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

农村改革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改革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改革的核心

第1篇: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

为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政发〔20*〕20号)(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精神,顺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现就加快我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认识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收缩县及以下网点和上收信贷管理权限,加之所吸收存款全部上存用于统一调度和支持大中型项目,使其对市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受到制约。当前,根据中央和省有关精神,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在深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支持“三农”和市域经济发展的高度,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资金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增存增贷工作,帮助解决农村信用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和支农服务功能。

二、努力扩充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来源

增强农村信用社信贷实力,将涉农资金、财政等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是落实省政府《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市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要积极协调,周密部署,组织各级财政部门、涉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等管理部门,将国家有关部门返回农村的资金和各级财政资金、预算外资金、社保资金、医保资金、住房公积金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专项资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做好账户的登记、开户以及存款预约等具体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来源,增强农村信用社支持市域经济发展资金实力。

三、进一步营造优良的信用环境

(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风险小的优质支农项目和中小企业优先向信用社推荐,帮助农村信用社拓宽信贷服务领域。农村信用社要实行多存多贷的信贷激励政策,将按存款额的一定比例,核定相应的信贷资金额度,用于支持本地经济发展。

(二)积极清收各类到逾期贷款。一是凡涉及农村信用社债权的企业改制,有关单位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债权;二是对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要依法给予打击;三是完善和落实内控制度,加大农村信用社管贷人员责任,对违规发放贷款而逾期的,要对相关人员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理,对情节特别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三)加大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清收力度,严格执行“三停五不”政策,在7月底以前全部清收落实完毕。对由财政供养的行政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由当地财政部门区分单位类别和用款性质逐笔甄别,按省纪委和省政府的具体要求,落实好分期还本付息计划。

(四)化解、盘活村组集体贷款,企业改制过程中悬空的贷款以及农民基金会兑付股单贷款。对村组集体贷款,采用村组集体企业租赁费、渔池、林地、机动地等经营权还贷;对企业改制过程中悬空贷款,采取以土地、房产等优良资产置换方式予以盘活;对农民基金会兑付股单贷款,要签订按年付息、分期还本协议,有计划地从收回的农民合作基金会贷款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扣划偿还贷款本息。

第2篇: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

应该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确立了在农村经济中的决定性战略地位。如果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金融体系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的话,那么随着体制转轨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再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寻求农村金融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成为必然,而这种变革和创新是根本性的,非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如何打破既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垄断地位,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成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显而易见,发展体制外的农村民营金融能够推动农村金融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全书在概述已有的农村金融研究、农村民营金融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农村民营金融概念,指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内生出了民营金融的创新主体,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是必然的。进而分析农村金融需求以及农村金融供给情况,提出发展农村民营金融是解决资金供求矛盾的关键。从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的市场准入、金融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探讨了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的发展。检讨和回顾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分析既有的改革难以取得实效的原因,提出发展真正的农村信用社的措施和对策。在界定农村非正式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优势及其发展的必然性。

作者力图在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贯彻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求对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提出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的可行操作思路和措施。作者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1.重新界定农村民营金融的概念。农村民营金融指农村地区主要由民间资本构成并掌握着经营控制权进而通过资金的融通活动或借贷活动为农民、农村企业等提供各种服务的金融形式。农村民营金融不仅包括正式金融,而且还包括非正式金融,不仅包括民间金融,而且还包括民有金融。这一界定突破了农村非正式金融、农村民间金融、农村民有金融等概念仅仅侧重于某一方面农村金融形式的概括,而忽视了另外一些金融形式的局限。特别是明确提出农村民营金融系统包括农村正式金融(民营部分)和农村非正式金融两个部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农村民营金融的特点及其制度优势。[HT5”SS]

2.探讨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状况。重新划分了农村金融需求,并对各种农村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展望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发展趋势。概括了既有的农村正式金融与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各种形式,特别是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供给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情况,剖析了既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局限性。描述了农村民营正式金融与民营非正式金融的发展概况,显示出了农村民营金融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竞争力。

3.明确提出发展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通过比较历史和现实中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的发展情况,指出其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的发展需要各种明确的、规范的制度进行监管,从市场准入、金融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探讨了农村民营商业性金融的发展。明确提出农村民营金融作为试点应该实行混业经营。

4.提出发展真正的农村信用社。检讨和回顾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发展真正的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进一步指出了目前发展真正的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障碍,提出了发展真正的农村信用社的措施和对策。

第3篇: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是为农村经济服务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放开

>>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浅议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论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当前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江苏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信用社改建农商行给河北省带来发展机遇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干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36-137.

[4]王曙光,乔郁.农村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7-127.

[5]王健.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EB /OL].(2010-02-08)[2010-02-08].http:// /cnrcu/10119. html

[6]李爱喜.农户金融合作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9(8).

[7]张乐柱.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3-45.

第4篇: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

英文名称:Rural Economy

主管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7470

国内刊号:51-1029/F

邮发代号:62-15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5篇: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

一要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当代农村财经》要把服务城乡一体化,服务财政支农工作,服务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与原刊物相比,新刊物涉及面更广,内涵更丰富,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发展和财政支农领域,而且要关注整个农村改革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既要增强刊物的学术性、理论性、指导性,又要提高刊物的务实性、针对性、可读性。要坚持诚恳精良的专业精神、严谨务实的学术品格、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把《当代农村财经》办成指导思想正确、刊物品格高尚、文章质量上乘、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期刊。

二要发挥财政支农宣传阵地作用。深入宣传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报道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工作举措。对重大财政支农政策,包括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内容,进行及时传达和准确解读,交流财政支农政策实施成效和基层的意见建议,使《当代农村财经》成为宣传财政支农政策、传递财政支农信息的重要阵地。

三要服务农村财经理论研究。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当代农村财经》这一平台,建立健全专家库,加强农村财经理论研究与基层实践探索的交流。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突出研究农村财经领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线,展现和交流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的最新成果,重点报道基层改革创新的典型案例和经验,以实践推动理论和政策的深入研究。

第6篇: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

第一,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即为什么改?

我的认识是,农村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通过深化改革,把农业改强,推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进入农业,形成“三化”带“一化”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补上农业这个短腿,促进“四化”同步发展,防止现代化过程中农业边缘化。要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改美,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要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实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为农民建设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防止丢失乡村风貌、田园风光。要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民改富,“三农”是一个整体,农民是“三农”的核心。改革既要解决农业问题,又要解决农民问题。要建立使尽可能多的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机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防止农民失地失业失权益。

第二,当前农村改革应重点抓好的几件事,即改什么?

一是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具体来讲,保障好农民“三块地”,即农户的承包地、农民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权益。我这里着重谈一下农户的承包地。首先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长期稳定家庭承包,在这个基础上,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此,要相应做好两项工作:一个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把承包权更加明确地落到农户,进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这项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很强。今年扩大试点,明年全面铺开。一个是,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作为要素,应当流转,部分农民外出打工,需要流转,但怎么流转、主要流转给谁,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种粮有比较效益,需要规模经营,但规模多大为好,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政策方向上和工作指导上,要引导土地向留在农村的农户特别是种田能手流转,走一户,活两户,使农民增收。要有序进行,所谓有序,就是依法自愿有偿,不能人为地赶进度、下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和比例指标,不能行政推动、包办代替,搞强迫命令。近3年土地流转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去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速度不是问题,没有必要人为加速,欲速则不达。人多地少是我国国情,农民转移是个历史过程,所以还是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速度和经营规模,应当与农民转移速度相适应,与当地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相适应,与社会化服务和经营能力相适应,坚持方向性和渐进性相统一。总书记讲,要有历史耐心;总理讲,改革是一个过程。土地流转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不是进度越快越好,要防止求大求快、人为垒大户的倾向,免得走弯路,把好事办坏。

土地流转涉及到工商企业的问题,三中全会决定讲,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我的理解是,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到农村发展种苗、饲料、设施农业、工厂化养殖、保鲜储运、产地初加工、收购销售、开发四荒等,把一般的种植养殖环节尽可能留给农民,特别是规模农户,与农民在一个产业链条上合理分工、互利共赢,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企业流转土地,要防止非粮化、禁止非农化,对流转土地搞非农建设的一定要制止纠正。

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一方面,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兼顾好承包经营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两个方面,我国有2.6亿农户,其中有3000多万户已经举家进城打工,还有2.2亿多户在农村务农。小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农户,仍将大量长期存在。我们调查和比较,家庭农场、规模农户再加上社会化服务,是一种比较好的经营模式,既保留了家庭承包经营的优势,又能够引进现代生产技术和市场要素。农民土地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托管土地生产经营,是一种不流转土地,又能实现规模经营、统一经营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吸引一部分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把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由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

三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质量安全风险三大风险,“天生弱质”,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具有社会性、公共性,离政府最近。因此,要从投入、补贴、价格、金融保险、进出口等方面,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四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产品交换不平等基本解决了,但要素交换不平等依然存在,这是城乡关系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影响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要通过改革,调整理顺城乡关系,体现向“三农”倾斜。

第三,正确把握和推进农村改革,即怎么改?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要稳定。现在农业增产、农民高兴、农村稳定,改革举措要有利于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

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各地农业农村情况差别很大,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

第7篇: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

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促进城乡要素无障碍流动

“三分三改”,就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实行“三分三改”,主要是把原来纠结在一起的复杂关系理清楚,分类改革、综合实施,让要素能够在城乡自由流动,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民转变为市民、农村转变为社区、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1)政经分开。指把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把农村居民社会成员身份和经济成员身份分开,保障村级组织坚强有力正常运转和社员正当合法权益。(2)资地分开。指把非土地资产与土地资产分开,为分类处置创造条件,使各类资产能够正常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3)户产分开。指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4)股改。指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而土地资产则建立土地合作社。实行股改以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与村“两委”脱钩,农民对自己拥有的股权享有自由处置权。(5)地改。主要是三句话:农用地“三不变”流转,即农用地在权属性质不变、用途不变、量质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流转:宅基地助农民进城,即宅基地的使用物权可以变现,也允许农民跨行政村(镇)异地置换城镇房产或异地建房,用来帮助农民进镇入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与国有土地同质同价。(6)户改。指户籍制度改革,即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为依据,按居住地登记,剥离依附在户口制度上的身份、职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附属功能,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

以中心镇建设为平台,强化统筹城乡发展节点支撑

把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围绕建设温州大都市区构架,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大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推进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要素向能手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1)构建“1650”大都市区城镇体系新格局。就是建设1个主中心,把以市区大罗山为中心,包括鹿城、龙湾、瓯海、瓯江口加洞头、瓯北包括上塘在内的区域,建设成为人口、要素、经济、产业等各方面最高度集聚的大都市核心区:建设6个副中心,在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沿海地区建设4个大城市,在文成和泰顺两个山区县建设2个生态型中等城市,形成大都市副中心;建设50个区域性中心镇,并最终发展成为小城市。(2)实施乡镇撤扩并。在大都市主中心、副中心地区,实施撤乡镇建街道,规划建设若干个区镇合一、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大都市功能区,每个功能区30~50平方公里左右,实行管委会领导体制,下设若干个街道;同时各县(市、区)全面实施乡镇撤扩并,建设若干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镇。经过调整,全市262个乡镇总数减少2/3左右,每个乡镇人口原则上达3万人以上。这项工作将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3)扎实推进扩权强镇。按照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高配”为主要内容,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中心镇管理和发展能力,做大做强中心镇。

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为抓手,引导农民进镇入城

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引导农民跨行政区域到规划小区建房,鼓励农民到中心镇集聚,实现农民空间的位移,为推进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创造了条件。把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统筹城乡改革的牵引工程来抓,以中心镇为单位,千方百计加快推进步伐,确保从今年开始每年至少启动建设100个新社区,2012年前完成21.8万户改造建设任务,到2015年农房集聚改造率达到30%。(1)一镇一试点。各县(市、区)在起步阶段确定一个试点镇,每个镇确定一个试点新社区,开展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面上推开。(2)一镇一规划。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编制镇域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和现代农业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中心镇建设1个主集聚区、X个中心村新社区“1+X”的总体框架体系。(3)一镇一政策。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根据市、县两级出台的指导性政策意见,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以镇为单位制定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措施。(4)一镇一平台。以镇为单位整合现有资源,通过行政划拨资产的改性、评估、增值、注资等途径,组建新农村开发建设公司,搭建镇级投融资平台,负责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融资。

以深化其它改革为配套,保障农民安居乐业

坚持把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最终目标,全面深化其它配套改革,切实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真正使农民和市民拥有平等的公民待遇和地位,让农民进城后能够安居乐业。(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就业、促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全民社保的覆盖面,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2)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城乡一体的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制度,建立兼顾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广覆盖、多层次、城乡贯通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扩大和深化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加大保险支农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财产的资本化,深化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创新涉农担保方式,实现农村资产自由变现、交易、流动,释放农村财产的信用资源。(4)建立健全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按照群众自治、管理有序、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生态和谐、文明祥和的要求,合理布局农村新社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置社区组织构架,积极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逐步以社区格局取代以村组为单元的农村社会组织格局。

第8篇: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

【2019组织部办公室工作计划一】党的xx大以来,我市组织工作在探索中加强、在改革中推进、在创新中提升,创造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推动科学发展、推进农村改革提供了有效服务和坚强保证。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组织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上,政治理论素质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改革还不够自如,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导致指导工作不够到位、局面开创不够、实绩不很突出。

二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缺乏激情,组织监管不严,工作效能降低等问题。

三是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面临着集体经济空壳化,无钱办事的问题;面临着农村人口老年化、妇幼化、单亲化、低智化,党员青黄不接,干部后继乏人,无人办事的问题;面临着农村基层组织手段弱化,急需的科技、信息、文化、法律等专职服务队伍没有系统组建起来,无力办事的问题。对于这些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紧紧围绕抓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谋划、推进党的建设,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推进农村改革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深化拓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组织工作服务的满意度、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组工干部形象的认可度,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XX年我市将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着眼于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扎实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这是党的xx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涉及到我市,集中在第二、三批,如何完成好这项政治任务,确保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将认真借鉴“三讲”教育、“三个代表”教育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加强组织领导。我们将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在今年底明年初,结合市委常委民主生活会和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安排一次市“四大家”领导专题学习活动;结合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开展一次市委常委和市“四大家”领导专题调研活动,超前谋划学习实践活动。及时抽调骨干人员,组建办公室和工作专班,研究制定我市学习实践活动方案,确定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以及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要把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纳入XX年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和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主要内容,增强活动实效。

二是抓住解决问题这个重点,加强检查督导。建立检查督导组制度、重要情况通报制度、整改问题台帐制度和销号制度、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等,对需要整改的突出问题实行全程重点督办,真正以整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三是抓住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这个热点,加强因势利导。学习实践活动要将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进去,把加强“三农”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方面,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上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是抓住长效机制这个根本,加强宣传引导。要全程对各地各部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进行总结宣传报道,并将好做法、好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应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去,形成能长期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

【2019组织部办公室工作计划二】1、认真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学习实践活动,树立组工干部新形象。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在部机关和全县组工干部中广泛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习实践活动。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方案,抓好载体创新,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取得实效。通过活动,教育广大组工干部客观公正地看人待人、科学准确地识人用人,树立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的可信形象;争做执行纪律的模范、廉洁奉公的模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树立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可靠形象;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说实话、重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创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方法,树立创新求实、锐意改革的可敬形象;坚持选人用人上的公正公平、打牢“以人为本、关怀体贴”的工作理念、大力促进部门团结和谐,树立团结和谐、真诚待人的可亲形象。

2、以提高组工干部自身素质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学习培训活动。制定部机关干部学习计划,突出以党的xx大精神、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业务知识、实用技能的学习;严格周五集中学习制度,不断改进学习方式。适当时机,举办全县组工干部组织工作程序培训班。深入开展“三深入一走进”(深入农村、深入企业、深入社区,走进群众)活动,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切实使机关干部在实践中经受锻炼。

3、加强督办工作。及时通报县领导重要批示办理和部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建立作息、出差、车辆和网络管理等新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第9篇:农村改革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 金融机构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总体思路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破解“三农”工作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但它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来自观念、体制、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和突出的问题,严重阻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关键要将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缩小城乡的差距。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增强农村资金的流转效率、使用效率,使其最终成为能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这对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

1. 国有商业银行要承担起更重要职责

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规模的配置以及在其他金融资源的配置上要体现向农村、乡镇的倾斜,保证有足够的放贷资金流向农村,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资金问题。中国农业银行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专门设立了三农事业部,对农业及县域金融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县域金融发展的特殊需要。县域往往是城乡结合点,对金融的需求有很多自身的特殊点,无论是在贷款的准入条件、贷款的运作效率还是金融创新方面都有很多特点。农行设立三农事业部,围绕着县域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对县域中小企业制定了特殊的准入条件,围绕县域金融需求创新了很多的产品。所有这些都能更加贴近县域金融市场,能够更好地适应县域金融需求,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另外,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这些城市的中小企业,同时通过消费信贷、扩大内需等方式,最终把城市的各种有效因素激活,使他们形成一个有效的相互支撑作用,最终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2. 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并放大其功能

近些年, 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支农弱化的趋势, 政策金融更是严重缺位,极大地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政治任务。除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

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拓宽其他政策性业务, 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经济”、“三农”和中小企业领域, 更多参与到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对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将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则应明确“开发性金融”的经营思路, 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要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 发挥农村信用社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农村信用社建成由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入股的、产权关系明晰、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为“三农”服务的商业化、准政策性、社区性、地方性金融企业,加大对农业、农户的支持力度。通过吸收存款,并将放贷资金用于支持“三农”,如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贷款, 基金会、非政府和民间非盈利组织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对于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十分明显。

4. 发挥邮政储蓄、农村商业银行等的辅助作用

邮政储蓄具有点多、面广、 营业时间长(早开晚关,节假日不休息)、贴近居民生活(网点设在居民区、市场、商厦等地)的特点,能很好的吸收零散的存款。将吸收的居民储蓄向中小企业和社区发放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发放贷款外的富余资金,可通过购买农发行、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或拆借给农村信用社等形式返还农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可考虑组建县一级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专门统筹农村资金,并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

笔者此处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社区性融资组织、民间集资、金融合会和私人钱庄等,它们是正规金融约束情况下市场自发的金融深化。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这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促进了正规金融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发挥降低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动员储蓄等功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信息优势、交易成本优势,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但它们同时又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对经济金融运行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正面效应,将它置于优化全社会融资结构和改善农村民营企业和农户投融资环境中通盘考虑,实现对农村民间金融引导、规范、提升和替代;同时推进金融深化,提高和完善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其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