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程建设;生态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在现代建筑工程的建设中,人们对建筑的节能要求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建筑行业是一个高耗能行业,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对生态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然而就目前建筑设计的实际情况而言,要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还任重道远。本文从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出发,对生态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深入分析,然后对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同时为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1、生态建筑的概念
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生态建筑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总体上是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使物质、能源实现秩序地循环转化,获得一种无污染、高效及低能的生态平衡系统。
2、生态建筑的特点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以改善周围小气候,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以增强空间的适应性。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宅址选择远离污染源;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建筑产品体现出生态文化与艺术的内涵;设计过程中的多学科综合性。
二、生态建筑设计及其基本内容
1、生态建筑设计。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即秉承生态学思想和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的建筑设计理论,着眼于以自然、建筑、人中心的整体环境,设计出能够体现三要素之间统一、和谐关系的优秀建筑,使其能够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有效保护周围生态环境。就其本质来看,生态建筑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回归自然的、与生态和自然环境保持平衡的一种良性设计理念。建筑同样也可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生态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建筑内外空间中涵盖的各类物态因素加以合理组织,在建筑系统内部实现物质能源的循环有序利用,从而创造出生态平衡的、少污、少废、高能低耗的优良建筑环境,居住者生活空间由此变得更为舒适和健康。
2、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
2.1对再生能源加以充分利用,实现节能效果。
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为使能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减少资源消耗,包括水能、风能、海洋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在内的各类可再生能源得到充分应用,人类既往依赖于非可再生能源的程度得到一定缓解,而蓄热等节能措施的应用则有效控制了能源消耗,实现了减耗、节能的目的。现阶段建筑设计中,风能以及太阳能的应用相对较为普遍。
2.2污染减排。
生态建筑设计对于居住者健康影响因素有充分的考虑,室内与周围环境严禁存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建筑材料,以免将有害或有毒物质排放到邻近环境中。对于已经存在的有害物质实施无害化处理,通过科学手段加以净化,为建筑物周遭环境和室内环境的宜居、健康性能提供全面保障。
2.3尽可能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以及可再生类建筑材料,以降低建筑活动产生的各类垃圾。以环保管材的应用为例,现阶段建筑市场上有一种能够取代金属管材的塑料金属复合管,这是一种金属与塑料性能兼具的优秀高科技产品,自身不会生锈,更不会造成污染,较好地满足了生态化设计理念需求。建筑设计师们应大规模运用生态技术和环保材料,设计出符合生态化设计标准的建筑物。同时满足居住者环保低碳的使用要求。
2.4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者应对建筑周围环境与建筑本身之间的协调配置予以考虑。例如生活设施以及邻近建筑群等,确保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平衡关系,使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中的要求得以实现。
2.5生态化建筑设计为居住者提供了舒适、宜人、健康的室内空间环境,其中包括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照、适宜的温湿度以及开敞灵活的空间。
三、我国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我国人口增多带来的土地占有面积的扩大及资源的过渡浪费,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同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也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峻的威胁。我们不能一味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经济建设,而应在保持其原有风貌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其现有资源的有效提供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同步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建筑概念的提出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与广泛关注。
1、探究新型的生态建筑设计风格
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导致了物种的灭绝、繁衍与转变,从而出现了低等生物个体到高等生物的进化。人类既充当着改变大自然的角色,同时又不可否认的作为其承担者出现。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类以智慧将其思维的运转运用到大自然的生产中,不仅推动了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可靠提升,也使大自然产生了人类鲜活的思维,使大自然以生命个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因此,在未来的生态建筑发展进程中,我们要探究新型的生态建筑设计风格,赋予建筑以人的生命色彩,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与建筑物设计的和谐化。同时在传统的建筑设计风格中进行科学的创新与改进。
2、 注重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能源理念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及其重要的概念。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即新能源的开发和能源的科学利用。一方面,能源的开发不仅要做到其对环境的长期有效发展的促进,同时也要关注自然界中资源的有限性,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选择既对生态环境有利同时又可再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元素作为能源的最终源头。
我们可以开发风能、太阳能为建筑所用的能源,从而实现大自然与建筑施工的平行发展。另一方面,将能源的开发转向节能方面必将成为未来我国生态建筑中的另一重要研究课题。这里我们所说的节能不仅指的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减少能源的使用,而更多的要求的是在能源的利用率方面做出最大的努力,实现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最大自然优化比。
结束语
建筑是一个能耗高的行业,并且在建筑节能方面一直有所欠缺,而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在现代建筑工程的建设中,人们对建筑设计中生态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通过本文对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的探索分析,相信对其也有较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生态建筑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建筑形式,并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为了提高现代建筑的水平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建筑向生态建筑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段国志.试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25
[2] 黄磊.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初探[J].重庆大学,2010-05-01
【关键词】住宅设计;住宅建筑;绿色生态;生态设计
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笔者理解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①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建筑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②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③ 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历史与人文环境。
一.绿色生态设计概念及特点
1.绿色生态设计的含义
绿色生态设计是以绿色生态技术作为依据以净化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设计。它要求在设计时必须按环境保护的目的选用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制造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产生环境公害,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回收的材料可用于在生产。
绿色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科学所持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广,包括建筑是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师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师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它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从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设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的说,绿色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
绿色生态设计理论是新的设计价值观的体现,他将设计建立在生态学有机整体的基础上,用有机整体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观察研究设计对象。要求设计师面对单个的设计对象时,应该将其纳入人与物、人与自然的整个系统中来考虑。这一新兴的设计观念改变了以往设计师们仅仅在产品外观上标新立异的传统观念,而自觉地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中,将设计的重点放在真正维护人类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中。
2.绿色生态设计的特点
(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我国的资源国情:资源总量大,资源类型齐,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少,是一个资源小国;开发利用不合理是实际存在的状况,从总体来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为止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保护环境是随手可做的小事,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对资源的合理使用,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2)加长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
现阶段许多住宅建筑花费了大量金钱建设但是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绿色生态设计有4个阶段:修理、精炼、重新设计再思考。日本政府通过绿色生态设计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4倍甚至10倍,有效地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生态环境的干扰。建筑材料的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为材料的再循环使用或者处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因此,延长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遵循了生态平衡规律
生态平衡又称为“自然平衡”。即指生态系统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期地保存稳定,这种平衡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中的有机体种类数量大、生物量和生产力也最大。比如一个池塘,水质好,生物茂盛,鱼儿欢畅时,处于生态平衡状态。比如人们使用绿色生态的环保材料,经过可回收利用,既不能影响动植物生长又不危害人类健康。
二.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1.合理利用绿色植物
将先进电脑控制技术同住宅建筑构造技术相结合,把生态建筑同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住宅建筑内部,从而利用内部植物环境为住宅建筑内部提高一定气候调节作用,利用植物改变住宅内部生态环境。此外,利用绿化植物,注重人和植物、建筑物同植被的关系,实现各种物体之间的共生共荣,打造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空间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建筑。
2.充分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典型的绿色能源,同时也是地球上所有能源的来源。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取代传统能源,从而降低住宅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太阳光线设计为从屋顶进入,将反射构件、光线收集等应用到建筑屋顶上,从而提高建筑室内光线环境。太阳光线进入室内,为房间内部提高日照,同时对太阳光进行收集,反射引导进入建筑内部,从而降低室内热量损失。利用被动采暖设计基本原理,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季节的太阳辐射和直射能量,来减少住宅建筑采暖能源消耗;利用遮阳的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减少夏季阳光直射,从而降低室内制冷能源消耗。
3.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设计
绿色生态建筑的主要部分就在于护结构的能耗部分,对于护结构的节能是保证生态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建筑的隔热保温作用,对于保温隔热材料的选用我们也要多加考虑。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与地势来选用不同种类的保温隔热材料。具体来说,我们常常将保温能力高的材料用于一些在北方气候寒冷地区的建筑,这些建筑的结构中我们通常都是采用具有隔热功能的保温材料,大大减少了外界的冷空气对建筑内的影响。同时,国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引进并采用了很多国外先进的技术,复合墙体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突破,建筑师创新性的将保温材料融入到墙体之中,一方面增强了墙体的承重能力,更在最大限度上让建筑的保温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4.减少空气的热交换,降低能量损失。
住宅建筑设计时要保持空气在建筑中具有适当的密封度,外墙不能自由开启,内庭要封闭,确保空气的有序流动。此外,利用地源热交换系统,将夏季进入建筑的气体进行冷却,将冬季进入建筑的空气进行加热,利用土壤一年四季具有稳定温度的特点,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热源,将高于环境温度的地底热能供给到建筑室内采暖,在夏季将土壤作为自然空调的冷源,将建筑室内热能抽取释放到环境温度的土壤中,利用土壤环境温度均衡的特点,减少建筑周围空气的热交换,降低能量损失。同时,还可以对热量排放进行再利用,通过空调热回收系统将排出建筑室外的热空气进行回收,实现建筑供暖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绿色生态建筑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贯彻绿色生态理念,坚持生态建筑设计基本原则,采用合理设计策略,逐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加大绿色生态技术的使用,促进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夫.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分析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8):150-151.
[2]时铭,高艳苹,姜春燕等.浅析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
[3]王秀芬,丁新海.关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5):198-198.
关键词:水生植物;园林水景;应用
一、水生植物的概念及分类
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体环境中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从广泛的生态角度来讲还包括沼生和湿生植物,其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生长速度快、分布广、繁殖快、病害少、用途大等特点。我国水系众多,水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仅高等水生植物就有300多种,按其生活习性、适生环境,可分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五大类。
二、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素材,同时也是保持景观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
1.丰富园林的景观效果
水是园林的灵魂,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水生植物以其洒脱的姿态、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点缀水面和堤岸,加强水体的美感。此外,像水葱修长的茎秆,伞草碧绿的苞片等,都是水生植物园中观叶的好材料。通过种植野生的水生植物,能使水景野趣横生。
2.创造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中,水景常构成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就是立意成功的范例,从全园的布局上突出了“碧、红、香、凉”的意境美,即荷叶的碧,荷花的红,熏风的香,环境的凉。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遂,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应进一步挖掘、整理水生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创造美好的水生植物景观提供丰富的源泉,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创造出了“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诗情画意。
3.净化水体
我国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包括静态条件下单一物种及多种植物配置对污染较严重的污水的净化,以及动态方法研究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近30年来大量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或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水生高等植物能有效地净化富营养化湖水,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也是人工湿地系统发挥净化作用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三、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中的不足
1.对优良水生植物品种的开发性研究不足
虽然许多学者对水生植物资源调查做了大量工作,但主要局限于资源的分类分布的研究,而对优良水生植物品种的开发性研究不足,使传统园林应用的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和许多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现代水生植物,因缺乏足够的种源而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配置过程中不注意配置平衡
只求短时间的美观或一味的种植水生植物,不讲究艺术景观设计,太少考虑生态的均衡。有些水生植物配置只求观赏性,而任意种植,使有些品种迅速繁殖得不到控制,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3.水生观赏植物种植的养护不足
同一种或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繁殖,群体数量不断扩大,而没有适当的进行控制,势必造成营养,光照生长空间的争夺。定期或持续的从湿地系统中收获成熟的植物,并能妥善处理收获的植物,是保证污水的养分被有效去除和防止水体二次污染的有效途径。而一些住宅区的管理人员没有将植物枯体残体移出水体,使水生植物的应用没能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反而造成水体的恶化
4.植物生活型概念混乱,种植欠妥
有些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不同的水分环境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生活型。如竹叶眼子菜、矮慈姑,它是沉水植物,但也可以是湿生植物。然而大部分植物缺乏如此跨度的适应性。由于设计人员对水生植物的生活型不了解,将旱生植物或湿生植物设计种植在深水里,这势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整体景观。
四、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的新思考
园林绿化设计中,水体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或小景,无一不借助水生植物来丰富水体的景观。水中、水旁园林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另外,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有机物质,并可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水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应用于湖、池、喷泉、驳岸、沼泽园、滩涂、水族箱、盆栽等。
1.湖。湖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水体景观,有人工湖、自然湖,湖面辽阔,视野宽广,可在湖中种植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虾藻等;湖面点缀浮叶植物,如:睡莲、王莲等;湖边大面积种植挺水植物,如:芦苇、花叶芦竹、香蒲等,可形成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静雅的景观。
2.池。池在较小的园林中,水体的形式常以池为主。水生植物可分割水面空间、增加层次,以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同时也可创造宁静优雅的景观。可在池中少量配植几株浮水或浮叶类水生植物,如:大、满江红、睡莲、萍蓬草等;若池中养鱼,还可种些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虾藻等;池边可选择旱伞草、纸莎草、花叶芦竹、海芋、石菖蒲、鸢尾、萱草、鱼腥草等多种水生植物交错配植,使整个水池的意境非常幽静。
3.泉。由于泉水喷吐跳跃,吸引了人们的视线,是该景点的主题,而泉边叠石间隙若配植合适的植物加以烘托、陪衬,效果更佳。在植物的选择上,主要是选用挺水类型植物,如花蔺、水葱、慈菇、小香蒲、长苞香蒲、燕子花、黄菖蒲、萱草、马蹄草、纸莎草、旱伞草、海芋等都是良好的选材。
4.驳岸。驳岸植物配植很重要,既能使陆地和水融成一体,又对水面空间的景观起主导作用。可选择大批宿根、球根类植物,如天南星科的菖蒲、石菖蒲,鸢尾科的黄菖蒲、燕子花,毛茛科的马蹄草等植物,这类植物还可起到加固驳岸的作用。
5.沼泽园。沼泽园常和水景结合,为水池延伸部分,具有沼泽部分的水景园,可增添很多美丽的沼生植物,并创造出花草熠熠,富有情趣的景观。挺水植物中的湿生植物是沼泽园的最佳选择,如:萱草、花菖蒲、泽泻、沼泽勿忘我、慈菇、海芋、千屈菜、梭鱼草、小婆婆纳等。
6.水族箱。水族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居家中摆放水族箱,养殖观赏鱼类,若在水族箱中加入一些植物,定可增加野趣,提高水族箱的观赏性。适合在水族箱中生长的为沉水类型植物,如:金鱼藻、虾藻、苦草等。
7.盆栽。盆栽观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绿化已习以为常,在室内摆放一盆水生植物,会给生活带来更多的温馨和浪漫。如:海芋,又名滴水观音,作为盆栽在厦门深受喜爱。其它如旱伞草、纸莎草、萱草、小香蒲、碗莲等都是理想的盆栽植物材料。
参考文献:
[1]李尚志.水生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林培勋.厦门地区水生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33(3):55-58.
[4]崔娜欣.庭园水景园常见水生植物及其配植[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1,(6):67.
【关键词】概念;策略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和精髓,是对生物学现象,生理过程和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能否充分理解和正确运用生物学概念,直接关系到教材中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知识的突破。因此,概念在生物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生物学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现代教育心理学称之为程序性知识和智慧技能。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概念,才能正确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然而有的老师认为:生物乃理科中的文科,在教法上强调先接受后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花时间去重点讲解概念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在教学复习中也不对生物概念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由于老师们的误导使得同学们也没用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总结,落实这方面的知识。造就了师生们对概念知识掌握的模糊, 在生物测试中容易出现基础知识的错误。其实概念作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脱离概念知识的理解应用只能是无水之源。
经几年的教学实践,要改善概念教学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情感因素着手,引起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和注意
知识的学习是从学生的注意和预期开始的。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获得信息,而获取信息的内部条件是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集中注意于学习内容。集中注意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信息的接收。生物学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对概念的集中注意力。多运用精彩的讲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如“生物的适应性”概念教学,运用挂图、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展示植物和动物多种多样的适应性特征,以此提出概念并借栩栩如生的画面和贴切的讲解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学习动机。形式型教学策略往往以生动活泼的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来展开教学,如“生态平衡”的概念教学,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用身边的和自己知道的事例来讨论“生态平衡”。形式活泼,交流积极,学生乐于参与。
二、分析名称,以字释义
词或词组是代表概念的言语符号,任何一个概念都是以一定的名词或词组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而概念名称的用词用字,往往就是概念含义直观、生动、形象的表露。因此,对有些概念名称的用字用词加以分析解释,就可以生动、形象、直观、粗略地理解概念的含义,对深入理解概念可以起到重要的铺垫和辅助作用。如“生物”、“新陈代谢”、“菌落”、“群落”、“种群”等的字面含义就是如此,可使人望文生义。
三、举例说明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脱离客观现实脱离社会实践,概念就失去其存在和产生的基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可以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生活表象,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承接。举例说明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易于理解的特点,通过举例来说明概念的含义,是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径。例如,关于什么是“种群”,我们可以举例: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而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是一个种群;农家饲养的一群鸡是一个种群,而菜市场中的所有的鸡就不能够成一个种群。
四、促进概括和辨别,精确地习得新概念
辨别和概括是概念习得的前提,只有通过辨别和概括,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精确地习得概念。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是一并出现的,概念的本质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而非本质属性越多,学习越困难。因此,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运用对比法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培养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如。学习“果实”概念与生物学中的“果实”概念进行比较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避免前生物学概念的干扰。这样,加快了新知识的学习,避免学习中的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概念特征进行比较和概括,从而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在进行概括和辨别时,可以把同类事物的不同对象进行比较,如 “哺乳动物”概念学习时,将“家兔”、“鲸”、“蝙蝠”进行比较,这三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形态均有明显的不同,但这些不同之处恰恰是“哺乳动物”的非本质属性。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胎生”、“哺乳”,同属于哺乳动物。通过这类比较,从而把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来。也可以将相似或相关的不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区别不同的概念及其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五、组织变式训练,促进概念的深人理解和掌握
所谓“变式”是通过变换事物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改变非本质特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为了使学生掌握“鸟是有羽毛的动物”这个概念,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在天上飞翔的鸽子、乌鸦、老鹰等感性材料,也要提供不会在天空中飞翔的鸟类,如鸡、鸭、鹅之类的感性材料。这些“变式”材料保留了“有羽毛”的本质特征,改变了“飞翔”这个非本质特征,使得“鸟”生物学教学2O04年(第29卷) 鸟的本质特征突出鲜明,避免了小概念外延的错误;产生“会飞翔的才是鸟,鸡、鸭等不是鸟”的误解。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遵循以上的方法外,还得注意重视发挥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主动性,不管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在复习中教师应加强教法,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在概念学习中发挥最大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益群.生物学杂志,2000
[2]张洪荣.中学生物学,2002
[3]唐联联.现代教育管理与教学,2007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景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园林景观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艺术特色。创造一个高层次的景观,不仅可以放松人的心情、调节紧张、压抑的情绪,而且还可以美化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城市景观可分为以建筑、构筑物等一系列建筑工程组成的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其中自然景观又可分为大自然景观和人工自然景观,也就是我通常所说的园林。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因为绿色植物既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又能与周围的建筑物相互协调,并可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根据城市园林对城市景观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大致将园林分为以下四类: ( 1) 城市风景游览建筑。如亭、廊、榭、舫、楼、阁、厅、堂、轩、斋、殿、馆等等。( 2) 庭园建筑。如: 空廊、隔墙、景架等等。( 3) 建筑小品。如: 雕塑、喷泉、水池、花坛、标志等等。( 4) 交通建筑。如道路、台阶、桥梁、汀步、码头、船埠等等均属此类。
构造不同的园林都有不同的样式、结构与功能,但都必须包含四种最根本的要素: 土壤、水体、植物和建筑。园林设计的宗旨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对自然生态的追求,最大可能地发挥在自然生态、人文精神、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由于园林设计的特点,它在城市景观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园林设计是一个城市的特色表现。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其园林绿化也是根据城市的特点来进行设计,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建设用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呈上升的态势,园林的设计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进程和精神文明不断的发展。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也会因为不同的园林设计而产生相应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原先可能发生的故事,可以说园林的设计深层次地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进程与文化底蕴。因此园林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特色的体现。
⑵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能更好的塑造城市形象。园林设计的好坏间接的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一个城市的主人,也就是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出色的园林设计可以提高城市人民的自豪感与城市凝聚力,通过对精神文明的促进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明。对于初次来到这个城市的旅游者来说,他们只是短暂的在这个城市停留一段时间,而且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城市的园林中渡过的,因此园林设计在他们的心中就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形象。
⑶园林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并且在一定的程度就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景观和城市文化。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而园林景观则在视觉上就能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这些园林景观就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代表。
2 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2.1 生态园林城市的介绍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与人们对居住的生态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就产生了生态园林的概念,生态园林是建立在人类与城市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其目的是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发展。生态园林城市是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来规划建设城市,城市性质、功能、发展目标定位准确,编制了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略、措施和行动计划。城市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城市发展与布局结构合理,形成了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市发展形态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
2.2 城市景观规划的主旋律
21世纪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世纪,环境建设要讲生态平衡,要建设生态平衡,要建设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具有文化氛围和保健一体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在动态中实现平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园林绿地在规划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绿地是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它依靠植被起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建设绿地必须以乔木为主体组成乔灌木搭配的多功能、科学化、合理结构的植物群落,伴有动物、微生物自然资源与环境构成共生的整体生态系统。由于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园林植物各类繁多,其净化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异,并和环境各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要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建设绿地,根据环境的气候、地形、土质差异、周边环境情况,采取不同形式的、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症下药地改造环境,创造优化的生态环境。这对保护、调控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独特的功能。园林建设中的绿地在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基础设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3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生态学要求“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可借鉴以下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2.3.1 对整体进行优化的原则
城市景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由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共同组成,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不应将城市景观分开来考虑,要将它看作是一个整体。
2.3.2 植物多样性
城市景观是由不同的植物与生物构成,这些植物有着不同的结构与生长环境,因此在城市景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系统的多样性与区别性,对不同的植物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以达到植物景观多样性的原则。这种多样性不仅能从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来配置,也可通过对不同风格的植物进行不同的分类设置来实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也能使城市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美好惬意的城市生态环境之中。
2.3.3 单个景观的个性化原则
由于城市景观是由不同的植物绿化而来,而不同的植物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这些植物的特点又根据景观的用途和功能的不同而进行选择,因此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景观之间、景观与景观之间都有着区别于其他同类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就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景观,也是景观个性化原则的体现。
2.3.4 对遗留地应进行保护
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对于自然遗留的有价值的植物要根据地方特色和植物特点进行充分的利用并加以保护,这样既可以保留最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能减少因城市景观规划带来的经济支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与本地经济的共同繁荣。
2.3.5 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方面的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园林设计应用到景观规划中,是可以创造非常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更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随着园林设计的不断发展,相信其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也会越来越享受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园林设计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伟 浅谈园林设计理念及其原则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6)
【关键词】植物景观;生态关系;美学原则;植物群落
随着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日新月异,然而,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花种草,使植物景观处喷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陪衬地位;偏爱以植物材料构成图案效果,热衷把植物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球体或几何形体;或者用大量的栽培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但人工气息十分浓厚;或者片面强调生态效应,将大量的成年大树栽到城市和园林中。这些都是我国现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误区。过分整洁的园林景观,失去了野趣横生的自然风貌;不讲科学的逆境栽植,带来了难以为继的高昂代价;植物,尤其是园林植物作为最有活力的自然因素,是人类维持生态平衡、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探讨园林植物在城市景观造园中的应用的基本原则对园林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植物景观造园的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植物景观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感和联想。植物造景,即是满足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园林美学原理和环境特点选择植物,合理配置创造优美及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功能的植物景观。具体来讲,即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材料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景观造园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首先是各种植物之间的配置,如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里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意境的创造等。其二是园林植物与园林中其他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园林植物同园林建筑有机结合,是自然美同人工美的结合,植物色彩和柔美的姿态可以增加建筑的美感。在传统的古典园林中,植物与建筑无论从体量上、形式上都要求达到风格的协调与统一。
二、植物景观造园的基本原则
(一)植物与环境的生态原则。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不能脱离环境单独存在。环境因子中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有耐寒、喜凉、喜温、耐热的生态类型和物候的景观变化以及各气候带的植物景观;水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而有水生、湿生、沼生、中生、旱生等生态类型及其各种景观;光照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不同基质、不同性质的土壤有不同的植被和景观。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环境因子对植物个体的生态作用,形成其生态习性。
(二)植物景观造园的美学原则。完美的植物景观造园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既能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的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1. 多样统一的原则,又称统一与变化的原则,是指园林中的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形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由于一致性的程度不同,引起统一感的强弱也不同。十分相似的一些园林植物组成部分即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但过分一致又可产生呆板、郁闷、单调的感觉。所以园林中常要求统一中有变化,或是变化中有统一,也就是许多艺术中常提到的“多样统一”的原则。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街道绿带中行道树绿带,用等距离配植同种。
2. 协调与对比的原则,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之间的联系与配合达到完美的境界和多样化的统一。在园林中协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光暗等,都可以作为要求协调的对象。景物的相互协调必须相互有关联,而且含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属性。
3.对比与平衡的原则是客观世界的实际规律在艺术中的反映,在造型艺术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它在园林的整体或局部空间,通过和谐的布置而达到感觉上的对称,使人舒适愉快。生物体自然存在着两种对称,一是两侧对称,如植物的对生叶,羽状复叶等,一是辐射对称,如头状花序上的轮生舌状花等。引起对称感的实体时常是一对同属的物质,给人的感觉是具体的、严格的、甚至是生硬的,这种同属性物质造成的对称有时又称为平衡或均衡,如中国古典园林大门外的一对狮子、一对槐树等。
4.均衡的原则。这是植物配植的一种布局方法。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及建筑等组成的,它们都表现出不同的重量感。在平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当的就是均衡,在立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宜则为稳定。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顺眼。如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如门前两旁配植对称的两株油松或柏等。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园路两旁,路一侧若种植一棵高大的雪松,则邻近的另一侧须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5.韵律和节奏的原则。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如路旁的行道树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植物的重复出现形成韵律。一种树等距离排列称为“简单韵律”,比较单调而且装饰效果不大,如果两种树木,尤其是一种乔木及花灌木相间排列就显得活泼一些,称为“交替韵律”。如果3种植物或更多一些交替排列,会获得更丰富的韵律感。人工修剪的绿篱可以剪成各种形式的变化,如方形起伏的成垛状、弧形起伏的波浪状,形成一种“形状韵律”。
运用植物景观造园是当今园林绿化的主旋律,植物是园林的主体,因此能否真正运用植物景观造园的基本原则指导园林绿化建设实践,从根本上决定着园林景观的最终效果,只能遵循植物景观的基本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景观功能,创造出更优美怡人的园林空间。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cit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oncept into the city of city planning design of swee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the status of the power plant.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现状
(1)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
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2)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1)生态要素的调查
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2)生态分析与评价
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①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②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6)人口适宜度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
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8)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10)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
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如“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有主管市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密切配合。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经多方论证、比较后,提交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运用政治、经济、立法、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实施对策,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绿色运动”。在“绿色运动”的影响推动下,到60年代,形成了“城市森林”的概念,后逐步发展成为“森林城”。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森林城”的建设,莫斯科、华沙、堪培拉、亚特兰大等森林城市相继出现,使“森林城”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充分意识到,“森林城”建设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互生互长的最佳状态与途径。
我国“森林城”建设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势头甚旺,2008年的北京“绿色奥运”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一、“森林城”的概念及内涵
“森林城”是具有森林生态环境城市的简称。其内涵如下:
――现代“森林城”绝非“城市”与“森林”的简单拼凑,而由于二者合理布局,密切结合,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既是森林又是城市,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亘古未有的生态复合体,其功能和效益远大于城市和森林的功能和效益相加之和;
――“森林城”的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乔灌草藤优化组合,林种、树种合理搭配,并与城市内含物及三维空间相衬托,构成绿色点、线、面、圈相连,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结合,生物群落多样化且相对稳定的多层立体结构;
――“森林城”的范围以城市所需要的“绿量”而定,其范围往往突破市区行政界线,向近郊及至远郊延伸,有利于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
――“森林城”的建设取“林业”之宏博,融“园林”之精华,令“林业”进城,“园林”下乡,使森林的功能充分发挥,效益更加显著,充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
二、“森林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平衡的杠杆,城市里有了森林,可调节平衡,使城市小气候变得舒适宜人。据测算,森林内比森林外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总量要降低20%到40%,夏季温度降低5℃~6℃,冬季高2℃~4℃;森林地域云多、雾多、雨多;森林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或避免“温室效应”的发生。
建设“森林城”能使城市环境质量保持最佳状态。森林是环境污染的最佳净化者,负氧离子有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密集的树叶可降低噪音20~25分贝,一般情况下,噪音条与居民区之间有30米宽生产繁茂的林带可保证居民安静地生活。据测定,1公顷树林可蓄水30万公斤,是无林区的20倍,3 000余公顷的森林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维也纳以3.15万公顷的水源涵养林,保证了全市日供37.7万立方米的优质饮用水。这是森林对改善城市用水的实例。
城市森林可集约经营生产特殊用材及一定数量的木材和薪材,许多城市还将枝叶收集起来送进工厂气化,送气给居民做燃料。
“森林城”的旅游产品更为丰富,就整体而言,“森林城”本身就是一座大森林公园,处处有景步移景异,森林的整体美、曲线美、动态美,四时色彩的变化,各种声音的共鸣,具有潜在的美学价值。“森林城”为人类勾绘出了一幅“城在林中,街在绿中,屋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美好图画,显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森林城”还有利于营造一个优美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兴业,促进本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三、“森林城”建设方针及策略
当今世界“森林城”建设虽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它还处于幼年发展阶段,如何结合国情、市情建设“森林城”尚需进行深入探索。
首先,注重舆论导向,统一认识。各级党政组织和新闻、宣传舆论部门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把“森林城”建设与城市和人类生存发展联系起来,重视对“森林城”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森林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典型,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城市意识、环保意识、绿化意识、森林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激发建设“森林城”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积极投入这一造福当代,荫及子孙,有益全球的伟大事业中来。
其次,建立机构,健全机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确保“森林城”建设有序、健康、高速地进行,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决策指挥和协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法律和政策支持体系以及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手段,排除建设中的阻力,协调处理各种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有这样,“森林城”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再次,总体规划,稳步推进。“森林城”建设必须要制定一个科学性、超前性、有操作性的总体规划。在制定总体规划时,要根据城市自然环境、资源、历史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等,确定所需要的森林面积、范围和林种、树种及布局等规划要素,修编好原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将规划要素同生产要素、三维空间(包括地下)统筹兼顾,实施有序结合。“森林城”总体规划中全市森林覆盖率包括屋顶及垂直绿化应达到6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不少于50平方米。总体规划经一定法定程序批准后,要根据财力物力等情况,分轻、重、缓、急,依靠科技,采取全面动员,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头承办,强化管理,讲求实效等策略,稳步实施。
四、“森林城”建设的具体措施
“森林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立足长远,扎扎实实下功夫。要瞄准国际领先水平,高标准、严要求,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森林城”。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布局,描绘城乡一体化绿化发展蓝图。规划是魂,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大手笔设计,大气魄规划,大范围的科学合理布局。否则,势必造成城市局部与整体的不协调,陷入今日造绿,明日毁绿的怪圈。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绿化重点,形成大密度、大覆盖的绿化效果。要充分依托自然优势,着力打造以环城林带为依托,风景林地为基础,干道林带为骨架,广场、河流、社区、村镇、隙地绿化以及各种绿化地相互交融,乔、灌、藤、花、草搭配有致,点、线、面协调发展的城乡绿化生态系统;
――坚持思维创新,多方筹措资金,做到“多元补水”。本着人民城市人民建,自己家园自己管的原则,建立财政投入、部门集资、企业赞助、群众自筹等多渠道、多层次投资体系。大力开发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发展建设的外资渠道,吸引域外资金,发展“森林城”建设;
【关键字】园林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使我国大部分城市成为了病毒的温床,三废污染极度严重,对市民的身心健康造
成了威胁。为了有效解决这些危害,最为经济高效的措施就是将园林设计艺术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最终达到绿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及获得视觉美感的效果。
1 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及指导思想
所谓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布局策划战略,具体来说是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等来营造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的自然环境的过程。
1.1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园林设计应以市民的爱好及需求为前提,为其枯燥的生活环境增添更多大自然的色彩,努力创造既洁净又美丽的环境,让广大市民群众积极主动地走进绿色园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并享受着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文化艺术素养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1.2 园林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与美观为一体的原则
适用性是园林设计的首要原则,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因地制宜,遵循科学原理;其二要保证园林的设计效果适合于所服务的对象,所实施的策略
具有恒久性。在满足适用性的基础上,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即在更少的投资情况下将事情办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从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等适用性原则来看,本身就已经减少了不少投资,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问题。在适用性与经济性都已完全符合的情况下,最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尽可能地保证视觉上的美感,满足园林布局和造景的艺术要求。在一些特定的场地,园林景观设计的美观性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要满足其观赏价值,可以通过适当“移植”孤置假山、异地塑料树类、雕塑作品等来装饰和美化环境,创造出生动感人且又充满活力的精神文明氛围, 这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的表现。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三者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工作者不能单纯地追求其一或是其二,否则会降低园林艺术的水准,失去吸引力或是产生因缺乏经济基础而导致设计方案成为纸上谈兵的局面。
2 景观规划中园林设计方法
2.1 以丰富的理念设计园林景观
观赏性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要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需要进行科学的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色调以及层次建立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此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建筑特点,有目的
地设计自然景观,以当地的特色树种以及古老的树木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实现观赏性和绿化城市的目的。
2.2 加大力度建设好城市园林
把园林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其目的是为了绿化城市日益恶化的环境。众所周知,绿地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造氧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植物还能够涵养水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3]。因此,应不断地建设城市园林,使之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主力军。
2.3 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种质资源已经相当稀缺,应当注重保存繁育。充分
收集、培育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并积极地引进具有观赏价值和净化城市空气功能的树种,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扩大园林植物的资源,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实现多样化,进而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2.4 以科学标准严格要求现代园林绿地的建设
生态系统理论明确指出,园林工作者必须把能够体现环境质量的园林相关科学数据考虑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一是功能标准,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二是经济与高效标准,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 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三是循环与再生标准,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四是乡土与生物多样性标准,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外引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五是地方与风土精神标准,强调每一地方的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形成地方特色;六是整体与连续性标准,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2.5 园林绿化应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而设计
全国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然而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
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设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3 园林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民对居住环境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城市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改造
城市环境,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可以让城市人更贴近自然生活。将园林设计艺术运用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能让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城市人与自然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由、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使园林不再仅仅是提供人们休憩、娱乐及观赏的场所,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功能需求。
4 结语
景观规划是否合理,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设计宗旨,充分理解园林设计的理念,将其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有效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努力改善城市环境,给市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宜居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欣. 园林植物群落及其设计有关问题之我见[J]. 中国农业信息,2013(07).
[2] 范冰. 浅谈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深圳园林科技, 2010,2: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