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经济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汉画像石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在徐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虽然其布局和空间上体现了西方古典精神。但是,主入口两侧的巨型阙式构图抽象于汉代双阙,并在上部刻以汉代典型的“十字穿环纹”,形成立面上的肌理变化。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贯穿了这一母题,十字穿环纹还经提炼、抽象设计了外窗防盗铜花饰、灯柱及室外广场铸铁围栏花饰等。入口两侧大片石墙下部的装饰浮雕无论从题材到雕刻手法也都借鉴汉画像石艺术起到了良好的装饰效果,也传达了徐州的文化特色。
徐州汉文化景区三期是结合光影利用现代施工工艺打造一个具有现代意蕴的建筑空间。在建筑顶部的处理上,巧妙的运用了汉画像石的装饰纹样,人们在参观空间的同时,与光影进行了沟通交流,强化了空间的意境与气氛,使整个空间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对环境艺术是这样定义的:“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己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讲究历史文脉的延续,因此在设计上更应富有通俗性、趣味性和层次感。
1.汉画像石长廊
徐州汉文化景区中楚王陵狮子潭东岸的汉画像石长廊,依地形变化而变化,两端连接了水下兵马俑和交流中心。该长廊一侧为临水开敞空间,另一侧为墙面展示空间,主要陈列展示了“汉代三绝”之一的汉代画像石。游客可以在长廊内欣赏展品,也可以到长廊外欣赏湖景,也可将长廊视为去下一展馆的通道,增强了文物陈列的整体性,也增进了游客对汉文化的了解。此长廊既满足游客驻足观景的需要,又起到文化交流的功能,使其艺术性凝铸在历史时空中。如此设计既增加了观赏性,又提高了空间的综合使用性能,同时又解除了游客徒步的疲劳。
2.汉文化交流中心
汉文化交流中心是楚王陵景区中一座借鉴汉代建筑神韵,建在水塘上的干栏式建筑,里面有开阔的厅堂,上层建有观景平台,周边的展厅倒映在水池中,营造出静谧、含蓄的文化氛围。汉文化交流中心院落中铺满静静的浅水池,池中静卧着汉画像石文物的复制品,供游人漫步细品。其设计手法的现代的,传达的精神是传统的,与徐州的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相协调,达到了景观与艺术的有机统一,烘托出周围历史文化的积淀。
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崇尚简洁、明快的装饰风格。将传统设计元素体现在现代设计中有较强的文化性,也应更时尚,更富有人文色彩和生活气息。在墙面的处理上,河南仲景会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元素相结合,运用中国传统的卷叶纹和汉代画像石纹饰和颇具古意的中草药方为墙面装饰,展示企业文化,弘扬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中医药文化。曲阜阙里宾舍在酒店服务台的立面采用代表吉祥幸福的羊纹和辟邪祈福的辅首衔环,在墙面上采用马赛克以及金银丝镶嵌天彩等多种现代工艺。
在室内装饰壁画的处理上,阙里宾舍的《孔子圣迹图》由左、中、右三面墙壁组成,刻画了孔子的一生,借鉴了济宁嘉祥的武氏祠画像,都是相互衔接的一个画面整体。左右两块壁画把画面分成两层,采用仿汉线刻,上层描绘的是车马,中间和下层是以描绘孔子的生平为主要内容,且每个故事旁边有题榜。用题榜刻画人物典故名称,并作画面的空间隔断,
在陈设艺术中的应用
作为室内设计的点睛之笔,陈设在室内环境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所谓“细微处显真情”。设计做得到不到位,考虑是否全面周到,直接关系到主人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因此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陈设艺术,小到一个靠垫、花瓶、壁饰、到大到家具的设计、器物的摆放无一处可以不纳入设计之中。现在陈设不仅要具备实用功能,将一些设计元素和艺术符号加以提炼,产生一个具有感召力的物化空间,重视空间“意境”的塑造,丰富人们对空间的审美需求。汉画像石艺术内容丰富,其中许多传统造型包含了吉祥如意、幸福安详的主题,可叙事可单独使用。利用画像石做成的拓片,在玩味观赏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气质及主人的个性。
在各种风格、潮流充斥的今天,汉画像石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为现代艺术设计增加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汉画像石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有地方特色的设计面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艺术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1997年到2010年各大权威机构的评价来看,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在参评国家中总是位于第30名左右,而且城市国际竞争力排名不高,且有下降之势。与传统经济环境相比,网络经济环境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研究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的出现对城市的发展成本、资源享赋、企业集聚、对外贸易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因此,网络经济环境也赋予了城市国际竞争力新的含义和内容。同时,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下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含义也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目前,尽管城市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和标准的定义,但是通过阅读和参考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认为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含义如下: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在网络经济浪潮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个城市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及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的能力,其本质是城市发展成本最小化,其目标是实现城市国际价值。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特征
与传统经济不同,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同时要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城市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增长期,我国与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的竞争成败,都将取决于城市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也改变了城市面临的竞争环境,导致城市走向更加不确定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不同,城市国际竞争力有自己的独特性。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主要有以下七大特征:系统性、开放性、差异性、动态性、相对性、可操作性与综合性。
三、传统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如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开始不断增多,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有关城市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区位因素、创新研发水平、国际化水平、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和政府作用。研究最多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是区位因素。从区位的角度探讨城市国际竞争力问题,普遍认为能够提供优势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享赋的“差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区位因素也较好地解答了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为何有些城市能够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生机勃勃,迅速发展,而有些城市却始终停滞不前。不仅在国外其他城市,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也极大证明了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苏州的跨越与毗邻上海的区位有关,深圳的崛起与毗邻香港的区位也不无关系。网络经济下,全球通讯技术发展和信息扩散速度都在不断加快,传统区位因素对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也在不断下降。此种情况下,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就是培养或利用好的区位优势,产生吸引力,进而引发集聚,加快已有优势产业或潜在优势产业发展的过程。
四、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相对于传统经济,网络经济下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城市面临着市场更加开放,国际贸易更加自由,政府宏观调控更加科学,信息不对称逐渐减弱等的发展环境,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也有了一定变化。我认为基于网络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创新研发水平、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
1.对外开放程度。在当今网络经济下,生产要素采购、资源优化配置、资产优化重组和竞争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各国及各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障碍大大减小,商品及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各国及地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城市开放程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一个闭塞的城市肯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城市的开放程度,还体现了一个城市对其他外部区域的吸引作用以及该城市的扩散、辐射作用,体现了城市在外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和招商引资能力,这些都是网络经济下现代化城市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2.创新研发水平。从大量文献可以看出,城市的创新研发能力一直被认为是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传播不断加快,城市的创新研发能力更显得重要,它是城市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
一、金融投资概述
金融投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高度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资金商品化、货币化、资金交易的市场化以及信用证券化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投资形式,是信用制度与货币经济到达高度发达程度的产物。
(一)流动性高金融投资需要以有价证券公司作为中介单位,将债券与产权作为依据,通过有价证券的形式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转移,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二)风险性高一方面,金融资产是实物资产的抽象化,也如实物资产那样要面临着商品市场上的未知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投资还要承担着金融市场上的诸多风险。其风险性可见一斑。
(三)收益性高金融投资不仅能够在初始投资的基础上获得投资利润,还可以在金融市场运用投机和套现的手段,获得差价利润。
(四)“双刃剑”金融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一旦控制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投资环境概述
金融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提供给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活动行为的经济社会环境,是投资所必需依赖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系统。按照投资理论所言,金融投资环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为包含在投资环境中的金融环境;一为影响金融投资的诸多因素的总和,也就是金融产业中的投资环境。
三、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
对于金融投资体系的建立,要把握住一条正确的主线,对来自各个方面因素全面分析,要综合分析整体,从多个方面共同进行构建。而正确的主线,应当是尽可能地为投资者服务,使得金融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构建,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考虑本国国情,立足国内金融资本,出台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到金融投资中来,并要鼓励社会团体或者机构投资者进行参与,要吸引国外资金加入到国内金融投资体系构建的行列中,从而实现投资体系的主体多元化。
(2)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就要积极发展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尽可能实现金融创新。在目前,金融投资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对于高新技术应当积极引进与采用,对金融基础设备要及时更新换代,确保满足投资的需求,全方位为投资者服务,这样才能留得住投资者,促进国内经济的繁荣发展。
(3)要根据当下国内的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的需求,实现中介机构的民营化,国家要制定规范的信用制度和自律制度,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公众以及会员的监督职责。
(4)为了尊重市场金融经济,国家作为经济调控的主体,应当逐渐避免直接对金融投资的过程和金融投资的活动进行干预,成为对整个投资市场的间接监督者与调控者。
(5)要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从根本上满足金融投资者所需为服务宗旨。一方面,要对金融投资环境中的复杂物质因素进行改善;另一方面,需灵活制定和使用相关政策方针,对金融投资环境中存在的非物质因素进行改善。
四、金融投资环境的评估
对金融投资环境进行评估,主要考虑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然后通过所占比例进行判断。
(一)科技与管理环境系统方面
在现在社会中,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管理技巧。这也就意味着,在评估一个金融投资环境是否成熟或者良好的时候,是要优先考虑到的。
1.科技水平情况
在现代的证券交易场所和之外的金融投资市场中,在进行投资活动时用电子交易系统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系统技术的科技含量要高,确保投资者利益。
2.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与管理水平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水平越高,就越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金融投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极少出差错;充足的人力资源能够改善投资金融投资空间,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二)金融企业环境系统
金融企业为金融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因而需要对其环境进行评定。
1.专业机构
从金融行业的专业机构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该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
2.企业硬件条件
硬件设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金融投资环境的好与坏,是投资者最直观的感觉。
【关键词】工程经济 资金时间价值 市场经济理论
1 工程经济自身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1 工程经济与技术经济的主要区别
技术经济一词来自东方,以前苏联为代表。工程经济一词来自西方,以美国为代表。7 O年代前,原技术经济中基本方法多为静态分析方法( 或采用单利计算),采用静态经济指标,而工程经济自1915年就提出了复利计算, 一向用动态分析方法,采用动态经济指标。如今事实证明技术经济就是工程经济,并全用动态分析方法与动态经济指标了。
1.2工程经济的含义
工程经济是运用经济学中的理论、名词、术语及方法研究技术先进、工程技术方案的优选及可行的技术本身的经 济效果问题,以使先进的可行技术与最佳的经济融洽的结合。因此,工程经济除了主要研究工程投资的经济分析、经 济评价、控制、决策等理论外,还担负了研究工程经济与社会需求、生态资源、环境条件等之间关系的协调任务,这也是人类永续的话题,更是人类行为的宗旨与理想的目标。
1.3工程经济学科属性
由工程经济的含义可见,工程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分支,是应用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的边缘学科,而且是人类追求高质量生活行为的基础学科,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相当完善与普及。
1.4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
1.4.1资金时间价值理论
关于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条件、考虑方法等问题都已被一致默认。在进行等值计算时可有十多个公式,但其基本公式可以归结为一个复利终值公式( F = P ( 1 + I ) n ) ,因为其他所有公式都是由此公式推导出来的,关键在于清楚推导前的假设条件。资金时间价值理论、等值计算方法、计算技能是工程经济的最基本的理论、方法、技能与核心内容。
1.4.2市场经济理论(意识)
这里更强调的是市场经济理论(意识)与资金时间价值理论间的关系,通俗地说两者如同绿叶与红花。市场是人、物、财、生态、资源协调发展的中心,不按人的主观意志转移,而能自觉遵守客观的经济规律并融自然规律为一体;市场经济理论(意识)是资金时间价值理论得以充分发挥、充分应用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资金时间价值理论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是由人主观承认与否而决定的,因此,应该深入地研究,自觉地应用。然而,在接受、学习、研究与运用资金时间价值理论时一定要有市场经济理论意识。
1.5工程经济的基本方法
不同的工程经济和技术经济类书籍与教材有不同的提法与分类。不同的经济问题应当并可以采用不同的工程经济分析方法;同一问题也应该并可以用许多工程经济分析方法,因此可以见到许许多多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同时也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工程技术经济问题。其实,工程技术经济的基本方法仅有两大类,静态与动态之分。其中静态方法并不始于工程经济,因此,工程经济中的基本方法可归结到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即称动态方法)。事实证明将原有的静态指标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后即可得到动态的同名指标,相反,动态的方法不予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后便可得到同名的静态方法。事实还可证明真正掌握了资金时间价值理论、计算方法与技能的人,是有可能进行某工程技术经济问题分析的。对进行经济分析的许多问题、项目、方案也可归纳为两大类。需要强调的是在此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虽然浓缩到了一个内容,但绝非指学习本学科时专门学习这一内容就能获得这一内容“知识理论方法”的,因为工程经济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尤其是可应用的面更宽、更广,为此本文须阐述工程经济外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 工程经济外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从工程经济的功能及适用性看,工程经济能应用于任何行业的技术与工程,应用于一切部门、单位、企业管理乃至家庭。然而不同行业( 专业) 应 用工程经济理论、方法的同时,应该具备各行业技术独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化工、农业、药业、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工程等专业等等,应首先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行业标准、规范与规定以及本专业的“工程经济特色”理论。
2 ) 从工程经济是经济学分支的属性看,掌握、应用工程经济时,必须掌握一定的宏观、微观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应该熟悉财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制度、政策及规定等。
3 ) 从工程经济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的边缘学科看,在掌握、理 解工程经济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概率与统计、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以及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与责任感等。
国内各种教材或著作在论及经济法产生背景时,通常存在如下缺陷:
1.分别阐述不同地域或国家经济法产生发展过程,一般是美国—德国和日本—中国,有的还涉及到东欧和苏联经济法产生发展情况,但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结论。从科学角度看,这种论述方法是不妥当的,更让人感觉到似乎世界范围内经济法产生背景千差万别,无可比性。
2.关于“经济法”的含义标准不统一。由于“经济法”这一概念可以在经济法规范和经济法部门甚至经济法学等多重含义上来理解,因此,含义不同,结论就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如果把经济法理解为单纯的经济法规范,必然得出经济法与国家、法律同时出现的结论。这种思路的缺陷在于,表面上以历史沿革为主线,实际却无视历史事实,更无法将经济法同其他法律部门相区分,最终丧失了经济法的独立性;如果把经济法理解为法律部门,则经济法产生不过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的事情。
可见在明确阐述经济法产生背景问题上,统一经济法的含义是关键性的前提。否则,表面上制造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虚假的繁荣,实际上却无益于该学科的发展。从其他法律学科研究的启示来看,将经济法理解为部门法,进而考察经济法产生的背景,才是合适的。
3.论者前后标准不一。其典型的思路是将近代以前的“经济法”界定为经济法规范,而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界定为独立的部门法。例如,“国家出现以后,便要对社会经济进行一些这样那样的干预、管理,发生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并以法的形式予以调整。这种调整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的法,便是早期的经济法……那时的经济法不是作为独立部门法而存在的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严格地说,它只是经济法性质的法。”[1]这种对近代以前“经济法”采取“宽容”态度的本意也许在于表明经济法并非在现代社会突然产生,而是有着历史发展的渐进性和必然性。但作为科学研究的态度,这种宽容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经济法并无近代以前和现代意义上经济法之分。
耐人寻味的是,不论各种具体论说如何,他们却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的时代[2]。
正如李昌麒先生所言,学者们对经济法产生的表述并无实质区别[3],而这正好可以作为我们探讨经济法产生背景的共同平台和基本前提。基于此,下文将进行经济法产生一般背景比较分析,对学者达成共识的事实不再赘述,而只是针对共识本身进行更为细致的解析、梳理,总结经济法产生背景的共性和个性。目的只是尊重事物发展的“”的基本规律,并应用于我国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经济法产生一般背景比较分析
认为,事物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经济法产生也遵循这一规律,即经济法产生背景虽然表面看来千差万别,但仍有共性的规律可循,分析如下:
学者们认为,总体上,经济法产生有两个渊源,即以美国为代表的暂称之为和平主义的自然演进型经济法与以德日等为代表的战争经济法(包括苏俄),前者常被称为经济法产生的“常态”,后者则为“非常态”。的确,在前者,经济法产生与战争并不直接关联,而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时期过渡的必然产物,是在和平(美国本土远离战争策源地)的环境中,国家顺应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调整经济管理职能,有目的立法的结果,并与二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一脉相承。学界通常将竞争法比作经济宪法和经济法诞生的标志,而最早在美国产生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890)便是这个论断的注脚。而该法既与经济危机对策无关,也与战争无涉。而在后者,经济法产生却往往直接与战争的蓄意发动、战时保障以及战后重建等战争诸要素相关,体现出浓重的战争法味道,更与战后和平发展时期作为一种经常的国家适度干预手段的经济法不同。
但是这样的表述并不否认两个经济法产生渊源存在的共性。实际上,只要我们承认,经济法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新型手段,而暂不考虑具体国家基于何种目的进行干预,我们就应得出二者之间存在共性的必然结论,即经济法产生背景源于两个基本的前提:市场经济和社会公益的追求。首先,不论美国还是德日等国,在经济法产生之时都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的。不同的是美国素有自由的传统,其市场经济在没有外界力量介入的情况下自然生长,充分发展,至垄断产生,负面影响凸显,国家以“看得见的手”主动进行干预。德日等国的资本主义则是在外界力量介入下(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产生的,并因为其发展时间较短,又较多地具有封建色彩,因而也成为战后经济民主化、自由化的重要原因。前者可称为市场主导型,后者可称为政府主导型。其次,经济法本质在于国家针对市场的天然缺陷进行必要干预,将个体正当利益的追逐限制在社会公益的前提下,追求二者的协调统一。表面上看,美国经济法中才真正体现出社会公益,即维护自由竞争秩序,从而维护美国的自由传统,而德日经济法由于战争法的味道浓厚,其体现的不过是被军阀、财阀控制的政府或国家的利益,而与社会公益有天壤之别。但本质上各国经济法立法都是统治阶级谋求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的反映。
三、经济法产生的一般背景在中国的具体适用
上述经济法产生的一般背景的两个基本前提在中国同样适用。有论者认为,中国经济法发展大致可以1978年为分界线,前一时期,国家颁布了不少经济法规,但总的来说,经济法尚不十分发达,未形成完备的有机体系;后一时期,经济法迅速发展完备,形成比较强大的独立法律部门……1992年以后经济法又进入另一个新的时期。笔者以为,中国经济法应产生于1992年后,即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后,并以1993年颁布的中国的经济宪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标志,而此前的计划体制下难说已经形成经济法。计划体制本质上属于垄断,在此体制下,国家(具体表现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条与块)利益几乎成了唯一具有正当性的合法利益,而基于二元社会结构而存在的个人利益以及社会公益则几乎不复存在。结果是,我们既无市场经济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尊重和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基本法——民商法,也无对民商法进行必要补正,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协调的经济法。
然而,承认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法产生背景的共性,并不是事物的全部。我们还要看到中国经济法产生背景的个性,突出表现为复杂性。中国经济法产生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时期,这个过程至今尚未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市场经济以及相应的私法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注意尽可能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追求个人和社会利益的和谐共生。从历史演进的脉络来看,前者应当主要属于近代自由放任时期国家的任务,而后者则主要属于现代积极干预时期国家的任务。对于美国这样的“常态”国家而言,其按照“上帝的安排”,自然地完成了近代课题向现代课题的转变。但就现实国情和历史传统而言,我们则既不能由近代直接跃进到现代,也不能走必须先近代,再现代的渐进式道路,而应把近代课题与现代课题一并考虑。当然,笔者认为,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商品经济传统缺失,私法文化不发达等现状,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尚未完成的近代课题上,充分发展市场经济,并大力加强民商事立法。
此外,较美式的“单一失灵”,即市场失灵,在经济法产生之初,我们主要面临着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首先更新观念,即从政府干预到“干预政府”,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经济”(而非权力经济)的需要。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当中,计划体制下政府和执法人员惯用的行政权力干预,还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使得本来脆弱的市场经济掺杂了较多非市场因素,抑制和损害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人类千百年的经济发展史表明,政府要干预好经济必须首先科学地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权限,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要干预好经济应当首先受到‘干预’,那种不受任何干预的政府是不大可能真正干预好经济的。”[4]因此,“如果(说)西方经济法从一开始产生就以弥补民商法、行政法的不足为己任,那么中国经济法的形成,则应从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为起点。”[5]而且,如果放在更宏观的视野里,“干预政府”则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治的基本要求,更是行政法治,进而实现的根本要求,归根结底,从西方的历史来看,干预政府或说控制国家都是命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62.
[2][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2.
[3]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0.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社会经济人力资源
前言:人是社会的主体,拥有高新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人势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会计从业人员则是见证并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发展,现今会计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问题与研究领域在不断的扩展,人力资源会计则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运用而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和深入研究,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
1.人力资源会计的含义与研究模式
1.1人力资源会计的含义
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源或者说人力资产的一种延伸,是一种对组织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进行计量与报答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1.2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模式
人力资源是一项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而人力资源会计就是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人力资源的成本会计主要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开发与取得方面、当前的雇佣人员的重置成本进行研究;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则是将人作为市场经济资源价值的计量的研究,反映了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将企业特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价值作为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确认并计算出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具体损益状况。
2.我国推广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与内在需要。
2.1推行人力资源会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目的,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要。企业在获得人才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既然是投资,那么企业管理者必然更加关心投资的效益,这时就要会计人员对人力资源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核算,并对经济效益进行考察。
人力资源信息的建立和企业人才管理工作的积极开展,促进我国企业管理迈向了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它也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现代化企业制度全面建立的基础。
2.2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投资者对于人力资源信息的强烈要求是促使人力资源会计存在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经营者通过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可以消除因短期获利而潜在的危险,鼓励对人力资源评价方法的保护,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3从会计核算原则出发,应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会计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准确,而现今的会计在人力资源处理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将人力资源投资归为当期费用,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支出与收益往往是在一个会计期间以上的,导致会计核算不准,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因此,实行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核算的必然要求。
3.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与确认
人力资源会计是否可以成立取决于人力资源是否可以确认为是企业的资产。资产的确认是必须具有以下三种要素:它必须是可以在未来的时间里提供收益的一项经济资源;在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下;其价值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企业对人员的投资是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的,因此,人力资源是属于资产的范畴的,是企业可以进行控制和利用其取得预期收入的,人力资源可以确认为会计资产。
3.2人力资源中的会计计量与会计报告
企业应给予人力资源高度的重视,将人力资源作为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单独体现。如果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更加完整的反应,就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重考虑:第一,人力资源的构成以及它的质量的客观反应。它反映了员工的不同年龄、职务、学历的比例以及在各个部门分布的情况。第二,调整现金流量表。对未取得开发和培训的人力资源所发生的现金的流出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需要在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单独反映并体现在现今流量表上。
4.人力资源会计的建立促进并拓展了传统会计管理的视野
4.1促使传统会计恒等式内涵产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是人力资源会计对人力资本价值、人力资产预计人力资源权益的确认。
西奥多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曾说过,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分。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人力资产与物理资产是相对而言的,企业对人力资产只拥有使用权而不具有拥有权,因为人力资本与拥有者是不可分割的。
企业投资的人力资源仅是将人力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让渡给企业,即将劳动使用权转让,同时也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投入的一项资本。
4.2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可以使企业获得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权益方面的真实和准确的计量与反映,促进原有会计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理论以及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
人力资源的会计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通过其进行对特殊资产的价值核算和控制。劳动者从中获取自身价值补偿等,人力资源的产权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并不完善,人力资源方面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不足的缺陷,要在实务中真正引入人力资源会计,是需要对原有的会计进行延伸,将会计特有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拓展到知识资源的领域,促进会计理论、会计的技术方法、管理手段的完善,同工更加完整的会计信息。
人力资源会计打破了原有的会计思想模式的束缚,将人力资源中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当做自己工作的对象,这是会计领域的一项历史性的变革。
我国物化劳动的比重逐渐降低,活劳的比重则是不断地升高,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起来。这是由于人力资源会计适应当前经济背景做出的改善和进步。
结束语:
人力资源会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而产生的。它打破了传统会计理念,将人力资源作为目标,补充了会计信息系统不足的主要缺陷,承认了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声誉利润的分配改善传统会计领域对人力资源权益划分不公的现象。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是我国会计领域的一大突破。
参考文献:
[1]李莺.关于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探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关键词】人民银行 县域经济 金融渠道 作用 研究
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是由一个个县域经济构成的,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坚强根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县域经济是由当地的农业、工业以及部分第三产业共同构成的,其要获得发展必然需要当地各大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反过来,当县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时,也会对各类金融机构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其转型升级、变得更加优化,同时也会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一些难得的发展机遇。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各类金融机构中的佼佼者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
县域经济属于一种区域化的经济形式,是在国家对县级范围内进行行政上的划分的基础上,将县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将乡镇经济作为其发展的四肢,将农村作为其发展的广阔腹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推进县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在整个县域经济中,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发展为主导、以服务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为支撑的。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论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还是从地方层面上来说,都将会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二、县域经济与人民银行之间的关系
一是人民银行全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县城都在朝着城市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县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少不了对住房、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涌向县城的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开工建设中便少不了大量资金的注入,这便需要人民银行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上的支持,保证各项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工建设。
二是县域经济得到了发展,会形成一种全新的金融市场,为以人民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据相关数据统计,县域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率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在当前的县域经济发展中,现代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共同构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长足的发展动力,这些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必定需要相应资金的注入以及流动,这些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以人民银行为代表的广大金融机构表现出了极大的需求,同时也为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是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提升人民银行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发展的前景也十分广阔,所以人民银行在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利于促进人民银行在资产、负债以及中间业务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其财务上的效益获得改善,并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另外,人民银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促使人民银行的信贷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更好地防控信贷上引发的风险,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人民银行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是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民银行的转型升级、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在当前的人民银行县支行中普遍存在着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低、客户结构弱等问题,相关实践证明,人民银行只有更好地辅助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信贷结构、扩展经营业务、提升资产的质量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其经济效益,实现全新的转型升级。
三、人民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金融渠道作用
(一)人民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金融渠道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连接中央银行和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中介,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其金融渠道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人民银行处于中央银行的神经末梢位置,可以向县域范围内有效地传递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并使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地贯彻货币政策,提升其管理货币水平。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是有效地对货币政策进行监测和协调,畅通政府、企业、银行三者货币流通渠道;二是有效收集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地方政府,作为他们决策的依据;三是发挥贷款的引导作用,保持县域金融的正常平稳运行。
(二)人民银行肩负维持县域经济金融稳定的职责
人民银行在其金融管辖的范围内,严厉打击洗钱的相关犯罪行为,加强对反洗钱工作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另外,人民银行还可以加强对人民币流通的管理和监测,从而保证县域范围内人民币的正常流通和运作。除此之外,还利用金融风险防控、信贷登记等制度,来加强辖区内社会信用环境,维护金融的正常运行。
(三)人民银行加强自身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人民银行县支行主要承担了辖区内金融账户的管理和支付清算相关工作,这样便可以及时监控资金流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企业提供各种方便快捷、高效科学的支付结算服务,从而促使企业的资金可以得到正常运转和良好的运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人民银行还具有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管理的职能,强化对其的核算功能,将财政资金用到更适合的地方,提升其效益,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人民银行还可以通过建立企业、政府、个人等信用体系,来创建更加合理优化的社会信用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辅助作用。
四、结语
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央行的下属机构,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了金融渠道方面的帮助作用,其自身具有的优势也帮助县域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根基。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经济;财务管理;管理模式;挑战
一、网络经济含义
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二、网络经济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内容提出的要求更高
如何来理解网络经济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贸易关系上来认识。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一直签定合同再到支付等全部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互联网的出现给贸易双方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使整个交易达到了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的作用。发生这种变异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过去财务管理上的拖沓性、机械性、生硬性给予了否定,给现代财务管理上提出了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的高标准。由于过去的财务管理是原始管理方法,没有条件通过网络在线办,这就很难适应现代新的财务管理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电子商务发展,是对旧的财务管理方法的挑战。其二,网络经济的出现,给财务管理带来了无限生机,使财务管理这一领域以全新的面目出现。要求企业利用网络对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都是绝对的集中,集中处理财务数据,而且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那么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对分散的财管管理给予了彻底的的否定。再者,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彻底限制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导致了分散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不能及时的反馈监管信息、控制下属机构有相当大的难度、以致工作效率低,难以达到网络经济发展的需求。更不能适应新财务管理的要求。再者,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网络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增大。之前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难以客观地衡量无形资产的作用,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的方法难以掌控。导致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网络经济时代,过去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完全没有办法适应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三、网络经济对财务管理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提出的要求更新
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当今网络时代,由于各项经济活动的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许多多新型的媒体空间,如虚拟银行、虚拟市场等等。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等方式。今后的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这样,企业的购销活动将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费用也更加低廉,对商品的量化监控也更加精确。
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因此,从管理方式上,要求财务管理能够达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的要求。从工作方式上,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的形式得以实施,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处理得以顺利进行。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内部网的财务软件,在线管理通过内部网实现,但是由于它不能彻底摆脱时空的控制,以此使企业财务管理日趋系统化、规范化。财务人员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办公(即移动办公)这是网络经济条件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财务软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网上办公的基本条件是实现从企业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
四、网络经济给财务管理不定期带来新的风险安全问题
网络经济条件特别要求财务管理一定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TP协议,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即以广播的形式实施传播,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但是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预测到来自互联网的对安全的种种威胁,而是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特别是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秘密,一旦泄密,将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第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才能有方法解决财务管理出现的安全问题。第二,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网络经济背景下,双方在互联网上进行参与商业交易,双方没有见面的机会,这样要想完全保证在电子商务交易上的安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高科技手段来进行确认。但是,过去的方法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财务管理软件身份,在不同的客户中设置不同的口令。假使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人力和财力将大大增多,而且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互联网的财务管理绝对是不适合这种验证技术的。再者,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传统的财务管理。这种方式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总之,网络经济给传统的财务管理带来新的严峻的挑战,必须及时研究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策略。
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其强大的信息和服务功能正在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全球经济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形成,这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企业经营管理全面创新发挥了推动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适应网络经济的挑战。在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企业只有及时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先,在网络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关键词:会馆经济 内涵 属性 发展路径
在我国很多地方均有古代建造的会馆遗存,有些经修复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有的地区拟以此为题发展“会馆经济”,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笔者拟对会馆经济的内涵、属性及发展路径略抒己见。
会馆经济的内涵
(一)会馆的含义
中国的会馆亦称“公所”。《现代汉语辞典》曰:会馆是“旧时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及各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 “会”即机构,“馆”即建筑实体——房舍,房舍内设有机构才能称为会馆,一般以省、府、县三级为定位,及由相邻地区组合或同一行业在客居地建起的馆舍并设置机构的通称。其功能初始仅为同籍官士商贾的寄宿、娱乐之地,后为防异乡或异行人的欺凌,逐渐演进成为服务于客居人口的社会组织。
会馆与会所不同。会所是舶来品,英文为“Club”,音译为俱乐部。世界上第一家私人会所诞生在十七世纪英国的一个咖啡馆里,因为参与者共同的兴趣而组成了一家会员制俱乐部,为相同社会阶层人士提供私密性的社交场所,因而大受欢迎并逐渐在全球流行开来。会所的会员多为中产阶级和有身份的人士,故会员资格也演变成某种身份的象征。
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中国有些企业家借用会馆之名建起了“商务会馆”,其功能为休闲、商务洽谈、会议以及各种交流活动,还可出售使用权或租赁而成为高档次、高品位的商务办公场所。这种会馆其实是会所与酒店的混合体,不是中国传统意义的会馆。
(二)会馆经济的含义
会馆经济是通过组建会馆来发展经济的一种途径或模式。在解析会馆经济时,要注意防止可能陷入的误区。
第一,会馆经济不是旅馆经济。如果把会馆理解为旅馆、酒店,不仅曲解了会馆经济的内涵,更限制了会馆经济的拓展空间,对探索会馆经济的发展路径极为有害。
第二,会馆经济不能等同于旅游经济。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旅游的发展,必然不断带动与这些要素相关的饮食、交通、通讯、园林、商业、保险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会馆可以成为旅游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只是把会馆看做是旅游资源中的一个景点和一种有特色的接待设施,则大大低估了会馆经济的作用,削弱了会馆经济的功能。
第三,会馆经济不只是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中国历史上的会馆曾经具有一定行业协会的功能,当代会馆经济大大超出行业自律、行业管理和行业对外的功能,从吸引生产要素的角度来审视,成为区域经济提速发展、跨越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将会馆经济定义如下:会馆经济是以会馆为平台,以拓展会馆功能为抓手,以一定地域或行业为指向,广泛吸纳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入,形成集聚效应,促进本地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会馆经济的属性
(一)外向吸纳性
外向吸纳性是会馆经济的本质属性。会馆基本上是外乡人建立的组织机构。由于会馆维系着外乡人的地缘、业缘、乡情、亲情,沟通着他们与所进入城市的政府、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协调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矛盾,为他们的企业和个人进一步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帮助,这些外乡人就会安心在客居地创业乐业,为客居地的发展做出贡献。由于外乡人与原籍之间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多数人在原籍都有各种社会关系,所以,在这些已被吸纳的生产要素背后还潜藏着大量要素腹地。因为有会馆的桥梁纽带作用,原本单个农民工有了群体的关照和家的寄托,原本单个投资者找到了合作伙伴,原本缺劳力、资金、技术的企业在同乡的帮助下化解了矛盾,会馆还可以将同乡中的不同生产要素整合在一起发挥出1+1>2的功效。以上都为这些同乡人背后的要素腹地提供了现实的示范效应。于是,生产要素越积越多,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发展会馆经济就是要发挥会馆的组织生产要素的功能、与原籍或同行巨大的腹地要素沟通的功能,以会馆为平台,以吸纳区外要素为宗旨,发挥会馆的乘数效应。
(二)移民性
会馆建立的初衷大多为了便于客居本地的士商有所寄身,逐渐达到了相当数量,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工商业者移民常常会遇到诸多矛盾和困难,为了保护同籍或同业客居人士的利益,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共同管理内部事务,处理外部争端,于是以利益和价值共享为原则的行会得以产生。会馆便是行会的载体(万江红、涂上飙,2000)。
行会开始把“同乡”作为结成组织的一个原则,并具有情感慰藉的作用。会馆和公所通过颇具家乡风格的建筑, 以及乡情、乡音,使得同乡之人增进感情;行会组织的强烈地方色彩与浓郁的乡土气息还加强了移民的凝聚力。随着行会的出现,会馆对移民的吸纳也在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调整,初建时仅为同籍人士的会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行业性会馆,同时吸纳同业内的异籍人士。这种变化推动了行业内部先进技术的交流和提高,并进一步促进了专业性市场的形成。行会的活动把不同地方、不同邻里、不同职业、不同族群、扮演着不同角色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实际上起到了促进彼此认同、协调内外合作的文化整合功能(曹炎、隋福民,2007)。
会馆经济的移民性还表现在移民的聚居性。会馆初始时通常建在同籍人群聚居地附近,以便于更好地行使会馆的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聚集在会馆周围的同乡越来越多,而且多为同行业的生产经营者,于是专业化的市场进而形成。专业化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与之相配套的其他产业、行业和服务机构逐步进入,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中某一范围的商业区(或稍具雏形的集镇)就发展起来。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扩容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