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改革分析范文

高考改革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改革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改革分析

第1篇:高考改革分析范文

(一)资本的博弈与重组:改革分配不同阶层的文化资本布迪厄把社会中的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并认为教育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极其不等地将文化资本分配给不同群体的学生,在再生产文化的同时再生产了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具有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特性。文化资本在再生产社会等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布迪厄进一步把文化资本分为身体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和制度化文化资本。在这里,不同群体的学生,既有基于学生家庭社会背景分等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如家庭背景优良的学生和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也有基于学生学习成绩分级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如“好生”与“差生”。随着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对文化资本理论的逐步认同,他们对教育的深切关注继而聚焦在高考上,逐步认识到高考体现的是社会中文化资本的分配,因此异地高考改革引发他们进行博弈。优势阶层希望通过高考来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继而继承已有的家庭政治经济地位,实现阶层复制和保存,避免阶层向下流动;而劣势阶层则希望通过高考获得一定的文化资本,继而跻身上流社会,实现“鲤鱼跃龙门”的阶层向上流动理想。虽然没有文化资本并不必然意味着处于劣势阶层,然而当代社会“只有将经济资本同文化资本结合起来,并使两者的质量和数量达到显著的程度,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的社会地位,并获得相当高的社会声誉”。〔7〕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考改革突显的是文化资本分配的重组,关涉各个阶层能从中获得文化资本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关涉阶层流动,因此各个阶层必然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博弈。优势阶层通过高考制度、高考形式、高考内容以及传媒来实现他们的阶层复制,如初衷良好的“特长生”制度演变为优势阶层谋取特权的“合法”途径,而真正的特长生尤其是劣势阶层的特长生成为这一制度的陪衬者;劣势阶层则将希望寄托在自家的孩子的勤奋与刻苦上,与有良知的学者和传媒联合,呼吁社会正视阶层无法正常流动、阶层固化的危害。

(二)利益的分配与调整:改革关涉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的实质是利益的再分配。不论什么改革都会涉及到对原有权力行使的重新分配,或者涉及各种资源配置格局的重组,权力行使的重新分配和资源配置格局的重组带来的是原有利益占有份额的调整,因此“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终决定他们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或支持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对理念的守持,而是对利益的权衡”。〔8〕在特定的改革中,人们会根据各自不同的切身利益进行精致的考量。一方面,不同的改革关涉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变化,如政治改革中的权力分配、经济改革中的财富分配、教育改革中的文化资本分配;另一方面,同一改革中不同的社会群体所关心的利益也不尽相同。在现有的条件与政策下,实施异地高考改革,主要的相关利益群体有:本地户籍考生和家长、本地政府和本地高校。首先,就目前改革实践来看,异地高考改革的重要矛盾之一在于本地户籍考生和家长与外来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体现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争夺。多数本地户籍考生和家长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不支持异地高考改革,希望减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竞争者。当前,异地高考表面看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争夺,其实质更意味着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竞争,因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往往成为相关利益群体争夺的重点。其次,异地高考使考生“流入地”政府教育资源承载力不足和负担加重。大量考生的流入挤占了当地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引发民众不满和社会批评,带来社会问题,加重了政府压力。再次,众多高校与地方政府达成合作,地方政府为高校提供资金、土地、水电、安保等支持,享受了地方政府资源的高校自然会为地方政府提供“特殊待遇”,这就体现在招生安排上的向本地考生倾斜。

(三)惯习的遗留与制约:改革重建众多行动者的惯习行动者的实践活动不仅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权力关系的外在控制,而且还受到行动者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惯习的深刻影响。布迪厄认为,惯习是在历史的实践活动中积淀于个体身上的一套“潜在行为倾向系统”。可见,存在于人们身上的惯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这也就导致剔除教育场域中改革者的不良惯习和涵养他们的优良惯习具有相近的难度。惯习与习惯虽然有相近之处,更有不同之处:习惯往往表现出自发性、重复性、机械性和惰性,惯习则具有创造性、建构性和生成性。“惯习并不是单纯地复制经验,而是以一种独特的、创造性的方式,再生、重建和改变社会条件的一种主动性的动力因素。”〔9〕异地高考改革中的行动者最主要是教师,异地高考改革要求他们根据学生的变化在文化观念和相应惯习上进行改变。异地高考改革意味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加入,在异地高考改革的过程中,不少教师的惯习并不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他们对自身惯习进行改革。而这对于他们的挑战不仅是无法获得相应利益的思想准备,还有是必须改变他们业已形成的某些文化观念和相应根深蒂固的惯习。这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改变惯习是对个人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的“否定”和改造;这也是一个难以完成的过程:他们需要为了异地高考改革而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惯习,而这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为此他们需要付出长久的时间和精力。因而,那些自身惯习适应异地高考改革要求的一些行动者就支持异地高考改革,成为异地高考改革的积极因素;自身惯习不适应异地高考改革要求、需要改革惯习的一些行动者就反对改革,成为异地高考改革的阻碍因素。

二、异地高考改革:社会学视野下困境的对策

在当下中国,资本的获得往往是由于权力的占有,资本的缺失也经常是由于权力的困乏。因此,异地高考改革首先应当适度消解部分阶层的权力;继而建立推动改革良性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合理分配不同群体的利益;深刻洞悉行动者身上的惯习,剔除不良惯习,以实现改革目标。

(一)适度消解权力:解构制约改革的结构性力量不同阶层对异地高考改革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大小或强弱取决于他们掌握权力的不同和多寡,而这种权力区别来源于他们占有各类资本的不同和多寡。那些在资本关系和权力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阶层即是制约和主导异地高考改革的结构性力量,优势阶层制约和主导异地高考改革主要是政府。在我国,政府在对各种资本的分配和占有中处于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因而异地高考变革明显地具有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式特征,这样的改革既带来了成就,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破解异地高考改革难题的现实路径之一是适度消解政府对异地高考改革的行政权力,加强顶层设计,保障和提升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学术机构对高考改革的影响力。首先,政府应当从高考改革的主导者转变为顶层设计者,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运用顶层设计来解决异地高考改革遇到的内部和外部的制度和政策问题。加强教育综合改革,将异地高考改革纳入到教育综合改革之中,成为教育改革整体中的组成部分,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异地高考改革的政策制定和施行,保持政策大方向的稳定,使得政策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保证公平。其次,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协调作用、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和学术机构的智囊作用。异地高考改革在制定政策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吸纳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学术机构的力量,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公平性。引入异地高考改革的外部力量,既是科学制定政策的必然要求,保证政策既有理论基础,又具有可行性;也是政策保证公平性的需要,吸收外部力量,能够破除部门保护利益,不同部门、群体的诉求得到表达,体现不同部门、群体的利益,更公平、公正地制定政策。

(二)合理分配利益:建立推动改革良性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一方面,异地高考改革应当注重公平公正,优先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平衡各方利益。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异地高考改革应当充分照顾不同阶层的利益,保障各个阶层在改革实践中都有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异地高考改革初期做好制度设计,在制度中保障各阶层的利益,而不是某一个既得利益阶层的改革者在改革中大展拳脚,再生产自己阶层的利益,合法化和扩大自己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赞同改革者、参与改革者都应当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异地高考改革的利益分配机制应当使他们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吴康宁认为,“从社会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改革的成功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其中“对积极支持并参与教育改革者予以合理的利益回报,这是教育改革社会合法性的前提”。给予积极支持并参与教育改革者合理的利益回报将促进高考改革的支持力量继续赞同改革、支持改革,巩固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合理的利益回报也有利于把改革的中间力量转变为改革的支持力量、把改革的反对力量转化为中间力量,减小顺利进行改革的阻力。当然,也要防止一些投机取巧者为了谋取改革的私利、窃取改革成果而伪装为改革的支持力量。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家长和教师是异地高考改革中两类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异地高考改革的利益导向机制是否有利于大多数家长和教师的利益,这将直接制约着异地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进。首先,学生家长普遍关注的学生升学率是异地高考改革在利益重新分配过程不得不正视的。在异地高考改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前提下,家长支持改革仍然是有条件的。许多家长将子女的考试成绩、升学状况与他们的家庭名声以及将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使得家长将改革是否有利于子女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是否支持改革的重要标准。其次,满足教师对切身利益的合理追寻是教师积极支持改革的重要基础。诚然,教师支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改革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他也会努力寻求自己的切身利益。“只要教师对于这些切身利益的寻求合理得当,那就天经地义。”在这里,教师的切身利益包括增加薪酬、获得奖金、获授荣誉、提升地位等。当然,不可否认少数楷模教师对其他教师的示范作用,其他教师向楷模教师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道德期待下的教师对改革的支持是难以为继的,“更何况,仅仅对教师提出道德期待,而不关注与满足其对切身利益的合理寻求,这本身也存在道德上的问题。”

第2篇:高考改革分析范文

1.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

1.1高校行政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多变性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工作对象上来看,主要包括高校的学生、教师、职工,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需要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这也是行政管理工作保障高校各项职能发挥的要义。

首先,从学生尾度,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就业的指导以及个人身心发展的关怀,要想做好以上工作就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而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还不成熟的阶段,因此要想做好面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就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情况。

其次,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面对教师的行政管理工作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面向教师的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提供开展教学所需的教学条件,以教师为核心创造高校的学术氛围、提供给教师工资待遇、为教师安排进修深造的机会等等,做好面向教师的行政管理,关乎教师工作积极性,影响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最后,高校的职工也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主体,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中没有将职工纳入行政管理的对象范围,买际上高校职工的工作本身就是为高校师生提供各种服务,这种服务本身就起着对高校教学活动的保障性作用,从其工作内容上来看,需要行政部门对其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协助,因此应当将其作为行政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

1.2高校行政管理业务的行政性与专业性

从工作对象和业务范围来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包含甚广同时又具有专业性要求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规模都在逐渐扩大,管理工作更要体现专业性,尤其是在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只有买现科学管理,才能保障其职能发挥和高校的正常运转。行政管理在处理业务活动中,要从学校管理目标出发进行教学、人事等方面的科学安排和部署,必要时还要做好协调,与此同时,行政管理还要对正在进行的教学、科研和人事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不但具有行政性,更体现着专业性,在管理人员上也要求具有行政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才能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过程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改革也体现在了行政管理方面,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包括管理理念上有了更新,在行政管理职能的定位上也有了一定的转变,一些高校行政管理已经初步买现了管理形态的创新。但是纵观国内大部分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

2.1行政管理机构庞大涣散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由来已久,但是多年以来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都没有进行过精简,造成当前行政管理机构庞大的问题。在这一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体系下,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能却划分不清,权利责任不明晰,使得在工作执行上经常出现无人管理或者多部门共同管理。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下缺乏统一协调性,工作涣散,使得行政管理经常性的出现混乱。

2.2行政管理缺乏服务意识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其本质属性上来看就是服务于高校整体管理的一项活动,但是在目前大多数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尤其是一些个另的管理者在行政管理中明显缺乏服务意识,总认为行政管理掌握着的是权利,缺乏服务意识而导致在工作中积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应当由行政管理落买的许多工作没有落买,工作效率不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时存在官僚作风,尤其是在服务学生的就业指导、档案手续等具体事务上存在态度傲慢等问题,这也影响了高校的整体形象。

总之,高校行政管理缺乏服务意识造成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职能发挥、效率等问题,也影响着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进行,对学生和高校的共同发展都是不利的。

2.3行政管理专业性不高

上又提到专业性是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性上都不高,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行政管理人员,都是过去从事其他职务的人员调任而来,而高校面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也不多,这些人员在行政管理岗位上多年也只能进行一般性的行政管理工作,在专业性知识和技能上普遍不高,因此在一些体现专业性较强的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上,无法满足工作的要求,使得岗位职能的发挥不尽如人意,这也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目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难点问题之一。近年来,许多高校在人员选聘上强调专业性,但是由于在编人员的数量较多,专业性不高的问题在当前还是比较严重的。

2.4行政管理职能不尽

高校行政管理是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的,应当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各项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为科研工作创造氛围、提供资源支持等,但是在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中,行政权力过度膨胀,已经形成了对高校教学科研以及正常运行的干预和不良影响,因此在近年来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也逐渐引起重视。行政管理的职能不尽体现在,对于已经掌握的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各种资源不能依据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规划进行分配,尤其是在学术问题上,如果院系、专业或者科研人员没有办法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就无法获得开展学术活动的资源支持,即使拥有了进行学术创新的理念和构想也无法正常开展学术买践活动,这就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学术创新与发展,对于高校来讲也是巨大的损失。

3.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高校行政管理是保障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需要,也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基础支持,发挥高校行政管理的职能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行政管理上的问题,有必要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对此笔者结合以上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3.1完善行政管理结构,明晰行政管理权责

针对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庞大涣散所带来的权利责任划分不清,执行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的问题,笔者认为一定要以改革为先,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层次进行准确定位,通过系统思考和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结构,明晰行政管理的权责。将没有部门管理的问题以及多部门交叉管理的问题进行梳理,重新进行权力划分并明确责任,并将各部门和各个岗位的权责通过制度化加以明确,要建立岗位工作责任制,来确保在买际的行政管理中形成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完善行政管理结构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牵头人,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确立服务的目标,将行政管理工作真正改革成为高校发展的服务保障机构。

3.2强化行政管理的服务意识

高校行政管理本身就是一项服务性工作,但是由于掌握权力的广泛和逐渐扩大,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权力膨胀,服务意识逐渐淡化,影响了服务职能的发挥。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服务意识,要在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倡导为高校学生、教师、职工服务的意识,以服务意识为指向,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同时还要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行政管理的职能发挥和有效发服务。

3.3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专业性水平

按照上又所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兼具行政性与专业性的活动,那么作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就要同时具有行政技能和专业技能,鉴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专业性不强的问题突出,有必要通过培训、招录等方式来创建一支具有专业技能的行政能力强的队伍。人才的培养与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高校从多方面着手进行,针对当前在职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组织进行专业性的技能培训,鼓励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自我提高,还要在今后的人员招录过程中,以岗位买际需要为原则进行专业人员的选拔与招录。

3.4加强制度管理,保障行政管理的职能发挥

学术研究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对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和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将支持学术研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要以服务和支持为原则对学术研究提供资源上的支持。在这一问题上,有的高校已经在行政管理制度上进行明确,这将有效避免行政对学术的干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学术项目的申报与进行能够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除了上又所提到的改革对策,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探索,关键是要结合高校自身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才能真正解决高校发展的支持保障性职能的有效发挥。

第3篇:高考改革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英语作为一种特有的语言交流工具,在国家经济与政治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鉴于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贯彻新课程教育改革精神,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措施。

一、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课程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改变,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依然落后。虽然新课程教学改革标准中倡导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高中英语实际教学实践中并未真正践行新的教学理念和观念。据在某市高中调查显示,高中英语教学中85%以上英语课堂仍然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仅有10%的教师偶尔运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的教学形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仅占5%。

2.教学资源不足

高中英语教学课程资源短缺,对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另一重要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实际上,教师对课程资源意识比较薄弱,驾驭教材的能力比较低。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完全把课本作为教材,而没有其他教学资源,例如,像高考宝典、相关练习册、英语直通车等教学资源并未得到利用。不少教师对学校高中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序和操作方法不了解,甚至不少学校条件简陋,物质基础限制,不具备开发高中英语课程的条件。学校语音室、报纸、杂志、电子备课室、英语图书等课程资源数量有限,供不应求,导致学生学习资源不足。

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所有课程的开展与实施都是教师组织进行的,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是前提。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导致英语口语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较弱,特别是在说(speaking)方面相对薄弱。英语教师掌握的口语基础不够扎实,在理解我国和外国在语言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口语教学效果较差,导致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不高。

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1.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高中英语课程中最大的特点是单词量较大,针对单词记忆仿佛没有其他方法。为了让学生快速记忆和掌握大量英语单词,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手段和形式。举例来讲:创设单词记忆游戏,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大家同时来记忆一些单词,时间到了之后,老师随意挑选三个人比赛谁记忆的又多又准,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单词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2.完善教学考评机制

完善教学考评机制主要考查教师两个方面的能力,主要考评内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改变把学生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2)把学生成绩与教师奖金相挂钩。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总是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从新课程改革贯彻的教学精神来看,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等。因此,要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为了激发教师的潜力,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改善,把教师的奖金与学生的教学成绩相挂钩,激励和督促教师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教学。

3.培养专业教师队伍

培养一支高素质、高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首先,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和接触新理念教学。其次,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并坚持自学,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巧妙处理课堂活动。最后,教师要掌握英语基本科研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课程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高中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针对这些不完善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努力学习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贯彻新课程教学改革观念,丰富高中英语教学形式与内容,创新高中英语教学手段,切实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

第4篇:高考改革分析范文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考核 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 G423.07;O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12-02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主干技术;2.侧重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4.重视实务知识的教学,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其培养目标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应该是:高职教学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一、传统分析化学实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师而言

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开展本课程的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对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及基本操作的技能;还能够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踏实、认真、求是的工作作风。当前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考核大多数是从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报告与实验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容易受到评价者主观意识和个人经验的影响,其客观性和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素质。这种评价结果的稳定性不强,公平性不高,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起到很好的评价促学作用。因此,探索一整套可行的,与高职实验教学目标相适应的, 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实验表现和实验能力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学生成绩评价标准,对培养化学分析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对学生而言

“分析化学实验”是“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十分重要。为了加强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采用标准的考核方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做法是从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报告和实验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由此得到学生的最终实验成绩。这种方法虽然省时省力,但是由于成绩的评定较为主观和片面,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真实水平,传统评价得到的成绩可能会挫伤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造成成绩失真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以实验报告为唯一依据,可能存在很多不客观、不公正的因素,并由此产生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在实验中态度不端正,从而造成实验教学效果下降的结果。故此,倘若能够将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细分并逐一量化,最终综合评定给出实验成绩,就有可能使得成绩评定更加合理、规范、准确,而这样无疑会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1] [2]

二、分析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实验纪律

由于遵守实验考勤纪律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基础,故此,我们将实验纪律放置于实验成绩评定的重要位置,为实验总评成绩的10%。如果学生有旷课、打闹记录,那么实验成绩直接计0分;如果学生有迟到、喧哗等情况,那么则根据实际表现扣除该次实验纪律的部分得分。

(二)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是学生进行实验之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环节,是实验能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实验预习是指学生通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明确当次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仪器使用等的学习过程,除此以外,学生还应了解有关药品的物化性质,尤其应该关注所使用药品的毒性和中毒急救方法。实验预习应该绘制数据记录表,写出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主要原料及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4.实验装置图;5.实验操作步骤;6.注意事项。教师应该在上课前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并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准确后方可进行实验。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将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抄写了一遍,就将其作为预习报告试图蒙混过关,并没有用心去理解其内容,也就没有达到预习的目的和要求。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切实达到预习目的和效果,我们在实验之前以个别提问的形式抽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并根据回答情况和预习报告给出相应的预习成绩,这种做法既能监督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又能给学生打出合理的预习成绩。

(三)实验操作

实验的操作环节是分析化学实验的核心,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准确,实验过程是否井井有条,实验设计是否安全,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是否正确无误等问题均会在此环节中体现。由于这部分成绩所占的比例较大,教师必须熟知实验中的每一细节,对实验的重点、难点有深入的把握,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预见,要有问题和危机解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操作程序和实验结果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出准确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1.观察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端正、认真;2.观察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熟练;3.观察学生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4.观察学生得出的数据是否合理、正确;5.观察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是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综上所述,实验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表现做到全面掌握,并且师生双方要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上签字确认。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实验教师想要在一堂课内准确考察所有学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实验教师注意考察技巧:1.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快速考核;2.对于基础差或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则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考察,这样做就可以实现实验操作成绩评定的公平性了。

(四)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的总结报告,是整个实验的终结,是将实验感性认识再次返回理性认识的成果,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实验报告可以反映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部分的考点应该是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验误差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具体包括:1.报告格式是否正确,报告书写是否认真;2.报告内容是否切题,是否有必要的步骤、公式及装置图等;3.报告中描述的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记录是否正确、完整;4.对实验中的现象是否做出了解释,解释是否正确、完整;5.是否对实验结果有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对实验现象是否有自己的见解等。而这些情况都需要教师仔细批阅实验报告,从而给出客观、准确的实验报告成绩。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在实验报告的考评中,最容易出现学生抄袭甚至编造实验数据的问题。为了杜绝此类现象,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上使用的数据必须是实验教师签字的《原始数据记录表》上的数据,而这也正是客观、准确判断学生实验报告成绩的关键一环。

(五)理论考试

我们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化学分析工(中级)考核大纲和试题题库,制作了“分析化学实验”考试课件。试题内容包含了分析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实验原理、操作技能和实验注意事项等。试题的类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用计算机进行理论考试时,学生先输入学号、姓名和密码,由计算机随机产生50道考试题,理论考试成绩由计算机自动计算产生。

最后,我们将上述5项成绩按比例加权求和,得到了该次分析化学实验的总评成绩,再求各次实验的单次总评成绩的平均值即得到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成绩。当然,在考核中也可以加入其他的考核项目,例如学生的团队合作表现、实验台及实验室卫生情况等。

三、结语

我们通过对分析化学实验考核的改革,促使实验教师更加认真地备课,更加严格地要求学生,更加耐心细致地指导实验操作。对教师来说,在考核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准确、更及时地了解教学效果,更准确、更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学生来说,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使学生更及时、更敏感地了解自己的表现与教学要求的差距,及时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第5篇:高考改革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临床技能;教学改革

1高等职业院校临床技能教学现状分析

1.1还未形成完整、系统的临床教学体系 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的临床技能教学大都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依靠诊断学以及在儿科、妇科、内外科等临床学科开设的实训课程的方式完成。这种教学模式的时间分散且比较短,缺乏完整、系统、连贯的临床技能训练。实训项目的开展分别由不同的学科负责,不同学科的设备、师资力量是不同的,这就无法保障训练质量。通常情况下,是在第二学期开设诊断学,儿科、内外科、妇科等临床实训课程,大多开设在第四学期,这种教学模式与基础医学教学相脱节。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与设备资源,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1.2临床教学资源有限与学生人数增加的矛盾日渐突出 临床技能教学,一般由课程知识讲解、实验室练习以及病房实习所组成,病房实习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推动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提升。但是,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大幅度上升,但是,教学医院的病床数量没有增加。临床教学资源有限与学生人数增加的矛盾日渐突出,进而导致病房见习教学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成为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进一步制约技能教学质量的提高。

1.3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意识逐渐增强,部分患者无法理解病房教学对于培养医师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转型阶段,在医疗教学以及医疗体系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矛盾。医患矛盾的存在,导致很多技能教学无法实际操作。医院对于学生的技能操作也非常谨慎,担心医疗纠纷的发生。由于患者对病房教学的不理解以及过度的自我保护观念,会给临床技能教学带来一定阻碍。

2高等职业院校临床技能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1改革临床技能教学的方法、内容与考核方式

2.1.1有机整合临床技能教学内容 积极克服传统技能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弊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在实训项目以及技能练习上突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彻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以问题为导向,将实践技能与基本理论知识相融合,与医院流程相结合,按照模块化、层次化的要求设计实验项目,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三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依附于《医学影像学》、《外科学》、《诊断学》等的技能训练与实验进行剥离,加强穿刺技术、腔镜技术训练,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独立且紧密联系的技能教学内容。

2.1.2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为了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在被动地位的局面,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与积极性,全面提升了综合能力。可以采取早期接触临床的方式,借助技能实践中心,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方式,在体格检查、病史采集等技能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标准化患者、临床见习、教学查房、讨论等多种形式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以及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穿刺技术、外科学等实践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动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

2.1.3改革教学评定方法 临床技能考试是有效反应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方式,是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的对反技能教学、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进行临床技能考核的评定方式。①将临床技能练习当作单独的一门考核课程,将成绩单列。考试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重修。如果实习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不达标,不允许进入临床实习。②结合技能考试大纲的项目与要求,以及我校师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内容包括评分标准、要点、指标、质量等。③"多站式"的技能考核,要求学生必须通过采集病史、病例分析,体格检查,技能操作,辅助检查等四站考核。④综合考试成绩,将技能操作成绩与学生平时成绩(团队精神、出勤率、学习态度)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2强化技能训练,实施三段式教学 结合临床医师技能考核大纲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应该适应增加临床技能实践的课时与学生比重,积极建设基本技能、专科技能以及综合实践技能三层次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临床技能教学的整体性与阶段性,将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关键,进一步强化基本技能练习。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笔者建议实施学院初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临床技能实践平台,全面训练学生各科的基本功,使他们初步具备实践操作技能)、医院复训(以医院与病房为平台,按照项目训练标准以及职业医师考试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医风、临床思维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以及学院精训(学生毕业前一个月,进行全面的强化技能训练,帮助学生熟练各项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三阶段的技能教学模式。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强化技能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3加强技能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是进行技能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早期进行临床实践的重要基地。随着行业法规的完善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教学资源与学生人数的矛盾日渐突出。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困难,必须积极构建临床技能实践平台,充分整个学校的资源设备。与此同时,加大学校的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实验仪器设备与教学条件。新形势下,依托国家一级地方特色建设专业实验项目实训基础,积极构建多学科共享、以学生为中心的设备完善、教学理念先进的技能教学平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任务。通过技能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促进技能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佩琼,戴玉英,沈颖.多站式考核对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技能的探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5(10):235-236.

第6篇:高考改革分析范文

关键词 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Voc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under the Concept of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as the Example of Publications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ZHOU Caimin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Currently in China,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under concept of "based on work process" courses reform,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active and enterprise communication, common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courses, under technology area and professional posts of served requirements, reference related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tandard, reform courses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while in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for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integrate "practice, learning, teaching" in on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ublication market survey and analysis"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exampl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thought and inquiry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Publications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teaching methods

作为职教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过程”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想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精心整体化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其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收到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学方法也应依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进行改进。

1 根据高职教学宗旨,更新教学理念

高职教学旨在培养“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任何一方面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不得偏离,教学方法也同样如此。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是进行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首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

第一,“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要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相关联,学习知识,获得实践技能并会运用这些技能,发展自己的通用能力。第二,“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应该以能力为本位,强调能力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去寻找得到结果的途径,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结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第三,“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以发展为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可持续性终身发展。

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是高职院校出版与发行专业的一门专业必须课程,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出版与发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以出版物市场调查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与出版发行企业共同开发设计的。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正是依据以上理念,教、学、做相结合,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的综合职业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实施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课程,其教学方法是将知识融入工作过程,使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开展能反映出出版物市场调查全过程,展现工作对象、工作主体、工作方法、组织方式与工作要求等实际状态运作,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2.1 项目教学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将项目以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通过直接的了解观察与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这些项目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工作项目,是仿真或者真实的工作流程,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安排工作的机会,通过小组或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

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这门课程设计了出版发行企业市场环境的调查、书店的商圈调查、出版选题调查、图书阅读和购买情况的调查、读者调查、书报刊零售店调查、书报刊宣传与推广调查等小项目,将学生组建为每组4~8人的项目团队,每个项目团队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项目对应的具体工作任务,最终合作完成整个项目。实训项目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形成具备内在逻辑关系的实训体系,项目操作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边学边做,逐步提高。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任务驱动法,是教师设置一个个任务,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任务同样是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是企业实际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的体现。

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出版物市场调查工作的工作流程设计:明确出版物市场的调查目标――制定出版物市场调查方案――选择出版物市场调查的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出版物市场调查问卷或提纲――收集所需出版物市场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出版物市场调查资料――撰写出版物市场调查报告。这个工作流程实际上就是七大任务,每项任务之下又包含有诸多小任务。例如制定读者调查方案、设计读者调查问卷、选择读者调查的方法等,围绕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难题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2.3 头脑风暴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头脑风暴法,是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环节或工作任务、工作对象等工作要素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应用所学知识,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设计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中“图书阅读和购买情况调查”的任务时,针对出版物读者图书阅读的偏好、方式等,图书阅读能反映的出版物读者、图书阅读者与图书购买者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就可以设置不同的讨论主题,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创造性思想的过程中。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进行讨论或提出批评。各抒己见,大胆分析,所有意见均放在最后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最终找到解决方案。

2.4 案例分析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案例分析是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根据工作实际所需选取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分析、互相提出问题并解答,然后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类,对学生的案例进行评价与总结,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不是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提升。例如:上海《新闻报》为了了解自己报纸的读者情况,提高报纸发行量,就曾在1997年委托神州调查公司做过一次市场调查。此次调查是一个很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此案例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深入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以及用清晰的思路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书本知识是理想化了的原则,解决问题必须联系实际,需要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智慧,死搬书本是行不通的。

2.5 情景模拟法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下的情景模拟法,是为了使学生在接受技能训练或者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能够置身于未来从事职业的社会系统之中,扮演某种角色,可以把繁杂的文字叙述、规定、要求等融入模拟训练中,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感悟未来职业岗位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中就会模拟出版物市场调查现场,根据出版物市场调查所需要的角色,让学生扮演出版物市场调查中的项目经理、督导员、访问员、被调查对象等等,模拟这些场景中与实际相同的功能、部门及工作过程。活动是模拟的,实际上是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在此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一般来说模拟教学应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来安排。

3 实施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就高职教育而言,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教学实际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和教师素质进行优化整合、合理改造。我们所实施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了的教学方法,这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如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有其千百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应该取其精华,加以继承和创新。

第二,应注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关系。高职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被放大了,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能够有大量的机会参与项目操作、参与案例分析、参与问题讨论等等,能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但是教师应有的作用却没有发挥出来,比如教师怎样引导、怎样激励、怎样评价、怎样总结等等,这些重要的环节发挥的关键作用决定整个方法是否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带来了教学的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灵活处理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体现的一个方面。

第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模(下转第57页)(上接第14页)式下,高职教学由于教学主体的多样性、课程类型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实际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教学方法较之普通高校而言,更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教学方法改革因为受制于各种因素和条件,这就需要对实施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考虑所受的制约和所需要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课题项目:本文是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是102705A05-6

参考文献

[1] 李全文.高职教育方法研究及案例选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高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3] 高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 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7篇:高考改革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双轨制 意义 难点 探究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3

现阶段,我国社会最重要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就是高考,是基础教育上升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步骤,所以每年高考都会牵动全国的神经,已经成为每年一度的重大社会活动。虽然社会中不乏对现有高考体制进行批判的声音,但是目前却没有其他选拔机制可以替代高考,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也正为如此,所以高考进行自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就更有必要。从高考改革之初到现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整体改革思路不清晰、新模式的稳定性不足、没有触及到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评价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却不容忽视,仍然是困扰高考改革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国教育部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积极探寻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在此背景下,于2014年9月我国教育部门正式下达了双轨制高考改革的相关文件,对双轨制高考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规范。①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只是为正确的结论提供了前提,但并不意味着正确的结论本身。在这种背景之下,要真正实现改革的目标,就需要在充分认识其必要性的基础上,全面考虑改革推行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并下大力气进行攻坚,切实解决问题,促进双轨制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进。

1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

1.1 有助于突破传统高考改革框架

早在1952年我国推行高考招生制度以来,经过多年的阻碍,自1977年恢复高考,我国的高考改革制度从未停歇。1993年我国开始试行“3+2”的高考模式,1999年又变革为“3+X”模式,2003年我国高考正式启动自主招生改革,2012年异地高考也被纳入改革范畴等等。在几十年的改革进程中,高考改革的内容包含了高考的方方面面,例如考试的科目、次数、命题方式、录取制度以及技术环节等,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②但是这些改革更多的是从普通高教的基础之上,很少涉及到高职教育的内容,因此并没有发挥出高考改革对高职教育的引导作用。而实行双轨制高考改革就可以打破传统高考模式的限制,将高职院校的人才选拔从普通高校的选拔中分离出来,不再捆绑式发展,所以能促进高职教育独自招生,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进行双轨制高考改革还能使改革更贴近实际的教育需求,更深入、更全面地推进高考改革的发展。

1.2 有助于实现不同教育模式的并轨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中,除了普通的高等教育之外,还有其它不同的教育模式,其中最普遍的就是高职教育,它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现就以高职教育为例,对双轨制高考对并轨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就目前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这无疑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外部的环境需求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趋向多元化;从自身的内在发展来看,高职教育数量和规模正不断扩大,已经基本具备了和普通高等教育抗衡的能力。③再加上这两种教育模式的功能具有独特性,无法相互取代,所以从我国教育改革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来看,两种教育模式的并轨发展,以便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教育功能,完成自身的教育使命和价值,共同完善能和社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

2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难点

高考改革在社会中和国家发展中承担着挑选建设人才和栋梁的重任,在为高校挑选符合培养目标的人才之外,还要肩负起指导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尽力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为了完成这一使命,高考改革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盲目,一定要建立在现实教育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安排。从高考改革至今,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就是从单一到多元,从知识到能力的趋势。要推行双轨制高考制度的改革,就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突破,超越之前的改革模式,这就要求推进双轨制高考改革之前一定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对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足的准备,对各项改革措施进行深化,而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科学制定改革的目标。下面,我们就对双轨制高考改革中无法规避的难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第8篇:高考改革分析范文

对于这一改革,网络调查投票,甚至不少专业人士都给予了较高评价。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近年来社会舆论对英语科目在高考中所占权重过大,基础教育存在严重的应试英语、功利舆论颇为不满,各省市在高考改革中,选择英语科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已成为“共识”。此前,媒体报道江苏酝酿中的高考改革方案,也是将英语改革作为重点,拟不计入总分而只计等级,且一年考两次。

我也赞成降低英语权重,期望一年实施多次考,让英语教学回归本质,可是,却并不赞成目前各地设计的改革方案―――社会舆论之所以赞成北京的英语改革方案,是因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降低了英语的权重,也打破“一考定终身”,可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可是,如果深入分析目前的高考录取规则,就很难得到乐观的判断。

已经有人开始担心英语分值降低会影响国民英语能力的提高,“弱化”英语。不清楚担心者分析过具体的高考录取规则了么?按照目前的高考录取规则,在集中录取阶段,地方教育考试部门将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结合学生的志愿向学校投档,学校则在投来的学生档案中进行录取。依照这种录取规则,英语分值降低,只是一定程度影响到英语成绩好的学生的优势,却无法改变学生对学英语采取的“应试学习”态度,毕竟高考总分一分之差,都可能影响到最后的录取结果。

事实上,早在2008年,江苏就已经在高考中降低了英语的分值,当地高考总分480分,英语120分,占四分之一权重,语文和数学的总分则为360分,占四分之三权重,但这一改革并没有让江苏考生就不重视英语,也没有改变英语的教学方式。

如果江苏降低英语权重的改革已经成功,江苏也不至于再设想不计总分,只计等级的改革了。而计等级的英语改革,貌似进一步降低英语的权重,可在集中录取制度中,如果每校都提出英语等级要求,势必会把英语等级作为一道新的录取门槛,结果是一名考生只要英语等级没有达到某校的等级要求,就失去报考这所学校的机会。

很显然,所有的问题都出在集中录取制度上。如果维持集中录取制度不变―――这一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学校被动接受投档,自极为有限,考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所有高考改革的努力,都可能被消解。包括北京提出的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与美国的SAT考试十分类似―――SAT一年举行7次,考生缴一次费,一年可考3次,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可是,录取制度却大不同。

在美国,大学录取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即考生可用最好的一次成绩去申请大学,大学独立接受申请,根据考生的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表现、大学面试考察综合评价录取学生,每个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学校的办学声誉、录取专业、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选择。简单地说,就是“多次考试、多元录取、多次选择”。而北京虽然实行了英语多次考,可这多次考却服务于一次集中录取,而不是多次录取。结果从“一考定终身”,变为“多考定终身”。

第9篇:高考改革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考改革 英语专业 数据库建设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16151),课题名称:高考录取方式改革背景下的英语专业院校报考资料库建设及研究。

高考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录取方式和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指出:改进录取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规定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 “专业+学校” 高考录取模式综合改革的试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打破批次,按专业大类平行投递、按考生成绩分段同时录取”的高考投档及录取方案,2017年将在全国其他省市全面实施。然而,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对于“专业+学校”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英语专业方面的具体信息少之又少,社会认知程度不足,相关信息有待完备。因此,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新一轮高考录取方式改革下英语专业院校数据库信息建设问题,全面分析高校数据库建设的意义,探索建立起英语专业院校数据库方案的原则及发展方向,以期望给我国高等院校数据库建设提供更为合理的建议。为学生在报考志愿的时候,提供较为全面的有效信息。

专业院校数据库现状分析

笔者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前期社会调研,调查对象主要是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保定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15级的新生以及沙河市、保定市2016届的高考考生。其中包括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中学生,涵盖了应届生与复读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回收有效问卷的基础上,我们有如下发现:在学生填报志愿过程中,43%的同学首先考虑的是学校的录取分数;27%的同学首先考虑的是学校师资力量;23%的同学首先考虑的是就业,剩下同学首先考虑的是其他方面。

经过问卷分析及社会调研的整理概括,有以下两方面的发现。

(1)高考考生对全国774所英语专业院校相关的师资力量、近年录取分数、就业等情况了解不足。

(2)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下,学术上对“专业+学校”模式的相关研究较少,高考考生在报考英语专业院校志愿的时候,缺乏较为详细的信息。

由此调查结果可知,高考考生对专业院校信息及相关资料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建立起一个综合评价、客观全面、符合高考录取方式改革下考生所需的专业院校数据信息库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院校建设研究数据信息库的意义

数据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记录,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之后,才能变成信息。2014年,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提出“专业+学校”的模式,是一种对教育公平探索的新模式。但高校数量众多,选报志愿难度非常大,很容易在报考志愿过程中错失录取机会。专业院校信息数据库则是把全国开设英语专业院校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全面汇总本科专业院校的近年录取分数、师资力量、教学成果、就业以及综合实力等情况,从而建立一个对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有指导作用的院校信息库。专业院校数据库建设是在高考录取方式改革“专业+学校”模式下各院校信息化、数字化的重要内容。专业院校数据库的建立使专业院校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储存,并依托网络信息平台更快捷、广泛地传播,有利于高考生对专业院校信息的获取,推动了国家招生制度和录取方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笔者认为,以高考录取方式改革背景下英语专业院校为研究对象,针对774所英语专业本科院校的近年录取分数、师资力量、教学成果、就业以及综合实力等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整理,建立一个英语本科专业院校数据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的调研报告,致力于新高考体制下英语专业院校的研究,着重解决新一轮高考改革下英语专业录取数据不足的问题,这在相关领域内属于比较早的,将填补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空缺。为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高考生提供英语专业院校的详细信息。有利于高考生了解高考“专业+学校”模式,帮助他们发现专业详情,为学生在报考志愿的时候,提供较为全面的有效信息,合理规划报考志愿、明确发展方向。

专业院校数据库发展方向

1.信息共享,协同管理

为了全方位分析、整理各专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成果等综合实力的信息资源,各院校应保持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有秩序地进行统筹规划。专业院校应在国家统一信息规划和科学管理下,通过网络数据信息手段来提高专业信息储存和开发特色数据信息库的能力。专业院校在认真分析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模式下,成立专门信息协调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准确把握考生所需信息,系统有效地收集、整合学校信息,通过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的形式,对院校信息进行储存、协调分类、统筹管理,引导专业院校信息数据库有序发展。

2.明确对象,构建框架

专业院校信息数据库的特色在于适应高考改革“专业+学校”的模式,内容涵盖了高考生对专业院校认识的信息,其中包括院校简介、专业师资力量、就业率及保研率、教学成果等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相关资源信息。

笔者从高考考生切身需求出发,在调研、总结考生在高考方式改革背景下对专业院校信息的需求下,数据库综合涵盖了学校简介、招生计划、专业信息、报考指南和联系办法等院校特色优势资源,注重体现专业院校信息的实用特性、资源共享及内容重点直观性。

3.整合资源,合理加工

丰富有效的信息是建设专业院校数据信息库的依托,资源的收集整合使数据库信息得到充分的保障。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教育平台可知,全国共有774所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学校,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学院的历年录取分数、人数以及师资力量等信息。整合全国英语专业院校的信息,利用网络平台搭建英语专业院校数据信息库,建立起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源网址,进一步扩大数据库专业资源信息的收录,拓宽考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从而实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

结 语

相关热门标签