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范文

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

第1篇: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范文

还记得刚放寒假,我就让妈妈带我去科技馆,看“话说低碳”展。在路上我产生了一个问题:低碳是什么?

到了科技馆,走进二厅映入眼帘的4个大字就是“话说低碳”前言介绍了二氧化碳在人为情况下缓缓添加,使温室效果加强,环境越来越差,全球变热,给人类带来很严峻的环境问题。碳是由6个中子和6个质子组成,常温下为固态物质。由于碳组成的不确定性,所以碳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烃类物质,比如汽油、塑料……比较常见的还有金刚石、石墨以及煤、石油、天然气……

大气中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增多呢?这些形式就可以说明:人体平均每年要排放416.1千克二氧化碳,电脑平均每年排放10.5千克二氧化碳,冰箱空调平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6.3千克?事实上仅工业每年就排放二氧化碳220亿吨。光靠树林吸收二氧化碳是远远不够的。仅海洋浮游生物每年就能吸收100亿吨二氧化碳。

其实我们不能指望什么东西吸收几吨二氧化碳,而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据统计近100年来全球温度提高了0.48度。

我终于解开了低碳是什么这个问题

第2篇: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范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上对全世界作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的碳减排目标任重而道远.当前,全球都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各国都在努力实现“绿色生产”,力求减少碳排放量.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16%,而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求减少8%到10%,同时把该目标进一步分解到全国各地区,要求各地区务必坚持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理念,把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消费模式,进而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作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一个新标识,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密切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碳排放也存在显著差异.要想制定出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就必须很好地把握中国各省市的碳排放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各省市碳排放量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算.然而,截止目前,我国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省级层面都没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官方统计数据,国内外学者的测算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那么,我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有多少,哪些因素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产生影响?这些相关影响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呢?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否,也关系到低碳战略实施成效的显著与否.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参照IPCC(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3]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4]的方法,运用相关方法对各省市地区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估算,比较详细估算了我国30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199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各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

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比较广泛,除了化石能源燃烧外,在水泥、石灰、电石、钢铁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发生,也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所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水泥大约占56.8%,石灰大约占33.7%,而电石、钢铁生产所占不足10%.为了进一步增强估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文不仅估算了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也估算了水泥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为精确起见,本文进一步将化石能源消费细分为煤炭消费、焦炭消费、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其中石油消费则更进一步细分为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四类.所有化石能源消费数据都来自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水泥生产数据来自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水泥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CC=Q×EFcement.(2)其中CC表示水泥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Q表示水泥生产总量,而EFcement则是水泥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本文估算水泥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时,仅仅计算了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没有包含水泥生产过程中燃烧化石燃料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1列出了各类排放源的CO2排放系数.经过一系列准确计算,可以得到我国30个省市地区1997—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计值.由表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值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地区碳排放量基本都呈现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为了更好的体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异性,将我国30个省(市、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地理位置划分为三大区域,包括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具体来讲,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这11个省(市);中部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这8个省份;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重庆、青海、宁夏、新疆、甘肃、(由于缺乏数据较多,未估算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这12个省(市、区).表3显示我国三大区域的碳排放量.表3的数据反映了我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量情况.从总体上来看,1997—2011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97年的336565.69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1066359.01万吨,增长幅度达到729793.32万吨,短短15年间排放量大约增长了2.17倍.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在1997—2002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为3.48%.这个阶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缩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从2003年起,亚洲各国陆续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我国经济发展加速,但由于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我国这一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快速增长期,2003—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达到13.70%.之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有所下降,2008—2011年增速为9.37%.虽然增长率依旧不低,但是相比于2003—2007年还是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意识到能源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探寻低碳经济路径,为实现绿色生产付出努力.特别是在2008年10月29日我国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白皮书,郑重声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相关行动,更是明晰了我国未来低碳发展路径.从表3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量情况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碳排放区域差异性是比较显著的.总体来讲,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东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少.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从图2可以看到,这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其增长规律均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97—2002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升有降,总体来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从2003—2007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整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2008—2011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增速下降阶段.图2是我国1997—2011年30个省市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的降序排列图.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位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均值的省市地区有: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河南、广东、辽宁、内蒙古、浙江、四川和湖北.排名靠前的前五个省份是山东、河北、江西、江苏和河南,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值的8.71%、8.00%、7.68%、6.21%和5.95%.我国的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均为传统工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靠后的五个省份分别是天津、甘肃、宁夏、青海和海南,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值的1.46%、1.44%、0.98%、0.40%和0.30%.图3是我国1997—2011年各省碳排放年均增长率的降序排列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宁夏、内蒙古、海南、福建和山东,其中宁夏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36%.宁夏出现较高二氧化碳排放速度的原因与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1997年宁夏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0.92亿元,2011年为2102.21亿元,增幅达到1891.29,增长了8.97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41.6%增长到了2011年的50.2%,增长了8.6个百分点.快速的经济发展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刺激了二氧化碳的高速排放.除了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排名靠前的省份外,青海、陕西、广西和新疆的年均增长率也均超过了10%,高于全国8.59%的平均增长水平.排名靠后的五个省份为辽宁、山西、黑龙江、上海和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7%、6.16%、5.41%、4.32%和1.95%,其中北京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以1.95%位居全国最低.

3我国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很多,比如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投资水平、制度环境、城市化水平、能源价格等[5-8].考虑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考虑数据可得性基础上,本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出口贸易、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本文选择的面板数据模型如下:yit=α+Zitβ+ηi+εit.(3)其中,yit是第i个省份第t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α是常数项,β是回归系数;ηi是个体效应,主要用来控制各省份自有的特殊性质,εit是外生解释变量,主要包含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及出口贸易等因素.其中,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度量(用energe表示),城市化水平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度量(用city表示),出口贸易以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度量(用export表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度量(用industry表示),同时对所有变量进行了取对数处理.结果显示,该面板回归模型拟合地较好,回归系数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其符号方向与现实情况较为符合.产业结构及国内生产总值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较高,说明二氧化碳对产业结构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比较敏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9744%,这说明第二产业与碳排放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每增长1%,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会增加0.5812%,这说明经济增长也是碳排放量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能源消费结构与出口贸易与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在1%水平上不显著.

4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3篇: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范文

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了,但是这些二氧化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二氧化碳有很多个来源点,最基本的来源点就是从我们最基本的呼吸中来的,每一次我们要呼气时,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不仅仅是我们人类,其他的动物也是如此,植物的夜间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在最基本的方面之外,还有其他因素,而且因素还非常居多。

我们生活中常常做菜,烧材,这些都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对我们的环境来说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平日里,我们在大街上行走,都会发现有许许多多川流不息的车辆。车辆一经过,我们总会发觉有一阵暖风像我们扑面而来,而且还带着一股难闻的气味,那其实就是汽车喷出的二氧化碳还有其他化学物质。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车辆也越来越多,基本每一次出门都能看到许许多多的车辆。每一次我们要过马路,都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特别是在发达城市里最常见。

然后车子多了,那么它喷出的二氧化碳也越来越多。二氧化碳多了,全球变暖也会随之而来,这是我们社会面临的一个非常大说环境问题。汽车多不仅仅会喷出打量的二氧化碳,它还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灰尘,使我们的空气变差。除了汽车排出的二氧化碳之外,在一些工业地区,二氧化碳也是非常多的。

第4篇: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范文

关键词:FDI;碳排放;门槛效应;收入门槛;研发投入门槛;面板数据;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5-0091-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来我国投资频繁,近年来环保呼声高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生态环境的多重影响效应逐渐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的增加,根据BP统计,我国CO2排放量由1978年的15亿吨上升到2008年的69亿吨,增加了3.6倍。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碳强度高和能耗高的产品,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CO2排放成本。

早期有观点认为发展中东道国更易成为跨国公司的“污染避难所”。越来越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FDI可以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改善东道国的环境状况。基于此种思路,部分学者对FDI与不同投资地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检验,研究表明,当投资地在收入水平、人口因素、对外开放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时,FDI对环境的影响也明显不同。这表明,FDI对于东道国环境的影响可能存在门槛效应,即随着东道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FDI与环境的关系也存在变化。

2009年底,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同时FDI持续高水平流入,FDI对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回答这一问题,有待此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

FDI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是否存在门槛效应的研究较少,笔者将详细地总结以及梳理现有的FDI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以分析可能存在门槛效应的传导机制。

在探讨FDI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中,Hoffman 等(2005)认为,在低收入国家,CO2排放水平影响了FDI进入;在中等收入国家,FDI流入导致了CO2排放增加;在高收入国家,没有发现FDI与CO2排放的因果关系。Song等(2008)在对中国省级区域FDI存量与多种污染物排放的关系研究时也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FDI与污染物排放关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以上均表明,FDI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收入门槛效应。

相应的FDI对于东道国技术溢出方面的研究中,FDI存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溢出途径。水平溢出方面,FDI的溢出效应通过外资企业员工向东道国企业流动实现,即技术外溢伴随着劳动力转移。李子豪等(2011)认为,技术影响渠道方面,FDI的人员流动效应的正面影响显著强于FDI的竞争、示范效应。垂直溢出方面,FDI的溢出效应通过上下游联动效应实现,如向下游供应高质量的投入品促进下游企业生产技术提高。同时相关实证研究表明,FDI技术溢出效应发生的重要前提是投资地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与该地区的R&D投入密不可分。由文献分析可以推测,FDI对于东道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会随着当地吸收能力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即存在门槛效应。

此外,Weber等(2008)指出,2005年我国大约有1/3的CO2排放是出口导致的。Wang和Watson(2007)研究得出,2004年我国净出口导致23%的CO2排放,这主要是由于碳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上述研究均表明,外商来我国投资频繁,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的增加。

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基于不同省份收入水平以及研发投入的不同,考察了FDI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门槛效应。

四、结论与启示

1. 笔者使用1999―2012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实证检验了FDI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收入门槛效应以及研发投入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FDI会增加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此同时也存在显著的收入门槛效应以及研发投入门槛效应。

2. 收入门槛效应的分析表明,在低收入阶段,FDI将促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外资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而在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阶段,引入外资会更多地考虑环境问题,并且由于外资企业具有相对更好的节能减排措施,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研发投入门槛效应的分析表明,研发投入会显著地改善二氧化碳的排放,减排效果明显。但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减排效果降低也很显著。

3. 基于本文的结论,笔者做了以下思考:首先,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与此同时我国吸引外资规模逐渐扩大,FDI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地方政府应该更好地改变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环境规制等。其次,FDI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的收入门槛效应,各地政府在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应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缓解外资引进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压力。再次,FDI对于二氧化碳排放也有显著的研发投入门槛效应,低于门槛值的省份,应该积极扩大环境保护相关的研发投入,加大财政支持,提升本地的研发水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参考文献:

[1]代迪尔,李子豪.外商直接投资的碳排放效应――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1,(5).

[2]李晓钟,刘振宇.FDI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影响分析[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95-103.

[3]袁鹏,程施.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 中国工业经济,2011,(2):79-88.

[4]Ligang Song, Wing Thye Woo. China′s dilemma:Economic growth,the environment,and climate change[A].Environmental Politics[M].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8.

[5]Hoffmann R,Lee C G,Ramasamy B,et al. FDI and pollution:a granger causality test using panel dat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5,(3):311-317.

[6]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and inferenc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2):345-368.

[7]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1.

[8]Matthews H S,Hendrickson C T,Weber C L. The importance of carbon footprint estimation boundari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8,(16):5839-5842.

第5篇: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范文

长期以来,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被视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一种重要方案,即从工业生产或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气体中分离出二氧化碳,然后注入一定深度的地下岩层中封存。通常选择的封存地点是废弃油气田等,但一些专家担心,这些气体将来还会泄漏回地面,技术安全性有待验证。

与水混合注入地下

为此,美国和欧盟的一些机构从2012年开始在冰岛实施名为“碳固定”的试点项目。冰岛有多座活火山,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广泛存在于地下,这种岩石的钙、镁、铁含量高,可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态的碳酸盐矿物质。

这个项目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冰岛大学、冰岛雷克雅未克能源公司、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等机构联合实施,研究人员先把此前收取的二氧化碳与水混合,然后注入到地下400米至800米深处的玄武岩层中。

科学家希望玄武岩能够储藏及永久矿化大量的气体。在玄武岩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能够与钙和镁发生化学反应,并在数十年中形成石灰岩。

一些专家原以为相关化学反应需经过数百年乃至数万年才能完成,但最新研究显示,这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比此前预测的要快得多。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所注入的二氧化碳含量的95%至98%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便发生了钙化(即转化为固态碳酸盐),”论文第一作者、南安普敦大学地质工程学副教授于尔格・马特(Juerg M. Matter)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个速度非常令人吃惊。”

缺点是消耗大量水

马特说,固态碳酸盐矿物质没有泄漏风险,因而这种方式可以永久且对环境无害地封存二氧化碳。玄武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大陆边缘地带广泛存在,因此有潜力用于大量封存二氧化碳。

但专家也表示,用上述方法将二氧化碳注入玄武岩层之前,需先把二氧化碳与水混合,因而所需用水量非常大,封存1吨二氧化碳需要大约25吨水。未来可以探索使用海水来解决这个问题。

“碳固定”是一个小型试点项目,目前冰岛雷克雅未克能源公司正在开展更大规模的试验,把一个从地热发电厂捕捉的近5000吨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新型固碳技术将会提高公众对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接受度。

背景链接

由于过度使用化石原料产生了过多二氧化碳,而人类无法消费多出的庞大部分,所以造成了一系列气候和生态问题,于是碳捕捉与封存概念应运而生。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因此,完成封存仅是成功的一半,科学家和工程师还必须找出如何从工业设施里捕获二氧化碳,并以最节约成本的方式将它们运输到隔离地点。

二氧化碳封存的方法有许多种,一般说来可分为地质封存和海洋封存两类。地质封存一般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地质结构中,这些地质结构可以是油田、气田、咸水层以及无法开采的煤矿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性质稳定,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封存。若地质封存点经过谨慎地选择、设计与管理,注入其中的气体可以封存1000年以上。海洋封存是指将二氧化碳通过轮船或管道运输到深海海底进行封存。

二氧化碳的捕捉方式主要有三种:燃烧前捕捉、富氧燃烧和燃烧后捕捉。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必须运输到合适的地点进行封存,可以使用汽车、火车、轮船以及管道进行运输。而且即使一个碳矿化产业能够启动,要在全球技术水平上建立它,将需要完成一个重建石油工业规模的任务量。

作为一项新的减排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并未开始大规模商业推广,在技术上和制度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障碍。在政策法规方面,对于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二氧化碳的运输与封存,缺乏明确的监管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将会成为严重的阻碍。

第6篇: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范文

一、二氧化碳的捕集

二氧化碳的捕集方法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等。

工业上常用的吸收法分为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1]。物理吸收法是指采用水、甲醇等作为吸收剂,利用二氧化碳在这些溶剂中的溶解度随压力而变化的原理来吸收的方法。其关键在于吸收剂的选择,要求具有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大、选择性好、沸点高、无腐蚀、无毒性以及性质稳定的特点。

化学吸收法是利用二氧化碳的酸性气体的性质与弱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加热生成物,分解得到二氧化碳。该方法的关键是控制好吸收和解吸的条件。吸收剂应对二氧化碳具有选择性、不易挥发、腐蚀性小、粘度低、毒性小、不易燃。常用的吸收剂有醇胺、碳酸盐等的水溶液,吸收剂浓度通常不超过50%。

吸附法是一种利用固态吸附剂(活性炭、天然沸石、分子筛、活性氧化铝和硅胶等)对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有选择性的可逆吸附来分离回收二氧化碳。吸附剂在低温(或高压)条件下吸附二氧化碳,升温(或降压)后将二氧化碳解吸出来。一般需要多座吸附塔并联使用以保证整个过程中能连续的输入原料气,连续地取出二氧化碳气及未吸附气体。其关键是吸附剂的载荷能力,主要决定因素是温差(或压差)。

膜分离法是利用某些聚合材料,如醋酸纤维、聚酰亚胺、聚砜等制成的薄膜,利用其对不同气体的不同渗透率来分离。膜分离的驱动力是压差,当膜两边存在压差时,渗透率高的气体组分以很高的速率透过薄膜,形成渗透气流,渗透率低的气体则绝大部分在薄膜进气侧形成残留气流,两股气流分别引出,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上述各种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例如物理化学吸收法、膜分离-吸收联合法。在实际生产中需根据原料气的组成、处理量及对二氧化碳产品纯度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二氧化碳不仅广泛应用在石油开采、冶金、焊接、低温冷媒、机械制造、人工降雨、消防、化工、造纸、农业、食品业、医疗卫生等传统领域,还可应用于超临界溶剂、生物工程、激光技术、核工业等高科技领域。近年来,二氧化碳在棚菜气肥、蔬菜(肉类)保鲜、生产可降解塑料等领域也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二氧化碳的利用方式不同,可将其应用分为物理利用、化学利用和生物利用三个方面[2]。

二氧化碳的物理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1)作为惰性气体用于焊接保护气、烟丝膨化剂、灭菌气体;(2)作为冷却剂用于原子能反应堆的冷却和食品工业中的冷却及冷冻等。(3)作为压力剂用于粉末灭火剂的压出剂、喷枪喷射剂、碳酸饮料、鲜啤酒压出剂、混凝土破碎。(4)用作清洗剂,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有机物有极好的溶解性,可用于光学零件、电子器件、精密机械零件进行清洗。(5)用于原油开采,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以与原油混溶,降低其粘度从而提高老油井石油采出率。

二氧化碳的化学应用较广泛,可以被用于生产种类繁多的有机、无机化工产品[3]。利用二氧化碳与焦炭在高温下反应制得一氧化碳气体,继而进行羰基合成可生产醋酸、甲酸等产品。与氨作用合成尿素是二氧化碳最大规模固定和利用方式,以尿素为基础还可以生产出碳酸二甲酯等重要化学品。二氧化碳通过催化氢化生成甲醇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化工利用方法。甲醇不仅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而且由于它易于储存和运输而被用于替代化石燃料。早在2003年,中国有关部门已将甲醇燃料列入国家替代油源发展计划。甲醇是含氧化合物,辛烷值高,燃烧充分,燃烧排放有害物质明显低于石油燃料。以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物为代表的二氧化碳基塑料已经成为一个研发的热点。这类塑料可降解,有助于解决塑料“白色污染”问题,是发展最快的塑料品种之一。最近,东京大学的野崎京子教授等发明了一种用丁二烯和二氧化碳共聚合成高性能塑料的高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方法,塑料中二氧化碳的重量百分数可高达29%[4]。

就地球的整体碳循环过程而言,通过生物的方法固定并转化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符合自然规律的利用方式,因此二氧化碳的生物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二氧化碳可以用来养殖生长周期短的植物或藻类以生产生物燃料。其中利用微藻固定二氧化碳技术极具开发和应用潜力,这主要是由于微藻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及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生物燃料的速度远高于传统作物。另外,由于微藻能够利用生活及工农业废水作为氮、磷和其它营养物的来源,因此可以实现废水处理、二氧化碳固定和生物燃料合成三种过程的耦合,从而使过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

三、 结束语

二氧化碳排放及与之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国际问题,通过合理的途径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化学、生物等方法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为更具附加值的能源、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学品就成为了研究工作的热点方向。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需要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通力协作,同时政府应进行相应的政策引导,从而促进技术突破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斌.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4, 41(5): 115-116

[2] 王文珍,张生琦,倪炳华,等, CO2的绿色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3,32(6): 415-1422

第7篇: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范文

关键词:能源碳排放量 万元GDP碳排放量 人均碳排放量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30-02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 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因此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碳减排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及碳排放大国共同承担的责任,但要完成一国理应承担的减排责任,需要一国内部各区域协调联动,从而顺利实现减排目标,为自身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相应贡献。

本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对其1998~2008年的能源碳排放量、万元GDP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得出富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及减排措施。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一词作为代表。本文的碳排放特指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2 估算方法

2.1 能源碳排放量

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致使全球气温变暖的最主要原因,而二氧化碳主要是来源于能源的消耗。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较高,三者之和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92.8%,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的消耗。本文所说的能源碳排放量,特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确定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来源于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编写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计算公式为:

Ai =Si Pi Ci 4/12 (2-1)

式(2-1)中,Ai表示某种能源的年碳排放量,计算结果为碳的年排放量,需要乘以44/12换算成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单位为万吨;Si表示某种能源折算标准煤参考系数,具体见表2-1;Pi表示某种能源的年消费量;Ci表示某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具体见表1;i表示能源种类,即原煤、原油和天然气这三种能源,取值为1、2、3。(在计算时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煤炭和石油的数据,分别用原煤和原油的数据来代替)见表1。

2.2 万元GDP碳排放量

万元GDP碳排放量的估算公式为:

AGDP =(A1+A2+A3)/GDP (2-2)

AGDP表示万元GDP年碳排放量,单位吨/万元;A1表示原煤的年碳排放量,单位为万吨;A2表示原油的年碳排放量,单位为万吨;A3表示天然气的年碳排放量,单位为万吨;GDP的单位为亿元。

2.3 人均碳排放量

人均碳排放量的估算公式为:

AP=(A1+A2+A3)/P (2-3)

AP表示人均年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人;P表示常住人口数,单位为万人。

3 估算结果

云南省能源碳排量、万元GDP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根据公式(2-1)可得估算结果见表2、图1、图2、图3和图4。

4 分析评价

4.1 原煤碳排放量最大,且三种能源碳排放量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根据表2和图1、图2和图3来看,11年中,云南省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三大能源中原煤的碳排放量巨大。原煤累计碳排放量占能源累计碳排放总量的90.0%,原油累计碳排放量占能源累计碳排放总量的9.0%,天然气累计碳排放量只占能源累计碳排放总量的1.0%。巨大的原煤碳排放量对实现减排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原油在消费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远小于原煤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虽然原油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能源的年碳排放总量产生影响。

天然气的碳排放量从1998~2008年都有波动,但波动中变化的量并不太大。天然气较以上的原煤和原油来看,消费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最少。

4.2 万元GDP碳排放量有波动,但总的趋势在下降

根据表2和图4来看,11年中,万元GDP碳排放量出现波动变化的状态,但总的趋势是在下降,出现波动的原因可能是与某些年份的产业结构调整,大量耗能工业的调整有关。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对能源的消费需求是不同的,导致了碳排放量的不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万元GDP碳排放量会逐渐呈现下降的态势。

4.3 人均碳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且受人口消费习惯的影响较大

根据表2和图4可以看出,从1998年~2008年,云南省人均碳排放量逐年上升。人口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主要从人口数量因素和人口消费习惯因素两个方面对其产生影响。11年中,云南省的常住人口变化不大,但人均碳排放量却逐年上升,可以看出人口消费习惯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为生产产品并消费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由于在消费过程中缺乏合理引导,导致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良的消费习惯,这些消费习惯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碳排放量。

5 云南省减少碳排放量的措施

5.1 将重心放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进能源利用结构上

云南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与此相伴随的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增加,但这恰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并不违背历史规律。然而,为了减轻环境压力和维护人类的生存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进能源消费结构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5.2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

粗放式经济增长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与此相对应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的集约型的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模式便成为必然选择和追求目标,而这其中的关键又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效益的提高。

5.3 转变消费观念

人口基数的大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反而消费习惯、消费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正确引导人们的消费习惯、倡导文明消费以及培养消费责任心就成为重点所在,只有坚持消费的低碳化和可循环,才能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5.4 政府政策的正确约束和引导

政府的政策在一个区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作用无疑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二氧化碳减排提供政策保障作用。所以,各级政府应把碳减排政策放在突出地位,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用中国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3):342-346.

[2] 何建坤,刘滨.我国减缓碳排放的近期形势与远期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3-157.

第8篇: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范文

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但它又不是一个整体式结构,它的各个构件分别由不同的混凝土混合料制作而成,这样做既是为了适应桥梁各部分不同的强度和耐久性要求,也是为了减少混凝土的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它是环保型大桥的一个范例。

混凝土是由碎石粗糙集料和由沙子精细集料组成,再加入水和其他东西使这两者紧密而均匀地粘合在一起。自从18世纪初美国波特兰水泥厂发明了混凝土以来,其基本结构没有多大变化。虽然生产商不断地增减其中的混合料以求得混凝土基本成分的最佳比例,但是混凝土配方从未有任何大的改变。

波特兰水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清楚地知道,他们所生产的混凝土确实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每生产1吨混凝土就要排放出约1吨的二氧化碳,就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而言,波特兰水泥厂负有5%左右的责任。

然而,现在不同了,为使混凝土的生产更能适应时代要求,人们对其配方的改变也就日趋精臻。于是,在以往的10年中,避免使用有可能产生二氧化碳的材料就成了试验的重中之重。

首先,研究人员用两种工业废料取代大多数的波特兰水泥,一种是来自电厂燃烧煤后留下的飞尘,另一种是鼓风炉的炉渣,因为这两种材料均为有助于使混凝土变得更为牢固的白榴火山灰物质。然而,在发电和铸钢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伴随着飞尘和炉渣同时产生,因而他们又为减少水泥中的碳含量而进行努力。一些工程师和科技人员甚至走得更远些,为的就是研制出一种能从电厂和其他源头上将二氧化碳拦截或永久截留的混凝土,以延缓这个星球的变暖过程。

其次,为了加快混凝土的自然氧化过程,水泥生产商在自己的产品中添加了二氧化钛颗粒,这种水泥能使混凝土变白,使其像催化剂那样在阳光下把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掉,从而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由此可见,这项耗资2.3亿美元、被称为“最为苛刻”的混凝土工程是当之无愧的一项环保绿色工程。目前,有的研究人员甚至设想研制另外一种不产生碳甚至是无碳混凝土以最终取代波特兰水泥。

迄今为止,欧美的水泥行业,由于使用了更高效的炉窑和生产工艺,已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现在又允许该行业在波特兰水泥熟料中添加一些地下未燃烧的石灰石以减少混合料中的水泥用量。然而,这还是不能完全消除二氧化碳,因为含碳酸盐钙的石灰石在被燃烧(即煅烧)的反应过程中会立即产生二氧化碳。

第9篇: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范文

(一)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2002年3月,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颁布《企业业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水泥行业目前仍在遵循该细则评价业绩,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及评议指标三个层次组成的一个共28项总的指标体系,反映了企业目前的财务效益、资产营运情况、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目前,水泥行业的业绩评价指标实行百分制,指标权数按照行业特点和专家意见来确定。其中:计量指标的权重为80%,评议指标的权重为20%。在实际的评价中,为了简化计算,三层次的指标权数分别先按百分制设定,然后按权重再次恢复。 

(二)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尽管水泥行业现行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将经营者基本素质和综合社会贡献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已经比较全面、系统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 

1?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权重制定不够科学 

目前,在水泥行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中更加注重的是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销售增长率等,但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显然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当中,财务评价指标的权重为80%,非财务指标仅占整个评价体系的20%。非财务指标因权重过低不能反映两种指标之间存在的关系,而且在财务指标上,既没有低碳资产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企业环境负债的指标;在非财务指标中也没有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利用情况进行考量。如果以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既不客观、全面,也不能反映低碳经济对企业业绩的具体要求。 

2?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不够具体 

从前面分析可知,水泥行业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行业,因此该行业的企业业绩评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这样一个碳排放量高的行业必须对其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评价,然而,目前的业绩评价指标中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的表现是“综合社会贡献”,它只是一个普通指标,并没有提出具体从哪几个方面对企业的社会贡献度进行评价,更不能反映企业低碳参与情况和为环保事业所做的贡献程度。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水泥行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改进建议 

(一)科学设置三类指标的权重配比 

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比例是8:2,过于关注财务指标,而忽视了非财务指标,重视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了社会对企业的全面评价。非财务指标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指标,在指标设立时应更加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统一,科学设置二者的权重配比。表1是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对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新设定。 

表1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指标层次权重基本指标具体指标财务指标50%盈利能 

力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低碳净收益率营运能 

力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低碳资产周转率偿债能 

力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指标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环境负债比率发展能 

力指标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增长率低碳产品销售增长率非财务 

指标30%二氧化碳 

排放利用 

指标排放二氧化碳收费的缴纳情况、取得排放二氧化碳许可的情况、排放二氧化碳超标率、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率技术创 

新指标单位经济增加值替代能源使用率社会业绩 

评价指标20%具体内容见表21?财务业绩指标改进 

在原有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的基础上,为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将低碳资产纳入指标当中,主要增加的指标计算及评价含义如下: 

(1)低碳净收益率=低碳净收益/净利润×100% 

低碳净收益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从事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的收入减去费用支出的净额,其收入来源销售低碳产品、减少碳排放而少支付的费用以及使用节能设备所减少的支出。低碳成本费用是企业在研发低碳产品、购买节能设备及使用替代能源时发生的支出。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时的获利能力,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低碳经营效益越好,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越高。 

(2)低碳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低碳资产×100% 

该指标表明一定时期内低碳资产的周转次数,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低碳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表明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越高。 

(3)环境负债比率=环境负债/负债总额×100% 

环境负债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而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出所形成的负债,该指标可以很好地衡量在低碳经济下水泥行业生产所付出的环境成本,将环境因素考虑在企业业绩评价之内。 

(4)低碳产品销售增长率=当年低碳产品销售收入增长额/上年低碳产品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企业在生产销售低碳产品方面的潜力,从而评价企业对低碳经济的践行程度。 

2?非财务业绩指标改进 

(1)低碳执行指标 

化石能源的节约及高效使用、二氧化碳的排放治理是水泥行业在低碳经济下经营业绩评价的重要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含碳化石能源消耗情况用单位经济增加值化石能源消耗量衡量,该指标主要反映单位化石能源生产率,在经济增加值不变的情况下,该数值越小,说明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越高。 

单位经济增加值化石能源消耗量=化石能源消耗量/经济增加值 

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用单位经济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该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环境效益,在不同企业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数值越小,说明二氧化碳减排效果越好。 

单位经济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经济增加值 

(2)二氧化碳排放利用指标 

对水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利用情况,应该从排放二氧化碳收费的缴纳情况、取得排放二氧化碳许可的情况、排放二氧化碳超标率、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率等方面考虑。 

(3)技术创新指标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对水泥生产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对低碳技术投资总额、低碳产品比率、二氧化碳使用效益、申请的低碳专利的数量等指标进行衡量,与此同时设置单位经济增加值替代能源使用率等指标来反映企业开发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方面的业绩。 

单位经济增加值替代能源使用率=替代能源使用程度/经济增加值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