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轻工业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共青团 工作 四个创新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和改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共青团更要肩负起教育、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任。因此,企业团组织要立足大局,放眼长远,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准确有效地把握青年工作中那些规律性的特点,找准团工作的着力点,使团的工作举措具有现实性、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1.创新工作载体
创新工作载体,应包含载体项目多样化和项目内部管理的深化两层意思。要创新工作载体,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塑造青年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它能使企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团员青年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一支劲旅,而企业青年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共青团责无旁贷。首先从制度上打造企业文化。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制度管人”的基础上上升为“文化管人”,实现“制度治企”与“文化治企”相结合;其次从管理上打造企业文化。共青团要围绕企业文化的创建目标,加强对青年的管理,并适时举办各类活动,将青年思想引导到企业文化建设上来。如开展“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诚信是根本”等大讨论,引导青年职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第三从实践中打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最终要通过本企业职工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来,能不能实施 一个良好的青年企业文化工程,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其关键和根本的一个因素是共青团管理层的重视和身体力行。
二是围绕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生动活泼地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要紧扣企业生产主题,坚持“贵在创新、重在创效”的原则,从建制度、健全青年安全监督岗、青年突击队、开展安全质量竞赛、青工技术比武等活动入手,把“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并轨起来,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智力优势,以项目成本管理为龙头、广泛开展增产节约、“五小”等科技攻关活动。内挖潜力,外塑形象,实现点明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副射带动作用。
2.创新工作思路
一是扩大团组织影响力。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其本身就是打造品牌的一个艰难过程。企业共青团要把“经营品牌”的市场理念引入团的自身建设之中,加大“团”字当头活动的力度,加强共青团活动的品牌建设,努力塑造共青团的新形象,提升团组织在企业内的影响力,不断吸引青年的注意力。为加强团员意识教育,把每年的“五四”、确定为团日活动时间,每个团支部都建立了学习园地;矿党委领导班子能定期研究共青团工作,使“团”字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始终代表青年利益。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伴随着就业压力和社会的激烈竞争,企业青年最担心落后于社会、落后于人。企业共青团组织要抓住服务青年学习成才这一问题不放松,引导青年根据时展并结合企业实际,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加强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对团干和优秀青年进行分类,建立人才档案。建立企业认可的青年人才评价标准,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构建起青年人才与企业人事部门的桥梁和纽带。
三是提高团干部的领导能力。在企业共青团岗位上,以“专职团干为主、兼职团干为辅”是一种主流现象。如何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关系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兴衰成败。首先要加强岗位培训。通过岗位培训,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让新老团干、专兼职团干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到共青团岗位上,来这里干什么,怎么干?认识共青团这一平台对发挥个人才能所起的作用,增强他们对岗位的热爱。其次要学会整合资源。兼职团干虽然干团务时间相对少,但是这为共青团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使共青团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了条件。团干部能同一时期在不同岗位上得到锻炼,更有利于青年团干部的成长。但是要破除团干部“重兼职,轻本行”的现象。三要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采取在团员中公开选拔的方式产生团干部,以实现团干部的高进、严管、优出。
3.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深化团建的运行机制。依托党建带团建,搞好团建促党建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团建形式。要把“党建带团建”推向深入,关键是建章立制,解决工作机制问题。首先要强化“带”。从工作上带。实现党对团在工作上指导、在方向上引导、在思想上开导,给共青团多压担子、布任务,加强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力度;从培养上带。要把团干部队伍培养与团工作一并纳入党建责任目标,并认真进行考核;从作风上带。引导团干、团员青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其次要强化“动”。光“带”不“动”,等于白带。围绕青年成长成才开展工作。通过对“模范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青年安全监督岗员”、“青年岗位能手”评比表彰,使优秀青年能够脱颖而出;围绕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工作。深化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团员青年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企业的全面建设之中。
二是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企业共青团所发挥的助手作用,必须要得到企业党政的认可才有意义,才能使团的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在共青团与企业党政关系上,要把党委行政定期听取共青团工作汇报列入党政工作日程。实现共青团干部、青年代表与企业党政领导“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让领导能正确评价共青团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同时为切实解决青年工作中的困难提供制度保障。
4.创新工作职能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12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12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12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关键词:世界工厂重化学工业化制造业日本
一、日本世界工厂的形成
战后的发展使日本工业经济实现了腾飞。重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在战后初期调整之后,再一次成为日本工业经济的主要部分;从出口情况看,70年代中期以后重化学工业产品在出口结构中已占九成以上,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战后日本工业发展经历了恢复生产、重化学工业化和技术立国三个时期。
1.恢复生产(1945-1955年)
二战对日本工业破坏严重,1946年工矿业生产水平只有30年代中期的31%,重化学工业急剧萎缩,经济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为了迅速走出困境,日本政府通过"倾斜生产方式",优先发展了煤炭、钢铁、电力等原材料和基础工业部门的生产。1947-1948年,煤炭产量每年增长30%以上,粗钢产量每年增长80%以上,发电量也大幅增加。
1949年,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指挥下推行"道奇计划",大规模紧缩财政,导致了翌年严重的经济萧条,工业生产下降,库存大量增加。然而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大量订购各种物资和劳务,使日本工业在"特需景气"下迅速发展。结果,1953年日本整个工业比战前增长了55%,其中钢、船舶、水泥分别增长了46%、47%和54%,电力增长了1倍。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但当时轻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仍高达50%以上。
2.重化学工业化(1955-1974年)
1955年,日本确立了"以后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重化学工业化”和“加工贸易立国”为主要战略指导经济发展。其后到1972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也是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是由重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实现的。重化学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74年达到了62.2%,再次超过轻工业。1975年出口结构中排在前两位的是机械机器和钢铁、金属制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达53.8%和22.4%,这标志着日本工业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大大改善。
这一时期日本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955-1964年,重化学工业以扩大国内市场为主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完成了对国内设备的初步改进,进而以“投资牵动投资”使重化学工业实现了重装备化,各个部门的设备投资飞速增长。传统骨干产业,如钢铁、石化、电力工业都采用了现代化生产方式,电气机器工业、汽车工业的生产也逐步现代化,造船业和产业机械部门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965-1974年,优势产业朝着大型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一阶段除设备投资对经济增长仍维持着40%以上的贡献度外,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增加到23.7%,1975年进出口总额增加到337153亿日元,是1965年59834亿日元的5.6倍。曾推动内需的钢铁、汽车等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改组。由于产品质量提高,日本许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各产业积极转向出口,其中重化学工业产品的出口对象更倾向于欧美发达国家。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增长是通过持续大规模投资和降低成本实现的。虽然日本迅速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但经济过分依赖海外的能源和资源,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技术立国(1975-1990年)
70年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国内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海外资源的脆弱性。与此同时,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迅速兴起,也促使日本在新技术领域加强自主开发研究。为此,1980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转化。
在技术立国战略的指导下,日本产业界的研究开发转向了节约能源和"轻薄短小"的方向。钢铁工业进行高炉技术改造、电力工业大力开发核电设备,提高能源效率;加工组装型产业取代了基础原材料工业成为生产重点,汽车、家用电器、机床等产量在1975-1980年间分别增长了1.19、1.72、2.03倍。
另外,日本大力发展新兴的电子技术,对被称为新的"产业粮食"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工业尤为重视。两大产业在这个时期经历了由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产量迅速增加。1990年日本半导体元器件的产值为7100亿日元,相当于1975年1588亿日元的约4.5倍,而集成电路产值达到了29134亿日元,为1975年1176亿日元的24.8倍。
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不仅使日本在新兴行业方面取得了优势地位,而且推动了电器机器、机械等传统产业的生产革命。如电子设备部门通过集成电路化提高性能、缩小体积,从而开拓了新的市场,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因此,尽管面临发达国家出口限制和发展中国家紧紧追赶的严峻形势,日本重化学工业依然拥有所向披靡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日本世界工厂的特点
日本在80年代中期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但与英国、美国世界工厂不同的是,日本世界工厂的规模并没有达到绝对控制地位,其地位主要表现为在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了领先于美国的竞争优势。
除上文提到的几个世界领先行业外,1965-1971年日本主要制成品产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依次为:钢铁占54%、造船占54%、汽车占46%、电子机械中的民用产品占90%。到80年代中期,日本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份额达到10%左右,出口产品以机电设备、汽车、家用电器、半导体等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所代表的行业正是日本世界工厂的重点行业。所以日本世界工厂是在一定的制造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以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的领先和先进的总体科技水平为标志的。
三、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是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
“重化学工业”是日本人创造的词汇,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机械设备工业,主要包括造船、机械、电器设备、汽车工业。
重化学工业对日本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化学工业(特别是其中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实现大规模国产化之后,将使工业发展过程中对产业用机械的消费转回国内,形成“投资促进投资”的效果,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其次,重化学工业具有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依靠庞大的消费市场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工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在满足国内市场之后,必然走向世界市场,而且由于规模效应,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是难以抵挡的。再次,重化学工业发展成熟促使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高附加值产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增加,出口结构也出现高附加值化,进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国际收支大大改善。最后,鉴于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日本非常注重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促进资本积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使日本在各种生产要素上有一个质的提高,增强了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所以说,日本正是由于在一定的工业基础上成功地实施了重化学工业化战略,提高产业结构,在工业生产、科技水平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才得以成为日本世界工厂。
四、日本世界工厂的启示
中国加入WTO以后,日益成为各大跨国公司的投资热土,据统计,世界500强中有400多家公司在中国投资,中国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各国主要媒体也纷纷撰文称“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那么中国世界工厂能够从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历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首先,严格按照轻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加工组装业的顺序发展,才是日本工业化成功的道路,前一产业是后一产业发展的基础,这是产业结构提升不能违背的规律。
其次,日本能如此迅速的成为世界工厂,其奥秘就在于制定了明确的重化学工业化战略,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缩短国民经济在轻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等低附加值产业的停留时间,促进高附加值的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战后初期,日本只有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日本并没有囿于国际分工理论,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以“立国”为目标,确定了重化学工业化战略,促进本国经济的强大。这是对中国世界工厂最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日本经济新闻社编著,大连市信息中心编译《昭和经济里程2—日本的产业》,东方出版社1992
3.张健王金林主编《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两加一推”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主战略,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及全省第*次工业大会的精神,小结这次全市项目观摩会成果,回顾近年来我市工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行安排部署,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奠定坚实基础。刚才,常务副市长通报了今年全市投资和项目工作情况,并对年尾收官工作进行了安排,等一会,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两点。
一、关于这次项目观摩会的印象和体会
本次观摩会是继今年全省第*次项目观摩活动后,我市自行组织的一次项目观摩,项目涉及各个区县,内容包含了“5个100工程”和“四化”建设、民生事业等方面,内容多、线路长,有点有面,目的是检查近两年来我市项目建设的整体情况,交流和展示各地在项目建设中的做法和成果,通过两天半的现场观摩,我们看到了“十二五”以来各地围绕主基调、主战略,在推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明显成效。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重点项目初具规模。近几年来,围绕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后发赶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项目建设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老项目有新的增量,新项目有新的突破,比如镇宁、__区的黔中商贸物流中心、百灵天台山GMP技改项目,普定的示范小城镇建设,西秀区的久联民爆项目,关岭、紫云的农业产业等等,这些项目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体量,有力支撑了我市项目建设。
二是项目内容日益丰富。这次项目观摩看到各地的项目建设涵盖了工业、城镇建设、高效农业、旅游产业、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各地已基本形成了谋项目、上项目、推项目的良好态势。
三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地高度重视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园区道路、水、电、气等设施加快推进,虽然有的正在建设过程当中,但部分园区已经实现“三通一平”和主路网主骨架的贯通,为项目落地创造了较好条件。
四是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一些项目建设结合了自身发展的实际,一方面发挥了资源禀赋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凸显了招商引资的新成效,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既有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城则城的项目,又有因为发展环境改善而引进的大企业、大项目、新项目。
五是项目效益逐步显现。既体现了经济效益,又体现了社会效益,为扩大我市经济总量提供了新的增量,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群众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善了城乡面貌。
六是干事创业的干劲和信心日益提升。各级各部门抓项目建设的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具体工作中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从想干到会干,从不懂到懂,大家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边学边干,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抓项目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思想更加统一,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二是抓项目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化解融资难、征地拆迁难等瓶颈制约的办法和措施明显拓宽,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干部。三是各地抓项目、抓发展已经形成了你追我赶、增比进位的良好态势,工作中抓进度算指标、提质量、增效益、比进位成为各级干部研究工作的主导。四是努力优化项目,深化前期工作,提高项目针对性、可操作性,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已经成为各地推动发展的工作重点。五是项目建设中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互动结合,延伸发展有一些新举措,积极推动产城互动,园区建设与生态建设,高效农业示范与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移民与小城镇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融合发展。
通过这次观摩会,在看到工作中取得的明显成效和特点亮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各地在项目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重点项目、大项目少,小项目散,暴露出体量不大、不强的问题。二是部分园区发展还比较粗放,没有形成集约发展、聚集发展的格局。三是一些产业项目档次偏低,链条不长,上下游联动不好,能耗高,效益差。四是一些园区入驻率低,空置率高,招商引资任务艰巨,不少项目建设用地利用率低,投资强度不够。五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除了水、电、路、气、讯以外,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
以上几个方面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加以解决。
总的来说,这次项目观摩会展示了我市项目建设的新进展、园区建设的新成效、企业发展的新亮点、城乡面貌的新变化,通过观摩,也展示了各级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能力水平的提升。观摩会是“镜子”,照一照,能够起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的作用,观摩会是“鞭子”,抽一抽,既能学习先进、鞭策后进,又能够自加压力、推动发展。我们要把项目观摩作为一种常态机制,每年都要进行专门安排,将项目观摩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在观摩中学习,在观摩中比拼,在观摩中进步,形成不甘落后、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后发赶超。
二、关于工业发展方面的几个问题
(一)总结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信心和决心
__年全省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全市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将工业发展作为增强全市经济提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总量提高。二是速度增长。三是结构优化。四是效益提升。五是投资增加。六是平台支撑增强。全市产业园区成长迅速,15个工业园区列入“全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10个产业园区列入全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七是市场主体增加。八是吸纳就业增强。九是创新能力提高。__年,全市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12件,是__年的2.2倍;全市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7100万元,是__年的1.97倍;工业企业的产品种类、质量、附加值、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三年来,累计新增培育省著名 商标63件。
回顾我市近三年来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可以得出这样几条主要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推进工业发展。赵克志书记指出,加快工业化进程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我市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统一了发展工业的思想认识,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谋工业、抓工业、兴工业的强大合力。成功引进了久联民爆、顺利达纺织、恒远新型建材等企业,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工业总量不断扩大,集群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工业发展。我市认真落实国发2号和黔党发15号文件精神,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__年至今年9月,共争取上级支持项目154个,获得资金支持31997万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快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黄果树铝业二期、台泥水泥二期、西南水泥、华兴玻璃等项目建成投产,红星钡盐技改等项目加快推进,不断形成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是必须坚持园区建设走产城互动、集约发展的道路。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规划编制,加强政策扶持,出台了园区建设、标准厂房、园区综合考评等措施。把产业园区建设与城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全面加强道路、电网、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工业发展的路子,形成加快工业发展政策导向和办法措施。
四是必须坚持优化发展环境实现良性发展。组建四大班子领导带队的帮促工作组,市、县两级建立干部驻企蹲点帮扶制度。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大力实施“引金入安”工程,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中小企业成长工程、“3个15万元”扶持政策、“万户小老板”创业行动计划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办事程序,靠前服务企业,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出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几年的实践证明,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是安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安顺发展实际,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工业发展快则安顺经济发展快,工业经济强则安顺综合实力强。我们要坚定信心抓工业,创造条件抓工业,克服困难抓工业,我们有能力、有条件做强做大安顺的工业。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对工业发展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排除一切杂音、一切干扰,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以工业经济的大发展推动安顺经济总量做大做强,提升安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后发赶超。
(二)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努力走出一条符合__实际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突出资源优势转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发挥安顺特色优势,壮大和提升__工业经济,形成工业发展的强劲态势。主要目标任务是:(到__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6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65亿元;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到__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9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80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2%以上。轻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7%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4%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以上,主城区两个市直管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二是重点培育壮大五大支柱产业
按照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安顺市提高工业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安顺市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大力实施好“九大行动计划”,培育壮大五大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全力振兴特色轻工业,建设黔中重要的特色轻工业基地。
——巩固提升原材料产业,建设黔中资源深加工基地。
——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建设黔中重要的能源基地。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目前我市工业经济仍然存在总量小、实力弱、产业结构单一,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产业优势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加速发展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当前,我们必须保持一个较快发展速度,才能够在总量上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所以,发展的速度问题仍然是首要问题,没有一定的速度就形不成一定的总量,也就谈不上发展的质量。但是,我们要克服粗放式的发展,项目的选择要注重引进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工业项目,注重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工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二,处理好县域特色发展与统筹协调的关系。各地要认识到不是抓不抓工业的问题,而是怎样抓工业的问题,要根据自身工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走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新型化工业发展路子。要合理布局产业,从实际出发打好特色牌避免同质化竞争,甚至无序竞争,要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第三,处理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我市作为旅游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虽然全市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底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污染治理重点项目特别是园区集中收集处理项目,提高工业废渣、废水的处理率和循环利用率;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提高新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第四,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互动发展的关系。在突破安顺工业发展的瓶颈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工业化,要充分认识到“四化”同步发展相辅相成,联系紧密,要系统谋划,不能就事论事、单打独斗,一定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四化”同步发展的问题。要把握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系,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是推动我市加快发展的两大动力,围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城市综合体、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构建产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要以抓工业的理念和方法抓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作用,把农业作为工业的车间和基地,大力实施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提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要推进工业与旅游业互动融合,充分认识工业与旅游业两者并不矛盾,围绕旅游创新工业发展,结合自身特色轻工业,大力开发各类旅游商品,扶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
第五,处理好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与自主发展对外开放的关系。__的传统优势在装备制造、军工技术、航空航天,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激活机制体制,发挥带动扶持作用,同 时,在民品升级、转变发展上要实现新的突破,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思想模式,自主开放发展,这方面要为安顺的工业发展挑重担,作贡献。__的特色轻工业是具有一定发展传统的,要加快发展优质白酒、民族制药、特色食品、茶叶、蜡染及民族民间工艺品等优势轻工业,引进外来投资的同时,加强对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工艺的升级改造,重振安顺轻工业的优势地位。
第六,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没有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无从谈起,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工业过程中,切实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帮助农民转产转业,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下大力气抓投资。“今天的投资总量就是明天的经济增量”,必须把投资作为我市工业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不断引导银行加大融资规模,挖掘社会资本投向工业领域,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既有项目要扩能扩量,新增项目要提速增量,要抓好项目建设的落地进度,竣工投产达产,形成既有项目有扩能,新增项目有增量,做大做强有形象的新局面。确保在2014年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
第二,下大力气抓园区。实施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强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确保到2014年新增关岭工业园区、黄果树旅游商品加工博览园等园区实现“七通一平”,新增建设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2014年前各县(区)都要在所辖工业园区建立政务服务机构。要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难得机会,加快青岛·安顺产业发展园区的规划建设。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发挥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力争到2014年园区工业产值达到377.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21%。
第三,下大力气抓招商。大力开展以商招商、点对点招商、定向招商,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做好项目包装和推介。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服务能力,为投资者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省心的创业发展环境。要做到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老板。2014年,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资金到位率分别达到78%、30%、35%和32%以上的目标。在引进外力的同时,要苦练内功,大力实施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到2014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50亿元。
一、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永州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以来,永州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工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明显的成效,对推进永州市新型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2009 年,永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 164. 56 亿元,增长 6. 7%; 第二产业增加值217. 33 亿元,增长 20. 9% ; 第三产业增加值 258. 15亿元,增长 12. 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27. 3: 30. 6: 42. 1 调整为 25. 7: 34. 0: 40. 3。2009 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34. 16%,同比提高 3. 5 个百分点; 2009 年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 678 家,新增 125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 135. 58 亿元,增长 24. 5%,增幅居全省首位。这不仅说明永州市规模工业在迅速成长,而且更反映出永州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趋向合理。
2. 轻重比例趋向协调。从轻重工业结构看,2009 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增加值 76. 82 亿元,同比增长 28. 2%; 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8. 76 亿元,同比增长 19. 5% ; 重工业比重( 56. 7% )高于轻工业( 43. 3 %) 13. 4 个百分点。与 2005 年相比,重工业比重下降了 5. 9 个百分点,轻工业比重相应提高了 5. 9 个百分点; 永州市轻重工业比例关系趋向协调。
3. 行业结构趋向优化。骨干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全部 39 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了 33 个大类,经营领域遍布所有制造业大类; 在 525 个工业行业小类中,永州市工业也涉足了 339 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 64. 6%。虽然工业行业布局较广,但对永州市工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少数几大骨干行业,特别是产值总量前 10 位的行业,其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八成以上,2009 年,全市食品、烟草、造纸、化工、建材、冶炼、汽车、电力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整个规模工业的份额超过七成。以往像长丰一家企业独大的格局已经改变,传统支柱行业的优势地位有所削弱,全市工业的行业结构更趋优化,市场抗风险能力更强。
4. 所有制结构趋向完善。在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非公经济仍呈现较强的发展活力。2009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的 135. 58 亿元增加值中,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 25. 48 亿元,增长 18. 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 29. 15 亿元,增长 21. 5%,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 34. 71 亿元,增长25. 6%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永州市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正在由体制外补充成份转为体制内重要力量,非公经济本土化发展、跨区域发展、创新型发展、内涵集约型发展势头不断显现。
二、问题突出
尽管近些年来永州市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工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仍较突出,仍然制约和阻碍永州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 组织结构不合理。一是在企业之间缺乏层次性分工,在同一行业如冶炼、化工等行业中,大中小型企业在产品、技术构成和劳动组织形成上存在着较大同构性,“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特点依然十分突出,阻碍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产业分散、集中度不高,永州市除长丰、岳纸等极少数企业外,缺乏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已建立的一些企业集团,多数尚未实现真正的资本联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和分离倾向,从而限制了企业的长期战略投资。企业规模结构的小型化、分散化对增强企业活动,获得企业的规模效益十分不利。
2. 产品技术含量低。全市冶炼、化工、食品、纺织等初级产品加工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企业还相当落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还相当少,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极为有限。2009 年,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全市只有 34家、产品产权数 88 个,完成产值 66. 3 亿元,利税总额 5. 4 亿元,产值和利税分别仅占整个规模工业的15. 9% 和 11. 5% ; 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只占全省的 1. 78%。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 4 个( 金浩、天龙、银光、猎豹) ,地理标志注册商标 3 个。
3. 高能耗行业比重大。永州市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规模工业企业户数有 40%左右为高能耗企业,高能耗企业综合耗能量占全部工业能耗总量的比重达到 90%以上。目前,全市规模工业高耗能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六大行业仅贡献了 3成多的产值,却消耗了全市能耗总量的 8 成多。按照行业准入要求,全市电解锰企业没有一户达到准入条件。从上述行业所具有技术含量和技术密集度在整个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来看,永州制造业的结构水平明显偏低。
4. 工业总量小比重低。2009 年,永州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 184. 12 亿元,同比增长 20. 03%,同期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 135. 58 亿元,同比增长 24. 5%,工业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虽然均好于去年,但其总量排位仍处于全省的下游水平; 邻近的郴州市,2009 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 379. 4 亿元,同比增长 20. 2%,同期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 311. 1 亿元,同比增长 24. 1%,郴州工业和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虽然与永州市相当接近,但其总量均为永州市的 2 倍多,差距之大可见一斑。可见,工业仍是永州经济发展中的“短腿”。就永州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这样的产业结构形态既不利于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也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三、思路探讨
思路决定出路。调整永州工业结构以加快推进永州新型工业化进程,应在如下几方面着力。
1. 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市场前景好,科技水平高,能够有力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的产业。从永州市现实的工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看,适合永州市选择和培育的主导产业有: ①以汽车制造为主体的机械工业。②食品加工制造产业。③生物制药产业。④毛织产业。⑤光伏电子产业。二是做强传统产业。今年要将水泥、冶炼、造纸三大行业的结构调整全部到位,停产关闭一大批规模小、能耗高和工艺落后的企业,使传统工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要有选择、有针对性的确定几家带动能力强、规模和实力处于行业前列的传统优势企业重点加以培育,引导优势资源以及社会资金向这些企业集聚。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结合永州现有的工业基础,应该重点从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现代制造三个方面入手。当务之急是加快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发电等光伏产业项目,弘电( 台湾) 、菘顺( 香港) 、东圣、奥盟等电子产业项目,希尔、时代阳光、斯威森等生物制药项目,凯迪生物质能、节能电动车、节能灯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建设; 谋划开发一批清洁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产业重大项目,争取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2. 优化组织结构。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重组一批。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联合,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鼓励同质同类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兼并重组,比如说通过资本并购、股权置换、技术联合、市场联盟、对接合作等方式,组建一批对永州市经济具有拉动作用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打破以多取胜的传统思维和“小而多”、“多而散”、“散而土”的小打小闹、粗放经营的产业格局。二是培育一批。要把培育发展亿元企业作为实施“五百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集中资源要素,全力扶持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国务院鼓励民间资本“新 36 条”的精神,放开投资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聚集,对民营企业实行与国企、外企一视同仁的保护和服务。三是配套一批。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和“小而新”的路子,为大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和提供配套服务。
1.财务管理的安全问题硬件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现代企业大多采取的是企业内局域网技术让员工统一工作,一般配备有其自己的服务器。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虽然有独立的数据库,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出,是需要很大的缓存空间的,所以对存储设备的要求较高。比如,企业在进行工作或者工作人员业绩分析的时候,更多的在使用临时缓存进行处理信息。而且有些企业由于工作人员的更新所造成的储存信息不断更新就更说明了储存设备的重要性。如果储存设备出现了问题而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难以恢复会给公司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由软件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软件原因的核心是操作系统原因。目前大部分企业局域网所用的操作系统都是传统的windows系统,这一系统虽然简单易用,但是其漏洞较多,很容易被病毒或黑客攻击,需要不时的补丁才能让系统安全运行。再加上我国对windows系统没有确切的了解,所以很多时候容易泄露核心秘密。
2.财务管理的投资处理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在进步的同时也增加了不稳定性,波动十分巨大。所以造成金融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比较频繁。所以如何利用科学的风险价值度量法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研究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企业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也急需提升,而对企业来说,在运营资本规模既定的条件下,要想取得最优的经营效益就需要建立条件下的最优投资组合。那么最优投资组合又如何才能建立呢,笔者认为,这就是企业财务管理所要加强研究和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1.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措施上文中已经分析,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两大严重问题,一是安全问题,另一个是投资问题。对于安全问题的解决应该设立安全预案,万一发生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被侵犯时可以采取安全预案提前制定的方法进行处理。而投资问题就需要同时引入具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以及云计算系统。利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投资风险和收益进行评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险投资。所以在安全问题和投资问题上进行分析和重视可以真正的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制度。
2.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引入和应用
(1)电子商务的引入与利用。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现代社会信息高科技的产物,同时,它的发展并不成熟,仅仅处于一种低端的轻工业商品交易阶段,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前景,同时也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发展成熟。因为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下,还有许多的制约因素,所以只能把电子商务归结于市场经济的一个衍生产物。受制于中国的历史发展限制,同时近些年的科技发展过快,在电子商务的层面上,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并采用电子商务的技术。同时,中国人口众多,在政府合理控制各层人民群众的方法下,也决定了电子商务暂不会变为主要的经济流通方式。同时,在经济管理数据库完善不佳的情况下,电子商务暂不会大量处理高额的市场经济份额,这就也决定了电子商务暂不会成为市场经济主要的经济销售平台。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在以下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就人的接触和接受层面来说,在二十年以内,电子商务的技术会被中国的大部分主要工作群众所接受,这就为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另外,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电子商务以小商品经济为主,以轻工业的商品为主,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一状况有望提升,把电子商务提升到重工业的电子商务。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仅仅限制在国家内部发展,而不能走出国家向国外发展,在未来的电子商务技术下,经济交流会面向全世界。
关键词:云南;产业转移;承接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当前,产业转移是任何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不可回避的现象,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它,恰当使用它,才能紧跟当前产业发展的潮流。对于云南,身处东盟合作机制的前沿,面对着东盟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又处于长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所以云南应该利用这一“天时地利”,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及动力机制
产业转移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劳动密集型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非熟练劳动力,导致了非熟练劳动力供给不足,从而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于是发达国家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因概括为三大优势: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根据这三种不同优势组合来确定产业转移的具体方式;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由于国家或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差距,决定了产业会从某一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也就是说,当高梯度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产业上不再具有优势时,会选择新的产业,淘汰劣势产业,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继续保持其产业的整体优势,同时将其劣势产业转移到低梯度国家或地区。
纵观上述产业转移理论可以发现,这些理论大都以比较优势作为其理论立足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基于不同的比较优势组合选择不同的产业转移方式;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则认为产业在不同地方优势的差异,决定了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那么,比较优势对于产业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林毅夫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有一段话论述了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那么这个经济的生产成本就低,竞争能力就强,创造的社会剩余也就多,积累的量也就大。”他同时认为,一个企业只有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这样的企业才会有竞争优势,才会有自生能力。因此,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但是,有了比较优势就一定会发生产业转移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产业转移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的行为,一个企业选择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产,往往会出于不同利益考虑,这种利益的考虑可以称为产业转移的动机,日本学者小岛清就分析过产业转移的四种动机:自然资源导向动机、生产要素导向动机、市场导向动机以及生产与销售的国际化导向动机。其中,基于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技术)而转移的产业,其直接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承接地域的廉价生产要素。而以市场导向为动机的产业转移则是利用承接地广阔的市场空间来获取更大的收益。
三、云南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分析
(一)云南承接产业的可能性分析。云南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既有其比较优势所在,也有不足之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优势。云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必须投入品。随着发达地区产业的发展,资源约束日益凸显,许多地方都出现“电荒”等资源紧缺现象。以浙江省能源消费和生产状况为例,2006年标准煤和电力消费量分别是13,222.53万吨和1,909.23万千瓦时,而同期浙江全省标准煤和电力生产量1,216.21万吨和1,765.93万千瓦时。而同期云南的原煤和电力生产量分别是7,339.08万吨和753.64亿千瓦时。所以,云南在资源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2、成本优势。这个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比较2007年云南和浙江职工平均工资可以发现云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2007年云南的年职工平均工资为20,481元,而同期浙江的年平均工资水平达到31,086元。
3、市场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的日益成熟,云南与东盟各主要国家之间双边经贸合作日益扩大。2006年云南对主要东盟国家出口总值如下:新加坡4.33亿美元,较上期增长289.7%;越南3.74亿美元,较上期增长41.0%;缅甸5.21亿美元,较上期增长26.9%;马来西亚0.34亿美元,较上期增长10.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云南对这几个东盟国家出口总量呈较快增长态势,未来对于进一步开拓这些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广阔的东盟市场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所在,资源与成本的比较优势保证了承接过来的产业具有竞争力,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广阔市场则是向云南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云南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各类技术人员作为支撑,人员数量的短缺对云南承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转移造成了巨大的不利。以2007年浙江与云南制造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比较,可以发现云南在技术人员数量上有巨大的缺口:2007年浙江制造业技术人员数量为27.4万人,而同期云南的技术人员数量只有8.8万人,连浙江的一半都不到。
二是云南工业结构单一化。结构单一化,主要体现在云南的主要工业品大都集中在一些资源、基础性产业。如表1所示,云南的主要工业品集中在原煤、有色金属、水泥,或者利用本地资源进行生产的行业,如中成药、变压器(这是利用云南水发电的优势,作为配套产业发展的)。这些产业大都位于产业链上游,而位于下游的产业,或面向最终消费的工业则匮乏。而比较同期浙江省的主要工业品可以发现,既有钢材、水泥这样基础重化工业,又有像纱布这样的轻工业;既有集成电路,光电通信设备这样的下游制造业,也有面向消费终端的空调器、移动电话这样的行业。
工业结构单一化会直接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总是需要利用其他产业的产品作为投入品或者为其他产业提供投入品。如果相关产业匮乏或缺失,则直接影响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表1、表2)
尽管对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云南尚有不足之处,但笔者认为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明显,而且这些不足是能够予以弥补的。例如,技术工人的匮乏,则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予以弥补;而工业结构单一,则可以通过承接一些轻工业、产业链下游企业来使结构合理化。
(二)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承接产业转移应有选择地承接转移过来的产业,不应对任何产业都奉行“拿来主义”,而应遵守一定的原则。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主要把握以下两个主要原则:
1、与主导产业相契合原则。也就是说,承接的产业应尽可能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配套。主导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某阶段,若干产业部门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任何国家,不管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主导产业都是推动其整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原动力。但是,主导产业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罗斯托把主导产业的形成条件归结为三个部分:一是足够的资本积累,他认为一国对主导产业的净投资率(投资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达到10%左右;二是充足的市场需求,这是产业不断壮大的基础;三是创新,这使得主导产业不断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产业竞争力。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尽可能地为主导产业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积极承接与主导产业相关联配套的产业,也就是在产业链上,处于主导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产业,这样既可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投入要素,提升产业生产能力,同时也为主导产业创造了需求空间。其次,承接的产业在技术上具有领先或是优势地位,这样就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或者通过产业关联对于投入产出品的技术要求来提升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原则。转移过来的产业应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两个方面来体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关系,这个协调既可以是产业之间比例的协调,如一二三产业比例的协调,也可以是产业之间相对地位的协调,如轻重工业之间地位的协调。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可以指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从低加工度产业向高加工度产业方向演进。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状况来看,当前云南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比例的不协调。2007年云南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8.4∶43.2∶38.4,而同期浙江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5.5∶54.1∶40.4。相比较浙江,云南的工业产值比例偏小,而农业比例过大。二是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2006年云南省轻工业企业总数为767家,实现产值1,269.63亿元;而同期重工业企业数达到1,834家,实现产值2,840.62亿元。轻工业无论是企业数还是实现的产值都不及重工业的一半。而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角度看,云南的工业大都集中在一些加工度较低的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冶炼行业,而一些高加工度的设备制造业,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工业增加值都远小于金属采选行业。2006年云南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企业数有84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数有19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39,976万元和1,602,876万元;而同期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数仅有82家和4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仅为109,960万元和87,504万元。因此,云南承接的产业应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应加大轻工业的承接力度,特别是承接本地还没有的轻工业,完善云南的工业体系;其次,应加大承接加工度比较高、产业链比较长的产业,改善云南产业普遍集中在基础性低加工度产业的局面。
(三)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在第(一)部分中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作了简要的论述,但最终发生产业转移还要落实到企业,小岛清把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动机归结为四点:自然资源导向动机、生产要素导向动机、市场导向动机以及生产与销售的国际化导向动机。所以,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就是要构建产业转移的动机机制,当然在构建这个动机机制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云南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当前,云南所面对的最大实际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这个竞争主要来自于中西部省份,如广西、四川、湖南等省份的竞争。这些区域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构成了巨大的竞争,云南所具有的许多比较优势,如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优势,这些区域也都具备。这种同质化的优势并不能提升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云南必须把本地特色和企业转移动机相结合,构建差异化、有竞争力的承接措施。本文就构建云南承接措施提出以下两种思路:
第一,以市场吸引转移。市场是吸引企业产业转移的动机之一。云南应发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对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对于国内市场,云南应积极打造西南片区商贸中心来带动产业的转移。这种以市场来带动产业转移的最著名实例就是浙江义乌模式。1982年9月国家作出开放小商品的决策以后,义乌人就开始通过摆地摊的方式进行小商品交易,次年这样的摊位就已达到1,050多个。在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的刺激下,围绕市场交易商品的加工厂逐渐兴起,形成了所谓“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随着义乌市场进一步扩容,围绕着市场逐步构筑起数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了服装、针织、饰品、彩印、玩具、毛纺、五金等优势产业。也许现在无法确切统计出义乌由市场带动吸引了多少产业转移,但它所构建的产业集聚效应对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确是不争的事实。义乌靠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模式值得云南借鉴。云南当前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商贸中心要算螺丝湾商城,但是它在影响力和辐射周边的能力方面还远不如义乌小商品城。未来云南应着力打造螺丝湾等有辐射能力、有知名度的商贸中心名牌,逐步形成以市场带动产业转移,拉动产业发展的模式。
而对于利用国外市场来吸引产业转移的构想,主要是依托云南毗邻东盟这一地理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日益完善,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贸易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好几个东盟国家的主要进口国。例如,泰国2006年1~9月份从中国进口总额为10,120(百万美元),占进口总额比重10.4%,仅次于日本;同期新加坡、马来西亚从中国的进口总额分别为27,248和11,696(百万美元),分别占进口总额的11.4%和12%,仅次于美国、日本。而从这三个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构成来看,占比重较大的商品大类集中在以下几项: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钢铁制品;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塑料及其制品。所以,云南应当把握这一大好时机,积极打造中国与东盟的商贸平台,为发达地区企业产品开拓东盟市场牵线搭桥,通过这些企业对东盟市场地开拓及依赖,逐步围绕市场就近生产,云南凭借其地理上的优势,势必会成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这一商贸平台:
1、打造产销信息平台。云南应地理之便,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商会和企业界的联系和合作,收集他们的需求信息,把信息整理汇总后,通过一定的信息沟通平台反馈给内地企业,使企业能及时利用这些需求信息建立产销联系。当然,也可以收集内地企业的生产信息,把这些信息提供给东盟市场,以此促进贸易往来。
2、打造展销平台。云南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一年一度的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展销平台。但是,在展会规模上,还不能与广交会、华交会相媲美。云南未来应该在展会规模上实现突破,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有区域特色的展销平台。云南可以针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数量比较大的几种商品进行集中展示,邀请发达地区相关企业进行参展,通过这个展销平台来帮助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以市场来带动产业转移。
3、打造物流平台。云南应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云南通往东盟的陆路建设,努力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陆路大通道。物流平台的建立,能够方便贸易的开展,同时降低运输成本,这对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云南应通过打造在国内西南片区有影响力的商贸中心名牌,以及为发达地区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便利这两项举措,以市场吸引产业转移。
第二,以大企业吸引产业转移。具有规模大、产业链长等特征的大型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建立,往往会吸引居于该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转移,为其提供生产或服务配套,形成产业集群,由此会促进这个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上海安亭汽车城的发展模式就是最好的例证。上海安亭汽车城最初发展是以1985年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为基础。现如今以上海大众为龙头,其他企业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服务配套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循环发展的产业纵向供需链和横向协作链。从纵向供需链来看,有宝钢阿赛洛、上海新艺航空机械厂、众大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洋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形成的纵向供应链。这种按照供应链分工形成的紧密联合体,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还促进了企业技术、产品的联动创新。而从横向协作链来看,有浩汉工业产品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艾尔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博泽汽车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德国舍弗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形成的横向协作链。这些横向产业链极大地提升了汽车城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力。
从安亭汽车城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围绕着大众公司,吸引了一大批居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入驻,形成了产业集群,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这一发展模式可以为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思路。云南可以打造有实力的机床企业,以此来吸引产业转移。机床种类多,具有较长产业链,上游可以发展机床的设计、研发以及众多地零配件加工生产,下游可以发展物流和营销。以国内机床行业的龙头――沈阳机床为例,伴随着沈阳机床的发展,在其周边建起了沈阳机床功能部件产业园,这一园区主要吸引了国内外数控系统、轴承、丝杠、卡盘、电机、导轨等功能部件生产企业的入驻。云南CY集团是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机床生产企业,但其在规模和产品种类上还赶不上沈阳机床,未来云南可以通过壮大CY集团,来吸引相关产业的转移,形成有本地优势的机床产业群。
四、总结
【摘要】教育在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教育是实现政治革新,制度运行的动力和准备,是实现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是实现文化变革,军事奋起的基础,本文综观古今,从多个方面阐释和论证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体现的前瞻性和基础性作用,教育是实现政治革新,制度运行的动力和准备,一国政治之革新,制度之运行必先始于人心,而终于制度,人心之于制度犹灵魂之于肉体,马达之于机械,而人心之塑造决定于教育,徒有制度的革新而无人心之教化,则制度亦如行尸走肉,不足以自行,一种政治制度的合理运行,无非是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外在的监督,外在的监督则依赖社会上下形成某种政治观念的制度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制度的共识,社会上自然会形成相互监督的氛围,保证政治制度的运行。二是内在的自觉,制度参与者的内在的自觉是各种制度得以运行的动力和基础,而这种内在自觉的形成首先依赖于对制度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则制度得以充分的运转。
以法国为例,18世纪后期,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了君主专制,虽然其中有所反复,但最终在三年内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法国大革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并建立了运行良好的共和政体主要得益于之前法国启蒙运动对于人民大众的教育和启蒙,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巨匠将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民主自由等理念传播到了全社会,教育了大众,使民主自由等资产阶级理念成为社会的共识,群众的信仰,由此成为封建专制,建立资本主义共和政体提供了支点;从我国的近代历史来看,教育也是政治革新的先导,中国近代近百年的奋斗史,是由于思想传入中国而变得面貌一新,我党早期的先驱,办刊物,办报纸,组织工农夜校,这些都是思想教育的先导,这为后来我国实现,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的思想前提。故教育应当为政治革新,制度运行提供动力和准备发挥先导性的作用,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元化,但是要保障我国的政治体制正常运转,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对我国现行国体和政体的信念和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制度合力,推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教育是实现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同样的道理,一国经济之转型,科学之进步必先调整教育的结构和内容,国家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各行各业大量的人才,一切经济生产的部门都要依赖于各个环节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透过教育改革,培养大批与实务经济部门接轨,同时符合国家顶层经济战略的人才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当务之急,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历程中,从轻工业生产转向重化工工业的生产是往往需要培养,引进大量的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工人,这些人才是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动力,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讲,无非有两大战略,一是传统产业赶超战略,在传统的工业生产部门,如钢铁,石化,造船,汽车等,我们应当在教育中加强科研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个国民的动手能力,加大的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从生产的源头确保生产出高质量,多功能的产品。二是新兴产业领先计战略,在新世纪,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新兴产业成了经济的新增长点,经济发展转型离不开创新,唯独创新才能超越,这就要求我们教育上一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保证我国在各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以德国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原因何在,两国教育不同使然,根据史书的记载,在17世纪前后,德国人的生活格调很粗放,喜欢酗酒,无论什么事情都欢天喜地缺乏节制,但100多年后,勤奋、秩序、节俭,崇尚劳动却成了德意志民族的代名词,在这100年终,德国社会各个机构,努力发挥教育宣传的作用,大力弘扬勤奋,节俭的美德,各个社会阶层以努力工作为荣,由此换来了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迅速的发展,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同样的例子是当今的美国,美国一向在教育中鼓励创新,强调奋斗,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能够在多个全球前沿行业保持领先的原因。当下我国经济处于转折点,蓄势期,初步工业化的人口红利基本上结束了,面对环境保护压力增大,通货膨胀加大的压力,如何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支点在教育,为重工业化部门培养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工业化道路的当务之急。
教育是目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维发展的必要先导,培养大批既与实践接轨,又具备前瞻性目光的爱国主义人才是解决当下一切改革发展问题的源头。
随着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的推出,装备类产品的工业设计也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在装备制造类产品设计开发中更好地融入工业设计,提升其整体品质和价值,已经成为现今装备制造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装备制造类产品的工业设计导入模式和基本方法,总结此类产品工业设计工作的主要流程、关键环节以及设计实施中的一系列问题,尝试提出工业设计辅助装备制造产品提升整体品质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装备制造 产品 工业设计 品质
当今时代,各个领域不断朝着全球一体化发展,竞争愈发激烈,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而装备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国民经济和国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当下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关键的十字路口,从生产驱动向创新驱动逐步转型是当务之急。目前,中国的工业设计还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装备类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相对滞后,还有相当一部分老旧的装备制造类产品仍在使用中。装备制造类产品的创新设计作为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对整个装备制造业而言将酝酿巨大的市场机会。
因此,关于装备制造类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是十分必要且必需的。
1.装备制造类产品设计特点
1.1产品本身特点
首先,装备制造类产品一般为既有产品,并且基本定型,设计师的可拓展空间有限。其次,这类产品功能较为明确,设计过程中功能优先是这类产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前期产品内部结构基本已经定型,且大都比较复杂,在设计过程中一般不会进行大的改动。另外,产品主要的设计材料基本是金属板材、型材,且多数产品体积较大,人机交互比较多,对人机设计考虑要求较高。产品本身的这些特点会决定其设计过程的一些特殊性,例如,设计时尽量避免丰富的曲面造型、考虑较多的人机因素等。
1.2设计者特点
装备制造类产品对设计者的水平要求较高,不仅要有良好的审美能力,而且需要对其材料、加工工艺、内部结构有较好的认知。这就要求设计者既具备系统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又兼具工程理论基础。与已经较为成熟的轻工业电子产品设计相比,装备制造类产品的内部机构和原理复杂程度较高,在设计产品之前,需要对产品有一定的理解。很多不成熟的此类产品,往往是由于设计者本身两方面能力的不足或者不平衡,导致形式美感不佳或基本功能实现得不够完美。
1.3设计流程特点
装备制造类产品的工业设计的主要流程、导入模式与其他类产品基本相似,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侧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一般而言,其设计流程分为四个阶段:设计规划阶段、设计草案阶段、设计深入阶段、设计验证实施阶段。
设计规划阶段主要是对需求的分析,市场调研,技术调研,以及可行性分析。这个阶段对于装备制造类产品尤为重要,期间需要对产品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以方便后续的设计。而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技术调研,由于此类产品的特殊性,对结构、材料、工艺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如没有一个较好的认知,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设计草案阶段是根据前期的成果进行初步的方案设计。装备制造类产品的这个阶段可以不必把所有的细节和要求考虑在内,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思维发散,但大体的方向一定要有所把握。
设计深入阶段是将设计草案进行筛选、优化的阶段,是初步方案的具体化。装备类产品设计的这个阶段要细致地根据产品本身的结构、属性等特点进行设计,而且最好有结构设计师的参与,以便当结构或工艺与造型有所冲突时能够及时探讨解决方案,另外,可以在一些设计方面可以给予设计者好的意见或建议。
设计验证实施阶段主要是对设计方案加以验证并实施,是方案的执行阶段。对于装备制造类产品而言,由于多数体形较大,实物验证成本较高、周期长,前期验证往往靠主观经验和模型仿真。
由于产品设计的复杂性,设计流程往往是交叉和反复的,且会因产品不同而有所差异,要根据实际的状况进行取舍或侧重。
2.装备制造类产品工业设计关键环节
2.1结构、材料、加工工艺的研究
提升装备制造类产品工业设计的品质需要注重很多方面,而结构、材料、加工工艺的研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这是功能和造型实现的基础。
装备制造类产品设计初期,需要对现有结构进行分析,确保后期设计不会对现有功能性结构有所影响。另外,设计师需要对此类产品常见的基本结构形式有所了解,例如常用的连接机构、旋转机构、组合机构等等,避免不必要的结构错误。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是决定产品设计品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装备制造类产品大多为壳体,设计材料中钣金及型材使用居多,加工工艺以折、弯、剪切、焊接、铆接等为主,这就给造型设计带来一定的局限性。设计师需要对这些材料和工艺下所产生的基本形态有所研究,以免设计无法实现或实现成本较高。
2.2造型美感的注入
工业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平衡,而中国当前的装备制造业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简单的“形态为功能附属”的阶段。造型是设计成果化的主要载体,不仅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力,其表现出来的形态、风格会给人以美的感觉和艺术的享受。
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造型美感在装备制造类产品设计上的需求日益凸显。而形态的设计往往受到结构、力学、材料、工艺、生产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如何把握好形态与产品的匹配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形态进行艺术的设计,是此类产品设计的焦点问题。这就要求设计师有很好的艺术设计基础和较高的审美能力,能将造型美感恰如其分地注入产品中,实现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平衡。
2.3人机关系的实现
不同于一般电子消费类产品,装备制造类产品大多具有操作空间大、操作过程多样化、人机交互复杂等特点,这就决定了人机工程在此类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良好的人机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理上的匹配性,表现为静态、动态参数的匹配,使人在操作产品的时候不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另一方面则是心理上的匹配性,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能表现出较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心理上疲劳、不舒适等状态的产生。这两方面都需要对使用过程、产品的交互界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进而得到最佳的数据来应用于后期的产品设计。
3.实例分析
对比装备制造类产品行业国内产品与国际顶级产品德国DMG(德玛吉)的差距,探讨提升国内此类产品工业设计品质提升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以下图为例: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国此类产品还处于模仿和学习阶段,整体风格而言,设计更趋于保守,多采用钣金折弯、拼焊工艺,导致设备造型方正、呆板;配色方面,国内行业不太注重颜色的选用,用色随意,致使产品观感沉闷、冷漠;人机交互方面仍局限于设备本身,未提高到以操作者为核心,缺乏亲近感。
反观国际顶级品牌DMG推出的系列产品,从工艺上而言,大胆采用钣金冲压工艺,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造型灵活多变;配色使用精准考究,使产品整体观感更加前卫大胆,大大区别于其他同行业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觉风格;人机交互方面更加注重人与设备的关系,各部分设计例如开门方式、操作面板分布位置皆以操作者为中心分布,方便操作者对设备进行各类操作。
具体细节方面,按照产品设计适应人的行为习惯,国内产品观察窗较小、控制面板与观察窗位置分离,操作面板位置固定导致不能适应更多的操作场景,设备棱角过于锋利导致设备存在更多安全隐患。而德玛吉的产品设计,不论旋转滑动的开门形式和大面积全透明视窗,还是可调节高度、角度的操作面板,均以产品适应人的行为习惯为设计理念,时产品设计更具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