适地适树原则,规划设计两大地理单元,其中:第一单元为山脚线以北浅山区,按山地公园标准进行绿化;第二单元为晋新高速公路以东,山门河以西,山脚线以南,影视路、南山路以北,按园林绿化标准组织实施。

二、任务分配

1.分配原则。按系统归口划分责任区域;根据人数、企业产值,结合立地条件、造林难易程度确定任务指标。

2.年度安排。任务分配及造林地点详见附表。

3.质量要求。整地及造林绿化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和技术规程施工。

三、保障措施

(一)明确分工。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立项;林业部门负责第一单元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园林部门负责第二单元的规划设计及技术指导;水利部门负责水利设施规划和建设;交通部门负责道路规划和建设;电业部门负责项目用电线路的架设;国土部门负责景观带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土地调整;规划部门负责将景观带绿化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财政部门将基础设施等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市财政投入建设资金不少于20__万元。责任区内的造林整地、苗木、栽植费用和工程建设期内的管护费用由责任单位自行解决。______区政府负责本辖区行政区域内土地协调,协助市有关部门做好工程建设的组织、服务以及技术指导。

(二)严格考核。纪检委、组织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年度考核验收,并根据结果严格奖优罚劣。各单位要在责任区内设立永久性标牌,展示绿化成果,接受社会监督。

附件2

______市______线两侧绿化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和高标准绿化林邓线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任务

______线绿化工程东起______县与______市交界处赤庄,西至______交叉口。两侧绿化长度52834米,绿化面积1895亩。

二、建设内容

按照旅游通道绿化景观化要求,在路基外5米至30米之间营造25米宽的绿色长廊,树种以女贞、杨树为主。

三、技术标准

____*线绿化工程必须坚持高标准规划,严格执行造林绿化标准。工程建设与管理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施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护模式”。

1.树种选择。根据立地条件,结合绿化美化和经济效益,确定女贞、杨树为主栽绿化树种。

2.配置模式。1行女贞、9行杨树带状混置。

3.苗木规格。女贞树高2.5米、米径4厘米;杨树为两年生苗木,树高3.5米以上。

4.整地标准。全部采用穴状整地方式,规格大小为80×80×80厘米。特殊地段规格为100×100×100厘米,并进行客土回填。

5.栽植密度。女贞栽植密度2×3米,每亩110株;杨树栽植密度2×2米,每亩167株。

四、时间要求

2013年2月底前完成绿化区域内土地协调、造林土地平整和挖坑工作;3月底前完成栽植任务;4月15日前组织造林工程验收;10月底前造林成果验收。

第4篇: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1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全国各地农村主要劳动力大多已弃农外出打工或创业,导致农村农业生产下滑,已陷入一种粗放经营、生产停滞、令人无可奈何的境地。《北京日报》2014年5月12日刊载了北京市委办公厅和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强调要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转变方式,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北京,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1]。所提内容,主要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协办单位和完成时限等要求都十分详细具体,很有启发和参考价值。仔细分析研究其中内容,感到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抓好下列各项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新农村建设急需开展的工作

2.1明确集体农业发展经营管理组织领导体制,加快

推动立法工作对于这样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权威性的统一协调管理体制来负责,大多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很难落实和完成所规划的任务。当前,已建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其中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就是专管这方面工作的。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各地都应在这个专项小组下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来规划和领导这方面工作。贵阳市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的实践,充分证明这是可行的[2~4]。

2.2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经济合同

联审预审机制,规范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财务行为当前,许多地区农村耕地分散,经营缺乏人力财力的支撑,产品质量低下,生境日益退化,长此下去,萧条衰败在所难免。为了激发农业生产活力,把众多农户零星分散的土地联合建立家庭合作农场(或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使之成为农业生产的普遍形式和农业的实体基础的呼声日益高涨。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型农村经济体系。它的经营土地规模大小不等,小型的2~30hm2,中型的30~100hm2,经营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发展或突出其中的某些重点。它急需在实施经营企业化、管理现代化和发展合作化的方针指引下,具体地说,要建立正规的会计和财务金融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就业员工化和产品流通中心建设上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和推动[5]。

2.3加大自然保护力度

许多地方都知道保护耕地、森林、湿地、河湖、水源、物种等的重要性,划定不少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际上,保护区就是为保护这些对象和区域而设,许多地方已建立了不少,并已奠定了初步基础,但人们似乎很少提及它的存在和意义[6]。当前,急需建立和完善区域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它与上述的家庭合作农场联成一体构成生物圈管理区(或称生物多样性管理区)的美丽空间。前者以保护为主,但要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保护与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密切结合起来,构成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的新型管理实体[7]。后者以生态发展为主,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两者的结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体,所构成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它将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巨大的作用[8~10]。

2.4大力发掘和管护好已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近年来各地都重视在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区域内发掘自然和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类型、传统村落、民居等,以促进农村自然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石灰岩山地森林、荒漠及其山地景观、丹霞地貌、雄伟的梯田、独特的民族建筑、稻鱼鸭共生的耕作方式等都非常吸引人们的关注。问题是被正式批准之后,缺乏科学的管护制度,不是旁若无事,远离公众,就是为了短期利益,大肆宣扬,开展旅游使其遭受破坏而不顾。应该将之列入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统一协调,制定有效的管理体制,使之成为科研、教育和旅游的基地,发挥其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中的巨大作用[11~13]。

2.5科学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方针

过去,人们很重视“垦荒”,以扩大农业生产,以致山地水土冲刷严重、草场退化、湖泊缩小变浅,乃致消失,严重地危及生态安全、生产发展和人们的安居乐业,许多地方都呈现一雨便成灾的景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方针,把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但已垦殖作物的山地陡坡、干旱草原、砂地和蓄水湖区不再耕作,通过封山育林、育草和蓄水,必要时可采用人工抚育管理的办法,使其早日恢复原来的面貌,以发挥其维护生态安全的作用。但是,绝对不应改种其它经济林木、果树和牧草等的办法来应付,因为这是改变种植方法,不属恢复自然面貌的范畴[14]。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被认为是引领绿色经济的新征程就是这个意思,值得深入总结经验,例如发动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加强生态补偿等使其更加完善,并推广到农村建设中去[15]。

2.6引领生态小城镇的建设

随着家庭合作农场产业不断的发展,必然会在某些本地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得到扩大,从而聚集相应的专业人员和有关服务人员,导致小城镇的出现。应根据所在地的自然特点和资源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引领其有条不紊地发展,不能单纯从快速造城和集中人口的设想去建成,畸形的发展会出现诸多难题。首先,要明确其发展方向和规模、人口数量、动态和福利水平、能源和水源的供求、交通运输和网络建设,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和产业化的环境建设,实施科学的环境管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同时,也要考虑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医药卫生、财政、商贸、金融、保险、行政机构和服务行业的建设等,使城镇经济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都建立在节约能源和资源以及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基础上,呈现一幅“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的美丽面貌[16,17]。

2.7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当前,旅游已发展成为一项新兴的产业,以上所论述的保护区、家庭合作农场、生态小城镇、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区域等,都能发掘出许多独特的景区景点,提供人们欣赏、休闲和养生之用。生态旅游是众多旅游类型中的一种,它的目的在于享受自然赋予的美丽风光和当地居民长期与自然共处所产生的文化遗产,从而使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和居民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同时,它更是旅游的一种指导思想,强调在旅游时不要损害观光的对象及其周围的环境,并从中学习各种知识,获得身心舒畅和享受。可以说,它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和文化历史遗产的活动,并通过宣传、教育、立法、科研和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对自然美景的享受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和同步发展,以促进区域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与生态意识的提高[18]。持续旅游是生态旅游在经营管理上最确切的表达,经济可行、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三者的平衡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成本―损益分析、环境承受能力的确定、环境破坏和社会变化控制在可接受限度之内,是实施持续旅游必需解决和协调的问题。建立监测系统,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讨论、座谈会和研讨会等不同方式,广泛征求和收集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的意见,随时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保持平衡,确保持续旅游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19]。一个区域要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做好下列各方面工作。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王献溥,等: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开展的工作经济与管理

(1)确定旅游的景点和路线,对它们进行价值评估,阐述观光内容,通过传媒进行科学宣传介绍;

(2)分析客源及其需求,估计哪些地方的人士会来观光,希望哪些人来,如何组织他们前来,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也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

(3)大力开展各类人才的培训,编好各个景点和沿线的解说词,重点放在环境特征、生物区系、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的形成机制和观光区域的生态意义、经济价值、管理要求等,必要时可辅以一些神话和笑话来活跃气氛,但不能以其为主,以增强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

(4)建立必要的生态旅游设施,但应与自然相协调,诸如旅游者服务中心、展示系统、监测系统、道路系统、后勤支持和公共事业系统等,以满足旅游者各方面的需求,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切忌在旅游区内随意兴建过多的人工建筑和现代化道路;

(5)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6)随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生态旅游指南,使一切都有章可循,管理工作方能规范地进行[20,21]。

2.8重视人才培训,建立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

第5篇: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目前学界、政界对水生态文明定义颇多,或从物质、精神、制度三者关系的角度,或从自然、经济、社会三者关系的角度,或从文明形态发展的角度等,分别给出了水生态文明不同定义。但是不论哪种定义,都讲求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包括人与水、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其中人与水的和谐是所有定义的共性。从字面组成上看,可以这样理解生态文明:生态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文明则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前者是自然科学定义,后者是社会科学界定。文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对待。历史上的先后出现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人类一直没有解决对物质财富积累的追求的无限性和自然界支撑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2]。而生态文明则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其核心,而不是仅仅对物质的无限追求。相应地,水作为自然界的基础要素之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以处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形成“人水和谐”的状态是水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概括:水生态文明是以人水和谐为核心思想,从自然规律出发的实现水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2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

与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同,更区别于以人为中心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工业文明建设,讲求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其自身结构、发展的特殊性。

2.1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系统性

水生态文明可以看成由水资源、水生态和经济、社会四个方面构成的系统。系统具有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决定着水生态文明系统内四个方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并与其他生态文明系统相适应,受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到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把握好水生态文明系统中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各自作用,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才能使水生态文明整个复合系统发生有益的变化。

2.2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

在认识上,旧有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和新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的形成,及水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从意识形态上实现用水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2.3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复杂性、差异性

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人水和谐及水生态系统良好两方面内容[3],但是二者在某些地区和特定的发展阶段存在矛盾,较难统筹;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各个阶层的利益,需要各个部门和社区组织、个人的参与,协调难度较大,这决定着人水和谐的实现必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不同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不同,所处阶段不同。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与湿润地区的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气候植被条件悬殊;城市与乡村、山区与平原的水系条件、生态现状、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生产技术、环保意识、节水观念所处阶段不同。建设水生态文明应确立人水和谐的思想,但应防止建设方案同一化或简单挪用,防止评价标准的“一刀切”,应当结合水生态文明的地域特点,考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制定出当地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案,根据不同区域特点确定区域性评价指标。

3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水生态文明是我国当今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思想观念进步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好水生态文明任务重大,需要我们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以水资源节约为重点,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完善制度建设。

3.1从思想观念上树立水生态文明理念

转变观念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洪旱灾害不可避免,自然界水循环生生不息但是可利用水资源的再生能力有限,水生态一旦破坏将难以完全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人类的科学技术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水生态文明理念。我们当按照水循环、水生态环境的自然运行发展规律办事,按照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的要求谋求经济发展,中心思想就是降低人类对水生态系统的胁迫作用和负面影响,逐步改变重建设轻保护的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水生态文明虽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在治水思想上仍未真正把水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指导我国水利发展的战略思想落到实处。在治水思路上要实现四大转变,即从人水相争向人水和谐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向节约保护优先转变、从工程水利向现代水利与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在推进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加大对“文明“或者“文化”层面的考虑,避免可能会带来的新一轮的水利工程建设,消除一切都是可量化的思想,防止再次走上惟GDP考核之路。

3.2以水资源节约为重点建设水生态文明

水资源节约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举措,只有水资源量这个基础保证了,才能顺利开展水生态文明的相关建设工作。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数量的约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个地区多年平均的水资源量是一定的,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必须走水资源节约之路。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使得水资源量的变化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实现水资源节约,应当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一方面当提高全社会的用水效率,农业上发展适宜当地实际情况的节水灌溉技术;工业上鼓励节水产业、循环用水产业的发展;继续宣传和鼓励人民群众节约用水,使用节水设备;继续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当提高单位用水产出、人员单位用水的粮食产量和工业增加值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控制经济用水、保障生态用水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步。

3.3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

水生态是水生态文明的核心字眼,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健康的水生态系统能正常发挥在自然环境演替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输送功能等各项功能,也是创造人类适宜的生存环境的基础,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从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出发,恢复、保持水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状态和自然生态环境功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生态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必将用水的保护做引擎[6],如能保持水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状态和自然生态环境功能,就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持续创造经济效益。实施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应当按照自然的水循环规律和条件,科学确定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生态系统用水总量和过程,保障生态系统基本用水;对于已经受到损害的湿地生态系统,在遵循自我修复规律的基础上,应积极实行人工修复,维持和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性、保持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重建河流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及多样性,切忌河流湖泊化;在水质保障与治理上,加强工业、城镇生活等点污染源和农业面污染源治理,及船舶流动污染源和底泥内污染源治理,使污染物排放满足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要求,实施截污导流、生态疏浚、水生态系统重建等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的全面达标;做好物种和生物资源保护,建设濒危物种基因库、细胞库等,保存其种质资源;做好水生态系统的评价、规划和监督工作,确定各级各类水域保护修复的目标及任务。

3.4加强水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管理制度方面,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为核心。2012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从节水、取用水、排水、水质、水量等多个环节和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了到2030年的总体或阶段性目标。2013年伊始国务院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考核内容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完成、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并详细规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的控制目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及其考核办法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评价制度方面,除了继续实施和完善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评价制度外,还应制定水生态文明全局尺度的评价制度。一方面,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山东省济南市、江苏省无锡市等地的试点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还在积极的探索中。应吸收试点地区优秀经验,结合具体区域实际,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水权交易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应当科学评价经济建设成果。把水资源消耗、水环境衰变和水生态效益损害纳入经济建设成果评价体系,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水资源环境管制,探索建立新上项目审批的“一票否决”制和区域、流域限批制度。

4结语

第6篇: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水生态文明包括水生态认识文明,认识文明包括水科学、水伦理,本次生态伦理价值观确立是水生态文明认识的统一。水生态观念还包括水生态的制度文明,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制度安排。如何从制度上规范水资源利用,包括水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利用的高效性与有序性。水生态文明是水生态本身的物理载体文明。一个地区要实现水生态文明,应该表现为水生态本身的可持续,社会环境的安全性和水生态制度的完备性,以及水生态文明理念的制度性。

二、水文化的概念辨析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水生态文明是尊重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更高阶段。关于GDP如何衡量浙江“五水共治”的关系问题,应该利用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等多个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将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与水生态和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综合考虑。浙江有5000万人口,应将提高人口素质等发展战略作为综合考核的指标。从文化层面讲,水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是水乡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化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刚性措施难以奏效。水文化不仅渗透到了我国传统社会的哲学观与道德观等精神层面,而且融入到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成为人们信奉的行为准则。可见,我国的水文化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就此而言,我们理当将水文化研究从精神文化层面拓展到生产生活领域,使水文化建设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驱动力。水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构成和支撑,化解水危机、保护水环境、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有三条重要途径,即文化的途径、制度的途径和技术的途径。这三条途径缺一不可,在当代尤其要重视文化建设。今天我们不缺处理水、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的技术,也不缺管理水的法规,缺少的是正确使用水的观念、利用水资源的价值观、善待水的行为。因此,水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水文化建设,拥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水文化,就拥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水文化是生态环境的守护神,水文化是浙江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对水的充分认识及利用的结果,是留给当代的一份丰厚的文化财富。对浙江水文化的认识,不仅有助于开发利用浙江的传统生态智慧、总结水环境变迁的历史经验教训、加深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也将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份特殊的贡献。浙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水文化精华,既有意识形态层面的,也有生产生活层面的,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也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甚至不乏产业化发展的潜力。我们应该对那些在当代仍具应用价值的水文化元素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样既有效拓展了水文化的研究领域,又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驱动作用。水文化是生态文化领域传播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文化培育,力求水文化与生态文化相融通,剔除传统中与生态自然不相吻合的文化成分,生成“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离不开水文化的融会贯通,这是生态理念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效途径,也是水文化向生态文化领域传播的真实写照。

三、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水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文化反映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处理好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生态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流域和区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重视生态文明的整体设计和细化,重视科技、经济、法律等手段的综合运用,重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提出了文化层面的要求,统筹水利建设与城乡发展,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水的良性循环保障流域其他生物具有良性生态条件,以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和高品位的水工程和景观性水环境,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水精神需求等水生态文明建设,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水利、民生水利、利水水利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水利的发展空间,这些现代水文明建设的主攻目标,都少不了水文化和新的水文化工程技术的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水生态文明建设往往是建设以水域及水利工程为主体的水利风景区逐步展开的,在建设中又以深度挖掘水文化内涵,做好水文化景观开发,建立水利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加强水文化价值推广,加强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水利科学知识宣传,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水利优美环境,感受当代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和水文化的丰富内涵。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推进有利于水文化建设和水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统筹水利工程建设和文化建设,增加水利工程的景观元素和文化元素,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四、用“五水”文化塑造水文化体系

通过爱水、保水、节水、治水、享水来实现水文化体系塑造,形成水生态文明引领的社会价值观。

1.爱水。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弘扬浙江优秀的爱水节水治水传统,倡导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产业带动生态自然、景观优美的新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和水文化理念,形成水生态文明引领的新型社会价值观。

2.保水。推行饮水安全保护计划,关停重污染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在滨水社区和民宅建设中推广中小型、家庭型潜流湿地;鼓励民间成立水生态保护组织,形成“政府—企业—百姓”联动保水净水的社会氛围。

3.节水。全面落实以供定需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以单位产值用水量和节水效率为标准的产业竞争体系。在城市生活中推广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技术,将节水作为浙江的文化品牌进行塑造。

4.治水。积极开展以治水智慧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截洪补源、造福百姓。

5.享水。通过制度建设和公共参与,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通过滨水商业、节庆和赛事等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乐水宜居的文化品牌。

五、构建“六水”城市水生态文明体系

第7篇: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下,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深入开展创建年全国科普示范区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创造和谐社会环境,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首善之区”提供强大支撑。

二、总体目标

继续开展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活动,深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坚持“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营造良好科普工作格局,推动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科普设施逐步完善,科普队伍不断壮大,在提高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增强社区科普服务能力、优化科普工作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组织机构。

1、加强科普网络建设,街道和社区科协组织健全。街道由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党工委副书记担任会长,并配备一名干部担任科普专干,督促指导社区科普分会工作,各社区由社区书记担任会长,确定专人负责科普工作。

2、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以辖区单位(学校、非公企业等)、社区科普分会为基础,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资源,不断吸收热心科普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强、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进入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强对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扩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伍。

(二)逐步抓好科普阵地建设

1、继续完善基层科普设施。积极实施全国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简称“全国科普‘站栏员’”)建设,主要公众活动场所建有3处以上科普画廊,所有街道建有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宣传栏)等设施,配有科普宣传设备。60%以上的社区有专用或合用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宣传栏)等。科普画廊和科普宣传栏的内容定期更新。

2、积极科普示范创建开展活动。街道建成一个科普示范社区,各社区建成一个科普示范楼院;建成一所科普示范学校,举办科普宣传周(月、日)等科普活动;每年组织2次以上科普重大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公共场所、科技示范楼院、科普示范基地等公共设施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科普活动覆盖面达到全区常驻人口的70%以上。

(三)形成科普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1.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科普活动。每年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工作主题开展科普月、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活动,并覆盖所有街道;每年开展科“科教进社区”活动;在街道、社区围绕居民需求举办身边科学应用展示、科普讲座、培训、科学健身、科普游园等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活动。

2.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在电视台和报刊设有科普宣传栏目,每周刊、播1次以上;利用互联网或其他传媒开展科普宣传。

3.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开展科普活动。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科普事业或参与科普活动;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示范基地等公共资源,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

4.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工作的氛围,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辖区内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力量积极结合各自特点开展科普活动,科普活动的覆盖面达到辖区常驻人口的70%以上;科普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辖区内无影响恶劣的愚昧迷信、伪科学活动,公众科学素质逐年提高,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社会综合环境良好。

5.科普工作具有特色并形成活动品牌。科普工作具有创新性,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形成可推广的、有示范作用的典型经验。

四、实施步骤

—年“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活动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自评阶段和迎检阶段四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6月—年12月)

1、成立街道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街道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实施方案。

2、召开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工作。

3、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出广泛支持创建、积极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阶段(年1月—年8月)

1.落实责任,要把创建工作与开展科技工作、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列入年度工作目标。

2.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建立档案。“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每一个实施项目都要建立创建档案,做到资料真实齐全,数据准确可靠。

4.努力完成创建目标任务。

(三)自评阶段(年9月—年11月)

根据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基本标准和考核评估的有关要求、规定,开展自测自评,查漏补缺完善提升。对各社区创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四)迎检阶段(年9月—年12月)

向区科协提出验收申请,并全力做好各项迎检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街道按照区科协统一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要将创建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完成创建工作任务。要加大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创建活动的实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科普工作的加快发展,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科普活动的良好氛围。

第8篇: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1我国海洋保护区发展概况

海洋保护区是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手段之一,其适用范围广泛,既适用于通过限制和设计准入条件来保护所有海洋资源的禁入区,也适用于面积辽阔的、综合保护多种物种和渔业资源,同时采取控制机制,允许有限获取某些物种的多种利用保护区。我国的海洋保护区类型包括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根据环境保护部的《2013年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截至2013年,我国已建成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4个,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包括地质及古生物遗迹保护区、海洋海岸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区等类型。结合历年自然保护区名录,从2008年到2013年6年间,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在数量和面积上保持稳定,而对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的建设投入则十分明显。截至2013年,我国共建成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52个,比2008年数量增长44个,增幅达5.5倍;2013年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总面积约为5930.76平方千米,比2008年增长238.6%。

2海洋保护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1保护区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海洋保护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宝库,也是海洋生态文明核心的物质基础。海洋保护区针对最具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的海域进行保护和管理,达到监控海域环境质量、保护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海洋历史遗迹、维持生物多样性、恢复和开发海洋生态功能的目的,为海洋保护区生态和经济价值的体现提供自然基础。海洋保护区以重要物种的发源和聚集区域为原点,帮助区域及周边海域保持和发展生物数量和种类,同时保障了基因多样性的丰富,为海洋生物遗传变异的复杂多样提供基因储备,也使海洋生物面对生存环境压力和无法预计的自然灾害时拥有更强抵抗力,给予未来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和科技进步巨大的可能性。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海洋保护区是人海和谐发展的最佳体现。我国根据海洋保护区内不同海域的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特征,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管理相应人类活动。如海洋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则可分为重点保护区、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和保留区,通过这些功能分区反映保护区资源综合利用的状况。此外,厦门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设立了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广东海陵岛、特呈岛等海洋公园在总体规划中对生态旅游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这都体现出人类在尊重海洋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对海洋资源的适度利用。而社区共管、社区参与、联防群治、乡规民约则彰显出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持续繁荣。如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开展东西瑁岛的生态旅游等多种经营形式,带领当地人民实现了从采挖珊瑚礁向保护珊瑚礁的根本转变,为海洋生态文明的保护和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经验。海洋保护区已经处于海洋与人类相互接触、增进了解、和谐共处的前沿位置。

2.2保护区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

海洋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阵地。保护区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科普、宣传和教育。海洋保护区保存有珍稀的海洋物种、优美的海岸风光、古老的历史遗迹,这些都是直观的、具有吸引力的宣传教育载体,保护区宣传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周边群众和年轻一带对海洋的兴趣,引导他们理解和接受海洋生态文明的理念,从而潜移默化调整其行为。海洋保护区是海洋资源经济价值的重要基础。保护区可以提供的经济价值至少包括四种类型:

(1)与消耗性开发活动有关的市场价值;

(2)非消耗性的体验与娱乐价值;

(3)存在价值;

(4)遗产价值。海洋捕捞生产、海洋工程建设、海水养殖都依赖的是与消耗性开发活动有关的市场价值;滨海旅游娱乐的开展依赖的是非消耗性的体验与娱乐价值;有人仅仅知道某些物种的存在就从中获得了益处,体现的是存在价值;贝壳堤或海底古森林遗迹让人们有机会了解数千年前的岸线情景及蕴藏的科研价值,依靠的是遗产价值。海洋保护区是调节区域海洋开发力度的重要砝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是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各地颁布的海洋生态红线也对海洋保护区的法律地位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因此,区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不能对保护区产生直接的破坏或者考虑对周边保护区的影响。对于资源消耗型、粗放利用海洋资源的行为,保护区的存在会对其产生限制性作用,有利于区域海洋整体生态环境压力的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3加强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通过对保护区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分析可知,海洋保护区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载体也是动力。当然,目前我国海洋保护区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保护区作用的发挥构成了阻碍。这就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出发,在保护区选划与布局、环境压力消减、能力建设投入和宣传方面进行一些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3.1完善保护区选划与布局

我国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约42060平方千米,占我国海域面积的1.4%,但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另一方面,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址集中现象较为突出,以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例,我国52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中有32个分布在辽宁、山东,其中山东就有26个,占全国总数的50%。从江苏连云港至海南,海洋特别保护区总计仅19个。此外,部分海洋保护区的选划过于关注自身现状,忽略保护区自然环境的变化特点和保护区之间的生态联系的研究,使区域选划缺乏科学性,不方便与其他保护区协调联系形成网络,不利于各单一海洋保护区物种和生境的数据资料共享、交流和管理水平提升。综上所述,要解决保护区覆盖率不高和分布不均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地方政府申报保护区的积极性,因为地方政府是我国海洋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直接管理者,把保护区建设成绩纳入沿海地方政府工作绩效的考核内容,才能提高地方政府建设和发展保护区的积极性。其次还应加强保护区管理优秀案例的宣传,消除地方政府对保护区限制经济发展的误解与恐惧。考核和引导双管齐下才能改变目前我国海洋保护区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可以尝试针对某一共同的保护对象,如中华白海豚,探索适宜的保护区网络建设方案,从省内到省际逐步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以此积累经验推动更大范围的保护区网络建设。

3.2消减保护区环境压力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海洋开发活动的日益频繁,涉及海洋保护区的能源、资源、交通、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日益增多。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大多存在程度不同的开发建设活,一些地方开发活动伸到了保护区的核心区,如黄河三角州保区、辽宁双台子河口保护区石油开发已进入核心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保护区2014年的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种植占到了保护区面积的64%,工业、交通及城镇化占到了保护区面积的13%,主要是由于保护区实验区面积大且适合农业发展,在划定保护区前当地群众就已经在此进行农业生产。一些地方为了开发建设,多次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整,如蛇岛老铁山保护区先后因烟大轮渡、双岛湾石化建设项目分别调整功能区划和范围。现阶段的大多数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未编制相应的生态旅游规划,更未开展过环境影响评价,如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在核心区开发旅游,且管理不到位。减轻保护区开发压力首先要从区域建设规划入手,保护区属地所在的地方政府在规划编制时应尽量不占用或少占用保护区范围的土地和海域,提升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其次应抓紧划定生态红线,尽量把保护区纳入红线范围,强化巡护管控,严格新建项目审批。此外,受到人类活动受围填海工程、陆源入海排污、近海养殖捕捞等多重压力的影响,80%的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长期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水平。沿海各级政府应消减周边入海污染物排放,清理关闭保护区排污口,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周边建设项目巡视监控,要充分利用海域使金、海洋生态补偿金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恢复保护区保护对象及其生境。

3.3加大保护区能力建设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只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予适当资金补助。我国的绝大多数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由当地政府管理,然而多数地方政府并未给予海洋保护区基础的投入保障,管护能力缺乏和基础设施落后是缺乏投入的直接体现。广东省作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较为突出的发达省份,仍有很多保护区未设立管理机构,近三分之一保护区未配置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中科技人员的比例也较低。许多海洋自然保护区由于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日常管理、监测、科研费用无法落实,保护区出现了重建设、轻管理的不合理现象,多数维持在最初等的看护水平,无法形成较强的管护能力。针对保护区能力建设资金来源的问题,建议国家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在开源的方面,各级政府应激发公众参与海洋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利益相关者承担适当的保护区发展成本,以保护区具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经营方式,吸引多种渠道的资金投入;同时建立保护区收入公开分配的机制,保证利益相关者承担保护区成本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回馈,保持其参与管理决策的积极性,并在多方参与的过程中普及海洋保护区的知识。例如,温州雨田集团在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实施深海网箱、海珍品养殖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与保护区形成良性互动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从节流的角度,国家应加强各保护区域的实际情况的监管,一方面对海洋保护区各功能分区的保护和利用活动要有全面的认识,将主要的管理精力放在协调区内各方关系上,通过降低内耗来节约管理成本并加强管理力度,同时对保护区资金的支出要严格监控,减少如建设多余的管理设施、购买不必要的管理设备等资金消耗;另一方面对生物和生境上确实拥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但缺少开发和利用条件的区域,政府应建立健全严格的保护制度,并主动承担保护和监管的成本,保障利益相关者参与保护区管理决策,承担管理压力的积极性,减少全面管理所需的政府支出。

3.4完善保护区制度建设

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离不开制度保障。我国早期建立的一些海洋自然保护区,很大一部分属于抢救性建设,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和管理不到位,存在范围界限不清、功能分区不明确等问题,造成保护区违法活动责任不能准确界定,处罚依据不足等问题;部分自然保护区尚未彻底解决土地或海域权属问题,经常发生侵占保护区土地的现象,保护区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现行有关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法规也是多年前制定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些规定已经不能满足保护区建设管理的要求。所以要抓紧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升格为《自然保护区法》,明确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规范保护区土地权属、海属权属申请与管理,明确海洋类型保护区管理权限;抓紧制订《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和《生态补偿技术规范》,使保护区的生态损害、损害补偿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加快国家级保护区“一区一法”进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积极协调解决一些保护区面临的土地权属问题;完善保护区内部规章制度,实现奖惩分明、巡护日记记录及保存完整,管护责任制落实到人;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对违法违规案件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任期目标管理制度。

3.5开展保护区宣传

第9篇: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绿党;价值观;五位一体;启示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38-02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有其产生的客观条件与社会背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新社会运动的兴起。随着环保主义、女权主义、和平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以提倡生态的永继生存及社会正义宗旨的政党——绿党。其以全新的生态政治理论和草根民主为组织特点,成为现实政治中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新型政党。绿党的产生,不仅对当代欧洲的社会发展、政治观念和政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模式和国际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分析绿党的绿色价值观及政治、社会主张,对全面把握和理解当代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当前我国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一、绿党的“绿色”价值观

绿党是早期的环境保护团体依靠其环境伦理思想逐步发展壮大的,当绿党真正成为一个党派走上现实政治舞台,其视野就不仅仅局限于生态环境方面。传统政党关心的也是他们要关心的,人类社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他们需要解决的。因此,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为了选票而被现实政治环境所逼迫,绿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绿色”。

1.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价值观

绿党继承了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社会中各国诸多政党都秉承的基本价值理念,又赋予了这些价值理念更多的时代内涵,同时对自身的组织结构和政治策略方面进行了与传统政党不同的重大调整。绿党的价值观更加注重强调平等,认为自由是平等的自由,而且是在集体自由前提下个人的自由。这并不是说绿党漠视或抹杀个人自由,而是强调在同等条件下,当各种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各个不同群体之间、每个个体之间平等的自由;是更看重整个世界整体利益得到保全情况下的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绿党强调民主是实现自由和平等的手段和制度保障,因此他们积极贯彻和实行基层民主。绿党不但在组织政策上限制领导的权利,鼓励积极发挥基层的作用,在社会经济政策上还主张社区经济,认为这种小规模的区域自治能够使民主更有效地落实到每个人。

2.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价值观

绿党凭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重视而产生与发展,但对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却有着全面系统的见解,自绿党一出现,就扮演着与传统政党特别是右翼政党相抗衡的角色,并给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它强调的社会正义是以平等为基础、最大限度保护人权的正义,这种人权不仅是普通国民的人权,还包括移民、残疾人、甚至吸毒者的权利,绿党的社会伦理思想和其政治伦理思想、环境伦理思想是相联系的,是其对生态的关怀在社会的延续,是基层民主、非暴力、女权主义等思想的必然表现。

3.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的环境伦理价值观

与传统的生态思想一脉相承,伴随着现代工业急速发展而引发的无数环境灾难,绿党的环境伦理思想出现后逐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走上历史舞台。德国绿党提出的四个基本价值观之一的生态优先观是绿党环境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生态优先原则有其特定的定义,正如罗宾·埃克斯利所指出的:“我们不要把生态优先狭隘地理解为蚂蚁和艾滋病毒比人类还重要,或者人类的活动反要从它们的利益出发,而是人类一切经济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应服从于是否符合生态要求。”[1]归纳起来,绿党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价值观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体论、系统论的思维方式,不以人类为中心,仅仅将其看作自然界普通的成员。第二,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这种价值具有独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三,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多样性。认为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只是自然

界中普通的一员。第四,环境正义。绿党认为人和自然、人和自然界其他存在享有同样的生存权利;环境正义也是一个社会正义的问题,强调代际公正和男女公正,强调国家间的平等。

4.以“小即为美”为核心的经济伦理价值观

绿党的政治伦理思想、环境伦理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都是绿党所追求的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经济的调节,这样也就产生了绿党的经济伦理思想,形成了绿党特有的经济理念和经济政策。绿党基于生态考虑,奉行“小即为美”的经济发展原则,尤其主张对现代的社会经济模式进行变革,实行区域自治特别是经济的自治。它甚至认为应该废除传统的民族国家而根据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重新分配政治权利,给予自然条件相似的地域以充分的自治权,这样小规模的经济体可以自给自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使得人和自然能够和谐地相处。它对各个经济领域都制定了与其价值观相符的政策,特别是与环境相关的农林、能源等经济领域,绿党都要求用生态发展观去规范它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不能蔑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它还主张征收生态税,提倡公民的适度消费。绿党认识到无限制增长的危害并力求改变它,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总之,绿党的伦理思想深刻地体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主流价值,表现了对自然和弱势群体的关切,并主张积极地社会变革以应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对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绿党伦理思想对我国“五位一体”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意味着党和政府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奋斗目标。而绿党的“绿色”价值理念与政治、经济、社会及环境政策,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重要启示。 1.加快民主化进程,实行基层民主是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

绿党的民主目标是使人们有权自主地决定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除了坚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的民主权利,绿党通过创建非集中化的民主体制,赋予基层组织以充分独立的自治权,主张必须优先考虑基层的决定,使权力从集中化的官僚体制向基层转移。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建设需要整体性思维,但是必须从地方落实,结合当地条件并尊重当地居民自己的选择是必经之路。正如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充分表现了民主的重要性以及党和国家对民主化建设的重视。

我国加快民主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都与民主密不可分。民主是防止腐败的有效手段,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对当权者进行有效的监督,由于我国处于激烈的转型期,必须构建新的政治文化,发展社会力量,加快体制改革,扩大基层民主,以确保“五位一体”建设实现相互衔接。

2.发展社区经济和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中西部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上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现在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很多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下。绿党“小即为美”的经济伦理思想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我国中西部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气候独特,完全可以将国内自然资源重组和经济生产规模非集中化、小型化,将分散化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归地方性社区所有并服务于它的经济结构。这样的经济结构的优点在于:第一,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当今社会生产的集中化和规模化的弊端已经显露无遗。我们在发展地区经济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第二,可以给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解决当地人民的生活问题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证。只有人民普遍富裕,物质基础得到了保证,生态文明的实现才能成为可能。第三,基本生产生活单位的小规模符合人性特征,有利于

实现和谐社会。只有在小规模小尺度的生产单位和生活社区中,才能激发和维持人们整体认同感与自觉关怀意识,才能够保证人们对自己生活权利的全面把握,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了解与合作。

3.提倡关怀伦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影响了社会的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绿党对弱势群体关怀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借鉴。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稳定,如果社会不稳定其他一切都是空谈,霍布斯的丛林社会不能保证人们其他价值的实现。如果我们不对弱势群体给予应有的关怀,社会的稳定状态就有可能缺失,来之不易的安定状态就会危机四伏。

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用关怀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代社会生活中,公平、公正是调整人们关系的主要准则。但公正伦理的调节不能完全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因为公正伦理的出发点是单独的个体和人类的理性,人与人之间是分离的,彼此处于竞争的状态,每个人都力图获得优势和胜利。换言之,公正伦理在强调个人权利、自主、独立时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仅仅依赖公正伦理调整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便难免出现人际关系的疏离、冷漠、失衡等不和谐状况。这样,人际关怀就成为社会文明发展与社会稳定过程中的重要道德需求,关怀伦理因而也成为调整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原则。关怀伦理以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为价值取向,其出发点是处于具体关系和联系中的人以及人类的情感,人们处于相互联系中,需要彼此依赖、合作甚至妥协。关怀伦理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去缩小和消除竞争造成的距离。所以,关怀是实现现代社会生活和谐必需的道德要素[2]。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应该重视关怀道德情感的形成,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充满关怀的社会能激发人们关怀他人的需求,达成人们之间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形成相互关爱的和谐关系。所以,我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建设,必须营造充满关怀的道德情境,并将之覆盖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4.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绿党伦理思想中的整体主义思维与自然价值理念,对唤醒我国国民的公民意识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当德国绿党走入执政殿堂、各国绿党成绩斐然之后,绿党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大,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认识改造事物的方式。

环境保护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思想。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几十年来,环境保护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环境问题却日益严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负面的结果,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来换取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绿党所强调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正义的思想及努力,给我们许多启示。绿党的价值观唤醒了公民对地球、对自己家园的关怀,使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监督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合理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表现出社会责任感。这一切都是公民意识觉醒的表现,一旦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在环保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必然会对其他领域起到极强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借鉴绿党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发展地区经济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合理整合国内的资源结构,利用我国中西部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这样既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又能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