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

互联网下的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下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下的教育

第1篇: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

实现社会化合作学习

Web2.0的一个最重要特性是社会性,Web2.0下的网络教育新模式也被看作成一种社会进程,它注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社会化学习进程中,它将学习过程与网络社会进行整合,利用Blog、Wiki、SNS等工具,将学习过程置于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不同用户参与创造贡献的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个人和其他用户、群体的合作学习与资源共享,这种参与式信息交互,使得彼此间信息资源不断沟通和协调,从而来完成独立学习或者共同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以集思广益达到成果共享。

突出人性化导向

传统的网络教育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学习资源更多的是一种主要集中在系统内部的单向传输。而在Web2.0环境下诞生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更加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它以Web2.0的应用为平台,综合运用AJAX、AdobeAIR等技术,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交互式学习环境,在新技术支持下学习者本身就是资源的创建者、信息的生产者,每个学习者都能建立个体的学习路径和知识领域,提高了学习者的自我识别度和自我导向性。

注意事项

Web2.0环境下构建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用户间彼此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联系、合作,信息共享、参与贡献,无边界地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素材,但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一定要求。

(1)熟练掌握学习工具

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技术工具应用而生,只有熟练掌握各种软件并将其真正作为工具应用于学习过程中才能提高我们的实际学习效果,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自由掌控网络,而非被动接受网络。

(2)学会处理网络信息

网络教育新模式讲究的是用户广泛参与,即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信息,供他人浏览、参与讨论等。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接受来自不同层面的海量信息。如何在众多信息中分辨良莠、筛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既考验一个学习者的信息判断能力,又考验他的网络道德规范水平。因此,学习者必须要把持有度,学会理性分辨,学会主动处理信息,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3)积极参与分享互动

Web2.0时代倡导用户积极参与分享的精神和能力。从Web1.0到Web2.0,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愿意参与集体讨论、不愿意贡献个人智慧、不愿意与人分享信息资源的学习者必不能与时俱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者必须学会主动参与分享、注重在网络世界里的与人协作精神,才能正确驾驭网络教育新模式。

第2篇: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学生;思政教育;情理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15-02 收稿日期:2016-09-29

作者简介:王贺成(1979―),男,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

互联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互联网环境成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应该说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思想状况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千姿百态,这势必增加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但是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所凭借的手段也越来越广泛,依靠的路径也越来越丰富。如何合理地对挑战与优势进行合理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的研究尚有空间。

一、思政教育与情理互动机制的总体概括

情理互动一般被看作一种互动的基本形式,这种形式广泛存在于角色互动、层次互动、处境互动之中。在思政教育中往往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最终使受教育者的情感、认知、态度发生转变。其实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强调了双方自身具有平等的地位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信仰、独立的价值观,并且情理互动的过程、模式以及结构非常的重要。另外从互动的过程来看,情理互动机制恰恰是一个不同信息在传播、接受并引起情感共鸣的过程,因此这一机制的建立必须寻找到有效坚实的信息载体。

真正的教育往往从内心发出,唯有真正心理上的互动交流才能起到有效的教育效果。这一经典的理论出自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之口。其实有效的思政教育往往表现为在内心感悟的交流与表达中投入真实的情感,并且能够在问题的思考中秉持冷静理智的态度,这样的工作模式恰恰是由情理互动机制来完成的。我们应该知道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行为、认知以及情感往往是情理互动机制开展的着力点,也是情理互动机制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向。

二、互联网对情理互动机制的影响

互联网产生的影响首先波及的是思政教育的受教者――学生和教育者――教师。我们在前文说到,互联网带来了复杂丰富的信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实这种情况非常正常,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打开窗子,飞进来的不仅仅是新鲜的空气,还有让人恶心的苍蝇。”[1]互联网带来信息的多样化这一现实我们是不能改变的,并且我们也不可能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绝对的过滤,我们能够做的只是最大限度地消除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受到的不良影响,更加发挥正面影响的作用。

互联网在思政教育主客体身上产生的影响进行有效的调节,更多还是表现为在综合的影响之下建立有效的情理互动机制,这一做法可能是所有相关理论研究者都关注的方向。建立有效的情理互动机制的前提工作是围绕着互联网对情理互动机制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探讨。

(1)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政教育情理互动机制运行所依据的平台。与传统的课堂平台相比,互联网这一平台打破了原来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情理互动机制的开展相当迅速便捷,能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其实互联网这一平台最大的功效在于扭转了传统情理互动机制的模式,改变了原来单调的面对面的模式,这样能够让学生说出以前不好意思说的心里话,这样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能够充分地反映出来,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才能彻底。

(2)互联网丰富了思政教育中教育者的工作形式,活跃了教育者的思维。从很多关于学生思政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理论研究来看,大多研究者反映教育者的工作形式单一、思维落后[2]。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传统的课堂说教即便是更新形式与思维,始终还是离不开课堂说教这一根本现实,但是互联网恰恰能够从根本上带动教育者工作形式的创新和思维的活跃。因为互联网给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且这些资源相当容易获取。有了丰富的资源支持,教师才能够进行形式的创新与丰富,而形式的创新与丰富恰恰能够激发教育者的思维,由此来看,互联网带来的更是一个动的效应。另外教育者还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工作经验的分享与学习,使自身获得能力的提升。

(3)互联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实传统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让学生产生厌烦是必然的,因为这符合人的心理规律。我们知道情理互动机制早已产生,但是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效果。由于教育者自身把握能力的不足和学生内心的抵触,这一机制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往往不能有效地体现出来。这样一来,所谓情理互动机制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多还是呈现长辈训导晚辈式的说教状态,教育者依旧呈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厌烦心理,没有兴趣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互联网下的情理互动机制真正做到了民主、平等并且相互独立,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互联网自身独特的吸引力,学生自然会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3]。互联网环境下的情理互动机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案例展示,教育者根据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能够在互联网中搜集到许多类似的案例,这样就向学生展示问题的普遍性,打消了他们恐惧的心理,让他们放下了心理负担。

三、互联网环境下情理互动机制有效建立的探讨

互联网给情理互动机制带来的影响更多表现为积极的方面,为了推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我们应该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新的情理互动机制。总体来说,展开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为了对此进行详细的探讨,笔者逐条展开分析。

(1)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在互联网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机制。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加,各个教育阶段的相关单位拥有了完备的互联网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就是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但是如何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在当今并不明确。笔者认为应该积极地对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建立有效的思政教育体制。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每个学校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例如学校的百度贴吧、论坛、QQ群、微信群等。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被看作有效的思政教育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来积极地推行情理互动机制。以百度贴吧为例,教育者可以在贴吧中开设学生思想问题专贴,并进行置顶,让学生可以通过发帖的方式来诉说自己的思想问题,这样一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人就会变成一个群体。论坛的应用方法和百度贴吧相似,QQ群和微信群的应用方式相似,可以建立专门的学生思想问题交流群,让学生在群里诉说自己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在线的教育者就能及时地进行解决。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的思想教育知识讲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随时随地地感受到一些正能量的熏陶。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自然就有效地预防了一些不必要的思想问题。

完善的思政教育体制是情理互动机制有效开展的制度支撑,只有打造了完善的思政教育体制,才能保证情理互动机制长久地运行。

(2)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加情理互动的深度。我们已经在思政教育机制建立的探讨中涉及了一些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情理互动的方法,但是那些只是一些通性的概括,没有一定的深度。笔者认为依靠互联网平台来增加情理互动的深度才是一项核心工作。传统的情理互动之所以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是因为教育者没能充分了解学生思想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及没有进行长期追踪观察的方法。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上述存在的问题一一克服,从而使情理互动达到一定的深度。具体的工作开展表现为利用互联网平台彻底地将情理互动的民主性和相互独立性表现出来,因为互联网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和学生们平时与朋友聊天没什么两样,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会呈现一种轻松自由的状态,没有任何的压力,这样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活动自然就会到达一定的深度。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理解“聊天式”互动的功效,在和学生的互动中不要急于输入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该多倾听学生的诉说,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问题解决完成以后,教育者应该继续和学生保持朋友关系,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彻底的追踪,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问题解决的效果。

(3)积极利用互联网,增加学生进行情理互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调动在于学生的价值观和内心的想法能够输出,并且其中合理的部分能够得到一定的认可。传统互动机制在这一方面缺失的原因在于在情理互动中学生不具备理论上的优势,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还没有表达出来,就已经被教育者带入了他们的思维理念中。很多学生在情理互动结束后有太多的不甘与愤恨,这样一来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降低。

四、结语

情理互动机制是学生思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热荩这一机制能够保证交流中双方的平等性以及各自价值观的独立性。这一机制的有效发挥是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取得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互联网这一大环境下,情理互动机制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影响表现为情理互动的平台被拓宽,教育者的工作形式变得丰富以及其思维能够有效地活跃起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积极地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新的情理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徐 俊.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66―68.

第3篇: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

P键词:互联网+教育;挑战;教学改革

当今时代,“互联网+”方兴未艾,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业的影响有目共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从我市、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行动中感受到了“互联网+”教育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环境的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由于计算机的不断普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我校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了教学环境:

1.综合多媒体电教室。主要设备有: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设备;2.多媒体CAI网络教室。这种教学环境建有几十个学生计算机工作站,并配有耳机等。网络教室功能强大,主要功能有广播教学、演示教学、分组教学、在线讨论等;3.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备课室、校园网等综合型电教设备。其功能强大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4.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有线电视信号网、录像机、VCD、计算机等设备,主要适应教学中播放音像资料。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改革提供了平台。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从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桌椅、黑板、粉笔的现实环境,变革成了以互联网为媒体,现实的学生为主体的新形式,教学中运用许多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动态地呈现过程,收到良好的成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变成随时随地地交流与讨论,避免一些教师不善于表达,学生不善于沟通的缺点。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微课程、二维码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让教学方式更加便利,并进一步引发了师生思维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程”作为颠倒的课堂(即翻转课堂),受到教师的广泛应用和学生的喜欢。教师从开放教学、分享式课堂、班级管理、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特色课程用手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制作成微课,并生成码书。把固定的课堂,变成随时可视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职能的转变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作为教师仅具备自己专业的能力,已远远不能胜任。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不再采用简单的教学设备及工具,向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教师转变成领路者、服务者,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创造广阔的、多样化的、互动的、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教师使用信息技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与把握,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空间进一步地扩大,对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学生的变革

“互联网 + 教育”打破了流水线式传统教育模式,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教师实现了与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工具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与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问题,在线与网络上的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讨论空间,营造共同学习、自主学习、协助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并主动地利用互联网上的优势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轻松与愉快。学习之外,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也在我校所构建的“互联网”环境中得到了提升和锻炼。

总之,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抓住“互联网+”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在教学一线形成教学改革突破口,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够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但是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技术虽然对教育产生了一些影响,相比于其他被互联网改造的行业,仅仅是前进了一小步而已。究其原因还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远景,为我们前行指明了方向。但是,路还在脚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升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去实践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实现“互联网+教育”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平和光,现代教育管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2016.

第4篇: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

对于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来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其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培养人才的模式,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都会应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和不断创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中职德育教育概述 

在中职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属于每一个阶段的教育特征。一般来说,中职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以企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职业教育生涯的规划,中职学校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对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和法律道德教育,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就业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根据相关数据研究显示表明,我国诸多的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深度落实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原则,中职院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充分的认知能力。同时,很多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还都会是采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所谓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力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知识的讲解,从而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和单调,从而使学生丧失对德育知识学习的热情。 

三、互联网对中职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1.互联网改变中职德育教育的授课方式 

在中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使用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打破了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的方式。在互联网模式下,中职德育教育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改变了教师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教学地位,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到更多的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提问和补充,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2.促进教师水平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大众的信息传播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及时的获取与学习相关的信息与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资源的增多。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的创新德育教育的知识内容,就会从根本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德育学习需求,从而影响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促进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中职德育教育教学课程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進行德育课程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教授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结合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及时发表意见。互联网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中职德育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推行策略 

1.积极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在积极推进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遵循社会大众的发展潮流,善于为教学课堂引入新鲜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去了解新鲜事物。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创造与学生进行心灵上沟通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日常学习的实际状况,以便于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给我营造轻松愉悦的德育教育课堂氛围,提高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教学质量。 

2.严格教学,提高德育教育的科学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相关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的使用教学语言,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学习作出正确的方向指引。在德育教学课程开课的前期,教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做好备课工作,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积极创新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3.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能够从根本上促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依托互联网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选择最适合学生和让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互联网平台,构建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深度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计划,形成平等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以便于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4.丰富教学手段,在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 

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减轻了一定的负担,同时也十分方便教学教师去搜集教学资源,为传统的教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教学力量。如果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德育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仅仅注重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打破德育教育课堂的约束,积极实现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充分的去认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升。 

五、结束语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会使互联网技术被社会大众普遍应用。互联网技术逐渐地渗透到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对社会大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查汗.中职德育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6,(39):244-245. 

[2]任芳芳.关于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2):414. 

[3]蒲清平,朱丽萍,赵楠.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03):119-123. 

第5篇: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社区教育;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68-002

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教育经验并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逐步试点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被应用在社区教育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区教育的效率与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关于社区教育的概述

1.社区教育的含义

所谓社区教育,就是指政府组织或者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针对社区全体居民进行的以增进公民素质、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建立正义、公平、平等、互相关怀的社会为宗旨的社会教育。

2.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

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公德教育;二是家庭生活教育;三是时事政治教育;四是民主思想教育;五是文化科学教育;六是生命健康教育。

3.社区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点是社区教育具有连续性、社会适应性及教育手段多样性的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点是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基本学习的需要,其中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与基本的学习内容。

第三点是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外来人口、失业人口的教育需求,在调整待业者的心理、增强待业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对外来人口与失业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点是社区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在推进普通教育的普及与进步、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互联网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1.微博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微博技术具有互动性、便捷性、开放型、群聚性、及时性及自由性等特点被人们所熟识并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技术,微博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说,社区教育体系的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快速传播信息的特征,将学校的有关通知与学生的家庭作业通过微博;同时学生的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脑与手机关注教师的微博获得这些有效信息,还可以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减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费用,提高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效率。

微博对于群体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针对性,因此,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微博建立一些微群。比如说,“英语天地”、“数学天地”、“政治天地”等微群,这样信息的就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提高微群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社区教育的教学质量。

微博方便社区教育系统中学校的有关信息的,比如说学校教务处的各种通知与文件、教师的运行情况、图书馆的新书信息、学术交流与讲座的信息等都可以通过微博的形式进行。

2.即时通信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即时通讯技术是互联网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百度Hi、MSN、QQ、UC,它可以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社区教育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服务支撑。比如说,可以通过QQ、飞信等即时工具建立QQ群或者飞信群,方便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家长与教师之间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在线咨询学生的现实状况。

3.物联网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所谓物联网,就是互联网、传感网及移动通信网三者之间有机融合,属于互联网技术的范畴。物联网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比如说物联网可以用在社区教育体系中校内智能建筑、师生健康、交通管理与车辆管理及学生生活服务等。在社区学校内部有安全问题的地方安置红外传感器或者摄像头,同时给学生每人一个RFID卡,学生入校与离校期间,学生家长就会收到一条短信,上面会标明学生进入学校与离开学校的时间。

物联网也可以应用在社区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图书管理与教学设备的管理。比如说RFID卡是学生在校的一卡通,学生可以利用它到图书馆借书、还书,并且在借书还书的过程中,通过RFID卡在计算机上的提示,学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图书的各项信息,方便图书的借阅,节省学生的时间。同时,RFID卡也可以帮助学校及时掌握教学设备的使用状况,如发现有损毁状况,可以及时地进行维修。

三、互联网技术下社区教育的发展

1.在互联网技术下实现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

社区教育资源可以被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潜在资源,二是显性资源。在现实生活中,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存在于社区之内的成员之间、学校内及企业内。比如说,社区内的学校可以为社区内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平稳的学校文化与环境;社区内的医院可以为社区成员提供一个心理咨询、医疗保健等教育资源。但这些教育资源只是单纯地为某一个社区服务,没有向外扩展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社区教育资源的短缺。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使得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与相邻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其中潜在的教育资源得到显性化,使得更多的社区成员可以共享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社区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方便社区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地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激励更多的社区成员自觉学习,热爱学习。

2.在互联网技术下实现了社区教育的有效管理

互联网技术具有方便、快捷的特征,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社区教育系统中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互联网技术下,社区教育管理由最初的单一化平面管理过渡到现在的网络化、立体化管理。社区教育不再是以前的单一性管理模式,对每一项管理内容都安排大量的人员进行管理。而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培训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整合并纳入到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来,简化社区教育管理的流程,提高社区教育管理的效率。

3.在互联网技术下社区教育学习与交流的方式得到了改善

社区具有连接性与交互性的特征,社区教育的目的是维持社区内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互联网技术下,社区教育的交互方式发生了改变。比如说,过去社区教育的方式包括电视教学、面授、函授或者小组座谈、自我座谈等形式,在这种模式下,社区教育进行交互的层面比较浅,效果差。互联网的介入,为社区教育建立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社区成员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帮助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之前搭建了一个平衡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相当迅猛,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互联网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社区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而且改善了社区教育的外部环境,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来勇.浅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

[2]胡小军,郝邵华.推进网络化时代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

第6篇: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 运用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在拥有5亿网民的当代中国,早已走进各学科课堂,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互联网具有把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成图、音、像、影、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形式以及立体式教学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因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但如同前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新的环境工具并没有赋予当前语文教育过多的新意与突出效果,究其原因,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的驱动内因与教学的归宿点的设定以及课堂效果的优化是关键。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面对网络多媒体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网络学习和远程教育的高速发展让教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职业体系,科技手段的创新、教学工具的进步并不能取代人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新的环境,在赋予我们更多优势的同时也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挑战。要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带来的“利多”,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拿来主义的选择性学习,要求教师从现代素质教育的高度,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认真研究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规律,不是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互独立、各自为阵地演进,而是要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使之浑然天成、整合演进,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服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所有课堂教学的驱动内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处于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的行为阶段,加之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容易迷失在呆板乏味的平面知识中,却容易被声、光、影像等动态内容所吸引,因而,对文字和语言的接受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对直观的表象接受能力相对较强。

多媒体中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利地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鼻、脑等多种感官,吸引注意,引发关注,成就兴趣,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如教学《小露珠》一课时,我从网络上搜集、下载了许多有露珠的图片,在荷叶、小草、树叶、花瓣上,在宽叶、窄叶、针叶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小露珠,色彩艳丽,五光十色。学生被这些美丽的图片所吸引,产生了喜爱之情,审美愉悦之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起学习这一课的热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分割一部分,即实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授之以“渔”。

三、激发想象、活跃思维——这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归宿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运用互联网能充分满足思维延展的需要,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非凡体验。如教学古诗《鹅》,学生理解了第一、第二行诗后,播放网上下载的有柔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讲、边想。然后提问:“如果你来到这般情景中会有怎样的感受?”有的说:“我会坐下来,静静地欣赏。”有的说:“一群鹅在碧绿的河水里游泳,树阴映在水面上,那景色可真美啊!我想拿照相机把它拍下来。”……同样,学生领会三、四句后,再看录像,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联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学生依靠平时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动作到语言,进行创造性想象,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想象力得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四、加强互动,优化课堂效果

遗忘是学习的一个过程,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遵循大脑学习机制,强化知识输入应用的方式,弱化遗忘过程。而互动式教学正是这样一种被验证具有良好渗透效果的机制。网络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互动性。课堂上,教师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把多元化的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则可以与计算机直接进行人机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并得到反馈,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正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这种独特优势,不仅使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好动心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体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体现了集体学习的优越性。

综上,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好像源头活水,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流光溢彩、波澜纷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教材特点、目的要求、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要认真处理好课堂讲授与资源使用的关系。多媒体资源是一种辅助手段,要明确纲领,正确定位。同时,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生 思想政治教育

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从年龄结构上来看,20岁左右人群是最多的,刚好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年龄段。可见,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作用,特别是对高职学生。笔者认为要从“三个坚持”入手抓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坚持利用网络优势,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预期思想观念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时也泛指包括与之直接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领导体制、教学对象等种种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网络教学平台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首先,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合作团队。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一个人才各有所长、团结协作的团队。课程组(可由马列部担任)在建构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由计算机技术较好的思政课教师承担项目管理、美术设计、脚本写作和课件制作等任务,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操作技术,则聘请专业人员制作。

其次,大力开展与课程相关的教研与科研。在网上开设学习释疑、理论经纬、专家访谈、两课辅导、学术沙龙等栏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使其成为大学生的信息源、释疑箱和导航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再次,建设一个比较全面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重点。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购买课件和搜集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可到教材的课程网站下载相关资料,同时可到教育资源网等搜集资料,另一方面,我们还在教学、备课或者平时浏览网页中注意多媒体资料的积累和搜集。

最后,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互动化。教师可利用网络传递信息多、更新快、视野广阔等特点,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跃、自主意识明显、表达欲望强烈等特点,以教师传授系统知识为中心向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转移,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加强校网建设与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据调查,某地一大专院校几乎所有的高职学生都是网民。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已成为传播大学生思想政治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对此,高职院校在建设网站方面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建设校园门户网站,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高职院校应努力建设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服务功能强、访问人次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网站,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校园网真正成为广泛吸引高职生、受高职生关注的主流媒体之一,成为高职生上网的重要渠道。

二是掌握校园网舆情,有效引导网上舆论。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网上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网络咨询等服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等活动。开设学术论坛,搭建师生交往平台,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尽可能组建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三是综合运用技术、行政、道德和法律手段,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互联网具有多媒体传播、交互性和高度开放性的特点,使管理面临困难,学院应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制定有关制度,切实加强校内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尤其是要融入学院网站的管理,严防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建设“绿色校园网络”。

四是运用技术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的覆盖。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绝大多数高职生都用手机上网,但是手机上网存在速度慢、消费高等问题。对此,学院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学生提供经济、方便的上网渠道。如在校园各个角落安装“WLAN”,使手机在整个校园都能上网。

三、坚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高职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第8篇: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互联网技术自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互联网用户在我国得到空前扩张。互联网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它具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量大,快,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兼具互动性等明显的优点。这一平台的出现,给大学英语学习带来了学习模式的重大变革。

1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顺应时展,一直在进行教学新方法的尝试。笔者所在的三峡大学进行了大小班分开教学的尝试,大班进行读写译教学,每周两学时,小班进行口语教学,也是每周两学时。经过几年的尝试,学生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彻底改变了哑巴英语的落后局面,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逐步提高。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杠杆的四六级考试通级率也从不及格逐步递升到目前的75%。虽然成绩提高了,但学生上课的热情却出现下降的趋势,老师上课只能通过严格考勤制度,严格平时成绩的方式实现督促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一部分同学上课手机不离手,一直上网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2 如何利用互联网促进英语教学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推广自主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要有:

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的思想相一致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网络自主学习的实施目前在我校是配合所使用的教材,开通了外研设新视野学习平台。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注册进入班级学习。学习分为读写译与视听说两个平台。平台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单词朗读,单词学习,难句分析,课后练习解答等资源,并提供大量的听力训练素材,每周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学习时间,按课内与课外1:2的比例进行。老师定期组织网考,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在最初的新鲜劲过后,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也开始产生厌倦情绪。开发更新的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热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

3 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有机结合

慕课的出现,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MOOC 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尽管这些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这样的形式,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其余的课程结构也是最小的,通常会包括每周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等等。每门课都有频繁的小测验,有时还有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通常由同学评分(比如一门课的每份试卷由同班的五位同学评分,最后分数为平均数)。一些学生成立了网上学习小组,或跟附近的同学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MOOC课程在中国受到了很大关注。根据Coursera的数据显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共有13万人,位居全球第九。而在2014年达到了65万人。鼓励学生注册慕课学习,使翻转课堂成为可能。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教学视频中不出现老师,讲台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第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

第9篇:互联网下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外语教师 TPACK框架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53-02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给外语学科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高效的学与教,是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其外语学科教学知识整合的能力水平,进而构建符合外语学科的TPACK框架,并在新型的TPACK框架支撑下探索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应对措施及教学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TPACK概念的界定与内涵

TPACK最初来源于Shulman(1986)提出的“教学-学科”知识(PCK),并被当作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随后,Koehler与Mishra(2005)将其定义为“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综合体”,它由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教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以及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组成,同时又交叉融合成另外四个衍生部分。(如下图所示)

(Koehler & Mishra,2009)

Koehler与Mishra(2005)认为教师应该结合特定的教学情境来理解与发展TPACK框架。随着国外针对TPACK框架的研究,更多的学者倾向于对TPACK各成分进行清晰地概念界定,以便提高各分量表的区别效度。上图中的7个成分所包含的内涵如下:

(1) TK: 信息技术知识

(2) PK: 教学理论与策略的知识

(3) CK: 本学科内容的知识

(4) PCK: 运用教学策略来教授本学科内容的知识

(5) TPK: 运用信息技术来支撑教学策略的知识

(6) TCK: 运用信息技术来呈现本学科内容的知识

(7) TPACK: 运用信息技术,并结合各种教学策略来呈现本学科内容的知识

从对上述7个成分的界定可以看出,TPACK框架中的具体内容会根据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外语教师的TPACK框架组成

TPACK框架是对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之间的交叉的正确理解,因此TPACK水平较高的教师不仅拥有信息技术技能,还具备特定学科中最能够促进教与学的技术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

在外语学科的TPACK框架中,CK作为前提条件,包含了外语语言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既有语言学以及文学的知识,也有目标语言的社会与文化知识,因此,外语教师必须熟悉并掌握二语习得、语篇分析、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知识,同时与其教学知识一一PK,诸如教学法、课程开发以及测试等等内容相互融合,形成适合外语学科的PCK,而这种PCK知识是随着TPACK框架的不断完善而充实和发展的。

在“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外语教师的一项专业技能。在TPACK的框架中,技术知识与学科知识以及教学策略相互整合形成外语学科的技术内容知识――TCK以及技术策略知识――TPK。外语教师通过TCK以及TPK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学资源并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两个组成部分当中,应该对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设定一个基本的标准:(1)具备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2)能将技术应用到外语学科知识当中;(3)能将技术应用到教学策略当中;(4)能够通过技术知识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外语教师如何将这几个要素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而促进外语教学的提高与发展,关键在于对技术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所谓的整合是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培养其思辨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利用技术去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三、以外语读写课堂为例构建TPACK框架

外语教师TPACK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能够熟练应用技术知识,还要保证利用技术创造出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因此,教师的TPACK水平越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那么外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好。

在外语学科的TPACK框架中,可以用到如下的信息技术:博客、微信、维基、PPT、多媒体编辑工具、音频、视频工具、Photoshop、Moviemaker、iMovie、在线论坛、聊天室、电子板、空间讨论、论坛、电子邮件、概念软件、画图软件以及各种搜索引擎,例如谷歌搜索、百度搜索等等。外语教应该利用每个技术知识的特点来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完成不同学习目标。例如:微博和微信可以帮助学习事实方面的知识,而维基可以用来对事实知识进行诊断和分析。因此,外语教师在确立了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就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技术,而语境和相关的技术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鉴于此,外语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一定要基于课程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做支撑来完成教学计划,也即是说要将教学活动与适合的技术相整合,并形成学习内容,同时要进行过程性评价以便随时调整技术知识的内容。

以传统的外语阅读与写作课程为例,过去对于读写能力的定义趋向于注重文字的内涵,能够运用特定的语言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或者学习阅读技巧的能力;而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则凸显出调和电子环境和数字媒体对读写能力发展与教学的影响的必要性。对于外语学科而言,读写能力是一个复杂而牵涉多个方面的概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语言结构;(2)词汇;(3)理解能力;(4)流畅性;(5)写作能力。那么相关的PCK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情景下将上述学科内容知识(CK)转化为适合学生的能力与背景的教学方式(PCK),例如教学策略、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堂管理以及评估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出读写课堂的TPACK。

传统上,学生阅读文本都是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然后以线性的方式完成阅读的,而在数字环境中,超文本和超媒体已经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外语教师可以利用超媒体环境来构建读写课程的TPACK,运用文本、图表、声音、视频等提供非线性的阅读信息。研究表明,超媒体环境更能激励学生,将图片与声音相结合,更能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创设文本的能力。

而在TPACK框架的支持下,课堂写作教学也发生了变化。外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来辅助教学,从而简化编辑和校订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够将重点更多地投入到文字的组织以及创意上,而不是机械地照搬例文,从而使自己的文章结构更加多样化,能够使用更精确的拼写,文章的字数增加并加大了修改的频率;同时对于教师的评价反馈也更加及时和灵敏。

对于外语教师而言,除了使用计算机,还可以运用很多设备及技术来影响学生的读写学习,例如数码相机、摄像机、IPAD、IMovie、教育软件以及各种在线资源,可以为外语教师提供获取课程计划、资源以及教学材料的机会。例如:一些在线网站会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模板或可以借鉴的活动,均可以用来进行读写实践;而有些在线工具,如博客、维基,则为课堂写作和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撑;另外,有些在线评估工具,则可以用来创建评价系统来指导学生的自学。总之,读写课程的TPACK框架包含了教学决策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外语教师必须考虑及反思在课堂中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使用技术以增强并扩展学生读写学习的机会。

四、TPACK框架τ谕庥锝淌Φ囊庖搴妥饔

TPACK对于外语教师来讲,是一个合理将信息技术融入外语学科知识的方式,在提供了使用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使外语教学更具文化和语言学意义。

在构建TPACK的过程中,外语教师对技术的意识以及熟悉、理解程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同时运用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知识去发展TPACK框架,并促进学生学习外语学科的内容和概念。例如:在外语读写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兴的电子阅览室和写作软件来提供给学生信息,并据此来设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达到学科知识与技术的完美整合。

但是,基于当今各个高校所使用的现有技术,并不能提供给外语教师充分的技术资源,这将会影响其更广泛地发展TPACK策略;而对于本身对技术缺乏热情的教师,则需要先帮助其建立清晰的认识,如写作反思、概念图、录像分析等等,为其打开构建TPACK框架的大门。另外,外语教师也应该随时关注本学科内容知识的更新,尤其是读写能力中的新观点,因为这些新观点是与不断变革的技术紧密相连的;同时,教师们还要坚持运用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我TPACK的框架构建。

【参考文献】

[1]Thompson, A.D.& Mishra P. Breaking News: TPCK Becomes TPACK! [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07.

[2]李玉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